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之甘,莲心之苦 ——读杨绛《干校六记》


发布时间:2020-03-15 13:51:53

点击下载

引言

当历史的巨浪卷过来,又有几人能站稳脚跟,不被裹挟进洪流之中,依着自己的本心发声?可见一句“依然故我”,分量之重。杨先生的文字不教人憎恨,不教人心伤,不以审判历史的姿态,只是淡淡的,仿佛是一桩人生里必然发生、无法挽回的事情。

莲子之甘,莲心之苦

——读杨绛《干校六记》

作者:许雪菲

杨绛先生一生所著,无论是剧本、小说还是散文,都担得上一个“才”字。人们提起她,大多第一想起的是钱锺书之妻,只是因为她愿意,让妻和母这个身份放在前头罢了。她的文字,有一种极其柔软的坚韧于其中,就像洁白的蚕丝,可承千钧而不断。杨先生最著名的莫过于散文集《我们仨》,我却对她的《干校六记》情有独钟。这短短的六篇记,后面都有一页沉重的历史垫着,可读来却是生趣盎然。杨先生提供了另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万水千山,光明黑暗,动荡颠簸,不过都化为寻常生活里细密的针脚,逃不掉,便把它们织进生活。

年幼时读,最喜欢那篇《“小趋”记情》。“小趋”是一只捡回来的小黄狗,性情活泼,深得杨绛和其他菜园班的同事们喜爱。他们想尽法子喂它,但物资紧俏,它始终吃不饱,长不大。就是这么一条小狗,却极通人性,重感情。钱锺书常来看杨绛,它与钱锺书熟了之后,常常隔着很远去迎他;它来杨绛家做客,杨先生会多买一些饭菜与它分食;它累倒了,奄奄一息,却因为辨出杨先生的声音“死而复生”。从前只觉得杨先生待狗如孩童般天真,后来才渐渐觉出这天真底下隐藏的况味。在那个消灭个人情感的时代,有一点生活的趣味,有一点温暖的人情,哪怕是来自一只狗,都显得弥足珍贵。

钱锺书和杨绛是一前一后被下放的,杨先生写送别丈夫的点滴准备,尤为动人。“准备的衣服如果太旧,怕不经穿;如果太结实,怕洗来费劲。我久不缝纫,胡乱把耐脏的绸子用缝衣机做了个毛毯的套子,准备经年不洗。我补了一条裤子,坐处像个布满经线纬线的地球仪,而且厚如角壳。默存倒很欣赏,说好极了,穿上好比随身带着个座儿,随处都可以坐下。”妻子心细如发,考虑万全;丈夫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杨先生没有提到他们即将面临的艰难、窘迫,像一个寻常的要与丈夫分别的妻子,但细细密密的担心却出卖了她。要“经穿”,还要洗来“不费劲”,她已经预见到了将来生活的困苦,可她没有抱怨一句。

丈夫走后,一切都要靠杨绛自己。她接到通知,说下干校可以带自己的床,但必须自己用绳子捆好。她一个人,“左放、右放,怎么也无法捆在一起,只好分别捆;而且至少还欠一只手,只好用牙齿帮忙……小小一只床分拆了几部,就好比兵荒马乱中的一家人,只怕一出家门就彼此失散,再聚不到一处去。”在那个飘摇的年代,杨绛最大的信念,不过是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团圆,不要失散。偏偏,命运就连这最简单的愿望也不成全于她。在《下放记别》中她写,“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淡淡的一句,已是跨越了生死。白发人送黑发人,该是怎样的痛楚,又经历了怎样的消化,才能用这样平淡的语气陈述。杨先生一生多舛,女儿因病早逝,丈夫也在不久后逝去,她一个人,要活出三个人的模样和期望。

她的文字里鲜少有怨。她写在菜园班守菜,写和丈夫在菜园里相会,写自己克服胆怯穿越长长的夜路护送丈夫回家,写她与小狗的缘分,都是个人化的、细碎的、看似与整个大时代不相关的事情。是以有一种观点认为,杨先生是在为那段残酷的历史淡化苦难,涂脂抹粉。这种说法,不仅没有理解杨先生笔下的深意,也没有理解书写历史的方式。对于苦难的记忆和书写,不是只有苦大仇深这一种方式。杨先生把那些苦难消化,再变成笔下的文字,就像莲子外甘,清冽香甜,可尝到芯儿的时候,仍是苦的。

对这本书的理解,是对人生一层一层厚重的经验叠加起来的。可要叠加到杨先生那个厚度,再像她一样淡淡然然地说一句,“改造十多年,再加干校两年,且别说人人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就连自己这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我还是依然故我”,怕是不易。当历史的巨浪卷过来,又有几人能站稳脚跟,不被裹挟进洪流之中,依着自己的本心发声?可见一句“依然故我”,分量之重。杨先生的文字不教人憎恨,不教人心伤,不以审判历史的姿态,只是淡淡的,仿佛是一桩人生里必然发生、无法挽回的事情。莲子之甘,莲心之苦,无论何甘何苦,最终也会被漫长的人生所消化吧。

每周我们将推出一篇优质好读书来稿,关注下方公众号,随时获得最新消息!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许雪菲作者

王凤漾排版

殷秋娟子编辑

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下载《干校六记》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