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陵私家相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2 14:21:31

点击下载

作者:徐鑫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清皇陵私家相册

大清皇陵私家相册试读:

引言 大观清朝皇陵

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的考古学上,两者合称为“墓葬”。早期墓葬是没有坟丘的,到了战国晚期坟丘式墓葬开始普及。坟丘式墓葬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文明及礼制提升的表现。

帝王的坟墓称“陵”,是从战国中期开始的。帝王陵的修建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不仅是政治、经济和史学的研究课题,而且是人们参观、凭吊的景点,这就是历史的魅力,也是帝王陵的价值所在。

作为历代帝王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皇陵无论在建筑规制还是在陵寝风水上,都因其与众不同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容,而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基业至宣统帝退位,历经12帝,期间在关内和关外建有三处皇家陵园,即辽宁省的

盛京三陵

、河北省遵化的清东陵和河北省易县的清西陵。

盛京三陵又称关外三陵,即永陵、福陵和昭陵。位于辽宁省新宾县的永陵,埋葬有努尔哈赤的远祖肇祖原皇帝孟特穆、曾祖兴祖直皇帝福满、祖父景祖翼皇帝觉昌安、父亲显祖宣皇帝塔克世和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妻子。位于沈阳的福陵,埋葬有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和大妃阿巴亥,在福陵的右侧还建有福陵妃园寝。位于沈阳的昭陵,埋葬有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在昭陵的右侧还建有昭陵妃园寝。另外,辽宁省辽阳市境内还建有一处陵园——东京陵,目前仅有努尔哈赤的同胞弟弟舒尔哈齐园寝、努尔哈赤同父异母弟弟穆尔哈齐园寝和努尔哈赤长子褚英园寝。清朝皇陵分布图

清东陵位于北京东面的河北省遵化市境内的马兰峪以西,是清朝入关后建的第一处大规模帝后陵墓群,共有五座皇帝陵、四座皇后陵和五座妃园寝,另外还有一些陪葬墓,如王爷园寝、公主园寝和保姆园墓等。

清西陵位于北京西面的河北省易县境内的泰宁山下,是清朝入关后建的又一处大规模的皇家陵园,共有四座皇帝陵、三座皇后陵和三座妃园寝,以及一些王爷园寝、公主园寝等。另外,西陵还保存有一座皇家寺庙和皇帝行宫。

就陵寝建筑规制而言,因清朝经历了由地方政权向全国政权的转变,所以它的皇陵建筑具有地方特色和继承明朝皇陵建筑的规制。因此,清朝皇陵不仅具有自己的建筑特色,而且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

就陵寝管理制度而言,清朝皇陵不仅吸取明朝经验,还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又加以改进和补充,形成了符合自己民族特点的管理体系。因此,清朝关外三陵的管理体系与关内清东陵和清西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而关内的清东陵和清西陵,在管理体系上,则基本相同。

基于较强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清朝皇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宝贵的文化财富。盛京三陵

关外的永陵、福陵和昭陵世系相连,又在同一地理区域,风水和建筑风格相同,自成独立陵墓群系列,因此与关内的清东陵、清西陵并列成为清朝三大陵区。

本来,如果按照清皇陵的历史根源和时间先后划分,清朝皇陵的祖陵还应该包括东京陵,但后来由于东京陵内埋葬的皇帝被迁出而降低了陵寝规格,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关外三陵有以下十一个共同特点:

一、三座皇陵都是累积式建筑群,即建成之后,后世子孙不断地进行改建、增建和扩建,最终才形成现在的规模。

二、三座皇陵的一些主要建筑为灰色布瓦覆顶,规制等级明显低于关内皇陵。

三、在永陵的启运门两侧、福陵大红门两侧、昭陵大红门两侧以及昭陵东西红门两侧,均建有琉璃花墙影壁——蟠龙袖壁,这是关内皇陵所没有的。

四、三座皇陵的陵寝均设有东红门和西红门。

五、三座皇陵的神功圣德碑亭建筑均是清朝入关后增建的,建筑规模明显小于关内清陵。神功圣德碑也均为单通石碑,碑亭底座前都是采用踏跺,而不是关内的礓子,四角处也没有立华表。

六、三座皇陵均只有一座焚帛炉,且位置与关内皇陵相反,规制等级也低于关内清陵。

七、三座皇陵的隆恩殿前的月台上均未设铜炉、铜鹿和铜鹤,陵寝内的地面上也没有全部铺设地墁砖。

八、永陵两座配殿三面环廊,福陵和昭陵的配殿和隆恩殿(永陵称启运殿)均带有回廊,配殿和隆恩殿均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为三间,永陵的启运门及启运殿、福陵和昭陵的隆恩门以及隆恩殿的殿脊螭吻上,均带有“日”和“月”字。

九、永陵的启运殿(相当于隆恩殿)内有四座神龛,其原因是葬有四位皇帝;福陵、昭陵的隆恩殿内均有一座神龛,因为只葬有一位皇帝,除此之外,隆恩殿内并没有设其他的神龛。三座皇陵隆恩殿内没有暖阁,顶棚没有天花板。

十、永陵、福陵、昭陵的地宫风水均是康熙元年(1662)由钦天监杜如预、杨宏量勘测的。

十一、三座皇陵的地宫墓主人均是火化入葬。

由于关外三陵具有以上这些建筑上的特色,因此在清陵建筑中,于简朴中反倒显示出新颖、别致来。

第一章 清朝皇帝的祖陵——永陵

永陵位于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西北一公里的启运山的南面,东距县城二十三公里,始建于明代中晚期,完善于顺治年间。因葬有努尔哈赤的四位祖先,在历史上又被称为赫图阿拉老陵、四祖陵、兴京陵等。永陵的陵寝名称满文译音为恩特和墨蒙安,汉语意思为“永久”“永世”。

永陵占地面积为9904.85平方米,是清朝十二座皇陵中面积最小的。由于永陵内埋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远祖、曾祖、祖父和父亲以及一位郡王,一位贝勒,是名副其实的清朝皇陵的祖陵,因此被称为清朝第一陵。永陵是清陵中唯一没建独立后妃陵的皇帝陵。永陵位置示意图永陵《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牌2004年7月1日,永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永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1988年1月13日,永陵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概说

永陵朝向为“乾山巽向”即坐西北朝东南,北靠长白山延伸部分的龙岗山脉——启运山,南临苏子河,远朝烟筒山,四周群山环绕,众水朝宗,群树掩映,水美草茂,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

永陵的建筑布局分为前院、方城、宝城三部分。其建筑规制如下:在永陵正红门前面及两侧,均立有青白石下马牌,门前两侧有一对石狮子。前院建筑有正红门、齐班房、茶膳涤器房、神功圣德碑亭、果房、膳房、东红门、西红门;中院建筑有启运门、东配殿、西配殿、焚帛炉、启运殿;后院建筑宝城,宝城内有五座土坟丘。永陵的西跨院为省牲所,有垂花门、省牲房、果房。据说墙外原有水井,但已无遗迹。陵寝的附近原来还有更衣所、官碾房、冰窖等,但也无遗迹可寻。乾隆年间绘制的永陵图图高215厘米,宽161厘米,设色,无年款,大约乾隆中期以前所绘。永陵图是一幅以写实为主兼写意的工笔画。图中“果房”“膳房”虽绘成“楼”状,但实际并非如此,永陵平面示意图(绘图 徐鑫)《盛京通志》上的永陵图为了保护永陵,清朝在永陵四周依次设立了红、白、青三色界桩,在四周交通要道设立界牌,界桩和界牌上悬挂警示牌,告示附近人等禁止进入陵区。其中,青桩之内禁止设窑烧炭;白桩之内禁止行走、打柴、耕牧、厝葬、居住;红桩之内寸草为重,擅闯入者按大清律严惩不贷。

