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学习:探索综合化教学模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10:09:19

点击下载

作者:徐锦生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项目学习:探索综合化教学模式

项目学习:探索综合化教学模式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项目学习:探索综合化教学模式作者:徐锦生排版:辛萌哒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3ISBN:9787308094030本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第1章综合化教学

一、新课改倡导综合化教学

新世纪之初,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这次课程改革是在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在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促成的。其中,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改革,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预示着对课程的理解将从以前单一的学科结构课程观迈向多元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新型课程教学观。该纲要继而还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都表明,课程教学综合化必将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与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引领下的这场素质教育必然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重点,包括高尚的情操、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而综合化教学正是要求学生有宽广的知识面,理解学科内外知识的联系,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并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这种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只重课本知识传授、不重学生综合知识运用的弊端,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细碎的分割,有利于学生对整体性知识的掌握。

二、综合化教学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

所谓综合化教学,就是把教学中的各部分、各方面、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知识体系和人才素质的内在联系加以整体对待的教学思想。它以强化能力为本位,以突出创新宗旨为鲜明特点,蕴含了创新教育的思想。因此,教学综合化是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要求和分享并开发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首先,综合化教学的产生是以某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为载体将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综合起来进行教学,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是在高层次上对学科分化的超越。它不仅体现出课程结构的综合,也体现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它不仅是学生知识结构的综合,也是学生思维结构和价值观念结构的综合。其次,综合化教学是一个知识系统非常繁杂、涉及面非常广、考虑因素非常多、灵活性非常强的过程,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主题所选取的内容就会有所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也就有所不同,所以综合化教学不仅对老师的综合知识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也有一定的要求。综合化教学并非是对学科教学的否定,也不是课程教学内容的简单综合,更不是课程教学内容的简单删繁就简,而是在一定的学科教学载体上,注重学生思维整体性的构建和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我们看来,综合化教学所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由于课程教学综合化的过程是非常复杂、涉及面非常广、对教师的要求也非常高的,因此,对于从事课程综合化教学的教师来说,他必须掌握课程综合化的方法,抓住教学的核心,围绕核心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综合,具体来说就是以任务问题为中心进行课程教学综合化。在新课程改革思想的引领下,基础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而在实际的问题的解决中,恰恰需要综合用到多学科的知识。“以任务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化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将多学科知识与多学科技能综合在一起,重视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分解成一门门课程来进行,因此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而综合化教学在一定意义上恰恰弥补了这一缺点,因此以任务问题为中心进行课程综合化教学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实际任务提供了帮助,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综合化教学的特征

综合化教学是现代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领域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在当前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综合化教学也表现出以下具体而鲜明的特点:(一)学习内容综合而开放

与以往纯粹的学科教学内容相比,综合化教学的内容是综合的,也是开放的。在面对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理解和分析。比如,“考察婺江的自然水域——了解家乡水域的受污染情况”,不能仅局限于书本、也不能局限于某个角度看问题,要依据数学、语文、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加以综合分析。(二)学习方式自主也协作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综合化教学充分凸显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前提下,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最终共同解决问题。比如,“走进信息世界——了解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方式并调查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就需要学生与教师及小组成员相互协作,通过调查访问、多媒体和网络等途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学习情境真实而具体

综合化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学情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注重互动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往往会导致课堂上各种思维火花的产生。当教师去关注这些火花的时候,就很难再按要求在固定模式的教室里完成规定时间里的教学任务。同时,教学综合化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和探究中学习,注重知识和经验的整合。由于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知识掌握、学习习惯及生活经验等都具有较大的差异,这种注重个别化学习的要求和传统学校整齐划一的教学情境发生了较大的冲突。由此可见,综合化教学的学习情境是更为开放的。(四)学习收获多面有个性

学生在进行项目学习时,既要思,又要做,还要创,学生的感官全面参与,形成富有个性的认知和体验。当然,学习过程中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也要培养学生专注的学习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比如“轻叩诗歌的大门——搜集欣赏各类诗歌,动手尝试写诗创作”,学生不仅要搜集和赏析诗歌,而且还要创作富有个性的诗歌。(五)学习评价连续且多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可连续的,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的评价还可以是多元的。比如开展“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了解如何提高物体的保温能力”活动,我们不但对项目学习的结果“保温杯”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设计保温杯的过程进行评价,做到定量和定性、形成性和终结性、个人和小组、自我和他人评价相结合。  第2章项目学习

