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6)(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1 07:18:49

点击下载

作者:徐清泉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6)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6)试读:

摘要

本书围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主题,结合“十三五”时期上海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和紧要方面,切入全市层面、区县层面及机构层面的相同相关工作业务领域,深入研究总结推动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的内在规律和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分析制约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瓶颈问题,努力探寻富有操作性的破解思路,同时还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实践动态,乃至境外海外相关典型个案作必要的研究关照。

全书由以下五个内容板块组成,即总报告、社会化专业化研究、专题个案研究、节庆活动研究及比较与借鉴等。本书对于文化管理者、文化经营者、文化专家学者及高等院校学生等跟踪把握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发展动向,研究分析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和实践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Abstract

Centred around the theme“Towards Socially Engaged and Professionalised Public Culture Service”, this book examines and summarises the intrinsic logic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terms of promoting socially engaged and professionalised public culture, analyses bottle-neck problems that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identifies feasible solutions. The book investigates relevant work at municipal level, district and town level and organisational level, with reference to key issues in regards to building a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within Shanghai' s th13five-year plan. At the same time, this book elaborates on practices in other areas in China and typical cases in other countries. The book consists of five sections:General Report, Studies of Socially Engaged and Professionalised Public Culture Service, Case Studies, Research on Festival Activities, and Comparisons and Lessons. The book offers a valuable source for administrators and managers in the cultural sector, cultural studies scholar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wish to track practices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 Shanghai and inquire in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Ⅰ总报告1以社会化专业化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2015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公共文化研究室钱泽红(执笔)

2015年,上海公共文化建设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按照上海市对文化工作的总体要求,以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把握“保基本、重内涵、激活力、提效能”的总基调,立足于机制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以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专业化,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为了全面反映2015年上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状况,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会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公共文化研究室编写本报告。一、2015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数据

2015年,全市共拥有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125家,各级各类美术馆54家,各级公共图书馆238家,区级文化馆24个,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26个,居村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5245个,农家书屋1514家,百姓健身房125家,青年中心479家,社区学校212个,社区创新屋79家,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文体中心、体育场(馆)等文体场馆共23个。共认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1项,扩展进入前四批名录的项目1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总数达到220项。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有效读者证288.82万张。二、2015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情况(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顶层设计1.制定并颁布《上海市贯彻〈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依据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制定了《上海市贯彻〈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上海市基本公共文化实施标准(2015—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标准》),于2015年8月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正式发布。《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目标,指明未来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意见》还明确了上海市公共文化发展在组织领导、财政支撑、人才队伍和法制建设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制定了上海市推动公共文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与同时颁布的《实施标准》一起,作为“十三五”时期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用以全面指导未来全市公共文化建设。2.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进度

为稳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5年完成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起草工作,目前此项条例已经在2015年上海市人大全体会议上表决通过,将于2016年颁布实施。非遗保护地方性立法,是上海市文化创新发展的点睛之笔,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制度化、规范化保障。3.制定相关行业“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相继完成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发展“十三五”规划,并向全社会公示,征求意见。

博物馆发展规划将优化博物馆发展体系,强化博物馆集聚区建设,营建重点博物馆项目作为“十三五”期间的首要任务,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结构优化,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并达到国际大都市博物馆发展水平。

美术馆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上海市美术馆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美术馆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完成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在未来五年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阶梯型上海美术馆生态结构,力争涵盖更多的艺术类型,服务于人民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图书馆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上海图书馆事业的主要发展目标是进一步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布局,重点推动市、区县两级图书馆新馆或改扩建建设,积极推进大型居住区、基本管理单元等新的城市规划区域配套图书馆建设,完善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新格局,提高图书馆服务信息化、现代化水平。4.召开全市公共文化工作会议

2015年2月,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召开上海“2015年寻差距、找不足,提供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座谈会”,专题部署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工作。2015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总结2014年度上海公共文化建设工作,部署2015年全市范围内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并对上海市首批101个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进行表彰,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5.推动街头艺人立法

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门与华东政法大学社会管理学院开展合作启动《上海市街头艺人表演活动管理条例》立法调研工作,基本掌握了本市街头艺人生活现状、街头表演管理的法律环境,论证了地方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立法建议,形成了《上海市街头艺人演出活动管理立法调研报告》和《上海市街头艺人表演管理条例》草案,并将该立法项目申报上海市人大2016年立法正式项目。6.推出《博物馆、美术馆服务规范上海标准》

