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人最关心的365个问题(常见病病人最关心的问题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20:42:46

点击下载

作者:李延兵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糖尿病病人最关心的365个问题(常见病病人最关心的问题丛书)

糖尿病病人最关心的365个问题(常见病病人最关心的问题丛书)试读: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隐型杀手。目前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亦未找到根治方法,往往需要终生治疗。由于缺乏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加上很多糖尿病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有些患者在发现糖尿病时往往已有很严重的并发症,失去了最好的治疗时机,这使医生们感到十分遗憾,也萌发了我们编写一本关于糖尿病科普读物的动机。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糖尿病患者,发现糖尿病知识对于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和血糖的稳定起着很大的作用,具有糖尿病知识的患者能主动配合医生调整饮食,适当运动,按时按需服药打针,定时监测血糖和并发症,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受糖尿病的影响等等。

为了能够帮助广大糖尿病患者及家人能更多地了解糖尿病;正确认识糖尿病;掌握正确的糖尿病治疗方法;防治和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科普读物,希望用通俗的语言、简单的方式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疾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期盼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善待自己,善待家人,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正确面对糖尿病,提高生活质量。

由于认识和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不妥之处,恳请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关向东、李延兵2014年11月于武汉一糖尿病的基本概念1. 糖尿病如何筛查?

我们身体里所有的细胞活动都需要能量,而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质是葡萄糖,它大部分来自食物。葡萄糖只有进入细胞后才能被利用,产生能量,胰岛素就是打开细胞之门的钥匙。当您的身体不能利用或制造足够的胰岛素,葡萄糖就进入不了细胞,就在血液中积聚起来,形成血糖过多(或称高血糖),引起各种问题,这就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糖尿病发生后,引起糖、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糖大量从尿中排出,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头晕、乏力等症状。如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进一步发展则引起全身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可导致眼、肾、神经、皮肤、血管和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以致最终发生失明、下肢坏疽、尿毒症、脑中风或心肌梗死,严重威胁身体健康。虽然糖尿病目前还不能根治,但只要注意饮食,经常运动,加上药物或胰岛素,保持乐观的心态,就可以很好地生活。

对疑似糖尿病人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应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OGTT试验的具体做法是空腹(8~10小时)抽血测一次空腹血糖后,成人口服无水葡萄糖粉75g或儿童口服1.75g/kg无水葡萄糖粉(溶于250~300毫升水中),5分钟之内服完,从服糖水第一口开始计时,分别于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测血糖。当静脉空腹血糖≥7.0mmol/L或OGTT两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

若进行OGTT有困难,可仅监测空腹血糖,但会有漏诊的可能性,空腹血糖应在早晨过夜空腹至少8小时后进行;如果技术和经济条件允许,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也是合适的方法。人群中逾50%的2型糖尿病病例只有经过筛查才能检出,故对高危人群应进行定期筛查。2. 糖尿病有几种类型?

糖尿病可分为4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3. 什么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据调查,我国每10万个人中就有6~9个会得1型糖尿病。他们通常是体重偏低或体重正常的人,年龄多在20岁以下。当他们感染了某些病毒,或由于其他一些原因,身体内的免疫系统对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胰脏B细胞作出自我攻击行为,结果胰脏不能制造足够的胰岛素,发展为糖尿病。他们发病往往较急,可能会觉得口渴,小便频繁,常感饥饿,疲乏困倦,恶心呕吐、腹痛,体重迅速下降。这时如果还没有外来的胰岛素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产生能量,身体将会利用脂肪分解来产生能量,脂肪被分解产能的同时会产生酮体,酮体是一种酸性物质,酮体积聚过多时就会使血液的酸碱度下降,我们称之为“酮症酸中毒”,若不及时抢救,人就会昏迷而危及生命。因此他们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以保证葡萄糖被利用分解提供能量,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会危及生命。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协助葡萄糖进入细胞代谢的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量相对不足,导致血糖升高。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多发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或老年人,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该型患者多数体型较肥胖,起病比较缓慢、隐匿,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往往不明显,半数以上无任何症状,经常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从被发现时慢性并发症的检出情况来看,确诊时患者可有病程5~10年。在临床上,多数患者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稳定控制血糖,较少出现酮症酸中毒(但在特殊情况,如感染、饮食不当、随便停用降糖药、手术、严重创伤时例外)。但有一些患者,尤其是胰岛功能衰竭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胰岛素严重缺乏,需要用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4. 怎样区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由于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的关系密切,我们可以根据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的检查来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病人身上往往有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的存在,检查时可以呈现阳性,而2型糖尿病病人则为阴性。5. 什么是特殊类型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一系列病因比较明确或继发性的糖尿病,是由基因缺陷、其他内分泌疾病、药物及化学品、感染等引起。分8个亚型,数十种病。包括:(1)B细胞功能基因缺陷的年青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ODY),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等;(2)胰岛素作用基因缺陷引起的糖尿病;(3)胰腺外分泌病变,如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切除引起的糖尿病;(4)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症等引起的糖尿病;(5)化学制剂或药物所致的糖尿病;(6)某些病毒感染,如先天性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糖尿病;(7)免疫介导的糖尿病,如“Stiff-man”综合征,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8)合并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如Down综合征、Turner综合征均可伴有糖尿病。6. 什么是妊娠糖尿病?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妊娠糖尿病定为糖尿病的一种类型,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约占糖尿病孕妇的10%;其二是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血糖升高,达到糖尿病或糖耐量低减标准,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DM),约占糖尿病孕妇的80%~90%。妊娠期糖尿病一般发生在怀孕24~28周时,即妊娠中、后期,占妊娠妇女的3%~7%。分娩后大部分患者血糖可恢复正常,但是这类妇女分娩后体重正常者,5~10年后有5%~10%可能发生糖尿病;体重超重者,有35%~50%发生糖尿病。7. 哪些人易患糖尿病?