一、项目学习的内涵(一)项目

项目,英文单词为project,《英汉辞海》中对“项目”的解释有:①具体的计划或设计;②规划好的事业(如明确陈述的一项研究工作,研究项目);③课外自修项目,通常由一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应用来研究为前提,往往包括学生最感兴趣的各式各样的智力和体力活动。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项目”解释为“事物分成的门类:如科研项目,体育运动项目,服务项目”。

项目原是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个概念。《管理学》中“项目”的含义为:“项目就是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有效地利用资源,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所做的努力。”教育领域中的“项目”是指一种能引起学生兴趣、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对真实世界作深入探究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由一个班级或一个小组的学生来实施。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项目具有如下特征:(1)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发掘学生对学习的内在渴求,承认他们有能力做好重要的事情,理解他们希望被认可的需要。(2)使学生参与到某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原理的学习中,项目活动不是常规课程的附属品,它本身就是教学的中心。(3)经过高度精练的驱动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对真实且重要的专题进行深入探究。(4)在学习、自我管理和项目管理过程中,学生能够应用科技手段和其他关键的工具与技能。(5)有对项目作品的详细说明,项目作品可能具有以下作用:能解决项目问题;能对项目中进退两难的困惑作出解释;或者可以呈现调查、研究和推理所产生的信息。(6)包含多样化的项目作品,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反复回馈,并为学生从体验中学习提供机会。(7)采用基于表现的评价方法:提出对学生们的期望,呈现艰苦的挑战,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技能和知识。(8)鼓励学生以某种形式互相协作,可以是分成小组、由学生组织的项目展示与演说,也可以是全班对项目成果的评估。(二)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英文译为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在实际应用中,项目学习有多种称呼,如“基于项目的学习”、“项目教学”、“项目学习”、“专题式学习”、“基于课题的学习”等,一般说来,“基于项目的学习”和“项目学习”这两种说法使用较为广泛。项目学习的思想萌芽是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20世纪初在美国受到关注并蓬勃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最早论及项目学习概念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Dewey)的学生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他于191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活动的应用》一文,明确了项目学习的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去学习,认为知识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获得。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折射了杜威的两种见解,即“问题解决法”和“做中学”,是先创设问题情境再由学生去解决问题,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项目。

目前,关于项目学习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如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学习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国内学者黎加厚提出“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通过学生参与一个活动项目的调查和研究来解决问题,以建构起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运用到现实社会当中去”。刘延申提出“项目学习是学生通过亲自调研,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等,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最后,学生还要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互相交流,并训练表达能力等。这种教学方法称为项目教学法,或称为基于项目的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项目学习指的是一套能促使教师指导学生对真实世界主题进行深入探究的课程活动,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展示给他人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能让学生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的学习。项目学习能促进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激发他们以自身的方式学习,促进他们终身学习技能和素质的发展。

二、项目学习的基本特征

项目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按学科培养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从多学科的视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以项目的形式把与社会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融入学习,并使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项目学习与学科教学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它是学科教学的补充而不是替代,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项目学习是基于任务的学习

广义的“任务”,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完成的事情,涉及面很广:在基于任务的学习中,所谓的“任务”(task),指学习者面临的一个当前学习的困惑,没有现成方法可以使用,需要调动自身知识、经验、技能来探究并尝试。它既可以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也可以由教师为教学任务而特别设定的。

将基于任务的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学习者面对的不是知识点学习,而是需要运用自身知识、经验等去尝试解决的问题或课题。在此类学习中,学生要做的不是类似传统课堂中对知识进行记录、记忆,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以解决一个任务为目标指向,采用各种手段、策略,独立或借助教师的支持,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简言之,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如表征任务、对任务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提出假设、搜集资料以及验证假设等。对于项目学习而言,项目的来源是开放式的,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一定的规则限制,需要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背景,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来帮助项目的完成。项目学习,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中学习完成各种与生活实际贴近的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切实走进生活,其共同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梳理知识,并能在活动后的元认知反思中,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到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以提升。(二)项目学习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由来已久,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就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思想,这也是苏格拉底在教学方面的最大贡献。这种方法的依据是:感觉印象不如概念可靠,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知识的获得并不是知识的移植或者是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所以教师要做一名“知识的产婆”,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自主学习的思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中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些都体现了自主学习的若干原则。

