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竖看美利坚——一个中国公民对美国社会文化的解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3 02:47:22

点击下载

作者:程宏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横看竖看美利坚——一个中国公民对美国社会文化的解读

横看竖看美利坚——一个中国公民对美国社会文化的解读试读: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研究、讨论与写作美国的热情持续高涨不衰。可是,在美国逗留得越久,就感到越难下笔写美国。美国社会五光十色,确实是个谜,他像一个蒙着神秘面纱的多面人,要想看到他的完整面孔,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美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美国历史很短暂,但经济和科学技术很发达;美国选举活动竞争很激烈,但社会基本和谐平稳;美国种族结构很复杂,但国家凝聚力很强;美国民主自由度很高,但法律条款很苛刻;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很完善,但流浪乞丐并不罕见;美国人追金逐利时千方百计,但捐献援助更是慷慨解囊;美国人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但习惯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去评断别国事务,动辄充当“世界宪兵和国际警察”,不同的人了解美国、认识美国和解释美国的角度不同、观点各异,于是结论就会有差异,就会产生形形色色的美国。而一个抽象的完整的美国的面目,总是要体现在成千上万个关于美国的故事中。

如果说“美国的月亮圆”,那不免是崇洋媚外;如果说“美国的月亮明”,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美国环境保护好,空气质量高。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的科学奖自首次颁发至2005年,近490位获得者,大约43%是美国人。美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比重不到5%,2004年GDP总量占了全世界29%,人均GDP达到41000美元,生产力与生活标准保持在较高水平。追溯历史,美国建国仅仅200多年,先后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并快速地超越了所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管付诸了行动没有,几乎没有人没做过美国梦。对于许多国家来说,很多方面正在参考美国的模式,奋起追赶,接轨国际,加快现代化建设。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我国,大到社会保险福利救助的保障制度、法院陪审员制度、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小到某些博物馆的少儿免费参观,某些服务机构的排队一米线,甚至公厕的管理等,都正在经历着变革。

作者在美国的大地上走了看了之后,对美国的社会有了一些第一手的所闻所见所感,但当作者想提笔写点美国时,却感到自己的经历和能力都有限,难以从社会学家和媒体工作者的角度和水平去体验、采访、收集和写作美国。作者只能站在一般文化层面上,就多数中国人所关心和能接触到的美国社会表面话题,以纪实散文和随笔杂文的形式写下一点有关美国的“比较社会学”的感性文章,对笔者算是“美国、美国,没白去过”吧。作者2006年10月于北京

Foreword

Since China has reformed and opened up to the world, there has been a continuous and enthusiastic upsurge of interest in American culture. Many Chinese want to study, discuss and understand the United States better. However, even for one lives for quite a long time in the US, it can be a difficult subject to write about. There are many sides to the culture there, both glorious and resplendent, and there is another darker side that needs to be addressed as well. It is not easy to see all these sides and explain them to a Chinese reader, but I have attempted to do so.

The history of the US is comparatively short, yet it has reached great complexity in economy and technology. The electoral activity of the US is very impetuous, but the society is ultimately harmonious for the whol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races living together in the US, but all the Americans are closely united. The US is a free and democratic country, but those freedoms have limits sharply defined by their system of law. Their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amazingly well designed, yet beggars are not as rare as one would think. The typical American seems to worship the pursuit of money, but at the same time, he is also generous, sympathetic and quite willing to give to those in need. The American sense of justice is so strong that they tend to judge the domestic affairs of other countries by their own moral standards: this frequently leads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to act as a kind of International Police force. Each person who lives in the US will have his own experience and view, for good or bad, hence the uniform conclusions are impossible to make. However, an abstract and a complete appearance of the US is represented in thousands of stories concerning the US.

If one says, “The moon as seen from the US is especially beautiful”, this sounds like one has blind faith in the foreign view of things; if, however, we say, “The moon as seen from the US is comparatively bright”, this is being more factual, becaus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US is better, and the air quality is higher. The Nobel Prize in Science began in 1901, and total recipients is close to 490 till 2005, of which 43% of them were American. Although the population of the US represents only 5% of the total world population, their portion of the total GDP of the world was about 29% in 2004, and their average GDP was up to 41,000 USD. Their standard of living and high productivity have given them a higher place in the world. During last 200 years,the US quickly overstepped all those old line capitalistic nations in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Every youth has an “America dream”, regardless of where they come from. Our country has used the United States as a kind of model, which has hastened our progress enormously in catching up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Frankly, in China today, from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the court juror system, from the bank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to the free museums for children, as well as the habit of standing in an orderly line to wait, even 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public restrooms, all things are emulated.

After going abroad to live in the US, I began to observe and learn the true society of American. My experience was somewhat limited by time and circumstance, and so the full depth of each subject cannot be covered in the book. The information included is taken not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social scientist or the news reporter, but from the life of the Chinese ordinary citizen abroad. The topics of this book are all the most general themes of social culture that often arrest the attention of the Chinese. The article style of this book is attributed to perceptual essayistic about the American social culture. The book can be taken as my travel notes in America.Hong ChengOctober 2006, Beijing

美国的法律执行官

美国是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比较完善、法律程序比较健全的国家。美国号称民主国家,人人享受高度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人人遵守法律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国家法律执法人员高素质水平的职业行为上的。美国法律多如牛毛,涉及范围可达社会的每个角落,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烟酒管理、食品卫生、国家税收、市政市容、动物保护……不一而足。在美国遇到的法律事件就像空气,无处不有,无时不在。那么美国国家法律的行政执法官是谁? 是各级政府的检察官?是各级法院的法官?是美国军人?是美国警察?还是全部政府机构的公务员?

这个问题对于不少去过美国的人来说恐怕也不容易一口回答得出来。美国首都华盛顿市中心有一座“National Law Enforcement Officers Memorial (国家法律执行官纪念碑)”,它告诉人们:法律执行官是警察的一个别称。那么在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美国,联邦及地方政府的司法和行政官员不也在解释、维护和执行国家法律吗?不错!美国联邦政府负有警察职能的执法机关主要分布在5个部的大约25个局中,它们是司法部的联邦调查局、毒品管理局,财政部的烟酒枪械局、国内税务局,内政部的国家公园管理局、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国防部的国防调查局,国土安全部的移民及海关执法局,此外还有联邦邮政总局的邮政稽查局等。然而,这些负有警察职能执法机关的总人数远远小于全国警察总人数,并且执法的职责范围也有较大的专业化和局限性,远远比不上国家赋予警察的职责范围。西方发达国家警力配置密度平均为万分之三十五,据说美国为万分至四十,由此看来,美国国家法律执行官的主体是警察就不足为奇了。

警察的制服是“国家权力”的符号及象征。美国除了警察和极少数难得一见的其他具有执法职能的公务人员(例如移民及海关执法局的羁押和遣送处的官员)以外,所有没有执法职能的政府公务人员没有统一着装,这大概是基于维护国家法律执行的严肃性。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各州警察的着装并不完全一致,Uniform(制服)大同小异;帽子常见的是的Cover(大盖帽),少数南方地区州有牛仔型的Hat(有沿帽),其次是驾驶摩托车、骑自行车和骑马的Safety Helmet(安全头盔)。

纽约地勤警察的着装

除了警察外,其他行政官员是如何面对社会上广大市民,参与国家法律的实施和监督呢?笔者在访问一个朋友时,有机会目睹了一次美国城管工作的过程。朋友是一个Motel(汽车旅馆)的Owner(业主),由于有其他商务缠身,无暇细心过问和照顾旅馆生意,只雇用一位Part time(兼职)的管理员负责日常客人的登记和离店事物,人手少,加上旅馆较旧且占地面积较大,以至于积累了不少问题。一些长期顾客在多次向业主投诉未果后,转而投诉于警方。一日早晨,突然来了五辆小汽车,其中有两辆警车,每辆车下来一人,警察全副武装,另外三人着西服和夹克。原来是警方与卫生局、消防局以及住房与城市发展局联合组成了一支临时“城管队”前来造访。他们一行见到我那朋友后,出示了工作证件,称根据当地的有关法律和旅馆客户举报前来联合检查旅馆的内外环境状况,希望朋友给予工作上的配合。

在业主的陪同下,经过一个小时的检查,“联合城管队”与业主以口头的形式简单谈了一下检查结果和要求,以书面文件将于一周内寄到。几天后,业主果然分别接到了市政府几个不同部门各自出具的书面检查报告和处理意见,列出了旅馆存在的近30项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1)停车场内长期停放了一些不能开动的破旧汽车——影响市容;(2)停车场及大院的地面卫生太差——影响环境卫生;(3)室外晾晒衣物——影响市容;(4)房间门前开放式走廊里放置了一些废弃的弹簧床垫——影响市容;(5)后院草地(两千余平方米)的草高度超过了一英尺——容易滋生鼠类动物;(6)后院里堆放了大量的废弃的建筑木材——容易发生火灾、滋生节肢动物和老鼠;(7)垃圾收集桶的盖子破损——滋生苍蝇和散发异味;(8)房间门前开放式走廊里的照明灯残缺——不安全;(9)旅馆周边的夜间红外光感照明设备损坏——不安全;(10)旅馆房间内的烟感火警报警器部分损坏——消防不合格;(11)一个废弃的电冰箱放在室外——影响市容和危及儿童安全;(12)车库被非法改造成住宅——违章建筑;(13)大门口地下消火栓井口内的龙头开关被沙石淤埋——消防不合格;

……

罗德岛州首府普鲁维登斯市骑马与骑车的巡警

最后处理意见是限期1个月内予以改正,否则将会依法罚款或吊销营业证,如果对处罚结果不服,可以去法院起诉。业主有自知之明,不敢怠慢,计算了工作量和出工费用,制订了时间表后,雇用了两位临时工,照单完成了治理任务。当笔者离开朋友后,再向朋友问及此事的结果时,得知旅馆虽然按期完成了环境治理,但由于留下了“违章记录”,此后的一年时间内,警方又登门访问过两次,进行跟踪复查。所幸没有发现大问题,否则就会惹更大麻烦。

由这个城管事件可以管中窥豹,美国一般性行政执法工作有如下特征:

1.对于较大执法案件,以警方为主协同多个政府行政部门共同处理。

2.政府行政官员在执法中偏重技术监督,从工作性质上看好像扮演着“警察助理”角色。这在侧面反映了美国法律执行部门的职责分工的一致性和严肃性。

3.政府行政官员没有制服或其他外在标志,执行公务时首先出示工作证件。

4.执法官工作态度既认真又文明,极尊重执法对象的人格,不会带有“修理”的口气。

5.执法处理意见有根有据,很少表现出随意性和变通性。

6.市民的法律意识比较强,若当事者对处罚不服气时,可以事后去法庭上诉。

7.司法部门独立于行政执法部门,它们给予了公民维护自己权益的讲话机会和处所。

一些小的行政监督的案件,往往比较简单,不需要警方出面就可以。我的这位朋友还是一家中餐馆的老板,卫生局官员常常到他的餐馆中进行例行卫生监督检查或者接到客人卫生投诉后进行临时突查。卫生官员身着便装,手提笔记本电脑,独来独往,工作效率很高。

美国国家法律的行政执法官的执法过程就是政府形象的表现过程。在广泛的场合中,执法环境好,特别是执法对象为平民百姓时,绝少发生对立情绪。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守法意识强烈,素质较高;一方面是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文明,没有丝毫的管制、压服、歧视和训斥的态度,也没有任何讽刺挖苦、刺激羞辱的口吻,不留下激化矛盾的茬口,执法对象也不得不承认行政执法官在奉行公事。再一方面则是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除了警察以外,很多执法官也配备武器,他们没有任何特权,但是在执法过程当中,执法权是绝对受到法律保障的。任何抗拒性行为,特别是肢体语言和动作都容易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抗拒执法,就是藐视法律。如果执法有误,事后还可以请律师,告上法庭。在法律的框架下,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非常清晰。正因为将权利和义务界定得很清晰,双方才会做出对法律绝对尊重的事。平心而论,美国的“大盖帽”给人们留下了较高的文明执法的感性认识。

美国的警察及其纪念公园

美国法律规定,除执行特殊任务的特勤外,警察在执勤的时候必须按规定着装并配备武器。所以人们随处可见美国警察将手枪、弹匣、手铐、折叠警棍、胡椒粉末喷射器、手电以及对讲机等各种警械挂满全身。美国的警察大致分为两类:社会治安和交通管理,两者都参与巡逻,职责功能有重叠。前者有点像国内的“片儿警”,主要提供社区服务,大多数警察都属于此,后者与前者的表面上的区别是专门配有车载计算机。

美国警察的任务明文规定为:通过与公众的合作,在法律框架内执法,捍卫和平、减少恐惧、提供安全环境。美国警察的职责范围广泛,大到命案初查、聚众骚乱、抢劫行凶、交通安全、纠正违规,小到商店买卖纠纷、邻里矛盾、家庭纠纷,可谓事无巨细。在任何一个城市,美国人每天向警方报告违法案件和向警方求助求援的事件不计其数。为了避免不必要和没有价值的电话干扰,以至于在纽约的地铁车厢里,挂有这类广告:“当您的猫爬到树上下不来时,当您的门打不开时……请您不要拨打911(全美免费报警电话)。”

笔者在一家餐馆就餐时,遇到一件事情:一位食客用餐时,发现食物里有一根头发,但是他没有立即投诉,在吃饱离开餐馆付账时却要求免费。经理以食客拖延投诉时刻为由,只同意给予20%的折扣。双方僵持不下,报警后,警察当场调解裁定食客付一半了事。笔者看到两位邻居因为自己喂养的狗,彼此错吃和抢吃了对方的食品而报了警。警车居然赶到了现场,还带来一辆装有狗笼子的警车。笔者的几个朋友一次周末在家中聚在一起打麻将牌玩,时间已过午夜,玩兴依然未减。麻将牌的声音通过桌子和木质地板传到了楼下的邻居家中,邻居不与朋友理论,直接报了警。警察赶来让朋友停止打牌。笔者见到一对夫妻关系处于崩溃边沿,一次晚上吵架,女方一时激动拿了一把菜刀往菜板上摔了一下,男方报了警说他有生命危险。警察来后还煞有介事地做了一番例行取证调查记录。笔者曾见到一个住汽车旅店的美国人晚上喝多了酒,超过12 点以后仍然喋喋不休地在走廊里大声说胡话,以至于影响别人休息,旅店老板让他回房间未果,便报了警。警察来后,醉汉的酒胆不减,与警察高声讲一些不着边的话,警察无法与他沟通,便以酗酒闹事为由,将其戴上手铐送入了当地监狱,醒了三天酒。笔者有一位朋友在餐馆非法打工辞职时,老板以需提前一周打招呼为由,要克扣他一周工资,怎么讲理也不行,想报警,可老板已掐断了电话线,时值深夜,朋友故意大叫大嚷,惊醒的邻居报了警,警察来后让老板付了朋友的工钱了事。这是一件很少见的怪事,警察居然也不问朋友的打工身份。美国的法律并不因为非法打工而剥夺了打工者应有的权利,而禁止非法打工的行为又不属于警察的单独管辖权限,除非应移民局的邀请参加协助执法行动。从这些事例来看,如果对比中国,美国警察的职责部分地涵盖了中国的消费者协会、街道居民委员会、街道联防治安大队、单位工会组织、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委员会、劳动仲裁委员会等的职责。虽然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滥用职权和武力的丑闻也有报道,但总体上来说,美国警察既无所不管,又不越权代管。

美国警察作为国家法律执行官在执行公务时,警察的职责加上形象,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没有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暴力抗法事件绝少。绝大多数人都有过与美国警察,特别是交通警察打交道的经历,例如当警察处理交通违章时,当事者若不服气,可以事后凭警察开具的罚单去法庭上诉,但绝不可以与警察争辩,更不能伴有任何肢体动作,否则会被认为有妨碍执行公务和袭击警察的嫌疑,轻者被戴上手铐,送进监狱,重者会遭到极具职业危险敏感症的警察的枪击而丧命。笔者一位朋友谈到一次驾车遭遇警察检察的情节,总是忘不了那惊险的一幕。当时天色已渐黄昏,转弯时方向灯使用不当,被后面的警车尾随追踪,并开启灯光警报器示意朋友车辆靠边停下待查。警察是从来不会把车开到被查车前方,据说是为了规避危险。朋友在停车后,后面警车的警察在车内使用随车电脑查阅朋友车的档案资料,没有立即下车。朋友的学龄儿子说感觉冷,于是朋友想趁空儿到车的后箱内找件衣服。没想到警察十分紧张,迅速下车掏出枪,对着朋友高声大叫:“Don't move! Hands up!(不许动!举起手来!)”原来警察怀疑他去取枪(美国法律规定,民间合法拥有枪支的人,要将枪支和子弹要分开放,开车出门时枪支只能放在后箱里)。本来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交通违规事件,朋友却遭到了如临大敌的搜身检查。从此,朋友遇到初来美国的人都会告诫他们,如果在驾车路上遇到警察盘查,一定要将手放在方向盘上,千万别随意摇下车窗,冒失打开车门,更不能擅自下车。谋杀警察比谋杀其他人更是罪上加罪,以至于在很多警匪片中常出现这样的片断:在混战中有人伤及便衣警察时,同伙会大叫:“你疯了,他是警察!”

