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0年上海人才发展战略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1:13:19

点击下载

作者:汪怿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未来30年上海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未来30年上海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未来30年上海人才发展战略研究作者:汪怿排版:KingStar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7-01ISBN:9787552019896本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未来30年:上海人才发展面对的全球趋势一、未来30年的人才(一)未来30年人才的新生世代1.谁是未来30年的人才?

从今天到未来30年的人才在哪里?如果以人才作为人力资源较为先进、精华的那部分,以知识、能力为社会作出贡献作为标准,即以现在15—60岁的人作为主体,平移30年左右,则到2050年,现在的人才将为50—99岁;加上现在已经出生0—15岁的,到2050年,这一群体的年龄幅度在35—50岁之间;如果把未出生的人算进去,到2050年,新增人群年龄幅度0—35岁之间,再将这一群体细分,0—15岁,15—35岁。这样未来30年的人才是到2050年年龄为15—99岁的人,核心群体以现在(2015年)的年龄就是-15岁至60岁的人群。

我们大致分为四类:

一是现在(2015年)的老人,他们以过去的奉献奠定了我们今天走向未来30年的基础。

二是现在(2015年)的中青年,主要指已经从学校毕业、尚未退休的群体,他们是今天社会的中坚力量和骨干主体,承担着社会发展进步的职责,正在就业、创业或者处于失业等状态,同时,他们今天的努力决定了从今天到未来30年发展行进的方向及未来发展的形态,我们将此称为走向未来30年的决定者。这一人群还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职业初期、职业中期、职业晚期。按照有关理论:第一,成长阶段(18岁以前),即职业的幻想期。认同并建立起自我概念,对职业的好奇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有意识地思索职业能力培养与未来职业的结合。第二,探索阶段(1 8—24岁)。主要通过学校学习来进行自我考察、角色鉴定和职业探索,完成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并实现初步就业。第三,确立阶段(25—45岁)。获取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领域,并谋求发展,这是大多数人职业生涯中的核心阶段,是人适应职业需要逐步走向职业成熟和职业成功的重要阶段。第四,维持阶段(46—55岁)。维护已获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维持家庭和工作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开发新的技能,将职业强化或转化为职业理想。第五,退出阶段(56岁—退休)。逐步退出和结束职业生涯,开发更广泛的社会角色,减少权利和责任,做好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准备。

三是现在(20 1 5年)的青少年和儿童,主要指正在接受学校教育、尚未就业或者创业的青少年群体,他们不是当下未来议程的决定者,但是马上会逐渐成为未来议程的践行者,也可能成为既有未来议程的破坏者重构者(当他们逐渐进入职业发展的中后期,在当时的境遇中完全可能基于当时的环境来颠覆既有的议程,创造新的议程)。这一群体还可以细分为:0—6岁的学龄前儿童、6—12岁接受小学教育的少年儿童、12—18岁正在接受中学教育的青少年。

四是未来出生的人群。表1-1 未来30年发展进程中人才的年龄推断 单位:岁

从表1-1我们可以看到,贯穿未来30年起到承前启后作用最突出的群体是当前18—24岁的青年群体,他们一部分人正处在高中、大学阶段,还有一部分已经进入工作岗位,成为现实人力资源。从出生年份来看,这部分人大致出生于2000年左右,因此也被称为新千年世代(the new millennium),这将构成未来30年人才的最主要群体。2.新千年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是“技术控”。新千年世代是精通技术、能够在工作中灵活自如地运用技术的一代人,他们是“原生数字族群”的第一批新人类,现在介于8—18岁的年轻人平均花在各种电子设备上的时间已经比待在教室的时间还长,对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熟练使用,宽带、智能手机、社交媒体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技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甚至主宰了生活。与此同时,新千年世代的人际交往主要以离线的方式呈现,他们是虚拟社区的成员,运用网络论坛和在线技术传播信息、进行学习,他们熟悉多样性,“朋友”遍布全球,更能接受差异。同时,也可能因为技术的熟练使用,成为家庭环境、工作场所、社会交往中代际冲突的来源。

二是“全球族”。新千年世代一出生就生活在全球化的时空之中,一方面受益于全球化带来的便利,今天吃寿司,明天吃墨西哥煎玉米卷;今年去佛罗伦萨,明年去柬埔寨;在脸书(Facebook)上的朋友有的来自亚马逊盆地,有的来自澳大利亚的内陆;另一方面也可能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父母失业的原因是国内外工厂展开的竞争。因此,他们将是全球化的一代人,对差异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有可能更理解他人的观点。新世代员工具有强烈的海外工作的癖好,71%的人希望在职业生涯中具有外派的经历。但另一方面,新世代员工的主要目的地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到印度的仅为1 1%,去中国大陆的仅为2%。尽管如此,有一半的人愿意在发展中国家工作一阵子。他们比较关心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国外的知识也比较丰富。

三是“低忠诚”。全球金融危机对新世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08年调查时,有75%的人表示在职业生涯中将服务于2—5个雇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这个数字降到54%。25%的人可能会有6个及以上的雇主,而2008年以前的数字仅为10%。对他们而言,进一个企业,不是因为被企业雇用,而是作为合作伙伴的心态加盟。

