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生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3:44:29

点击下载

作者:项金明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为什么会生病

人为什么会生病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人为什么会生病作者:项金明排版:HMM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9-01ISBN:9787538486803本书由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大医、栋梁、良师、益友

奸医谋财、庸医害命、小医医病、中(等)医医身、大医医人,身患疑难重症的我,求医多年,拜访过国内上百个教授、专家、大师,也算被迫“见多识广”,依我的心得,将医生划分为这五类,能称之为大医者,寥寥无几,深圳坂田五味中医馆的项金明医师,就是我和众多患者眼中真正的大医。

我是一位急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从病发确诊到不能直立行走只经历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患病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职场人变成一个要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的患者。工作、生活的失意尚能接受,但是,求医之路遇到的酸甜苦辣,真是难以名状。起初寻医,我去的是国内各大名医院。总以为,大医院、名医院里的名医生可能经验更丰富,可能技术更高超,能够给我新生,让我恢复健康,还能像普通人一样正常行走,然而结果并不如意,我也经历了一些所谓教授、专家仅用一分钟看病的冷漠。甚至,有次在电视上看到北京某专科医院专治强直性脊柱炎,觉得这次肯定有希望了,便带上全部积蓄和满满的希望进京看病,没想到专家只看了一分钟就让我拿药,并且说坚持吃一年的药,病就好了。虽然心里总觉得有点不踏实,感觉和电视看到的不一样,还是坚持吃了三个月的药,但是病情没有任何缓解,反而觉得药有点怪怪的,直到有一天吃药的时候,发现药的保质期都过八个月了!我彻底无语了!这就是让我充满希望的救命药!这就是权威媒体报道的名医名药!哪怕有一点点效果也好,这些都成奢望了。我想治好病的愿望,难道真的就这样破灭了吗?

我的病情还在继续恶化,我的心已经越来越凉,不敢去相信谁能治这种病,也不敢相信有能治我病的药。周围的亲人朋友,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一次,上海的好友打听到上海某武警医院有一个国外回来的专家,专门有一种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可以几次见效。他多次打电话给我,坚持要我去,并为我买了车票,订好了酒店。朋友的热心和坚持,让我重燃了信心。到了上海,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感觉仍然没有什么起色,便问专家:“什么时候能见效,什么时候能够进行正常的行走及工作,甚至我还想再踢球。”专家看了我一眼,说到:“踢球,就别做梦了,正常行走,也别想了。对你来说,病情不再恶化就是很好的结果了。未来你就坐轮椅吧,这样可以避免病情恶化,看能在轮椅上做点事就做点什么事吧。”这番话犹如晴天霹雳一样,让我耳鸣眩晕、浑身冰冷。我不知道怎么从医院回到酒店的,一路上我的耳边始终都是“做梦”“轮椅”等这些刺耳的字眼儿。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的CEO,曾经我离这个理想只有一步之遥,但是这一切都被宣判了“死刑”。我的病将我的人生定格在“轮椅”上了!如果说疾病更多折磨的是我的身体,我的心始终还有理想的火花,但这次,医生冰冷的话折磨的不只是我的身体,更是将我的理想扼杀,这种感觉,生不如死!那一刻,真的有一种放弃一切自杀的念头。我的理想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幸运的是,我的亲人和朋友,他们对我的爱和关心支撑着我,让我坚定地活下去!

从此我不再相信任何医生,不再去吃任何药。我要用我的意志来对抗我的疾病,我不会向所谓的命运低头,我更不相信“轮椅”是我人生的终点!

我就这样用意志对抗着疾病,所幸的是病情没有恶化,但是,也没有明显的好转。2009年8月,患病多年的我,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可谓是穷、困、病而潦倒到极点。这时一位多年的老友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说服我,要带我去一个不一样的医生那里诊治。因为磨不开好友面子,我持着怀疑的态度,到这位医师处就诊,这位医师就是项金明医生。

到了诊所的二楼,看到近六七十人等候在诊室内外。这么多人找一个医生看病,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项医生这么厉害?带着好奇和疑惑,走进诊室,环视半天只见到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在那儿给病人诊脉,项医生哪里去了?这个年轻人应该是他的助手或徒弟吧,我东张西望到处找项医生,半天也看不到一个我想象中的项医生出来。“难怪这么多人在等,原来项医生不在,都在等他。”我心里嘀咕着。想着既来之则安之,就坐在一边默默等。

这时候轮到一位大妈就诊,她走到年轻人那里,大声说道:“项医生,谢谢你了,我的病已经好多了,你看还用不用再吃药?”“项医生?”我大吃一惊,这个年轻人就是项医生。看门口病人排队的阵势,我想象中的项医生,即使不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医生也至少是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是我要找的项医生吗?难道他的助手也姓项?我仔细观察着这个年轻人,标准北方人的脸盘,总是微笑着,一脸专注对待每位看病的病人,态度和善(这么年轻,对病人的脾气这么好,真的极罕见),对病人的每个问题,都是耐心听完,不催,不急。在我四处求医过程中,见过太多专家一分钟看病的“神奇高效”,听惯了“好了,下一个”的催促。在我等候项医师诊治的近两个小时里,没见到一点不耐烦,也没听到一句催促,心里对这位年轻的项医师有了一些好感。

等了近两个小时,终于排到我了。我蹒跚着走到项医生的旁边,手按着桌子慢慢往下坐。这时候,项医生立刻站起身来,扶着我的后背,帮我慢慢坐下。扶着我后背的手,顿时让我觉得一股暖流涌遍全身。看病那么多年,从来没有一个医生扶过我,说不清楚当时的那种感觉,总之是特别感动。项医师仔细诊完脉,耐心询问我的病情和以前的看诊经过。看到我被病痛折腾的颓废无奈的表情,坚定地对我说:“只要是病,都是可以被治疗的,只要你积极配合,心情要放轻松。”项医生看到我潦倒的样子,又主动问到我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当他得知我因病失去工作,暂住在朋友家时,便告诉我不用担心费用问题,安心配合治疗,针灸理疗费用全部帮我免去,只收中药费。说完,项医师便起身扶我到针灸床旁,为我针灸治疗。在扶我的过程中,边和旁边等候的其他病人说:“你们等一下,我先给这个病人针灸一下。”时刻为病人着想,时刻考虑病人的感受,在深圳这座金钱至上的城市里,项医师为我这个素不相识的病人如此用心,我的眼泪已悄然流下。自从得病后,见到了太多的人情冷暖,今天一位陌生医生如此温暖的举动,如一缕阳光将阵阵暖意传达到我冰冷的心房,感觉自己即将从冰封的地狱走向天堂。诊疗完毕下楼时,身体不禁一阵轻松,顿时觉得病情好像轻了一半似的。

