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会红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08:19:57

点击下载

作者:夏奈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眼眶会红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老

眼眶会红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老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眼眶会红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老

作者:夏奈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5-01

ISBN:9787511344991

本书由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献给温新祺先生

导语

二十五岁,其实是个不尴不尬的年纪。从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方面来说,你会要求自己越来越成熟,也会尝试去规划接下来的人生走向;但在你的心底,还有很多东西仍未脱离稚气,这些东西用感性的方式时不时提醒你“眼眶会红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老”。

如果说要为这本书做一个定义,那么它便是一本“二十五岁的人说给自己听的悄悄话”,将二十五年的经历浓缩成17个关键词,象征着在这些关键词中学会成长,并迎来自己的“成人礼”。而全书,在47篇文章中将二十五年来的所见所感,传递给读者,传递一个成长岁月中的轮回。

在这本书里,有一些少年的情怀,有一些大道理,还有一些书和音乐的评论集;最重要的是,这些东西,是一个少年成长为男人的标记,是感性与理性的产物,同时也是向年少的告白诗。至此,我希望写完这本书的我和读完这本书的你,都将以更加饱满的情绪和姿态,去迎接自己重复阅读后的轮回,并由此开启属于自己的第二人生。

另外,我想将此书献给我的父母,因为他们,我才得以降临于这个世界,谢谢他们,也谢谢我生命中每一个爱着我的人。序眼眶会红,心亦灼热《文艺风象》以及网易音乐频道乐评人 沉默电话/文

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这种事——在失恋时听到一首悲伤的情歌,震撼之余,也感慨自己和音乐故事中的种种相似,甚至产生“这首歌简直是为我而写”的冲动念头。其实,这不是因为那些歌曲都有星座占卜般的共性,而是别人的故事中,总有自己的影子。所以,聆听他人、对相同的经历进行比照的过程,往往就是纾解自我、将阻塞的情绪疏通开来的最佳方式。而阅读,则更有这样的特性——阅读别人的过程,就像在镜子中审视自己。别人经历过而自己不曾拥有的经历、别人敢于实践而自己不曾尝试的过程,在同一转折点自己与他人的异同,即使在时间轴处于落后的定点,依然会被感染,甚至在瞬间得到通达的顿悟。即使我们有些人“阅读的过程和方式”十分急促,甚至习惯有左眼入、右眼出的尴尬和困惑,其实,只要那些文字流过你的视觉,走过你的思维,精神上的正面推动便已产生。读书往往是为了促进人去思考、反省,在行行文字的空白之间,读出未写出的弦外之音。不一定要在大脑中深深留下墨迹喷洒的细节,在别人的经历外看清投射的自己,才是阅读故事的本质目的。

夏奈的第一本书《不允许哭泣的场合》有种典型的特质——没有在书中不断添加满溢、抽象的正能量,也没有以无聊、空洞的鸡汤故事去拼凑作品的完整性,而是以劝解、答疑的姿态,用自己的故事和经验,做出指引、警醒、暗示和修正,为尚不知前程何在的年轻人立下路牌,与没完没了宣传正能量的书截然不同。那样的书,即使道理讲得再有逻辑,纹路再清晰,也有种名人名言手撕日历般的廉价感,因为,故事是假的。那样的鸡汤,就像是作料冲出来的,即使配料再丰富,颜色再诱人,也没有生活的实在。《不允许哭泣的场合》里写到的故事,都是作者亲身经历或转述他人的真实故事,没有类似“从前有一个母亲”、“一个中世纪商人”等傀儡一样的虚构主人公。不论愉悦或悲伤,浅白或深刻,读完都有现实感留在记忆里。这样的教导方式,具有根本上的说服力。自始至终都有故事作为载体,不像枯燥的课本教程般难以消化。

而这本新书《眼眶会红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老》承袭了这一特点,在“真实性”上再次做到满分。这俨然是种写作道德,更是传授人生经验的必备资格。与《不允许哭泣的场合》相比,这本新书离开在起跑线上的谆谆教导,不由分说地展开旅程,促使读者被动的心大步往前。如果你还在犹豫纠结,这本书中的故事,会带着自由伴你出发。

当我们被客观、缺失感情的时间拖曳向前,不得不面对生活的现实和残忍时,留存心底的那份感性童稚,却还默默保留着初始的生命力量,不时调剂、溶解我们愈发坚硬的心灵。夏奈用自己25年的人生经历,浓缩成17个关键词语,讲述47个真实的故事,也暗示了成长岁月的一次轮回。这虽不是数字游戏,却带着精致用心的设计和诚恳。25年虽然并不算长,但对很早就悟得人生哲理的人来说,可以展示给读者的东西已经很多了。如作为这本书主线的17个关键词——过往、现在、初心、亲情、爱情、友情……直至欲望、自我、心愿,从物质到精神、抽象到真实、表象到内在、外界到自我,多个层次串起一整段成长历史,一部没有轰轰烈烈却异常深刻的个人奋斗史。真实描写了年轻时的疯狂,记录了青春未尽的延续,时而教导活在当下的哲理,又带着对未来真切、笃实的憧憬。整本书是一个连贯的整体,没有哪个章节是最为重要,也没有哪个章节是可以忽略不看。因为17个关键词,代表了每个年轻人生活中可能经历到的一切,它涵盖了你可能没拥有过,但应该拥有的每个关键。

夏奈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大量关于“旅行”的故事。其中,有一些观点深得我心。譬如他对传统“度假式旅行”所持的保守态度,主张“与其用游客的眼光去探索城市,倒不如安心地住下来,融入这片社区,像面对每一个平常的日子一样,面对自己在旅行中的每一天”,这很精妙地驳斥了一些人的旅行观,那种设定好一切细节、行程的匆忙旅行,丢失了获取新知、展开冒险历程的精神本质。此外,夏奈对“酒店”这一概念的独到理解,也令我印象深刻——“住在酒店并不意味着将旅行变成度假,酒店是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将旅行和旅途的核心转为关键词“旅知”,并强调“旅途对我们来说,永不在于了解和认识一个新的地方,而是了解和认识未知的自己”。

书中讲述的旅行故事,有夏奈在北京、广州、重庆等地留下的痕迹,也有在德黑兰、伊斯坦布尔、菲律宾的马尼拉等地巡游的经历。他将笔墨重点放在伊朗,他赞颂在伊朗遇知的一切,所触人文、历史、社会的种种,都揭开了对其陈旧认识的崭新一页。我们不曾知道“Paradise”出自波斯语“Pardis”,更不曾知道在这座屹立风中的天堂花园里,四处绽放的真、善、美的面容。于是,关于旅行,书中从“意”、“行”两个层面,以崭新的思维方式,重译了旅行的意义。而一切最终的目的地,都在于将人生的旅行,提升到自我心灵的修行。

在夏奈所选的17个关键词之中,有很多都是与我们始终相连的羁绊——如友情、亲情、爱情等。在那些故事中,我们读到对亲朋好友间依赖、信任的理解,对爱情两方之间明枪暗箭的逻辑探究和哲学讨论,也带着些现实性的讽刺。故事中没有“一定会得到幸福的王子公主”,实际上,生活除了需要揭穿,还需要一点点运气,永远与遗憾并存。而掌握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追求的过程中将“自我”与他人区分开来,换言之,人只有懂得了自己,才有资格去懂得别人、珍惜别人、爱别人。夏奈将聚散、离别看得透彻,也是这些故事读起来不矫情、不造作,让人意犹未尽的原因。它们现实,却不哀怨;它们残忍,却不决绝。

