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伟大的演讲词:最受欢迎的演讲与口才秘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07:52:57

点击下载

作者:经典读库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上最伟大的演讲词:最受欢迎的演讲与口才秘术

世界上最伟大的演讲词:最受欢迎的演讲与口才秘术试读:

前言

上世纪40年代,美国人将口才、金钱和原子弹看做是在世界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法宝。20年以后,这三大法宝又变成了口才、金钱和电脑。但无论怎样,“口才”一直独居其首。口才不单单在国外备受重视,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就曾在《文心雕龙》中这样高度评价它:“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人可以不需要讲话、不需要与别人打交道,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语言。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口才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如今,检验一个人是否有能力以及能否将自身的能力发挥出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具备极佳的口才。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就直言:“好口才是社交的需要,是事业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它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你赢得事业成功常变常新的资本。”

的确,拥有出色的口才,可以使陌生的人互生好感,结成友谊;可以使本就熟识的人情更浓、爱更深;可以使有分歧的人互相理解,化解矛盾;甚至可以使互相仇恨的人化干戈为玉帛,友好相处。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敢于说话而又善于说话的人,总是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来征服他人,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让自己在演讲场上大放异彩。但是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每到与人交流时就表现得羞怯拘谨,总是处在交际困难的尴尬境地里,即使是个热心肠,也常常因为词不达意而莫名其妙地好心办了坏事;他们每次面对演讲台都会因为自觉缺乏“嘴上功夫”而却步,即使满腹经纶,却也只能“孤芳自赏”。就这样,本应属于他们的爱情、机遇、升迁等,都因为他们的“笨嘴拙舌”而化为泡影。

无数饱受不善言辞之苦的人们渴望能够流畅、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渴望能够在五花八门的交际圈中脱颖而出,渴望能在人群中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鉴于此,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世界上最伟大的演讲词:最受欢迎的演讲与口才秘术》。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助你克服当众讲话紧张的心理,充分发挥声音的魅力,夯实基础,自信开口;第二部分授予你全方位的演讲术,助你厚积薄发,卓越演讲;第三部分训练你舌行天下的金牌口才,让你在各种场合中无往不利。全书最大的特点是精到、实用,无哗众取宠之嫌,无隔靴搔痒之憾。只要你专心阅读,定能从无数生动形象的例子中、从成功演讲大师的精妙口才与迷人风采中获得启发和帮助。

怎样才能克服当众讲话未开口先恐惧的心理?

怎样让自己的声音变得更有魅力、更吸引人?

怎样点燃听众的激情、做一场震撼人心的演讲?

怎样第一次接触就让对方喜欢上自己?

怎样不用再硬着头皮去面试、让应聘变得十拿九稳?

怎样将犹豫不决的客户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怎样为自己和他人解围、迅速打破人际交往的僵局?

怎样批评他人却仍能让对方心怀感激?

……

也许你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这段口才训练的旅程,那么,就请翻开此书,让充盈智慧的口才技巧帮助你获得成功、开创幸福人生吧。相信不久之后,你一定能够大声说出:“我就是口才高手!”PART 1夯实基础,自信开口摆脱恐惧,你就是未来的口才大师别说自己“没天赋”,会怯场的不止你一个

很多人对于自己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畅所欲言并不抱有信心,他们认为口才是自己一生的短板,并且有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口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它没有办法通过学习获得。”事实并非如此。口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几乎所有口才大师的本领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和锻炼造就出来的。当然,和其他那些可以习得的技能一样,在开始试着在大众面前讲话时,有些人会比其他人更出色一些,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最终获得成功。

怯场恐怕是很多人在走向出色口才之路上首先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很多当众讲话时会感到胆怯的人都以为怯场的只有自己,以为别人并不怯场,他们总是在想:“太不幸了,为什么只有我自己这样呢?”其实,怯场并非某个人特有的现象,而是人人如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人都可能在说话前后或者说话过程中出现紧张、恐惧的心理: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者如此;天性活泼、思想活跃者如此;即便是演讲大师、能言善辩者也不例外。

在一个会议即将开始之前,一位女士无意中看到当晚会议的关键发言人正在“一个小房间”里焦躁不安地来回踱步。她有些不解地问他:“你为什么这么紧张呢?”“你什么意思?谁紧张了?”这位关键发言人故作镇静地回答道。“如果你不紧张的话,”这位女士看着他说,“那你为什么会在女士洗手间里呢?”

这或许是个笑话,但事实是,即使是最有经验的演讲高手和那些常年和媒体打交道的公众人物也要时常与紧张情绪搏斗。

据闻,某位日本演员每次临近自己拍片的时候就想上厕所,甚至一去就是五分钟。某位法国播音员,起初每次临播音前都要先到浴室去洗个澡,否则,播音时就不能镇定自若。如果碰到外出进行现场直播,他便不得不提前到达目的地,在直播现场寻找浴室。美国最成功、最有声望的表演艺术家——芭芭拉·史翠珊,她的“舞台恐惧症”在美国可谓众所周知,这迫使她不得不远离舞台许多年。直到后来她发现自己“舞台恐惧症”的根源在于极度担心“表现不佳”,于是就刻意训练自己的平常心,才逐渐克服了“舞台恐惧症”,重返舞台,而且成为演艺界的常青树。

美国一位年轻议员在向一位年老而富有经验的议员请教时问道:“每次演说之前,我心里总是扑通扑通地跳,这正常吗?”老议员的回答是:“那是因为你对于你要说的话进行了认真的考虑,所以心跳加速是必然的。即使你到了我这个年龄,也难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位著名歌星也曾这样说过:“面对观众,如果我不怯场,那时我做歌手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老议员和歌手的话都道出了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正因为每次演说、每次演唱都是全力以赴、认真对待,所以才会紧张;如果马马虎虎行事,觉得凑合完成就可以了,那么可能不会怯场。

当众讲话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正因为想要收到好的效果,所以才会紧张。如果有谁认为这是一个轻松自在的过程,只凭小聪明就能挥洒自如,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即使那些口才大师往往也很难将紧张感完全克服。所以,与其期待会有一个放松的状态,不如好好利用由于紧张而带来的兴奋感和能量。换言之,也就是化恐惧为动力。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采访了3000名受访者,询问最让他们感到担心的是什么。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死亡、疾病、失去亲人等。比起死亡仅排在第六位这个结果,更让人吃惊的是:约占40%的受访者认为最让他们担心也是最让他们感到痛苦的事是在大庭广众下讲话。怯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怕怯场。既然大多数人都和你有同样的心态,那么,你对此不妨也泰然处之。

