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量越大,好事越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3 14:08:56

点击下载

作者:星云大师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量越大,好事越多

心量越大,好事越多试读:

壹·快乐的来源

有容就有气度、涵养、承诺、财富。有容纳的气量,自有端庄的容颜。境随心生,容从心现。容是面子,人到40岁面容就由自己负责了,容也是里子,含着气质与肚量。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快乐

人都希望追求快乐,没有人希望痛苦。即使一些宗教人士崇尚苦修苦炼,也是希望通过修炼而获得更多、更大的快乐。

快乐是人类一致共同的追求,但是快乐从哪里来呢?世间上有的人以吃喝嫖赌为乐,有的人以懒散闲荡为乐,这只是一时的快乐,甚至是麻醉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呢?

一、为善最乐。世间事不用法官判决,也不必等到死后审判,在这个世间上,做了善事自然会有善缘好运,做了恶事必然招致痛苦的果报,所以为善最乐。

二、知足常乐。世间的金钱物质,能满足人心的很有限,因为人的欲望无穷,所以永远得不到快乐,唯有知足的人才能获得永久的快乐。知足的人虽在凡间,也如天堂;不知足的人,虽卧天堂也如地狱。

三、如愿快乐。一个人乐观开朗,对人生充满希望,平时修身利人,造福社会,一旦如愿了,自有无比的快乐。

四、助人为乐。一个人自私,获得的快乐有限;只有利人、助人,获得的快乐才会无限。今日社会倡导“共享”,就是要把自己的快乐和他人分享,能够帮助别人获得快乐,不但自己会更快乐,而且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

五、富有利乐。富有金钱固然可以快乐,但是富有学问、信仰、道心、道念,富有精神世界的舒适,更是无上的快乐。

六、自在安乐。人生富有金钱物质,如果不自在,也不快乐。人生的快乐,要能自由自在,所以“观自在”菩萨因为观人自在、观境自在、观时自在、观心自在。能自在,又怎么会不安乐呢?

七、心安法乐。所有的快乐里面,甲级的快乐就是“心安法乐”。不管环境怎么复杂,社会人事如何纷扰,假如我们的心里平安,在信仰中追求禅悦、真理,就会有更高层次的快乐。

八、寂静至乐。快乐处处有,但是最究竟的快乐要算寂静的至乐了。佛陀所证悟的“涅槃寂静”,禅师所谓的“廓然大悟”,虽然一般人不容易达到,但是念佛拜佛所获得的“忘却身心”之境,也就类似寂静安乐了。

快乐不一定要别人给我们,自己就可以制造快乐,例如说话幽默、想象光明、心胸坦荡、人我和谐,那就是一种最大的快乐。总之,快乐是一种生活的升华,快乐是一种道德的规范,快乐是彼此互动的规则。在人生的道路上,快乐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还是要有“如是乐因”,才有“如是乐果”,所以我们要建立乐群的修养、乐育的生活、乐业的精神、乐天的性格,不侵犯别人,而能制造利人的欢喜和希望,那就是快乐的意义了。

快乐的类别

人生各有所求,有的人一心一意追求功名富贵,有的人终其一生只希望爱情顺利,有的人心里所想无非家人平安幸福。但是人生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欢喜快乐,“快乐”是人生最主要的目标,只是人生的快乐也有层次上的不同,分析如下:

一、人生最初的要求是物质生活的满足,从物质生活里获得快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别墅,在物用方面都要超人一等。甚至别人只有自行车、摩托车,我要拥有汽车;别人只有收音机,我要的是电视机;别人有家用电话,我有三频的手机。总之,有的人总是要在物质上超人一等,并且以此为乐。

二、有的人物质上的欲乐固然需要,但更重视精神上的富有,所以进一步要追求精神上的快乐。所谓“精神”的快乐,他要读书,要爱情,并且讲究舒适、自由的生活,更希望受人尊重,在工作、事业等各方面尤其要有很好的表现,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是一种精神生活的追求。

三、有的人不太重视物质生活,他讲究的是生活的情调、气氛,重视的是艺术的美感、品位。例如,家中要有花、有画、有书香、有庭院;平时自己的行仪动作,都很优雅从容,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风情万种,讲话尤其讲究教养,有文士风范,他把美感、艺术,在生活中表现到极点,从中享受艺术生活的快乐。

四、有的人即使有了前面的三种快乐,仍然不满足,他还希望有信仰的生活。所谓“信仰生活”,就是要超越,要升华,要求得心灵的豁达,希望能与圣贤交流往来,能与真理相应契合,所以每日在生活里,逍遥自在,解脱放旷,不为功名利禄所拘,不为人情世故所扰,完全把自己投身在自觉觉人、自度度人的生活里,这就是信仰生活带来的快乐。

以上四种快乐的生活,不但分出人生的等级,也分出人生的品位。只是我们所希望的人生,不应该只是追求这种快乐、那种满足,而是要能净化生活,提升人格道德,要能自度度人、自觉觉他,要发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才是永恒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快乐的

来源

人到世间上来,莫不是为了追求快乐,莫不希望能远离痛苦。但是快乐如何拥有呢?

一、快乐来自家居和谐。一个家庭里,每个分子都应该为家庭的和谐贡献,不能自私、执著、计较,造成家庭的纷争,使家居不快乐。如果有人每天只想外出散心、郊游,把家庭视如牢狱、冰窖,甚至本来是亲人骨肉,却当成仇人相聚,这样的家庭生活如何会快乐呢?可见家人的快乐,来自家庭的和谐;家庭的和谐,要靠每个家庭分子共同创造!

二、快乐来自天然环境。居家在山边,可以在山居小路散步;居家在水边,可以在河川堤岸休闲。居家边上有公园、有市场,散步、购物当然都能称心如意;假如居家在人烟稠密的大楼,出门举步艰难,或是住在偏僻陋巷,进出都感不便,当然就会心浮气躁。古代孟母所以要三迁,现代的富贵人士所以要找风水宝地,就是因为环境会影响人的心情,环境对于吾人的快乐与否,至关重要。

三、快乐来自人际关系。一个人处身在今日社会,总会有许多朋友。平时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和各种人士互动往来,假如自己会做人,经常帮助、赞美别人,则“敬人者人恒敬之”,别人也会对我们赞美、帮助,人际互动融洽,当然就会感到快乐。反之,有的人处事不够圆融,经常嫌这个不好,怪那个不是,自己没有培养好因好缘,自然不会获得友谊,甚至难堪烦恼一大堆,人生怎么会快乐呢?

四、快乐来自心胸宽广。一个人心胸宽广,能包容一些不同的人事意见,不斤斤计较于人我之间的是非得失,当然就会感到人生乐趣无穷。假如心胸狭窄,一件事也要计较,一句话也要计较,一个人都要计较、执著,则快乐难以产生。有时候别人有心想把快乐带给你,由于你心胸不够宽广,没有容纳的空间,快乐自然就会远离。

五、快乐来自慈悲喜舍。我们希望别人给我们快乐,必先自己带给别人快乐。如果你不播种快乐的因,不结快乐的缘,哪里有快乐的花果呢?佛法里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慈悲没有敌人,喜舍必能获得人缘;自己拥有慈悲喜舍的法宝,则生活中自然会感到快乐无穷。

六、快乐来自自己内心。是快乐,还是烦恼?要靠我们内心去制造。你不善经营内心的工厂,只想偷工减料,只想蒙混得利,必定为自己带来痛苦的结果。假如能将内心的产品改良,给别人一些利益,多为别人着想,快乐自然就会从心里源源不断而来。就像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朝大儒朱熹的高论,确实值得参考。来源

宋朝理学家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木有本,水有源,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来源。现在有一些历史学家,专门从事各个民族来源的研究。其实不只是人有来源,动植物的繁殖衍化,都有最初的来源。来源很重要,懂得追根溯源,才不会忘本。

人生有哪些来源呢?

一、劳动是财富的来源。人类的生活要靠财富,财富的来源要靠劳动。劳动不只是指劳力,甚至劳心、劳智。人都要经过一番辛劳,才有财富的收入。即使回到上古洪荒时代,过着畋猎生活,人类靠打猎为生,也需要付出劳力去争取,才能生存。

二、土地是食物的来源。生物生存的首要条件,要有食物填饱肚子。大地让我们种植五谷,成长树木花果,作为食物;有食物就能维持生命,所以人类歌颂大地为生命之母。此外,大地承载一切众生、蕴藏各种能源,提供万物生活的空间与资粮,让万物在大地之上,生生不息地繁衍,所以大地是万物之母。

三、空气是生命的来源。人命在哪里?就在呼吸空气之间!因此生命除了要靠食物维持以外,空气与生命的关系,更是既密切又重要。假如没有空气可以呼吸,生命就会被迫结束,所以大自然的空气,对人的生存至关重要。现在都市人口密集,来自冷气、汽车,乃至工厂所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为人类的生存敲响警钟。平常我们要看到蓝天白云,需要空气清新才能有蔚蓝的天空;人类要求生命久长,也不得不注意空气的清洁流通。

四、流水是文化的来源。我们考察世界的地理,凡是有流水的地方,经济都比较发达;凡是有流水的地方,文化也比较容易发展。美国的西部地区,中国的大西北平原,都是干燥的沙漠地带,缺少水源,所以当地的经济、文化就不容易发展。因此,流水与经济、文化息息相关;人类要提升文化,发展经济,就要爱护流水,因为流水是经济、文化的来源。

五、知识是文明的来源。知识与道德并不能画上等号,但是知识是文明的来源,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人类因为知识增加,才能对生活改善。很多科学发明,诸如现在的汽车、冰箱、飞机、商船,乃至电视、网络等文明产物,都是靠着知识而有的发明。人类能把知识贡献于文明,如能进而把知识用来增加道德,人间就更加美好了。

六、鼓励是力量的来源。有人说,爱情是人生的动力。当然,爱情如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爱情可以让人幸福快乐,但也因此带来烦恼痛苦。不过,爱的鼓励确实是力量的来源!一句好话,一点关怀,让对方得到些微的鼓励,他可能发挥巨大的力量。儿童因为母亲的鼓励,发奋读书;丈夫因为妻子的鼓励,出生入死,卫国安民;信徒因为信仰的鼓励,点燃未来生命的火种,甘愿为大众服务。我们不要吝于给人一点鼓励,爱语关怀有时可以激发比金钱更大的动力。

心的譬喻

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心是我们的主人翁,我们的主人翁是什么样子?一般人都不容易知道,只有用“譬喻”来形容我们的心像什么。试举十喻如下:

一、心如猿猴难控制。我们的心像猿猴,每天跳动不停,一刻不能安静。它可以上下翻滚、前后跳跃,让人捉摸不定,无法控制。

二、心如电光刹那间。世间上光速最快,比电光还要快的是我们的心。一个闪电在一秒之间,百千万里;心念一动,即刻可以在世界各地遨游,快如电光。

三、心如野鹿逐声色。山中的野鹿无所事事,吃饱以后只想追逐声色之娱。人心也是如此,如野鹿追逐声色,不肯停留。

四、心如盗贼劫功德。人生有一件可怕的事,就是自己养在身体里的心,好像盗贼一样,它窃取我们的功德,为非作歹,肆无忌惮。

五、心如冤家身受苦。心也像我们的冤家仇人,有时会保护我们,有时也会出卖我们;心念一动,有了不正的行为,就会让我们的人生受苦。

六、心如童仆诸恼使。心也像我们的童仆,虽然供我们差遣、使唤,但童仆间的是非烦恼,我们也要一概承受。

七、心如国王能行令。心如国王,高高在上,他的所有臣民“眼耳鼻舌身”都要听命于他。如果心的国王是一个仁王,他可以领导臣民做好事;如果是一个恶王,臣民就会遭殃。古代印度的阿育王,一生被人称作“黑阿育”、“白阿育”,因为他在学佛前后有不一样的领导风格。

八、心如泉水流不尽。我们的心好像泉源,可以流出清澈的净水,也可以流出污浊的黑水。如果心的泉源不断流出净水,则我们的社区、同事、亲友,都会同享净水之惠。

九、心如画师描不尽。“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雕刻师,可以把自己雕刻成自己想要的形象,因为心就是我们的雕刻家。我们要想让自己成为什么样子,也可以自己彩绘,因为心就是我们的画师。我们的心里有什么毛病,也可以自己医疗,做自己的心理医师,因为心就是我们的医王。总之,我们要把自己形塑成什么形象,心就是主事者。

十、心如虚空大无边。真正的心像什么?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里,当然可以像猿猴、电光、野鹿、盗贼、冤家、童仆、国王、泉水、画师,但我们真正的真心、性灵,大如虚空,无边无际。真心的生命,是无生灭的法身,真心的生命没有生死,是永恒的涅槃。

因此,心和一个人一样,可以成为坏人,也可以成为好人;心可以成为盗贼、猿猴,也可成为诸佛菩萨,就看我们如何主宰自己的心了。

“给”的修行

佛光山开山之初,我就为佛光人订出四大工作信条:一、给人信心,二、给人欢喜,三、给人希望,四、给人方便。这四个德目对今日社会,有很大影响,兹再略说此中心要:

一、给人信心,就是关怀他人多赞叹。一般人讲话,常常令人感到挫折,让人丧失信心。我觉得讲话既不需要费很大力气,也不必花费很多金钱,只要在修辞上加以注意,就能给人信心。例如,你骂人“没有出息”,不如改说“你只要努力,就会有前途,就会成功”。一个人不会唱歌,你可以赞美他“你讲话很好听”。我一生都很注意自己的言行,总想提升别人、帮助别人,而不可以用自己的气势来压制别人。所以从课堂上的教育,到对广大民间社团的讲演,以及私下课徒,我都本诸“给人信心”来赞叹别人。赞美的语言如寒冬的太阳,每个人都有这些法宝,为什么不肯应用呢?

二、给人欢喜,就是面带微笑常问好。我经常自我反省、检讨,我在世间与人相处,我对他人有何利益?我的行为、语言、动作,有让别人受到伤害、委屈吗?如果有,我不是很缺德吗?所以佛法里的语言布施、心意布施、微笑布施,我一直都很努力在实践这些不花力气、不费金钱的修行。直到现在,不论走到何处,不管年龄老少,我都乐于亲近,因为每个人都值得我们真情地对他问好,让他欢喜。甚至我觉得只给一个人欢喜还不够,应该给大家都欢喜,因此我发愿要把欢喜布满人间,希望让大家都能了解,这是个欢喜的人间。

三、给人希望,就是言谈举止要鼓励。从五十多年前我在宜兰开始弘法,就有一些年轻人跟随我,我自觉自己没有什么奇异的才能,或是特殊的教化,我只是让他们觉得明天有希望。人生是活在希望里,人如果到了没有希望的时候,活着就没有意义,那就是世界末日来临了。所谓“希望”,就是我对明日有期待,例如明天我可以做一场讲演,后天我可以参与一些公益,明年我可以到世界游历等。所以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因此,我从给别人希望当中,我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虽然不一定能实现,但拥有希望就已经很富有了。

四、给人方便,就是凡事相助不推诿。我从小出生在贫穷之家,但仍获得许多亲友的照顾,想到人家给我因缘、方便,我现在能不给人因缘、方便吗?我的衣食住行都是仰赖十方供给,每日的兴趣娱乐,也依靠大众的提供。尤其人家给我方便,助我建寺院、办学校、做慈善、印经书,为什么我不能给人方便呢?因此我就借助大家的力量,完成大家的希望,人家给我方便,我也完成他人的方便。

自从创建佛光山至今四十年来,我一直奉行“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假如再假我以余年,不管是封山、封人,我的心永远不会封闭,我愿意一直“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希望佛光人也都能如是奉行。

身体的妙用

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有的人的身体如行尸走肉,有的人的身体充满了活力。兹将身体的妙用一述:

一、用眼睛观看世间真相。小小的眼睛,能看遍广大的世间;世故而经验老到,或是有智慧的人,世间善恶美丑都逃不过他的慧眼。

二、用耳朵倾听美妙音声。一句好话,能使我们心开意解;一首美妙歌曲,能让我们浑然忘我。从耳根多闻里,善解世间诸事,体会世间人情。感谢听闻让我们知道人间多少苦乐,倾听人间多少奥秘。

三、用眉毛庄严无用之地。人的身体上,一般人总认为眉毛是最没有用处的,但是把眉毛剃光,则人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呢?所以没有用的眉毛,把它摆在眉宇之间,它就能让我们法相庄严,给人欢喜,这就是大用。

四、用美妙语言赞叹大众。每个人都喜欢听人善意的赞叹,一句好话的鼓励,一句善言的赞美,好像夏天的甘露,冬天的太阳,所以我们要善用语言赞美别人。

五、用真心微笑美化人生。世间上最美的东西不是色彩,不是绘画,世间上最美的东西是真心的微笑。连佛陀都用“拈花微笑”来传达心意,表示教外别传的佛法,可见微笑最能解决世间难解的问题。

六、用双手大做人间好事。“双手万能”,的确,人靠双手能做出一番事业,打下一片江山。例如医师用双手替病人打针敷药,工人用双手做成巧妙无比的物品。人类如果不知善用双手大做好事,实在太辜负自己的双手了。

七、用脚步走出康庄前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世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天下,我们的天下、世界在哪里呢?就在我们的脚下。只要我们步伐稳当,循规蹈矩,一步一脚印,自然能走出自己的康庄前途。

八、用双肩担当社会责任。所谓社会责任,包括国家、家庭、自我。人活在世间上,不是靠别人来养活我们,而是我们要为国家善尽一份身为公民的责任,所以要用双肩担当社会责任。

九、用面容表达欢喜愉快。一个人要把欢喜分享给别人,但不要把忧愁、苦恼传染给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愉快欢喜的面容。在家庭里,要用幽默带给家人欢喜;与朋友相处,要表达愉快,散播欢喜。长此以往,自己的人缘、事业,也会有不同于人的成就。

十、用宽阔胸怀包容一切。一个人的事业想要有多大,胸怀就要有多大。你能包容一个人,一个人就是你的;包容一个团体,团体就是你的;包容一个国家,国家就是你的;包容天地世界,天地世界都是你的。所以,自我的胸怀有多大,自我的世界就有多大。

十一、用鼻舌体会人间妙味。鼻子探香探臭,舌头尝咸尝淡,鼻舌和人间的妙味最能接触。其实人间的妙味是在人情味,能把人情味体会得精纯奥妙,则与世间必能相应。

十二、用力行信仰创造净土。佛教里,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创造“极乐净土”;药师如来十二大愿成就“琉璃世界”。我们只要有力行大愿,何怕不能成就“人间净土”呢?“有志者,事竟成”,人间净土就有待大众的开发了。

享受

人生,每一个人都讲究生活享受,享受声色犬马之乐,享受灯红酒绿的陶醉。有的人把抽烟喝酒当作享受,有的人把拥有三妻四妾认为是享受。其实,人生再怎么享受,良田万顷,日食几何?华屋千间,夜眠不过八尺,何必贪求太多?

虽然,世间上也有人以读书写作为享受,也有人以莳花植草为享受。不过,多数人都在感官上追求享受,在衣食住行上追求享受,他们以为只有从外面寻求刺激,才会感到享受。殊不知我们每个人本身就能享受自己先天所有,不需要靠外境来麻醉自己,只要自己从思想上、心理上认识自己,就能享受自我。兹将自我的享受略说如下:

一、享受双手能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手,双手万能,只要双手能动,就能享受双手的成就。例如,双手能煮出一餐美味的菜肴,能写出一手好字,能画尽天下的景物。双手能绣花,能刻印,能搬运东西,能拿粗拿细;要什么东西,双手一找,什么就来,双手一指,什么就去。懂得发挥双手的功用,真是人生奇妙的享受。

二、享受两脚能走。人生不但能享受双手的功能,还能享受双脚可以走路。再远的千里路,两脚也能走达目标。两脚能爬山,能赛跑,我们看奥林匹克的选手,一百米,五千米,乃至马拉松竞赛等。双脚能够跑出世界冠军,双脚也能安步当车,别人有车马,我有双脚,要游山玩水,要观赏风景,自己的脚都会听命,接受指挥,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有双脚为我们服务,还不感觉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吗?