目前认为引起糖尿病的基本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遗传因素,也就是说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1型糖尿病遗传基因使胰岛容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遗传基因使容易发生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第二是环境因素,对防治糖尿病来说也是更值得注意的因素,包括热量摄取太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等。这两个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就使人患上了糖尿病。

以下这些人容易患糖尿病:(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2)体重超重或肥胖者(BMI≥24kg/m2);(3)45岁以上者;(4)静坐生活方式者;(5)糖尿病前期者或糖化血红蛋白>5.7%;(6)患代谢综合症者,即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高尿酸血症者;(7)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精神紧张、生活压力大者;(9)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0)有一过性糖皮质激素诱发糖尿病病史者;(11)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12)高危种族(非洲裔美国人、拉丁美洲人、印地安人、太平洋岛居)人群。8. 糖尿病如何预防?

糖尿病的预防可分三级,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具体方法包括:①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如宣传糖尿病的定义、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行为,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②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③一旦发现有糖耐量受损,应及早采用强化生活方式、药物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研究表明,医学营养治疗是糖尿病一级预防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说合理的饮食结构、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建议由具有糖尿病知识背景的注册营养师进行具体实施。膳食调整包括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热量摄入限制,并根据患者的血脂谱、肾功能、蛋白摄入及低血糖发生情况调整饮食。应保证每1000卡热量饮食中含有14克膳食纤维。(2)二级预防:在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具体方法包括:①控制血糖。②控制血压、血脂,应用阿司匹林。③改变不良生活方式。④加强糖尿病教育。⑤筛查糖尿病并发症(眼、心、肾、神经系统、足、血液生化改变)。(3)三级预防:减少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①控制血糖。②控制血压、血脂,应用阿司匹林。③降低糖尿病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进展,降低死亡率。9. 肥胖的人为什么易患糖尿病?

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大约有90%是肥胖和超重的,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成正比,尤其是那些大腹便便的腹部和内脏肥胖者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肥胖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一般认为:腹部脂肪的增多会使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受阻,血糖利用下降,胰岛B细胞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为适应这种需要,胰岛B细胞长期超负荷工作,最终导致功能衰竭而发生糖尿病。另外,肥胖者多伴发高血脂、高血压,而这些又是诱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肥胖的人多不爱运动,使糖代谢减慢,血糖更加增高。然而,肥胖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控制饮食,过多的摄取食物常常是肥胖的原因之一。只要认真控制肥胖者的饮食,最好采用高纤维食品并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就能使肥胖程度减轻,肥大的脂肪细胞缩小,则其受体数目和亲和力得以恢复,使肌体恢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样有利于控制糖尿病的症状,使血糖恢复正常。10. 糖尿病是由于吃糖吃多了引起的吗?

平时老百姓所说的“糖”,一般认为是指“甜”的食物,其实专业上食物中的“糖”是指碳水化合物,分为多糖、单糖和双糖。我们吃的米、面就是多糖,多糖一般都不明显感觉“甜”,如米饭、面食,有时还加咸的东西拌着吃,蔗糖、麦芽糖和乳糖是双糖,葡萄糖和果糖是单糖,单糖或双糖才有“甜”味。凡是碳水化合物最终都可以分解为单糖,其中的葡萄糖就可以导致血糖直接升高,果糖和半乳糖不会直接导致血糖升高,所以糖尿病与爱吃碳水化合物有关系,并不与爱吃糖有关系。过去中国人进食的多糖是含有较多膳食纤维的粗粮,进食后不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单、双糖的摄入也少,肥胖者不多。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饮食结构和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进食的是容易引起血糖升高的精粮,加上单糖与多糖的摄入量增加,脂肪摄入也增加,总热量的摄入也随之增加,体力活干得少,导致肥胖人群大大增多,从而诱发糖尿病。尤其是老年人,有不少老年人本来就是胰岛功能不足,血糖偏高,如果大量摄入单糖、双糖或静脉输注葡萄糖,就会迅速演变为显性糖尿病。如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则会进一步发展成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危及生命。11. 为什么说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近2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城市居民。首先,饮食结构的西化,人们进食肉类、油脂类等高热量食物比例增加,而米、面特别是玉米、燕麦等粗粮减少。此外,都市化、自动化的现代生活与工作方式使我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工作压力增大;体力劳动、家务劳动减少;出门以车代步增多;体育锻炼减少;宴会、应酬增多;夜生活增加,而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超重和肥胖者增多,从而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大。有资料表明:城市居民糖尿病患病率比农村高1倍左右,这与城乡之间的居民在职业、饮食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迥然差别有极大联系。世界上有两个地方在短期内糖尿病患病率猛增超过40%,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是暴富起来的原穷国——瑙鲁,另一个是富国里的穷人——美国匹马印第安人。随着这两个地区的人们从穷变富,生活方式也像我们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变化的结果是胖人增多,糖尿患者暴增。所以,在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吸取教训,采取措施,避免悲剧的发生。12.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年轻化?

遗传和环境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减少等环境因素的改变,肥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肥胖患者年轻化,“小胖墩”比比皆是。肥胖患者的年轻化使得糖尿病发病年龄逐渐提前,我国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已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0%,且每年以10%的幅度继续上升。目前我国青少年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9%,是美国的4倍。13. 糖尿病会传染吗?

