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我们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发布时间:2020-03-30 07:17:53

点击下载

在抗疫的关键时期,各地高校都采取了线上授课的措施,力保“停课不停学”。

呆在家的这段时间,除了完成线上学习,小编特地整理出了一份心理学+电影的【追影清单】给大家假期充充电!

1

“Are youautistic?”(你是自闭症吗)

“I don't know.”(我不知道)

“No,definitely not.”(不,绝对不是)

——《雨人》

豆瓣评分:8.7 片长:133分钟

电影《雨人》中雨人是一个自闭症学者症候群患者,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数学天赋,但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却有很多低能的表现。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查理和雨人在公路上发生的亲情故事,温馨感人。

查理对女友说:“我小时候,每当难过的时候,窗边总会出现一个雨人给我安慰”。——那是他的哥哥雷蒙(ramon),因为咬字不清,哥哥总是把自己叫成“rainman”。

后来“雨人”成了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专有名词——特指具有某种特殊才能,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人,部分被称为“白痴天才”。

这是一部很老的电影,能看到数年前还不太繁华的美国小镇,火车厢像铁皮一样泛着银灰色。阿汤哥很年轻,演技还不精湛,但一切又那么自然。

2

“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

(“我希望...我希望他已经离开了 ...... ”)

——《致命ID》

悬疑+惊悚(易惊恐者慎入)

豆瓣评分:8.8 片长:90分钟

主人公麦肯的母亲是一个妓女,在他小时候常常虐待他,导致麦肯分裂出了11个人格。一天,在汽车旅馆留宿的10个人相继死去,并留下了相应的牌号,旅馆里迷雾重重。

麦肯是一位四级解离症患者——一种极端的人格分裂。当主人格无法承受一段经历或者记忆时,便会分裂(或创造)出新的人格,这是大脑的一种无意识的防御机制。也就是说,对他们来说,分裂出的人格往往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出现的。

观影时要注意的是,影片中的人格之所以能相遇,只是电影设计的特殊艺术手法。

现实中,不同人格未必知道其他每一个人格的存在:例如,人格A知道人格B做的所有事,但人格B根本不知道A的存在。

现实中,患者的多重人格也并不会如此戏剧化的出现在一个地方

(所以看到多个人格相杀的场景时,不要当真,看个热闹就好!)

3

“If you noticed,

everyone started off with their own stride,

their own pace.”

(“你们若是注意,

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步幅行走。”)

——《死亡诗社》

豆瓣评分:9.1 片长:128分钟

老师基汀不愿自己的学生像圆形监狱里的被监视者与被规训者,更不愿看到,教育的目的只为能让“囚犯”考上大学,过上流水线出厂设置化生活。

他带着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 。

你我本都可以走得与众不同,虽然我们都非常需要被认同,可我们也必须相信自己的独一无二。

在成长过程中,保持独立思考并在逆境不屈抗争,以无畏的气势面对敌人,做世界的水手,游遍所有的港口,做生活的主宰,而非奴隶。

4

“He's always forgetting that I'm paralyzed,

and that's what I want.

No pity,

No special treatment,

There is no discrimination.”

——《触不可及》

豆瓣评分:9.2 片长:112分钟

菲利普是个富翁,在跳伞时遭遇意外,脊椎骨折,只有头部还能活动。他高薪招聘一名全职陪护。应聘者众多,其中有很多经验丰富的专业陪护人员,各类证书一应俱全。

令人意外的是,他最终将试用机会给了一个刚从监狱出来的黑人青年。

有时,我们太在意自己和别人在表面上的差别,习惯用消费水平、文化品位来区分人群,这为我们带来认识上的方便,也在无形中形成了偏见,渐渐将自己与人群、与丰富的生活隔离开来。

如果我们能像菲利普和德里斯那样,重视人与人相通的地方,多一份平等的态度,我们对其他人的信任就会更多一份。

一部电影一种人生,从别人的境遇里我们总能获得自我映照。无论是天降不幸还是人伦惨剧,抛开那些身体有恙和心理障碍,每个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个体。

疫情期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

排版编辑 | 子茶

图片来源 | 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 | 陶剑飞 崔洪波 王琴

点击下载《一定要,爱着点什么》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