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你一生的100个医学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22:24:04

点击下载

作者:王燕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影响你一生的100个医学故事

影响你一生的100个医学故事试读:

脉诊治疗的一代先驱

在春秋战国时期,科学还非常落后,今天可以用各种先进仪器检查到的身体疾病,在那时却是无法办到的。所以,现在民间,还流传着扁鹊诊脉病人的动人故事。

有一天,扁鹊游历到了晋国,也就是今天山西省一带的地方。晋国有一位大夫,名叫赵简子。赵简子当时正身患重病,已经昏迷了五天五夜不省人事。当赵简子的家人得知一代名医扁鹊游历到了晋国时,立刻把扁鹊恭迎到家里。

来到赵简子的床前,扁鹊仔细观看、辨认了赵简子的神态气色,然后用手为赵简子把脉。在把脉的时候,扁鹊双目微闭、凝神静气、一丝不苟。过了好一会儿后,扁鹊缓缓地睁开眼睛,放下赵简子的手,对赵简子的家人说:“你们不要担心,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听了扁鹊的话,赵简子的家人们都半信半疑。

扁鹊配了药方,让赵简子的家人去药铺抓药。然后,他从随身携带的包袱里,取出了银针,为赵简子扎针灸。经几次扎针治疗,又喝了扁鹊配的汤药,一周后,赵简子便苏醒过来,他身上的病也慢慢痊愈了。

扁鹊被尊称为“中国脉诊治疗的一代先驱”。

起死回生

有一天,扁鹊游历路过虢国,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陕县。虢国正在为太子操办丧事。

太子年纪轻轻、风华正茂,怎么会说死就死呢?扁鹊一时好奇,便详细询问太子的侍从人员,了解太子生病的详细经过。扁鹊让侍从人员把他带到太子的尸体前。他仔细检查了尸体后,向侍从人员说:“你们的太子还没有真死,也许还能救活。”侍从们立刻把这话报告给了国君。国君在半惊半喜中,请扁鹊入宫,命人把太子的“尸体”抬来,请扁鹊诊治。扁鹊通过把脉,证明太子确实还没有死,他的鼻息间还有微弱的呼吸,而且他的两腿也还有一些温度。他断定太子只是暂时性的休克,还能够治好。扁鹊立刻取出针灸对太子进行急救。在随后的十多天里,扁鹊亲自照料太子,为太子配药、扎针,太子终于完全恢复了健康。人们纷纷称赞扁鹊能够妙手回春、起死回生。可是,扁鹊却谦虚地说:“我并没有把死人救活的本事,只是太子本来就没有死而已。”

扁鹊的谦虚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希腊人和草药

古代的医师在很多时候,并不像今天的医生,能够详细地知道疾病的起因。但是,他们却知道能用一些特殊的草本植物来治疗一些疾病。

他们将几种草本植物混合在一起,配成药。这种技能一辈一辈地被继承了下来,并且被无数的医师应用在临床实践中,一直延续了好几百年。

在用草本植物治病方面,很多的古代医生,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希腊的药物学家——佩达纽斯·迪奥斯科里季斯。

佩达纽斯·迪奥斯科里季斯,他是一位医生和博物学家。他根据自己一生的行医经验,搜集了当时所有的可以用来治病的草本植物,并详细记录了它们的治疗方法,写出了一本名叫《药物学》的书。这本书一共5卷。

在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600多种草药,其中有大约五分之一的草药,在今天仍然被认为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迪奥斯科里季斯在草药研究方面的绝对权威,一直在世界医学界保持了1500年。他的《药物学》一书,在1665年,被翻译成了英文,今天仍然在印刷出版。

关心病人的希波克拉底

如果你生病了,你去看医生,那么,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经验;假如你不信任你的医生,那么,你可能就会想,医生会毒死你吗?医生会把你的隐私告诉其他的人吗?

