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伯成《宏观经济学简明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01:43:4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尹伯成《宏观经济学简明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尹伯成《宏观经济学简明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课后习题

第1章 导 论

1.简释下列概念:

稀缺、自由物品、经济物品、生产可能性边界、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存量、流量、局部均衡、一般均衡。

答:(1)稀缺

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有限和人类欲望及需求无限之间的矛盾。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从稀缺性出发,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消费。”同时,对稀缺资源应从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历史上,许多资源曾经被视为自由取用的资源,如空气、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的增加,人类需要的不断提高,也变得越来越稀缺。(2)自由物品

自由物品是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自由物品是相对于经济物品而言的。(3)经济物品

经济物品即稀缺物品或供给有限的物品,是指人们不能自由取用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经济物品在人类社会中是最重要的,但它的数量是有限的。(4)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社会使用既定生产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也就是说,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技术知识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同时也可以代表可供社会利用的物品和劳务的不同组合。生产可能性边界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5)自给经济

自给经济是指自己消费本身生产的大部分物品,只有少数商品用来交换。如在原始社会中,人们消费本身生产的大部分物品。(6)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是指由政府做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即政府通过资源所有权和实施经济政策的权力来解决基本经济问题的经济制度。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用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产品的数量、品种、价格、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的方向、就业及工资水平及经济增长速度等等均由中央当局的指令性计划来决定。生产的产品也由国家统一分配。这种体制从理论上也许可以证明,资源能够达到最优配置和有效利用。但实践证明,这种体制不能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效率较低。(7)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运行方式和调节手段。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以市场为中心环节来构建经济流程;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协调供求关系;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调节社会生产比例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有以下五个共同特征:市场经济是货币经济;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8)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是指既带有市场成分也带有指令成分的经济制度,即是政府和私人部门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决策的经济制度。混合经济的特征是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相结合,也就是说,混合经济中决策单位的动力既可以是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可以是社会目标信息传递;既有价格自发的波动,又有计划指令的反馈。

在混合经济中,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经济社会解决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在市场机制出现错误时,则通过政府干预来促进资源利用的效率、增进社会公平和维持经济稳定增长。(9)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学科。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微观经济学采用个体分析法,个体是指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相适应的经济变量,如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利润,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供给量、效用和价格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假设总量固定不变,故又被称为个体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由于这些理论均涉及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因而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市场经济学。(10)宏观经济学

相对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11)实证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是指那些企图摆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分析和预测经济行为效果的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用来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其方法旨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12)规范经济学

规范经济学是指那些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提出某些分析和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以此树立起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的经济学。规范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涉及伦理信条和价值判断,它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其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13)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数学经济模型一般是用由一组变量所构成的方程式或方程组来表示的,变量是经济模型的基本要素。变量可以被区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在经济模型中,内生变量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而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外生变量本身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参数指数指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参数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参数也可以被看成是外生变量。例如,在下面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

其中,和是模型所要决定其数值的变量,称为内生变量。、、和的数值是由模型的外部条件所决定的,被称为外生变量,又由于它们的数值不变,所以也被称为参数。外生变量、、和的值,将决定内生变量和的值。(14)存量和流量

存量是指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如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的状况或持有的资产和负债。存量具有时点的基本特征。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反映一定时期内经济价值的产生、转换、交换、转移或消失,它涉及机构单位的资产负债的增减的数量、构成或价值的变化。大多数流量是交易流量,如总消费;另一类是非交易流量或称其他流量,主要包括资产数量的非交易变化,如自然灾害等非生产性因素引起的资产变动量;以及市场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价值变化,即重估价反映的资产、负债、净值变化的流量。流量具有时期特征,即流量的数值大小与时期的长短有关。有存量就一定有流量与之对应,而有流量并非一定有存量与之对应,如工资、利息、进口、出口等就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存量。(15)局部均衡

局部均衡是不考虑所分析的商品市场或经济体系内某一局部以外因素的影响时,这一局部所达到的均衡状态,是经济体系中单独一个消费者、一个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一家厂商或一个行业的均衡状态。局部均衡分析即只考虑这个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如何达到均衡状态。如在研究某商品市场的均衡时,就可假设其他各商品的供给、需求及价格不变,而只考虑该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如何由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以达到均衡。局部均衡分析都是以“其他情况不变”的假设为基础的,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它对很多问题研究的有效性。在一定的合理假设下,不但可以达到说明问题的目的,而且可使问题简单化、明了化。特别是当把所研究的变量限于两个经济因素时,可以借助数、表、图进行综合分析,达到较好的效果。马歇尔的价格论和分配论就是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的。但在研究一些综合性问题时,局部均衡分析是不够的,此时,必须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16)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是指所有相关市场上的供求(比如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信贷市场等)都同时实现平衡时的一种状态。一般均衡同时决定了所有相关市场的价格和供求数量。一般均衡分析考察的是所有的居民户、企业和市场如何同时相互作用,以解决如何生产,生产什么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你认为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是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的对象?