二、主要建筑

永陵背靠的是启运山永陵的靠山为启运山,原名龙岗,是长白山延伸部分的龙岗山脉,山形走势为东南西北走向。清朝《盛京通志》记载:启运山,兴京城西北十里永陵在焉,自长白山西麓一干绵延折至此,重峦环拱,众水朝宗,万世鸿基实肇于此。顺治八年(1651)十月二十一日,顺治帝敕封永陵的陵山为“启运山”。“启运”二字,有“光启宏图、肇兴帝业、开先裕后”的意思。以此显示大清帝国的基业鸿运广达,永远腾飞。永陵正红门西侧的下马牌永陵陵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座青白石下马牌,用满、蒙、藏、回、汉五种文字分别镌刻着“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用以警示人们已经进入陵寝重要场地,为了表示永陵正红门永陵前院大门叫正红门,又称前宫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建筑。正红门的门扇极为特殊,明显与其他清皇陵不同,均为对开的红色木栅栏门扇,让人从外面就能见到里面。此门虽简朴,但也有不同的称呼和功用,中间门称神门,只能供墓主人神灵出入,平时并不打开,只有大祭时供抬祭品、祭器人员出入。东侧门称君门,是供祭祀时皇帝出入行走的。西侧门称臣门,是祭祀时大臣们出入行走的。门前左右各有一只石狮。永陵东红门正红门的两侧是围绕陵区的朱红色围墙,称“风水墙”,墙顶为青瓦。永陵的风水墙除了两道面阔墙是红墙青瓦顶外,其他东西北三面墙,都是青砖青瓦顶围墙。风水墙两侧各建有一座青瓦顶门洞,称东红门、西红门。这种形式在清陵中是唯一的。永陵四座神功圣德碑亭通过正红门进入陵院,迎面是一组四座并排的、规制相同的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覆顶的建筑,即神功圣德碑亭。这是一组纪念性建筑。因为永陵埋葬有肇、兴、景、显四位皇帝,按照左昭右穆规制,由东向西依次建有景祖、肇祖、兴祖和显祖四座碑亭。努尔哈赤的这四位祖先,生前并没有当过汗王,也没有当过皇帝,他们的皇帝称号是顺治帝追尊的。在我国封建时期,自古就有得帝位者尊先人为帝的做法,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天下”是“顺应天意”,是祖先继承得来的,即所谓“尊敬先世,人之至情。祖父有天下者,传之于子孙。子孙有天下者,追尊于祖考”。所以,顺治五年(1648)十一月初八日,追尊四祖为皇帝,并为他们分别营建了神功圣德碑亭。其中,中间肇祖、兴祖的神功圣德碑立于顺治十二年(1655);东西两侧的景祖、显祖神功圣德碑立于顺治十八年(1661)九月。神功圣德碑亭拱券门的西侧础立石上的立龙永陵神功圣德碑亭拱券门券脸石因四座碑亭东西并排,距离很近,所以永陵神功圣德碑亭与其他皇陵有所不同,均只有南、北两座券门,没有东西门。券门的券脸石上浮雕二龙戏珠图案,两侧券门础立石上神功圣德碑及五彩赑屃碑亭内均立有一通石碑,由碑头、碑身和赑屃三部分组成。碑头为四盘龙;碑身上的碑文由东向西用蒙、满、汉三种文字合璧镌刻,概述墓主人一生的功德事迹。巨大的石赑肇祖原皇帝孟特穆的神功圣德碑碑额肇祖原皇帝孟特穆的神功圣德碑侧面永陵齐班房碑亭南的东侧为五间面阔的厢房,称齐班房,又称大班房,是存放祝版和守护陵寝官员当值休息的场所。西侧五间面阔的厢房称涤器房,是清洗、存放祭器的场所。永陵涤器房永陵果房碑亭之北的东侧有一座面阔三间的厢房,称果房,是制作和存贮祭祀用的果品、蔬菜、酒、酒具及祭祀器具的场所。西侧为膳房,是制作祭祀用的奶茶和各种面食的场所。永陵膳房永陵西侧的省牲所永陵西侧有一座封闭的独立院落,称省牲所,又称打牲亭,是屠宰、加工、存储祭祀用牛羊等牲畜的场所。此院落与西红门相通,这样的设计,当是为了方便快捷地将祭祀供品传递到陵区内。永陵省牲所库房永陵省牲所的省牲房永陵启运门斗匾永陵启运门在肇祖和兴祖两座碑亭中间,有一条神路直通永陵的中院即第二进院落的大门——启运门。启运门为三间通道门,是永陵的第二进院落的大门。单檐歇山黄琉璃瓦覆顶建筑,正脊上饰六条戏珠行龙,四条垂脊上各饰有兽头和仙人走兽。殿脊上的东面螭吻上带有“日”字,西面螭吻上带有“月”字。中间门为神门,左(东)门为君门,右(西)门为臣门。每间门均为对开式门扇,每对门上均镶嵌有八十一颗鎏金铜钉。这是进入陵寝中院的必经之门,在功能上,相当于关内清陵的隆恩门。顺治十八年(1661)永陵的大修工程完毕后,正式尊称永陵享殿为“启运殿”,尊称宫门为“启运门”。在清陵中,永陵是唯一称宫门为启运门、称隆恩殿为启运殿的陵寝。永陵启运门西侧的袖壁启运门左右侧的内外山墙各建有一座琉璃袖壁。袖壁的正中部分为立体感极强的蟠龙、行云及海水江崖等图案,袖壁四角装饰有祥云和缠枝莲。袖壁为悬山式青筒瓦墙帽影壁,正通脊两端安装龙头卷尾鸱吻,宝剑把斜插,底座为石制须弥座。袖壁在启运门两侧左右对称,前后两两相背,共四座,建于顺治十三年(1656)。永陵启运殿月台前中路踏跺及素面无纹饰御路石启运门的北面就是永陵建筑群的中心——启运殿,这是永陵祭祀的主要场所。启运殿又称享殿,相当于其他清陵的隆恩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左、右三面环廊,是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启运殿是永陵的最大建筑,也是级别最高的建筑,建在没有栏杆栏板的月台之上,月台前有三路花岗岩石踏跺,中路有素面无纹饰御路石。永陵启运殿永陵启运殿殿脊上的东面螭吻及螭吻上的“日”字启运殿的殿顶初为青瓦瓦件,康熙十六年(1677)改为老黄琉璃瓦。启运殿殿脊上的螭吻,又称鸱吻、正吻,是宫殿屋顶的重要装饰。螭吻作为宫殿屋顶正脊两端的龙形饰物,最早在汉武帝时就出现了,相传为镇火灾的吉祥神物,后来成为一种寓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的屋顶防雨构件,正好覆盖在正脊与两条垂脊的交合点上,使屋顶不易漏水。明代定名为“正吻”或“蚩吻”,民间俗称“吞脊兽”。永陵启运殿殿脊上的螭吻与福陵隆恩殿、昭陵隆恩殿的螭吻式样相同,且都是东面螭吻上带有“日”字,西面螭吻上带有“月”字。但与关内皇陵殿脊和北京紫禁城各殿脊的螭吻式样不同。永陵启运殿殿脊上的西面螭吻及螭吻上的“月”字永陵启运殿北墙上的后门启运殿有一个特殊之处,那就是殿内北墙上开设有一个对开的拱券式门。原来,康熙元年(1662)以前,平时享殿的祭祀只是设香案、供品。祭祀时打开启运殿的后门,面对后院的宝顶,实行“望陵祭”。康熙元年之后才将四祖四后神牌供奉在享殿的暖阁中。启运殿内神龛启运殿内并排设神龛四座,分别供奉肇祖、兴祖、景祖、显祖和他们的皇后。神龛为毗卢帽顶套黄纺丝油单罩两架,黄色衬布一层。内设宝床、香龛、龙凤被褥、枕、帷幔等。神龛前陈设龙凤宝座八个,祭祀时每个宝座上供奉神牌一个。宝座前设供桌四张,供桌上套黄缎罩。每张供桌上有玉爵、爵垫、三镶彩箸、金匙、金碟、、簠、登、樽、瓶各两件,笾、豆各八件,篚一件。此外,供案前还摆放嵌金丝景泰蓝五供四套,每套有香炉一台(内置插香),蜡烛台两个,灵芝花瓶两个。祭祀时,还要添加供桌、接桌、俎桌,摆放祭品。俎桌面分三格,中间为牛,两侧为羊。殿内两侧还陈放朝灯八盏及星钺等。启运殿内祭祀陈设永陵东配殿启运殿的东配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前、左、右三面环廊。建于顺治十年(1653)至顺治十三年(1656)之间,除了存放祝版、祝帛等祭品外,在启运殿大修时,移请四祖四后神牌到此供奉祭祀。永陵西配殿永陵西配殿供奉的《神树赋》碑西配殿规制与东配殿相同,在殿内的南山墙处,立有乾隆帝御笔《神树赋》碑。碑身四周刻有回文,碑座为须弥座,上刻祥云、海水江崖等吉祥纹饰,上涂五色。碑文为竖写阴刻楷书汉文。乾隆十九年(1754)第二次东巡诣永陵时作此赋;四十三年(1878)第三次东巡诣永陵,亲笔御书,命刻碑尊藏;十月御书刻毕,从北京领回,盛京工部配座,乾隆四十四年(1779)二月安放在永陵西配殿尊藏。此外,西配殿还存有两座备用神龛与套毗卢帽顶黄纺丝油单罩一架。在清陵中,永陵西配殿是唯一在祭祀中不是喇嘛念经的地方。陵西配殿供奉的《神树赋》碑碑文永陵焚帛炉焚帛炉又称焚帛亭、燎炉,是祭祀时焚烧祝帛、祭文和金银纸锞子的地方。永陵焚帛炉位于西配殿的北侧,建于顺治十年(1653)至顺治十三年(1656)之间,为青瓦歇山式方形小亭子,炉口为南开门,建筑级别明显低于其他皇帝陵,是清陵中唯一的一座青砖砌焚帛炉。永陵宝城的台地、踏跺(台阶)及堆土式坟丘启运殿的后面为永陵的第三层院落——宝城,又称“坟院”。永陵宝城的院墙形状是半圆形八角,宝城墙体为大青砖白灰砂浆砌筑,墙头起瓦筒瓦墙帽脊,墙头转角处设有莲花宝瓶。台地分为上下两级。上级台地正中埋葬的是努尔哈赤的曾祖父兴祖直皇帝福满与直皇后;东侧稍前安葬的是努尔哈赤祖父景祖翼皇帝觉昌安与翼皇后;西侧稍前安葬的是努尔哈赤父亲显祖宣皇帝塔克世与宣皇后;在福满东北侧葬有努尔哈赤六世祖肇祖原皇帝孟特穆与原皇后的衣冠,没有坟包。其余三座均为散土坟包。肇祖的衣冠墓该坟墓不封不树,地面上部分没有坟丘的堆土。永陵宝城踏跺与御路石登上二十级踏跺便可以到宝顶的高台上。中间有两个缓步台,将踏跺分为三段,即五步、七步、八步,有三星高照的意思。人物小档案:孟特穆,又名猛哥帖木儿,姓夹谷氏(又作夹温氏,金代女真旧姓),汉译童(或佟、仝)。历任元朝吾都里万户,朝鲜李朝的上护军、管军万户,明朝建州左卫指挥使、都督佥事、右都督。明宣德八年(1433),因遭到七姓野人袭击战死,家产和妇女人口等均被抢走。死后被埋葬在朝鲜境内的会宁府附近。清崇德元年(1636)被尊为泽王,顺治五年(1648)被追尊为肇祖原皇帝,王妃被追尊为肇祖直皇后。福满,孟特穆曾孙,努尔哈赤的曾祖父,曾任建州左卫都督。福满生前家族势力的扩大,为其子孙建立后金与大清王朝一统天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崇德元年(1636),清太宗皇太极追尊他为庆王。顺治五年(1648),顺治帝追尊他为兴祖直皇帝,王妃被追尊为兴祖直皇后。觉昌安,明朝又称他为“叫场”“教场”“觉昌刚”,孟特穆第四世孙,福满第四子,努尔哈赤的祖父。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明朝总兵李成梁率兵讨伐阿台,觉昌安率第四子塔克世赶到古勒寨营救孙女,并劝说阿台投降明朝,但不幸被明朝李成梁全部杀死。死后被葬于尼雅满山冈(即永陵)。天命九年(1624)四月,迁葬辽阳的东京陵,顺治十五年(1658)七月又迁回永陵,葬于福满墓左前位。崇德元年(1636),清太宗皇太极追尊其为昌王,顺治五年(1648)追尊为景祖翼皇帝,其嫡福晋追尊为景祖翼皇后。塔克世,明朝称“他失”“塔失”,觉昌安第四子,努尔哈赤之父。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被明朝总兵李成梁误杀,也被葬于尼雅满山冈(即永陵)。天命九年(1624)四月,与觉昌安骨灰一起迁葬辽阳东京陵。顺治十五年(1658)九月迁回永陵。崇德元年(1636),清太宗皇太极追尊他为福王。顺治五年(1648)十一月,顺治帝追尊他为显祖宣皇帝。武功郡王礼敦墓出土的骨灰罐下级台地被中间素面御路踏跺分为东西两块。东侧安葬努尔哈赤的大伯父武功郡王礼敦及福晋;西侧安葬努尔哈赤的五叔父恪恭贝勒塔察篇古及福晋。1981年,文物部门对恪恭贝勒塔察篇古墓出土的骨灰罐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土坟及坟前的“神树”(后人补栽)在永陵内,要说最神奇的就是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土坟前的那棵“神树”了。虽然神树早在永陵之前就有,但出名却是在乾隆年间乾隆帝册封并撰写《神树赋》。同治二年十月,钦差大臣基溥等奏报查勘永陵神树要工告竣奏折同治二年(1863)七月十五日,永陵总管海亮奏报盛京将军玉明,称因连日降雨以及刮风,致使“神树”树干垂压在启运殿的殿檐上。朝廷闻报后,派钦差大臣基溥、阜保会同玉明勘查办理,经过研究采取了有效的保护和补救措施。第二年五月,“神树”的老树干上又长出了新芽。玉明将此事上报朝廷,并画了一幅彩图进呈朝廷。同治三年五月,盛京将军玉明上报朝廷所绘制的永陵“神树”彩图清已经歪倒的“神树”旧影清朝灭亡后,永陵“神树”显得很是苍老,枝杈古怪。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整死后,永陵的管理者将其树干保存在西配殿内,在它原来生长的地方种了一棵新榆树。永陵西配殿内陈列的“神树”树干