对于糖尿病的确切病因,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糖尿病不是传染病,它不会从别的糖尿病病友那里传染来,也不会传染给其他人。14. 为什么说糖尿病是个古老的病?

其实,在25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经》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汉朝名医张仲景就对“消渴症”的“三多”症状进行了描述。唐朝名医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唐朝以来一直流传名医王焘治疗糖尿病的故事:有一次,王焘外出行医不久,他父亲就病了,觉得口干舌燥,需要大量喝水,小便频频,饭量大增,身上还长了不少疖疮,久治无效,患者越来越瘦,虚弱无力。家人连忙把王焘找回来为他父亲治病。王焘回来后认真观察病情,发现父亲的小便带有水果味,并亲自尝了尝父亲的小便,味道是甜的,经查找医书,确定父亲是患了“消渴症”,于是对症下药,调整饮食,使父亲的病情得以控制。据考证,糖尿病在古代多为帝王、贵族之病,多发生在肥胖、多食且富有的家庭。我国汉武帝、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大文豪韩愈都患有糖尿病。所以说糖尿病是个古老的病。15. 糖尿病在全球及我国的发病情况是怎样的?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增长到3.66亿人。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数字。当然,影响发患者数变化的主要是2型糖尿病而不是1型糖尿病。统计学调查表明:同一种族的人,在城市居住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乡村,脑力劳动者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者,发达国家的糖尿病发病率远高于未开发的落后地区。欧美发达国家糖尿病患病率为6%~10%,发展中国家后来者居上,约为10%。但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病率在发展中国家增加的速度特别快,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亚洲也是糖尿病高发区,日本的发病率为5%~6%,印度为4%~5%。世界上糖尿病发病率最高者要数南太平洋的小国瑙鲁,几乎每2个人就有1个人患糖尿病。而糖尿患者数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印度和美国,2010年这三个国家的糖尿病患者分别是9200万人、5080万人、2600万人。

同其他从穷到富的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增加。我国糖尿病患病率1979年为1.0%,1989年为2.9%,1994年为3.2%,1997年为4.8%,2010年为9.7%,而目前北京、广东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患病率已高达12%。我国糖尿病患者接近10000万,还以每年新增120万人的速度在剧增。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中糖耐量异常(IGT)患病率为15.5%。而IGT人群构成了糖尿病庞大的后备军。以广东省为例,2010年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0.5%,加上糖耐量低减的患病率为15.5%,两者相加,广东省共有2712万人与糖尿病有密切关系。16. 糖尿病的发病过程是怎样的?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是不一样的。

1型糖尿病: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合并病毒感染,启动自身免疫反应,出现糖尿病抗体,进行性胰岛β细胞功能丧失,血糖明显升高,疾病继续发展,胰岛β细胞完全破坏,胰岛素水平极低,需要终身胰岛素替代治疗。

2型糖尿病: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受到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机体对一定量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降低,即出现胰岛素抵抗;同时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随之发展为糖尿病前期,即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和糖耐量减低(IGT),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此期仍可以逆转。最后发展为临床糖尿病,血糖明显升高,可无明显症状,或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并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17. 我国糖尿病患者增加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2型糖尿病发病率急剧增高的原因是:(1)中国人的糖尿病遗传易感性较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美国、加拿大、毛里求斯以及香港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华人糖尿病患病率超过10%,已达到或超过其他人种的水平,我们和他们同宗同族,遗传特点相同。过去我们糖尿病发病率低,是因为我们贫穷,不具备患糖尿病的环境诱发因素,而现在我们生活条件改善、饮食结构西化、生活方式的演变为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如果不采取措施,他们的今天就会成为我们的明天。(2)人口平均寿命延长。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患病率显著上升。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最多,糖尿患者数自然增多。(3)人们自我保健的认识逐渐加强,从医生到患者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加深,糖尿病检出率逐渐增高。18. 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对人类健康有极大的危害。它可危害人体多个器官组织,导致多种急慢性并发症。首先,糖尿病可导致身体营养不良,患者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无力等症状,生活质量下降,精神忧郁,工作能力降低,抵抗力减退,容易出现各种感染。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则可影响生长发育。另一方面,血糖明显升高得不到及时控制,可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如治疗不及时,则可引起死亡。反之,糖尿病如治疗不当,有时又可出现低血糖昏迷,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或成为植物人。糖尿病最大的危害在于长期高血糖得不到纠正,而发生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及心、脑并发症。据统计,失明、截肢的患者中大部分是由糖尿病引起;肾功能衰竭需要做血液透析的患者中40%由糖尿病所致;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栓塞、高血压等)是普通人的2~4倍。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我国三甲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4.2%,脑血管病12.6%,心血管病17.1%,下肢血管病5.2%。19. 怎样才能减少糖尿病付出的经济代价呢?

