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斗机传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05:47:51

点击下载

作者:冯化平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战斗机传奇

现代战斗机传奇试读:

前言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军事知识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只有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军事科技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先锋,能够极大地促进基础科技的发展。军事战争既有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有进行武力占领践踏正义的侵略战争,但不论什么战争,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我们都应当避免发生。军事人物既有和平的护卫者,也有发动战争的恶魔。无论是军事领袖,还是元帅将领或英雄,他们都是人类和平的守护神,是人类正义的化身和良知的体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大无畏的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发扬,让其精神永垂不朽。军事历史是我们了解人类发展的主要窗口。军事与政治向来是相伴相随的,军事历史是政治历史的演绎,也是政治历史发展的高潮。任何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国家的开始与终极,都是伴随着军事战争的开始或终极。军事历史使政治历史更加集中与清晰,更加丰富与生动。

青少年若想培养自己的军事爱好,必须从多方面去了解军事知识,学习军事历史,掌握军事动态。这样才能对世界军事形态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为维护和保卫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使青少年军事爱好者对军事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青少年军事爱好培养”。以上各册图书内容全部为青少年培养军事爱好必备知识,内容系统全面,并根据具体内涵进行相应归类排列,是青少年培养军事爱好的最佳读物,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青少年培养体育运动爱好的配套系列读物,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战斗机科技知识

中国歼-7战斗机

概述

歼-7型战斗机是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目前装备规模最大的战斗机之一。该机依靠本身所具有的飞行性能好、轻小灵活、低成本、高效率率和使用维护简单等技术特点,在中国海、空军战斗机装备系统中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中国现称的歼七,是歼击机七型的简称,J是歼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用于出口的编号为F-7,F即英文战斗机Fighter的第一个字母。

歼-7已于2006年停产。

设计与生产过程

米格-21“鱼窝”以其多用途、高效率,尤其是惊人的寿命,在战斗机发展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一页。今天,仍有大量后期改进型米格-21战斗机在世界各地一线服役。

但是由于该型机的续航能力和战斗载重量都很有限,这使得大约在20年前,就导致了用来代替它的具有前线作战功能的型号的诞生;在这种背景下,米格-21被引进到中国,并得到许可一直持续生产到今天,的确颇使人们感到意外。中国改进生产的主要型号就是仿制“鱼窝-C”的产物。

实际上,苏联是在1961年同意允许中国制造米格-21F-13及该机所用的图曼斯基R-11F-300发动机。并且有少量的苏制该型机作为示范飞机交付中国使用。随同这批飞机一起交付中国的还有一些拆除了武器的该型机,具体数量不详。

但是两国关系的破裂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制造该机的计划,因为苏联没有交给中国该机的任何技术文件和资料。苏联曾给过中国优先制造米格-19,即歼六的权利,所以所提供的有关技术文件和资料也比较完善。苏联许可中国生产该机之后不久,中国就开始着手生产歼七。

为此,中国沈阳飞机设计所接受了要充分研究米格-21的任务,以便制定歼七飞机的生产计划。米格-21的原型机于1964年初开始生产,1965年l1月完成机体静力试验。

第一架生产型歼七,象早期制造的歼七一样,由沈阳飞机工厂制造,并于1966年1月17日,由试飞员葛文塘驾驶进行了首次飞行。到当年4月底,中国就制造了12架歼七战斗机。在这段时间,试飞中的原型机,前后共完成了29个起落,飞行速度达到了M2

中国最初生产的歼七,由一台涡喷-7涡轮喷气发动机驱动。该发动机是在苏联R-11F-300发动机的基础上,经多方面改进制成的。他们采用了新加工方法来制造发动机的涡轮叶片和其它重要零部件,但加力燃烧室和压缩器是重新设计的。

后期的发动机,涡轮叶片从31片减少到24片,更大地提高了可靠性,减少了发动机对喘振和失速颤振的敏感性。歼七原型机于1967年获得生产许可证。生产转移初期的歼七型机,全部由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

发展过程

歼-7战斗机型号众多,主要有:I型、Ⅱ型、Ⅲ型、ⅢA型、B型、M型、E型、G型、P型、PG型和教练型歼教7等。

其中Ⅱ型是I型基础上改良弹射坐椅和减速伞,还有加大推力的涡喷7乙型发动机、Ⅲ型米格-21MF型的仿制版,装备P-13F-300型发动机的仿制版涡喷13发动机,由于跟巴基斯坦合作的C/CP型没有原型机,后来Ⅲ型又改称C型、ⅢA型又称D型,为Ⅲ型的基础上改良航电和装上增加推力的涡喷13F1型发动机的改良型、B型跟M型都是Ⅱ型装上西方航电的改良型。

B型最初是出口约旦的M型机,因时间紧迫而出现的中介改良型,后来也有以此标准出口,B型跟M型最主要的分别是只有一对翼下挂架,巴基斯坦采购版本称为P型,主要是以意大利多功能雷达换装M/P型的测距雷达,也适用于后来的PG型。

C型则是M型为基础改机头两则进气道,是中巴合作的CP型的中国航电版,没有生产原型机,后来又把歼-7Ⅲ型称作C型、Ⅵ型又称E型,主要改进是机翼。将过去米格-21的大后掠三角翼改成了双三角翼、及增加机翼结构油箱,能够在不加配重的情况下挂载霹雳8型导弹、MG型为E型出口型,巴基斯坦采购版本称为PG型,可选用英国马可尼公司或意大利多功能雷达。

G型为E型的基础上研制的改进型号,采用了头盔瞄准器、仿制的以色列EL/M2001多普勒雷达和Ⅲ型敌我识别器,能较好地发挥霹雳8乙型导弹的离轴锁定能力,外观上最大的差别是整片式风档、EB型跟GB型皆为中国八一飞行表演队表演专用机。

FS型跟MF型都是以歼七机身制作的实验机,主要方向是改良机头进气不能安装大型雷达的缺点,FS型使用Ⅱ型的机身并改良为下颌进气道,只改造了一架测试用飞机,另一个机头部件供静存试验用、而MF型则使用E型的机身,并改为机腹进气道,也修改了机翼的形状,没有制造出实机。

主要改进机型

歼七I

早在1964年,中国就已决定将其转移到成都和贵州生产。歼七一昼间防空型是由成都飞机公司制造的歼七飞机的第一种型号,该机的基本方面与沈阳制造的歼七型机相似。主要改良项目有6项:在飞机左侧增加一门30毫米机炮、机头进气锥由原来三级调节改为随飞行速度作无级自动调节、进气口的唇口半径由