2015年3月,上海市正式出台了《博物馆、美术馆服务规范上海标准》,填补了国内在文化、博物旅游行业服务标准的空白,与2014年推出的剧场服务标准和未来计划出台的电影院服务标准一起,将共同构建起本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和管理的服务标准体系。(二)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1.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施网络

上海市继续大力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达标建设,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设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26个,覆盖了2014年底前设立的209个建制街道乡镇。2015年新析出的四个街道的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也列入规划。“十二五”期间,上海新增了大型居住社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套建设、域外农场大型社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以及由于市政建设规划、行政区域合并等原因,造成行政区域扩大、人口数量激增的区域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分中心建设。2.优化重大文化设施空间布局

上海市加强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和上海大歌剧院等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落户浦东的规划研究,推动项目立项、启动概念方案和建筑设计国际征集和招标工作。同时,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等一批项目规划选址和立项前期工作也在有序进行。201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协调推进淞沪抗战纪念馆、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等抗战主题纪念设施改造、建设,优化了上海市博物馆的主题类型,营造了珍惜和平、创新发展的氛围。3.不断缩小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差距

在满足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本要求的同时,上海公共文化配送服务将文化资源分配向郊区倾斜,加大对金山、奉贤、崇明的配送力度,这三个远郊区县人均公共文化配送资源倾斜额度由2014年的5%提高到8%,经费从3.36元增加到4.40元,增幅达到27.7%,进一步缓解了中心城区资源聚集、远郊区县资源稀缺的状况。在服务人群方面,通过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配送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覆盖了社区群众、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不同人群。(三)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1.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2015年3月,上海市文广影视管理局出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相关政策,发布了1个工作方案外加6个配套文件,即《关于推进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和《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标准》《上海市关于政府购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参考流程》《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主体资质标准》《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监督管理办法》《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费用参考》《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权委托管理服务合约参考文本》。这一系列配套文件,今后将每两年修订一次,使上海市在探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方面不仅做到了有规可依,有据可查,还可以根据本市公共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不断做出灵活调整。

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工作的总体思路为“积极推进专业化,循序渐进社会化,鼓励发展连锁化”。根据这一要求,从2015年3月开始,在徐汇、浦东、嘉定、闵行等4个国家和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试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

2015年7月,中宣部、文化部在上海召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经验交流会,肯定了上海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营管理方面的创新做法和经验。2.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度

上海市文广局修订了《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以项目申报、组织采购、项目评审、合同签订、项目监管、审计监督等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购买流程,将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并严格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提高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质量水平和资金效率。2015年4月,上海市文广影视局发布了2015年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公告,向社会力量购买17类、70项服务事项。3.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

上海市积极探索有关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准入、培育、支持、监管等制度,促进文化类社会组织健康蓬勃发展。2015年上海市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状况良好,以上海市宣传系统为例,上海市文广影视局业务主管的文化类社会组织203个,其中社会团体46个(含行业协会8个),民办非企业139个(含民办博物馆23个),基金会18个,其中2015年新成立的社会组织33个,占现有文化类社会组织总数的16%。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业务主管的社会组织15个,其中社会团体13个,民办非企业1个,基金会1个。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业务主管的社会组织24个,其中社会团体21个,民办非企业3个。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业务主管的社会组织180个,其中社会团体163个,民办非企业17个。中国福利会业务主管的社会组织6个,其中社会团体1个,民办非企业4个,基金会1个。4.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制机制

2015年,上海市向全市公开招募文化志愿者,并通过举办个性化、体系化、对接化的志愿服务培训,全方位、多元化提升文化志愿者服务效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和方式,在建设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程中,营造多方参与、互通共享、优势互补的公益文化新气象。

公共文化服务基层单位工作任务繁重,但人员相对紧缺。为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各区县在完善志愿服务方面也进行了有益尝试。如,杨浦区图书馆设立志愿者基地,鼓励志愿者践行志愿承诺、回馈社会,专业志愿者队伍从起步时的十余人已发展至如今的800余人,培育和打造了涵盖阅读推广、心理导航、科普教育等专业领域的8项品牌志愿服务项目。金山区强化志愿者建设,鼓励志愿者在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同时,在村级设施管理、活动策划、服务引导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引导文化志愿者在服务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升。5.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2015年,上海市针对公共文化领域复合型、专业型人才较为缺乏的现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文化人才的培育,采用灵活的培训模式,通过组织文化从业人员参加培训班、开展职工业务学习、选派干部职工深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基层单位上门实地辅导等方式,提高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强化人才队伍综合素质。(1)完成三年“万人培训”计划。2015年是“万人培训”计划收官之年,全年项目开班16个,讲座9场,培训3500人次。2015年的培训工作加大了对现有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的辅导,继续向广大社会组织开展公共文化培训,培训对象重点向街镇及村居文化人才倾斜,目的在于提升基层文化人才业务水平。“万人培训”将学习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作为重点讲解内容,制定密切联系实际的课程,不断丰富培训形式,有力地提升了全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培训满意率达到98.7%。(2)上海市对口支援边疆地区公共文化骨干培训。上海在大力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利用优势资源服务边疆地区。2015年先后举办西藏日喀则市非遗传统手工艺青年企业家来沪培训、新疆喀什四县基层文化干部送教培训,两地非遗和群众文化领域骨干人才共约150人参加了培训。

