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影视巡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3 14:03:05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影视巡礼

新版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影视巡礼试读:

内容提要

电影艺术的内涵,博大精深,奥秘无穷。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姹紫嫣红、绚烂多姿的世界,对现代人类具有无法抵御的诱惑力和颇为深刻的影响力。电影作为艺术家族中的后起之秀,拥有辽阔的传播空间和众多的艺术接受者,已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离不开电影,渴望通过这一传播媒介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信息,获得一种美的享受。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智慧和创造能力的奇迹性表现。电影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文明史和艺术史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电影浅说

电影小史

电影艺术的内涵,博大精深,奥秘无穷。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姹紫嫣红、绚烂多姿的世界,对现代人类具有无法抵御的诱惑力和颇为深刻的影响力。电影作为艺术家族中的后起之秀,拥有辽阔的传播空间和众多的艺术接受者,已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离不开电影,渴望通过这一传播媒介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信息,获得一种美的享受。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智慧和创造能力的奇迹性表现。电影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文明史和艺术史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电影的产生和传播

1995年是电影诞生100周年,各个国家的人民为这种艺术形式的诞辰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推向1895年12月28日下午,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公映了世界上第一场电影。放映了10部短片,共20分钟,放映的是《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拆墙》等短片。这些短片内容简单,大都是生活纪实,只由几个镜头组成。虽然如此,却庄严地宣告了电影艺术的诞生。有人说这是继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建筑、摄影之后的第八门艺术,也是唯一一个有生日的艺术形式。曾经有一位伟人说:“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电影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

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大大轰动了巴黎。很快,在以后一年多时间里,柏林、维也纳、彼得堡、纽约等城市也陆续有了电影院。

1896年,电影传入了中国。当年8月在上海徐园的“又一村”戏院,一个法国人放映了一部无声片,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从此以后,电影开始在中国大地扎下了根。1905年中国第一部影片问世了。

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电影虽然宣告了电影的正式诞生,但并非说电影完全是由他们一手发明的。可以说,有不少科学家对这一艺术的诞生做出了贡献,如摄影技术的发明人法国发明家尼埃浦斯和达盖尔。1824年前者摄制成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达盖尔改进了尼埃浦斯的感光法,英国人爱德华·梅勃里奇,把照相术用于活动摄影。1877年,他用几架照相机连续拍摄,第一次得到了马在奔驰的快照,这次成功的尝试给其他发明家以很大的启示。后来“发明大王”爱迪生在1894年发明了可装50英尺胶片,每秒放映48格画面的“电影影镜”,观众可以通过箱子上的扩大镜来看比明信片还要小的“影戏”,这个发明直接促进了电影的诞生。

电影诞生时,是无声片,被称为“伟大的哑巴”,1921年底,有声电影在美国问世。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摄制了一部歌剧影片《唐璜》,片中有了歌唱。第二年,这家公司拍摄了《爵士歌王》,其中有不少精彩的道白和演唱,因此它荣获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特别奖,但这部影片只是部分道白和演唱有声音。第一部全部有声电影是瓦纳·布劳斯拍摄的《纽约的灯火》,1928年7月6日在美国斯特兰德剧院放映。从此以后,电影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并不是他时时刻刻都站在时代的潮头,而是在看到历史发展的方向后,能把握它。伟大的艺术家卓别林,德国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等开始都是竭力反对有声片的,他们认为有声的结果,破坏了电影的视觉特征、诗意和哑剧的表现力,画面让声音吞噬了,电影丧失了它的艺术魅力,又会回到戏剧中去。例如一位怒气冲冲的父亲对他犯错误的儿子指着门口的画面,即使加上一声怒吼“滚,永远也不要再进我的家门”这句话,并未给画面增加更深的意义,似乎默片的无声形象,还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但是电影既然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一种活动中的艺术,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它都需要声音的“伴奏”。人们生活在有声的世界,如果总是看“默片”,会觉得憋闷,观众在欣赏艺术时需要调动起各个器官,艺术的美在于和谐,欣赏的美也出自和谐,只用眼不用耳,就是不和谐。所以当观众最终选择并欢迎有声电影的时候,这就是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潮流。这个潮流使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在1939年拍摄了他第一部有声影片《大独裁者》,一炮而红。