1970年4月12日,首架“6改”的歼-7改良型试飞,共投产34架,被称为歼-7I型,后来又改称歼-7A型。后来由于工艺发展的问题,认为“6改”的风险太高,1972年5月成都飞机制造厂决定先落实前三项改进,其余项目等工艺成熟后再加入生产型上。1973年6月“3改”歼-7I型试飞成功,到1981年停产为止共生产188架。其中40架军援北朝鲜。

歼7II

1975年7月,成都飞机制造厂开始在歼-7I型基础上进行改良工作,除了落实“6改”外,主要改进为由带离式弹射改为抛盖弹射,采用了能在零高度、速度250~890公里/小时内安全弹射的Ⅱ型火箭弹射椅,还有机身副油箱由480升增加至720升及减速伞舱由机腹移至垂直尾翼根部,座舱盖由整体向前开启改为向后开启,前风挡固定;着陆阻力伞舱上移至垂尾根部,缩短了飞机的着陆滑跑距离;在机腹内沿纵向中心线,还设有一个容量为720升的燃油箱,增加了载油量,以扩大作战半径。

更重要的是,歼七II采用了一台涡喷-7乙新型祸轮喷气式发动机,静推力为61O0公斤。原来的涡喷-7发动机在整个生产寿命期间,只进行过一系列小的改进,但涡喷-7乙则标志着中国已在发动机研制上已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由于涡喷-7乙发动机利用了已在涡喷-7A发动机上应用的一些改进材料、结构和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优势,所以使其维修间隔时间得到成倍增加,达到200小时,而且发动机推力也有所提高。

涡喷-7A发动机是专为中国自行研制的歼八战斗机所开发的。涡喷-7乙采用了新的燃烧室火焰筒、新的高温轴承、密封技术和合成燃油。重新设计的加力燃烧室,采用了新隔热措施,可免除后机身被烧事故。后机身被烧事故曾经是歼七/米格-21F飞机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进一步改进的延寿涡喷-7乙发动机上,原来以汽油为燃料的起动装置已被使用煤油的起动装置所取代。这种发动机不仅重量有所减轻,而且还提高了可靠性,也更有利于维护。改装了型发动机,解决了后机身温度过高的问题。

到1986年停产为止共生产375架,其中贵州飞机制造厂生产了约100架。1991年6月,中国空军发现歼-7Ⅱ型后机身因发动机温度影响受损,引发大规模停飞,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经过半年针对性试飞,摸清了问题所在,并于1992年1月到5月期间派员到海空军对服役中的歼-7Ⅱ型进行维修,让飞机回复正常使用。而1992年之后生产的歼-7系列也作了同样改进,之段再也没发生周类事件。

歼-7ⅡH型

中国从1982年开始跟以色列谈判引进怪蛇-3型红外线导引导弹,很快就达成生产许可协议共引进全套生产技术,国产型被称为霹雳8型。1983年8月2日,国防科工委正式下达歼-7II型改装霹雳8型导弹的任务,1984年3月完成改进设计,1985年3月首架改装型试飞成功,1985年9月9日通过技术监定,被命名为歼-7IIH型,后来又改称歼-7H型。

由于霹雳8型导弹比原本的霹雳2型导弹重,需要在机头增加配重。歼-7ⅡH型使用的GJ3-D通用武器挂梁可以同时使用霹雳2型、霹雳5乙型和霹雳8型导弹,还首次加装箔条/热焰弹投放器。

1986年2月歼-7ⅡH型开始装备部队,到1993年停产为止共生产221架。另外中国海军装备的版本称为歼-7HH型,主要为应付高盐分还境下使用作出一些改良。

1978年中国政府认为航空工业的发展速度不足,决定要引进外国技术,后来促成引进西方航电改良而成的歼-7M、和仿制全型侯型MiG-21MF型的歼-7Ⅲ型两个型号的发展。

歼-7B/M型

1978年11月中国政府派出专家代表团到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访问、参观和考察,并与有关外国厂商进行了商谈。代表团回国后,认为整机引进价格太高、难以负担,而歼-7、歼8电子火控设备是弱点,如果只是引进技术,则花钱不多之余,又可以改善飞机的作战能力。于是1979年着手与英国马可尼、史密斯、费伦蒂三家公司商谈歼-7、歼8火控系统和无线电通讯系列的引进安装问题。

1979年3月至1980年6月,中国于英国马可尼公司经过十轮会谈后,签订了改装歼-7的合约,并决定进口抬头显示器、静止变流器、雷达测距器、大气数量电脑、通讯电台和照相枪共6项设备,另外又跟史密斯公司进口124套雷达高达计,共购买124套设备用于改装100架歼-7。

1981年4月中航技公司在约旦访问时接到80~110架改良型歼-7的采购意向,但用户提出5项改良要点:弹射坐椅的工作速度范围扩大至180~850公里/小时并应把下限进一步改良至130公里/小时、飞机要能使用法制R550短程空对空导弹、飞机机翼需增加一对挂架以供挂载480升副油箱、HF-5火箭筒或2枚100公斤炸弹、装有英国制造的7项电子火控设备和延长飞机机体、发动机及其他部件的寿命。

由于对方要求交机时间太急,决定先以第一、二、五项改良内容交付应急,并称为歼-7B型,容后再完成其余两项改良的歼-7M型,而M是外贸型的意思。

1981年6月签约规定1982年10月交付全部歼-7B型飞机、1983年10月开始交付歼-7M型飞机并于1984年第二季前完成交付。定货量为20架歼-7B型、60架歼-7M型。

1982年以歼-7Ⅱ型为基础改装了两架装有英国航电的歼-7ⅡA型作测试用,1982年12月型1984年3月共试飞197架次,到1984年4月中英双方同意改装完成,1984年7月开始生产并于1985年5月完成全60架歼-7M型的交机。

但该批飞机最后并没有在约旦空军服役,而是转口到伊拉克。其后歼-7B型也出口到埃及、苏丹,而歼-7M型则出口到巴基斯坦、孟加拉、伊朗、津巴布韦等国。

歼-7ⅡM型

歼-7ⅡM型为歼-7M型的国内使用版本,航电使用歼-7M型上的授权生产版本,而敌我识别器和弹射救生系统沿用歼-7Ⅱ型版本,发动机为改良型涡喷7乙B型。歼-7ⅡM型跟歼-7ⅡH型同样可以使用霹雳2型、霹雳5乙型和霹雳8型导弹,也同样在机头增加配重。1986年开始交付部队使用。

歼-7Ⅲ/ⅢA型

1978年2月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访问了罗马尼亚,考察了该国装备的米格-21MF型飞机。回国后同年6月在会议上决定要发展以米格-21MF型为基础的歼-7大改型飞机,由成都飞机制造厂、成都飞机设计所、沈阳飞机制造厂和贵州011基地共同承担设计工作。