援疆培训聚焦非遗保护如何焕发活力,如何策划有鲜明特色的群文活动等方面,兼具前瞻性和实用性。培训工作选派上海一流师资力量授课,传授工作经验和方法,针对少数民族学员特殊性,以现场教学为主,重视师生讨论与互动,还建立了后续深度合作交流机制。上海对口帮扶并不局限于经费与技术,还帮助边疆地区建设文化骨干队伍,推进当地公共文化发展。(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2015年7~12月,上海市顺利完成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任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上海)培训班在本市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大学3所高校成功举办。三校共有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200余名非遗传承人走进大学校园,通过课程进修“拓眼界、打基础、增学养”,由大学老师指导非遗传承人探索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创新之路。培训活动在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上获得文化部表扬。2015年7月30日至8月4日,上海市还首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统医药专题培训班,10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探索通过文医结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唤起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四)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1.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机制

2015年上海市在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方面,积极探索公共文化配送服务集约化发展,在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更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发挥市区资源联动机制的效益,进一步健全三级配送体系,做优、做精市级配送;做实、做强区级配送;激活、推动街镇配送,努力为不同人群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高百姓满意度。在工作机制上,为使社区更加合理地享受文化资源配送,弥补市级资源分配不足,各区县积极开展调研活动,深入了解社区文化需求,增加配送主体,丰富配送项目和内容,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网络平台,强化需求对接、市区联动、举手参与、购买服务、绩效评估五大机制,真正把质量优、互动性强、老百姓喜爱的文化产品输送到社区,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服务内容。2.丰富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内容

截至2015年11月底,上海东方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服务平台为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配送沪剧、越剧、话剧、评弹及综合演出1437场,东方讲坛讲座687场,社区文化指导员17183人次,东方社区信息苑提供信息服务1616万人次,公共文化信息化活动项目66250场,公共文化服务拓展项目(包括讲座演讲、展览、活动)413场(项),参与配送的社会主体比2014年增加了34%。2015年17个区县配送机构共配送演出1782场,培训辅导39200人次,讲座420场、展览展示120场,书报音像63267册(件),公益票10万张,上海市配送服务受众总人次达到2325万,市区两级服务总场次较2014年增加27%。3.拓展上海市民文化节办节内涵

201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继续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效应,以“家”为主题,通过举办市民合唱大赛、市民手工艺大赛、中华语言文字大赛、中华传统戏曲大赛等五大赛事,结合市民舞蹈、市民科普、市民普法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共推出各类活动47000多项,惠及群众2800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上海市民文化生活,切实提高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使用率。

201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体现出新的特点。首先,结合市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社会和市场的创意、资本、文化项目、人才,在文化节的平台上充分展示,活跃了市民文化节展现市民文化风采的“大舞台”;第二,以市民文化节为主要载体,各区县将各项传统文化活动纳入市民文化节统筹安排,打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社区的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市民文化节的举办推动各区县群众文化活动多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联办,提升了文化活动影响力;第三,从2015年起,上海开始筹备成立上海市民文化协会,今后将主要承担上海市民文化节的策划和运作,实现了文化节庆运作机制的创新。4.提升重大公共文化活动服务效能“201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期间,针对读者对荐书、导读需求强烈的现状,积极宣传推广主题图书和相关阅读活动,在组织500余家出版单位携15万余种图书亮相书展的同时,更组织了近千位中外作家、学者和各界名人汇聚上海,在主会场和多个分会场举办了近700场活动,引导市民“精读”“深阅读”。上海市还越来越注重全民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把书展吸引来的嘉宾更多地“引流”到区县,使区县分会场活动品质有所提升。

