最好不相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00:20:31

点击下载

作者:王英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最好不相见

最好不相见试读:

沉鱼之逝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唐·李白《咏苎萝山》

爱情从来都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一个眼神,一句话,能让对方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关于爱情,我们用几千年的文化,用无数的字眼去描述过,依旧无法说清楚其中的恩恩怨怨。各式各样的爱情案例呈现在我们面前,希望通过前人的经历让后人借取经验,在爱情之路上少碰壁。但是,这种伤害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正如长大是不可避免的。

电视剧《红楼梦》中有一句话“有缘无分空痴想,有分无缘暗凄凉”,缘,就是感性,分,就是理性,一段有缘无分的感情,必将“镜花水月一场空”;一段有分无缘的感情,只会“相见时难别亦难”。

在现实生活里,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男人认为有了国才有无数的家,女人认为有了无数的家才能成国。

初相识◎浣纱惊梦

西施,浙江诸暨人,父亲卖柴,母亲浣纱,小西施就生活在这个“浣纱溪”的附近。

如果没有那场战乱,没有那个所谓的“离国策”,没有范蠡到民间去“淘”美女,小西施兴许会嫁个当地种田的男子,过上“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平凡日子。

早春四月的诸暨,到处是绯红的桃花、纯白的梨花、明黄的金盏菊,衬着枝梢上刚发芽的嫩绿树叶,把湖面点缀得风光旖旎,春色无边。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西施和范蠡相遇在“浣纱溪”旁的吧。那么迷人的风景,那么出色的年轻生命,想要不沉浸其中也是很难的。

我想,范蠡遇到西施的那最初一刻,一定也会惊艳。美好的事物总让人向往,何况西施在那个时候,除了纯净和美丽,再也没有其他多余的东西。

爱上一个人不是理智可以控制得住的,但是理智可以把握爱情的方向。在漫天飞花的日子里,他们相遇了,一个是天真烂漫的少女,一个是身负兴国使命的男子,也许遗憾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西施是个聪明女子,擅跳响屐舞,吴王为她筑起了“响屐廊”:成百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她能在送入吴王宫廷后被夫差宠爱17年,两人形影不离,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外表的美丽。

这应该是西施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日子:男人在一旁悉心辅导,女人在一旁专心学习,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奋斗。

恨别离◎江山美人

无论徘徊多久,无论多么不愿意,这样的日子总有结束的一天。两位恋人将面对的也许是一生的分离,毕竟这场复国大戏会有太多的危险和各种可能性,这个时候,唯有坚强和忍耐。

在苍茫平原上,这一车“包装完美”的仪仗车队,作为战败国讨好战胜国的“礼物”,蔓延着怎样的悲哀和无奈的情绪。西施在越来越接近吴国的路途中,只能悄悄地从车窗边向外偷窥,看看能不能看到那个熟悉的背影。看不到,让人心焦;看到了,却让人潸然泪下。

这是怎样的一步一步啊,让人窒息而绝望,可是无法制止。如同你看着即将病逝的爱人,你努力想抓住什么,可是你却什么都抓不住,你只能一点一点看他走向死亡。你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让自己和怀里的爱人一起渐渐冷去。

西施,你当时有没有越窗而逃的欲望?你有没有问过范蠡是不是真的爱你,愿不愿一起私奔到无人的地方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我想应该是有的,在生离死别面前每个人都有逃避的欲望。

可有些事情从一开始就无可选择,正如当初的遇见,当初的爱恋,当初的耳鬓厮磨,在复国的大计面前,只能数着脚步,看着甜蜜的爱情成为永远无法提起的过去,看着曾日夜相处的恋人渐渐成为陌路。他也像所有人那样,把所有的爱恋收敛起来,恭恭敬敬地把你当成一个送给敌国的礼物,你心里是怎样的痛!是不是就不该遇上呢?不,西施喃喃地说,我还是希望遇上,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拥有那么出色的男子,我终生不悔,即使代价如此惨重。

在范蠡看来,爱情是否从来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的,在复国大计面前有了一点小插曲,我没能控制住我的感情,但这没关系,我可以忍,从头到尾我都是为了复国,不会让一场恋爱阻碍了复国的计划。事实上通过这场爱恋,我也希望西施在内外配合上情绪更加稳定,不会真的爱上那个吴王夫差,破坏了复国大计。

不得不承认,男人在大事面前都是冷酷无情的。他没有估错,这场配合战打得非常成功。

从西施来看,爱情永远是生命的全部。即使是复国计划,也只是爱情的一部分。既然恋人希望我和他一起实现奋斗目标,那么无论是复国还是其他什么,我都愿意配合。和恋人一起打一场轰轰烈烈的阻击战是值得骄傲的,让人觉得恋人时时刻刻就在自己身边。等到完成目标的那一天,我就能永远和他在一起。这个理想成为西施在吴王夫差宫殿里唯一的一盏明灯,让她历时17年之久,这就是女人的痴心不改。

男人总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女人却总是把一切问题归结为爱情。

长相思◎宫墙内外

无论一路上有多少黯然神伤,也有到达终点的那一天。没有任何意外,美人们获得了君主热烈的欢迎。真正一心想获得君主宠爱的女子,往往受宠的时间并不长;往往那些能很好地把握感情分寸的女子,却能让君主爱得死去活来,正应了那句“吃饭吃七分,爱人爱八分”的老话。也许那时的西施还没完全从前一段热恋里回神过来,她那七分伤心,三分黯然的心绪让吴王夫差觉得美人更加真实。毕竟这个有点屈辱的角色和远离家乡的困境让美人伤心是正常的,比起那些一脸狂喜的女子要好得多,于是这场长达17年的畸形爱恋开始了。

吴王夫差,如果你知道17年后的结果,你是有亡国之恨,还是伤心这17年来只是你一个人的爱恋?在你被迫自刎的那刻,你是否还想念着西施?

