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成章的成语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4 19:28:10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出口成章的成语故事

出口成章的成语故事试读:

前言

所谓成语就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是历史的产物和文化的结晶。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语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们口头常用的习惯用语,它来源于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诗词曲赋等,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文化等许许多多方面的知识,是中华民族语言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通过成语这座特殊的桥梁,青少年可以学到更丰富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和文化修养。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成语的精练和精辟与故事的生动和形象是统一的。青少年朋友学习成语,可以从读故事开始。只有了解这个故事产生的时代和反映的历史事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从故事中概括出来的真正含义。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并通过它丰富自己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自己的自豪感。

为了帮助青少年增强学习成语的兴趣,提高运用成语的水平,我们编写了这本《出口成章的成语故事》,希望这本书能让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和高超的智慧,能够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以及心灵的滋养,并使学习成语、掌握成语成为一个轻松的过程。

爱屋及乌

释义爱某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非常喜爱某人,从而连带爱及和他有关的人或物。朝末年,纣王穷奢极欲,残暴无道,西方诸侯国的首领姬昌商决心推翻商朝统治。他积极练兵备战,准备东进,可惜还没有实现愿望就逝世了。姬昌死后,他儿子姬发继位称王,世称周武王。周武王在军师姜尚(太公)及弟弟姬曰(周公)、姬奭(召公,奭:shì)的辅佐下,联合诸侯,出兵讨伐纣王。双方在牧野交兵。这时纣王已经失尽人心,军队纷纷倒戈,终于大败。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军攻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墙壁篱笆。这意思很明白: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么样?”太公说。

武王认为不能这样。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无罪的,让他们活。应当把有罪的人都杀死,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

武王认为也不行。这时周公上前说道:“我看应当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君王不应偏爱自己旧时朋友和亲属,要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从此安定了。

武王照周公说的办,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民心归附,西周更强大了。

安如泰山

释义像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形容事或物的根基十分稳固。乘,字叔,古淮阴(今淮安)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枚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bì)府中担任郎中。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一直觊觎(jì yú)中央政权,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自己的地位比泰山还稳固。”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反叛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投奔了梁孝王。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的下场。这场叛乱只维持了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显示出远见卓识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就死于途中。

按图索骥

释义索:寻找,觅求。骥:好马。按图像寻求好马,比喻做事拘泥于成法,不能结合实际,灵活变通。现在也用于按照线索去寻找人或事物。阳,春秋时秦国(今山东)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孙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己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商很差,他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着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百步穿杨

释义百步以外,能射穿选为目标的杨柳树叶子。比喻射箭或射击的技艺高超,引申为本领非常高强。起,(今陕西县东北)人,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白秦国名将。

一次,白起领兵前去攻打魏国。有个名叫苏厉的谋士获悉后,赶紧去见周朝的国君,提醒他说:“如果魏国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原来,这时周朝的国君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已没有管辖权。魏国如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胁也更大。周天子问苏厉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派去的人给白起讲了下面的故事。

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彩声。潘虎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为了显示自己的功力,决定射百步外的柳叶,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嗖”的一声射去,箭镞正好射穿这片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强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柳叶。这一来,喝彩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彩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地说:“嗯,有了百步穿杨的本领,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那人平静地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善于射箭而不善于休息,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

白起听了这个故事之后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

百折不挠

释义折:挫折。挠:弯曲,屈服。不管受到多少挫折都不屈服。形容意志坚强。玄,字公祖,东汉睢(suī)阳(今河南商丘)人。他性情刚桥直,疾恶如仇,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

桥玄年轻的时候在本县当功曹。有一次,豫州刺史周景来到睢阳,他向周景揭发了豫州“陈国相”羊昌的罪恶,请求周景派他去查办。周景同意后,桥玄首先把羊昌的宾客全部抓起来,详细调查羊昌的罪行。羊昌的靠山、当朝大将军梁冀知道这个消息后,派人飞马送来书信搭救羊昌,周景也接到圣旨,要他召回桥玄。桥玄退还书信,加快了办案的速度,终于使羊昌受到惩罚。桥玄也由此出了名。

汉灵帝时,桥玄当上了尚书令,他掌握了太中大夫盖升仗着与灵帝有交情,在做南阳太守时大肆收受贿赂、搜刮财富的事实,就向汉灵帝上奏,要求罢免盖升,抄没他搜刮来的财产。汉灵帝不但不查办盖升,反而升了盖升的官。桥玄心灰意冷,于是托病辞职,回了老家。

桥玄在京城任职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十岁的小儿子在门口玩,突然有三个强盗劫持了孩子,冲到楼上,向桥玄勒索财物。消息传开,校尉阳球同河南府尹、洛阳县令带兵包围了桥玄的家。阳球等怕动手时伤了孩子,不敢进攻,桥玄大声喝道:“强盗无法无天,难道能为了我的孩子而放纵这些恶贼吗!”阳球等在他的催促下发动进攻,杀死了强盗,他的小儿子也因此而丧生。

桥玄死时,家里没有什么遗产,殡葬也非常简单。他坚毅果断、勇往直前的精神,受到人们的赞扬。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在《太尉桥公碑》中评价他说:“他的性情严肃,嫉恨奢华,崇尚俭朴,有百折不挠的气概,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决不改变自己的意志。”

背水一战

释义背:背向着,背靠着。背靠着水作战,后无退路。比喻决一死战。信,淮阳(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韩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公元前204年10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率领汉军迅速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不厌诈

释义厌:厌弃,排斥。诈:欺骗对方。兵:用兵打仗。用兵作战时可以尽量多地使用欺诈的策略和方法迷惑敌人。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公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国的盟国曹国和卫国,声称只有他们与楚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您什么都不缺了。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jǔ)、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不寒而栗

释义栗:打战,发抖。指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纵,西汉武帝时,河东(今山西夏县)人。是西汉中期以严义厉手段打击豪强地主的著名“酷吏”。

义纵的姐姐义姁是个医生。她因医好了皇太后的病,得到了皇太后的宠爱,义纵也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任用。他先在上党郡一个县任县令,后又升为长安县令。他在任职期间,能够依法办事,不讲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权有势的人,当地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变。汉武帝认为他很有才干,就调任他为河内郡都尉,后又升为南阳太守。

当时,南阳城里居住着一个管理关税的都尉,名叫宁成,这人很残暴,利用手中的权力横行霸道,百姓们都很害怕他,甚至连进关、出关的官员都不敢得罪他。人们都说,让宁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给狼管。宁成听说义纵要来南阳任太守,有些不安。等义纵上任那天,他带领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边迎接义纵。义纵看穿了宁成的意图,对他不理不睬。一上任,义纵就派人调查宁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统统杀掉,最后,宁成也被判了罪。这样一来,当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为也有劣迹,吓得逃离了南阳。

后来,汉武帝又调义纵任定襄(在今内蒙古)太守,那时,这个地区的治安很混乱。义纵一到定襄,就将监狱中二百多个重罪轻判的犯人重新判处死刑,同时将二百多个私自来监狱探望这些犯人的家属抓了起来,以他们想要为犯人开脱罪行为由,也一起判处死刑。那天一共杀了四百多人。尽管那天天气不冷,然而,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发抖。

义纵执法严明,但也存在肆意残杀的问题,因此司马迁《史记》把义纵归入酷吏一类。

不求甚解

释义甚:过分。原指读书不要去钻牛角尖,不要刻意于一字一句的解释。现多指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深入理解。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陶辞赋家、散文家,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的家乡浔阳一带水旱灾害连年不断。陶渊明靠着微薄的田产,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过着非常艰难的日子。