四是“重平衡”。更加突出发展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而非简单的收入。对他们来说,学习和成长是第一位的,灵活的工作时间排在第二位,现金收入排在第三位,显然,工作中最关注的就是学习和培养能力的机会。与此同时,对新千年世代而言,工作并非一切,关注家庭,并努力实现工作、生活的平衡。他们重视作为父母的责任,愿意多花时间陪自己的孩子,父亲想在孩子的培养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五是重团队和责任。新千年群体比他们争强好胜的“婴儿潮”一代更乐于合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新千年群体有机会与外界建立连接,并分享有趣、振奋人心的想法,这促使新的群体更愿意合作并交换想法和知识,推动他们更加强调联系、更加强调团队、更加注重大规模协作。他们不太在意个人成就,不服从、不相信定于一尊的权威,信奉在许多不同工作上扮演着不同角色,会在坚持自己立场之余,另外调整出对团队有利的做法,并且勇于表达出“那是你该处理的,这是我要完成的,把责任分清楚比较好”的想法。他们注重社会责任,渴望在世界留下足迹,对地球未来充满忧虑,积极寻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认为与其发大财,还不如有所作为。

六是潜力大。新千年世代属于“创新世代”,这些年轻人拥有(也可以说是愿意投入)非比寻常的创新潜力与企业家精神,这一点是历史上所有其他世代不曾拥有过的。有关数据显示,有1/2或2/3的新千年世代有意向创业,有27%的人已经开始自我雇用。201 1年,美国新千年世代每月新创企业达到16万,29%的创业者年龄在20—34岁之间。从行为模式上来看,新千年一代,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而不喜欢被要求讲出正确答案。他们的自我形象不是建立在自己知道什么,而是建立在自己有什么样的人脉、可以通过什么样的人际互动找到答案。(二)未来30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1.人才职业类型图1-1 美国职业分布情况的变化(18—64岁从业人员)资料来源:Frank Levy and Richard J.Murnane Dancing With Robots:Human Skills for Computerized Work。

未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技术变革以及社会发展的情势下,人才的职业类型会呈现出与现在不同的格局。美国劳工统计(BLS)研究显示,2010—2020年,美国的就业机会将增长14.3%,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处理非结构性问题、使用新信息、非程序化体力劳动的工作。例如,健康支持职业(+34.5%),医疗实践和技术职位(25.9%)、社区和社会服务职业(24.2%)、建筑和外形设计(22.2%)、计算机和数据工(22%)。相反,生产类职业4.2%,行政支持岗位10.3%。德国未来学家马蒂亚斯·霍克斯(Mathias Horx)则列举了100多种创造性的职业,其中包括动画师、建筑师、作家、陶瓷艺术家、创意经理人、唱片骑士(DJ)、纪录片制作者、活动代理、时尚顾问、健身教练、平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媒体培训师、乐师、诗人、画家、摄影师、哲学家、牧师、出版商审稿人、说唱歌手、研究人员、明星厨师、小说家、戏剧导演、网站开发者。美国经济评论员罗伯特·莱奇(Robert Reich)把这些工作称为“与关爱相关的工作”,并用5个以字母 C开头的词来描述它们——Computing(从事电脑工作)、Caring(关爱)、Catering(提供饮食及服务)、Consulting(顾问)、Coaching(指导)。霍克斯作出这样精彩的描述:“他们为我们设计香味、赞美我们、帮我们整理文件、为我们朗读、用新的仪式塑造我们……”

由此观之,未来发展进程中,提供“创造有意义的新形式”的工作、职业或者岗位将成为发展的主流,用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的来说,从事这种工作的阶层被称为创意阶层。他认为,创意阶层由两种类型的成员组成。一种是“超级创意核心”群体,包括科学家与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与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与建筑师;另一种群体是现代社会的思想先锋,比如非小说作家、编辑、文化人士、智囊机构成员、分析家以及其他“舆论制造者”。无论是软件程序员还是工程师,建筑师还是制片人,他们都完全投身于创意工作。其将最具创意的工作定义为创造易于传播并可广泛使用的新形式或新设计,例如设计一种可以广泛制造、销售与使用的产品;提出一种可以在众多领域中应用的理论或策略;或是创作出经久不衰的音乐。这种工作是创意阶层的核心人群的常规工作,并且从中获得报酬。另一种是“创新专家”,他们广泛分布在知识密集型行业,如高科技行业、金融服务业、法律与卫生保健业以及工商管理领域。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还利用广博的知识体系来处理具体的问题。胜任此工作通常需要接受过较高程度的正规教育,因此需要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此类工作者会不时创造出用途广泛的方法或产品,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基本工作。他们需要不断去做的事情是独立思考。他们用别具一格的方式应用或结合常规方法因地制宜地来解决问题,进行大量的分析判断,可能还不时会尝试一些全新的方法。医生、律师和经理这样的创意阶层成员会采用这种工作方式来处理他们所遇到的各种情形。在工作过程中,他们也可能会参与测试并改进新技术、新方案或新管理方法,甚至尝试独立研发。当他们越来越多地参与研发工作时,只要经历一次跳槽或升迁,他们可能就会跻身于“超级创意核心”群体,那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创造易于传播并可广泛使用的新模型。表1-2 未来职业的形态(佛罗里达的观点)资料来源: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2.人才工作类型