一个能在战败后留下对方国君,只要对方俯首称臣,就不斩草除根的男子,只能说他败于他的自大。他没有恨,他要的是绝对的臣服,绝对的权威,而不是人命。因为他的自大,他疏忽了,或者说他刻意疏忽了,如同狮子面对小老鼠,他才不介意你的小把戏。可惜勾践不是小老鼠,他是一只隐藏起来的蝎子,看上去也许没有狮子强大,但是他有绝招,一招得手对方即死。

对于西施呢?吴王夫差是一种享受贡品的心态。本就是美味,战败国送来的更是有趣,值得好好品尝一下。只是没有想到,一旦尝下去就开始沉迷,这个美梦居然17年都没有醒来。一旦醒来时,却发现国破家亡。以他的性格如何能屈于他人之下,所以他只能是死路一条。

17年的宠爱,17年的肌肤相亲,要怎样的挣扎,西施你才能一直充当范蠡的盟友,共同推翻那个宠爱你17年的男人。就算是一块石头,17年也该捂热了,你真的没有一点点的爱恋?事实上,西施在吴王自刎之后,也一头撞在了吴王身边的岩石上,昏厥过去,最后虽然被救活,但当时应该有了和夫差共死之心,也算报了他17年对她的宠爱。

很多事情只有当事人才能明白,旁人都是徒加揣测而已。但这17年的爱恋是真实存在的。两人“春秋宿姑苏台,冬夏宿馆娃宫”,夫差虽被大臣指责而无后悔之意。伍子胥每每求见,都被拒之于门外,夫差担心这位开国功臣倚老卖老啰啰唆唆,破坏了良辰美景。无数的史例证明,做王一旦到此地步,也就离垮台不远矣。

庙堂外,是越王勾践复国的每一步。这个如同蝎子一样的男人潜伏着,穿布衣,吃野菜,自己参与耕种。为了增加人口,他制订出奖励生育的规章制度。慢慢的,越国人民开始兴旺,有了物质基础后他让范蠡训练兵马,找准机会向吴国反噬一口。于是一边是风花雪月,一边是卧薪尝胆,两边的差距越来越小。越军最终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此时的夫差才是黄粱梦醒时分,可惜一切已经晚矣。国破家亡,美人也不再属于自己,天地之大无容身之处,悔之晚矣。

反间计◎步步惊心

既然西施在夫差身边形影不离,那么顺耳也能听到吴国的许多绝密情报。情报要传出去,西施需要在吴国国内有个有力的帮手。这难不倒范蠡,在越国的钱财和美女攻势下,这个帮手出现了,他就是来自楚国的伯嚭。虽然他和伍子胥来自一个国家,可谓是现在所说的“老乡”,可是伯嚭从来没有为伍子胥说过什么好话。

伍子胥,楚国人,史书称他“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受楚国太子谋反案的牵连,父兄死于楚平王之手。后伍子胥投靠吴国攻入楚国,开棺鞭尸(楚平王),令楚国人民大惊,民愤不平,无法立足于楚国。此人复仇之心太重,虽然对吴国来说是个忠臣,对于自己的祖国楚国来说却是个罪人。

西施要祸国,伍子胥就是最好的迫害对象。一方面,伍子胥已经和吴王夫差之间有了不少的矛盾,另一方面,伍子胥作为优秀的军事家,是越国战胜吴国的最大障碍。伍子胥不是劝吴王夫差改变对越国的政策,就是让夫差少花心思在西施身上,多多商讨国事。于是夫差越来越不喜欢他,为了不听他唠叨,干脆直接将他拒之于门外,和西施恩恩爱爱过起了小日子。此时的伍子胥感觉吴国大势已去,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就把儿子送去了齐国。这件事被西施和伯嚭知道后大加利用,里应外合给伍子胥下套。“众口铄金”,一边是自己宠信的大臣,一边是自己心爱的女人,加上一早和伍子胥之间的种种矛盾,令吴王夫差对伍子胥产生了怀疑。“一个背叛祖国的人,会不会继续背叛其他国家呢?”于是伍子胥送儿子到齐国的事情就被视为背叛吴国的前兆,吴王夫差用剑赐死伍子胥。伍子胥临死前对旁人说:“请在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国首都的东门之上,我要看着越国的军队进城把吴国灭掉。”说完,自刎而死。吴王夫差听说后,大怒,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袋,投入江中,击掌大笑:“这下你可就什么都看不到啦!”

吴王夫差可以“掩耳盗铃”,历史却不容更改。在伍子胥死后九年,越国起兵灭了吴国,夫差最终自刎于姑苏山上。

西施的反间计成功了,这是她作为战士对祖国最大的功劳。可是她也被这个事情给毁了,因为她成了真正的“祸国”之人,不但不能存于吴国,就是天下,也再无容身之处。

爱相随◎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吴王夫差一死,西施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关于西施最后的结局众说纷纭,大部分都归结于“沉江”这个结局。拥有“沉鱼”之美的西施,终究被沉入水中,也算得归其所。《东周列国志》称:“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

西施的去留问题让勾践感到尴尬:她既是吴王的妻妾,又是越国之女。如果留在吴国,吴国人恨其祸国殃民,必将毁之。带回越国,又能安置在哪里呢?留在王宫?这是不祥的祸国之女,必将遭到本国大臣的非议。此时刚刚立国,不可动乱军心。放在民间?她知晓这么多两国的大事,万一落入他国之手,恐怕会生出更多的事端。可是要沉江也需要借口,毕竟在打败吴国这件事上,西施为越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胡乱杀掉,会让其他臣子有“敌国破,谋臣亡”的恐惧感。所以,最后劳烦越夫人出手,将阶级矛盾转化为内部矛盾,成为妇人之间因争风吃醋导致的结局。这就是西施最大的悲哀之处,天下之大却无容身之处。“西施之沈(沉),(因)其美也。”这个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因美而辉煌,也因美而沉沦。

范蠡在越国灭吴之后,他以越王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为由挂冠而去,化名“鸱夷子皮”,意思为大皮囊。

对于西施最后被沉江的结局,《越绝书》称:“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这就表达了大家的共同心愿:希望西施能够在战乱中活下来,和范蠡在一起泛舟齐国,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洛神赋》绝唱千古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隐《无题之二》“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赶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好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原来你也在这里?’”(摘选自《你也在这里》张爱玲)

原来你也在这里?这是人生多大的运气!可惜大多数人“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才求得和你擦肩而过”。

我们不得不承认,爱情天生就有缺陷:年轻的时候,有美丽、有精力,也有时间去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可是总纠结在迷茫中。等足够成熟,明白爱情全部的时候,却错过了最佳谈恋爱的时机。在围城里,总觉得有太多的遗憾,憧憬着有机会能够再谈一次属于自己的恋爱。等从围城出来了,却再也没办法找回当初谈恋爱时的那种纯真的感觉,于是有人哀叹,还是结发夫妻情意长。

我们总是在不断的遗憾和错失中长大,唯一庆幸的是,当初为爱疯狂留下的记忆都深深留在了脑海里。

破邺城◎曹丕闯府

曹操共有二十五子,不过没有一个能活过四十岁。“曹冲称象”中,那位聪明而仁慈的小天才曹冲,病逝时年仅十三岁。“七步成诗”的曹植是曹丕的弟弟,一母同胞。早年曹植与曹丕争夺太子权铩羽而归之后,又出了擅走“司马门”一事,失去了曹操的欢心,从此地位一落千丈,最后连妻子也没有保住。但是错有错着,生命的暗淡转化为艺术的亮色,他以最华丽的辞藻,最丰富的想象,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地位。

