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斋老中医临床病案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0 15:02:58

点击下载

作者:王旭斋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旭斋老中医临床病案集

王旭斋老中医临床病案集试读:

前言

余自1937年执业,迄今已经行医47年,在开业初期由于自己年轻,经验不足,当时又战乱不断,对中医学不重视,所以业务开展的不好。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在党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复兴,同时中医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建国30余年来中医学术得到了发扬。

我于1954年参加了革命工作,20余年来在传染病医院和西医同道共同研究、治疗传染性疾病,受益很大,尤对传染性病毒肝病经治的病历较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深深知道仅靠自己肤浅的医学经验是不够的。从众多的病例中摸索、研究、讨论,通过努力学习,提高了认识,打开了思路,使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当然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截至目前,肝病治疗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中西医共同努力攻关来解决。我深知中西医结合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尽管它们理论体系、学术观点不同,但若能密切合作、取长补短、有机结合,会提高治疗效果,对患者是有益的。

我已年近古稀,精力日衰,目睹祖国的农业大发展的欣欣向荣形势莫名欣慰,更喜中医新秀辈出后继有人,将中医学继承和发扬,为创造新中国医学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旭斋在20余年治疗肝病实践中,深深感到必须把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症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在会诊病例时,既要仔细辨证对症处理,同时也要参考西医关于肝病病理的变化,加入活血化瘀药物,以促进肝脏的功能恢复。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要观察邪与正的消长,随时调整药物剂量或增减药味。多年来,我积累了部分病例附录于后,每例均有按语,重点指出辨证立法的依据和药物配伍的意义。

本书病例总计100例,包括急性肝炎(胆红素在10mg以上者)、慢性肝炎、亚急性肝萎缩、肝硬化腹水、梗阻型黄疸、妊娠肝炎、血清型肝炎等。这些病例看重叙述有关中医的辨证立法和历次会诊时病情变化情况,以及肝功能化验记录,西医部分只摘录住院时体检情况和初步诊断。

病例中慢性肝炎61例,黄疸17例,其他各种肝病22例。这些病例病情都较复杂危重,有的发病急、进展快,有的病情反复缠绵不愈,经过中医中药配合治疗,患者转危为安,痊愈出院。

我治疗肝炎遵循历代先贤教导,强调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上,加入西医学有关肝炎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的观点,提高了对肝炎的认识,打开了思路,在拟定治疗方案时增加了活血通络、温脾助阳等新内容。今天不揣冒昧,把个人肤浅的心得体会和经治的一些病例如实地介绍出来,供大家参考。王旭斋1986年10月1日 一 历代中医书籍对黄疸型肝炎的论述《素问·平人气象论》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伤寒论》云:“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诸病源候论·急黄候》云:“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诸病源候论·内黄候》云:“热毒气在脾胃,与谷气相搏,热蒸在内,不得宣散,先心腹胀满气急,然后身面悉黄,名曰内黄。”《诸病源候论·黄疸候》云:“黄疸之病,此由酒食过度,脏腑不和,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瘀结不散,热气郁蒸,故食已如饥,令身体面目爪甲及小便尽黄。”《丹溪心法》云:“疸病不必分五,同是湿热。”《医学入门》云:“黄疸须知有湿干,干黄热胜色黄而明,大便燥结。湿黄湿盛,色黄而晦,大便润利。”《景岳全书》云:“黄之大要有四:曰阳黄,曰阴黄,曰表邪发黄,曰胆黄也。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其证必有身热烦渴或兼有消谷善饥,或小水热痛,或大便秘结,其脉必洪滑有力。阴黄证则全非湿热,总由气血之败,盖气不生血,所以血败。血不华色,所以色败。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阴黄以七情伤脏,或劳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见于外。其为病也,必喜静而恶动,喜暗而畏明。凡神思困倦,言语轻微,或怔忡眩晕,畏寒少食,四肢无力,或大便不实,小便如膏及脉息无力等证,悉皆阳虚之候,此与湿热发黄者,反如冰炭。

表邪发黄,即伤寒证也。凡伤寒汗不能透,而风湿在表者……必发热身痛,脉浮少汗。

胆黄证,凡大惊大恐,及斗殴伤者,皆可发黄,盖胆伤则胆气败,胆液泄故为此症。”

综上各家之言,对肝病发黄原因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外感汗出不透;二是脾胃运化失职,二便排解不畅;三是急怒惊恐外伤导致胆液外泄。对肝病发黄分为三种,急黄、阳黄和阴黄。前两种属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后一类属于慢性肝炎。 二 中医学对肝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肝乃贮藏血液的脏器,属木,其性刚喜条达恶抑郁。胆分泌胆液能促进脾土之消化腐熟,为人体生化之源。一旦肝失条达,肝气横逆,则首先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而出现一系列中满壅滞现象。造成肝气横逆原因有三:一是急躁暴怒;二是饮食不节;三是劳逸失度。

关于病发传染致病的学说我也承认,但我认为,外因总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中医认为肝病发病的机制由于七情有伤、饮食不节,以致肝失条达,脾失健运,湿热毒邪乘机体脏腑失调之机侵入肝脏而发病。 三 中医治疗肝病的基本法则

中医治疗原则是先祛邪后扶正。治疗肝病亦不例外,要强调辨证准确,弄清病因,分清虚实寒热,然后确定治疗方案,邪实体实的采用攻法,邪实体虚的采用攻补兼施之法,邪基本肃清即当转入扶正,以培补元气恢复体力。治疗慢性肝炎,邪实正虚较多,涉及肝肾脾三脏同病,此时要分清轻重缓急,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处理。结合西医学病理变化可以在方剂中加入活血化瘀之品,以促进肝细胞的新生。关于澳抗转阴,降低肝功能化验指标的措施,我认为亦要以辨证为依据,体实的以祛邪为主,体虚的要注意培补,总之要针对患者客观病情来对症处理,切不可见病不见人的千篇一律对待。 四 中医治疗肝病分型