尽管如此,陶渊明也不羡慕荣华富贵的生活,只喜爱清静闲散的田园生活。他一面耕田,一面读书写诗,不仅不觉得苦,反而自得其乐。

大概二十八岁那年,陶渊明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文章开头的大意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何等样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但对所读的书不执著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他去喝。而他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才疏意广

释义疏:粗疏。广:广大。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融,字文举,东汉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建安七孔子”之首。

孔融十六岁时,山阳人张俭因为揭发中常侍侯览的罪行被四处通缉。张俭逃到山东时,来投奔孔融的哥哥。孔融的哥哥见张俭窘迫,就收留了他。后来事情泄漏,张俭走脱,孔融全家被抓到官府。孔融说:“收留张俭的是我,应当治我的罪。”孔融的哥哥见弟弟为自己辩护,便不甘示弱地说:“收留张俭的人确实是我,不是我弟弟的错,请治我的罪。”孔母说:“责任应该是我这个做长辈的,你们治我的罪吧。”官府听完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孔融当北海郡太守时,被袁绍人马围攻。从春天打到夏天,孔融只剩下几百士兵了,袁绍人马放的箭像下雨一样,最后双方常常短兵相接,孔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

孔融性情宽厚少忌,好士,喜欢提拔年轻人。他家常常宾客盈门,孔融说:“座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我就没有什么担忧的了。”

孔融为曹操所不能容,建安十三年被杀,死时才56岁。《后汉书》上说:“孔融抱负很大,志在靖难,可是才疏意广,所以没有成功。”苏轼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说:“以成败论人物,所以曹操被称为英雄,而孔融却被称为‘才疏意广’,真是太可悲了!”

残羹冷炙

释义残:剩下的。炙(zhì):烤熟的肉。指吃剩下的饭食和菜汤。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只是宠爱杨贵妃。天宝六年,玄宗下诏,以考试来选拔人才。

三十六岁的诗人杜甫正好在长安,听了这个消息很高兴。不料,考完后,主考官李林甫宣布无一人入选。李林甫回玄宗说:“天下的英才早被我们网罗光了,没有漏掉一个。”玄宗听了很高兴。

杜甫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十分苦闷。为了维持生计,他只得以“宾客”的身份,穿梭于达官贵人之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汝阳王府、郑驸马府、韦丞相府都是杜甫经常出没的地方。他常常陪着王公大臣诗酒宴游,大家喝得高兴时,写首诗助助酒兴;大家玩得高兴时,写上首赋助助游兴,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九年。

在一首诗中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每天一大早就去敲富人的家门,每天晚上跟着人家的高头大马,风尘仆仆地回来。得到的每一碗剩菜和剩饭(残羹与冷炙),都饱含着悲凉和辛苦啊。”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又开始了更加凄凉的流亡生活。

草木皆兵

释义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了敌兵。形容人极度恐惧时神经过敏,疑神疑鬼发生错觉,稍有一点动静就惊恐不安。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fú)坚踌躇满志,公想以疾风扫落叶之势,统一南北。于是他率领九十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坚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的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濛濛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在西北风的吹拂下,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这么强大,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不久,苻坚中了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车水马龙

释义车来往不断,像流水一样;马挨着马,像游动的长龙一样。现形容车马往来繁华热闹的场景。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纪很小时就操东办家中的事情。她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干的人。

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皇后对她十分宠爱。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他把马氏封为贵人。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炟。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生活还是非常俭朴。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镶边。一些嫔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了特别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极普通的衣料,从此对她更尊敬了。

马皇后知书识理,时常认真地阅读《春秋》、《楚辞》等著作。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提出中肯的意见。但她并不因此而干预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动去谈论朝廷的事。

明帝死后,刘炟即位,这就是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因此,这件事被搁置在一旁。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

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老路呢?”诏书接着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衣服绿色,领和袖雪白,这比我们车上的强太多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晋爵呢?”

乘兴而来

释义乘兴:趁一时的高兴。趁着兴趣浓厚的时候到来。比喻高高兴兴地到来。徽之,字子猷,东晋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是大书法家王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他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约束,行为豪放不拘。虽然在朝做官,却常常到处闲逛,不处理官衙内的日常事务。

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隐居山阴(今绍兴)。他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倒也落得个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接连下了几天。到了一天夜里,雪停了。天空中出现了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处盛开着晶莹耀眼的花朵,洁白可爱。

王徽之推开窗户,见到四周白雪皑皑美极了,顿时兴致勃勃地叫人搬出桌椅,取来酒菜,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细酌起来。他喝喝酒,观观景,吟吟诗,高兴得手舞足蹈。忽然,他觉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声,那就更动人了。由此,他想起了那个会弹琴作画的朋友戴逵。

于是,王徽之马上叫仆人备船挥桨,连夜前往。他也不考虑自己在山阴而戴逵在剡溪,而两地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月光照泻在河面上,水波粼粼。船儿轻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都披上了银装。王徽之观赏着如此秀丽的夜色,如同进入了仙境一般。

王徽之不断催促着仆人把船开快点,恨不能早点见到戴逵,共赏美景。船儿整整行驶了一夜,拂晓时,终于到了剡溪。可王徽之却突然要仆人撑船回去。仆人莫名其妙,诧异地问他为什么不上岸去见戴逵。他淡淡地一笑,说:“我本来是一时兴起才来的。如今兴致没有了,当然应该回去,何必一定要见着戴逵呢?”

惩前毖后

释义惩:警戒。毖:使谨慎。指要从以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谨慎从事,今后不致再犯类似的错误。王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登基时间不长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周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岁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协助处理国家大事。

对此,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很为不满。他们到处造谣,诬蔑周公助理成王是想伺机废除成王,夺取王位。

周公是个待人诚实、豁达大度的人,听了这些谣言后,为了不招惹是非,便离开京都,住到外地去避嫌。

成王年小不懂事,还以为周公真的要抢权,便没有挽留,让他去了外地。

管叔鲜和蔡叔度见周公离开了成王,便暗中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发动叛乱,企图篡夺王位。周成王得到密告,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可谁也拿不出办法来。成王急得在宫中团团转,不知如何才好。

这时一个大臣建议成王应该快去把周公请回来。把周公请回来后,成王马上命令周公带兵东征,讨伐叛贼。经过三年的艰苦征战,叛乱终于被周公平息了。接着,周公又忠心耿耿地替成王料理了几年的国家大事,一直到成王长大成人后,才把政权交还给他,让他自理朝政。

正式接管朝政这一天,成王前往宗庙典祭祖先。在祭祀仪式上,成王对着他的文武大臣讲了话。他回顾了以往的历史教训,并说:“我一定要从以前所受的惩罚中吸取教训,小心谨慎地办事,以免再遭祸害。”

唇亡齿寒

释义亡: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寒冷。比喻两者相互依存,利害相关。秋时期,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春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就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果然,虞国国君见到这两门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摧枯拉朽

释义摧毁枯草,折断朽木。比喻迅速摧毁腐朽的事物。晋末年,琅玡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的扶持下在建康登上皇东帝的宝座,成立了东晋。历史上称司马睿为晋元帝。晋元帝将帮助自己登上帝位的王敦升为大将军、荆州牧。但为了防止王氏势力压过自己,他暗地里开始压制王氏的势力。王敦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权力,于是决定起兵反抗朝廷。