曹丕,曹操的第二个儿子,其实也是个能人,作为一个君主,能说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这份自知,实属难得。可惜曹操能文能武的儿子太多,弄得他只有毫无特色的存在感。

甄宓之美,早在曹操破邺城的时候就广为传颂,只可惜那个时候她已经是袁绍二儿子的老婆。

邺城一破,曹操就命士兵严守袁府,没想到这边战事没有料理好,那边曹丕无视老爸的命令,喝退士兵直闯入内,抓住甄宓就不放。这个时候,曹操也没办法了,总不能挑明和儿子抢女人吧,只能唤甄宓上前拜见,眼里看得是恋恋不舍,嘴里只能说句“真吾儿妇也”。

对于甄宓来说,她完全没有选择的权利。不过,甄宓还算幸运的,因为出身世家望族,曹丕愿意娶她为妻而不是随便作为一个侍妾,能在历史上留个全名。那时的女子,更多的是只能因为生了个争气些的儿子,而在族谱上加一句“其母×氏”,以表明出处。甄宓也是美丽的,邺城被破,披发垢面还能被曹丕发现其“玉肌花肤,有倾国之色”。

暗相恋◎才子佳人

甄宓嫁入曹家时,大概是二十三岁,曹丕大概是十八岁,而曹植只有十三岁。曹操带着曹丕忙着到处征战,留下甄宓孤独一人守家。曹植作为同胞兄弟,又是这么小的年纪,随便出入曹丕府第不是件难事。

南朝谢灵运对曹植的评价是“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曹植十岁就能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认为曹植在这么多儿子当中“最可定大事”,可见其早熟的程度。于是一来二往,就算甄宓没什么想法,年轻的曹植对美丽的嫂嫂,情窦初开也是很正常,偶然写几首称赞美人的诗词,讨甄宓欢心,也是风流才子正常的行为。

从甄宓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大家闺秀,嫁给袁熙九年,因为夫家战败而被迫“二婚”,每日只能围困在狭窄的“四方天”里,除了生孩子,无可作为。于是在丈夫离家的日子里,唯一的快乐恐怕就是有个能言善辩的小叔子,经常到府上陪自己聊聊天,借机听取外面朝政的格局,谈谈战事,给沉闷无比的生活带来些新鲜的空气。

不过,从见证这段感情的《洛神赋》中让人察觉到这种意思:洛神只存在于想象之中,人神有别,有情人终不能成为眷属。正如曹植和甄宓之间,虽然曹植一直暗恋这位神仙一般的嫂嫂,却因为叔嫂的身份,成为两人情感永远不可跨越的鸿沟。

暗恋是可能的,情绪波动也是可能的,不过一切也仅限于此。

得天下◎后宫纷争

根据史书记载,甄宓幼时非常聪明,好读书而不善女红,习得一手好字,也能为母亲打理家务,性格纯良,有过人的见识。嫁给曹丕之后,曹丕把原配任氏遣黜,甄宓痛哭为其求情。曹丕的生母卞夫人也非常喜欢甄宓,常常夸奖她是个孝顺的媳妇。

而曹丕,他自身的优点被过于优秀的父兄光辉给掩盖了,然而他却做了件非常不平凡的事,就是从父亲的手里抢下了甄宓。这种做法,对曹丕而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是拿着可能到手的江山甚至是身家性命去冒险。所以说,这一刻,他无疑是爱慕甄宓的。

然而,十五年的夫妻,曹丕和甄宓之间的很多恩爱和心动都被时间慢慢磨平了。甄宓出身于名门望族,是个受过良好家教的大家闺秀。她非常善于处理内宅问题,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曹丕的好管家。可是随着曹丕的野心越来越大,甄宓渐渐地被忽视了。这个时候的曹丕,需要的不仅仅是个内宅助手,更需要一个事业上能给他出谋划策的同伴,也就是在登基成皇帝的霸业上有个好帮手,于是第二位女主角——郭照出现了。

郭照,少时聪慧,被父亲赞为“此乃吾女中王也”,遂以女王为字。郭女王有个不幸的童年:天下混乱,父母早失,兄弟皆丧,流离失所。二十九岁那年,因其姿容秀美,得以进入曹丕府中,纳为妾侍。不过那时候的妾的地位非常低,基本就是一种物品,随时随地因为夫主的想法而被转赠他人或者直接遗弃。不幸的童年,练就了郭女王一身的本领,解世事,懂谋略,更能为曹丕出谋划策,最终帮助曹丕登上帝位,成为魏国的第一代君主。《三国志》记载:“(郭)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曹操)定(曹丕)为嗣(子),(郭)后有谋焉。”也就是说,在曹丕和众多兄弟们争夺世子的事情上,郭女王经常为曹丕出谋划策,所以才会在史书上记下一笔“(郭)后有谋”的评价。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之位,郭女王也被升级为“夫人”。之后,为了实现登基成皇的梦想,曹丕带着郭女王前往洛阳,筹划汉献帝禅让的事宜,而此时,甄宓却被留在了邺城的大宅中。

同年十一月,汉献帝退位,曹丕登基成帝,建立魏国。和他在登基大业上共同奋斗的郭女王功不可没,被封为“贵嫔”,这个衔头比封为“夫人”的甄宓还要高上半级,仅次于“皇后”级别。此时的甄宓已近四旬,再美丽的女人也将走入迟暮。而甄宓面对的不仅仅是郭女王这个强劲的对手,更多的压力来自于刚刚当上皇帝,正在努力接收各方面送来美女充实后宫的曹丕的“不作为”。

这个时候,甄宓已有两年多连曹丕的面都没见到。而原本属于她的皇后之位,又迟迟没有定下人选,这无疑对甄宓的嫡妻地位是个很大的挑战。等着等着,处于两地分居的甄宓急了,很明显曹丕对她的宠爱已经成为过去,她该用什么办法唤回曹丕对她的感情呢?于是一首《塘上行》出炉了,字里行间满是闺怨:一方面劝曹丕“糟糠之妻不下堂”,一方面也着重表现自己愁苦心情。甄宓希望用这首词让曹丕醒悟回头,希望曹丕看在十几年恩爱夫妻的情分上,保住她原配夫人的地位。

遭嫉恨◎曲终人散

《塘上行·甄宓》:“……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意思是:不要因为成了君王,就不要自己所爱的人。不要因为鱼肉便宜,就不要大葱和薤菜。不要以为麻枲多了,就可以不管菅草蒯草了。我(现在是)出门也愁,进门也愁。边城的风声让人倍感凄凉,你看门前的树都长得那么高大了(你已经很久没有回来看我)!你在远方独自享乐(莺歌燕舞),(我)愿你万寿无疆。