晚饭后,在QQ的同学群里分享了今天看病的经历,大家都送来祝福,但有一位同学阴阳怪气地说:“人家可能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等给你治疗一段时间再收你大钱。”虽然我是初次和项医师接触,但他满满的正能量和对待每个病人的认真态度,让我对这位同学的说法不屑一顾,并和这位同学打了赌。一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项医师还是如此用心治疗,还是一如既往只收药费,治疗免费。我病情的好转,已经让我脸上每天笑容不断。周围的邻居和朋友都看到了我的变化,送来了祝福,并打听是哪位神医治疗的。和我打赌的同学也有点泄气了,但还硬着头皮不认输。转眼一年过去了,我的身体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我打赌的同学也主动认输,死皮赖脸地向我要项医师的联系方式,并专门从北京到深圳来认识这位不可思议的神医,以为他的家人诊疗。

五年来,在项医生的精心治疗和鼓励下,我的身体状态一天天好转。生活上,在项医师的鼓励和帮助下,让我对未来、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更是收获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健康的宝宝。我周围的朋友、同学、同事,个个都成为了项医师的忠实粉丝,都被他精湛的医术,崇高(请允许我用这个好像离我们很远的神圣的字眼儿来形容他,我相信被他诊疗过的病人,都会觉得这次词用的恰当得体)的医德,优秀的诊疗方法所折服。

更有意思的是我太太的一个韩国学生,他们家的孩子有哮喘,经过项医生两周的治疗,病情痊愈。她兴奋地在韩国留学生的朋友圈和博客里写到:“在中国深圳,在坂田,我遇到了一个神奇如魔法师一样的医生,用了两周就治好了我们家孩子好几年没有治好的病,太神奇了,这个医生简直就是无所不能的魔法师。”

大医者,就是在潜移默化中,不但治疗好病人的病,更教会病人如何预防生病,同时又将满满的正能量传递给病人,让他们乐观积极地面对疾病、面对人生,快乐的生活的人!项金明医生,就是众多患者眼中的大医!莫军涛商业人士项医生是我眼中最好的医生

我是安徽阜阳人,今年35岁,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一个拥有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孩子的母亲。

在我的儿子俊杰出生前,我和丈夫在老家经营着一些小的生意,虽然家庭不是很富裕,但是我们生活一直都很平静、幸福。儿子的出生给我们这个小小的普通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他出生后两年,因为两个女儿的相继入学,以及家庭的开支越来越大,我和丈夫决定离开老家,到深圳寻求发展。

所有的不幸发生在俊杰4岁的那一年,他突然无缘故的发烧。起初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热,家里的老人就带孩子到附近的诊所开药吃,可是没多久,孩子不仅烧没退,还常常哭着喊腿疼,最后连站立都很困难了。此时,爷爷奶奶才觉得孩子的病可能不仅仅是感冒发热那么简单,于是赶紧给我们打电话。我们知道情况后,第一时间安排家里的亲人将孩子转到县城的医院,而那个时候,县城的医院已经无法收治了。于是,听了医生的建议,赶紧将孩子转到阜阳人民医院。到阜阳人民医院花了一万多,仍然没有查到什么结果,而且,孩子此时已经出现昏迷的状况了。当我和丈夫连夜赶到阜阳人民医院时,孩子还在拍片,医生也还没有具体的诊断结论。当天,我和丈夫决定将孩子转到合肥省立儿童医院,一进医院就进了重症监护室待了半个多月,孩子最终被确诊为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在这期间,孩子一直是处于昏迷状态。住院第三天时,孩子醒过一次,还会念叨着喜欢吃什么。可是之后又再度昏迷,孩子没有意识,也不能张嘴说话。经过治疗,孩子病情稳定后,从重症监护室转到了住院部。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不能躺,也不能坐,头也不能自己抬,动也不能动,每天都靠我们抱着他,好像随时都会坚持不下去了……

家里的很多亲戚过来看望孩子,甚至私下里跟我们说,孩子已经这样了,话也不能说,字也不可能认了,以后就是个傻子,让我们自己早做打算。这些话很现实,可就是因为太现实,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全身像泡在冰水里一样,呼吸都呼吸不过来。如果真像他们说得那样,孩子会是个傻子,会是个无法行动的人,他的一生要怎么过啊。

孩子刚到住院部时,嘴巴无法张开,每当看到插在孩子鼻子上的软管,我就会瘫坐在病房外大哭。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孩子的命这么苦,为什么这样的不幸要落在这个可怜的孩子身上。如果上天可以将孩子的苦痛转移到我的身上,哪怕让我折寿,让我少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都愿意!可是,那段天昏地暗的日子里,神佛都没有听到我们的祈求!