上海市作家协会以文学公益活动为载体,将文学服务向公共文化领域延伸,2015年共举办思南书集和思南读书会系列活动90余场,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作家、学者、文化人士与读者对话交流,思南读书会凸显了文化和文学的魅力,激发了市民的文学阅读兴趣,正在成为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上海文化新地标。2015年上海市作家协会成功举办“书香上海悦读季”系列活动,携手全市17个区县推出138场活动,邀请上海作家王安忆、叶辛、赵丽宏、王小鹰等开设文学讲座和阅读分享会,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上海各级公共图书馆结合“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在“4.23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各类阅读推广活动621场(次),市民参与人数达到28.3万人次。

2015年“文化遗产日”非遗系列活动紧紧围绕“非遗十年”主题,聚焦“传统手工艺”,发动全市百余家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推出“2015非遗活动大放送”,包括10项重点活动、39个互动体验项目、13场讲座培训、21场展演、37个展览、20个专题非遗展馆,共140项全民非遗体验活动。非遗系列活动鼓励市民通过观赏、聆听、触摸、学习、游戏,全面了解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拉近非遗与普通市民的距离,使市民更加热爱上海,更加热爱本土文化。2015年,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门与上海市教委合作,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本市共有23所大学参与,吸引师生2000余人次。5.激发群众文艺创作活力

群众文艺创作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命力和原动力,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上海的群文创作在群众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原创作品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涌现了一批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现实生活、关注社会需求、表达百姓心声的文艺作品,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上海的市民文化节、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提供了坚实的内容支撑。

2015年“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促进文艺创作出精品、出人才,体现出群众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的新气象。群文原创作品紧紧围绕“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和“中国梦”两大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作品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提升。展评展演活动在各区县、各单位层层选拔的基础上,全市共上报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4个艺术门类共170多个原创作品,6天共举行了10场展演。经专家评审和建议,共有31个作品获“优秀新作奖”, 88个作品获“新作奖”。“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激发了全社会的文艺创作活力,获奖作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群众审美追求,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6.营造良好城市文化氛围

2015年,上海市努力促进公共文化融合发展,推动文化活动走向广场、楼宇、地铁等城市公共空间、生活社区,更加贴近日常生活,贴近群众,营造良好城市文化氛围。其中,文化陆家嘴系列活动经过一年多的探索,2015年逐步形成一批品牌项目,如白领午间艺术讲座、爵士环城音乐会、“陆家嘴好声音”金融白领歌唱大赛等,公众参与度显著提高。文化陆家嘴系列活动在操作模式上呈现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演出空间更加拓展、文化项目更加丰富的特点,在陆家嘴地区的金融白领中形成了较好的口碑。2015年,陆家嘴地区还首次组织专业美术展览登陆商业楼宇,这是“文化陆家嘴”项目在营造区域文化氛围方面的又一次新尝试。而“文化地铁”项目,全年组织周末地铁音乐角公益演出累计达到300场;举办“2015穿越时空,激荡心灵——中外诗歌进地铁”系列活动;在上海市地铁全网络14条地铁线路共计开通25列主题地铁“文化列车”,在4座地铁车站设立“中外诗歌墙”,展示近200首中外经典诗歌。让专业演出走进广场公园,让高雅艺术走进市民生活,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2015年10月至12月,上海市以“城市更新”为主题,举办“2015城市空间艺术季”。艺术季活动以“国际性、公众性、实践性”为宗旨,通过各类主题展览、案例展示、论坛沙龙、市民活动等内容,优化市民生活空间、工作空间、文化空间,提升上海城市空间的文化品质。(五)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台发展1.促进“文化上海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文化上海云”建设采用“一个总平台+若干个子平台”的建设方式,按照“统一规范,分头推进,独立运营,系统整合”的原则,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市级文化场馆和各区县,明确建设主体,落实经费保障。2015年4月,依据《关于推进文化上海云平台建设的通知》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各区县、各单位推进“文化上海云”的建设标准、规范以及推进建设的时间表。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目前,嘉定、浦东、静安、徐汇、长宁、闵行、金山、松江、崇明、宝山、普陀等11个区县子平台已顺利上线运营,黄浦、杨浦、虹口、青浦、奉贤等5个区已启动了推进工作,市级总平台的建设立项工作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从已经建成的区县来看,“文化上海云”有效解决了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我要知道、我要参与、我要互动、我要评论”的需求,深受群众好评。2.建设信息化上海数字博物馆群

2015年,上海市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按照建设智慧型城市的要求,进一步扩大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试点,打造上海数字博物馆群。此项工作以全市现有的博物馆、美术馆等资源为基础,加大数字文化资源开发,借助“三网融合”发展,依托各类新型载体,搭建基础信息齐全、使用快捷便利、服务功能强大的数字博物馆网络平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现代传播能力,努力建成中国一流的区域性数字博物馆群。(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1.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度