第二章 努尔哈赤的福陵及妃园寝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寝,初称先汗陵、太祖陵,位于沈阳东20里的浑河北岸的石嘴山上,始建于天聪二年(1628)。崇德元年(1636)四月十二日,皇太极尊其为“福陵”,寓意大清今后福运连绵。福陵满文译音为瑚图灵阿蒙安。又因它在沈阳的东面,因此当地又称之为东陵。

福陵是清朝第一个拥有正式陵名的皇陵,它的附属陵寝是福陵妃园寝。

第一节 福陵

清乾隆朝绘制的福陵图福陵《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牌1988年1月13日,福陵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福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概说

福陵坐北朝南,以辉山、兴隆岭为靠山,南临浑河,北、西两面为马官桥河,陵寝依山而建,呈前低后高、南北狭长、东西偏窄形势,陵寝的风水走向为壬山丙向兼子午艮龙即稍偏向东南,其主体建筑建在天柱山上,是清陵中唯一建在山上的皇陵。

天聪三年(1629)二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孟古姐姐)等葬入福陵。初建的福陵,十分简朴,仅有享殿、陵门、围墙等,而享殿只是瓦房三间。由于当时没有营建存放墓主人骨灰罐的地宫,努尔哈赤等人的“宝宫”(骨灰罐)只是按照尊卑次序供奉在享殿内,祭祀活动也只能在享殿内举行。而现在人们所见到的福陵,则是清朝入关后,经过多次改建、增建和扩建才形成的。

福陵的建筑布局分为三部分,即宫前区、石像生和碑楼区、方城和宝城区。具体规制由南往北依次为:下马牌、下马石坊、华表、石狮、大红门、华表、石像生、华表、神桥、踏跺、神功圣德碑亭,东侧是膳房和茶房,西侧是省牲所、齐班房(已无)、涤器房(已无)、果房、晾果楼(已无)、东西红门,东西红门外各有一座下马牌。碑亭北为隆恩门。院内围墙四角有角楼。东西配殿、石狮子、焚帛炉、隆恩殿、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哑巴院、宝城、宝顶,宝顶下面是地宫。福陵平面示意图(绘图 徐鑫)