当今,自主学习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被重视,并逐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贯彻。

有关自主学习含义的界定,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如,在国外,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Zimmerman,1994)教授指出,因不同研究者理论立场与视角不同,所以对自主学习界定存在差异,因而他吸收已有定义中合理成分,对自主学习定义作系统总结后归纳出三个共同特征:①强调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②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反馈循环过程;③强调自主学习者知道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或者作出合适的反应。在我国,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已有四十来年,对于自主学习的界定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比较赞同董奇等人的理解,把自主学习称为自我监控的学习,认为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督、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它实际上是指教师引导学习者自己最终主动地对学习的各种影响因素作出选择、进行控制和适时调节的学习方式,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自觉主动地确定学习目标、营造学习环境、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有效性和相对性。更深层地来理解,自主学习还可以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

在此,我们所探讨的项目学习,它首先也是对传统“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的一种超越,是以激发学生内在动机为主的自主的自我学习。项目学习很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自主品质,关注学生在项目小组乃至项目活动中的独立能力、管理能力、评价能力。(三)项目学习是情境学习“情境”是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情境认知,一般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情境认知是不同于信息加工理论的另一种学习理论,它试图纠正完全依靠对于规则与信息描述的认知,忽视了文化和物理背景的认知。情境认知强调将知识视作工具并试图通过真实实践中的活动和社会性互动促进学生的文化适应。情境认知作为有关的知识的新观点将概念性知识看作一整套工具。工具和知识共享着若干重要的特征,即它们都只能通过运用才能被完全理解,它们的运用必须改变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又必须适用所处文化的信念体系。因此,概念既是情境性的,又是通过活动和运用不断发展的。学习使用一种工具,除了了解某些确定的规则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工具使用的场合和条件,后者直接来自使用这一工具的某一共同体的活动环境、共同体逐渐积累的独特的洞察力以及共同体的文化。

情境认知与学习,在不同的研究领域,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和使用并不一致,但是认知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常常相互借鉴观点,结合在一起研究,这是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对情境认知与学习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向。“情境学习”是有关人类知识本质的一种理论,它是研究人类知识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发展的,特别是人们如何去创造和解释它们正在做什么的表征:知识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组表征,也不是事实和规则的云集,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在情境学习理论看来,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不是事实;知识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能力。

按照情境学习理论,只有当学生(学习者)在他们自己的意义框架(他们自己内在世界的记忆、经验和反应)中,赋予新的信息和知识以意义,才能称之为学习。这种对学习和教学的理解意味着,大脑会自然地搜索情境脉络的意义,与个人现实的环境建立联系,他通过搜索使学习有意义和有用的联结关系,完成联系。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认为,项目学习同情境学习,关注学习环境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教室、实验室……它鼓励教育者选择并设计学习环境,融入尽可能多的不同形式的社会、文化、生理、心理等经验,以期达到理想的学习结果。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发现了抽象概念和现实生活情境下的实际应用之间有意义的联系,概念通过“发现——强化——关联”的过程得到内化。(四)项目学习是多元学习

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又译为学习风格,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伯特·西伦于1954年提出的,他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或成人,在学习方式上有其特殊性,主要是他们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或者说他们还没有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和形式,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技能。

小学生多元学习方式是指小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特色的多种学习方法和形式,是其学习能力发展的具体体现。

小学生多元学习方式是相对于以往学习方式而言的,它表现为五个方面的改变:①变过去“在听中学”的单一学习方式为“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体验中学”、“在玩中学”等多种学习方式;②变被动式学习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式学习;③变接受式学习习惯为接受、探究相结合的学习习惯;④变机械模仿式学习为创造性的有意义学习;⑤变单一向书本知识学习为多渠道、立体性的获取知识。我们研究的项目学习,符合多元学习方式的特征。(五)项目学习是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一个理念性、过程性的概念,所以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综合学习的定义都未能达成共识。我们借鉴日本各界对综合学习的观点进行阐述。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最新的说法,综合学习是“使学生将在各学科等的学习中获得的单个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的学习”。具体说来,在“综合学习时间”里“根据地区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开展具有创意的、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开展诸如有关国际理解、信息、环境、福利与健康等跨学科的课题的学习”。