当王敦准备在武昌起兵造反的时候,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解决后顾之忧,便派了一名使者到梁州去劝说当时的安南将军、梁州刺史甘卓和自己一起造反。甘卓表面上答应了王敦的邀请,可是在王敦起兵那天,甘卓却只派了一名小小的参军来到武昌,劝说王敦不要反叛朝廷。王敦听了之后很意外,他告诉这名参军说:“请你回去转告甘将军,我并不是想反叛朝廷,我只是想去清除掉皇帝身边的那些奸臣。如果这件事情成功了的话,我一定会请皇帝封甘将军为一等公的。”

这名参军回到梁州之后,将王敦的话转告给了甘卓。甘卓听了之后犹豫不决。湘州刺史司马承听说王敦正在劝说甘卓反叛时,立刻派自己的一名手下邓骞前去襄阳,对甘卓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劝说甘卓千万不能跟着王敦造反。这时,甘卓的一名手下建议说:“大人,现在情况还不是十分的明朗,您最好是什么也不要做,先等待一段时间之后,看看情况发展到什么样子再下决定。如果那时候朝廷占了上风,朝廷一定会重用您去平叛;如果是王敦取得了胜利,那么他也会重用您帮他打朝廷,这样一来,无论将来是谁取得胜利都不会对大人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甘卓听了还没有说话,邓骞就立刻反对说:“不可以。如果甘大人这样做,就是脚踏两只船。如果朝廷胜了,就会治甘大人不起兵平叛的罪;如果王敦胜了,就会怪罪甘大人没有及时响应他的号召,所以这个办法对甘大人最不利。其实现在情况很明显,王敦手上只有一万多人马,守卫武昌的还不到五千人,而甘大人的军队是武昌守军的一倍多。如果趁王敦进军建康的时候,甘大人带兵攻打武昌,一定会取得胜利。因为王敦出兵是顺流而下,肯定很难逆流而上来救武昌,所以甘大人带兵打武昌,就如同是摧毁干枯的草和朽烂的树木那样容易,根本不需要有什么顾虑。”

尽管邓骞将形势已经分析得十分清楚了,可甘卓仍然是举棋不定。王敦再次派一位名叫乐道融的参军前来劝说甘卓响应。乐道融反而劝甘卓讨伐王敦,甘卓这才下定决心讨伐王敦,并且写了一篇声讨王敦的文章传给各地的官府。当王敦听说了甘卓讨伐自己的事情之后,心里既吃惊又害怕,他赶快派甘卓的侄儿去请求甘卓不要来攻打王敦,请他回师襄阳,并保证绝不会做对甘卓不利的事情。甘卓听了之后又开始犹豫了,甘卓手下的一名军官秦康劝说甘卓不要再犹豫了,一定要忠于朝廷,不能听信王敦的花言巧语。但个性优柔寡断的甘卓却没有听从自己部下的劝说,竟然真的将部队带回了襄阳。后来,王敦为了彻底断绝后患,就暗地里和襄阳太守周虑互相勾结,竟然趁甘卓不注意的时候,将甘卓杀死了。

呆若木鸡

释义呆得像木头雕成的鸡一样。后形容呆笨或因惊讶、恐惧而发愣的样子。宣王姬静是个好大喜功的君主,曾经多次出兵去攻打北方的周少数民族。公元前789年,他又率领军队在千亩同姜戎发生激战,结果吃了败仗,损失惨重。为了扩充兵力,他下令在太原地区调查百姓的户数,准备征兵再战,大臣仲山甫极力劝谏,他根本听不进去。

宣王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看斗鸡。他让太监们养了不少精壮矫健的公鸡,退朝以后经常到后宫的平台上看斗鸡取乐。时间一久,他发现无论哪一只勇猛善斗的鸡都没有常胜不败的,因而心里总感到不满足。

后来,宣王听说齐国有个叫纪渻(shěnɡ)子的人,是位驯鸡能手,就派人把他请到镐京,要他尽快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来。纪渻子从鸡群中挑了一只金爪彩羽的高冠鸡。在关进屋子驯鸡以前,他请宣王不要随便让人去干扰他。

十天以后,性急的宣王等不及了,叫人去问纪渻子鸡的情况。纪渻子说“它还非常骄傲恃气。”又过了十天,宣王再叫人去问,纪渻子说:“不行,它听到声音,或看到什么影像,还会敏捷地作出反应。”又过了十天,宣王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就把纪渻子召来亲自问他,纪渻子仍然说:“不行,这鸡还会怒视而盛气。”宣王却不以为然,说:“怒视而盛气,不正是勇猛善斗的表现吗?”纪渻子笑了笑说:“陛下过去养的那些勇猛善斗的鸡,有哪一只是常胜不败的呢?”又过了十天,纪渻子主动跑来对宣王说:“差不多了。现在这只鸡听到其他鸡的叫声,已经毫无反应,精神处于高度凝寂的状态,看上去就像木鸡一样。别的鸡见了,没有一只敢跟它交锋,只好回头跑掉。”

党同伐异

释义跟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结为一伙,打击、排斥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元前141年,刘彻即位,史称汉武帝。在他当政的第二年他就公下了一道诏书,命令朝廷大臣和各地诸侯王、郡守推举贤良文学之士。诏书下达后不久,各地送来了一百多个有才学的读书人。武帝命令他们每人写一篇怎样治理国家的文章,其中有个名叫董仲舒的人的文章写得不错。武帝亲自召见了他两次,问了他不少话。董仲舒回话后,又呈上两篇文章,武帝看了都非常满意。

董仲舒的三篇文章,都是论述天和人的关系的,所以合称为《天人三策》,又称《举贤良对策》。其中宣扬的理论叫做“天人感应”。这种理论把封建统治尤其是皇帝的权力神化:谁反对皇帝,谁就是反对“天”,就是大逆不道。

为了贯彻这种理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将诸子百家的学说当做邪说,禁止传播,独尊孔子及其儒家经典,以通过文化上的统治,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是设立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三是网罗天下人才,使他们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服务。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非常合乎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武帝亲政后,就设置了专门传授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向五十名弟子讲述《诗》、《书》、《易》、《礼》、《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这些弟子每年考试一次,学通一经的就可以做官,成绩好的可当大官。后来,博士弟子人数不断增加,最多时达三千人。

到汉宣帝刘询当政的时候,儒家思想已经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说更是盛行,刘询自己也让五经名儒萧望之来教授太子。但由于当时儒生对五经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宣帝决定进行一次讨论。

公元前51年,由萧望之主持,在皇家藏书楼兼讲经处的石渠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儒生们把和自己观点一样的人作为同党,互相纠合起来;而对观点不一样的人,则进行攻击。

道不拾遗

释义遗:丢失的东西。道路上有遗落的东西,却无人拾捡。形容人民生活富裕,社会风气良好。鞅,原名卫鞅,卫国(今河南安阳)人,战国时期政治家、商思想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受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

商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之学(古代研究以法治国、赏罚分明的学问)。他之所以会到秦国去任宰相,完全是出于逃生。那时,他的父亲卫叔痤在魏国当宰相。有一次,卫叔痤病重,魏王来探望。魏王问卫叔痤:“如果你的病难以治愈,朝廷中有谁能代替你?”叔痤说:“我儿子卫鞅可以代替我。”想不到,魏王不是个喜欢以法治国的人,所以,对叔痤的荐举自然不高兴。叔痤望着魏王不悦的脸色,心里明白了许多,为了表示自己对魏王的效忠,就建议魏王杀死卫鞅,以防止让他跑到别国去,让别国用他。卫鞅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了秦国。