如果说上一本《不允许哭泣的场合》仍有些课堂教导的意思,那么这本《眼眶会红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老》则是将我们带出自我禁锢的大门,去勇敢践行了。这与徐则臣在《梅雨》中提到的一句“其实病也许早就好了,只差你站到地上去”颇有异曲同工的哲学之妙。像关键词“自我”一章中提到的“永远前进,绝不原地踏步!”伴随惊叹号的催促感,它容不得人一丝的拖沓和倦怠。这本书将你带进实践的步履中,甚至代替你踌躇的过程,强劲地注入了行动力,做出贴近生活的指引。它告诫、劝慰,却仍警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害怕打破常规,不要在精彩的未知面前畏首畏尾,请永远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请带着眼眶会红的纯挚悸动,怀着一颗跳动灼热的心,尽早懂得生活赋予的使命和真谛。眼眶会红,心亦灼热。那感动的时刻,就在我们旅行中的一瞬——当你为追寻自我而走上旅途,领悟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何”的那一永恒瞬间。

夏奈的文章和故事,总让我联想到自己失去的珍贵时光,感慨万千。在他面前,我没有同龄人的自信,更不用谈兄长般的优越。我曾说,若在大学时能读到他《不允许哭泣的场合》这样的书,那么我现在的生活,一定有很大的不同。终于,这本《眼眶会红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老》给了我一个新的契机——通过这些真实、美好的故事,我了解到:我还有去旅行的机会,我还能把握自己,去过我想要的生活。到时候,我也会有自己的关键词,也会有属于我自己的充实人生。用心品读这些故事,契机将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第一个关键词 爱情

1st 真爱必修课

周五晚上的餐桌上,话题总会在奇怪的领域穿梭。因为明日不用上班,这样的晚上最适合边吃饭边喝酒畅聊。吃火锅盖上盖子等待的时候,更是聊天的好时机。所有的话题几乎是从新闻或八卦开始的,接着就往五花八门的方向走去。不管在场的是男生还是女生,“性”和“爱”,永远是都市小年轻们喝完酒后离不开的话题(好吧,男生大部分可能只讨论前者)。

比如今晚,因为我们的话题一开始尺度就很大,分别是:“一夜情”、“某类人群嗜好症”以及“某类人群一夜情嗜好症”——这种话题当然很容易往“爱”的方向走。“我的意思是,从我前几任男友身上来看,不管跟谁在一起,你总会发现他是有缺点的。我现在慢慢开始接受这件事了,也便觉得爱情并不是那么牢靠的。”“我都没有几任前女友,就已经发现这件事了,是不是更可悲?”“而且男人有时候很奇怪,如果你问他到底喜欢你哪一点,他会回答你什么‘你很有爱心啊’‘喜欢小动物啊’什么的,拜托,那他干吗不去找宠物店的老板娘结婚?”“对呀,我的男朋友还说什么‘喜欢我会打扫啊’‘碗洗得很干净啊’,他们的大脑到底是什么构造啊?”“是你们女生太爱问这些问题了啊,而且这种问题怎么回答都不对,实在是吃力不讨好。”“我觉得这很正常吧,如果你爱一个人,肯定会回答‘觉得你是对的人啊’之类的话,我觉得很多男生根本不是喜欢你,他只是觉得你是他这个条件的人中能碰到的最好选择,所以就在一起了,你不觉得这样很扯吗?他根本就不是爱你耶,如果他条件再好一点,他早就找那些长睫毛美瞳流连于夜店的姑娘了呀。”

看吧,恋爱正在变成一件很麻烦的事。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将自己禁锢在没有爱的婚姻里,怎奈父母一辈人根本就无法理解这种感情观。他们只是觉得你二十有几快要三十了,怎么说也要有个对象准备结婚生子了。他们从“不准谈恋爱,谈恋爱我就打断你的腿”到“快点谈恋爱,再不谈我就打断你的腿”的转变比川剧的变脸来得还要快。“有时候,我也会觉得如果能结婚的话,或许就没有那么多事了,可是又不甘心嫁给一个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人;这就好像你在考试一样,看着别人都交卷了,你心里也开始急了起来。”“嗯,像一场数学考试,你不一定想参加,但是九年义务教育却要求你必须参加;而且别人一个接着一个交卷,你很容易就会受影响,或许知道自己的答案不正确,也把卷子交了;结果成绩下来时,残忍得一塌糊涂。爱情和婚姻就是一场考试,只不过赌注更大了一点而已。”“对呀,其实就像我们当时学数学,明明只需要知道加减乘除就好,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背那些我们几乎一辈子都用不到的导数和微积分?父母就是要求我们要个孩子嘛,那为什么有时候他们又要追究对方的身高、家世之类的东西不肯放呢?难道他们觉得只要对方的身高条件优越,全世界的女生都会心甘情愿跟着他?”

回归正题,有时候想想,我们读书的时候,真的不应该责备逃课的那些人。他们只是更勇敢而已,知道自己不喜欢就选择不去做,宁愿去面对充满不确定的未来。

饭饱酒足,又从一次对话中感触良多。与友人对话,永远是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审视。有时是愉悦的,有时唏嘘又残忍。关于爱,或许能说的还有很多,而且我们能一直说下去。要当一个聪明人,得经历万千试卷的锤炼,这个法则,在爱情中似乎也是适用的。理想的对象如果是一所名牌大学,爱情则是一场赌注更大的义务教育考试,比起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场考试唯一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和同场考生相互讨论、互相作弊,偶尔还能得到一些老师们的善意指点。

但愿这场必修课的考试,各位能拿到一张难度不大的考卷,不需要绞尽脑汁去思考过量的未解难题。开卷快乐!

2nd 冷静且不可丈量的东西,才是爱

过了凌晨两点,微信突然响了一声。

我正窝在客栈的榻榻米上看《发展受阻》,心想这么晚会是谁。打开一看,是前不久刚在上海见过面的一个朋友,发来的微信是“巨蟹座该怎么搞定”。关于星座,尽管偶尔看一看的时候发现好像还蛮准的;但一直以来,觉得全然相信星座是很悬的一件事。将人类分成十二种明显是不够的,但若要加上什么太阳和上升就觉得实在是够麻烦。所以谈起星座,常常也只是朋友间茶余饭后打趣的一个话题,倒真没想到会有人在爱情中百分百按照星座的导向来行事。于是,我便回了这位朋友这样的话:“我其实不太懂星座,而且总觉得单看这个东西有点儿悬,关键是要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努力和爱意吧?”