电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方面,颇能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周围的世界,色彩缤纷,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而在电影中,只能看到黑白这两种最基本的色调,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早在无声电影时期,人们便渴望电影能像真实生活一样具有丰富的色彩。最早尝试使电影具有颜色,是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局部染色。许多故事片采用给某一场景或事物涂上单色,如给舞女穿上红色长裙,给天空涂上蓝色。如前苏联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国片《红侠》,就是一格一格地着色,结果耗工巨大,质量不佳。

20世纪30年代彩色胶片的成功运用,即将多层红、绿、蓝三色涂在同一基地上,彩色电影才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作为一种艺术元素,它也从刚开始用于某些场面,而到整个影片中全部采用。1935年,美国导演马摩里安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华世家》,从此彩色电影开始风靡世界。到了60年代,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了《红色沙漠》,使彩色电影达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

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也是和世界电影发展历程一样的。1905年秋,中国人任景丰在他创办的北京丰泰照相馆内,拍摄了由我国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这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1930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问世,这是由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片子,很受观众喜爱。

几种特殊银幕电影

艺术的形成总是在不断创新的,电影艺术也是如此,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特殊银幕电影。

宽银幕电影。它所使用的银幕比普通银幕宽,宽银幕电影出现很早,但真正得到广泛运用是20世纪50年代初,宽银幕电影的长处在于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沿水平方向观察事物的习惯相一致,所以横向构成的景物在宽银幕电影中能够得到最优美的表现,尤其适合表现宏大的场景。如大自然、群众场面和千军万马、硝烟迷漫的战争场面等。

立体电影。这是一种能给人以三维视觉、有明显纵深感的电影。立体电影利用人两眼不同视角摄制成具有水平视差的两幅画面,放映时把两幅画面映到同一银幕上,成为叠加的双影画面,观众带上专备的偏光眼镜,就能产生立体视觉。这种形式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你看见有人拿枪刺人,在立体电影中仿佛在刺你一样,让人心有余悸。中国第一部立体故事片是《魔术师的奇遇》。但由于拍摄条件和观看条件限制,发展也受到限制。

环幕电影和球幕电影。这两种电影都是利用特殊的银幕,来加强观众的身临其境感的电影,环幕电影是用多台摄影机同步摄制,多台放映机同步放映,银幕上是360度环形的电影。观众站在中间,被四周的影像包围,加上诸多音响效果的配合,能产生强烈的现场感。1986年,我国摄制成功第一部反映广州市风貌的环幕电影《广州风貌》。

球幕电影是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影。影片画面要比普通银幕画面大10倍,影视观众厅为圆顶式结构。电影采用特制广角鱼眼镜头把上下左右半个球范围内所有景象都拍摄下来,在呈180度半球形银幕上放映。由于球幕电影与人们观察物体时的视角相适应,给人以极强的真实感,眼前的物体好像伸手可取。

多种多样的银幕电影。现在世界上,因为人们的趣味、娱乐态度及欣赏水平不同,因此有各异的名目繁多的电影形式以满足人们的需求。1960年,在美国的纽约上演影片《奇怪的香味》,观众还真的闻到了各种香味,这就是香味电影。此外在日本还有一种隧道电影。另外还有浮雕电影、凹三面银幕电影、触觉电影、全息电影等等。但是,因为这些电影的制作、放映很复杂,所以现在人们还是更关注一般的电影形式。

早期电影公司

早期的电影工业要想发展也是举步维艰的。身为电影发明人的卢米埃尔就曾对他的摄影师说过:“我并没能给你提供一个职业,而只是一个临时饭碗。目前大家都在兴头上,也许能持续几星期或几个月,但是最多不过半年,我们要加紧工作。”

法国的电影工业在当时发展是最快的。不过最初处于手工作坊式的生产阶段,十分脆弱。梅里爱的明星电影公司就是一例,它建立于18世纪末,只兴旺了一段时间,就因为经营方式陈旧和用人不当很快地呈现衰败之势,1906年梅里爱的影片拍得太多又卖不出去,加重了经济困难,继而因欠债不得不把罗培·乌坦剧院和蒙特路伊摄影场作为抵押交给了百代公司,而设在美国的分公司的破产最终加速了明星公司的垮台,一代大师梅里爱在一次大战后,只好放弃他的电影,沦为街头玩具商。