三、享受耳朵能听。手脚以外,耳朵能让我们听尽世间的好言好语,还能享受美妙的音乐。有人喜欢听老歌,有人喜欢听黄梅调,有人喜欢听歌仔戏、西洋摇滚乐等,随你喜欢听什么,都可以尽情聆听。乃至听人讲故事,听朋友诉说,听家人说话,听情人倾诉,这不都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吗?

四、享受眼睛能看。眼睛是灵魂之窗,人有双眼,则五彩的人间任你观赏。芸芸众生,各种活动,各种建筑、美景,甚至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随你想要看什么,无论古今中外,文物史迹,天地日月,世间人事,都能尽收眼帘,人生还不够享受吗?

五、享受鼻子呼吸。人的身体,有了鼻子呼吸,才能生存。此外,鼻子能呼吸新鲜空气,你觉得公园的空气好,或是海边的空气清新,鼻子都能如愿为你服务。鼻子不但帮我们呼吸空气,还能帮我们闻香知臭;芬芳的花香,法国的香水,不都是要通过鼻子来享受的吗?

六、享受口舌美味。口舌不但能帮我们说话,吃饭时舌头能辨别各种味道,要香要臭,要甜要咸,舌头都会告诉我们,让我们充分享受饮食之美,做个有口福的人。

除了以上的享受,我们身体上还有其他的官能,例如,皮肤能感受细滑、柔软、舒适的触觉;骨头能帮我们挺住身体,昂首阔步;肠胃能帮我们消化食物,增强体力,甚至毛孔都能自由收缩,以和外界相适应。只是这许多的享受,要靠人的自我观照,自我知足,不能不自我尊重,天天幻想别人来给我们享受,别人是别人的拥有,终究不是我的。我的双手,我的双脚,乃至我的眼、耳、鼻、舌等,这些才是我的,我应该好好地知足应用。

体验

人生总有很多亲身的体验。好的体验,坏的体验;不管好坏,不是经过亲身体验的事,不容易死心塌地地相信。

人生有什么体验呢?

一、生活的体验。生活,有的幸福快乐,有的艰难困苦。有的饱食终日,不知柴米之艰难;也有的三餐不饱,经常处在半饥饿的状态。有人饱暖思淫欲,有人饥寒交迫,常在生死边缘挣扎。富贵的人生,不容易体验出生命的价值;颠沛流离的岁月,反而能深刻领悟生命的意义。因此,吾人能在贫富贵贱的生活里,体会出生命的尊严与生活的意义,那么再苦的体验总是有价值的。

二、工作的体验。人在世间不能没有工作,有的人用脑力工作,有的人用双手工作,有的人用力气工作。有的人一个月的体力辛劳,赚不到一家的温饱;有的人运用聪明智慧工作,一出手获利无数,用之不尽。有的人工作收入虽少,心安理得;有的人侥幸获利,于心不安。从工作中,也各有不同的体验。

三、得失的体验。人都有穷通得失的时候,时运来了,飞黄腾达;时运不济,穷途潦倒。时而有得,万人羡慕;时而有失,朋友都不理不睬。穷通得失给吾人的体验,也不能说不为不深。所以人的体验,不能以一时之得、一时之失作为标准;真正有体验的人,对得失之间,应该要有另外的一个看法。

四、老病的体验。“英雄只怕病来磨”、“有病方知身是苦”,佛法里也说,修道的人要带三分病,才知道发道心。即使有的人平时少病,但年华岁月不能不老;一旦老年的脚步慢慢近了,才知道年轻的岁月跟老年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当一个人又老又病,行走不便,手脚酸痛,视力茫茫,耳根不聪,口中无味,所谓“生不如死”,那时体验出人生的老病之苦,再想回头,除了轮回以外,此生不复有生命的春天了。

五、濒死的体验。坊间有一些书籍,关于濒死的人诉说濒死的经验,虽是各说各话,莫衷一是。不过中国有句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过濒死经验的人,其所说就算是虚幻不实,也是一种体验。如果吾人能在有生之年,就有这种死亡的体验,不必临时抱佛脚,有些体验还是好事。

六、悟道的体验。为了体验人生,不少人远离荣华富贵,找寻信仰修持上的体验。在佛教里,有的人经过修行,对人生的真谛有所悟,从此一生对信仰都无怨无悔;只是一些没有体验的人,中途叛道,也在所难免了。所以,宗教的体验,尤其是悟道的体验,对一个有信仰的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说,当一个人有了悟道的体验时,荣华富贵、生老病死、得失有无,就再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他对永恒的生命,或对未来的生命有了几许的认识,所以能自在解脱,这就是人生体验中,最终极的目标了。

趣味

生活的美妙,在于趣味;做什么事都没有趣味,生活百无聊赖,乏善可陈。对家事有趣味的人,感觉家很可爱;对交友有趣味的话,三五知己谈天,天南地北,快乐无穷。

有的人对花草有趣味,莳花刈草,兴味盎然,增加生活的情趣;有的人对音乐有趣味,弹一首钢琴曲,唱一首歌曲,都能宣泄感情。人总希望自己能活得有趣味,那么人要培养哪些趣味呢?

一、对学问有趣味,提升知识。梁启超先生说:学问之趣味,在于读书可以超越时空,可以面对古今人物与世界。一个人每天能有读书做学问的习惯,不但能提高知识,而且能增加生活的趣味。读经济学,可以知道发财之道;读科技的书籍,可以增加知识,开拓智慧。即使读一份报纸,也能知道社会时事,或者世界大事。读书读到忘记时间,读书读得悠然神往,那就是趣味。

二、对探险有趣味,必有发现。冒险犯难是人的特性,有的人生性喜欢探险,以探险为人生的趣味,因为航海可以发现新大陆,航空可以征服太空,登山可以攻坚登顶,居高临下,傲视一切。甚至有人到南北极,到海底,到深山,都能满足人探险的趣味。探险家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他可以忘记危险,可以增加意志;人们对天文地理的知识,对高山海洋的了解,不都是靠着这许多探险家的发掘,而帮助人类发展文明的吗?

三、对体育有趣味,能够强身。学生在学校读书,必须德、智、体、群、育、乐并重,不能只着重知识的灌输。过去多数学校,尤其一些明星学校的升学班,往往只重智育,忽视体育的重要。所幸现代人懂得重视体育,所以现在学校的运动场都特别大,体育器材也特别多,这都是为了满足学生对体育的爱好。现代进步的国家,几乎每天都有体育活动,每年都会参加国际的体育竞赛,尤其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举世各国的体育选手,莫不希望能在奥运会上夺得一面金牌,那就是一世的荣耀。一个国家,能带动人民运动的风气,不但能为国争光,而且可以健身强国,所以培养对体育的趣味非常重要。

四、对政治有趣味,胜败难定。人类的趣味是多方面的,对文字有趣味,可以吟诗作对;对宗教有趣味,可以修心养性。尤其人类是政治的动物,潜藏着政治的本能,因此多数人都热衷政治。对政治有趣味,总想在政坛上谋得一官半职,美其名曰是为国家社会服务,实际上无非是希望实现自己功成名就的愿望。但是宦海浮沉,在官场中,上台下台,这是很现实的,即使是现代民选的官员,选举过后也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不过,尽管政治现实残酷,很多人为了对政治的趣味,仍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政治之路坎坷危险,胜负难定,却仍然视死如归,其对政治的向往,又岂止是为了“趣味”而已乎!

不可缺

我们种植果树,要它开花结果,水分、阳光、肥料都不可缺;我们建筑房屋,砖瓦、钢筋、木材也都不可缺。一部大机器,没有一颗小螺丝钉把机器牢牢锁住,大机器也不能运转;良田再怎么肥沃,缺少种子,能够生长什么呢?做人再好,没有实际的作为,怎么能获得公众的信赖呢?

世间任何事情,都有因缘果的关系,缺少因缘,诸事不成。因缘不可缺,这是万有的定律,例如:

一、身体要健康,运动不可缺。我们要求身体健康,若每天只是坐在家中,好吃懒做,身体怎么会健康呢?如果一股劲地卖力工作,过度消耗体能,没有充分的休息补充体力,当然也会损及健康。所以,身体要健康,必须劳逸均衡,而且生活作息要正常,尤其要有适度的运动,例如每天做做晨操、晨跑、快步、慢走,还有游泳、打球等。总之,身体健康,运动不可缺。

二、生活要充实,兴趣不可缺。人有了健康的身体之后,还要有充实的生活。所谓充实的生活,不是吃香喝辣,每天大鱼大肉,生活就会充实;也不是睡高广大床,每天睡到日上三竿,生活就会充实;更不是享受冷气、电视,生活就会充实。生活要充实,必须要有“兴趣”,对工作有兴趣,对花草有兴趣,对烹调有兴趣,甚至对读书、绘画、书法、运动都有兴趣,生活就会充实了。

三、学习要广泛,勤奋不可缺。人生需要有很多的能力来应世,应世的能力愈大、愈多,就会处处得到方便。我有很丰富的学识,我具备很多的技能,我培养很多的福德因缘,我就能轻松地在世间悠游。学问、能力、福德从哪里来呢?不是别人可以免费提供,也不会无端从天上掉下来,必须靠自己勤奋努力学习、培养,所以学习要广泛,勤奋不可缺。

四、比赛要胜利,耐力不可缺。现在的社会,时兴各种比赛竞争,例如作文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绘画比赛,在运动场上,各种球类、田径的比赛,无日无之。你想要出人头地,你想在运动场上扬眉吐气,平时训练的耐力不可缺。

五、事业要成功,诚信不可缺。有的人经营事业,不到一年就倒闭了;有的人初次创业,一帆风顺,轻而易举就成功了。为什么一样的资本、一样的时间、一样的投入心力,别人成功,自己却失败了呢?须知事业的成功,诚信不可缺。“以诚待人,以信勉己”,这是事业成功的金科玉律。

六、家庭要美满,关怀不可缺。每个人都希望家庭能美满,家庭美满不是想象得来的,也不是别人能为我们创造的;家庭要美满,必须靠家庭的分子相互关怀,相互尊重,由每个家庭分子自己去营造。例如,每个人讲话幽默风趣,对家事主动分工负责,家人之间相互体贴包容,让家中时时洋溢热情、爱语与欢笑,这样的家庭,怎么会不美满呢?

观自在

“观自在”是观世音菩萨的另一个名号,但事实上,观自在也不一定是观世音菩萨,而是我们每个人,我们自己就是观自在。你观察自己自在吗?你能自在,就能像观世音菩萨;你观照不自在,虽说每个人都能做观世音,但总是不自在。

如何才能做个名副其实的“观自在”呢?

一、观事自在。好事、坏事,都能自在;大事、小事,都能自在;难事、易事,都能自在。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尤其人事,无理的、冤屈的、难堪的,当遭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你都能自在吗?假如你对任何事情都能举重若轻,迎刃而解,不逃避现实,凡事都能勇敢面对,处理时更能得心应手,那你就会自在了。

二、观人自在。好人、坏人,君子、小人,能人、愚人,善人、恶人,和一切人相遇,甚至相处的时候,你能自在吗?所谓自在,也不是要你天天跟坏人打交道,和恶人混在一起;重要的是你能认识善恶,知道好坏。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性不同,千奇百怪,你在芸芸众生中,都能与人为善,不受伤害,不就可以自在了吗?

三、观处自在。吾人住的地方有大小,华屋、斗室,大厦、陋巷。另外,有的地方是正人君子聚会之所,有一些是鸡鸣狗盗之辈杂处之地。你处身其中,都能自在吗?“孟母三迁”,因为她怕儿子生活在文化不具备的地方,她觉得不自在。平时我们看别人住观光饭店、湖滨小舍,你羡慕人家可以悠游自在,但是当你住上一两个月,你还能自在吗?佛殿、神庙、教堂,你身处其中都能自在吗?饭馆、面摊、快餐店,你都能以同样的心情用餐吗?假如你都能随遇而安,不计何处,都能不露厌恶之情,虽然你可以有另外的选择,但是一时的处境,你都能忍耐不计较,你就能自在了。

四、观声自在。这是个有音声的世界,大自然里充满虫鸣鸟叫,社会上到处人声鼎沸。泼妇骂街,高人论道,你遇到这许多境界,听到这许多声音,都能自在吗?隔壁邻居是机械工厂,对面住户不时传来收音机的高分贝,甚至有人在身边窃窃私语,你都能处之泰然吗?如果能够在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谈笑谩骂,乃至一些诋毁讽刺、奉承赞美的声音中,都能不失去自在的心情,那你不就是观自在了吗?

五、观理自在。世间的道理,所谓天理、地理、人理、物理、事理、心理,每一个人都执著自我之理,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有一些人,明明无理,他要强辩其理。有钱有势的人,他们都认为自己有理;不管有理无理,你都能心平气和吗?有理不在声大,道理也不在他人口边,道理在自己的心中。如果你处在纷乱嘈杂的说理当中,一样能安然自在,你就最有理了。

六、观心自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心,心最喜欢管闲事了。你荣华富贵,我心生羡慕,但又不能拥有,就感到很不自在;你聪明伶俐,总是受人赞美,而我不能,所以心生嫉妒,也非常不自在。我们的心每天跟随世间不断地翻滚,起心动念;我们在得失、有无、是非、贫富之中,时而懊丧,时而快意,都非常地不自在。不能中奖,固然内心不自在;就是中了头奖,你能自在吗?所以,光是一个“观自在”,就够我们一生学习的了。

人生境遇

一般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人生是苦!”或者说:“做人很难!”甚至感叹“人心险恶”,乃至认为“恶口狠毒”。苦、难、险、毒,这是人生的境遇,试就此四事,申论其意:

一、黄连苦,贫穷更苦。有人常在慨叹,黄连苦,自己比黄连还要苦十分。苦是人生实相,生老病死、冤家相会、相爱别离、求不得等,都是苦。另外,种族之间的不合,男女贫富之间的不平,大自然的灾难,甚至许多意外的发生,都增加人生的苦难。在很多苦难当中,尤以贫穷最苦。所谓“一分钱逼死英雄汉”,当居家没有隔夜之粮,住屋不能遮风避雨,衣服不能抵御风寒;到了“叫苦天不应,喊穷地不理”,求助无门,穷困潦倒时,这样的人生确实比黄连更苦。

二、上台难,下台更难。家有家长,邻有邻长,乃至社会上,公司有总经理、董事长,政治上有各种长官、领导;既然有许多职位,必然就有上台下台的过程。有的人上台容易,下台很难;有的人上台很难,下台很容易。有的人种种辛苦,希望谋得一个上台的机会;但也有人慨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的人认为上台,不负平生之志,有的人下台后觉得无官一身轻。究竟上台好呢,还是下台好呢?人生对“上台下台”能不计较最好,当上台时上台,没有困难;当下台时下台,也没有怨言。人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看得开,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能随缘自在。但是对一般人而言,上台难,要他下台更难。如果能够不比较、不计较,则上台也好,下台也罢,都不会感到太为难。

三、山路险,人心更险。人在翻山越岭时,都会感觉山路危险,因为山路崎岖不平,山路有悬崖峭壁,甚至有盗贼横行,有猛兽出没,所以有所谓“命丧羊肠,身亡悬崖”之说。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山路是一条险路,但是人心比山路更险。朋友把酒狂欢时,他在酒中下毒;皇帝任用大臣,臣下在皇帝身边图谋逆反。看到古代的帝王之家,兄弟阋墙,彼此残杀,哪有人性可言;朋友一旦分利不均,反目成仇,情断义绝,心肠又何其凶狠。山路虽险,我们可以看得到;人心险恶,我们不能预测。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因此看人要看到他的心,知人也要知心。知心难遇,知音难寻,要得人心不险,唯有人人心中有佛,当佛祖心中坐,又怎么会危险呢?

四、砒霜毒,恶口更毒。在古代的药典里,最毒的药莫过于砒霜。一般人认为,用砒霜害人最为毒辣,不过砒霜虽毒,如果你发现后可以拒绝不服,别人又能奈你何?但是别人恶口骂你,你就没有办法预防了。恶口伤人,固然令人难堪,有时候“口蜜腹剑”,更比恶口还毒。有人说“一言九鼎”,一言害命,也不乏其例。自古忠臣义士,往往在奸臣的一句谗言之下丧失性命,所以在佛法里讲到“十恶”,身有三恶:杀、盗、淫;心有三恶:贪、嗔、痴;口则占有四恶:妄言、两舌、绮语、恶口。所以,吾人不要轻视了一张口,口之为善,固然有之,口之为恶,也是最大的恶事。

超越之美

世间的林林总总,各种现象都有一些常识上的认知,例如打雷刮风、乌云密布,就知道即将下雨了;见到云散天高、乾坤朗朗,就知道会是个大晴天。但是世间事也有一些不在常理之中,例如奇异、神通等超越常识以外的事就不一样了,试举如下:

一、大地金色。根据佛经记载,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因舍利弗疑惑他的国土是“五浊恶世”,于是佛陀用脚趾一按,当下大地金色一片,光明朗耀,佛陀告诉舍利弗,这就是我的世界。这种佛国净土的美妙境界,不是常理可以忖度,是一种超越现象、常识的美。

二、众香佛国。在佛国世界里,有一位香积佛的众香佛国,人民所吃的饭都是芳香馥郁,无比美味,所以平时我们赞美菜肴丰盛可口,都以“香积佛饭”来形容。因为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只有香积佛的功德才能让饮食充满妙味,因此也是一种超越之美。

三、宝桥渡佛。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行经一条河流,外道故意破坏桥梁,不让佛陀经过。随行的目犍连立刻取下身上的袈裟衣带,用手一挥,顿时形成一道桥梁,让佛陀不必显异惑众,但也能从桥上安步走过。一条衣带能成一座桥梁,这是多么超越,多么美妙!

四、拈花微笑。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现场大众都不解佛意,唯独迦叶破颜微笑,佛陀于是当众宣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这是无言的说教,二人超越语言之外,会心一笑的意境,千百年来成为禅门传法的典范,也是人间最美的传说。

五、顽石点头。南北朝的道生大师,为了提倡“一阐提也能成佛”的理论,在苏州虎丘山对着一堆石头讲说《涅槃经》,阐述“阐提成佛”之说,然后问群石同意否?结果出人意料,群石应声点头,所以“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就这样流传下来,成为美谈。这也是一种超越的境界。

六、往生示寂。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庞蕴居士,与妻儿四人一心向道,参禅多年,悟境甚高。在庞蕴入寂之际,要女儿灵照到门外观看时日早晚,灵照返回屋内回答:“已经日正当中,而且还是日食呢!”庞蕴才踏出门外观看日食景象,灵照即已登上其父座椅,合掌坐化。待庞蕴入室后,知道上了女儿的当,便笑道:“我女机锋敏捷啊!”于是缓七天入寂。当庞婆知道庞蕴与灵照都已迁化,叹息道:“这痴女和无知老汉竟然不告而别,何其忍心啊!”赶忙将消息告诉儿子。在田里耕作的儿子听了,“嘎”的一声,拄着锄头,立化而去。庞婆将儿子火化后,说偈一首:“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遂不知所终。庞蕴一家四人,谈笑之间出入生死,或坐、或站、或卧,展现禅者视生死如游戏的潇洒禅风,岂不美妙!

上述奇妙之事,在佛门中可谓数不胜数,如罗什吞针、善导放光、弥勒示现、虎溪三笑、不二法门、鹦鹉念佛等,像这些事,哪样不奇妙,哪样不超越呢?