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浦东图书馆根据浦东新区创建公共文化示范区规划,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效能,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开启了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的破冰之旅。

理事会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2015年3月20日,浦东图书馆理事会成立,并审议通过了《浦东图书馆工作报告》和图书馆2015年度财政预算,理事们还就研究读者需求、提升阅览服务能力、加强阅读引导、开展志愿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浦东图书馆开展法人治理试点,完善了一系列工作机制: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制定《上海浦东图书馆章程》,明确规定了政府和图书馆管理层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设立专业委员会,完善决策支撑机制。浦东图书馆理事会下设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财经专业委员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三个专业委员会。每个专业委员会由理事、若干专业人士组成,负责浦东图书馆专题工作调研,向理事会提交调研报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专业论证。三是成立秘书处,建立沟通联络机制。浦东图书馆秘书处是理事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职责包括组织筹备理事会会议、制作会议纪要、督促落实会议决定事项、负责理事之间的联络等。秘书处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以规范工作,加强服务,确保理事会议决议的执行和实施。四是内外结合,构建多维监督机制。首先,坚持监管主体多元化。政府部门、外部理事、利益相关者均成为监管主体。其次,坚持监管制度规范化,建立了决策失误追究制度,规范了审计制度,完善了信息公开制度。2.开展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工作

2015年,按照文化部《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要求,上海市制定了开展文化馆评估工作的方案。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委托独立第三方机构“上海东方公共文化评估中心”进行评估。评估工作全程采用听汇报、看现场、查阅相关业务档案、公众满意度测评的方式,评估结果经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审核后上报文化部。

从本次文化馆评估工作中反映的情况看,全市文化馆发展势头良好,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硬件水平有了大幅提升;服务方面坚持基本性、公益性原则,服务质量和水平有进一步提高;管理运行机制方面不断创新,在完成区域重大文化任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丰富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构建上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3.公共文化示范区、示范项目有序推进

截至2015年底,上海共有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上海市徐汇区、“宝山区: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平台建设”和“浦东新区: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的运作模式”作为第一批已经创建成功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后续建设,徐汇区承担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课题“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课题研究工作。上海市浦东新区、“松江区:万部图书、千场电影、百场文艺下农村、进社区、到工地、入军营”和“普陀区:苏州河文化品牌打造”作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进入创建工作的验收阶段。上海市嘉定区作为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正在按照国家文化部的相关要求,有序开展各项创建工作。

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建设方面,第一批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嘉定区,第二批创建中的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长宁、静安、普陀和闵行4区,创建中的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共有5个,分别是“静安区:市民剧场”“虹口区:菜场书屋全国示范点”“原闸北区:创新公共文化配送机制,提高数字文化服务能力——闸北公共文化数字配送与互动服务系统”“青浦区:‘清阅朴读’全民阅读推广项目”和“奉贤区:唱响贤城——群文四季歌”。三、2015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创新(一)推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试点,探索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

近年来,上海市以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总目标,在注重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硬件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方面的机制创新。

目前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有全委托管理、对场地设施或文化活动项目实施的部分委托管理和街道(镇)直接管理三种模式,无论选择何种管理模式,核心是要达到“专业化”,即在主体资质、人员资历、治理结构、项目策划实施、成本控制、服务水准、绩效评估等各个方面,都要达到专业水平。从反馈的情况来看,试点区各街镇均已落实了合适的管理模式,并且已经出现一批成功案例,试点工作初见成效。例如,以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代表的项目连锁化管理模式正在部分社区逐步推开;浦东新区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引进、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和文化团队,有效满足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的经验,得到中宣部、文化部充分肯定,被评为“2015全国优秀文化站”。实践证明,政府通过契约方式委托社会专业机构承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与服务,运营成本可控,体现出活力强、水平高的特点,市民满意度显著提升,可以有效焕发基层文化设施的活力。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社会化管理,需要发掘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上海市在广泛征集社会主体的基础上,对首批进入《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合格主体推荐目录(2015年版)》的31家社会主体,进行公共文化业务培训,重点介绍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标准等,提升社会主体的业务水平。今后,上海还将每两年对推荐目录进行调整,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016年上海市将在四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各个区县全面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工作,引入更多的合格社会主体参与管理,进一步探索连锁运营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力争到2016年底,在全市200多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做到“一中心一模式”,实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部按照专业标准管理。(二)改革公共文化配送机制,打造市级公共文化配送升级版