美国人深知罚单的厉害。据了解,美国每年有3500多万人会吃到交通罚单。有人指责罚单与国库赤字财政吃紧有关,虽然警方断然否认,但罚款的单子多且数额高却是不争的事实。不少人认为警察开罚单有时是看车行事的,如警察特别不喜欢车窗玻璃上贴着太阳膜的车;颜色鲜艳的汽车对手持罚单的警察最有吸引力;保养不好的汽车,车身上有凹痕或者碰撞痕迹,往往是警察决定开不开罚单的因素之一;在后视镜上挂乱七八糟的东西,尤其是那种使警察觉得你想和他赌一赌运气的大骰子;仪表盘附近放证件的储物箱如果像个废物箱一样脏乱,你会被认为是一个易闯红灯和超速的邋遢、马虎司机;如果在车窗或前后保险杠上贴上“我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警车永远在我屁股后面”之类的话,那无疑会招惹警察的罚单。虽然警察都异口同声否认开罚单有任务指标,但美国人认为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和最后一周是那些干劲冲天的警察开罚单最多的时候。

如果把警察的执法对象仅仅理解为平民百姓,那可就有点片面了。佛罗里达州报纸曾有过一条头版新闻,说是警察将交通罚单开到了他们州长的头上。原因是州长开车超速被警察拦下后,他亮明身份,解释说忙着要去开州议会,要迟到了。警察虽然不怀疑其身份,但是不买账:“那是你自己出发早晚的事,不能成为超速的理由。”美国警察在执行汽车限速上问题上稍有弹性,高速公路一般限定时速为55英里(约90公里),但大多数人超速10英里左右时,警察似乎管得不严,特别是受车流“前簇后拥”影响的场合,可是时速超过65英里时就不同了,大概是州长先生超速超得太多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警方使用雷达测速仪,民间也可以使用侦测雷达测速仪的设备。美国商店里公开出售测速雷达侦测仪,价格在50~120美元。这种巴掌大的小玩意儿安装在挡风玻璃上,只要周围有警车的测速雷达开动,侦测仪马上以声光信号警告,提醒驾车人及时减速。但是制造和使用干扰警察雷达信号的装置的行为则不允许。

在美国人们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开着警车的人,毫无例外地身着警服警帽,佩带武器警械,这标志着他们在履行公务,绝少见到身着便服的人驾驶和乘坐警车,更不用说车内载着身份明显与警察不符的人员。虽然美国警察各个全副武装,威风凛凛,但执法文明,绝不使用侮辱性、歧视性、挖苦性、训斥性和命令性语言,工作态度认真,有理有节,其中不乏幽默者,有时开了罚单还要说一声“Thank you”(谢谢),因为他们认为执法是一种代表政府的服务。接触过美国警察的人,大多都有美国警察多管“闲事”、助人为乐和铁面无私的体会。警察滥用武力的情况虽有报道,但总体上看较为少见。美国的警察也有“暗中执法”的现象,尤其表现在交通执法上。警察常常将警车藏匿在一个隐蔽的地方,例如停在有驼峰的高速公路下坡段,超速的汽车上坡时看不到警察,一旦达到驼峰后来不及减速,于是警察逮你没商量。“暗中执法”并不是便衣执法。

美国没有国家警察总局,各州警察总长的职务有点虚,负责对本州各郡、市的警察局的工作协调,实际警力掌握在郡和市一级,这两级警察是美国警察的主要力量,其人数约占美国警察总数的四分之三。从理论上说,州警察有权在全州范围内执行警务。但是在实践中,州警察机关一般都避免介入市警察局的管辖范围,而把执法力量集中于各市警察局的结合部地区和州属公路上。当然,由于州警察机关往往具有经验丰富的侦查人员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所以它们经常向州内较小的警察机关提供疑难案件侦查、法庭科学鉴定、信息情报检索和各种专业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各郡市的警察局局长是选举、招聘或市长任命的。年龄在21岁以上的美国公民都可以参加警察的录用应聘,甄选过程比较严格,笔试之后还需要接受测谎、心理、吸毒和酗酒的有关测试,还要调阅应聘者的档案,如驾驶记录和犯罪记录等。录用后,先要接受20周的基础培训,随后进行14周的岗位实习,在完成一年的见习期后,才能正式转为警员。再经过至少两年,才能晋升低级警官。最使人惊叹的是限制警察的某些生活习性:一律不许吸烟。美国警察的待遇在美国算是中等水平,福利较好。薪水与级别、学历、工龄和区域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学员和实习期警察年薪近3万美元;初级警官为3至4万不等;高级警官年薪为4万多;大城市警察总长年薪为10万美元左右。

美国是个枪支泛滥的国家,由于警察的职业特性,两个警察在纪念碑上做拓片每年死在工作岗位上的警察为数不少。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法律执行官纪念碑是为纪念联邦、各州和当地警察而建。1991年建碑时老布什总统亲自参加了奠基仪式。这是一个占地1.2万平方米、直径百米的开放性街心公园,由地上的草坪、6万株花和128棵树装饰起来。纪念碑由一圈带有两个通行豁口的高约1米的大理石组成,坐落于两条沿途有树木的小道上。碑上刻着截至2002年计16000余名在岗位上被谋杀的警察的姓名,包括迄今已知的上溯至1794年第一名殉职者。每个通行豁口有一组成年狮子守护着幼狮的青铜雕塑,它象征着警察的保护作用和传递着献身于执法职业的人的勇气、胆量和威武,使游客感受到了一种振奋精神——“勇猛之中有希望”,每年4月1日前后,与碑上警察人数大致相同的1.6万株盛开的橘色和黄色的喇叭水仙花使得该处成为华盛顿最特别的和最吸引人的景点之一。每年5月National Police Week(国家警察周),在彻夜不眠的烛光守夜活动中,新的名字被增刻到碑上。

与朝鲜战争纪念公园和越战纪念墙一样,在公园的两端各设立一部巨型花名册,游人可从封罩在外周的防雨玻璃盒子下端伸进手去查阅任一位警察名字在纪念碑上的具体位置,以供凭吊。在距离纪念公园步行几分钟的大街上还有一座与之相呼应的“国家法律执行官纪念公园访客中心”,这是一家非营利性的小型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里面展览着反映美国警察历史的实物、照片等,多媒体触摸屏电脑可方便游客调阅任一位牺牲的警察的照片及简介,还销售相关旅游纪念品。美国政府和人民通过这个纪念公园及其相关活动既给予了警察很高的荣誉又教育了美国公众。

美国人的身份证与社安号

ID卡(Identification Card)是个人身份识别证。美国人有没有身份证?有!但是至今全国不统一。美国人的ID卡很多,五花八门,如果不算金融机构、供职单位、学校团体等颁发的印有照片的信贷卡、工作证、学生证和会员证之类,仅仅以政府官方颁发的身份证作为通用有效身份证的话,除了Passport(护照)和Green Card(绿卡)以外,还有DL(Drive License,驾照)。

护照颁发给计划出国的美国公民,由联邦政府国务院的护照中心颁发,有效期十年,美国人通常不用护照作为身份证。绿卡是颁发给外国籍的永久居民,由联邦政府DHS(国土安全部)下属的BCIS(公民与移民服务局)颁发,美国侨民通常也不用绿卡作为身份证。DL可颁发给所有美国公民以及所有合法永久或暂住外国籍居民,由各州政府的DMV(交通局,有的州称为高速公路和机动车管理局)颁发,有效期一般为4~5年,自发证日算起,至第5个生效日止。这是所有美国居民最常用的身份证。

笔者在佛罗里达州有过参加驾照笔试的经历,先到交通局领取一本当地州的Driver Book(驾驶员手册)自学交通法规和驾驶常识,然后参加一个酒精学习班,成绩及格后,再参加40道选择题的笔试,通过80%为及格。考试内容主要是交通规则、驾驶常识与技巧,几乎没有机械常识、机动车分类的试题,违规处罚力度的试题比例也较少,他们认为那主要是警察掌握的事情,但有关人体血液酒精含量的试题却十分抢眼。笔试通过后立即签署一个关于因意外交通事故死亡后是否同意捐献自己的器官的声明,同意或不同意完全自己决定,交通局不予任何暗示。之后照相,缴纳25美元,几分钟后就可以当场得到带有照片的Learning License(学习驾照)。学习驾照也可以用作身份证,有效期同驾照一样(路考有效期为一年)。但是并非每个州都发放带有照片的学习驾照,有的州,例如密歇根州发放不带有照片的驾驶许可证,就不能用作身份证,它的有效期一般为一年。此后学员可以到驾校学习驾车技术,也可以在正式驾驶员的陪同下驱车上路,边开车边学习,直至在路考有效期内参加并通过路考。正式驾照DL大约一周后会用First Class Mail(平信)寄到学员的住处,不需亲自到交通局领取。这主要是为了方便学员并通过邮局核实学员在驾照上注册的住址。

DL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美国DL上的印制信息内容不尽相同,除了详细记载了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眼睛颜色、身高、住址、证件编号、发证日期、失效日期以外,有的州的DL上还印有是否捐献器官的承诺和头发颜色,尽管头发是可以染色的。此外还有很多驾照表面上看不到的其他信息,如违章记录、保险记录、社安号、纳税号等,而这些信息都通过计算机网络互联了起来。所以,在美国凡是需要出示Photo ID(带照片的身份证)的场合,DL均能起到一夫当关的作用。此外交通局还为不驾车人颁发了Non driver Photo ID Card(非驾驶员身份证)。交通局颁发的这几种身份证就是在美国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有效身份证了,每人都随身携带,将其放在钱包里备用。对于永久居住的外国人来说,其使用频率和所起作用相当于半个绿卡。

然而,要想得这个官方颁发的身份证,在绝大部分州必须先得到美国SSA(社会安全局)颁发的Social Security Number(社会安全/保障号,SSN)。美国的社安号制度从1935年罗斯福总统当政时开始实行,社安局给每位公民和合法居民颁发一个社安卡。社安卡有三种,一种是可就业的,申领人如公民、永久居民、跨国公司商务代表、工作签证者等;另一种是不可就业的,卡上标记有“Not Valid for Employment”(就业无效),申领人如学生、探亲者、旅游者、短期商务活动人员等;第三种是限制申领人在一定的时限和范围内就业,卡上标记有“Valid for work only with INS Authorization”(仅限移民局的授权工作)。最后这种社安卡很少见。在“9·11”事件后,美国社安局对社会卡的发放的门槛提高了许多。社安卡上面印有一组属于申领人的9位数字的社安号,号码唯一且终生不变,类似于我国的身份证号。前3位是区域号,与首次申领时居住地有关;最后4位是序列号,签发时按序排列,从0000至9999;中间2位数为组合数字,分配给各州,分为奇数号和偶数号,签发时不连贯。社安卡不必随身携带,但社安号必须牢牢记住,一旦需要,能张口报出。但社安号属个人隐私信息,不可随便泄露,以便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对于社安号隐私性的第一印象,是产生于笔者在社安局填写申请表格的过程中。那张表中有一项是母亲的姓名,当时笔者很奇怪,这与母亲有何干?又不是政审。朋友解释道:这是为了多增加一道安全“口令”,以防重名、重姓、重生日或姓名被盗用。难道父亲的姓名就不重要吗?朋友继续解释道:美国妇女婚前与婚后的姓名是不一样的,婚前的姓名除了家人以外,别人很难知道,其私密性更高。这里要填写的是母亲的婚前姓名,美国社安卡样本显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口令”的安全系数。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用母亲或父亲的姓名作为“口令”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果然,其后在银行开户等多种场合,笔者都遇到了要求填写母亲姓名的情况。根据《隐私法》,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任何单位和个人向个人索要社会安全号时,必须说明索要号码的用途。

美国所有相关个人信息都会通过社安号一一记录在政府的电脑系统中。美国电脑联网遍及各个地区、行业和部门,通过社安号就能查到详细的个人档案。联邦政府依靠它统计人口资料,IRS(国税局)依靠它了解每个人的纳税记录,金融部门依靠它了解每个人的信贷记录,检察院和警察局依靠它了解每个人的违法和犯罪记录,教育部、劳工部、财政部、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各种保险公司均需要依靠它了解每个人的相关信息。于是人们在银行开户时,办理保险时,上学求职时,外出旅行时,租车住店时,办信用卡时,分期付款买房买车时,购买财政部债券时,申请联邦贷款或教育部的助学贷款时,申请国家援助和享受社会安全福利时,如领取食品券、失业补偿或困难家庭临时补助时,申请退休人员、残疾人、鳏寡、孤儿和无能力工作人员的救济和医疗援助和健康保险时,去退伍军人医院治病时……都必须提交社安卡。

美国人的好动性格和社会的劳动雇用机制使得他们的工作变换频率很高。美国人的雇用单位没有跟随员工一生的并且本人一辈子都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内容的档案袋,雇用单位没有行政处罚和纪律处分,不称职就被解雇解聘,恶意侵犯公司利益还会吃官司。美国一般公司聘用雇员时,不“政审”,不要求“奉献”精神,不强调政治觉悟,不嫌主张个人利益,但要做到公民的基本要求。所以公司除了参看原老板的推荐信,考核学识技能外,还有两看:一看有无犯罪记录,而驾驶执照上严重违反交通法的记录十分重要,交通法意识淡薄,连连出问题的人很难遵守其他法律;二看信用记录,有无欠银行的钱不还,有无恶意透支和涉嫌欺诈记录,这两条都体现在社会号的记录里。在某种意义上讲,社安号里的不良记录比原单位的不好评价更糟糕。因为原单位评价往往带着个人或小集团的狭隘观点,后者却具有整个法制社会的宽阔视角。一位朋友曾告诉笔者,他们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有一条规定:近15年内没有偷盗、诈骗或其他罪案记录。15年时间,贼心能按捺得住吗?记得在美国的一个中文网站上,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博士写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美国读书期间,曾经有坐地铁逃票的经历,其中有3次被工作人员抓住了。这位计算机系的博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好几家公司对他有兴趣,并且进行了面试。可最后,没有一家公司录用他。一头雾水的他最后质问“为什么”,老板无奈地说:“我们调查发现你有过逃票的记录,我们无法相信你将来能在公司里诚实工作。”

由于社会制度不同,违法犯罪标准也不同,因而不同国家的犯罪率是不能比较大小的。例如在中国,街头小偷小摸、做托行骗等属于社会治安处罚之列,在公共设施胡乱涂写归为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处罚,但这些在美国都算作犯罪。美国没有治安或行政处罚“条例”,在商店里不付钱往外带东西,哪怕是一把价值几十美分的指甲刀,都被认为是犯罪,如被捉住报了警,最少也要蹲几天监狱,同时在其社安号上注上了一笔抹不去的记录。大一点的商业欺诈和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更不用说了,造假酒假烟,卖黑心食品,在美国是不可思议的。即便将来出狱,想换个地方重操旧业也很难了。美国不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而是“庙倒了跑不了和尚”,有研究报道说,由于美国的犯罪标准制定得过于严格苛刻,由此产生了一种“泛犯罪化”的现象,造成美国社会“犯罪率”高、监狱时常爆满的表面现象,但去过美国的人大多都有体会,美国社会总体安全感还是不低的。在美国除一些大城市如纽约、芝加哥,和少数非裔人集聚的有暴乱历史的城市,例如新泽西州纽瓦克以外,美国社会的治安状况并不差。美国中小城镇的居民住宅,绝少见到防盗门、防盗网,上街不担心被偷,夜行不怕被抢。很多居民白天出去上班,连房门都不锁。笔者加州一个朋友在圣诞节期间外出度假,竟然连大院的门都未上锁。究其原因,国家健全的法律制度,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都与社安卡制度的特殊作用有关。

美国没有户口概念、没有户籍和暂住证制度,却有一个十分有效的社安号制度,它是每个合法居民的“终身示踪器”,比中国的人事劳资档案袋要厉害得多。面对人群迁徙频率很高、人口流动量很大的美国社会,社安号成了联邦政府管理合法居住人口的法宝。如果把汽车比喻成美国人的鞋,那么社安号就是美国人的鞋底。美国联邦政府正是用这个法宝,管住美国人的脚板,使得有“理”者走遍天下,无“理”者寸步难行。

美国人循规蹈矩

从美国回来的人,包括攻读学位、交换学者、旅游探亲、商务考察、跨国贸易、艺术交流甚至劳务输出的所有海归者,当谈及在美国最大的收获与受益点是什么时,多数人会感到: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和游戏规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美国人崇拜自由女神,崇尚彰显个性,但是,高度的自由是建立在严密有序的约束的基础上的。美国人享有最广泛的自由,也受到数不清的“清规戒律”的约束。这些事无巨细的“规矩”几乎穷尽了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它们有法律法规的、道德自律的和约定俗成的。美国的法律多如牛毛,每年各级各类上千部法律诞生,而每一部法律的判例也有成千上万件,律师简直身陷法律文本和案例的汪洋大海中,难以想象没有电脑怎样办案。在这个民主自由的社会,人们的一举一动都由一些看来似乎上不了纲过不了线的规矩来限制,以至于一不小心就走偏违法,被管闲事报警察遭罚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在家里打自己的孩子,违法;冬天把自己暖气不够标准的私宅出租给别人住,犯法;将车停在有残疾人标志的停车位,违法;到海边和湖中钓鱼,得办执照;在自家庭院中放一个废弃冰箱,不能忘记卸下门;在自家庭院里想修个游泳池,要遵守有关对儿童的安全规定条款;出门散步要小心不可误入私闯他人的私家地……于是走在法律钢丝绳上的美国人的行事风格在中国人看来,显得有些“笨”、“傻”、“僵”,美国人很“笨”,相信不少到过美国的人都发现,在商店里购物付款时,美国人找零钱的方式与中国很不一样。他们先将发票递给你,然后再依次将分、角、元递给你,同时嘴里不断地唱出发票与零钱相加的结果,直至最后的结果与你最初的付款数目相符为止。收银机是美国人的一大发明,如今美国的任何一个零售商店里都离不开它,哪怕是一笔数额极小的生意。一次笔者购买一件商品,税后价格为18.01美元。笔者给了售货员20.01美元,希望他找回2美元。但是售货员将那一美分放在一边,通过收银机算出找零的钱后,再加上这一分钱,然后找回2美元。在银行,美国人点钞票的方式是,在接到客户的一摞纸钞时,首先将它们按照面值种类、正反面、上下方全部排列好,然后才开始点钞,并且每十张相同面值的一摞,一排排摊在柜台上,然后逐摞相加,像小孩子数数般,慢慢腾腾,急煞后面的排队人。很多人据此说美国人的算术能力可能有问题,然而,更大的可能是一种长期职业技术规范要求所形成的习惯。