另类的艺术

说到艺术,一般人就会想到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其实,这些固然是艺术,但生活里的衣食住行、平时的行住坐卧,也都有艺术。

一座公园,我们觉得很有艺术;一座桥梁,也有人说很有艺术。所谓艺术,就是美,凡是让人觉得很有美感的,都可以称为艺术。所以,生活里的一些美事,也是另类的艺术,例如:

一、语言幽默机智。说话,也可以把话说得很艺术。一篇动人的讲演,固然可以成为艺术作品,就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语言,也是艺术。一番诙谐风趣的谈话,为什么能引起哄堂大笑,让人乐不可支,就因为谈话之人有语言的艺术;一段幽默含蓄的发言,让人回味无穷,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说话,真是很大的艺术。世界上很多有名的演说家、外交家,他们机智、得体的应对,都美化了语言,也成为另类的艺术,也就是语言的艺术。

二、衣着素净雅致。所谓艺术,一个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动作,都可以看出有没有艺术。有的人穿着的衣服不是名牌,但是很有气质,不是很艳丽,但是朴素中透出高雅的气质。衣着的美感不必讲究高贵、名牌,只要讲究合身,能够让人一看,眼睛为之一亮,这就得靠穿着的艺术了。衣饰如此,就以场所而言,也不一定要有音乐,或是布置华丽,有时就如佛教里,维摩居士的丈室空无一物,但是安详肃穆,那不就是艺术吗?乡村里的茅屋数间,里面陈设简陋,只有书橱、桌椅、笔砚,在那种宁静的气氛里,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淡雅的书香,那不就是艺术吗?空间如此,所有的东西也是,只要雅致,就能让人感到那是艺术的作品。

三、饮食清淡健康。日常饮食,有人讲究大鱼大肉,每餐非山珍海味不吃,尤其请客时铺张摆阔,十几道菜肴吃得主客难以承受,如此当然就没有艺术了。满汉全席所以流行不起来,正因为那是浪费而不是艺术。吾人不能不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为维持生命,应该重视营养,以有益健康为主。一些平民百姓,虽然餐桌上永远是那几道家常小菜,甚至一盘豆腐乳,一碟萝卜干,但是吃得简单、吃得爽口、吃得欢喜,那就是吃的最高艺术了。

四、走路行止安详。有的人讲话时,肢体动作特别多,肢体语言有时候也是一种艺术。例如,舞蹈就是用手足、身体来表演的一种艺术,因为手足屈伸自如,身体动作优雅,就能展现出美感,那就是艺术。所以,懂得艺术的人,不一定要看雕塑的石刻,或是名人的丰姿;一个平常人,在行走的时候,只要他神态安详,举止从容就好,而佛教所谓的“四威仪”,也就是“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那就是最美妙的姿态,也就是最高的艺术了。

留情

人是有情众生,“情”有私情,有爱情,有恩情,有人情。情是好,还是不好,就看用在什么地方。所谓“法非善恶,善恶是法”,拳头打人是有罪,拳头替人捶背,就是好事一桩了。

情,是由我们的根色所生起,我们如何把善美的情留给世间呢?

一、手中留情。一只小动物,不管蚯蚓、蝴蝶,你把它抓在手里,只要稍微爱护它一点,它就能保存性命;如果你稍加用力,可能就会一命呜呼,这就要看你手中的力道有情没有情了。刽子手杀人,也要刀下留情;屠夫杀猪宰羊,不要拖泥带水,这也是刀下留情。家庭主妇杀鸡杀鸭,如果手中留情,都会心生怜惜。一双手,能给万物生长,也能让万物死亡。播种灌溉,万物欣欣向荣,这是双手的功劳;破坏设施,也是双手的作为。手能给人生,也能给人死;手能造罪,也能做功德。所以我们要发愿“能将双手常垂下,永做世间慈悲人”,这才是真正的手中留情。

二、眼里留情。一双眼睛,有时候充满

无限

的恨意,有时也会留有无限的情愫。男女眼送秋波,是传达情意;长辈关怀后学,是仁慈的眼神。儿童看到伟大的人物,心生羡慕;信徒对于崇拜的佛祖,用眼睛瞻仰。眼睛是最能表达情意的工具,假如把不屑的眼神、妒恨的眼光,都能收敛、消除,只用一双慧眼、慈眼来观察众生,所谓眼中留情,也是大慈悲。

三、笔下留情。过去形容政府的文书人员,称为“刀笔吏”,用刀子杀人是有限、有数的;拿笔杀人是无形、无相、无数的。尤其是法界的官员,一字要你生,一字要你死,一支笔能判人的生死,所以做人不但要“刀下留情”,更需要“笔下留情”。传说有一个杀人放火的恶人,死后堕入地狱,阎罗王判他十世难再为人;另外有一个文化人,生前专门写些伤风败俗、坏人好事、揭人隐私的文章,阎罗王判他堕入无间地狱,百世不得超生。文化人对着阎王抗议道:我又没有杀人放火,只写写文章,哪有那么大的重罪?阎王说:杀人放火,伤害人命,固有因果报应;你所写的文章,破坏人家的信心、善念,贻害无穷,所以必须等你留在世间的文字所造成的祸害统统消灭,你的罪业才能消除。由此可见,笔下留情何等重要。

四、口边留情。口中的语言,善恶、好坏,你一出口,别人必有感受。“口中留情”,就是“口中留德”的意思。一句话,如刀如剑,别人不但受伤,必然也会怀恨;一句话,口德芬芳,别人欢喜,你也不会有所损失。口中留些赞美的情意,彼此都会皆大欢喜。

五、脚底留情。我们举步行走,脚底和大地接触,地上的一些蚂蚁、昆虫,如果我们能够加以爱护,不随便踩踏,让生命不至于死亡,必有阴德。十恶不赦的乾达多,有一天走路时,眼看一脚踩下去就会踏死一只蜘蛛,他忽然心生悲悯,

放大

步伐跨过去,蜘蛛因此死里逃生。就此一念,作恶多端的乾达多虽然死后堕入地狱,但还是有机会得到救度。平常我们为人带个路,多跑两步,或是替人送个讯息,多走几步;没有关系,功德道路就是如此广宽无限。

综上所说的留情,尤以心中留情,也就是心存慈悲,更是重要!放大

现代科学界发明很多东西,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发明,就是“放大镜”。因为放大镜的发明,让人体乃至遍布于土壤、空气、水、有机物质与生物体内外极微细的细菌、真菌、酵母菌等微生物,都无所遁形。

放大镜能把事物放大几百倍甚至几千倍,有助于人用肉眼去观察、研究,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把事物放大固然重要,人若能把自己的功能、用途放大,更为重要。人要放大一些什么呢?

一、放大心量。一个人的心量大小,与他的做人处事,有重大的关系。心量小的人,连至亲好友都容不下,何况是一般人士?心量狭小的人,他的事业很难有大成就,因为心量有多大,成就才能有多大。心量能容纳一个家庭,他可以当家长;能容纳一个村庄,可以当村长;能容纳一个国家,就能当一国的领袖。做人要能放大心量,能有佛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心量,才能容纳世界众生,才能与宇宙同在。

二、放大眼光。人的眼睛,只占人体的一小部分,但是眼睛能够观察四面八方,所以宇宙之大,尽收眼帘。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能量,除了看他的心胸、度量大小以外,就是要看他的眼光锐利与否。眼光远大、锐利的人,他可以识人、识货;一般被形容为千里马的人才,不就是要靠有锐利眼光的人才能赏识、应用的吗?

三、放大脚步。放不开脚步的人,在原地踏步,不可能进步。所谓“放大脚步”,就是要“走出去”。路,是人走出来的,地球都在我们的脚下!有的人翻山越岭,有的人走遍大路,人生立大志,放大脚步向前走,只要有计划,有力量,有目标,还怕不能成就大事吗?

四、放大目标。目标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目标也是我们前进的力量。我们要前进,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盲目乱飞,必定要先为自己的前途订下一个目标:是出国留学,是出国经商,是随缘旅行参访,是特地探亲访友,还是希望找寻致富之道?你制定了目标,结交三五好友一起,或是单独出发。总之,路是在我们的脚下,目标是在我们的眼中,只要自己有条件,何愁不能达成目标?

五、放大见识。人的见识,也需要放大。“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实乃所见者小也。”农夫,心胸只有他那几亩田地,怎么会有大的见识呢?园丁,眼中只有那几坪的花圃,他怎么见得到其他五彩缤纷的世界呢?今日世界变化之大,知识之广博,所谓“红海策略”、“蓝海策略”,所谓“事务管理”、“人事管理”,所谓“金钱投资”、“人力投资”,所谓“企业经营”、“独资经营”,都应该要有广博的知识与见解,能够放大见识,才能看得到前途的发展。

六、放大格局。一个人的格局大小,不是比学识。有的人读书不多,但格局很大,比如台湾的王永庆,是做大事、有大格局的人。有的人学贯中西,但是说话做事,格局太小,自难成就大事。所以,我们交友,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格局广大的人,虽然有些自恃,但值得我们追随、学习。自己更要具备“放大”的条件,放大自己,才能有大成就。

知足

“知足常乐,能忍自安”,这是个人、家庭、社会都应该秉持的处世态度和发展原则。

有人说,这是一个欲望的世界,知足太过保守了,人一旦凡事知足,就不肯长进,就无法发展了。其实不然,知足是要我们个人在物质享受上能有满足感,但是对于关乎国家、社会、大众福利的事业,应该要有无限的愿心。

所以,所谓“知足”,应该有如下意义:

一、知足是快乐的泉源。人生的欲望无限,能满足欲望的物质有限。有限的物质,既不能满足无限的欲望,何不发展自己的知足感,用来厉行节约物质生活?例如,用朴素代替奢华,用简单代替复杂。我个人很欣赏客家人的一句话,你问他“吃过饭了没有?”他会回答“足了!”“足了”这句话很有意义,我们普通都说“饱了”,吃饱了不一定会满足,但客家人这句“足了”,不但吃饱,而且“满足”,所以一般讲,客家人的生活比较简朴。人要想过快乐的生活,建立知足感,这是非常要紧的。

二、知足是富有的开始。佛教里的梦窗国师说,世间上有四种快乐: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利,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人的贫穷富贵,不在金钱的多少,而在知足与否罢了。有的人,钱财再多,但不知足,仍然是个贫穷之人;有的人钱不是很多,但心里很满足,那就是一个富者。所以,当今的社会,有钱的贫穷人很多,没有钱的富贵人也不少。

三、知足是平安的世界。知足的人不但富有,而且平安自在;反之,不知足的人,因受欲望的驱使,身心都做欲望的奴隶,尤其为了满足欲望,不但种种辛苦,甚至铤而走险。我们看社会上,一些人贪污、抢劫、拐骗等,都是因为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希望能发一笔意外之财,因此为非作歹。但是一旦事迹败露,锒铛入狱,懊悔已迟。所以,知足的人不做亏心事,所谓“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安贫、知足的人,怎么会不平安呢?

四、知足是美满的生活。弘一大师是一个艺术家,出家修道后令人最大的感动,就是他对于生活的满足。一碗咸菜,太咸了,煮菜的人跟他道歉,他说:“不要紧,咸有咸的味道。”有时候有些菜煮得太淡了,侍者要帮他重新煮过,他也说:“没有关系,淡有淡的味道。”一条毛巾,能用三五年;一顶帽子,十几年都舍不得丢弃,他感到生活愈简单,心灵愈充实,愈快乐。东晋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知足生活;战国时代的颜斶,“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真是何等自在!对于这些知足的人,我们无以赞美,就如《战国策》里说,知足的人,返璞归真,终身不辱。知足的人,能够享受平安美满的生活。

吉祥

人总希望日子过得吉祥平安,所以就借用很多事物、语言,包括动物、数字等,来美化世间。就拿数字来说,过去的人喜欢用“三”,表示“三元及第”、“三阳开泰”,“五”代表“五子登科”、“五福临门”等。但时代变迁,现代人喜欢“六”,有“六六大顺”之说,“八”则取其与“发”相近之音,代表发财、发达、发迹。

其实数字只是一个代号,但现代人举凡汽车牌照、手机号码等,都不惜花费高价,选定自己认为吉祥的数字。反之,数字中也有一些被人认为不吉利的,例如东方人建大楼少有“四”号电梯、“四”号房,尤其医院更是忌讳;西洋人则把“十三日”又逢“星期五”,当成“黑色星期五”,举凡外出、行事,都要小心为上。可见人对追求“吉祥”的心态,中外皆然。

关于“吉祥”,略述如下:

一、吉祥的语言。中国人过年,逢人要说“恭喜,恭喜”,代表平安顺利;不小心打破东西,则说“碎碎(岁岁)平安”;见到棺材,认为此人会“升官发财”,都是取其吉祥之意。其实“吉祥”是佛教的用语,在佛教的经典里经常出现“吉祥”的字眼,例如吉祥草、吉祥果、吉祥坐、吉祥卧、吉祥天、吉祥咒等。甚至瑜伽焰口里的“最上三宝”,有谓“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都是用“吉祥”来祝福人。不过,真正最吉祥的语言,应该是“阿弥陀佛”,因为它代表“无量光”、“无量寿”之意。

二、吉祥的动物。除了说吉祥的语言以外,人类还进而筛选出很多代表吉祥的动物。例如南方人喜欢“喜鹊报喜”,把喜鹊当成吉祥动物,北方人则视乌鸦为吉祥鸟。现在一般社会大众更欢喜以“龙凤呈祥”、“龟鹤延年”、“鲤跃龙门”、“一马当先”来祝福人,所以龙、凤、龟、鹤、鲤、马,乃至蝙蝠、蟾蜍,甚至招财猫等,都被当成是吉祥的动物。

三、吉祥的人物。自古以来,东西方都有代表吉祥的人物,如中国民间喜欢财神爷、观音老母、南极仙翁、西天王母娘娘、哪吒、惠山阿福等;西洋人则把圣诞老人看成像中国的“天公降福”一样。中国人敬天畏神,认为“天生万物”,中国农业社会有“靠天吃饭”的思想,有“拜天公”的习俗;西洋人有时也把中国的“天”,用来比喻他们的“上帝”。其实不管什么神明,比来比去,都是自己的心,你把自己的心规划成什么,它就是什么,因为“一切唯心造”。

四、吉祥的标记。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属于他们认为象征吉祥的图腾、标记,例如中国的桃符、灶符、春联、门神,甚至佛教的卍、法轮、莲花、如意、金刚杵、唵嘛呢叭咪吽等,乃至太阳、月亮、星星,举凡人所喜欢的事物,都是吉祥的象征。

吉祥的语言、吉祥的动物、吉祥的人物、吉祥的标记等,都是人所创造出来的。人可以创造吉祥,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太过自谦,每个人其实都应该为人间带来吉祥,让人间充满祥和、欢喜。

自主

人都希望活出独特的自己来,所谓“自由自主”,自主的人生就是不要受人控制,不要被人奴役,不要任人主宰,不要让人欺压。但是自主并非我行我素,也不是任意妄为,更不是妄自尊大,自主应该也有一些原则,试说如下:

一、自主不是执著。有的人对于自己的意见,坚持执著,自以为是,凡事不肯跟人商议,认为只要一和别人商量,就失去了主权。其实自主也要跟人合作,也要与人商议。自主是有个性、有原则;执著是妨碍进步、妨碍人缘。执著的人不能见贤思齐,不能从善如流,所以做人不能执著。

二、自主不是自负。自主是有立场、有自律,但不是自负。自负有傲慢的意思,例如有钱的人,以钱自负;有学问的人,以学自负;有家世背景的人,以家世自负。自负的人就好像肩上挑着重担,成为自己的压力,并不能提升自己。我们看,成熟的水果、稻谷,枝叶都是低垂的,所以低头谦虚,也是自主。

三、自主不是任性。自主是讲理、讲道,不是任性。任性是一种自大、骄慢的心态。小孩子任性,大人不喜欢;娶妻任性,丈夫不喜欢;主人任性,仆人不喜欢;主管任性,员工不喜欢。所以,任性会坏事,不可取法。

四、自主不是霸道。自主的人,有尊严,有主张,但不是霸道。霸道用气势压人,用语言压人,用钱财压人,用威势压人,因此一般人听到“称霸”,就觉得难以亲近。一个人被称为“小霸王”,并不是尊敬,是令人敬而远之。所以人要有自主的个性,但不可以用霸道做人处事;尊敬、包容,才合于自主的性格。

五、自主不是专权。自主是温和,是雍容大方,但不是专权。专权是专横,有我无人叫专权,侵犯别人叫专权,压制他人叫专权;不是自己分内的事,逾权越矩,或是将他人所有,窃为己用,都是专权。汉末时董卓专权,并没有好的结果;才女武则天把持唐朝政权,甚至改国号为周,于今安在?所以做人要自主,但不要专权才是上策。

六、自主不是刚愎。自主是明理,是温驯,但不是刚愎自用。刚愎的人恣意妄为,完全不尊重民意,不重视他人,如此即使拥有江山,也不能长久。秦始皇统一六国,但刚愎自用,因此传不到二代就亡国了;五胡十六国,贤明的君王固然有之,但专横残虐无道者居多,所以五胡十六国每一期的国祚都不久,此即刚愎之结果。

人生,在国家要有主权,国家才能自主;在团体也要有主张,团体才能团结;在家庭,也要有自主的领导中心,家庭才能和顺。自主不是有我无你,自主不是不顾其他因缘;自主是要我们有主张、有原则、有立场、有尊严,这才是自主。

不一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差异,都有不同。山是山,水是水,牛是牛,马是马,这许多的差异,都不能混为一谈,要尊重它们本然的不一致性。

马长于奔跑,牛善于负重,你叫马来负重,叫牛来奔跑,没有随顺它们的生性功用,就是对它们的不尊重。山要稳,不要动,山如果移动,大地如何能安全?水要流动,海洋的水如果不流动,成为一摊死水,世界会跟着改变。

世间上,同样是人,但是有智愚不同,有善恶不同,有性别不同,尤其“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以我们要认识人性、人心,对于人的长短,要量才为用。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因为世间上有许多的不同,有许多的差异。

所谓不能一致,不能平等,这是由于心理、物理、生理、事理上都有差异,所以要能尊重不同,要在异中求同,彼此相辅兼容,才能适应这个宇宙世界。

世间有各种“不同”没有关系,但做人有了“不一”则不行,例如:

一、表里不一。人的心中有万种思想,但不能在外表上流露出来,例如心中对某些看法愤然,但表面上也要装得若无其事,甚至还要面带笑容,这就是表里不一。有的人外表对你毕恭毕敬,甚至说着恭维的好话,但内心实际上是轻视你、藐视你,这就是表里不一。在我们的日常使用品当中,有的外观装金镶银,但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都是表里不一。因为表里不一,所以社会上、人际间,明升暗降、明褒暗贬、明就暗拒等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亲疏不一。世间上的人,对亲疏差异的分别最为严重了。是亲人,什么都是好的,历史上的王朝,都是用亲人、亲戚、亲族,于是多少宫廷灾难因此发生;是疏远的,就拒之于千里之外,不让他亲近,即使良相贤臣也不获重用,只因不是同党同派。党同伐异,这是人间战争的起因之一,如果用人能够“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唯才是用,大家能去除亲疏不一的分别、执著,那么用人做事,就会更加周全了。

三、言行不一。言行一致与言行不一致,是两个极端。做人如果有言行一致的习惯,会令人信赖,受人尊重。优秀的人,都是说到做到,甚至做了不说;如果想要混世的人,就会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的人,说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另外一回事,满口的仁义道德,做出来的都是邪端异行。言行不一的人,能够蒙骗别人于一时,不能瞒人于永久。人生的路是漫长的,言行一致才能走得更远。

