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父母的7堂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08:27:13

点击下载

作者:廖康强,张宏宇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金牌父母的7堂课

金牌父母的7堂课试读:

序言

父母是需要接受培训的

作为父母,仅仅为孩子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是远远不够的,父母有责任提高自己的能力、有责任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

有位教育家曾问总统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做驾驶员难呢?还是做父母难?”

总统很奇怪:“这还用问?当然是做父母难!”

教育家也很奇怪:“可是,为什么做驾驶员就必须先通过培训,还要考个驾驶执照才行,而做父母的却可以不培训,更不用通过考试呢?”

为了孩子,无数的父母绞尽脑汁、费尽心机。他们舍得为孩子花钱、花时间,惟独没有思考过这么一个问题:做家长是否也需要学习?也许有的家长会说,现在的竞争太激烈了,工作的压力太大了,哪有那么多时间?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只要努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成长条件就行了。再说了,我爸我妈也没学什么不是照样把我们培养得很好吗?

这类想法与父母们对孩子的高期望是相悖的。要知道,新时期的孩子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与家长们所处的年代差很多,家长也需要不断研究孩子的特点,学习与孩子沟通。于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有很高的文化程度,有很新的思想观念,但由于不了解自身的责任,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规律、方式方法,时常在抚育孩子时不得要领,出现各种偏差。

父母为了家庭、为了孩子愿意贡献自己的一切。按照常理推断,孩子最尊敬的人应该是自己的父母。可是,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排到了第十位、父亲更是排到了第十一位,这说明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并不“光彩照人”。

事实上,犹如当法官要精通法律,当医生要有医术一样,做父母的也要具备“专业素质”,包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和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能力。这是父母作为家庭中子女的教育者应具备的素质,是影响家庭教育效果,进而影响子女发展的最直接因素。

要想成为一个称职的家长,就要从准备做父亲(或母亲)的那一天起树立起一种意识: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家长,要把父亲(或母亲)当作一项职业认真来做。当好父母需要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而不能仅凭朴素的情感和传统的经验。

玛丽亚·蒙台梭利为意大利女教育家,她通过对儿童的充分研究与了解,深知在儿童教育问题上,必须遵守儿童的敏感期,激发儿童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能力,为孩子将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其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曾轰动整个欧洲。

为了提高父母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技巧,我们遵循蒙氏教育理念,特编著了《金牌父母的7堂课》一书。

本书是一本专门为父母们写就的“亲子教育”书籍,可以让父母们通过阅读本书接受正规的育儿培训。7堂培训课涉及家庭教育的7个方面,提出了正确进行亲子教育的数十种方法,帮助父母们转变传统、落后的育儿理念,真正掌握科学的、正确的亲子教育方法,避免让父母的爱成为一种对孩子的伤害。

只要愿意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所有的父母都能成为“金牌父母”!

祝福天下所有的父母!第1课 如何做个称职的父母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要想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就必须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1.学习做一个好父母

譬如诸位有一块美玉,要琢成佩件,必须请教玉工;又如有几两黄金,要炼成首饰,必须请教金工,断不是人人自作的。现在要把自家的子女造就成适当的人物,难道比琢玉炼金容易,人人可以自任的吗?——蔡元培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父母把心血和爱全部给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无数的“教育”,但这样的“爱”和“教育”是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不是科学而有效的?恐怕不少父母们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各类专业在职业上都有考核标准,但家庭教育只有等到孩子长大了才能看到结果。工作可以重来,可孩子成长的岁月不可逆转。

我们每一个人怀着本能的爱,做自然的父亲(或母亲)。但一种成熟的父爱(或母爱),必须经过培育才能发展起来,而且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

美国著名学者斯特娜夫人有一个女儿叫维尼夫雷特,从3岁起就会写诗歌和散文,4岁起能用世界语写剧本。她的诗歌和散文从5岁起就被刊载在各种报刊上。日本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在其《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斯特娜夫人的教育方法。

斯特娜夫人认为,仅仅养育一个孩子不算是尽到了一个母亲的责任,教育孩子同样是其应尽之责。她说:“说真的,在我那可爱的女儿还没出世时,我就开始考虑将来应该怎样教育她了。每当感觉她在我腹中的躁动,每当她在肚子里踢我的时候,我就想象她出生后的样子。从那时起,我就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好母亲,并且深深地感到了一个即将做母亲的女人的喜悦。”

同时,斯特娜夫人实事求是地说:我认为,做母亲的应当懂得,对于如何教育孩子,永远也不会有足够的知识和技巧,因为时常会遇到新的问题,需要新的解决方案。优秀的母亲应该在不断探索和自我校正中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而这一过程至少要延续到孩子成人、走出家门为止。

尽管如此,斯特娜夫人还清醒地提示即将为人父母者:“但事实上想要成为理想的父母是非常困难的,包括我自己也在不断地猜想其他母亲大概比我做得更好。因为即使做了母亲,也仍然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仍然面临着生活的各种考验,仍然有自己的缺点。但我仍然尽力做得更好一些,尽量向一个完美的母亲靠近。”事实上,只有正确的母爱才有效。错误的爱的方式只能把孩子引入歧途。

为人父母应该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的“职业”,肩负着抚养、教育子女长大成人的重担。父母是否具备成为“好父母”的能力,对孩子的身心正常发育、个体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健康的人格。而现实中,大多数父母存在重智轻德、急功近利等问题。有调查统计,在中国,近8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问题,父母不懂得或不完全懂得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孩子因为父母的教育方法不正确产生逆反心理的情况极其普遍,甚至有的父母用打骂等惩罚、体罚手段作为主要教育手段,造成不良影响。

家庭教育的成功需要一套综合的方法,将理念、方法、生活方式和亲子关系融为一体。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对孩子不仅要教育,更要做到有能力教育,有方法教育,否则孩子就会不接受,你的教育也就最终成为无效的教育。