福陵地宫安葬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和大妃阿巴亥三人。清太祖努尔哈赤朝服像人物小档案:努尔哈赤,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显祖塔克世的长子,母亲喜塔拉氏。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了统一东北的战争,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已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翌年正月,他在赫图阿拉城即汗位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自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借口起兵反明。天命十年(1625)迁都沈阳。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围攻宁远城,被袁崇焕打败负伤而回。同年八月十一日从清河返回沈阳,死于途中叆鸡堡,终年68岁。据记载,努尔哈赤共有妻妾16人,子16人,女8人。庙号为太祖。经累朝改谥加谥,最后庙号、谥号全称为: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简称太祖高皇帝。清太祖高皇帝谥册小知识:谥册,就是镌刻有给死了的皇帝、皇后或妃子上谥号诏书的册页。谥宝,就是刻有谥号的印。清朝的谥册、谥宝有三套,分别是玉册和玉宝,香册和香宝,绢册和绢宝。其中,玉册和玉宝存放于太庙;香册和香宝存放于死者地宫;绢册和绢宝是上谥号时所用,用后焚化。清太祖高皇帝谥宝清太祖高皇帝谥宝宝文孝慈高皇后谥宝人物小档案:孝慈高皇后,姓叶赫那拉氏,名叫孟古姐姐(也有称孟古哲哲的),生于明万历三年(1575),父亲是海西叶赫部首领杨吉努。万历十六年(1588)九月,14岁的孟古姐姐在哥哥叶赫贝勒纳林布禄护送下到费阿拉城与努尔哈赤完婚。万历二十年(1592),孟古姐姐生下一子即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万历三十一年(1603)九月二十七日病死,享年29岁,是清朝第一位获得皇后位号的女人。努尔哈赤将孟古姐姐埋葬在自己居住的院子中长达三年,后葬于尼雅满山冈。天命九年(1624)迁葬东京陵。天聪三年(1629)二月十三日迁葬福陵。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称帝,尊其生母为孝慈皇后。经累朝加谥,最后谥号为: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简称孝慈高皇后。孝慈高皇后谥宝宝文人物小档案:阿巴亥,生于万历十八年(1590),死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二日,年仅37岁。生父是海西乌拉部酋长满泰。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一月,年仅12岁的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为侧室。万历三十一年(1603)被立为大妃。生有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四子多尔衮、第十五子多铎。顺治七年(1650),摄政王多尔衮追尊生母阿巴亥为孝烈武皇后,上谥号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神牌入太庙。顺治八年(1651)二月,因死后的多尔衮获罪,阿巴亥被罢谥,牌位也被撤出太庙。但没有发现将其迁出福陵的记载。据清朝官方记载,福陵地宫内尊藏有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等两人的香宝、香册。二、主要建筑福陵五种文字的下马牌福陵原有下马牌六座,且牌身上面的文字有所区别。其中,陵前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座青白石下马牌,牌身用满、蒙、藏、回、汉五种文字分别镌刻“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福陵三种文字的下马牌福陵下马牌坊福陵的大红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四柱三楼歇山式仿木结构石牌坊,又称冲天牌楼。牌坊石柱为方形,石柱顶端是石露盘,上面设有蹲坐状石兽——蹲龙(又称望天吼),柱子下面是有加固作用的抱鼓石(又称夹柱石、夹杆石),抱鼓石上有通透的圆孔,据说此孔为拴马时所用。福陵下马牌坊抱鼓石及上面的圆孔福陵下马牌坊细部福陵石牌坊的梁枋、斗、檐椽、吻兽等均是青石所制。其中梁枋上浮雕双龙戏火珠图案;正中明间枋心上刻有竖写的满、蒙、汉三种文字,满文居左,汉字居中,蒙文居右,内容是“往来人等至此下马,如违定依法处”。福陵下马牌枋心上的文字福陵大红门外西侧的华表福陵陵前的华表,其天盘为莲花座,上面设有一石兽,石兽的样子似犬非犬,身有鳞甲,长尾与鬃发相连,浑身瘦骨嶙峋,作昂首翘尾引颈高鸣状,被称为蹲龙或望天吼。福陵大红门外西侧华表顶部福陵陵前的华表底座小知识:华表,又称擎天柱,从古代宫廷外面所立的“谤木”演化而来,是皇家广开言路的标志物、指示牌。华表的样式并不相同,但其大体结构都是由底护栏、柱体、云板、天盘、柱头等组成,其中有一些个体差异,但差别不大。相关链接:福陵的华表共有三对,分为两种样式,分别在石牌坊内侧的福陵大红门前和陵内石像生南北两端,陵外与陵内的华表样式不一样,陵内的两对华表样式是一样的。福陵的三对华表底座四周没有设石护栏。福陵陵内的华表石像生南北两侧的两对华表,规制古朴,雕刻精美。华表台基为方形,底座为须弥座,束腰为八角形上下两层,均雕有吉祥图案。其中,上层雕刻如意、猴、鹤、神鸟、山福陵陵内华表的莲花座台基细部福陵陵内华表的莲花座福陵大红门福陵大红门前的石狮福陵大红门又称正红门,是福陵的总门户,门的两侧与风水墙相连。单檐歇山琉璃瓦顶,砖石垒砌,建有两尺高石台基,石台基无栏杆。面阔12米,深6.9米,有三个拱券式门,中间门称为神门。左门(东门)为君门,右门为臣门。门的上方均镶有半圆形券脸石,券脸石上雕刻二龙戏珠,其中中门正中券脸石上为火焰珠。券脸石下部的腰线石上均雕刻行龙,其下明间正面雕刻海水云龙,次间为行龙。门洞为素面,门洞门为对开门,每对门上原有九九八十一颗镏金门钉(已丢失)。门洞两侧墙壁上各有一圆形孔洞,称为“墙槽”,是安穿门杠封门用的。门的前后各有三路踏跺。福陵大红门两侧的琉璃袖壁中心“盒子”图案福陵大红门的东西两侧的风水红墙上,各有一座琉璃袖壁,袖壁正中为一如意形图案,建筑术语叫“盒子”。图案为海水云龙,蛟龙在汹涌澎湃的海水云朵之中升腾,龙身虬曲而龙爪有力,龙口大张,海水云彩为绿色,龙鳍、龙角、龙须、龙爪以及海浪的波纹线均为白色,龙身的鳞甲为黑红色,整个图案颜色鲜明,形态逼真,动感十足。袖壁的四角镶嵌有琉璃的岔角花。福陵袖壁岔角花福陵神路福陵内的三条石铺甬路,正中与大红门的“神门”相连接的石甬路为“神路”。左侧为“君路”,右侧为“臣路”。小知识:神路又称神道,意为神行走的道路。在皇陵中,神路就是陵主“神灵”行走的道路。祭祀时,抬运祭品及祭祀器皿的人员也可以走神路,除此之外,任何人不允许在上面行走,违者必受严惩。神路制度由来已久,据《陔余丛考》记载,神路制度在汉朝就已经出现。并且无论帝王还是庶民坟墓均可以使用,只是规模大小、装饰奢朴有区别。福陵西红门福陵风水红墙的东西两面各设有一座门,称东垣红门和西垣红门,简称东红门和西红门。两门的面阔为一间,门的台基较低,门的前后各有台阶,其样式与大红门相仿,只是门券脸、腰线石上的雕刻花纹不同,多为花卉、树木等。福陵石像生之卧骆驼骆驼素有“沙漠之舟”之称,是古代北方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福陵石像生中的石骆驼,被称为“九白之贡”,据说因为自努尔哈赤与蒙古联姻、结盟后,蒙古朝贺盛京时所献的贡品都是八匹马和一头白骆驼。在福陵立卧骆驼,不但象征着威仪,还有表示其“驯顺”之意。小知识:石像生,又称石翁仲或石兽群。在陵寝中使用石像生,作用有二,一是陵墓象征性仪仗,以此衬托墓主人身份;二是装点美化陵墓肃穆安静气氛。石像生制度起源于秦汉时期,唐朝时开始对石像生使用方法和范围有严格的规定。到明清时期,石像生的使用开始规范化。因此,石像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之一。相关链接:福陵的石像生由南往北依次是:石骆驼、石马、石虎和石狮,共计四对。据记载,福陵石像生立于顺治七年(1650)四月,顺治十六年(1659)又增修石基座,所以福陵石像生的基座显得比较大,且石兽石料与底座石料也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福陵石像生中只有石兽而没有石人。福陵石像生之立马古代注重骑射,满族人的生活和狩猎离不开马,争战更离不开马。努尔哈赤一生驰骋战场,战马立下卓越功勋。为了表彰它们,因此在福陵立有石马。福陵石像生之石虎将虎列入石像生,在清皇陵中是福陵所特有的。古人认为,虎为阳物,是百兽之首,故以虎守墓,然而虎仅是作为明朝和清入关后大臣墓地所用。福陵之石虎不仅造型奇特,福陵石像生之坐狮将狮子列入石像生之中由来已久。福陵神路东侧石狮子为雄性,西侧为雌性。福陵神桥福陵神桥,又称卧波桥,有两座,分别在天柱山斜坡上的一百零八级台阶的南端和一百零八级台阶的中间。神桥,顾名思义,就是建在神路上的桥,是为了排出雨水而架设的排水沟。福陵的神桥为一券,其券孔为砖砌,券拱的券脸石雕刻二龙戏珠。神桥两侧是砖砌的花墙式扶手墙。这种样式的拱桥,只有福陵独有。福陵神桥的桥洞福陵神桥及一百零八磴福陵一百零八磴神桥北面有一百零八级台阶,称一百零八磴,是为了进入福陵主体建筑而修建的。福陵的建筑分为山上和山下两部分。陵寝的主体建筑均建在山上,前导部分建在山下的平坦之地,两部分之间是山坡,故在山坡上修筑了宽七米,长约四十米的台阶,台阶全部用青砖砌成。因年深日久,砖块酥裂残破严重,后来改用条石。台阶两侧有高约一米的扶手墙。福陵神功圣德碑亭福陵的神功圣德碑亭位于一百零八级台阶之北,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碑亭为九脊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覆顶,飞檐斗,枋、柱、檩、椽等各处均饰彩画,四面红墙,每面墙上均设有拱券门一座,下部有半米高的方形台基,四面各设五级踏跺。亭内正中立有“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一通,龙首龟趺。龙首龟趺下是水盘,水盘上雕刻有海水江崖,水盘四角分别雕刻鱼、龟、虾、蟹。福陵神功圣德碑福陵神功圣德碑亭水盘四角上的鱼雕刻福陵神功圣德碑亭水盘四角上的虾雕刻福陵神功圣德碑亭水盘四角上的蟹雕刻福陵神功圣德碑亭水盘四角上的龟雕刻福陵被废的神功圣德碑碑头福陵被称为“神龟流泪”的废碑座据传说,当初在福陵立神功圣德碑时,由于对汉文化理解有误,因此将驮负石碑的赑屃误雕成乌龟。康熙帝东巡时发现这一错误,令人将其更换,并弃之西红门外。驮负石碑六十余年的老龟,只能可怜地每天伸着脖子眼望东南方向的神功圣德碑,每当下雨的时候,老龟的眼里就会流泪。对于石龟和残留的石碑碑头具体情况,目前尚未发现档案记载。福陵神功圣德碑的部分碑文福陵神功圣德碑文为满、汉两种文字刻写,汉文在左,满文在右,碑文有两千余字,内容是歌颂努尔哈赤开国创业的丰功伟绩,落款是康熙帝名字。碑文书写者是清朝著名书法家顾观庐。福陵神功圣德碑亭南面西侧的龙首神功圣德碑亭的四周是青砖墁地,俗称海墁。在神功圣德碑亭南面的海墁地上,左右卧伏着两只龙首,龙口上颚张开,龙角与龙须贴伏在龙头上,半遮着龙目,样子似乎在吐水。有人称此石兽为出水口,却又不知是哪里的出水口。具体功能如何,目前还是未解之谜。福陵神功圣德碑亭南面东侧的龙首(残破部分)福陵的膳房(左)和茶房(右)福陵神功圣德碑亭和隆恩门之间的东西两侧相对而建的是祭祀用房以及值班用房,建筑功能与永陵相同,只是福陵的这些建筑规制均为单檐歇山顶式带回廊的青砖青瓦房。东侧南面为膳房,北面是茶房;西侧南面为齐班房,中间是涤器房,北面是果房。在它们之后则是省牲所、晾果楼。相关链接:古代都城有“内城”和“外郭”之分,即有内外两重城墙,层层设防,增加了保险系数。还在城墙的拐角处建角楼,既便于观察敌情,也有美化城市的作用。福陵有许多方面都有类似内容:外有风水红墙,内有方城,如同“外郭”和“内城”。福陵方城城墙外沿作雉堞,内沿作宇墙,中间是马道,马道青砖铺就,宽5.4米,路面由外向内倾斜。福陵隆恩门福陵的方城南门被称为隆恩门,门的券脸上雕刻双龙戏珠,腰线石上雕刻单龙戏珠,下部门外是海水鱼龙,门内雕刻云龙戏兽。门楣正中是石制门额,上面用蒙、满、汉三种文字镌刻着“隆恩门”,蒙文居左,满文居中,汉文居右。隆恩门上建有三层檐歇山顶城楼式建筑,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内有楼梯上下,四面有窗且出廊,被称为“隆恩楼”,因其规制与沈阳故宫凤凰楼相似,故又称为“五凤楼”。隆恩门顶楼殿脊上,东面螭吻上带有“日”字,西面螭吻上带有“月”字。福陵隆恩门拱券及门额福陵隆恩门门钉及门杠所用的“墙槽”隆恩门进深12.3米,宽3.09米,门洞正中设有两扇对开实榻木门,外包铁皮,为六路九行门钉,门上有兽面铺首门环一对,门洞内有门杠用的“墙槽”。福陵隆恩门门杠用的“墙槽”福陵方城角楼方城四角各建有一座两层角楼,单檐歇山十字脊式顶,大脊正中有一巨大的琉璃宝瓶为楼顶,飞檐四角垂有铁质惊雀铃,四面出廊,正中有拱形门,木门对开,内设楼梯上下。福陵隆恩殿和东西配殿福陵的东西配殿均为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顶,四面出廊,面阔三间。东配殿的功能有二,一是存放祝版和制帛;二是维修隆恩殿时,临时供奉清太宗及孝端文皇后神牌,期间如遇祭祀,一律改在东配殿举行。因此,东配殿内存有龙亭两座、祝版一件、制帛一件、暖阁一座、御榻一个、拜褥一件。福陵西配殿西配殿的功能只有一个,即每逢举行大祭时,供喇嘛在里面诵经作法。殿内陈设为:居中是方桌一张,祭祀时桌上放有一尊用白面和菜籽油制成的喇嘛塔(大肚塔),塔对面的西墙上挂有佛像及“唐卡”(佛画)。方桌的南北各有低矮的条桌、长凳,供喇嘛祭祀时敲打法器、口念经咒使用。福陵焚帛炉焚帛炉,又称焚帛亭或燎炉,是陵寝大祭时焚化祝版、制帛等祭品的地方。福陵焚帛炉位于隆恩殿西南角,是一座汉白玉石制作的小型亭子式建筑,全高2.46米,下部是方形须弥座,座上雕刻纹饰图案,单檐歇山式屋顶,大脊、垂脊、勾头、椽望、斗栱等全部用青白石雕刻。炉身四面有屏风式门扇,每面各四扇。亭内有一圆形火池,直径0.70米,火池四面各有风孔,东、西山墙也各有一钱形通风孔。福陵焚帛炉的炉身四面有屏风式门扇福陵焚帛炉的亭内火池福陵隆恩殿福陵隆恩殿与永陵启运殿虽然名称不同,但功能相同,只是规制不同。福陵隆恩殿建在高大宽敞的石砌台基上,为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覆顶,殿脊上东面螭吻上带有“日”字,西面螭吻上带有“月”字。隆恩殿面阔三间,檐下悬挂蓝底金字“隆恩殿”斗匾,满文居中,汉字居右,蒙文居左,满文字体较大。隆恩殿门为四扇,周围出二十根红漆廊柱,廊柱下是雕花覆莲式柱础。福陵隆恩殿雕花覆莲式柱础福陵隆恩殿斗匾福陵隆恩殿殿基前踏跺隆恩殿前有一路三级踏跺,踏跺两侧有一块垂带石,垂带石上雕刻三蔓草。福陵隆恩殿周围的透雕石栏杆隆恩殿前为月台,台基及月台四周环以雕刻精美的栏杆。望柱头分为两种,一种是蹲坐的小石狮,一种是雕刻花纹的方柱,栏杆的栏板为透雕。台基的须弥座上也布满了蔓草、卷叶花、石榴花等纹饰的精美雕刻。福陵隆恩殿东侧的石栏杆福陵隆恩殿月台西南角的地面排水口台基上的地面四角处有圆形地漏排水口,外侧是出水口的螭首嘴。福陵隆恩殿月台前的螭首是月台上的排水口福陵隆恩殿月台上的栏杆及其雕刻福陵隆恩殿月台前踏跺栏杆及戗柱石狮隆恩殿月台前有三路踏跺,踏跺两侧均为透雕护栏,护栏的抱鼓石为戗柱石狮。福陵隆恩殿月台前的石狮福陵隆恩殿月台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狮,守护在东西两侧踏跺前的外侧面。福陵隆恩殿月台前丹陛石丹陛石,又称御路石、踩石,位于福陵隆恩殿台基正面的中路踏跺正中,上面雕刻二龙戏珠和寿山福海图案。福陵隆恩殿内的陈设隆恩殿是举行祭祀的场所,内有神龛一座,神龛内设宝床,陈设有被、褥、枕等用品,宝床上设香龛。香龛内供奉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的神牌。神龛挂有帷幔,旁边有挂衣服的架子。神龛前陈设有龙凤宝座两座,宝座前有供案,供案上铺设有黄云缎桌衣。供案前两侧有配案,两侧设有朝灯六座。供案前有五个黑漆圆形香几,上面设有珐琅五供一套(乾隆四十三年制)。福陵二柱门二柱门,又称棂星门,造型为夹山顶,两旁各有一根方形石柱,石柱高约7米,直径约0.4米。石柱前后有抱鼓石,顶部是方形须弥座,座上有蹲龙,均坐南面北。两柱外距7.86米,门宽2.1米,两柱间的楼顶铺有黄琉璃瓦,檐梁下为木制斗栱,两额枋间为绦花板。额枋下为槛框,门为两扇。门扇为木板,隔扇式,隔心为竖板条,裙板光素。门扇上下有门轴和门框。平时此门并不打开,只有皇帝谒陵时才开启,是皇帝躬祭献祭酒之处。福陵二柱门上的蹲龙福陵石五供石五供,又称石供台、石祭台或石几筵,位于二柱门之后(北),是长条形石祭台。上面由东往西摆设有石烛台、石花瓶、石香炉、石花瓶、石烛台,共五件石器。石祭台为青白石制作,长6.2米,宽1.66米,高约1.33米。上枋雕刻缠枝莲,下枋雕刻杂宝。福陵的明楼明楼位于方城北门(俗称古洞门)之顶部,是康熙四年(1665)三月所建,重檐九脊方形碑亭式建筑,黄琉璃瓦覆顶,梁枋绘有彩画。四面各有拱形券门,屋檐下的南面悬挂斗匾,斗匾上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题写“福陵”,满文居中,蒙文居左,汉文居右。满文字体大于蒙、汉两种文字。福陵明楼斗匾福陵明楼朱砂碑旧影楼内正中立石碑一通,碑额镌刻“大清”二字,碑身正面(南面)以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太祖高皇帝之陵”,蒙文居左,满文居中,汉文居右。此碑因涂有朱砂,故又福陵哑巴院内的转向磴道哑巴院位于方城以北,这种建筑是明清皇陵的一个主要特点,在明朝之前并没有这种建筑。它的形成是因为方城与半圆形宝城之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哑巴院两端建有砖踏跺转向磴道,用以上下方城和宝城。福陵哑巴院内的琉璃影壁哑巴院的北墙正中镶嵌一座琉璃影壁,影壁正中镶嵌象征富贵的牡丹花及花盆,影壁四角处也镶嵌有牡丹花。影壁之下是神路的终点,也是进入地宫的入口处。福陵哑巴院琉璃影壁的中心花福陵哑巴院琉璃影壁的岔角花福陵宝顶宝顶即坟头,为宝城正中一座高大的圆形坟丘,坟丘的顶部长有一棵“神树”,坟丘的四周长有榆树。坟丘下是地宫。