在秦国,秦孝王录用了他。他不断地劝说秦孝王进行治理国家的改革。秦孝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

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兵士都乐意打仗;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

道路以目

释义目:侧目而视。指百姓慑于暴政,在路上相见,不敢交谈,只能侧目而视。厉王统治周朝时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周一时间民生困苦,民怨沸腾。

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他派人去卫国(今河南淇县)请了很多巫师,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

不久,镐京再也听不到批评厉王的声音。后来人们索性连话都不说,亲戚朋友在路上见了面也只敢用眼睛示意来表示对厉王的不满。厉王很高兴地说:“怎么样?我终于使诽谤停止了。”他的大臣召公劝诫说:“这样堵住人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就要造成灭顶之灾;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大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然后采纳其中好的建议。这样,天子处理国政就少差错了。”厉王不听劝告,仍然一意孤行,实行暴政。举国上下都是敢怒不敢言。

3年后(公元前842年),平民们最终不堪忍受,自发地组织起来攻入王宫,把暴君放逐到一个叫彘(今属山西)的地方。这个事件史称“国人暴动”。“杀戮无辜曰厉”。周厉王谥号“厉”字,即是来源于他的这段杀人止谤的历史。

得心应手

释义得心:指摸索到规律。应:适应。指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形容技艺娴熟,心手相应或学识融会贯通。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擅击磬,孔子的老师之一,师文也师曾向他学琴。师文,是郑国宫廷音乐乐师的优秀代表人物。

古时,匏(páo)巴弹琴,鸟儿会随着乐声而舞,鱼儿跃出水面倾听。郑国的师文听说后,就去拜鲁国的师襄为师学琴。

师文学了三年,却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师襄无奈地说:“你可以回家去了。”师文扔掉琴,叹息道:“我不是不会指法,也不是不能完整地弹一首曲子。而是我心不在琴弦上,心里也没有音乐。由于内心找不到音乐的感受,所以手指就不能和琴弦相配合了。你再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找一找音乐的感受。”

过了不久,师文回来见师襄。师襄问:“你的琴练得如何?”师文告诉他:“我已找到音乐的感受,请听我弹一曲。”

于是师文开始弹奏起来。他奏商音发出南吕(八月律)的音律,让人感觉春天的时候凉风吹来,草木结出果实。接着他又奏角音发出夹钟(二月律)的音律,让人感觉秋天的时候温暖的和风缓缓吹来,草木发出嫩芽。他再奏羽音发出黄钟(十一月律)的音律,让人感觉夏天的时候飞霜下雪,江河池塘突然结冰了。他还奏出徵(zhǐ)音发出蕤(ruí)宾(五月律)的音律,让人感觉冬天的时候阳光炽烈,坚冰马上溶解。最后,他演奏宫音总括以上四种音律,让人感觉微风拂面,祥云浮动,甘露飘落,甘泉涌出。

师襄听了之后抚心高蹈说:“你的弹奏真是妙啊!即使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也比不上你。我得挟琴执管向你学琴了。”

由上可见,音乐既可以使春天变成秋天,也可以使秋天变成春天,既可以使夏天变成冬天,也可以使冬天变成夏天。上述种种变化,皆是骤变,而非渐变。音乐的力量不言而喻。

尔虞我诈

释义尔:你。虞:欺骗。诈:欺诈。你欺骗我,我欺骗你。比喻互相猜疑,钩心斗角,玩弄欺骗花招。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春眼里。有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向它借路。申舟估计这样必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因此而被杀死。但庄王坚持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杀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国,为他报仇。申舟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托付给庄王,然后出发。不出申舟所料,他经过宋国时因没有借路而被抓住。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庄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做属国看待,当属国等于亡国。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国使者杀掉!”宋文公同意华元的看法,下令将申舟杀了。消息传到楚国,庄王听到后气得鞋子都来不及穿,宝剑也没时间挂,就下令讨伐宋国。

但是,宋国虽然是个小国,要攻灭它也并不容易。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夏天,还是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庄王的信心开始动摇,决定解围回国。

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可是不敢违抗您的命令。现在,您要违背承诺吗?”庄王听了,无法回答。这时,在边上为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的样子。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了。”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宋国见了果然害怕起来,但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投降。

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的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已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来压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楚国退兵三十里,宋国也撤兵,然后再禀告庄王。庄王本来就想撤军,听了自然同意。

第二天,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平。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也不欺骗我!”

分道扬镳

释义扬镳(biāo):往上扯马嚼子,驱马前进。原指把道路按直行线一分为二,各走属于自己统辖的路,分路前进。后用来比喻按照不同的目标或志趣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南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把都城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官名,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很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元志并不买李彪的账,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一个洛阳的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了起来。于是他们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不能像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吗?”

负隅顽抗

释义负:依靠。隅(yú):山势险要的地方。背靠险要的地势顽固抵抗。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了饥荒,许多人饿死了。孟子的弟子战陈臻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地说:“老师,您听说了吗?齐国闹饥荒,许多人饿死了。大家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地的谷仓救济百姓。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冯妇是晋国的猎手,善于和老虎搏斗。后来她成为善人,发誓不再打虎了,她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

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常常伤害行人。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追至山的深处,老虎背靠着一个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向众人。它瞪圆了眼睛吼叫,没有人敢上前去捕捉。就在这时,冯妇坐车路过这儿。猎手们见了她,都快步上前迎接,请她帮助打虎。冯妇下了车,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拼搏,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她,可是一些读书人却讥笑她不遵守誓言。

赴汤蹈火

释义赴:走向。汤:滚水。蹈:踏。即使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于践踏。形容不畏艰险,奋不顾身,勇往向前。康,字叔夜,谯国铚(zhì)(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嵇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被嵇康严词拒绝了。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在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接着又写到自己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他在信中表示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他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被驯服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于践踏;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嵇康用这个比喻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嫉恨。

景元三年(公元262年),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覆水难收

释义倒在地上的水不能收回。原指夫妻关系破裂,难以弥合。现也比喻事已定局,不可挽回。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东海上(今安徽省临泉县姜寨镇)姜人。据说祖先在舜时为“四岳”之一,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因先祖封于吕,他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是个足智多谋的人物。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毅然辞去官职,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水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自然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贫爱富,不愿再和他过苦日子,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改过自新

释义自新:自己重新做人。表示改正错误,重新做人。于意,西汉著名的医学家,曾拜公孙光、公乘阳庆为师,学淳黄帝、扁鹊的脉书、药论等书,精于望、闻、问、切四诊。因为他曾经当过主掌齐国国家仓库的太仓长,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仓公”。

淳于意年轻时就喜好医术。他拜一个名叫公孙光的医生为师,虚心求教。后来,他又向公孙光异父同母的兄弟公乘阳庆学医。公乘阳庆让淳于意把从前学的医方全部抛开,然后把自己掌管的秘方全给了他,并传授他古代的脉书,以及各种诊病的方法。

淳于意学了两年后为人治病,常常是药到病除,因此很快成为名医。但他喜欢到处游历,一些权贵派人请他去当侍医,他怕行动受到束缚,一一予以谢绝。为此,他还曾隐藏行踪,时常迁移户籍,甚至不置家产。这样就难免得罪权贵。他在当太仓长的时候,被人告发入狱。