糖尿病是一种昂贵的疾病,它给我们每个患者的家庭都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010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联合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所致的直接医疗费用占国家医疗总费用的13%,糖尿病治疗费用每年高达1734亿元。按广东省2010年调查结果统计,全省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患者约有2712万人,如按每人每年2000元治疗费用计,全省仅糖尿病每年的治疗费用已达人民币542亿元。国际糖尿病联(IDF)指出,仅2012年全球因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所花去的费用就有4710亿美元。

联合国卫生组织1996年明确提出:糖尿病教育可减少无知带来的沉重代价。通过学习有关糖尿病的知识,认识糖尿病的危害,积极控制血糖、血压,使并发症发生率减低,减少糖尿病所带来的经济支出。据美国1997年统计,糖化血红蛋白(一种测定平均血糖水平的检查)与医疗费用有直接关系,平均血糖水平越低,所支付的总医疗费用越低。虽然严格控制血糖需要增加一定的医疗费用,但它可使并发症发生发展速度减缓,从而减少因并发症而额外支出的大笔医疗费用。

资料显示,在存在高血压或心脏病的糖尿病患者中,所需医疗费用是无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4倍。经验告诉我们,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并发症是最具经济效益的。如进行眼底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预防失明,对有蛋白尿患者及早治疗可以延缓肾功能衰竭时间,对足部经常护理可以减少截肢可能性等等。所以积极参加糖尿病教育和接受糖尿病管理不仅对个人、家庭,而且对社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20. 糖尿病可以根治吗?

除少数继发性糖尿病外,糖尿病一旦发生即伴随终身,是终身性疾病。到目前为止,尚无一种特效的治疗方法能使糖尿病根除。因此,糖尿病患者切勿轻信那些“包治除根糖尿病”的宣传广告而胡乱求医。

糖尿病患者也不要因为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而忧心忡忡,悲观失望。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正确认识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也不是不治之症,可怕的是威胁生命的合并症。因此只要糖尿患者坚持长期治疗,与医生密切配合,长期稳定地控制血糖,就可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而且近年来,内分泌学家研究发现,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缓解糖尿病病情,重建患者“对饮食治疗反应性”,即单纯的饮食运动治疗,不需使用降糖药物便可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达到一定时间的“临床治愈”。这无疑可明显阻止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21. 决定糖尿病患者健康与寿命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决定糖尿病患者健康与寿命的关键因素是患者自己,是自己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和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大量资料提示,在糖尿病患者中,那些对糖尿病知识了解更多的人的平均寿命远远高于那些对糖尿病知识了解很少的人。知识了解多少也与自已对疾病重视程度有关,当然也与文化水平有关。糖尿病是一个终身性的慢性疾病,在漫长的治疗岁月中,在很多情况下是靠患者家属和自已。对糖尿病知识了解较多的患者能够很好遵照医嘱控制饮食、坚持运动、按时服药,不易出现急性并发症,也使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大大推迟。只要治疗得法,糖尿病患者的工作能力、生活质量、平均寿命都可以和非糖尿病患者一样。自从1922年胰岛素被发明以来,世界上第一批使用者活得最长的(TedRyder)一直到1993年享年76岁才去世,使用胰岛素足足有71年,也就是说,即使你得了糖尿病,只要你了解糖尿病知识,服从医生的治疗安排,再活几十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22. 社会应如何看待糖尿病患者?

由于糖尿病很难治愈,并且可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下肢坏死、肾功能衰竭、失明等慢性并发症,造成残疾甚至过早死亡,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所以糖尿病患者值得大家同情和关心。其实,经过合理有效的治疗,糖尿病患者能像正常人一样为社会作贡献。所以,社会不应岐视他们,应给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让他们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而能坚持治疗;医疗费报销应给予支持;生活上应给予关心,让他们有规律地生活,有较好的居住环境;精神上给予鼓励,使糖尿病患者能坚持治疗,同疾病作斗争,并欢迎他们参加各项娱乐活动、适宜的体育运动。若出现急性并发症,积极抢救并送医院。社会还应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糖尿病知识,让更多的人获得糖尿病治疗的正确信息,让他们感到社会像家庭一样温暖。23. 糖尿病患者的家属应如何配合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治疗大多是在家中进行。因此其家属的关心和配合对疾病的控制至关重要。

首先,要认识到糖尿病只要控制得当,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不要对他们感到失望,漠不关心,任其病情自由发展。

其次,糖尿病患者刚被发现时,多有精神紧张,自暴自弃,甚则感到绝望而自杀,因此在精神上要给予关心和抚慰,提供一个亲密和谐的家庭环境,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控制病情。

第三,家属也应该学习糖尿病基础知识,比如应知道患者能吃什么食物,喝什么饮料,在起居及学习工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协助患者搞好自我管理,并且在患者发生低血糖等急性情况下,能及时正确地救治或送往医院。

第四,因长期治疗,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且随病情进展,费用增多,所以经济上应给予更多支持。

第五,老年糖尿病患者或合并中风、失明、足坏疽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家属不仅要做好生活护理工作,还要学会给患者注射胰岛素,指导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医院检查。

家庭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并促进家庭及成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发展。家属的关心、支持、督促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至关重要,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包括饮食治疗在内的各种治疗措施的实施与落实。有研究表明,家属参与的糖尿病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教育的整体效果。只有患者、家属同医生一起共同努力,患者的病情才能得到控制,才能象正常人一样生活,家庭也才能和睦幸福。24. 糖尿病患者应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

作为糖尿病患者,第一,要认识到糖尿病的治疗是终身的,应树立起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决心。第二,要用乐观主义精神与疾病作斗争,既不要对糖尿病无所谓,不控制饮食,不重视体育锻炼和药物治疗,也不要对疾病过分担心,终日焦虑不安;或在治疗过程中一遇病情波动就失去治疗信心。第三,在治疗过程中,糖尿病患者要善于学习,主动掌握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寻找自身病情变化的规律。定期复查血糖、尿糖、血脂等化验指标及心血管、眼底、神经及肾脏情况,做到尽量较好的控制病情,防止或延缓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第四,要明白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好坏,除了药物之外,更重要的是靠患者自己在饮食、运动等方面的配合。25. 为什么要进行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的治疗与其他疾病的治疗不同,单凭药物不能理想控制血糖,还必须配合饮食、运动治疗和自我病情的监测,而这些都需要患者自己来做,并要长期坚持。糖尿病患者首先要认识持久高血糖的危害性以及良好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并且要掌握合理的饮食及运动方法,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学会自我病情监测;按时正确服用降糖药物,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还要学会注射方法;还要学会出现低血糖等急症时的自救方法,而这些就需要医务工作者踏踏实实地对患者进行教育。糖尿病患者掌握了正确的糖尿病知识,就可以免受迷信、愚昧、伪科学和庸医之害。多接受一些糖尿病教育,就会减少一些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就可减少患者下一代患糖尿病的风险。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减少无知付出的代价”,道出了糖尿病教育对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性。26. 糖尿病教育应包括哪些内容?