四、前后不一。说到前后不一,如果前面的言行错误,加以改进,后面变好了,应该是值得嘉许的好事。所谓“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遗憾的是,有的人做人前后不一,如王莽忠君爱国的面具下,原来包藏祸心,企图篡位,所谓“狼虎之心”,最后终于露出狐狸尾巴,终致被人唾弃。一个人如果做人前后不一,一旦被人识破,不但人格扫地,未来的前途发展,其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

贰·精神的营养

包容才能和谐,度量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要空出所有,才能建设一切。所以空的哲学,不是佛教独有的思想,应该把它用到生活里。“空”,才能成就万有,不“空”就没“有”了。

精神的营养

现代人都很讲究均衡的饮食,重视营养的摄取。初生婴儿要靠哺乳才能帮助发育,园中的花草要靠施肥才能茁壮。房屋家具需要油漆来保养,衣服物品也要加以适当的保护,所以一切事事物物,彼此依赖,相互依存,互给营养。

其实,万物需要营养才能存活,包括人类也是一样。但是人与万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需要物质的营养以外,还需要精神、心灵上的营养,例如:

一、乐观思考是消除忧郁的营养。人的性格,有的人乐观喜悦,有的人悲观忧郁;人如果不懂得制造喜悦的养分,慢慢就会被忧郁的情绪所淹没,身心都会出现毛病。所谓“喜悦”的性格,就是乐观进取,凡事往好处想,每天都充满希望。人是为了欢喜才来人间的,悲苦的人生没有意义,乐观的思考,可以增加营养,可以消除忧郁,免被感染。

二、适当运动是身体健壮的营养。人是动物,要靠“动”才会健康,“静”才能养性。健康的身体,必须要有适度的运动。运动并非运动员的专利,也不是一定要做赛跑、跳高、跳远等激烈的运动。一般人每天只要能做做体操,动动身子,至少走走路,都能有益健康。所谓“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可见运动对健康的重要。

三、阅读旅游是思想眼界的营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旅游,都能增加思想见闻。思想也像流水一样,必须要有源头,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也要有源头,思想的源头就是要靠读书,要靠旅行。佛教主张“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所以见闻、思考、实践,是启发思想、开阔眼界的重要源头。

四、幽默结缘是人我关系的营养。个人的身体健康,要靠营养来增进,人我之间的友好关系,也要靠营养来维持。人我关系的友好,金钱、爱情、礼让之外,重要的是要有“幽默感”。人我之间能多一点幽默、风趣,才能更融洽。所以家庭里,夫妻之间不能只靠金钱来维护,要靠风趣、幽默来维系,才能营造家庭的欢乐气氛。

五、微笑点头是送人精神的营养。人我之间,互赠礼物,表达情意。有时送人一瓶维他命,送人一盒银耳,都是希望给对方营养。假如送人一个微笑,一个点头,让他欢喜,也是营养。身体要营养,心情也要营养,尤其是精神的营养,道德、慈悲、真理,都是精神不可或缺的营养。当然,微笑、点头,让人心生信心,都是最好的营养。

六、信心毅力是转败为胜的营养。人生需要各种力量援助,尤其是失败的时候,更需要别人的鼓励为营养。在自然界里,有的动植物自己本身就能制造营养;一个人在遭遇失败挫折时,如能鼓舞信心、坚定毅力,自我制造营养,就能转败为胜。所以,人需要外来的营养,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要能制造信心、毅力等营养。有信心,才有力量;有毅力,就能勇敢。有力量,有勇敢,就能向前,向前就能成功。

精神享受

一般人认为,住高级的房屋是一种享受,穿名牌的衣服是一种享受,吃上等的料理是一种享受,甚至拥有爱情、金钱、名位,都是享受。但也可以说,这些也都是烦恼。因为从外在获得的一切,从外境拥有的一切,都有好与不好的对待关系;唯有从精神上所体会的快乐,才是真实的享受。因为精神享受是内在的,是心理的,是自我创造的,所以是真正的快乐与享受。

什么是精神享受呢?

一、无私的观念。人都有私心,私心有“我”,我容易执著,容易计较,容易动干戈。无私,也就是无我,无我并不是不要我,而是要从私我扩大为大公、大我的一种包容境界。世界众生需要我负责担当的时候,统统是我的;当他们不需要我的时候,则一切统统不是我的。应该做的,我勤奋、担待;不必要的,一切给它来个“空无所有”,这不是一个精神上很自在的享受吗?

二、随缘的生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大乘起信论》指导我们的生活准则。有条件在人间随缘,必有不变的标准;能有不变的原则,也会有随缘的生活。像六祖惠能大师禅悟以后,在猎人群中生活了十余年;像维摩居士能够发起菩提心,敢在酒肆赌场出入。随缘不是随便,不是随兴;随缘是放松自己,尊重别人。随缘要很快乐地随时示教利喜,要很慈悲地到处广结善缘;能给人欢喜,能跟人结缘,精神上还不够享受吗?

三、超越的思想。在学校里念书,希望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到大学,这是知识上的超越;在机关里做官,委任、荐任、简任、特任,这是名位上的超越。人都希望越高越好,但是更重要的是思想要超越。思想上,有的人心心念念于自己,不想别人,所思所想都只有家人,没有想到社会。人被物质奴役,被金钱使弄,被人我束缚,被妄想左右。要想有超越的思想,事实上非常困难。唯有空去对待,摆脱私执,不受时间所限,不受人我所囿,不受生死所困,不受欲望所扰;能有超越的思想,自能海阔天空,自能心如太虚,如此精神当然会自在。

四、解脱的自如。修行的人,都希望求得解脱,但是有多少人是真正解脱的呢?你有情爱的执著,就被情爱所困,当然不能解脱;你有名位的计较,就被名位所囚,当然不能解脱;你有好恶的分别,就被好恶左右,当然不能解脱;你有学问,却被学问框住,当然不能解脱。人生要从名利枷锁中解脱出来,需要很大的修养,很大的修行,否则人人都是解脱者了。所谓修行,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就能解脱自如;能够蠲弃人我事相,就能解脱自如;能够远离我法二执,就能解脱自如;能够看破世间,就能解脱自如。一个人能够解脱自如,精神还不享受吗?

精神(一)

人在世间,读书、做事都要靠“精神力”。精神力是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可以源源不断地发挥生命的力量,有些肉体能力做不到的事,都要靠精神的能源来支持发展。有精神力的人,容光焕发;有精神力的人,威武不屈;有精神力的人,勇往向前;有精神力的人,能担当责任。总之,精神力比肉体更能负荷,更为重要,一些平常人做不到的事,在愿力和精神力旺盛的人面前,都能一一完成。精神力的重要,举例说明如下:

一、卧薪尝胆的精神。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兵败吴国,被吴王夫差幽囚。在臣事夫差的日子里,受到种种耻辱,但是勾践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甚至亲尝夫差的粪便,以示忠心,因此得以获释返国。勾践为了复国雪耻,所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他以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卧薪尝胆”,表示不忘在吴国所受的耻辱。后来在范蠡与文种等人辅佐下,终于发兵打败吴王夫差。勾践这种复国的壮举,完全靠卧薪尝胆的精神激励,才得以完成。

二、悬梁刺股的精神。战国时代,苏秦本是一介书生,为了求官,游说群雄,但始终不获重用。后来回家,刻苦自励,发奋勤读,不但废寝忘食,甚至悬梁刺股。因得姜太公的兵书阴符,几经深究其理,后来游说赵王,终于得佩六国相印。苏秦威风显赫一时,当他行经故乡时,乡亲父老聚在路边欢迎,相沿数里。人群中,苏秦见到了嫂嫂,问道:“嫂嫂,过去我回家,你连饭都不给我吃,今日为何匍匐相迎?”嫂嫂回道:“因季子位高而多金!”苏秦不禁叹曰:当初我默默无闻时,父母不以为子,嫂不以为叔,妻不以为夫,而今为六国首相,乡亲父老皆所畏惧,人生功名富贵怎么不重要呢?所以,人生能有“悬梁刺股”的精神,发愤图强,就能有所成。

三、闻鸡起舞的精神。西晋末年,祖逖和好友刘琨,眼见胡人南侵,家国残破,立志报效国家,因此弃文习武。每天只要一听到公鸡啼叫,即使再寒冷的天气,两人都会起床锻炼体魄。多年后,终于如愿勤王参军,在沙场上实现报效国家的愿望,这就是“闻鸡起舞”的精神。

四、投笔从戎的精神。东汉明帝时,匈奴经常联络西域数国侵犯边界,大学问家班彪的儿子班超从小胸怀大志,他因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因此和母亲随同到了洛阳,并常为官府抄书赚钱养家。有一次,正在工作中的班超,忽然停下笔来,感叹说:“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至少也要像昭帝时的傅介子、武帝时的张骞一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班超立定志向后,毅然“投笔从戎”,后来奉派出使西域诸国,纵横戈壁沙漠整整三十一年,征服了西域三十六个国家,死后谥封定远侯,终于实现了自己远大的抱负。

精神力是生命的泉源,有精神力才能使生命发光、发热,精神力的重要,由此可见。

精神(二)

关于“精神”,前文论过古代文人武士的精神,如勾践“卧薪尝胆”、苏秦“悬梁刺股”、祖逖“闻鸡起舞”、班超“投笔从戎”等精神,其他还有匡衡“凿壁偷光”、荆轲“壮士断腕”、谢安“背水一战”、文天祥“视死如归”等。可以说,自古以来,无数英雄侠士、先贤勇者,他们秉持着自己崇高的理想、抱负,发挥自己的精神力,为自己乃至为国家社会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其实,佛教里也有一些为法忘躯、为教牺牲的伟大人物,现在试论如下:

一、燃指供佛的精神。清末民初的湖南高僧敬安大师,年轻时读书不多,但天资聪颖,二十一岁游岳阳楼时,面对碧波万顷的湖光山色,不自觉地赋诗“洞庭波送一僧来”,被誉为是诗才宿具的禅僧。后来到了宁波,在阿育王寺礼拜佛舍利,当他见到佛陀真身舍利时,感动不已,当下就在自己的手臂上剜下一块肉置入油灯里,并且燃二指供佛,表达内心对佛法的虔信之诚。后来担任“中华民国”早期佛教会会长,世称“八指头陀”。

二、献身殉教的精神。富楼那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曾发心到输卢那国弘法。佛陀告诉他,当地民风未化,民性强悍,此去可能遭遇危险。富楼那问佛陀:有什么危险?佛陀说:他们可能会骂你!富楼那说:骂我没有关系,只要他们不打我。佛陀说:他们真的会打你喔!富楼那说:打我没关系,只要不把我打死就好。佛陀说:他们真的会把你打死!富楼那安然地说:正好可以让我将此一命供养佛法!这时佛陀终于欢喜地说:富楼那,你可以到输卢那国弘法了。

三、西行求法的精神。唐朝初年,沿袭隋朝的法律,边关严禁国人出境。唐三藏玄奘大师,在阅读中文经典时,感到诸多疑问不得其解,因此发心亲自西行印度,希望探取原典。经过重重关卡,横渡八百里流沙,几番死里逃生,终于到了印度,进入世界最古老那烂陀大学,亲近戒贤大师,在他的教导之下,饱学三藏。后来回归故国,当天唐太宗率群臣亲迎,并成立译场,聚集千余僧侣、专家,从事经典翻译,总共译出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藏经。他还把西行所经各国的地理、风俗、民情等,记录成书,是为《大唐西域记》,成为今日考察西域各国的地理圣书。后来印度佛教为回教所灭,时至今日,印度尼赫鲁总理依照《大唐西域记》所载,把佛陀的史迹、文物,一一挖掘、复兴,菩提伽耶的大塔就是最负盛名的圣地。唐三藏对东西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这都是由于他有西行求法的精神所致。

四、冒死谏言的精神。唐朝的智实大师,德高望重,名震遐迩。一日,唐太宗请他吃饭,因太宗主张道教的祖师老子姓李,唐朝的天子也姓李,唐朝与道教同宗,应该将道士的座位排在前面,出家人排在后面,大师认为不妥,不肯委屈就座。太宗大为震怒,当廷用杖责打了智实大师,并且令他换上百姓衣服,流放岭南。有人讥笑智实大师自不量力,不懂进退之道,智实大师慨然叹说:“我明知势不可为,但所以竭力争取者,是为了要让后人知道唐朝有出家人啊!”

佛教史上这一类可歌可泣的大师很多,他们奋勇护教,为教牺牲的精神,永远为后人所传颂。

克难精神

数十年前台湾曾经提倡“克难运动”,体育界有克难球队,社会上有克难乐队,一般民间有克难住家等,一时“克难精神”弥漫各地。“克难”真好,有的人克服物质条件不够,有的人克服精神能力不足,有的人克服经济实力、外在环境因缘的不具备;克难精神就是在不足、不够之中,大家仍能发挥精神力,克服困难,达成目标。

在推行克难运动的时代里,军人用克难的方法作战,工人用克难的方法管理工厂,家庭用克难的方法节约能源,一时“克难”蔚为风气,那真是民族复兴的契机。现在我们也要提倡克难的精神,例如:

一、如果物质条件不够,用

力思维去补足。现在的社会虽然经济发达,文明发展,物质条件相当富足,但是物质的条件再怎么丰富,总是有限。如果物质条件不够,我们只要有心力思维,就可以补足。例如,床铺不够,大地可以为毡;饭面不够,杂粮也可以维生;桌椅板凳不足,枯了的树干,折断的竹子,都可以当作家具;家中的电力不够,电灯不亮,油灯、蜡烛一样可以照明。只要我们有心、有力,没有事情不能成功。

二、如果工作实力不够,用饱满的精神去增强。务农耕种的人,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不够,可以用饱满的精神去弥补;工厂里生产线上的员工,如果实力不足,也可以用饱满的精神去加班。别人一个小时能完成的事,我可以用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也要完成它。只要我的精神饱满,心甘情愿,哪里困难,就在哪里加强,哪里不足,就在哪里补足。

三、如果知识学问不够,用真心诚意去提升。有时候想做一件事,碍于知识学问不够,确实会有使不上力的困难,但只要我用真心诚意去提升,总能克服。例如,要做一个计划,要写一篇报告,没有办法时,我可以多想一些问题,多拟一些方法。甚至写文章、订办法,自己不善于文笔,也可以要求主管让我用口头报告。只要自己真心想要提升工作效率,没有什么事不能完成。

四、如果人力财力不够,用发心愿力去辅助。有的人想要创业,但是本钱不足,能力也不够,即使如此,一样可以用发心、努力去辅助。例如,要开饭店,自己可以做厨师,还可以兼跑堂;开小杂货店,自己可以当店员,甚至还可以出门批发。别人八小时能完成的事,我可以做十二小时;人家花费万元以上才能做成的事,我可以克服困难,只要三五千也能完成。人只要有思想、心力、愿力,就可以克服一切。

以上克难的精神,主要是说明我们可以用心力弥补物力的不足,可以用精神力完成困难的事。虽然我们没有很高的知识学问,但可以用克难精神去提升;我们没有很雄厚的资本或人力,但学习蚂蚁雄兵,用不贪不取的工作精神,也可以完成一切事。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有心,大地到处都是黄金,何惧之有!心

每个人都有一颗心,每个人的心,都是世界的主宰。佛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世界上最快、最能、最大的东西,就是心。例如,我现在想到南极、北极去,人不容易马上就到,不过心一想,心就能到。心之快,光速不能比;心之能,现在心想建造两百层大楼,想象中的两百层大楼即刻造成,这就是理上所说的“心想事成”。

心之大,包容虚空,世界是我心里的世界,众生是我心内的众生,所以“十法界”都在一心之中。我们有这么一个功用奇大无比的心性,但一般人都不知道它的价值、用途,实在可惜。今就“心”之用,略说如下:

一、心平气和则明理。世间上,有的人明理,有的人不明理,为什么?这就要看你的心。你的心能平静,你的气能和畅,道理就会公平、公正;假如你的心不平,气不和,你的理路就会混乱,说话做事都没有理则,都没有常规,就会失去理智,因而被人讥为不明理,所以心平气和则明理。

二、心开意解则慧生。心好像一扇门窗,你的心结没有解开,就像门窗没有打开,空气就不能流通,阳光就照射不进来。万物的成长,都要靠阳光朗照、和风吹拂;我们的心如果不开,智慧就会被蒙蔽,不容易生起智慧。平常说“心开意解”,心开了,所听的话,所闻的法,其中的道理、意义就容易分解、了解、理解。解,就是智慧,有了智慧,还怕不能明白宇宙万有的真理吗?还怕不能圆融应对人情世故吗?我们自己的心,需要自己去打开,就像一户人家,只有主人才能从里面打开窗户,外人帮不上忙。

三、心正行端则人敬。俗语说:“诚于中,行于外。”一个人如果没有正心诚意,行为就不能端正。反之,心中常存正念,表现出来的行为,必定正派。有的人见到某人,情不自禁地对他油然生敬,为什么?因为此人心正行端而已。所以,一个内外端正的人,还怕没有人尊敬吗?

四、心发愿成则果圆。心如田地,需要开发,田地开发以后,才能种植五谷,才有收成。有的人没有开发田地,没有在田地里播种,光是祈求:田地呀,生长万物,让我五谷丰收吧!那是不可能的事。同样的,我们想要发财致富,希望获得好人缘,就要勤劳工作,更要发心助人,你发了心,就能圆满所愿,自能功果圆满。

五、心安道隆则功成。我们虽然有一颗能够上天下地的心,可是心如猿猴,心猿意马,一刻不停。心不能安,就如湖水动荡,难以映月;心安,则“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心安住了、清净了,自能见到自己的真心本性,这也是学佛最大的目标,所以慧可求达摩祖师为其安心,目的无他,就是为了心安才能办道,道隆自然功成。

六、心体法用则和谐。心生则法生,心是我们的本体,从本体上能生起相用,所以我们以心为体,自然生起世间的种种相用。例如,我们有心,就会生起智慧,就会有办法,就可以让万事和谐。心体本来是平等的,但生起的万相显现了差别,所以人生就有苦乐善恶的不同。假如我们能让万法和谐,归于心源,则世界成为一大种相法门,哪里还会有战争,哪里还有阶级之分?如此和谐人生,不就是人间净土的实现吗?

决心

一个人不管读书、做事,有没有“决心”,关系着未来的“成就”。凡事犹豫、不能立志向前的人,一生难有大作为、大成就,因为决心是一个人向前、向上、向远处发展的动力。古人十载寒窗,像匡衡的“凿壁偷光”,像苏秦的“悬梁刺股”,像祖逖的“闻鸡起舞”,像王羲之的“缸水作墨”,他们下定决心,立志发奋,成就当然不一样。兹将“决心”的重要,略述如下:

一、有决心就有目标。世间上的事业,都要订下目标,才能一步一步向前迈进。你要学文,不写坏几百支笔,无法通达为文写作的妙处;你要学武,没有每天花上数小时挥拳弄棒,怎么会有武功呢?登高山,必定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才能到达目标;就是做裁缝,也要一针一线地缝制,才能完成目标。目标是我们前进的标杆,你要带着勤奋的精神、不灰心的毅力,所谓“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目标再远,再难,抵不过立志的人,只要你是有心人,终能达到目标。

二、有决心就有力量。立定目标以后,不是空口说白话就能到达,必须付出相当的辛劳,相当的代价,尤其要有相当的决心,才有力量到达目标。力量来自决心,例如一百里的路程,才走三十里就没有力量了。这时如果有决心,鼓起勇气,发挥力量,也许就可以再走三十里。因此,一个人在力量不济的时候,应该鼓起更大的决心,立下“若不成功誓不回,不达目的誓不休”的誓愿,只要你继续勇往向前,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光明的前景就在前面等待着你。你有行走一百里的决心,后面就会有再走百里的力量;能有再走百里的力量,只要继续努力,必然百里、千里都在脚下。

三、有决心就能勇敢。决心是一个人成败的关键所在,没有决心,事刚开始,就已泄气,有决心的人,才会勇敢。哥伦布如果没有勇气,怎么能发现新大陆?成吉思汗如果没有勇气,凭他一个草原上的马夫,怎么能横扫欧洲?花木兰一介女流,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军旅,屡建战功,最后光荣返乡,可见其勇敢的力量。从小罹患小儿麻痹症的罗斯福、出生于穷苦之家的林肯,他们凭着勇敢,就能当上美国总统。有决心、勇敢的人,不管什么艰难困苦,只要有毅力,有理想,虽千万人,吾往矣!