一是人才工作类型日益多元化。传统的人力资源或者人才是企业雇用的,组织依靠他们完成重要的工作,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但一种新的形态正在涌现。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研究显示,未来5年,企业越来越依赖于更为动态、多样的人才基础。除了传统的员工,使用包括自由职业者、协议工作者、外部咨询顾问等组织外部的人才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比例会不断增加,超过1/3的组织会增加新的用工形式,其中,业务流程外包(BPO)(38%)、咨询顾问(34%)、基于在线交流的人才(talent sourced via online exchanges)(33%)、自由职业者和协议工作者(freelancers&contractors)(37%),并且重要性不亚于内部员工。71%的组织表示,外部人才占组织的将近1/5,27%的人员表示外部人才已经超过人员使用比例的一半以上。《哈佛商业评论》预测,未来几年中大概有13亿人将展开虚拟工作,占生活在今天的人群的1/5。显然,一种被称为开放式人才(人力资源)或者开放型员工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表1-3 未来人才工作类型

除了传统的工作形态,未来人才会呈现出新的工作形态:第一,作为合作伙伴形式的人才。指的是作为组织的合作伙伴的人才。第二,作为借用、派遣、租赁的人才。通过协议、外包派遣关系的人才。他们是价值链或者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但其另外一部分还是属于别人。第三,自由职业的人才。独立的、个体协议工作者,以实现特定目的、临时性项目。从类型上来分,自由职业者可分为五种:①属于独立合同工作者(independent contractors),即传统的自由职业者,他们没有雇主,以项目的形式开展临时性、辅助性工作,工作形式较为自由。目前,美国有2 1 10万人,约占全部自由职业者的40%。②夜晚工作者(moonlighters)。利用晚上时间兼职的人,往往是具有基础、传统职业的专业人员利用晚上在家业余休息时间承担自由工作的人。例如,公司网页开发工程师利用在家时间为非营利机构开发项目。目前,美国有1 430万人是夜晚工作者,占自由职业者的27%。③多重职业者(diversified workers)。这类人员拥有多种收入来源,一方面是来自传统雇主的薪酬,另一方面是来自自由职业的收入。例如,某人在牙科医院前台每周工作20个小时,同时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承担优步(Uber)司机和自由写作获得收入。此类人群目前在美国有930万,约占全部自由职业者的18%。④临时性工作人员(temporary workers)。此类人员拥有单一雇主、客户、岗位或协议,其工作状态是临时性的。例如,根据合同为一个创业企业提供为期1个月的项目服务的经营战略顾问就属于此列。目前,美国有550万临时性工作人员,占全部自由职业者的10%。⑤自由经营者(freelance business owners)。这有点像中国的个体工商经营户,一个雇用5个及以下员工的经营者,可以被视为自由经营者。目前,美国有280万自由经营者,占全部自由职业者的5%。第四,开放资源的人才。不专为某一特定的企业、组织或者机构工作,但是这个组织、机构整个价值链和服务的一部分。

二是未来人才的工作与非工作之间界限日渐模糊。未来的工作中,工作和生活、工作和娱乐之间的界限将逐渐被打破。周六晚上去看歌剧、电影或体育比赛的社会学家得到大量的信息和灵感,可能对他所做的关于情感在工作群组互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研究课题有帮助;在餐厅中举行的晚宴可能会激发室内设计师关于餐厅设计的想法和灵感。这些创新人士并不会一下班就停止工作,而是超越和模糊“工作”和“非工作”之间的界限。在他们眼里,有意义的工作正如马克思所言“是积极的自我实现过程,而不是消极的生产和消费”,抑或如同萨特认为的“有意义的生活取决于有意义的工作”。

三是未来人才工作生涯的轨迹更加灵活、富有弹性。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职工作是这样的:20多岁的时候进入一家公司,并准备努力工作,从而在30岁出头的时候成为中层管理者。如果表现好,收入和权力会不断增加,到50岁时,赚钱能力和能量将达到峰值。到60多岁时随着退休一切都将结束。这属于一种传统的工作生涯曲线。而未来人才工作的轨迹将可能是塔米·埃里克森(Tammy Erickson)所说的“钟琴”曲线:人才可能20岁出头的时候在大学里学习,然后进入一家大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为了在从事的领域真正达到精通的水平。到30岁时,人才可能用1年的时间旅行或从事志愿工作,然后到31岁时,又为多家公司做项目以丰富工作经验,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从事的是分摊工作。在40多岁时,又花了1年时间接受全日制教育,在另一个领域培养了精深的技能。于是在40—50岁的时候,开始在第二个领域积累能量,50多岁时,又迎来了第二个空档年,在这一年时间旅行或做志愿工作,回来后成为一名微型企业家,将在两个领域的精深技能派上用场,你一直做这份工作,直到80—90岁。这个“钟琴”曲线涉及在新领域蓄积能量,花时间反思并从事志愿工作。这意味着,未来人才将获得比传统曲线更为灵活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包含了比减速曲线更富有成效的生命周期,它包含了更为灵活的工作选择,为能量和刺激的消长创造了更大的可能。3.人才能力类型