急性肝炎:热偏盛型、湿偏盛型、寒湿型、梗阻型。

暴发型肝炎:狂躁型、衰竭型。

慢性肝炎:湿热不清型、气郁血瘀型、脾虚胃弱型、气血两虚型、肝肾阴虚型。

肝硬化:

实证——湿热郁结型、气滞湿阻型、肝脾血瘀型、寒湿固脾型。

虚证——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 五 中医辨证要点和治疗代表方剂(一)急性肝炎1.热偏盛型

辨证要点:黄色鲜明如橘子色,烦急口渴,脘腹胀满,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

辨证:湿热阳黄,热象偏盛,中焦痞满,二便艰涩,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化湿,宽中通降。

处方:茵陈30g 栀子10g 黄柏10g 大黄6~10g 茯苓13g 滑石15g 紫草10g 瓜蒌20g 枳壳10g 黄连6g 车前子20g2.湿偏盛型

辨证要点:黄疸较深,脘闷恶心,倦怠嗜睡,口不渴,食欲不振,大便溏,小便少,舌苔白腻,脉濡细。

辨证:湿热阳热,湿象偏盛,湿阻中焦,小便欠利,湿邪内阻,清阳不得散越。

治法:芳化利湿,清解消导。

处方:藿香10g 佩兰13g 半夏10g 砂仁10g 云茯苓13g 茵陈30g 栀子10g 滑石15g 郁金10g 大腹皮13g 车前子30g3.寒湿型

辨证要点:黄疸较深,呕恶不思饮食,倦怠乏力,舌质薄,苔白腻,脉沉细。

辨证:寒湿困脾,清阳不升,中焦失运,水湿内停。

治法:温阳化湿,疏导气机。

处方:茵陈30g 郁金13g 附子3g 桂枝5g 猪苓13g 泽泻10g 白术15g 云茯苓13g 藿香10g 蔻仁10g 陈皮10g 生姜3片4.梗阻型

辨证要点:黄疸进展迅速,肝区疼痛,大便色白,小便短赤,舌苔白厚腻,脉弦涩。

辨证:胆道脉络瘀阻,胆液外溢于血分。

治法:疏肝利胆,活血化瘀。

处方:柴胡10g 郁金13g 佛手13g 金钱草20g 土鳖虫15g 三棱10g 莪术10g 赤芍15g 当归13g 酒大黄6~10g 车前子30g5.其他

高胆红素血症亦属急性肝炎范围,不过来势迅猛,症状重,胆红素一般在15mg左右,患者大部分是青壮年,受邪重,大多数为湿与热并重,治疗以清肝胆湿热、清心凉营、解毒通降为主。

辨证要点:黄疸深,进展快,发热,烦急,脘腹胀满,二便欠畅,鼻衄,口渴或不渴,舌苔厚少津,脉弦数有力。

辨证:肝胆湿热盛,中焦运化失职,邪热毒火入于血分诱发黄疸。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通降,大力退黄。

处方:茵陈30g 栀子10g 生地黄13g 龙胆草30g 郁金10g 金钱草30g 泽泻13g 车前子30g 大黄5~10g 水牛角15g 牡丹皮13g 黄连10g

口渴甚者,加石膏、寒水石;有精神症状者,加羚羊角、牛黄清心丸;发热者,加金银花15g、连翘15g。(二)暴发型肝炎1.狂躁型

辨证要点:黄疸深,进展快,肝脏缩小,狂躁不安,夜寐谵语,高烧,手足掣动,循衣摸床,逐渐转入昏迷,舌红口干少津,脉弦数有力。

辨证:邪热入于营分,扰及神明。

治法:清心凉营,镇静解毒。

处方:茵陈30g 黄连10g 莲子心10g 牡丹皮13g 生地黄13g 金银花15g 连翘15g 大青叶13g 龙胆草6g 蒲公英15g 败酱草15g 水牛角20g 车前子20g 大黄5g

昏迷者加局方至宝丹2粒,或安宫牛黄丸2粒。2.衰竭型

辨证要点:黄疸深色暗,精神恍惚,嗜睡,呼之能应,饮食纳呆,肝脏浊音界缩小,脉沉弦而细数,苔薄红少津。

辨证:邪实正虚,邪毒内陷,津枯液涸,导致昏迷。

治法:芳化醒神,培阴救液,透邪外出。

处方:人参10g 麦冬30g 生地黄13g 石菖蒲10g 郁金10g 茵陈30g 莲子心10g 茅根20g 玄参10g

可加苏合香丸2丸,或局方至宝丹2丸。(三)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其原因或由于治疗不当,或由于病愈后休息不好,再次感染,多次反复,心气耗伤,导致恢复较慢。

慢性肝炎分型比较复杂,因为大部分患者既有邪实又有正虚,治疗时也需邪正兼顾。由于这个原因,我治疗慢性肝炎采取分阶段的办法,即第一阶段以祛邪为主,第二阶段边祛邪边扶正,第三阶段以培补为主。

具体如何掌握何时转入下一阶段有以下几个标准:①以黄疸和消化道症状基本缓解为标准。②以黄疸消失、消化道症状缓解为标准。③培补元气待肝功能正常出院为止。

第一阶段包括湿热不清和气滞血瘀两型。第二阶段除上述两型外还有脾虚胃弱型。第三阶段包括气血两虚和肝肾阴虚两型。虽然如此划分,但实际应用时还应针对症状灵活掌握。1.第一阶段:湿热不清,气滞血瘀。