糖尿病教育的对象包括广大群众、糖尿病高危人群、血糖增高者、糖尿病患者及其下一代。

对广大群众的糖尿病教育:要让群众真正了解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对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危害有多大;我国糖尿病高发的现状如何;到底应该怎样预防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教育的重要性:对他们的教育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糖尿病的后备军,阻止了他们向糖尿病发展,就减少了糖尿病患病率。要让他们了解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监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及防治方法。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包括:如何正确面对糖尿病,树立良好的心态;如何合理饮食、运动;如何自我病情监测;掌握药物治疗原则;如何自我管理,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等等。

自我管理教育(DSME)和自我管理支持(DSMS)是一种充分发挥糖尿病患者及家属主观能动性的管理方法,通过教育让患者掌握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进行自我管理并达到糖尿病防控目标。糖尿病患者一经诊断即应按需要根据国家标准接受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DSME)和自我管理支持(DSMS)。

有效的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是决定DSME效果的关键因素,应作为糖尿病管理的组成部分进行评估和监测。DSME能帮助患者达到满意的代谢控制,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以便最经济有效的改善生活质量。DSME和DSMS应该包括心理咨询,因为良好的情绪与良好的糖尿病预后相关。参加DSME和DSMS系统接受教育和支持可以改善和保持良好的习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病,因此也适合糖尿病前期人群。27. 哪种影响因素更容易得糖尿病?

糖尿病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几千年以来,人类的基因几乎没有改变,2型糖尿病从千分之一到今天的十分之一增长了几乎100倍只用了短短不到100年,其中原因就是环境改变太大了。环境因素大概分为肥胖和超体重、饮食不节、体力劳动减少、精神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都市化程度等多项,这些因素可以互为因果、互相关联,其中饮食不节和体力劳动减少是主要原因,而这些原因是现代生活方式无法改变的,除非社会回复到古代。如饮食不节中饮食结构的高糖、高脂、低纤维问题,我们通过商场购买的食物多数都是精加工的产品,连糙米都是没有胚芽的,大米都是经过研磨血糖指数较高的,猪肉都是含脂肪量较高的等等,为了满足人类口感,食物都改变了原来健康天然的本质,对人类产生了不良影响,所以我们更要注意学习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学会鉴别、选择、组合各种食物,学会运动,调节身心。28. 更年期的血糖会升高吗?

更年期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可以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糖水平升高。内分泌的变化影响机体病变在临床上很多见,应该定期检查血糖(含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必要时做糖耐量试验,以免漏诊。29.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糖尿病危险降到最低水平?

国际上公认的预防糖尿病的措施就是至少要做到“四个点”,即“多学点,少吃点,勤动点,放松点”。

多学点:就是要多看看有关糖尿病的书籍、报刊、电视,多听听有关糖尿病的讲座,增加自己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糖尿病防治方法的了解。

少吃点:就是减少每天的热量摄取,特别是避免大吃大喝,肥甘厚味,吸烟喝酒等等。

勤动点:就是增加自己的体力活动时间和运动量,保持体形的健美,避免肥胖的发生。

放松点:就是力求做到开朗、豁达、乐观、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劳累。30. 世界糖尿病日是哪一天?

世界糖尿病日是每年的11月14日,它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联合规定的,这一天是加拿大著名的糖尿病专家班亭(Banting)的生日。在糖尿病治疗史上他是第一个把胰岛素用于糖尿病患儿治疗的人,班亭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人们为了缅怀他的功绩,就把他的生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在这一天广泛开展糖尿病宣传、教育和防治工作,以减少糖尿病对人类的危害。31. 什么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

1996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GF)召开大会,确定了糖尿病治疗的五大原则,人们把这五大原则形象地比喻为“五驾马车”,它们是:(1)糖尿病教育:学习糖尿病的知识,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掌握糖尿病的监测及治疗的各种技能和方法。(2)病情监测:包括血糖、血压、体重、尿酸、血脂、尿糖、尿酮、眼底、饮食、运动、不良饮食习惯等内容,主要是自我血糖监测。(3)饮食治疗:包括根据食物结构科学分配各种营养要素、血糖指数知识、控制血脂尿酸血压的饮食方法,主要是掌握糖尿病饮食方法。(4)运动治疗:包括制定运动目标,计算运动耗能,选择合适运动,注意控制运动风险。(5)药物治疗:包括定期监测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教会患者注射胰岛素。

在“五驾马车”中,糖尿病教育是驾辕的马,五匹马缺一不可,只有五匹马劲往一处使,朝着一个方向拉车,即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才能控制好糖尿病。32. 什么是血糖?

