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玲珑的处事绝学(成功的秘诀在哪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9:33:07

点击下载

作者:金庚石

出版社:延边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八面玲珑的处事绝学(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八面玲珑的处事绝学(成功的秘诀在哪里?)试读:

前言

亲爱的朋友,您是否觉得时间永远都不够用,处世技巧不够圆熟,成功离你太遥远?请不要在忧心、彷徨,本书系所提供的全方位的方法与技巧将在您的事业之旅中成为您成功的得力助手。成功是每一个人终身追求的目标,在这段追求的过程中,本书将扮演一个站在您身后的智囊团的角色,尽其之力,提供所知,着力于把最有效的成功方法和最新的成功资讯奉献给您……在伴您创造成功的历程中,使您获得精神上的指引、激励和扶持,最终让你品尝到不断成长中的成功喜悦。

本书系提取了众多著名成功学大师的成功理论精髓。与一般的成功学教程不同,它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而是全方位探讨创造成功,助您成功是本书系惟一的目标。在介绍方法与技巧时,既对绝大多数领域的成功方法做了简要介绍,又引述了各领域的名人事例,作为典型加以分析。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更利于全面地对成功方法进行介绍。

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这是一个机会频生、奇迹迭出的时代,这是一个人人都渴望成功的时代,每个人都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必须在思考和学习中塑造自己,通过本书的学习,你必将学到许多实实在在的成功方法,这些都将成为你今后生活、工作、事业中的指南。

与其自行艰苦摸索,不如寻求成功方法的指导。既然你不想在平凡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而是希望生活每一天都有一种全新的气象,那么思路就很明显:我们必需不断的学习前人的成功方法,对前人的失败进行反思。

本书系是迈向成功的人士不可缺少的左臂右膀,将会为您解决的困惑,树立您的成功信念。读书虽不能百分之百保证成功,但至少它会让您所踏出的每一步路都不致歪斜走偏。也许你看了太多的成功励志类的书籍,但相信你会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找到您所需要的——那块助你成功的敲门砖!第一章为人处世,方圆有道

嘴可以毁人,也可以誉人,但是要获得、维持一个好的名声很难,而败坏一个人的名声往往一句话就行了。话要到位,意要入心

戴高帽的做法常被人耻笑,主要是因为:一来做高帽子的确很不费力,可以日产万顶;二是人人喜欢,趋之若鹜;三则是因为品位低下、令人生厌的伪劣“马屁”随处都是。

其实恭维也有三六九等之分。上等品被称为“赞美”、“赞扬”、“赞许”、“称颂”等;下等品则被贬为“讨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献媚邀宠”。

上等的恭维有几个主要规范:

无论真假却令人乐于信服;

不露痕迹,不动声色,使人浑然不觉;

气味芬芳宜人,远离点头哈腰;

富有新意,而非陈词滥调;

尺寸恰当,分量适中,正中下怀。

恭维别人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阿谀、谄媚,都是技艺拙劣的高帽工厂加工的伪劣产品,因为它们不符合赞美和恭维的标准。高帽尽管好,可尺寸也得合乎规格才行。滥做高帽是不明智的。赞扬招致荣誉心,荣誉心产生满足感,当人们发现你言过其实时,常常因此感到自己受到了愚弄。所以宁肯不去恭维,也不宜夸大无边。

过分粗浅的溢美之词同时会毁坏你的名声。不论是用传统交际的眼光看,还是用现代交际的眼光看,阿谀谄媚都是一种卑鄙的行为。正人君子鄙弃它,阴险小人也不便明火执仗应用它,即使被称为“拍马行家”的人,也会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

在现实的交往中,大凡向别人敬献谄媚之词的人,总是抱着一定的投机心理,他们自信不足而自卑有余,无法通过名正言顺的方式博取对方的赏识,表现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标,只好采取一种不费力又有效益的途径——谄媚。

如果一定要说些好听的话,怎样才能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呢?内容要坦诚得体,必须说中对方的优点

人总是喜欢奉承的。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奉承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言辞会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因而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识破,从而产生不快的感觉。

赞美的话语一般来说都是善意的,即便溢美之词也大多是好意,效果也通常是好的。一棵小歪脖树,你夸它美丽,它绝不会盲目自大起来,而是会竭尽全力直起身子来。一个跛脚孩子,你说:“多漂亮的孩子啊!”这孩子听了绝不会昏到认为越跛越漂亮。态度要谦虚,并且顺着对方的心思

像抚摸一只小猫一样顺着别人的心思对待他,这是一种高明的赞美方法。顺着毛捋小动物,它们都会发出满足的叫声,或者悠闲地摇着尾巴,甚至回过头来舔你的手,但是如果戗着毛捋的话,至少它们会很不高兴地跑开,甚至会咬伤你。

关于这一点,人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喜欢被“顺着毛捋”。人的性格、脾气、爱好等就是他们的“毛”,如果你能顺从他们的这些个性特点,他们很容易接受你所说的话。

一位女士激动地跑来找一位心理医生,告诉心理医生,丈夫是多么的不爱她,并且经常打骂她,她打算与丈夫离婚。心理医生想,如果她真的想离婚为什么要跑到这里来呢?可以肯定,她还是想借机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于是心理医生决定用“顺着毛”的方法开导她:“你丈夫这样做,确实称不上是一位好男人,不过事情都这样了,我劝你还是想法解救这段婚姻,如果一定要离婚,你也应该让他感受到其中的痛苦。”

女士非常关切地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感受痛苦呢?”“尽量想办法恭维他、讨好他,像抚摸一只小猫一样顺着他的心思对待他。当他觉得不能没有你,并且以为你还深爱他的时候,你再断然决定与他离婚,让他痛苦不堪。”

女士觉得心理医生言之有理,决定要试一试这个方法。几个月后,女士又来到心理医生面前。医生告诉她:“行了,你现在可以办理离婚手续了。”

女士回答说:“什么?离婚?我才不呢,现在我与丈夫比初恋还要幸福甜蜜呢!”

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喜欢听好听的,所以,不只在处理家庭问题,在许多场合,如教育孩子、追求异性、化解纠纷等,都可以使这种方法,把该说的好听话说到对方心坎上。只有先顺着他,最后才能征服他。说实话也要讲究技巧

与人交往,真诚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是,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有些真话说出来可能会伤人,这时,你可以不说,但不可以直说。如果一定要说出来,也要学会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讲出来,避免给对方造成某种伤害。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爱说老实话的人,什么事情他都照实说,所以,他不管到哪儿,总是不受欢迎。这样,他变得一贫如洗,无处栖身,到处流浪。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进去。修道院长是个“热爱真理,并且尊重那些说实话的人”的人,于是,把他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

修道院里有几头已经不顶用的牲口,修道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怕手下的人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就叫这个诚实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诚实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修道院还会把它们卖掉吗?”