为人父母,应主动阅读一些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书,这对了解孩子的真实世界和真实所需有利,而不是按照大人的想当然,给孩子所谓的“教育”。那样有可能拔苗助长,也有可能荒废孩子成长的时光,有可能错失教育孩子的良机。

为人父母,应该懂得孩子那充满好奇的眼睛在期待什么,应该知道孩子的哭声和咿呀学语在暗示什么,应该明白孩子蹒跚的脚步在找寻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应该熟悉婴儿的感知和运动,知道婴幼儿的言语模式,了解早期儿童的信息加工能力,懂得青少年的情绪意志特点。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我希望我的儿子做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我自己得先做成那样一个儿子。”家长如果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也就失去了教育孩子的能力。所以说:家庭教育不仅是培养孩子的问题,更是教育两代人的事情。因此,为了使孩子受到全面正确的教育,家长首先要主动地去接受全面正确的教育。

愚蠢的父母眼睛只盯着孩子,一心为孩子付出;智慧的父母注重不断学习,进而获得长久的教育效益。专家指导:如何学习做父母

①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了解父母作为孩子监护人的基本职责和教育行为规范,了解自身的义务、权利和履行这个角色的法定要求。

②向孩子学习。

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也可以从孩子那里学习自己未知的东西,与孩子一起成长。

③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

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规律、内容、方法,学习和孩子沟通的技巧,掌握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

④在实践中学习。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且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心理特点,父母自身的情况也各有不同,父母要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不断分析、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2.学会全身心进入孩子的世界

教育儿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们将创造历史。儿童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也将要成为自己儿童的教育者。儿童应当成长为优秀的公民,成长为贤良的父亲和母亲。但是,这没有概括一切,儿童又是我们晚年的希望。因此,正确的教育是我们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苦痛、辛酸,是我们对其他的人们和整个国家的罪过。——[前苏联]马卡连柯

虽然有医生反复忠告,坚持母乳喂养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喝母亲的乳汁长大的孩子身体健康,少生病。事实中还是有不少新妈妈以各种理由放弃母乳喂养。甚至有些年轻父母将孩子完全托付给老人或保姆照顾,“我工作太忙,哪有时间照顾孩子,再说,孩子有爷爷奶奶带,不也就行了吗?”

结婚、生育及对家庭生活的照顾,必定会影响到年轻人在事业上的发展,但是绝不能以此为借口来逃避带孩子的责任。虽说老人一定是疼爱孩子的,但也容易溺爱。而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是其他亲属无法代替的。在育儿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从父母的言行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养成坚韧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父母也可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更加了解孩子,培养孩子。而父母若放弃育儿的责任,将带来父母和子女间亲情的疏远,使父母的爱变得有心而无力。

育婴专家柏格森与许多做母亲的见面谈话时,常会这么说:“讲什么事情太忙,无法照顾婴儿,这是什么话!世界上还有比育婴更重要的工作吗?如果你没有时间养育孩子,那你为什么要生他?”

事实上,如果我们将孩子与事业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孩子比事业更加重要。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生命的成长就是一个不可重来、不可复制、不可停滞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只能来一遍,没有后悔的机会。相对而言,事业的进程可早可晚,纵观中国历代名人义士,古往今来,既有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的,也有大器晚成,垂暮之年才名扬内外的。因此,对于事业的追求可以从人生任何一个时刻开始,而培养孩子则是从其呱呱坠地开始。

曾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故事:有一位特级教师,自己的孩子在家发高热,而她仍然坚持去给孩子上课,结果自己的孩子被高热夺去了生命,可她却说:“40个学生的一堂课,就是40个小时。为了这些孩子,我不后悔!”

这位教师妈妈为了40个孩子的一堂课,却让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一生。我们敬佩她的职业精神,那三尺讲坛是她的岗位;可保护自己的孩子,也是一个母亲的职责啊。当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当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时,母亲也是不能失职的呀!

也有些年轻的父母会这样认为,自己努力在事业上打拼,是为了给孩子创造足够的经济财富,他们舍得给孩子投资,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给孩子足够的物质上的“铺张”,也舍得在保姆和看护人身上投资。可是,孩子最需要的,也许不是这些物质上的需求,而是父母无微不至的爱。

3岁的乐乐家境富裕,他有自己单独的大房间,多得数不过来的玩具,摆满了整个书架的童话书和光盘。可是,乐乐特爱发脾气,妈妈每天上班前必定大哭一场,说妈妈说话不算数。的确,妈妈几乎每天早晨都答应晚上早点回家,至少在他睡觉前回来,却十有八九不能兑现。

乐乐妈也很内疚,可她真的很忙,忙得没时间管孩子;乐乐爸则一年至少有8个月出差在外,幸亏保姆还比较仔细,对乐乐的衣食照顾细致入微,乐乐长得壮壮的。可是,近来孩子对很多事情越来越表现出胆怯,怕见生人,这让乐乐妈很头疼。

孩子天性对父母有很强的依恋感,父母亲情之于孩子,如同阳光、空气和水分。对孩子来说,可以没有高档服装、遥控车、奥特曼和米老鼠,但不能没有爸爸妈妈的嬉戏与陪伴,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应尽可能地多抽些时间来陪孩子,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而且,事业与孩子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能充分运用智慧,完全可以“鱼”和“熊掌”兼得。

众所周知,杨澜是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同时,她也是一个拥有一子一女的幸福母亲。尽管工作很忙,但她在两个孩子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都坚持母乳喂养,孩子刚出生的几年时间她也一直坚持自己带。“虽然有点辛苦,可是觉得很值。”杨澜这样说。

虽然由于工作的关系,不能时时陪在孩子身边,但杨澜还能成为孩子在钢琴学校里出勤率最高的家长之一,在孩子8岁之前陪着他们游历了15个国家。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有记者问她:“您身兼数职,整日那么忙碌,哪有时间教育孩子?”