但实际上,我们知道我们可以信赖医生,他们一定会尽力而为地治好我们的病,而且能够为我们保守疾病的秘密。因为在2000多年前,著名的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已经制定了一套医生的行为规范,并且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希波克拉底被认为是世界的“医学之父”。

希波克拉底写出了第一部医学观察记录,创立了医学实践全新的科学基础。希波克拉底把关心病人放在首位。他不同意疾病是由神灵引起的观点。他认为疾病有着自然的原因,疾病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治疗。他认识到环境能够影响人的健康,人体也能够自行恢复健康。他在爱琴海的科斯岛上,建立了一所学校和一个医学协会。他和他的同事写了一部共60卷的书,名叫《希波克拉底文集》。这是一部辉煌的巨著,其中包含了许多详细的病例,并描述了医师们应该如何进行医学实践。在希波克拉底学校里,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进行宣誓。他们的誓词是:“我宣誓……,为了病人的利益,我将尽我的能力和判断力来为病人治疗,而且决不含有不良的或非法的意图。我将使用无害的药物……所有我看到的或听到的决不公布于众。”

衙门里的医生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的著名医学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行医,医治好了很多病人。

据说他在五十岁左右时,曾经做过长沙的太守。

但是,张仲景对于做官,没有丝毫的兴趣。在衙门里,每天面对着堆积如山的公文案卷,他的心里仍然挂念着医学典籍、治病偏方。他总是念念不忘要为老百姓治病。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人是不能够随随便便进入民宅的,更不能随随便便接近平民百姓。怎么办呢?张仲景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每月的初一、十五这两天,他不问政事,而是让人大开衙门,把有病的群众都放进衙门里来。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个儿仔细地给群众把脉、看病。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张仲景的衙门前就聚集着许许多多来自四面八方的生病的老百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就把医生坐在药铺里面给病人统称为“坐堂”,坐在药铺里面看病的医生就被称为“坐堂医生”。

张仲景和《伤寒论》

在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是一个有名的动乱年代,年年混战,民不聊生,房屋成了废墟,田园成了荒野,百姓颠沛流离,饥寒困顿。

由于战争不断,灾祸频繁,各地都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在今天的洛阳、南阳,绍兴等地,更是疫情严重,几乎家家有僵尸,户户有哀泣。

在张仲景的家乡伤寒流行,他家里的几个亲戚,先后因为感染上伤寒、难以治愈而死去。目睹亲人的生离死别,张仲景悲痛不已。他心想,如果我连自己亲人的生命都拯救不了,那么,我还有何颜面活在这个世界上,我还有什么资格当一个医生?

于是,张仲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伤寒病的研究之中。他刻苦钻研《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医学著作,广泛收集各种治疗伤寒病的药方,并向民间有经验的医生请教。数载寒暑,张仲景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伤寒学派”,并著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伤寒论》。

中国古代的医生们根据张仲景留下的《伤寒论》,在以后的数百年间,拯救了数以千万计伤寒病人的生命。这本《伤寒论》著作,不仅对中国的医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甚至对日本、朝鲜、蒙古等国的医疗进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伤寒玛丽

在19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时候,因为伤寒流行大量死亡的士兵,是因为战伤而死亡的士失的十倍。可见,伤寒真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伤寒可能会引起病人发高烧、肠道出血,而且它传播得非常快。

在1898年的时候,尽管这种疾病在当时仍然无法治愈,可是,著名的医生赖特,却研制出了伤寒病的疫苗。在第二年爆发布尔战争之后,士兵们死于伤寒病的人数,仍然比死亡于战伤的人数要多五倍。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因为伤寒病的疫苗得到了采用,虽然有数百万的士兵因为战壕内的恶劣条件而死亡,但是,死于伤寒病的却只有100人。

但是,尽管赖特研制出了伤寒疫苗,但他却碰到了一个他未能预料到的问题,那就是“伤寒玛丽”。

玛丽是一位厨师,突然有一天,她所到之处,都要引发伤寒。不管她走到哪儿,伤寒都迅速地传播。可是,奇怪的是,玛丽自己却并没有患病。原来,她把自己携带的病菌传染给了她做的食物。而吃了她的食物的人,就感染了伤寒病菌。当人们最终证实了玛丽是伤寒病的传播者后,这个不幸的女人被扣留,而且被终生隔离。

神秘的昏睡病

自从史前时代以来,在非洲就流行着昏睡病。但是,第一个昏睡病的病例,却是由阿拉伯的旅行家——伊本·哈勒敦,他在14世纪的时候,记载下来的。患有昏睡病的病人浑身乏力,很容易因为饥饿死去。当伊本·哈勒敦访问一个部落的时候,这个部落的首领,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两年之后,这个首领就死掉了,而整个的部落的人,也都因为昏睡病而死去。传播这种疾病的是一种昆虫,叫“舌蝇”。而这种昆虫,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这就是非洲为什么一直流行“昏睡病”的原因。