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都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买这些牲口了。于是,诚实人到晚上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听完诚实人讲述完集市上发生的事,修道院长非常生气:“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他们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对的实话!所以,老兄,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

就这样,诚实人被院长赶出了门。

其实,故事中“诚实人”的遭遇并不是偶然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舞蹈家邓肯是19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性,热情浪漫外加叛逆的个性,使她成为反对传统婚姻和传统舞蹈的前卫人物。她小时候坦率得令人发窘。

圣诞节,学校举行庆祝大会,老师一边分糖果、蛋糕,一边说着:“看啊,小朋友们,圣诞老人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邓肯马上站起来,严肃地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

老师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压住心中的怒火,改口说:“相信圣诞老人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我才不稀罕糖果。”邓肯回答。

老师勃然大怒,处罚邓肯坐到前面的地板上。

在生活中,人与人交往贵在真诚,但这并不一定要表现在语言上,只要你的心是真诚的,就不一定要实话实说。不论是出于对别人的尊重,也不论是出于保密的目的,一些不便说的真话,要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者巧妙地转移话题。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担任要职。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上建立核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说:“你能不能保守秘密?”

朋友回答说:“当然能。”

罗斯福笑着说:“我与你一样。”

罗斯福的两难推理简直是天衣无缝:如果你能保守秘密,那么我也能保守秘密,而且你也可以理解,因此我不必告诉你秘密;如果你不能保守秘密,那么对不起,对一个不能保守秘密的人,我不能告诉你秘密。所以,即使在最好的朋友面前,不该说的大实话也要守口如瓶,但是为了不伤害彼此的感情,在拒绝说出一些实情时,要学会玩点“聪明”。委婉表达

直言是对人信任的表现,也是与对方关系密切的标志。但是,有时直言可能逆耳,这时,就要学会婉转地表达,以一种让别人更容易接受的形式说出实话。例如,某公司的推销员要求你购买他们的产品,可你不想买,你可以很有礼貌地说:“谢谢,我暂时还不需要,需要时会与你取得联系。”这样作答,要比直接说“我不需要”更能让人接受。点到为止

在与人打交道时,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不便于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时,可以借一些模棱两可的话点到为止,以此表达你的想法。例如,你面试了一位求职者,但是你对对方的表现并不满意,当对方问及“我是否能被录用”时,你可以回答他说:“我们对你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公司需要做进一步考虑。”巧避话题

在谈论一些话题时,当有人向你了解一些不便透露的内幕时,要学会巧妙地转移话题,避开对方的“跟踪”。例如,你无意中了解到上司的一些绯闻,而其他同事得知后,都想从你口中获取一些消息时,你应该学会转移话题,比如:“今天,我可没有时间与你们闲聊。”

与人打交道,不能说的大实话就不要说,这是一种谨慎的做法,也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对于一个涉世不深的人来说,必须要清楚,许多事情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说话办事不妨多留个心眼,在面对不便直言的实情时,要学会应用方圆之理。把“对”让给别人

生活中,没有人永远都在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出了错儿,然后纠正过来,不会因此掉了你的身价。当然,如果你尽可能多地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就更好了。

但是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如果一定要说是我的错,那意思就是说,你是对的了?这可不见得,对错可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所以,他们做错了事,习惯强辩;说错了话,不轻易承认;伤害了别人,也不以为然。说白了,就是从来不懂得将“对”让给别人。

有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们上课时,由于不注意,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错别字。一位眼尖的学生发现了,于是举起了手,老师还以为他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学生却说:“老师,您写了一个错别字。”

老师皱着眉头说:“错别字?在什么地方?”

当学生告诉他时,他不但没有改正过来,而且瞪着眼睛对这位学生说:“我怎么没有发现呢?好好再睁大你的眼睛看一看。”

这位学生擦了擦眼镜,又仔细瞅了瞅,心想:“明明是错的呀,难道这个字还有其他的用法。”于是不敢再做声了。

这时老师也发现自己出的错,但是怕丢面子,不敢当着学生的面承认,而是说:“我说××同学,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聪明!这是我将要留给大家的课后作业——从中找出一些错别字,你现在着什么急呀?”

这时,课堂上传来了一阵哄堂大笑,老师显得很尴尬。

怕丢脸,往往会丢更大的脸。如果这位老师能当着学生的面承认错误,并表扬这位学生,不但会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而且也会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好形象。

一个人说话、办事的道理与此是一样的。我们该道歉的时候,要勇敢地道歉;该承认错误的时候,要主动承认错误;该把“对”让给别人的时候,就不要遮遮掩掩。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做了错事、说了错话后,依然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

高先生与两位朋友在谈论一个话题时产生了分歧,一位朋友认为:“喝酒会伤身,所以,我从来不喝酒。”高先生却说:“经常喝一点小酒对身体还是很有好处的。”两人谁也不服谁,最后从谈论喝酒转到了人身攻击。

这时,另一位在座的朋友见事态严重,于是站出来说:“有话好好说,关于喝酒看法,我觉得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酒喝多了,确实可以伤身,所以不易常喝。当然,酒少喝一点对身体也是有益的,这一点高先生说得很对。”

如果当初高先生与朋友能及时将“对”让给对方,然后再接着在和谐的气氛中探讨这个话题,相信谈话会变得很融洽。

所以聪明的人在与别人谈话时,不论对方说的对还是错,都不急于表态。当对方说的正确的时候,会积极地点头示意,即使自己认为对方说得不对,也不会急于表示自己的意见。在别人讲话时,少插嘴

有一位哲人说,上帝赐予人类两只耳朵,一张嘴巴,其用意很明显,就是让人们多听少说。所以,当别人说话时,你在一边多听一听也没有什么坏处。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生怕自己被当做哑巴被别人卖了,不论人家谈论什么事,自己关心或不关心的;自己了解的或不了解的,他都喜欢掺和掺和,从中插一杠子。这样的人给人最深的感受就是讨厌。

少插话,并不等于你孤陋寡闻,说多了也不见得你见多识广。不随便插话不仅是一种礼貌,对别人的尊重,也会向别人表明,你是一个稳重的人,不是一个信口开河的人。当别人把话说完后,你可以适当地谈一些自己的想法,这样自然可以赢得别人的好感。

