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锡球:这部书,是对古典唐诗学和20世纪唐诗学的继承、总结与开新


发布时间:2020-03-23 21:24:59

点击下载

本文为方锡球教授在《唐诗选注评鉴》(十卷本)出版座谈会暨唐诗选本研讨会上的发言。

方锡球教授在发言

刘老师本人对于我来说,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大书,所以我这一次回母校,见到刘老师,都非常惶恐,因为我没有什么学问。

我先讲第一个方面,我与刘老师的关系是一个逐渐密切的过程。是从知道老师、见到老师到老师指导我、提携我、鼓励我的过程;是我逐渐认识刘老师的一个过程。相应的,也是一个从敬畏、敬仰到崇敬的过程。

知道刘老师是上大学第二天,七九级一个老乡,跑到我寝室,给我开眼界,吹中文系有哪些老师。那是一个晚上,他一个一个地讲,讲到熄灯。通过这位老乡的介绍,我就知道刘老师了,当时的感受是敬畏。大学毕业论文答辩,第一次见到刘老师。本科四年没见到过,因为刘老师没给我们这一届上过课。见到刘老师那是很忐忑的,因为四年里,间接感知到的刘老师是有神化色彩的。这也表现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样一个时代,大学校园对教师的态度,对大学文化的建构。答辩结束,刘老师对我表扬了半句话,有这样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神化色彩的老师这半句话,我在毕业前夕这个特殊的时段,信心又上去了一截。从此以后,我对刘老师的感受就从敬畏变成了敬仰。大学毕业以后,跟刘老师有一些来往。刘老师对我指导得多,提携得多,也鼓励得多。比如,我的副教授和教授都是破格的。我去刘老师那里一坐,我就静了下来。那时我是本科学历,破格评职称要双倍成果,我有点忐忑,我讲我有一篇文章写得不行,刘老师在电话里讲,你除了这篇,不是还有四篇“国家重点(期刊论文)”吗?然后老师讲,你这些年很努力,成果也多,越写越好,大家都知道,谁去做评委都没有什么问题。记得有一次在北京,我陪余恕诚老师和丁放老师去的,与袁行霈先生商量建设博士后流动站的事情,大热天,那时刘老师退休了,也冒着炎热高温跑去,按照现在的情况,可以不管了。通过这些事,我逐渐加深了对刘老师的了解,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文化上的鼓舞、鼓励。所以我从知道老师、见到老师到老师指导、提携、鼓励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敬畏、敬仰到崇敬的过程。

刘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师心里装着四样:学术、学科、学生和学校。只要是有安徽师大教育背景的,都有这个感受,最起码是最近30年毕业的学生,都有这个感受。老师心里装着学术和学科,有等身著作在,有学术界的口碑在,有学科建设成就在,安徽师大是海内外著名的唐诗研究重镇,与刘老师倾注的心血,全身心的投入有本质的关联。心里装着学生,我是经常听到校友们说,也亲身感受,对我这样一个尚未及门的学生都这么好。第四样是老师心里装的是学校。前天开会之前,我先在我们老校区开一个会,会后搭着闵永新校长的车回新校区继续开会。我们俩在车上讲了半个小时刘老师,都很感慨。一方面感慨母校的老师孕育了大学精神,像刘老师可以说是参与建设安徽师大大学精神的一个学者。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感慨刘老师在安徽师大这几十年的经历当中,在学生身上,在学术著作里头,在对学科和学校的贡献里面,都有一个灵魂性的东西。

下面我就讲第二个方面,就是《唐诗选注评鉴》这部书。我的学科是文艺学,以前的两大册我也看了,我读书不勤、用功不多,但不是一点感受都没有,要谈读后感也能谈一点。我这20年主要做的是明代诗学。明代诗学的主要范式就是选、注,然后还有圈、点。评、论,作诗也能反映他们的诗学思想。终明一代,文必先秦两汉,诗必盛唐。突出盛唐的主要意思当然跟格调说有关系,格调说有一个文化理想,它有盛世文章的隔代梦幻,因此跟民族图强也有关系。他们把盛唐作为民族图强的一个蓝本,所以在选本上,多选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高棅在《唐诗品汇》里沿袭严沧浪之说,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选李商隐比较少,选李贺比较少,这是很正常的。我感觉,刘老师的《唐诗选注评鉴》,在选上,眼光是独到的;在注上面,功力是精深的;在评上面,很精当;在鉴上面,很妥帖。妥帖这个概念,是英美新批评的一个概念,他们就是倡导细读文本。那么这种独到、精深和妥帖里面,就有与明代唐诗学的一个区别,就是不惟盛唐。刘老师对经典的取向,有革命性的变化。刘老师的选注评鉴,是把艺术性放在第一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老师的选注评鉴是一种审美主义的取向。如果不主张这个取向的话,按照明代人的标准,从高棅《唐诗品汇》开始,那中唐以后诗歌没有好诗了,“诗到钱刘,气骨顿衰”,其实钱起和刘长卿的诗,我们读了以后都很喜欢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师是兼顾了正、变、正变,还有正变之变,兼顾了各个方面。正因为如此,我个人的读后感是:这部书是对古典唐诗学和20世纪唐诗学的继承、总结与开新。

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它有一个新的文学史眼光,不是讲选注评鉴,就不要文学史眼光,是要的;第二个有新的审美标准,刚才我已经说过了;第三是有新的价值取向。当然我的思考很不成熟,也许说错了,大家批评。我的体会是,第一个,由于这个新的价值取向,改变了唐诗学的架构,内涵和外延都有改变。我中午还在想陈尚君老师那篇文章,就两个唐诗选本来谈的那篇,读后启发很大,然后我就发到朋友圈去了。这两个唐诗选本,马茂元先生是我们安徽桐城人,刘老师又是我们安徽的老师。就刘老师这个选本,我感觉到它是对以往唐诗选本和唐诗学的有效继承,总结了一个时代,也力求开创一个新的时代。第二个,我感觉到它的超越性,实现了唐诗学新的超越。它应该说是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空间,比如我们研究唐诗,有那些研究范式,那些学术范式,但刘老师这个范式是新范式,拿两种范式放在一块,就发现有许多新的领域可以做了,这里就有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有很多给我们启发的地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回答的问题。第三个,我觉得刘老师在学术研究当中,和余恕诚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关怀。这个关怀有四个层面:对现世的关怀;对现实的关怀;对学术的关怀;对文化的关怀。与此相关,刘老师做学问有“四个面向”:面向学术的世界;面向学术活动;面向学术著作;面向读者。这“四个层面”“四个面向”在上午刘老师的致辞当中,有鲜明地体现。平时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个体现,就是老师谈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拜托在座的各位学者继续关心、支持诗学中心的发展。老师已经86岁了,2003年退休后也十几年了,但老师仍然惦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上午听到这里,我差一点就掉泪了,老师就这么讲出来了。老师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谈到这个学科,也谈到这个学校,老师心里有大学。这就是道德文章的至高境界。

衷心祝愿刘老师健康、快乐、长寿!

谢谢各位!

(方锡球,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本文根据录音整理,经作者审定,题目为编者所加。)

编辑:相文

范夏勋

审核:韩震军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

往期精彩回顾

周啸天:后出转精的唐诗选本

李浩:一部书、一位学人与一个学科

过常宝:这部书,为人民、为社会而著

点击下载《唐诗选注》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