第二节 福陵妃园寝

福陵妃园寝位于福陵西北的后陵堡村,坐北朝南,始建时间不详,约康熙初年建成,葬有努尔哈赤的三个妃子,当地人称为“妃子坟”或“后陵”。又因为其中的寿康太妃地位最高、名气最大,所以又称为寿康太妃园寝。福陵妃园寝旧址小知识:妃园寝,顾名思义就是埋葬妃嫔的墓地。按照明清陵寝制度规定,只有皇帝陵和皇后陵才能称“陵”,其他如妃嫔、皇子、王、贝勒、公主等人的坟墓都只能称“园寝”。一、概说

福陵妃园寝的规制为:长方形一进院落,大门外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大门面阔三间,享殿面阔三间,为歇山式,前后出廊,绿色琉璃瓦顶,无门额,享殿台基较低矮,前有三路石踏跺,但无月台和神道。

享殿内设宝床,上铺红毡坐褥,以奉神御。宝床两侧各设配案,地面铺设花毯三块。享殿后有东西一字排列的宝顶三座,中间葬寿康太妃,左(东)边葬博尔济吉特氏,右(西)边葬绰奇德和母。

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日、俄两国的侵略者为了争夺我国东北特权,在福陵附近展开了激烈炮战,福陵妃园寝的建筑在日军的炮火中被摧毁,幸免于难的只是三座土坟丘。

后来,清廷修复了该园寝,“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据调查,当时坟墓里出土了青石板、木头箱子和骨灰罐等。箱子四角包铁、上着铜锁,里面全是绫罗绸缎,在空气中风化变质;骨灰罐高1米左右,为细脖儿陶瓷瓶。

目前,该遗址除了还有一口水井外,已成为一片荒芜的田地。二、主要建筑20世纪90年代,福陵妃园寝的守陵人后裔集资立的纪念妃园寝水井的石碑及老水井福陵妃园寝《井泉记》石碑

第三章 皇太极的昭陵及妃园寝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顺治元年(1644)八月十一日被尊为“昭陵”,含义是将太宗的文治武功彰明于当代,显扬于后世。由于昭陵位于沈阳城北面,因此当地人称之为北陵。清乾隆朝绘制的昭陵图

昭陵的附属陵寝是昭西陵和昭陵妃园寝。本来,皇太极的皇后陵应建在昭陵附近,但由于历史原因,昭西陵建在了位于北京东北方向的清东陵。

1982年2月23日,昭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昭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昭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昭陵《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牌

第一节 昭陵

一、概说

昭陵位于沈阳城北,坐北朝南,以隆业山为靠山,陵前为浑河,始建于崇德八年(1643)八月,同年九月建成。九月二十一日将皇太极宝宫(骨灰罐)奉安于享殿内。康熙二年(1663)九月,昭陵地宫建成,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的宝宫正式葬入地宫。后来,昭陵经多次改建、添建,到嘉庆六年(1801)才形成现在的规模。昭陵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陵。昭陵平面示意图(绘图 徐鑫)

昭陵分为四部分,即陵寝前区、陵寝前院、陵寝中院、陵寝后院,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大小38座(组)建筑以神道为中轴线对称排列,其次序由南往北依次为:下马牌、华表、石狮子、神桥、石牌坊、更衣厅、省牲厅、大红门、华表、石像生、东西红门、东西值班房、神功圣德碑亭、华表、仪仗房、涤器房、陵兵房、茶膳房、果房、晾果楼、隆恩门、方城、东西配殿、隆恩殿、二柱门、石五供、明楼、哑巴院、宝城、宝顶,宝顶下面是地宫。