同年8月中国派出两批人员分别到罗马尼亚和孟加拉,考察并测绘了当地的米格-21MF型飞机,还带回了座舱盖、机炮和一些成件。同年12月从埃及购买了米格-21MF型和米格-21UC型样机各一架并于1979年初运抵中国,同月歼-7大改型正式命名为歼-7Ⅲ型。

1979年3月歼-7Ⅲ型改为由成都飞机制造厂为主承担厂,4月决定以样机为基础仿制、改良之后再做。1980年12月完成总体设计,1982年1月完成全部国纸。

1984年1月11日02号原型机完成总装,同年2月6日01号原型机完成总装,同年3月25日由埃及运到中国的米格-21MF型飞机在修复后首飞,同年4月12日01号原型机首次地面滑行试验,4月26日首飞,同年5月2日03号原型机也完成总装,同年5月11日至11月19日,03~06号原型机先后首飞。

1987年4月用于装备歼-7Ⅲ型的JL-7型雷达完成定型,同年11月27日,用于装备歼-7Ⅲ型、仿制自米格-21MF型配备的P-13F-300型发动机的涡喷13型发动机完成定型,同年12月9日歼-7Ⅲ型飞机设计定型。

1988年首8架歼-7Ⅲ型出厂,但由于涡喷13型发动机生产进度问题,直至1989年12月30日首批8架歼-7Ⅲ型才交付中国空军部队。歼-7Ⅲ型于1996年停产,只生产了17架。

1988年成都飞机二业公司和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共同对歼-7Ⅲ型进行改进,称为歼-7ⅢA型,后改称歼-7D型。主要改进是换装增大推力的涡喷13F1型发动机、由HK-03D瞄准具换成抬头显示器、JL-7A型火控雷达,组合式电子反制系统,新型箔条/热焰弹投放器等。

1991年8月20日首飞,1994年11月设计定型,1995年开始装备中国空军跟海军航空兵,1999年停产,产量只有32架。由于中国空军在90年代初引进了远比歼-7系列先进的苏-27战斗机,歼-7Ⅲ/ⅢA的总产量不到50架。

歼-7E型

为了应付90年代中国空军的歼6和早期型歼-7的退役潮,还有解决歼-7Ⅱ型挂载霹雳8型空对空导弹时需要在机头增加100多公斤配重的问题,1987年开始成都飞机制造厂开始了以歼-7Ⅱ型为基础改进,主要改良项目为:

提高稳定盘旋角速度。提高稳定盘旋角速度,要受三个条件的限制:一是最大载荷限制,一般不超过8-9个g;二是失速限制,要求尽量提高Cy,并尽量降低翼载荷;三是可用推力的限制,要求尽量提升推重比。由于歼-7E将原三角翼改为双三角翼,并安装了前后缘机动襟翼,使该机的Cy大幅提升;此外,由于换装了涡喷-13F发动机可用推力增加460千克,这些都对稳定盘旋性能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由于涡喷-13系列发动机中更大推重比的新机型已批量生产,歼-7E的机动性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余地,改进后的歼-7在中低空稳定盘旋性能与F-16A基本相当,这对于持续空中格斗尤为重要。

水平机动性能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瞬时盘旋性能,通常是以减速来达到,因此不受可用推力限制,只受承载能力和失速限制。由于歼-7E的翼载荷较小,因此,歼-7E在瞬时机动性上占有优势。

歼-7改型由于Cy大幅提升,翼载荷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估计该机的失速表速将会比歼-7II的210-220千米/秒有较大程度的放宽,这无疑将对提升歼-7E的瞬时盘旋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换装新设计的双三角翼、改善中低空机动性,每边翼下设有两个挂架,其中外侧挂架能够使用副油箱,内部有装有整体结构油箱并取消左翼根部的机炮、以增加载油量,把原来重力加油改为压力加油方式,换装涡喷13F型发动机,抬头显示器,新型航电系统和新型箔条/热焰弹投放器等。

1990年5月18日首飞,1993年5月设计定形,同年8月开始交付部队使用,到2001年停产为止共生产了260多架,用以替代退役的歼6系列和歼-7I型飞机。另外中国海军使用版本称为歼-7EH型,跟歼-7HH型同样为应付高盐分还境下使用作出一些改良。

歼-7G型

G型是以E型为基础改良的型号,装有整体或风档,头盔瞄准器、仿制自以色列EL/M2001多普勒雷达的新型JL-7系列雷达和Ⅲ型敌我识别器和全向雷达警告器等等,而且有手不离杆设计。

2002年6月28日首飞,2004年7月通过定型设计,2005年公开,2006年11月装备部队。装有整体或风档、西方的航电设备、火控雷达可选用英国马可尼公司或意大利多功能雷达、可使用中国及西方各型短程空对空导弹。巴基斯坦于2001年订购了一批歼-7MG型及歼教7型飞机,采用意大利GRIFO-7型多功能雷达,已于2004年运交完毕,数量为57架单座和9架双座教练型。

歼-7EB/GB型

EB型是E型基础上拆除了武器和相关电子系统,并装上特技飞行需要的高精度仪表,为接替于1989年停产的歼教-5作为中国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新坐驾。1992年初八一飞行表演队装备的歼教5使用寿命快装完结,正寻求新坐驾,而当时主要由教练型高级教练机和歼-7E型战斗机竞争,后来八一飞行表演队选择了歼-7E型飞机。

1994年12月2日首架歼-7EB型首飞,并同年交付全部12架,共选用传统的红白色表演涂装。八一飞行表演队于1995年7月7日首次使用歼-7EB型飞机进行表演,并于2000年中国国际航空太空博览会上首次公开表演。

后来经过多年高强度使用,原本的歼-7EB型剩余使用寿命不再适合当表演机,为些送回仍都飞机工业公司修改回作战型,并于1999至2000年间再次交付12架歼-7EB型飞机,并改用新型蓝白表现涂装,但这批飞机没使用多久就被歼-7GB型取代,同样交回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修改回作战型。

GB型则是2004年开始接替歼-7EB型飞机成为中国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新坐驾,同样采用蓝白表演涂装,拥有跟G型一样的整体式风档和特技飞行需要的装备,还首次安装了编队飞机灯和拉烟盒。

歼-7GM型于2005年6月15日在天津杨村机场为外国驻华武官团进行了首次公开表演。由于歼七系列己于2006年停产,中国八一飞行表演队大慨于2009年左右需要换装新飞机,目前正在高教-9和练-15高级教练机,还有FC-1和歼-10型战斗机当中挑选后继机,以目前中国国情分析以高教-9和歼-10的机会较高。

歼教-7型

由于歼-7系列还有改良自歼-7的歼8系列的飞行特性跟之前的教练机歼教5和歼教6相差很远,飞行员培训困难,空军急需新的教练机,后来决定在歼-7的基础上发展新一代教练机。