美国人也很“傻”,美国很多商业公司的运作制度给客户留下了一些可钻的“空子”,例如在各大商场的都设有很大的一个Customer Service(客户服务)柜台,最主要的一项服务就是退货服务,不需提出详细的理由,一句“I don't like it”(我不喜欢它)就可以,手续也很简单,在退货单上签个字就行了,也不需要出示身份证。除了更新换代速度极快的个别商品,例如电脑等,另有详细的退货时间和退钱比例约定外,绝大多数在两到四周内可以分文不少地Refund(退货)。每到圣诞节购物高峰期过后,退货服务就特别忙,主要原因是节前购货时,很多美国人不是盲目购货就是压根想“买”回家过节临时用一下。经常有经济拮据的留学生,花上千美元买一套好西服,体面地出席完博士论文答辩会及学位授予仪式后,再回到商店退掉,等于免费租用礼服。不少电话公司都有Collect Telephone Call(受话人付款电话)服务,但是受话人付款的电话服务费很高。由于从美国打往祖国大陆的电话费率比在中国境内的跨省长途电话费率还便宜,所以不少人看出了门道,事先有约,在美国的被叫方接到电话公司的电话,得知是祖国的主叫方打来电话时,先找个借口谢绝这种服务,之后马上给原发话人打回电话,巧妙地借用了它的“传呼”功能,既免去了受话人付款电话的服务费,又节省了国际长话费。

这些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出来的“空子”为什么不堵死?似乎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既定规则不能朝令夕改,而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其次,如果专门去堵客户钻“空子”,将会付出太大的商品交易成本,而且会大大降低商家的诚信度。商家如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最终还是赢得了信誉,甚至会感动顾客,故意退货造成的损失微不足道。这大概就是在美国见不到“假货到处有,骗子四处走”的原因吧。诚然在其他族裔人的小商店中可以见到一些法国和意大利公司的“名牌”服装、香烟、皮革制品、小家电等,它们多来自东南亚、南非、非洲和南美等,价格低廉,难以进入大商场。买卖双方都心照不宣,这不是正宗产品。笔者曾在纽约的墨西哥人店铺里用6美元买了一块“瑞士军表”,真正的瑞士军表在正规商店里标价都在100美元以上。

美国人还很“死板”,美国是汽车总数和人均汽车占有量最大的国家,同时美国也有健全的交通法规与严厉的惩罚机制,因此,美国人十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不管是在一般的公路上还是在高速公路上,各类汽车都井然有序地行驶在各自的车道上,换道和汇流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在没有警察的情况下,开车也不闯红灯,遇到没有交通灯的路口,都要在那块“Stop”的标志牌前停住,即便路口视野开阔,即使一个行人和车辆都没有,也要完全停下一两秒钟,不能有一丝滑动,左右看一下后再起步。笔者就曾经见过一件典型死板遵守交规的事情,一次与朋友开车外出,在一个路口排队等红灯,时间很久了,前面的车仍不走,按了一下喇叭也催不动。原来交通信号灯出了毛病,红绿灯不能自动变换了。此时,前方路口并没有左右通行的车辆,可是前面的那辆车还是掉转车头寻找其他线路绕行去了。刚到美国时,朋友在驾车途中就告诉笔者,对于交通标志信号,必须养成条件反射式的遵守习惯,不管附近是否有警车出现,绝不投机取巧,而且现代化智能交通的管理技术使得驾车人躲避交通监管的空隙越来越小,为了他人的安全,也为了自己的利益,避免在不幸的交通事故中承担过多的责任,一定要安分守己。

笔者一个朋友在学校假期到某个小城镇的餐馆打工,中午休息时到附近的一所社区私立学院的图书馆上网,图书馆管理员一般也不盘查身份证件。况且管理员也经常去那个餐馆用餐,一来二去,彼此也很脸熟了。可是,管理员偶然发现朋友不是该校学生,于是拒绝了朋友再使用图书馆的计算机,虽然满脸微笑,但是口气不容商讨,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说这里是私立学校,非本校学生可以在此看书,但不能使用本校的电子设施。还解释道她只是遵守校规,别无他意。最后还建议朋友去公立学校或公共图书馆去,并拿出地图告诉朋友行车方向路线。在这位管理员看来,尽管图书馆的电脑无人用时也整天开着机,让别人用一下并不侵害学校的什么利益,但她不能Break rules(破例犯规)。

类似很多事情都在表明,美国人既傻又笨还不灵活, 只需“三下五除二”、“快刀斩乱麻”处理的事情,非要“两步一挪、三步一蹭”地去完成,能用乘法计算的题目非要用加法计算,明明有很多“亏本”的事却毫无察觉,明明有很多办事的“窍门”和“捷径”却视而不见或无心发掘。美国人为什么这么循规蹈矩?当仔细研究一下美国人的办事风格和方法后,人们会发现美国人其实是“大智若愚”,美国人对机器高度依赖,机器比人工要可靠,因为设计制造机器时比人工操作机器时产生的疏忽失误要少得多。美国人对规则制度高度信赖,从经济事务到政治活动,都要搞个“君子协定”,因为“法治”比“人治”要稳健,规章制度约束了人们行为中自觉不自觉的偏差和越轨。在这种机制下生活的美国人相对来说的确难以产生花花肠子、运用“聪明才智”,把一件按规则办不成的事情变通一下或绕过去办成。这就是美国人社会行为的面孔。

据说美国绝大部分公司人员对“红包”视同洪水猛兽,如果你为了办事而塞给对方“红包”,本来能办成的事情也办不成了,尽管塞“红包”时没有任何第三者在场。为什么见钱眼不开?是美国人犯傻还是与钱有仇?其实美国人很有大智慧,不愿把心思放在急功近利的小聪明上。在美国这个不讲“人情”的社会,谁敢保证这种行贿是真心实意的,是不会反攻倒算的?在美国倒逆循规蹈矩的代价成本是非常高的,因而,谁会为贪图小利去打破规章,最后丢掉饭碗?

人人犯傻是为了整个社会变聪明,人人死板是为了整个社会更灵活,人人等量支付社会法规的成本是为了整个社会的高效运转。美国社会是个十分讲究个人信誉的社会,但是这种信誉是建立在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基础上的。讲究信誉并不等于不需要制定游戏规则和建立约束机制,相反,诚信与法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于国家来说,游戏规则表现为法律法规;对于企业与个人来说,游戏规则表现为协议合同。美国人行事首先考虑的就是规则,这是美国人根深蒂固的一个观念,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这种观念的影子。美国处处以法为先,强调按规则办事,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分官民,一视同仁。这绝对不是一句空口号。什么是聪明,什么是傻瓜,两者的背后隐喻着不同社会文化的含义。如果社会上的“聪明人”太多时,美国社会发展的速度和现状恐怕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一次一位非常喜欢中国文学的美国朋友问笔者:“告御状是什么意思?”当笔者解释后,他还穷追不舍:“为什么要告御状?”看来解释清楚这个词还真难。美国人之间很少发生直接吵闹纠纷,更绝少大打出手,往往丢下一句话就走人:“法庭见。”由此可见美国人多么“喜欢”打官司。美国人相信机制,动辄求助于法律,但决不托人,也托不到人找关系。他们不走“信访”之路,不祈求领导和官员出面干预批示,不寄托出现“包公”断案,而是企盼健全的法制系统,指望对这个制度的梳理、修补和完善。一个普通案子审好几年是很平常的事,即便对于铁板钉钉的谋杀案也绝没有“从快、从重、从严处理”,在美国人看来,一个罪犯的漏网算不了什么,可是一个制度的纰漏却贻害无穷。1995年制造俄克拉荷马城联邦政府大楼爆炸案的麦克维,直到2001年才被定罪执行死刑。美国人对于整个制度的耐心等待,尤其是相关人员,甚至是受害者和他们的家属所表现的忍耐,常常使人惊诧不已。

美国人没有轰轰烈烈、天翻地覆地“打破旧世界”闹革命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稳步改革发展的理念。社会体制一旦出了新问题,人们首先就想到要制定新法律和修改旧法律。每一次社会改革都是通过议会立法和法庭判决进行的。由此,美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由两党议会的口笔之战和律师法官的雄辩裁断而推动前进。美国是世界上律师业最发达的国家,全球律师总人数,美国占了大约70%,可是全球总人口美国仅占5%.美国是世界上律师最多的国家,差不多每300人就有一名律师。正如美国人喜欢说的一句俏皮话:“美国已经押给法律了。”

美国人循规蹈矩的渊源,恐怕要追溯到1620年的第一批殖民签订的《五月花号公约》中。从那时起,北美殖民地精神就是一个社会中的公民同意通过制定对大家都有益的法律来管理自己。这一精神传承延续下来,渗透和弥漫于美国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之中,潜移默化而又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的思想行为。法制思想已经深深植根于美国人的思维定式之中,循规蹈矩,表现出了一个整体文化对于契约的尊重。

美国人的信用文化

一位美国先人说过: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职业,但万万不可失去信誉。

美国人喜欢使用信用卡

美国人喜欢借钱消费,与中国人的“攒钱购物、存款养老”,“无债一身轻”的理念大相径庭。然而,不到美国来走一走看一看,无论如何也难以体会到美国人为什么喜欢借钱和崇尚能借到钱。

笔者一位朋友刚到美国时,想开部手机。面对极具诱惑力的五花八门的优惠套餐,朋友看中了一种手机免费赠送(型号落后了一点)、月费20多美元、每月赠送300分钟美国国内长途的套餐。等到办理时方知道这种套餐是需要信用卡的,而不需要信用卡的手机套餐的价格要贵好几倍。于是朋友去申请信用卡,可是又碰了壁,主要理由是没有借钱还钱的信用记录。朋友始料不及,没有借钱还钱的记录就无法证明自己有“信用”,无奈只得万事从头来,开始建立信用记录,如期交纳房租、水电、煤气和电话费,在商场办理会员卡,尽量用个人支票和银行借记卡进行经济往来。后来信用卡公司终于承认了朋友积累的那一点儿信用记录,开出了一张500美元的最低限额信用卡。后来,经过长期的信用考验,很多信用卡公司的“招商”信纷至沓来,信用卡的限额一步步地增加到5000美元。

美国人在大额消费时,例如买车,即便是有能力一次性付款,也会使用信用卡分期付款,以建立和巩固信用记录。这就是美国人必须借钱的理由,从中也不难看出美国人崇尚能够借到钱和贷到款的本事,没有足够的还贷经历就没有足够的信用,没有足够的信用就无法借贷到巨额资金。

其实,美国的现行税务政策也在鼓励人们借钱欠债和超前消费。美国人喜欢借钱欠债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不单单本金可以分期偿还,而且对很多项目,例如买房,偿还债务的利息也可以抵扣个人收入,从而少交纳了这一部分的所得税。如此算来,如果不借钱花岂不是脑子有毛病吗?有一则幽默说,一位美国年轻人贷款买了一幢房子,月月发薪后第一件事就是寄出还房屋贷款的支票,奋斗了30年,临退休时说:“我终于还完了买房贷款!”另一位同龄的中国年轻人,存钱计划买房子,月月发薪后第一件事就是抽出一部分钱来存入买房基金,也奋斗了30年,临退休时说:“我终于攒够了买房的钱!”这就是美国人喜欢借钱的理由。有人认为,美国的经济发达恰恰得益于这种借钱消费潮流。美国人对“一天停止奋斗就有生存危机”的道理体会最深。美国人要为他们借钱提前享受到的相对优裕的生活背上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债务,付出艰辛的劳动和精神代价,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恰恰是美国人拼命工作和强化敬业精神的动力。美国青年人常说:“有了保险,还存钱干吗?”不错,美国人在他们完备的社会保险和保障体系下,存钱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寅吃卯粮”就形成了一种习俗和理念。

美国人的信用理念

美国移民先驱在400年前来到了这块陌生的新大陆上,人人都有一种孤独感,大家在一个水平线上奋斗生存,就要同舟共济,就要彼此信任。一拨又一拨、一代又一代的移民来了,他们同老移民一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要首先信任别人和给别人信用。最后,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逐步形成了美国人的信用理念。美国如今约有85%的人自称相信上帝,宗教中诚信的道德律令,对美国人的信用理念的形成也产生了巨大作用。

美国人的信用理念还得益于美国社会信用机制的健全。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值得信任,没有最好的办法,比较有效的办法是看他以往的诚信记录。美国法律制度的健全、信用机制的严密约束使失信者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美国的信用机制是建立在银行存款的实名制基础上,它与个人的社会安全(保障)号、个人收入所得税号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信用公司可以对储户的金钱流动进行严密追踪监视。在这样的机制下,信用卡持卡人要进行金融欺诈,不仅要冒很大的风险,而且也很难得逞,即便一次得逞,日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办理保险时,外出旅行时,租车住店时,贷款抵押时,买房买车时,处理各种金融事务时就会一路红灯闪亮,在受雇和待遇问题上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大的信誉劣迹记录将对信用卡持卡人形成长期影响,甚至要用整整一生来持续地为这次获益付出重大代价,最终发现得不偿失。

笔者一位朋友来美国时间不久,绿卡尚未办好,对美国的信用记录体会也不深。在一桩商业交易中,由于经纪人的问题,他阴差阳错地拖欠了电话公司的一点电话费。他迁徙到外州后没有及时与信用卡公司联系,没想到他的“欠钱不还”的记录首先使得他在安装新电话时就遇到了麻烦,绿卡被批准后,在以后的一系列经济商务活动中磕磕碰碰,一直持续了两年多,直到笔者离开美国时他还没有完全摆脱不守信誉的阴影。身外之物可以失而复得,诚信一旦丧失就难以还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道理美国人也懂。

与个人信用相比,美国公司之间的商业信用更加重要。在与不熟悉的公司做生意之前,公司一般会通过征信公司调查对方公司的信用记录,任何疑点都会终止进一步的生意来往。一家公司一旦信誉上有大的劣迹污点,如赖账或造假诈骗,将很难再在商界立足,甚至其商业生命将因此而终结。举世闻名的安达信有限责任合伙会计事务所(Arthur Andersen LLP)公司在2002年败露造假账行径后,被判妨碍司法罪并结束了长达89年的审计业务。商品经济的精髓——契约精神,使得美国人在借钱时是“孙子”,在还钱时也不能当“老子”,一位美国朋友不知从哪里看到Triangular debt这个词(三角债,英文国家并没有这个词),问笔者是什么意思。在美国人看来三角债简直不可思议,欠账还钱乃属天经地义,不管公司固定资产多大,只要拿不出流动资金还债,就会被告上法庭,就会有破产的可能,不管是三角或多角债。

美国信用社会的双赢

一位朋友的美国友人雇了一个西裔女清洁工,主人很忙,最缺乏的就是时间,自己上班后让她到家里打扫卫生。清洁工是其朋友介绍来的,她的电话号、工卡号、社安号都有存底,主人信任她。虽然家里没有稀世珍宝,钱财都在银行或股市里,房子是搬不走的,但是当主人把钥匙交给清洁工时,还是要承担风险的。然而主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以想象,如果主人再派人来监视她,会提高多少成本?其实依靠信任,社会交易所付出的代价与风险是很低的。

美国很多像博物馆之类的公共场所,对老人或儿童有减价优惠,均无需出示证件,尽管有的老人长得少相一点,有的儿童看来老成一点,全凭自报年龄。一位朋友曾在一家自助餐馆打工当收银小姐,一次两位非裔女食客用餐,其中一位自称不到12岁,刚好达不到所在餐馆规定的成人用餐的价格。可是这位小食客从身材到第二性征的发育,怎么看也不像12岁以下年龄的样子,但又不能轻易将对顾客的怀疑公开表示出来,也无法索要证件(少年儿童一般没有身份证),可是又出于工作责任心,不能不管不问,于是在客人走时开玩笑说:“你的女儿好大个子呀!”客人有所悟,但也高兴地说以后将把她的Birth Certificate(出生证明)带来。果不期然,下次她们再来就餐时,朋友见到了那纸证明,那女孩时年11岁11个月。笔者一次去Office Max(一家全美国办公用品连锁商店)复印一些资料,复印机是自助服务的,自己动手印了100多页,印完后凭自报的页数结账交钱,无人查验。