如果只是听话不听音,在别人把话讲到一半,或者自己就根本不知道对方接下来要讲些什么,就急于打断对方,发表自己的“高见”,这样做很容易让自己落下“多嘴”的名声。有三种“多嘴”的人最惹人讨厌。

第一种人,不懂装懂,喜欢赶在别人前面,表明自己也不差。

杂货店的张老板5年前给儿子买了一台电脑,这么多年,张老板连鼠标也没摸过一下,可是他的宝贝儿子整天用来打游戏,怎么管也管不住。一气之下,他把电脑上的一些连线拔了下来,谁知这一拔,电脑就再也启动不起来了。一天,他找来了一位修理工,修理工检查完机器后,对他说:“我修过许多电脑,你这电脑是小毛病……”

话还没有说完,张老板便急着说:“是小毛病,我平时太忙,也懒得弄它。”

修理工说:“电脑这东西更新换代太快了,我看你这台……”

张老板知道对方接下来要说什么,赶紧插嘴说:“平时我不怎么用,像这‘奔Ⅲ’也够用了,买个好的,还不是让儿子用来打游戏呀。”他经常听周边的人说“奔Ⅲ”,于是说自己的电脑是“奔Ⅲ”的。

修理工又仔细看了看,他认为这台电脑至多也就是一个586,但是他没好意思反驳对方。只是应声说:“是啊,是啊,现在哪家的孩子不是这样呀。”

生活中这种不懂装懂的人有许多,如果自己真的对一些事情不懂,即使表现出来也没什么,但如果刻意去用一些不当的方式强调自己的无知,就很难让人接受了。

第二种人,听话不听音,打鼓不听声。

这种人在插嘴前很少在意对方在说些什么,而只是依着自己的喜好,听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然后再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

一天,小明在自己的朋友面前讲述了自己从前的一些苦难经历。他认为,自己与朋友有着相同的经历,说出来对方一定会感兴趣,结果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起初小明说:“我自从离开家,就很少再回去,其间我受过很多的苦,有一次……”

于是那位朋友说:“你都受过什么苦?”“我挖过壕沟,背过水泥,但是攒下的一点钱却全部丢了,没有钱时,坐公交车还经常逃票,我还……”“那你逃票时,售货员就没有发现吗?你都是怎么逃的?”“有时在离售票员远一点的那个门下车,有时用假票。这还算好一点,我有时一连3天都不能吃上一顿饱饭……”“那你不是说你挖过沟,背过水泥吗?怎么会沦落到这等地步。”

小明有些不耐烦了:“我不是告诉过你了吗?我挣的一些钱都丢了。”

且不说这位朋友由于急于插嘴而不能完全听明白小明在说些什么,此时小明会对自己的朋友作何感想呢?如果这位朋友能够认真地听小明把话讲完,他就不会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许多时候,你对别人产生的一些疑问,很容易从他们的话语中找到答案,这时需要你仔细地听,而不是急于插嘴。

第三种人,催促着别人赶快把话讲完。

其实这种人,并不是在别人讲话时自己有话要说,而总嫌别人说话不够痛快,啰里啰唆。

与这种人讲话,在你刚开始讲话时,他便会急不可待地对你说:“接下来呢?”你还没有说三句话,他又会说:“结果呢?”你再说,他还问:“后来呢?”当你讲到最后,他却似乎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最终呢?”在整个谈话的过程中,你必须要依着他的思路说话,与这样的人讲话,只有一种感觉——费劲。

所以,别人在讲话时,你不断地插嘴只会惹人烦,聪明的人,在别人讲话时总是会认真地倾听,轮到自己说话时,再谈自己想谈的观点,问自己想问的问题。尤其是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他们更不会随便插嘴。所以,当你想插嘴时,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倾听时,不打断对方的话;

把对方的话听完;

听懂对方的意思;

把所有的问题记在脑海里,等对方说完后再发问。驳人以理,斥人以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屡屡见到令人不满或生气的事,这时“骂人不带脏字”的反驳方式就可以派上用场了。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无理的提问,这种场面往往让人窘迫得很,这时必须使点“心眼儿”,学习些应对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得心应手地把自己从窘境中解救出来。

有一个吝啬的老板叫伙计去买酒,伙计向他要钱,他说:“用钱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不花钱买酒,那才是有能耐的人。”

一会儿伙计提着空瓶回来了。老板十分恼火,责骂道:“你让我喝什么?”

伙计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从有酒的瓶里喝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如果能从空瓶里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显然,老板想不花钱喝到酒的言行是不适当的。如果伙计不知如何机智应对的话,或者遭到老板的责骂,或者自己贴钱给老板买酒。

在现实生活中,反驳别人的不适当的言行可采用以下一些技巧。比对方更荒谬

一位记者向前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30亿美元!”

显然,这是针对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清廉而来的。对于蒙博托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严肃而敏感的问题,蒙博托听了后哈哈大笑,然后反问道:“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记者显然是认为蒙博托不廉洁,但并没直说,而是用引证的方式委婉地表达,蒙博托如果发脾气正颜厉色地驳斥,则既失风度体面,又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而心平气和地解释恐怕也行不通,谣传的事情能用三言两语澄清真相吗?

于是,蒙博托除了用“哈哈大笑”表示不屑一顾外,还引用了一位比利时议员的话来反问记者,似乎在嘲弄记者孤陋寡闻,但实际上是以更大的显然是虚构的数字来间接地否定了记者的观点。委婉点拨

19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家罗西尼对自己的创作严肃认真,非常注重独创性。他对那些模仿、抄袭行为深恶痛绝。有一次,一位作曲家演奏自己的新作,特意请罗西尼去听他的演奏。罗西尼坐在第一排,开始听得很入神,但是很快脸色就变得有些不愉快了。

后来,他干脆边听边把帽子脱下来,然后再戴上,如此反复了几次,演奏者看到他的这些动作后,就问他说:“这里的演出条件不是很好,是不是太热了?”

罗西尼回答说:“不,我有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我不得不脱帽有所表示。”

虽然没有明说,但那位作曲者一定会从中听明白自己的抄袭行为是骗不了人的。在日常生活中,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反驳他人的方法。幽默一点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肯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是有话要说时,不妨先用幽默开道,以一种更能让人接受的谈吐表达你的不满,从而给对方以警示。

有一家公司的餐饮部,伙食很差,但是各种菜的价钱却很高。员工们经常批评,甚至谩骂相关负责人。一次,一位员工买了一份菜后就开始发牢骚,他用手指捏着鱼的尾巴,把它从盘子里提起来,冲着餐厅负责人说:“喂,你过来问问这条鱼吧,它的肉都到哪儿去了。”另一位员工要了一份香酥鸡,他发现鸡腿没有了,于是也叫了起来:“上帝啊,这只鸡竟没有腿,它被哪个可恶的人给偷走了?”