世界经济论坛指出,21世纪的能力应该包括三方面16种能力。其分别是:第一,基础知识(foundational literacies),即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学会使用的核心能力,包括语言、运算、科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财务知识、文化和社会知识等7种能力;第二,胜任能力,即应对复杂挑战的能力,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第三,个人品质,即如何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如好奇心、主动性、坚持性/毅力、适应性、领导力、社会和文化意识等。图1-2 美国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能力要求的变化情况,1960—2009资料来源:WEF(2015), New Vision for Education 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Technology。

美国心理学家、多元智力理论提出者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未来发展需要五种“心智”,怀揣这些心智,人们将会具备应对预料之中乃至预料之外的事物的能力;缺乏这些心智,人们只能听天由命,茫然于世,更不用说运筹帷幄。这五种“心智”包括:一是专业学术之智,是指掌握了至少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掌握了一种专属于某种专业学术学科、技能或职业的特殊的认知方式,这会使人意识到如何逐步提升个人技能和理解力,也就是达到一定的专业高度。二是综合统筹之智,是指能够从各个零散的源头获取信息,客观理解并评估这些信息,采取合理方式将其汇总,使之简单易懂。综合统筹能力过去就备受重视,将来则会更加重要,因为每天会有大量信息蜂拥而至。三是开拓创新之智,是指建立在专业学术和综合统筹之智基础上,可以另辟一方新天地的心智。四是尊重包容之心。意识到当今社会,没有人能够闭目塞听,坐井观天,尊重包容之心往往能集思广益,接受不同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差异,尽量理解他人,寻求与他们有效合作的方法。在这个相互交织的世界上,心胸狭隘、无视他人已经行不通。五是责任道德之心。在尊重包容之心之上更为抽象的层面是责任道德之心,它探索着个人的工作性质以及所处社会的需求和愿景。这一心智说明了工人为何在自我利益以外努力工作,公众如何为改善所有人的命运而无私奉献。(三)面对未来30年,人才开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一是树立未来意识。第一,人才开发需要有未来思维。必须将未来思维有没有融入人才开发之中,以全球视野、未来思维,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变化进行思考,开启未来的进程,探索全新道路。第二,需要关注未来人才,正如美国CEO城市《知识经济时代的年轻人及其躁动》指出的那样,青年人才,是追梦人群,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否关注未来的人才,能否有效吸引、欢迎和留住需要的青年人才,决定着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力,也决定了全球城市建设的未来。城市未来的发展,必须看到未来人才的发展潜力,用慧眼来识别未来人才,用平台、载体、服务来支撑未来人,用项目、政策扶持人才,用制度、环境保障人才,为未来人才开辟成功之路、创设发展空间。第三,协同建立未来愿景与共识。未来不是由一个英雄式的独行侠创造的,也不是由拥有伟大产品的单个公司创造的,未来是由融合科学、想象力以及商业三方面的能力所创造的,因此,面对未来的发展,有必要建立一个由企业、政府、教育、社区、投资者和消费者、人才自身构成的面向未来的生态,建构面向未来的愿景和共识,共同充分把握机遇、面对挑战,共同有效动员,采取行动。

二是造就未来人才。面对未来,造就未来的人才,需要要围绕人才发展的全部展开,提供浓厚的学习氛围、多样化的学习策略,使人才掌握多重知识能力。这包括:第一,基础知识,即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学会使用的核心能力,例如数字经营能力、运用虚拟技术工作的能力、理解信息技术软件和系统的能力、数据设计的能力、运用社交媒体的能力;第二,灵活思维的能力,例如用多种情景思考和准备的能力、处理复杂和模糊事情的能力、有效管理矛盾和平衡反对意见的能力、从宏观视野考虑问题的能力;第三,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包括共同创造和头脑风暴的能力、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团队建设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的能力;第四,全球运作能力,包括管理多元员工的能力、理解国际市场的能力、在海外不同地点工作的能力、外语能力、文化多样性等方面。

三是为人才创造未来。就城市建设、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塑造符合未来人才的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为人才创造未来。第一,要有更加开放的观念,拆除相互之间的墙,面向社会、面向全球,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从有边界发展到无边界发展的突破;第二,着眼于工作的变化,建构充满弹性、开放、互动的空间和平台,创造流动、网络、相互依存的工作场所,缩短交流距离,提高工作效率,在合作空间中释放创新激情;第三,着眼于未来人才的竞争,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制度,用制度催化和提升经济机遇,用制度为人才自由展示、实现梦想提供空间,给人才以未来,赢得未来的人才。二、未来30年人才发展面临的全球形势(一)未来30年全球人口发展

从人口的角度来看,未来30年将出现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1.全球人口总量规模

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由现在的70亿人增至93亿人。2010年,全球人口规模排名前10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13.41亿人)、印度(12.25亿人)、美国(3.1亿人)、印度尼西亚(2.4亿人)、巴西(1.95亿人)、巴基斯坦(1.74亿人)、尼日利亚(1.58亿人)、文莱(1.49亿人)、俄罗斯(1.43亿人)、日本(1.28亿人)。2050年,全球人口规模排名前10位的国家依次是:印度(16.92亿人)、中国(12.96亿人)、美国(4.03亿人)、尼日利亚(3.9亿人)、印度尼西亚(2.93亿人)、巴基斯坦(2.75亿人)、巴西(2.23亿人)、文莱(1.94亿人)、菲律宾(1.55亿人)、民主刚果(1.49亿人)。从总量的情况来看,印度、美国等国家人口处在增长阶段,中国的总人口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2.人口老龄化趋势和人力资源供给的变化

