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自述 11 致青春 | 三年学霸养成记


发布时间:2020-03-22 19:12:21

点击下载

四十自述11

致青春:三年学霸养成记

王召强

其实我并比喜欢学霸这个词语,在我看来,终身学习乃是王道,学习这种高雅的话题一旦跟“霸”字沾边,就有点不伦不类的味道。但是今天写这篇文章,我还是未能免俗,勉强使用一下这个已经被用到俗滥的词语,还请大家见谅。而这里所谓“三年”,乃是指我在高中三年的读书经历。

高中三年本来应该是一个人在情感经历上更为丰富的时期,但是于我而言是个例外。因为高中三年我都是在埋首学习中度过的,繁重的学习压力让我根本无暇他顾。因此就没有初中那种跌宕起伏的恋爱故事可以讲了。而且,我所经历的中考也比小升初公平多了,至少冒名顶替这种操作没有再次发生在我身上。我也不清楚当时中考都是怎么运作的,就糊里糊涂地考进了临沂三中。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在填写中考志愿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填报过临沂三中,可能是因为我的初三班主任李老师修改了我的志愿而没有告知我,因为他曾经对我同学说过,以我的学习成绩,是完全有可能考上临沂三中的。后来,这件事情因为屠苏中学被整体搬迁了,我也没法找他去求证,就糊里糊涂到现在,算是我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未解之谜。

临沂三中当时的校址地处临沂西郊,算是市区高中里面离我家最近的一所,交通倒还比较方便,当时是跟初中部挤在一所校舍里面的,所以显得非常局促,高中部每个年级只有6个班级,班级人数倒是不少,我记得高一时应该有50多人吧。

我到现在依然记得我的进校成绩是班级第12名,不好不坏,算是中等偏上吧。不过,半个学期下来,我的期末考试成绩就跌倒了班级第17名,这是我在高中三年的历次考试中成绩最差的一次,它当然引起了我的深入反思。语数外三门主课中,除了语文一贯是我的强项之外,我的数学和英语成绩都不好,尤其是数学成绩,这次居然只考了40分。

可能是因为期中考试我数学考得还不错——我记得好像是85分,所以在后半学期我就有点掉以轻心了,开始在数学课上偷偷观看我从同学那里借阅的小说了,因此数学成绩才会一落千丈。

我的英语基础本来就很差,我的两任初中英语老师都是高中刚刚毕业的代课老师,其英语专业水平仅从学历上就可见一斑。而且,我们那个时候学习英语的客观条件实在有限,家里面连个可以播放英语磁带的录音机都没有,因此基本上都是哑巴英语,只会拼写和阅读,发音极其不准确,到现在都没有矫正过来,连正在念小学的犬子都经常嘲笑我的英文发音。

我记得当时我的英文成绩只有67分,而我在高一这半个学期的英语课上,每次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时候,都只会站起来说“Sorry,I do not know”这一句,当时真是羞愧得无地自容。好在我们的班主任伊老师是一位英语老师,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班级管理中,他都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工作者。

在我看来,伊老师最为擅长的一点,就是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每次大考结束,伊老师都会自掏腰包购买笔记本,奖励班上成绩优异的同学,而且他会巧妙地制造出各种名目,尽其所能地扩大奖励范围,让更多同学从中获得奖掖。以高一上半学期这次期末考试为例,虽然我的数学和英语成绩都差得很,但是我的文科五门成绩加起来——语数外加历史和思想政治,居然名列班级第一名,因此我期末成绩总分虽然跌至班级第17名,却也获得了一个文科五门总分第一名的特殊奖励。

这个特殊奖励对于当时数学成绩正在急剧下滑的我而言,当然意义非凡。因为它让我充分认识到了纠正偏科的重要性。伊老师非常富有教学经验,在发现我的偏科问题之后,当即找我了解学习情况,在得知我经常在数学课上看小说之后,明确告诫我一定要认真听课,热爱读书虽是好事一桩,但是不能急于一时,要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不能喧宾夺主。

伊老师的这一谆谆告诫于我而言可谓受益终身。从此以后,我就把课外阅读的时间真的调整到课外去了,即每周六回家的晚上七点半到十点半左右。我们读高中那会儿,每周是要上六点半课的,周六下午三点放学回家补充一下干粮,也就是所谓的山东煎饼,周日早上就要赶回学校上课了。我们通常都是在早上六点半上早自修之前赶回学校的。因此每周唯一的课外时间就是周六晚上了,我每次都坚持在校内把作业做完,这样回家以后就可以专心阅读课外书籍了。

当时,我们同学当中传阅的虽然都是《三国演义》《文化苦旅》《王朔文集》《鲁迅小说集》《穆斯林的葬礼》《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比较杂乱无章的书,但是它们比起我那贫瘠的初中三年精神生活而言,已经可以算得上是文学阅读上的饕餮大餐了。