昭陵地宫葬有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共两人。皇太极朝服像人物小档案:清太宗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生于费阿拉城即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二道河子村附近,生母是孟古姐姐,即孝慈高皇后。后金建立后,皇太极与其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被封为四大贝勒。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于九月初一日被众王推举登上了后金汗的宝座,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宣布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举行了隆重的登极大典。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夜,皇太极因病死于盛京皇宫的清宁宫,享年52岁。庙号太宗,经累朝加谥,最后谥号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简称太宗文皇帝。康熙二年(1663)十二月二十一日正式葬入福陵地宫。人物小档案:孝端文皇后,皇太极的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四月十九日,万历四十二年(1614)四月,莽古思亲自送年仅16岁的女儿哲哲与皇太极在扈尔齐山城完婚。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册立后妃时,哲哲被封为中宫皇后,成为清朝第一位正式册封的皇后。她为皇太极生育了三个女儿。顺治帝福临即位后,尊其为皇太后。顺治六年(1649)四月十七日病死,享年51岁。顺治七年(1650)二月奉安在昭陵隆恩殿内皇太极宝宫之右。康熙二年(1663)十二月与皇太极宝宫一起葬入昭陵地宫内。经累朝加谥,最后谥号为: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简称孝端文皇后。二、主要建筑昭陵神桥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始建于顺治八年(1651)。神桥两侧是石栏杆,栏板上雕刻有天马及番草、海水江崖、花卉以及犀角等图案。栏杆上雕刻“宝瓶云拱”,栏杆柱头是俯莲式,桥南端有一对守桥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昭陵神桥南面西侧的石狮相关链接:昭陵有三对华表,分布在大红门外、神功圣德碑亭南和神功圣德碑亭北三处。华表的样式分为两种,但这两种样式的华表有相同点,即都是八角形须弥底座,须弥座的上下枋及束腰部位雕刻有云龙、仰俯莲等纹饰,底座四周有八角形栏杆,栏杆栏板上雕刻万字不到头等两种图案,栏杆望柱头上雕刻八走兽,分别是獬豸、狮子、麒麟、各一对,柱体上均是横插一块云板。昭陵神桥南面的华表神桥南面的华表与石像生南端的华表一样,柱体均为圆柱形,上面浮雕云龙攀柱纹。在柱体顶端有一圆形天盘,上面有一只被称为“望天吼”或“蹲龙”的石兽。昭陵位于神功圣德碑亭北面的华表神功圣德碑亭之北的华表,八角形柱体,雕刻云龙攀柱纹,柱顶上端的天盘是八角形,天盘上是被称为“海石榴”的桃形柱头。昭陵石牌坊昭陵的石牌坊只有一座,位于大红门的正南面,为四柱三楼单檐歇山仿木石制建筑。牌坊上浮雕飞龙和花卉,上下横枋间镶嵌着透雕绦花板,四根柱脚以五对石兽为夹柱石,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石牌坊始建于顺治或康熙年间,当时仅在两端石柱设有三对夹柱石兽。嘉庆六年(1801),为了防止石牌坊倾倒,在牌坊中间的每根立柱前后增设两对夹柱石狮。石牌坊前正中设有礓,两侧有台阶。石牌坊前两侧设有石栏杆。昭陵石牌坊的斗栱和枋心细部昭陵更衣厅门房更衣厅位于大红门前东侧,建于康熙年间。有门房三间,更衣厅三间,是主祭者谒陵时更换衣服、休息的地方。院东墙上有一块麒麟砖雕影壁。昭陵更衣厅麒麟砖雕影壁旧影昭陵省牲厅门房省牲厅位于大红门前大月台的西侧,建于康熙年间,是陵寝中作祭祀准备的附属建筑。有门房三间,院内原建有两座建筑物,即用于宰杀猪牛羊的宰牲亭和烹煮祭品的馔造房。昭陵省牲厅门房门楣上的绘图旧影昭陵省牲厅旧影昭陵大红门前景大红门前是大月台,月台上左右两侧各有一卧石狮子,月台前是大礓,礓前有两对小石狮子,礓的两侧是踏跺。大月台的东西两侧各有两级踏跺。昭陵大红门前狮子旧影昭陵大红门三路踏跺大红门坐落在近一米高的须弥座台基上,须弥座无文饰,台基前后各有三路踏跺,踏跺两侧是石栏杆和抱鼓石,石栏杆的栏板上雕刻净瓶、荷叶和回纹,望柱头形状是宝瓶莲瓣。中路踏跺栏杆的抱鼓石是一对侧头坐狮,以凸显中门的尊崇地位。昭陵大红门前的月台中路踏跺处石狮子昭陵大红门门钉昭陵大红门昭陵大红门的中间门洞券脸石上雕刻二龙戏珠,券脸下部刻有“寿山福海”和松树、宝瓶、荷花等吉祥图案;左右次间券脸石上则雕刻云纹。三个拱券门门楣正中各嵌有一长方形石匾,匾上光素无字。三座券拱门均为对开实榻朱红木门,门上安有六角形兽面铺首一对,门上有门钉,门洞门后两壁各有一个圆形孔,是固定门扇的穿门杠的洞口。昭陵大红门西侧的琉璃袖壁及陵内的出水口位置昭陵大红门内外的东西两侧红墙上,各有一块长约七米的类似影壁的琉璃红墙,因为如同衣服上的袖子,故称之为“袖壁”。袖壁正中镶嵌一个如意形“盒子”,“盒子”内镶嵌五彩琉璃升腾云龙,袖壁四角镶有琉璃岔角花。昭陵的琉璃袖壁共有三处,即大红门和东红门、西红门的内外两侧墙上。昭陵大红门东侧袖壁“盒子”昭陵西红门及两侧的琉璃袖壁墙昭陵红墙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门,称为东红门和西红门,是平时陵官和夫役行走的通道。均是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覆顶建筑,但只有一个券拱门洞。门洞券脸石上雕刻云纹,门的四角有角柱石,有腰石线。门洞上方坐斗枋由二龙戏珠图案的琉璃件组成。门为对开合扇实榻朱红木门,有门钉,门环为六角形兽面铺首。门下是低矮的台基,台基前有一路踏跺。门内外两侧各有一块琉璃袖壁墙。昭陵西红门外的西值班房旧影在昭陵东、西红门的北面,各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值班房,面阔两间。外间设有锅灶,内间设有暖炕,外侧房山设有一窗户,窗户北侧砌有一平地起烟囱。这是看守陵寝人员居住和休息的地方。值班房三面有一人高的花砖围墙,围墙南面有一门。昭陵石像生之坐獬豸昭陵的石像生位于大红门内神路两侧,每只石兽下面均有石雕的须弥座,东西长2.7米,南北宽1.5米,高约1米。座上雕刻着锦袱,四角各附一古钱。座的四面分别雕刻有相关链接:獬豸是一种传说的神兽,头上只长一角,能辨曲直,遇到打斗者,用角驱逐无理者;遇见争论者,能令有偏见者退却。因此,獬豸是公正无私执法者的象征。在皇陵中立有獬豸,以示公正无私。昭陵石像生之坐麒麟相关链接:麒麟,传说是太平盛世才会出现的一种祥瑞神兽,它头如龙,角如鹿,全身鳞甲,尾似牛,足似马而圆。麒麟与龙、凤、龟合称“四灵”,是吉祥和安宁的象征。昭陵石像生之立马“大白”(东侧)昭陵石像生之立马“小白”(西侧)相关链接:据传说,昭陵的石马有些特殊,它们是因为有“战功”而被选入的。它们生前是皇太极的两匹战马,叫大白、小白。每逢战争,皇太极都专用这两匹战马,大白日走千里,小白日走五百里,小白还有驰骋战场的本事。为表彰其功绩,特立为石像生。昭陵石像生之卧石骆驼相关链接:骆驼性情温和,能吃苦耐劳、忍饥受渴,是蒙古等北方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在皇陵中立有骆驼,以示对蒙古等各民族的友好和亲善。昭陵石像生之石象相关链接:象的性情温和,形象威武高大,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在皇陵中立有石象,以示广有顺民,江山稳固。昭陵晾果楼旧影晾果楼位于果房的后面,坐西朝东,是一座单檐硬山式两层建筑,前后出廊,面阔三间,紧贴西北墙体处有烟囱一通。烟囱从地面垒砌,略低于房脊,为满洲地区独有的建筑风格。昭陵陵兵房旧影昭陵陵兵房位于涤器房后面,是前后两座硬山式建筑,外形类似普通民宅。陵兵房是守陵官兵衙役居住和休息的地方。昭陵隆恩门及隆恩楼隆恩门为方城的正南门,是一座城楼式建筑。城台为方台式砖石结构,城台正中有一个拱券式门洞,门的券脸石上雕刻卷草图案,下部位刻松石图案。门洞正上方镶嵌带有龙凤图案的琉璃件,门楣正中是石匾,上用满、蒙、汉三种文字竖刻“隆恩门”。匾的上方镶嵌图案精美的倒挂眉子及琉璃件披水。隆恩门设有两扇对开实榻木门,外包铁皮,双面门钉,门上有兽面铺首门环一对,门杠锁闭。昭陵隆恩门门匾昭陵隆恩楼仰视正面城台之上为歇山式三间三层楼。昭陵隆恩门与福陵隆恩门大同小异。隆恩门顶楼的殿脊上,东面螭吻上带有“日”字,西面螭吻上带有“月”字。楼的北面东、西两侧,各有一条上下方城的磴道,磴道外侧的宇墙下端各设有一只戗柱石狮。昭陵隆恩门东侧磴道宇墙下端的戗柱石狮旧影昭陵西配楼东、西配楼分别位于隆恩门北面的东西两侧,规制相同,均为两层前后出廊的单檐硬山式建筑,黄琉璃瓦覆顶,面阔两间,楼内有木制楼梯供上下。在明清皇陵中,只有昭陵有东、西配楼。营建日期和使用功能不详。昭陵隆恩殿昭陵隆恩殿为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覆顶,正脊东侧的螭吻上有“日”字,西侧的螭吻上有“月”字。隆恩殿四面出廊,门为四扇。殿内不装饰天花,全部梁架裸露,施以彩画,这种做法被称之为“彻上明造”,是关外清初建筑特点。昭陵隆恩殿殿脊上的东面螭吻及上面的“日”字昭陵隆恩殿内梁架彩画昭陵隆恩殿内六棱盘龙柱及柱体彩绘昭陵隆恩殿陈设殿内北部有神龛一座,外披黄缎罩。神龛内有宝床,床上有帷幔、黄云缎枕头及被褥等。宝床上还有香龛一座,内供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牌。神牌又称“神主”“神位”,俗称牌位,木质,髹金漆,由底座、牌身两部分组成,是帝、后亡灵的象征。神牌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帝、后的庙号和谥号全称(皇后无庙号,只有谥号),后缀“神位”二字,如清太宗神牌上的汉字为“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神位”,孝端文皇后神牌上的汉字为“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神位”。昭陵隆恩殿殿内的神龛旧影昭陵隆恩殿神龛内景旧影昭陵隆恩殿内龙凤宝座旧影神龛前有龙凤宝座各一座,是大祭时供奉神牌用的。宝座左右两侧各有一配案及神椅。宝座前(南)是供案,供案上陈设祭器。供案前是五只黑漆描金圆香几,几上摆有珐琅五供。几前设有俎桌,俎桌上设有俎具,内盛放牛、羊、豕三牲祭品。昭陵漆柜旧影昭陵隆恩殿外石护栏四角处的石雕螭首隆恩殿台基四角各有一个石兽头,被称为“螭首”(又称“苍龙头”),用于排泄月台之上的雨水。值得注意的是其石雕明显与关内清陵“螭首”不同。昭陵隆恩殿月台上的排水口旧影昭陵隆恩殿两种形式的栏杆石柱柱头月台四周有栏杆。栏杆柱头是石榴头和雕龙头。凡月台拐角处栏杆上的柱头均是盘龙柱头,共有十个。石栏板上雕刻有图案。昭陵隆恩殿月台拐角石栏杆上的盘龙柱头昭陵隆恩殿月台前的丹陛石月台前(南)是三路踏跺,正中一路踏跺中间有丹陛石(又称“御路石”“踩石”),上面雕刻“双龙戏珠”和“海水江崖”等图案。踏跺两侧的栏杆下端是坐狮,踏跺每层台昭陵隆恩殿前正面踏跺石栏杆及戗柱石狮旧影昭陵隆恩殿前的三路三级踏跺昭陵隆恩殿前的白宝石踏跺隆恩殿正门前有一块长两米、宽一米的翡翠石,是主祭者向神牌跪拜之处,称“翡翠玉拜石”。翡翠玉拜石前面,是由四块白宝石铺就的三级台阶;在白宝石台阶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块镍蓝宝石,已丢失一块;台基的方石为金矿石(又称“风金石”)。昭陵隆恩殿前的翡翠玉拜石昭陵二柱门俯视二柱门为冲天牌楼式,位于隆恩殿之后,为两柱夹一门悬山式,琉璃瓦顶。两根方形石柱之间为一彩绘木门,门为两扇对开式,门扇上下有门轴和门框。石柱前后(南北)设有抱鼓石,石柱顶端为方形须弥座,座上立有一只蹲龙石兽,石兽坐南朝北,身上各有一道铁链。为什么只有昭陵二柱门上的石兽有铁链,至今仍是一个谜。昭陵二柱门上的蹲龙(西)被铁链锁着昭陵宝顶及明楼宝顶为圆形,正中长有一棵“神树”。明楼坐落在方城北门方形城台之上,为重檐九脊碑亭式建筑,黄琉璃瓦顶,四面檐墙上各有一个拱券式门洞,安设两扇四抹头直棂隔扇门,门上为月牙窗。台基四面出踏跺。南檐挂有斗匾,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题写“昭陵”二字。昭陵明楼斗匾昭陵明楼朱砂碑旧影昭陵明楼朱砂碑(修复)明楼内正中立有一通赑屃驮负的朱砂碑,碑身正面(南)竖向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太宗文皇帝之陵”,满文居中,蒙文居左、汉文居右。碑头雕刻二龙戏珠图案,碑昭陵哑巴院内的琉璃影壁在方城北面的哑巴院的北墙正中,砌有一座琉璃影壁,影壁上身饰有琉璃中心花和岔角花。中心花的图案是一个宝瓶,宝瓶内又生出九朵缠枝牡丹花,影壁的四角也镶有缠枝牡丹花。影壁整体由琉璃须弥座、琉璃线枋子、琉璃垫板、琉璃挑檐、琉璃椽飞和琉璃帽等琉璃件组成。影壁的下面是通往地宫的墓道。在哑巴院的南墙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上下方城的砖踏跺转向磴道。昭陵哑巴院的琉璃影壁中心花昭陵宝顶宝顶位于宝城中间,为一高大的圆形坟丘。宝顶正中的顶部长有一棵榆树。宝顶下面为地宫。

第二节 昭陵妃园寝

一、概说

昭陵妃园寝位于昭陵西侧两百余米处,坐北朝南,四面红墙,呈长方形,葬有皇太极的十一名妃嫔,始建时间不详。由于葬有懿靖大贵妃,又称懿靖大贵妃园寝。

昭陵妃园寝在清朝末年就已经年久失修,民国期间又被盗,20世纪30年代已坍塌毁坏,目前只有十一个土丘,上面长满了灌木杂树,一片荒凉景象。昭陵妃园寝规制平面设想示意图(绘图 徐鑫)

关于该园寝的规制,据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奉天昭陵图谱》平面图记载:

大门面阔三间,享殿面阔三间,享殿后面为坟丘。坟丘共十一座,正中四座按照前后两排方式,每排两座;东侧南北排列三座;西侧南北排列四座。

据实地调查发现,园寝后院中间的四座坟丘为大土丘,其他的为较小的土丘。土丘的外表与民间土坟一样,只是土丘下的地宫为青砖砌成的圆柱形墓室,内放骨灰罐。据说,孝庄文皇后的姐姐、皇太极的宠妃海兰珠也迁葬于此。