一方面,一些国家,诸如欧美发达国家、亚洲新兴国家(如中国、韩国),人口呈现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同步出现的问题。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在2005—2050年将面临比较明显的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亚非拉国家成为劳动年龄人口的主要供给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土耳其、墨西哥等国家,在劳动年龄人口方面呈现出积极的增长,非洲国家的青年人口显著增加,成为全球人力资源重要的来源。当然,这些人口供给大国必须不断提升就业机会,假使不能有效解决青年人就业问题,会引发政治和社会危机。图1-3 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情况资料来源:World in 2050 The BRICs and beyond:prospect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January 2013。表1-4 中国、日本、美国、印度四国人口结构 单位:%资料来源:日本数据来自 national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 medium variant(2012);其他数据来自United Nations medium variant(2010)。图1-4 未来人口增长情况(2050年)资料来源:Jean Fouré, Agnès Bénassy-Quéré& Lionel Fontagné, The world economy in 2050:a tentative picture, CEPII, WP No 2010-27。

据有关预测分析,中国从2015年起劳动力呈现下降趋势,而与此同时,印度继续保持增长,到2035年进入缓慢增长期,到2050年,中国和印度的劳动力维持在7亿人的水平。同期,美国的劳动力从2008年到2050年增长34%,到2050年将有2亿劳动力,中国或印度是其3.5倍。3.人口质量的提升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被问及当代工作生活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时,他没有选择技术或全球化,他关注的是21世纪的奇迹——平均寿命的显著延长。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寿命已经普遍延长,在2010年出生的许多健康的孩子将活到100多岁。正如德鲁克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在1800年的西欧,只有不到25%的男性能活到60岁;而到了2010年,超过90%的男性能够活到60岁。在2010年的西欧,一个60岁的人相当于1800年43岁的人。在2010年,一个60岁的人被看做中年人;而在1800年,一个60岁的人被看做老人。许多60—70岁的人都在做几十年前年轻人做的工作。朋友在80多岁时进行了膝关节置换手术,这样他就可以继续徒步旅行了,他们甚至在90多岁时接受心脏手术。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教育规模和水平的提升,将整体提升全球人口的质量。据分析,2010年,印度和中国的总人口达到了26亿人,预计到2020年会增加到28亿人,到2050年会增加到30亿人,它们已经快速成长为世界重要的人才库。此外,鉴于学习理工科的偏好,以及当地企业对人才发展的投资,越来越多的企业去中国和印度寻找工程师和科学家。(二)未来30年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1.全球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

未来30年全球经济稳步增长。

首先,从整体增长的速度来看,未来50年,全球GDP在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基础上,将以年均增长3%的速度发展,到2050年,全球GDP将达到315.429万亿美元(按照2014年的美元价值),约是2014年106.998万亿美元的3倍。增长的动力来源于财政和结构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新兴经济体将对全球增长提供相对较多的贡献。

其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分析,2014年,GDP(按照购买力平价)全球经济排名前8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德国、俄罗斯、巴西、法国;到2050年GDP(按照购买力平价)的全球排名将有所调整,排名全球经济前8位的国家将依次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墨西哥、日本、俄罗斯。

再次,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来看,据研究,中国的经济逐渐将走向成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跨越202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预测,2040年中国经济年增3%—4%左右,仍旧高于美国或欧洲水平。表1-5 全球GDP增长情况(按照PPP)(根据2014美元价推计)单位:10亿美元续表续表资料来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October 2014)for 2014 estimates, PwC main scenario projections for later years.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表1-6 GDP年均增长率预测 单位:%续表续表资料来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October 2014)for 2014 estimates, PwC main scenario projections for later years.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2.全球经济版图的变动格局

一是世界经济版图的重塑。到2050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经济体7国(简称“E7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土耳其)经济总量将超过发达国家G7国家(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的50%以上。印度将在2050年超越美国,巴西经济将超过日本,俄罗斯、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经济将超过德国、法国或者英国,土耳其经济将与意大利相当。此外,还有一些国家如越南、尼日利亚、埃及、菲律宾、文莱、巴基斯坦、伊朗、马来西亚、泰国等,这些国家的经济表现也值得在未来引起关注。例如,尼日利亚将因其快速增长的年轻劳动人口、丰富的石油资源、开放型经济、健全的基础设施和治理机构(如法律、政府治理)等成为未来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越南如果有效地改善其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水平的话,也将成为具有快速增长潜力的国家。由此可见,未来30年,全球经济的重心将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转移,一方面,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将超过发达国家经济,另一方面,被奈斯比特称为的“南环经济带”,正在重塑新的世界经济版图。