日本学者对于综合学习也有各自的认识,比如,高野尚好认为“日本的综合学习,是以学生的综合活动为中心,并与学科目标相联系,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儿岛邦宏认为“日本的综合学习,是以现代社会的课题为中心,例如国际理解教育、信息教育、环境教育、福利与健康教育等”。

综合这些定义,可以说日本的综合学习是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思路出发,以现代社会的课题为中心,综合各科知识进行运用的学习。从这一点来看,项目学习也正是突破校内课程资源的束缚,将学生引入社会,把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实实在在的联系,在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又做到合理开发校外资源。

0(六)项目学习是生成学习

生成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M.C.维特罗克提出的一种人类学习模式。关于生成学习理论,威特罗克最基本、最重要的假设是:“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并非被动地接纳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自己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生成学习理论重视学习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主动建构意义、生成新知识的语义关系或某种实用关系,不仅重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更重视学习过程中知觉环境对学习的影响。生成学习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学习者主动对所知觉的新信息进行意义的建构,即生成新的意义。生成学习理论包括四个要素,即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的知识经验,其中生成是指形成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新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动机是指积极生成这两种联系的愿望,并把生成联系的成效归因于自己努力的程度;注意是指引生成过程的方向因素,它使生成过程指向有关的课文、相关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先前的知识经验包括已有的概念、反省认知、抽象知识和具体经验。

生成,是新世纪课程改革所彰显的重要的教学理念与实践追求。项目学习受生成学习理论的影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意发挥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三、项目学习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系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它以一定的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又以成熟的教学实践经验来丰富教学理论,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起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当前,在国内外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有意义接受学习模式、发现学习模式、问题教学模式、交往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以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等。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着“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鲜明地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在此,我们所探讨的项目学习,在本质上与课改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是一致的。为使大家对项目学习模式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在以下论述中,我们将具体探讨项目学习与接受学习模式的关系、项目学习与活动教学模式的关系以及项目学习与问题教学模式的关系。(一)与接受学习模式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又可分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机械的接受学习。所不同的是,在机械的接受学习中,学生仅仅是孤立地记住老师或教科书呈现的知识结论或事实细节,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是最低的。其基本特征为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将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动机等因素,学习是主动的。

所以,我们认为在学习方式上,项目学习首先应该是发现学习,即便过程中可能存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但是,项目学习之所以能超越传统的机械的接受学习方式,这与传统的接受学习模式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项目学习所体现出的优势是不无关系的。

1.接受学习模式的缺点

传统学习方式的主要形态是机械的接受学习。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教学长期受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的影响,形成了以讲授式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冷落并忽视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更谈不上发现学习与探究学习,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学习本质意义上的发现、探究性荡然无存。这种学习方式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1)被动性。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的,特点即被动性。学生的学习是具有客体性,也有依赖性和被动性的一面,由此,机械的接受学习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只是我们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性,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对知识机械记忆、死记硬背,这就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丧失殆尽。传统的教学评价也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追求的是对知识的高效传递,有效传递,忽略了知识的过程、方法,忽略了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由此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不了创造的激情,处于消极被动的境地。(2)接受性。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某些知识的理解,需要记忆,也需要教师的讲解,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在这一层面上讲,接受学习是必要的。学校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我们要继承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的创造要站在巨人的肩上,接受学习是需要的。但是,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人为地抹杀了学生学习方式独特性的本质特征,致使学习方式趋于单一。这种单一的机械的接受学习只重视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知识产生的过程,以至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探究,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愿望,抹杀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学生的个性差异,压制了学生创造的欲望。(3)封闭性。长期的精英主义教育倾向于不正当的教育竞争,形成学生之间缺少真心交流,缺少有诚意的合作与讨论,即使是好学生,也对周围的同学心存戒心,对集体而言,封闭性的教育竞争不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一定意义和条件下,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责任的个人落实都是需要的,但发展成单打独斗,自我封闭就走向了一种极端。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个体的优秀,更强调交流合作,强调多学科协调作战,大科学时代的科学研究已经不适应个体单干式的研究方式了。倡导开放、交流、沟通、合作、共同克服困难,分享成功的乐趣;提倡思维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在这种弥漫着以被动性、接受性、封闭性为主要特征的学习环境下,一个原来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渴望的孩子,常常是高高兴兴地走入学校、走进课堂,但不久所体验的却是学习的枯燥和乏味。可见,传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2.项目学习模式的优势