典型症状:热不清,黄疸鲜明较深,胃脘痞满,腹胀,大便不爽,小便赤,苔黄厚,脉弦数。(1)湿热不清

症状:黄疸,中满,恶心,不思饮食,便溏不爽,苔白腻,脉弦濡。

治疗方剂:

①热不清

茵陈30g 栀子13g 黄柏10g 酒大黄5~10g 焦山楂3g 焦神曲3g 焦麦芽3g

②湿不清

茵陈30g 茯苓13g 苍术10g 白术10g 砂仁10g 枳壳10g 车前子20g(2)气滞血瘀

症状:气滞——嗳气,胁间窜痛,腹胀,苔红,脉弦紧。

血瘀——面色晦暗,肝区痛,肝掌,蜘蛛痣,妇女经闭,舌绛红有瘀斑,脉弦紧涩。

治疗方剂:

①疏肝理气:柴胡10g 郁金10g 佛手13g 枳壳10g 瓜蒌20g 砂仁10g 降香5~10g

②活血化瘀:当归10g 赤芍10g 红花10g 桃仁10g 三棱10g 莪术10g 王不留行15g 丹参13g 延胡索10g2.第二阶段:侧重于理气活血,佐以清解余热。(1)脾虚胃弱

①胃弱

典型症状:食欲不佳,嘈杂,泛酸,呃逆,舌淡,苔白厚腻,右关脉细。

治疗方剂:姜半夏10g 姜黄10g 生姜3片 大枣3枚 青皮10g 陈皮10g 枳壳10g 砂仁10g 茯苓13g

②脾虚

典型症状:口淡乏味,腹胀,大便不调,泄泻,乏力嗜睡,不思饮水,下肢浮肿,舌淡,右关脉细数少力。

治疗方剂:炒白术20g 薏苡仁15g 党参15g 茯苓13g 干姜3~5g 黄芪20g 建曲15g 升麻3~5g3.第三阶段:补气养血,滋补肝肾。

针对气血虚和肝肾阴虚治以补气养血,滋补肝肾。(1)气血虚的症状表现与治疗

①气血虚的症状表现

气虚的典型症状:面色苍白,畏寒,手足冷,短气,语音低微,自汗,乏力,不耐劳累,面部及四肢浮肿,舌淡,苔白滑而润,脉细数少力。

血虚的典型症状:面色萎黄,唇舌色淡,心悸,失眠,惊悸盗汗,腰膝酸软乏力,头晕,口干,舌淡,脉细数。

②治疗方剂

气虚的治疗: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5g,茯苓13g,甘草10g,浮小麦15g,牡蛎15g。

血虚的治疗:当归10g,熟地黄20g,茺蔚子15g,何首乌20g,阿胶20g,白芍15g,杜仲炭10g。(2)肝肾阴虚的症状表现与治疗

①肝肾阴虚的症状表现

肝阴虚的典型症状:口干苦,低烧,烦急,牙衄,失眠多梦,肝痛,惊悸,舌绛红,无苔少津,左关脉弦细数。

肾阴虚的典型症状:低烧,五心烦热,盗汗,腰痛,下肢无力,发热,耳鸣,梦遗,夜尿多,头晕目眩,健忘,舌红少津,两手尺脉细数。

②治疗方剂

肝阴虚的治疗:当归13g,白芍15g,生地黄13g,熟地黄13g,茺蔚子15g,麦冬20g,何首乌20g,紫河车10g。

肾阴虚的治疗:生地黄13g,黄精13g,女贞子13g,枸杞子15g,续断15g,天冬10g,麦冬10g,菟丝子10g,鳖甲13g,地骨皮13g,银柴胡10g。

在扶正阶段男患者以滋肾为主,女患者以养血调经为主。兼具两型的,针对病情对症处理,从方剂中选用药物、剂量亦依据病情适当掌握。(四)肝硬化

肝硬化在中医学中称为鼓胀,包括水臌、气臌、血臌。但气、血、水三者互相牵连为患,仅有主次之分,而非单独为病,其病因病机最主要者有以下两种情况。

1.情志郁结,气失调畅。肝为藏血之脏,性喜疏泄,如失条达,气机不利则血行不畅,致肝之脉络为瘀血所郁积,影响肝脏正常生理运行,直接致脾胃受克,致水湿停留,出现鼓胀。

2.黄疸积聚日久,湿热伤脾,中气损耗,斡旋无力,致气血凝滞,脉络瘀阻,渐成鼓胀。

治疗方法以利水理气达到消胀之目的。在早期邪实正不虚时,需争取时间祛邪,晚期邪实正虚则当攻补兼施,最好中西药配合治疗,西药利尿见效快,用西药排水,中药以养阴益肾,调理肾脏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有效方剂。1.利水消胀方——早期邪实轻型

组成:茯苓皮30g 白术15g 猪苓15g 泽泻10g 车前子30g 抽葫芦30g 赤小豆15g 商陆10g 木香10g 桂枝6g 石韦13g 王不留行15g2.攻补兼施方——晚期重型

大便燥结者,可加牵牛子15~20g。(1)扶脾利水方

组成:党参15g 黄芪20g 白术15g 茯苓皮30g 木香10g 猪苓15g 生姜3片 附子3~6g 商陆10g 大枣3枚 大腹皮13g(2)滋肾利水方

组成:生地黄15g 牡丹皮13g 泽泻13g 茯苓皮30g 麦冬30g 车前子30g 商陆10g 椒目10g 桂皮6g 炮附子3~6g(3)益肾滋阴增强方(配合西药治疗)

组成:生地黄15g 女贞子15g 山药15g 牡丹皮13g 茯苓20g 麦冬30g 菟丝子13g 泽泻13g 黄精15g 白芍20g 附子3~5g 桂皮6g 牛膝13g 党参15g 黄芪12g(4)活血软坚方

