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补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2 17:11:19

点击下载

作者:张忱石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补考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补考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补考作者:张忱石排版:辛萌哒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8-10-16ISBN:9787101132366本书由中华书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一〕

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簡稱郎考),清人勞格、趙鉞撰,凡二十六卷,爲清代史學名著,是查考唐人生平的重要工具書,該書實由郎官石柱演繹而來。郎官石柱有二:一柱記左司及吏、户、禮三部郎官,一柱記右司及兵、刑、工三部郎官。郎官指唐代尚書省六部諸曹的郎中和員外郎。石柱刻録郎官題名,始創於唐開元二十九年(七四一),序由朝散大夫、行右司員外郎陳九言撰,吴郡張旭書,是以石刻形式保存下來的唐代職官檔案,可惜右司石柱已經亡佚,僅存左司。清代學者錢大昕云:「此柱雖有殘闕,亦僅十之一二,合之〔二〕御史臺題名,一代清流姓名略備,未必非考史之一助也。」但在宋元明三代,未予重視,凡言及石柱,大多贊譽唐人書法,其史料價值,未置一辭。至清代,方爲學者重視。清康熙四十七年(一七〇八),學者朱彝尊購得石柱拓片三紙,適其學生桐城方世舉自京城來浙江秀水(今浙江嘉興市),在曝書亭裏,鎮以界尺,逐個審視郎官姓名。由於柱石風化剥落,殘缺模糊,朱氏稱「字已漫漶,眼昏莫〔三〕辨」,「姓名可識察者三千一百餘人,别録諸格紙」。這一經過他倒是記録下來了,但謄録的郎官姓名資料,未能付諸棗梨,公諸於世。來年因朱彝尊的病逝,因此佚失了。

至乾隆間,金石學家趙魏重複朱彝尊的工作,他嫌工人拓本往往遺漏不全,爲此,趙氏學有拓録技藝,親至西安,傳拓石柱,「手摹其文而一字不遺」,所得人名比朱氏「多十三四」。趙魏將郎官石柱與御史臺精舍碑辨認所得人名,一併刊入讀畫齋叢書己集,這是第一次將郎官石柱題名刊印成書,爲後人研究石柱題名提供了方便。

金石學家王昶與趙魏同時,他是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人,官至刑部侍郎。王昶官做得大,亦富有財力,致仕後,邀集門人撰寫了金石萃編一百六十卷,可稱爲金石學巨著。王昶與門人對郎官石柱認真辨識,得三千一百九十二人,略超過朱趙二人。王昶還做了另外一件事,他將郎官題名與兩唐書有列傳者、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全唐詩作者核查,撰成考一卷,其結論爲「凡有可考者,得五百七十六人,餘一千六百廿四人則無考矣」(金石萃編卷一一五、一一六)。王昶是詞家和金石學家,而不是唐史學者,他的考做得過於簡單,「掛一漏百,誤謬宏多」。但王昶首創之功,又應予肯定。

王昶不成功的做法,引起了學者趙鉞的注意。他是浙江錢塘人,做過知縣、知州,退休後即着手輯録郎官事跡。可以想象,那個年代尚無索引之類典籍,尋找史料,只有逐書逐頁翻閲,或者自己下功夫,編製自用的工具書,費時費力,故趙鉞屬稿未半,年老力衰,自度難以完稿,便將此事囑付於同鄉勞格。勞格字季言,錢塘諸生,生於唐史世家,其父勞經原撰有唐折衝府考。勞格精勤唐史,長於考核,「尤熟於唐代典故,錢少詹(大昕)以後一人而已」(清人丁寶書讀書雜識序)。他比趙鉞年輕四十餘歲,自接手此稿後,一諾無辭,悉力考核,以期毋負故人之諄屬。咸豐末,遇戰亂,他流離轉輾於雙溪、吴江等地,猶手寫不輟。不久,憂傷致疾而逝,年僅四十五歲。〔四〕臨終以手稿囑託友人丁寶書。十餘年後,繕寫清本,編定成書,名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二十六卷和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三卷(簡〔五〕稱御考)。與勞格其他著作一併刊入月河精舍叢鈔。郎考一書雖非勞格最後自身勘定,但當是接近完成,此書滲透勞氏畢生精力,其著録尚書省左司郎官等三千二百餘人,另外補遺六百三十四人,在人數上大大超出前人;在輯録史料上,勞氏「廣搜事實,詳加考證,以視王氏金石萃編增多十數倍」,採摭繁富,蔚爲巨觀。丁寶書序云:「其見於舊、新兩書者,足以校史傳之異同;其不見於新、舊兩書者,〔六〕足以羽翼史傳之未備。」郎考使絶大多數郎官史實,皆可稽考,可謂居功至偉。唐史大家岑仲勉先生稱「其書得爲清代名著,非徒然矣」。

二十世紀,岑仲勉先生在繼承清代學者的成果基礎上,又有了新的成就,先後撰著郎官石柱題名新著録(簡稱新著録)和郎官石柱題〔七〕名新考訂(簡稱新考訂)。新著録是「證實原題名之順序,各歸其本」;新考訂是「訂正各司名下任官事跡」(新考訂陳達超引言)。岑氏徵引出土唐人墓誌,「多發前人之所未發,創獲甚豐」。因岑氏病逝,未能終卷,遺稿由其門人陳達超整理出版。大概陳先生手頭未備郎考一書,光憑岑氏遺稿謄録,未與郎考核對,岑先生摘抄了郎考中的一些史料,可能是爲撰寫新考訂參考之用,陳達超誤認爲是岑氏要輯入之史料,全部抄録入新考訂,造成與勞格所録重複,頗有蛇足之嫌,多此一舉。因本書主要是訂補勞趙之書,對新考訂存在的瑕疵,不在此作具體評述。岑氏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謝世,已踰半個世紀,唐人碑版,日出不窮,故繼岑氏再作補考。

筆者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參與編撰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之時,即萌發爲郎考作補考之遐想。九十年代,中華書局點校本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出版之際,又囑筆者編製人名索引,以便檢查,筆者有意將岑氏以上兩書人名一併編入,以期對後人研究郎官有所裨益。筆者凡見唐人碑版,即與勞趙之書核查之,有可補之史料,隨即批録書眉及字裏行間,日積月累,竟得數百餘條,由此撰寫拙稿,寫作過半,知已有學者發表了同類論著:胡可先郎官石柱題名考(左司郎中、員外郎)補正(文教資料一九九七年第三期),胡可先郎官石柱題名考(司封郎中、員外郎)補正(淮陰師范學院學報二〇〇〇年第一期),胡可先郎官石柱題名考(金部郎官)補正(漳州師院學報一九九八年第一期)。(以上三文簡稱胡補),吴浩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增補(揚州教育學院學報二〇〇三年第四期)(簡稱吴補),王宏生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續補(二〇〇四年古典文獻研究)(簡稱王補)。他們的辛勤勞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不同角度,訂補郎考一書的缺失。但是有的文章存在一些問題,既名「補正」,應當廣泛收集史料,作全面負責之訂補,如學者傅斯年所言:「上窮碧落下黄泉,動手動脚找東西。」而不是僅找少許史料,倉促爲文。又如對訂補所引史籍,應當瞭解其根本源流,尤其不應當引用全唐文小傳去訂補郎考,須知此小傳實取之於石柱題名也。本書是補考郎考一書,不是訂補這些論文,故具體問題不作論述了。

筆者主要是利用唐人碑誌對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作一較爲全面之補考,凡岑仲勉先生已言及者,因有專書,不再重複,並遵守以下原則:(一)勞格列爲「無考」以及其輯録史料與郎官無關者,列爲補考之首選。(二)一人歷任多曹郎官,今在某曹處詳加輯録,其餘諸曹只摘引有關内容,文字盡量從簡,以防重複。(三)雖然筆者收集史料在前,而以上諸位論文卻早於筆者,凡與他們史料雷同者,注明他們文章,尊重他們的勞動。凡他們言及未盡者,則再補充其他史料。(四)增設「新補遺」一欄,專收郎官石柱未見者。(五)以出土碑誌爲主,用二重證據法,如王國維古史新證所言「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徵前代之事實」,「匡史文之訛謬」,以達到證史、補史之目的。