公元前167年,淳于意被判肉刑(一种在脸上刺字、割鼻或砍足的酷刑)。按照规定,他要被送到京都长安去受刑。

经受肉刑是一种极为痛苦的凌辱。临行时,淳于意的五个女儿号啕大哭。在这种难受的境遇下,淳于意怒骂道:“可惜我生女不生男,急难临头,没有一个人能帮助我!”年纪最小的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话,既悲痛又不服。她认为女孩子也能像男孩子一样把父亲从危难中解救出来。于是,她毅然跟随父亲一起进京。

到达长安后,缇萦向朝廷上书说:“我父亲在齐国当太仓长的时候,百姓都称赞他廉洁公正。现在犯了法要受刑罚,我心里非常悲痛。人被处死了不能再生,受刑致残后也不能再复原。即使想改正错误、重新做人,也无路可行,不能如愿。我情愿自己投入官府做奴婢,来代替父亲赎罪,使父亲能有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机会。”

缇萦的上书情真意切,悲辛感人。汉文帝看了她的上书后,被她孝敬父亲并自愿替父受罚的精神所感动,终于下诏赦免淳于意,并在这一年废除了肉刑。

缇萦这一勇敢的行为,不仅使淳于意免除肉刑,而且使他得以重操旧业,潜心研究医学,成为一代名医。

高屋建瓴

释义建:倒水,泼水。瓴(línɡ):盛水的瓶子。在高屋顶上往下倒瓶子里的水。形容处于居高临下的形势,发展迅速,毫无阻碍。比喻迅猛的、不可阻挡的形势。邦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有人向他报告楚王韩信正在密谋造刘反。于是,他急忙召集近臣商议对策。

陈平替刘邦出了个主意,让刘邦假装到云梦泽去巡视,并在陈地会见诸侯。陈是楚的西界,韩信得到消息,一定会在陈地迎接的。那时就可以轻易地捉到他了。

刘邦按照陈平的计策,果然没费什么劲就把韩信捉住了。刘邦非常高兴,当天颁了大赦令。田肯乘着道贺的机会,对刘邦说:“很高兴您捉住了韩信,又在关中建都。关中地形险固,胜于他国;土地广阔,有千里之远;兵员众多,占天下百分之二十。由于地势的优势,如果派兵去攻打诸侯,真好比是站在高屋顶上倾倒瓶里的水,由上向下,不可阻挡。”

功亏一篑

释义功:有成效的事。亏:缺少。篑(kuì):装土的筐。堆九仞高的土山,因差一筐土而未能完成。比喻一件事或一个计划眼看就要成功了,却因只差最后一点而不能完成。经辅佐周武王攻灭商纣、建立西周王朝的召公,对武王说:曾“玩物这东西是谈不上贵贱的,关键在于德行。无德,物不值钱;有德,物才显得贵重。盛德要靠自己修养,圣主不可以沉浸在声色之中。把人当做玩物加以戏弄,会丧失德行;把稀罕物件当做玩物加以赏玩,会丧失志气。这就是‘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犬马这类东西不是本地所生,不应该养它;珍禽异兽没有什么用途,也不应该养它;远来的珍宝不要那么稀罕它,不贪别人的东西,人家才会尊敬你。”“现在最要紧的是珍爱贤人,这是国家安稳的根本大计。君主应该随时积累德行,从早到晚都要想着德行,不能忽视细微的行为。大德都是小德积累而来的。比如堆一座九仞高的土山,只缺少一筐土没有加上去,山就没有堆成。您是一个圣君,如果从这些方面加以注意,就可以世世代代稳坐天下。”

苟延残喘

释义苟延:勉强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原指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后来比喻勉强维持一线生命。秋后期,晋国的大夫赵简子有一次在中山举行大规模的狩春猎。负责打猎的官员在前面开道,追逐禽兽的鹰犬在后面紧跟着,许许多多的飞鸟猛兽都被射死了。

突然,有一只狼直立在路当中号叫着。赵简子见了,猛射一箭。狼中箭后痛得哀哀直叫,拼命逃走。赵简子马上驱车追赶。

这时,有个叫东郭先生的人正往北走,想到中山去谋求官职。他赶着一头驴子,驴背上驮着一大袋书,一大清早就迷失了路途。突然,跑来了一只狼,伸头看着他,说:“从前毛宝曾买一只乌龟放生,后来他在战争中投江逃命,乌龟载他过江;还有一个隋侯,救活了一条蛇,后来那蛇就衔一颗名贵的珠子报答他。要知道,龟和蛇的灵性总比不上狼的啊!今天这种情况,你为什么不让我快点躲进你的书袋里,好让我勉强维持一线生命呢?将来我有了出头的日子,想到你先生今番救命的恩情,一定尽心竭力,像龟和蛇那样报答你!”东郭先生心慈手软,经不住狼的苦苦哀求,就倒出图书,腾空袋子,慢慢地把狼装了进去。然后拴紧袋口,扛起来放在驴背上,再避到路边,等待赵简子一行人经过。

过了一会儿,赵简子的人马赶到,向东郭先生询问狼的下落。东郭先生推说不知道,骗走了赵简子等人。

东郭先生等赵简子一行人走得看不见影子了,才把狼从袋里放出来。不料狼出袋后,吼叫着对东郭先生说:“刚才我被打猎的人赶得好苦,幸亏先生救了我。可是如今我肚子饿极了,先生为什么不把身体送给我吃,让我可以保全这条小小的性命呢?”说罢,狼张牙舞爪地向东郭先生扑去。

在这危急关头,来了一位农夫。农夫设计将恶狼骗入口袋,然后将它打死,为民除掉一害。

孤注一掷

释义孤注:把所有的钱都作为赌注。掷:指赌钱时掷骰子。赌徒拿出所有的钱做赌注作最后一搏,希望最终能赢。比喻在危急时投入全部力量。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寇人。他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真宗时,为宰相,他经常为皇帝出一些好的主意。有一次,北方的辽国突然发兵侵犯中原,剽(piāo)悍的骑兵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西)。

宋真宗得到边境的报告,马上召集全体文武大臣商议对策。宰相寇准认为敌兵声势十分浩大,只有皇帝御驾亲征,才能振奋将士的士气,打败敌兵。真宗听了寇准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亲自统率三军前往澶州。宋军由真宗亲自督战,士气十分高昂,果然一举就把辽兵打得落花流水。辽国兵败以后,不得不同宋朝停战议和。

宋真宗班师回京以后,对寇准更为信任和重用了。不料,奸臣王钦若对寇准十分妒忌,他想方设法寻找机会中伤寇准。

有一次,王钦若陪真宗赌钱,故意接连输了好几次,然后把所有的钱都下了注。真宗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便对真宗说:“陛下,上次我们在澶州和辽兵作战,你不是也曾投入全部力量作最后一博吗?那时寇宰相坚持要你御驾亲征,便是拿你的性命当做赌注一样呀!要是当时我方军事失利,那你不就有生命危险吗?”真宗听了这个拿自己的生命当做赌注的比喻,对寇准马上由信任变为怨恨,立刻就把寇准贬了职,从宰相降为陕州知府。

管中窥豹

释义窥: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从竹管里看豹。比喻看到的只是局部而不是全部。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东晋书法家,有书王圣之称。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二王”。