1902年,英国政府派出了一个研究组,前去非洲研究昏睡病,奥尔多·卡斯泰拉尼,是研究组的成员之一。

通过尸检,卡斯泰拉尼发现在许多患者的大脑里,都有一种不知名的新的寄生虫。而这些死亡的病人,都是被引起昏睡病的寄生虫感染了血细胞。第二年,戴维·布鲁斯又加入这个研究组。他发现,有一些牛的身上,患有“非洲锥虫病”,这些牛的疾病,都是由一种称为“锥虫”的寄生虫引起的,并且这种疾病是由舌蝇传播的。布鲁斯和卡斯泰拉尼当时发现,卡斯泰拉尼发现的寄生虫也就是锥虫。而且在舌蝇出没的地点,也就是发现昏睡病流行的地点。于是,他们就告知人们一定要远离有舌蝇的地区。第一种用于治疗昏睡病的药物是砷的化合物——一种致命的毒药。但是,人们至今也未能找到治疗昏睡病的有效的药物。即使最好的药物,也不能治愈严重的昏睡病。所以,对这种疾病,一定要尽早用药治疗。

外科手术的祖师爷

华佗是我国古代的著名医生。

一天早晨,天蒙蒙亮,华佗刚起床不久,就有一辆牛拉车拉着一个病人到华佗的诊所。只见病人神色苍白,两腿弯曲,满脸的痛苦。华佗立刻给病人把脉。把完了脉,华佗凝神半晌,然后轻轻解开病人的衣服,伸手去按病人的肚子。华佗的手还未使力,病人突然发出一声怪叫。华佗再次仔细察看了病人的神色,对病人的家属说:“他得的是阑尾炎,要马上开刀动手术!”

病人被抬上手术台后,华佗让病人服下“麻沸散”。等病人失去知觉后,他在病人的腹部涂上消毒药,再用消过毒的刀把病人的腹部剖开。他割去了病人的阑尾后,再用特制的桑皮纸线缝好刀口,敷上特制的消炎药膏。“好了,”华佗告诉病人的家属:“七八天后,刀口就会长好,一个月后就可劳动了。”另一次,也是给一个腹部刺痛的病人看病。这个病人唉声叹气,神色显得很悲伤。“大夫,十多天前,我的肚子就开始痛。这几天,你看我,眉毛、头发都快掉光了。我究竟得了什么病啊?”华佗摸了病人的脉搏,检查了病人腹部,说:“你的脾已经烂了一半,必须动手术切除。”于是,病人马上被抬上手术台,服了“麻沸散”,然后开腹取出脾脏,病人的脾脏果然已经烂了一半,华佗诊断得丝毫不差。华佗把烂了的那一半脾脏切掉后,立刻为病人缝合好,敷上药,不到一百天,病人就完全好了。

刮骨疗毒

在华佗的行医生涯中,有一则流传在民间的故事,那就是——刮骨疗毒。

三国初期,有一次,关羽在樊城攻打曹操,右臂被毒箭射中。最先给关羽看病的医生都不会解毒,于是,关羽右臂上的伤口慢慢肿大,十分疼痛,不能动弹,无法带兵打仗。

正当关羽和他的部将为此事发愁时,有一天,部下突然来报华佗求见。

华佗是当时的一代名医,声名远扬,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关羽立刻把他请进了营帐。“如果先生能够把我的右臂医治好,我关羽真是感谢不尽!”“关将军,我正是为此而来的。办法有是有,可我就怕您忍受不了啊。”

听了华佗的话,关羽微微一笑,说:“我虽是一个武夫,却也久经沙场、出生人死,千军万马尚且不怕,难道还会怕一点儿疼痛吗?”

华伦说:“那就好。您中的是乌头毒箭,毒已经侵入了您的骨头。我准备在房梁上钉一个铁环,请您把右臂伸进铁环中,我再把您的眼睛蒙上,然后给您动手术。”“不用铁环了,那太麻烦。”关羽说:“您就直接用刀吧,我保证不会动弹。”

第二天,关羽在大帐设宴,先犒劳华佗。饮宴完毕后,关羽一边和谋士对弈,一边脱去外衣,把右臂伸给了华佗。华佗取出尖刀,消了毒,割开关羽的胳膊,只见里面的骨头早已变成了青色。华佗用刀“咔喳、咔喳”地将骨头上的毒全部刮干净,再缝上刀口,敷上药,包扎好。

手术时,尽管关羽疼痛难忍,但他忠实于自己的承诺,果然一动不动。

等手术完毕,关羽站起身来对华佗说:“先生,现在我的右臂已经不疼了,看,我又能像以前一样活动了。您真是妙手回春啊!”