二是“中、美、印”大三角(CUI)是未来30年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快速发展的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总量以2005年平均购买力平价将很快超于G7国家,2060年将超过经合组织(OECD)成员经济之和。根据IMF预测,从各国GDP(PPP)的世界经济占比来看,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中国(16.48%)、美国(16.28%)、印度(6.80%);据预测,到2050年将是中国(19.66%)、美国(13.60%)、印度(1 1.50%)。总体而言,中、美、印三国将从2014年占全球经济的近40%到2050年接近45%,从2014年开始“CUI大三角”一直保持着世界经济重要支柱的角色。图1-5 2020—2050年主要国家GDP占世界经济比例资料来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October 2014)for 2014 estimates, PwC main scenario projections for later years.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图1-6 2020—2050年中、美、印“CUI大三角”占全球经济比例资料来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October 2014)for 2014 estimates, PwC main scenario projections for later years.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图1-7 Key economies' share of world GDP in PPP terms

三是快速发展的低收入国家、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在生活水平方面差距还将继续持续。据OECD分析,到2060年,中国、印度将经历7倍的增长,但其生活水平仍将处于发达国家25%—60%的水平。

四是缺少明显的政策变革和日益增长的失衡将掣肘发展。当前的经济周期、全球现金账户的失衡将在2030年达到顶峰。OECD国家的政府债务将扩大3倍,进而影响到利率水平。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全球利率水平将进入增长的周期。(三)未来30年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变化趋势1.科学发展、技术创新突破力度将加快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孕育着新一轮重大创新突破和革命性变革,各国更加重视运用科技力量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掌握高科技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认为,对于世界科技发展,两个总体判断、六个新趋势和五个新特征。“两个总体判断”是:科技革命源于现代化进程强大的需求驱动;科技革命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内在矛盾驱动。“六个新趋势”是:世界科技发展在基本科学问题、能源与资源领域、信息网络领域、先进材料和制造领域、农业领域和人口健康领域这六个方面正孕育着重大的创新突破,将会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突破口。“五个新特征”:一是领域前沿不断拓展,学科间交叉、融合、会聚频繁,新兴学科及前沿领域不断涌现;二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研发边界日益模糊并相互促进融合,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结合更加紧密,产学研合作更加深入;三是转移转化研究、工程示范、企业孵化、风险投资、高技术园区等备受重视,成果应用转化的周期越来越短;四是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配置,国际科技合作更加广泛,知识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受关注;五是科技创新组织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网络和信息技术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平台,使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呈现出专业化、个性化、社会化、网络化、集群化、泛在化的新特征。

兰德公司研究指出,未来的技术革命将在以下领域有新的突破。具体包括16个未来应用最广泛的科技领域,分别是: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无线通信技术、转基因植物、水净化技术、低成本住宅、工业环保生产、混合型汽车(既用油又用电)、精确治疗药物、人造器官等。

汤森路透研究表明,2025年的十大科技主要包括:一是基因诊断技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二是太阳能将成为地球最主要的能源来源。三是基因技术预防一型糖尿病。四是食物短缺和食物价格涨落将成为往事。随着光照技术和成像工艺的改善,以及农作物基因改良的发展,在这些为室内培育农作物、发现有病食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五是电动空中交通的出现。六是任何事物、任何地点的数字化。七是石油为基础的包装将成为历史,纤维素衍生的包装将成为主流,石油为基础的包装产品将不复存在。八是药物研发将更加精细,将针对特定的蛋白利用抗体给予特定的行动机制,减少病患的毒副作用。九是出生时的DNA基因图谱将常态应用于疾病风险管理之中。十是远距移物正在被实验。随着对希格斯玻色子粒子认识的运动技术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的实验,量子传输将变得更加普遍。

麦肯锡咨询公司认为,12个未来颠覆性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知识工作自动化、物联网、云、先进机器人、自动汽车、下一代基因组学、储能技术、3D打印、先进油气勘探及开采、先进材料、可再生能源等。

王元等人研究指出,未来十几年,我国科学技术方面有重大发展潜力的领域有:以基因工程、蛋白质合成工程以及生物制品开发为核心的生物技术领域,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领域,新材料科学领域,新能源及相应技术开发领域,空间技术开发与应用领域,海洋技术与海洋资源开发与应用领域。有专家预测,从全球来看,生物、纳米技术革命大约还需要10—15年;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大约还需要20年,核能还需要20—30年。这些技术的重大突破会带来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崛起,不仅需要致力于创新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与研发人员紧密合作的高技能人才,也是技术突破、形成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图1-8 我国未来技术变革分析资料来源:王元等:《当前金融危机和技术变革分析》, 《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3期。2.科技与经济、社会融合的速度将加快

我国着眼于2050年的发展,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的整体构想,并分阶段刻画了八大体系建设的特征和目标。一是构建我国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大幅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战略性资源的大陆架和地球深部勘察与开发,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替代资源。二是构建我国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加速材料与制造技术绿色化、智能化、可再生循环的进程,促进我国材料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战略调整,有效保障我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与装备的供给与高效、清洁、可再生循环利用。三是构建我国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发展提升智能宽带无线网络、网络超级计算、先进传感与显示和先进可靠软件技术,加快和提升我国信息化进程和水平,消除数字鸿沟,走出一条普惠、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道路。四是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保证粮食与农产品安全。五是构建满足我国十几亿人口需要的普惠健康保障体系,推动医学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测、预防为主转变,将当代生命科学前沿与我国传统医学优势相结合,在健康科学方面走到世界前列。六是构建支撑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系统认知环境演变规律,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升我国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发展相关技术、方法和手段,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七是构建我国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大幅提高我国海洋探测和应用研究能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空间科学与技技术探测能力、对地观测和综合信息应用能力。八是构建我国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发展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防范技术,提高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