王献之年幼时就很聪明伶俐。有一次,他和两个哥哥徽之、操之一起去见宰相谢安。当时,徽之、操之都说了不少家常琐碎的事,而献之只问候一下就不做声了。他们走了以后,有人问谢安三个孩子中哪个较好。谢安说:“最小的一个较好。”有人问谢安为什么,谢安说献之说话不多,但并不腼腆,所以说他好。

又有一次,献之和徽之在房中谈话,突然发生火警,徽之吓得连鞋也没穿就急忙往外跑,献之却一点也不惊慌,很镇静地慢慢地走出去。

另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潜入他的卧室,把所有能偷的东西都偷了。小偷正要走,献之低沉地喝道:“小偷,青毯是我家的旧东西,留下吧!”吓得小偷什么东西都没拿就跑了。有一天,他父亲的几个学生在一起玩一种赌博游戏,年仅几岁的献之在一旁瞧着,看出了胜负,便对其中一方说:“你这方赢不了啦!”那些学生们见他年纪这么小,竟也看出了胜负的道理,便取笑他说:“这小孩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有时也看到了豹子身上的一处斑纹哩!”意思是虽不全懂,也知道一点。

邯郸学步

释义邯郸:战国时赵国都城。步:迈步走路。到邯郸去学走路的步法。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忘掉了。也比喻照搬别人的一套,出乖露丑。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的步法非常优燕美,便不顾路途遥远,特地到邯郸去学步法。

少年到了邯郸,见那里人走路的步法确实与寿陵的不一样,并且比寿陵的要优美得多。他觉得不虚此行,打算好好地学。

开始他只是看人家怎样走,回到住处凭记忆学着走。后来他觉得这样容易遗忘,便跟在人家后面模仿着走。但不知为什么,他总觉得学不像。

他想来想去,觉得是自己太习惯原来的步法。于是重起炉灶,完全放弃原来的步法,照邯郸人的步法走路。

不料,这一来更糟糕了。他走路时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既要注意手脚如何移动,又要注意上身如何摆动,甚至还要计算移动的距离和摆动的幅度。结果,每走一步都弄得满头大汗、紧张万分。

少年学得辛苦万分。最后,连原来怎样走路的步法也忘记了,不得不爬回寿陵去。

涸辙之鲋

释义涸(hé):干。辙:车辙。鲋(fù):鲫鱼。处于干涸的车辙中的鲫鱼。比喻身处困境、亟待援助的人。子,名周,字子休,后人称之为“华南真人”,战国时期宋蒙庄国(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河南省商丘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庄子家里清贫,有一次去找监河侯借米,监河侯说:“好啊,等我收了租地的租钱,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

庄周生气地说:“我昨天来时,在路上听见救命声。我四处张望,原来是车辙里的一条鲋鱼。我问它:‘鲋鱼啊!你怎么啦?’它说:‘我从东海被冲到这里。您能给我一升水救我吗?’我说:‘好呀。我去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引来西江水欢迎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正常生活下去的环境。我只要有一升水就可以活命,您要是这么说,还不如趁早到干鱼店里来找我!’”

这个故事实际也告诉我们,当有人求助时,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所能去为他解决困难,决不能“因善小而不为”,只是许下空头支票。有时是人命关天的事,错过时机,懊悔终生。

鸿鹄之志

释义鸿鹄:天鹅。指天鹅一举千里的壮志。后世用来比喻一个人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人。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陈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秦朝末年,老百姓深受压迫和剥削。农民被迫交纳收获物三分之二的赋税,还要被征去建造宫殿坟墓,修筑长城,镇守边境地区。秦朝的法律很残酷,往往一人犯罪处死,亲戚朋友都要受牵连。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陈胜看到秦朝暴虐无道,穷人吃尽了苦头,逐渐产生了反抗压迫的思想,决心改变这种现状。

一天,陈胜和一些雇工一起在地里干活。休息时,雇工们谈起目前过的苦日子,都非常愤恨,但又认为无可奈何。陈胜听了,连声叹气。过了一会儿,他对大家说:“今后假使谁能够富贵,谁也不要忘记谁!”雇工们都笑着说:“你也是受人雇用的种田人,哪里来的富贵啊?”陈胜又叹了一口气,说:“唉!燕子和麻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陈胜这话的意思是目光短浅的人,怎么能知道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呢?

雇工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他们中当然谁也没有想到,后来陈胜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

怙恶不悛

释义怙(hù):依靠,坚持。悛(quān):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元前743年,十四岁的寤生继任郑国国君,史称郑庄公。过了公三年,卫国联合宋、陈等国进攻郑国。为了离间卫国的盟国陈国,庄公派使者到陈国去要求和好,并希望结成联盟。

不料,陈桓公瞧不起郑庄公,不愿与郑国结盟。他的弟弟五父劝谏说:“对邻国亲近、仁爱和友善,是立国的根本。您应该考虑到这些,答应郑国的要求。”但是,桓公没有听从五父的劝告,反驳说:“宋国和卫国都是大国,它们才是我们陈国难以对付的。郑国有什么作为,能把我们陈国怎样!”庄公得知桓公拒绝与自己结盟,勃然大怒,决定给他点颜色看看。公元前717年,他率领大军攻伐陈国。桓公仓促率军应战,结果大败。

后来,史学家对上面这段历史发表评论说:“友善不可丢失,罪恶不能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说的,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改过,最后一定会自食其果。

画饼充饥

释义画个饼子来解饿。本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价值。后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国时魏国的大臣卢毓,十岁时就父母双亡,两位兄长又先后三去世,他成了孤儿。但他奋发读书,终于成为很有才学的人。卢毓当官清正廉洁,很快又被提升为侍中,在皇帝左右侍奉。过了三年,被提升为中书郎,掌管机要、政令等事宜。后来,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负责管理全国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

卢毓升任吏部尚书后,需要选人来担任中书郎一职。魏文帝要卢毓选好这个官员,并对他说:“这次选拔中书郎,能否选到合适的人,关键就看你了。挑选人才,千万不要选那些只有名气而没有实际才干的人。名气就像是在地上画的饼,不能充饥的。”卢毓有些不同的意见,他说:“陛下说得很对。要选拔特别优秀的人才,不能单看名气。但是臣以为,名气毕竟能反映一定的实际情况。根据名气来选拔一般的人才,还是可以的。如果是修养高、德行好而又有名气的,就不应该嫌弃他们。为此,陛下也不要一听是有名气的就讨厌。臣建议主要应对他们考核,看他们是否有真才实学。”魏文帝觉得卢毓讲的话比较中肯,于是下令制定官员考核法。

画虎类犬

释义类:类似,好像。画虎不成功反而画得像狗了。比喻模仿的效果很坏,弄得不伦不类;从事非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一无所成。也常用来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目标,反而弄巧成拙,留下笑柄。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军马事家,光武帝刘秀手下的名将之一。他志向远大,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少战功,被光武帝封为“伏波将军”。

马援平常对子侄辈的教育十分严格,他希望他们将来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甚至在他随军出征时,也不断地关心他们。

马援有两个侄子,一个叫马严,另一个叫马敦。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和议论别人,并喜欢和侠客交游。马援在军中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写了一封信去教育他们。这就是著名的《诫兄子严敦书》。

在这封信中,马援教育他们说:“我希望你们在听到有人议论别人的过失时,能够像听到议论自己父母那样,只可以用耳朵听,而不要去参加议论。

我一生最反对议论别人的长短。山都长龙伯高是一个厚道谨慎、说话很有分寸、恭谦节俭、廉明公正的人,虽然他的职位不高,但我很尊敬他,他很值得你们学习。

越骑司马杜季良为人豪侠,好讲义气,能够和别人同忧共乐,不论好人坏人,都能和他交朋友。他替他父亲办丧事时,宾客如云,良莠皆有。我虽然也很尊敬他,但我认为他不是你们仿效的好对象。