笔者曾经在一个叫Cybercalling的电话卡公司网站上购买打往中国的电话卡。网上买卡,随时用随时买,一两分钟即可得到卡的密码,节省很多时间,而且价格也比一般美国人商店中的卡便宜。当时有些犹豫,一旦账号泄露出去,对方乱收费或者自己对产品不满意怎么办?如果去超市买,既贵又不方便,而且电话卡也不能像其他物品那样可以长期储存。朋友告诉我,电话卡骗子公司可能会有,但为数极少,原因是网络客户群体庞大,对于这种十来美元的“快餐式”消费品,行骗极易被发觉,行骗时间也很短。鉴于该公司网上销售历史已经有两年,笔者决定试一下,后来事实是,所购买的几十张电话卡张张安全,账目一清二白,偶有质量问题,通过E mail投诉过去,24小时内即可得到答复解决。

发达的信用机致使美国大大减少了商业交易和社会交往的成本,加快了商品流量,简化了人际关系,提高了生活质量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信任为其带来的实惠远远大于损失;在相互交往中,彼此信任为交易双方带来双赢。

美国信用社会的机制

美国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需要两个体系来保障:一是社会保障体系,它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二是信用管理体系,它解决的是发展问题。美国信用文化培育了社会的市场经济发展,反之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又进一步完善了信用管理体系。信用不仅是一种荣誉,其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金融资源和金融商品。美国银行从事消费贷款的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信用管理技术的提高和人们观念的变化,消费贷款的安全性比企业贷款的安全性更高,美国花旗银行的消费贷款超过了该行贷款总量的一半。今天的美国,据说约有八分之一的成年人,发现自己身背高利息消费贷款。在信贷商业中,信用卡有很高的利润。信用卡公司依靠每月在客户的账户中收取透支的高额利息生存,其行业的净资产回报率平均为30%,个人贷款具有极大的商业利益,这就是美国的信贷机构蓬勃发展的原因。

美国作为公认的信用经济发达的典型代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有一套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和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美国推举奖励和惩罚并重,建立了失信惩戒机制。个人信用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标明,良好的个人信用档案可以视作个人的第二身份证。在美国,这样的信用档案十分严密。有过不良信用记录的人,包括民事和刑事记录的失信者在一定期限内付出惨痛代价,如诈骗、开空头支票、欠款不还、破产等,在申请贷款、上保险和求职时,都比清白人麻烦得多,要多付利息或保险费率。违规成本与所获得利益相比难以令人接受。

美国信用文化的基础是严守契约关系,而不是依靠宗亲关系。其特点是以兼顾社会公共利益为前提,尊重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根据美国的公平信用法,一个人的信息,必须向某些机构公开,以供他人出于合理目的的查询,市场主体在取得授权以后,才能公平合理地取得和使用与交往对象相关的信用信息。但是,随着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张,信用风险也在加大,盗用身份欺诈的犯罪行为十分猖獗。笔者的一位朋友一天突然接到信用公司的电话,询问其最近是否进行过大额消费,当对方得到否定的答复后,告诉朋友其信用卡在几千公里以外的内华达州消费过数千美元,朋友说从来没去过内华达州,信用公司当即表示要进一步落实,数周后又来电话告诉朋友,这是一起盗窃案,此笔消费已经从朋友的户头上撤走,后事他们自己处理。几年以来朋友一直都不知道他的信用卡资料是谁盗的和怎么被盗的。据有关当局估计,每年身份被盗用约50万人次,95%的金融犯罪涉及身份盗用。盗用身份的主要方法是获取消费者的出生日期、信用卡、电话号码、地址和社会安全号码等。身份被盗后,不单单是经济损失,更可怕的是信用损失,这已成为当代信用社会的一个毒瘤。

安然(Enron Corporation)和安达信案件使美国的信用制度受到新的挑战。安然公司是世界著名能源跨国企业,资产在全美国居第七,2001年底却突然申请破产。安达信是全球最大的会计公司,安达信公司为安然公司做假账和欺诈投资者的行为随即暴露,接着美国资本市场爆发了严重的信用危机,一连串有着巨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公司造假事件的频频发生,沉重地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和美国经济的复苏势头。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诚信机制是其社会经济赖以正常运转的基石。因此,安然事件导致商界的诚信危机,灾难不亚于“9·11”事件。它暴露了美国信用机制上的缺陷,其中最大的就是中介机构集审计业务与会计咨询业务于一身,带来对中立和客观公正的损害。

尽管美国的信用机制存有缺陷,信用社会也存有欺诈,但客观地讲,诚信二字的分量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看来,就像自由二字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都是立足社会之根本,任何一个理智健全的人都不会拿自己的信誉去冒险尝试法律后果,竭诚守信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风尚。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诚信是一种社会资本,它能够促进合作行为,提高社会效率。人们之所以选择合作而不是对抗,原因首先就在于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稳定的信任关系使自发的合作成为可能。就像金融资本、生产资本一样,诚信是影响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很多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感触最深的。

美国人纳税纵横谈

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税收。美国人都知道人生当中,只有缴税和死亡两件事是逃不掉的。几乎每个成年人都要与IRS(Internal Revenue Service,美国国内税务局)打交道,除了警察以外大概就要数IRS是老百姓与政府接触最多的机构了。如果问及美国人最惹不起麻烦的是哪个部门,恐怕大多数人会说是IRS而不是警察,IRS是最令普通美国人闻之色变的机构。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税法远比交通法繁多复杂,内容更是犹如天书,一般人难以弄懂掌握,往往糊里糊涂地落得一个偷漏税;二是财政部的IRS每年都会随机抽查一定数量的税表,据说抽查比例仅仅为百分之一,但是非法逃税漏税一旦被查出,要缴纳数倍的巨额罚款,即便没有判刑入狱,也会成为IRS的特别关注对象,年年找麻烦,查账查个底儿朝天,一直查上十年二十年,年年不得好日子过,使偷漏税者的信誉和形象大受影响,失去大量生意伙伴和无法计算的无形资产,远比交通违章后吃警察的罚单要严重得多, 这种环境逼着每个人在纳税问题上不敢掉以轻心和马马虎虎。围绕美国的税制,人们往往有许多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为什么美国人认为他们是国家的主人?

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个政治问题,而是个社会经济问题,是美国的税制结构所决定的。美国的税制在建国初期是以关税为主,19世纪中后期,消费税比重开始急剧上升, 1913年,第16次宪法修正案赋予联邦政府所得税征收权,始向以所得税为主体过渡。如今美国的税收以联邦税为主体,约占总税收的70%,洲和地方税约占总税收的30%.而美国的联邦税收则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和公司所得税为主,其中个人所得税约占一半、社会保障税约占30%、公司所得税约占10%.美国的州税和地方税则以财产税、销售税和个人所得税为主,三者之和占75%~80%.其中销售税由消费者直接负担,财产税也是个人直接交纳,那么美国的税基本上都是个人直接负担交纳的。所以美国的税制结构和格局使纳税人认为他们才是国家的真正的主人,这也是美国人参政议政的意识为什么十分强烈的原因。为什么美国的税收征管严格而高效?

这主要依赖于良好的纳税环境。首先,税务的法治化保证了人们行为的规范化。美国是个法制健全的国家,“循规蹈矩”形成了个人的社会行为准则。美国每年缴税的最后期限为4月15日,邮局在这天都会特地营业到午夜12点,让民众能及时将申报表寄出。迟交或少交都将面临罚款,甚至触犯法律。美国IRS的稽查人员特别注意审查大公司和名人的纳税情况,报税面前,人人平等,即使白宫高官们也不能例外。美国的报纸上曾报道,克林顿总统曾有一笔6000美元的收入被会计师忘了报税,税务局不仅要求他如数补缴税款,而且罚款1600美元。

其次,信用制度建立了征税管理的道德规范。美国作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信用制度高度完善化。美国个人都非常重视个人的信用记录,保持良好的信誉记录在一切经济社会活动中会降低成本,一旦有了偷逃税记录,生意伙伴就会提高警戒,银行贷款将会变得困难,有关部门也会增加监视频率,总之,所有的经济社会活动成本都会大大增加。

最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提供了有效的征税纳税手段和资金流动监控措施。美国限制大笔的现金流通,支票或信用卡等电子货币十分流行,发工资、付房租、电话费和水电煤气费用支票,消费用信用卡。绝大多数美国人随身携带的现钞不过几十美元,鼓鼓囊囊的钱包里装的是形形色色的卡(驾照、各种信用卡、身份卡),即使丢了钱包,也不会损失很大,各种证卡的挂失和补发手续既方便又迅速。美国个人收入透明度较高,大部分经济活动都完全掌握在IRS的监管之下。美国税制对社会进步和发展作了什么贡献?

美国的税法自南北战争期间开始形成,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比较成熟。一般涉及税收的法律都要求严格多数通过立法,在美国除了联邦的税在全美是统一的外,州与市的地方税各不相同,多层次的独立立法的特点,使得美国的税法相当复杂。然而,由于美国社会的严格、先进和发达的法治制度,美国的税收管理并没有因为税法的复杂性而受到削弱,反而对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减小了社会贫富悬殊。美国的纳税率为一个阶梯函数,随需缴税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在布什总统降低了税率后,现在的个人所得税率最高为35%.每年缴税多少,不是由个人的年总收入决定,而是由其中需要缴税的收入决定,而且是与家庭人均收入挂钩的,如果家庭人均收入达不到纳税标准就给予免税。这种分级税率的税务体制对稳定社会阶层发挥了巨大作用。

2.推动了社会保险(包括老年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因为纳税人的税项不是全部用作政府的运作经费,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作为对公民多纳税的回报,美国实行养老保险金与个人缴纳所得税数量挂钩的办法。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越多,退休后拿的养老金也就越多。

3.倡导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美国各种各样的基金会很多,大多数的博物馆图书馆都是个人出资建设的。这与美国征收最高可达55%的遗产税有很大关系。许多富豪会考虑,与其只能把遗产的一小部分留给子女,还不如捐助社会公益事业流芳百代。

4.培养了公民的社会参与意识。包括爱国、正义、参政、监督政府等。对高收入者来说,教育意义不必多言,对低收入者尽管纳税之后还要退税,但是IRS也要求他们照章先纳税。牢固的纳税意识培养了牢固的公民意识。美国人为什么十分信任他们的税制?

在了解到美国的税对整个社会的贡献后,其实这个问题已经不难理解。国家通过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使纳税人既明确了纳税是对国家的义务,又看到了国家对纳税人切实履行的责任。这种责任和义务的统一,消除了税务征纳双方潜在的对抗心理,极大地增强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事实上,很多美国人都为这个制度的公平而骄傲,每当有报道某社会名流因瞒税或逃税而被控时,一般人的反应都很强烈,认为这是不可宽恕的行为。完全可以理解,在一个税法面前人人平等的环境中,如果传媒突然公布一名官员贪污1万美元,那么曾经纳税1万美元的美国公民觉得他偷了自己的钱,会写信给陪审团要求从严惩处,从未纳过一分钱税的公民则会觉得与己无关。美国人信任他们的税制的另一个原因是成立社会安全保障制度,高收入的人多出点力量去帮助低收入的人,而收入低微的也尽了自己的力量,要捐的钱在纳税时就拿了出来,政府按个人和每个家庭的需要再行分配。对贫穷者来说,若依靠私人慈善捐赠,在贫窘和自尊心两者之间选择,很多穷人宁愿挨穷也不愿伸手求援。社会安全保障制度使施与受两方都受益,因而能维护人类最宝贵的一份自尊心。美国人是闭着眼睛纳税吗?

虽然美国人纳税观念和意识很牢固,但也不是对税额不在乎,他们也会钻税制的“空子”,能省就省。IRS每年对免税收入会略有修改,报税的技巧就在于利用IRS的各种规定,找出适合自己的不需缴税的收入。但是很多纳税人既看不懂自己的税表,也不知道怎么纳税。所幸的是美国官方和民间十分发达的纳税服务,也给税收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美国官方除了税务征收机关外,还设有独立于税务征收机关的专为纳税人提供帮助的Taxpayer Advocate Service(纳税人援助服务处),其主要职责是维护纳税人的权利和解决纳税人在纳税中的有关问题,以保证纳税人对税收的有关问题通过正当渠道得到公正和迅速解决。此外,有许多书籍专门介绍合法少缴税的方法,专门报税公司和会计咨询业务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其中H&R Block就是全美最大的一家报税公司。会计师和律师们为不愿费神填表的纳税人服务,千方百计地帮助人们合法地节税和避税,但一般不敢直接地偷税漏税。一般常用的节税方法有:存款存入共同基金账户,利息可免税;房地产贷款利息亦可免税;意外事故、被盗损失、旅行花费等也可免税。诚实申报固然是纳税人的义务,但在合法范围内,节税和避税也是纳税人应享的权益。美国人为什么不愿借钱给别人?

没有去过美国的人也知道,私人间的金钱借贷是不可思议的。这个问题曾经被不少人解释为美国人自私小气、人情薄如纸。其实,一旦了解了美国的纳税机制后,就不难理解它的实质原因。因为人人都按能力纳税,国家税收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建设社会安全保障制度,所以美国人不轻易借钱给亲友,一般也不轻易向私人借钱。个人有生活上的需要时,应向政府的社会福利部门申请,那里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如果借钱的理由是有一时之急,通常习惯是向银行借贷,那里有贷款人的信用在担保,有借有还。

美国人的捐献文化

“有钱人在道义上有义务把他们的一部分财产分给穷人,因为所有超过家用之外的个人财产都应该被认为是让社会受益的信托基金。”美国著名富豪慈善家、钢铁大亨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1889年捐出了所有的个人财产,共计3.5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30亿美元。

美国人捐献的传统与风尚

凡是去过美国的人会发现很多公益性慈善性的机构或建筑的名字,常常冠以人名而不是地名,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的教学楼、实验楼等,哈佛大学校园内约翰·哈佛的青铜塑像也常常冠以人名而不是学科和院系名字。这些人名中有的是作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学者的名字,但绝大部分却是这所机构或这座建筑的捐献者的名字。最有代表性的是在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哈佛大学,就得名于它在1638年的捐赠人约翰·哈佛。

美国的慈善经济发展规模相当庞大。据统计,美国现有慈善机构超过73万个,这些机构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妇女与儿童权益保护、老年人服务、消除贫困、移民就业、环境和文物保护、预防犯罪、社区改造、帮助少数族裔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中小学、博物馆、图书馆、慈善基金会都靠私人捐赠支持。甚至某些超出美国国境的事务,例如非洲饥民、巴尔干难民、亚洲地震和洪涝灾民,都是美国人积极捐款援助的对象。美国人的捐献活动之频繁、数量之大举世闻名。美国《时代周刊》报道,2002年,美国人捐赠的金额为1900亿美元,相当全国生产总值的2.1%,为近30年来的最高纪录。

美国人不仅捐献金钱,还捐献时间。义工早已是美国一个普遍现象。在城乡街道上最为常见的就是那些遍布全美国小学附近的马路人行横道线上的义工,他们身穿醒目的交通安全标志背心,高举带一面印有“Stop”(停)另一面印有“Slow”(慢)的交通指示牌,悉心照顾着那些小学生们横穿马路。

笔者认识一个叫桑妮的菲律宾裔美国“军嫂”,她的丈夫是美国陆军的E6级上等兵,他们的家境不算富裕。桑妮有一份每周工作三个半天的工作,还有一份每周工作两个半天的Volunteer(义务工作),在她丈夫的美军基地里的社区服务部做文秘宣传工作。在该社区服务部成立5周年之际,她还邀请并带领笔者进入美军基地参加庆典活动,在此期间参观了她们的办公室,观看了她们“军嫂歌舞团”为美军士兵表演的菲律宾和夏威夷舞蹈。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现在成年人口中有近一半人志愿捐献他们的业余时间,每年捐赠200多亿小时,按每人每周工作40小时,扣除各种法定假日后每年工作51周计,每人每年工作2000小时,相当于1000万人干一年,如果按平均工资10美元每小时计算,每年捐赠时间的价值约为2000亿美元,大体上与全社会捐赠的资金价值相等。

捐献器官则是美国人捐献风尚的另一表现。美国全国肾脏基金会一项最新调查表明,90%的被调查者愿意为家人捐献一个肾脏,一半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向朋友捐献器官,四分之一的人表示愿意在活着的时候为陌生人捐献一个肾脏,大多数人愿意在死后捐献器官。这些调查数字可能高于真实情况,但也说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捐献器官。笔者在考驾照时,曾被要求填写一份在意外交通事故中死亡后是否同意捐献自己器官的声明。据笔者了解,几乎没有人拒绝捐献。

美国人的金钱观念

美国是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个人所占据和控制的财富的数量往往决定着其社会地位,社会对个人评价认可和对其提供的服务也常常受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对社会贡献的影响。所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都依靠金钱的联结和权衡,就连竞选议员、总统的政治活动也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支持。因此用充满铜臭、拜金主义、唯钱是图等字眼来形容美国经济社会,也并非事出无因。

不少人可能多少会观察到,在贫富不同地域,关于精打细算有时确实表现为一种剪刀差的形式,穷地方的人往往喜欢摆阔,标榜“穷棒子骨气”,而富裕的人群却常常“一个便士(Penny,一分硬币)劈两半”,表现得坦白而实在。