项目学习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培养创新能力,使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完整建构。同时,项目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与他人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和完善。项目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区别是项目学习方式更能突显学生的主体性,符合教育生活化的原则,体现问题解决的整体性与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性。(1)主体性。主体性的问题是一个对象性范畴,只有在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获得自身的规定,并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具体表现出来。在对象性活动中,人作为主体使自己的活动指向客体,并同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会显示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它具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项目学习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这里的主体性是指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谁都无法取代学生的地位,教师在其中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协助者而存在。项目学习问题的来源体现了学生在活动中对问题的选择,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也充分体现出师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项目学习的真正开展、落实,最重要的是把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学习者,自己教育自己的教育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学习的积极参与热情,养成自我意识,自觉地进行学习。(2)生活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重读“生活即教育”命题,激发我们重新关注教学、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化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其间包含三个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首先,“生活即教育”表明了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人的一生是受教育的一生,教育不是生活的附属品,而是生活所原有的、本体的东西。其次,“社会即学校”,从根本上摆脱了理论传统中学校脱离社会生活的痼疾,要求学校和社会沟通,形成学校生活社会化。再次,“教学做合一”,既是对“生活即教育”的进一步解释,也是“社会即学校”的实施原则。

项目学习中所指的项目活动是指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具有学习和研究价值并且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深入、直接地了解和观察,从亲自经历中获得经验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在项目学习中,真实的任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来源于学生常见的、曾经面对过或将来需要面对的问题,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是的确有待于学生进行解决的。这种任务会给学生带来亲切感,因为这是生活中发生过的,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的、有意义的任务,能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学习不是为考试,而是为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运用。此类任务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因为生活中实际发生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若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进行深入探究学习,对学生获得真实生活、学习经验是非常有帮助的。(3)整体性。学习者自发的兴趣是项目的开始和展开的原动力。项目学习要求项目驱动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掘学生对学习的内在渴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完整的项目学习过程是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设置、学习内容的选择、方法策略的运用、自我监控调节的不断实施、学习结果的评价反思的整合,某一处出现问题都将影响研究的有效开展。因此,项目学习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

除此,在项目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需要一个过程,项目学习既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同时也需要学生拥有这种能力来开展。这也就意味着,在具体实施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性过程。所以,项目学习整体性原则是学生在完成项目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这条原则,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反思性。“反思”一词源于哲学,是哲学的一种认识方式。斯宾诺莎认为,观念是认识所得的结果,它本身又是理智的对象,对和作为认识结果的观念的再认识和对于这种再认知之所得观念的再认识,这种理智沿着知识的推进,即反思。他将反思看作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把思维所得的结果作为思维的对象。杜威关于反思的观点则是将反思看作是一种特殊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

项目学习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学生在对自己完成一个项目后能够积极地反思自己研究的过程,对其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整个研究过程,从而不断改进自己,促进自我的发展。项目学习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回环往复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着监控、调节机制。当学生能够积极地监控、调节自我活动,反思、修正自己的行为,则会促进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二)与活动教学模式的关系

1.对活动教学的认识

在我国,“活动教学”的提出经历了从“课外活动”到“活动类课程”、“活动课程”再到“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教学”的演变过程。从实施素质教育、规范课外活动的需要出发,1992年,国家颁布的中小学课程计划将学校少先队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统称为“活动类课程”,正式列入课表。但什么是“活动类课程”,它与课外活动、学科课程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这些问题在理论上说不清,实践上又常常与课外活动混为一谈。于是,教育理论界开始评介杜威的“活动课程”思想,并借鉴20世纪以来国外综合课程理论与实践经验,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整合、提升,概括为“综合实践活动”,而“活动教学”乃是伴随着“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而出现的。

那么,什么是“活动教学”呢?有人将它作为“活动课程思想和主张在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和体现”,在“特殊认识论”这个大框架内界定活动教学的内涵与特征,认为它主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而非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活动教学以“活动理论”为指导,将学生的学习视为任务驱动、全身心参与的团队活动过程。教师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只是作为“辅导者”的身份出现,课堂(不仅仅局限于室内)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情境、活动区域,师生关系主要呈现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导的倾斜模式。