虽然写词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曹丕的怜惜,可是甄宓大小姐也有点发脾气的情绪。本来夫妻感情好,闹个小脾气也算是闺房的情趣,问题是,这个时候的曹丕已经不喜欢她了,甚至非常讨厌这样一个嫡妻,嫌她成为郭女王上位的绊脚石。正愁找不到什么把柄让她退位让贤,这下可好。于是曹丕大怒,一杯毒酒就把甄宓彻底铲除了。为了不让阎王爷认出她,也不让甄宓有机会到阎王爷处告状,曹丕让甄宓下葬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直到后来,曹叡接位成为魏明帝,追封生母甄宓为文昭皇后,立寝庙祭祀,总算让甄宓在历史上留名了。

那时,曹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从父亲曹操的手上夺下甄宓,这是怎样的一种勇气。十六年后仅仅因为甄宓抱怨了几句,曹丕就毒杀嫡妻,还心虚作怪,羞辱死人。

不过,史书也写了甄宓的另外一个结局。《三国志·文昭皇后传》说,当时曹丕称帝后,派人去邺城迎接甄宓到洛阳来当皇后,但是甄宓非常谦虚地认为自己的品德达不到母仪天下的要求,坚持辞让,以至于三次退回对她的授命,恰巧甄宓在那年因病死于邺城,曹丕听闻后非常悲痛,追赠她为文昭皇后。

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小。主要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嫡妻的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对其他妾室有着生杀大权。郭女王就算愿意屈居人下,万一甄宓视她为敌,趁曹丕一个不注意,找个“不敬”的由头就能随便棒杀了她,那曹丕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徒伤悲◎唯有绝唱留人间

不知道曹植对甄宓的暗恋,对曹丕最后赐死甄宓有没有影响。不过甄宓死后,曹植入宫拜见曹丕,曹丕给他看了件甄宓的遗物:玉络金带枕。曹植当时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见枕如见人,在朝堂上泪如雨下。

而小侄子曹叡摆宴请曹植时,宴席间干脆把母后甄宓的枕头送给了他。曹植一路上抱着枕头返回自己的封地,半夜坐船行至洛水,恍恍惚惚见到甄宓站在水面向他微笑。曹植一时心潮澎湃,不能自已,写下了千古绝唱《感甄赋》,昭告天下他对甄宓的感情。不过,魏明帝曹叡觉得文章有伤体面,遂以避讳老妈姓名为由,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青松。髣髴兮若轻云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烁若芙蕖出绿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一大堆华丽的赞美辞藻,让曹植对甄宓的爱慕之心溢于言表!也让后世人因文感言,不知道甄宓能美到什么程度。

甄宓的美丽,只能留给后人想象了。

娶妻当得阴丽华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

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唐·李白《南都行》

历史上有位知名高僧,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个女孩未婚先孕,被家人发现,在家人的逼问下,女孩迫于压力,说孩子是高僧的。家人大惊失色,续而愤怒,跑到寺庙大骂高僧,还把初生的婴儿留在了寺庙。高僧并没有解释,面对着世人的鄙视,带着初生孩子到处求奶水。很多初为人母的女子终是不忍,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嘴里忍不住冷嘲热讽,高僧始终面色如一。过了几年,那个女孩还是嫁给了当初让她怀孕的男子,夫妻双双跪在高僧面前请求赎罪,并希望带回在寺庙长大的孩子。高僧没有为难他们,让孩子高高兴兴认了父母跟他们回家。这时,大家才知道,这么多年来高僧一直是被冤枉的,越发尊重高僧的品性。而此时,高僧的眼里始终是安然如一:当真做到宠辱不惊,一切如庭前花开花落。

在爱情里,你的底线是什么?

新婚燕◎逐鹿中原

话说,当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还没被啥投资商看中的时候,也就是一个穿着布衣的穷学生。他去长安求学,在街上看到御林军出巡的威风派头,刺激了他的幼小心灵,回去感慨万千作了一篇关于理想的作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后来这句话广为流传,成为千古名言,引发了许多“乱世枭雄”的共鸣。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情景:秦始皇出巡,一路声势浩大,站在路边的项羽说了句:“彼可取而代也!”同样站在街头的刘邦叹了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阴丽华大小姐是个正宗的大家闺秀。从家谱上查,据说是春秋名相管仲之后。管仲第七代子孙管修被封为阴大夫,从齐国迁居到楚国(也就是从现在的山东境内搬到了湖北境内),于是全家改姓“阴”。秦末汉初,阴家举族迁到了新野(现河南省境内)。

这个家族不但家谱上源远流长,而且还是富甲一方的大户,《后汉书·阴识传》载:“(阴家)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但是阴大小姐出生的时辰不对,正是“王莽改制”之际。据说等她老公刘秀接手天下的时候,全国人口“十存二三”(《后汉书·郡国志》),可想当时天下大乱的情况。

本来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两个人,因了刘秀在新野的姐夫邓晨,让刘秀和名门望族阴氏有了点亲戚关系。估计刘秀这个穷小子曾偷偷见过阴大小姐一面,阴家小姐的美貌给刘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会在之后的作文里为阴小姐留下一句千古名句。

后来,刘秀和哥哥在家乡舂陵起兵,打着“兴复汉室”的政治口号,和更早揭竿而起的“绿林军”伙同造反。随着部队规模的不断壮大,公元23年,“绿林军”的将领、西汉宗室刘玄被推立为起义军的皇帝,史称“更始帝”,绿林军改称为“更始大军”。在“更始大军”攻克中原重镇宛城后,一场决定朝代变更的大战“昆阳之战”爆发了。刘秀亲率13骑冒死突围搬取救兵,而新莽一方则因主帅大司空王邑的狂妄自大和指挥失误而兵锋受挫于坚城之下,最终在刘秀军与昆阳守城之军的内外夹击下,王莽的42万大军全军覆没。刘秀一战成名,成为昆阳之战的第一功臣,被“更始帝”封为武信侯。

这下刘秀的身份大不一样了,再次出现在阴大小姐面前的是新帝国“炙手可热,扬名天下”的大将军大侯爷,不再是那个可怜巴巴,穷亲戚家的农家小子了。所以刘秀“仕宦成功”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到新野提亲,在宛城迎娶他心中的偶像阴大小姐为妻,以遂平生第二个大愿望。阴家这种大户人家,在朝代更替的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家族利益,有个新贵的姑爷正是求之不得,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新婚燕尔,正是蜜里调油之际,“更始帝”一纸文书,刘秀被遣去洛阳平定当地诸侯。要知道新建政权并不稳定。只是“更始帝”在派遣刘秀外出招安的过程中,忘了给刘秀发兵发钱,只给刘秀一根代表“更始政权”的节杖,就把刘秀打发上路了,史称“刘秀单车巡河北”。