本文共補考郎官七八〇人次,其中包括勞氏確定的「無考」者五十三人次、新補遺三〇一人次。這類問題,半個世紀前岑仲勉解决了一些,筆者亦嘗試解决一些。我們相信,隨着唐人碑誌的不斷發現,學者的不停努力,昔日湮没已久的歷史陳跡,逐漸得以復現和揭示。

本書排校中聞洛陽碑誌學者趙君平、趙文成已編就秦晉豫新出墓誌蒐佚三編,其中唐誌達七百餘方,筆者很希望能將這一最新出土文獻成果在本書中有所體現,承趙君平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慨允,同意引用。拙稿原交文史雜誌,因字數較多,中華書局歷史編輯室主任李静與文史編輯楊禕認爲不如改爲單行本刊印,更利於保存與查檢。他們的想法很是周全,筆者欣然同意。趙鉞、勞格的另一部同類著作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簡稱御考),筆者亦撰有補考,是在二〇一一年「唐長孺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唐史學會第十一届年會」提交的論文,因發表有年,今將所見新近史料作了補充,附於本書之後。郎考、御考是姐妹篇,作爲兩書的補考亦一併印制,有利於讀者參考。最後,我要向爲我慷慨提供史料的赵君平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爲本書的出版付出辛勞的中華書局編輯李勉俞國林白愛虎、爲本書題簽的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等同志,一併致以深切的谢意。二〇一六年十月記於北京西南六里橋草堂參考文獻

〔一〕清勞格、趙鉞撰,徐敏霞、汪桂珍點校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中華書局,一九九二年。

〔二〕清錢大昕撰潛研堂金石跋尾卷九。

〔三〕清朱彝尊撰曝書亭金石文字跋尾卷四。

〔四〕清閔爾昌碑傳集補卷五〇唐樓勞氏三君傳。

〔五〕清趙鉞、勞格撰,張忱石點校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

〔六〕月河精舍叢鈔勞格讀書雜識丁寶書序。

〔七〕岑仲勉金石論叢郎官石柱題名新著録,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岑仲勉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卷一  左司郎中

薛□(薛述四頁,指中華書局點校本郎考頁碼,下同)  趙鉞〔一〕案:「疑是薛述,見吏中、勳中。」河洛墓刻拾零(簡稱河洛)上册二四四頁唐故兖州金鄉縣丞薛君(釗)墓誌銘并序:「君諱釗,字釗,河東汾陰郡人也。……祖述,皇朝兵部度支員外、司勳左右司郎中、吏部郎中、雍州司馬、汾陰縣男。」薛釗卒於開元九年(七二一)五月十七日,春秋五十有八。 秦晉豫新出墓誌蒐佚(簡稱蒐佚)〔二〕三册六七一頁唐前鄴郡成安縣令史公故夫人河東薛氏墓誌:「夫人諱字,河東汾陰人也。……曾祖述,皇兵部度支員外、左司吏部郎中、雍州治中、汾陰縣開國男。」  同書同册六九六頁賈彦璋唐故朝議郎相州成安縣令京兆史府君(瓘)墓誌銘并序:「公諱瓘,姓史氏,……夫人河東薛氏,先公而即世,春秋五十六。……夫人即左司郎中、雍州司馬述之曾孫。」史瓘卒於天寶六載(七四七)九月,春秋七十。據以上三方墓誌,趙鉞疑薛述,是也。〔三〕

裴方産(四頁)  全唐文補遺(簡稱補遺)第五輯二四二頁大周故正議大夫行夫子左諭德裴公(咸)墓誌銘并序:「公諱咸,字思容,河東聞喜人也。……考方産,唐侍御史、尚書比部左司二郎中、雍州長安縣令。高才貴仕,盛矣國朝。」裴咸春秋六十三,聖曆元年(六九八)八月卒。胡補已收。

李守約(五頁)注云「無考」。  蒐佚三册六三八頁李琚撰大唐故中大夫寧州諸軍事守寧州刺史李府君(孟德)墓銘并序:「公諱孟德,字伯夏,魏郡頓丘人也。……父守約,大理少卿、户部侍郎。」李孟德「以長安四年(七〇四)九月十九日,遇疾終于寧州官舍,春秋六十有四」。

李守敬(六頁)注云「無考」。  唐代墓誌彙編(簡稱彙編)

〔四〕下册一三七八頁大唐登仕郎行河南府洛陽縣録事吕君故夫人李氏墓誌銘并序:「夫人姓李,隴西燉煌人也。皇朝徵事郎、前行京兆府萬年縣録事守敬之子。」夫人春秋卅有一,以開元十九年(七三一)正月卒。胡補已收。

房昶(七頁)  河洛上册一五三頁大周故朝議大夫行汴州司馬上柱國崔府君(無固)墓誌銘并序,署「中散大夫、行文昌左司郎中護軍房昶撰」。崔無固葬於聖曆三年(七〇〇)三月五日。

張敬輿(張敬與一〇頁)  秦晉豫新出墓誌蒐佚續編(簡稱蒐〔五〕佚續編)三册七四〇頁席豫撰大唐故義王傅南陽張府君(敬輿)墓誌銘并序:「公諱敬輿,字敬輿,南陽西鄂人也。……孝廉擢第,解褐判登甲科,授丹陽郡曲阿主簿,四載昇進,改魏郡昌樂尉。……遷殿中侍御史兼東京留臺,鐵冠埋輪,則犲狼當路;繡衣持斧,則朝廷側目。遷户部員外、本司郎中,遂委公董逋逃,勿隱没,能聲甚著,遷左司郎中。皇上以神州務殷,赤縣難理,親擇茂宰,遂遷洛陽令。」天寶三載(七四四)九月十一日卒,春秋七十有九。 今按:岑仲勉新考訂八六頁云「『二本同,勞訛輿』。」又云「二本作『興』,勞作『輿』,按左中『敬輿』,户中『敬與』,此處石刻實作『與』」。岑説作「與」誤,當從勞説,今墓誌作「輿」可證。

劉彦回(一一頁)  蒐佚二册四六四頁唐故偃師縣令上柱國劉公(彦參)墓誌:「公諱彦參,字孝伯,徐州新城人也。……烈考諱守敬,嘉隆洺湖等州刺史。垂訓以詩禮,遺範以清白。公即先君之嫡嗣也。」劉彦參卒於開元七年(七一九)正月二十九日,同年三月八日葬。誌署「弟彦回撰序,姪日正銘」。

張具瞻(一二頁)注云「無考」。  彙編下册一八二〇頁張士源撰唐故郴州刺史贈持節都督洪州諸軍事洪州刺史張府君(翃)墓誌銘并序:「公諱翃,字逸翰,安定人也。……皇考具瞻,兵部郎中,貂蟬相承,曆踐清要。」  同書同册一八二一頁獨孤良弼撰大唐故朝議郎行殿中侍御史賜緋魚袋安定張府君(翔)墓誌銘并序:「公諱翔,字子翼,安定人也。……皇朝議大夫、兵部郎中具瞻之子。」  蒐佚三册六八五頁張翃撰唐故兵部郎中張公(具瞻)墓誌銘并序:「維天寶七載(七四八)歲次戊子二月四日朝議大夫、兵部郎中張公殁於西京長興里之私第,春秋□十四,嗣子翃等泣血茹哀,奉先人靈櫬,以其載五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祔於東京邙山先塋之次,成舊志也。……公諱具瞻,安定人也。……時席吏部以公名聞郎官狀舉,制授尚書職方員外郎,……轉兵部員外郎,加朱紱,遷庫部郎中,歷左司郎中,又遷兵部郎中。」  同册七六五頁程晧撰大唐故兵部郎中張府君(具瞻)夫人華原縣君韋氏誌銘亦可參閲。胡補已收,今據張翃、張翔兩墓誌,故再作補充。