我们把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血糖的功能主要是提供人体各种器官活动时所需要的能量。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后在细胞内被代谢并释放出能量,供人体各种器官活动时利用。血糖对于人体来说就好比是汽车所需要的汽油。血糖的测定单位有毫克/分升(mg/dl)和毫摩尔/升(mmol/L)两种,二者的换算关系是:毫克/分升÷18=毫摩尔/升。正常人的血糖浓度范围相对恒定,饥饿时血糖可以下降,餐后血糖可以暂时升高,但都会在正常范围内波动,而每一时刻的血糖值都可以完全不同。

空腹血糖是指前一晚8点钟以后不再吃任何东西(可以喝水),次日清晨未进食的情况下血糖水平。空腹血糖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能否控制血糖的情况,以及头一天晚间用药是否可以控制血糖到次日清晨。正常值小于6.1毫摩尔(mmol/L)即110毫克/分升(mg/dl)。

餐后血糖通常指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食物开始计时,到2小时测量的血糖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小于7.8毫摩尔(mmol/L)即140毫克/分升(mg/dl)。它反映了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餐后食物分解的血糖对胰岛细胞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若储备功能良好,胰岛细胞会把贮存在细胞内的胰岛素短时间大量释放入血,加上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作用敏感,则餐后2小时血糖值应下降到接近于空腹水平,一般应小于7.8mmol/L(140mg/dl)。但若储备功能不好,进餐后随着血糖的升高,胰岛细胞不能够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促进血糖的利用,则餐后2小时血糖可明显升高。因此,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反映胰岛储备及应激释放胰岛素功能障碍。33.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种反映血糖平均控制水平的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中的葡萄糖结合而形成,正常值为4%~6%(糖化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百分比),它不受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近2~3个月内的总体血糖水平。糖化血清蛋白(GSP)是血浆中的白蛋白与葡萄糖结合而成,正常值为1.5~2.4毫摩尔/升(mmol/L),可以反映近2~3周内总体血糖水平。34. 尿糖检查有何优缺点?

在微量血糖仪出现之前,尿糖的检查一直是每日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的主要方法。尿糖反映了在收集尿液期间的平均血糖浓度。葡萄糖在肾小球滤出后,一般都在近端肾小管被主动重吸收利用。葡萄糖的重吸收是有限的,正常血糖的人在近端肾小管内的葡萄糖可以被完全吸收;但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10mmol/L(肾脏最大限度的葡萄糖阈值)时,超过部分的葡萄糖将不能重吸收,尿中则出现尿糖。

尿糖测定目前多采用试纸法。如果试纸显色则表示尿糖阳性,反之不显色则为尿糖阴性。

正常人尿液中葡萄糖为阴性,尿糖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急性应激情况下(如颅脑外伤、胰腺炎、心脑血管意外等)等。此外,内服或大量滴注葡萄糖也可导致尿糖阳性反应。

与血糖相比,尿糖检查具有简便、无创、便宜等优点,但也存在以下一些缺点:(1)一些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由于糖尿病肾病时肾功能下降,肾脏葡萄糖阈值会越来越高,所以在血糖较高的状态下,尿中可以不出现尿糖。(2)妊娠期妇女或儿童,肾脏阈值较低,因此在血糖正常的状态下,也会出现尿糖。(3)肾脏糖阈值在不同患者之间情况不一样,在同一患者,不同的时间内,也会发生一些变化。(4)观察试纸变化的时间可以影响检查的结果。正确的检查方法是在尿糖试纸接触尿液后1分钟内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5)尿糖阴性结果不能区分低血糖、正常血糖及轻度的高血糖。(6)在测尿糖时,其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反映的只是潴留在膀胱中这段时间内尿液的平均血糖水平。由于糖尿病患者多数同时伴有膀胱自主神经病变,导致新近形成的尿液与潴留的尿液相互混合,影响尿糖检查结果的判断。(7)液体的摄入量与尿液的浓缩稀释,均会影响尿糖结果等等。35. 哪些因素会影响空腹血糖的检测结果?

空腹血糖有可能受以下因素影响。(1)检测时间太晚:多见于门诊患者。一些患者早晨不吃不喝从家或从外地赶到医院,然后挂号等待就诊。轮到他们时,已是上午9∶00~10∶00,甚至临近中午。此时患者虽处于空腹状态,但所测得血糖水平已不能反映其平时的空腹血糖水平。有的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明显延迟或耽搁了早晨胰岛素的注射,可能导致血糖明显升高,甚至发生糖尿病酮症。正确的做法应是患者必须上午8∶00前在家或到医院完成空腹血糖的测定,按常规进食或服药后,记录好所测得的血糖值,前往就诊。(2)应激因素:因工作忙碌而熬夜,或情绪不佳、悲伤焦虑、节假日或亲朋好友聚餐饮食控制不佳、生病期间(如感冒、发热)等,此时所测得的空腹血糖可能高于其平时的血糖水平。(3)过分控制饮食:有的患者为第二天获得一个比较好的空腹血糖结果,检查前晚餐有意过分控制饮食或吃得较平时少,此时所测得的空腹血糖可能低于平常的血糖水平。36. 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升高与空腹血糖升高有何区别?

空腹血糖高和餐后血糖高所反映的问题在胰岛功能方面是有区别的,空腹血糖高反映的是胰岛基础分泌不足,餐后血糖高反映的是胰岛应激分泌功能受损,虽然糖尿病患者这两种情况出现的时间顺序有先有后,但是到了中晚期两种功能都必然受到损害。中国的糖尿病初期患者,多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大约60%以上),如果糖尿病病程较长,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会升高,这可能与国内的饮食结构中较少摄入粗粮,以精细的碳水化合物为主有关。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餐后高血糖的危害性比空腹血糖升高更大,在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都正常的情况下,单纯的餐后高血糖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险性比空腹高血糖增加2倍,故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不仅可以提高整体血糖控制水平,而且可能会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级脑卒中的发生,改善糖尿病的预后。但很多糖尿病患者平时仅注意随访空腹血糖,忽视餐后血糖的监测,这是我们值得注意改善的地方。37. 血糖的来源有哪些?