我们不断的追问医生:“孩子还需要多久就能恢复?”所有被我们咨询的医生都摇摇头告诉我们:“先做理疗看看吧,孩子的情况比较严重,最少需要半年才能看到效果,以后会恢复成什么样谁都不能保证。”半年时间,我们都不敢想象能不能坚持住,而这还是最好的预计结果。而此时,由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我们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已经一贫如洗,并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保证孩子接下来的治疗。于是,在经过无数次内心崩溃的夜晚,我们最终决定,让孩子父亲到深圳去继续工作,以维持家里基本的开销。

在医院接受近三个月的理疗后,无意中通过同村的一位大叔的介绍,知道深圳有位项金明医生医术高超。于是,我和丈夫在电话里沟通,希望能去深圳,让孩子接受治疗。也曾考虑过深圳的治疗费用会更高的问题,可是想到能一边照顾孩子,一边还能兼顾照顾老公,所以最终还是决定去深圳。

给孩子求医治病的路是痛苦而又漫长的,这一路的艰辛和泪水是无法用语言诉说的。今天,俊杰已经能站了、能在不需要扶持的情况下走路了……不知道让我和丈夫有多高兴。而这一切,都是项医生带给我们的。对项医生的感谢话语我都不知道要如何去说。

项医生在给俊杰治疗时,知道了我们的家庭情况,就将孩子的治疗费用全免了。刚到项医生那治疗时,孩子连站都没法站,全靠旁边人搀扶着往前挪动。在项医生这儿治疗的三年时间里,我们能看到孩子一点一点的进步:慢慢能独立站立了、在大人的搀扶下勉强挪步了、自己能扶着墙慢慢走路了、撇开借力的东西能走一段了……慢慢的,孩子通过胯部关节的带动,能独立行走的越来越远了。

如今,我们仍然继续在项医生所在的坂田五味中医馆里进行康复理疗,项医生也告诉我们,完全治愈是不可能。但是,一定尽全力,希望能激活孩子部分应具备的功能,解除孩子肢体受限制的程度。

很多人问我,孩子患上这样的病,为什么心态还能这么好。其实孩子刚开始患病的时候,我的心态很不好,因为没办法照顾另外两个孩子,常常会内疚到失眠;因为看到别人家健康的小孩在我面前跑跑跳跳,会难过的掉泪;也会怨恨,怨恨这些不幸的事情为什么要发生在自己的身上。长时间心情抑郁使自己的身体也受到影响,项医生看到后经常开导我,他常跟我说:“孩子这样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如果做妈妈的都不坚强,都不满怀希望,孩子又怎么能有信心能恢复健康?做妈妈的都身体不好,孩子们有个事还能指望谁?”

心有千千结,一次是解不开的,项医生就反复的疏导我。有的时候他太忙了,还会交代其他的医生和助理多跟我沟通聊天。我真的很感激自己有缘能遇到项医生,遇到那么多像项医生那样好心的医生、助理,还有鼓励我、帮助我的人。他们从经济上、精神上帮助我,让我的心态越来越好。

今年,孩子要上小学了,因为孩子的特殊情况,我一直担心没有学校愿意接收他,而回家又会影响孩子的治疗。孩子的身体慢慢的变好,我怎么忍心半途而废,可是,我同样不忍心孩子在要读书的年纪里,不能像其他健康孩子一样去读书。很长一段时间,我因为孩子的读书事情而郁郁寡欢。有一天,项医生问我是不是最近有什么困难?我忍不住就跟项医生说了自己的顾虑。原本只是想说出来让心里舒服一些,谁知道,项医生当场就打电话帮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我的孩子可以去学校正常读书了。

你问我,我眼中的项医生是什么样的?我没有读过太多书,也不知道要如何说才能说清楚我心里想要表达的感激之情。只能说,正是遇到他,我们的家庭才能像现在这样对未来的生活仍然满怀希望!他,是我眼中最好的医生!张敏小患者俊杰的妈妈我眼中的项医生

曾经,我只相信西医,信任它的治疗精确和及时的“药到病除”,但是我的体质却一直未见改善。直至遇到中医后,才知道中医治疗效果这么神奇,不光治病,也一并调理身体。不愧是千年国粹,让我后悔遇见中医太迟,感悟太晚。

曾经,我以为只有满头银发的老中医才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医术会更加精湛。但是项医生让我知道了医术水平与年龄没有直接关系,而与天赋及勤奋程度有关,更与对患者的用心程度有关。

曾经,我以为让名医治病,是需要排一个上午的队,然后会被三言两语、开个药方抓药打发。可是,项医生的诊治却细致入微,将我的病因娓娓道来,更嘱咐我如何防患未然等。实话说,见了那么多医生,第一次感到这么温暖,我感动至极,原来医学诊断不只是冷冰冰的技术应用。

我不想过多地去赞美项医生的医德有多高尚,只想说说他对我的影响,让我对生活有了重新认识和很多改变。

我不再反季穿吊带衫、超短裤;不再肆无忌惮地吃冷、辣食物;不再为了图凉快在秋冬时节敞开窗户通风透气;不再一到夏天就抱着空调、风扇不放;不再抱着手机做“低头一族”;尽量不生气;每天公园慢跑半小时……

而神奇的事情也随后发生了:我的手脚不再经常冰冷了,每年秋天必来的感冒也不来了,脸上的斑慢慢淡了,身体及精神面貌都更好了,并且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很满足。

当然,受益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如我的母亲大人,去年腰椎疼痛,寝食不安,不敢坐车,而且内向的她向来忧虑多,整个人状态非常不好。而如今,经过中医调理的她每天哼着歌、跳着舞,今年竟然跟我们去内蒙古旅游,经过500公里的车旅劳顿都若无其事。每次她都说是“扁鹊大哥”就是项医生的功劳,不仅医病还医心!

是啊,父母安康,子女就安心。衷心感谢项医生这位平凡而又不平凡、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医生!幼儿教师罗素前第一章谈谈我的从医体悟

选择医学——这个与生命相关的工作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很多时候,由于生活的种种压力,我们会忘记自己当初选择的初衷,可是,一旦提笔,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本章节介绍了本文作者从医的缘起,以及作者在中医专业领域内,自己学习的一些方法。在结合临床的实践经验时,还有作者对所从事行业出现问题的反思。

中医的望闻问切神秘而奇妙,配伍用方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这个章节我们走进中医,细看一位中医传承者的成长历程。/ 第一节/从医的缘分

我出生在内蒙古,伯父是一名赤脚医生,在当地小有名气,经常给人看病开药,用的药大部分是自己去山里采摘的中药。幼时家境贫寒,所以,经常随伯父去山里采药,以补贴家用。

伯父是领我进入中医大门的老师,他崇尚经典,为人又比较风趣,给病人讲解病情时,总是化繁为简,将深奥难懂的病理知识像说家常一样讲给病人听,讲给我听。在伯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一直觉得,中医不难,中医很有趣。而伯父这种将复杂的中医理论结合生活中简单的常识讲给病人听的做法,对我的影响也很是深刻,在我开始自己的中医职业生涯后,我也像他当初那样,将为什么会生病,如何预防这种疾病等讲给来找我的患者听。可以说,伯父既是我学习中医的启蒙老师,也是影响我后来给病人看病治病的重要导师。