崔譚(一二頁)  蒐佚三册八二九頁李周南撰夫人博陵崔氏墓誌銘并叙:「夫人姓崔,博陵人也。大父譚,德烈官明,羽儀當代,終唐倉部左司二郎中。父正,文學進身,早著名譽,仕歷畿甸,終監察御史,夫人即侍御之第三女也。」「乙亥歲(貞元十一年)四月二旬有七日以累疾終於陝服官舍,春秋廿有二。……以其年五月四日自陝還葬於洛東張方原。」

張齊明(一四頁)注云「無考」。  蒐佚三册七七八頁唐銀青光禄大夫行尚書工部侍郎崔公夫人隴西郡君李氏墓誌銘并序:「皇唐工部侍郎崔公夫人李氏,則襄邑王之後,乃曾乃祖,列於史諜。父皇寧州司倉參軍遐之長女也。」李氏「春秋卅有九,以大曆十一年(七七六)二月廿六日歸葬」。誌署「尚書屯田郎中張齊明撰,前進士崔恒書」。

奚陟(一六頁)  秦晉豫新出墓誌蒐佚三編(簡稱蒐佚三編)〔六〕三册八一九頁陳京撰唐故朝議郎守尚書吏部侍郎柱國賜緋魚袋贈禮部尚書譙郡奚公(陟)墓誌銘并叙(貞元十五年十二月廿八日):「公諱陟,字殷衡,京兆萬年人也。……擢起居郎、翰林學士,病不時就改太子司議,慶繁追勝,遡游是來,拜金部、吏部員外,左司郎中。德積名偕,摶風惟遠。遷中書舍人、刑部吏部侍郎。」

殷台(二一頁)  彙編下册二一九六頁唐故桂州員外司户滎陽鄭府君(當)墓誌銘并叙:「府君諱當,字膺吉,世爲滎陽人。……外族殷氏,故大理司直諱□即父也,故給事中諱台,即親舅也。」

豆盧署(二二頁)  唐代墓誌彙編續集(簡稱彙編續集)〔七〕九〇四頁「(上泐)邕州本管經略招(下泐)」邕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贈左散騎常侍張公(遵)墓誌(下泐)故夫人南陽郡君河南豆盧氏墓誌同叙:「公諱遵,字脩本,其先南陽人也。後因官家於陝,今爲陝之平陸人。……婚故御史中丞忻王傅豆盧公諱靖女。……敬以大和五年(八三一)二月三日,歸祔於河南縣金冶鄉泉源里,侍先塋,禮也。一子未冠,亦象賢而脩明。署即夫人從祖先也。」誌署「朝請大夫守河南(下泐)豆盧署撰」。

鄭居中(二三頁)  補遺 千唐誌齋新藏專輯(簡稱新千唐專

〔八〕輯)三三七頁唐故右金吾衛録事參軍滎陽鄭府君夫人隴西李氏墓誌銘并序(長慶二年七月八日),誌署「堂姪、淮南觀察推官、朝散郎、試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居中撰」。  補遺第八輯一五六頁高鍇撰唐故朝散大夫守中書舍人贈禮部侍郎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滎陽鄭府君(居中)墓誌銘并序:「公諱居中,字貞位,滎陽人。……弱冠,博涉群書,舉進士第。……轉起居舍人,改左司員外。……與公宗從之中,素分甚厚,乃請公知御史臺雜事,拜左司郎中以兼之。事無細大,皆委於公。承上撫下,一臺爲理。」鄭居中開成二年(八三七)四月六日卒,享年五十四。

李師稷(二四頁)  彙編下册一九二二頁唐故朝散大夫試大理司直兼曹州考城縣令都府君(均)靈表,葬於貞元六年(七九〇)冬十月,誌署「外孫江夏李師稷述」。胡補已收。

崔復本(二四頁)注云「無考」。  彙編下册二〇三五頁唐故檢校少府少監駙馬都尉贈衛尉卿范陽張府君(怙)墓誌銘,葬於元和十三年(八一八)十月廿三日,誌署「商州防禦判官、將仕郎、試右常寺協律郎崔復本撰」。胡補已收。  「蒐佚三編三册九三一頁唐故舒州刺史王府君(永)墓誌銘并序(寶曆元年十一月十五日),從表生、宣歙池等州都團練判官、將仕郎、監察御史裏行崔復本撰」。

路綰(二六頁)注云「無考」。  蒐佚三編四册一一二四頁唐故商州豐陽縣令唐府君夫人路氏墓誌銘(乾符三年八月廿九日):「夫人路氏陽平人。……考綰,尚書左司郎中、史館修撰。」

韋博(二六頁)  蒐佚三編三册九五六頁唐故侍御史内供奉鹽鐵埇橋院趙府君(纂)墓誌銘,葬於大和五年(八三一)十月十二日,誌署「攝河中節度巡官、前鄉貢進士韋博撰」。

韋應物(三二頁)「韋」字原缺。  蒐佚三册八三六頁丘丹撰唐故尚書左司郎中蘇州刺史京兆韋君(應物)墓誌銘并序:「君諱應物,字義博,京兆杜陵人也。……以蔭補右千牛,改左羽林倉曹,授高陵尉。廷評洛陽丞、河南兵曹、京兆功曹。朝廷以京畿爲四方政本,精選令長。除鄠縣、櫟陽二縣令,遷比部郎。……領滁州刺史。負戴如歸,加朝散大夫,尋遷江州刺史。……徵拜左司郎中。總轄六官,循舉載魏之法,尋領蘇州刺史。」

李懋道(三六頁)  補遺第九輯三六〇頁韋子金撰唐故朝散大夫漢州長史上柱國博陵崔公(安儼)墓誌銘并序(開元廿六年三月五日):「公諱安儼,字安儼,博陵安平人也。……公舅左司郎中趙郡李懋道,雅識之士也。知公於總角,竟錫以嘉姻。」

馬光淑(三八頁)  彙編下册一三七〇頁大唐故柏府君(虔玉)墓誌銘并序,葬於開元十八年(七三〇)十月十六日,誌署「河南府士曹參軍馬光淑撰」。  同書同册一五二五頁唐故中散大夫行汾州長史沈府君(浩豐)墓誌銘并序:「公諱浩豐,字寬饒,吴興武康人也。……除蘇州司法,……君不挾讎,持平以德。……巡察使馬光淑奏君撫字爲本道之甲。」  蒐佚三册六八五頁張翃撰唐故兵部郎中張公墓誌銘并序:「公諱具瞻,安定人也。……自調選判入高等,授絳州録事參軍。……本道按察使御史馬光淑、郭庭倩繼踵而來,聞風相得,或以課最舉,或以清白昇。」張具瞻卒於天寶七載(七四八)二月四日。  今按:本條所引三條史料,胡考已用前兩條,第三條爲新近出土者。

李喬年(三九頁)  蒐佚續編三册八一三頁鄭叔則撰有唐太子司議郎李君故夫人范陽郡君盧氏墓誌銘并序:「維唐天寶十一載(七五二)龍集壬辰十二月旬有四日丙戌范陽郡君盧氏終於大梁寬政里第。……夫人即今司議郎、趙郡平鄉縣開國伯李喬年之室。」

鄭令璡(三九頁)  補遺新千唐專輯二五三頁唐故滎陽鄭夫人墓誌銘并序:「嗚呼!太子司議郎兼潤州長史范陽盧公故夫人滎陽鄭氏,以上元元年(七六〇)七月十六日,遘疾終於金州開元寺之東北院,春秋卅有一。卜歸未叶,旅殯于峴山。以大曆四年(七六九)歲次己酉十月廿七日,遷窆於東周北邙山之原,禮也。……夫人則皇密亳二州刺史仁愷之曾孫,皇豪州刺史、贈秘書監慈明之孫,皇國子祭酒令璡之女。」