查尔·百代工业时期,情形就迥然不同了。查尔·百代原来只是经营留声机的商贩,经过一番奋斗,很快使他的百代公司初具规模,5年之后就建立起百代大型企业,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享有巨额利润的百代工业王国。1900年,百代的年赢利为34.5万法郎,到了1907年已猛增到2400万法郎;百代为早期投资他事业的内瑞财团带来了至少10倍于当年数额的高额利润;百代在美的影片发行总量达到美国本土影片的两倍之多。百代由衷地感慨道:“我认为除了军火工业,法国没有任何一种能像我们这样快发展的工业,能给股东以这样的利润。”

对比卢米埃尔的早创时期,法国的电影工业已是相当强大。百代的电影工业实力使法国在第一次大战前夕,一直占据着不可动摇的电影输出国地位。

百代采取的托拉斯式的经营方式在今天看来也不算落伍。它取得了金融资本的紧密联合,并很快垄断了包括摄影机、柯达胶片、剧本和电影院在内的生产资料,建立起万森电影王国。百代并且研究观众欣赏情趣,制作了一批如《芳托马斯》系列片那样深受观众喜爱的影片。百代认为把古典戏剧和文学作品拍成电影,一定一本万利,于是就与法国文学家协会谈判,成立了“作家及文学家电影协会”,使之获得了将大部分法国戏剧拍成电影的独占权。百代公司还十分注意吸收著名编剧、导演、演员来为之服务,使制片业的分工日趋清晰、完善,也使他们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百代在包装电影明星领域开了先河,鼎鼎大名的喜剧明星马克斯·林戴,就是百代的财富之一。这位从巴黎大剧院走出来的演员,给银幕以全新的概念,他的优美动作、丰富的面部表情和独具特色的扮相使当年的影迷们曾狂热地簇拥他,向他欢呼,卸下他乘坐马车的马匹,抬着他回旅馆。百代当年支付给他的年薪已是20万金法郎。继林戴之后升上星座的卓别林,也是在向他学习借鉴后才取而代之登上喜剧皇帝宝座的。

19世纪,美国的爱迪生在摩根银行支持下成立了“爱迪生通用电器公司”,其中包括生产电影摄影机和拍摄电影。他把制作的短片卖给杂耍场组成的联营体。联营体经营一种镍币电影(即5分钱电影),镍币电影很盈利,于是联营体就每月兴建一二家新影院,如此滚雪球一般,10年以后全美已经拥有了1万家电影院。当时世界各国的电影院总和也才2万至3万家,可见美国影院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

经营电影可以带来巨额利润,促使爱迪生决心发动“专利权的战争”。经过几起几落,爱迪生终于取得了长期垄断(大约十几年)影片生产的权力。他在纽约建立了制片厂,聘请了专业人员来拍电影,1907年,又进一步组织了垄断托拉斯——“卡特尔”。有8家公司进入了这个组织,即比沃格拉夫公司、爱迪生公司、维太格拉夫公司、爱赛耐公司、兼营影片输入和发行的乔治·克莱恩公司、刘宾公司、山立格公司和卡勒姆公司。法国的百代公司和梅里爱的明星公司也被吸引进来。参加的成员要向其交纳一定的管理经费,并相应受到专利权的保护。这时电影胶片的生产垄断在查尔斯·伊斯曼即伊斯曼·柯达公司之手。

美国这种巩固的经营组织和制版形式,带来相对稳定的导演、摄影、演员阶层。他们按时到公司来领取拍片酬金,每星期拍出三四部短片,大多在一本之内,成本也很低廉(数百美元)。然而在此时期(1897~1914年),美国电影制作还墨守成规,形成封闭式的创作环境,所以也没有生产出什么很有特色的作品。

市场不断渴求新鲜电影问世,一些独立制片商应运而生,他们在反垄断的旗帜下干得很出色,用高薪吸引大公司的名导演、技术人才以及电影明星来为他们工作。大公司内部也有一些才华出众的电影导演如大卫·格里菲斯、卓别林等在羽翼丰满之时冲杀出来,独资拍摄一些富有艺术个性的影片。

格里菲斯1913年拉出自己的创作班子,独立制作了一系列名作。如1914年的《原始人》《两性斗争》《良心的报复》;1915年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给导演制片带来很好的声誉。然而1916年他摄制的《党同伐异》,虽然成为电影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却同时又是票房的弃儿,把导演制片一下子浸入冰冷的水中。