为权宜◎再娶新宠

当时河北有三大诸侯,即真定王刘扬、广阳王刘接、赵缪王刘林。

要知道那些当地的诸侯,在自己地皮上称王称霸逍遥惯了,谁会因为一纸文书就轻松把政权交出去?所以赵缪王刘林、广阳王刘接和那些河北的豪强大户干脆拥兵自立,推选了一个叫王郎的人在邯郸称帝,号称此人是西汉成帝之子,因躲避赵飞燕姐妹的迫害,流落民间。这么个破借口,明眼人看来就是个幌子,可是对“单车”而来的刘秀,还是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无钱无权的刘秀被王郎的“邯郸政权”搞得狼狈不堪,几致丧命。

就在刘秀准备在河北当地招兵买马,打算和“邯郸政权”一决高下的同时,为了稳定真定府刘扬的10万大军不在一旁添乱,刘秀派部下刘植去真定府游说合作事宜。很快,刘植回来了,带来了好消息:“真定王刘扬愿意招安,但他有个条件,希望和主公结为姻亲,以视双方诚意。”这下刘秀郁闷了:“我这才刚结婚,老婆还没生孩子呢,怎么联姻啊?我唯一的妹妹伯姬也已经许配给李通作继室了,难道让妹妹离婚再嫁?”刘植说:“刘扬有个外甥女叫郭圣通,希望嫁给你做平妻。”

呃,这是天大的喜事啊。不过作为刚刚离开新婚妻子的刘秀,到底还算有点良知,没能一下子抛开感情的眷恋,接受停妻再娶的条件。但是作为属下的刘植有他的观点:“皇帝可以有三宫六院,诸侯可以娶三个老婆,你就算娶两个老婆也不算多啊。何况真定王刘扬的归顺对我方的帮助很大,你不以姻亲的关系拴住他,怎么打败邯郸军阀?我怎么看这件事都是利大于弊,所以已经帮你答应下来了。”

下属在这种事情上往往比正主还要积极,统统归属于“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状况。要知道下属的身家性命都压在刘秀的前程上,就算刘秀肯忠于爱情,不在乎势力合并,下面的人可不乐意为感情牺牲:你不就是多个老婆吗,男人你怕什么?

于是一场政治婚姻就这样在下属的劝说下被通过了。一切按既定要求进行:刘秀亲赴河北真定府,在真定府郭氏家族的府邸举行了这场再婚典礼。真定王刘扬非常高兴,不但投靠了新政权,还得了个很棒的外甥女婿,一箭双雕,所以在婚宴上亲自击筑为歌,为新人添欢。就这样,继更始元年(公元23年)六月于宛城迎娶阴丽华仅仅数月之后,为了经营河北,刘秀又以隆重礼仪迎娶了他的第二位夫人——郭圣通,远在河南的阴小姐就这样被辜负了。

再次的新婚燕尔之后,更始二年五月,刘秀携本部和真定王刘扬的两方兵马共击邯郸,不久轻松攻破邯郸,剿灭王郎。不得不说,这场政治婚姻是成功的,身为刘秀第二位夫人的郭圣通在其刚刚嫁与刘秀之后就为其夫君的统一大业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击灭邯郸政权之后,刘秀正式拉开了他平定河北的战争大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和铜马农民军之间的战斗进行得颇为惨烈,刘秀本人一度险些被俘。经过多番苦战,刘秀最终打败了以铜马军为主的百万河北农民军,并将其中大批的精壮之兵编入自己的麾下。

定天下◎两后纷争

更始三年六月(公元25年),此时的刘秀握有一支令人生畏的武装力量,成为河北的新军阀,当时关东的割据势力都称河北的刘秀为“铜马帝”。在众将拥戴下,刘秀在河北鄗城以南的千秋亭登基称帝,定国号建武。号称有刘汉宗室血统的刘秀为表汉室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后汉或东汉。

此时留守在长安的“更始帝”,以为天下已定,可以高枕无忧,于是生活上就开始腐败起来,不但饱暖思淫欲,还不爱听人批评,滥杀忠良,于是本来就是各路诸侯混集的“更始大军”很快就分崩离析了。各路诸侯再次崛起,开始打击不堪一击的“更始政权”。更始三年九月,山东“赤眉军”攻入长安,更始帝投降,“更始政权”土崩瓦解。不过赤眉军也没存在多久,因为关中久经战乱没有粮食,赤眉军只能打道回府,结果在回山东的路上,被东汉大军围追堵截,最后投降了刘秀的东汉政权。

男人做了皇帝,可是皇后的位置只有一个,给谁?

定都洛阳后,光武帝刘秀迫不及待地遣侍中傅俊护送他另一个妻子阴丽华来到了洛阳,此时一直陪着刘秀转战南北的郭夫人已经为刘秀生下了长子刘疆。

对于郭圣通来说,刘秀的这位太太是陌生的,还先于她进了刘家的门,按以前古人的说法,是丈夫的结发妻子,是“大太太”。

而对阴丽华来说,两年多之前,结婚仅仅三个月,刘秀就辞她而去,之后她不得不搬回娘家住。战乱之中几经辗转,惶恐度日,好不容易盼得夫妻团聚,却已物是人非。昔日的夫君不但已登基称帝,身边还多了一个她不相识的女子,这个女子还诞下他们的骨肉,阴丽华的心境可想而知。

说起郭圣通,她的出身比阴丽华还要显赫。阴氏家族虽为名门望族,管仲后人,但从近几代以来,阴氏未曾出现什么极为显赫的人物。而郭圣通则完全不同。她的外公是汉景帝的七世孙、真定恭王刘普。与刘秀这种顶着刘汉宗室头衔的“破落户”完全不一样,郭圣通是货真价实的西汉皇室后裔。这位出身高贵,为丈夫带来10万大军奠定君王基础的女人,实在比阴丽华“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真正的爱情和物质无关……

其实在册立皇后的问题上,刘秀一心想把位置留给阴丽华,毕竟一个是自己真心实意想娶的,一个是别人塞过来的,从男人心理上讲,还是前者更加金贵一些。可是他也不能在做了皇帝之后,马上得罪给自己莫大帮助的郭氏同仁们,所以只能把“封后”的事情先搁置下来,把两个女人都封为“贵人”。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真定王刘扬密谋造反了,估计他是觉得自己的外甥女当不上皇后,自己当不上国舅,有点着急上火,虽然谋反事件很快平定下来,可是郭氏的优势却就此打了折扣。

于是刘秀可以名正言顺地册封阴丽华了,没想到热脸贴了个冷屁股,阴丽华说:“作为一个明君,不可忘了同甘苦共患难的女子,为天下人民做好榜样。何况郭贵人已经生皇长子,如果只是一个贵人,让她情何以堪?”光武帝叹了口气,只好立郭氏为后,封阴丽华为贵人。

当然,这件事并没有阻碍刘秀和阴丽华的感情发展。东汉始建,为了平定天下,刘秀经常要率兵打仗,征服各路军阀,他每次都没忘记带上阴丽华。在共同面对一场场战争考验中,两人感情更加深厚,建武三年(公元27年),他们迎来了爱情结晶,未来的汉明帝刘庄。

为所爱◎废郭立阴

光武帝刘秀有11个儿子,除了第三子是许美人所生外,其余10子,阴夫人和郭夫人各生5个,也算是雨露共沾,非常平均。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废掉郭皇后,册立阴丽华为皇后。此时刘秀46岁,阴丽华37岁,估计郭圣通和阴丽华差不多的年纪。这十七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刘秀痛下决心,废郭立阴?