孫簡(四七頁)  彙編續集一一〇頁(又見同書八七六頁)令狐綯撰唐故銀青光禄大夫檢校司空兼太子少師分司東都上柱國樂安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户贈太師孫公(簡)墓誌銘并序:「公諱簡,字樞中,其先有嬀之後,齊太公田和其裔也。和孫書爲齊大夫,以伐樂安之功,遂封於樂安,因賜姓孫氏,吴將軍武,書之孫也。……寶曆元年(八二五),以司勳員外郎判吏部,廢置,轉禮部郎中,又罹裴太夫人之禍,殆不勝喪。及出,除左司郎中,加朝散階,轉吏部郎中,又加朝散大夫。」【新補遺】〔九〕

袁仁敬  洛陽新獲七朝墓誌二〇七頁大唐故大理卿上柱國袁府君(仁敬)墓誌銘并序:「公諱仁敬,字道周,陳郡陽夏人也。……轉司直丞,以持法不撓,朝廷嘉寬裕之,大拜倉部、司勳二員外,刑部、左司、兵、吏部四郎中,大理少卿,杭州刺史。」享年七十一,開元廿一年(七三三)七月卅日卒。

張履冰  蒐佚三册七三〇頁陶翰撰唐故雲麾將軍右金吾將軍上柱國鄧國公張府君(履冰)墓誌銘并序:「府君諱履冰,字微言,南陽人也。……國之所以昇降哉,府君之智保家之所以全盛哉!尋遷水部、刑部、左司三郎中,登會府凝庶績,績無訛訓,除河南縣令,操利器制京邑,邑無敗政,改將作少監。」張履冰卒於天寶十二載(七五三)正月,春秋六十二。

劉濬  補遺第六輯一八四頁劉異撰唐故朝請大夫守衛尉卿柱國分司東都賜紫金魚袋劉公(略)墓誌銘并序:「公諱略,字野夫,河間樂成人也。……五代祖仁軌,生於隋季。皇唐建義之際,游涉兵間,因撰劉氏行年記,叙淫隋聖唐之事,卒相高宗、天后,陪葬乾陵。生子左司郎中濬。左司生京兆少尹,名犯文宗皇帝廟諱。京兆生江陵府户曹、贈太子少師諱子芝。少師生我先公尚書諱元鼎。」劉略於「咸通九年(八六八)十月十八日,薨於永通門外别墅,享年六十有九」。  彙編下册一三六五頁大唐故十學士太子中舍人上柱國河間縣開國男贈率更令劉府君(濬)墓誌:「公諱濬,字德深,汴州尉氏人也。……累遷右太子通事舍人、宫門郎、著作佐郎、祕書郎、尚書郎、祕書丞。」開元十七年(七二九)六月卒,年七十九。吴補已收。

王衮  彙編下册二一三四頁李珏撰唐故朝散大夫守尚書吏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上柱國臨沂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瑯琊王府君(衮)墓誌銘并序:「公諱衮,字景山,本名高,工部公之長子。……宇文公長南臺,奏知雜事,改左司郎中兼侍御史。」王衮卒於大和六年(八三二),年五十二。吴補已收。 卷二  左司員外郎

鄭從簡(五七頁)  補遺第六輯六四頁盧僎撰唐故(盧君妻)滎陽郡夫人鄭氏墓誌銘并叙:夫人「姓鄭氏,諱,字,號德權,則隋中書侍郎道念之五代孫,皇朝祠部郎中從簡之仲子也」。夫人享齡六十,開元廿八年(七四〇)九月卒。

柳澤(六〇頁)  河洛上册二九一頁唐故右庶子鄭州刺史贈兵部侍郎河東柳府君(澤)墓誌并序:「公諱澤,字賡成,今爲河東人也。……解褐,補恒州參軍,未赴職,丁家艱,服除,授内率府鎧曹參軍。……因上封皆叙當代要務,蒙公入,一拜監察御史,朝廷偉之。……尋擢殿中侍御史,屢陳將兵皆合聖旨,遷尚書左司員外郎,轉吏部員外、工部郎中。頃之,後丁内憂去職,毀瘠過禮,祀聽不衰。哀而難繼,扶而杖起,免哀,授陵州刺史,歷代州都督、仙州刺史。」柳澤春秋六十四,卒於開元二年(七一四)秋八月。

宋宣遠(六〇頁)  補遺新千唐專輯一九〇頁唐故餘杭郡於潛縣尉宋君(裕)墓誌銘并序:「君諱裕,字幼寬,廣平經城人也。……父宣遠,皇朝進士擢第,歷侍御史、左司員外郎、京兆少尹、絳州刺史。」宋裕卒於天寶二年(七四三)十月五日,春秋三十七  同書一九八頁有大唐故絳郡太守宋府君夫人滎陽郡君鄭氏墓誌銘并序,宋府君即宋宣遠,此爲其妻鄭氏墓誌,可參閲。

張涚(六〇頁)  蒐佚三册六二〇頁趙良玉撰大唐故太中大夫使持節同州諸軍事守同州刺史上柱國張府君(涚)墓誌銘并序:「公諱涚,字尚潔,魏郡人也。……年十八,以崇文生高第,丁相國府君憂,泣血三年,未嘗見齒,服闕,調補遂州司兵參軍,河清主簿。……萬年縣尉。……遷侍御史。……因拜左司、吏部員外郎,……轉考功、吏部郎中。」張涚卒於開元二十八年(七四〇)五月,春秋六十六。

劉昂(六一頁)  彙編下册一三六五頁大唐故十學士太子中舍人上柱國河間縣開國男贈率更令劉府君(濬)墓誌:「公諱濬,字德深,汴州尉氏人也。……以開元十七年(七二九)六月三日薨於道政里之私第。……嗣子秘書少監晃,次子祠部郎中昂,昊天罔極,泣血過禮。」

李朝弼(六二頁)注云「無考」。  補遺新千唐專輯二七〇頁万俟署撰唐故壽州霍丘縣主簿崔府君(杲之)墓誌銘并序:「唐貞元三祀龍集丁卯建子月旬之十七日,故壽州霍丘縣主簿崔府君,自壽而葬於東都河南縣南山龍門之西原,禮也。公博陵人也。諱杲之,字某。……公夫人趙郡李氏,父皇恒王府崇正卿朝弼之女。」崔杲之卒於貞元三年(七八七)十一月,以此推溯,其岳父李朝弼約爲唐玄宗時人。  蒐佚三編三册七一三頁李昂撰唐故銀青光禄大夫恒王傅上柱國隴西縣開國侯李公(朝弼)墓誌銘并序(上元二年十月十日):「辛丑歲(七六一)七月己酉隴西李公薨,時難未已,公以疾自固,獲没於洛陽寧仁里之私第。……凡歷官廿有四,始於武德主簿,而廉使三以狀聞。洎涇陽長安,及遺闕之任,舉才者再以能進,據府寺宰新豐,四爲尚書郎,遷給事中。」

韋洽(六二頁)  蒐佚續編四册一一〇二頁唐故唐州團練推官盧府君夫人京兆韋氏墓誌銘并序:「夫人京兆韋氏,諫卿之從母也。曾祖崇先,皇廬州巢縣令。祖諱洽,先天中擢進士,仕至尚書左司員外、考功郎中。」

盧播(六七頁)  補遺第八輯一二一頁鄧同撰故唐朝議郎滑州酸棗縣令李公(宙)墓誌銘并序:「公諱宙,字季辰,隴西成紀人也。……夫人范陽盧氏……左司員外郎盧播之孫,魏縣令將明之女。」  同書同頁唐故滑州酸棗縣令李府君(宙)夫人(盧氏)墓誌銘并序:「夫人姓盧氏,其先范陽方城人也。後魏儀曹尚書陽烏之裔孫。大王父友裕,冀州信都尉。王父播,左司員外郎。父將明,魏州魏縣令。並負令名,顯於姻族。……故夫人十五歸于李氏……以大和八年(八三三)八月十九日,終于汝州竹馬里之第,享年六十六。」