答: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经济变量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总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既可能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可能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如果研究的是家庭消费函数,则是个体分析,因为它是研究消费和家庭收入的关系,这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如果是研究社会消费函数,则是总体分析,因为它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消费和国民收入的关系,这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经济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

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答案】D【解析】经济物品是指人类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得到的物品,是最重要的,但数量有限。这说明经济物品不仅是有用的,而且还是稀缺的。A项,有用的物品如空气,它在一般情况下是自由物品,而不是经济物品;B项,稀缺的物品并不一定要通过人类的劳动才能得到;C项,要用钱购买的物品不一定是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

4.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一点表示(  )。

A.通货膨胀

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能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

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答案】B【解析】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所有的点都表明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点表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外的点是不能实现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

5.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物品的生产才能增加物品的生产

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答案】B【解析】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反映有限的资源如何在各种产品间配置。在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如果要增加一种物品的生产就必须减少另一种物品的生产。

6.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  )

A.1982年8月美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

B.1981年美国失业率超过9%

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基数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答案】C【解析】实证经济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

规范经济学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根据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可知,ABD三项属于实证经济学命题,而C项属于规范经济学命题。

7.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向外移动表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移动?

答:(1)生产可能性曲线可朝原点方向向外或向内移动。向外移动表示经济社会能生产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向内移动则表示经济社会只能生产更少的产品和服务。(2)生产可能性曲线之所以发生移动,其原因在于:

①经济制度变动。一项新的经济制度如果能给人们提供更多激励或促进专业化分工,就会增加经济产出。

②经济资源变动。如发现了更丰富的矿藏,就会在同样制度和技术条件下生产更多产品。

③生产技术变动。如一项技术革新或引进一项更先进技术,也许会使产量翻番。

8.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于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  )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

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

D.某一行业中雇用工人的数量【答案】B【解析】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经济变量如何决定,ACD三项都属于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B项属于宏观经济学所考察的。

9.什么是经济理性主义?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符合这个原则的,有没有“非理性”或“反理性”行为,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是理性的还是反理性的,为什么?您给出的答案是实证性的还是规范性的?

答:(1)经济理性主义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家庭、企业和政府)都充满理智,遵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轻信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符合始终如一的偏好判断。(2)日常生活中,符合经济理性主义的行为主要有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以达到自身效用最大的满足,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等。消费者理论的基本假设就是效用最大化;生产者理论的基本假设就利润最大化。无论是效用最大化还是利润最大化都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这个基础之上的。(3)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也存在“非理性”或“反理性”行为。比如,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就属于“非理性”或“反理性”。(4)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是理性的,因为行为人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但是自己得到了利益,符合理性人的假定。(5)给出的答案是实证性的,因为没有作出价值判断,即没有分析这种行为到底好不好。

10.你觉得市场经济中是否存在一些公认的重要原理?

答: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公认的经济原理,主要包括:(1)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有效的激励会鼓励人们刻苦研究,努力经营,积极工作。(2)一些经济现象之间有相互交替关系。例如,平等和效率之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替关系。(3)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比较成本和收益,力求以最小的成本或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或满足。(4)分工和交易可改善人们的福利。专业化分工可提高人们经济活动的效率,但分工离不开交换,否则人们难以获得分工给自己带来的利益。(5)市场是联系人类分工和交易的纽带,不仅给经济活动提供信息,还能使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增加活力。(6)制度是协调人们从事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行为规则。符合理性人假定要求的制度,能有效规范人们的市场经济行为,减少交易中摩擦和成本,降低不确定性,增强预见性。(7)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合理定位和适度干预。个人财产权的切实保护,市场经济制度的切实执行,社会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经济发展计划的制订和落实,都需要政府来起作用。政府要用好的制度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以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11.亚当·斯密、马歇尔和凯恩斯这三位经济学家的代表作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答:(1)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书出版,标志着一门独立完整的经济学正式诞生。该书总结了前任的经济研究成果,对商品和货币、收入分配、资本和利润、经济增长、国家财政等各个方面作了全面的研究,并考察了欧洲各国经济发展历史和当时已出现的各种不同的经济学说,最早对经济自由主义作了经典性论证和表述。以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根据各个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时间,对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坐了种种论证、补充、发挥和修正,才逐步形成今天的比较完整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2)马歇尔于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将他之前传统经济学的生产费用论和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边际革命中建立起来的边际效用论加以综合,创立了均衡价格理论,解决了究竟由生产费用还是由边际效用决定商品价值和价格的问题,而且用均衡价格理论说明国民收入分配等问题,从而建立起了一个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后来张伯伦、罗宾逊和希克斯等人又在马歇尔理论的传统基础上,加以补充、修正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被人们称为新古典经济学。(3)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有效需求理论代替了传统的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通常状态是低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有效需求不足。这源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这三大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市场机制本身没有力量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必须靠国家干预,且这种干预不能仅靠或不政策,而主要得靠财政政策。这样,凯恩斯的这本著作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12.你认为应当怎样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