由此可见,幽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反驳手段。一方面,不会直接伤害对方;另一方面,却可以一针见血地表达你的态度,同时,还可以避免直接对话造成的尴尬局面。

圆融处世就要使自己柔中带刚,刚中带柔。面对怀有敌意的对手,或是让你感到难堪的人,许多时候,不便于正面与其发生口角。这时,就要学会以一种灵活的方式应对,这样既能准确地传达你的想法与意愿,又不让对方找到更多的借口来反驳你。负面的话少说

有人不自觉地犯有爱讲负面话的毛病。这种人说起话来,总带着不满意的、抱怨的口气。上班一开口,先是说早上的油条不好吃、公共汽车老是等不来,然后又嫌早晨的开水烧得不够开、茶叶没有味儿。打电话总是怪对方没有好口吻,聊起天来会说某某不讲义气,谁谁太抠门,如此等等。

与这种人在一起交往,好像世上没有几件能让他称心如意的事。如果你留心统计一下,假如他一天讲了100句话,大概有一半以上都是负面的。

爱讲负面话的人,往往用自己过于理想化的模式,去套生活中的现实,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有的人是看问题过于狭隘偏颇,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其他,凡是不对自己脾气的,都一概予以否定;有的人用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看别人缺点,将别人微不足道的缺点放大。正如鲁迅先生曾经比喻的,一位老夫子用放大镜去看美人那嫩白的胳膊,结果却看到了皮肤上的皱纹和皱纹间的污泥。那么试想,如果再用显微镜去观察,岂不就是骇人的细菌布满全身了吗!

爱讲负面话的人,很难与人友好交往,即使他并没有直接说对方不好,但他万事皆不如意的心态,让人很难同他找到舒心满意的共同语言。久而久之,人们还会觉得此人太“刁”,难以相处,常常避而远之,偶有接触,也只好打个哈哈敷衍了事。总讲负面话的人,最终会成为难以与人相融的孤独者。

不是负面话不可以说,关键是要少说,不该说的时候坚决不说,这需要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如有一个故事中讲到的: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伞,小女儿卖冰棍。晴天雨伞卖不出去,老太太就埋怨老天为什么不下雨;雨天冰棍卖不动,老太太就抱怨为什么不赶快出太阳。后来有人开导她说,晴天你小女儿冰棍卖得火,雨天你大女儿雨伞卖得快,你天天都有高兴事,还有什么可埋怨的呢?老太太一想,果然如此,于是脸上便由阴转晴,心情也一下子就好起来了。同样,与人相处,也要热情大度,注意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有时还需要用你身上的闪光点去照亮别人,让大家的心境都明亮开朗起来,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同你友好相处。

一次,一位年轻的女孩来到圣菲利普面前倾诉自己的苦恼。这个女孩心地善良,但是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说一些不中听的话,但又守不住自己的嘴巴,经常说一些别人不想听到的负面话。所以,人们都不喜欢她。

圣菲利普决定让她为自己的缺点赎罪,于是让她去市场上买一只母鸡,沿途拔下鸡毛丢在路边。女孩这样做了,然后去找圣菲利普,圣菲利普又让她返回去,把沿途的鸡毛如数捡回来。女孩又依照吩咐去做了,可是最后她却哭着回来说:“我根本就找不到几根,风早已把它们吹得无影无踪了。”“这就对了,你经常说的负面话,口耳相传到各地,但是,你想收回来却是不可能的。”圣菲利普告诉她说。

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难以收回来,负面话给别人的心理造成的影响不会立即消失。另外,习惯于说一些负面话,会感染别人的情绪,久而久之,你会被人认为是一个不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人,一个太狭隘、眼中没有色彩的人。“硬话软说”,不是要求你违心地把错说成对,把黑说成白,而是要你在开口时一定要意识到,哪些话会对他人产生不良的影响,哪些话不适合在当时的场合说,同时,要尽可能通过交流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把可能影响他人情绪的“硬话”软化,这样,别人才更容易接受你,也更愿意与你交流。千万不要总是把苦恼的事挂在心上,逢人就诉苦,或是唠唠叨叨。私语他人,善言先行

喜欢在别人背后道人长短的人是刻薄的人。每个人都不会十全十美,对于一个现实中的人,并不是你一个人能精明地看到别人的不足与缺陷,如果你自认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别人的“要害”,并且自诩观察细致,那么,你就会被人认为其中一定隐藏着你的私心与企图。

刘先生的公司长期与一家外贸公司合作做生意,外贸公司的胖子经理就如同他们的财神爷。一天,刘先生劝说胖子经理与他们扩大贸易范围,可是费了不少口舌,还是没有得到那位经理的同意。刘先生从此怎么看胖子经理都不顺眼,逢人便说:“你看那个胖子,往公司大门口一站,蚊子都只有侧着身才能进去。”

一次,他与一家公司的经理进餐时又这样数落了胖子一番,没想到,对方不但没有应声,而且还主动打断了他的话,转换了一个话题。刘先生觉得很难堪。时间长了,人们都知道了刘先生有这个毛病,所以都很少与他接触,生怕哪天被他“蜇”一下。

看到这里,你很容易想到一个词“流言”,言辞是可以像水一样流动的,它从这张嘴巴流进那只耳朵,再从那张嘴巴流到另一个人的耳朵。迟早有一天,这些话会被传入你中伤的人的耳中,那时,你伤害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自尊,而且也是你的人格。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一个聪明的人往往会拒绝小道消息,把流言飞语当做耳旁风。如果你习惯于背后论人长短,你不但会失去朋友,而且连最起码的尊重都很难得到。如果一个人懂得做人做事的方圆之理,就一定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且用更巧妙的手段来处理一些事情。

一天,妻子与丈夫吵架,丈夫一气之下离家出走,3天没有回家。妻子非常着急,于是连忙到报社登了寻人启事。上面的内容是:“某某,身高1.75米,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脸的轮廓棱角分明,看上去风度翩翩。出走时上身穿蓝色衬衣,下身穿黑色长裤,棕色皮鞋。有知情者请速回复,电话……”

报社的工作人员看了后笑着说:“你的丈夫很英俊啊!……不过这些话太空乏了,他有什么鲜明的特征吗?”“有,他是一个秃子。”“你怎么不早说,这才是重点啊。”“您千万别写上去,就是因为我说他是秃子,他才生气离开家的。”妻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在寻人启事里说这么多好话的原因。”