趙良弼(六七頁)  彙編上册一二二一頁唐故朝請大夫行晉州洪洞縣令敬公(守德)墓誌銘:「公諱守德,其先平陽人也。……至開元八年(七二〇)歲次庚辰正月戊子朔十二日己亥,終於河南□從善里。……公有一子洪奴,年甫齡齓,故喪事所給,皆在公之甥殿中侍御史趙良器之弟良弼。」  補遺第八輯八五頁大唐故盧君(構)夫人瑯琊王氏墓誌銘并序:「范陽盧公終於開元初。……洎大曆十年(七七五)七月十八日戊寅,移窆於河南之邙原。……以夫人王氏祔焉。……三女適浙東節度御史中丞襄武趙公弼。」胡補已收。

鄭寶(六九頁)  胡補已收,據引彙編下册鄭敬誌、鄭緄誌、鄭魯誌三墓誌,今再作補充。  補遺新千唐專輯三七九頁唐故滎陽鄭隗郎墓誌:「鄭子,滎陽人也。未有官名,小字隗郎。父繕,太子校書。祖魯,金吾衛胄曹參軍。曾祖寶,秘書省著作郎。子即校書長子也。年未弱冠,會昌首歲(八四一)遇沉痾,卒於岳州之私第。」  蒐佚續編四册一〇五七頁李正辭撰唐故朝散大夫尚書工部郎中滎陽鄭公(易)墓誌銘并序:「公諱易,字子莊,鄭氏滎陽人也。……父寶,皇祕書省著作郎,贈散騎常侍。」鄭易卒於元和十一年(八一六)五月二十一日。

趙匡(七一頁)  補遺第八輯九〇頁故蘇州司法參軍崔君(譒)墓誌銘并序,葬於建中三年(七八二)正月,誌署「尚書左司員外郎趙匡撰」。

李直方(七二頁)  蒐佚續編四册九五五頁故膳部郎中皇甫府君(敖)墓誌銘并叙,貞元十年(七九四)二月十七日葬,誌署「外生、將仕郎、守監察御史李直方撰」。  補遺第九輯三八二頁柳宗元撰故秘書施枺書郎獨孤君(申叔)墓誌:「君諱申叔,字子重,年廿二舉進士,又二年由博學宏詞爲校書郎,又三年居父喪,未練而没,蓋貞元十八年(八〇二)四月五日也。是年七月七日而葬萬年縣鳳栖原義善鄉。嗚呼!君之壽,廿有七,行道之日未久,故其道信於其友,而未信於天下。今記其知君者於墓:左司員外郎李君直方貞白,隴西人。韓泰,安平南陽人。李行純元固,其弟行敏中明,趙郡贊皇人。柳宗元子厚,河東解人。韓愈退之,昌黎人。王涯廣津,太原人。吕温和叔,東平人。劉禹錫夢得,中山人。李景儉致用,隴西人。韋詞默用,京兆杜陵人。」

李正辭(七四頁)  蒐佚續編四册一〇五七頁唐故朝散大夫尚書工部郎中滎陽鄭公(易)墓誌銘并序,元和十一年(八一六)八月二十七日葬,誌署「外生、朝議郎、刑部郎中李正辭撰」。

李行修(李行脩七六頁)  八瓊室金石補正卷六一浯溪李行脩等題名:「前廣州刺史李行脩、掌書記施肱、巡官李黨大中三年(八四九)四月十一日赴闕過此。」  彙編下册二〇四二頁唐故歸州刺史盧公(璠)墓誌銘并序,葬於元和十三年(八一八)九月九日,誌署「荆南觀察判官試大理評事李行脩撰」。「修」「脩」,古人名字中常混用,當是同一人。胡補已收。

孔敏行(七六頁)  彙編下册二〇二三頁唐故朝議大夫守國子祭酒致仕上騎都尉賜紫金魚袋贈右散騎常侍楊府君(寧)墓誌銘并序,葬於元和十二年(八一七)八月,誌署「朝散大夫、守太子右庶子、武騎尉吴興錢徽譔,前試太常寺協律郎孔敏行謹録上石」。胡補已收。

李道樞(七八頁)  芒洛冢墓遺文四編卷六昆山縣令樂安孫公府君(嗣初)墓誌銘并序:「君諱嗣初,字必復……年十八,登明經第,釋褐授蘇州參軍。刺史李道樞性嚴執法,官吏不可犯。」孫嗣初年五十七,咸通七年(八六六)七月卒。  彙編下册二五二六頁劉濬川撰唐魏國太夫人劉氏墓誌銘并序:「外族姑臧李氏,外祖操,皇任朝議郎行青州壽光縣令,親舅道樞,見任義昌軍節度副使、檢校尚書工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胡補已收。

鄭居中(七九頁)  補遺第八輯一五六頁高鍇撰唐故朝散大夫守中書舍人贈禮部侍郎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滎陽鄭府君(居中)墓誌銘并序:「公諱居中,字貞位,滎陽人。……轉起居舍人,改左司員外。」開成二年(八三七)四月六日卒,享年五十四。  蒐佚三編三册九五六頁唐故潭州湘鄉縣令滎陽鄭府君墓誌銘并序,大和六年(八三二)七月十六日葬,「姪朝散大夫、行尚書左司員外郎、上柱國居中撰」。

裴夷直(八〇頁)  補遺新千唐專輯三九七頁李景讓撰唐故朝散大夫守左散騎常侍贈工部尚書裴公(夷直)墓銘并叙:「公諱夷直,字禮卿,河東人。……相國牛公僧孺鎮淮海,復奉爲節度判官、檢校職方郎中。俄入拜刑部員外,轉左司員外,遷刑部郎中。……開成五年(八四〇),出爲杭州刺史。」  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一〇〕(簡稱大唐西市)下册八七一頁吕讓撰唐故銀青光禄大夫兼御史大夫嶺南節度觀察處置等使上柱國襲魏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贈工部尚書隴西李公(從易)墓誌銘并序,開成三年(八三八)四月十日葬,誌署「朝議郎、行尚書左司員外郎、上柱國、賜緋魚袋裴夷直書」。

蔣伸(八二頁)  大唐西市下册八八九頁唐故均王府功曹潘君(克儉)墓誌,會昌二年(八四二)十二月二十六日葬,誌署「尚書左司員外郎蔣伸撰」。

李當(八三頁)  蒐佚續編五册一三一二頁李昭撰唐故金紫光禄大夫刑部尚書上柱國隴西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户贈尚書左僕射姑臧李公(當)墓誌銘并序:「公諱當,字子仁,世爲隴西狄道人。……大和二年擢進士第。明年丁文公憂,喪毀過禮……俄又丁繼太夫人艱,免喪除京兆府興平尉直弘父館,旋拜右拾遺,轉右補闕。……滿歲,轉尚書主客員外郎,從班列也。……會丞相崔公鄲自西蜀入拜左揆,以都坐綱領群司,宜重曹郎之選,因請命公爲左司員外郎,尋轉考功外郎兼集賢殿直學士。大中四年(八五〇),遷禮部郎中。」  同册一三〇三頁唐故范陽郡夫人盧氏(鉥)墓誌銘并序,乾符三年(八七六)五月二十日葬。誌署「夫金紫光禄大夫、檢校尚書右僕射、兼太常卿、上柱國、隴西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户李當撰」。

皇甫燠(八四頁)  補遺新千唐專輯四〇八頁劉允章撰唐故福建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中大夫使持節福州諸軍事守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柱國安定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賜紫金魚袋贈左散騎常侍安定皇甫公(燠)墓誌銘并序:「公諱燠,字廣煦,安定人也。……大和六年(八三二),以文學登進士上第。未幾,從知於諸侯府。……服闋,拜刑部員外。……及崔公正位中台,首用公爲左司外郎。浹辰,轉長安令。」卒於咸通三年(八六二),享年五十九。

盧緘(八四頁)  補遺新千唐專輯四〇一頁李蔚撰唐故朝議郎守京兆少尹柱國賜緋魚袋范陽盧府君(緘)夫人清河崔氏合祔墓誌銘并序:「有唐咸通二年(八六一)夏六月甲子,京兆少尹盧公捐館於親仁里之私第,享年五十八。……公諱緘,字子晦,范陽人也。……初,命爲蘭臺正字。今吏部尚書崔公,出刺商於,表公爲防禦判官。轉太常寺協律郎。……轉侍御史,皆司東都臺事。風稜言言,無所屈撓。……入爲都官員外,仍佐邦計。……拜左司員外郎。」