首先是建武九年(公元33年),邻京城处发生叛乱,阴丽华的母亲和弟弟在这场叛乱中为“群盗”所杀。这个所谓群盗,恐怕有讲究,估计连刘秀自己都觉得这个叛乱恐怕和郭皇后的背后亲戚有点牵扯。所以刘秀下诏,安慰阴丽华:“吾微贱之时,娶于阴氏,因将兵征伐,遂各别离。幸得安全,俱脱虎口。以贵人有母仪之美,宜立为后,而固辞弗敢当,列于媵妾。朕嘉其义让,许封诸弟。未及爵士,而遭患逢祸,母子同命,愍伤于怀……”

这份诏书太伤人心,说明在刘秀的眼里,阴丽华才是皇后的最佳人选,郭皇后就是一后备队员。如果说在前期,郭皇后还能凭其美貌和家庭背景获得刘秀的宠爱,接连为刘秀生下五子。可是后期却一直在走下坡路,帝后关系的紧张终因为这份诏书彻底暴露出来。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东汉大军攻破成都。自此开始,刘秀终于收复了关东、陇右、西蜀等称王立帝的割据政权,中原再次统一,刘秀大权在握。不过这个事情在郭皇后来看并不是件好事,这说明刘秀对郭皇后背后的兵权已到了用尽之时。

于是在建武十三年,也就是刘秀平定天下的第二年,刘秀就暗示他和阴丽华的长子刘庄,希望他今后能继承皇位,别学她妈和舅舅那样“固执”,刘庄的回复简单、直接:俺乐意!

建武十五年,刘秀基本稳定政权后,开始对两个老婆的亲戚进行封赏。只是在君王偏心的情况下,一碗水是没法端平了。同样是封赏,郭皇后的亲戚、儿子都是有名无实的虚衔。更重要的是,太子刘疆一直未能入主东宫,这就让人玩味了。为此,郭皇后屡次劝说,估计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事都干了,刘秀还是不为所动。

于是这个开场就不算完美的爱情,历经17年的持久战,终于走到了落幕之时。建武十七年,刘秀亲自草拟诏书,说明废郭皇后,立阴丽华的道理:“皇后郭氏,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他子,训长异室,宫帏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睢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持节,缴上皇后印缓。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先是固辞后位,长久恭谨廉让,宜奉宗庙,为天下母。异常之事,非国之弱,不得上寿称庆。”

刘秀对阴丽华的长久歉疚,终于获得了完美补偿。阴丽华就算没有当皇后的念头,此时也明白了刘秀对她的深情厚谊,自然是十二分的满足。后来她做了皇后,依然不改“恭俭仁厚,谦让自抑,不喜笑谑,事上谨慎柔顺,处下矜惜慈爱”的本性,天下都称她为“贤后”。

留情面◎女人不为难女人

事已至此,一切都不能挽回了。郭皇后交出了皇后玺绶,黯然离开了居住16年之久的洛阳南宫宫殿,然后移居北宫。在这巍巍宫殿之中,她为刘秀生下了五位皇子,她一生的青春时光也在这宫阙楼阁之中流过,却未能挽留住帝王之心,不禁让人感叹。后世的不少史家,就这件事批评光武帝:“能容功臣,独不能容一妻子,废后之举,全出私意……”

其实郭后除了不应该加入这场爱情持久战以外,其他方面也没啥不好——为刘秀生育了五个儿子,其家族在刘秀河北创业期间有着巨大的贡献,完全因为爱情被废的皇后,在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史上仅此一例,最终导致光武帝这次黜废郭后的事件列入史书,成为后世历代皇帝不可轻易废后的“反面教材”。

其实刘秀并不是个心狠手辣的男人,他只是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爱的女人的孩子,并不想将郭氏及更加无辜的五个儿子置于死地。他给了郭氏一个“王太后”的身份而不是将她废为庶人,并且给郭圣通的娘家诸人封侯,赏赐他们大量金钱,亲自莅临郭后母亲的葬礼,后来又给郭圣通的儿子们赠封。一来的确对郭圣通母子心存愧疚,二来他接受了郅恽的进谏,尽量减少废后异储的负面影响,做到“无令天下有议社稷”。

后来刘庄即位,也就是汉明帝,对自己老妈和郭阿姨家的亲戚都一视同仁。到了章帝时代,身为阴丽华嫡系子孙的汉章帝还亲自到郭氏家中,大会郭氏族人,君臣非常和睦。可见,阴氏做了十六年的贵人,也就是“妾”,仍能不偏不倚地厚待郭氏一族,除了她身为管仲后人,注重家风品行之外,还与她自身的品性有极大的关系。亲身经历了建武、永平两朝,对阴皇后极为熟悉的老臣第五伦在上疏中说道:光烈皇后“友爱天至”(见《资治通鉴》卷四十五)。

阴丽华能在史书上享有美誉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是“宽容”。面对久别重逢的丈夫和情敌还有他们的孩子,她能咬牙忍下来,还能看清局势,阻止丈夫把“后冠”给自己带上,而甘于妾的位置,这种气度无人能及;之后和刘秀相处,不计前嫌,相处甚欢,在十七年的妻妾生活中不断加分,终于母仪天下;无论得势与否,在和郭后及家人相处上也能宽厚仁慈,比起在老公死后,直接把小妾做成人棍的“吕后”,那真是天壤之别。

其次是“约束家人”。“外戚专权”是每个朝代的皇帝都非常头痛的问题——外戚就是皇后的娘家人。女人嫁人之后“巴家”几乎是天性,你我都无法避免。笔者就曾见过这样的:当初夫妻俩一起打江山开公司,十年后,内外部门的负责人都是娘家兄弟姐妹,老板在公司基本成为“吉祥物”,老板娘财政权力一把抓。

阴丽华有个兄弟阴兴当时是黄门侍郎,也就是刘秀的贴身侍卫长。建武九年,刘秀想升他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印绶都准备妥当了,阴兴却坚决辞让:“我并没有攻城略地一类的战功,如果这次获得皇上不明不白的赏赐,恐怕会令天下对皇上的这种行为感到失望,这是我不想看到的。”事后,阴丽华私下问兄弟为什么要那样说,遭到阴兴的反唇相讥:“贵人(难道)不读书吗?亢龙有悔,盛极则衰,外戚最糟糕的事情就是不知(什么时候应该)谦退耳!”