当你因当众说话而感到紧张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会紧张,我这也没什么特别的。”这样,你就会很快镇静下来,恢复正常。要知道,超凡的魅力和敢于正视自己内心的勇气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永远别对自己说“我没有天赋”之类的丧气话,要时刻保持自信,只要你觉得自己能行,你就一定能行。当众讲话紧张的根源在哪里

一个大学生去一所高中实习,这是他作为老师第一次登上讲台。当学生起立、师生互致问候时,他想好的开场白全都不翼而飞了。惊慌中,他竟用颤抖的声音说了句:“同学们,再见!”莫名其妙的学生面面相觑,随后,老师满脸通红的懊恼样子在教室引起哄堂大笑。他努力想让学生安静下来,但当大家都安静下来时,面对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他脑门上的汗更多了。当他下意识地掏出“手帕”擦汗时,台下又是一阵哄堂大笑。不知所措的他经一位学生暗示,才发现自己手里拿的不是手帕,而是一只袜子。大概是昨晚洗脚时,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地把袜子装进裤兜了。他想避开这尴尬的场面,于是抓起黑板擦转过身去擦黑板,却发现黑板上空空如也。这下,整个课堂闹得翻了天。他窘得无地自容,跑下了讲台,慌乱中又一不留神踢翻了讲台旁的热水瓶。

公司的演讲比赛上,一个代表本部门参赛的年轻女职员一站到讲台上就满脸通红,两腿打战,声音变调,呼吸也急促起来。她刚说了几句就紧张得忘了词,这让她越发感到恐惧,感觉台下所有人的目光都像利箭一样射向自己。她不甘心临阵脱逃,想着千万不能当众出丑,不能给本部门丢脸,可她脑子里一片空白,早已背过无数遍的演讲稿一句也想不起来。最终,她放弃了这次演讲,跑回自己的座位。直到演讲比赛结束,她也没敢把头抬起来。

也许你觉得以上两个人的经历离你太遥远,因为你既不想当老师,也不会主动去参加什么演讲比赛,但是不妨回忆一下,你是否曾经发出过如下感慨:“我最怕老师课堂提问,每次叫到我,我都结结巴巴地连句完整话都说不出来。”“没有比参加面试更让我痛苦的了。每次还没进面试间,我就开始直冒冷汗,腋窝也湿了,衬衫黏在后背上。”“我当初选择做工程师就是为了不用跟人打交道,老板可千万别再让我去见客户了,每次见到客户我就一脑袋糨糊,语无伦次,根本无法正常与客户交谈,实在太丢人了。”

……

这种未开口先脸红心跳、话到嘴边却因怕说不好而咽下的情况恐怕很多人都遇到过。在美国,曾有人以“你最怕什么”为题询问了近千名路人,调查有哪些事情会让人感到恐惧,结果数量排在第一位的结论就是:最怕在众人面前讲话。为什么这种恐惧会落在我们身上?在他人面前,我们为何难以开口?从本质上来说,让我们当众讲话感到恐惧的根源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缺乏自信,害怕出丑。有些人受先天性格或是后天的不当教育等原因影响,对自己不够自信,见到陌生人或是到了陌生的地方便习惯性地害羞、躲避。久而久之,便羞于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还有些人总是过分放大自己的某些弱点,害怕将它们暴露于人前,比如普通话说得不太标准、言语技巧训练不足、思想不够深刻等。他们害怕一旦自己在众人面前说话,自己的拙劣发音、粗浅根底就会暴露出来,被他人嘲笑,觉得还是不说话更稳妥。

第二,对自己期望过高,加重紧张心理。

一位员工接到在公司的新产品发布会上为新产品做介绍的任务。这款新产品是他带领自己部门的员工日夜奋战研发出来的,所以他对它非常熟悉。发布会前,老总告诉他,如果这次发布会开得好,接下来两年,公司都不用再辛苦开拓市场了,如果开得不好,公司在这个项目上做的前期投资可能都会打水漂。老总的话让他异常紧张,“老总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我必须要做好,否则……”这样的想法总是在他脑海里盘旋。

发布会当天,轮到他上台发言的时候,他还没开口就满头是汗,心慌得厉害。他总是担心自己会出错,结果,他真的“如愿以偿”地说错了。介绍到一半,他居然忘了自己之前烂熟于心的产品信息。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跟亲朋好友天南海北地聊上一两个小时,让人捧腹的段子层出不穷,却在正式场合,面对一大群人或是手持麦克风时就变得笨嘴拙舌,不知所措?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将谈话或发言看得过于重要,报以过高的期望值,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失去了随意和自然,最终使自己陷入了越是害怕出错就越是出错的怪圈中。

第三,准备不够充分。这一点是在演讲中很多人会遇到的问题。在演讲前,有些人觉得不过是说几句话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漫不经心地对待,什么准备工作也没有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他们自己本身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最合适的切入方式和话题将演讲顺利进行下去的话,那还好说。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具备这样的学识。面对众人的注视,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很容易让人脑中空空,忘词、口误,最终使自己越来越紧张。

我们身处现代社会,个体高度社会化,一个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绝对避免不了要与别人打交道,而说话则是最基本的交流手段,想要逃避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将自己隔离起来、不暴露短处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将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扼杀了。所以说,只有认真对待导致自己当众讲话紧张的根源,才能克服恐惧心理。克服紧张的四大妙招

没有人喜欢怯场,但怯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人人都会遇到。只不过那些成功的口才艺术大师拥有几分克服怯场的经验,他们善于将这种心态缩小到最低限度,不至于外露。很多拥有出色口才的人都有自己应对恐惧的小技巧。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把每位听众都想象成衣冠不整的“老土”,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假想台下所有人的袜子都破了个洞,而演讲大师卡贝内特则把所有听众都想象成是坐在抽水马桶上的人。

那么,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成功克服怯场呢?不妨试试以下四大妙招:

第一招:变不确定为确定,消除恐惧

鲁滨逊教授在他的《思想的起源》一书中说:“恐惧产生于无知和不确定性。”的确,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害怕当众说话的主要原因就是当众说话具有不确定性,他们因此而产生焦虑和恐惧。特别是对新手来说,当众讲话要面对许多相对来说更加复杂而陌生的环境,这比学网球或开汽车要明显困难很多。这一点在演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只有在演讲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真正克服恐惧,建立自信。美国政治家丹尼尔·韦伯斯特说过:“如果我不做好准备就出现在听众面前,就像是没有穿衣服一样。”没有哪个比喻比它更贴切了。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就像一个完美电影镜头的背后可能是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预备——开始——重来的过程。同样,任何一个成功的演讲者表面上看来无比潇洒,但在背后他必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以丰富的知识储备、人生经验做基础才会有讲台上的风光。

所以,无论演讲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想让自己在当众讲话时感到轻松自在就要多加练习,将种种不确定因素变为确定因素。

第二招:通过身体调试克服紧张

适当的身体调试是克服紧张的有效方法。

其一是调整呼吸。怯场—呼吸紊乱—头脑反应迟钝—说些支离破碎的话,这是很多人在紧张情况下产生的一系列表现,调整呼吸会使情况恢复正常。深呼吸练习是最古老的一种释放压力的办法,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尽量舒展身体大约10~15分钟,转动头部,尽量地摆动上肢,张开嘴巴,慢慢地吸一口气,尽量让时间延长,然后慢慢地呼出去。重复这样的动作,多做几次。这些动作能够释放你的肌肉紧张和疲劳,让你感到放松;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定的场地,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其二是做按摩。当你感到紧张的时候,太阳穴和脖子是你最容易感到疲劳的地方。按摩这两个部位,直到消除紧张情绪为止。

当然,这些都是辅佐手段,关键还是要学会调节心情,让内心平静下来。

第三招: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之努力奋斗,最后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人一想起自己过去失败的情景,脑子里就会闪现出“糟糕啦!”“这回又要失败啦!”等信息,带着这种负面信息,是很难有出色发挥的。在讲话前,最好多想象一下自己在公众面前侃侃而谈的潇洒英姿,这会让你说话时勇气倍增,说话的效果也格外好。

在演讲中,如果你总是认为听众们都是来看你笑话的,都对你充满了敌意,那么你的情绪就会受其影响而变得无法平静,最终也会影响到你的演讲效果。但如果你认为听众们都是和善可亲的,都很愿意接受你,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并将这个场景当做现实深深地刻在脑海里,那么事情将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即使你还是很紧张,即使听众对你的态度其实并不那么友好,你也依然能够做出一场精彩的演讲。原因就在于,你在心里将自己定位成了一个优秀的演讲者、一个真正的勇者。

第四招:不必太在意听众的反馈

在一场小型演讲中,听众分散在教室的各个地方。在教室的后排位置,坐着一位看起来似乎漫不经心的男士。整个演讲过程中,他都在纸上乱涂乱画。中场休息时,一位听众私下里问演讲者:“你为什么能忍受这样的人?”演讲者从容地说,他将注意力放在那些更关注演讲话题的听众身上了。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演讲结束后,那位“乱涂乱画”的男士却走上讲台,向演讲者说明他是一个记者,并且表示,他非常欣赏这次演讲,准备专门写一篇关于此次演讲的报道,同时感谢演讲者为大家带来如此精彩的发言。

我们做任何事都渴望能得到实时反馈。但演讲和日常对话有所不同,你往往不能及时得到听众的反馈。一位听众走出房间会让你有挫败的感觉,但或许他只是出去接听一个重要电话;一个你讲过很多次的笑话每次都能赢得听众的满堂彩,但在某次演讲中却得不到听众的半点回应,这让你感到不知所措……这些都是你可能感到紧张的原因之一。

在演讲前,你就应该想到,会场上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停顿,也有可能会全场静默。这样,当这些事情真的发生时,你就不会感觉无所适从。而且事实上,那些或许看上去心不在焉的听众可能是真正在思考你演讲中深层次内容的人。所以,你不要去猜测听众行为背后的意图,那样会使你分心;不要太在意听众的反应,要尽可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并把激情保持下去。

通常情况下,即使讲话者宣称自己已经非常紧张,但是听众未必能觉察出来。这就好像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雀斑,别人可能根本没有觉察,而他自己却把它想象成有骆驼那么大,甚至不论走到哪里,都以为别人在嘲笑他这个斑。当众讲话也是如此,紧张只是你心理上的一个小小雀斑,他人并没有盯住它不放,你需要做的,是你自己从心理上将它除去。平时有积累,开口有底气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如果你能和任何人连续谈上十分钟而使对方不厌倦的话,那么你便是一等的交际人物。”

只谈十分钟,初看起来非常简单,其实并不容易。“任何人”,这个范围太大了,它包括三教九流、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人物。与这些人交谈,不一定要你对各门知识都有精深的研究,但你必须对各行各业当前的大事或一些基本问题有所了解。否则,不要说连续谈十分钟而不使对方感到厌倦,你甚至连开口都很困难。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意义也就在这里。

口才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和思辨能力。想让自己的语言具有广度深度、具有艺术魅力,光靠技巧是不够的,一味追求技巧而忽略自身的素质培养只能是舍本逐末。所以,我们在学习语言技巧的同时,还应全面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敢于开口,让对方乐于和我们交流。

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才能在关键时刻妙语连珠。而这依赖于平时生活中天长日久的积累,它需要你不断地充实各方面的知识。下面介绍一些积累素材的方法。

深入生活扩展视野

著名小说家老舍先生曾有一句名言:“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语言来自于生活。一个与世隔绝的人是不可能拥有丰富的语言的。要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善于从生活中、从与人的交流中汲取语言素材。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就是从外祖母讲的民间故事中汲取营养,从而创作出了后来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

另外,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关注时尚,把握时代脉搏,多注意吸收一些时尚精彩的词句,特别是当下流行的用语,只有这样,我们说出的话才会具有时代内涵,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多读书,多看报

读书、看报是一个学习和收集谈话资料的好方法。在读书看报时,备一支笔、一些纸和一把剪刀,把见到的好文章或让自己心动的话语画出来,或者剪下来,或摘抄在卡片上。每天坚持这样做,即使一天只记一两句,天长日久,也必有所获。积累得多了,在谈话的时候,也许它们就会随时从你的头脑里冒出来,让你的谈话内容变得丰富起来。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积累格言警句

在谈话中,我们经常会为对方能够将格言警句信手拈来而钦佩不已。积累、运用这些经过智慧打磨、被人们广泛认可的语言结晶,能够让我们的语言变得更精练、形象、生动而有美感。平时多积累并将它们运用到说话中,能为我们的语言增添不少色彩。