杜威说:“人们如果发现某种东西,就必须对事物做一点什么事;他们必须改革。这是实验室方法给我们的教训,一切教育都必须学习这个教训。”皮亚杰也讲:“认识一个对象并不意味着反映一个对象,而是意味着对一个对象发生动作,意味着建立一些以这个对象为依据的转变体系。”也就是说,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与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深刻,不如做中学那样牢固。在教学中,老师把结论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把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获取自己的体验;将技能要点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动手实践。杜威与皮亚杰对活动教学的论述,强调了活动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过程。

2.项目学习与活动教学的区别(1)项目学习具有明确的驱动性问题。活动教学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但从活动教学的始末来看,它还缺乏一个明确的驱动性问题。在前面章节中,我们已经谈到项目学习必须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经过高度精练的驱动问题,并且这一驱动问题能引导学生对真实且重要的专题进行深入探究。所以,相比之下,项目学习较活动教学最具优势的核心在于项目学习具有明确的驱动性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开展项目学习就是为了解决该问题,所以,项目学习的活动也具备一定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它遵循着围绕项目学习的活动目标,同时又是围绕着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开展。(2)项目学习其他方面的特点。与活动教学相比,项目学习除具有明确的驱动性问题外,它还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①项目学习注重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非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所选择的话题或者活动本身;活动教学较多关注的是活动的本身。换言之,项目学习把活动当做学习的途径,即活动起到的仅仅是桥梁的作用,但活动教学则是把把活动当作学习的主体。

②项目学习鼓励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以某种形式相互合作,对问题进行探究。在这一点上,活动教学没有过多的强调,它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可以单独地进行调查研究,开展学习活动。

③项目学习要求学生制作多样化的项目作品,而活动教学对此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三)与问题教学模式的关系

1.问题教学模式概述(1)问题教学模式的产生。当前,在国外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为了促进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基础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似乎已经成了建构主义的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问题教学模式,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原则非常吻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力和导向,它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教学模式最早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美国医学教育中发展出来的,后来经过不断提炼,到如今,在美国的医学院校头一两年课程,如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等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大超越了传统的讲演模式。并且,这种模式正越来越多地被其他领域所采用,如商业教育、建筑教育、工程教育、法律教育、社会工作教育等也对此模式也非常重视。(2)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问题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是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的建构过程,并在过程中促进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基础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学习能力。其基本的学习过程包括组织小组、启动问题、循环反复解决问题、成果展示以及最后的反思和评价等环节,具体而言:

①组织一个新的小组。基于问题的教学是建立在解决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问题解决的基础是小组的合作,也就是说,问题教学模式的成效实际上在一定程度是取决于学生小组的成效。这一环节包括:

A.相互介绍;

B.营造氛围,组内成员的角色分配与介绍。

②启动一项新的问题。这一环节包括:

A.设置问题;

B.认识问题(学生内化问题);

C.描述所要的产品或操作;

D.分配任务;

E.推敲问题。

③新一轮问题解决。这一环节包括:

A.讨论所用的资源以及对这些资源的评论;

B.重新评定问题。

④展示成果。对于每个问题的研究,学生最后都要形成一定的成果。一方面,这个成果可被老师用于评价学生对有关内容和技能的掌握水平,用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生在展示成果的同时还需要呈现自己取得成果的过程。学生汇报成果的方式可以是学生个人展示也可以是小组展示。

⑤问题解决之后的反思。总结反思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问题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可以一起回顾并讨论他们在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可以提高;也可以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以及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的表现等。这一环节包括:

A.抽象并总结知识(发展定义、图解、列表、概念、要旨以及原则等);

B.自我评价(随之进行小组评价)。

由上可知,从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来看,学习者作为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境中,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协商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元认知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

2.两者的关系(1)相似之处。可以说,项目学习与问题教学都是有意义的学习方式,都与当前的教育改革相一致。这两个术语所描述的都是一定的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他们各自定义的范围、概念都有相似之处,这样人们就很容易把这两个概念混淆起来,因此,有学者也对两者的关系做了研究,试图厘清两者之间的异同。

杨光富与埃明达两位学者指出“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美国中小学所倡导的两大研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常常结合在一起使用。“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性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项目活动设计更偏重于操作和实践活动,注重应用现代化的工具。“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围绕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观察或实验最终获得答案的一种学习方法,具体的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