所以,人际交往中,要尽量学会把硬话往软里说,口气生硬并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必须要议论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多动脑子,少用嘴巴,一旦意识到你要说出来的话对别人不利时,就赶紧闭嘴,不要让这些闲言碎语成为流言飞语。不管是“明枪”,还是“暗箭”,即使不伤害别人,也要谨慎出口,这是最基本的说话原则,也是做人做事的准则。

相反,私下要多说别人的好,这样的话不仅中听,而且也能表现出你为人处世的宽容与大度,以及你的感染力与亲和力,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与这样的人交朋友。罗斯福的一个副官,名叫布德,他对颂扬和恭维,曾有过出色而有益的解释:背后颂扬别人的优点,比当面恭维更为有效。这是一种至高的技巧,在人背后赞扬人,在各种恭维的方法中,是最有效也是最高明的做法之一。如果有人告诉你:某某人在你背后说了许多关于你的好话,你会不高兴吗?这种赞语,如果当着你的面说给你听,或许会使你感到不适,或是有些虚假——疑心对方不是诚心的。为什么间接听来的便觉得悦耳呢?因为那更容易让人觉得是真诚的。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拉拢一个敌视他的属员,便有计划地对别人赞扬那个属员,他知道那些人听了以后,一定会把他说的话传给那个属员。结果事情真如他所料,那位属员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所以,不仅在对待别人的失误与缺点时要长一个“宰相肚”,而且要尽可能地敞开心扉去接受别人,在别人背后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尖酸腔,凡事多替别人着想。这样,给别人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别人过好,自己也好过。指错有方,醒人有法

正面纠正别人的错误是最不受欢迎的。任何时候都要记住: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纠正别人前,一定要知己知彼,既不要让自己碰钉子,也不要过分强调自我。也许你的初衷是好的,但真正能领你这份人情的人并不多。在人际交往中,这也是许多聪明人避免做的一件“好事”。

尤其在你的意见与他人意见对立时,不要企图从正面突破,以强调自己的正确。这样做的后果有两种:一是,对方死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只会让双方关系僵化;二是,即使对方表面上做出让步,在心里也不会服你。所以,这样做不只是面子上不好看,而且彼此关系也只会变得紧张。

王科长虽然职位不高,但在公司里也算是一位有头有脸的人物,平时习惯于被下属附和,在一些事情上不论自己说的对不对,周围的人都会赔着笑脸阿谀奉承。一次,王科长身体不舒服,还没等公司卫生站的医生做出诊断,他硬说自己喉部发炎。医生见状,又是忙着开方子,又是满脸堆笑地说:“我说科长大人啊,你老早和我打个招呼就是了,还得麻烦你跑一趟。”两天过去了,病情变得越发严重,他又来找医生,这次医生一检查才知道原来患了风寒感冒。事后,王科长非常郁闷:“这帮人也不知怎么搞的,明知我不对,还奉承着我,连医生都不例外。”

但是,当真正有人站出来指出他的错误时,他就会不高兴了。一次宴会上,由于一时兴起,有人提议让王科长随便讲几句话助兴,王科长很赏这个脸,于是唱了一回主角,没想到没说三句话,竟出了几次低级错误——不是把字念错了,就是用错词。身旁有人不停地低声提醒他,这让他觉得不舒服。第二天上班时,他还特意提起这件事:“我说咱们有些同志真是不像话,昨天宴会上发生的一些事大家都看到了……”

纠正有级别、有身份的人的错误本身就很难,更何况没有多少人有勇气去这么做。对于常人,或多或少也会在生活与工作中表现出像这位科长一样的态度,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希望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优点上,而不是缺点与错误上。

在上面这个事例中,那位医生也许害怕否定王科长的判断,所以,只按王科长自己的说法开药方,结果却没有赢得对方的信赖。所以,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并不是说,可以默认对方的观点。如果这位医生用下面这种方法的话,想必更能赢得科长的心。比如,他可以半开玩笑地说:“看来王科长对医学也是很有研究啊,不过,为了你的健康,我还是给你好好瞧瞧。”那位在会上提醒科长的下属错就错在:纠正科长的错误不看场合与时机,也不讲究方式方法。如果他能换一种方式,说不定还会让科长大加赏识呢?比如,他可以在科长说得起劲时,带头鼓掌,这时科长一定会停下来,在这个时候,可以写个字条,或是通过更巧妙的方式提醒科长。

当你必须纠正别人,但又不便于当面指出时,应该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先赞同,再提醒

一次,一位从不看足球的朋友,也凑热闹看了一回“世界杯”,当电视画面上出现罗纳尔多时,这位朋友为了表示自己也认得此人,于是很自信地说:“瞧,人家亨利这个光头,看上去真酷!”在场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足球盲,也就没有人答理他。没想到他又憋不住了,一本正经地说:“我看呐,这场比赛亨利一定能为巴西队进两个球。”大家看球的兴致正高,没有人想听他在一边胡扯,于是有人告诉他:“错了,错了,那是罗纳尔多。”这位朋友显得很尴尬。

所以,一次正面的纠正——即使面对的是一位对足球一无所知的人——一只会伤及对方的自尊。如果那个人这样告诉他:“你从来不看足球,还知道亨利,真不简单!不过,像你说的那样,这个人的光头倒有点像亨利。”通过这样一番提醒,对方会感觉到你对他的尊重,以及对待他错误的宽容态度;否则,生硬地告诉他:“错了,错了。”会很伤对方的自尊心。略微补充,稍加提问

任经理在一次年度总结会议上说:“今年大家表现都不错,我们部门超额完成了19项任务……”旁边的一位秘书很快发现任经理出了错,不应该是19,而应该是29。但他并没有当面提出,而是在经理讲完话之后,补充说:“我们明年争取……我就补充这么多。”接着他又问任经理:“我好像记得那个数字是9月份的,您看是不是需要我再重新核对一下?”过了一段时间,这位秘书告诉任经理说:“今年超额的数字是29。”这时,任经理又当着众人的面简单地认了个错。事后,他对这位秘书委婉地指出自己的错误,让自己在众人面前挽回面子表示了感激之情。避重就轻,正确引导