症见面色黧黑,腹胀积水,肝剧痛,牙龈出血,肝大质硬,苔有瘀斑。

组成:当归10g 生地黄15g 鳖甲15g 莪术10g 三棱10g 王不留行15g 丹参13g 鸡血藤15g 六 中西医结合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1.中西医结合最重要的是互相沟通,统一认识,经过讨论制定互相协作分工的具体治疗方案,这样做可以避免药物重叠或干扰。中西医步调一致,既便于治疗也便于总结经验。比如腹水患者,西药利水效果好,就用西药利水,中药配合治疗以养阴滋肾为主,这样可以防止久服利尿剂出现电解质紊乱或肝肾综合征之弊。

2.中医诊断方法多靠四诊辨证,现在有许多科学仪器和检查化验方法对了解病情即全面又准确,这为中医辨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西医尽管理论体系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病情,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西医考虑局部病灶的变化,中医考虑患者整体的虚实,并不矛盾,如能密切配合,互相提供线索,讨论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一点一滴的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失败教训,对临床提高疗效是有好处的。我在实践中有几例重危患者,经过中西医合作,共同努力,使患者转危为安,我对此感受是很深的。

3.对于促进肝功能恢复问题,我从多年实践中体会到酶高不降的原因在于病邪没有肃清,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邪实症状,如脘闷、腹胀、胁痛、食欲不振等,其原因在于正虚,机体气血津液损耗未复,因此在治疗时,仍宜本着先祛邪后扶正的原则,先将病邪彻底肃清,再治以滋补扶正。如果过早的使用补剂会妨碍肝气之疏泄和胃肠湿热的清解,反而会使病邪留恋难解。个别体虚患者可以酌情佐以补剂。

4.治疗慢性肝炎由于病程长、症状多、缠绵难愈,患者情绪不好,悲观失望,严重影响肝气的调达,在治疗期间必须耐心、细致地做患者的思想工作,交代病情,厘清治疗计划,要求患者宽心静养,将饮食、起居安排好,清除急躁、恐惧和忧虑的情绪,树立起顽强的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在治疗步骤上,一般先从疏导气机、活血通络、清解湿热入手,不要忙于补益,更不要片面地注重降化验指标,一定要做全面分析,根据客观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疗。还要注意观察邪与正的消长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剂和药品剂量。

5.急性肝炎高黄,无需迅速消退,以保护肝脏组织少受侵害。中医退黄的法则以清解湿热为主,宽中疏导,通调二便,使邪毒排解黄疸消退。热偏盛者邪在中焦,用清凉解毒之剂即可祛邪排出,湿偏盛者病邪弥漫三焦,病情比较复杂,必须从芳化宣透、宽中解郁、清利淡渗三方面疏导,才能达到分解消散的目的。预后期残留少量黄染时,消退缓慢,此时邪退正虚不过用苦寒克伐性药物,以免损伤脾胃正气,可在扶脾健胃方剂中加入利胆活血之药,如金钱草,丹参等以使疏通胆道,消退余黄。

6.中医古训“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即指出从众多的症候群中,寻找致病的因素,再从原因中确定治疗的办法,所谓治病必求其本,这正是尊重客观实际的科学态度。从发病根源去医治,才能治疗彻底。如急性肝炎的发热、发黄、呕吐等,慢性肝炎的面容憔悴晦暗、浮肿、乏力、腹水等都需要从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谋求解决方法,不能立足于缓解症状。不过有时由于症状紧急,严重影响患者的食欲和休息时,也需予以照顾,所谓“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即是此意。我在临床治疗时既是本着这个原则执行的。 七 临床治验(一)急性高黄案例

例1

李某,女,35岁,化验员,病历号:68508,住院时间:1975年11月2日。

患者1975年9月20日发热,伴恶心,纳差,乏力,按感冒治疗无效。6天后发现眼黄,尿黄,查肝功能异常,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在山西住院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病情未见好转,黄疸加重,肝脏进行性肿大,转来我院。

分析:患者全身明显黄染,肝肋下8.5cm、剑下10cm,中等硬度,脾未触及。查肝功能Bil33mg%,TTT9U,GPT628U,HAA(+),凝血酶原活动度86%,BP110/70mmHg,腹水征(-),下肢可凹性水肿(-)。初步印象,重症黄疸待查。

11月3日一诊 黄染深,面色欠鲜明,发热38.3℃,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数。

辨证:湿热不清,脾虚胃弱。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处方:白花蛇舌草10g 金钱草30g 贯众15g 夏枯草15g 车前草10g 柳树叶60g 败酱草15g 银树叶10g 水牛角15g 大黄6g 王不留行13g 茜草15g 党参10g

服药后,患者感觉胃脘不适,加给吴茱萸10g、生姜2片。胃痛即解。

11月10日二诊 患者服上方1周,黄疸已见消退,Bil由33mg%降至19.5mg%,胃脘痛,恶心,大便量多,腹部仍胀,舌质仍淡,脉细,面色萎黄无华。继续清化湿热,温胃和中。

处方:白花蛇舌草30g 金钱草30g 王不留行15g 夏枯草15g 车前草15g 贯众15g 柳树叶30g 败酱草15g 水牛角15g 肉桂1g 附子3g 党参13g 云茯苓13g

11月17日三诊 患者黄疸已退至9.8mg%,体温亦趋正常,查Hb5.5,胃痛呕恶已止,食欲欠振,消瘦,脉细数,舌质淡,苔薄腻。

辨证:湿热渐化,脾虚胃弱,肝血不足。

治法:健脾利湿,养血和肝。

处方:白花蛇舌草20g 金钱草20g 王不留行15g 车前草30g 茜草15g 柳树叶20g 黄芪30g 人参10g 白术13g 陈皮10g 当归10g 肉桂1g