抗战胜利后的一天,上海一幢公寓里传出阵阵欢笑。原来,画家张大千即将回四川,他的学生们举办了宴会为他送行。宴会开始后,张大千向参加宴会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满堂宾客听到都愣住了,梅兰芳也不解其意,笑着询问:“此话何解?”张大千哈哈一笑,朗声答道:“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话音刚落,满堂来宾笑声不止,宴会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张大千简单的几句话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灵活运用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俗语。

口才高手往往也是社交高手,随着语言素材的积累和熟练使用,你会发现,自己在众人面前讲话更自信了,也更受人欢迎了。告别单调乏味,让你的声音更有魅力音量恰到好处,听者才舒服

我们说话的音量范围可变性很大,说话时,必须要善于控制。讲话时声音过高甚至刺耳,会让听者感觉不舒服,同时也容易给人留下心高气傲的印象;讲话时声音过低,既难让人听清楚,也容易让人觉得讲话者缺乏热情、底气不足,甚至是不够自信。

讲话的音量应当始终坚持适度原则,让人听得清楚、听得舒服的音量是最好的音量。具体来说,这种“适度”就是要因环境而异。也许你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都会下意识地遵守它。想想看,比起参加热闹的喜宴,坐在高级西餐厅里的你说话时声音是不是不自觉地变轻柔了?

其实,语言的影响力和威慑力与声音的大小完全是两回事。大喊大叫不见得能说服和压制别人,反而容易引人反感。当身处嘈杂的环境时,也许我们不得已需要提高声音说话,但在平时,高声叫嚷的行为全无必要。在家中,过高的声音会影响到邻居;到友人家做客,过高的声音会让主人厌烦;在公共场所,过高的声音在引人侧目的同时,也会让同伴感到难堪。试想一下,在围炉夜话、散步谈心的温馨场景中,四周一片宁静,高分贝的声音会有多么煞风景!

与日常交往中的讲话略有不同的是,在演讲中,音量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音量是否“恰到好处”,不仅直接影响到演讲者表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左右着听众的听觉感受、精神状态,甚至关系到整个演讲的成败。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听众最先感受到的不是你所讲的内容,而是你说话的声音。

美国爱荷华大学专家通过相关的研究发现,对于听众来说,声音响亮的人的演讲通常更有说服力,而声音过小或者过大的演讲都没有什么说服力。这是因为,响亮的声音更容易吸引听众的注意,使其主动思考听到的内容,并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说话软弱无力的演讲者则很容易给人比较差的印象。

田媛是个内向腼腆的女生,为了挑战自己,她报名参加了学院举办的演讲比赛。

在比赛之前,田媛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光是演讲稿就反复修改了五六遍。在比赛中,她也完整地将演讲稿的内容流利地背诵了出来,但听众的反应让她大失所望——听众没听多久就开始窃窃私语,当她鞠躬后走下讲台时,他们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面带不惑稀稀拉拉地鼓起掌来。评委们一致给她打了比较低的分数。事后,田媛询问同学她讲得怎么样,同学的回答却是:“我也不知道你讲得怎么样,因为我根本连你讲的是什么都没有听清楚。”

田媛听到后非常愕然,她觉得自己已经很用心了,却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结果。

很多演讲者都曾经遇到过类似田媛这样的情况,他们本以为自己的表现无懈可击,堪称完美,但事实却是听众连他们在说什么都没听清楚。整场演讲在听众看来,完全就是演讲者在台上做口型或是打哑谜。有时观众不得不竭尽全力去听,甚至需要凭借想象力去猜演讲者到底在说什么。也许短时间内降低音量的做法能够收到激发出听众的好奇心的效果,使其给予演讲者格外的关注,但如果总是让听众听不到或听不清,他们就会失去耐心,甚至产生反感情绪。

让听众听得清楚,这是演讲者最基本的礼貌,也是吸引听众注意力的首要方法。要记住,只有让听众把内容听清楚了,他们才有可能去思考并接受你的观点,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在演讲前,你需要明确听众的数量,并以此为依据,适当地调整自己的音量,尽可能让距离最远的听众也能够清楚地听到你在说什么。

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可以在朋友面前进行预演,征求他们的意见,也可以将录音设备放置在演讲场所距离演讲台较远的一角,通过录音回放的方式掌握音量情况。

总之,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演讲等正式场合,音量都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像著名美籍华人作家刘墉在《说话的魅力》一书中反复强调的:“你想说话有魅力,显示优雅的谈吐,先得自我检讨,说话的音量是不是恰到好处。”变换语调,强化声音的表现力

语调即为说话的腔调,指的是一句话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恰当的变换语调会让我们的语言表达收到不一样的理想效果。

著名的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书写的艺术作品,哪怕在文法方面修饰得再好,但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比如‘是’字可以有50种说法,而‘是不是’或许有500种说法,但它们的写法都只有一种。”正因为如此,很多作家在写文章时,都特别注意词语的“音响”问题。

对此,老舍先生解释得尤为具体:“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到每个字的声音。不仅写文章是这样,写报告也是这样。我总希望我的报告可以一字不改地拿来念。大家都能听得明白,虽然我的报告作得不好,但是念起来很好听,句子现成。比方我的报告中上句末一个字用了一个仄声字,如‘他去了’,下句我就要用个平声字,如‘你也去吗’,让句子念起来叮当响。好文章让人家愿意念,也愿意听。”做文章尚且如此,说话时就更应该讲究语调了。

语调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起着促进思想沟通、使语言表达更加清晰明确、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作用。之所以同样的话由不同的人说能带来极不同的表现力,很大原因就在语调上。

有的人说话时,语调平平淡淡,没有波澜、没有起伏,再新奇的故事到了他们嘴里也会显得那么平淡无趣,让人感到不耐烦,失去了听下去的兴趣。而有的人无论说什么,语调都显得那样富于变化,抑扬顿挫,起伏有致,再平凡的故事从他们口中说出来都会让你觉得生动有趣,使你不由自主地被带入到他描述的那个场景中去。因此,学会运用语调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语调还能够反映出你说话时的内心世界,表露你的情感和态度。从你的语调中,人们可以感到你是一个幽默、可亲可近的人,还是一个呆板保守、优柔寡断的人。从你的语调中,人们还能感受到你的情绪变化,你在激动、生气、惊愕、疑虑时表现出的语调一定不同以往。“嗓音是身体的音乐,语调是灵魂的音乐”。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演讲者声音大多是富有极强的感染力的,语调抑扬顿挫的演讲通常都能够获得听众的认可。

一个人很难改变自己与生俱来的嗓音,但却可以修正自己的语调。当你发现自己的声音单调无比时,你不妨想一下:“我的声音是不是应该有些变化了?”