1979年2月从埃及购买的米格-21UC型双座教练机样机运抵中国,随即决定以此社基础参照仿制。本来准备在成都飞机制造厂仿制,后来决定把仿制任务交给贵州011基地,正式命名为歼击教练机七型飞机,简称歼教7。

1979年5月米格-21UC型样机由成都运抵贵州安顺的011基地双阳飞机制造厂。1981年1月4日国防部批准了歼教7型的设计指标:极速2

歼教7是以歼-7Ⅱ型为基础,改装米格-21UC型的前后座仓和加大型背鳍,机腹由单腹鳍改为双腹鳍,机身侧两块减速板改为机底一块,把翼根处的30毫米机炮取消并改装机底挂架以容纳可拆掉的半埋式双管23毫米机炮,其余飞机结构和机载设备尽量用回歼-7Ⅱ型的。

1981年歼教7的设计工作全面展开,但由于歼教7飞机没列入国家计划,经费不足,研制进步缓慢,011基地先后自筹资金2300万元填补缺口。

1983年歼教7终于被列入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研究速度才加快起来。到1983年3月歼教7的全部设计图纸完成,工厂随即开始5架原型机的零件制造。

1985年4月9日01号原型机组装完成,随后用于静力试验的02号原型机也完成组装,6月12日完成整机静力试验,7月5日01号原型机首飞成功,11月8日01、04、05号原型机转飞到西安阎良飞行试验院进行国家鉴定试飞,1987年8月11日完成全部试飞科目。

1987年11月13日通过设计定型,1988年2月4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正式批准歼教7飞机定型,开始小批量生产。由于歼教7是以高空高速型构型的歼-7为基础,所以低空机动性差,降落速度快,后座飞行员视野差,后座飞行员需要使用潜望镜降落。

歼教-7A型

随着改良型的歼-7和歼8陆续加入空军服役,歼教7的航电设备跟部队服役飞机出现落差,1994年2月空军提出要求,贵州飞机设计所开始对歼教7飞机进行改进设计,并名命为歼教7A型。飞机加装了抬头显示器和视频系统、空中管制系统、新型飞行纪录仪、座仓盖天线及新型供氧设备。

此外还对机身和机载设备进行改进工作,改善了飞机的维护性。1995年5月24日歼教7A型首飞成功,1996年12月7日通过设计定型审查,随后开始生产并交付部队使用。

歼-7ⅡK型

歼-7ⅡK型为歼-7ⅡH型的基础军援缅甸的版本,对外称为F-7BK,使用了歼-7M型的机翼和涡喷7乙C型发动机,但没有使用歼-7M型的进口设备。1990年首批交机歼-7ⅡK型10架和歼教7K型2架,到1999年为止交机歼-7ⅡK型58架和歼教7K型14架。

歼-7BS型/GS型

歼-7BS型是在歼-7ⅡK型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机载设备以降低成本以出口到斯里兰卡,发动机为涡喷7乙Ⅳ型,对外称为F-7BS。1991年10月交付4架歼-7BS型和1架歼教7BS型。另外斯里兰卡于2007年再跟中国购买4架歼-7GS型,除小部分航电设备根据要求修改后其余跟国内使用的歼-7G型一样。

歼-7ⅡN型

歼-7ⅡN型是歼-7Ⅱ型基础上出口津巴布韦的改良型,对外称F-7BN。采用歼-7M型的机翼、发动机和燃油系统,能够使用法制R550魔术导弹,但其他航电使用中国国产货以降低成本。1987年交机8架,与之前军援的4架歼-7Ⅱ出口型一起服役。1991年津巴布韦再次进口两架歼教7Z型飞机以自行训练飞行员。

歼-7MP型/P型/PG型

巴基斯坦于1983年歼-7ⅡA型试飞时已对歼-7M型飞机表示兴趣,并研究以此替代服役中的歼6型飞机。1983年12月巴基斯坦派出两名飞行员到中国试飞歼-7ⅡA型,中国于1984年6月9日派出歼-7ⅡA型和歼-7M型各一架到巴基斯坦试飞,并跟巴基斯坦空军的歼6、强5、幻影5及F-16进行模拟对抗,反来提出采购55架的意向。由于巴基斯坦方面要求大量改进,直到1985年才签下首批20架的订单,称为歼-7MP型,对外称F-7P。

歼-7MP型主要为歼-7M型基础上安装巴方要永的航电设备,座仓增加后视镜,仪表版调整,改装英国的零零弹射椅,使用西方武器并同时使用四枚对空导弹的能力和维护性改良。

1988年7月26日20架歼-7MP型交机。歼-7MP型茵机后于1987年底决定增购40架,并提出一些改良要求。新一批飞机主要改良了部入机载设备和使用国产零零弹射椅。1989年9月开始歼-7P型开始交机,巴基斯坦同时订购的歼教7P型则1991年起开始交机15架。

1991年美国取消了巴基斯坦的F-16后续订单,于是1993年巴基斯坦空军再次订购32架歼-7P型以填补战力空隙。另外1993年巴基斯坦军方又选中了意大利Grifo-7雷达升级歼-7MP/P型机队。

1997年中巴双方又开始谈判进口以歼-7MG型为基础的新飞机,经多年谈判后中巴两国于2001年6月23日签订合同,引进歼-7PG型战斗机和歼教7PG型战斗教练机,最终进口了57架歼-7PG型和9架歼教7PG型飞机。歼-7PG型跟歼-7MG型周样使用带前后机动襟翼的双三角翼和整体式风档,但左右翼根各一门30毫米机炮,雷达最后选用了意大利Grifo-7。

歼-7MB型/BG型

歼-7MB型是在歼-7M型基础上出口孟加拉的机型,基本上跟歼-7M型相如,但使用涡喷7C型发动机。1989年4月签订14架购机合同,同年10月交机。后来孟加拉空军又购买了9架歼教7BB型。2006年孟加拉空军再次购买12架以歼-7MG型型成基础的歼-7BG型和4架歼教7BG型,以填补把MiG-29卖掉后的战力空隙。

歼-7MG型

由于歼-7M型的热卖,当1993年5月歼-7E型设计定型后,成都飞机工业公司马上计划以歼-7E型飞机的技术改进歼-7M型飞机,并跟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及贵州黎阳发动机公司合资改装了一架飞机,称为歼-7MG型。歼-7MG型尚未改装完就参加了1996年珠海航空展,并引起多国的兴趣。1998年改装完成的歼-7MG型飞机在珠海航空展上进行了飞行表演。