孫瑝(八六頁)  彙編續集一一〇二頁李都撰唐故御史中丞汀州刺史孫公(瑝)墓誌并序:「吾友孫子澤於咸通十三年(八七二)六月三日殁於臨汀刺史之位。……公諱瑝,樂安人。……深爲本道節度徐公商獎異,入爲員外都官郎。蕭丞相寘始判民曹事,乃曰:吾欲以泉貨挽故人,可乎?因計貳職,從舊府也。俄轉左司外郎。」

鄭繁(八六頁)  彙編續集一〇三六頁唐故銀青光禄大夫檢校户部尚書使持節鄆州諸軍事守鄆州刺史充天平軍節度鄆曹濮等州觀察處置等使御史大夫上柱國弘農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弘農楊公(漢公)墓誌銘并序,誌署「將仕郎、監察御史裏行鄭繁書」,葬於咸通二年(八六一)十一月二十日。  補遺第七輯四六一頁鄭繁等曲阜題名:「兖海節度推官、試秘書省正字鄭繁,緱山處士張隱,大中八年(八五四)正月七日題。」

裴瓚(八六頁)  彙編下册二三四八頁唐故祕書郎兼河中府寶鼎縣令趙郡李府君夫人滎陽鄭氏墓誌銘并序,葬於大中十年(八五六)十一月廿七日,誌署「親外生、朝議郎、守京兆府好畤縣丞、上柱國裴瓚謹纂」。胡補已收。

劉承雍(八六頁)  彙編下册二四九〇頁楊檢撰唐故嶺南節度使右常侍楊公女子書墓誌:「□□諱共,字子書,隋越國公素之裔。……子書之諸姊皆託華胄,如户部侍郎、翰林學士劉承雍五朝達,皆子書之姊婿。……會乾符五歲(八七八),京師癘疫,……以六月七日終於延福里第,春秋卅,十月廿八日,葬於長安縣南原姜允村」胡補已收。

孫緯(八八頁)  彙編續集一一〇七頁唐知鹽鐵陳許院事侍御史内供奉賜緋魚袋孫虬故室河東裴氏墓誌銘并序,葬於咸通十四年(八七三)二月二十五日,誌署「鹽鐵推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賜緋魚袋孫緯撰」。

崔峻(八九頁)  彙編下册二〇七四頁程勉撰唐故監察御史賜緋魚袋隴西李府君亡妻渤海高夫人墓誌銘并序:夫人「父皇河南府密縣丞岳,妣博陵崔氏,公外祖齊州歷城縣丞峻。」高夫人以長慶三年(八二三)七月廿八殁,年五十四。胡補已收。【新補遺】

張楚璡  蒐佚四册一〇四九頁張觀撰唐故居士河内張公(宗慶)墓誌銘并序:「從叔諱宗慶,其先河内人也。自軒轅暨於我唐冠冕相繼。曾祖諱楚璡,左司員外,贈左司郎中。」張宗慶卒於開成四年(八三九)五月,享年四十四。

鄭洎  蒐佚續編五册一二五七頁李黯撰唐故處士嶺南留後巡官試太子校書姚府君(源)墓誌銘并序:「姚先生諱源字養正,吴興人。……咸通六年(八六五)八月廿四日啓手足於上都永崇里。……諸嘗與游在京師者吏部郎高公、左司員外郎鄭公洎,戎曹貳卿,皆悲哀吊祭。」

裴筠  補遺第八輯二三五頁裴皞撰梁故朝散大夫權知給事中柱國河東裴公(筠)墓誌銘并序:「公諱筠,字東美,河東絳郡人。……唐室廣明年擢進士第,釋褐京兆參軍、集賢校理,給授藍田尉,依前集職。是時唐僖宗巡狩坤維,徐公彦若爲獨坐,首伏監察。中州喪亂,游衍江湖。洎襄帝即位,除曲臺,未至闕下,拜中諫,尋遷侍御史。彈奏得儀,時以爲稱職。改左司員外,復轉庫員,兼加朱紱。尋遇遷都雒陽,拜司勳郎中。恭事二帝,顯履三署。儒素之道,亦或庶幾。」裴筠於「開平四年(九一〇)二月二十五日,薨於東周,享壽五十六」。 卷三  吏部郎中

李規(李世規九八頁)注云「無考」。  岑仲勉新考訂云「萃編一一六以爲即『世』字,是也」。  蒐佚續編三册八七五頁唐故太原府兵曹參軍李府君墓誌:「府君諱仲珪,字獻,隴西成紀人也。……曾祖世規,皇選部郎中、諫議大夫。」李仲珪卒於天寶十三載(七五四),春秋五十三。  蒐佚三編二册五七五頁故揚州海陵主簿李君(遂)墓誌文:「公諱遂,字遂,即绛郡公之玄孫,唐選部侍郎世規之曾胤。」

胡演(九九頁)  大唐西市上册七七頁唐故銀青光禄大夫汴州刺史胡使君(演)墓誌銘:「公諱演,字子忠,安定人也。……武德元年,除使持節,寧州諸軍事、寧州刺史。……貞觀元年,拜太中大夫、行大理少卿。……其年,轉刑部侍郎。……二年,坐公事免。俄授員外散騎侍郎、守鳳州刺史。……公使持節,申州諸軍事、申州刺史。十年,遷汴州諸軍事、汴州刺史。……奄以貞觀廿年(六四六)歲次景午七月辛卯朔一日辛卯,遘疾薨於懷德里第,春秋八十有一。」墓誌雖未載官吏部郎中,然時代相同,當是同人。

薛述(一〇〇頁)  河洛上册二四四頁唐故兖州金鄉縣丞薛君(釗)墓誌銘并序:「君諱釗,字釗,河東汾陰郡人也。……祖述,皇朝兵部度支員外、司勳左右司郎中、吏部郎中、雍州司馬、汾陰縣男。」  蒐佚三册六七一頁唐前鄴郡成安縣令史公故夫人河東薛氏墓誌:「夫人諱,字,河東汾陰人也。……曾祖述,皇兵部度支員外、左司吏部郎中、雍州治中、汾陰縣開國男。」可參左中。

劉祥道(一〇一頁)  彙編上册九二九頁大周故銀青光禄大夫使持節利州諸軍事行利州刺史上柱國清河縣開國子崔君(玄籍)墓誌銘并序:「君名玄籍,字嗣宗,清河東武城人也。……關内道大使、司刑大常伯劉祥道以君精於吏職,清畏人知,表奏天庭,揚其善政。」  同書一〇〇〇頁周故吉州長史劉君(齊賢)墓誌銘并序:「君諱齊賢,……父祥道,文昌左相、廣平公致仕,贈幽州都督。」〔一一〕

于立政(一〇一頁)  全唐文補編卷三〇姚崇撰大唐故兖州都督于府君(知微)碑銘:「父立政,皇朝吏部郎中、國子司業、太子率更令、渠虢二州刺史、太僕少卿。」

獨孤元愷(一〇三頁)  彙編續集五〇四頁祠部郎中杜元志撰故洋州刺史獨孤府君(思行)墓誌:「君諱,字思行,河南郡人也。……父元愷,主客度支吏部郎中、給事中、大理少卿,昆岳之英,公輔之器也。」誌主卒於開元十三年(七二五)十一月二十六日,春秋七十二。

温無隱(一〇三頁)  彙編上册一〇八三頁大唐故太中大夫泗州刺史趙本質妻温氏晉陽郡君墓誌并序:温氏「父無隱,瀛州刺史。剖符千里,扇仁化於河間;播美百城,著清規於漳浦」。温氏卒於景龍二年(七〇八)十月廿六日。