如果对方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上出了错,并且接下来,他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论述,那么,这个错就有必要指出来。纠正这种错误一定要避重就轻,正确引导。有好几位远方的亲戚来探望王小姐,这让她非常高兴。见面后,王小姐非常热情,她拉住一位中年妇女的手,一口一个“二舅妈”。王小姐的丈夫从“二舅妈”有些茫然的表情可以看出,妻子一定认错了人,但又不能确定该叫什么好。于是催促着王小姐:“赶快去倒茶水,别只顾说话。”在这个空隙时间,有人开始逐一介绍一同过来的亲戚。等王小姐回来时,丈夫特意当着她的面叫“二舅妈”为“三嫂”。

王小姐这才发现自己认错人了,好在丈夫为自己救了场,要不可闹出大笑话了。绝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

有一句古老而真实的格言说:“一滴蜜比一加仑胆汁能捕到更多的苍蝇。”人也是如此,如果你要别人同意你的原则,就要先使他相信你是他忠实的朋友。用一滴蜜,而不是一加仑的胆汁去赢得他的心,这是一项最重要的交际原则,也是一种对待他人错误的有效方式。在面对别人的错误时,要尽可能表现出你的友善、温和、宽容,而不要过于坦诚与直白。

杰出的心理学家卡尔·罗吉斯在他的《如何做人》一书中写道:“当我尝试去了解别人的时候,我发现这真是太有价值了。我这样说,你或许会觉得奇怪。我们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我认为这是必要的,而不是试着了解这些话。在别人叙述某种感觉、态度或信念的时候,我们几乎会立刻倾向于判定‘说得不错’、‘真是好笑’、‘这不正常吗’、‘这不合道理’、‘这不正确’、‘这不太好’。我们很少让自己确实地去了解这些话对其他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有一次,卡耐基请一位室内设计师为他家布置一些窗帘。当账单送来时,他大吃一惊。

过了几天,一位朋友来看他,看到了那些窗帘,在问过价钱之后,面有难色地说:“太过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这位朋友说的是实话,可是没有人肯听别人羞辱自己判断力的实话。因此,身为一个凡人,卡耐基开始为自己辩护。他说,一分钱一分货,你不可能以便宜的价钱买到高品质又有艺术品位的东西。

第二天另一位朋友也来拜访,开始赞扬那些窗帘,表现得很热心,说她希望家里也能买得起那些精美的窗帘。这时卡耐基的反应完全不一样了。“说句老实话,”他说,“我自己也负担不起。我付的价钱太高了,我后悔买了它们。”

当我们犯错的时候,也许会对自己承认,而如果对方处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亲,我们也会对别人承认,甚至为自己的坦白率直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难以下咽的事实硬塞进我们的食道,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最著名的报人哈利斯·葛里莱激烈地反对林肯的政策,他相信以论战、嘲弄、辱骂就能使林肯同意他的看法。他发起了攻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在林肯遇刺的那天晚上,葛里莱还发表了一篇尖酸、粗暴地攻击林肯的文章。

那些攻击使得林肯同意葛里莱了吗?一点也没有。

嘲弄和辱骂是永远不能使人信服的。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历史上最能干、最和善、最圆滑的外交家。他的成功主要源于他的一种好习惯——从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

当富兰克林还是个毛躁的年轻人时,一天,一位教友会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严厉地训斥了他一顿:“你真是太愚蠢了。你已经打击了每一位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你的意见变得太珍贵了,使得没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发觉,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没有人能再教你什么;没有人打算告诉你些什么,因为那样会出力不讨好,又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识了,但你的旧知识又很有限。”

富兰克林接受了那次惨痛的教训后,为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决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

在以后与人交往的日子里,他变得不再武断,甚至不准许自己在文字或语言上措辞太肯定。他变得不喜欢说“当然”、“一定”等,而习惯用“我想”、“我认为”等。当别人陈述一件他不以为然的事时,他不会立刻反驳,或立即指出对方的错误。他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对方的意见是正确的。他很快就得到改变态度的收获,凡是他参与的谈话,气氛都融洽得多了。他以谦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接受,更减少一些冲突。他甚至认为:“我发现自己有错时,也没有什么难堪的场面,而我碰巧是对的时候,更能使对方不固执己见而赞同我。我一开始采用这套方法时,确实觉得和我的本性相冲突,但久而久之就愈变愈容易,成为我的习惯了。”

如果你率直地指出某一个人不对,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你指责别人只是剥夺了别人的自尊,并且使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话上留一线,以后好见面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有时口舌的危害性确实不小,一句不负责任的话轻则伤人自尊,重则会引起纠纷。最常见的“口祸”便来自玩笑。

一家公司的一位男士新婚不久,身体就开始发胖。一天,一位女同事的先生来公司时,见到了这位发胖的男士,由于他们是旧识,所以便在一起聊了很多,最后,女同事的先生说:“瞧你满脸横肉,怎么搞的,像猪一样。”大家听着都笑了起来,那位男性一声不吭,等所有人都走开后,他便大骂起来。女同事送走自己的先生后,立即赔不是,收拾残局。

好朋友彼此开玩笑,损来损去无伤大雅,但那女同事的先生的用词太过直白,难怪让人受不了。后来,那位胖子再也没有与那位女同事的先生有过来往。

一定记住:嘲笑别人,对他人的自尊心的伤害是一时难以愈合的。所以,开玩笑要适可而止,损人要有分寸,否则伤害人,甚至得罪人就得不偿失了。

还有一种最伤人的语言,那就是“得理不饶人”。这些人一般口气都很硬,嘴上功夫厉害得不得了。在生活或工作中,往往习惯性地发挥他们的辩才,直到把别人辩得哑口无言、脸红脖子粗也不放过。这种人也最容易得罪人。许多时候,不论自己有理没理,一旦用到嘴巴,就绝不会认输,而且也不会输,因为他有本事抓住你语言上的漏洞,也有灵活应变的能力,让你猝不及防,更无招架之力。在谈判桌上、在辩论会上,这种人也许是个人才,但是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这种人反而会吃亏,亏就亏在“得理不饶人”上。

有一位年轻人到报摊买报:“您好,来份报纸。”“要什么报?”

……

交了钱之后,年轻人便拿着报离开了,刚走出不远,就听后面有人喊他说:“喂,年轻人,你给我钱了吗?”