很快,朋友又微信过来,说:“这可跟我从星座出发的朋友所说的完全不同,他们说如果要跟巨蟹座恋爱,那么一定要让他处于一种肉体上安全、但精神上不安全的感觉。”我在黑暗中,对着手机屏幕一再斟酌这句话,还是想不明白他想要表达的意思。于是我便回复他:“真要从‘星座’这个角度出发的话,可能因为我是天蝎座,还真是不太理解这个概念啊。”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喜欢一个人,这样的节奏应该是不对而且很难做到的吧?马上,他又微信过来,说自己也做不到这一点,才觉得很苦恼。

年纪越大,我们就越不肯服输,不愿承认自己会有多依赖一个人。但我心里现在却越来越觉得,真正的爱情是无法冷静的。我在别处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觉得用来形容爱情再适合不过,那就是“所有的爱情,都是从想要占有对方开始的”。不管你最终在现实中有没有占有这个人,但你喜欢他的那一刻,必定是在心中想要从身心占有他的。你喜欢的人,你只想自己拥有,不想与任何一人分享,这在当代“一夫一妻”制度来看,其实并不难理解。即便是古代,妃嫔间为了争宠和上位,也是费尽心思不择手段,所以爱情中哪来“大度”一词?所有的爱情其实都是“自私”的产物。

爱情同样也是无法丈量的。我眼中的爱情,不像煎牛排,有“四分爱”、“七分爱”这么一说,所有的爱情都应该是大小S口中所唱的《爱你爱到死》。这股爱的热流,由内心无法冷静的狂热炙火锻造,融进了每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最终将烤得火辣辣的爱意之心,端上华丽餐桌任所爱之人宰割——这才是爱,喜欢就是喜欢,这是一道坎,过了就是过了。它不是跳远比赛,不应该有谁过了一米,谁过了十米之分,所有的爱,都应该是无法冷静不能被丈量的。任何可以被丈量的爱,必定夹杂了其他成分,并不是纯粹的原始的无法被抑制的爱意本能。

Kylie Minogue(凯莉•米洛)有一首歌叫《放弃你(Giving You Up)》,里面有一段歌词是这样的:“I can't start giving you up,I'm lost without you;I can't start giving you up,I'm mad about you(我无法放弃你,我已经对你沉沦;我无法放弃你,我已经为你痴狂)。”这段歌词,我认为用来形容“爱一个人”的状态最合适不过。很多时候,“爱”是无法被驯服的野兽,即便知道对方不属于你,因为没办法“Giving Up”,这大概也就是“Love Fool(爱情中的傻瓜)”出现的原因了。真正的爱是百分之百的理性,无论从星座、生肖,乃至家世、背景,都无法阻止它的狂热。所以爱一个人的时候,要让自己对喜欢的人装作“忽冷忽热”实在是自我折磨。若是有一天你发现你和他的感情到了可以丈量的地步,那必定是因为你们之间的爱不再纯粹。

无论是自身因素还是外来影响,当一份爱一开始就可以被丈量、可以被理性对待时,那它还未开始便已经结束。

3rd 你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一个新开始

恋爱和婚姻,其实是非常不一样的东西。

我的妹妹,有个从高中开始就在一起的男朋友;她没有告诉我爸妈,但告诉了我。她的判断是正确的,我确实没有干涉她的感情自由。我的父母不清楚她恋爱了,偶尔会一味以长辈的传统思想告诉她:以后,要找个有钱的老公。有一次,妹妹和父母因为这个观点进行了一次“辩论会”。妹妹的意思是:为什么一定要找个有钱人?如果我喜欢的是一个穷人,为什么我不能嫁给穷人?

事后我告诉她,我支持她的理论,也倡导恋爱和婚姻自由,但是我也完全能理解父母想法的初衷,他们和上千万单纯又无知的家长一样,无非是想让你过得更好而已。事实上,我妹妹男朋友的经济条件在当地来看也不算是很差,所以辩论会终究只能是辩论会——因为经济条件而最终与家人谈崩盘的情况,可能永远不会发生在我家。

不过,这样的事情却发生在给我豆邮的女孩身上。

我想先讲个我自己身边的故事。我在上海上班那会儿,有一次早晨坐七号线,刚到站台就听到两个女人在吵架。旁边围着一堆人,为了什么吵起来也没弄清楚。只听到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说:“你有钱就不要坐地铁啊,怕挤就自己开车嘛!”

那个时候,上海地铁十号线追尾事件刚过去没两天,早高峰却依旧是人满为患。这些穿着或随意或正式的上班族(包括我在内),无论在心理上如何抗拒刚刚出事的上海地铁,都会依旧抱着战死沙场的决心拼命把自己挤上车。这就是繁华都市中一群人的无奈,他们失去了对于生活很多方面的选择权。

我再讲一个我做过的梦。

有一晚,我梦到我妈不知因为什么跑来广州打工。我从上海回去看他们,她跟外公外婆住在我小时候住过的邮政局员工宿舍,房间很狭小,又放满了被褥和一堆杂物。妈妈当然很高兴看到我来,我却能莫名地感知到她的窘迫和无奈。也不知道是从哪个地方出来的一个女孩子,跑来告诉我妈妈一天的工资只有80块;说这话的时候,妈妈低着头坐在床上,一声不吭地看着鞋子,像个孩子一样一脸生怕我斥责的模样。被闹铃吵醒后,发现自己第一次能把一个梦记得如此详尽又完整。深觉自己真是已经长大,好像我变成了妈妈,妈妈变成了依赖我的小孩。那个时候我隐约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刻薄和决心——贫穷,一定是远离我妈妈的东西。

尽管知道这只是个梦,但却觉得身边充满了这个梦的影子。大学毕业后,那些又好又老实的同学却被欺负得最严重;很多时候看着他们的处境自己都会慨叹世界的不公。所有这些困难,归根结底都指向一个源头——贫穷。

有些人生来就高枕无忧有恃无恐,有些人拼了命努力生活却得不到命运任何的奖赏。无论是文学作品中的郝利小姐,还是影视作品中的小镇姑娘,出身贫寒却想出人头地的她们最终无不落得一个悲惨下场。难道身处贫穷的这些人,连一个飞上枝头的梦想都不配拥有?这样的人生未免太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我看来,贫穷和富贵像是两条开往不同目的地的地铁,总有无数人想要在换乘站挤上富贵这辆列车。而这个城市就像一个依附着权势和金钱的贵妇,用挑着浓密睫毛膏的双眼冷眼看着这些彷徨又无助的乘客。

到底要不要跟一个男人结婚,素昧平生的我肯定没办法给你做决定。但恋爱和婚姻毕竟是两码事,你需要更谨慎地深思熟虑。没有一个童话故事是讲述王子和公主婚姻生活的,因为婚姻不是儿戏的童话。我不是希望你成为在宝马车里哭的女孩,也不是要拆散你和你的贫民王子。在你把一辈子赌在一个人身上前,我只是想告诉你:你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为前面的路还会有很多困难。

古人诚不欺我辈,“贫贱夫妻百事哀”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你当然可以抓紧你身边人的手共同奋斗,用真爱将这些苦难一一化解。前提是,你的另一半至少要有上进心;如果他跟不上你,你就有可能会变成《在云端》里的Vera Farmiga(维拉•法梅加)。

但愿你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4th 看得见彩虹,我们却都看不见风

日剧《不结婚》的第三集,桐岛完成自己的第一串花束,然后带回家给奶奶做礼物。进门的时候,妈妈告诉桐岛:“奶奶今天中午在抱怨,说活得这么长寿真是太抱歉了。”

人真是奇怪,好像自己帮助不到任何人时,活着便觉得成为累赘。怪不得连一向坚强、视“寂寞”为闺蜜的桐岛,也感叹说:“我到底有没有变成对某个人来说必不可少的人呢?”是不是人总是需要被需要,而存在感近乎于零这件事对大部分人来说就等同于生命的尽头,等同于失去活在这个世上的意愿?如果有一天发现世上的任何东西都不需要你,你会不会觉得生和死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呢?