虽然当时我保持课外阅读这一习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但是它的溢出效应却一直影响到现在,尤其是我在开展“整本读经典”的教学探索中,总是不断坚持引导学生即使在最为紧张的高三复习阶段,也要坚守“整本读经典”的学习方式,因为我深知:“整本读经典”不仅仅关乎学生眼前的语文成绩,它更关乎学生的终身发展。

像我们这种发展中国家施行的这种筛选型的教育制度虽系无可奈何之举,但是真的贻害无穷。因为它几乎剥夺了所有中学生的自我发展机会,而作为尚具良知的知识分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学生在题海里沉浮,浪费风华正茂的大好光阴,实在是令人痛心!小子位卑学浅,只能顺手捡起身边被拍打在岸上的几十条小鱼儿,而不能站在顶层设计的角度,力挽狂澜之既倒,实在是愧对诸生。而我自己,既是这种筛选型体制的受害人,也是被这种筛选型体制筛选出来的得益者,说起来真是五味杂陈,不明觉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高中三年的求学历程,就是一个竭尽全力克服偏科的过程。虽然我现在对于“3+2”这种高考体制不无微词,已深知其与加德纳多元智能的教育理论相悖,但是对于当时深陷这种筛选型体制的我而言,只能暗自庆幸偏科这个问题于我而言,还好暴露出来的时间比较早,我还剩有将近两年半的时间足以克服它。

我在调整好课外阅读的时间之后,首当其冲的开始认真对待起数学这个老大难题来,除了在数学课上做到认真听讲之外,我把学习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的有效方法迁移过来,开始认真梳理起数学听课笔记,把数学课的基础知识也都梳理成知识表格,便于加强记忆,并密切关注前后章节之间的逻辑演进关系。

我还把预习的进度由一个小节延伸到一个章节,这样就可以从更长远的眼光倒推回来,更有针对性地察看老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我还大大加深了数学预习的力度,此前我的预习只停留在弄清楚下一个章节的基本原理和例题上,现在我则要求自己在预习环节就把数学课本上的习题全部做完,并把数学老师指定的习题册上的基础题目全部做完。

如此以来,我自己的预习进度基本上比数学老师的教学进度超前了两到三周左右,几乎就不会出现上课听不懂的情况了。虽然很多数学难题我还是不会做,但是数学成绩基本上算是在稳步提升了。

记得高二的时候,我有一次数学成绩刚刚过及格线,约95分左右,于我而言这已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是新换的数学老师张老师并不了解我高一时的惨痛经历,他把我叫进数学办公室声色俱厉地批评了一顿,申明我的数学成绩跟我的五门总分成绩实在不相般配,因为我的数学成绩只要达到105分,五门总分就可以名列班级第一了。从此以后,把数学成绩考进105分,就成为我高二高三两年的奋斗目标。

可惜,在高三历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我的数学成绩鲜有能够突破105分大关的时候,总是徘徊在100分左右。这着实让我苦恼了整整两年。好在高考的时候,我在最后五分钟之内解出了一道数学大题,数学成绩一下子考到了120分,五门总分成绩遥遥领先,名列当年临沂市市区六所高中的文科榜眼。

我的英语成绩提高起来难度也是颇大,说来也是话长得很。好在高中三年我们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就没有换过,而伊老师又是一个教学颇为得法的优秀老师,我们的英语成绩一直处在稳步上升的势头,而我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一点儿也不比数学少。

高中三年,其实我最亏待的反而是语文,倚仗着我较为突出的语文成绩,我在语文学习上几乎没有花过多少课余时间。不过在语文课上,我几乎包揽了语文老师的所有提问,只要语文老师一把问题提出来,我就第一个举手抢答完毕了,其他同学估计连思考的时间都还没有反应过来。

其实我几乎没有刷过语文习题,可是语文成绩一直居高不下,我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个中缘由。我记得我语文成绩最高的一次记录是,在大小作文前面的基础题中,我只被扣掉了两分而已。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心下暗想,这语文考试也太简单了点。我倒是希望语文考试能够增加点难度,这样我就可以把竞争对手们甩得更远一点。这就是筛选型教育体制造成的一种恶毒心理。

高中三年我最大的遗憾恐怕就是没有担任过语文课代表吧。因为我的历史成绩实在太突出了,从高一开始,我的历史成绩就名列班级第一名,一直保持到高考为止。我记得当时历史考试是有40道选择题的,占整张试卷的80分,我至多只允许自己错一道选择题。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历史选择题都是拿满分的。因此,从高一开始,我就被班主任任命为历史课代表了,从此失去了卸任或改任的机会。