美国是个商业高度发达的国家,Coupon(优惠券)十分盛行,即使是有钱人,在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费上,也不厌其烦地搜集和使用Coupon.每至周末,在各种商场里,时常可见人们拿着花花绿绿的Coupon,手推采购小车穿梭于一排排的货架之间,寻觅那些Discount(折扣)和On Sale(甩卖)的Special(特价的)商品,不少人在付款时,才发现Coupon和商店不相符,很为尴尬。美国的Flea Market (跳蚤市场)和Yard Sell(庭院甩卖)更是熙熙攘攘、人头攒聚。美国人就是以买到便宜货为荣。

美国人与客人一起吃饭时,许多时候小气地以AA制 (Dutch Treatment) 在侍应生面前各付己账。虽说大家都明白那是异邦的文化习俗,但中国人还是认为这是小气文化和抠门习俗。然而这种小气抠门只是精打细算和独立自主的一种表现,与“自私”、“守财”并非同义词。

笔者的一个美国朋友谈起对金钱的看法时,曾经告诉了我两条美国谚语:一是“Money talks”,意思是金钱有发言权;二是“Money is a good servant, but a bad master”,意思是人要支配钱,钱是个好仆人,但是不要做钱的奴隶,钱是个坏主人。

不少文章都提到过,美国人的迁徙、更车、举家外出旅游的频率之高,令人咋舌,典型的美国人奉行吃光、玩光、花光的“三光习俗”,寅吃卯粮,负债享乐的大有人在。普通美国人即便工作了一二十年,银行账户上也没有多少存款,相当于自己一年薪水总额的存款数字在他们看来可能算是天文数字了。这种生活逻辑的目的,就是让自己不成为金钱的奴隶。不这样,金钱的主人地位就难以断定了。当然这种“三光习俗”也得益于美国社会良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无后顾之忧。

对于普通收入的美国人,在“三光习俗”的环绕下,生活常常是捉襟见肘,然而美国人还能够“反常”地乐于捐助行善。从单位团体到公众社会,从文艺表演到体育活动,在形式名目繁多的募捐活动中,很多美国人热心解囊,捐款数额常常不会比他们在用Coupon时所省下的钱少。

美国人对金钱的理解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深刻的,他们认为金钱的价值不在于它的总数有多少,财富的拥有者并非一定牢牢地占有财富。美国富豪们名下聚攒着天文数字的财富,但是不少美国人认为这仅是象征性意义。从实际消费的程度上看,一般美国中产阶级分子所拥有的金钱,比《财富》杂志的封面人物少不到哪儿去。在美国人看来,只有能花掉并给自己带来享受和快乐的那一部分,才是属于自己的,那无法花掉的部分全是别人的。

美国政府没有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倡导机构,但美国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显然不算低,究竟是什么在背后发挥着作用?

美国人捐献的内因与外因

当笔者在美国生活了几年后开始明白,流传在美国本土之外的一些关于对美国的描述,如形容美国人“吝啬到不肯多给别人一丝微笑”,有着深刻的误会,甚至是以讹传讹,戴上了有色眼镜看美国。捐献文化在很多国家都有,并不稀奇,但论数量、规模和影响,美国当为最大。探究形成美国人带有共产主义精神的捐献文化的内外因,在分离阶层和个体素质的差异后,可以见到两个,一是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二是政府优惠税收政策的导向。

美国人约有85%的人信仰宗教,其中以基督教的各种派别为主,西方宗教不仅在美国人的精神生活里统治深刻,而且还在社会生活中广泛渗透。西方宗教所宣传的主要内容,如“Love(爱心)”、“Benevolence(仁慈)”、“Forgiveness(宽恕)”、“Gratitude(感恩)”、“Share(分享)”等,不仅与传统的社会行为道德十分吻合,也与现行的美国主流文化非常贴近。

美国虽然坚决奉行私有制,但美国宗教信仰者认为:金钱财富等世俗最重要的东西,其实都是上帝托管于个人而已,并不永远属于自己,因此最后要如数归还于上帝。这种宗教文化理念就是“取诸社会,还诸社会”,这种精神与作为美国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主义同时并存的,闪烁出一种超越私利的利他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宗教就像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在宗教中获得深刻精神体验,走出教堂后就会有快乐的随时准备帮助他人和回报社会的感觉。如今教堂成了人们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参加礼拜则是人们参与社交活动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美国宗教学者认为:无论什么教派,宗教的最大贡献是教育公众并塑造公众的道德感。宗教能激发人的潜力,使他们有能力超越自己。因此对美国公民道德来讲,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就是它的温床,教堂就是它的孵箱。它们培育孵化了美国人为公益事业服务的志愿精神。传教士传播基督福音的精神在美国各项公益活动中有着充分的、活生生的反映,那些与基督教的天命观一脉相通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拯救主义的理想渗透在很多具体工作事务中。

有一次笔者问一个教徒朋友:在教堂祈祷时说“God bless me (上帝保佑我)”是指的保佑发财吗?他回答干脆:“No! Never!”在做梦都想发财的金钱世界里,为什么不?原来美国人祈祷上帝时,是保佑自己奋斗成功,实现理想,他们说赚钱发财只是手段,当自己有钱后,才能实现自己报效社会的理想。笔者无从探究如是说法是否真正发自内心深处,但表面上很合乎宗教文化理念,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富人总免不了有一种“负罪感”,这是一切慈善事业的动力之一。卡内基、洛克菲勒等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反观东方宗教信仰文化,在佛祖面前五体投地地祈求“保佑发财”、“招财进宝”的情景在西方宗教文化里踪迹难觅,可见不同宗教风格的差异。

如果说美国宗教文化对人们思想的渗透是美国捐献文化形成的内因的话,那么为了鼓励社会参与慈善公益事业, 美国政府制定的税务优惠政策则是引导美国捐献文化形成的外因。美国合法工作者要交收入所得税(Income Tax),其税率为累进税率,一般为30%左右,收入越高,交税比例越高,年收入达十几万以上的,税率可达50%.低于一定水平的收入者在税收之后的年底会得到政府的退税。为鼓励志愿活动,某些机构认为志愿者捐献的义工时间达到某个标准后,其本人可按最低工资标准享受减税待遇。志愿活动中心规定给志愿者提供特殊保险计划,志愿者因公受伤或因责任事故受损时可以得到赔偿。如果某些机构允准雇员从事志愿活动时利用了工作时间,这些机构就可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经济和法律专家认为这是缩小贫富鸿沟、调节社会矛盾的手段之一。

在美国这个国度里,每一个美国人生下来,就都会被教育和鼓励要去追寻“从一无所有直至奋斗成功”,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是美国社会中一种得到弘扬的精神。在美国家庭教育中,父母让子女干家务活之后付给他们小费,就是培养“自己养活自己”的理念。很多富翁们认为:遗产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可怕的负担。如果我们的孩子想成为富翁,他们必须靠自己努力。遗产越多,缴纳的税款也越高。如果一个人留下200万遗产,到继承者手里不过一半左右;留的越多,拿的比例越少,一多半被国家拿走去救济弱势群体去了。每年美国前50项数额最大的个人慈善捐款中,大约有1/5就来自遗产捐赠。加州的赫氏古堡是价值连城、举世闻名的古堡。古堡主人赫斯特去世6年后,其后代于1957年将其捐献给州政府的公园及休闲部。现为一具有文物保护性质的游览胜地。美国法律规定,捐赠的财富不在征收遗产税的范围之内,比如你捐款100美元,就可以得到30美元的税务优惠,实际上你只捐款70美元。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捐献股票股权,这样,他们在捐款的同时,又可以免交资本增值税,一举两得。

美国人的财富价值链

事实上富人群体也认识到,他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庞大的社会物质财富,最重要的原因是受益于国家的社会制度。富豪们捐献信条是:赚钱需要的本领应该体现在花钱的本领中。当然这里花钱的本领绝不会是那种穷奢极欲的纸醉金迷,唯有社会承认了他们花钱的本领后,他们才能感到自身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因此,捐献就成为他们财富价值链上的不可或缺的一节。

比尔·盖茨这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拥有大约407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至今他已经为慈善事业捐赠了256亿美元。后来比尔·盖茨公开了遗嘱,其中宣布将把全部财产的98%留给自己创办的比尔·盖茨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这个以他们夫妇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将负责把这笔钱用于研究艾滋病和疟疾的疫苗,并为世界贫穷国家抵御这两种疾病提供援助。他为自己的3个孩子每人留下了1000万美元和价值1亿美元的家族住宅。

在世界富翁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的美国银行家沃伦·巴菲特至今已经向社会公益事业捐赠了2.3亿美元。在他的遗嘱中,他将总值约305亿美元的个人财产的99%捐赠给了慈善事业。巴菲特也指定了遗产的用途:用于为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以及为计划生育方面的医学研究提供资金。“我希望我的3个孩子有足够的钱去干他们想干的事情,而不是有太多的钱却什么都不做。”这与东方人的在自己百年之后把财富留给儿女、亲属的观念有很大差别。

在美国,虽然富翁们的捐献创造了很多惊人的纪录,但每年天文数字般的捐献中,据有关统计,来自公司企业和其他机构的捐款仅占15%,85%是民众个人捐的,其中又有70%来自普通人。这意味着是否捐款和个人的经济条件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且,低收入者捐款时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捐款占他们总收入的百分比更高。收入在1万美元以下的家庭,他们捐出收入的5.2%.可是,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他们的捐款比例仅为2.2%.70%的家庭捐赠过钱财,年平均捐赠额超过1000美元。

如果说富人捐献的动力部分地来自政府税收政策的导向和压力,那么低收入者的捐献热情却是真正的自觉行为,这或许是他们更接近社会底层,更了解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值得注意是普通人的捐献还有一个特点,即匿名捐献,组织捐款单位不会张榜公布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数量。当然美国人慷慨捐献时,他们十分信任接受捐款的慈善机构把他们的钱真正用于他们所关注的事业上。不管哪个阶层的人,他们的捐款都含有一种回馈社会的意识,他们认为很多事应该交给社会管,实现大社会、小政府的管理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富人们流行用捐款来建设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和大学。如今,美国人在捐赠时更关注人类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卫生和教育等问题,捐赠对象也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以帮助全世界的贫困国家解决他们的问题。

在财富涌动的美国社会,美国人不仅关注金钱的聚积和滚动,寻求财产的保护与继承,还能弘扬财富的伦理、承担财富的责任。通过捐献文化辐射,倡导了人们拥有高尚的社会人格和道德情操,调整了社会各阶层的社会财富文化心态。不仅向慈善及公益事业作出极大贡献,也大大推动了社会文明和进步。美国人的捐献文化是他们对财富的深刻理性理解的表现。

美国的国旗与爱国主义

进入21世纪后,反恐呼声日益高涨和反恐联盟不断扩大,美国人的爱国热情也空前激发,美国国旗的出现频率迅速增加,从政府大厦到普通住宅,从交通工具到服饰用品,从商业广告到日常百货,无处不见美国国旗和带有红白蓝三色并配以星条特征的意寓美国国旗的图形。同时,最为常用的一句话是“God Bless America”(神佑美国)。

独立宣言的次年——1777年6月14日,美国大陆会议通过了美国第一面正式国旗, 这面旗帜俗称“星条旗”(Stars and Stripes Flag)。此后经过了若干次大大小小的修改变更,但仍以蓝底白星和红白相间的条纹为基本特征。根据1818年4月4日通过的《国旗法》,只能在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一天对国旗作出更改。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1960年夏威夷正式成为美国集邮欣赏,美国国旗的演变历程美国的一个州后作出的。50颗小星代表了美国的50个州,而13道条纹代表了最初英国殖民统治下的13个州参加独立战争并最终为赢得独立作出的贡献。红色象征勇气,白色象征自由,蓝色则象征正义。

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国旗纪念活动是在1876年建国100周年时进行的。国会于1949年正式确认6月14日为美国国旗制定日。以后每逢是日,各州都要举行各种纪念仪式,并在公共场所悬挂国旗,以示敬意。每年7月4日Independence Day(独立日/国庆节),是美国的重要法定节日之一。这一天,举国更是成了星条旗的海洋。天黑以后,人们携带国旗纷纷涌入当地的Down Town (市中心),举行各种露天音乐舞蹈艺术表演以及燃放和观看焰火,自发地庆祝这一节日。以笔者的亲身感受,其热闹与喜庆程度可与除了圣诞、新年以外的其他重大节日并驾齐驱。

美国人的爱国热情表现出一种独特而强烈的价值观,国旗在美国受尊重的程度,以及围绕国旗大肆宣扬美利坚精神的做法,在世界范围内是很少见的。在这种意识支配下,美国国旗几乎“泛滥成灾”,甚至在礼帽、头巾、内裤、文胸、T 恤、围裙、花环、雨伞、指甲刀、旅游鞋和圣诞用品上都不乏星条旗图案。笔者在美国新泽西州Old Bridge(老桥)曾经遇到一对影视界明星夫妇,身边的几位朋友还拿出衬衫和笔记本等向他们索要签名,男方身穿一条宽松休闲长裤,一条腿为蓝底白星图案,另一条腿为红白条纹图案。1998年去世的美国田径明星“花蝴蝶”格里菲斯·乔伊娜留在人们印象中的恐怕不仅仅是她的100和200米短跑世界纪录,还包括她那招摇的姿容、单条裤腿的赛服,以及涂成美国国旗图案的长指甲。所有这些并不失国旗的尊严。近年来我国国旗的应用范围也在日益扩大,首先表现在各种国际性体育赛事中,中国观众也开始将国旗图案贴在脸上及前额上,为运动员们摇旗呐喊助威了。

表面上美国国旗的使用似乎没有章法可依,实际上在正式场合,国旗的使用是有严格的规定和惯例的。例如升国旗时,着便装的戴帽者,用右手将帽子摘下,举在左胸前;未戴帽者,以立正姿势对国旗行注目礼;穿军装者,则行军礼。挂放国旗的方式有特别规定,例如:国旗与其他旗帜同举时,应位于右侧;国旗竖挂时,星区在上;会场上,国旗应位于第一排的右端;在讲坛上,国旗应位于发言者的右侧;国旗与州旗、市旗或其他团体旗帜一起悬挂时,应位于中间,并高于其他旗帜;国旗铺放在灵柩上时,星区应位于死者的左肩上方;任何物体和徽章都不得置于国旗之上。对国旗宣誓的誓词系1892年由弗朗西斯·贝拉米所写,全文是:“我宣誓忠实于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忠实于她所代表的合众国——苍天之下一个不可分割的国家,在这里,人人享有自由和正义。”1942年制定的法令规定,美国人对国旗宣誓时,应取立正姿势,右手郑重地放在左胸前,以示对国旗的崇敬。

美国国歌是美国人爱国主义的另一种表现载体。1812年在美国保卫独立的战争中,诗人和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凯在巴尔的摩目睹了英军对麦克亨利堡的进攻以及美军的英勇抵抗。9月13日凌晨,弗朗西斯·凯透过炮火的硝烟,看到一面美国国旗仍然在城堡上迎风飘扬,他被这景象深深感动,随手在一封信的背面写下了题为“星条旗之歌(星条旗永不落)”的诗。这首诗歌深受美国人民的喜爱,很快就传遍全国。1896~1897年间“进行曲之王”苏萨为其谱曲,1916年威尔逊总统下令在军中场合演奏,1931年美国国会将其正式定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歌。歌词中文大意是: 啊!在晨曦初现时,你可看见,是什么让我们如此骄傲?在黎明的最后一道曙光中欢呼,是谁的旗帜在激战中始终高扬?烈火熊熊,炮声隆隆,我们看到要塞上那面英勇的旗帜,在黑暗过后依然耸立!啊!你说那星条旗是否会静止, 在自由的土地上飘舞,在勇者的家园上飞扬?