昭陵妃园寝的祭祀与皇陵一样,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四次大祭。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为小祭。因为墓主人身份地位较低,祭品、祭器、礼仪等都很简单。二、主要建筑20世纪30年代的昭陵妃园寝茶果房旧影通过观察《奉天昭陵图谱》上的老图片发现,昭陵妃园寝还有两座两间厢房,标注为“果房和陵兵房”。有资料记载,这两座房子位于园寝内享殿的西侧。享殿东侧是否有厢房,目前不清楚,但根据昭陵建筑布局,该妃园寝享殿东侧也应该有两座,至少是一座厢房。昭陵妃园寝大门旧影昭陵妃园寝坍塌的享殿旧影昭陵妃园寝享殿残墙旧影昭陵妃园寝享殿梁架及彩绘旧影昭陵妃园寝残存坟丘现状昭陵妃园寝中间的一座大坟冢

附:被遗忘的皇陵——东京陵

东京陵位于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东的阳鲁山上,原为清祖陵。目前只存有三座陵墓,属于王爷墓。

1988年12月20日,东京陵被辽宁省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京陵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一、概说

在历史上,东京陵曾经葬有景祖、显祖两位皇帝和努尔哈赤的大伯父、五叔父。东京城城址标志牌

天命七年(1622)四月,努尔哈赤在辽阳城东五里的太子河附近营建东京城。天命九年(1624),努尔哈赤进驻东京城后,决定在东京城北四华里的鲁阳山建祖陵。天命九年(1624)四月初一日,努尔哈赤将其祖父(景祖)及福晋、父亲(显祖)及福晋,他自己的两位福晋(大福晋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继福晋富察氏),大伯父、五叔父、胞弟舒尔哈齐、异母弟穆尔哈齐、长子褚英、侄子祜尔哈齐(塔察篇古的儿子)等十二人的骨灰从赫图阿拉祖茔迁葬到东京陵。东京城的天祐门修复前的东京城天祐门旧影

后来,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努尔哈赤又决定迁都沈阳。他于天命十年(1625)三月初三日辰时到东京陵祖、父墓前祭祀,供奉杭细绸,宰杀牛五头,焚烧纸钱。三月初四日正式迁都沈阳城之后,东京城只设章京守城。康熙年间东京城宫殿荒废,但每逢国家重大事务,朝廷都要派专人到东京陵内祭祀,以求祖宗保佑。

东京陵的繁荣只是延续了几十年光景。后来,由于埋葬的主要人物陆续被迁走,东京陵开始走向衰落。

最先迁走的是努尔哈赤的福晋。努尔哈赤的福陵建成之后,清太宗皇太极将努尔哈赤的两位福晋骨灰迁葬福陵。但此时东京陵仍为清祖陵。

第二次被迁走的是景祖及其皇后、显祖及其皇后,迁走的理由是东京陵风水不如永陵好。

由于东京陵内没有了皇帝和皇后,与之相关的朝廷皇陵祭祀活动也就终止了,而葬在那里的人由于级别较低,祭祀就改为由镶蓝旗、镶红旗诸王贝勒本家自行管理。后来又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东京陵的一些墓葬遭到了严重毁坏,如今只剩下了舒尔哈齐园寝、褚英园寝和穆尔哈齐园寝三座较完整的陵墓。二、陵内三座园寝1.舒尔哈齐园寝

舒尔哈齐园寝位于三座园寝的最北面,是三座园寝中规模最大的。园寝平面呈长方形,坐向朝东南,前后有两进院落,有两座门,大门的两侧下部有石雕各一块。舒尔哈齐园寝前景舒尔哈齐园寝大门两侧上的石雕舒尔哈齐园寝第二道门舒尔哈齐园寝平面示意图舒尔哈齐园寝碑亭前院建有一座碑亭,单檐歇山顶,青砖布瓦,四面檐墙各有一个拱券门。该碑亭的四檐角顶端各挂有一个铁铃铛。亭内有赑屃驮负的一通石碑,碑高三米,碑文用满、汉文雕刻,梁架及天花为彩画,地面为青方砖墁地。顺治十年(1653)五月奉敕建碑,碑亭为光绪年间建造。舒尔哈齐园寝御制碑舒尔哈齐园寝宝顶园寝的后院有宝顶,宝顶下为地宫,园寝四周环以青砖围墙。文物部门立的舒尔哈齐生平简介碑人物小档案:舒尔哈齐,是显祖塔克世的第三个儿子、努尔哈赤的同胞弟弟。由于战功卓著,成了后金政权中赫赫有名的二号人物。后来私下结交明朝、朝鲜,与满洲其他部落联姻,被努尔哈赤收回了军权。后与努尔哈赤公开为敌。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八月十九日被关押至死,卒年48岁。顺治十年(1653)五月,追封为和硕亲王,谥号“庄”。2.褚英园寝褚英园寝大门褚英园寝位于舒尔哈齐园寝的东侧,面向东南,规模比舒尔哈齐园寝小很多,只有一进院落。园寝前有一门,为青砖布瓦硬山式,拱券形门,院内有一座宝顶,宝顶下为地宫。褚英园寝宝顶文物部门立的褚英生平简介碑褚英园寝平面示意图(绘图 徐鑫)人物小档案:褚英,努尔哈赤的长子,生母为佟佳氏。万历二十六年(1598)因征讨安褚拉库路军功被授予洪巴图鲁称号,后又因征东海女真瓦尔喀部而在乌碣岩大败乌拉部军功被授予“阿尔哈图土门”称号。后因与努尔哈赤的“四大贝勒”、“五大臣”之间发生矛盾被拉下马,又因为他私下诅咒行为的败露,被努尔哈赤关押。两年后即万历四十三年(1615)八月二十二日死于禁所,年仅36岁。3.穆尔哈齐园寝穆尔哈齐园寝的三座园寝门穆尔哈齐园寝平面示意图(绘图 徐鑫)穆尔哈齐园寝位于舒尔哈齐园寝以东一百多米处,只有一进院落,三座院门。在院门前分别立有三通赑屃驮墓碑,中碑是穆尔哈齐的,左侧(东面)是穆尔哈齐儿子大尔差穆尔哈齐园寝前的三通碑穆尔哈齐宝顶(右)和大尔差宝顶(左)院内有一条砖铺路通往并排的两座宝顶之间,右侧是穆尔哈齐墓,左侧是他的儿子大尔差墓。人物小档案:穆尔哈齐,清显祖塔克世之子,清太祖努尔哈赤同父异母弟,出生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生母李佳氏,古鲁礼之女。因他战功卓著,被赐号清巴图鲁(汉译为“诚毅”)。顺治五年(1648)六月追封为多罗贝勒,谥“勇壮”。大尔差,又写作达尔察,穆尔哈齐第二子。曾随太祖出征,于天命九年(1624)卒,二十九年后即顺治十年(1653)被追封为辅国公,谥“刚毅”。又十八年后,即康熙十年(1671)御赐立碑。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北京东面二百六十余里的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以西,整个陵区面积达到两千五百平方公里。以昌瑞山为界,分“前圈”和“后龙”两部分。昌瑞山以南为“前圈”,以北为“后龙”,在前圈四十八平方公里的平坦土地上,分布着五座皇帝陵、四座皇后陵、五座妃园寝。葬有清朝的五个皇帝(顺治帝、康熙帝、乾隆帝、咸丰帝、同治帝)、十五位皇后、一百三十六位妃嫔、一位皇子,共一百五十七人,其中包括风水墙外的昭西陵和它的墓主人孝庄文皇后,是清朝入关后建立的一处大规模的皇家陵园。清东陵的风水墙外,还陪葬有一些王爷、公主和保姆等。

1961年3月4日,清东陵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清东陵与清西陵同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东陵陵区平面图

清东陵的建筑具有以下九个特点:

一、在清东陵,除了惠陵神路未与孝陵主神路相接外,其他的四座皇帝陵和三座皇后陵的神路均是皇后陵神路与本朝皇帝陵神路相接,然后皇帝陵神路再与孝陵主神路相接,因此在清东陵境内有一个主次分明的神路网络。

二、清东陵的五座皇帝陵,只有孝陵在石像生北端建有龙凤门,其他的皇帝陵在石像生北端建的是牌楼门。

三、清东陵的五座皇帝陵中,除了惠陵外,均建有石像生。

四、清东陵的孝陵规模最大,石像生最多,神道也最长。

五、清东陵建有清朝第一座皇后陵,即孝东陵。

六、只有清东陵有一座皇帝陵旁建两座皇后陵,即咸丰帝的定东陵。

七、本当在关外的昭陵皇后陵却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

八、清东陵的妃园寝,其厢房均为面阔五间,且有两座妃园寝还建有东西配殿。

九、清东陵的王爷园寝、皇太子园寝、公主园寝、保姆园寝等陪葬墓分布在风水墙外,与皇陵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尊卑主次关系。清东陵《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牌清东陵《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牌后面的介绍文字

第一章 顺治帝的孝陵及皇后陵

顺治帝的孝陵位于昌瑞山的主峰脚下,筹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兴工于康熙二年(1663)二月十五日,完工于康熙三年(1664)十一月,是清东陵的第一座皇帝陵,因此它的风水是清东陵境内最好的。

孝陵的附属陵寝是孝东陵。清东陵西面的黄花山雄奇的雁飞岭相关链接:昌瑞山原名丰台岭。康熙二年(1663)六月初六日,康熙帝敕封丰台岭为昌瑞山,寓意大清帝国江山永久昌盛祥瑞。相关链接:在清东陵陵区东面,雁飞岭诸峰千岩错落,文笔插天,势尽西朝,俨然左辅;陵区西面,黄花山、钻天峰众山,层峦飞翠,叠嶂腾辉,山向倾于东侧,实为右弼;象山、万福山、天台山横亘于陵区之南;位于雾灵山和昌瑞山之间的分水岭是“来龙”的脊背,陵园东侧的魏进河、马兰河和陵园西侧的西大河、大沙河分别从北向南流淌,左盘右绕,最后汇合于陵区之南的龙虎峪。山与水形成了万山拱卫、众水朝宗之势,众皇陵形成“万年龙虎抱、日夜鬼来朝”之态,从而强化了皇陵的神秘色彩和皇权神授的气氛。

第一节 孝陵

一、概说

孝陵是清朝入关后建的第一座皇陵,规制完全效仿明十三陵,建筑规模是清陵中最大的,建筑体系也是最为完备的。

孝陵的建筑由南往北依次为:石牌坊、下马牌、东西班房、大红门、具服殿、神功圣德碑亭、望柱、石像生、东西班房、龙凤门、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下马牌、三路三孔拱桥、五孔平桥、一孔便桥、神道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玉带河及平桥、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玉带河及平桥、方城、明楼、哑巴院、宝城、宝顶,宝顶下面是地宫。