事实上歼-7MG型飞机并没有真正出口,只是改装了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的三架自用飞机。其中0143号飞机是歼-7M型的原型机,负责航电系统测试,而0142及0144号飞机则改装了双三角翼。歼-7MG型飞机后来成为了巴基斯坦的歼-7PG型、孟加拉的歼-7BG型、纳米比亚的歼-7NM型、尼日利亚的歼-7NI型和斯里兰卡的歼-7GS型的研发基础。

歼-7N型

歼-7N型为出口伊朗的歼-7M型飞机。1990年底至1991年初其交机30架,此外让文付了数架歼教7BI和歼教-7N型飞机。据说后来因伊朗不满中国的售后服务,不但不再订购并把大部份飞机卖掉,其中已知的有卖给坦桑尼亚两架、苏丹27架。

歼-7NI型

歼-7NI型为以歼-7MG型为基础,出口到尼日利亚的飞机。尽管已于2005年跟中国订购了12架歼-7NI型飞机,但由于资金问题这批飞机2007年才开始生产。

歼-7NM型

歼-7NM型为以歼-7MG型为基础,出口到纳米比亚的飞机。2005年8月跟中国订购了12架歼-7NM型和2架歼教-7NG型飞机,歼-7NM型飞机于同年交机,而歼教-7NG型飞机肮在2006年10月23日交机。

总述

从歼-7的改进改型来看,该机最突出的改进是近距格斗能力的大幅提升。全部歼-7系列已于2006年停产。

中国歼-9战斗机

发展历程

国产歼击8型歼击机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著名歼击机了。但是在歼8提出研制的1964年,还提出了另一种方案与之竞争,并经过了多次方案论证,但终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投入量产,但是现在看来,仍有许多是值得借鉴的,我们可以称其为歼9。

歼击9型截击机是一种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击机,主要以苏“逆火”和美B-1B超音速轰炸机为主要作战对象。设计技术指标达双26(升限26公里,时速2

在1964年提出了研制方案,那时因为1963年冬季以来,歼7飞机参加了几次高空作战,暴露出它升限留空时间短,高空高速性能差,没有雷达,高空机动性差等缺陷。另外,在作战火力和起飞着陆性能上也有待加强和改善。因此,自1964年初开始,六零一所就开始考虑改进歼7,以满足高空作战要求。

1964年10月25日,六院在沈阳六零一所召开了“米格-21和伊尔-28改进改型预备会”。会上,六零一所提出了米格-21的两种改型方案,一种为双发型,另一种为单发型。

前者计划装用两台涡喷7发动机的改进型,飞机气动外形则参照米格-21飞机,不做大的改变,这一方案发展成了歼8;而后者拟装六零六所新设计的推力为8500公斤的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这一方案则发展成了歼9。当时,两种方案的飞行性能均与美国的F-4B相当,即升限20公里,最大马赫数2

1965年1月12-17日,三机部在北京召开了航空工业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会,会议期间又由段子俊副部长主持召开了新机研制工作座谈会,由于担心新发动机研制周期长,所以会议一致同意以米格-21为原准机搞双发设计方案,从而确定了歼8的研制方向。但会后又提出“双25”的单发方案。即一开始六零一所提出的单发方案。

六零一所在摸透米格-21的同时,对国内外有关技术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歼8飞机的初步战术技术要求,并于1965年3月19日上报六院,指导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强火力,性能指标要求是使用升限19-20公里,最大平飞马赫数2

但是到了1965年4月12日,三机部又正式下达“关于开展歼9飞机方案设计”的通知,要求在两个方面进行方案论证和比较:突出歼击性能,兼顾截击作战和对付低空高速目标,最大马赫数2

在随后的时间里,歼8飞机很快得到了批准,并定下了试制的具体时间表。歼9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六零一所先是进行了歼9气动布局参数的选择,选出了4种机翼平面形状,即前缘后掠50度的后掠翼,前缘后掠57度的三角翼,前缘后掠55度的后掠翼,以及双前缘后掠角的双三角翼,并设计了风洞模型。

1966年4月1日,三机部向国防工办,国防科工委呈报了“歼9飞机设计方案”。国防科工委开会审查了歼9飞机的设计方案,并向军委呈报了“歼9飞机战术技术论证报告”。报告提出歼9最大马赫数2

六零一所对四种机翼平面形状方案均做出了模型,进行了风洞实验。其中主要是考虑采用后掠翼还是三角翼,后掠翼和三角翼都是采用前缘后掠的方法来增加机翼的临界马赫数。但是如果超音速飞行增加到马赫数为2

另外,低速时空气动力特性也将恶化,升力下降,阻力增加。故采用大后掠翼很不利,而三角翼则比较适用,不但具有后掠翼所具有的优点,而且比较长的翼根弦长保证了根部结构受力状况,减轻结构重量,而且还有助于保证飞机的纵向飞行稳定性。

所以六零一所淘汰了前三个方案,又把三角翼的前缘后掠角改为55度,称为歼9IV方案。这是一种正常布局形式的三角翼方案,起动外形上除机头改为两侧进气外,其余均与歼7,歼8相同,类似于超7的早期型,也就是歼7CP的气动外形,只是尺寸上要大得多。由于这种方案对米格-21的改动并不算很大,所以成功的把握性挺大。

但从1966年第四季度到1967年初,经过风洞实验发现,歼9IV方案的机动性不够理想,于是又提出无尾三角翼方案,称V方案。V方案是两侧进气的无尾三角翼飞机,前缘后掠角60度,翼面积达62平方米。由于降低了翼载荷,V方案的机动性较好,但升降副翼的刚度和操纵功率问题以及零升力矩带来的操纵困难却难以解决。

然而在此期间,歼8则发展的较为顺利。1966年底,六零一所完成了全部图纸设计工作。8月由一一二厂开始试制两架原型机,1968年6月,01号原型机总装完成。

12月19日完成首次地面滑行,虽然滑行中前轮摆振严重,紧急刹车时左侧主轮轮胎爆破。但是歼8仍于1969年7月5日,由试飞员尹玉焕驾驶,在一一二厂完成了首次航线起落试飞,历时30分钟,试飞中飞行高度3000米,速度500公里每小时。

1968年3月,六院召开了“动员落实歼9飞机研制任务”会议,决定采用V方案,并提出力争1969年“十一”前把歼9送上天,向国庆20周年献礼。由于V方案一些技术问题难于解决,加上国内生产不正常,V方案一直搞不下去,于是六院指示停止了V方案的试制。

1969年2月3日,六零一所决定抽出部分力量继续进行歼9飞机的研制。1969年10月10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决定研制歼9,并决定先试制两侧进气的正常布局三角翼方案,即歼9IV方案。把试制工作安排在了一一二厂,要求1971年底上天。1969年10月30日,三机部和六院军管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把歼9试制任务定点在一三二厂。