杨澜答道:“我忙完外边的事,一回家便带着一种极其负疚的心情,把所有的时间给我的孩子。我有个原则,就是自己再忙再累,在和孩子交流时,也要专心并非常有兴致地和他们说话,认真倾听他们说的那些或许是大人觉得不是什么事儿的事,全身心进入他们的世界。”

像杨澜这样事业成功,同时培养的孩子也很出色的父母有很多,他们都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经济、工作条件,精心钻研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尽力去完成做父母的责任。

卢梭说过:一只母老虎还知道将幼虎带上一年,独有人类,生下来就恨不得把孩子丢给别人。这句话也就是说,对于父母来说,没有任何理由来逃脱育儿的责任。

事实上,只要愿意,即使再忙的父母也总能安排出时间来照顾孩子。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时流露出的安全感,放松的心态和由衷的快乐,是和任何其他人在一起时无法替代的。和父母在一起时,孩子眼睛里闪烁的幸福之光,会让你从心底里感到为此所做的任何付出与牺牲都不为过。

拿出时间陪孩子,蹲下来和孩子沟通,倾听孩子,让他说说心里高兴的事和不高兴的事,即使是刚出生两三个月的孩子,也能从父母的表情、语气、手势中,感受交流的快乐,这种精神上的安慰,能对孩子的大脑产生良性的刺激,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孩子在爱、拥抱和亲切的环境中,容易养成健康的心态,极少出现心理障碍。

要忠告天下所有父母的是:孩子比事业更重要!虽然你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大量的社交活动不得不去应酬,有一系列的自我发展计划要实施,但这些都可以先缓一缓、放一放,把宝贵的时光留一些给孩子,帮助他在所有的敏感期里发挥自己的潜能,关注他,肯定他,和他分享欢乐和痛苦的点点滴滴。专家指导:合格父母需关注的10个方面

要想领到教育下一代的合格执照,您必须了解的有:

①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学习与人相处非常重要。

②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的孩子适合课堂学习,也有的孩子更适合在活动中学习。

④孩子一生下来就是权利主体,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参与权,玩也是儿童的权利之一。

⑤当今儿童生活在视听时代,这与读写时代的儿童是有区别的,只有承认差别才能教育好孩子。

⑥世上没有坏孩子,只有多欣赏孩子才能帮助他成功。

⑦培养孩子具有健康的人格比成绩更重要。

⑧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

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不同的爱将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命运。

⑩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为了孩子,自己就不能停止学习。3.爱是孩子生命的阳光

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美国]爱因斯坦

爱,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孩子一出生就需要爱,甚至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就需要爱。婴儿尤其需要父母温暖的怀抱以及爱的关注。我们细心的养育及照顾,孩子能感受得到。而且,对爱的需求绝不会因为成长而递减,即使成人仍需要父母的爱。

美国有一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做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这些男孩毫无出头的机会”。

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叫学生做后续调查,看昔日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根据调查,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庆幸的是,这位老师仍健在,虽然年迈,但还是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

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如果说,孩子的到来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缕曙光,为家庭增添了一份希望,那么,父母没有理由不去百般呵护他,没有理由不去全心爱护并竭力教育他,使之成为栋梁之材。

对于家庭教育,说到底,其实就是爱的教育。正如美国“儿童问题”专家、教育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所说:“爱,是一个孩子向前的全部力量,教育的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捷径就是爱之路。很多家长老师对调皮捣蛋的孩子进行教育后看到没有任何效果,就认为这些孩子无药可救了,于是家长老师也就失去了耐心,放任自流,结果只能使孩子流浪在犯罪的边缘。”

家庭中的爱包含下面三层含义:(1)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善于爱孩子,教育的真谛是爱,爱的真谛就是给孩子以精神上的温暖、关怀、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爱孩子,就需要父母倾注全部的爱去浇灌孩子幼小的心灵,给孩子以无微不至的细心呵护。

不论孩子的行为是否令你满意,无论孩子考试成绩好坏,都不会影响父母对他的爱。要让孩子相信,父母爱自己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自己是父母的孩子,这种来自父母的爱完全是无私的、无条件的、无代价的。这样,孩子会珍视父母的爱,同时他会强烈感觉到自己被父母爱着,因而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值得别人爱的。他不用担心因自己的失败而承受父母的白眼,他会感到自己有一个大后方,这样孩子向人生挑战的勇气会大增。

父母要善于对孩子表示爱意,因为孩子需要知道他们被爱。对孩子说“我爱你”很管用,经常的拥抱、亲吻、温柔拍打也能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爱。有些父母需要学习如何表示对孩子的爱意。一位妈妈表示她很爱她两岁的女儿,却无法很开放地表达爱意。在咨询了教育专家后,这位妈妈决定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她比以前更常抱女儿,靠在女儿身边讲故事给她听,或抱女儿荡秋千。她发现,每天有无数次机会可以表达爱意,而女儿从没拒绝过。几个星期后,她发现女儿和自己的关系亲近了很多,而女儿也变得更乖巧了。(2)爱是一种民主的、有原则的爱

很多父母在有意无意之间都误解或错用了爱,例如,有一些父母,把“严是爱”理解为对子女独断权威式的教育,他们不顾及子女的感受,采取高压政策,家庭气氛比较压抑,压制儿童自由思维,使孩子唯唯诺诺。父母的这种做法不是爱,只会导致孩子的厌倦和腻烦,甚至激烈的反抗和抵触。

也有些父母对孩子只是爱而不教,缺乏要求,缺少理智,过分宠爱。这些父母疼爱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孩子要买东西就赶忙给他钱。父母的这种做法也不是爱,只能是满足他一时的物质享受而已!