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硬件相适应的公共文化内容供给,2004年始,市委宣传部牵头,着手建立东方系列公共文化内容配送体系,逐步建立起由上海东方社区学校服务指导中心、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东方永乐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后更名为上海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东方讲坛、东方社区信息苑、东方社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等六家配送机构组成的公共文化内容配送体系,为全市社区提供宣教产品、演出、讲座、培训、农村电影放映、信息服务、艺术指导等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服务,提高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

市级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机构运行逾十年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促进了全市区县、街道乡镇公共文化内容配送体系的建立,成为上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新形势、取得新发展,2015年4月,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文明办、市文广影视局、市社联、东方网,开展市级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机构的整合工作,并制定出台了《市级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机构整合工作的推进方案》,明确了改革目标:

厘清业务关系,解决混业问题。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作为市委宣传部直属单位,主要承担着社会化宣传教育的职能。整合后,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的公共文化内容配送职责、项目划归至市群艺馆。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根据新的职能定位,深化拓展社会宣传等其他工作职能。市社联科普处“东方讲坛”项目中面向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送公共文化内容讲座的职能划归至市群艺馆,市社联科普处“东方讲坛”着力发展社会科学普及讲座。

顺应机构发展,明确职能定位。上海东方社区学校服务指导中心近几年来承担的社区学校相关工作职责已相对较少,整合后退出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机构序列,更名为市文明办公益广告中心。原上海东方永乐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已于2013年10月更名为上海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整合后单列运行。

回应基层需求,推动机构改革。东方社区信息苑中心苑虽然设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但由东方网下属上海东方数字社区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开放时间等日常管理不少不能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同步。此次东方社区信息苑改革,主要是推动下放街道(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首先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徐汇、嘉定、浦东)先行开展试点,总结评估后,在全市逐步推开。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本次改革立足新形势下社区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积极适应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新形势、新趋势,整体规划,一体化设计。

整合改革后,市级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工作,由市文广影视局为政府主管部门,市群艺馆为组织实施主体。面对市群艺馆人手不足的问题,积极进行机制创新,专门成立上海东方公共文化配送中心(民办非企业),具体负责市级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工作。公共文化内容配送资金的使用定位,是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社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内容资源。(三)发布首批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激励多方主体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2015年1月20日,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通过《新民晚报》、文化上海微信及微博平台,面向全市发布了征集本市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的公告,并广泛邀请公共文化机构、专家学者、媒体以及市民代表组成推荐评审组。经评议,一共推荐出101个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包括“文化家常菜配送进社区”“上海地铁音乐角”“思南读书会”“公共文化万人培训”等,这些项目主题有创意,工作有创新,社会参与度高,深受百姓喜爱和欢迎。2015年4月,在全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对首批101个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进行了表彰,通过这些项目,引导全社会开拓思路,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公共文化建设将继续着眼于增强文化惠民的实效,探索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Ⅱ社会化专业化研究2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为例郑崇选

摘 要 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系统梳理总结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在典型案例的具体分析中,提炼出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兴建公共文化设施、探索多种形式的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模式、积极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搭建社会参与公共平台、探索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积极推动群众文化自治、公共文化多维监管评估机制日趋成熟等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在此基础上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存在的政府角色认知、社会化与专业化的关系、对社会力量的信任程度、公益性的坚持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要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者的关系、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大力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过程监管等,以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社会化 上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是对2005年提出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深化发展,同时也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发展的内在诉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参与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元文化主体积极参与的现代治理格局。一、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之所以在当前国家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当中一再强调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其中有两个维度的内在驱动力量决定了其在未来的发展,一是完全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服务供给体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同时也与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相匹配,带来了诸多的弊端;二是社会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政府应该从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的角度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制度设计层面的保障。因此,理解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重大意义,要将其放置于国家、社会和市场三者互动关系的重构过程中。(一)改变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单一和单向的传统体制