因为伯父认为,学中医,认识中药是基础。所以,在正式学习中医之前,我是先学中药的。内蒙古中药很多,伯父看病所用的中药,很多都是自己去山里采摘、炮制的。幼时贪玩,伯父为了引导我学习中药,每每将中药的药名、药性、功效等编成各种故事,以便于我学习和记忆。待到稍大一些,跟着伯父采摘中药补贴家用,除了去山里认识和采摘中药外,还在伯父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处理、炮制中药。如此,在伯父精心的引导下,我和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许多人在高考后选择专业时,是迷茫中选择了中医,或者是因为尊重家里人的意见选择的中医,主动、以中医为执念,认为自己唯一适合的只有中医专业的人,可能并不是很多。我一直为自己能有幸学习中医而感恩,因为伯父的影响,对中医也一直深以为念,正是因为这种感恩和执念,所以学习中医,不仅认真,更是感觉很快乐。《西游记》是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记忆,里面有一段孙悟空为朱紫国国王“悬丝诊脉”的故事。小时一直觉得这个情节神乎其神,因此,在选择大学的专业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到《濒湖脉诀》。听大伯的嘱咐,将《濒湖脉诀》倒背如流。为了感受脉诀中形容不同脉的感觉,连续两个暑假,一直跟在大伯身边。大伯看完诊,告诉病人是什么情况,我都会凑上去,请求也摸摸患者的脉。因为都是父老乡亲,所以,这些人都很包容,不仅愿意让我摸脉学习,还愿意跟我说说他们的病情。

后转至天津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也是在这里,遇到了几位和大伯一样崇尚经典的老师,在他们共同的影响下,我在大学毕业前,熟读、熟背了很多中医经典,至今仍然感激那个时候激励我的亲人和老师,正是有了他们的指路,在我少不更事的时候,帮助我打下了良好的中医基础,才有了我如今的些许成就。/ 第二节/我学医的方法

一、和很多学医的人不一样,我并没有太多临床学习的经验,也没有另外再拜过哪位名医为师。和大家不同的,可能是我渴求中医知识的欲望太过强烈,敢于在自己身上用药、针灸的行为。这种行为,让我在认识中草药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感受用药、针灸后自己身体的反应。

大学熟记的经典是早期看病开药的基础,那些熟记的经典让我恰如站在老祖宗的面前,在他们的指导下看病。例如,有患者说,“医生我没什么其他的毛病,就是想哭”。她一说完,我脑海中就出现一句汤头:甘草小麦大枣汤,妇人脏燥性反常,精神恍惚悲欲哭,和肝滋脾自然康。于是,自然就给她开了甘草小麦大枣汤加减。再如,有一患者说腿痛,不但腿痛,膝关节上楼也会出现疼痛,经了解,他疼痛的腿曾经受过外伤。于是,马上想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根据临床症状诊断这是外伤后易引起风湿痹症,于是,“独活寄生艽防辛,归芩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方子就出来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初从医者,因为并没有太多的临床经验,如何能精准地诊断和开方,就取决于“四诊”和《汤头歌诀》的熟悉程度。直到今天,我从中仍然受益良多,因此,我一直跟身边学医的朋友强调背诵经典的重要性。

学医就像建高楼,根基不稳,即便建成的高楼耸入云霄,也一样会崩溃倒塌。现在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很多学医五年,临床两年,仍然看不了病,很大的原因就是基础不牢。该记的都没记住,该背的都不熟练。中医四诊的“望闻问切”、中药的性味归经、主治功效等都记不住,这些基础都不牢固,如何又能辨证开方呢?当然,目前的中医院校毕业出来的学生之所以这样,和大学的教育也有关系。我一直强调学好中医一定要以经典为基础,可是,现在的大多数中医院校都将经典改为选修。原本必须要熟记的知识不仅不是必修,甚至沦为选修,大大降低了经典对学中医者的影响。

我大学的一位老师曾经对我们说:“学医者,一定要读《内经》,能从《黄帝内经》中参透一些问题,都能受用终生。”我对老师的说法是很认同的,想要学好中医,必须是以经典为基础的。不是说医学院临床各科不对,而是,经典是对中医基础学的补充和升华,想要当好一名好的中医师,离不开经典。

二、有人问过我:项医生,你那么年轻,学医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方法。

前面我介绍过,我并没有太多临床学习的经验,也没有另外再拜过哪位名医为师,除了背诵经典,再就是敢于实验和多思。

中医是来源于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中医哲学讲究“天人合一”,所以,我常常将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现象与临床中的情况相结合。例如,小孩子磨牙的案例。因为我是在内蒙古长大的,从小对牛羊比较熟悉。我们都知道,牛羊这些食草动物经常会出现反刍,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返回咀嚼、分泌唾液帮助消化。遇到小孩子磨牙,我也会想到,是不是因为小儿的脾胃不好,所以夜间磨牙,分泌唾液帮助消化?于是在临床中遇到这种情况时,试着用一些健胃消食的药,还真的挺管用。

生活中的很多案例可以在中医里解释,比如内文中我反复提到的“热胀冷缩”的原理等。多思多用,生活中的情况与病患的病情症状相结合,不仅易于让患者理解中医的理论,加深他们的印象,修正他们的生活习惯。还能打开自己的思路。

医生对绝大多数的病情,都应该有一套系统的、归纳好的“病情发展变化表”,就是对一个疾病的发生、变化、转归等各个流程都应该清楚。如果能做到这样,医生在给患者开方用药的时候,能提前告诉患者可能会发生的一些情况,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还能提高自己用药的精准度。例如,经常有一些感冒、咳嗽的小孩过来看诊,我看完诊开完药后,针对一些症状比较特殊的孩子,会叮嘱家长:小孩吃完药一小时左右可能会有点发烧的迹象,您不要担心,继续给小孩服药。于是,经常会有家长打电话告诉我:项医生,您真是太神奇了,我们家小孩真的是吃完药后一小时就有点发烧了。有些疾病的发展、转归,医生是可以预料得到的,如果医生能将疾病在用药的一些反应提前告知患者,在病情发生这样预料到的情况时,患者才会不惊慌。而且,患者还会因为医生的“料事如神”,对医生能治好疾病更加有信心。

