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华诗词,品四时之美


发布时间:2020-03-21 04:11:00

点击下载

伴随着北大女博士陈更获得冠军,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落下帷幕。中国诗词大会是少数几个能够把我拉回电视机前的节目之一,陪伴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

对这样一档人气高涨的节目,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如有人就认为这只是一场背诗大会。对此我并没有觉得有何不妥,难道考作诗水平吗?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这事儿有时真的难分高下,而冠军只有一个。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比啥?另外,时代不同,我们不像古代文人,只有作诗科举这条路可走,如果还要求现代人做古诗,那是时代的倒退。实际上每个时代都有诗人,但我们记得最多的还是唐宋诗人,不是因为一代不如一代,而是每个时代有自己的文化形式。到了现代,人们追求更加多元化,能够读懂古诗、欣赏古诗就很不错。最后,退一万步,就算是赏析诗歌或做诗,熟读及背诵也是基本的要求。这就像编程,你总不能因为API、语法都可以查到,完全不记,临到写代码时再去查。这样做程序员,恐怕第一个会被老板开掉吧!

谈到诗词大会,联系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许这也是很多人的一个出路。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对人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倒不是说人工智能会伤害人类,而是会取代人们的工作,大部分人将无事可做。我倒觉得,以后会有更多的人从事诗词相关的工作,创作、赏析、讲解、考据,都可以。就拿欣赏诗词来说,很多时候都是人的情感或感觉,比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可以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一个非常宁静清新的画面,但是如果你真正走到这样一个场景,反而觉得景色太一般。这种想象,估计是人工智能难以形成的吧。在《三体》一书就描述过这样的场景,三体文明高度发达,但却没有文学、电影之类的艺术。书中虽然没有说原因,我猜大概是因为科技太发达,人们之间通过脑波交流,甚至谎话都说不了,产生不了艺术。看看现在有多少人解读红楼梦,甚至发展为一门学问:红学。可见艺术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很多时候科技的发展,并不会消灭传统,反而会促进人们回归传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温饱不愁,自然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

从小到大,我们读了很多诗词,有些诗句琅琅上口,可以算得上家喻户晓,但其实好诗词只占整个诗词库的小部分。这也符合二八定律,大部分古诗词都写的不怎样,比如那位著名的乾隆爷,产诗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水平实在不怎么样。如何去欣赏这些古诗词呢?这个历朝历代就有人做这件事,比如《唐诗三百首》就是由清代人精选的版本。到了现在,品唐诗宋词的人就更多了,各种书籍、电视节目,还有各种付费平台,养活了一大帮人。

有人认为那些诗词解读的知识是二手知识,没有营养,我倒不这样认为。这要看你读诗词的目的,如果你是做这方面的学问,仅接收二手知识肯定不行,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欣赏,那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有什么不行呢?想想我们中学时代学文言文,那个痛苦啊!如果我们读都读不懂,何来欣赏呢?

关于诗词赏析的书也读过一些,印象比较深的有《六神磊磊读唐诗》,这本书的语言比较诙谐,八卦也比较多,严格说实际上是一本唐诗史,可以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了解一些诗人及写作的背景,其中穿插的唐诗,都很经典,但并没有过多的解读。如果你的习惯是阅读网络文章,想做一个段子手,可以读读这本书。

另外我觉得比较好的书有《蒋勋说唐诗》和《蒋勋说宋词》,作者是一名美学家,所以从美学角度来解读唐诗宋词。从美的角度看唐诗宋词,可以欣赏到诗词之美,也可以看看我们的生活,生活中还是有很多美的!

最后推荐这本《四时之诗》,作者是这几季诗词大会的嘉宾蒙曼老师。蒙曼老师在诗词大会上的点评令人印象深刻。这本书按照季节来讲诗。现代人因为有空调,平时呆在室内的时候居多,对四级变化不敏感,估计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有二十四节气。武汉的朋友就经常调侃:武汉没有四季,只有夏季和冬季。其实武汉是一个四季非常分明的城市。古人对季节的变化、对节日的情感,比现代人敏锐得多,也细腻得多。这本书并没有严格按照二十四节气来讲,主要还是围绕着四季变化,一起品鉴古人笔下的春花秋月,人生的酸甜苦辣。

希望中国诗词大会还会继续办下去,同时更多的诗词节目能够涌现出来。

点击下载《四时之美》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