裴皓(一〇三頁)  補遺第七輯二六六頁大唐故宫府大夫兼檢校司少卿裴君(皓)墓誌銘并序:「君諱皓,字圓照,河東聞喜人也。……永徽元年,以賢良應詔,除尚書兵部員外郎。尋遷守駕部郎中。文昌之府,建禮之闥。睠彼郎官,實惟英選。……俄遷兵部郎中,又轉吏部郎中。」卒於龍朔二年(六六二)四月十九日,春秋五十五。  彙編續集五七二頁有大唐故貝州宗城縣丞裴君(宥)墓誌銘并序:「君諱宥,河東聞喜人也。……則皇朝兵部吏部二郎中、太子家令、兼太僕少卿皓之曾孫。」裴宥卒於開元廿七年(七三九)九月十八日,春秋五十有一。

鄭玄毅(一〇三頁)注云「無考」。  彙編下册一五七六頁陽陵撰大唐故河南府偃師縣令王府君妻夫人滎陽鄭氏墓誌銘并序:「夫人諱□字□,滎陽人也。曾祖孝倫,皇朝官至霍王友。大父玄毅,衡陽郡臨蒸縣令。父胤,兖府倉曹,夫人倉曹之季女也。」鄭氏卒於天寶四載(七四五)六月廿日,春秋廿二。  同書下册八七六頁大周故承議郎行隆州司功參軍鄭府君(宏)墓誌銘并序:「公諱宏,滎陽開封人也。……祖仁基,隋任通事舍人。父玄毅,唐任天官郎中、安北都護府司馬。並文雅縱横,風流籍甚。」鄭宏「以證聖元年(六九五)五月廿五日遘疾,終於私第,春秋六十一」。

李德穎(一〇三頁)  彙編下册一六四八頁杜鎮撰故濟南郡禹城令李府君(庭訓)墓誌銘并序:「公諱庭訓字庭訓,隴西成紀人也。……曾祖諱德穎,皇濮、兖等州刺史。大父諱真實,皇朝散大夫、尚書工部員外郎、太子舍人。」誌主卒於開元二十一載(七三三)十一月二日,春秋五十。  同頁有成撰故隴西李府君(系)墓誌銘并序:「君諱系,……曾祖諱德穎,皇濮、兖等州刺史。」  蒐佚三編一册二八六頁李嗣真撰唐故尚書比部員外郎盧君(昭道)墓誌銘并序(調露二年八月十八日):「君諱昭道,字子直,范陽涿人也。……継夫人李氏,隴西成紀人。……父德穎,前吏部郎中、司經大夫。」

王玄壽(一〇四頁)  彙編續集三四九頁韋承慶撰大周故納言博昌縣開國男韋府君夫人瑯耶郡君王氏(婉)墓誌銘:「夫人諱婉,字貞徽,瑯耶臨沂人。……年在髻丱,特爲伯父越州長史楷、叔父吏部郎中元壽所愛重。」王氏於萬歲通天元年(六九六)八月十二日卒,春秋七十有一。王玄壽,倉中作「王元壽」,同爲一人,避諱所改。〔一二〕

劉應道(一〇四頁)  長安新出墓誌一一三頁唐故秘書少監劉府君(應道)墓誌銘并序:「□君諱應道,字玄壽,廣平易陽人。……府君膺其選,封册高第。貞觀廿二年(六四八),擢授尚書户部員外郎。……顯慶二年(六五七),復入爲司勳員外郎,俄遷吏部員外郎。……總章初,選司甄拔淪滯,乃用府君爲雍州司功參軍事。……頃之,除尚書户部員外郎。自始入尚書省逮此廿二年,不進一階,還居舊座。……咸亨二年,遷司勳大夫,改爲司勳郎中。……明年,遷吏部郎中。廉直公方,無所阿撓。雖權貴請託,一切不行。」  蒐佚續編四册一〇一六頁鄭絪撰唐故正議大夫守户部尚書贈太子太傅廣平劉公(從一)墓誌銘并序:「公諱從一,字從一,其先廣平人。曾祖應道,皇朝吏部郎中、秘書少監修國史。」

王友方(一〇五頁)  補遺新千唐專輯九三頁大周雍州司兵李氏妻王氏(姜嫄)墓誌并序,長安四年(七〇四)四月十五日葬。「夫人諱姜嫄,字大願成。其先家於北海,中葉遷於涿郡。叔父天官郎中、合宫令友方,皇朝受封壽陽縣,更爲壽陽人焉。」郎考輯録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季子有方,官岷州判史,恐是另人。

高光復(一〇六頁)  補遺第六輯四八頁唐朝散大夫□□□□上柱國渤海高府君(慈)墓誌銘并序:「公諱慈,字□□,渤海蓨人也。……列考光復,吏部郎中、復州刺史。」高慈卒於太極元載(七一二)三月十四日,春秋五十有二。  彙編下册一三七七頁唐故銀青光禄大夫行光禄少卿上柱國渤海郡開國公高府君(懲)墓誌銘并序:「公諱懲,字玄肅,渤海蓨人也。……祖敬言,皇朝給事中、户部侍郎、果穀虢許四州刺史。父光復,皇朝吏部員外、吏部郎中、檢校復州刺史。」高懲卒於開元十七年(七二九),春秋六十八。

李志遠(李至遠一〇八頁)  蒐佚一册二八四頁唐故朝請大夫行梓州飛烏縣令上護軍南陽郡公王君(九功)墓誌銘并序,葬於天授二年(六九一)二月十八日,署「文昌天官郎中趙郡李至遠撰」。  蒐佚三編二册三一六頁石抱忠撰大唐故朝散大夫梓州郪縣令李府君夫人鄭氏(童壽)墓誌銘并序(垂拱四年十二月六日):「子天官員外郎至遠等以心罔極,至性過人。」同書李重墓誌同。

鄭納言(鄭訥言一一〇頁)注云「無考」。  彙編續集六六〇頁裴儆撰大唐故尚書祠部員外郎裴公夫人滎陽鄭氏墓誌銘并序:「夫人姓鄭氏,……祖訥言,皇吏部郎中。」鄭氏卒於天寶十四載(七五五)三月,春秋五十二。  蒐佚二册四二五頁大唐故滎陽鄭夫人墓誌銘并序:「夫人諱馬兒,滎陽人也。……父訥言,吏部郎中、太子家令。親累貶齊州長史,並衣冠奕葉,朝廷羽儀。夫人即齊州長史第十一女也。……春秋二十四,開元二年(七一四)正月一十二日,終於崇業坊之里第也。」  今按:鄭納言,當從墓誌作「鄭訥言」。吴補已收,筆者再作補充。

蕭璿(一一〇頁)  蒐佚續編二册五二六頁馬懷素撰唐故河南尹上柱國酇縣開國男蕭公(璿)墓誌銘:「公諱璿,字待價,南蘭陵人也。……神龍首歲,皇曆中興,制命惟新,舊資式叙,敕授少府監丞,遷起居郎。……服闋,拜朝散大夫、行尚書司勳員外郎,遷兵部郎中,授上柱國,轉吏部郎中,累居粉署,獨步丹省,伏奏起草,彌綸有聲。」開元五年(七一七)五月四日卒,享年六十六。

李問政(一一二頁)  補遺新千唐專輯一三四頁大唐正議大夫行鄚州别駕李公(問政)墓誌銘并序:「公諱問政,字就列,隴西成紀人也。……年十有九,鄉貢進士對策上第。廿三,解褐扶溝尉,……承旨攝左臺監察御史,河北道按覆。獬冠驤首,鳳舉振翼。直繩明筆,激濁揚清。旋以奉使稱職,擢拜雍州司兵參軍事,尋遷奉天令。……績用斯洽,聲華愈遠。加朝議大夫,判考功員外郎。尋除起居舍人,轉司勳員外郎,遷吏部郎中。革奏南宫,記事西掖。……開元八年(七二〇)八月廿四日,終於新安縣之官舍,春秋六十有九。」