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事业建设体制形成了政府高度垄断的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政府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唯一的生产者和提供者,自上而下的单向输入成为主要的供给模式。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来衡量,这样一种供给模式对于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和社会动员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独特的文化面貌。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深入发展,政府的角色、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及市场功能的发挥,使得单一的政府供给体制难以适应文化市场的巨大冲击,也与我国公共服务的转型要求不相适应。大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发展,有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使政府不再担当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唯一提供者,从而更好地扮演公共文化促进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当然,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不是放弃或削弱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而是要通过政府公共文化机构职能的合理界定及其作用的发挥,充分释放社会和市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形成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建立政府和各类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二)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但是阶段性任务的完成并不等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结束,相反,在完成了面上的改革任务之后,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到攻坚克难的深化阶段。从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主要的任务依然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明确政府的角色和所处的位置,不能“缺位”,但也不能“越位”。在坚持政府主导地位的基础上,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以此激发全民的文化创造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要有大量能够举办公共文化事务的社会主体的涌现,才能使政府的职能转变落到实处,否则,只是单方面强调职能转变,而没有承接职能的主体,那么,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将成为一句空话。各种社会主体正是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主要对象之一,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将发挥巨大作用,与政府、市场共同形成多元、共同治理的文化体制新格局。因此,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要路径。(三)促进文化治理水平的提升

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升我国文化治理水平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所谓“文化治理”指的是“为文化发展确定方向的公共部门跟私营机构、自愿/非营利团体组成的复杂网络。其中包括来自公共部门、私营企业、非营利团体等各种性质的机构和个人。”从政府全能的文化管理到多元参与的文化治理,是我国现代文化政策建构的核心所在。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治理水平的提升就是要逐步形成社会、市场和政府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格局。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可以培育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体,进一步丰富文化建设主体的构成,为文化建设多元共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可以吸收社会和市场内在运行机制的有益之处,健全和完善文化治理的方式和手段。(四)有助于公共文化服务能级提升

当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同样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要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绩效和服务能级。由于角色的重叠和模糊,政府完全集政策制定者、投资者、生产者、运营者、管理者和监督者等角色于一身,处于包揽一切的“全能型”政府行政体制下的运营主体常常缺少服务的积极性,管理主体也无需对服务过程和结果承担最终责任,监督主体无法起到应有的考核、约束和激励作用,很容易造成政府机构臃肿、高成本、低效率和低服务。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文化活动的组织、文化产品的提供、文化政策的制定等公共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就会逐步改变政府完全主导的格局,不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之间有序的竞争,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活力就会得到不断增强,进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绩效和能级的提升。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上海实践

上海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起步较早,经过“十一五”“十二五”及“十三五”以来等几个阶段的探索与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特别是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具体可以概括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群众受益,这些探索和实践为上海率先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探索和实践方面,上海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

政府购买服务是以市场机制和手段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的主要实现方式,能有效避免以往政府“自办”文化的种种弊端。从2014年开始,上海市不断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每年向全社会公示详细的政府购买服务清单,推出《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管理办法》,并不断修订和完善,系统、明确地公布了购买服务的内容,共有18类、76项工作纳入购买服务正面清单,涵盖政府基本服务事项和辅助性、技术性事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以项目申报、组织采购、项目评审、合同签订、项目监管、审计监督等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购买流程,并将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纳入预算管理,进一步规范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提高了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和资金效率。各区根据区域居民文化需求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如徐汇区将征集的文化项目组织专家综合评审,确定入围者,与之签订配送意向合同,形成菜单,以“社会制单,中心点单,政府买单”的方式开展区级配送,并以实际发生的场次和内容按照约定的价格来进行实际费用结算。变“拨款制”为“购买制”,打破了体制壁垒,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公平参与竞争,让人才、资源在配送平台上充分流动,有效弥补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种类的不足。(二)鼓励社会资本兴建公共文化设施

在文化事业体制的发展框架之下,我国的公共文化设施绝大多数是由政府投资兴建的,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设施面临诸多的困难。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越来越高。

浦东新区通过撬动社会资本,在政策、资金、服务方面对大型文化设施和项目予以支持,对优质项目落户浦东、成长壮大起到“孵化器”作用。先后吸引民营力量投资建成了龙美术馆、震旦博物馆、证大喜马拉雅美术馆、翡翠画廊、21世纪民生美术馆等一大批民营文化设施。其中,龙美术馆是目前全国馆藏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私人美术馆;震旦博物馆、证大喜马拉雅美术馆也均有商业集团投资建造,已经成为浦东文化发展的新地标。

徐汇区立足滨江西岸综合开放,发动和引导社会力量及多元资本参与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早开工建设的当属龙美术馆·西岸馆和余德耀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馆由收藏家刘益谦参与投资,总建筑面积33007平方米,已于2014年3月28日开馆,并正式对公众开放。余德耀美术馆以原上海飞机制造厂机库为馆址,由华人收藏家余德耀及其基金会投资,项目总建筑面积约9500平方米,已于2014年5月开馆,再现了上海民航发展进程的历史记忆。为加强对民办美术馆的政策扶持,徐汇区文化局提出对龙美术馆进行一定的文化政策倾斜,在开馆的前三年,每年出资两次定向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龙美术馆则在指定日免费对外开放,向老年人、学生、教师实行优惠门票制度,并提供公共文化活动场地和室内空间,对接徐汇区文化局开展免费的讲座、论坛活动,用于提升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探索多种形式的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模式