1910年之后,美国反托拉斯法斗争日趋白热化。1912年独立制片商莱默尔的摄制组几次企图袭击凯赛尔和包曼的摄影场,有一次遭遇了大导演莫斯为拍摄南北战争场面而组织的军队,险些大打出手。莱默尔的队伍面临如此强大的枪炮和正规武装,只好逃遁。但是反托拉斯法的胜利已经在望,1913年美国放映业迅速发展,需要巨额贷款拍片,华尔街的大银行家们开始对独立制片商钟情,借助于1890年就通过的美国反托拉斯法案,终于在1915年宣布了爱迪生托拉斯帝国的崩溃: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解散“电影专利”公司。这时除及时采取了明星制度的维太格拉夫公司以外,其他公司先后陷入困境。

专利权威、导演权威、制片人权威,这三种美国早期的电影生产模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几度交锋。在战后,最终以制片人大获全胜告一段落。当法国百代公司在战后业已没落的时候,美国揭开了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并驾齐驱、美国影片称霸全球的一页。

电影发展中的流派

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如诗歌、绘画等都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积累与沉淀,都是艺术创作者们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但是每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都有其关键的人物,或说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人物,电影也是如此。在其虽然不长的百年的历程中,也有其关键人物和流派。

电影的先驱与大师

电影形式的第一个伟大创造者是法国艺术家梅里爱,他把舞台艺术的方法和场面调度应用到电影方面,从而创造了一种具有艺术性的电影戏剧。

梅里爱巧妙地利用摄影机,他将一个形象先拍在另一个形象上,从而发明了复摄法;把形象按不同的顺序安排起来,从而使无生命东西显得像在运动;他用改变摄影机速度的方法造成疯狂般的高速运动或梦幻似的缓慢,从而取得了奇妙的效果。

梅里爱于1900年摄制了《灰姑娘》。在这部影片中,老鼠变成了马车夫,南瓜变成了马车。这部影片是由20幅相连的活动画面组成的,它轰动了世界。

1902年,梅里爱又摄制了最早的科幻片《月球旅行记》,是根据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影片标志着梅里爱的全盛时代,但是,他无法冲破舞台艺术的框子,戏剧思想束缚了他。

真正使电影美学摆脱了戏剧美学的束缚,使电影一跃成为一种真正的崭新的艺术形式的人是美国导演格里菲斯,他是电影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个艺术家。

1908年10月底,格里菲斯导演了《长远以后》一片。在这部影片中,“格里菲斯第一次充分表现了他的风格和特点”,有人说,梅里爱只创造了电影字母,而格里菲斯创造了电影句法。

电影大师格里菲斯在艺术上勇于探索,破除陈规,他的著名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由于镜头运用自由,很有把握和诗意,因此为电影成为独立艺术开辟了道路。

著名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论述格里菲斯的贡献时,概括了由他奠基的使电影最终脱离戏剧的四大原则:

在同一场面中,改变观众与银幕之间的距离;

把完整的场景分割成几个部分或几个“镜头”;

在同一场面中改变摄影角度、纵深和“镜头”的焦点;

蒙太奇。

美国的卓别林、前苏联的爱森斯坦、英国的希区柯克堪称电影艺术中承前启后的大师。卓别林是大家极为熟悉的,下面简要评述一下后者。

前苏联的爱森斯坦是具有卓越艺术才能、勤于探索、富有创造性的电影艺术大师。他的《战舰波将金号》,深刻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的腐朽和黑暗,热情歌颂了1905年的俄国水兵起义。这部片子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最杰出的经典作品之一,是默片的颠峰之作。

爱森斯坦在电影理论上强调蒙太奇的作用,他认为剪刀、蒙太奇,就是电影艺术的实质所在,“将两个分开的镜头接合在一起并不仅仅是等于一个镜头加另一个镜头——它导致了一种创造”。他认为,蒙太奇的主要原则“不是镜头的组接,而是它们的冲突——交叉点”。这种观点对后来创作影响很大。

爱森斯坦还创立了“杂耍蒙太奇”。他把电影的片段称为杂耍,意思是要以稍许夸张的、突出的形式来表达他的观念,也就是说,电影要如何抓住观众的兴趣。

这位艺术大师从1924年到1929年间拍摄了《罢工》《战舰波将金号》《十月》等片子,都可以看出他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他所提出的蒙太奇理论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可惜年仅50岁,就英年早逝了。