12月1日四诊 黄疸继续消退至3.1mg%,GPT582U,精神食欲均有好转,午后低热37.3℃,出汗多,滋阴退黄药物减量,增强补气养血敛阴止汗之味。

处方:人参10g 黄芪20g 白术15g 茯苓19g 当归10g 白芍15g 麦冬20g 生地黄15g 熟地黄15g 地骨皮13g 银柴胡10g 金钱草20g 柳树叶15g

1976年1月14日五诊 黄疸消至微量,每日进食6两,仍有少量汗出,夜眠多梦,不愿盖被,口干苦脉细数,舌质仍淡。

辨证:邪退正虚,阴阳失调。

治法:养血滋阴,补气安神。

处方:当归10g 白芍15g 生地黄15g 熟地黄15g 党参10g 黄芪15g 白术10g 茯苓13g 何首乌30g 陈皮10g 薏苡仁15g 马鞭草10g 铁树叶10g 甘草10g

1月28日六诊 症情逐渐好转,食量增加至每日7两,腹部不胀,大便成形,肝脾未及,压叩痛不明显。血常规检查示Hb12g,PC135/mm3。肝功能检查示GPT296U,TTT16U,Bil微量。舌质转红,双脉细数,两下肢不浮肿。暂停中药改用乌鸡白凤丸与人参归脾丸日服各4丸,早、晚分服。

至3月下旬复查肝功能:Bil微量,GPT154U,TTT10U,达到出院标准,回家继续休养。【按语】本例特点是正虚邪实,病情重,退黄保护肝脏不容延后,一诊处方避免用苦寒药,看重从利胆解毒活血来退黄,服食1剂后感觉胃腹不适,急加温中之吴茱萸以解寒凉,黄疸迅速消退,黄退后即转入扶正,以健脾养血为主。由于处理及时,患者迅速康复。

复诊时诊断正虚在于面色黄不鲜明,舌质淡红,脉细数,查血色素仅5.5g。治疗自始至终未用苦寒药,相反,加用肉桂、附子、生姜等,使33g高黄在1个月中退至3.1g。不过本例与寒湿困脾型肝炎还有差别,寒湿困脾型患者不一定正虚,本例系属失治,拖延日久,正气损伤邪毒炽盛所致。

肝大10cm是少见的,用马鞭草、铁树叶加活血剂,对消除肝大有效,但本例血色素低,在用药时必须同时加给补气养血之品以确保安全。

例2

邢某,男,33岁,医生,门诊号:77448,入院时间:1979年10月4日。

患者1971年始发现眼黄、尿黄,在某医院诊为病毒性肝炎,住院治疗。后于1979年又感乏力GPT200U以上。1979年GPT400U以上,TTT12U,Bil3.5mg%,继而出现消化道症状转来我院。

查体:T36℃,P72次/分,R18次/分,BP120/90mmHg。

神清,精神弱,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平软,肝上界在锁骨中线第6肋间,肝肋下2cm,剑下3cm,质中,脾未及,下肢无浮肿。住院后第1次查肝功能Bil5mg%,TTT11U,GPT616U。

初步诊断:慢性迁延型肝炎(黄疸型);病毒性肝炎HBsAg(+);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住院后经主管医师给常规退黄中药方剂,以苦寒清热为主,未能控制病情,20天后黄疸持续加深,Bil由5mg%升至20.8mg%,同时症状增多,邀中医会诊。

10月23日一诊 黄疸深,食欲不振,不思饮水,脘满堵闷,倦怠乏力,稍微恶心但未吐,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濡。细问病史,素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平素喜食荤食。

辨证:水谷停积,中焦失运,肝胃不和。

治法:疏肝和胃,宽中化湿。

处方:茵陈30g 郁金10g 金钱草15g 藿香15g 佩兰15g 茯苓13g 吴茱萸6g 黄连6g 青皮10g 陈皮10g 枳壳10g 茜草10g 车前子20g 肉桂1g

10月29日二诊 黄疸已见消退,Bil由20.8mg%降至12.3mg%,自感脘胀堵减轻,食量增加。舌苔净,脉弦细。湿邪渐化,在上方基础上加健脾调胃之品。

处方:茵陈30g 姜黄10g 金钱草15g 茯苓13g 厚朴10g 红茜草10g 车前子20g 滑石15g 姜半夏10g 焦薏苡仁15g 瓜蒌20g 枳实10g

11月5日三诊 黄疸已见大幅消退,想饮水,由于素有溃疡病,胃肠运化力弱,食后感胃部隐痛,大便不成形,舌质淡红,苔薄腻。

辨证:脾虚胃弱,消化迟缓。

治法:健脾调胃,宽中消化。

处方:茵陈30g 姜黄10g 焦薏苡仁15g 茯苓13g 陈皮10g 桂枝6g 炒稻芽15g 姜半夏10g 白芍15g 甘草10g 生姜3片 大枣3枚 白术10g

此方服后查Bil5.5mg%,GPT186U,TTT15U。

12月10日四诊 胃纳佳,无胀满疼痛,二便正常,体力亦见恢复,夜眠尚差,时感头昏,舌红,舌苔净,脉细数。

辨证:脾气胃阴不足,心血耗损。

治法:扶脾滋阴,养血安神。

处方: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13g 山药20g 姜半夏10g 陈皮10g 玉竹15g 白芍15g 桂枝5g 当归10g 熟地黄13g 益母草13g 大枣3枚 首乌藤30g 酸枣仁10g

此方服10剂后查肝功能Bil微量,GPT52U,TTT8U出院。【按语】中医学认为,黄疸的发生是由于湿热蓄积、排解不畅所致,在辨证上要分清热与湿孰偏盛,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起效。