高中三年期间,我的语文、历史、思想政治这三门功课的成绩都稳定得很,几乎没有跌出班级前三名。其实在高中阶段,这三门功课的学习内容的确有其相通之处,完全可以做到一通而百通。这相通之处即在于其背后所一以贯之的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即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只要你娴熟地掌握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三门功课就很容易学习得好。为此,我还在旧书摊上淘了一套三卷本的《邓小平文选》,在家里埋首攻读那些枯燥的原典。

当然,想要学好这三门功课,除了识其大体之外,也要做到细致入微,绝不放过一个细小的知识点。以我最为热衷的历史学科为例,高三总复习这一年,我几乎每个月都把历史教科书从头到尾背诵一遍,我不但能够背出历史教科书的全部正文,而且连历史地图册上的图标都不放过。因为在一次历史月考中考察的一个知识点,居然只在古代历史地图表里出现过,即唐代的扬州盛产铜镜这一知识点,所以我一气之下就把历史地图册上所有的图标都背下来了。因此,我是不大相信考试大纲之类的东西的,在应付考试这件事情上,我只相信小心使得万年船,绝不放过一个知识点。

我后来把学习数学和历史等学科的成功经验,统统用到学习英语上来,楞是把英语成绩一步步提高了上来。我们当时手头上能够拿来课外阅读的英文资料实在匮乏得很,只有薄薄的《英语周报》可资订阅。我只好勒紧裤腰带,把家母每周给我的20元生活费,尽量节省下来订阅《英语周报》《语文报》《辽宁青年》《读者》等报刊杂志,《英语周报》虽然版式小小的,页码也不多,但是它几乎是英语课本之外,我们唯一能够接触到的英文课外阅读资料。

高中三年,我们真是从《英语周报》中受惠不少。因为我深知:语言的习得,没有量的积累,遑论质的飞跃,单凭英语课本,远远不能满足高考的阅读需求。因此我特别注重课外阅读,可惜在我们那个城区,你根本买不到任何英文杂志。后来,我居然在沪上结识了当年在临沂市区发行过《英语周报》的王总,真是缘分不浅。

对于英语课文,伊老师是要求我们每篇必背的,而且他几乎在每周的英语课上都会抽人背诵,这对于英语基础非常薄弱的我而言,简直是要了亲命。在整个高一上半学期,每当伊老师抽到我来背诵英语课文的时候,我都只能以一句“Sorry,I can not”应答之。

好在我们同寝室的同学大多系农村子弟,英语基础都比较薄弱,大家同病相怜,也就群策群力,一道对付这一世纪难题。起初我们能够想到的办法,也就只剩下死记硬背这一条路子可走了。因此每当在晚自修下课之后,我们并不急于睡觉,而是在宿舍熄灯之后,偷偷潜入学校尚有灯光的角落背诵英语课文。

有一次将近夜间十一点半了吧,我和孟同学躲在教学楼下的路灯下瑟瑟发抖地背诵英文,竟被夜间晚归的伊老师抓个正着。好在他没有批评我们,只是告诫我们一定要注意作息规律,早睡早起精神好,学习英文不能一味蛮干。从此以后,我倒是逐渐改掉了“开夜车”的这个毛病,基本上在宿舍熄灯之后,我就上床睡觉了。现在我听说有的学生动辄学习到一两点钟才睡觉,无论是从体质发育上还是从学习精力上,都是得不偿失的,还是严格按照早起早睡的生活节律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比较好。

至于如何对付背诵英语课文这个世纪难题,我又使出了我的杀手锏,那就是超前预习。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既然我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在课堂上根本跟不上伊老师的节奏,那我就索性在起跑的时候,先跑得快一点,至少做到比他快一篇课文的节奏,即努力做到当他抽背第N课之时,我已经连第N+1课都背下来了。这样,我就再也不用害怕上英语课了,无论是老师提问还是抽背课文,我都可以对答如流。

后来,我把预习这个方法发挥到极致,利用寒暑假拼命预习新课,以至于开学之后一大半的教学内容我都自学完成了。现在看来,我在高中三年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预习。在这种高强度的预习中,我不但自己掌控住了学习节奏,而且实际上还学会了学习。因为像我这种预习程度,实际上就相当于自学了。而自学是需要一个人自行摸索出每个学科的认知规律的,而一旦你掌握了这种认知规律,学习就不再是一桩难事而成为一种乐趣了。

其实,我到现在都觉得自己非常荣幸,能够在风华正茂的青春年代,在临沂三中融入一个酷爱学习的班级集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1996级2班的每一个同学几乎都是学霸,而我只不过是其中最为幸运的一个。而我们所遭逢的每一个任课老师,都是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那种。想想看吧,他们每周要上六天半的班,每周只能休息半天,单凭这一点,这谁又能够做到?最终我们班级有16个人考上大学,而往年一个班级顶多考3到5个人,这谁又能够做到?

谨以此文,致远在异乡的老师同学们:青春无悔,新春快乐!

拙著《中学生整本读经典》敬请指教!

点击下载《四十自述》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