真正的爱应该是去关怀他、帮助他、引导他,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这些不是金钱所能替代得了的!正如威廉·哥德法勃所说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

爱孩子,就要以尊重孩子为中心。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粗暴地要求孩子无条件接受,而是在考虑到孩子的意愿的基础上,用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心悦诚服地认同。

父母要试着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进行沟通和对话,尊重孩子的决定和做法。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会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优良的品质。也只有这样爱孩子,才更能体现出爱孩子的艺术。(3)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爱

在生活中,如果父母没有得到来自孩子的爱,而仅仅给予孩子大量的爱,那么这种爱是单一的。专家提示,爱是一种能力,学会爱能让孩子更加坚强和善良,但是孩子并非天生就懂得如何去爱,他们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示范。

在生活中,父母应该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这种示范作用会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让孩子懂得如何关爱他人。如果孩子表现出对他人的友善和体谅,或为他人做好事时,父母要及时予以赞扬和鼓励。

当孩子提出让父母分享属于他的东西,或者要送给父母东西时,这便是他创造爱的举动,父母不要拒绝,而要欣然接受孩子的好意,并对此表示欣赏。实际上,孩子是想通过主动的“给予”来体验自我的生命力,如果父母拒绝了,孩子会认为父母真的不需要,以后也就不会再有分享的想法了。

父母也可以积极地要求孩子的帮助(如让孩子帮忙分担家务),这样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爱心。当孩子提供帮助后,父母要感谢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同时可让孩子相信自己是有力量的,并为此不断努力。专家指导:怎样表达对孩子的爱

父母爱孩子,只因为他是你的孩子,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理由了。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爱必须是无条件的。父母要百分之百地接纳孩子,把孩子当做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来对待。

在明白了这一点以后,就要学会如何去表达对孩子的爱。为此,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爱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没有平等就没有爱。所以,父母应该把孩子当做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强迫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

②直接告诉孩子。

爱需要表达出来,否则,孩子可能根本就接收不到来自父母的爱。父母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你爱他,让孩子确信自己被父母爱着。

③用眼神告诉孩子。

眼睛能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眼神,用眼神中的慈爱和关怀告诉孩子,你有多么爱他。

④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在成长中经常会遇到困难和迷惑,他们很渴望能有人理解他们的感受,所以他们需要有人倾听。父母倾听孩子的目的不是看孩子说的东西对错,而是用“倾听”的动作来给孩子支持和理解。通过倾听的动作,来表达家长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爸爸妈妈永远是他们心灵的归宿。

⑤用“行为”表达。

父母可以给孩子充分的爱抚,通过亲吻、拥抱、抚摸或抚摩头发等方法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⑥用写信或“写纸条”的方式表达。

一些父母当着孩子的面直接说爱孩子,不好意思说出口,那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孩子写各种各样的小纸条。直接写上“爱你的老爸”或“爱你的妈妈”。这些纸条的另一个好处是,父母留下了孩子被爱着的证据,使孩子确信自己是被爱着的。

⑦用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的工具表达。

当孩子接到父母表达爱的短信,或在自己的邮箱中发现爸爸妈妈发给他的表示爱他的电子邮件,一定会非常感动。

⑧通过“礼物”表达。

在父母出差回来,或在孩子生日、节日和其他特殊的日子,送给孩子带有纪念意义的礼物,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时刻被父母牵挂,从而觉得自己被珍爱着。

⑨用电话录音或录音机录音表达。

父母可以把自己爱孩子的话,录在录音电话里或录在录音机里。当孩子自己独自听到爸爸妈妈爱他的话时,会非常感动。4.父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

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俄国]车尔尼雷夫斯基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孩子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心态都来自父母的垂范。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中的是“父母意识”。意思是说父母的言谈与行为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的行为、意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孩子是聪明而敏感的。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言行不一致,这势必会阻碍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塑造。例如,如果父母嗜好打牌,又对小孩说打牌不好,不能打,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用的;父母坐在电视机前一看就是三四个小时,却把孩子反锁在另一间屋子里,严令其用心做功课,刻苦读书,这样的教育很可能就成为一句空话;父母对孩子再三强调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闯红灯,但父母本人在过马路时由于性子急,不走斑马线,闯红灯,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也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孩子的安全就没有了保证。正如俄国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你不要认为,只有当你和儿童谈话,对他们教导什么或指示什么的时候,你才是对他进行教育。你怎样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你怎样欢喜、怎样悲伤,你怎样对待朋友、怎样对待敌人;你怎样笑,怎样阅读……所有这些对于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意义。”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模仿源。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因此,父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小伟跟妈妈一起上街,碰到了邻居刘叔叔。刘叔叔热情地和小伟打招呼,小伟则摆出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十分没有礼貌。回家后,妈妈把小伟叫到身边,严厉地对他说:“小伟,妈妈发现你对刘叔叔讲话时,没有运用礼貌用语。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就是记不住。”

小伟顶嘴说:“妈妈你不能怪我,虽然你总是教我要尊老爱幼,可你从来没有尊重过我奶奶!我都记得!”妈妈听了小伟的话,刹那间脸红了。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父母的榜样力量非常大。在我小时候,父母脾气都好,父母从未打骂过孩子。想来想去,我想不出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坏的东西。今天有些年轻的父母高兴时把孩子当做‘小皇帝’、‘小公主’,动了气就打骂不休。过不了多久,他们的坏脾气全让孩子学到了,孩子们只会学长辈们做出来的行为,不会学他们嘴里讲的道理和心里想的理想。”

父母对孩子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自己却不带头遵守,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父母言行一致,就会给孩子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敬。例如,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父母也经常专心地看书。孩子看到父母这样,自己也会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又如,父母平时为孩子的爷爷奶奶倒茶、递拖鞋,关心体贴,孩子也会学父母的样去孝敬老人。

国外权威的儿童教育家经过长期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行为比言语要重要得多。我国也早就有身教胜于言传之说,不过,这一点远未能被广大父母所接受。在许多家庭,仍然对孩子说得多,自己示范得少,忽略了榜样在家庭中的力量。