希区柯克是美国的著名电影艺术大师,他原是英国人,1899年出生,1920年开始在伦敦拍片,1940年去美国拍出了当时轰动的《蝴蝶梦》,获得当年奥斯卡奖,从而定居好莱坞。这位多产的导演,一生共拍了50多部影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犯罪片。

希区柯克推崇蒙太奇,“认为运用蒙太奇才能使电影有别于日常生活的场景”。他认为“引起观众注意的技巧是坏的技巧,高度的技巧是不着痕迹的”。他的作品大多情节离奇曲折,富有悬念,他曾说:“炸弹决不能爆炸,炸弹不爆炸,观众就老在惴惴不安。”所以人们称他为“悬念大师”。

二战之后的罗西里尼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战败国意大利兴起了写实主义电影的浪潮,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的代表人物首推罗伯特·罗西里尼,他以战后三部曲——《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年)、《游击队》(又译《老乡》,1946年)、《德意志零年》(1948年),深刻揭示了法西斯统治下德意两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以及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罗西里尼出生于罗马一个机械设计师的家庭,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自小酷爱摆弄各种机械,还为自己建了一个小型实验室。高中毕业后,罗西里尼突然萌发了拍电影的兴趣,开始学着做摄影师和剪辑。如同那个时代的很多电影爱好者一样,他从母亲那儿要了钱来拍摄电影,从1930年开始,他共导演了6部纪录短片,上座率还不错。拍《海底幻想曲》时,为了拍出海底的各种奇景,他特意建造了一座小小的水族馆,搜集来各色各样的鱼,并缚在长头发丝上来控制它们的游动。这一工作难度很大,但罗西里尼却十分耐心,坚持达到目的,这显示了他超人的才华和毅力。

当时,意大利正处于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统治下,电影界则完全掌握在墨索里尼的儿子维多利奥·墨索里尼的手中。罗西里尼1938年进入电影界之后,也拍摄了几部颂扬意大利法西斯的影片,如《白色的船》《飞行员的归来》《带十字架的人》。然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他很快转向拍摄进步影片。1943年,二次大战进入末期,意大利被盟军和德军瓜分为二,罗马处于纳粹军队的占领中。逃亡途中的罗西里尼决心把一路的所见所闻拍成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就在这种环境里孕育出来。他和阿米台依根据一位抵抗运动领导人的口述,几乎是逐字逐句记录下为准备解放而进行的秘密斗争的情况。有意思的是,盟军解放罗马之日,也正是《罗》片开拍之时。当时摄影器材相当匮乏,交通也十分不便,意大利已是南北对峙……这些艰难的处境促使罗西里尼运用了既经济又富于再现力的纪录片手法,拍摄了罗马市民的艰苦生活,纳粹德军扫荡游击队,以及市民和儿童们面临的死亡灾难……他意欲以真实的画面向全世界人民展示法西斯的罪恶和反法西斯战士的无畏精神,以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影片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英格丽·褒曼在看过这部伟大作品后,就深深爱上了罗伯特·罗西里尼。

紧接着,罗西里尼拍摄了又一部杰作《游击队》。影片描述了盟军从南向北挺进,解放意大利的6段真实故事。他依然没有使用摄影棚、服装、化妆和演员,甚至连剧本也不用,而与阿米台依、年轻记者费里尼(费里尼日后成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精英)一道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并据此拍摄而成。影片镜头均为实地拍摄。他擅长从真实事件中获取素材,而且能娴熟运用长镜头方法,因此倍受电影艺术评论家巴赞的称赞。他的这些做法和观念,使银幕一洗意大利纳粹时期的陈腐,带给意大利电影以清新的风格,同行们也纷纷效法。电影史学家是怎样评价罗西里尼呢?萨杜尔说:“由于影片表达了人民的内心呼声,它超越了记事的范畴,而达到了史诗的高度。”

1948年,在满目废墟的柏林城堡,罗西里尼执导了《德意志零年》,他在影片片头打上字幕,将它献给他数月前在西班牙死去的年仅10岁的儿子马可洛马诺。这部描述德国青少年陷入精神的荒蛮之地,在徘徊、寻找新的精神寄托的影片,将罗西里尼的名字永久写在了史册上。