血糖的来源有以下三个主要途径。(1)外源性:从食物中摄取的糖类(比如米、面、玉米、薯类、砂糖、水果等),经胃肠道的消化转变成葡萄糖,再经肠道吸收入血液成为血糖。(2)内源性:由肝脏中的肝糖原和肌肉中的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3)糖原异生:由蛋白质、脂肪分解成氨基酸、乳酸、甘油等,再转化成葡萄糖。

在人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由脂肪、蛋白质转化为糖类的过程称为糖原异生。故有些糖尿病患者不吃“饭”,只吃“菜”,也会出现血糖高,就是这个道理。38. 血糖的主要去路有哪些?

血糖的去路主要有四个方面:(1)进入人体组织器官的细胞中进行氧化代谢,转变成能量,供机体所需。(2)在剧烈活动时或肌体缺氧时,葡萄糖在没有氧的情况下进行代谢,产生乳酸及少量能量以供身体急需。(3)进入肝脏、肌肉、肾脏等器官中转化成糖原而暂时储存起来。(4)转变成脂肪和蛋白质加以储存。39. 正常人血糖是如何维持平衡的?

血中的葡萄糖浓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正常人的血糖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在空腹状态下,血糖波动在3.9~6.1mmol/L;进食后血糖升高,2个小时后血糖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最高不应超过7.8mmol/L。

正常人血糖保持恒定的关键在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而这种动态平衡是肝脏、神经及多种内分泌激素共同合作的结果。进食后,血糖逐渐升高,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代谢转化成能量,多余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在肝脏、肌肉中,或转化成脂肪、蛋白质储存起来;饥饿时,则在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糖素的作用下,由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葡萄糖,释放入血液中。如果因为某些原因而破坏了这种平衡,就可造成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如血糖过低,则出现低血糖。40. 人体内调节血糖的激素主要有哪些?

人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较多,主要有4种:(1)胰高糖素,是胰岛细胞分泌的,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2)肾上腺素,是位于肾脏上方的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具有加快心率、收缩皮肤黏膜内脏血管、舒张骨骼肌和冠状血管、升高舒张压、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抑制气道过敏反应、升高血糖等作用;(3)生长激素,是颅内的脑垂体分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神经组织以外的所有其他组织生长、促进机体合成代谢和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分解、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抑制葡萄糖利用而使血糖升高等;(4)肾上腺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激素,具有调节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功能,可影响葡萄糖的合成和利用、脂肪的动员及蛋白质合成。

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只有到达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以后才能发挥其作用。胰岛素在人体内的作用主要是调节血糖浓度,促进脂肪和蛋白质合成。其作用是,(1)降低血糖:促进血中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转化成能量;加速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在肝脏、肌肉中;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并储存在脂肪组织中;抑制糖异生。(2)降低血脂: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3)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41. 什么是胰岛素?

我们知道,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最重要的激素,但它的发现是有一段故事的。1889年两名德国医生发现切除狗的胰腺可以引起糖尿病,于是把糖尿病与胰腺联系起来了。1904年另一位德国医生发现在切除胰腺引起糖尿病的狗身上注射胰腺的提取物能挽救狗的生命,于是把这些像小岛一样散步在胰腺中的小细胞团命名为“胰岛”,并认为胰岛分泌出来的物质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胰腺的提取物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使得它不能在人身上应用。一直到1921年,由科学家Bant-ing和Macleod组成的四人小组经过反复实验,终于从胰腺中提取出较纯的物质,命名为“胰岛素”,并利用它在人身上进行实验后获得了成功,使当时被命运宣判了死刑的两名仅4岁的儿童获得了新生,其中一名活到了76岁(死于1993年)。科学家Banting和Macleod因此在192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经过众多科学家不断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清楚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激素。它由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分泌。胰腺位于胃的后方,呈长条形,在它的内部分散着100万~200万个肉眼看不见的细胞团,星罗棋布有如海洋中的岛屿,故称之为胰岛。胰岛细胞有4种:细胞分泌胰升糖素,细胞分泌胰岛素,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各种激素互相调节,共同维持血糖的稳定。其中细胞最多,故分泌胰岛素是胰岛最重要的功能。42. 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血糖浓度是影响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胰岛素释放呈两期反应。早期快速期,门静脉血浆中胰岛素在2分钟内即达到最高值,随即迅速下降;延迟缓慢期,10分钟后血浆胰岛素水平又逐渐上升,一直延续1小时以上。早期快速期显示葡萄糖促使储存的胰岛素释放,延迟缓慢期显示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2)进食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后,血液中氨基酸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也增加。精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均有较强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3)进餐后胃肠道激素增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如胃泌素、胰泌素、胃抑肽、肠血管活性肽都刺激胰岛素分泌。(4)植物神经功能状态可影响胰岛素分泌。迷走神经兴奋时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则抑制胰岛素分泌。43.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有何异常?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情况与糖尿病的类型有关。