江涛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给儿子小刚制定了很多严格的规定,例如,放学后不许下楼玩;作业做不完不许看电视;不许玩电子游戏等。如果违反,轻则责骂,重则痛打。可是,这种严厉的教育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原来,江涛自己整天沉迷于“麻将事业”中,没有重视对孩子的身教。他以为小孩子只要“管起来”、“打几顿”就会听话,可结果恰恰相反。

一次,江涛在连续打了几天麻将后回到家里,却发现小刚正在和几个小伙伴打扑克。江涛非常生气,动手就打。小刚一边大哭,一边喊: “我作业写完了!为什么你能玩麻将,我就不能打扑克?”一句话问得他目瞪口呆。

父母的一切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努力去模仿,无论好坏照单全收。这种影响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其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父母的言行就像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在孩子面前,父母从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没有小事。例如,要教育孩子有社会公德,父母就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要求孩子积极进取、勇敢拼搏,父母也要率先垂范。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这话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妨先进行一下自我检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以实实在在的自身言行的巨大教育力量影响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和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家长自己首先要与邻里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不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父母要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子女的监督之下的,要知道,你今天表现出的行为方式,第二天你的子女可能就会表现出来,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应尽可能地表现出优秀的行为,使子女对父母充满信心,永远将父母当做自己最可依靠和最可信赖的人。只有这样,你的教育才会有最好的效果。专家指导:父母的七类忌语

①严厉苛刻类。

典型例句:“你不该这样做!”

父母应该更多地提建设性的批评,而不是板着面孔的教训。批评时应把握好时机,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最好不要在当场说出改进意见,可以在事情过后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一同探讨解决办法。

②冷嘲热讽类。

典型例句:“这就是你写的作业?”或“你的字写得就像鸡爪子抓出来的一样。”

激将法对成人有效,但最好不要对孩子使用。年幼的孩子往往不理解成人的出于恨铁不成钢的讥讽,反而容易产生误解,萌生一种不安定的感觉,而且长久无法摆脱。

③一概否定类。

典型例句:“你不是开玩笑吧?”

当孩子表达出来的感觉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大人否定时,他们就会接受到这样的反馈信息:自己的感觉不对头。于是他们开始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

④夸大其辞类。

典型例句:“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最漂亮的画。”

赞美必须实事求是,言过其实的赞美很容易让孩子飘飘然,在进入纷繁复杂的社会后容易遭受大的挫折。此外,一旦孩子发现父母的赞美是夸大其辞后,会对父母产生怀疑,甚至不会再相信别人对自己的称赞。

⑤人身攻击类。

典型例句:“嘿,你神经病啊!”

说这种话的人是世界上最愚蠢的父母。孩子很看重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任何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的话都会深深地伤害到孩子。

⑥威胁恫吓类。

典型例句:“当心,不要自找苦吃!”

虚张声势的恫吓与虚情假意的赞扬同出一辙,只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⑦漠不关心类。

典型例句:“等一会。”

孩子往往会急于向父母表现自己学到的新本领或获得的奖励等,渴望得到父母的赏识。一些父母忙于手头的事情,往往会心不在焉地应付一句“等一会儿”,“回家后再看”。父母的漠不关心会让孩子感到很失望,丧失了上进的信心,甚至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5.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家庭对孩子的培养,最根本点在于塑造人,而不仅仅在于培养他的知识和能力。如果人做好了,学知识和培养能力都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父母在“做人”这一点上把孩子培养好了,他的热情就会被激励起来,学习能力就会被开发出来,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相反,如果“做人”出了问题,一切都会出问题。即使孩子在某些技能上特别杰出,他也可能会终生不幸。因此,父母应该从小注重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教孩子从小学会做人。

有一天,妈妈送6岁的张力去上学,在路上看见一个大一点的孩子把一个小一点的孩子推倒在地,旁边一个小孩打了那个倒地的孩子一下就跑了。另外有一个大一些的孩子,走上前扶起那个倒在地上的孩子,安慰他,叫他不要哭泣,让他做个勇敢的孩子。

张力和妈妈都看到了这一幕,妈妈不失时机地问儿子:“儿子,你认为哪一个孩子做得对?”张力认为扶起小朋友的小孩做得正确。妈妈听到后,高兴地笑了,告诉儿子:“妈妈希望你向那个做得正确的孩子学习,要助人为乐,而不是在别人受到伤害时落井下石。”

人们常说:“做事先做人”。培养孩子,首先要培养他“做人”,然后才教会他“做事”,这是一个根本的教育出发点。可惜的是,生活中,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正好本末倒置。父母起早贪黑地让他上绘画班、音乐班、钢琴班、奥数班。风里来雨里去十分辛苦,苦了孩子,累了父母,可结果发现孩子并没有多少进步。只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做人,这是很多家庭的可悲之处。

常春藤学府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在中国各地为其国际特训班招生,负责招生的教授与一位考试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教授:“你读书读得那么好,是为了什么?”

学生:“为了挣钱。”

教授:“那挣钱又是为了什么?”

学生:“为了周游世界。”

教授:“除了周游世界还想干什么?”

学生:“还可以买房子。”

教授:“买了房子还想干吗?”

学生:“让父母一起住……”

简单的对话以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招生官十分干脆地拒绝了这位尖子生。他们认为,绝不能把社会给予的优秀教育资源白白送给一个眼里只有小我、无社会责任感、不懂回报他人、缺乏自我独立意识的孩子。

然而另一位参加面试的女生,虽然在高考中分数并不超前,但因为其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而接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橄榄枝。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总结她入围一个重要原因是她懂得给予他人,不自私。这些教授们观察到了一个细节,当面试结束,大家离开接待区时,这个孩子走在最后,她注意到椅子横七竖八的,就一个人默默地把椅子排齐了。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出高智商的人,还应该是正直、善良的人,并且是对社会有正面价值的人。这是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人生的责任!对于父母来说,如果你含辛茹苦抚养大的儿女硕士毕业了、博士毕业了,可是婚姻不幸、家庭不幸福、人生不幸福,作为父母会作何感想。除了培养孩子的高智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让他成功、幸福、快乐!