形成语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起决定作用的是说话者的情绪和讲话的内容。语调的起伏变化万千,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形式,但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

第一,升调。说话者情绪亢奋,语流运行状态由低向高,句尾音强而向上扬起。一般适用于情绪惊恐、感到意外、提出问题、发布命令、进行号召等情境。

第二,降调。说话者情绪稳定,语流运行状态由高向低,句尾音弱而下降。一般适用于陈述句、肯定句、感叹句、祈使句等。

第三,平调。说话者情绪沉稳,语流运行状态基本平直,句尾和句首差不多在同一高度。一般适用于冷漠、淡然、庄严、严肃、踌躇、迟疑、回忆、思索等情境。

第四,曲调。说话者情绪激动或情感复杂,语流运行呈起伏曲折状态,或由高而低再扬起,或由低而高再降下。一般适用于言外有意、讽刺嘲笑、用意夸张等情境。

在讲话中,如果你在某个时刻发现对方开始昏昏欲睡,那么,你不妨暂停几秒钟,调整一下自己的语调,试着用更大的激情去打动听众。当然,这不是让你刻意去改变自己的声音,忽高忽低地让人烦恼不堪,而是需要你的声音能够随着你的讲话内容和讲话场景来改变,使讲话过程跌宕起伏,给听者以应有的震撼。调节语速,增强表达效果

正像人走路速度有快有慢一样,人说话也有速度问题。如果说话时像机器的机械运动一样,总是一个速度、一个节奏,不仅不利于表情达意,还会让听众感到索然无味。语速有时快一点,有时慢一点,快慢相间,变化有致,才能给人以一种变化的美感。

比起日常对话,演讲对语速的要求更高一些。凭借语速变化的技巧,演讲者能够让听众的喜怒随着自己的好恶而变化,即便是平铺直叙的沉闷内容,经过演讲者的处理,也常常会变得异常吸引人。具体来说,演讲中的语速应如何把握呢?

整体而言,语速要适中

如果演讲者的语速过快,像打机关枪似的,只管自己噼噼啪啪地射出一连串的词语,而不顾听众是否能听清楚,那么,在这样的演讲中,听众连捕捉词语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思考的余地。他们很快就会产生反感、倦怠的情绪。如果演讲者的语速过慢,像老奶奶讲故事似的,词和词之间、句和句之间拉得格外长,会让听众等得不耐烦。听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就会无精打采,或者干脆不听了。所以,就整体而言,演讲者的语速要适中,吐字要清晰,确保听众听起来不费力,只有这样,你的演讲才能真正地让听众听下去。

具体而言,语速要根据表达内容、对象、情感而定

就内容来说,表达一般的内容时,语速要适中,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当内容需要唤起听众注意时,当故设疑问引人思考时,当内容涉及较为严肃的事情、想要起到一种给人警醒、撞击心灵的作用时,都需要减慢语速,给听众一定的思考时间。当抒发激情、鼓舞士气、号召行动、抨击、责问时,语速要快,尤其当内容达到精彩的高潮,或者为了制造结尾“戛然而止”的效果而蓄势时,语速要有一个陡然加快的过程。但要注意,加快语速并不等于要一口气说完,如果句子较长、喘不过气来,反而会影响效果,得不偿失。

就讲话对象来说,当对方是老人、孩子或文化水平不高者时,语速要适当放慢;当对方是年轻人或急性子的人,语速应适当加快。一般情况下,以中速为宜。

就表达的思想感情来说,通常表现悲伤、沉郁、怀念、失落之情时语速可以缓慢一些,表现激动、兴奋、喜悦、愤怒时语速可快一些。

语速的变化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说话者的感情。下面以美国独立运动时期著名演讲家帕特里克·亨利的演讲《不自由,毋宁死》的结尾处为例进行说明:“还想着怎么缓和形势纯粹是白费力气。诸位先生虽可以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可事实上战争已经开始了,早就没有和平了。战争已经开始了。北方吹来的风夹杂着刀枪的呼啸声。我们的同胞已经打响了战斗!我们怎么还在这里隔岸观火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难道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竟然值得用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做,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这段演讲中,开始几句平稳缓慢,从内心发出“和平安在”的质问。接下来语速加快,说明现实的严酷。继而演讲者激情迸出,向“先生们”发出串串质问。然后呼唤“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乞求得到一种救世之法,发于心中,速度可慢。最后以“不自由,毋宁死!”戛然而止,猝然终结,感情达到高潮。

需要注意的是,语速的变化不能太突然,要有过渡,只能逐渐加快或减慢,否则会给听众造成突兀的感觉,使听众理解起来发生困难。总之,无论如何,语速的变化都应当是自然的、顺畅的;只有语速适宜,快慢有致,才能既有效地传达情意,又让听众感到优美悦耳。不同感情要由不同语气来传达

在这里我们要谈的语气不是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区别的语法范畴,而是指它的另一层含义,即说话的口气。从这个角度来讲,语气是思想感情支配下语句的声音表现形式,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语气有其特定的稳定性。每种语气传达出的特定意思是在人们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般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我们不能用大声吼叫来传达自己的柔情蜜意,不能用粗声粗气向别人道歉,不能用恶声恶气来表现自己激动的心情。否则,我们将无法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本意,甚至还可能惹来麻烦。

我们在打电话时,为一个“啊”字加上不同的语气,就可以分别表示知道了、没听清、惊讶、不耐烦、终于弄明白了等内容,而听者也会产生相应的反馈。而简简单单的一个词“讨厌”,用粗声粗气来说,就表现出反感、指责的情绪;用恶声恶气来说,就表现出愤怒的情绪;用柔声细气来说,就表现出了害羞、亲昵的感觉;而用嗲声嗲气来说,则表现出了撒娇或是打情骂俏的意味来。字、词尚有如此精妙的变化,句子自然更是可以“变幻莫测”了。