美国不仅是个多民族国家而且也是个多种族国家,美国公民,其数量最多的白人比例约70%,黑人和拉美裔人比例各约14%,亚裔约4%.美国国内存在复杂的种族构成、政党矛盾、宗教冲突、阶层纷争。美国朝野两党、政府机构、武装力量以及商业团体中没有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政工师”,但是当大难临头时,是什么力量把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皮肤、眼睛颜色不同,体格形态各异,文化背景有别,贫富分化悬殊的美国人凝聚和融合在一起呢?答案只有一个: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无大区别,一般认为国家倡导的叫做爱国主义,而民间自发的算作民族主义。世界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强烈的爱国心,但美国人的爱国精神似乎别具一格。首先,美国的移民国家性质使得美国人的爱国精神不像其他国家一样发源于种族优越感,而是出于美国人对自己的自由民主思想和法制观念 —— 美国价值观及政治理念的核心 —— 全心全意的拥护和认同的信念。美国建国以来宪政制度稳定,法律法规持久,除了南北战争以外,社会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动荡变革,人们安居乐业,对自己国家的民主宪政制度满意,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远远超过对任何宗教组织和政治团体。铁打的国家流水的总统,任何政党政府都是风水轮流转,只有美利坚合众国才是万世永恒。美国人爱国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是充满对自己历史的成就感,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带有较多的对自己历史上被欺凌压迫的耻辱感。美国严密的以个人交税为主的税务制度,使得美国人认为自己作为纳税人是国家的主人;发达的经济水平使得美国人产生一种大国强国的优越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一般美国人对自己所享受的国家的呵护深怀感激。用平民百姓的最实惠的话来说:为什么我们爱国?因为我们的祖国给了我们高水平的福利待遇。美国人爱国主义的第三个特点是更多表现为一种“民间事务”,由非政府机构和社团自发自愿地推动、提倡、表现和传播的,从而使得爱国主义在美国变得更加充满诱惑力。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现象是军事力量强大,但是政府不会在国庆时搞阅兵式,仅仅是无组织地游行和放放烟火而已。

美国人的爱国主义的第四个特点是他们总体上来讲并不欣赏或尊重他国的爱国主义,时常表现为“美国事事第一”的单边主义心态,美国在对华政策中一再低估或忽视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国旗随处可见,这是国旗飘扬在帝国大厦附近的街道上爱国主义的作用中不如其他国家那样大,美国人将爱国与爱政府爱政党严格区分开来,但是各届政府都特别强调爱国精神。从官方角度来看,唯有爱国主义才能使美国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化解矛盾、稳定社会、巩固政权和凝聚人心。纵观美国历史,每每国内出现利益冲突的棘手问题时,当局者往往想方设法找一些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某种共同点、结合点,他们高举爱国主义的“思想旗帜”,“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一问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这句名言一度成为一种美国精神的象征,激励了无数美国新一代人去努力上进。经过二百多年的稳定而持久的爱国主义熏陶,在一代又一代移民的灵魂深处筑成了一道钢铁般的“美利坚意识”,为了保证每个新入籍的移民对美国的忠诚,美国进行多种形式的“洗脑”工作。每年举行的外国移民加入美国国籍的仪式,成千上万的移民们在美国国旗下,集体宣誓将效忠美国之后,才能拿到公民证,成为美国的正式一员。

美国人培养爱国精神从儿童抓起。美国中小学没有公德教育课程,公立学校不能开设宗教课程。学校对学生的公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来进行,没有什么大道理,却直观形象、潜移默化。笔者朋友的儿子虽然生在中国,但在美国接受了几年小学教育后,竟然发现他爱美国的情感已经开始超过爱中国的情感,每每观看电视中的体育赛事时,总要为美国队的获胜而欢呼喝彩,甚至在中美两国的体育赛事中也偏袒美国队。朋友服了,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真是既有招儿又有效。

1945年初,美军向日本本土发起总攻,经过了26个日夜的恶战。伤19217、死亡6821名战士,才歼灭了3万日本守军,把美国国旗插上硫黄岛。随军记者乔·罗森冒着枪林弹雨拍摄的这张传世珍贵历史照片展示了美利坚的坚强意志、不朽精神。这幅作品在当时如同胜利的捷报传遍全世界,成为二战胜利的象征。战后,又被雕塑家制成巨大的铜像,矗立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阿灵顿国家公墓附近,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地标性塑像。这是美国人头一回视自己的国旗为骄傲。这份骄傲,并非仅仅由于战胜了强大的轴心帝国,而是他们自以为拯救了整个世界。“国旗插上硫黄岛”

现代社会的各个国家都通过立法制定了《国旗法》来保护和维护国旗,从而维护、捍卫国家的尊严。美国人对国旗崇敬而不崇拜,恭敬而不神化。在美国,个人焚烧垃圾是违法的(违反环境保护法),即便在自家后院焚烧枯树枝也违法。然而,使人惊讶和奇怪的是焚烧国旗竟然不算违法!这不该是美国人如此爱国以至于滥用国旗的外延吧,真是匪夷所思。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大地普遍发生“烧国旗”事件以示反战。1969年,美国最高法院在“斯得特诉纽约州”的案例中,以先例的形式得出“任何州不得因人非议国旗而对其处以刑事处罚”,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国旗保护法,将焚烧国旗定为非法。可仅仅数月后,最高法院竟宣布:“美国国旗代表的权力之一,就是焚烧它的权利。”国旗保护法因违宪而无效作废。既然国旗法保护维护国旗的人,作为法律也应该保护违反国旗法的人,这正如刑法既保护受害人和守法的人,也要保护违反刑法犯罪人员的法定权利一样。

从20世纪90年代起,又有人不断提议修改宪法,主张禁焚国旗,遗憾的是,反反复复的禁焚国旗改提案一直持续到2005年,都没有通过国会两院的三分之二的票数。这是一个长期争论而没有结论的话题:美国国旗是自由主义精神的象征,还是实质?很多自由主义者认为美国国旗只是美国精神、尊严和荣誉的载体,而真正不可亵渎的是美国人崇尚自由主义的内涵,这不是用它的载体可以代表的。虽然反对禁焚国旗的自由派认同禁焚国旗是一种保护美国尊严的举动,但是他们认为:对国旗最大的侮辱就是放弃人们“侮辱”它的权利。而主张禁焚国旗的保守派除了要唤起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意识以外还注意到,现在美国人往往已经没有了过去“反战”等政治念头,更像是某种恶作剧的行为,比如,曾经有人只是为了换机油,顺便就烧了一面国旗。

美国法律上叛国罪往往比谋杀罪更为严重,但却没有颠覆政府罪。亵渎国旗虽然是一种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往往表现的是一种绝望,或者发自内心的期望,并未损害公共利益,因此可以看做一种普通言论自由中的“言论”范围的拓展。看来判断爱国的标准,还是着重于国家实际利益,而不在乎对政府表达不满的某种“小儿科”举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明文规定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只要公民的言论和行为没有构成“clear and present danger”(明确和即刻的危险)。可能有些人会问:把亵渎国旗和这种言论自由联系在一起不荒唐吗?其实只要换一个角度想想,任何东西太过于神圣也就必定产生神化崇拜,不妨试想如果把国旗作为一种神符,岂不更荒唐?用焚烧国旗的方法发泄私愤的确是一种亵渎,是不爱国的表现,但是基于美国的自由主义精神,每一个美国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即使某些表达方式令人憎恶。 一个连国旗都让烧的国家,还烧国旗干吗呢?

世界上多数国家是民族基础上的国家,往往有民族这个联络,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没有天然的民族基础,只能靠理想维系。国家的概念可以不尽相同,可以说,在扮演“国家钢筋” 和“社会水泥”作用的爱国主义教育中,美国国旗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美国人的历史自豪感

来美国之前听说美国人特爱炫耀自己的历史,煞是费解。美国是一个基本上没有什么历史的国家,从建国算起只有二百二十多年,即便从1607年,英国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算起也仅四百年,有什么可自豪可炫耀的?当笔者踏上美国的领土,游览了二十个州的城乡后,着实领略了一番美国人的这种历史自豪感。

目前,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着57座国家公园,327处自然和历史名胜地,1.2万个历史遗址和其他建筑,还有8500座纪念碑和纪念馆……正因为没有多少历史,美国人才看重自己那点滴单薄的文化遗产,才念念不忘自己那段不长的历史经历,才处处展示自己那些不凡的辉煌足迹。美国人是怎样表现出他们珍重和炫耀自己历史的呢?以笔者所见,美国人的历史自豪感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专业历史博物馆曾面。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几乎都有当地历史的博物馆,它们大多分别附属于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学校、宗教机构或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基金会之类。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博物馆当属位于首都华盛顿特区的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

首都华盛顿特区堪称博物馆之都,整个市区大约有70座博物馆,其中不乏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一流博物馆。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在1876年美国建国一百周年纪念博览会展品基础上建立,1964年开放,当时称国立美国历史与技术博物馆。该博物馆是一座5层白色大理石建筑,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包括车间、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档案馆和其他围绕会议大厅的辅助建筑,如书店、礼品店、餐厅、冰激凌吧和邮局。该博物馆从美国独立战争结束至今,收藏了美国历史文物和工艺技术发明的实物资料,其中有1935年打捞上来的独立战争中沉没的美国最早的军舰“费拉德费尔”号,华盛顿戴过的假发、穿过的军服、使用过的佩剑和成套餐具,杰弗逊起草《独立宣言》时用过的办公桌,1806年的第一台缝纫机,1829年的打字机,1861年的报纸印刷机,1879年的汽车,1886年的第一台联合收割机,1892年出现的汽油拖拉机,贝尔发明的电话机原型,1812年第二次对英战争中飘扬在麦克亨利堡上空的14×10米的大星条旗,历届第一夫人的礼服、服饰及真人大小形态逼真的蜡像,18世纪邮局模型,还有邮票7.5万种。整个陈列从First Ladies(第一夫人)的政治作用和公众形象到Information Age(信息化时代)的人民、信息和技术,以其丰富性和多样性的面貌反映了各国移民到达美洲大陆后艰苦创业、开发技术、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国的历史。

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使笔者感触最深刻的不仅是多达1700万件的珍贵藏品,自由钟是美国的国宝,伫立在费城独立宫北边的广场上,向世人诉说着这块殖民地演变成一个独立国家的历史更为惊奇的是这些珍贵藏品原件被如此完善地保存至今。究其原因,除了得益于美国本土上没有发生过外来侵略战争的洗劫和长期内战动乱的破坏以外,最重要的恐怕就是美国人的珍视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了。

二是历史遗迹和人文建筑层面。具有百年历史的文物对美国人来说已经是屈指可数的稀世珍宝了,由于没有多少人文古迹可以示人,美国人保护文物的意识就特别强,打造文物的心情就特别浓。在那些稍有历史的小城市中,为了保护市区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的景观和风貌,对建筑三层以上高度的建筑物的审批非常严格。

那些成就突出、贡献卓越的人,社会以多种形式彰显其功德,用以激励世人,引导青少年。历史名人塑像和纪念碑之类建筑物在市区的街心和公园随处可见,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中较著名的是首都华盛顿市内的华盛顿纪念塔、林肯纪念堂、杰弗逊纪念堂和罗斯福纪念公园,还有肯尼迪文化中心。旧金山金门大桥旁有大桥设计师施特劳斯的铜塑像,迪斯尼乐园中建有动画大王迪斯尼的铜像,旧金山的斯坦福大学校园内建有胡佛钟塔以褒扬成为总统的该校学生……

位于纽约市区的一位美国南北战争的英雄的塑像,市民在午餐时间坐在塑像下面休息用杰出人物命名地名、城市、街道、林地、公墓、公司、机场、学校以及各种场馆的现象非常普遍。据有关统计资料,用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第五任总统门罗、第十六任总统林肯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数量分别为28座、23座、19座、17座,美国50个州都有用总统名字命名的郡(县)或市。也不乏用其他名人命名的,如以教育先驱者命名的伯克利市。麻省的哈佛大学、首都华盛顿的乔治·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威斯康星大学的麦迪逊分校、科罗拉多河上的胡佛大坝等都是因人得名。

用知名人士、捐建者或创业者的名字命名公司、街区、楼宇、林地的情况同样相当普遍。如全世界最大的私有工商企业及娱乐业中心洛克菲勒中心,世界著名的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世界闻名遐迩的赫氏古堡和马克·吐温国家森林公园。美国的学校、乡镇把那些在两次世界大战、越战、朝鲜战争中阵亡的本校学生或乡民看作英雄,将其名字刻在石碑上,永久性地供后人瞻仰学习。

以伟人的生辰或事迹为法定节日,也是美国的一个特点。例如,1月的“马丁·路德·金纪念日”,2月的“华盛顿诞辰日”(总统节)、10月的“哥伦布纪念日”,美国保护历史,创造名胜,发掘名人,颂扬英雄,增强人文底蕴,培养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三是单位部门的企业文化层面。美国的众多政府机关都在主建筑物特别是入口大厅设立一个展示自己单位部门的历史发展和沿革的展厅或展廊之类,供游客、来访者参观、拍照。例如笔者曾经参观过的联邦最高法院、国防部、劳工部、联邦调查局和美国之音等,均设有这类“历史展览馆”,尤其是Pentagon(五角大楼)里的Hero Hall(英雄厅),为纪念独立战争以来的“最高荣誉勋章”获得者而设。这里挂着3000多块铜牌,上面镌刻着英雄们的姓名、籍贯和简历。还有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三位五星上将的“纪念走廊”,陈列着他们各时期的照片、军装、勋章、手枪以及他们所签署的命令等。

这种崇尚自己的历史并引以为豪的风尚在商业机构和其他社团中也极为普遍,尤其是大企业中。举世闻名的可口可乐公司在亚特兰大市中心建立了一座“可口可乐世界”企业史博物馆,馆内收藏展出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一千多种有关可口可乐产品的古董、纪念品、珍藏品、工艺品和历年大事记、历史照片,编年式的录像配以音响,引导人们跨越100多年的怀旧旅行。

为了展示美国汽车制造史并吸引游客,很多Mall(大型综合购物中心)里和旅游区的售货亭都是用老爷车或古式马车装饰而成的。例如亚特兰大市中心的著名地下商城,竟然还有古老汽车真品改装的商亭,立在旁边的解说牌子说明该车的制造年代。城市中的游览观光交通工具更是常常仿造成古董式的汽车和马车,旧金山还保留了一条车身基本上是木结构的古老有轨电车,除座位外,车身两边还有无遮无拦站位,只能让乘客靠立柱稳住身体,颇具刺激性。电车在终点掉头时,类似铁路机车的掉头转盘,所不同的是转盘为木制,需要两个人先将电车推到转盘上,然后转动转盘让电车掉头。

在美国广告和招牌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单词是“Since”,其后跟着“19**”的阿拉伯数字,表示这个企业建立于20世纪某年。笔者曾经见到一家小餐馆的招牌上写着“Since 1981”,20多年的历史就如此自豪了。笔者曾经在犹他州的一家餐馆就餐,餐馆的四壁琳琅满目地悬挂摆设着先民用过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主要以器具和猎具为主,展示了牛仔的好马快枪的性格风范,餐馆的装修布置像一座迷你型的西部牛仔闯天下的历史博物馆。

这种以史为荣的风气也影响和感染了中餐馆。纽约曼哈顿中心区有个叫上海滩的中餐馆。馆内四壁上挂满了20至40年代旧上海的照片和商业宣传画,内容主要涉及城市建筑、街道交通、风土人情、演员明星、文学作家、国共两党的军政要人。

四是学校教育和文化市场层面。美国历史学科教育在国家的政治、思想、学术和社会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少小留学生说最头疼的功课就是美国的历史,说是内容特别多,弄得头昏脑涨。如下几个作业题是笔者一个朋友的9年级女儿的作业:1.你是否同意林肯总统关于美国不能存活除非它解放全部奴隶的声明?请解释。2.为什么北方白人反对奴隶制,南方白人拥护奴隶制,但他们都感觉他们在为自由而战?3.自由对于黑人意味着什么?按中国的教学标准,这能算初中课程吗?由此可见《美国历史课程全国标准:探寻美国的经历》的分量和水平了。

美国“全国历史日”活动是以6~12年级的中学生为对象而举办的全国性历史教育活动,每年的参赛学生在50万~60万之间。每年的历史日都有一个主题,由“全国历史日”组委会选定,鼓励学生开展对世界、美国、州或地方史的研究。通过参加竞赛,培养了学生参政议政的公民意识。

反映美国历史的题材在文化市场也占有很大的比例。美国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纪念邮票中,涉及历史人物事件和文物古迹的内容占有相当比例。以2002年为例,该年发行了33套纪念邮票,其中纪念历史人物11套,古建筑2套,文物2套,古迹3套,占总数的55%.1999年发行了十套共计150枚“世纪之庆”邮票,由集邮杂志组织选举产生,十套共计150枚,全面展示美国百年历史上发生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体育、文艺等重大事件。

Quarter(25美分)在美国流通硬币中居发行面值总额第一位。从1999年起美联邦储备委员会开始发行背面图案代表各个州的新Quarter,以各州加入联邦的时间为序,第一枚Quarter为特拉华州,每年发行5种,连续发行10年,最后一枚Quarter为夏威夷州,于2008年11月发行。

美国人为什么如此珍重自己的历史?杰弗逊早在1784年给出了答案:“我们每人都是古老链条上的一环,人类历史上的善与恶都影响到我们,而我们的现状也将在未来影响我们的后代。对自己的根和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一无所知,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而最充分的个人发展和有责任感的公民权都建立在这两种意识之上。”

只有珍重自己历史的民族才是一个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美国并不因自己的短暂历史而放弃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做法。美国人在短短的几百年时间内把美国建设成世界上一流的经济、科技、军事和体育的大国强国,除了天赐优良的地理环境和成熟稳定的社会制度以外,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历史价值观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她孕育了强烈的“美利坚民族意识”,激活了崇尚“从白手起家直至奋斗成功”的社会风气。美国人的历史自豪感正是他们历史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他们把国家的未来,看作光芒万丈的朝阳,决不睡在昨天的光荣里,在这样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驱动下,他们迎接每一个黎明:今日新,明日新,日日新。

美国人的生命价值观

越是发达的国家,在爱惜人的生命方面做得越周到细致。美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国家。从日常社会和战争环境两个方面来观察美国人的生命价值观可能颇具一般性意义。

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惜命理念

在指导、规范和约束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各种标准中,凡是涉及生命安全、卫生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标准均为强制性标准,是各国国家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的参考依据,都属于法规法律的范畴。美国这方面的国家标准普遍比发展中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都严格。美国新药从研制到批准生产需要8~10年。联邦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审批一个新药一般为2年,申报的新药最后通过审评的仅占1/4.《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是美国关于食品和药品的基本法,经过无数次修改后,已成为世界上同类法中最全面的一部法律。感冒冲剂之类的药品在美国只能算饮料,生发精之类归于化妆品。联邦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联邦动植物卫生检疫局(APHIS)的严格规定不但极大地限制了入境动植物食品的来源,而且禁止旅客携带未加工制熟的农副渔牧食品入境。笔者赴美时为朋友带了一些干蘑菇和干鱼片,当飞机将要抵美着陆时,机组人员要求旅客填写是否携带动植物食品入境的海关申报单,笔者不懂其由,问旁边就座的一位进出美国边境的常客,得知美国法律极其复杂。为了避免遭受巨额罚款,在她建议下,笔者在入关时选择了机场垃圾箱,将已经带到美洲大陆的食品偷偷扔掉。