我虽然没有拜师,可是我仍然有很多老师。临床中,我也遇到过很多用药效果并不明显的案例。几年前,我就遇到过一个荨麻疹的病例。中医认为,荨麻疹多跟个人情志不舒、郁久化热或体质虚弱、阴血不足致阴虚内热有关,加上风邪外侵,导致内不得疏泄,外无法透达,以致皮肤腠理之间,因邪正相搏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临床中,考虑风邪为主要原因,主要以祛风为主,用药考虑荆芥、防风等祛风药。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考虑是风邪加湿邪,或风邪加热邪等,再辅用芦根、连翘、牛蒡子、蝉蜕等解表药。一般患者在用药一周后都会有所缓解,持续用药调理体质,可慢慢根治。深圳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荨麻疹比较常见,在刚开始接触这一类病症时,用药效果时好时坏。苦于没有良师指导,在用药中,只能自己摸索,根据患者的情况慢慢改善用药。遇到的那位患者,就属于用药效果一直都不太明显的一例。因为跟患者沟通的一直都比较好,加上我本人也一直比较关注这种用药效果不佳的患者。因此,我们一直都保持联系。

有一天,这位患者找到我,告诉我说,他因为回老家处理一点事情,巧遇到一位当医生的朋友,在咨询荨麻疹的时候,朋友介绍了一位老中医,老中医问诊后,给他开了方,他用药后效果非常明显。因此,回深圳后,一有时间就过来找我,把老中医开的处方给我带过来,让我学习参考。

我看了老中医的处方,除了有防风、荆芥等祛风的药外,还有在治疗荨麻疹的时候,我很少用到的鳖甲、紫草、浮萍、白蒺藜等中药。在查看这位患者朋友用药的效果后,我试着将这些药用到临床中其他患荨麻疹的患者朋友身上,效果真的很明显。就这样,我从一位素未谋面的老中医身上,学到了他的经验和方法。

临床中,因为和患者关系都保持的很好,一些在我这里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如果在遇到效果更好的用药处方时,很多还会回来特意告诉我他如今恢复的如何,用的是什么药。这种借助别人的处方总结,提高自己对某一类疾病的用药效果我遇到过很多次。在这里,对很多同行的医生,对信任我、关心我的患者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我个人认为,学好中医,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选择中医的人,他本身一定是热爱中医的。我本人因为儿时大伯的影响,对中医有着强烈的执念,这股执念,不仅影响着我如何学习中医,还影响着我如何当一名真正的中医师。

由于中医自身发展的相对滞后和市场竞争的激烈,许多中医医院已经被西化,且大有不可逆转之势,这不仅给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难以挽回的影响,也使中医教育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大多数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生没有真正将掌握的中医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中,甚至除了他们之外的大多数中医医院(包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中医从业人员,很多也是采取西医的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处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单纯用中医理、法、方、药治疗疾病的情况较少。久而久之,中医的基本功不扎实,古中医书籍、中医汤药方剂大部分被遗忘,更不用说能辨证地用偏方去治疗疾病。很多选择学习中医的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学校的时候,接受了很多西医检测、确诊等知识的学习。但是,中医的“四诊”却了解的很少,了解到的大多数是书上能看明白的,从老师的经验、从医者的经验中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去学习的,利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应用临床的很少。这些东西反而大部分是实习期和毕业第一年的时间里,跟随坐诊的医生请教学习的。

读师范的学生,读书期间,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会有实战的培训学习,经过实习期的锻炼,那些认真学习、志愿当老师的学生一般都能够站在讲台上开始自己的教师生涯。但是,医生不是,中医生尤其不是。所以中医毕业的学生刚毕业是最迷茫的一个阶段。刚毕业的人,因为本身能力的不足,再加上从业环境的影响,很多都偏离了传统中医的道路。

我在社康工作了八年,刚进入社康时,我所在的社康门诊很不看好中医,我去之前,社康甚至都没有中医部门、中医医师。究其原因,就是西医的药效快、利益高,所以,无论是医疗单位或是就诊的患者,都对西医的认可度更高。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对中医是认同的、是信任的,他们也喜欢、愿意看中医,吃中药。但是,利益驱使使得一些医院过多地依靠西医已成一种趋势,人们往往看重西医,看轻中医。再加上医疗改革的实施,将医院推向了市场经济,为了寻求生存,使得医院的决策者们不得不采取一些有利于医院生存的措施,中医医院也不例外。这对后期临床实习的中医学生,造成了“中医无用”的影响。于是,无论是医疗单位还是从医者个人,都慢慢向“发展西医、学习西医”的道路靠近。于是,那些原本认同中医、信任中医的人,在大的环境下,连选择就医的权利都失去了。

可是,中医是不是无用呢?中医真的效果就一定慢吗?中医医生是不是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了呢?当然不是!我在社康工作了八年,八年的时间,中医门诊部从一个没有设置的部门成长为社康最受患者好评的部门,每天前来选择中医看病治病的朋友能从门口排队到门外的大马路上。中医的效果不慢,针灸、艾灸等中医理疗方法,能让一些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马上减轻痛苦。中医行业不缺乏生存空间,只是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我们中医医生付出很大的努力。

医生,永远不可能是一个会使人暴富的行业,但是,如果你真心诚意为患者看病治病,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帮助患者看好病,我想,养活自己,让自己活得有尊严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中医是有生存空间的,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可是,现在,我们很多中医从业者,自己都对自己所学、所用不认可、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从教育延伸到临床,从临床影响到所有人。现在中医药大学在中医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方面,几乎到了“全盘西化”的程度。学校在学生的培养上对中医不信任,偏西化,再加上很多学生对传统中医药理论掌握得不好,他即使也喜欢中医、也信任中医,但是,如果不能遇到一个让他坚定这种喜欢、信任的老师,他也很难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