慕容珣(一一三頁)  補遺第六輯五二頁唐中散大夫守秘書監致仕上柱國慕容公(珣)墓誌銘并序:「公諱珣,昌黎棘城人也。……少以明經遊太學,從禮明堂。除同州參軍,遷左玉鈐衛兵曹參軍,轉永康陵令。……而休聲克著,朝廷欽焉,擢拜左御史臺監察御史。尋遷本臺殿中侍御史内供奉。……今上即位,誅殛群醜,甄揚正人,加朝散大夫、徵拜左御史臺御史。……轉主爵員外郎,仍兼侍御史。鐵冠餘雄,錦帳推□。尋遷主爵郎中,俄轉吏部郎中。審五等之封拜,清九□之秩序。遷長安令。……以開元廿四年(七三六)六月廿四日,終於東都殖業里第,春秋六十有八。」  彙編下册一六五四頁唐故慕容氏女神護師墓誌銘并序,慕容護師爲慕容珣之女,此墓誌亦可參閲。

鄭齊嬰(一一五頁)  蒐佚二册五二〇頁大唐故中大夫陝州别駕上柱國隴西李府君(延明)墓誌銘并序,開元十五年(七二七)六月二十四日葬,署「朝請大夫、度支郎中鄭齊嬰撰」。

褚璆(一一六頁)  彙編續集四七四頁大唐故原州太谷戍主彭城劉府君(行實)墓誌銘并序,葬於開元二年(七一四)二月十二日,春秋六十有五。署「吏部郎中褚璆撰」。

蕭識(蕭 一一六頁)  郎考云:「或疑即蕭」,其説甚是,蕭又見本書卷十五金部郎中,則蕭先後官金中、吏中也。  蒐佚二册五七一頁蕭坦撰唐故商州刺史蕭府君( )墓誌銘并序:「有唐開元廿三年(七三五)正月十七日商州刺史蘭陵蕭府君終於官,春秋六十三。以其年二月廿八日葬我府君於河南縣之龍門西原舊塋,順也。君諱 ,字 ,梁貞陽侯淵明之來孫,湖州司馬憬之孫,贈詹事元禮之子。舉明法,陳留、陝縣、壽安三主簿,大理評事,監察御史,河南司録,司門、刑部二員外,金部、吏部二郎中,陵州刺史,益府司馬兼營田節度副使,恒、濮、虢、商四州刺史。」

袁仁敬(一一七頁)  洛陽新獲七朝墓誌二〇七頁大唐故大理卿上柱國袁府君(仁敬)墓誌銘并序:「公諱仁敬,字道周,陳郡陽夏人也。……天授年從國子進士,應養志丘園,科舉對策高第,解褐敕授相州湯陰縣尉,轉尉氏、福昌尉。以精果利斷、恢弘歷落、稱其名景其行者,率延頸願交矣。再舉大理評事,轉司直丞,以持法不撓,朝廷嘉寬裕之,大拜倉部、司勳二員外,刑部、左司、兵、吏部四郎中,大理少卿,杭州刺史。……享年七十一,以開元廿一年(七三三)七月卅日薨於京師宣陽里之私第。」

張涚(一一八頁)  蒐佚三册六二〇頁趙良玉撰大唐故太中大夫使持節同州諸軍事守同州刺史上柱國張府君(涚)墓誌銘并序:「公諱涚,字尚潔,魏郡人也。……因拜左司、吏部員外郎。……轉考功、吏部郎中。」卒於開元二十八年(七四〇)五月。

皇甫翼(一二〇頁)  蒐佚三册六三二頁權寅獻撰唐故青州刺史贈滎陽太守皇甫君(翼)墓誌銘并序:「君諱翼,字孟友,安定朝那人也。……明經高第,補太子校書,調河陽主簿、河南尉。除監察御史裏行,尋即真遷殿中侍御史。鳳非棲棘,龍爲□池。果飛雲雨之天,更集梧桐之樹。拜都官、度支二員外,岐州長史,棣州刺史,未之任,授吏部郎中、河東道按察使,遷給事中。……開元廿九年(七四一)十一月十七日,薨於東萊郡館,享年五十六。」〔一三〕

李彭年(一二四頁)  洛陽新出土墓誌釋録(簡稱釋録)一三六頁李紓撰唐故中散大夫給事中太子中允贊皇縣開國男趙郡李府君(收)墓誌銘并序:「公諱收,字仲舉,趙郡贊皇人也。……父兵吏二侍郎、同州刺史、趙郡公,贈太子少師諱彭年。」李收年五十六,卒於大曆十二年(七七七)八月二十四日。

徐惲(一二六頁)  補遺第八輯三九二頁唐通議大夫使持節陳留郡諸軍事守陳留郡太守河南採訪處置使上柱國徐公(惲)墓誌銘并序:「公諱惲,字輯,東海人也。……弱冠,明經,拜國子大成。進經,授寧陵丞。用能標映儒林,發揮風政。尋調鉅鹿司户參軍,轉河東録事參軍。……無何,以公事貶北海令,入遷太府丞。……次除尚書比部員外,轉吏部員外,出陳留長史,歷潁川别駕。……未幾,拜户部郎中,改吏部郎中。」卒於天寶四載(七四五)十月,春秋六十六。

王延昌(一四〇頁)  彙編下册一七三六頁大唐興唐寺净善和尚塔銘,葬於乾元元年(七五八)九月九日,誌署「監察御史王延昌製,蒲州刺史顔真卿書」。

劉從一(一四九頁)  蒐佚續編四册一〇一六頁鄭絪撰唐故正議大夫守户部尚書贈太子太傅廣平劉公(從一)墓誌銘并序:「公諱從一,字從一,其先廣平人。……特拜侍御史,轉刑部員外郎。及希烈叛命擾漢淮之間,普王以元帥受藩翰之寄,公以重望膺盛選。……其稱上意,拜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充元帥判官。」卒於貞元元年(七八五)二月二十四日,享年四十有四。〔一

郭雄(一五〇頁)  新中國出土墓誌河南叁千唐誌齋貳四〕郭憺撰唐故吏部郎中贈同州刺史郭公(雄)墓誌銘并序:「公諱雄,字雄,太原人也。……解褐敕授家令寺、太府二主簿,遷監察御史、左補闕、河南司録、水部員外郎、比部駕部吏部三郎中。建中之末,亂賊暴興,皇輿遷播,公奉職以從。越在奉天而氛妖未清,輦駕不駐,甲徒叛潰,矢射縱横,蒼黄之中遇害而卒,時興元元年(七八四)二月廿六日也,享年六十。」

趙宗儒(一五二頁)  蒐佚四册四三五頁鄭澣撰唐故金紫光禄大夫守司空致仕贈司徒相國趙公(宗儒)墓誌銘并序:「公諱宗儒,字秉,天水人也。……進士登第,從調判入殊等授弘文館校書郎,復以判第卓異,有司擬藍田尉。時少監府君分曹東夏,堅乞就養,遂授陸渾主簿,徵拜右拾遺,充翰林學士,改屯田員外郎,近職如故。腴潤皇猷,善閉清機。宥密之理,行之可久。俄丁少監府君艱,充窮疑慕,有激名教,其後薦居服紀,孝如前喪。歷司門、司勳員外,兼領考功事。黜幽陟明,人用勸懼,績課之法行焉。遷考功、吏部郎中。既而奉詔,宣撫大鹵。承憂勤愷悌之委,恩禮益洽。錫銀印赤紱,以光原隰,復命稱旨。拜給事中,俄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趙宗儒於大和四年(八三〇)九月卒,春秋八十七。又同書同册九二二頁有其妻韋氏墓誌,可參閲。

崔溉(一五四頁)  蒐佚三册八三八頁唐故著作郎范陽盧公(克乂)墓誌銘并序,葬於貞元十三年(七九七)十二月三日,署「朝議郎、守洛陽縣令、雲騎尉、緋魚袋崔溉撰」。此條與郎考所輯石刻顧少連嵩嶽少林寺新造厨庫記所記相同,唯後者署「貞元十四年(七九八)」。

常仲儒(一五四頁)  蒐佚續編四册九七五頁常次儒撰大唐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