热偏盛还要分清气分热与血分热,湿偏盛要分清外湿和内湿。气分热临床表现为口渴、发热、思凉饮、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苔黄厚粗糙、右关脉弦实等。血分热表现为烦急,鼻衄,面赤,小便短赤,舌质红,少苔,脉弦数等。外湿由于外感雾露水淋,久居湿地,表现症状为恶寒发热,头眩,恶心,脉伏细,苔白而滑腻。内湿属肝郁脾虚,气机不畅或食积消化不良,以及过食生冷肥腻等,表现症状如胸膈痞闷、呕恶、胀满、食欲不振、不思饮食、倦怠、头晕乏力、脉濡、苔白腻等。

治疗气分热宜通降清解胃热,血分热宜凉血清肝热,外湿宜芳化开窍宣透使湿邪外出,内湿宜疏肝解郁、调理气机、宽中消导。

代表方剂:气分热用茵陈蒿汤和白虎汤,血分热用犀角地黄汤,外湿用藿香正气散、五苓散,内湿用胃苓汤和保和丸等。

本例属内湿因素有溃疡病,脾虚胃弱,正虚邪实,开始用苦寒退黄法不合病机,便改用辛开苦降之法,使湿邪得解,黄疸消退,之后继予温胃和中以治宿疾,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例3

谭某,男,48岁,干部,病历号:80590,入院时间:1980年11月13日。

主诉:食欲不振、恶心、尿黄4天。

现病史:从1980年11月10日开始,食欲不振,恶心,乏力,尿黄,腹胀,厌油。去医院检查尿三胆(+),诊为病毒性肝炎住院治疗。

体检:T36℃,P72次/分,R18次/分,BP130/80mmHg。巩膜微黄,皮肤黄染不明显,未见蜘蛛痣及出血点,浅在淋巴结不肿大,腹软,腹水征(-),肝肋下未及,剑下2.5cm,脾未触及,胆囊未触及,下肢无浮肿。肝功能检查示Bil2.7mg%,GPT772U,TTT6U。

初步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

11月18日一诊 胸满腹胀,恶心厌油,食欲不振,苔白腻,不思饮水,脉濡细。

辨证:脾虚水谷停积,中焦失运。

治法:芳香化湿,宽中消导。

处方:茵陈30g 郁金10g 茯苓13g 白术10g 藿香10g 佩兰10g 枳壳10g 大腹皮10g 陈皮10g 清半夏10g 车前子20g(包) 焦山楂30g 焦神曲30g 焦麦芽30g 砂仁10g 滑石15g

11月29日二诊 黄疸已退,胃纳转佳,舌净,眠差,肝区偶痛,脉弦细。肝功能检查示Bil微量,GPT322U,TTT7U。

辨证:湿邪已化,脾虚胃弱欠复。

治法:健脾调胃,养血安神。

处方:茯苓13g 白术10g 党参10g 陈皮10g 焦薏苡仁15g 当归10g 白芍15g 丹参15g 蒲公英15g 何首乌30g 车前子20g(包) 

12月19日三诊 无主诉,眠食正常,双脉细数,平素体弱。继续补气养血,健脾调胃。

处方:党参13g 白术10g 茯苓13g 当归10g 白芍15g 丹参13g 陈皮10g 女贞子10g 川楝子13g 何首乌30g 神曲13g【按语】本例是急性肝炎湿象偏盛,症状突出表现为胸满、腹胀、食欲不振、恶心、不思饮水,舌苔白腻,脉濡细。用药切不可用苦寒通降之品,应以芳香温燥之品为宜,设法使邪毒从小便排出。因此,需在处方中加入郁金、柴胡等疏肝解郁之品,共同扶脾健运,使脾胃运化功能早日恢复。

例4

江某,女,27岁,未婚,教师,病历号:65798。

1周来疲乏,3天来恶心、眼黄。

患者于1周前开始疲乏无力,伴食欲不振恶心,有时上腹部疼痛,与饮食无关。无呕吐厌油,食量下降。近3天来除以上症状加重外,发现尿黄如浓茶色,同时发现眼黄。查尿三胆均阳性,故以肝炎转来我院。

患者于半年前感右上浸润型肺结核,曾打链霉素90支,每日服异烟肼600mg,PAS9g。昨日发现眼黄而停用。胸透示右上肺病灶已硬结。平时胃疼,肝炎病史(-),肝炎接触史(-)。

查体:神清,营养发育中等,巩膜皮肤中度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周身浅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心音规律有力,心率92次/分,肺肝界第五肋间,腹平坦柔软。肝大,剑下3cm,肋下2cm,质软;触痛(+),病理反射(-),生理反射可引出。

印象:①急性传染性肝炎(黄疸型);②药物性肝炎待除外;③肺结核(硬结期)。

住院3天由于病情进展,黄疸增深(Bil由13.4升至21.8mg%),肝脏缩小(肝肋下未及,剑下2cm),且出现多语和计算力迟钝等征象,乃改按重症肝炎处理。

本例开始时中医未参加治疗,入院17天后由于黄疸消退不满意,而邀中医会诊。

一诊 黄疸深,脘腹胀满,大便秘结,不思饮食,舌苔干厚,舌质淡红,脉象弦细。

辨证:肠间积滞,利湿退黄。

治法:清热导滞,利湿退黄。

处方:茵陈45g 龙胆草10g 郁金15g 酒大黄3g 元明粉3g(冲) 火麻仁10g 生地黄10g 玄参6g 沙参15g 金钱草30g 败酱草15g 郁李仁10g