答: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一是不能迷信,二是必须重视。(1)不能迷信西方经济学

①西方经济学毕竟具有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性质。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往往只停留正在分析经济现象的表面联系,不可能触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联系和基本矛盾,更不可能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人剥削人的制度以及它具有历史暂时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的观点和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有原则区别,必须首先予以明确认识。

②西方经济理论本身的真实性和适用性也有待实践检验与修正。例如2008年起,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使西方国家经济遭受重创,也对现行西方经济理论提出了很大挑战,彻底粉碎了自由的市场经济机制总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神话。(2)必须重视西方经济学

①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对于探索和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有很大帮助。

②学习西方经济学有助于对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探索和认识,有助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总之,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既不能迷信又必须重视,要积极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有用的东西,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用,但决不可盲目照搬到中国,必须结合我国国情。

第2章 国民收入核算

1.简释下列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国民生产总值、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存货投资、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净出口、间接税、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储蓄—投资恒等式。

答:(1)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其具有以下特点:①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由产品价格乘以产量得到;②国内生产总值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的价值;③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一定时期内所出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④国内生产总值指的仅仅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价值,故包含时间因素;⑤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不是国民概念;⑥除少数例外,国内生产总值仅仅是指为市场而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非市场活动不包括在内。(2)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净增加值。它是国内生产总值扣除同期固定资产折旧(或固定资本消耗)之后的净额。(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例如,2006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以2006年的市场价格计算的当年所生产的产品价值,2011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以2011年的市场价格计算的在2011年所生产的产品价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高低受价格因素的影响,利用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可能会高估或者低估实际的生产率。(4)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以相同的价格或不变金额来计算两个时期所生产的所有产品的价值。在国民收入账户中,以2006年的价格作为基期来计算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意味着在计算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时,用现期的物质产量乘以2006年的价格,便可得到以2006年价格出售的现期产出的价值。(5)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该指数用来衡量在基年和所考察的年度之间发生的价格变化,这个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不同,因为该指数的权数随不同商品所占的份额的改变而改变。由于GDP折算指数是以涉及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计算为基础的,所以它是一个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状况的具有广泛基础的价格指数。

GDP折算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6)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是一个国民概念,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核算的三种方法是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要注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7)最终产品

最终产品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是最终使用的产品。具体而言,最终产品指在核算期内不需要再继续加工、直接可供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可供投资的产品包括机械设备、型钢等;可供消费的产品包括食品、服装、日用品等。(8)中间产品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商品用的产品。具体而言,中间产品是指在核算期间须进一步加工、目前还不能作为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例如服装是最终产品,可以直接消费,但用于服装生产的原材料,如棉布、棉纱等产品就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9)总投资

投资是指为获取预期收益而投入资金或资源的经济活动。预期收益主要指经济收益,也包括社会收益。投入的资金(资本)可以是货币资本,也可以是实物资本或其他资源。由于各种资源都可以折算成一定的货币价值量,所以,投资最一般的表现形式,就是投入货币资金。投资作为一个客观经济范畴,具有数量上的集合性、机遇性上的选择性、空间上的流动性、产业上的转移性、收益上的风险性和周期上的长期性等特点。

西方国家通常把包含了折旧费的投资称为总投资,扣除了折旧费的投资称为净投资。总投资总是大于零,它与国民生产总值(GNP)关系密切,总投资加上消费品的总和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净投资与国民生产净值(NNP)关系密切,净投资加上消费品总和等于国民生产净值。除以上三种分类方法外,还可按经营目标的不同分为经济性投资与政策性投资;按投资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政府投资、公司投资和私人投资;按投资来源的国别不同,可分为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等。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宏观上它通过乘数效应和加速数效应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效益和稳定;在微观上它贯穿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11)净投资