1970年5月4日,六零一所抽出300多人到成都空军十三航校(后组建成六一一所),从事歼9飞机的试制工作。1970年6月9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在北京开会审查歼9方案,要求“歼9的机动性要好,活动半径900~1000公里,重量13吨,使用过载8克,升限25公里,飞行马赫数2

1970年11月,六院在西安召开厂,所领导干部会议。空军领导对正在研制中的歼9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双25太小,双28太高,应该是双26,即最大使用马赫数2

根据这一新要求,歼9原有布局均不能满足,最后选择了鸭式布局,腹部或两侧进气的方案。可是工作一段后发现,升限指标太高,发动机性能达不到,歼9飞机的研制工作又可能搁浅。

1975年1月10日,三机部以三院文“关于请求继续研制歼9飞机的报告”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文件希望对歼9的指标作些调整,即最大马赫数2

1976年初。六一一所进一步调整了歼9总体气动力布局和设计参数,形成歼9VI-II方案,其特点是:鸭式布局,60度三角翼。面积50平方米,鸭翼为55度三角翼,面积2

装205雷达,探测距离60-70公里,跟踪距离45-52公里。带两枚PL-4拦射导弹,最大有效射程8公里,导引头截获距离18公里。

1978年,由于六一一所承担的歼7大改(即歼7III)的设计发图工作要求紧迫,歼9的研制工作开始收缩。1980年,为贯彻国家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歼9的研制工作即全部中止。机体研制费约2122万元。

但歼8的研制工作并没有停下来。根据最初的战术技木要求,歼8飞机本来就是全天候的。但歼8拟装用的交流供电系统和新雷达的研制工作动手较晚,赶不上歼8的研制进度,于是上级决定歼8飞机分两步设计定型。

第一步按直流供电装测距器的“白天型飞机”定型,第二步再按交流供电装新雷达的“全天候型飞机”定型。1979年12月31日,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同意歼8设计定型,1980年3月2日,中央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以(80)军定字第40号文批准。1986年2月2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歼8白天型飞机生产定型。

中国在下一代主力歼击机选择上,本着务实,求稳的态度,最终选择了歼8路线。虽然一开始时该方案仅仅是米格-21的简单放大,性能也并不出众,但经过后来的不断改进,在技术指标上具备了三代机的水平,并最终成为了一种成功的歼击机。

而歼9设计思想前卫,在设计性能上无疑是大大超越了歼8方案,但是在研制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可逾越的困难屡屡不断,研制工作很难进行。所以在这个事关祖国命运的重大抉择上,选择了歼8这个渐改方案显然是正确的,而歼9的研制过程中也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技术,并在后来成功地运用于歼8的研制开发中。

在此之后,歼8II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形成了今天闻名遐迩的歼8系列重型歼击机。并作为我国的主力歼击机,承担起构架我伟大国土防空圈的重任。

实战的需要

1960年末至1961年春,为了缓解与美国对峙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赫鲁晓夫向中国表达了缓和两国关系的意愿,自1959年来一度剑拔弩张的中苏关系稍见好转,虽然两国在1961年秋苏共召开22大时便因中国反对批判斯大林而再度闹翻并彻底决裂。但对中国空军而言,这段为时不到一年的“二次蜜月”却给他们送来了一个极为珍贵的礼物――米格21战斗机。

1962年,直接从苏联引进的12架米格21战斗机开始以“歼击7型”战斗机的编号加入中国空军服役。而当时它最主要的作战对象便是凭借着自己过人的高空性能时常游弋于中国上空的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

应该说,在60年代初期,不要说在中国空军中,就是以当时的国际标准来衡量,歼7也堪称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战斗机。但是,从1963年冬季至1964年初,歼7飞机在其参加的一系列高空作战中陆续暴露出其升限留空时间短、高空高速性能差、没有雷达和高空机动性差等缺陷。另外,在作战火力和起飞着陆性能上也有待加强和改善。

实际的作战需要压倒一切!刚刚开始尝试完全独立自主的中国航空工业立即以米格21为基础开始着手进行新一代战机的开发工作。

反思和体会

作为型号,歼-9飞机虽然下马了,但在课题研究方面却取得了长足进展,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如拦射攻击的火控系统模拟试验研究,气动补偿空速管的研究,挂架投放试验研究,炮口消焰装置的研究,机身整体油箱整体壁板的研究,尤其是对无尾鸭式气动布局风洞试验研究更是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从1970年9月第一次吹风到1982年,所在歼-9鸭式布局研究方面,共进行了近万次风洞试验,取得了大量的数据,编写了数十本研究报告,为后来所承担的新型歼击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研制的新型歼击机,起点高、技术新、不仅采用了无尾鸭式腹部进气的先进气动布局、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先进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复合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先进技术,而且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试验室及试验设备。

通过新型歼击机的研制,不仅研制成功了性能先进的新型歼击机,建成了具有研制新型歼击机的试验设施及技术手段,同时培养锻炼出了一支掌握这种先进飞机设计、试验技术的高素质的科技队伍。看到这一切使我倍感欣慰。可以说没有歼-9的研制,也就不可能有六一一所承担的新型歼击机的研制成功。中国歼-11战斗机

概述

歼-11,苏-27型战斗机中国产型号。中国从1992年开始先后引进了一百多架苏-27型战斗机。1997年俄罗斯与中国签订协议,从而使中国可以生产苏-27型战斗机。中国自己生产的这种战斗机被命名为歼-11。

性能数据

机长:21

歼11的发展

1990年11月中俄双方达成关于引进首批苏-27SK战机的双边协议,这是自建国以来数额最大的引进行动,也是苏-27首次对外出口。

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苏-27战斗机,其中包括8架苏-27SK单座型和4架苏-27UBK双座教练型,由俄罗斯后贝加尔军区吉达机场起飞,经蒙古于当日上午10时15分安全飞抵中国空军芜湖基地。苏-27正式加入了解放军空军装备序列。

1992年11月8日,所有订购的战斗机全部交付,并额外得到了两架供研究测试使用。之后中俄之间继续苏-27的贸易,包括上述12架苏-27在内,中国共有苏-27SK和苏-27UBK共26架。1995年中国采购第二批,但型号变为更先进的苏-27SMK,共24架。

苏27战斗机

1993年,双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术,帮助中国企业联合生产苏-27,基准型号为苏-27SMK。1993年10月中央军委将苏-27正式列入空军装备发展序列,由沈阳飞机工业公司负责仿制生产。

1993年11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与解放军总参装备部联合发出关于仿制苏-27与AL31F涡扇发动机的文件。苏-27战机的改装仿制工作正式全面展开。