四、有决心就能成功。有决心的人,不会朝秦暮楚,不会朝三暮四;有决心的人,总是锲而不舍,进而不馁。孙中山先生革命,经过十次的失败,终能胜利;中国军民八年抗战,终能战胜日本;毛泽东凭着三十年的战斗经验,利用“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终于打败蒋介石。试问天下的英雄好汉,各种专家,哪一个不是下定决心,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奋斗,才能所愿成就的呢?

总之,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也没有从天而降的功成名就,都要靠决心。所谓“决心”,要靠“发心”,佛教的发心“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只要发大心、立大愿,有了决心,成就不为难也。

期待

人是活在“希望”里,靠着“期待”过日子。青年人期待学业完成,父母期待儿女归来,政治人物期待升官,商人期待发迹。人要生活在期待里,才会感到人生有意义;如果到了完全没有期待的时候,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一切就都没有希望了。“期待”对人生有什么重要呢?

一、有期待就有动力。期待过年过节,就会有准备过年过节的动力;期待明日宴会请客,事前就有张罗准备的动力。期待事业能够成功,就会有勤劳辛苦的动力;期待儿女成人成才,就会有呵护忍耐的动力。因为有期待,就会有动力;有动力,就能到达目标。

二、有期待就有办法。人有所期待,就会想出种种办法来实现期待。期待办一所学校,就要想出兴学设校的办法;期待开一家工厂,就要想出设厂开工的办法。期待到哪里观光旅行,就要想出筹措旅费的办法;期待获得社会的好评赞美,就要想出如何让人赞美的办法。人因为有期待,才会有办法。

三、有期待就有目标。期待让人确立目标。期待自己要做一个学者,就必须努力读书、研究,以期达到目标;期待自己发财致富,自己就要用劳力、口才、智慧、思想,去达成发财的目标。体育选手想要获得金牌,有了目标就肯下功夫苦练;演艺人员期待获得观众的掌声,他也要做好准备,才能达到目标。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制定近期的目标、长远的目标,人生有了目标,才有动力,才有希望。

四、有期待就有进步。人生没有期待,活在绝望里的人生是痛苦的;有期待才会快乐,才能不断进步。被包围的军队,他期待援兵,就会有战斗的勇气;贫苦落难的人,期待贵人相助,也会有生存的勇气。期待金榜题名,他必须用功读书,求得学业上的进步;期待产品畅销,就必须改良产品,让产品建立口碑。世间上的成功,先决条件,要有期待的动力,要有期待的目标,有期待才会进步,有期待才会成功。

五、有期待就有变化。期待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煮熟的鸭子还会飞了,其他事情怎么会没有变化呢?期待也有期待的因缘,有因缘的期待,因缘会来找你,没有因缘的期待,只是幻想、空想。即使是可以预期,甚至可以如期实现的期待,中途也会有变化。但是变化不是不好,既有变化,可能变坏,也可能变好,所以有期待的人,不能不了解变化,不能不接受变化。

六、有期待就有快乐。期待是快乐的泉源,期待有一笔年终奖金,虽然钱还没有领到,但是期待的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期待和某个有情人终成眷属,虽然尚未结婚,只要想到佳期将届,就已经喜气洋洋、快乐无比了。人只要实事求是,多一些期待,就多一分快乐。

层次

世间事事物物都有层次的不同,层次就是次第。例如,读书要有层次,由浅而深;事业要有层次,由小而大;做官也有层次,由低而高。人在社会上的表现,以及种种关系,都讲究层次。我和他的关系不够,就是层次不高;和他说不上话,表示对方的层次比自己超越许多。世间是很势利的,平时把关系、层次打好,按照层次来进行,就能事半功倍。关于层次,试举数例,说明如下:

一、学习的层次。一般的学校,有小学、中学、大学;一般技术的学习,也分初级、二级、三级。还有围棋、象棋的爱好者,他们也有一段到九段的分别。吾人在世间,各种学习,诸如修理水电、修理汽车、修理机器等,都有段数不同,依层次而论待遇高低。学习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学习最忌躐等,不按部就班,学习不专,就表示没有按照层次进行。例如学习语言,一定要先把发音学好,然后学习单词、词组、语法,之后造句,再到成文。有人学习语言,一年半载就学得很好,有人十年、八年,仍然差距很远,这就是学习得法不得法的分别了。

二、思想的层次。一般而言,在社会人士当中,思想家总是比较受人重视,占有重要的社会地位。有思想和没有思想,人生的价值、意义,差距很大。牛马猪羊,因为没有思想,因此被人奴役、宰杀。世间科学的发明、人生问题的解决都是靠思想家的发明,人类文明才能不断进展。训练思想可从探索“为什么”开始,为什么吃饭?为什么工作?为什么有人类?吃饭吃久了,吃饭就不是问题;工作久了,工作就不是问题。你训练思想,思想是一切学问的原动力,有思想才能从中开展智慧,否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佛教主张,要“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凡事要能提出问题,提出见解,提出看法,不要人云亦云,才会有思想。

三、语言的层次。有了学习,有了思想,语言的层次就不一样了。乡村的老农、老圃,他们的生活非常单纯、质朴,他们讲的话都是如实的生活;但是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生活的境界,就要靠那些思想家来发挥了。战国时代,那些游说各国的说客,如苏秦、张仪、范雎、乐毅等人,他们能以一席话打动国主,拜为上卿,甚至佩戴六国相印,可见语言层次的重要。

四、生活的层次。生命的意义,就在生活,所以生活的品质是人类所追求、提升的。生活的品质,不一定要吃得好、穿得好。衣食住行的享受,并不是生活的品质。生活的品质要在意境的提升,要在生活意义的充实,要在生活艺术的美化。从物质的生活,扩大到精神世界,层次高了,生活的意义也就不同了。

其实,世间各行各业都有层次,如文化的层次、艺术的层次、伦理的层次,甚至职业也有层次。偈云:“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人类的层次不提升,与一般动物有何不同?所以我们要提升层次,因为人终究是人。

潜能

人好像一座山,山里蕴藏着金银铜铁等各种宝藏;人的身体内也蕴藏着慈悲、智慧等各种能量。据现代科学家说,人类真正使用出来的能力,不到百分之十,还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潜能,有待开发。

佛陀也说“人人有佛性”,意即人人都有成佛的性能;成佛的性能都有,别的能力怎么会没有呢?人有适应环境的本能,也有绝处求生的性能;平时各种的考试、训练,就是为了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有的人能说十国、八国语言,如果他没有开发潜能,焉能致此?有的人能发明各种器具,三十件、五十件,若没有开发潜能,何能有此成就?

人的潜能无限,但是需要开发。话说有一个酒鬼,深更半夜喝醉了酒,在回家途中,不慎掉进一个深坑里。这一跌,酒醒了一半,于是努力地想要往上爬。无奈爬了几次就是上不去,这时后面忽然传来一个声音:“老兄,甭爬了,没有用的!”

酒鬼这一惊,非同小可,他以为有鬼,于是一跃而上。上去之后,再回头仔细一看,哪有什么鬼,只不过有一个跟他一样喝得烂醉如泥的酒鬼,比他早一步掉进深坑里罢了。但是这出其不意的一惊,激发出他的潜能,就能幸免于难。所以人的潜能无限,只是有待开发。

人要如何开发潜能呢?

一、环境可以激发潜能。困苦的环境,没有人救援,只有靠自己奋发,才能求生存。这个时候,为了活下去,不得不与环境奋斗,不得不寻求突破困境的办法。例如,家庭主妇不善于烹煮三餐,为了持家需要,为了家人要吃饭,她不得不去学会烧煮的技能。所以,一个人只要有不向环境屈服的毅力,只要肯奋发向上,艰难困苦的环境反能激发人内在的潜能。

二、希望可以鼓舞潜能。人是活在希望里,有希望的人生,生命就有意义;假如对人生失去了希望,就如同宣告生命已经死亡。有生命,就有希望;有希望,就能鼓舞人生,就能开发潜能。你希望赚钱谋生,没有能力,怎么能赚钱谋生呢?只要你有希望,希望就能鼓舞你求得谋生的能力。你希望读书向上,做个正人君子;只要你有希望,埋首苦读,“希望”就会鼓励你,开发你内在的潜能,顺利达成自己的愿望。

三、立志可以发挥潜能。“有志者,事竟成”,人有无限的潜能,只要立志,就能成办一切事。我希望成为一位政治家,为民服务;我志在成为一位学者,造福世间。只要肯立志,并且不断地砥砺自己的志愿,锲而不舍地努力,志愿会激发潜能,让你的潜能充分发挥,达成自己所希望的目标。

四、好胜可以创造潜能。人都有荣誉感,都有好胜心。田径场上的选手,为了胜出,比赛时总能跑出好成绩;打篮球,使出浑身解数,为了好胜,自能激发出比平时更高的能量。踢足球,全场奔跑,久而不疲,也都是由于好胜心,故能激发潜能,创造佳绩。

人有无限的潜能,就像山里蕴藏的金矿、银矿,你懂得开采吗?

飞扬

我们看到飞机翱翔在天空,看到船只航行在海上,不禁感到人类也要飞扬。所谓“飞扬”,人类应该如何飞扬呢?

一、意志飞扬。做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先立定自己的志愿,让志愿如同有翅膀的鸥鸟,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扬,不会因为狂风暴雨而退缩。我们要让意志飞扬,要以天下为己任,如早期中国空军,壮志凌云,尤其抗日时期,笕桥一役,高志航先生率领空军健儿,歼灭敌机,为空军在抗战史上写下可歌可泣的一页。虽然后来在周家口一役,高志航先生出师未捷身先死,但如他生前所说:“死一个高志航,中国会有无数个高志航!”他慷慨为国捐躯,意志飞扬,多么令人尊敬。

二、精神飞扬。我们的精神要奋发,我们的心情要愉快,我们要乐意为人间做贡献,我们要欢喜为人间服务。有飞扬的精神,每天都活得自由自在,随缘服务奉献,何等逍遥洒脱!有飞扬的精神,人生到处乐观,时时积极奋发。如佛光人的精神“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没有飞扬的精神,又如何能做得到呢?

三、心情飞扬。人的心是善变的,常常因为外境变化,心情就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喜怒不定,就像天气一样“晴时多云偶阵雨”。尤其是,我们的心常常因为别人一句闲话,可能几天吃不下饭;见到别人一个不如己意,可能几晚都睡不好觉。人的见闻觉知,随时都受外境所转,不能欢喜快乐,假如心情能欢喜飞扬,如阳光普照,如月光朗照,所谓“一朝风月,万古晴空”,那是何等自在放旷的境界呢?

四、慈悲飞扬。人的烦恼很多,贪欲、嗔恨、邪见、我慢、执著,都容易飞扬,唯有慈悲心不容易生起。我们要发愿,把欢喜布满人间,把美好散播于宇宙,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游诸国土,救苦救难;能够如此慈悲飞扬,人生必然到处受人欢迎。

五、正气飞扬。文天祥的《正气歌》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浩然正气,如山岳之崇高,如海洋之深广,就等于佛性,遍满虚空,充塞法界。人要有浩然正气,如张自忠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深入敌军,被敌人包围,但他宁死不屈。后来虽然壮烈成仁,却赢得在场全体日本军阀的军礼致敬,这就是正气飞扬,这就是正气充沛人间的价值。

六、道行飞扬。飞扬,不是逞匹夫之勇,也不是狂妄粗鲁。飞扬的人,要有道德,就如武功高强的侠客,摘花飞叶,弹指神功,他不需要跟敌人做种种的缠斗。一个人能用道气服人,能用德行服人,则所谓飞扬,才有意义。

信仰

人不可以没有信仰!谈到信仰,一般人总以为指的就是宗教信仰。其实,人生的信仰岂止只有宗教而已,人生应该建立的信仰,种类可多着呢!例如,我们对国家应该有信仰,对国家的主义也要有信仰;我们对圣贤要有信仰,对能成为人间模范的好人好事,都要有信仰。乃至对于造福人类的一些人士,不但要信仰他,而且要心存恭敬。

信仰好人好事之外,尤其对父母要信仰,对自己要信仰。喜欢艺术的,对艺术就有一种信仰的执著;喜欢文学的,对文学就有一种爱好的情感。其他如信仰能救人救世的政治、经济、农工等,乃至信仰道德、因果、慈悲、情义等,总之人间不能缺少了信仰。关于信仰,列举如下:

一、对家国要有信仰。人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家亲国族,因为家庭能安住我,供给我的生活,国家能保护我,让我有所依靠。无国籍的难民,在世界上流浪,无比痛苦。一个人没有建设国家的观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每一个人不对家国产生信仰,日子能好过吗?

二、对善法要有信仰。善法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规章,好的善法,人民就会幸福安乐,坏的恶法,则社会人民深受其害,痛苦不堪。所以,我们要感谢政治家所施行的善法、经济家所发表的善法、慈善家所从事的善法。一个国家如果到处都是善法,教育的善法、工商的善法、医护的善法、交通的善法、道德的善法、人情的善法,善法愈多,社会愈好,你说善法能不信仰吗?

三、对人权要有信仰。现在世界上最可贵的就是自由民主。所谓自由民主,要来何用?就是要来保护人权。根据过去的历史,被称为“黑暗时期”的,都是因为没有人权。过去讲究神权,而后君权,再到军权;不管神权、君权,都是假借神权,鱼肉人民,欺压善良,多少苦难的生命,就在那种黑暗的朝代牺牲了。现在我们对民权的信仰,甚至提倡“生权”,不但人民有权,一切众生都有生存权、自由权、幸福权,这种慈悲平等的人权,吾人怎能不信仰呢?

四、对因果要有信仰。一般人信仰宗教,其实宗教教主你信不信仰他,并不重要,你对因果不能不信仰。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你怎么能不相信这种人我的道德力?如果你不相信因果,人间就没有善恶的规范,就没有前后的关系,就没有律法的制裁,如此还能有人类,还能有世间吗?在宗教里,人可以什么都不信,但不能不相信因果。

五、对自己要有信仰。人要把自己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值得自己信仰,也才值得别人信仰呢?你必须是一个道德人,是一个慈悲人,是一个明理人,是一个智慧人,是一个守法的人,是一个大善人。如果你敢说我是以上的任何一种人,你有这种信仰,何患形象不能树立呢?所以人要信仰家国、信仰善法、信仰人权、信仰因果,尤其要信仰自己。无限

世间上,凡事从“有”的上面看,一切都“有限”,从“无”的上面看,一切都“无限”。虚空是无限的,心意是无限的;我对你无限的赞佩,我对你无限的怀念。精神上,意志上,都可以讲说“无限”;事相上,物质上,就是“有限”了。我的资本是有限的,我的人力是有限的,甚至我的厂房是有限的,我的股份是有限的,所以社会上有许多“有限公司”。“有限”表示有范围,有终极,所以如果想要大、要广,就要“无限”。佛教里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那就是思想上、愿力上的“无限”。

你有体会哪些无限吗?世间上究竟有哪些无限呢?

一、大自然是无限的。大自然里,太阳的光能是无限的,雷电的威力是无限的,山河海洋也是无限的。就拿空气来说吧!空气无形无相,但它是无限的,我们就是靠着无限的声光、空气,才能生存。

二、大愿心是无限的。人在世间,生活在无限的时空里,应该将自己的愿力,也要提升到无限。“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能活在无限的愿力之中,那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我愿世界和平,我愿众生安乐,我愿国家昌盛,我愿师友幸福,我愿地狱能空,我愿人间早成净土。人发了无限的愿力,也不能只是空想,愿力是要靠自己去实践的。

三、大慈悲是无限的。我们有了愿力,后面接着就是要有大慈大悲的实践。世间众生有无限的痛苦,我就应该用无限的慈悲来为他们服务;世间的缺陷也是无限的,这里天灾,那里人祸,一波过去,一波又来。尽管世间有无限的灾难、无限的缺陷,但是我也要以无限的慈悲来弥合、抚平这许多缺陷。

四、大应用是无限的。我们的生活里,要有光,光是无限的,要用电,电也是无限的。大地里有无限的资源,供给我们应用;人间有无限的善意,也提供我们应用。只要我们有无限的愿力,无限的慈悲,无限的能量,我们就能将宇宙之间的无限,应用到无限。佛教的“回向”法门,回小向大,回少向多,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这就是无限的应用。

世间是无限的,尤其我们的心意也是无限的。但是人很奇怪,以无限的生命,只做有限的发展,没有充分应用人的资源。反而世间的声色货利是有限的,我们只在声色货利上计较;财富权位是有限的,我们只在财富权位上计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以和虚空宇宙相比的悲心愿力,为什么不能无限地应用呢?

有与没有(一)

平时我们对于“有”和“没有”,都看成是两个极端,“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有”的不会“没有”,“没有”的也不会“有”。甚至一般人通常把“拥有”看成是值得欢喜的事,“没有”就难免令人失望了。其实,有时候“有”和“没有”能融为一体,可能更为圆满,例如:

一、有福没有气。“福气”是人所喜欢的,尤其中国人向来认为“多子多孙多福气”。只是,有的人虽然子孙满堂,看起来很幸福,万一出了忤逆不孝的子孙,那可就真的是有“福”又有“气”了。不过,如果是聪明的父母,他们让每个儿女都接受良好的教育,人人明理、健全有德,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乐融融,这样做父母的,自然就能有“福”而没有“气”了。

二、有权没有势。“权势”一般都是相互为用的,有“权力”的人就能“势力”显赫,就能为所欲为,因而令人畏惧。但是,有的人有“权”没有“势”,他利用“权力”为民谋福,为民伸张正义;另一方面,他待人平易亲切,亲民爱民,不会“借势苟得”,更不会“仗势欺人”。因为他有“权”没有“势”,因此更能为人所尊敬、爱戴。

三、有惊没有险。人生就像行船在大海里,难免遇到惊涛骇浪,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有智慧的人,在面临危险时,冷静沉着,从容应付,结果安全过关,只是虚惊一场。所以能够有“惊”没有“险”,这是人生很值得庆幸的事。

四、有爱没有贪。“爱”和“贪”一般都是分不开的,有“爱”就想“拥有”,不爱,就想去除。因为“贪爱”,往往引生很多的烦恼痛苦,所以“贪”是“三毒”之一。但是有的人有“爱”没有“贪”,例如佛菩萨慈悲普爱一切众生,但不会贪爱众生的回报;有德的人,对世间也是只想散发爱的关怀,不会另有企图。甚至一些有修养的男士,对他所爱恋的情人,也是只有“爱”的奉献,不会因爱而起“贪嗔痴”,自然也就不会受到毒害。

从以上四点,说明“有”和“没有”并非绝对的好或坏,有什么不一定好,没有了什么也不见得是坏事,所以对于世间的“好”、“坏”,应该有另类的思考,应该用另外的逻辑去辨别。

有与没有(二)

前文讲到“有”与“没有”,并非绝对的“好”或“坏”。现在要讲,有的人做事介于“有”与“没有”之间,因为只“有”前面的一半,“没有”后面的另外一半,因此注定无法成事,例如:

一、有心没有力。经常听到有人说:“我很愿意帮你,我也有心想要助成这件事,只是我‘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是“有心没有力”,这种情况就像“画饼充饥”,无济于事。

二、有名没有实。有的人做官,只有虚名而没有实权,自是很难有一番作为。甚至有的夫妻,只有名分,没有事实,当然也难以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

三、有才没有德。做人宁可无才,不能无德;能够才德兼备,当然更好。只是有的人才华很高,可惜没有道德,因此再高的聪明智慧,也会黯然失色。

四、有愿没有行。佛教讲:“信、行、愿,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一般来说,有愿力的人,自然会付诸行动;有了行动,才能达到目标。但是有的人经常发愿,却从来没有付诸实践,例如有两个人同时想要朝拜普陀山,其中一个发了愿马上实行,结果等他回来,另一个还没有出发。这就是“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所以有愿没有行的人,成不了事。

五、有施没有舍。布施助人原是一件美好的事,但是有的人施而望报;因为抱着有所求、有所得的心而施,因此不能称为“喜舍”。没有喜舍心,纵然有施,但没有舍,果报终究是有为的功德。

六、有勇没有谋。勇敢是成功的力量,但是如果没有谋略,也是“匹夫之勇”,终究成不了大业。但看历史上,有时一场战争,眼看着就要胜利了,却因为主帅无谋,结果一战失江山,功亏一篑,怎不遗憾?