华佗和“麻沸散”

在华佗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医学成就之一就是他发明的“麻沸散”,也就是今天的“麻醉药”。

当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战争频繁,军队里的士兵和老百姓有很多人受伤、生病。因为没有麻醉药,华佗在给这些受伤、生病的人动手术时,病人都要忍受巨大痛苦。究竟如何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呢?华佗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结果有一天,华佗碰到一个患“烂肠痧”的病人。这个病人病情严重,需要动手术。华佗用了好几个时辰,才把手术做完。手术结束后,华佗累得筋疲力尽。为了解除疲劳,他喝了一些酒。因为太疲劳了,华佗多喝了几杯,没想到一下就喝得酩酊大醉,倒地不起。这可急坏了华佗的家人,他们怕他出事,立即用针灸针刺华佗的“中穴”、“百会穴”和“足三里”这三个穴位,可是华佗一点反应都没有,好像失去了知觉一样。家人们摸了摸他的脉搏,发现脉搏在正常地跳动,这才放心,知道他真喝醉了。

等华佗醒来后,家人们把他酒醉后发生的事告诉了他,华佗听了大为吃惊。他感到奇怪,为什么家人给他扎针时,他丝毫没有感觉呢?按照道理,他应该感觉到疼痛呀!难道是喝醉酒的原因吗?

细心的华佗没有把这件事疏忽过去,而是在随后几天里连续做了好几次试验。最后,华佗得出了结论:酒对人体有麻醉作用。华佗便大胆采用了这个方法。给病人动手术时,他就先让病人喝下满满一坛子酒,等病人醉得人事不醒,他才开始施行手术。可是,酒虽有效,却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也许是天意吧,一天,华佗又碰到了一个奇怪的病人。这个病人牙关紧闭、口吐白沫、两手握得紧紧的,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华佗仔细察看了他的神态,检查了他的脉搏,发现一切正常。他询问病人的家属,病人以前是否患过什么病。病人的家属说,病人身体一直都很强健,什么病也没有过,只是当天,他不小心,误吃了几朵“臭麻子花”,才变成这样子。华佗立刻让人给他找来一大堆“臭麻子花”。他闻了又闻,看了又看,然后,摘了几朵,放进嘴里品尝。没想到,药刚刚进嘴,他就感到头晕目眩、满嘴发麻。“天,好大的毒性!”华佗叫了起来。从那天开始,华佗就不断对“臭麻子花”进行试验,他亲自动口,品尝这种植物的叶子、花朵、根茎。结果证明,“臭麻子”的果实的麻醉效果最好。华佗又到处走访了许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经过多次艰苦的实验,他终于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剂麻醉药。他发现,如果把这种麻醉药和热酒配制在一起,麻醉的效果会更好。于是,华佗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麻沸散”。

麻醉剂的坎坷之路

17世纪之前,在欧洲,需要进行手术的病人,都靠用酒精、鸦片、莨菪、或者曼德拉等草根来减轻疼痛。然而,用这些东西,使病人失去知觉所需要的剂量很大,常常会致病人于死地。所以,在17世纪后,手术总是在病人处于抑制状态下进行的,因此,病人常常因疼痛而大声尖叫。在欧洲,麻醉药的发现纯属偶然。1799年,汉弗莱·戴维发现,如果他吸入了一氧化二氮,一氧化二氮就会使他自己发笑。他把这种气体称为“笑气”。于是,他邀请朋友们都来参加“笑气”的聚会。后来,在1815年,另一位蓍名的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他发现了乙醚也有类似的作用,并且邀请他的朋友们都来享用。

直到19世纪40年代,一位名叫杰克逊的化学家才建议他的学生,即牙科医师威廉·莫顿,应用乙醚给病人进行局部麻醉。

有一次,当他用乙醚给病人麻醉一颗将要钻孔的牙齿时,发现病人的整个口腔都失去了知觉。于是,他想知道可不可以将乙醚用来进行全身麻醉。于是,他先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后来又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实验。