而开始接受别人说自己习惯“与寂寞为邻”这件事,大概是同龄人都已经到了不得不找另一半的时候,日常的大部分时间里,也不会再有学生时代一般一群人来做伴,这样的生活方式,必不可免会被外人认定是“寂寞”的。毕业三年,身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有些人似乎转个弯还是和你站在一起,有些人只是回个头就已经和你各奔东西。在异乡什么都要靠自己的情况下,难免和桐岛一样,连寂寞都当成了闺蜜;活得像是不断猎食的豹子,守着自己的地盘固执得无可救药。

有的时候,没有办法问自己这样子生活是不是对的,因为生活好像没有给你第二个选择。

今天晚上,我跟婷婷约了在三里屯的Union吃饭。席间,她告诉我自己前些天见了一个台湾来的女人,四十岁了,自己一个人,到处旅行,四海为家。她没有结婚,用她的话来说,那就是:“生活有时候对人并不是公平的,一些东西,有的人有很多次机会,但有的人可能只有一两次机会,却还是错过了。”然后婷婷就问我,最近身边会不会有很多人结婚。“为什么这么问?”我一边对付着长条的芦笋,一边抬头问她。“我也不知道,但我身边最近有一大拨人结婚,请柬收了一份又一份,好像大家都在赶着做这件事。”我们吃完饭,去星巴克买咖啡豆,她接着说:“爱情这种东西又不是说有就能有的,很多人口中的结婚,只是跟另外一个人凑合着过日子而已。”

我有大半年没写“爱情”这件事了。不是自己写腻了,也不是觉得这个话题被别人写腻了;而是有时候自己问自己“爱”是什么,发现自己也答不上来,好不容易脑海中有了一个看起来靠谱的既定答案,但顷刻间又会被自己全盘推翻,这样写下去,都不知道自己眼中的爱情到底是什么。可能爱情像是一部电影,有些人觉得捧着爆米花看完就足够了,有些人却追求刺激希望是一部动作片,有些人希望浪漫一点就像在演偶像剧,还有些人自己有足够的故事情节希望是一部剧情片。好比没人能回答一部“电影”到底是什么电影一样;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爱情有着诸多不同的评判标准,所以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说清“爱情”究竟是什么。

陪婷婷走去地铁站的路上,我们还在聊着这个话题。“我们读书的时候,常常有人对我们说,面包会有的,爱情也会有的;面包通过自己的努力的确可以有,但爱情不是,爱情是奢侈品;不,比奢侈品还要高不可攀,奢侈品如果你特别特别想要,通过努力还是可以得到;但普天之下这么多人渴望着爱情,又有几个人真正得到了呢?”恐怕事实真的是这样,如果说人生需要被揭穿的话,那么大家应该知道的第一句话就是:“面包不一定会有,爱情更是不一定。”诚然,我们从很多书籍或影像中看到“爱情”的果实,但并没有人看过“爱情”的样子。

正如蔡健雅给那英写的那首《长镜头》开篇:“看得见彩虹,我们却都看不见风。”也正因为这样,才觉得可以规划和预见的“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和空洞。“如果能跟寂寞相处,是不是就不会伤害到任何人了呢?”日剧《不结婚》里,在门外睡了一夜的千春,这么问桐岛。我到现在也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我会更明白那位台湾女人说过的话:“生活有时候对人并不是公平的,一些东西,有的人有很多次机会,但有的人机会可能只有一两次,却还是错过了。”

爱情,有时候可能就是凭运气才能搭上的末班车,幸运儿能在最后一刻上车,不够幸运的人,即便觉得遗憾,大概也无能为力了。

5th 只要现在,用尽全力去爱就好

阿鼻洋洋洒洒发来了三段超长的微信。

秋子说,阿鼻说起话来,总是喘着长气,好像活得很累很累一样。我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认识阿鼻的了,潜意识里就觉得这个人会成为自己的朋友,尽管他常常不被上天眷顾,却拥有不少值得被眷顾的地方。阿鼻也常常说着“觉得不会有人爱我”或者“活着其实也没多大意思”的话,但即便已经阴沉到这个程度,依旧掩埋不住一颗想爱的心。“我这个人就是贱,别人对我好一点,我就会觉得她是喜欢我的;可能别人根本就不是这么想的,但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喜欢人家。”

感情的事,似乎说什么都不全对。如果鼓励你勇敢去爱可能会害你受伤,但鼓励你放弃却又反而会把你推向“未实现愿望的终身诅咒”的深渊。所以最近面对感情求助的邮件,反而看得更加客观,基本上都统一回复:“问你自己的心,做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有些爱情可能注定没办法走到最后,但如果自己尽力了,就不会有遗憾。”并不是因为想省事而简单一句敷衍了事,而是觉得对于感情来说,“把握当下”这个论调似乎也同样合适。

我几乎写过了所有奇怪的感情纠纷,但仍旧不断会收到雷同的求助邮件;于是我也开始反思,有时候是不是我说那么多话,反而是无益的;我该做的,从头到尾或许只是推别人一把,让别人自己去思考,去理清,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只听我一家之言。

所以,无论是爱情、工作还是自我实现,其实都可以套用“问问你的心”的理论,反思比单纯听过且过要有用得多。

我也知道,有一天,你也会像阿鼻一样,不理解自己最初为什么喜欢上这个人,或者说面对这个人时无论如何都不会再有当时的爱慕冲动。与其在感情萌发期砍断,不如让你自己“小马过河”去趟趟水,谁知道呢?幸运的话,或许你们能修成正果;即便是不幸,你也无需忍受一辈子质问自己“如果当时勇敢一点,现在会是怎样”的折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或许是高中的政治书上真正能对我们的人生有点帮助的话了。

所以,在这一章的最后,只想对各位说:只要现在,用尽全力去爱就好。这么想着,去做心里想要的决定吧。在我们遍体鳞伤以前,我们都是最英勇的爱的战士!

第二个关键词 眼界

6th 做你觉得伟大的事

我的室友大多数时间,都要加班到凌晨以后。她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是觉得七千块的薪资丢了实在可惜。我虽然看不过去,但还是尊重她的个人选择。后来有一天,她因为一点儿私事在周五下午请了假,结果周末我们在静安香格里拉喝下午茶的时候,她的HR打电话让她周一提前去上班,并说老板想跟她讨论一下“在公司人人都在加班唯独她周五下午请了假,周末还在香格里拉喝下午茶”这件事。我们猜她老板大概是通过她的朋友圈知道了她的行踪。社交网络发达的坏处之一就是任何时候你都好像处在被全世界窥视的状况中。

她的老板后来在周一的时候斥责了她,说公司希望招那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为了公司奋斗的员工。她觉得太可怕了,最后还是决定辞职。对于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无休止地工作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无休止工作后所带来的身心疲惫感,延续到了下班后的生活,慢慢在吞噬掉他们工作之余的日子。而造成这个情况的当事人,从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他觉得他给你钱,你为了钱卖命是应该的——真的是“卖命”。

不管政府、企业家乃至学者多么不愿意承认都好,但我们现在所遇到的情况,就跟十几岁时我们在政治书上读到的那样:每一个企业,其实都不在乎你的远大理想,他们只是希望自己尽量多点榨取你的剩余价值而已。“不要假惺惺地跟我谈什么梦想、理想,其实每个人这么拼,都是为了钱。”一个真人秀节目的冠军曾经在自己的微博中写过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其实不偏激,随着你在职场摸爬滚打越来越久之后,你会发现90%的人都在这么活着——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现实。

对于成为钱的奴隶这件事,其实人们已经麻木了。因此也就常常像我的室友一样,为了钱忍气吞声,对不喜欢的一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凑合地过着各自的日子。我母亲,把一辈子都献给了一个国企,她并不算是热爱自己的工作;我小的时候,有时候她工作不顺心,还会把怨气带回家。但她从未想过离开这一份工作,因为对她来说这就是她的“铁饭碗”,可能离开她就什么也不会做了,抑或她已经赌上了自己的青春,现在离开,对于人生来说成本太高了。