王海澜先生在谈到项目学习和问题学习的关系时,指出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两者都是真实的、建构主义的学习法,在实践中相辅相成。“问题”其实是项目中的一种,项目除包含问题外,还包含专题、主题等。问题学习可以作为短期的项目学习而独立存在,也可以作为项目学习的一部分,存在于项目学习的某一阶段。(2)不同之处。项目学习与问题学习确实存在诸多相似的特征,即试图将学生带入“真实世界”进行学习。尽管这两者有许多的共同点,但是项目学习和问题学习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①项目学习更关心的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涉及学生问题解决的研究活动和其他有意义的工作,允许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最终的作品。而基于问题的学习则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项目学习初始,学生头脑中已经预想了最终的作品和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了一个或多个学生必须解决的问题。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是真实的,如同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生产活动,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和方法顺利地完成了手头的任务。问题学习,以学生所要解决或学习的一个问题入手,这个问题通常以故事情境的方式呈现,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同时,问题的结构不太明确,一般具有不同的学习范围和复杂性。有些问题学习强调学生清楚地定义问题、提出假设、收集信息,从而能明晰地陈述解决问题的方案;有的问题学习则把问题设计为融合于学科学习中,这些问题也许无法获得圆满的解决,但能让学生参与学习和收集信息。  第3章项目学习是实现综合化教学的有效模式

一、项目学习的指向性明确

综合化教学的思想与方法对我们开展实施项目学习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可以说,项目学习就是突破传统教育“重知识轻技能”、打破传统课堂“重讲解轻实践”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不管是从目标、过程还是与最终的评价上来看,项目学习都凸显出综合化教学的独有的思想与特征,与综合化教学引领的方向是一致的。(一)目标一致

从目标上说,项目学习与综合化教学都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即以单学科为载体,建立多学科知识与多学科技能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整体性知识。(二)过程吻合

从过程上讲,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实际的学习体验,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将被扼制,学习无法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与满足的体验,教学也将失去其本真含义。与之相反,项目学习与综合化教学都注重学习情境的真实性与开放性,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三)评价相符

从评价来看,项目学习与综合化教学都强调学生学习作品的呈现与交流,而克服了唯分数为第一评价标准的局限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的情绪体验。并且,两者都本着“以终为始”的评价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研究意识与探究欲望,并使学习活动成为富有个性化的研究活动。

二、项目学习的可操作性强

不仅如此,在实践活动中,项目学习也体现出其较强的操作性。由于项目学习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所以我们在实践中,根据学科共性与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及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学综合化的优势,探索出基于学科的项目学习与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学习。实践也表明,相对于以往的课堂教学,项目学习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体现出一定的优势。(一)项目来源

关于项目的来源,学生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归纳、概括出可供研究的项目,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与课堂。比如,“青蛙是怎样冬眠的?”“苍蝇为什么不得病?”同时,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可对教材中的某一知识进行补充、扩展和升华,从而形成有价值的专题作业,还可以通过书籍、电脑、电视等途径获得丰富的信息,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总而言之,研究项目的来源是丰富多彩的。(二)实施项目

实施项目阶段是项目学习的核心。在此阶段,学生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形式,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开展生动活泼的探索过程。在一系列的典型意义的求解经验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创新意识得到了保护,学生不仅亲自揭开了自然的奥秘,而且其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也得到了锤炼。(三)成果评价

项目学习的成果评价,要求在评价对象上,实现由重研究结果的评价转向对人的评价。学生在探索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点、特点乃至缺点都应纳入到考评范围中,做到主体客体并重。在评价目标上,项目学习注重评价的多样性、层次性,要打破最终成果一统“天下”的局面。在注重收敛性答案的同时,还要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进行严谨的考察。在评价方法上,要破除由教师主观喜好而主宰、格式化研究成果的做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去,师生共同交流,商定对成果的看法。第二章项目学习的基本流程与《操作手册》第二章项目学习的基本流程与《操作手册》

在开展项目学习时,学生开始就需要在头脑中预先勾画出一个最终的结果——一种产品或者一项服务。对于社会性项目的设计,包括策划一次环境保护活动、设计一次采访政府官员的活动、设计一个学生社团的组织体系、设计一份班级形象宣传画、设计一个雕塑方案等等;对于科技类项目的设计,包括小发明小制作的设计、一套校服的设计、公共厕所的改造方案、“生物角”的规划等等。设计出这种作品需要学习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通常也包含着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项目学习采用的是一种模拟的“生产方式”,学生们面对的是一个“缩微”了的真实社会,他们必须确定“产品”的需求对象和“产品”的用途;他们需要设计出这种“产品”,并且制订项目管理的计划,或许还必须进行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他们必须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完成这件“产品”;他们还需要展示或“推销”自己的“产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评价和反思。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周跃良教授在论及项目学习时,指出项目学习的基本特点就是把学生个人,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团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在主题问题的驱动下,制订研究方案,启动研究项目,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最终形成一份项目作品(产品)并予以交流、展示与评价。