七、有宝没有用。有的人天赋异禀,才华盖世,但是他懒散无志,不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在利人的事业上,整天只知吃喝玩乐,无所事事,最后流落街头,潦倒以终。这种人就如佛经里的“怀珠作丐”,有宝而没有用,岂不可惜。

八、有始没有终。做人做事,都应该有始有终。所谓“胜于始者,未必有终”,例如刘备对蜀汉虽有开创的功劳,但无终极的结果;“西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虽为汉朝建立了不世之功,但也不能善终,这就是“胜于始者,未必有终”的明证。

自古以来,许多忠臣志士如史可法、文天祥、岳飞等,都有满腔报国的热血,但是有开始,没有终结,因此“长使英雄泪满襟”,可不惜乎!

开光

在佛教里,举凡雕塑的佛像、木刻的佛像、铜铸的佛像,当要供奉之前,都会先举办一个“开光”仪式。

开光,是把自己的虔敬之心,融入所供奉的佛像之中,以心光来开启佛心,以虔诚之心来祈求诸佛菩萨的慈悲灵感,所以开光在佛教里是不可少的典礼。

其实,佛像哪里需要人来替他开光,所谓“开光”者,人们为自己的心开光耳!所以开光典礼在佛门里非常盛行,就如社会上的房屋落成典礼、桥梁通车典礼、德高年长者之寿诞典礼。就如年轻男女的结婚典礼,经过了这个公开的典礼仪式,就能获得公众的认可,就具有法律上的合法性。

开光,名义上是替佛像开光,实际上是为自己开光,甚至不只为自己开光,今天普世都需要开光,例如:

一、开人我因缘之光。世间人相、我相,人我之间的鸿沟难以填平,假如有个因缘,能够视人如己、视己如人,立场加以调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我、无人不就成为“众缘一体”了吗?佛殿里,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但是你把他当成阿弥陀佛,佛与佛之间会计较吗?不会的,因为佛佛道同,光光无碍。你在室内点了一盏灯之后,又再点亮一灯,光和光不会互相排斥。所以一即是二,二即是一,人人是佛,你我皆佛,开了人我因缘之光,大家同体共生,互相道交,不亦宜乎。

二、开万物共生之光。宇宙间,虚空是本体,万物是现象;没有本体,哪有现象?没有现象,又何知本体?本体和现象,所谓一如也!“体”、“相”结合,才能产生功“用”,体、相、用,三而为一。宇宙间,所有一切生命,人类也好,动物也好,植物也好,甚至于大地山河,都有一个共同的生命,相互辅助,相互依存。现在环保意识抬头,就是告诉我们,大地养育人类,人类应该保护大地,一切生物平衡,即万物共生之意。如果我们将“万物共生”之光开启之后,大家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爱护,将是何等美好的世间!

三、开众生本性之光。众生其实都是一体的,但是在众生的大我一体之中,又分出许多的个体,养成自我的欲望,自私的观念,所以分裂,人世间就没有太平,就会互相倾轧,互相斗争,甚至于排除异己,各种残杀,惨不忍睹。若能开启“众生本性”之光,让每一个人从“小我”中再扩大起来,跟一切众生,甚至宇宙万物结合一起,就如结拜成“异姓兄弟”,大家彼此有情有义,不是更好吗?

四、开世界和平之光。世界和平的口号,多少人在呼吁,多少人在期盼,但世界能和平吗?这必然是一条艰辛之路。因为世界的分子大都心地黑暗,在黑暗里,哪里能见到别人?哪里能让异己存在呢?所以,能开世界之光,让世界光明起来,通过宗教的提升、缘起的认识、人性的净化、自性的发光,世界放光了,大家跟着世界一起放光,那就是一个无我、慈悲的和平世界了。

缘成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的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悟道;佛陀悟道,悟的是什么道?就是“缘起”。所谓“缘起”,就是世间没有一个独立的东西,彼此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兹举世间万物“缘成”的真理如下:

一、一家不能成村。所谓村庄、社区,必定是由很多家族共同形成,所以一个村庄、一个社区的人民,彼此要守望相助,这也是人类很值得推动的美德。

二、一民不能成国。“国者,民之积”,国家是由很多国民组成,人民当中尽管有不同的种族、血缘、文化、风俗、习惯等,但是彼此必须相互包容、团结,才能共成一个健全的国家。

三、一木不能成林。一棵树,必须仰赖地水火风等众缘成就才能生长;一棵树,还要与其他树木共生一处,才能成为丛林,彼此才能相互盘根错节地巩固根基,而不畏强风暴雨的侵袭。

四、一土不能成山。高山不辞土壤,所以能成其高;正因为集合许多的沙石、土壤、岩石,有了这些因缘,才能成为高山;失去这些因缘,就不成其为高山了。

五、一音不能成乐。“宫商角徵羽”,五音互用,才能合音成曲;只有单音,不能成为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甚至合音之外,还有二部合唱、三部重唱等,彼此协调,才会更加好听。

六、一人不能成众。一个人即使再怎么智勇双全,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是无法单独生存。因为他要吃饭,就得有农夫种田;他要穿衣,就必须有工人纺织;他需要日常用品,就要靠商贾供应。甚至他要乘车坐船外出,也要有人驾驶,所以一个人不能成众,也不能离开众人而独存。

七、一缘不能成事。世间事要靠众缘合和才能成就,所以佛教的一场讲经,必须要有“六成就”,也就是要有信受、听闻、时间、讲者、听众、场地等六个因缘;要修建房子,只有钢筋,没有水泥、沙石,怎么能建房子呢?或者只有木材,没有钉子支柱,怎么能建成呢?所以一切事的完成,必须众缘合和,一缘不能成事。

八、一修不能成佛。说到修行,如《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就如一个人只有独臂,怎么能运作?只有单脚,如何行走?所以在修行中,必须福慧双修、悲智双运、解行并重,甚至世出世法都能兼顾,则修道成佛,不为难也。

因缘是世间不易的真理,缘聚则有,缘散则灭;缘起缘灭,宇宙万有都在因缘法中。用通俗的话来说,“有缘千里来相逢”,从深奥一点来看,没有因缘,怎能成就宇宙万法?没有虚空(缘),怎能现起万有?所以人生要感谢因缘,有因缘才有一切。

叁·另类的财富

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指如果我们的心能像虚空一样,那么就可以容下整个大千世界。从管理上来说,我们的心能包容多大,就可以领导多少人。如果容得下一家人,可以做家长;容得下一村人,可以做村长;容得下一国人,就可以做国君。此外,在时间上要“竖穷三际”,在空间上要“横遍十方”,只有将这些运用到管理上,才能行事周全,包容一切;才能运筹帷幄,无往不利。

另类的财富

人都希望发财致富,但是聪明的人应该知道,不是拥有金钱、股票就是富者,世间其实有很多另类的财富,只是一般人不容易体会,如果人人都能体会到另类的财富,则世界上没有穷人,大家都是最富有的贵人。例如,我们游走大地山河,大地山河就是我们的财富;我们看到日月星辰,日月星辰就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浏览公园、博物馆,公园的风景,博物馆的收藏,我们享有它,它不就是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吗?

自古以来,人类自耕自食,自织自衣,有时不求助于人,也不会感觉缺少什么。所以,财富用现在的物质来比较,有贫富之别,如果在另类的财富里,大家都是平等的。举例说,我们有气质,气质不是财富吗?我们有器度,器度不是财富吗?有诚实,诚实不是财富吗?有惭愧,惭愧不是财富吗?有信仰,信仰不是财富吗?家庭和谐、社会名望,不都是吾人的财富吗?以下再举另类的财富数事,以为佐证:

一、欢喜。金银财宝再多,股票再多,如果不欢喜,人生也没有意义;拥有欢喜,不是人生很大的财富吗?

二、健康。吾人拥有良田华厦、妻妾佣仆,但是终年疾病缠身,这样的人生也快乐不起来,所以有健康的身体,双手能动,双脚能走,双眼能看,双耳能听,健康就是我们的另类财富。

三、信仰。我信仰自己心里有无限的宝藏,我信仰佛国净土未来可以居住。我信仰因缘果报,就能改善我的命运;我信仰勤劳努力,就能发财致富。信仰可以安慰我的心灵,改善我的贪欲,增加我的满足、自在,肯定我的节省、淡泊,说信仰是吾人的另类财富,一点也不为过。

四、满足。世间有形的物质,包括黄金美钞、有价证券,再多也不会满足;不满足,只是一个有财富的贫穷人。相反的,虽然不是很有钱,但有满足感,时时都觉得自己日用很充足、心里很欢喜,这才是世间上真正的富人,所以满足是另类的财富。

五、感恩。不知感恩,表示自己贫穷;常怀感恩的人,因为他的心中很富有。我们看到世上有一些人,慢慢发财致富以后,他会回想过去帮助他、让他有机会发财的恩人,所以心生感恩,用种种方法回报恩人。有人说:“施比受更快乐。”这就是感恩是财富的道理。

六、惭愧。惭者,是对不起自己;愧者,是对不起他人。惭愧心是任何人都有的宝贝,做儿女的,惭愧自己对父母不够孝顺,对朋友帮助不够;为人父母者,惭愧自己不能让儿女受高等教育,不能使幼小儿女得到童年应有的欢乐。甚至自觉愧对国家、社会,愧对世间上的有缘人;能生起惭愧心的人,就会想要回报,就会成为富有的人。因为惭愧自己对不起他人,这种观念本身就是另类的财富。

另外,像慈悲、明理都是另类的财富,以及自己的道德、人格,在社会的名望、家庭的和谐等,也都是人生

无价

的另类财富。

价值观

世间上,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各有其追求与定位。有的人重道德、守信用,觉得“令名美誉”是人生最高的价值;有的人重名利,慕权势,觉得“荣华富贵”是生命最高的追求。

其实,价值不要只从经济上看,道德也有价值,智慧也有价值。例如,人的语言“一言以兴邦”,那就是语言的价值;没有经过老师教授,自己苦学成为科学家、哲学家,自学成功,这就是人品的价值。

价值也要靠人的慧眼去欣赏与评鉴。你把一架钢琴送给农夫,他可能觉得占据空间,有碍生活,一把劈为柴火;你把一块石头送给收藏家,他可能视若珍

,把玩不已。因此,价值有时也会因人、因时、因地、因比较而有分别。尤其价值有先天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培养的。试说如下:

一、乞丐与皇后。佛经记载,有一个以乞讨维生的小姑娘,因为喜舍作福,有了功德的加持。一日在大树下,因疲倦而睡着。此时这个国家的国王,因为皇后新丧,心情烦闷,外出打猎。路经树下,见不远处闪着金光,走近一看,只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乞丐,但是长得眉清目秀,颇具姿色,立刻叫人为她盥洗、换装,一下子变得美如天仙,国王立刻带回国中,立为皇后。这个女孩的生命,是乞丐呢,还是皇后呢?是国王一念之间的因缘,还是女孩喜舍的功德回向所成的呢?

二、儿童与帝王。历史上从小登基为帝,受到万民朝拜的儿童皇帝,为数甚多。本来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儿童,一下成为万民崇拜的领袖。当他坐上帝王宝座时,究竟是儿童呢,还是皇帝呢?所以只要经过大众认定,年龄立刻不是问题。

三、恶人与圣者。日本有一位鬼平兵卫,原本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地方恶霸,后来因受儿子善心感动,一改过去,虔心行善,成为“佛平兵卫”。人究竟是魔鬼呢,还是佛祖呢?就看自己和别人如何来定他的价值。你是魔鬼的行为,当然是魔鬼的价值;你是佛祖的行为,当然就是佛祖的价值。价值在哪里?就在行为表现里。

四、凡夫与佛祖。佛陀说他是人,人是佛,人人有佛性。人的本性里,有佛性,有人性;所谓“迷即众生,悟即是佛”,今日是迷,名为众生,明日悟道,当然就是佛了。佛是人成的,人是佛的本尊,所以看起来有佛祖、有凡夫的分别,其实只是“迷悟之间”的差别而已。懂得此中的道理,就如《法华经》的常不轻菩萨说:吾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五、砖块与黄金。有一位信徒,把价值不菲的数十块金砖藏在床底下,儿女见到母亲执著金砖,不肯动用,于是悄悄掉包,用砖头替代金砖藏在床底下,把金砖换成现金拿去布施救济。数十年中,母亲心中始终记得床下储藏着金砖,一直快乐地生活。及至老病将死之际,仍含笑地叮咛子孙:床下的金砖,帮我拿去救济。儿女听了母亲的话,会心一笑,说:妈妈,您放心,我们早就做了!

六、石头与钻石。有一名弟子问师父:人生的价值何在?有一天,师父拿了一块石头,叫他到街上去询价,但是只要知道别人出价多少就好,不要出售。弟子照做,到街上问价,有人出价一元,有人喊价两元,有人出价五元,最高出价十元,弟子回寺告诉师父。师父第二天又叫弟子拿到百货公司估价,百货公司有人见石头光泽亮丽,于是一百、两百、五百,到最后有人出价一万元。后来师父又要弟子把石头带到珠宝博览会去估价,会中有人一看,晶莹剔透,马上出价十万,跟着有人五十万、百万、千万……弟子回寺告诉师父,师父说:你问我人生的价值?答案就像这块石头,看它放在什么地方,就是什么价值!

人的价值观尽管各有不同,但做人就要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买不到

世间上,有的东西可以用金钱买到,但也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例如:有钱可以买书,但买不到智慧;有钱可以买床铺,但买不到睡眠;有钱可以买食物,但买不到食欲;有钱可以买官位,但买不到道德;有钱可以买化妆品,但买不到气质;有钱可以买酒肉朋友,但买不到知心之交;有钱可以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有钱可以买身体,但买不到真心。

所以,金钱不是万能的,世间上有很多东西并非有钱就可以买得到。除了以上所提以外,再举数例说明如下:

一、有钱买不到真实。讲到“买不到”,第一个就是“真实”。我虽然有钱,想要买到别人的真实情感,并不容易。所谓“真情无价”,真实的情感不是金钱所能买得,真情要用真情去感动,去换取;能够用真心诚意感动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真情与真心。此外,金钱容易买到假话,不容易买到真话;金钱可以买到假相,不容易买到真相。历史上有许多悬案,至今找不到真相,这就说明,权力、金钱都买不到真相,可见真实难求。尤其吾人真实的本来面目,更要通过修行参悟才能证得,不是金钱可以买得到的。

二、有钱买不到平静。世间有相的物质,有用的东西都能买得到,但内心的平静买不到。有钱可以到山林水边买一幢别墅,但是心中仍然不能平静;有钱可以在市中心买一栋大楼,居高临下,近观远眺,所有景色尽入眼帘,但也不能增加内心的平静。平静不是靠金钱买得来,而是要靠修养。苏老泉先生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就是他有平静的修养。有的人能够不被金钱买动,不被爱情诱惑,不被威权恐吓,那就是他拥有一颗平静的心。人经常禁不起世间的诱惑,受不了外境的干扰,致使心湖不能平静。动荡的战争在心外而能预防,内心的妄念纷驰怎能让心湖平静呢?平静就是不动心,那是需要多大的修行才能获得的,而不是金钱所能买得的。

三、有钱买不到永恒。世间上的人都希望求得长生不老,希望获得不死的秘方;但世间哪里能买到这种永恒呢?买来的东西都会损坏,买来的感情都会变化,买来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因为永恒是买不到的。欲让世界没有变化,让人生没有生死,让青春不会老去,让富乐永远长存,世间没有这样的“永恒”。股票市场里,每天变化起伏,瞬息万变,最能把真实的人生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有一点,不变的永恒是永远买不到的。

四、有钱买不到真理。真理也是买不到的,例如“缘起”是真理,即使你花钱请老师讲解,虽然懂得,但没有真正地证得;“因果”也是真理,即使你懂得,却是将信将疑,无法真实地体证。般若实相、真如佛性,都是真理,你不但买不到,一般人轻心慢心,也不容易体会得到。“无常”是真理,你能买到“真常”吗?“无我”是真理,你能买到“真我”吗?是真的,都不是买卖能得到的。是真的,就要用真的去换取,用真的去实证,用真的去修得。用真的,才能真正获得。

算一算

人要会算账!所谓“算一算”,一般人想到的,都是钱财要算一算,所以公司商号、机关团体,每天有流水账,每月有月报表,每年有年终的收支、决算,以及来年的预算等。

各行各业都要讲究收支预算,收入多,表示事业可以再发展;收入少,表示经营亏损,难以为继。但是,人生不是只有金钱要算一算,其他还有很多需要算一算的,例如:

一、情义要算一算。人和人的关系,是建立在情义交流上,所以一般人都重视情义往来。人家送我一份礼,我也要回送一份礼;我欠人家一份情,也要还给他一份情。人与人之间,别人在情义上对我有所亏欠,我要他还,就表示自己所施有求回报之心;相对的,别人施予我的情义,我怎样回报他呢?在人间做人,应该多给人情义,表示自己富有,不要亏欠别人的情义,否则就是自己贫穷。情义如果用主观的立场,难以算清;从客观来看,还是可以算得清楚。做人做得好不好,不妨从你跟人来往的情义上,算一算吧!

二、人缘要算一算。你的人缘好不好?可以算一算。有的人走到哪里,都有人欢迎,表示人缘很好;有的人不管到任何地方,人家都嫌弃他,表示没有人缘。人缘要靠平时跟人结缘而有,缘分是跟人点点滴滴的关系所累积起来的。你经常帮助别人,为人服务,给人因缘,当然就有人缘。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要靠缘分,你帮别人说几句好话,就是跟他结缘;你给人一些方便,就是跟他结缘。缘分愈结愈多,越结越广。人的一生当中,是广结善缘、给人的因缘多呢,还是接受人家的因缘多呢?只要算一算就知道了。

三、福报要算一算。人有多少福报,更应该算一算。福报如同银行里的存款,存款多,就表示富有;福报多,人生当然就会有很多的方便。福报也如果实一样,必须播种、栽植,才能开花结果。我们平时待人慈悲,慈悲可以增加福德;我们经常欢喜布施,布施能增加福德;我们不吝给人欢喜、给人赞助,都能增加福德。我们在世间上的生活能受用多少,就看我们福报的存底有多少。懂得做预算的人,多培植福德因果,自然就会有福报。

四、因果要算一算。人生真正最值得算一算的,大概就是“因果”了。我们现在的果报,必定有过去的原因;过去的因,现在的果,有相互对等吗?现在我的人生,也在因地里播撒种子,希望将来会有好的结果。你想要有怎样的收获,就先要怎么栽种!一般人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过因果是“种一收万”,就如一粒种子,可以栽培出一棵大树,能结出万千的果实,所以是“种一收十,种十收万”,这是一本万利的投资。我们在人间,是人家亏欠我,还是我亏欠人家,在因果的道理上,我们不妨算一算。

赚什么?