摸脉、开中药,不如西医手术、大型仪器设备检查和治疗操作等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是不争的事实。大多数中医临床上的西化,不仅不能让中医有效利用已有的中医知识,甚至还影响中医将大部分热情和精力投入到考取西医研究生的复习中,以便将来能够获取更好发展空间。不仅造成中医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中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于患者来说也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幸运的是,如今倡导发展中医的声音越来越多。中医行业中,中医为主,西医检测为辅的医生也越来越多。希望在以后的从业路上,遇到更多真正热爱中医,理智选择检测设备以助中医辨证论治的医生。更希望我们的教育行业,培养出真正热爱中医,真正能做到用中医“悬壶济世”的医者。

学习中医,从事中医,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足够聪明,一定是你足够热爱、足够坚持。/ 第三节/医者要有恻隐之心

医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系到病人的病情发展。作为一名医生,基本的职业技术和责任心之外,最重要的,还需要有恻隐之心。人有恻隐之心才能见他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才能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才能全力以赴想方设法为患者解除痛苦。而这,才是临床中,我认为最能促进医生进步,决定医生高度的理由。

我治疗过一位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初次见到他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他已经很严重的病情,而是一个年轻人对自己生病的身体很无奈、很绝望的表情——正意气风发的年纪,应该站在自己的舞台上挥斥方遒,而他,却连行走都需要人搀扶,还被所谓的权威专家断定:这辈子只能坐轮椅!

在医生和患者之间,病人属于弱势群体,通常来说,医生就是病人的“上帝”。所以,医生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被患者当成圣旨。诚然,医生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但是,但凡一个有恻隐之心的人,都不会轻易地让患者知道非常绝望的诊断结论。即使迫不得已,病情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了,不是还有只告诉家属,不让患者知情的案例吗?

临床之时若没有恻隐之心,不能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对待,很容易产生“医过”,造成新的致病因素,给病人带来极大危害。

当今的医疗体制,受害者不仅是需要寻求帮助的患者,还包括从事医务工作的医疗人员。而“医过”除了和医生的个人道德素质有关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源于医疗体制的“以药养医”。我在社康服务中心工作了八年,八年的时间里,让我看到了太多由于“医过”造成的问题。

首先,危害最大的就是目前媒体多次报道的关于抗生素的滥用。

抗生素主要针对细菌感染,所以又常被称为抗菌素。除了针对细菌感染,抗生素还可以治疗一部分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感染。根据药性不同,抗生素可分为十多类,常用的有青霉素类、红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从发现到使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在人类与疾病的对抗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是,抗生素虽然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性疾病,但它不是万能的。国家将抗生素列为处方类药物本身就说明抗生素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擅用。

我们说国内医疗行业对抗生素的使用达到了滥用的程度,什么叫滥用呢?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抗生素滥用。之前看过一个报道,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这组数据的来源不可考了,只是曾经无意中看到一篇报道,觉得数字触目惊心,记录在笔记本上。可是,八年在临床一线的工作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告诉我,抗生素在中国的使用确实已经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抗生素疗效快

抗生素类药品自问世以来,由于其疗效好、见效快,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逐步渗透到日常用药中来。例如,感冒、咳嗽、发烧,很多都是打一瓶吊水就会有明显的效果。一方面,患者只关注用抗生素后的疗效,甚至只追求使用抗生素的用药效果,而不了解、不关注使用抗生素的副作用,促使医生不得不首选使用抗生素。另一方面,部分医生医术不精,为了追求诊疗效果,在给患者诊疗时,也会首选抗生素来使用。于是,在追求用药效果快且明显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忽略抗生素本身的副作用。于是出现滥用的情况。

医疗体制推动

过分的使用抗生素归根究底,和医疗体制的“医药不分”“以药养医”有很大的关系。医生的价值不能通过自身的技术来体现,他需要养活一家老小,需要有收入,于是,部分医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给患者看诊治疗时,主动给病人多用抗生素。于是,部分医生开药时为了考虑收益,也会主动为患者使用抗生素。

患者对抗生素缺乏正确认识

在药商广告、个别医生的宣传下,许多患者虽然表示知道抗生素有副作用,但不清楚具体包含哪些药,而对滥用抗生素有危害的说法更是知之甚少。例如“阿莫西林”的广泛使用。“阿莫西林”本身就是抗生素,这一类的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是需要严格按照医生处方的用法用量、计算后售卖给患者的。可是,在我们国家,“阿莫西林”成为很多家庭的必备药品,感冒、发烧更是习惯性的吃两片,将其当成包治百病的消炎药用。

于是,一方面,患者对抗生素缺乏正确的认识,只看用药后的效果,导致抗生素泛滥使用。另一方面,医生出于自保或由于医术不精,也主动给患者用抗生素。于是,慢慢的,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当医生不愿意给患者用抗生素,不愿意使用吊水时,患者本人还不愿意。2013年,甚至还发生了因为医生不愿意给发烧的孩子用吊水,反而遭家长暴打的事件。

正确的认识抗生素,正确的使用抗生素,需要我们医生共同努力。医疗行业的人都知道,随着抗生素的普遍使用,会让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原来有特效的抗生素对耐药菌的作用越来越小。而每一种抗生素投入使用,没有被杀灭的细菌就会产生对这一抗生素的抗体,成为耐药菌。这种耐药性既能横向被其他细菌所获得,也能纵向遗传给后代。

而且,部分医生的什么疾病都来点抗生素的做法,会使人体本身成为一个耐药菌库。一旦发生耐药细菌的感染,即使从来没有使用过抗生素药物的人,同样可能面临抗生素治疗束手无策的局面。

当好一名医生,一定要有恻隐之心,这份恻隐之心不仅要求医生要能感同身受地去感受患者痛苦,还要求医生要高标准的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精益求精,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技术。只有医生本人的技术更精湛了,在问诊用药的时候,才会对自己有更多的信心,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才能在各种诱惑前,坚守自己为医者的良心和道义。/ 第四节/医者要有耐心、细心

现代人很多都有焦虑症,在求医问诊中,一些人根本静不下心来听医生讲解病因和注意事项。整个问诊过程中,对方很有可能无数次打断医生的思路,也会出现医生反复讲解很多遍,对方由于思维不集中,医生讲的所有的话都像一阵风吹过。风过了无痕,无数次再次询问。