我们认为项目学习有五个必要成分:第一,真实问题。它对项目学习起组织和动机激发作用。第二,任务规划与实施方案的设计。第三,协作。为学生提供协同工作以达成共同目标的机会。第四,信息收集。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第五,问题的解决方法或答案能带来一系列的产品。这使得最终的项目展示形式(如争论、报告、录像、成果展示)可以与他人进行分享,或者得到他人的批评。  第4章项目学习基本流程

一、紧扣课标,问题驱动与项目学习目标的提出

项目总是包含激发学生兴趣的亮点,项目总是会体现现实世界中学生关心的问题。当任务呈现在复杂背景之中,学生要在不同观点之间发现存在着的学科之间的联系,努力克服任务本身包含的模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完成造成的困难。

比如在美国,大家是找不到“研究性学习”这个字眼的。因为在美国人眼里,学习本身就有研究的意思。那么,美国人是如何从事研究性学习的呢?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理念上,突出“问题第一”的意识。上课不提问题的学生,在美国可能被视为最差的学生。“唯一的问题就是你没有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再傻,教师都是欢迎的。第二,在教学上,内容都是围绕问题设计的。教师首先呈现一个问题情境,接着就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问。即使相关的教学内容完成了,教师还是不断地问:“还有问题吗?”第三,在实施的载体上,特别强调“基于项目的学习”。因此,问题在项目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一个有效的真实问题的特征

基于项目的学习起始于一个与学生相关的,并让学生感兴趣的真实问题。这样的一个真实问题可以是一个社会学科的问题,也可以是常规课程中的主题,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该问题作为学生调查研究、开展项目学习的聚焦点。下面列出的是学科教学中常见的真实问题:(1)社会研究:哪些因素影响村民选举时投票的人数?哪些因素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哪些因素可以促进社会和谐?(2)健康研究:在我们学校吃午餐的学生健康程度如何?当前城市、农村小学生近视情况的程度如何?(3)历史研究: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有什么样的历史?(4)社会研究:我们的姓氏从哪里来的,有何含义?(5)小学科学研究:我们附近的池塘中生长着哪些植物和动物?蜜蜂是否有发音器官?怎样制作出一个大的晶体?怎样制作一个生态瓶?(6)小学社会研究:不同的宠物有何优点和不足?怎样建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班级?

仔细分析这样一些有效的真实问题,可以发现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1)达成特定的教育目标,它与重要的学习结果相关,与教师的目标关联;(2)承载一个开放性的任务;(3)通过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4)把学生的学习与在真实世界的经验联系起来。(二)项目学习内容的选择与主题的确定

在小学开展项目学习,最感困难的是不知怎样选择研究项目,而项目的选择是项目学习成败的前提,也是项目学习能否取得实效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与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学习内容的选择与主题的确定。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项目学习内容的选择与主题的确定的第一步是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2.教师以活动课程的标准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筛选、归类与重组,为学生提供选择仔细分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会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伪问题,有些不是问题,有些是浅显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都是不能开展项目学习的。因此,为了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好项目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筛选、归类和重组。如针对上面的问题,江美华老师指导学生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根据有效的真实问题的特征,把它们分成“地球与宇宙”、“生命世界”、“物质世界”三类,并筛选掉一些学生暂时无法开展项目学习的问题。

3.学生选取项目

小学生由于受到心理和年龄、认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在进行项目学习的项目选择时,必须选择出切实可行的、能被小学生所接受的,才能保证项目学习在小学生中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而不流于形式。指导小学生选取项目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小学生开展项目学习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项目、确定研究方案、自主动手操作、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允许对同一项目出现几个层次不同的分项目,这样更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2)发展性原则:小学生开展项目学习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使小学生通过开展项目学习,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让他们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协调发展。(3)实践性原则:小学生开展项目学习一般应能很好地体现自然与社会、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应使小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社会,获得关于社会、生活及科技进步的直接经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体验的同时,真切体会到所学知识对科技的作用,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