但对我个人而言,如果做什么都为了钱,我虽然不会觉得这样子有什么不对,但会觉得这样活着其实很可悲。

如果你还年轻、如果你有选择、如果你有理想、如果你有天赋、有自己所规划的未来,我并不希望你为了几千块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不要觉得我写到这里,又要变成所谓的心灵鸡汤。我不是单纯地想告诉你要努力要加油,我是理性跟你分析,如果你真的不喜欢现在的生活,趁早离开比拖着所耗费的青春成本更低。除非你实在是活在最底层,丢了这个饭碗活不下来,不然我希望你停下脚步回头看看自己所做的,到底是不是自己所热爱的东西。等到你四十岁你才想过自己的人生,那可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成就伟大的唯一途径,就是做你所热爱做的事。”这是苹果公司在加州创立工作室时的口号。如今他们已经成为IT市场上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但他们依旧遵循着这最初的宗旨。也因为如此,他们才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产品。

热爱你所热爱的,不是指假装或者学着热爱你现在所做的事,而是从这一刻开始去做你喜欢的、与生俱来便热爱的东西——哪怕是歌唱、画画,抑或是写作。先别想着赚多少钱这码子事,如果你的出发点一直是所做的事情赚多少钱,那么你的人生便永远都被金钱牵着鼻子走,自然不一定能做自己喜欢或者想做的事,你也没有办法把一个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做到“伟大”(除非你热爱的就是赚钱,但我觉得一个人如果除了爱钱,这辈子什么爱好都没有了,那真可是无趣的一生)。到了四十岁再明白你为了所谓的社保和安稳晚年,竟然消耗了半辈子的人生,恐怕也已经回不了头。

做喜欢做的事,想做的事,热爱的事,你才会从心底觉得开心,才会觉得人生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才会觉得在生活中是可以获得幸福的。记得我一直在重复说的话:要认清楚,对大部分人来说,工作真的只是获取物质回报的一个手段,它不是你的生活,它也不应该侵略你的生活。常常问问自己:“我工作是为了什么?”“我现在的生活有变得更好吗?”“我现在过得开心吗?”“我希望现在这样的生活继续下去吗?”没有人有资格对你说他的公司比你的一辈子还重要,这不是封建时代,你没有义务为了一个体系“卖命”。

生活永远排在“工作”的前面,因为只有生活,是完全属于你自己且由你所掌控的。

7th 你应该知道另一块蛋糕是什么味道

我在大理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穷游的驴友们。有些大概是学生,趁着假期出来旅行,不希望花父母的钱,所以用自己省下来的并不多的积蓄支撑这次旅行;有一些则是天生就喜欢穷游,喜欢住在四人间中,与素未谋面的上铺住客打成一片,在客栈的院子里谈天说地。

我骨子里是不排斥穷游的,而且我读大学的时候也做过一模一样的事情:和三个同学,从广州出发,坐了十三个小时的硬座到厦门;然后在凌晨六点抵达厦门火车站的那一刻,拖着已经累散架的身体,顶着油腻腻的头发,还不忘在火车站拍照纪念自己的第一次旅行。那一次旅行,全程由其中一个同学做攻略,怎么省怎么来。

在伊斯坦布尔的时候,我住在国际青年旅社,一周的时间,认识了来自欧亚十几个国家的朋友。直到现在我们都还邮件往来(他们常常问我为什么没有Facebook),我极力邀请他们来上海,住在我家,让我带他们去探索这个位于中国的魅力大都市。

我认为,穷游的意义在于有趣的人和事,并不在于“省钱”。但国内的很多旅游,把“在旅行中花最少的钱”或者说“如何不花一分钱去旅行”作为旅行的标杆,不仅会给别人带来负担,也会给自己带来危险。我不太能理解这些不顾人身安危声称自己是“彻底的穷游族”、“只爱穷游”的人。

有女孩子在穷游时沿路拦车最后差点儿被强奸,也有女孩子选择逃票路线穿行西藏墨脱结果直接“人间蒸发”。为了省钱,拼上性命和人身安全做赌注,真的值得吗?这种趋势在病态地增长,丝毫没有人意识到这已经偏离旅行原本探索的意义。

旅行是应该多样化的,在我们资金有限的前提下,穷游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选择;但当我们可以支付得起更好的选择时(比如那个穿行西藏失踪的女孩根本就可以支付得起门票钱),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这种铤而走险的逃票方式呢?就为了最后竞争谁在这次旅行中花了更少的钱?

我自认是一个“客栈控”,跟客栈里的人很容易打成一片。但我也是不折不扣的“酒店控”,我热爱城市中富丽堂皇的酒店,并不认为在旅行中竞争谁花了更少的钱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可不要觉得我拜金,我只是觉得从这种观点上出发的穷游反而让人错失了很多东西。这些酒店,大多数占据了一个城市或旅游区最好的位置、最方便的交通,乃至最好的客房卫浴和餐饮,在经济条件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何一定要拒绝一个更舒适的旅行?

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身处宁波的香格里拉酒店,在这里的豪华阁,我第一次感觉到旅行可以如此地惬意和自在——这里提供免费的自助早餐和傍晚时光的happy hour、全天候免费的网络和软饮畅饮,还有免费熨烫衣物,这一切都让旅行变得更加无忧无虑和自由自在。你当然还是可以一样握着单反走街串巷去感受宁波三江口的海港风情,并且,清晨七点,站在三十层高处望着卧室外边的三江口时,我觉得这一切美得不像话。

想象自己身处千岛湖的滨江希尔顿酒店,独自一人面对空旷的千岛湖,或是漂浮泳池感受自己融入到整个湖里,光是想象就足以让人觉得这样的旅行实在令人陶醉。穷游大概是热闹非凡、认识五湖四海好朋友的旅行方式;但总有一些时候,你会想好好安静下来,感受一个人的旅行,在告别喧嚣之后一个人坐在窗边或海边,感受天人合一的极致和不可思议。住在酒店里,并不意味着将“旅行”变成“度假”;事实上有非常多的酒店,就是一个城市里文化的组成部分,例如静安香格里拉,占据“海派文化”发源地的中心,或是外滩旁的和平饭店,几乎有着与这个城市齐名的历史;探寻着过往人留下的足迹,去发现这个城市中隐藏的文化私密,未必不是一种旅行中的享受。

Lana Del Rey演唱的《Young And Beautiful(年轻貌美)》里有这样一句歌词:“I've seen the world,done it all,had my cake now.(我已看尽世界,做够傻事,也尝过甜头了。)”旅行如此,人生也一样,在吃下另一块蛋糕前,别这么着急确定手上这块就是你的最爱。

你应该知道另一块蛋糕是什么味道,再做决定。

8th 但愿有一天,你能随心所欲支配自己的时间

我跟Eric约在三里屯见面。

在大城市约见,似乎总是要选到饭点,大部分人都只有这时候的时间才属于自己,并且除了在饭席间聊天,我们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选项。所以,我们原本的打算是去三里屯的新元素吃饭。但见面后,他问我“饿吗”,我回答不是很饿,于是他跟我提议干脆找个地方喝两杯。

我们选的酒吧在很不起眼的小地方,名字叫一藏,似乎知道的人也不多。这家酒吧的老板是日本人,但是中文讲得还可以。酒吧其实很小,只有两三个包间,我们最终选择坐在吧台。Eric最近打算辞职,我们这次聊天的话题也就围绕着这件事展开。坦白讲,Eric的工作会令不少同行羡慕,在一家4A,手上的客户是知名的航空公司,并且职位也还不错。从表面来看,一切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他对我说:“太累了,我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常常需要加班到十点甚至十二点,下班后就直接回家哪儿也不去,有时候想想,这么活着挺没劲的,都没有一丁点儿的时间是留给自己的。”