也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现在还小,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则等到孩子长大后再教育也不迟。这是一种很可怕和可悲的观念。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学会做人,长大后也会我行我素,而不懂得关心理解他人。一旦那些歪曲的价值观在孩子的心中根深蒂固后,这一生的失败就会不可避免。

有一次,王一新跟随妈妈去买东西,看着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他抓一件就放在手里不肯放,妈妈当时也没有发现。回家后,妈妈看见儿子手里拿着没有付钱的东西,心里很高兴,亲了亲儿子的红脸蛋以示奖励。

以后王一新只要与妈妈一起出去,就会顺手拿别人家的东西。天长日久,王一新养成了爱小偷小摸的毛病。不管是与同学相处,还是去逛商场,只要有机会。她总是毫不犹豫地“顺手牵羊”。

有一次,王一新偷拿同学的文具盒被发现了,同学把她告到了老师那里,老师批评了她。并请王一新的家长到学校谈话。王一新的妈妈很难堪,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初不该贪图小便宜而毁了孩子。

品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通行证。孩子在长大后事业是否有成,婚姻是否幸福,良好的品德将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人的品德是在后天的长期培养中形成的。很多父母只重视让孩子学习知识,而忽视了孩子的品德教育,这将在孩子的成长中埋下祸根,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知识没学会,人也没做好。

从小让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也是孩子未来取得成功的关键。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意味着他的人生有了追求和动力,他的生命也处于更高的境界,他的人生才会精彩。因此,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品德优秀的人,是父母最重要的责任。专家指导:留给孩子做人的人生准则

G·金斯利·沃德是加拿大著名的企业家和成功商人,他没有留给孩子一分钱的财产,唯一留给孩子的是通过自己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人生准则”。

在《商人家训》一书中,G.金斯利·沃德用自己40年人生奋斗的经历来激励子女,这是他留给孩子的最宝贵的遗产。在书中,他这样写道:

我留给你们我的人生准则,期望与你们共享:

准则一:乐观的心态。

准则二:树立你自己的目标。

准则三:持之以恒。

准则四:端正诚实的态度。

准则五:建立你自己的团队。

准则六:迅速做出你的决定。

准则七:活到老,学到老。

准则八:注意身体健康。

准则九:除了健康,家庭是你最重要的财产。6.有时不妨“懒”一点

我们给予子女最好的遗产就是放手让他们自奔前程,完全依靠他们自己的两条腿走自己的路。——[美国]邓 肯

小花有一个“懒”妈妈,“懒”妈妈教育孩子自有一套方法。从小花学走路开始,摔了跤,妈妈“懒”得扶,都是小花自己爬起来;等到小花能自己用勺子吃饭了,妈妈就“懒”得喂了,让孩子自己拿勺子吃;上学后,妈妈“懒”得送,让孩子自己坐车去;放学了,妈妈也“懒”得管,让小花自己安排学习、娱乐、休息与生活。

然而,正由于妈妈的“懒”,培养了小花的勤奋和能干,周围的熟人、邻居都很佩服“懒”妈妈培养了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女儿。

有了孩子以后,父母都想着为孩子做些什么,宁愿自己累一点,也不能苦了孩子。但是父母太勤快了,不一定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因为父母总是习惯性地帮孩子料理完所有的事情,时间长了,孩子会形成一种习惯,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慢慢形成了依赖心理,丧失掉本应该学会的生活技能。

相反,如果父母在育儿时“懒”一点,既能让自己不那么辛苦,又能让孩子得到锻炼。当然,这里所说的“懒”并不是真正的要父母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在孩子能做的事情上,父母不妨“偷懒”一下。孩子能做的就都让孩子自己去做,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勤奋的习惯,还能培养孩子的动手和自理能力。做个“懒”父母,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是一种高明的教子方法。

小米出生后,立即成了全家人的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4个人围着小米一个人转:要喝奶,奶奶拿奶粉,爷爷拿奶瓶,外公倒水,外婆拿毛巾!那个忙碌劲,不亚于电视剧里的皇上用膳。

到小米两岁时,什么都想抢着干,爷爷奶奶虽然很高兴,但总是一个劲地说:“宝宝还小,宝宝还小!爷爷奶奶来做!”就这样,孩子的劳动热情被浇灭了。虽然爸爸妈妈多次提出不能这样无条件地迁就孩子,但是遭到了老人的强烈反对。

到过年的时候,几位老人都回老家了。爸爸妈妈开始实施“懒”一点的计划。

当小米想吃饼干时,嚷着要妈妈去拿。妈妈说:“你自己去,妈妈也累了。”小米起初不肯,但在妈妈的坚持下,最终还是妥协了,自己跑去拿饼干。

爸爸妈妈带小米去逛街,回来后,大家都累了,爸爸妈妈躺到床上休息,对小米说:“爸爸妈妈都累了,休息一会儿,你要是不休息就到客厅看会儿电视吧。”小米不高兴,可看到爸爸妈妈都闭上了眼睛,还是一个人走出了房间。爸爸妈妈悄悄地爬起来,跟在小米后面,发现小米打开冰箱,拿了酸奶,打开电视,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有模有样地看起来。

有了爸爸妈妈的“懒”,小米竟然在春节期间学会了穿、脱衣裤,拿筷子吃饭,自己收拾玩具。待爷爷奶奶过完年回来时,看到宝贝孙子可以为他们“服务”了,高兴得不得了!有的时候,他们习惯性地想要代劳,小米还会以“宝宝长大了,我自己能行”来拒绝。