长恨歌绝

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

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

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

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

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

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

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属车尘已远,里巷来窥觑。

共爱宿妆妍,君王画眉处。

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

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

邮童爱踪迹,私手解鞶结。

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

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

将入咸阳市,犹得贾胡惊。

——唐·刘禹锡《马嵬行》

现在社会上,一些小有资产的男人离婚后,为了保护孩子的遗产利益而不肯再婚。可是又喜欢漂亮女人,希望能和其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以弥补过往感情的损伤。我很想直斥其面,你既不能给对方一份稳定的幸福,分享将来,谈到“家用”又说谈钱伤感情。女人为这种男人牺牲,确实不如妓。

按照常规来理解,男女年龄相差10岁以内,视为正常恋爱;20岁以内,视为各有各的难处;超过20岁以上,应视为各取所需。

惊鸿瞥◎畸形之恋

唐玄宗早期的个人业绩还是不错的:25岁时和太平公主联手“唐隆政变”诛杀韦后,让老爸即位。27岁时老爸退位给他,他通过赐死太平公主的方式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在政治生涯中,他注意拨乱反正,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之治”,是唐朝的极盛年代。可惜60岁惨遭滑铁卢,一心宠爱小他34岁的杨贵妃,造就“君王不早朝”的现况,从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到政策失误,重用安禄山等佞臣,导致发生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盛极必衰,为唐朝之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杨贵妃原名杨芙蓉,小字玉环,父杨玄琰,是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因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15岁的杨玉环作为贵族小姐的一分子应邀参加。没想到被咸宜公主的胞弟寿王李瑁看中,于是他们的母亲,武惠妃向唐玄宗申请下旨,批准杨玉环嫁入李家,成为唐玄宗的儿媳妇寿王妃。

当时的杨玉环只是一个寄养的孤女,连自己可以凭靠的娘家都没有。而寿王则是皇上宠妃的儿子,甚至有登上大统的可能。所以值得肯定的是,杨玉环能在众位贵族千金里脱颖而出,被李瑁选上娶为嫡妻,一定是貌美如花了。这个婚姻可以说是杨玉环生命中的第一个飞跃。《新唐书》记载“(杨玉环)善歌舞,通晓音律,且智算警颖”。杨玉环精通音律,擅长跳《霓裳羽衣曲》,琵琶弹得极好,曲艺中最善击磬,泠泠然多有新声,就是太常梨园的乐师也达不到这个水平。这些,都是赢得男人宠爱的必杀器。

婚后5年,李瑁和杨玉环的感情很好,但是杨玉环没有生育。这5年里,李瑁添的两个儿子都是侍妾所生。

没想到开元二十五年,婆婆武惠妃去世,公公唐玄宗一时身边寥落,无可释怀,就把眼光转到儿子的老婆身上。要知道,虽然皇家见儿媳妇的概率比平常家庭要少得多,因为大家不住在一起,但是过年过节还是会见见面的。之前有婆婆武惠妃管着,公公唐玄宗也不好意思细看,现在没人管了,果然就生出是非来。很多人都说是唐玄宗身边的高力士拉的“皮条”,那也是人家皇上乐意的好不好,他只是一个忠实的执行者,包括后来途经马嵬驿,用白绫杀掉杨贵妃,也是他执行的。

施手段◎有女“太真”

做老爸的抢儿媳妇实在是件龌龊事,就算是皇帝,也要婉转一点吧。开元二十八年,唐玄宗打着“孝”的旗号,让21岁的杨玉环和丈夫分居,到骊山皇宫里出家,为自己的母亲窦德妃荐福,并赐道号“太真”,赐住“太真宫”。就这样,杨玉环开始了她长达5年的出家生活。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为体恤儿子李瑁,唐玄宗给他定了个韦家的媳妇。然后掉头就册立在“太真宫”里守戒期满的杨玉环小姐为贵妃。

和公公行夫妻之礼,从杨玉环的角度来说,她是没法选择的,长得美丽不是她的错。只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在这个女人没法决定自己命运的社会里,美丽实在是一种罪孽。

杨玉环和李瑁是结发夫妻,年龄也差不多大,天生一对,无需贷款买房找工作。每天只要找找乐子,把小日子过好就行。偶然几个侍妾也只是夫妻的奴婢,就算生了孩子也都归在嫡妻名下,所以他们两个应该是“王子公主”式的幸福生活。

李瑁当然是最受伤的那个。先不说棒打鸳鸯之痛吧,但说他每次进宫,见了自己的老婆执母礼就够尴尬的了。李商隐在诗歌《骊山有感·咏杨妃》为他掬了一把同情泪:“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这还多亏杨玉环始终没有生育,没把这件丑事继续扩大化。否则李瑁和杨玉环的儿子见到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儿子该咋称呼?

不得不佩服当时朝廷大臣的承受力度,估计应该也有过劝阻吧。但是一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朝代,各种外来风俗落地开花,所以这件丑事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另一方面,估计是因为唐代这个年代太富裕,没有太激烈的社会矛盾,既然大家都能吃饱穿暖,也就把这类事当成了茶余饭后的消遣,远远未达到“庸君昏昧”的指责。加上唐玄宗这个时候也60岁了,大家就当他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罢了。

唤三郎◎比翼双飞

唐玄宗在兄弟里排行第三,所以,杨贵妃叫他“三郎”,唐玄宗叫杨贵妃“娘子”。从侧面看得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毕竟这个“三郎”的称呼只能是杨贵妃一个人的特权。

还有个人物需要介绍一下,就是当时被唐玄宗宠极一时的“梅妃”。梅妃比杨贵妃大9岁,杨贵妃进宫的时候她已经35岁了。梅妃,原名江采萍,福建莆田人,此时梅妃已经入宫19年。不得不承认,时间已经让唐玄宗产生了“审美疲劳”。

为了不让她有事没事出现在恩爱眷属面前“添堵”,梅妃不得不退居二线,搬到了上阳东宫,过上了清冷的独居生活。吃得太“荤”的唐玄宗,终于在一个梅花盛开的季节想起了梅妃,偷偷把她接到枕边,没想到还是被杨贵妃知道了。杨贵妃直接冲进房间,装痴卖娇哭闹一场,然后拍拍屁股回娘家去了。事后当然是高力士去接她回来,于是两人重归于好,可怜梅妃只能“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后来遭遇“安史之乱”,唐玄宗带着杨贵妃跑了,留下可怜的梅妃走投无路,只能选择投井自尽,总算为这段爱情画上了最后的句号。