净投资是企业投资与资本折旧之差。只有当总投资大于当年的折旧时,才有净投资。净投资可以增加社会固定资产的总量。反过来可以说,要增加社会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量,必须有净投资。企业净投资的决策取决于资本的边际产量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资本的边际产量大于资本的成本,企业会增加投资;如果资本的边际产量小于资本的成本,企业会减少投资。(12)重置投资

重置投资指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磨损(因使用某项资产而造成的价值损失)、自然力的影响(朽烂与腐蚀)以及逐渐的陈旧过时而影响正常的生产水平。重置投资是保证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因此,必须按其价值转移和损失程度,以货币形态逐渐积累起来,以备固定资本的更新。重置投资决定于资本设备的数量、构成和使用年限等。(13)存货投资

存货投资是指产量超过实际销售量时发生的存货积累,以及为保持生产连续性而准备的各种原材料等。存货投资分为合意的存货投资和非合意的存货投资。为确保生产顺利进行所持有的最低限度的原材料,为保证产品供应的连续性而持有的合适的产品,都属于合意的存货投资的范畴。合意的存货水平与存货-销售比率、产品生产速度、订货的快慢以及利率水平成反比,与销售水平和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成正比。如果实际存货超过了合意存货,超过的部分便被称为非合意存货。存货投资往往无法预料,它在产量和不确定的销售量之间起缓冲的作用。存货投资水平的变动与经济周期有关,二战以来的历次经济衰退被认为是公司存货普遍减少的结果。(14)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购买又称政府采购或公共采购,指市场经济国家为加强对政府公共支出的管理,规定各级政府及所属机构在购买执行其职能所需的货物、工程或服务时,必须以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的方式进行购买。政府购买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和采购管理的总称。政府采购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政府采购主体是依靠国家预算资金运作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②政府采购是非商业性、非营利性的购买行为;③政府采购以公开竞争招标的方式进行;④政府采购方式多样,范围广泛。政府采购有利于加强对公共支出资金的管理。竞争招标方式使政府能在购买到较好的产品服务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资金。同时,也可以避免采购中的腐败行为。

转移支付是政府或企业的一种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它包括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慈善捐款、消费者呆账、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这笔款项在西方国家不计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转让性支付。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转移支付又分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①政府的转移支付大多数带有福利支出性质,等于把政府的财政收入又通过上述支付还给纳税人。因而也有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付是负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业者转向失业者,由城市居民转向农民。②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通过捐款与赠款的方式进行的,如公司对于下属非营利性组织的赠款。由于它也不是直接用来购买当年的商品和劳务,因此,这种款项也被认为是转移支付。

有时,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从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来的,如用增发货币、出卖债券所得来支付福利、救济金,它显然不带有将收入从一些居民手中转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点。但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尽管它与前述支付款项的来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同样不是政府直接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因此这种支付仍然被看作是转移支付。(15)净出口

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用表示出口,用表示进口,则就是净出口。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16)间接税

间接税,“直接税”的对称,是指税负可以转嫁且纳税人并不最后承担税负的税。从形式上看,间接税是由纳税人缴纳的,但纳税人可将税负转嫁给商品或劳务的购买者,即通过将税收额加在产品的价格上,使购买者承担税负。间接税实质上是不直接向承担税负的人征收的税。间接税一般包括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17)国民生产净值

在实物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备的那部分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与资本折旧之差。(18)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货币值之和。它与GDP的关系为:GDP-折旧-间接税=NI。国民收入是进行宏观分析的关键,因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须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为研究对象。(19)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获得的收入总和,它等于国民收入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再加上个人转移支付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居民个人可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它是个人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后所剩的余额。(20)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予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的生活水平。(21)储蓄—投资恒等式

储蓄—投资恒等式是代表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的等式。在四部门经济(消费者、企业、政府购买和进出口)的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投资恒等式为:

其中,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代表居民私人储蓄,代表政府储蓄,而则可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因为从本国的立场看,(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出口商品,从而这些国家获得收入,(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从而这些国家需要支出,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得到收入,可见,当时,外国对本国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就有了储蓄,反之,则有负储蓄。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如GNP、NDP、NI等等,适用于不同情况的分析,但不论代表哪一种国民收入概念,只要其他变量的意义和一致,储蓄—投资恒等式总成立。

2.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组织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不计入GDP。(2)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不是存量。购买一辆用过的车,这辆车以前已计入往年的GDP了,现在购买是财富转移,不能重复计入GDP。(3)购买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购买股票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投资,但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因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是增加或减少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所以购买股票不能计入GDP。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