孝陵地宫内葬顺治帝和孝康章皇后、孝献皇后共三人。这是清东陵唯一没有被盗过的地宫。清东陵的朝山——金星山孝陵以昌瑞山主峰为靠山,金星山为朝山,影壁山为案山,三者之间自然形成一条南北直线,因此占据了清东陵最好的风水、最尊贵的位置,其他皇陵则以孝陵为中心呈扇形左右展开分列两旁,形成明显的主次尊卑关系。据测量,金星山海拔高度为288.90米。孝陵神路全景顺治帝朝服像世祖章皇帝谥宝世祖章皇帝谥宝宝文人物小档案顺治帝,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正月三十日,生母是庄妃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崇德八年(1643)八月二十六日,6岁的福临登基。顺治元年(1644)五月,多尔衮占领北京城,同年十月初一日,福临在紫禁城的太和门再次举行登基大典。顺治八年(1651)正月十二日亲政。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24岁的顺治帝因天花病死于养心殿内,在位时间18年。顺治十八年(1661)四月十七日,尸体被火化。康熙二年(1663)六月初六日,“宝宫”(即骨灰罐)葬入孝陵地宫。顺治帝的庙号是世祖,经加谥,最后谥号全称是: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简称世祖章皇帝。顺治帝是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也是清朝在关内唯一被火化的皇帝。孝康章皇后朝服像孝康章皇后谥宝及谥宝印面孝康章皇后谥宝文人物小档案孝康章皇后,姓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生于崇德五年(1640),都统佟图赖的女儿。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十八日,生皇三子玄烨,即康熙帝,当时她年仅15岁。玄烨即位后,尊生母为慈和皇太后。康熙二年(1663)二月十一日因病去世,年仅24岁。同年六月初六日,孝康章皇后的宝宫随顺治帝的宝宫一起葬入孝陵。慈和皇太后初谥为孝康皇后,因权臣鳌拜的阻挠,未系世祖庙谥,不能称“章皇后”。直到康熙九年(1670)五月,才系世祖庙谥,称孝康章皇后,神牌才升太庙。她的谥号经雍正、乾隆两朝加谥,最后全称为: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简称孝康章皇后。孝献皇后神牌(复制品)人物小档案孝献皇后,董鄂氏,满洲正白旗人,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生于崇德四年(1639),顺治十三年(1656),已经18岁的董鄂氏入宫。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为贤妃。还未行册封礼,一个月后又封为皇贵妃,连升两级。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生被顺治帝称之为“朕第一子”的皇四子。此子只活了三个多月就死了,顺治帝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并在黄花山下营建了荣亲王园寝。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年仅22岁的董鄂氏因病死去。顺治帝追赠她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简称孝献皇后。顺治十七年(1660)九月初九日,董鄂氏遗体被火化装入“宝宫”。康熙二年(1663)二月二十七日,董鄂氏的宝宫移往黄花山暂安,六月初六日随顺治帝、孝康章皇后“宝宫”葬入孝陵地宫。董鄂氏是清朝唯一不系皇帝庙谥的皇后。荣亲王墓志二、主要建筑清东陵石牌坊石牌坊是孝陵的第一座建筑,也是清东陵陵区最前面的建筑。通高12.48米,面阔31.35米,结构形式为五门六柱十一楼。清东陵石牌坊之斗栱石牌坊的每座楼都为庑殿式,既表明牌坊的自身等级,也显示皇家陵园的崇高地位。它的楼脊、吻兽、瓦垅、椽飞、斗等构件,全部由青白石料构筑而成,额枋上雕刻的旋子彩画图案,其颜色至今还能看到。清东陵石牌坊石枋上之石刻彩画清东陵石牌坊夹杆石顶上之卧麒麟石牌坊的六根石柱,每根石柱的根部均用巨大的夹杆石夹护着,以增强牌坊的稳定性。夹杆石的顶部雕刻着两对卧麒麟、四对卧狮。中间两柱的夹杆石上浮雕云龙戏珠,往外两柱的夹杆石上浮雕异兽衔花,最外侧的两柱夹杆石上浮雕双狮戏球。清东陵石牌坊夹杆石上之石刻云龙清东陵石牌坊夹杆石上之石刻异兽清东陵石牌坊夹杆石上之石刻双狮孝陵大红门前的神路石牌坊到大红门前有段长达两百多米的神路,除了门前十余米的神路有三路条石外,其余全部为青砖铺设。自大红门往北的神路全是设有三路条石的规范神路。石牌坊北是孝陵神路的起始点,从此至孝陵方城明楼,全长约十二华里,是清陵中最长的神路。相关链接:神路,又称神道、甬路。关内清陵神路以三路条石和墁砖铺成,宽度大约十一米,中路条石较宽,叫中心石或中心道板,两侧条石叫牙石,均为青白石。三路条石之间用澄浆砖铺墁,墁砖下是夯土。大红门外西班房班房位于大红门外的东西两侧,为单檐硬山卷棚顶,灰布瓦顶,面阔三间,朝向为东西方向,是八旗官兵值班时休息之所。清东陵的总大门——大红门,也是孝陵的大红门清东陵的大红门高大气派,进深11.15米,面阔38米,设有三个拱券式门洞,每个门洞为对开式两扇门扇,朱红漆油饰,每扇门上有八十一个铜镀金门钉。在中门洞前后,各设一块浮雕云纹的丹陛石,丹陛石两侧为台阶。清东陵与关外清陵不同之处在于,作为一个整体,它是将其他皇陵包括其中,不再像关外皇陵那样,各自独立门户。大红门是谒陵者和帝、后、妃等棺椁必经之路,因此也是清东陵的总大门。清东陵大红门中门前的丹陛石清东陵大红门西角门在大红门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随墙门,是官员和杂役等人员平时进出陵区的门户。清东陵具服殿外景清东陵的具服殿位于大红门内东侧,坐东朝西,有琉璃门一座,随墙门两个,内有西向三间正殿一座,殿后有一个单间净房。具服殿与孝陵神路之间有神路相连。此院是一个独立的红墙黄琉璃瓦建筑小群体,是清东陵唯一的设有厕所的皇家休息场所,还是帝后陵寝碑镌刻前临时供奉来自京城御笔碑文的场所。清东陵具服殿正殿清东陵具服殿后之净房相关链接:具服殿,又称更衣殿,其功能不仅与昭陵的更衣厅一样,是谒陵者更衣、休息和方便所在,还是帝后陵寝各种碑镌刻前临时供奉来自京城御笔碑文所在场所。与昭陵更衣厅名称不同,所在位置、建筑规制也不一样。孝陵神功圣德碑亭航拍图相关链接:神功圣德碑亭俗称大碑楼。在清朝关内皇陵的五座大碑楼中,虽然建筑规制都是一样的,但只有孝陵大碑楼称为神功圣德碑亭,其余的大碑楼均称为圣德神功碑亭。光绪二年闰五月十二日(1876年8月1日)夜,孝陵大碑楼被雷电击烧毁,光绪三年二月初一日至光绪五年十月修复。现在的孝陵大碑楼是新中国成立后重新修复的。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为九脊重檐歇山式建筑,黄琉璃瓦盖顶,四面檐墙各辟一券门,无券脸石。亭内金砖墁地。孝陵神功圣德碑亭水盘之鱼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内正中有长方形的石制台基,称为水盘。水盘上雕刻海水江崖(又称寿山福海),四角各雕一凹形海水漩涡,每个漩涡内分别雕着鱼、龟、虾、蟹,其雕刻形象逼真,活泼可爱。鱼在水中穿梭,有一股水流从鱼的腰间穿过;龟则是在水中探出来半个身子,作爬行状;虾和蟹好似在水中游动。据推测,孝陵神功圣德碑水盘为光绪年间重建,原先水盘四角应没有雕刻。孝陵神功圣德碑亭水盘之龟孝陵神功圣德碑亭水盘之虾孝陵神功圣德碑亭水盘之蟹孝陵神功圣德碑赑屃西侧面水盘上正中有巨型石雕龙首龟趺。赑屃背上驮有四万多斤重的石碑,碑头上盘绕着六条龙。碑额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孝陵神功圣德碑”。在6.70米高的碑身阳面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碑文,右侧(西)是满文,左侧(东)是汉文,两种文字内容完全相同。碑文记述了墓主人一生的功绩。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内赑屃头顶部细部孝陵神功圣德碑亭的赑屃是清陵中唯一长角的。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内赑屃尾部孝陵华表栏杆上的雕龙图案华表底座四周由青白石栏杆环绕,栏杆的望柱身上雕刻升龙和海水江崖。望柱头上分别雕有牡狮戏绣球和牝狮耍幼狮,共有四对。栏板上雕刻二龙戏珠和海水江崖图案,华表柱身、底座和栏杆上,共雕有八十九条龙。孝陵神功圣德碑亭的华表神功圣德碑亭的附属设施是海墁四角各树一根洁白晶莹的华表。华表由蹲龙、云板、柱身、须弥座、栏杆五部分构成。碑亭南面两根华表顶上的蹲龙面向南;北面两根华表顶孝陵望柱望柱又称为石柱,柱体为六棱形,柱体下部是六角须弥座,柱体上为两层圆形天盘,天盘上端为柱顶,上面雕刻云龙。柱体上雕刻栩栩如生的叠落如意云朵。将望柱立在石像孝陵望柱之天盘和柱顶孝陵的望柱及石像生群孝陵的石像生共有十八对,由南往北依次是坐狮、立狮、坐獬豸、立獬豸、卧骆驼、立骆驼、卧象、立象、坐麒麟、立麒麟、卧马、立马、武士三对、文士三对,总序列长八百七十米,是清陵中最多的。孝陵石像生与关外清陵石像生相比,不仅数量多,而且增加了石人雕刻,其雕刻手法也明显有别。孝陵的石像生群远眺孝陵石像生之坐狮孝陵石像生之立狮孝陵石像生之坐獬豸孝陵石像生之立獬豸孝陵石像生之卧骆驼孝陵石像生之立骆驼孝陵石像生之卧象孝陵石像生之立象孝陵石像生之坐麒麟孝陵石像生之立麒麟孝陵石像生之卧马在有石马的清陵中,唯独孝陵石马的生殖器上被单独雕刻了一个铆钉,好像是被人为地禁止了性欲。在不为人注意的细部如此雕刻,原因不详。孝陵石像生之立马孝陵石像生之武士孝陵石像生之武士面部细部孝陵石像生武士为三对,高2.65米,身穿铠甲,双手叉腰,左手扶按刀柄,右手拇指佩戴拉弓射箭用的扳指,身穿贝勒贝子品级的四爪蟒服。他们面容严肃,挺腹端肩,腰粗腿壮,威风凛凛,气宇轩昂,勇猛彪悍。孝陵石像生之武士左侧孝陵石像生之武士背面孝陵石像生之文士孝陵石像生之文士面部细部孝陵石像生文士为三对,高2.65米,挎佩刀,个个头顶朝帽,梳有长长的发辫,身穿当朝一品的仙鹤补子服饰,在补服下露着香袋,颈挂朝珠,手捧朝珠。他们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富有个性,有的神态自若,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严肃端庄,为其他陵的石像生所鲜见。文人挎刀,显示了满族的尚武精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