上面的故事有两点值得寻味:一是唐玄宗偷偷地接梅妃,可见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感情已经因爱生惧了;另外一点是杨贵妃回娘家,这个比较搞笑,妃子是不能胡乱出宫的,可见杨贵妃对于唐玄宗来说,宠比爱也许更强烈一些。

如果说他们有共同语言,这主要是表现在他们在音乐、艺术上的默契。《霓裳羽衣舞曲》是他们两个一起改编的,杨贵妃因此舞成名。玄宗擅打羯鼓,杨贵妃弹得一手好琵琶,加上宁王吹玉笛,李龟年吹篥,张野狐弹箜篌,常常欢洽异常。只可惜这支顶级的“皇家乐队”不能全国巡回演出,否则真是大众人民的耳福。

值得一提的是,唐玄宗还是我们的“梨园之祖”。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在唐玄宗他爸唐中宗的时候,梨园只不过是皇家禁苑中和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水果园子。后经唐玄宗的大力倡导,梨园慢慢成为唐代“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的院子,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李隆基自己担任了梨园的崔公(或称崖公),相当于现在的艺术学院院长。(院长)崔公以下有编辑和乐营将(又称魁伶)两套人马。李隆基为梨园搞过创作,还经常让当时的翰林学士或有名的文人编撰各种文艺曲目,如诗人贺知章、李白等都曾为梨园编写过上演的剧本。雷海青、公孙大娘等人都担任过乐营将的职务。

白绫舞◎三军不发

好日子总是不长久,而苦难却总也望不到头,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悠着点,别做绝了,以免落得个没法收场。

可惜唐玄宗显然被“开元盛世”冲昏了头脑,要知道那个时候,唐朝的疆域里还含有现在俄罗斯的很大一部分领土。于是大家吃饱喝足没事干,就大拍李老爷子的马屁,让李老爷子觉得自己的“丰功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再加上“老人爱上了少女”,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彻底发起了老来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用这句话来形容杨贵妃当时家里的情况一点也不为过。既然能为爱妃吃个荔枝就跑死很多匹马,其他还有啥做不到?杨贵妃的姐姐,升!分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每月赠脂粉钱十万;杨贵妃的兄弟杨国忠,升!哪管他原来是不是市井无赖,直接就是国舅,身兼数职,操纵朝廷;杨贵妃的祖宗,升!等等,死人给钱给官没用啊,那就御撰加庙碑,直接用国库的财政收入把杨家一家老小都供起来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12月,那个时候杨贵妃34岁,唐玄宗70岁,正好是距离两人正式“偷情”的第十年,估计老天爷也有点看不下去这样的奢侈淫逸,于是对国家最大的一场隐患正在暗地里悄悄酝酿起来,只可惜这个沉迷在牡丹花下的“老蜜蜂”还一无所知。“安史之乱”,“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禄山据说是个大胖子,是唐朝三个区域的节度使(省长),拥兵15万。安禄山趁着回中央述职就带了大量的礼物上京,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讨杨贵妃的欢喜。一个50多岁的老男人居然要认一个30刚出头的小女人为妈,据说宫廷里还上演了一场搞笑的风俗喜剧,安禄山穿个孩子的大肚兜,光光的被人抬到杨贵妃面前,让杨贵妃给他“洗三”(洗澡),说是为博美人一笑,其实就是哄李老爷子对他放心罢了。“安史之乱”的起因是安禄山和杨国忠之间的矛盾,其实就是一个手握重权重兵的地方军阀想取而代之罢了。从公元755年11月9日安禄山起兵,到12月13日攻占东都洛阳,短短35天的时间内就控制了河北大部分区域,拉枯摧朽之势可见一斑。到了公元756年大年初一,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战事延续到公元756年6月13日唐玄宗从长安连夜出逃,这个时候国也破了,还没忘了带上杨贵妃和杨国忠,从男人的角度上来说,也算可以了。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陈)玄礼对曰:“(杨)国忠谋反,(杨)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己)处(理)之。”(玄宗)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上)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顷)刻,愿陛下速决(定)!”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心)安则陛下(平)安矣。”上乃命(高)力士引(杨)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陈)玄礼等入视之。

绞死杨贵妃并非唐玄宗本意,只是在那个时刻,到底爱美人还是爱江山这个千古话题,说到底在死亡面前君主还是最爱自己吧。

长生殿◎此恨绵绵无绝期

安禄山也就在职干了一年的皇帝,到了757年1月就因为内部夺权矛盾,被儿子伙同宦官李猪儿在床上“开膛破肚”,死在床榻之上。

史思明则是个彻底的“墙头草”,身为唐朝的“重臣”,先是伙同安禄山造反,这是一叛;然后在安禄山死后,身为造反队伍的“重臣”,又被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招安”,这是二叛;好不容易“拨乱反正”了吧,结果“招安”过程又“外示顺命,内实通贼”再复叛,这是三叛;你复叛也行,一条心就干到底也是个英雄,没想到他却杀了安禄山的儿子自己当了“大燕皇帝”,这是四叛!

于是老天爷都看不过眼了,终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公元761年,这次轮到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篡位谋杀,直到公元763年史思明的儿子战败自缢身亡,这场历经7年2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消停了。

但是这场战乱让“开元盛世”的唐朝遭遇了空前的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至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而诸侯割据的状况并没有被抑制,反而越来越多的地区“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终于让史上最强盛的唐朝帝国走向了衰亡的末路。

在安禄山被儿子杀死那年,也就是公元757年,长安被唐军收复,唐玄宗也得以结束了凄惨的逃亡生活,以72岁的高龄回到了长安故里。至此,大权旁落,退居二线的唐玄宗,作为“太上皇”只能以对往事进行回忆和缅怀,作为人生的消遣。

原来的江山,是儿子的了;原来的美人们,都已经成为回忆中的片段。从很多史书的记载上可以得知,唐玄宗在这段风烛残年的最后时光里,过得相当不愉快。唐玄宗回到长安的时候,还想把杨贵妃的遗体移回来进行祭供。很明显,大家都懒得理这只落毛的凤凰。

于是唐玄宗只能让人画了贵妃的像挂在殿中,朝夕相伴。而宫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院都残留着伊人的倩影,实在是让人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芙蓉如画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夕殿萤飞思悄然,残灯挑尽未成眠……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玄宗也就是在这样孤独伤感的思念中,日渐衰老,几年后追随贵妃而去了。

从唐玄宗来说,虽然伊人没有留在人间,但是江山总算保住了;从杨贵妃来说,她永远不会“失宠”,也算最后为这段凄美的爱情画下了完美的句号,各得其所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