爸爸妈妈很高兴,因为自己的“懒”,造就了一个爱劳动的孩子。

父母100分的勤快不一定就能获得100分的结果。忙碌的育儿工作,让疼爱孩子的父母投入了全部的精力,疲惫之余,却仍感力不从心,收效甚微。与其这样,倒不如给自己喘口气,适当的时候偷个小懒,也许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有育儿专家说:“父母勤劳孩子懒,父母懒孩子勤劳。”这话颇有道理。与那些事事为孩子操心的“勤劳父母”相比较,“懒”一点的父母更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1)父母“懒”一点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父母“懒”,孩子不得不自己学着去搞定所有的日常事务,自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懒妈妈不会替孩子解决,仅仅在嘴上鼓励孩子:“再想想,妈妈知道儿子能行!”孩子受此鼓励,信心大增,想啊想啊,最后终于独立地解决了问题。这时,懒妈妈又大加赞美:“宝宝就是行嘛,比妈妈想得快多啦!”说得孩子喜滋滋的,比吃了蜂蜜还舒服。(2)父母“懒”一点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孝心

懒妈妈想喝水了,便对孩子说:“宝贝,给妈妈倒杯水来!”孩子倒完水,懒妈妈再赞美孩子:“宝贝真好,从小就懂得孝敬妈妈!”在不知不觉就培养了孩子的孝心。(3)父母“懒”一点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俗话说“手一双,嘴一张”。勤快妈妈大多手能干,嘴厉害,他们事事替孩子包办,嘴上却不停地数落孩子:“长这么大了,还是啥都不会做……”或者:“我和你一般大的时候,不仅学习成绩好,还会做很多事了……”事情做完,孩子也被“批斗”得垂头丧气。而懒妈妈则不然,开口便是:“宝宝真能干!”孩子做完事,懒妈妈会大加赞美:“比妈妈小时候强多啦!”这样,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感由此增长,从而使他乐意努力,勇于创造。(4)父母“懒”一点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心态

父母“懒”一点,不需要每天起早贪黑地反复折腾,自己不会太累,还有更多的时间属于自己,活得轻松自在,风采照人,心情自然也是十分舒畅,这种好心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心态。而且,懒妈妈很少呵斥打骂孩子,也少唠叨,还不时给孩子送去鼓励,给孩子打气,孩子喜欢,亲子关系也十分融洽。专家指导:懒父母的懒方法

闲懒的育儿生活一定是很多父母所向往的,但是,“懒”有“懒”法,切不可急功近利、盲目实行。

①身懒心不懒。

父母“懒”的目的绝不是为了享轻闲、图自在,而是用心良苦。父母要通过谈话、讲故事等方式,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在刚开始懒一点时,父母也许更累。例如,孩子刚与大人分床睡时,妈妈夜里就要多次起来给她盖被;刚让孩子自己用勺子吃饭时,会撒得到处都是,就得洗衣、擦桌、拖地板;孩子自己学着洗袜子、手绢时,洗不干净就得重洗一遍;孩子自己洗澡,搞得“水漫金山”,还得收拾半天,还没有自己直接包办那么快捷方便,省心省力。但这却是促成宝宝成长的好契机。

②互相表达爱。

家长有时偷点懒,其实就是给宝宝培养独立能力的机会。在刚开始时,可能会让孩子不适应,产生情绪。父母则要经常把爱说出口,让孩子扭转“父母不爱我了”的稚嫩想法。

③多信任少埋怨。

孩子年龄尚小,出现失误在所难免,父母不要用大人的准则去限制他。相信孩子有自己的问题处理方案。多给孩子鼓励和表扬,少点指责和埋怨,孩子就会多点信心和满足。7.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如果有人说,孩子有问题一定是因为家长有问题,我想绝大部分家长都不会同意。他们会想,自己为了孩子的成长愿意付出一切,还会有错的吗?他们会理直气壮地反驳:“听你这么说,难道是我错了吗?难道是我让他不好好学习的吗?是我让他整天去上网的吗?我让他上课好好听讲,可是他不听呀;我让他好好做作业,可是他成天地看电视……唉,真是气死人了!难道是我让他干那些坏事了吗?”

很多家长都坚信:“家长是正确的,孩子是错误的,我们家长的天职就是用自己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孩子”。所以家长不知不觉坚持自己的“正确”。其实,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无知导致的。

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像一张白纸,是没有带着任何错误的观念和缺点毛病的。至于在若干年后,沾染上了种种坏的习惯,那都是在后天的环境中获得的。孩子的成长是从环境中选取样板,然后进行模仿学习。如果有好的东西做样板,他可能学习到好的东西;如果坏的东西作为样板,他可能学习到坏的东西。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对人没有礼貌,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孩子在成长中曾经被“没礼貌”地对待过,或者没有人教会他如何礼貌待人。同样,如果一个孩子不愿意学习,那么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没有人教会他如何学习,他也没有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因此,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没有耐心细致地给孩子以指导,那么孩子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行为偏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因此,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家长负完全的责任。如果孩子的品行出了问题,那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

也有些家长会很不服气,孩子沾染上了某些恶习,也有孩子的一份责任呀,不能完全归责于父母!在这里我们只想强调指出,父母是成年人,知道所有的对错规则,同时你有培养和引导孩子的责任。这样说来,家长对孩子的未来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孩子的品行出了问题,父母就应该负全部责任。

当然,没有哪个为人父母者会刻意要把自己的孩子教坏,而是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无意中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错误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等,结果导致孩子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父母都没有学习过正确的教育理论,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觉下意识地培养孩子。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在不自觉中做对了一些事情,同时也做错了一些事情,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会在孩子身上起什么作用,因此即使在教育上犯了错也不自知,更谈不上去做一些改变了。