他跟我说,自己不仅要辞职,而且打算转行。在这一行待了五年后,终究还是觉得自己并不喜欢这一行的工作模式。有时候,工作与爱情出奇相似,比如现实中的爱情根本不像电视剧里渲染得那么浪漫和煽情,现实中的工作也根本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光鲜且富有创造力。即便是很多标榜着“创意”、“创新”的工作,也在试图将人变成流水线一样的机器。“创意”在这里不是巧夺天工或神来之笔,只是一个流水线产品里固有的量产添加剂。这样的工作确实令人沮丧,但大部分人并不会像Eric一样决绝;他们忍了下来,继续为这种工作出卖自己的时间。

我曾经说,“工作”其实不是人的“自我实现”本身,“工作”只是便于“自我实现”的前提或物质保障而已,但很多人都没有看到这一点。事实上,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工作其实就是贩卖自己的时间,将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卖掉,换取物质回报和潜在利益;从这一点来讲,工作真的没有什么伟大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即便是职场新人也应该得到更高物质回报的原因,因为新人们所贩卖的恰恰是人一辈子生命中最黄金最宝贵的大好青春。而我们本身也应该明白,如果你随随便便接了一份收入糟糕或回报低廉的工作,本质上是对自己的时间和价值的践踏。这一点上,高收入者的自尊心和优越感便显得无可厚非。

到达这个高度的Eric选择辞职,对很多人而言会有一点可惜;但人并不能在高度的层面上去量化我们的时间,简单来说,不管是一小时八块钱,还是一小时八千块,本质上这都是在贩卖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当我们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当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后,我们当然可以选择买回自己的时间,重新支配自己的人生——这大概就是Eric在做的事,这么一想就会觉得没什么好遗憾的。我是相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只不过在成长的过程中,当我们开始学习和承担外界所要求的“成功”时,很多人还未来得及发现自己的天赋就已经将其舍弃。很多人之所以不放弃“工作”,大概也是因为除了工作,他们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自我实现。

工作,其实是牺牲或商业化自己的天赋去学会的一项谋生技能,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也不具备不可替代性。我今天看到一条微博,是这么写的:“假如你病倒了或者猝死了,你服务的单位会第一时间找到人替代你,一切如常运作,你没想象得那么重要;而你的家人、爱人的天都会塌下来。所以再别秉持什么家人生病不回家、父母去世不奔丧、老婆分娩不去陪而‘坚守岗位’的变态价值观了。适度工作,多陪家人,爱惜自己!”对每个人来说,成为千篇一律的白领,还是追随天赋成就独一无二的人生,这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我衷心祝福辞职后的Eric,能够更加明白自己想做的事,随心所欲支配自己的时间,成为一个不可“被替代”的人。

我的第一本书发行后,有一些老同学在微博看到书的消息,重新跟我取得了联系。但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大概就是:“写书能赚多少钱?以后就写书了不上班了吗?”坦白讲,我还真没算过我第一本书能拿多少钱,大概是因为我并没有把它当成要有高额物质回报才做的一件事。我的书,大概是一辈子都不可能卖得过郭敬明的《小时代》,也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几个人会留意。

但对我来说,这些都已经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在写这本书的每一个晚上,乃至我与文字面对面时的每一个瞬间,我都能清楚地感觉到自己正在掌控自己的时间,正在用可支配的时间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单是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令我庆幸和快乐。

第三个关键词 生存

9th 上海会爱你吗

每年的八九月份都是“租房一族”最忙的时候。刚毕业的年轻人,七月中下旬就会被学校赶出来,如果自己家不在毕业的城市,能蹭住在亲戚家的会先在亲戚家过渡一段时间,但大部分人就只能踏上找房租房这条不归路了。而毕业三四年的老油条们,因为一年一契约的常例,在这个时候也到了续租或者重新找房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朋友圈,几乎每刷五条,就有三条是在吐槽找房这件事的:“再找不到,就要睡在东直门的大街上了”“跪求徐家汇附近房源,实在不行远一点儿也可以,只要地铁可以到”“周末找了两天房都没有看到合适的,还得了重感冒,有种被世界遗弃的感觉”。五条中剩下的两条里,还有一条是在吐槽贱房东的:“哎,又涨价了,一年已经涨了两次,绝对不续租了!”

我去年找房时曾经看过一个房子,就在我现在住的房子楼下。这个房子装修极其简单,而且房东硬是把一个三室一厅用木板隔成了一个四室,更离谱的是要价9000元一个月,我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但也一直有人打电话进来要求看房。我搬到楼上的房子以后,发现这个破地方竟然还真的有人住进来。“租房”这件事在任何一个大城市来说都是卖方市场,地就这么一点儿,中心区的楼盘基本就这么几个,人人都想住得靠近市中心或者办公区一点,房东根本不怕租不掉。因为对于买方来说,找房、租房乃至于搬家,都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有时走到最后,你要么就是接受并承受高得离谱的租金,要么就只能降低标准委曲求全先住进去,就像是到了适婚年龄因为社会压力不得不随随便便找个不爱的人结婚一样令人沮丧。

找到房子还不一定意味着万事大吉。就我个人和身边人的经验来说,即便是找好了房子,一年后能谈拢续租的人也很少很少。这也就意味着,这样的噩梦基本上一年会循环一次。要遇上一个好房东,真的是很难的事。我其实挺理解房东要涨价这件事的,你也很难站在“唯利是图”的点上去批判他。因为一开始你对他来说就是一位顾客,他不是你的亲戚也不是你的长辈,自然就没有义务要对你礼让或客气。而且房东不会跟你住在一起,不了解你的秉性,自然不会对你“日久生情”,也不会看在什么往日情分上不涨房租。

不能续租的原因当然也不尽然都在房东一个人身上,有时候租客也有一定的问题。

我发现我身边租房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并不会因为住的日子久了就对房子充满感情,他们在一住进去的时候就能清楚意识到这不是自己的房子,自己迟早要搬走(哪怕是一年后或是几年后),所以没有人会把这里当成“家”。到后期快要搬走时,几乎不会有人想要爱惜房子或打扫卫生。将脏兮兮的烂摊子丢给房东和中介去收拾,自己不如花点钱一走了之。而且听说在北京,无论你把房子打扫得多么干净,如果是通过中介租的房子,那么中介很多时候都会扣掉你的一些押金。总之,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找房尽量不要通过中介不是没有道理的。

回到刚刚说到的“家”的问题。

这其实是一件还算诡异的事情,那就是你住的房子,你并不把它当成是一个家。但基于“委曲求全”在租房中实在是见怪不怪,这种事情多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有人觉得诡异了。在很多人眼中,自己现在租的房子,只不过是提供住宿的一个地方而已,室友们可能相互不认识,甚至见到面都羞于打招呼,也就是这样,“隔断间”就应运而生了。我在上海曾经住过一个叫中远两湾城的小区,这个小区刚建成时因为是上海第二大的小区,所以口碑相当好。但因为靠近火车站,而且隔断间越来越多,住进来的人素质也开始参差不齐,到现在已经是出了名的“屌丝之城”。我当时虽然住的不是隔断间,但房子到期后,也选择搬走了。