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化运营是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形式,其基本的做法是将政府投资兴建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委托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托管机构,由其代为经营和管理,实现公共文化运营管理的专业化。目前,在公共文化设施的委托运营方面,上海主要有全委托和部分委托两种形式,全委托是指将整个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交由特定的社会化机构,部分委托则是将公共文化项目、物业等部分功能交由特定的社会化机构。

全委托方面,近年来,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相继管理了包括罗山会馆、打浦桥文化活动中心、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瑞金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顾村馨佳园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各具特点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倡导文化、学习文化、享受文化”的基本原则下,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和设施的管理。再比如,金海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浦东新区首家区级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专业化运营的试点项目,由新区政府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最终在“上海市社区文化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合格主体”首次官方评审中获得认证资格并名列前茅的民非机构“浦东上上文化服务中心”成功中标,承担了该中心运营管理任务。2015年2月,浦东新区宣传部(文广局)组建了金海文化艺术中心理事会,形成了以理事会决策领导、社会机构负责运营管理、各方代表参与监管、第三方评估监督的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专业化管理体制的全新模式,上级财务资产管理部门则对其行使资产监管职能。

部分委托方面,浦东新区金桥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采用项目委托的方式,将健身房、舞蹈房、游泳馆等设施服务项目的运营交给专业公司,采用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市场运营的模式进行管理。三林镇文化服务中心采用活动委托的形式,对活动、展览、赛事等进行专业化委托,与上海市文联、三林非遗保护协会等签订了长期合作合同。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采用供给委托方式,委托专业机构(如周浦美术馆等),采购文化资源开展了美术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塘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采用了混合委托方式,在街道支持下,注册了“桥艺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日常管理,同时引入桂兴华诗歌艺术中心、小朱书店等社会力量,入驻文化中心,推进项目化、专业化运营,丰富了服务内容,有效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在花木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自主管理试点中,立足社会化专业化管理要求,专门起草了自主管理方案,问需于社区单位、市民百姓。(四)积极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需要有大批合格的文化类社会组织。没有合格的社会主体,社会化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我国社会组织的发育刚刚开始,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需要政府制定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引导、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在实践中提高和发展。

上海市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实施培育扶持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措施和机制,把一些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职能尽量交由社会组织,市区两级都出台了相关的培育扶持政策,对于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成长壮大及规范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目前,上海的文化类社会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和内容,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在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培育方面,嘉定区以“内部催生、外部引进、内外共育”的模式,积极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团体健康成长。重点扶持纽带型组织,委托“上海巴学园服务中心”筹建嘉定区传统文化发展促进会等纽带型组织服务文化事业,委托飞扬华夏青年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以嘉定区“民间广场舞大赛”为平台,促进成立嘉定区广场舞联盟。召开“读书会”大会,吸引了共30个读书会组织参与,这些纽带型社会组织为各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供了大量专业的文化项目服务。重点做实社会组织项目对接,搭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与文化类社会组织的交流平台,举行文化类社会组织与街镇文体中心项目对接会,推进基层文化单位与市文化局首批公布的专业化社会化管理合格主体合作,鼓励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与优秀文化组织合作,推动项目的社会化。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挂牌成立了“浦东新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广泛征集具备参与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的相关资质并自愿接受孵化的社会组织参与。制定并实施《浦东新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培育、孵化社会主体的流程、内容和主要措施,形成基地建设的工作规则。同时,逐步制定系列配套文件,提供系统的制度支撑。经过资格审核、业绩评比、对外公示等步骤,共有上海浦东上上文化服务中心等五家单位获得了首批入驻资格,并授予社会组织孵化实践基地牌匾。首批对象全部进入部分区级阵地进行孵化,孵化基地向入驻基地的社会组织提供了政策培训、业务培训、技能培训、活动培训、场景培训、礼仪培训等,并让参与孵化的社会组织参与组织承办新区的一些文化活动,积累了实际经验。(五)搭建社会参与公共平台

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转型发展,各类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各种社会力量需要有更多的平台和空间参与文化建设。政府如何创造形式多样的公共平台,使各类社会主体更为方便地参与到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创造,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从2013年开始,上海市文广局采用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办节理念,创新举手等机制举办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