摩契斯卡夫人是一位著名的波兰明星,一次她去美国演出,在一场宴会上,她被要求给大家讲一段台词,并且要用波兰语,于是她遵从了大家的意见,站起来开始用母语念出台词。

她在说话的时候,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有的地方还非常悲怆,最后在一个地方戛然而止。观众们虽然听不懂她在讲什么,但是都被她的表演所吸引,并且鸦雀无声地沉浸在一片悲戚的感情当中。可是这个时候,台下传来了一个男人的笑声,这显得非常突兀,而这个男人正是摩契斯卡夫人的丈夫摩契斯卡伯爵,他笑出声来的原因是他夫人刚才所念的“台词”其实只不过是《九九乘法表》。

所有使用有声语言的场合都离不开语气。要想自己成为一个说话富有感染力的人,就一定要掌握驾驭语气的能力,能够运用恰当的语气来表达复杂的内容和不同的思想感情。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表情达意方面,语气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语言本身。

无疑,用好语气可以使我们的口语真正变得声情并茂、充满生机。那么,我们经常会用到的语气有哪几种呢?

第一,平和舒缓的语气。置身于某些特定的场合中,比如分别时、吊唁时,我们说话时不宜慷慨激昂,而平和缓慢的语气能够收到平复、安抚听者心灵的“润物细无声”之效。

第二,沉稳自信的语气。这种语气是在讲话者要将一种观念传达给听者时常用的。这种语气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信,用夺人的气势征服别人。教师就经常用这种语气为学生讲解新的知识。

第三,慷慨激昂的语气。这种语气给人以气壮山河之感,其酣畅磅礴的气势能够增强语言的震撼力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经常被用在需要激励他人时。

第四,抑扬顿挫的语气。抑扬顿挫,指的是句子里的语气有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抑扬顿挫的语气能够极大地抓住听者的情绪,吸引听者的注意力。

我们在使用不同语气传达不同感情时,要注意区分谈话的场合,而且要使语气与说话的内容相一致。做到这一点,讲话和沟通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适当地运用停顿

停顿,就是指说话时有意识地换气或加入长短不等的时间间隔。对于讲话者来说,停顿既是人的生理上的需要(说话时需要换气),也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从听众的角度来讲,听话时也是非常需要停顿的。这是因为,信息从耳到心总要有一个传递的过程,需要在头脑中“转一转”才能让人心领神会。

如果把话说得像“连珠炮”一样没有停顿,无论讲话者还是听话者都是难以忍受的。我们在说话时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停顿,使停顿变为一种表达艺术。

停顿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非常必要的手段。一般情况下,一句话之间是否停顿,在什么地方停顿,所表达出的意义大不相同,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有一个财主生性吝啬,一毛不拔。儿子大了需要读书,他想请个教书先生,可又舍不得多花钱,所以再三对中间人讲明他给先生提供的膳食很微薄。可是,还是有位老先生同意了。

财主怕口说无凭,要求老先生写份合约。老先生很快就写好了,拿给财主看。财主见合约上写着“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于是欣然签了字。

老先生在财主家吃第一顿饭时,财主让仆人端出一碟青菜给老先生下饭,没料到,老先生见了,直接说财主违约:“怎么只有一碟青菜?我们不是约定好‘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吗?”财主听了啼笑皆非,连呼上当。

这位教书先生就巧用语音的不同停顿,使语义产生不同,巧妙地戏弄了财主。

在论辩中巧妙地运用停顿,改变句顿,还能收到出人意料之功效。

有一次,在周恩来总理与国民党政府谈判的过程中,对方的谈判代表在我方义正词严的雄辩面前理屈词穷,进而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叫嚷说同我方讲理是“对牛弹琴”。

周总理听后灵机一动,随口接道:“对!牛弹琴!”

同样的文字,两样的内容,周总理巧妙地改变句顿,将敌方的恶意攻击化作了对他们自身的嘲讽。

具体来说,停顿可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语法停顿。标点符号是语法停顿的主要依据。不同的标点符号作用不同,因此其停顿的时间、方式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最长,句号、问号、感叹号停顿的时间次之,逗号、分号、冒号再次之,顿号的停顿时间最短。

第二,逻辑停顿。书面文字中写有标点的地方一般需要停顿,但在朗读时,为了准确表达语意、揭示语句的内在联系,可根据想要表达的意思合理地在一个句子中间划分词组,做一些适当的停顿。这种划分应该以表达的意思准确清晰为标准。

第三,感情停顿,亦称“心理停顿”。这是为了表达语言蕴含的某种感情或心理状态所做的停顿。一般来说,表现回味、想象等心理状态和凝重、深沉的感情时,停顿较多,时间较长;表现明快的节奏和欢快的心情时,停顿较少,时间较短。恰当地运用感情停顿,能够使各种感情和心理状态表达得更加准确。它能充分展现“潜台词”的魅力,使听者从停顿中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内涵和难以言表的感情。

第四,生理停顿,即停下来换口气。生理停顿是同以上三种停顿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必须服从其他三种停顿的需要,一般不单独进行。

总的来说,停顿是讲话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表达艺术。运用好停顿艺术,不但不会使讲话变得散乱,反而能使其抑扬顿挫、起伏跌宕、连贯畅通,让听者享受到一种语言的节奏美。

需要强调的是,在演讲中,停顿的时间要适可而止。如果停顿的时间太短,难以形成预期的紧张气氛,难以产生高潮;如果停顿的时间太长,听众会琢磨到你停顿的原因,从而能理解到你停顿后高潮的意义,最终会削弱停顿的效果。PART 2厚积薄发,卓越演讲把握关键环节,准备演讲稿抓住听众最想听的,选好演讲主题

主题是演讲的灵魂,它决定了演讲思想性的强弱,影响到论证方式,制约着材料的取舍和组织。没有明确主题的演讲,即使讲得天花乱坠,也会让人不知所云,不得要领。

在没有限定主题的演讲中,你应该根据听众的喜好、根据自己的熟悉程度,选择一个最能够吸引听众的主题,这是演讲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的技能之一。