你们如向龙伯高学,即使学不成,就好像刻鹄不成,还可以刻出一只鹜来,样子还差不多;但如果你们学杜季良,如果学不成,就会成为轻浮浪荡的人,那就像画一只老虎,如果画不成老虎,就只能画得像只狗了。”

黄粱一梦

释义比喻虚幻不实的事和欲望的破灭就像做了一个享尽荣华富贵的美梦一样,醒来终成泡影。前有一个姓卢的穷书生,一次,他在邯郸的一家旅馆里遇到商了道士吕翁。他对吕翁大倒苦水,说自己的一生如何的穷困潦倒。吕翁便从袖子里取出一个枕头让他枕在头下。吕翁说话的时候,旅店主人正在煮黄粱饭,而卢生因为旅途辛苦,确实很累,便糊里糊涂地倒在吕翁给他的枕头上睡着了。

不久,他便进入了梦乡,梦见自己来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娶了当地一位年轻美貌、善良温顺的崔姓女子为妻。那个女子不但家境富有,贤淑能干,帮助他踏上了仕途,而且还替他生了几个子女。

后来,他的儿女都长大了,娶亲的娶亲,嫁人的嫁人,每个人都生活得非常舒适优裕。而卢生也一帆风顺,一直升到宰相的高位。

又过了若干年,儿女们给他添了孙子外孙,他便闲居在家里享福,做起老太爷来。由于他生活安逸而心情愉快,加上家里的生活条件非常好,所以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安然死去。

当他从梦中醒来的时候,嘴角边还挂着满足的微笑。可等他睁开眼睛一看,原来自己仍住在旅店的小房间中,刚才那些荣华富贵只是短暂的一场美梦罢了。甚至店主人煮的黄粱饭,也还没有煮熟呢。

卢生不由惆怅、失望极了。吕翁拍拍他的肩膀,安慰他说:“老弟,其实人生的荣华富贵,说穿了也不过是一场短促的梦罢了,人世的得失不过是过眼烟云,你何必如此想不开呢!”

击楫中流

释义楫:桨。中流:河流的中央。指船到了河流的中央,兴趣起楫叩击船舷。喻指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元311年,匈奴贵族刘曜(yào)率军攻陷了晋朝的都城洛阳公(今属河南),晋怀帝仓皇出逃。结果,半路被刘曜的骑兵抓住,当了俘虏。

这个消息传到南方后,引起了许多爱国志士的强烈愤慨。有位名叫祖逖(tì)的将领,更是义愤填膺,强烈要求出兵北伐,收复中原。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西晋末年,他率领数百户族人渡过黄河,南迁到淮河流域,后来抵达京口(今江苏镇江)。当时,晋朝在北方大势已去,但驻守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的琅琊王司马睿手中还有一些兵力。他任命祖逖为军事顾问官。祖逖几次向他请兵北伐,他都置之不理。这次怀帝被俘,祖逖再也忍不下去了,便特地到建业,强烈要求司马睿发兵北伐,奋击戎狄(指外族统治集团),把受苦的百姓解救出来。司马睿想保存自己的力量,无意出战,因而沉默不言。于是祖逖再次请命道:“大王如能下令出兵,并派我去收复中原,那里的百姓一定会望风响应!”司马睿没理由拒绝,便封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一千人的粮饷和三千匹布,其余全让祖逖自己去筹集解决。

祖逖知道司马睿只是表面上支持他北伐,但他仍然不改志向。他马上返回京口,率领一百多户族人,渡过长江北去。

船到中流,祖逖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举起船楫,叩击着船舷,激昂地起誓道:“我祖逖这回如不能收复中原,就像这大江之水,有去无回!”祖逖率领族人过江后,一面招兵买马,一面打造武器,使队伍迅速扩大。后来挥师北上,终于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鸡鸣狗盗

释义学雄鸡啼叫,装狗进行偷盗。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也指有这类技能的人或不正当的小伎俩。尝君,名文,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因为广招宾孟客,门下有食客三千而闻名。

秦昭王仰慕孟尝君的名,请他到秦国去。孟尝君带了许多门客前往,并献给秦王许多礼物。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天下无双的白狐裘。秦王非常高兴,吩咐手下好好收藏起来。不久秦王拜孟尝君为相国。但后来听了一些大臣的话,又觉得他是齐国贵族,任用他对秦国不利;而放他回国,则担心他已掌握了秦国的情况,考虑再三后,下令先把他软禁起来。

孟尝君不清楚秦王这样做的意图。秦王的弟弟泾阳君秘密地告诉他,又建议孟尝君买通秦王宠爱的燕姬,让她在秦王面前说好话,争取释放回国。

孟尝君取出一对上好的白璧,请泾阳君赠给燕姬,让她在秦王面前为自己说好话。不料,燕姬不要白璧,而要白狐裘。只有得到白狐裘,才肯向秦王求情。

白狐裘只有一件,并且已献给秦王,孟尝君与门客商量怎么办,大家一筹莫展。后来,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说:“我潜进宫去,把早先献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偷出来!”“你准备用什么办法去偷呢?”孟尝君问。“我打算装扮成一条狗去偷!”孟尝君急于获救,马上同意了。当夜,这门客从狗洞里钻进宫内,终于偷到了白狐裘。燕姬得到白狐裘后,马上说服秦王签发了过关的凭证,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怕秦王反悔,一拿到过关凭证,马上带了门客离开秦都。来到边境的函谷关时,因天还未亮,城门紧闭。按照规定,必须等鸡鸣才能开门。

这时,又有个居于末位的门客捏着脖子,发出鸡鸣的声音。连续的叫声,引得附近公鸡都啼叫起来。守关士兵听到鸡鸣声,以为天快亮了,验看了凭证,就开城门放孟尝君一行出去。

秦王果然反悔,派人迅速追赶。但追到函谷关时,孟尝君等早已出关了。

渐入佳境

释义渐:逐渐。逐渐进入佳美的境地。比喻兴味逐渐浓厚或境况逐渐好转。恺之,字长康,小名叫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他顾多才多艺,不但诗赋写得好,而且字也写得很漂亮。他特别擅长的是绘画,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人们称他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大司马桓温的参军。那时,东晋地方割据十分严重。桓温主张国家统一,常常率领部队去讨伐那些割据势力。顾恺之也随桓温南征北战了许多年。桓温很看重他,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次,顾恺之随桓温乘船到江陵去视察部队。到江陵的第二天,江陵的官员前来拜见,并送来了很多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高兴,吩咐大家一起尝尝。于是大家都拿着吃了起来,纷纷称赞甘蔗味道很甜。

这时,顾恺之正独自欣赏江景,没有去拿甘蔗。桓温见了,故意挑了一根长长的甘蔗,走到顾恺之跟前,把甘蔗末梢的一段塞到他手里。顾恺之看也不看,竟自啃了起来。

桓温又故意问顾恺之甘蔗甜不甜,旁边的人也一起嬉笑着问他。顾恺之这时才发现自己正啃甘蔗的末梢,便知道大家为什么嬉笑。他灵机一动说:“你们笑什么?吃甘蔗,就应该从末梢吃起,这样,越吃越甜,叫做‘渐入佳境’!”大家听了,一起哈哈大笑起来。据史书记载,后来,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时,便都从末梢吃起,也有很多人渐渐仿效他的吃法!