成功一定有方法。孩子有问题,一定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就像米饭没有煮熟,不是米有问题,而是煮米的方法有问题。孩子刚出生时,他对所有事情都一无所知,他长大后形成的所有观念都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如果父母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不好,没有达到你的期望,那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你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因此,你有必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然后通过向书本或专家学习,寻找到正确的方法。一旦你有了正确的方法,自然,孩子的成长方向也会按照你所期望的发展。

没有人会从来不犯错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同样如此。如果父母用错误的方法在教育孩子,却不懂得时刻反省和修正自己,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等到最后发现自己付出了全部心血竟然铸成孩子一生的悲剧时,再想弥补就已经晚了。卢梭说过一句天才的话:“父母费了太多力气,辛辛苦苦把孩子教坏之后,然后又抱怨‘他怎么变成了这样的人’。”可谓经典名言,家长们应该牢记!专家指导:子女成长记录本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工程,父母不仅要关注教育的结果,更要重视教育的过程。“子女成长记录本”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一个孩子的成长,总要经历许多大大小小的事,“子女成长记录本”可以帮助父母从这些小事中发掘子女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同时从小事中看出不足之处,及时加以引导。

成长记录本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孩子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评价,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①孩子的表现,包括优秀的表现和恶劣的表现。

②父母及孩子的总结、反思。

③孩子获得的荣誉。

④孩子的一些有意义的作品。第2课 先做朋友,再做家长

父母与孩子之间,常常由于彼此不了解而发生误解,由于缺乏良好沟通而产生矛盾,由于缺乏信任而彼此伤害……如果父母学会了与孩子做朋友,这一切问题就全都迎刃而解了。1.宽松的亲子关系

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人际关系的制约。例如,在陌生人面前,人们通常会表现得比较拘谨,而在熟悉的人面前则比较放得开;在谦恭随和的人面前,人们会表现得轻松自如;而在挑剔批评的人面前,会浑身不自在。

在家庭中同样如此,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的亲子关系,规范和约束着孩子的行为。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的亲子关系是宽松、正常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顺畅,孩子往往不需要父母督促就能主动地学习、上进。相反,如果亲子关系紧张、不正常,不管父母怎么教育,结果都是“恨铁不成钢”。并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有心结,亲子关系的不正常导致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

例如,如果孩子不信任父母,他就不会去主动理解父母话中的正面意义,也不会相信父母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这时,即使父母说的是正确的,孩子也不会接受。结果是,孩子不听从父母的吩咐,只按自己的判断和欲望来驱使自己行为,甚至还会有意与父母对着干。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教育显然是无效的,而孩子由于没有接受父母正确的指导,很容易走上歧途。

有人曾经就亲子关系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做过社会调查。他们首先去调查那些孩子非常优秀的家长:“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结果这些家长大多回答说:“其实也没怎么教育。”然后向那些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的家长问了同样的问题:“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结果这些家长有很多满腹委屈,历数自己教育孩子有多么辛苦。

这个现象让调查人员觉得很有趣: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仿佛家长越努力,孩子的问题越多,而那些似乎没怎么教育的孩子却很优秀。

在继续进行深入调查后,调查人员发现,决定孩子行为好与坏的关键性因素是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好与坏。当父母与孩子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支持,那么孩子的行为表现正常,他待人彬彬有礼、好学上进、遵守社会公德、体贴关爱他人等。相反,如果家庭中父母与孩子间相互猜忌、缺乏信任、相互敌视、关系冷漠、彼此误解,那么孩子的行为就一定扭曲,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讲、沉溺于网吧、顶撞父母、经常在外惹是生非等。

这样看来,要改变孩子的恶习,首先要改变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如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融洽,那么我们很难实现有效教育。因此,要改变孩子的缺点毛病,首先必须改变父母的观念、情感和行为,通过父母自身的改变,让孩子逐渐体会到爸爸妈妈变了,然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改变了,孩子也由此产生了改变缺点毛病的动力。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当看到孩子身上有缺点毛病时,马上就劈头盖脸把孩子批评一顿,甚至有些脾气大的家长还会把孩子狠狠地打一顿。这种教育方法常常是无效的,不但无助于改掉孩子的缺点毛病,还可能使事情更糟。

例如,孩子在学校惹了祸,把学校的玻璃打碎了或与同学打架了,当孩子回家告诉父母后,有的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臭骂或一顿打。这样,当孩子在以后再有类似情况时,回家后就绝对不会再把这些事情告诉父母,而千方百计地隐瞒实情。这样,助成孩子学会撒谎,后果严重。

相反,如果父母在孩子把发生的事情告诉自己后,认真倾听孩子的解释,然后理解并且帮助孩子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下一次发生类似情况时,孩子回家后会急不可耐地找爸爸或妈妈来说明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这样,孩子既养成了诚实的习惯,而且由于得到了父母正确的指导,会在以后减少或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作为父母,一定要明白,亲子关系的好坏成为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优秀的人,首先必须考虑如何建立与孩子之间良性的亲子关系。只有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正常后,父母才有可能对孩子进行指导,帮助孩子培育出健全的人格。专家指导: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小窍门

①加强对孩子的控制。

这种控制最早表现为对幼儿行为方面的约束。父母决定什么时候该起床,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吃饭都要有要求。当孩子长大后,家长才可以逐渐放松对孩子的控制,让孩子渐渐走向独立。

②建立规矩。

家长应该为还没有能力自己建立秩序的孩子建立一个有序的“行动指南”。规矩是指家里的一些日常习惯,如睡觉时间、家务分工、交友原则等,也包括孩子必须学习和遵守的一些社会公德和礼貌习惯。规矩可以给孩子提供安全和稳定的感觉,可以帮助孩子远离危险。此外,规矩对孩子还有更深远的意义,那就是:我是有归宿的,是安全的,我的家很稳定、很温暖,这个家里有个很好的“头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