我有一个朋友现在住在那里,也打算十月份搬走。他说两湾城风水不好,每年都有人跳楼。我不太懂风水这个东西,但我确实觉得住在隔断间里的年轻人们实在很难找到自己留在这个城市的意义和价值。我还住在那里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不想出门,就随便在家附近找了家洗剪吹洗头。帮我洗头的小姑娘是个外地人,刚来这个发廊半年,才十七岁。她说她也住在两湾城,房子是一个八人隔断间,里面只有一张床和一张书桌。她只认识住旁边的一对小夫妻,因为跟他们碰面的次数比较多,其他人都不认识,只是早上在洗手间见到面的时候会象征性地打个招呼。我突然觉得心里很不好受,快洗完时,我问她:“你喜欢上海吗?”她回答说:“我喜欢,挺喜欢的。”冲完水用毛巾给我擦干头并包起来以后,她突然小声加了一句:“但……我不知道……上海喜不喜欢我。”

我听完愣住了,不知道怎么回答她好。

走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在租住的房子里拼尽全力做了很多让自己觉得这是我“家”的事情。比如我一个星期至少会做几次饭,比如我在每一个房间都放了家居香氛,比如我在餐桌上摆了一个插满干花的花瓶(偶尔有朋友来做客时也会插着鲜花);再比如我和室友在久光的超市买了很贵很贵的下午茶瓷具,好像这样做就会显得除了睡觉的时间以外,我们其实有很多闲适的时间是可以安安心心待在这个房子里的。但即便这些“证据”都摆在面前了,我当时还是无法下一个肯定的结论:上海喜欢我吗?上海会爱我吗?

从两湾城搬出来后,我又找到了新的房子。有一段时间,上海经常刮台风。某一个清晨,我拖着刚睡醒的身子上洗手间,迷迷糊糊中听见了窗外呼啸的风声。夹杂在风声里,还有几声野猫的叫声和男人骑着自行车用上海话喊着不知道是“回收旧彩电旧冰箱”还是“豆腐花哟豆腐花呀”的声音。声音很快就走远了,渐渐被呼啸的风声掩盖。“要下雨了呀。”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我关上了窗,点开了豆瓣FM,又给自己泡了一壶热茶。

茶叶是前公司的同事送我的,从伊朗买回来的,香味跟国内的茶叶和欧洲的花果茶都不一样。热气和茶香很快就溢满了客厅,因为关了窗子又开了FM,这时候的屋子里已经听不到窗外呼啸的风声了。我喝着茶站在落地窗旁看着车水马龙的长寿路。有人开着车“嗖嗖”经过,有人骑着电瓶车焦急地等在路口,也有人已经开始在疾步行走……雨很快就要下了,但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来。每个人都显得很匆忙,整个世界就好像只有我气定神闲地站在那里看着他们。也就是这一刻,我觉得这里就是我家了,这一刻自己是在一个“家”里面,连刚刚听到的自行车男子叫喊的声音都像是用客家话喊出来的。

也就是此时,我心里想着,至少这一刻,上海是爱着我的。

10th 渺小又庞大,卑微却矜贵

我最近开始看纪录片,以前我总看不下去,觉得这类片子没有情节,甚至没有故事,无法吸引自己看下去。其实这跟大多数人的想法很一致:纪录片总是很真实,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了解这些残酷的真相。

上周末跟Meiya一起看了一部叫《归途列车》的纪录片,我被里边的真实彻底震撼了。片子携着奖杯和口碑从海外归来,即使拿到了国内公映的资格,却依旧与大多数主流影院无缘,原因很简单:这些影院的负责人一致认为,没有人会为这“廉价的梦想”买单。“你愿意为梦想花多少钱?”有没有人曾经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也许在很多人眼中,梦想是高贵的,它无法用金钱衡量。然而造梦的人太多,梦想便像是流水线的产物,以千篇一律的包装随着轰鸣的火车驶进城市,而城市真的能接纳这些梦想吗?《归途列车》里,女孩张琴与她的父母将自己的梦想寄托于广州这个大都市。然而广州却用春运时火车站的人潮告诉他们:这个城市的梦想已经超载,一个人的梦想也许只能永远被埋没在这无边无际的人潮里。

我写给《奋斗》的影评里,有这样一段话:“在你很小的时候,你身边的人告诉你:在这个世上,有一个叫上海的白马王子。他不仅身份显赫、人长得帅气,还拥有我朝最豪华最奢侈的宫殿。他有用不完的金银珠宝、喝不完的琼浆玉液以及穿不完的华裳丽服——只要嫁给上海,那么一辈子就不用再为生计发愁。于是你从不懂事时就开始刻苦用功,不管暑天寒冬一路悬梁刺股拼了命地学习各种知识礼仪,只为了有朝一日能嫁给上海。终于,学有所成,顺利把自己带到了上海面前。正当你想将一生托付于他时,你却发现原来你只是后宫三千佳丽中的其中一位。没有人会为你的失落而难过,因为每个人都在忙着嫁给你的白马王子。”而这一次,在《归途列车》里,白马王子换成了世人眼中的暴发户——广州。

城市里的农民工像是蚂蚁一般渺小,而被称为“农民工聚居地”的广东省,农民工数量更是庞大得惊人。2012年9月,广州的“农民工博物馆”正式开馆,农民工作为一个时代印记将彻底被印在广州的城市烙印里。然而即便是如此,他们的梦想在很多人眼中还是依旧如他们的存在一样卑微。《归途列车》里,女孩张琴执意辍学,要实现自己“自由自在”的梦想;她稚嫩的脸上写满了与年龄不对称的坚毅,天真的双眼透露出对于梦想的执着和坚持。然而最终,她的梦想被埋没在一个又一个工厂和酒吧里。她纺着自己买不起的牛仔裤,端着自己喝不起的威士忌,在夜夜笙歌的南国茫然地面对着现实,在她心中,梦想是矜贵的,她坐上火车,熬了几天几夜将梦想带到这城市,然而城市却用霓虹灯毫不留情地骗了她。

张琴没了主意,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然而在这个乡下来的女孩眼中,城市是新鲜的。第一年,她和父母到广州火车站排队买票回家,她竟被浩大人群的阵势给逗笑了;母亲毕竟挨过苦,批评她不懂事,这个时候竟还笑得出来。后来,他们等了三天三夜才挤上车,母亲以过来人的胜利姿态再提及她的笑,她依旧赌着气蛮不讲理不肯认输。也正是这股倔劲,让她与父亲在大年三十大打出手,她不肯妥协,不肯认父亲是“老子”,还口口声声说自己是“老子”,父亲一怒之下,一个巴掌狠狠打了过去。这一个农民工家庭用一句“老子”折射了整个中国的现状,对于我们来说,究竟自己是“老子”,还是集体是“老子”?《光棍儿》的导演郝杰,在接受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组的采访时说道:“我们那儿有个水利局局长,从我们那儿出去的,可能是顾家沟出去的,我还不认识人家。说拍这种东西,丢我们顾家沟的人,骂老杨啊,回去之后,我明天把你抓起来。”看,越是真实,就越是可怕;所以这些人宁可听一些“谗言媚语”,也容不进一句不好听的话。这也是为什么电影院的负责人总是对那些飞天走地无所不能的“变形金刚”大开绿灯,而对于这平常人家的真实梦想视而不见。

真实,就是纪录片的一切。你会在纪录片里看到海豚被刺杀,也会在纪录片里看到父女大打出手,这些真实的不矫揉造作的片子,用粗糙的镜头展现出一个撕掉面具下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生存的每一个个体。影像中的他们出身平凡,过着枯燥的日复一日的生活,得不到童话故事的眷恋,也经历不了事先编好的狗血人生。他们是渺小又庞大的个体,他们的梦想卑微却矜贵,他们的情感真切且直接。没有华丽台词和巧妙编剧,没有精致妆容和时尚戏服,没有高科技特效和科班演技,这些人却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说着平淡却震撼人心的人事。

只是,你愿意花钱去影院支持被粉饰得如童话般美好的剧情片,还是这真实得刺痛人心而令人心碎的纪录片呢?