2050年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凝练出了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22个战略性科技问题。一是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6个战略性科技问题,包括“后IP”网络的新原理新技术研究和试验网建设、高品质基础原材料的绿色制备、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的过程工程、泛在感知信息化制造系统、艾级(1018)超级计算技术、农业动植物品种的分子设计。二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7个战略性科技问题,包括中国地下4 000米透明计划、新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深层地热发电技术、新型核能系统、海洋能力拓展计划、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大慢性病的早期诊断与系统干预。三是影响国家与公共安全的2个战略性科技问题,包括空间态势感知网络、社会计算与平行管理系统。四是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的4个基本科学问题,包括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探索、物质结构调控、人造生命和合成生物学、光合作用机理。五是发展迅速的3个综合交叉前沿方向,包括纳米科技、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系列、数学与复杂系统。这些战略性科技问题在我国现行科技规划中尚未部署或部署力度不够,宜用国家行为,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采用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或重大研究领域方向集群等方式组织实施,科学设计、统筹布局、分工协作、持续攻关,力争在科学原理层面取得原创性突破,在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层面取得重大变革性创新。3.创新驱动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国家(地区)发展一般经历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的三个阶段。按照波特的观点,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在要素驱动的时代,几乎所有的成功产业都依赖基本生产要素,如天然资源,或是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或是不匮乏且又廉价的一般劳动力。在效率驱动阶段,特别讲求规模经济的产业,资本密集但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零件与标准化产品产业,比较不讲求售后服务技术的产业,不怕转移且为其提供产品和工艺流程的来源不只一处的产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形成规模效应来促进经济发展,创新对于经济活动的比例贡献低。效率驱动的时代,突出发展大企业、吸引更多人就业,创新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虽有增长但较低,自我雇用的比例较小。进入创新驱动阶段,依赖生产要素而形成竞争优势的情形越来越少,许多产业在升级过程中;大环境中,更高级的基础建设、研究机构与更具水平的大学体系也在形成中。知识和智慧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活跃的创业活动开始成为国家经济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表1-7 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国家和地区续表注:*表示将向下一阶段转型。资料 来 源:Donna J. Kelley, Niels Bosma, José Ernesto Amorós(2011), Global EntrepreneurshipMonitor:2010 GlobalReport。图1-9 全球创新指数2013

全球正处于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和新一轮技术革命孕育阶段,技术创新渐趋活跃,将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面临新的经济增长机遇。有学者提出,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革命三大变革将改变本世纪。应当看到,在新一轮发展面前,发达国家要保持其领先地位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及其带来的经济发展,新兴国家为后来居上、超越发展也必须以创新发展为前提。显然,谁能率先抓住创新的机遇,谁就能引领全球经济的发展。正因如此,世界各国和地区都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能否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以此获得对人才、技术标准以及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这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竞争焦点。

在此背景下,我国也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从宏观层面来看,到2030年,中国预计将在技术领域追赶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中国的增长将越来越多地受到自主创新的驱动,这种创新将推动技术前沿外移并在这些领域获得新的比较优势。从中观层面来看,面对未来全球竞争,不仅需要单个的企业技术创新,同样也需要强化产业链的创新,要求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实现产业链的创新能力。从微观层面的企业来看,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选项。《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显示,除了民营企业将“成长与转型战略”作为首选,将“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创新”排名第二外,中国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都将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四)未来30年全球城市发展的变化趋势1.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

从全球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而非农村。据统计, 2007年全球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全球农村人口。人类用了将近60年时间,实现了快速城市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全球2/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14年,54%的人口是城市人口,并且还在增长。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农村人口为34%,而城市人口将达到2/3,这将实现20世纪中期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的结构。图1-10 1950—2050年的世界城市和农村人口

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看,2014年,城市化水平超过80%的地区板块依次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北美洲,欧洲的城市化水平为73%。未来30年左右的时间里,亚洲和非洲将是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分别从2014年的40%、48%提升至2050年的56%和64%,年均增长1.1%和1.5%,同期全球年均城市化增长水平为0.4%。图1-1 1 50万及以上人口的城市比例与城市集中的区域,20142.巨型城市和大型城市的增长

1990年,全球有10座人口超过1 000万的“巨型城市”,其总人口为1.53亿人,约占全世界城市人口的7%。2014年,全球“巨型城市”总数已经达到28座,总人口达到4.53亿人,占世界城市人口的12%。其中,东京是当前世界上城市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拥有3 800万居民,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是德里(2 500万人)和上海(2 300万人),紧随其后的是墨西哥城、孟买、圣保罗等(2 100万人)。据预测,2030年,巨型城市数量将达到41座,其中,东京仍旧排名第一,其次是德里、上海。图1-12 人口规模与500万以上人口城市集中度排名资料来源:UN(2014),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4 Revision Highlights。表1-8 2050年城市化发展情况资料来源:UN(2014),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4 Revision Highlights。3.全球城市枢纽的发展