在组装仿制和国产化中,在我国出厂的苏-27逐个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机进口的苏-27也不断得到改进,尤其在电子设备方面。依靠我国现有某些远远优于俄罗斯的电子技术,国产歼-11最终将采用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安装多个多功能彩色显示器,改进电子对抗能力,增强对地对海攻击能力。

2003年12月6日,歼-11新型号由毕红军驾驶完成试飞,标志着该型号的研制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新歼-11改型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材料,航电系统与苏-27相比有了较大提高,雷达火控武器均采用了更为优秀的国产产品。至此国产歼-11基本上可以说是大功告成,只欠国产涡扇即可基本实现全面国产化。

主要改进

苏-27SMK型战斗机由苏-27S型战斗机发展而来,根据有些客户苏-27S所提出的要求,苏-27SMK飞机做了三方面的改进。

增加空中受油能力和增挂副油箱

空中加油管装在机身左侧,不用时可以收放以减少飞行阻力。机翼下3号和4号挂架可各挂一个5000升副油箱。机翼内油箱容积也稍加大,油量增至9965千克,这样SMK即使不进行空中加油,在带副油箱飞行、用完投掉的情况下,航程可达4390千米,这个距离相当于从北京可直飞新加坡。如只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可飞行5200千米。最长留空时间约7小时。

增加了对地攻击能力

飞机最大外挂重量从S型的4000千克增加到8000千克。可使用多种空对地导弹。例如每枚重量330千克的无线电指令制导的X-25PD型,每枚重量640千克的电视制导的X-29TD型,每枚重量680千克的反辐射导弹X-31P以及每枚重量875千克的电视制导的X-59K型等。也可以挂KAB-500KR激光制导炸弹和多种非制导炸弹、火箭等武器。增加使用R-77先进空空导弹的能力。仍装有GSH-30130毫米航炮,150发炮弹。

改进导航和电子设备

导航和电子设备改用最新改进型号,可以根据客户要求换装西方电子设备,如法国仪表着陆系统、多功能彩色显示器。

改进效果

通过上述改进,飞机的作战效能有很大提高,由于可使用空对地导弹,对点状目标的作战效能提高了23倍。

歼-11之国庆阅兵

战机轰鸣,奔动如雷。空中梯队第八梯队12架歼-11战机,编成三个四机右梯队队形,今天以威武的阵容,利箭般飞越天安门上空。

在国庆60周年庆典上,中国空军展示的歼8F、歼10和歼11战机,是空军的全天候、多用途作战飞机,是夺取制空权、空中进攻和国土防空的主战力量。

这支与新中国同龄的部队,驾驶着先进的战机,在天安门上空亮相,立即备受瞩目。他们驾驭的歼11战机具有良好的气动外形、极佳的空中机动能力和强大的中远距打击能力,装备性能先进的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能够在极为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全天候作战。在近年来的重大作战演习任务中,处处飞翔着它猎鹰般矫捷的身影,是夺取制空权、实施远程火力打击的一柄“蓝天钢刀”。

这个梯队由空军航空兵某师组成,是一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礼炮轰鸣声组建的航空兵部队,组建不久即经受了朝鲜战争战火的洗礼。现在,它又以一流的训练水平向人民汇报。驾驭战机接受检阅的这些飞行员,人人是飞行骨干,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是特级或一级飞行员,都执行过重大作战演习任务,展示出一流的人才方阵。

飞在梯队长机位置,率领编队米秒不差通过天安门上空的,是该师师长刘国胜。他有30年飞行生涯,先后获得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银质、金质荣誉奖章。十多年来,刘国胜带领部队飞南沙、上高原、赴东南、进戈壁,先后圆满完成数十项重大任务,把部队锻打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尖刀”。天上能驾机,地上开坦克,刘国胜曾在陆军作战部队代职任副师长,是一位复合型指挥员。中国歼-15

简介

歼-15“飞鲨”战斗机据称是中国海军首种舰载战斗机。据信该机由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设计制造,其设计源于歼-11,并参考了乌克兰的T-10K-3验证机。迄今为止,尚无任何官方消息证实该机的存在,但外界普遍认为该机已成为中国舰载战斗机的首选型号。据称,该机将部署在中国从乌克兰购买的“瓦良格”号航母以及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航母上。据源自网络的消息,2010年5月6日歼-15进行了首次滑跃起飞,同年7月8日进行了第二次试飞。若消息属实,则证明歼-15必将成为未来国产航母的主力舰载机。虽然现在歼-15存在是确信无疑的,但仍然没有官方消息作为依据。目前歼-15仍在试飞中,另据消息双座型歼-15也在研制之中。

研制背景

歼-15战斗机的原型是同为沈飞设计制造的歼-11B战斗机与T-10K-3验证机,而T-10K-3即为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的基础上研制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

苏-33“海侧卫”战斗机,是一架由俄罗斯苏霍伊公司所开发生产的单座多用途舰载机。由于苏-33是由苏-27战斗机所衍生出来的舰载机种之一,因此延续了苏-27的北约代号,被称为侧卫D型。

苏-33于1985年5月首次飞行。据称歼-15融合了国产歼-11B与俄罗斯苏-33的技术。此前有消息声称,俄罗斯与中国的关于首批购买2架苏-33战斗机部分议案已于2006年签署。但由于中国可能不会再大批购买,而导致谈判破裂。另外,据称早前中国曾向乌克兰购买了一架T-10K-3飞机,它是舰载战斗机苏-33、更确切地说是T10K的批量生产型号状态。毫无疑问,正是该机将成为中国专家的研究重点。

显然,T-10K-3具备的可折叠机翼,中国专家将从其身上“借鉴”所有设计和技术理念。以上外界关于苏-33的猜测被认为是中国获得舰载机技术、并作为歼-15技术基础的主要渠道,并认为中国已经获得的苏-33相关技术已被用于歼-15,但中国官方对此未予证实。

2009年10月12日,美国《航空周刊》官方网站(aviation week)刊发题为“中国突现航母”的文章,文中还配备有三张图片,并称中国某地的一个大型楼顶平台上出现了直-8直升机和挂载导弹的“侧卫”战斗机,旁边正在建设一座航空母舰的主要上层建筑。文章首先说,中国人的雄心或许从赋予其“航母舰载机联队”一种空舰打击的角色开始,至少从一种海军型“侧卫”战斗机的实物模型这种表象上就能看出来。该模型被认为是歼-15方案首次公开亮相。

另据2010年7月的《汉和防务评论》报道,沈阳飞机公司在2009年10月完成了第一架歼-15试飞型原型机的生产,并从当年11月开始在沈阳飞机厂进行了折叠翼的收放等实验,目前正在等待试飞。该杂志称,歼-15是在俄罗斯的苏-33的试验机T-10K的沈飞停机坪上停放的歼-15原型机基础上仿制而来的海军航母舰载战斗机,外形酷似苏-33。在沈阳厂出现的这架黄色蒙皮的飞机已经使用了“歼-15”的名称,而且是沈阳厂自己生产的,计划今年开始试飞。之所以如此快速地能够仿造出苏-33,主要原因是中国从乌克兰获得了苏-33的原型机,厂方的消息来源称,从几次实验的情况看,机翼折叠的技术问题已经解决。