年轻人一听,回头高声说:“我明明给了你。”“没有啊,我确实没有看到。”卖主高声喊道。“那不是吗!”年轻人又冲着他大叫,“自己看不见,还怨到我头上。”

听他这么一说,卖主也不甘示弱,与他对骂起来。

于是双方都准备动武,好在被周围的人劝开了。

因为一张报纸发生一次纠纷多不值得。但现实中的一些人往往就是这样,得理不饶人。如果年轻人用客气的话说:“我给你放在那儿了,你好好找找。”或许对方在找到后还会向他致歉,可是年轻人却不这么想,认为自己占着理,对方“冤枉”自己,所以,口气变得硬了起来。试想,如果他下次还要买报的话,还会到这家报摊来吗?如果不来的话,为了一张报纸他就要跑到更远的报摊。

一个懂得圆融处世的人,他一定会“得饶人处且饶人”,即使他知道自己的话、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也会力保对方的面子,并以此为切入点,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别人会以他的宽容、明智而接纳他。生活中,正是因为一些人不善于运用这种说话方法,把事情搞僵,致使很好的朋友成了冤家,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巧借话中话传情达意

在处世交往时,切忌心直口快。心直口快的人,往往容易得罪人,不管你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经你的口说出,就可能对别人造成无形的伤害。那么,在与人交往中如何说话才能既表达自己的意思又不得罪人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法则就是——如果要说难听的话,一定要注意场合、时机与表达方式。许多人不注意这一点,只图个痛快,冲着别人滔滔不绝,事后又担心朋友的面子挂不住,或是埋怨朋友没有赞成自己的观点。一来二去,事端也就生出来了,矛盾也就在所难免,好端端的朋友会很快成为死对头。

小刘与小李在同一车间工作。一次,小刘向小李借了100元,事后好长时间都没有还对方,并且对此事只字不提。这让小李非常纳闷,他想张口问对方,又怕因此伤了对方的面子,也显得自己小家子气;不问吧,对方又好像忘了这件事。所以,这件事让小李很伤脑筋。其实小刘从来就没有忘记这件事。那他为什么就是不还小李钱呢?

话还得从一年前说起。一年前,小李刚来车间时,小刘为小李垫付过100元饭钱,事后,小李竟把这件事给忘了。好一段时间,小刘也像现在的小李一样矛盾,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向小李借了100元。

按道理,只要一方把事情说明了,相信大家谁也不会计较什么。但小李却是个急性子,见小刘没有还钱的意思,于是逢人便说。一次,他们在一块吃饭时,小李声称自己的饭卡没钱了,并顺口问小刘:“哦,上次你是不是借我100元钱?”

小刘很爽快地回答说:“我想起来了。不过,你去年也借过我100元。”

然后小刘帮他回忆了当时借钱的情景,小李也突然想起这件事来。于是小李急忙说:“那还还什么呀。”

此时,虽然两个人依然能够坐到一起,但是明显可以从中感觉到一些不和谐。从此,两个人再也没有金钱往来,关系也越来越差,并且都说对方小心眼儿。

话又说回来,本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问题就在于他们在这件事情的做法上欠妥。试想,如果当初小李忘了还小刘的钱,小刘也不应该将计就计,把钱再借回来,并且故意不还,同时,小李也不应该直接追问对方,而应该选择一种更理智的方式。接下来,我们试着探讨一下更为合理的处理方式。

对于小刘,如果小李忘记了还钱,可以委婉地提醒对方:“饭卡又没钱了,回头我得存点钱。”如果对方因此反应过来,即使面子上有些不好看,但他只要主动说:“想起来了,我还借过你的钱呢。”事情就好办了,接下来,小刘完全可以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作答。

对于小李,如果确实忘记了自己也借过对方的钱,也不要急于当面追问,而要找一个适当的时候,如发工资等,然后调侃似的说:“钱真不经花,除了还别人又得借着花。”

如此,才能把这件事情处理好;否则,就会让双方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误会。生活中的许多矛盾,都源自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可见,说话是要讲究学问的。尤其在处理一些敏感问题时,话既要说得到位,还要说得中听。但是,若以一种直白的方式达到这种效果很难,所以,一定要学会说“话中话”。以下介绍几种方法。适当地运用比喻

话不宜说得太明白的时候,要学会用比喻的方式表达。例如,你与一位客户聊了很长时间,但对方又聊得正高兴,无意离开,你又迫切地希望改日再聊。这时不可以告诉对方:“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吧。”这样,无异于向对方说:“你该走了。”很伤对方面子。为了不伤面子,又让对方体察出你的意思,你可以打个比喻,如可以说:“我这几天比热锅上的蚂蚁还忙。”或者说:“瞧,我的眼睛都快像熊猫了。”这时对方往往会知趣地说:“是啊,那我就不多占用你的时间了。”然后你再稍表歉意。如此一来,又不伤对方,也让你显得很好客——这么忙还乐意与对方聊这么长时间。恰当地给出暗示

通过暗示,让对方从你的话中体味到你真实的意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暗示不好,对方就容易产生误解,所以,暗示一定要恰当。例如,你被邀请参加一次宴会,当主人端上美味的菜肴时,你发现都是你平时最忌口的,或是你最讨厌的食物,但不管怎么说,你总不能以实相告。因为如实相告会让主人很难为情,不得不另外为你再张罗一番。通常,人们遇到这种情况时,都不会以实相告,而是采取委婉的方法暗示别人。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就看你暗示的技巧了。如果你说自己身体不适,不能吃过多的食物,那么,就会给整个宴会的气氛泼一盆冷水,毕竟,没有人喜欢一个病人出现在宴会场合;如果你说自己已经吃过了,那么,又会让人觉得你太虚伪——这个理由很难站得住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赞美这些菜肴,然后称自己不太饿,但为了感谢主人盛情款待,稍微吃上一点。如果你死活就是不吃,口口声声称自己吃过了,或是身体不适,就很可能让主人心生愧疚,认为自己招待不周,或是菜肴不当,同时,还会怀疑你是在有意挑刺。巧妙地说出假话

假话并不一定就是坏话,但是假话说得不好,很可能就会成为坏话。例如,你平时很好喝两口,恰巧一天下班后有人极力邀请你去喝点。而此时你不想去,那么以什么理由来拒绝呢?“自己不想喝”或是“已经戒酒”显然不行,“工作太忙”、“身体不适”也站不住脚。如果你执意要这样回答对方,那不就等于明着向对方说:“我就不给你这个面子。”尤其对于一些职场中人,出于工作需要,有时很难拒绝别人的各种邀请。如果你确实不方便去,或是不能去,要学会把假话说得逼真些。以上面喝酒为例,如果你说自己不想喝,那不等于打自己嘴巴吗?因为大家都知道你爱喝两口,所以,才邀你去助兴。如果说自己工作忙,在对方看来,整天在一起工作,谁还不知道谁的底细,再说下班后你还能忙到哪里去。所以,这样作答也会让对方扫兴。最好的回答就是:“我正在参加一项职业培训,总不能喝得醉醺醺的去听课吧。”这样作答,很容易获得对方的理解。相比之下,这个理由比其他理由,不容易让对方一眼就识破。