以听众喜欢的话题为主题

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学教授威廉·费尔普在《论人性》一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八岁的他去姨妈家里做客。晚上,一个中年人来拜访姨妈。和姨妈寒暄了一阵后,这个中年人把注意力转移到他的身上来。那时的威廉正对帆船十分着迷,那个中年人就和他兴致十足地聊起帆船来。威廉因为这段谈话兴奋不已,中年人告辞的时候,他心里还恋恋不舍,期盼那个人明天还能来。但姨妈却给威廉泼了盆冷水,她淡淡地告诉威廉:“那个人是律师,他才不会对什么帆船感兴趣呢。”威廉听了非常诧异,为那个律师能和自己聊得那么起劲而费解。当时姨妈的回答让威廉终生难忘:“因为你对帆船感兴趣,所以他就谈一些能让你高兴的事情,这样做是为了让他自己受欢迎。”

没有哪个演讲者不希望自己的演讲能吸引更多的听众,要吸引听众,就需要像例子中的中年人一样,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听众。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分析你的听众,了解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职业甚至宗教信仰等如何。

了解了听众构成,设想自己处在听众的地位或境遇中,就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从而与其心理相容,使自己的演讲让听众听得进、易接受。比如,在给孩子和年长者做演讲时,不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在给女听众做演讲时,不要展示出你大男子主义的一面。

你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能找准听众的兴趣点。但是,在有些听众群中,成员彼此之间或许有许多的相似之处;而在另外一些听众群中,成员之间则可能毫无共性。下面为你提供一些听众通常会比较感兴趣的大众话题,可供选择。

第一,与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人们对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往往较为关注,因此,凡关系到吃、穿、住、行问题的演讲必定会受到欢迎。这需要演讲者具备将间接涉及听众利益的话题转化为与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话题的能力。

第二,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话题。人们对于陌生的知识领域或非常神秘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希望能够掌握相关知识以解除内心的困惑,充实和发展自己。你可以通过逸闻野史、未解之谜、科学幻想等话题,来激发听众的好奇心,满足听众的求知欲。

第三,有关信仰和理想的话题。信仰和理想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有关这方面的话题定能投大众所好,尤其是青年听众会非常喜欢。但要注意,此类演讲内容必须要有针对性、现实性和生动性,否则将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也达不到演讲的目的。

第四,娱乐性话题。在演讲中适当穿插一些幽默故事或以娱乐性内容为话题,能够在短时间内提起听众的兴趣。这种话题大多出于交际的目的,用于礼仪场合。

此外,演讲者可以通过掌握的听众的基本情况,在演讲过程中穿插一些能满足听众优越感的话题,这往往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利于达到自己的演讲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你所选择的主题不应过于广泛,要关注那些关键的“树”,而非整片“森林”。

以自己熟悉的话题为主题

在演讲中,除了要选择听众喜欢的话题为主题,还要确保这个主题是你所熟悉和擅长的。

在某个口才训练班里有位盖勒先生,他刚参加训练班时,有一期主题是描述自己最喜欢的城市。他仓促地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纽约的资料,然后向众人演讲。遗憾的是,他虽然在纽约住了很多年,却没能举出一个亲身经历来说明自己为什么会喜欢纽约。所以,他的演讲只是一味地陈述纽约的经济和建筑物,听起来无比地枯燥、生硬。大家听得不耐烦,他自己也讲得非常痛苦。

两周后,训练班要求每位成员就最让自己愤怒的一件事做简短的演讲。凑巧的是,一周前,盖勒先生的新车规规矩矩停放在街上,却被人撞了个稀烂,并且撞车的人逃逸无踪,这下可把他害惨了。于是,他在演讲中讲起了这件事。因为这是他切身的经验,所以当他说起自己那辆被撞得稀烂的新车时,表情异常激动,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怒气冲天,好像火山在眼前爆发了。两星期前听他的演讲时还觉得烦躁无聊、不时交头接耳的同学,此时却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作为演讲者,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个人体验比理论更重要。当自己的演讲生动、激昂、富有吸引力时,其内容必定是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那些事物。英国小说家班森先生曾在观看演讲后评价说,比起这场演讲的第一部分,他更欣赏最后一部分。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解释说:“演讲者本人似乎对最后一部分的兴趣更大一些,而我一向都靠演讲者为我提供热情和兴趣的。”盖勒先生的例子恰巧也证明了这一点。

具体来说,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挖掘自己熟悉的话题:

第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寻找话题。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工作经验是凡人的琐碎小事,并且是隐秘的,所以不仅不值得公开发表,在演说时还应尽量避免谈及。而事实上,这些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富于个性的独到见解,才是听众最愿意倾听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希望了解别人在各种处境中是如何克服困难的,有何经验可以借鉴。

第二,从自己的生活背景中寻找话题。可以从你的生活环境中发掘内容,比如有关个人家庭、童年及学校生活的回忆的内容。那些能让你长久地保持鲜明、深刻的印象,或一旦想起来就能令人激动不已的生活片断,往往都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当主题选择完成,你也许会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讲好这一主题而产生疑虑。关于如何判断自己选择的话题是否真正适合自己这个问题,你不妨进行一番设想,如果听众对你演讲的观点提出异议,你是否有充分的把握能够维护住你的立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就说明你有资格就选择的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结构安排要条理清晰

演讲是比较系统的谈话,必须条理清晰,让别人听得章法井然才好,这是对演讲内容的基本要求。哪些先说,哪些后讲;哪些要详,哪些宜略;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都要有周密的计划。为此,材料的组织安排一定要井然有序。必须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把散乱的材料分门别类,按主次和先后安排好,以便更充分、更有力地表现主题。演讲者要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演讲才不至于条理不明、散乱无章。

演讲前一定考虑清楚如何安排演讲内容。演讲内容的层次结构可分为以下三种:

纵向组合结构

纵向组合包括直叙式与递进式两种。

直叙式或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或以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为顺序。这种结构层次相对单一,可以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展现得非常清晰。运用这种结构,一定要注意在兼顾一般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切忌平均用力、平铺直叙。

递进式或按演讲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安排层次,或按事理展开或认识由浅入深的递进过程安排层次。其中,按事理展开,多采用“叙事—说理—结论”的模式,即摆情况、作分析、下结论,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次安排由浅入深的递进,内容则呈螺旋式层层深入,由表及里,说理透彻,说服力强。

横向组合结构

横向组合结构或按空间分布展开,或按事物的组成部分展开,或按事物的性质归属关系展开。按照不同的展开方式,又可分为简单列举式和总分并列式。简单列举式围绕主旨,将选取的材料逐条、逐项并列排出,从不同角度表现演讲主题。总分并列式按照总分思路辐射式地展开,并列的各部分按事物的逻辑关系分类安排,分别围绕主旨阐述一个问题,或说明事物的某一侧面。