在世界多极化格局凸显的格局下,全球竞争出现新的特点之一就是,力量向非国家行为体的扩散。作为非国家行为体重要代表,城市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从全球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城市,在创新驱动阶段提出发展“创新城市”的战略命题,推动城市财富中心、资本中心转向创新中心。例如,以金融、房地产、专业服务业著称的全球城市纽约早在2002年着手开展向打造“创新之都”和美国“东部硅谷”转型,通过重点发展生物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高科技产业,旨在让纽约成为与美国西部“硅谷”对应的“硅巷”(Silicon Alley),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引擎。又如,英国于2010年启动实施了“英国科技城”国家战略,试图将东伦敦地区打造为世界一流的国际技术中心。2013年,伦敦政府启动“天狼星计划”,旨在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与优秀培训资源。表1-9 全球城市的排名4.全球创新中心的发展《全球创新城市指数》从形态上把处于全球创新网络中的节点城市进行了细分,包括五种类型:一是正在崛起的区域(upstarter),即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快速发展、具有未来成长性的创新区域;二是具有影响力的区域(influence),即在全球创新网络的局部区域内具有竞争力、潜在影响力的非均衡化的地点;三是节点(node),在众多创新区域中具有宽泛绩效、具有重要非均衡性的区域;四是枢纽(hub),即全球范围内具有统治或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和社会创新区域;五是轴心(Nexus),即全球创新网络中多重经济和社会创新区块的重要轴心。其中,轴心是全球创新网络中对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产生影响最甚的核心节点。从全球排名来看,硅谷所在的旧金山—圣荷西地区、纽约、伦敦、波士顿、巴黎、维也纳、慕尼黑、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西雅图是全球排名前10位的创新轴心,上海也被视为处于“轴心”阵营的一员,但排名相对靠后,排名第35位。表1-10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排名续表续表TM资料来源:2thinknow Innovation CitiesProgram:www.innovation-cities.com, http://www. innovation-cities.com/indexes。

枢纽节点意味着:第一,枢纽节点往往是各类资源,特别是各类优秀资源最为密集的地方,是具有全球能量的地方,具有承载全球资源的能力;全球网络节点流动通路的便捷性,为全球资源流动与集聚奠定基础,通过这个节点获取全球最重要的创新资源。第二,全球网络中的节点融合了全球层面的网络、城市的网络、区域的网络等各个层面的网络,为各个层面的网络提供了共同通道,打通各个层面交流和融合的渠道,为别的城市、地域、人才获取资源并打通全球市场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即通过枢纽节点直接链接全球网络,避免城市、区域逐级提升,获取外部资源。在此过程中,提升了枢纽节点对周边及整个网络的服务功能,这种服务功能既包括要素集聚基础上对周边的外溢、辐射,也包括源于战略通道提供所产生的周边地区或者网络中其他地区对枢纽节点的依赖或者选择,一定意义上来说,前者是被动接受利益的过程,后者则是主动融入和参与枢纽节点的过程。三、未来30年的全球人才竞争趋势(一)全球人才价值:战略重要性凸显

以历史的角度来看,助推全球竞争力的来源大致经历了货物流主导、资金流主导等阶段,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依赖于人才及其凝聚于内心的知识、技术、创新、创意和创意的精神。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Schwab)指出,当前避免经济螺旋式衰退、社会动荡、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盛行的解药就是,从资本主义跨越到发展以人才、开拓和创新精神为中心的“人才主义”(from Capitalism to talentism)。美国竞争力委员会(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和德勤会计师事务所(Deloitte)通过对超过550名全球首席执行官(CEO)的调查发现,成为驱动未来制造业发展最重要的十大因素之首就是“人才驱动型创新”(talent driven innovation),这构成了德国和美国现实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万宝盛华(Manpower)则提出,世界正在进入一个“人智时代”的新纪元,人类潜能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发展和进步的催化剂和驱动力,如何释放人本精神,发挥人类潜能,将成为今后发展必须达成的最终目标。显然,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的组织都把人才问题作为重要的战略问题来思谋,对掌握先进知识技术、具有发展能力的人才具有强劲的需求,吸引、集聚和留住这些人才,也就意味着集聚和留住了能够突破现有发展模式、提供未来发展动力的潜在资源,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类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将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战略角色。(二)全球人才短缺:常态化、长期化

在人才的战略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价值重要性为世人瞩目,相伴的是对于人才需求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将会呈现只增不减的特征。但从人才供给的角度来看,人才供给的有限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人才短缺的常态化趋势会非常明显。从人才紧缺的规模来看,据《世界经济论坛》201 1年预测,2010—2020年,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韩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人才处于严重紧缺状态,2020—2030年,人才处于严重紧缺虽有所缓解,但美国、加拿大、德国、西班牙、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处于匮乏阶段。从人才紧缺的类别来看,2020年,各国最为紧缺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领域,其中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领域人才最为紧缺,同时各国在制造业、工程制造等方面人才也存在一定的紧缺。2030年,各国最为紧缺的人才依然集中在服务业领域,但紧缺程度要比2020年更为严重,其中最为紧缺的是教育、健康领域,同时各国在第二产业的人才也存在一定的紧缺,具体见表1-11。表1-11 2020—2030年主要国家人才紧缺程度分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