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毕飞宇的《小说课》


发布时间:2020-03-19 10:07:26

点击下载

读毕飞宇的《小说课》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毕飞宇是优秀的小说作家,听作家讲小说和听文艺理论家讲小说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前者有切身的体会,后者有深厚的理论。毕飞宇的《小说课》就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创作家调动自己的创作经验,挖掘艺术直觉与审美鉴赏的规律,走进他者的小说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毕飞宇不仅是优秀的创作家,还是优秀的教师。

毕飞宇并不着意构建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也不刻意运用什么理论来解读小说,而是运用了“文本细读”的理念与方法,对小说的创作进行还原式解读,对小说的细节进行掘地三尺式的挖掘。例如他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们一般都注意到“雪”在环境描写与叙述方面的功能,但对“风”重视不够。毕老师认为,“风”不仅是陆虞候一方需要的,风助火势,更能将林冲置于死地,而且也是叙事的需要。当林冲夜宿山神庙,如何关门便是一个问题。有了风,林冲自然要用大石头挡住门,陆虞候与差拨等人的对话才能通过门的阻隔与沟通,传递给林冲,前文设置的悬念此处便真相大白,这是叙事的需要。再比如说林冲杀死三人之后,还有一系列有条不紊的动作,之后便“出庙门东头去”。在毕飞宇看来,林冲的形象就是靠“东”支撑起来的,金圣叹评价林冲是“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林冲是一个很可怕的人,当他杀死三人之后,头脑并未混乱,而是异常清醒,出门便往“东”去,原因很简单,往西走是回到沧州,这是自投罗网。再比如说鲁迅的故乡,毕老师认为杨二嫂身上承载着国民的流氓性,闰土身上承载着国民的奴隶性,这都是劣根性。鲁迅写杨二嫂时有一个经典的比喻意象,即圆规。读到这个意象时,除了感到幽默可笑时,并没有特殊的感觉。但如果还原历史语境,毕老师发现“圆规”是一个科学意象,古代诗词和小说中是没有这个意象的,只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科学”的大旗下,才出现了“圆规”的物象与意象。他认为,“圆规”可不是现代汉语里的常用词,在“之乎者也”旁边,它是高大上。但原本是科学文明象征的“圆规”意象,此时用到杨二嫂身上,便具有一种特别的讽刺作用,即暗示了杨二嫂的对他人的“暗算”,而且是精准的暗算,这恰恰是杨二嫂工于心计、善于算计的性格体现。

其实,我们阅读小说,仅仅着眼于故事情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深入小说的内部,读出细节的意蕴来,而这些细节,恰恰是作家艺术匠心的体现。

毕飞宇老师讲小说,不用西方现代主义的术语与思维,而是有意识地“说自己的话”,用学术一点的话说就是“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的建构是建立在作家自身创作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在讲《促织》时,毕老师说:

“(关于如何读小说)我们要解决两个的问题:一个是关于‘大’的问题,一个是关于‘小’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能看到小说内部的大,同时能读到小说内部的小。只盯着大处,你的小说将失去生动,失去深入,失去最能体现小说魅力的那些部分;只盯着小,我们又会失去小说的内涵,小说的格局,小说的辐射,最主要的是,小说的功能。好的读者一定会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看大局,一只眼盯局部。”

“大”与“小”并没有清晰的内涵,但大致意思我们依然明确了。讲到小说的节奏时,他说:“该上扬的时候,你要有能力把它扬上去,同样,小说到了往下摁的时候,你要有能力摁倒底,你要摁得住”,完全是通俗的生活语言,但用来分析《促织》中的“夫妻向隅,茅舍无烟”,再恰当不过了。谈到小说的抒情时,毕老师又说:“面的感情,小说不宜‘抒发’,只宜‘传递’。小说家只是‘懂得’,然后让读者‘懂得’,这个‘懂’是关键。”确实,大多小说无法直接抒情,这是由叙述者的姿态与语气决定的,在情感方面,小说只能传递。对于小说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毕老师分析了《促织》中的“鸡”,这个意象使得小说拥有了传奇的色彩,但并未脱离“地气”,如果是促织打败了猪牛羊或者怪兽,那就失真了,“传奇到了离奇的地步,小说就失真,可信度将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就像堂吉诃德挑战的只能是“风车”而不是马车、汽车或火车。当讲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东”的方位时,毕老师说:“小说语言的第一需要是准确”,一般认为说明文、论述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小说的语言讲究的是含蓄,但实际上,“准确”是生活逻辑的体现,更是审美规律的体现,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在建构自己的话语时,毕飞宇又将创作家的才华与鉴赏者的敏锐结合起来,用文学的语言阐述着小说的理念。例如“好的小说一定有好的气质,好的小说一定是深沉的”,“小说是公器”,“天赋就是他知道该怎么写”,“现实主义是由此及此的,象征主义是由此及彼的”,“小说家要有大胸怀,但是,小说家必须仔细”,“小说家往往喜欢两件事:一、理直而气不壮;二、理不直而气壮”,“幽默是公主,娶回来固然不易,过日子尤为艰难,你养不活她的”等等。这些关于小说的“理论”(姑且称之为理论吧),作者的表述充满了幽默与睿智,我想,这与作家对小说的透彻理解有关。我们读汪曾祺的《受戒》,淡而无味,虽然接受了批评家那套抒情小说的话语与理论,但并未在“切身体验”上表示认同。我之前给学生讲过《受戒》,但只注重了“热闹处”,对于小说的结构、人物、语言、细节等韵味,完全没有读出来。一方面,这是由于阅读素养不够,缺少创作经验,另一方面,也是没有运用“细读”的方法,没有对问题“刨根问底”所致。

总之,从小说家的眼光看小说,的确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毕飞宇说:“我每年只读有限的几本书,慢慢地读,尽我的可能把它读透”,这句话也可以当作是我自己未来读书的方法取向吧。从追求数量到追求细节,我想,一定也可以读出文本更细微、更深刻的意思来。

往期回顾

散记第一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文章

开往高考的地铁

于伟校长的“率性教育”

也说纪中名师开放日活动

怀念故乡的黄旅长

↑点击上方“闲人闲思录”免费订阅

郭跃辉,号豫北闲人,语文边缘人。先逃离北上广,后到中山误人子弟。原纪中无名教师,现混迹教研员行伍。政治经济、人事社会一窍不通,唯以读书自遣,惜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如有垂青知音,不嫌弃鄙之愚钝,可私结好友,加57351722可也。

点击下载《小说课》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