采用横向组合结构要注意发掘各部分材料间的必然联系,发挥整体效应,要极力避免开中药铺似的简单罗列。

纵横交叉结构

一些内容丰富、容量较大、时间较长的演讲,常采用纵横交叉结构。它或以时间顺序为主,穿插横向组合材料;或以横向组合为主,穿插纵向组合材料。前者容易看出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后者则易于分析出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采用纵横交叉结构,不宜将结构设计得过于复杂,否则,听众会难以理解。

此外,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听他人讲话时,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有所松懈,因此演讲的内容应当设计得千波百折,有起有伏,使整个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时而冷静分析,时而慷慨陈词,时而诙谐幽默,还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奇闻逸事、诗文警句等。这样会使内容显得丰富多彩,也使听众精神振奋,乐于倾听。好的开场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作为演讲者,不管你准备了多少演讲内容,最初的30秒都是最重要的。不要小看短短的开场白,毫不夸张地说,它甚至能够决定此后你所说的每一句话的命运。因为听众正是根据你给他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来决定是否耐心聆听你的演讲。所以,你必须从登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尽全力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否则,你无法使听众保持对你演讲话题的兴趣,不能顺利传递你的信息,最终丧失你在讲话中的主导地位。

糟糕的开场白

常见的失败的开场白有以下几种:

第一,一开场就反复述说演讲题目和主题。不要一开场就说,“今天我要跟大家探讨的问题是……”。开场白是你激发听众兴趣、制造悬念的阶段,反复重复听众已经知道的内容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第二,说些浅显、浅薄的话题。“今天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是不是?”这话或许有人爱听,如果你是正在给一群八九十岁的老人演讲的话!当一群中年听众坐在听众席上,期待“这里有个人讲的话值得一听”时,这种开场白是会让他们大失所望的。

第三,一上场就道歉。“对不起,这次演讲我事先没有准备,本来不想登台,但无奈主持人实在太热情了,我盛情难却,只好壮起胆子上来献丑。如果有讲得不好的地方,还望各位多多包涵……”你或许以为这种一上场就道歉的做法很“坦诚”、很“谦虚”、很“实在”,能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其实不然。它给听众的感觉是你自信不足,也暗示了这场演讲很可能会比较糟糕。而且所谓“没有准备”的说辞,也有怠慢听众之嫌。

精彩的开场白

衡量开场白优劣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以下就是一些较为成功的开场白方式:

第一,开门见山的开场白。用精练的语言交代演讲意图或主题,然后在主体部分展开论证和阐述,这种开场白方式很常见。比如鲁迅先生的演讲《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是这样开头的:“今天我的讲题是《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我来本校是搞国学研究工作的,是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的,论理应当劝大家埋首古籍,多读中国书。但我在北京,就看到有人在主张读经,提倡复古。来这里后,又看到有些人老抱着《古文观止》不放,它使我想道:与其多读中国书不如少读中国书好。”

第二,提出问题的开场白。演讲者一上台就向听众提出问题,让听众和自己一起思索,使听众从头至尾集中精力听讲,以印证听众自己的想法和演讲者的看法是否相同,是否正确。比如被誉为“中国第一演说家”的马相伯在一次广播演讲中,一开头就是:“请看,今日的中国,是谁家的天下?”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有振聋发聩的威力。需要注意的是,以提出问题做开场白,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是听众关心的,是听众迫切想要知道而又感到困惑的。

第三,引人好奇的开场白。演讲者可以利用听众的好奇心做开场白,吸引听众的注意。一位演讲者的开场白是这样的:“最近,我们的某位议员提议通过一条法律,禁止任何距学校2000米以内的蝌蚪变为青蛙,以免扰乱学生读书。”你听了可能不禁要发笑,这位演讲者是在开玩笑吗?难道真有这回事吗?这会促使你急切地想继续听演讲者讲下去,以释心中的疑问。运用这种开场白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把众所皆知的常识性问题硬性转换成悬念;二是不要故意吊听众的“胃口”。

第四,引用名言警句的开场白。名人说过的格言警句往往是久经考验的,具有引人注意的力量。开场白可以直接引用它们,为展开自己的演讲主题作必要的铺垫和烘托。作为开场白被引用的材料,一般要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出自权威、名人或听众十分熟悉的人物;二是具有相当强的概括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一位教育家在以“事业成功”为题作演讲时,开篇就引用了卡耐基的话说:“世界上的最优奖品——荣耀与金钱,只赠给一件事,那就是创造力。什么是创造力呢?让我告诉你们,就是不必别人指示,而能做出确实的事情,并获得成功。”

第五,讲故事的开场白。用形象性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作为开场白能够引起听众的莫大兴趣。选择的故事要短小,不要让演讲变成了故事会;所选的故事内容要深刻,促人深思;要与演讲内容有关。另外,可讲的最好故事通常是你亲身经历的。在演讲圈里,雷同的故事层出不穷,会令听众倍感乏味,所以务必慎用“借来的”故事。著名文学家纪伯伦在开始演讲时是这样说的:“诸位,我年轻的时候一直住在印度,经常为某家报馆采访刑事新闻。这个工作非常有趣,因为它使我有机会认识一些伪造货币者、盗窃犯、杀人犯等这一类富有冒险精神的天才。有时我采访到他们被审判的情形后,还会去监狱里拜访他们。我记得,有一位因为杀人而被判无期徒刑的人,是个很聪明且善于说话的年轻人。他告诉我他的高见:‘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一失足而跌入罪恶的深渊,从此就非得一直为非作歹不可,最后他会以为只有把其他人都挤到邪路上,才能表现自己的正直。’这句话,正好可以贴切比喻当时的内阁!”

纪伯伦所讲的并不是编造出来的故事,而是他自己真实的经历,并且用戏谑的口吻指出那位年轻人的矛盾,一下子就抓住了听众的心。

第六,摆事实的开场白。使用惊人的事实做开场白,可以迅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使听众愿意再听下去,而不是勉强接受演讲者的观点。李燕杰教授在题目为《爱情与美》的演讲中这样开场:“我不是研究爱情的,为什么会想到要讲这么一个题目呢?我要讲一个故事:北京一家公司的团委书记再三邀请我去演讲,并掏出几张纸,上面列着公司所属工厂一批自杀者的名单,其中大多数是因恋爱问题处理不好而走上绝路的。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与大家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