我经常跟我的同事讨论特殊的病例。每次讨论后,我们总会聊到我们现在的医患关系。我们从医者,不单单要看“人生的病”,更要学会如何去看“生病的人”。是的,同样的几个字,不同的排序,其意义完全不一样。“人生的病”指的是这个人得的病要如何去开方治疗,我们的重点是病;而“生病的人”指的是这个人为什么会生病,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生的病,我们的重点是人。

临床中,我不仅会给有需要的患者开方治病,还会细细嘱咐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个问题,以后需要注意什么,才能避免这些症状。我一直认为,这才是患者认可我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来到我这里看病,是稀里糊涂地带着问题来,清晰明白的带着方法走,不仅身体的不适能解决,内心的焦躁不安也能平息。心安的结果是双向的,他们感恩医生,我感恩他们的信任。

医患之间,也会出现很多的误会,有些患者原本就带着不信任过来看诊,他根本不给医生时间,质疑就开始了。我也遇到过很多这样的问题,也会委屈,也会反复的拷问自己:明明我已经很用心了,明明我在努力地想帮他解除病痛,为什么他不给我时间、不给我理解。明明我已经很用心的,很确定这样用药是对的,为什么他的效果依然不如我自己所想……

某一天晚上,我突然想到,因为我看的是病不是人。因为,我还缺乏耐心。从那以后,临床治疗中,突然又多了一层新的感悟。看病开药又多了一些新的思路,于是,临床中,我特别注重情绪对病情的影响。

医者除了要有耐心外,还需要细心。这种细心不仅表现在给患者看诊开方上,还需要表现跟患者沟通药物的说明和使用上。尤其是中医师。

当医生肯定是要细心的,尤其是中医师。中医诊断不像西医有具体的数据可参考,主要来源于医生的经验和对患者信息的整合。所以,一定要做到细心,才能减少误诊的可能。为什么我要特意强调这份细心还要表现在跟患者沟通药物的说明和使用上呢?这是因为临床中有遇到太多自己随意服用中成药,或服用西医医生开的中成药后,导致身体不适的案例。

板蓝根、风寒感冒颗粒、京都念慈庵蜜炼川贝枇杷膏等中成药是很多家庭的必备中成药。之所以成为必备,是因为中成药疗效确切,而且副作用较小。身体出现不适,自己对应着症状就随意买些药吃。

其实中药讲究辨证,讲证候,同一种疾病包含不同的证型。例如,感冒即可分为风热、风寒、暑湿、气虚、阴虚等证,胃部疾病也可分为胃寒、胃热,如果将药物用于相反证型的治疗,虽然同是治疗感冒、胃痛的药物,但也不会有效果,更是不合理的。如果选择不正确,不但不能保证治疗效果,还可能会产生副作用。

所以说,中成药的广泛应用,既是对中医的肯定,但同时,也给中医带来很多不安。为什么?《医师报》第287期的一篇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70%的中成药是由综合医院的西医医生开出的,北京市18家三级以上综合医院与部分中医医院调查结果显示,西医开具中成药处方不合格率高达43.4%。”

除一些人自己对照证候用药外,43.4%的中成药处方不合格率让人触目惊心。这些数字是由西医医生开出的处方,外行的西医大夫开中药,不是非常专业,弄不好不仅帮倒忙,还有可能因为所用的是中成药的原因,让患者对中药产生不好的印象。

例如,桂枝茯苓胶囊(茯苓、桂枝,牡丹皮、桃仁、芍药),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经典方,很多医生都知道能治疗乳腺增生、乳腺纤维腺瘤、子宫肌瘤等肿瘤,但是一些医生在应用时却不一定能很好地区分哪种体质的病人适合用这个经典方。如果错误使用,就会对病人的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再如,常见感冒分为风热、风寒,大家常用的感冒药也分为寒性和热性,热性病应该选择寒性的药物,如果用反了,不但对治疗没帮助,还会加重病情。如鱼腥草合剂、蛇胆川贝枇杷口服液等是治疗风热型疾病的药,但如果用来治疗风寒型疾病,对病人会非常不利;再有,某些中药会和西药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物的功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例如,呈酸性的中药五味子,与呈碱性的西药胃舒平同时服用,会产生酸碱中和反应,因而会降低药效。

中成药也是中药,所以用药必须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如果不能对症使用中成药,西医最好不要随意开方,致使中成药的临床使用存在安全隐患。而中医生在给患者开药用药时,也需要细心地跟患者沟通好药物的作用功效。一方面让患者知道自己用药的效果和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医生个人的影响,让身边更多的人知道,中成药同样需要辨证论治才可服用,而不是像糖果似的,认为随意吃了对身体影响不大。帮助对中成药存在误解的人们重新确立正确的认识。另外,也呼吁各大医院重视中成药的合理使用问题,并进行中医基本常识的普及,同时,也可以制定常见病的中成药临床使用指南,保证人们的用药安全。/ 第五节/中医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从清末到建国初期,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加深了人们对中医的怀疑与误解,甚至一度有并未深刻了解中医的文人、医生喊出“取缔中医”的口号。这些事件的影响,以及西医本身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中医的生存与发展。教育的改革,中医教育的现代化,似乎让中医只有以西医提倡的科学化的标准为准则,才有一席生存空间。服务华夏民族几千年的中医文化就这样出现衰落的现象,这是无法否认的现实。很多选择学中医的人,已经学中医面临工作的人,甚至已经工作的中医从业者,可能都会考虑,中医还有未来吗?