做生意的人,你问他为什么辛苦营商?他说为了赚钱!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你问他为什么热心教育,他说为了替国家赚人才!在萧瑟寒风中,摆个小摊子卖烧饼油条,何必那么辛苦?无非是为了赚取一家温饱。有很多演艺人员,从事各种表演,也是为了让人感动,赚人热泪。很多的政治家,奔走在社会各阶层,他为什么要那么热心?为了赢得人心,赚取选票。

赚什么?人生有哪些是必须要赚的东西呢?略论如下:

一、赚人心。赚人的赞美、钱财,都还容易,赚人的心意,比较困难。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也要得人心,才能长治久安;不能赚人心,朝代就会危险。儒家的孔老夫子,也要赚得人家称他一声“至圣先师”;佛教的佛陀即使成道了,也要赚取信者的一炉清香。

二、赚名誉。各行各业的领袖,他们赚取利益以外,就想赚取名誉。名声好,比财富还要宝贵,所以一般人孜孜不倦为社会服务,为大家做功德,总想赢得一点好的名声。所谓“三代以前,唯恐好名;三代以后,唯恐不好名”,现代人能注重自己的名誉,也算得上是上等人了。

三、赚缘分。有的人非常乐善好施,热心于社会公益,就是希望赚取一点人缘。像现在的寺院,每到四月八日都会开着流动浴佛车,巡回在各街头巷尾,供信徒方便浴佛,为的是替佛祖赚取与信徒的缘分;每逢十二月八日,寺院也会煮腊八粥,送给信众,祈求消灾增福,目的也是替佛教与信者结个善缘。缘结得多,寺院的信徒就多,寺院的行事自然也会方便许多。

四、赚形象。有的人勤于服务,他想树立自己服务的形象;有的人乐于施舍,他想树立施舍的形象;有的人勤于讲说,他要树立讲说的形象。形象好,容易被人接受,自然成就大,进而也能光耀门楣,荣宗耀祖。

五、赚人才。有的父母含辛茹苦,即使变卖家产,也要让儿女受高等教育,目的是希望赚得儿女成才;社会人士成立奖学金,奖励贫寒优秀的学生就读,也是希望为国家社会增加人才。所以,商业的投资,教育的投资,都是为了人才和钱财。

六、赚肯定。人辛苦一生,到最后盖棺论定,家人为他回顾一生,究竟赚取了什么?有的为全家赚取了功德,有的为家人赚了好的名声,有的为家庭赚了缘分,总之一句,都使得家族受到社会的肯定。妇女守节,为了赚取一块贞节牌坊;学子十载寒窗,为了赚得金榜题名。人在世间,能赚多少?到最后,有形的财富,留给社会,赞叹的善名,留给历史,自己的清净业报,会留给自己生世循环受用。

在乎什么?

人在世间,总有很多的牵绊。孝顺父母的儿女,他在乎父母的健康、顺心,这就是儿女的牵绊;有人喜好赚钱,股票的涨跌、生意的盈亏,一切的得失都让他很在乎。有的人在乎别人的一句话,有的人在乎别人的一个眼神,有的人在乎人家的褒贬,有的人在乎朋友的真心。

在乎,在佛教里就叫作“执著”。处处留情,处处为家,哪里有真爱呢?大钱也要,小钱也贪,哪里有尊严呢?在乎春夏秋冬的阴晴不定,在乎天地日月的变化无常,在乎世态人情的冷暖现实,在乎是非得失的无谓纷扰,你说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人生在乎什么,举其大者,如:

一、在乎被别人尊重。人都希望受别人尊重,如果别人藐视自己,轻视自己,最是难以忍受。其实被别人看轻不重要,自己要把自己看重才重要。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自己要尊重自己,别人才会尊重你;自己不尊重自己,即使达官贵人,甚至贵如总统,人家也不尊重你。要人尊重,自己要有德,一般人重财、重名、重利,价值有限;重德、重道、重义,才是可贵的人生。

二、在乎被别人了解。人之相交,贵相知心。人在世间上和别人相处,都希望别人能了解我。其实人心隔肚皮,人和人相互了解是很不容易的事,你要人家了解你,你有让人家了解吗?你平时袖里乾坤,葫芦里藏药,没有肝胆相照,别人怎么能了解你呢?所以要求别人了解你,不如自己先去了解别人,倒是比较容易一些。了解是相互的事,人和人应该相互了解,不能了解,至少也不要互相误解。

三、在乎被别人认同。我们经常遭到别人的排斥,自己想想实在冤枉。我也没有得罪他、伤害他,为什么他会排斥我呢?他为什么排斥你?是因为你没有向他示好,当然会排斥你。我们说话遭人排斥、做事遭人排斥、居住遭人排斥、创业遭人排斥、移民遭人排斥,有时自己身上有什么缺陷,自然会遭人排斥,有时自己拥有特殊的能力,也会遭人排斥。排斥,排斥,到处遭人排斥,真是心有不甘。其实世间当然是不公平的,遭人排斥是有所冤屈,但是也可以改进,例如你待人谦虚、坦诚,自然就会减少别人对你的排斥,慢慢就能获得别人的认同。

四、在乎被别人接受。我的一片好心,别人不接受;我对他的好意,反而惹他反感。我送礼,他不接受;我赞美,他不领情,甚至还怪我多话。我想支持他,资助他,他都一一拒绝,这种性情的人值得同情。但是以佛法来讲,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缘分不具,所以遭人排拒。凡事缘聚则成,有缘就容易被人接受,所以要多多结缘。

在乎什么?第一,在乎被人轻视,其实自己尊重自己就好;第二,在乎被人误解,何妨想方法体贴别人,了解别人,日久别人也会了解你;第三,在乎被人排斥,只要待人谦虚、真诚,自然会有改善;第四,在乎不被人接受,懂得“广缘善缘”,就是最好的改善之道。

追求什么

每个人的一生,总有他追求的目标,一般人都是追求爱情,追求名利,追求安乐,追求和平……本文不谈这许多一般的追求,只针对如何使人生更加升华,更加扩大应该追求的内容,略述之。

一、追求学识的丰富。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忙着学习,追求知识。但是知识不是技术,不是文凭;知识应该涵盖对宇宙、对人生的认识,是一种体验,是一个人的气质。所以,丰富的学识必须要伴随一种君子的风度、士人的气质、书香人的个性,要能有助于人格的升华。丰富的学识不是个人所有,也是与整个宇宙人生紧紧连接在一起的,如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现代人要有丰富的学识,有丰富的学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能有偏颇的执著与对立。

二、追求人际的和谐。现代人,不可以只顾个人,失去团体,只管一家,而无天下。现在的人生,追求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共处的和谐,你的优势,是我的榜样,我不应该嫉妒你;你的成功,是我效法的对象,我可以沾沾光。人与人之间,没有对立的敌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有一个社会的共同体、职业的共同体,我们到世间来,是社会大众结缘所共有的,我们不希望彼此分裂,彼此对立;我们不能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性格,更不可以把自己的功名成就,建立在别人的尸骨之上。须知天下所有人类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不是我的敌人,这是我们应有的观念,应有的认识,也是应有的立场。

三、追求家庭的幸福。人在最初还没有出道的时候,心心念念要追求家庭的幸福,创造家庭的富有;但是一旦有了成就,为了荣华富贵,有些人就忘却了家庭。如薛平贵可以忘记寒窑里的王宝钏,陈世美可以不顾念家中的糟糠妻秦香莲,所以这些人追求事业的成功,事业成功了,但是家庭却破碎了。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不管任何伟大的人物,到了下班或晚上都必定要回到家里,家庭若不完整,人生的一切事业,一切荣华富贵,都有缺陷。

四、追求事业的顺利。有了家庭的幸福,当然要有成功的事业,所谓事业,有国家的公共事业,有个人创造的社会事业。不管什么事业,都是众人所有,所以现在很多企业家,他们的事业不会只想传给儿女,而要传给对公司有贡献的员工,实在是明智之举。

五、追求人格的完整。人生的追求,不应该只是财富,财富有了,失去了道德,划不来;追求名位,名位有了,失去了人格,不值得。人生应该以人格为主,夏桀商纣,虽然贵为帝王,因为失去人格,无人尊敬;伯夷叔齐,虽为饿夫,因为道德崇高,也为人所赞美。因此,金钱名位都是身外之物;人格的完整,道德的圆满,才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

人生应该追求什么?有的要求长寿,有的希望儿孙满堂,有的一心求财求名。人生各有所求,但都不若上述五点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追求,因此提出一谈。

衡量

开会商议问题,主席都会说一句:请大家衡量情况,再做决定!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我要衡量一下,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别人批评我们一句话,也要衡量一下,他是善意,还是恶意?

总之,世间一切事的大小、轻重、是非、好坏,都需要衡量一下。有衡量,就有分寸;有分寸,对待外境就能有个适当的处理。所以,对于世间任何人事、功过,甚至一切用品的价值,我都要衡量一下。如何衡量呢?

一、方向用指南针来指引。有时候,我们走路来到了十字路口,不知东西南北,需要靠指南针来指引方向;有指南针的指引,确定了方向,才不至于走错路。人生的道路,大部分时间都在十字路口徘徊,十字路口需要“停、看、听”,加以衡量,能进则进,该停就停,不能莽撞。人生总有许多的因缘,许多的机遇,凡是到了难以抉择的时候,就需要衡量一下。如果你未经指南针的指引,或者没有衡量,背道而驰,路途只会愈走愈远,前途就不堪设想了。

二、冷热用温度计来测量。气象预报今天的天气多少度,知道冷热后,才好决定该穿多厚的衣服,但是也需要衡量早午晚的气温不同。气候有冷热,人情的冷热尤其需要衡量。人家对我们热情,我们不知感谢;人家对我们冷淡,我们丝毫没有察觉到别人的嫌恶。人的大脑,应该有指南针辨别方向的功能,也应该有温度计测量人情冷热的能力。识趣、识时、识地、识人,都要靠大脑的温度计。学佛成道,要无分别智,但对于社会人心,如果我们不能用大脑的温度计,测量一下人情的冷暖,终归要吃亏。

三、道德用功过格来计算。你想知道自己的道德有多少吗?道德也有考核的标准。俗语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每天的身口意行为,从人间到天堂,从天堂到地狱,从地狱再回到人间,来来回回不知多少次。我们在一天当中,几次上升天堂,几次下堕地狱,几次再回人间,可以用功过格来计算。通过功过格,很客观如实地,把每天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存了什么心,一周统计一次,或者一个月统计一下,就知道自己的功过了。经过自己的衡量,是功,还是过?当然就知道自己的道德是高,还是低?不必别人来评断,自己可以做自己的评判员,这是最公平不过了。

四、人品用众舆论来公评。人的品格,不但自己知道,别人更能客观地为我们衡量,评定我们的标准。品格要接受舆论的公评,尤其是公众人物。当然,社会有时也并非完全公平,你的好心,别人不知道,你的恶行,别人也没有发现,所以舆论公评也会有错误的时候。舆论是大众的意见,会有客观的了解,以及客观的衡量,不是非常标准,但总有“七不离八”的分数。例如现在的选举,公私机构都会做一些民意调查,虽有差距,但仍有一定的准确度。总之,我们要不时地自问:我的道德人品,能经得起他人的衡量,能经得起舆论的公评吗?

本钱

俗语说:“偷鸡也得准备一把米!”世间上没有免本钱的生意,任何事业都得投注本钱,因为有因才有果。就像一粒种子,可以长成一棵大树,结出万千果实,但也得有当初的一粒种子,才有后来一本万利的收成。因此,人生凡事都要有本钱,有本钱才能开展人生。

人生有些什么本钱呢?

一、勤劳耐烦是青年创业的本钱。年轻人都希望自己有力量创造一番事业,能够改善生活环境。但这不是凭空想象就能成就,也不一定要靠金钱才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要勤劳耐烦,这是青年创业的本钱。有个故事说:父母临终前告诉儿女,葡萄架下藏有黄金。儿女每天在葡萄园里努力挖土,寻找黄金。结果黄金没有挖到,但是葡萄园里的泥土经过一再翻松,葡萄长得又大又甜又美。这时候儿女们终于知道,父母是在告诉他们,勤劳耐烦就是创业的本钱。

二、温柔贤惠是妇女持家的本钱。《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意即人要先“修身”,然后“齐家”,之后才能“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背后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家庭主妇。所谓家有贤妻,丈夫可免后顾之忧。一个家庭里,虽然每一个分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但是善良贤淑的家庭主妇,更是齐家之本。

三、政通人和是国家富强的本钱。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强盛,要靠全体国民协助内外,将国家治理得政通人和,才能使国家对外具有竞争力。俗云“家不和,被邻欺”,何况一个国家?如果国民不团结、不爱国,政令不行,社会互相对立,政治人物互相斗争——斗争只会削弱国家的力量,受害的是全体人民。所以,大家应该把斗争的力量,转化为各自努力,成为投资的本钱,不要做国家的消耗分子。国家就如一棵大树,必须靠大家同心协力,为大树施肥、灌溉,让大树茁壮,才能结出累累果实,才能分享国人,何必斗争而同归于尽呢?

四、行佛结缘是众生成佛的本钱。佛教讲:“众生皆有佛性!”亦即人人都可以成佛。虽然人人皆可成佛,也都有成佛的愿望,但是成佛作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须经累劫地修行、结缘,才有成佛的一日。根据佛经所载,如果持五戒,不乱杀,不乱取等,就能再生人间;如果修十善,有布施的功德,有禅定的功夫,就能生天上。假如能在人间行佛、结缘,例如对社会多做一些服务贡献,对大众多结一些善因好缘,如此经年累月不灰心、不懈怠地行佛结缘,何患不能成佛作祖呢?无价

世间上的一切物质都是有价的,甚至银行里的支票、股票,都称为有价证券,但是非物质的东西,有时候价值就很难说了。例如,有人一场讲演只值几百、几千块钱,有的人没有几万、几十万元的价码,难以礼请得到。更有些东西甚至是无价的,例如真理无价,生命也是无价的。

人,有时候用有价的金钱可以从死牢里买回生命,有时候则用无价的生命去换取国家的主权、土地的所有,像军队攻城略地,目的只为了胜利,对于生命的牺牲、损失,则是在所不计。

世间有价的东西暂且不谈,以下只列举无价之物一谈。

一、爱情是无价的。有价的金钱可以买得到女色,但不一定能买到爱情,就等于金钱可以买到酒肉朋友,但买不到道义之交。世间上,情义是无价的,前秦苻坚派出数万大军,只为了抢夺鸠摩罗什大师,这不是男女的爱情,这是人的价值。

二、自由是无价的。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现在举世之间最可号召的,就是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自由是无价的,佛教里佛陀制定戒律,就是为了不侵犯别人而尊重他人的自由。例如,不侵犯别人的生命,叫作不杀生;不侵犯别人的财产,叫作不偷盗;不侵犯别人的身体,叫作不邪淫;不侵犯别人的名誉,叫作不妄语等。但今日世界上,假借自由民主之名,遂行个人权位利益之实者,不胜枚举。如美国布什总统假借要摧毁伊拉克的核武,出兵发动战争;若伊拉克没有石油,何至于牺牲那么多人命。

三、慈悲是无价的。人可以没有钱财,可以没有名位,但不能没有慈悲,因为慈悲是无价的。慈悲没有敌人,慈悲的人多为人所接受,佛教里代表慈悲的观世音菩萨,就是因为他的慈悲,所以能被万人供奉在大堂之中,甚至进入每个人的心里。每个人都可以用慈悲的双手、慈悲的语言、慈悲的行为、慈悲的风格来散布慈悲,如果全世界人人都能行慈悲,还怕世界不能和平吗?

四、智慧是无价的。一首智慧的偈语,可以改变人一生的行事,一句智慧的格言,可以作为一生的座右铭。佛教讲“有佛法就有办法”,为什么呢?因为佛法就是智慧。我们对人对事,如果都能以智慧来权衡,怎么会有愚蠢的行为、愚蠢的言论呢?人生的烦恼,都是因为没有智慧,通过佛教里修道的比丘,宁用生命换取野干的半句偈语,由此可知智慧是无价的。

五、真心是无价的。有人说金钱是万能的,其实有钱可以买得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有钱可以买得到化妆品,但买不到气质;有钱可以买得到万千的奴仆,但买不到真心。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慨叹:“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知心的朋友,不但相知、相助、相谅,而且可以患难与共、生死不离,由此可知真心的可贵。真心实乃世间无价之宝也。宝

世间上,贵重的东西都称为“宝”,金银美钻是宝,人才也是人中之宝,同样都是为人所需求。在游戏中有一种“寻宝”活动,参加者都很踊跃,大家莫不希望自己能找到宝物。

宝,要到哪里去寻呢?地下有宝物,山中有宝藏,甚至有人到海里去寻宝。“宝”既然为人所爱,试举其要者:

一、美德是自我之宝。个人的财宝,不是金银,不是土地,我们自我的宝贝应该是美德;有美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才能赢得人缘。所以,一个人宁可没有财宝,但不能没有美德;宁可没有金银美钻,但不能没有慈悲善良的美德。有美德,才会受人重视;有美德,才会增加人性的光辉。

二、学问是济世之宝。吾人读书做学问,固然要为自己的生存养家糊口,但真正的学问,乃是为了普济世间。我们看,许多科学家发明飞机、电灯等,改变了世界,造福了人群;许多哲学家,阐明了多少宇宙人生的真理,为世间的问题做了多少探讨;许多文学家,用诗词歌赋,增添了人间多少的美感;许多实业家,为人间的生活物用,做了多少发明、流通。没有学问,何能致此呢?