涉及职业安全的美国政府机构,如职业安全健康局、职业安全健康复审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矿山安全健康局、环境健康科学院、国家环保局、职业安全健康研究所、国家消防协会等在保障公民职业安全职责中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美国绝少有重大生产事故的发生,在交通和安全事故中如果死上几个人,就会轰动全国。美国所有公共建筑物中都设有布局合理的Emergency Exit(紧急出口),这是准许建筑物开放的基本要求之一,哪怕是一家杂货铺和小餐馆也须具备,没有消防局的验收批准不能营业。笔者一位朋友带着刚入境美国的小学生儿子在超市购物,儿子既调皮又不懂英文,推着购物车不小心撞上了紧急出口大门上的红色扶手,那扶手是一个门闩兼报警开关,上面有推动此扶手将会响起消防警铃的警告提示,一时间消防警铃声响大作,顾客驻足纷纷投来警觉观望的眼光,商场保安人员迅速赶来了解和处理了该事件。

美国的很多简单商品的使用说明书上,纽约市老式建筑物上的火灾逃生楼梯比比皆是,成为纽约市建筑的一个独特风景内容详尽、花样百出、十分可笑,例如某种电锯使用说明写道:“请勿用手阻止运转。”某种安眠药片使用说明写道:“警告!服用后可能会反应迟钝。”美国很多产品的安全性也十分周详,例如,单相电源的火线和零线插头宽度不一样,无法混用,以防漏电;儿童指甲刀的刀口处有一塑料保护栅,可防止过量剪切指甲伤及皮肤;美国劳动保护用品的品种和质量也堪称世界一流。

笔者在美国参加驾照笔试前,到当地州交通局领取了一本Driver Book(驾驶员手册),自学交通规则和驾驶常识。这本小册子的最后一页写着:“如果遇上有人劫车时,请放弃你的车,因为车是有价的,而生命是无价的。”不少场合都有类似的告诫,都不鼓励“人卫(为)财而死”,据说有家连锁店,遭歹徒抢劫,一店员奋起反击,经过一番搏斗,不仅保护了商店财产,还将歹徒捉拿归案。这等光辉事迹按说应大加表彰。可是,这位“英雄店员”反而被店主解雇除名了。原因是,他的英勇行为违反了店规:遇到任何以抢钱为目的案件,除了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报警外,不得进行无谓的反抗搏斗,因为难免会造成好人或无辜店客的伤亡,这种损失不是收银机里那几个小钱可以换回来的。因此在美国绝少见到为了保护财产,赤手空拳与刀枪在握的歹徒对抗搏斗而献身的英雄,即便对于公有财产和职务责任,也倡导有条件的免责,而不是无条件的履责,这不仅更符合人道精神,也更适于经济运行中的成本效益原则。美国人如此爱惜生命,是不是到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极端自私地步呢?答案是否定的。去过美国或关注美国社会的人都会发现,美国绝少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斗殴凶杀事件(恐怖活动例外),更不会有歹徒从容不迫、大摇大摆地离开现场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很多“管闲事”的报警电话在案发第一时间就会打出去,而警察则出警神速。“9·11”一周年纪念日上午9时,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在纽约WTC(世贸大厦)遗址悼念死难者,场面感人,前市长朱里安尼等官员及亲属用了两个多小时逐个宣读遇难者名字,30多家媒体播放2700多个死难者的名单、画面或照片。政府还宣布,所有在“9·11”恐怖袭击中遇难的外国人,只要其亲属提出申请,都可成为美国公民,享受美国公民的一切优抚权利。当笔者1年3个月后参观现场时,仍然感到那种追思生命的气氛在弥漫飘荡。笔者在离现场数百米处看到世贸中心出现了一个“露天服装小市场”,很是纳闷,走近一看原来是一道“纪念栅栏”,在一块草坪的铁护栏上挂满了市民献给牺牲者和罹难者的T恤衫、运动衣、帽子等,上面画或写着国旗、红心、纽约警察局和消防局的徽标以及罹难者的姓名,施工现场周围的高大护墙成了“9·11”英雄墙, 上面除了警察和消防员的名字外,还挂满了WTC的历史照片。笔者与朋友驾车沿着曼哈顿的东河路过纽约大学医学中心时,见到在一空旷地上有一处简易建筑和用苫布盖着的类似巨型拖车的设施,朋友介绍说这是临时和移动的冷藏设备,用于保存“9·11”后在废墟中挖掘出来的尚需鉴定的死难者的残肢碎体。

纽约市世界贸易中心附近的一条街道的栅栏上悬挂满了市民献给罹难者的衣物、国旗、心形花环和留言条,以此表示悼念1995年制造了震惊全美的俄克拉荷马城联邦政府大楼爆炸案的头号恐怖恶魔麦克维在2001年被定罪和执行死刑。30个人包括受害人家属、媒体和麦克维邀请的人在现场见证了麦克维之死,另外300名死者家属通过闭路电视观看了死刑执行全过程,以告慰他们死去的亲人。虽然90%美国人民都认为麦克维的罪行十恶不赦,法官判决正确,但是媒体和社会上没有出现诸如千刀万剐、碎尸万段之类的血腥气味的复仇词汇,反而还有部分反对死刑的组织在举行抗议活动。透过美国法律的缝隙,似乎还看到爱惜生命的现象也延伸到对待死囚的事情上。美国人在战争中的“活命哲学”

曾有一些文章描述:朝鲜战争中美军个个都是信奉“活命哲学”的“老爷兵”和“怕死鬼”,他们上战场之前都在衬衣上缝了一块写有中文“我投降”的白布,还学会了用汉语说这句话。看过东方民族战争作品的人或许还记得,士兵出战前腰间系有一枚手雷或手榴弹,用来在被俘时与敌人同归于尽。在东方人眼里,英雄形象常常与舍身捐躯的烈士壮举相提并论;在美国人看来,战斗英雄无需以献出生命为代价,战争并不以胜败论英雄。美军士兵相信,如果在战场上陷入困境,一定会有人不遗余力来拯救他们;美军士兵知道,如果不幸为国捐躯,他们的名字一定会镌刻在家乡市镇、念过书的学校,甚或全国性的纪念碑上;美军士兵懂得,如果力量悬殊、抵抗无效,做了俘虏也会得到家人和国人的尊重,一旦被解救或被释放后,总统还会表彰他们为英雄。美军的作战信条是,一场战斗的结果决定不了整场战争的结局,为了走向最后的胜利,要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守不住就跑,跑不了就投降,但不能出卖别人。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人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认识。在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里,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不成功便成仁”的狭隘古训。

美国人承认对作战人员伤亡承受能力脆弱有限,其中社会的承受力要大大低于军队的承受力,而前者的影响力又远远超过后者的影响力。只要在国家采取的战争行动中超过了伤亡可容度,社会反战舆论就会比军队厌战情绪来得猛烈和震撼。因此美国人把降低人员伤亡看得重于作战效率,在制定有关作战原则和作战决策时,美军强调较多的是“击败”而不是“消灭”敌人,原因就是避免过分歼灭敌方有生力量时,遭遇更强烈的抵抗而付出过重的伤亡代价。

1995年,联合国维和部队派遣的一架美军战斗机被塞尔维亚军队的导弹击落。由于前南方面只找到飞机残骸,美方判断飞行员奥格拉狄可能还活着,积极准备营救方案。克林顿总统特许,一旦发现奥格拉狄的踪迹,地中海舰队可以立即行动,不必总统批准。军方将情况通知了奥格拉狄的父母,并为他们开通一条800免费电话专线,以便他们随时联系了解进展情况。29岁的奥格拉狄跳伞着陆后,迅速掩埋了伞具,藏身在一个灌木林中,躺了将近5个小时,躲过了塞军的搜索。他在以后的几天里,耗尽了应急食品,吃昆虫和青草,喝雨水,昼伏夜出,寻找最佳营救地点。6天后,当地凌晨2点,一名飞行员同伴收到他的无线电呼叫代码,巡逻的空中预警机立即确认奥格拉狄的精确定位。克林顿总统随即亲自打电话给奥格拉狄的父母,告诉他们儿子还活着,救援行动已经开始。凌晨5点,40架飞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包括着陆营救任务的直升机、近距空中支援的直升机、掩护机队、监控敌方地空导弹和其他部队武器调动的各类飞机以及40名训练有素专门执行敌后营救任务的特种部队士兵。两个小时后,直升机在准确位置的林中空地降落,奥格拉狄在陆战队员保护下登上直升机返航,两枚地空导弹袭来,但是没有命中,救援直升机在航空母舰上安全降落。奥格拉狄经过健康检查和几个小时的休息之后,克林顿总统和他通了电话。总统称赞他的机智和英雄行为说,整个国家都为之欢欣鼓舞。奥格拉狄说,参加救援行动的人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他还说:“总统先生,我只想说一件事,那就是,美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上帝保佑美国。”克林顿总统对于一个飞行员的营救工作如此用心,因为他是美国三军统帅,也因为他知道美国民心。

美军在海外作战阵亡的官兵,凡能找到遗体的,哪怕是几十年以前的遗骨,政府都要用军机隆重运回国内安葬。美国几乎把所有在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战,直到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阵亡军人名字刻在各个地方的大理石或纪念碑上,以示对他们的永志不忘。例如二战和越战的阵亡者就全部刻在夏威夷的二战纪念碑和首都的越战纪念墙上。首都华盛顿郊区的阿灵顿国家公墓是全国130 多座国家公墓中最著名的一座,里面埋葬着自南北战争以来的26万士兵遗骸,存放着7000多人的骨灰,其中包括前总统肯尼迪、马歇尔将军、遇难的“挑战者号”宇航员以及中国抗日战场上名声大振的美国空军“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的等。公墓内绿茵草地上,竖立着一个挨一个连成一片的雪白无瑕的墓碑。尽管这些墓碑既小又简陋,但排列得十分整齐,看上去宏伟壮观。站在这里,人们感到的不是悲凉,而是一种雄浑的力量,国家之魂的感召力。公墓内还有一座无名战士墓,里面葬着3位有代表性的身份未核实的士兵,墓碑上刻着“这里安息着一位士兵, 无人知晓他的姓名”,在美国人眼里,无名战士象征着为保卫国家而战死的所有军人。在美国军人心中,能葬在这里是至高无上的荣誉。美国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客观地讲美军是一支能打仗的队伍,但原因并不是兵士喜欢打仗,而是国家需要他们上战场。能打仗的基础是美国人传统的爱国精神,能打仗的动力是国家和社会对军人职责的崇敬、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和对他们生命的爱护。

阿灵顿国家公墓的美军为无名战士墓守灵。无名墓是最神圣的地方,专门有仪仗队24小时守卫,夏季每半小时换一次岗,冬季每一小时换一次岗。形式庄严的交接班仪式,节律准确的21 秒钟21步地来回折返的步伐每天都吸引了无数游客美国联邦政府14个部中有个不太出名的部,叫做“退伍军人事务部”,与其他部相比,似乎机构不大,事务不多,但是联邦政府将退伍军人事务的管理单独列为一个部,可见重视程度。每年10月的第四个星期一的Veteran's Day是退伍军人节,俗称老兵节。该节日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日。1954年6月1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一项国会法案,将停战纪念日更名为退伍军人节,定为美国全国性节日。从此每逢这一天,美国总统和各州州长都要宣布向全体美国退伍军人致敬,缅怀他们在战争期间的功绩。这一天,到处旗帜招展,退伍老兵纷纷集队游行,在阿灵顿国家公墓无名战士墓前还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可见伤兵、受俘人员和退伍老兵都颇受政府和国人的优待尊重。然而,布什总统内阁的国防部长却犯过一个大错误,拉姆斯菲尔德在给伊拉克战争中1300名阵亡的军人家属的每一封慰问信中没有亲自签名,而是采用印刷签名。不管总统和他本人怎样解释,这个“忽视”和“粗心”与以往的政府关爱军人生命的行事作风极为不谐,美国人认为这是“轻视”“粗鲁”和“冷漠无情”的表现,在全国引起了愤怒指责的轩然大波。“挑战者号”宇航员

的墓碑

美国人生命价值观的渊源和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持久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美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已在美国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它不仅渗透在大多数美国人的思想深处,从而影响到美国人的性格、习惯和情绪等心理品质,造就了美国社会以个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文化。它强调个体价值与个性,主张个人自由与权力,使美国人形成了对个体生命问题特有的价值观念。反映在战争领域,这种人本主义观念便表现出一种对人的生存权利和生命状态的格外关注和极端追求。

在美国大约有85%的人自称相信上帝,70%的人参加宗教组织,40%的人每周去教堂,有30多万座教堂遍及美国城乡。美国宗教信徒认为在受基督教影响之前,人的生命都是极不值钱的。耶稣基督为人类在看待生命的价值观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某篇文章中提到,一个世纪之前,一位信仰宗教的工程师问他的学生说:“什么是矿坑中最宝贵的东西?”在学生们列举了各式各样的矿物之后,他修正说:“矿坑中最宝贵的是矿工。” 宗教伦理使人们开始拥有一个观念:我们不再是我们自己的了,而是被耶稣基督的圣血所赎买拯救回来了的,并且这份恩典是任何金银所无法取代的。崇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宗教伦理对美国在传统文化土壤中滋生的个体生命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是个没有理由怀疑的潜在意识和历史情结。

美国政府和人民为什么如此执著忠诚地对待难以计数的死难公民包括在其国内的外国侨民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把人的生命价值看得至高无上。其次,这种祭奠和慰藉,对死者本人并无什么重大意义,但对每个生者却会产生巨大的心灵效应,激励他们的爱国情绪。他们由此深切地感受到为国努力奋斗,即使付出生命也是值得的。因为政府、社会、全体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留下的家室也不会因他们本人的亡故而遭受遗弃和苦难。“9·11”以后在纽约世贸大厦的废墟和乱石堆中挖掘出来的残骸碎骨中,科学技术专家耐心地用先进的鉴定分析仪器,检测和分辨出每一个碎片骨骼属于哪一位死难者,将其送予死者的亲属保存纪念。这使得每一个公民侨民包括遇难者所属国的人民都深切地感受到美国人的生命价值观。美国政府和人民也是用这种生命价值观来感动和教育本国年轻人,一代接一代地激发公民的爱国热情和建设国家的无穷力量。

美国人的礼貌与公德

一位喜欢中国社会学的美国人曾经问过笔者:中国的共产主义道德与美国的社会公德有什么差别?笔者捉摸不透对方的寓意,虽然当时的谈话氛围很友好,但这个问题可真不轻松,笔者抱着不与美国人谈论政治等敏感话题的准则,以对社会科学不感兴趣为理由将话题转走了。

美国人交往常常不拘小节,即使与年龄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的人来往也是如此,如学生对老师、小孩对长辈常常以名字直呼,这在中国人眼中,简直有些“放肆”,其实这不过是美国人的直率性格的外在表现,比较而言,绝大多数美国人守法、讲礼貌而且有较强的公德心,在举手投足中都能表现出来。首先,美国人讲话“Please”开路,“Thanks”压阵,“Excuse me”顺嘴说,“Sorry”不离口,各种各样问候用语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不厌其烦。甚至家庭成员之间在早晨见面和上床睡觉前都相互问一声早上好,道一声晚安。在中国如果施行这种礼貌和客气,恐怕不少人会认为是“俗气”和“虚伪”,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访问过美国的人都感觉到,美国人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较高的道德修养。美国是推崇个人利益至上,个人自由神圣的国家,但美国也是法制秩序良好的社会,公民具有很高的公德标准,损人利己的唯利是图的人也有,但不是美国人的基调。美国的社会公德表现中,常为人们所闻的有: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废弃物,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不吵嘴骂脏话,当众不挖耳朵鼻孔,饭后剔牙时用餐巾遮住嘴,打喷嚏时背对旁人并用卫生纸或手捂住嘴,吸烟者进入公共室内场所,首先把香烟灭掉,对面行走(行车)相遇时相互礼让……亲身接触一下美国社会后,更有了深刻的体会。

笔者在刚到美国不久时,就曾经遇到一位妇女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子逛商店,他们走在笔者的前边,小男孩在先进入大门后将可自动弹回的门扶住,待他母亲通过后,见我紧随,就扶住门体不放手,示意让我安全通过,笔者赶快说了一声谢谢。美国人认为如果小孩子没有礼貌,那是母亲的烙印。母亲在孩子的品德教育上面往往负有比父亲和社会更大的责任。

笔者在许多场合惊讶地发现,如果在行进中踩到对方的脚或碰触到对方时,对方首先张口道歉。在中国人看来,这简直是整个“反拧”,一个美国人对此解释道:我如果能够踩到别人的脚,那表明他挡了我的路,他当然应该道歉。这是什么奇怪逻辑?话虽然这样说,但在实际发生“碰擦”时,几乎双方都向对方道歉。