媒体报道

2009年8月28日,《中国航空报》刊登标题为《为了那份庄严承诺—中航工业沈飞某重点型号攻坚纪实》的纪实文学。该文中称:“他们,就是为某重点型号默默奉献的中航工业沈飞人,20个月,600多天,他们书写了型号研制生产的又一个奇迹。‘军令状’下打造型号研制新模式2008年初,某型飞机系统发图结束,全面进入实质性研制生产阶段。5月6日,中航工业沈飞召开‘某工程动员会暨军民机科研生产任务军令状签订大会’,公司总经理罗阳与公司26家基层单位签订了全面完成今年军民机研制任务军令状。

7月8日,罗阳签署了‘关于确保完成某型飞机研制任务令’,这是自沈飞成立以来第一次以‘任务令’的形式落实责任、明确任务。‘任务令’上赫然写道:公司强令要求,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任务目标和节点,按照已经制定的项目赶工计划不折不扣地执行。……在中航工业沈飞的一份总结报告中,对于型号攻坚,用了‘披荆斩棘’一词,回望型号研制生产走过的路,这个词用得一点都不夸张。当飞机缓缓推出厂房、一飞冲天的时候,亲手缔造了它的沈飞人,一定会热泪盈眶。”由于此前沈飞公司一直在生产歼-11系列战斗机,故该消息中的“某重点型号”被外界猜测为与歼-11相关的新型战斗机,也即歼-15舰载战斗机。

2009年9月11日,美国“国际战略与评估中心”网站刊登理查德-费舍尔的文章,分析了中俄军用航空领域相对位置的新变化。文章称,2009年9月份早期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有沈飞新战斗机类似苏-33的说法,或者叫做歼-15并在8月底首飞。由于当时风传中国海军将引进苏-33战斗机,所以该消息并未受到重视。

关于歼-15广泛引起注意的消息首发于澳大利亚空中力量杂志博客网站。该网站2010年2月17日发表题为“中国秘密的隐形战斗机部队”的文章,称中国的歼-15战斗机于2009年8月31日成功进行了首次试飞。文章还猜测说,预计歼-15将部署到目前正在大连进行最后装配的“瓦良格”号航母上。俄罗斯先进的且被证明很实用的涡扇发动机AL-31F,是其动力设备的第一选择。与外界所知甚少的歼-15最相近的美国战斗机是F/A-18C“超级大黄蜂”。有消息称,歼-15已于2009年8月进行了首飞。

迄今为止,中国官方仍未证实歼-15的存在。除少数来自于网上的目击报告外,关于目前唯一可能证实歼-15的官方消息如下:“2010年1月26日下午2时30分,中航工业副总经理耿汝光,项目办主任吕杰一行在强度所所长孙侠生、副所长兼总师强宝平、党委副书记孟凡君等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该所耀州试验基地,就某型飞机首飞前全机静力试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指导。耿副总一行首先听取了强度所所长孙侠生关于某型舰载型飞机全机静力试验情况的工作汇报,所长孙侠生、副所长兼总师强宝平详细地回答了有关问题。接着,耿副总一行在孙所长等陪同下来到试验现场,观看了某型飞机首飞前最后一项全机静力试验全过程。当试验成功后,耿副总一行向三方参试人员表示祝贺并和参试人员合影留念。”其中的“某型舰载型飞机”,即被认为是歼-15。

关于中国海军可能列装歼-15的消息来源于《军事世界画刊》2010年第4期的文章《中国海军航空兵未来选什么战斗机》。该文中,中国著名试飞员徐凌勇称:“……时下,针对海军航空兵作战需求,新研一款海军型三代战斗机从研制周期上看基本不可行,选用现有国产三代战斗机进行改型是唯一可以选择的方案。国产三代战斗机在设计理念上注重空空作战、电子战环境以及空面攻击的综合作战效能,具有较强的空空攻击和自我防卫能力,而在空面攻击能力方面,由于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和功能强大的综合火控系统,只要加挂先进的空海攻击武器,就能成为一架性能优良的海上作战飞机。针对我国海军航空兵装备的现状,由于飞机装备数量大大少于空军,因此在飞机选项上不宜采用多选的方案,而应充分论证选其优,这样对于装备维护和作战使用都是有好处的。……对于海军型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制,应当在借鉴国外经验的情况下,结合我国兵工科技实力和海军作战需求认真开展项目的研究。同时,在现有三代机技术较为成熟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继续等下去,适当装备海军型三代战斗机,并在训练中不断提升海军航空兵。”该文被认为是中国即将列装歼-15的官方消息。

另据《中国航空报》报道:“(2010年)4月2日,中航工业副总经理李玉海到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公司考察重点型号研制进展情况,并组织召开现场工作会。李玉海强调,重点型号研制时间紧迫、形势严峻,全线参研单位要加强管理、扎实工作、燃烧激情,坚决实现研制节点目标,再创型号研制新辉煌。李玉海指出,去年经过厂所军各方的全线拼搏,重点型号研制取得了突出成绩,得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度评价和军方的多次表扬。……中航工业沈飞、中航工业沈阳所等参研单位在会上表示,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加强团队合作,发扬拼搏精神,坚决守住型号研制关键节点。”其中“重点型号”被认为是歼-15。这也是关于歼-15的最新消息。

2010年7月3日,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7月号刊登了平可夫文章题为《歼-15舰载战斗机开始试飞》的文章。该文称:网络上公开了若干张歼-15的起飞图片,其中一张起飞图片明显看到前翼,尽管是模糊的图片,要伪造这样的模糊照片,是非常困难的。可以确信,歼-15是苏-33不折不扣的克隆版。众所周知,苏-33的前起落架为双轮设计,支架笔直,从图片上判断,歼-15同样具备了这样的特征。雷达罩的涂装有所不同,试飞期间的歼-11B的雷达罩颜色为黑色,歼-15采用灰色。这样的区分是必要的,因为雷达的机能不同,作为海军型战斗机,歼-15的雷达必须追加空对舰武器的界面。尚不清楚第一架歼-15是否安装雷达,首架测试机主要用于飞控试验。而台湾“中广新闻网”同月26日也转述《汉和》的文章称,在乌克兰的技术协助下,沈阳飞机公司已经成功仿制苏-33战斗机,并将其命名为“歼-15”,预计这种战斗机将会部署在解放军的航空母舰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