其实,顾恺之是因为欣赏江景而忘情,但他善于应对,说得好像真的一样,并津津有味地从甘蔗末梢吃了起来,似乎真的越吃越甜一样。

狡兔三窟

释义狡:狡猾。窟:洞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原来比喻有多处藏身之地,或有多种策略以便逃避灾祸。现在一般用来表示留有余地,具有多种应变能力。国相国孟尝君的门下,有个名叫冯谖(xuān)的食客。一齐次,他奉命到孟尝君的封地薛去收债。临行时,他问孟尝君收完债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冯谖到薛地后,假借孟尝君的命令,将债契全都烧了。借债的百姓对孟尝君感激涕零,齐呼万岁。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债收齐了没有,买了些什么回来。冯谖说,他见相国家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义字,因此以相国的名义将债契全烧了,把“义”买了回来。孟尝君听了不太高兴,但也无可奈何。

一年后,孟尝君被罢免,只好回到薛地去。离薛地还有一百多里路,百姓就扶老携幼前来迎接。孟尝君这才看到了冯谖给他买的珍贵的“义”,非常感谢冯谖。但冯谖对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但这仅仅使它免于被猎人打死,被猛兽咬死。如今您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垫高枕头,安稳睡觉。”在孟尝君的要求下,冯谖表示愿意再为他凿两个洞穴。于是冯谖来到魏国,在魏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好话。魏王马上派使臣携带许多财物和马车去齐国,聘请孟尝君来魏国当相国。

冯谖又赶在使臣之前回到薛地,告诫孟尝君不要接受聘请。魏国使者如此往返三次,孟尝君还是拒绝接受聘请。齐王得知后,赶紧恢复了孟尝君相国的职位,并向他谢罪。这样,冯谖为他凿成了第二个窟。

之后,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借机要求齐王赐给自己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庙供奉。这样一来,齐王就会派兵来保护,使薛地不受他国侵袭。齐王答应了。等宗庙建成,冯谖对孟尝君说:“三窟已成,现在您可以高枕为乐了!”

矫枉过正

释义矫:使弯的变直。枉:弯曲。指矫正弯曲的东西,超越了限度,反而又弯向了另一面。比喻纠正错误和偏向却超越了限度。元前206年,秦朝被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刘邦建立西汉王公朝后,认为秦王朝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侯,造成处境孤立。于是,他决定改变这种局面,恢复分封制。刘邦设立王、侯两级爵位,大封功臣。后来,异姓诸侯王纷纷叛乱。刘邦于是消灭了异姓诸侯,而大力分封同姓王。这些同姓诸侯王倚仗与皇帝同宗,骄横跋扈,为所欲为,甚至想夺取皇帝大权。文帝时发生济北、淮南两王谋反,景帝时又发生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镇压了吴楚七国叛乱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王国的行政由朝廷任命官吏处理,以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执政后,又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可以分封子弟为侯。从此,各王国分成若干小的封地,势力不断削弱,名存实亡。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撰写《汉书?诸侯王表序》时,对此评论说:西汉初年恢复分封,大的诸侯王国跨州兼郡,拥有几十座城池,宫室百官的制度同京都的朝廷一样,真可说是矫正弯曲的东西超过了限度,结果弯向了另一方。

结草衔环

释义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报德、至死不忘,一直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晋军获胜收兵后的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了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无儿子的爱妾。魏武子刚生病的时候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志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志清醒时的吩咐。”“衔环”典故则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可怜它,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给它喂饲黄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黄雀羽毛丰满,就飞走了。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果然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后世将“结草”“衔环”合在一起,流传至今。“结草衔环”的故事不仅向我们讲述了成就这美德的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是一亘古不变的天理。

竭泽而渔

释义竭泽:把池塘里的水弄干。渔:捕鱼。排尽湖泊或池塘中的水捕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不留余地地进行掠夺式的索取。元前636年,晋公子重耳回晋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当时,公曹、卫、陈、蔡、郑等诸侯国都倒向强大的楚国,只有宋国不肯投靠楚国而是投靠了晋国。楚威王很恼怒,命大将子玉统帅三军,包围了宋国的都城商丘。

宋成王赶紧向晋文公求援。晋文公收到宋国的告急文书后,把舅父狐偃召来商议。狐偃认为,救援宋国有利于提高晋国的威望,应该去打这一仗。晋文公说:“楚军的兵力超过我晋军的兵力,你看怎样才能取得胜利呢?”狐偃认为讲究礼节的人不厌烦琐,善于打仗的人不厌欺诈。应该用欺诈的方法。晋文公对狐偃提出的方法有疑虑,又把大臣雍季召来,询问他有什么见解。雍季并不赞成狐偃的主意,他比喻说:“有个人要捉鱼,把池塘里的水都弄干了,当然能捉到池塘里所有的鱼。可是,明年这池塘里就无鱼可捉了。还有个人要捕捉野兽,把山上的树木都烧光,当然能捕捉到许多野兽。可是,明年这里就没有野兽可捕了。欺诈的方法虽然偶然用一次会取得成功,可是常用就会失灵,这不是长久之计。”

近水楼台先得月

释义得:获得。坐落在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地处近便而获得优先的机会。也用来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条件优越,能首先得到好处。宋时,有个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名叫范仲淹。范仲淹小北时候家境贫困,但他勤奋学习,读了很多书。后来,他做过右司谏(向皇帝提意见的官)、知州(地方行政长官)、参知政事(副宰相)等地位很高的大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他在黄鹤楼题写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虽然做着大官,但他为人正直,待人谦和,还特别善于使用人才。范仲淹在杭州做知府的时候,城中的文武官员大都得到他的关心帮助,在他的推荐下,那些官员们都得到了能发挥自己才干的职务,心里都很感激和崇敬他。只有一个名叫苏麟的巡检官,在杭州所属的外县工作,接近范仲淹的机会很少,所以一直没有被推荐和提拔,心中感到十分遗憾。

一次,苏麟因公事要见范仲淹,乘此机会,他写了一首诗献给范仲淹。诗中有两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房最先可以看到月亮,朝着阳光的地方生长的花草树木容易成长开花,显示出春天的景象。苏麟用这两句诗来表达对范仲淹的不满,巧妙地指出那些接近你的人都得到了好处。范仲淹看了心领神会,不禁哈哈大笑。于是,就根据苏麟的意见和希望,为他找到了合适的职位。

精卫填海

释义原比喻心怀怨怼,立志必报。后比喻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奋斗不止。说在上古时代的发鸠山上有许多柘树(桑树)。树上有只小鸟,传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巴,红色的脚爪。由于它的啼叫声像“精卫!精卫!”因此而得名。

精卫鸟本是炎帝(即神农氏,传说中我国农业和医药的始祖)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她很喜欢玩水,一天到东海去游泳,不幸遇到巨浪,被海水吞没。

女娃死后变成精卫鸟。她从不闲着,每天从西山衔着树枝、石子飞到东海上空,将它们投下去。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一直如此。原来,它决心要把东海填平,免得别人也淹死在大海里。“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了上古时代人类对大自然艰难的斗争。由于当时人们抵御大自然的能力非常低下,大海经常吞没人的生命财产,于是产生了填平大海的愿望,精卫鸟正是当时人们征服大海的坚强决心的象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