为人处世,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非常重要。不论是建立友谊,维持友情,都要从说话办事开始。话说得巧,说得到位固然皆大欢喜,但是,并不是在每个场合,对每个人,应对每件事情,话都应该说在明处。这时,就是考验你应对能力的时候了。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可见,想让对方成为你的知己,就要学会以一种妙巧的方式引导对方去了解你、走近你。许诺的话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反悔意味着言而无信,会给一个人带来严重的诚信危机。所以,有头脑的人在许诺别人之前,都会做全盘的考虑——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例如,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谈得很投机时,也许他会不经意地说:“等有时间我帮你问问去。”或者说:“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包在我身上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事后,前者早就把自己说过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可是后者却时时惦记着对方的承诺。一来二去,双方之间的一些事情就说不清楚了。如果后者是位急性子,追问起这件事,前者该怎么回答,可能的结果也只有3种:硬着头皮帮别人把事办了;强词夺理,硬说自己没说过;找一个借口反悔。

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情况是第三种,即找借口反悔。固然,反悔时需要借口,但我们往往不在意这样一种事实:在许诺时就有意留下反悔时可以使用的伏笔,则会使借口更为圆满。

为此,你不妨做出一些大胆的许诺。只要你在做出许诺的同时,必须告诉对方可能出现的各种麻烦和客观的约束条件——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以让人家事先有思想准备,一旦未能实现不至于对你失去信任。做到这一点,需要掌握以下几种许诺方法。模糊表态法

所谓模糊表态,即采取恰当的方式,巧妙的语言对别人的请求做出间接的、含蓄的、灵活的表态。其特点就是不直截了当地表明态度,避免与对方短兵相接的交锋。这是一种常用的社交方式。模糊表态在许诺时可以给你带来两种好处。

一是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有些问题一时尚不明朗,需进一步了解事实真相,或看看事态的发展及周围形势的变化,方可明确表态。这时,模糊表态就能给自己留下一个仔细考虑、慎重决策的余地;否则,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仅影响自己的威信和声誉,也对事业对人际关系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是给对方一点希望之光,有利于稳定对方的情绪。要求你解决或答复问题的人,内心总是寄予厚望,希望事情能如愿以偿,圆满解决。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绝,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很可能因过分失望或悲伤,心理上难以平衡,情绪难以稳定,产生偏激言行,有碍于人际交往。相反,若话并没有完全说死,则使他感到事情并非毫无希望,也许经过更多的努力或者过一段时间后机会的降临,事情会向好的方向转化,因而情绪趋于稳定。

然而,我们并不是说凡事都得模糊表态。该明确表态也含糊其辞,那是十分错误的。那么,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用模糊表态的方式?

当事态不明朗时,宜用模糊表态法。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都有个过程,有的还得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当事情处于发展变化初期,实质性的问题尚未表露出来,这就难于断定其好坏、美丑、利弊、胜负。这时,就需要等待。观察、了解、研究,切不可贸然行事,信口开河。倘若迫于情势,你不能不有所表态的话,最好还是采用模糊表态的方式。例如,你可以说:“这件事比较棘手,让我看看再说。”这样给自己以后的态度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经验丰富的人往往用幽默话语,如引用一则寓言故事或一则笑话,不作直接的回答,留给对方去思考、寻味,这可说是模糊表态中的高招了。

当与对方处于初交时,宜用模糊表态法。就拿谈恋爱打个比方,有正、反两例,可资借鉴:小王和小李平时性格都内向,且接触异性的机会少,经人介绍,他们俩相识了。初次见面,双方都有了点意思。接下来是两人交谈,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试探。幸好他们俩都还聪明,懂得初次交往的表态艺术。

在分别时,小王对小李说:“我对您的印象总的来说不错,不过还是初步的,有待以后进一步了解。”

小李也微笑着回答:“我和您的感觉一样。”

这里双方的表态都是模糊的,既表达了愿交朋友的意向,又为自己留下了回旋余地。双方都高兴,也为以后的进一步交往打好了基础。

然而另一对青年却非如此,小张和小丁也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初次见面,小张就把嘴一翘,冲着小丁说:“我对你不感兴趣。”弄得小丁掩面而走,大哭了一场,埋怨起介绍人来。小张的表态无论是方式、场合,还是语言的选择都太缺乏艺术性了。弹性许愿法

对把握性不大的事可采取弹性的许愿。如果你对情况把握不是很准,就应把话说灵活一点,使之有伸缩的余地。例如,使用“尽力而为”、“尽最大努力”、“尽可能”等有较大灵活性的字眼。这种许愿能给自己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但一般会给对方留下疑虑,取得对方的信任的效果要差一些。

通常弹性许愿多用在上司、朋友与亲戚中间。因为当这些人向你提出一些请求,或是希望你对某些事情表明自己的态度时,你往往不可以当面给予消极的回答:“这种事我办不到。”或者说:“你们再找找别人好吧?”为了给出让双方都容易接受的表态,最好的方式就是“假积极”,即一方面态度要显得积极,另一方面说话要保持弹性。

一次,经理找到财务处小赵,经理就孩子上学、老婆生病……与小赵聊起来没完没了,从直观上看双方并没有谈实质性问题,但机敏的小赵还是从经理的话中感觉出一些名堂来——经理想涨点工资,却又不好意思向老板张口,于是想通过小赵给老板捎个口信。于是小赵很知趣地说:“说起工资,是该调整了,单位上次调整还是两年前的事,这事我尽可能向老板反映反映。”听小赵这么一说,经理会心地笑了。

事后,小赵只是向老板简单地反映说:“这月工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增加了。”老板也不是很在意他的话。下次,经理见到小赵后急忙打听工资的事,小赵装出一副无奈的样子:“我都跟老板反映两三回了,老板说现在不是调工资的时候,我也只能帮你做这些了。”听后,经理对小赵表示了感谢。

如果小赵不采用弹性许愿法,而把话说得太死,其结果就大不一样了。试想一下,当听到经理想涨工资时,小赵这样说:“这事我可做不了主。”想必经理一定会非常没面子,并且对小赵会产生其他的想法。

所以,弹性许诺在许多场合都可以让你轻松避免别人给你带来的麻烦,同时,还可以让你尽可能多地去获得别人的信赖。隐含条件法

对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应采取隐含前提条件的许愿。也就是说,如果你所做的承诺,不能单独完成,还要谋求别人的帮助,或是需要别人对你做出什么承诺时,那么你在许愿时一定要把这个限定条件讲出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