11th 关于乞丐的二三事

搬家暂离上海,是件颇为麻烦的事。

尽管事先我已经清出两大箱东西搬去苏州,又将一箱书和衣物放在了秋子家;结果搬家当天却还是理出五大袋东西。行李的多少其实就是衡量你在一个城市是否扎根的重要指标,想当初我刚到上海时明明只提了一个空姐拉杆箱而已;这五大袋东西都不知道是何时突然凭空出现,整理完后连我都大吃一惊。根本无法提着这大袋小袋的东西走去地铁站,只好叫了的士。想着离家近,便和室友选择在上海火车站出发,懒得跑去虹桥。结果到了才发现由上海火车站发车前往杭州的动车最早也只有六点一趟;最惨的是上车半小时之后,列车的第一个停靠站竟然是上海虹桥。

上海虹桥站建成后,上海火车站就显得更加一文不值。装修老派过时,它有的车次虹桥都有,虹桥有的车次它却不一定有。不过这倒也不是我最反感上海火车站的原因,我最反感的地方在于上海火车站真的是鱼龙混杂,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爆炸头。更令人气愤的是,只要你在候车室等车超过一小时,就一定会遇到超过五个向你乞讨的乞丐。这些乞丐有老的、少的、四肢健全的、四肢残缺的……五花八门从不重样。他们像与火车站融为一体一般,总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突然出现,嘴中呢喃着咒语一般晃动着碗不屈不挠地向你乞讨,仿佛他们是来自哈利•波特世界的魔法师,乞丐身份只是最不起眼的伪装而已。

我刚毕业的时候给自己定下的规矩是:凡是遇到乞丐时手上有零钱就都给一下,因为就算他们是骗人的,也已经丢掉了最宝贵的自尊;但很快我就发现……我的钱包真的不足以给这群无处不在的乞丐提供“爱的供养”。而且我从朋友口中听闻“丐帮”组团欺骗我们时,心里就开始很不是滋味——到底给好呢,还是不给好呢?

乞丐,几乎与城市共生。很有意义的一点是,他们应该也是你能从城市中感到“冰冷面”的一个载体——大多数人,匆匆走过街道时,甚至不会看这些乞丐一眼,更不要说同情不同情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施与者一开始因为同情心而帮助乞丐,乞丐而后开始利用人的同情心去欺骗更多施与者,施与者因而就丢掉了自己的同情心,这大概是一个城市“冷漠”最初的一个小原型。比如这一次两小时的等车过程中,上海火车站一共派出了五个乞丐来侦察敌情:两个小孩子、一个残疾人、一个老爷爷和一个老奶奶。到了第四个之后,我们实在是没有耐性也没有多余的闲钱去“资助”他们了。

说到底,我只是希望,这个世界少一些欺骗,这样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才会得到帮助。

第四个关键词 欲望

12th 看上去很美

我喜欢日本作家凑佳苗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她总能把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用一种近乎调侃式的语气平静结束,可是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往往让我们玩味好半天,久久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在她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作品《告白》里,全文的最后一句话是:“喏,渡边君,你不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复仇,也是你开始新生活的第一步吗?”用一个“开始”宣告一段故事的结束,至此,小说也戛然而止。《夜行观览车》里,全文的最后一句话是:“真想跟松子一块儿坐坐看啊。”这一句话,让这个平日里有些多管闲事、自大到令人讨厌的小岛里子女士,顷刻间变得可怜、渺小又无能为力。

虽说同样是令人震撼的杀人故事,但比起《告白》,《夜行观览车》显得更加贴近生活;故事的冲击力也相对变得平缓了许多。但凑佳苗有力且直指内心的叙事风格,依旧将这样一个故事讲得足够精彩和跌宕起伏。三个家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城市中最高级的住宅区,故事缓缓展开;依旧是从平淡的一天开始,冲突开始渐渐显现,最终演变成无法收拾的局面。人的情感、人在家庭里的情感、人在社会中的情感,在凑佳苗的笔下变成文字,再变成一把我们看不见的利刃,慢慢刺进每个人的心脏。读者在发现一个故事真相的同时,也逐渐审视了一遍自己的内心和生活。

明明只是渴望过得平平淡淡就好,为何人生却总是不如愿呢?《告白》里,想要和女儿平静活下去的森田老师,女儿最终被自己的学生亲手杀死。在《夜行观览车》里,人生也一样不简单。小说从“远藤家”的视觉开始,慢慢带出真弓对于房子的渴望和执着;命运之神最终眷顾了真弓,她成功住在了城市里最高级的住宅区。然而,人生却并没有因此结束,解脱了一个欲望枷锁的她,重新陷入到“云雀之丘”这个更大的枷锁里。渴望每天安稳过日子的她,陷入了令人焦灼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中。也就是这个时候,对门的高桥突然发生了命案。

人生,总不是那么简单的吧?那些驱使我们不断前行的欲望,最终又让我们遍体鳞伤。

前不久,我在豆瓣文字课小站看到一篇名为《那些杀死我们的,一定是最光鲜的东西》的文章,这个标题深深撼动了我。大陆出版的《夜行观览车》沿用了台湾版的封面,漆黑不见五指的夜里,绚丽的观览车高高耸立在夜空。在书封上,写着这样一段话:“观览车下排队的人群,以为观览车内看出去的应该是很美的风景,却不知,身处观览车内的人望出去,看到的只是无尽的黑夜。”这个“观览车”美梦,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因为这个梦,有些人背井离乡来到北京,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排起长队,等待幸运之神眷顾。然而登上缆车时,他们又会发现自己的欲望依旧没有得到解脱。他们,只不过是投身到另一个黑夜里。《夜行观览车》2009年在日本发行,是作者凑佳苗迄今为止的作品中销量第二的作品,仅次于《告白》。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也非常出色,成功地将日本人说话的小腔调都活灵活现地翻译了出来。在这部作品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旧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冲突和矛盾,这些矛盾也同样在整个社会中体现。群体性伤害依旧在小说中有所体现,以此拷问这个社会下成长的每个人。是什么让我们变成一头可怕的野兽,对素不相识甚至是亲近的人品头论足,然后用尽办法在言语上去伤害对方?我们那么自私地想要实现自己的所有欲望,当得不到时,这些欲望就变成了野兽,将我们咬得遍体鳞伤;变成行尸走肉的我们,不能接受,孤单又自私地去咬伤其他人。以致最后,整个社会变成了夜行观览车:

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充满了黑暗。

13th 只愿你,不会成为被操控的蚂蚁

前几天,我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前老板发了一条“市场不景气,大家勒紧腰带过日子吧”的状态。我其实从来没有将这个上海女人跟“不景气”三个字联系在一起过。含着金汤匙出生,毕业后在报社工作,之后再出国去澳大利亚读研,回国后创业并嫁了一个就职于金融圈的老公,所有的一切看上去都顺风顺水,公司的业务即便是不盈利,感觉也已经衣食无忧。但不止是她,身边感叹起“日子难过”的人开始慢慢变多了。我一个学审计的朋友,偷偷摸摸跟我说之前接了一个大银行的客户,发现审计下来有许多漏洞和“蛀空”。如果处理得不好,就这几年再有一次金融危机也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这是他对我所说的原话。

坦白来说,大多数时间我认为自己跟“金融危机”是离得很远的,普通人总是一个思维,认为这些东西都是“金融人”的事。但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