美国的汽车不仅数量多,而且开得快。但美国的交通事故,无论是重大伤亡事故,还是轻微事故,若用全国汽车保有量作分母去除,其值并不高。究其原因,除了汽车占有的道路密度高和汽车出行率较低以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礼让行车”、“文明行车”的理念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里。经常看见司机在与行人或骑车人交汇时,主动摆摆手,示意让他们先行;汽车在通过有人值守的停车场出入口时,司机常常轻按一声喇叭,以示对门卫的敬意。

美国人既然不知道“集体主义”是个什么东西,那么公共场合一定秩序大乱吧,其实不然。在美国排队办事的地方很多,去银行邮局、乘坐公交工具、超市购物付款……美国人排队很有特色,第一,排队静悄悄,偶有两人讲话,也都轻声细语,不打扰旁人;第二,无需专职维持秩序人员,前后相邻者有一定间隙,不发生身体接触;第三,凡有一米线的地方,不越雷池一步,维护别人的隐私;第四,排队队形由架在可移动式栏杆上的引导绳索控制,没有固定在地面上的金属导向护卫栏杆。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驾车也有排队,一遇塞车,所有的车辆都放慢速度,前后保持几个车身的距离,循序渐进,没有人斜窜横穿、见缝插针地抢行,更无人占用紧急停车道。

如果说美国人有排队的习惯是因为资源富裕,可是在某些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美国人仍能维持常态的秩序就耐人寻味了。最有名和最典型的关于排队的真实故事,要数“9·11”事件后众多媒体都报道过的纽约世贸大厦排队逃命的情节。当时世贸大厦被袭击层以下的2万5千名生还者在消防员和警察的引导下,扶老携弱、沿级下楼、有序逃命。一位印度孕妇怀有7个月身孕,自南楼第78层安全走到地面。事后她说,最令她感动的是,那样危急的情况下竟没有失态地惊叫哭喊,没有发生互相推挤、踩伤挤伤的现象,大家都沉默地彼此搀扶着,一步步往下走。不少逃命中的同伴看到这位怀有身孕的妇女,都慢下脚步来帮助她。如果插队怎么样?笔者的朋友在邮局有过一次插队的经历,那是因为那个队形太松散了,而且远离服务柜台,以至于不像排队的样子。朋友一不留神走到了柜台前面,邮局职员客气地说“Please stand in a line”(请您排队)。朋友一回头,看见七八个排队者都以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好像他成了一个怪物,他尴尬至极,赶紧说了声“Sorry”,站到了队尾。排队的理念说到底,还是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在日常中的表现。

美国人社会公德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富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一次笔者在匹兹堡的一座大厦附近拍摄街景,在更换照相机的电池时,电池仓后盖不幸滚落于马路的排水沟里了。沟深只有十几厘米,但上面盖着一块硕大的石板,虽然透过石板上一指宽的漏水槽可看到那块纽扣大小的电池仓后盖,但没有工具无论如何也取不出来。由于它不是摄影器材的通用配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奈,笔者跑到大厦里求助于保安人员。那位保安非常热情,嚼了一块口香糖,取下随身的一支笔,吐出口香糖的胶体粘在笔尖上,跪在地上用两手指夹住笔杆,伸到槽缝中想把那舱盖粘出来,由于长度不够,一不小心,笔也掉了进去。他让笔者等着,一会儿,他拿回一根细长棍来,再次使用口香糖的胶体,终于把那舱盖粘了出来。至于那只失落的笔,他却不在意了。笔者连声道谢,他表示不必客气。

笔者一次在纽约乘Short Line(短线)巴士去西点军校自助旅游,下午返回纽约时,阴差阳错地误了最后一班车,旁边一个人告诉我,在附近的一个叫熊山的旅游区可能还有当天回纽约的汽车,可当笔者花了近一个小时走到那儿后,发现那儿也没有车了。此时天已经黑了下来,路上的车辆也不多了,笔者有点着急,听说附近还有火车可以当天回纽约,于是笔者又沿着黑暗的乡间公路跋涉。一辆小轿车在我身边停下,车窗摇下后,一位中老年妇女侧身问道:“先生,我能帮你什么吗?”当她得知我要乘火车回纽约时,告诉我当前唯一的办法是在一个叫A的地方乘汽车到一个叫B的地方,然后再换乘当晚9点30分的最后一班汽车回纽约。但是这里离A地相当远,她说着让我坐进她车里,开了约10分钟车程,将我专程送到A地车站。最后笔者终于在当晚12点回到了正在焦急等待的朋友家里。

还有一次,笔者一行6人开着一辆旅行车在大峡谷游览,在下山路上的一个拐弯处,避闪不及,车子右侧的前后轮胎全被路边尖锐的岩石扎爆了,一个备胎无济于事。由于朋友加入了美国汽车协会,俗称“三A”,该协会全国联网,为会员提供紧急支援,于是向他们电话求救,在报告了位置后,“三A”答复可以就近派一个拖车将我们的车拖到修车厂换胎,但是由于山路狭窄险恶,拖车无法掉头,必须自己想法将车开到山下的一个加油站后,才能开展营救。我们只得在路边等候同型号的车路过时求借一个备胎。我们终于等到一个同型号的车,车主是一位50岁上下的“白墨”(兼有墨西哥与白人血统的人),他不仅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还亲自动手帮我们换上轮胎。到了山下的加油站,朋友还给他的备胎,在口头表示非常感谢之余,朋友要付钱为他的车加满油。这位美国人却拒绝了,“不用谢我,应感谢上帝让我遇到了你。以后当你遇到有人需要你的帮助时,你只要伸出自己的手就行了。”

像这样心地善良,热情帮助有困难者的普通美国人随处可见。这是一种谦卑胸怀的助人为乐精神,不是以一种施主的态度来帮助别人,不求得到别人的感谢,反而感谢别人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他们做完这些雷锋之举以后,立刻“拜拜”,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地址和电话,日后无法联络。他们心甘情愿,没有丝毫个人目的,大概帮助了别人,他们的内心就会感到快乐吧。

美国人一方面乐于助人,另一方面也好管闲事,对一些有违公德的人经常做出一些批评,甚至是举报。一次笔者骑着自行车去图书馆。为了省事,将自行车停在大门口台阶的一侧。当时还左右看了看,虽然周围没有自行车和汽车停放,但也没有发现不允许停车的标志,也不妨碍别人进出图书馆的大门。但当笔者一小时后走出图书馆,发现自己的车座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下次请您将自行车放在停车场”,笔者顿悟,在此停车影响了观瞻。

美国市民的环保意识比较强,不仅不随地丢垃圾,还按时段按日期地分类丢垃圾。各大城市的垃圾丢弃、收集、回收都有严格的法律条文规定。纽约市电话黄页簿是免费赠送的,上面印着有关垃圾回收的条款以及具体操作办法,包括垃圾的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分类标准以及回收日期和精确的曼哈顿岛街区地图,用深浅不同的线条和色块仔细标明曼哈顿岛上每个地区的固体垃圾回收日。不同街区垃圾回收按单、双日安排。在回收日丢弃垃圾也要在规定的时段丢弃。曼哈顿的各种餐馆店铺,一律要按规定用统一的黑色厚塑料袋装垃圾,晚上放到街边,夜里垃圾车来收走。可回收的垃圾包括塑料、玻璃、金属、纸张。不可回收的物品有快餐食品包装盒、塑料托盘、塑料袋、汽油桶、电灯泡等。居民将可回收的物品放进深色塑料袋或者环卫系统统一设立的有Recycle字样的垃圾桶里。将报纸、杂志仔细打捆,摆放整齐。一些内含特殊物质的家电,如冰箱、空调等则需要打市政服务电话请专人来收取。废旧衣物在扔掉之前,必须洗净晾干并装入塑料袋。还有更细致的规定,如木材类垃圾,丢弃者需要先将其上的钉子拔除,再将其锯成小条才能扔到垃圾场。从交通工具中往车外路面上抛撒废弃物会遭罚款。这一条款在考驾照时,就出现在驾驶员手册中。公交与出租车上都有垃圾塑料袋挂在座位旁边。

是否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已经基本形成一种判别市民是否成熟而负责任的标准。美国市民举报别人违反垃圾回收法的事常常发生。一位律师讲过一件丢垃圾被举报的事件。他的一位朋友是一亚洲国家驻美的外交官太太。一天收到当地法院发来的一张传票,说她家被举报违反了垃圾回收法,将垃圾放在大门口。可是实际上她放垃圾的这一天,正好是美国的劳工节,是全国法定休假日。头几天的报纸上专门登了一则消息,让市民们在这一天勿将垃圾放在门外。而那几天,她又恰恰外出没有注意报上的消息。这就把她推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去应诉吧,那就等于放弃“外交豁免权”,将来要是遇到比这垃圾更重要的事情就会带来很大的麻烦。不去应诉吧,那就会缺席被审,还不知道后果会怎么样。这位律师朋友建议她既不应诉法律,也不蔑视法庭,不妨给法官写一封信,说明一下具体情况以及被告的外交人员身份,这样或许能取得谅解。后来法院没有给予答复,可能是接受了被告人的解释。不管案件结局是否不了了之,这位外交官太太应该能从美国民众对违法行为的“举报”中领教美国民众的公德意识和觉悟水平了吧。

虽然物质极为丰富,但是少有极端的物质主义,人们推崇诚实、正直、善良、礼貌、爱心等公德。这其中的奥妙在哪里?观察美国人的细微行为举止,结合美国的社会发展史,人们似乎可以发现其原委:一是出自宗教的传统影响。虽然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有宗教信仰,但美国文化已经深深地受到宗教浸染,上帝的爱心、宽恕、诚实等精神旨意已经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导准则;二是得益于美国社会相对稳定,历史上最近的发生在本土上的南北战争也已经过去140年之久,战乱造成的争先恐后的浮躁心理已经消失,政策和法律的连续性使得人们心安理得、情绪平稳;三是美国长时期以来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制度和广泛普及的大学教育,使得美国人普遍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由于美国人考大学不难,美国中学基础教育不是应试教育,重心并不在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在于人文科学、综合素质的教育,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品格方面的教育,如诚实爱心、独立自主、创新思维等。例如,从家长到学校,对小孩子有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不能麻烦别人。科学知识的主要部分都在大学阶段,中学数理化学的教学深度和难度都远远低于中国中学的相应年级水平,因此美国基础教育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塑造人格的教育。为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美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规定,学生在高中毕业前必须完成规定时间的社区服务,否则不能毕业。这些举措使得美国整个社会的文化修养层次提高,使得整体上美国人在行为举止、公益观念上具有较高的水平。

公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个人意愿和社会公德是相辅相成的。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都不相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环境养育着不同的人民,因此各个国家的社会公德标准不同。在世界进入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时代,面对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向一些发展中国家输出,公德观念也在向发展中国家渗透。应当承认,很多公德的内涵不属于什么主义和什么阶级的独有标准,它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公共或共同标准,反映了一个国家公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

美国的社会救助二三事

中国粮票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已经作古,可是,当今美国也有着令人玩味的美国粮票——Food Stamp(食品券)。美国联邦政府为了对穷人购买食品提供救助,1964年颁布食品券法。这种食品券就是有面值的美国“粮票”,按照联邦政府对食品券计划的最新修改,每个社会底层公民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成为受惠群体,一个家庭每月可直接得到200美元的食品券。美国食品券计划其实是联邦政府的社会救助计划中的一部分。按规定食品券不能用作其他用途,也不能出售,它只能在政府指定的商店里用于购买指定的食品,这些食品都是一些维持基本生活的食品。但是在实际中,总有一些既懒又馋的贫穷美国人从其他途径得到一点经济来源后,就廉价变卖这些食品券。笔者曾经见到一个穷单身汉在乞讨之后,又在食品超市门口以八折的价格出售食品券,再用换得的钱去买啤酒、牛排等。不过随着E化时代的到来,美国政府已经宣布纸质粮票即将退休,取而代之的是信用卡式的电子粮票。

美国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社会保障体系在经历了始于罗斯福时代后的70年发展历程,已经日趋成熟。美国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社会保险(包括老年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三个方面。美国救助型的社会保障具有以下特点:

1.政府通过相应的立法,作为实施救助的依据,公民申请和享受社会救助是其依法应享受的权利,不附带屈辱条件,不同于慈善机构的“施舍”或“恩赐”,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初期的济贫和赈济。

2.社会救助的费用列入政府的财政支出,其资金来源于国家税收,个人不交纳保障费。

3.救助的对象为因失业或天灾人祸而陷入贫困的公民、弃婴、孤儿、残疾人、老年人。

4.救助的标准为低水平的,以维持生存为准。

美国的社会救助对象是以美国公民主体,在办理保险和福利事项时,他们必须出具“社会安全(保障)号”,因而在一般情况下,社会救助与非公民和非绿卡持有者是无缘的,然而,笔者在美国耳闻目睹的社会医疗紧急救助的两件小事却让人大开眼界。

笔者在洛杉矶有一位艺术家刘姓朋友,来美参加为期半年的书法绘画艺术交流。由于没有就业许可,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也没有办理任何保险。一天他与朋友一起喝香槟酒,开启酒瓶盖时,由于没按相关操作要求进行人身保护,不幸被爆飞出的酒瓶盖击伤了一只眼眶及眼球,顿时血流半面脸。朋友立即被送往一家公立医院的Emergency Department(急诊部)。在登记了姓名、住址和社会号后,进行了清创、检查、手术缝合及药物治疗等。此后接下来几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去医院检查治疗,总医疗费用累计超过3万美元。由于朋友当时是无收入的外国侨民,最后结账时,根据他的社安号查询其与经济相关的信息,包括工作、收入、纳税、贷款、存款等,认定朋友属于社会紧急医疗救助的群体,免除了全部医疗费。

如果说笔者的这位刘姓朋友能享受社会紧急医疗救助是得益于他有合法短期逗留的侨民身份,那么笔者的另一位非法滞留美国的陈姓朋友居然也能获得类似的救助,更令人难以相信。

笔者的陈姓朋友来美参加短期商务活动后,超过了美国当局批准的滞留期,在新泽西州近纽约一个小城市的中餐馆非法打工。一天中午,他突然下腹剧痛,脸色蜡黄,蜷曲躺在厨房地上。两位厨师立即将其送到当地的一所小型公立医院,说来也怪,到了医院什么症状都消失了。医生在做了些一般性的检查后,无法做进一步的特殊检查,最后出具了一纸报告,怀疑为Kidney stone(肾结石),告诉他以后如遇腹痛、发烧、血尿或呕吐时,再来就诊。此次看病医院没收任何费用。

以后几个星期虽然陈姓朋友没有任何上述症状,可是他总是不放心。到底有没有潜伏的重大疾病?这给他心理上造成了压力,因为美国的医疗费用之高在国内就有所闻,不用说肾结石,就是急性盲肠炎的手术费用也能将人摧垮,除非加入医疗保险。但对非法打工者来说,各种保险和福利都是不可能有的。如果确有潜在的大病或急病,必须马上打道回国,否则一旦发作就来不及了。

陈姓朋友有一位表姐在纽约大学医学院工作,她告诉朋友医学院的附近有一所公立医院,设有一项政府资助的专门救助贫穷人的计划项目,具体实施细节不清楚,只知道急诊部在夜间12点过后,对无住址、无工作甚至无合法居留美国身份的贫穷人均可以提供无偿的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急诊服务)。于是朋友和他表姐决定去试一试。一天午夜,表姐带着佯装腹部急痛得他去了这家医院。在急诊部登记处,医院工作人员询问和登记了他的个人信息,在姓名栏胡编了一个,院方也没有让他出示Photo ID(带有照片的身份证,例如护照),性别、年龄和种族如实填写了,工作栏填的是Unemployed(没工作),其他栏如母亲姓名、出生日期地点、宗教信仰、担保人情况、社会安全号、纳税号等栏全部空着,正当他们吞吞吐吐地编造住址时,登记员却说“算了,说说你的病况吧”,看来医院并不介意被救助者一定要提供翔实的个人信息,就这样,他这个病人算是被医院接受入院了。在做了体温、脉搏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测试和记录后,朋友被转交给医生那里。医生首先看了第一家医院的诊断报告,在给他做了普通体征检查后,决定给他输液(葡萄糖加生理盐水),当肾脏充盈后做了胸腹部X射线检查,结果为阴性。医生们相当负责,他未提出任何要求,在继续输液和留观后,又进行了胸腹部的CT扫描检查,最后结果仍为阴性。至此他在医院里已经待了一天一夜,输液用掉了5袋1000毫升的吊袋。最终医生出具了一纸无异常发现的诊断书让他出院。在出院通知书上支付金额一栏中,赫然打印着“$0.00”,至此朋友先前始终把握不准,唯恐医院不认可他是个穷人,秋后追他算账的心总算落地了。据朋友表姐估算这次留观检查费用不会少于5000美元。

在美国这个国度里,传统文化极为推崇“白手起家”的自立精神,但政府仍以多种形式为那些有临时或永久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尽管大多数美国人都有某种形式的健康保险,可是还有不少人买不起保险。美国面临的一个最麻烦的卫生保健问题是为那些既买不起医疗保险又无资格享受医疗补助和老年保健医疗的人提供医疗服务。据估计,每七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人在一年内至少有部分时间没有医疗保险,他们可能是失业者、有工作但无医疗保险者或者生活刚好略高于贫困线者。他们往往无法享受预防疾病的常规保健服务,但是可以去公立医院接受紧急治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