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或病毒感染造成胰岛细胞破坏,使胰岛素合成和分泌明显减少,空腹时胰岛素的分泌明显低于正常人,而且在进餐后血糖升高时,胰岛素也不能相应升高。一些较重的患者,血中胰岛素甚至无法测出。我们称为“胰岛素绝对缺乏”。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情况与病程长短有关。肥胖的人由于利用胰岛素的能力下降,早期胰岛素的分泌量往往超过正常人,才能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慢慢地胰岛的功能会逐渐受损,而且对血糖刺激分泌胰岛素的反应能力下降,产生分泌延迟的现象,也就是说分泌高峰不再是在餐后1小时左右血糖最高峰的时刻,而是后移延迟到2小时以后,这也是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反复发生餐前低血糖的原因。这时的高血糖原因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的缺乏是“相对”的。到疾病的后期,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逐渐受损,胰岛素分泌逐渐减少。44. 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正常情况下,血糖在胰岛素协助下进入肝脏和肌肉细胞进行分解利用,转化为能量,或合成糖原储存。如果这些中间环节出现了问题,胰岛素协助血糖进入细胞的能力降低,或转化产生能量或合成糖原的能力下降,这样尽管胰岛素水平很高也无法使血糖下降,我们称之为“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了。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的因素很多,如遗传、肥胖、感染、药物等。45. 胰岛素抵抗能够逆转吗?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作用在细胞的生化过程时起不到预期的作用,是细胞及细胞内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的一种表现,这种情况可以广泛存在于我们身体的各种组织当中,导致身体被迫产生更多的胰岛素(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久而久之导致胰岛功能逐渐衰竭,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遗传、肥胖、体力劳动不足都会加剧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和发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体重、药物治疗等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二甲双胍和胰岛素增敏剂。46. 胰岛功能检查对糖尿病的诊断有何用处?

糖尿病的诊断不需要依靠胰岛功能测定的结果,但对于判断糖尿病的发展和预后有一定参考作用。胰岛功能检查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和C肽释放试验(CPRT)。通过测定病人空腹及餐后各个时间点胰岛素以及C肽的分泌水平及曲线特点,可以了解患者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协助判断糖尿病的临床分型。47. 胰岛功能的衰退能逆转吗?

当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已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即出现胰岛功能的衰退。根据胰岛功能的衰退程度不同,患者的血糖水平及临床症状也存在着差别。胰岛功能衰退的早期,可有空腹血糖受损、葡萄糖耐量异常等不同表现;进一步发展,则进入临床糖尿病期;最终,胰岛功能重度衰退,出现严重的高血糖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的胰岛功能衰退通过注射胰岛素,使用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等口服降糖药,可以解除患者体内的糖毒性,使胰岛功能得到一定的修复。因此,目前提倡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强化降糖。倘若到了糖尿病晚期,出现胰岛功能重度衰退,则逆转的可能性极小,患者需要长期依赖胰岛素维持降糖。48. 什么是C肽?

这要从胰岛素分子的产生说起。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原,胰岛素原可以分解成一个胰岛素分子和一个C肽分子。这个胰岛素分解的过程在胰岛B细胞分泌时已基本完成,所以胰岛B细胞分泌出来的物质中既有胰岛素,又有C肽。C肽的作用还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它可能有调节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作用。C肽和胰岛素是等分子释放的,测定C肽的量就可间接反映胰岛素的量;C肽分子比胰岛素分子稳定,在体内停留的时间比较长,有利于胰岛功能的测定;对那些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由于有外源性注射胰岛素干扰,没法测定患者自身产生的胰岛素水平,这时测定C肽水平就可避免外源性胰岛素的影响。所以C肽是反映自身胰岛素分泌功能的一个良好指标。正常人空腹血浆的C肽水平为(0.32±0.14)mmol/L。进食后则迅速上升,于1小时后达到高峰,为空腹值的5~8倍,第2~3小时后逐渐下降。49. 什么是酮体?

酮体是脂肪分解的产物,包括三种成分:乙酰乙酸、羟丁酸、丙酮。在正常情况下,我们身体也会产生少量的酮体,作为心脏、肾脏和骨骼肌等组织的能量来源,因其浓度很低,血液和尿中酮体测定都是阴性。糖尿病患者在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时,糖不能直接被细胞利用而提供能量,为了维持生命活动,身体内的脂肪就会被分解,从而产生酮体。一部分酮体会从尿中排出体外,形成酮尿。因为酮体是酸性物质,它在血液中积聚过多时可以使血液变酸而引起酸中毒,也就是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会危害身体健康,严重的会致死。50. 糖尿病有哪几种发病类型?

糖尿病的发病类型有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发病:多见于1型糖尿病,常于高热、病毒感染后,出现烦渴、多饮、多尿,继而恶心呕吐、腹胀、脱水、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血压下降、昏迷等,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极少数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以感染为诱因,出现严重的口渴、多饮、多尿、脱水,如不及时治疗,则很快出现昏迷,而以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住院才首次确诊糖尿病。

慢性发病:多见于2型糖尿病,发病缓慢,患者在数月或数年内渐发生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等症状,60%~80%有肥胖史。请特别注意,由于是缓慢发病,很多人对某些症状逐渐适应,可以表现为无任何不适,这也是糖尿病发病丝毫无感觉的可怕之处。有的患者是在健康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偶然发现。有的患者因糖尿病的并发症如化脓性皮肤感染、尿路感染、妇女外阴瘙痒、胆囊炎、结核病,甚而因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昏迷才被诊断。育龄妇女可因发生早产、死胎、胎儿畸形、巨婴、羊水过多、先兆子痫时而发现本病。还有的患者首先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动脉硬化、冠心病、脑溢血或血栓形成、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等,然后才追溯及本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