服药3剂后查Bil17mg%,GPT285U。

二诊 黄疸未再加深,大便降下停滞甚多,腑气已通,精神及食欲均有好转,仍体弱乏力,夜眠多汗,苔转薄,脉细数。

辨证:湿热渐清,气阴两虚。

治法:清热利湿,补气益阴。

处方:茵陈30g 郁金13g 蚤休13g 沙参15g 白芍15g 山茱萸10g 麦冬15g 泽泻10g 金钱草15g 生龙骨13g 生牡蛎13g 肉苁蓉10g

服药5剂后查Bil13.8mg%,GPT144U。

三诊 黄疸已见明显消退,仍心慌,气短,自汗,畏寒,舌淡,脉细数少力。

辨证:邪退正虚,气阴两伤。

治法:补益心阳,敛阴止汗。

处方:黄芪20g 党参13g 五味子15g 麦冬20g 白芍15g 山茱萸10g 龙眼肉15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甘草10g 桂枝3g

服药5剂后查Bil8.2mg%,GPT186U。

四诊 出汗减少,仍感心悸,不耐劳累,舌转红少津,脉细无力。

辨证:气阴两伤,卫气不固。

治法:补气益阴,固摄止汗。

处方:沙参30g 麦冬30g 五味子20g 生牡蛎15g 浮小麦15g 白芍20g 炙甘草10g 远志13g 生地黄10g 西洋参10g(先煎)

服药14剂后查Bil4.1mg%,GPT138U。

五诊 黄疸基本消退,自汗已止,夜晚失眠,有时仍感惊悸。

辨证:肝血不足,心肾不交。

治法:补益气血,交通心肾。

处方:当归10g 白芍20g 党参15g 炙甘草10g 白术13g 茯苓13g 生地黄15g 熟地黄15g 麦冬20g 远志10g 续断15g 桑寄生15g 菟丝子10g 酸枣仁10g 何首乌30g 浮小麦20g

服药后查Bil1.95mg%,GPT132U。

六诊 病情平稳,睡眠佳,无盗汗,体力在恢复之中。

辨证:正气未复,阴血不足。

治法:补气养血,滋阴平肝。

处方:白芍12g 当归9g 麦冬15g 沙参15g 首乌藤30g 山药15g 生地黄12g 续断12g 桑寄生15g 地骨皮15g 白及9g 淡苁蓉9g

服药后查Bil微量,GPT36U。【按语】本例既有邪实的表现,又兼见正虚的证候。中医根据其中满、苔厚、腹胀、便秘诊断为湿热中阻,腑气不通。在通降剂中清热利湿与通便润燥同用,之后又以益气健脾之品扶助正气,使肠间腐滞顺利排出,湿热毒邪迅速消退。此时正虚证候上升为主要矛盾,患者是使用西药激素患者,在后期激素开始减量,为了配合西药防止激素减量时出现反跳,中药以补气益阴、敛汗固摄为主,最后以养血平肝收功,肝血得润,肝胃升降气机调顺而痊愈出院。

例5

江某,女,27岁,工人,病历号:61615。

住院6天前发热,体温达38℃左右,食欲下降。住院3天前退烧,出现恶心,呕吐,乏力,头晕,同时发现眼黄,去朝阳医院查肝功能异常,特转我院。

体检:巩膜、皮肤轻度黄染,腹平软,肝剑下2.5cm,肋下1cm,质软,脾未及。

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住院次日查肝功能,Bil11.8mg%,GPT644U,TTT15U。2年前做过剖宫产,Hb11.6g。

住院后用保肝西药治疗,黄疸持续上升。10天后Bil达到23.2mg%,开始加服中药治疗。

一诊 黄疸深,面部色泽不鲜,不思饮水,舌色淡,苔白腻,脉细数。

辨证:寒湿困脾,中焦失运。

治法:温脾化湿,宽中理气。

处方:苍术10g 白术10g 法半夏10g 薏苡仁15g 茯苓13g 党参10g 猪苓13g 厚朴10g 木香4g 砂仁6g 茵陈30g 泽泻10g 肉桂1g 炮附子3g 沉香石2g(分冲)

服药7剂。

二诊 黄疸有消退趋势,食欲精神好,舌质尚淡,脉稍有弦象。原方加陈皮10g,继进7剂。

三诊 黄疸大幅下降,肝功能有改善,胆红素9.3mg%,转氨酶318U;舌质转红,食欲有增加,月经逾期未至,肝区疼痛。在原治法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

处方:茵陈30g 白术13g 茯苓13g 党参10g 肉桂1g 炮附子3g 益母草13g 泽兰13g 红花10g 丹参13g

服药10剂。

四诊 黄疸已基本消退,精神食欲好,月经来潮,肝区痛减,仍感体力弱,四肢发凉,不耐劳累。Bil1.8mg%,GPT114U,TTT6U。

辨证:病后元气未复,肝血不足。

治法:补气养血,温脾健运。

处方:党参15g 白术13g 茯苓13g 当归10g 生地黄13g 熟地黄13g 白芍15g 玉竹15g 何首乌20g 桂枝5g 炮附子3g

上方服完10剂后复查肝功能:已达出院标准。【按语】本例从一诊临床检查的记录即可看出,寒湿困脾型指征具备,辨证明确,服药后效果明显,不过在临症时必须舌质淡、不思饮食、脉细3个指征具备才可,缺一不可,如果把握不大,可先以化湿扶脾利水方剂试用,少量加入桂枝,以五苓散或平胃散加减,较为安全。

方剂中附子、肉桂二药性辛温,有毒,用时需谨慎。在服药期间舌质转红、脉象有弦象时,即当减量或停用。附子应注明先煎20分钟,再下群药,可以减少其毒性,以保安全。

例6

李某,女,28岁,工人,病历号:58218,入院时间:1972年12月11日。

主诉:因食欲不振,浮肿,尿黄2个月余而入院。

现病史:于9月17日顺产一婴,产后出血不多,但食欲下降,有时恶心,颜面及双手经常浮肿,尿黄如浓茶。在附近医院查肝功能,Bil2.4mg%,GPT574U,TTT22U,诊为肝炎转来我院。