1848年10月,莫顿公开表演用乙醚麻醉全身,毫无疼痛地切除了一位病人颈部的肿瘤。从那以后,乙醚就迅速得到广泛的应用。

麻醉药的迅速采用,终于使手术变得不疼了。然而,当时欧洲的教会却禁止妇女在分娩的时候使用止痛剂。他们坚持认为,《圣经》说过分娩应该是痛的。直到1853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生产时用了麻醉剂,于是,以后女性分娩采用麻醉剂,也逐渐被广泛接受了。

断肢再植技术

在外科领域,最令人惊异的技艺是:成功地再植因为事故被机器切断,或在交通事故中断离了的手指、手、手臂、或者脚。

要重接断离了的肢体,并使它们重新拥有功能,就需要把血管、神经以及皮肤和骨骼缝合在一起。

早在1912年,医生们就已经有了断肢再植的方法。当时,亚历克西斯·卡雷尔,发明了缝合大血管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更好的显微镜、细针和细丝线的问世,使小血管的缝合有了可能。

但最后的一步,重建被破坏的神经系统,却在1967年才开始成为可能。1968年,卡马楚和塔马伊利,他们两人用当时所有的新技术,对一位病人断离的大拇指进行了再植。

断肢再植所遇到的问题之一是,病人的毛细血管并不在手术后立即张开,血液虽然被泵入再植的肢体,但是并不能回流出来。这个问题只有通过用水蛭来吸出多余的积血加以解决。水蛭曾经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它们吸附在病人的肌肤上,能够吸出25克的血液。因为水蛭在吸血的时候,注入了一种能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所以,当它们被拿掉后,血液会继续流出来。

创造奇迹的光

在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T·H·马伊曼,制造了第一个激光器。

激光器产生能量强大的辐射光束,有绝对准确的方向性。仅仅在4年以后,H·弗农·英格拉姆就将激光应用于眼科手术。激光在治疗视网膜剥离方面非常有效。病人眼球后面的视网膜上有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将影像转换为神经信号送到大脑。有时候,在视网膜上会形成一个小洞,眼睛里液体会漏出来,如果不将这个小洞补上,视网膜最终会脱离,病人就会失明。然而,仅用一次激光脉冲,持续仅0.001秒,就可以修复小洞,防止眼睛进一步损害。

激光对修复眼睛后面的视网膜特别有用,可以在不引起任何出血的情况下进行切割。血友病是一种被切开后出血不止的疾病。因此,激光最适用于这类病人的治疗。

贝尔电话公司于1967年研制了一个能同时切割和闭合血管的激光器。激光使手术进行得更快,病人受到的损伤更小。

激光现在能应用于白内障手术,也可以和内窥镜一起配合应用于显微镜外科手术。一种新型的针刺用激光来代替针,避免了传播艾滋病毒的危险性。

老百姓的医生

古代医学家葛洪,由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艰苦,对平民老百姓的贫困生活了解得很深刻。他亲眼目睹了众多穷人,因为无钱医治各种各样小病,而不得不忍受巨大痛苦,有许多人甚至死去了。他深知,疾病和贫穷就像是两个亲密的兄弟,穷人们常常都被疾病所困。因此,他一心想着要如何帮助穷苦人解决病痛的折磨。他发奋学习医学知识,阅读各种医书。

阅读了大量医书的葛洪知道,书上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而且当时医书上大量的医学记载也有很多错误,药物书上记载的那些药物和偏方对穷人们来说也都是很昂贵的。于是,葛洪深入民间,亲自实践。他在穷乡僻壤的地方,与平民百姓频繁接触,学习民间单方、验方,以及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病方法。葛洪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亲自实践,在民间收集了大量不但简单易行,而且疗效显著的医学验方和治疗技术。利用这些简单、廉价的验方和治疗技术,葛洪亲自为老百姓治病,挽救了很多穷苦人的生命。例如:葛洪找到了一种治疟疾的方法,就是用一种名叫青蒿的草药,把它的汁挤出来,不用加热,直接喝下去,就可以治疗疟疾这种疾病。要知道,青蒿是生长在野地里的一种青草药,有时候,在农家房前屋后的院子里也有生长,药店里卖的这种草药,最多也只要一二个铜板。所以,它不但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