中医当然是有未来的,只要你真心热爱它,能够不气馁、不放弃,坚持自己的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研究它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它的神奇和有趣,你就是中医的未来。

我很年轻,是80后最早的一批人,很多朋友和患者希望我能多写一些关于自己如何在短短几年间,成为一名每天门诊量过百的“名医”经历。起初我很惭愧,不愿意写,因为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名医”,只是做好了一名医生必须要做好的本分工作,只是每天和天下间千千万万的医生一样,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身体不适的人解决病痛。而这一切,是我和我的同事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是我们为医者的使命,并没有什么值得能拿出来说的事。后来,经朋友的劝导下,写下了这些文字,简单地介绍了一些我从医的一些浅薄认知,可能有一些很有道理,有一些并不正确。希望说得不对的地方,做得不好的地方,有朋友能多多指正。感恩,敬谢!第二章人为什么会生病“医生治病,治不了命”。中医的治病哲学,就像站在红绿灯这一头的警察,在出现闯红绿灯造成车祸之前,就提前提醒驾驶员要注意停车。这也是中医医生常常强调的“养生哲学”。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认识生命、防治疾病的知识结晶。本章节中,简单介绍了中医文化中的哲学特点,重点介绍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却又对我们身体的健康起着重要影响的问题。/ 第一节/千年传承的医理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人体各个部分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因此,中医认为,人体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诊断时,可以通过外在的变化,判断内脏的病变。治疗时,对于局部的病变,也应从整体出发,确定治疗方法。天人合一的统一性

首先,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因此,中医有四季养生的说法。

其次,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变化,因此,人需要主动适应社会,调整自己的情志。

最后,人与自身的统一:人自身是一个整体。中医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草药库,当人出现疲劳、紧张、心烦等亚健康的时候,中医通过针、点穴、按摩、拔罐等方式调理人体的气血,激发人体内的潜能,培养人自身的免疫能力,以达到提高自我痊愈能力的目的。辨证论治

中医学中不强调致病的病原体是病毒或是其他微生物,“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其中,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表现出不同的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未病先治,既病防变

中医学在治疗上历来以防重于治。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达到防止疾病发生的目的。

既病防变,又可以说是有病早治,防止病变。古称“差后防复”,是指疾病刚痊愈,正处于恢复期,但正气尚未得元,因调养不当,旧病复发或滋生其他病者,事先采取的防治措施。或指疾病症状虽已消失,因治疗不彻底,病根未除,潜伏于体内,受某种因素诱发,使旧病复发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第二节/你平时运动吗

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健康的生命,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分,同样也离不开运动。长期坚持适量的运动,可以使人身体健康、精神焕发。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爱运动或基本不运动的人数正在逐渐增加。于是,出现了各类与缺乏运动有关的疾病。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请大家务必坚持运动。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生活中用到的工具越来越多,这些工具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尤其是交通工具,出门有车,再远点坐火车,不行还有飞机。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能又快又省力地完成一次短途或长途的旅行。然而,在借用工具让我们的生活更舒适的时候,我们也发现了自身的变化:由于工具的介入,我们运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

运动本身是我们身体的天生优势,从医学上说,身体的四肢、肌肉以及脏腑,都离不开运动。经常规律的运动才不至于使我们机体的功能退化,才能保持骨骼、韧带和肌肉的健康,才不至于50出头就腰酸背痛腿抽筋。因此,当我们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时,势必会造成我们生理功能的退化,所以,我提出一个观点:现代人的生命在缩短。

目前,很多不切实际的调查在各类媒体上鼓吹,认为我们人类的生命在延长。他们的立足点就是现代医疗科学的进步能攻克越来越多的疾病,能更全面地保障人们的健康。然而,我们纵观社会现状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疾病正朝着低龄化的方向发展。例如,糖尿病。在以前,糖尿病曾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疾病,而近几年,此疾病年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调查发现,糖尿病甚至已经开始向儿童青少年发展。宫颈疾病是妇科常见病症,好发于40~50岁左右的妇女。最近,有媒体报道,一个13岁的少女居然得了宫颈糜烂,令人震惊之余,也让我们的妇科工作人员不得不关注宫颈疾病的低龄化现象。《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意思是说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这句成语其实讲的就是生命与运动密切相关的道理。那么,什么叫“运动”呢?“运动”一词是广义的:有物体运动、物质运动、政治运动、文化运动、生产运动、体育运动等。宇宙间的万物或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都离不开运动,运动一旦停止生命也就完结了。流淌的谓之活水,不流淌的则是死水。活水川流不息、激情无限;死水易受污染,易发臭,最后干涸。小树借助风力摇摆,全身晃动之时就扎下了根,根扎得越深,树干越粗壮,叶子也就越茂盛。因此,我们的祖辈早就总结“根深叶茂”的说法。人,更是如此!如果人们能结合自身的条件,经常进行一些适合自身的运动,让身体各项机能得到锻炼,身体就越好;反之,如果不运动,不去做适合自身的健身运动,势必就会缩短自己的生命。

当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听到“肺癌”“结肠癌”“宫颈癌”……我们从来没听过有谁患过“心脏癌”,有没有人想过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身体的很多器官都是不运动的,它们都静静地在我们的身体里,维持着我们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如果不通过特殊的手段,我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而心脏,每天都在运动,并且一直有规律地在运动,一旦哪一天它停止了运动,也就是我们生命终结的时刻了。其实,这跟我们前面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是一个道理。

有的人可能会说躺在床上的植物人一动也不动,不也一样是生命吗?这是不对的!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蛋白质能通过新陈代谢,不断地跟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停止,蛋白质也就不分解了。躺在床上的植物人固然还能进行呼吸,心脏也仍然还在跳动,但那更多的是医生和亲人们用特殊的手段强制留下来的生命体,本质上来说,他甚至如同僵尸,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那么,人应该如何看待运动,如何进行运动呢?这个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讲清楚的。因为人类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又有每个人不同的分工。分工不同,多年形成的习惯也自然迥异了,运动的方式也就不能统一划分了。简单来说,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来说,他们每天都在田间劳作,几十年周而复始,对他们来说,勤劳的耕种和劳作就是在进行健身运动。而且,这种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创造财富,在运动中创造他们的价值。

现如今,大都市的白领,大多是坐在电脑前工作,这一类人群活动的机会很少,繁忙的工作和沉重的压力让他们很少进行运动锻炼,休息的日子,他们更多的会选择好好放松,在家睡个懒觉,以恢复体力,保证下一周能很好地投入到工作中。这样的生活状态真的不好,我经常遇到才3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找我看病,他们不是颈椎有问题,就是腰椎不舒服。我们都知道,流动的水不会淤积,其实,对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