体检:皮肤、巩膜轻至中度黄染,颜面浮肿可疑,腹平软,肺肝界在第五肋间,肝在肋下1.5cm,剑下3cm,质中,压痛、叩击痛(±),脾未及,无腹水征,舌质淡,苔白,左手脉细。

初步诊断:急性传染性肝炎(黄疸型)。

患者入院后按一般急性肝炎处理,后加用常规退黄中药方剂,均未能控制病情,黄疸迅速升高,肝功能损害亦重,乃自1973年1月3日起邀中医会诊。

1973年1月3日一诊 产后3个月余,发病已将3个月,胃纳勉强,厌油,不思饮水,精神弱,思睡眠,大便不爽有下坠感、黄色鲜明,舌质淡,脉弦细。

辨证:邪实正虚,湿象偏盛。

治法:淡渗化湿,补气养血。

处方:茵陈30g 郁金10g 茯苓13g 白术13g 姜半夏10g 猪苓13g 泽泻10g 金钱草15g 当归10g 党参13g 益母草13g 车前子(包)20g

肝功能检查BIL19U,GPT318U,TTT16U。

1月15日二诊 服上方后黄疸不减退,持续上升,湿象盛,不思饮,胸闷倦怠。复查肝功能,转氨酶见下降,黄疸上升,Bil22.2mg%,GPT156U,TTT15U。舌淡,苔厚腻,脉沉弦而细。细致分析病情,患者产后脾虚,3个月来食欲不振,营养缺乏,阳气不能升宣,致水湿不运,服用芳化渗湿之剂未能消退黄疸。由于药力弱不能打开湿困的局面,今改用温阳化湿法大力扶脾利水,消退黄疸。

处方:姜半夏10g 茯苓15g 炮附子5g 桂枝6g 白术15g 茵陈30g 干姜3g 甘草3g 泽泻13g 猪苓13g 车前子20g

1月24日三诊 黄疸已见明显消退,食欲仍差,恶心,连日来有低烧,脉沉弦,苔白腻,舌淡。继服原方将茵陈增大剂量至45mg%,争取尽快退黄,以早日转入扶正,保护机体气血津液。查肝功能Bil14.2mg%,GPT114U,TTT14U。

处方:姜半夏10g 茯苓13g 炮附子1.5g 桂枝5g 白术15g 茵陈45g 干姜3g 甘草3g 泽泻13g 猪苓13g

1月30日四诊 黄疸见大幅消退,腹胀,据查有可疑腹水。查血色素9.4g,白细胞3200/mm3,A/G3.0/3.4g,Bil9.7mg%,GPT144U,TTT17U。血象偏低与产后有密切关系。目前黄疸在继续消退,湿邪已化,在处方中加入补气养荣之味,以补机体之不足。望诊面色尚可,有浮肿,舌仍淡,脉沉细。

处方:半夏10g 茯苓13g 当归10g 郁金10g 桂枝6g 白术15g 党参13g 黄芪20g 茵陈30g 泽泻10g 熟地黄25g 大枣3枚

3月1日五诊 服上方后一般情况好,面部浮肿减轻,色泽转佳。不觉头晕,舌质尚浅,脉细数。复查肝功能和血常规均有好转。Bil3.1mg%,GPT108U,TTT16U,Hb11g,RBC345×103/mm3,A/G3.0/2.85。治疗方案不变,原方增大剂量。

处方:当归13g 白芍20g 熟地黄20g 阿胶20g 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5g 桂枝5g 茯苓15g 丹参13g 泽泻10g 大枣3枚 茵陈30g

3月29日六诊 一般情况好,气血渐复,浮肿已消,舌质转红,脉亦较前有力。继续补气养血扶脾健运。查肝功能Bil1.8mg%,GPT90U,TTT16U。

处方:当归13g 白芍20g 熟地黄30g 阿胶20g 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5g 茯苓15g 何首乌30g 续断15g 桑寄生15g 女贞子13g 枸杞子13g 火麻仁10g

5月19日七诊 残黄已退,体力亦见恢复,舌质红,苔薄白,双手脉细数,不耐劳累,夜眠多梦。此为病后气血不足之故。查肝功能已达出院标准(Bil微量,GPT132U,TTT10U),拟调补方回家继续服用。

处方:当归13g 白芍15g 党参15g 生地黄15g 熟地黄15g 黄芪20g 阿胶20g 白术13g 茯苓13g 何首乌20g 续断20g 枸杞子13g 菟丝子10g【按语】本例特点是突发血亏兼脾虚湿困,初起用健脾渗湿方剂未能控制病情,黄疸继续上升,后改用温阳法,黄疸始逐渐消退,后期对患者大力补气养血、培补元气,经过4个月的治疗痊愈出院。

治疗突发患者要注意补养气血津液,还要注意清除败血积留,如有腹痛即可能是有败血不清之故。本例疼痛症状需与活血化瘀之品,贫血、浮肿皆气血虚亏之象,故在黄疸消退一半时即加入补气养血之剂。在运用补药时,要注意阴阳平衡,保持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促使患者食欲增加,消化吸收好,以便体力早日恢复。

例7

么某,女,工人,26岁,病历号:76597,入院时间:1979年5月23日。

主诉:尿黄13天,纳差、眼黄10天。

现病史:于13天前发现尿黄,3天后纳差、乏力、恶心呕吐、厌油,小便逐渐加深,皮肤瘙痒同时发现眼黄。急赴医院检查,因肝功能异常特来我院。

查体:T36℃,P84次/分,R18次/分,BP100/70mmHg,精神可,巩膜、皮肤轻度黄染,未见出血点及蜘蛛痣。腹平软无压痛,肝上界第五肋间,肋下未及,剑下3cm,质软,有压痛,脾未及,下肢无浮肿。

初步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黄疸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