三、人才是国家之宝。每一个时代的进步,最重要的是要能出人才;每一个国家的发展,也要拥有人才。每个团体都重视人才的培养,因为人才是国家、人类之宝。有济世的才能,是国家之宝;有领导的实力,是国家之宝;能够造福人间,是国家之宝;能够贡献大众,是国家之宝。智慧、慈悲、道德、能力、宽宏大度、舍己为人,这些都是人才应具备的条件,尤其有所谓“天下为公”之念者,必定是国家之宝。

四、和谐是处世之宝。和谐是人间最美好的事。一群舞者,各展风采,但要和谐才能显出美丽的舞姿;一队乐团,各种乐器的演奏,要能和谐才会悦耳动听。一身服装,红黄蓝白搭配,色调要和谐才会好看;一桌菜肴,酸甜咸辣,味道和谐,才会美味可口。人体的五官,眼耳鼻舌身长得匀称,人才会美丽。人际相处,能够和谐往来,人生才会快乐。所以,和谐是处世之宝,和谐是世间最宝贵的事。

五、远见是发展之宝。世间上的人千百万种,有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有的人百年人生只为眼前打算,有的人感叹人生苦短,但无论怎样,都不能不为子孙的未来做永久之想。人要有远见,要看得到未来,例如建高速公路,要知道十年、二十年后的交通状况;发展生产,要知道五十年、百年后人类的生活。现在的环保、生态保护,不但是爱护地球,也是为未来人类幸福而设想,这就是远见。有远见,才有未来长远的发展。

六、信仰是人生之宝。常听人说“我没有什么信仰”,这句话听来不觉让人为他惋惜。人生有信仰才有力量,有信仰才有希望,有信仰才有未来。信仰不一定是信仰主义,或是信仰宗教,最重要的是,要信仰自己。信仰是人生之宝,为什么不要有信仰呢?为什么要舍弃信仰之宝,而做一个贫穷的人呢?人生要活得踏实,活得安乐富有,就应该建立正当而正确的信仰。

宝之为人所爱,举世之间只要听说哪里有宝藏,大家莫不争先恐后,竞相挖宝。以上所举社会人生之宝,更有待全民一起来挖掘、开采。

无用之用

世间的物品,分为有用的、无用的,甚至人也会被归类为有用的、无用的。人的身体上,更被划分成有用的头脑,以及眼、耳、鼻、舌等,其他如盲肠、皮屑等,都被认为是无用之物。其实不然,最坚硬的石头,也可以培养出钻石;最肮脏的污泥,也可以生长出芬芳的莲花。天生万物,有用无用,要看各自的立场,我需要他,就认为这是有用的;我不需要他,就认为是无用的。一般人认为身体上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对人体还是有很大的作用,试说如下:

一、眉毛。人的五官,眼睛管看,耳朵管听,鼻子管呼吸,嘴巴管吃饭和讲话,都有很大的用处,唯有眉毛最没有用。但是,我们把眉毛摆到眼睛下面,或是耳朵、鼻子之下,甚至干脆不要眉毛,人就不像是个正常的人;唯有让眉毛长在眼睛上面,才像一个人。因此,眉毛看似无用,其实无用中自有大用。

二、小指。一般人都认为小拇指没有用,五个手指头拿东西,有没有小拇指,无关紧要。有一名男士,在外拈花惹草,太太坚持要离婚,男士砍下小拇指发誓,绝不再犯。他最初以为砍了小拇指没有关系,但是有一天耳朵痒的时候,发现没有小拇指掏耳朵,很不好受。其实,小拇指在五指中看似最小,最没有用,但是合掌恭敬时,是它最靠近圣贤。

三、垢秽。人的身体上,因为新陈代谢,不时会产生垢秽,人都喜欢用肥皂把它洗干净。其实,洗得太彻底,也不合健康之道,因为垢秽也有保护皮肤的功能。当然,垢秽也要去除,因为人体新陈代谢作用,不断循环就有新的垢秽产生,所以适时洗净垢秽是必要的,但不能完全没有垢秽,否则皮肤也会百病丛生。

四、胆囊。过去我们对身体的认识有限,认为心肝脾胃脏,甚至大肠、小肠、胆囊等,都非常重要。此中尤以胆囊位于肠胃之间,胆汁能分解电解质,具有帮助肠胃消化的功能。但现在医学发达,认为胆囊可有可无,所以现代人胆囊有了毛病,干脆开刀割除,也只是一种小手术。甚至割除胆囊的人,还洋洋自得地说:我现在是“无胆”之人!因为人的胆量,不是靠胆囊而有,而是靠气质、智慧、勇气。不过话虽如此,割除胆囊的人,因为缺乏激素,容易拉肚子,所以缺少了胆囊,还是不好。

五、指甲。过去一般人总是认为指甲没有用,指甲一长,就觉得难看,非要剪去而后快。但是指甲除了能保护富含神经的指尖免于受伤害之外,平时生活中,搔痒、掏耳、刮垢等,都需要指甲,怎能说它无用呢?

六、盲肠。一般人提到盲肠,不但觉得它无用,甚至认为有害,所以只要盲肠有了一点小毛病,就干脆把它割除。其实盲肠位于大肠与小肠之间,能阻止小肠已消化过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后反流进入小肠。此外,盲肠还有吸收水分,以及暂时贮藏食物的功能。甚至盲肠里有许多细菌,可以利用肠子里的一些简单物质,转化制造成人体需要的重要养分。

所以,世间任何东西,有用而用错了,才是无用;无用的东西,用对了,也是有用。

少什么?

在童年的时候,慈祥的父母经常会问我们:你有少什么吗?我们都说:不少什么!少年时期,老师也会偶尔关怀一下,问一声:你少什么吗?我们为了自己的尊严,在师长面前也说:我不少什么!及至长大,却发现自己的人生,少的东西太多了!

仔细算一算,人生少什么呢?

一、衣柜里少衣服。穷!穷!穷!再怎么穷,总有个衣柜子,但是有衣柜,里面没有衣服可放,有什么用呢?

二、米缸里少米粮。一个正常家庭,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应该样样具备才对,但人间岂能家家富足?有的贫寒之家,米缸里经常缺粮,其他的油盐酱醋茶,就更加没有着落了!

三、银行卡里少钞票。现在社会进步,几乎人人都有很多卡,金卡、银卡、钻石卡;刷卡的时候痛快,之后银行催缴卡债,可就不胜负担了。一个上班族,每个月工资能有多少?刷卡的时候毫无预算,只知尽情地刷刷刷,其实每刷一次卡,都像在剥自己的皮、抽自己的筋、割自己的肉一样,不懂节制地刷卡,刷到最后人生只会皮骨无存。

四、书橱里少书籍。过去的家庭,客厅里少不了装设一个酒柜,后来提倡书香社会,很多人附庸风雅,把客厅的酒柜换成书橱。但是书橱里空无书籍,或者顶多摆个套书当装饰,平时并不看书。一个家庭里,人人与书无缘,怎么会进步呢?

五、头脑里少智慧。现代人,每天为了家务忙,为了上班忙,甚至“为人作嫁为人忙”。每天忙着杂务,不懂自修,头脑里怎么会有智慧呢?头脑里没有智慧,就像枯木不能逢春,小树不能成荫,没有智慧的人,能做什么呢?

六、人生里少贵人。一般平民百姓、农工之家的小孩,眼看着别人总有个亲戚、朋友,偶尔拉抬一下,很容易就有机会出人头地。可是自己“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贵人在哪里呢?假如一些社会公益团体,能做平民大众的贵人,经常举办一些职业训练,替各行各业招考人才,不断提供各种就业信息,让一般人都有机会上进,不是很好吗?只是这样的贵人也不容易找!

七、心灵里少空间。现代人每天忙碌,漫无目标地忙碌,不但让人头脑少智慧,心灵里也没有多余的空间,让自己能够从长计议,让自己有一些伸展的机会。心灵里充塞了无奈、无知、无望,只有无语问苍天:人生的希望到底在哪里?

八、生活里少满足。社会上,再有钱的人,永远不知足。有了大楼,想住别墅;有了国产汽车,希望拥有进口奔驰。有了娇妻,还想美妾;有了一百万,还要拼命赚他个千万、亿万……人生不知足,永远都是穷人,永远不快乐;反之,知足的人,睡卧地上,犹如天堂。知足常乐,人生夫复何求!

要什么

要什么?大至国家有国家的需要,小至人民有每一个人民的所求。企业家们都是要发财;负责开山、造桥的工人,他们要平安;读书的人要有好的成绩;青春的少女要有一个喜欢的婆家;就是路边的小草吧,它也希望有点露水来滋润;一些野生动物们,都希望有个隐蔽的地方,让它躲藏。

要什么?这是人的天性。小孩子出生以后,就要吃奶;等到懂事之后,就要安全,要人爱他,要有保护。国家要有国防,学校要有名师,这个世间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才是可爱的世间。

人,到底要什么呢?

一、要面子。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人是最要面子的民族,他可以把最喜爱的东西拿到当铺典当,也要风光地请一桌客人,显得有面子。有人不惜万金,找人巴结权贵,为的是能和权贵见上一面,感觉很有面子。中国俗语说:“吊死鬼擦粉——死要面子!”要面子还是好事,一个人就怕不要面子,不要脸,那就麻烦了。不知耻,就是不要面子;要面子很好,但是不能“死要面子”!硬是穷要面子,有时过分还不如自然的好。

二、要钱财。人,除了要面子,再者就是要钱财!因为有钱能使鬼推磨;没有钱,就会没有面子,就会被人看不起。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世间上哪一个人不爱钱?哪一个人不是为了钱财在辛苦,在拼命?只是要钱必须正当,总不能“棺材里伸手——死要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要的钱财如“善财”、“净财”,可以多多益善!有了钱财,不但可以自己花用,还可以用钱财来救人救世,怎能说不要钱呢?“黄金是毒蛇”,但是黄金也可以变卖成为物质,用来救灾,成为救苦救难的资粮。

三、要欢喜。现代人比较现实,也比较聪明,他可以不要横财,不要奖章,但是不能不要欢喜;能够让全家老少吃得欢喜,穿得欢喜,生活得欢喜,那么这一家人就算是最幸福的人了!如果生活过得不欢喜,就算再有钱,名位再高,也没有意义。

四、要平安。人类为了生存,首先要顾及现实的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丰足了,就会追求精神生活;精神生活也充实了,就要追求艺术生活;艺术生活也美好如愿了,就需要宗教生活来安定心灵,以满足最深层的一种对“平安”的渴求。人需要平安,大人出门在外,最挂念的就是家中小儿小女的平安;长大的儿女外出工作,他最挂念的就是老父老母在家是否平安,尤其在战乱,或是自然界发生水、火、风、震等天灾时,远方的亲人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那可真是“家书抵万金”啊!

人,可以不要什么赏赐,不要什么富有;人,只要能平安地活着,活得尊严,活得欢喜,那就和一般人祈求的“国泰民安、政治清明、经济繁荣、风调雨顺”一样的需要,一样的美好了。

小费

现代旅游观光业十分发达,国民普遍都有出国旅行的经历;走遍世界各国,几乎都有给小费的习惯。

关于给小费,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例如美国就是一个习惯给小费的国家,平时上馆子用餐,不但倒茶添饭要给小费,就是替你挂个外套、拎个包包,都要给小费。反之,日本人并不赞成给小费,但这不代表日本比较伟大,事实上他们是把小费改为服务费,早就算进消费额里,由他们的机构代为收取罢了。

给小费好不好?并无定论,但是对于一些在底层服务的员工,你给他一点小费,他会提供给你更好的服务,所以有些人乐于给些小费,不但能给对方欢喜,也可以提升服务的品质。但在某些国家,小费非常盛行:当你进驻饭店,侍者帮你拿行李,你要给小费;进了房间,侍者送来茶水,也要给小费;到了用餐时间,侍者引你入座,还未开始用餐就要给小费。小费如此烦琐,也不禁令人心生反感。

我个人觉得,随喜给点小费,还是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小费具有如下意义:

一、小小布施。佛教倡导“布施”,但是俗语说“善财难舍”,平时要我们做一些大额的捐献,有时碍于财力不足,或是性格使然,并不容易真心喜舍。可是给个几块钱的小费,负担不重,却可以让我们从小小的布施里,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同时提高自己的尊严,让自己的人格、身份都因小费而提升。

二、惠而不费。“小费”顾名思义,所给的金额并不大,以美金来说,一般都是给个一元、二元,所以只要身上有个十元、百元美金,就能到处给小费,对普通出外旅行的人来说,负担并不太重。若以台币来说,十元、二十元也不算太少了,随时在身上放个一百、五百元的零钞,走到哪里都可以施人一点恩惠,自己又不会太费力,真可以说是“惠而不费”。因此,小费的给予,能够广结善缘,何乐而不为呢?

三、养成喜舍。人之性好贪,“贪得无厌”已经成为一般人的习惯;给小费正可以让我们养成喜舍的习惯,去除悭贪的恶习。一个人如果懂得喜舍,所谓“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假如一个国家的全体人民,大家都有喜舍的习惯,能从布施一些钱财的喜舍,到布施善言美语的鼓励,乃至慈眉善目、满脸笑容地待人,让整个社会充满了人情的温暖,则人间必能因此而美化。

四、增加和谐。一般来说,小费大都是给底层的员工,由于他们收入少,生活比较困难,能够适度地给他们一点小费,不但是一种鼓励,也能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相对的,他们获得了小费的鼓励,也会加强服务,善待顾客,如此双方都能以善心美意相对待,必能充满祥和之气。

一般而言,基层的劳苦大众还是占社会的多数,如果我们能布施一点小费,姑且不论对他们有多少实质的帮助,但至少能表达我们心中对他们的谢意,必能带给他们欢喜,同时增进人际之间的友谊,间接地也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如此小费的价值,不是很有意义吗?

兴趣

人生最重要的本钱,就是要有很多的兴趣,没有兴趣的人生,生活一片茫然,了无生气。所谓“兴趣”,有的人对音乐、舞蹈等艺术有兴趣;有的人对篮球、排球等体育运动有兴趣;有的人对经营工商、创办事业有兴趣;有的人对乐善好施、从事社会公益有兴趣。因为有兴趣,人生才有意义;因为有兴趣,日复一日,人生才会充实好过。

人生不一定都能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但一定要能喜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军人从军,他的兴趣在沙场上;女人操持家务,她的兴趣在厨房里。青年学子的兴趣在图书馆,科学家的兴趣在研究室。有的人志在天空,就从事航空事业;有的人志在海洋,就以海为家。总之,人生要培养兴趣,不管士农工商、贩夫走卒,有了兴趣才有人生。

我们要如何定义“兴趣”呢?

一、兴趣不是不良嗜好,要有正当性。兴趣要有正当性,而且要有理想,有抱负,兴趣不是不良嗜好。例如,吃喝玩乐,那不是兴趣,而是陋习;喜欢游手好闲,那也不是兴趣,而是懒惰。凡是没有正当性的工作,没有正当性的语言,没有正当性的行为,都不能成为兴趣,千万不可用不良嗜好作为自己的兴趣。

二、兴趣不是闲散度日,要有建设性。兴趣不是有无都好,要热爱它、执著它,更要欢喜投入,而不是闲散度日。例如,喜欢农业的人,能把一亩田地种好;喜欢园艺的人,他把花草视如生命。所谓兴趣,要让自己因它而忙起来,忙着研究、忙着公益,忙着服务当义工;能忙,就有兴趣,就有建设性,就不会闲散度日,生活自然增加意义。

三、兴趣不是一时兴起,要有持久性。有的人想要练习书法,写没三天,毛笔放在哪里都记不起来了;有的人兴起想学二胡,拉了没几天就兴趣缺缺。有的人养宠物,小猫、小狗才养几天就送给别人;有的人养小鸟、小鱼,养到后来甚至把它们都给饿死了。兴趣要能持久,没有持久性不算兴趣。喜欢读书的人,能在图书馆一坐经日;喜欢画画的人,从早到晚不完成不罢休;喜爱机械的人,不把螺丝机械握在手里,就好像失去生命;喜爱农业的人,没有锄头扁担就好像生活没有意义。兴趣虽然也有阶段性,例如童年的兴趣、青年的兴趣、壮年的兴趣、老年的兴趣都有不同,但是也要有持久性,不能三日一变,五日一改,更不能“一日曝之,十日寒之”,这是对不起自己的兴趣。

四、兴趣不是自我娱乐,要有利他性。兴趣不是个人的娱乐,兴趣要有益于社会大众,要能造福人间,所谓“自他两利”,才是正当的兴趣。有的人兴趣在打牌赌博,有的人兴趣在吃喝,有的人兴趣在游荡,有的人玩世不恭,甚至每日生活不离烟酒,每天早晚想入非非,这是空荡的人生。兴趣要能有利于人,例如喜欢造桥铺路,喜欢乐善好施,喜欢排难解纷,喜欢利乐有情,有“利他性”才是正当的兴趣。

兴趣是人生的意义,兴趣是人生高尚的嗜好;兴趣有益于自己安定身心,兴趣更能推己及人。兴趣要能与社会大众融和,兴趣要能让社会接受,甚至要能发扬特殊的兴趣,成为一种成就。试看棒球投手王建民、云门舞集的林怀民、金曲歌后张惠妹、名雕刻家朱铭等,他们不都是因为兴趣,继而锲而不舍地把兴趣当成使命,化为生命的动能,因此而能成功的吗?所以,正当的兴趣对人生的重要,由此可见。

相对说

自从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世间很多思想、学说因而改变,过去所认定的一些看法与观念,不得不重新调整。

确实,世间无论大小事情,都有相对的关系,例如祸福、生死、贫富、成败、真假、贵贱等,都有相对的关系。但是,相对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还是可以调和、调换的,例如生死,生了要死,死了要生;再如祸福,是祸也可能因祸得福,福报也会隐藏祸患,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其中自有因果安排。以下兹就相对的关系,列举数则一说。

一、有与无。世间上的人总认为,“有”、“无”是两个对待的,有的不是无,无的不是有。但事实上,有的也会无,无的也会有。你本来没有钱,忽然捡到一块钻石,或是家院后方发现一块油田,你不就发财了吗?有财有势的人,忽然遭遇了一场横祸,财富一夕之间荡然无存,什么也没有了。因此,假如有慧眼的人,能彻底认识世间,就会知道,有的非真有,无的非真无;有的是有限有量,无的是无穷无尽。无反而更大、更多。

二、难与易。世间上有难做的事,有容易做的事。会做事的人,困难的事也会变成容易;不会做事的人,容易的事也会觉得困难无比。过去有一个继母,凡是困难的事,都分给前妻的儿子做,轻松容易的事,留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做。例如,让前妻的儿子挑砖头,自己的儿子挑稻草,但是一阵大风吹来,稻草被吹得一根也不剩,砖头却完好如初。所以难的不见得不好,轻松的也不见得容易成功。

三、内与外。人因为所在的方位不同,所以有内外之分,例如,你在卧室里面,我在卧室外面的客厅;你在内,我在外。但是门口有人对我说:你到外面来,我有话跟你说。到底谁是内,谁是外?只因立场不同而有分别。事实上,宇宙间,空间无内无外,时间无始无终,只是我们强加立名,因此有内外、有始终。如果我心里爱我的一家人,一家人都在我的心里;我爱我的国家,国家都在我的心里;我爱全世界,世界都在我心中。我的心有多大,就能包容多大,在广大如虚空的心中,哪里还有内外呢?

四、苦与乐。世间苦乐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在快乐中,可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他仍然觉得生活很苦;有的人在艰苦中奋斗,但是他心中充满乐观喜悦。有的人珍肴美味吃不下,有的人粗茶淡饭吃得津津有味。苦乐不是必然的,是可以任由自己改变的。佛教讲“法界唯心”,心如工厂,可以制造快乐美好的产品,也可以产生烦恼痛苦的东西,一切都看自己如何调心。

五、大与小。世间上什么是大?世界为大。什么是小?沙尘为小。世界不大,因为虚空中不知有多少百千万亿个世界;你说沙尘微小,沙尘中也包容无限的世界。所谓“须弥纳芥子,芥子藏须弥”,一百吨的石头很大,一克拉的钻石很小,其价值究竟谁大谁小?所以大的非真大,小的非真小,脏的非真脏,净的非真净;净秽大小,是非好坏,在佛教的华严世界里,都有特殊的意义。我们何不换个心情,以智慧来领略真理的另一番世界呢?

肆·更新自己

伏惑,顾名思义,就是降伏烦恼、开解迷惑。一个整天愁眉不展、烦恼重重的人,怎会有心思去“包容”呢?伏惑,就是要冲破迷津,悟彻人生。悟是水到渠成,悟是一针见血。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

更新自己

《四书》里的《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明人要不断地更新,才会进步。

衣服破旧了,要换一件新的;房子老旧了,要加以翻新。新的环境,新的人事,新的团队,必定有新的发展。一般常讲,这是个新时代,对于老旧的过去不能留恋不舍,否则会被讥为“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没有进步。因此,人要从旧有的里面脱胎换骨,脱颖而出,不要留恋过去,要懂得自我更新。

如何自我更新呢?更新自我之道,在于:

一、反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人要反省,才能更新,才能进步。例如,我往日的作为有合乎他人的需要吗?我所有的想法都能与人融和一致吗?我的所作所为都能对别人有所利益吗?每日都能反省自问:我对父母有尽孝吗?我对朋友有帮助吗?我对社会有贡献吗?我自己的行为有错失吗?我的良心能安稳吗?人能反省,必有长进。

二、认错。认错是美德,更是勇敢的表现。所谓“知错必改,善莫大焉”,人不可能不犯错,但犯了错要能知错,而且要“知错必改”,一定会有进步。人的经验阅历,都是从失败、错误里,一次一次累积而成为智慧,所以一个人都不曾犯错没有了不起,知错能改才是伟大。但是犯错而不认错,那就是罪过了。我们看社会上,有一些人“死不认错”、“自以为是”,他的人缘,他的成就,必然大打折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