罗西里尼1952年导演了由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影片《欧洲1951年》,并和这位美丽而演技卓越的女演员结了婚。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罗曼蒂克。但褒曼却受到来自美国,甚至美国国会议员的指责。过去她在银幕上一直成功饰演天真少女、贤妻良母、巾帼英雄……简直就是美国优秀女性的化身。自从她与前夫离异,与罗西里尼结婚,这形象几乎就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她被攻击为“荡妇”、“娼妓”。她主演的影片也受到观众们的抵制。罗西里尼当然也受到同样的攻击,这些攻击则来自他的前妻和情人以及意大利的新闻界。婚后,他们生了3个孩子。1958年,他们又离异分手了。

罗西里尼与褒曼一起拍摄的影片,如《斯特隆波里火山》《欧洲1951年》《意大利游记》《胆战心惊》等都未引起什么注意。有评论家写道:“从《胆战心惊》这部影片,已经能够测量出褒曼和罗西里尼所掉进的深渊的深度了。这倒并非因为这部影片比他们最近拍摄的其他一部更加差劲,而是由于好多次不成功的尝试,证明这一对夫妇不能创造出能为群众或批评家所接受的任何东西。一度是世界上毫无疑问的第一位明星格丽泰·嘉宝的继承者的英格丽·褒曼,在她最近的影片里只是她自己的影子而已。”

1959年,罗西里尼又导演了一部优秀影片《德拉·罗维莱尔将军》,由著名导演维多里奥·德·西卡担任男主角。罗西里尼一旦回到他拿手的战争题材影片就如鱼得水,影片不仅有深刻的主题思想,也有很强的观赏性。影片描写诈骗犯普莱托尼被德军拘捕,投入米兰监狱。恰在这时,党卫军秘密杀害了意大利反法酉斯的德拉·罗维莱尔将军。德军就命普莱托尼冒充这位将军,以便骗取监狱秘密组织的信任。在狱中,假“将军”受到难友们的极大的尊敬和信任。普莱托尼也渐渐假戏真做,鼓励同胞们和德国人进行斗争。最后他不但没有告密,反而以“将军”的身份英勇就义。影片在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狮奖。

1977年,罗西里尼荣任戛纳电影节评选委员会主席。但是在影展结束后的6月3日,他因心脏麻痹症而不幸逝世。这位伟大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以他的作品给世界电影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扮演诈骗犯普莱托尼的维多里奥·德·西卡,也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浪潮的主将。德·西卡1920年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父亲是银行职员,学生时代,他虽然攻读于罗马商业学校,却热衷于演剧活动。他21岁时加入了一个名叫亚玛兹罗瓦的剧团,有了些名气,30岁又主演了一部电影,受到影界瞩目,接着成为几部影片的男主角。可是德·西卡并不满足于当个好演员,他很快就跻身于导演之列,兼任了3部影片的导演。这样,他成为意大利影坛的一位多面手。1942年,德·西卡结识了青年记者凯撒·柴伐梯尼,这位青年日后成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著名剧作家。德·西卡请柴伐梯尼给自己当助手,两人合作十分默契。在德·西卡一生30余部电影作品中,有26部是柴伐梯尼编写的剧本,如《孩子们看着我们》《偷自行车的人》《温培尔托——D》《米兰的奇迹》《屋顶》《意大利式的结婚》等等。

名片《偷自行车的人》,写一个罗马失业者找到一份必须骑自行车才能干的工作,当他正在张帖海报之时,自行车却被偷走了,为了找回这命根子,他和儿子在罗马街头足足奔波了一天一夜,仍然一无所获。但当他也想去偷一辆自行车时,却被警察抓住了。在《温培尔托——D》里,德·西卡聘请了一位退休老教师来饰演主人公——一个在市政局干了几十年的小公务员,年老退休后,微薄的养老金使他难以为生,他去卖表、去乞讨,最后只好去自杀,然而又被他扔掉的小狗找回来了,他连死也不能了……影片中还表现了领取养老金的老人们在议会前示威游行和被警察驱散的场面。

德·西卡的作品有同罗西里尼相同之处,即重视表现意大利的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下层小人物的遭遇和卑微、麻木的心态。他坚持聘用非职业演员演出,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情感真实、质朴、自然、细腻打动人心。这些影片上映后,均在欧美引起巨大反响。

德·西卡自身的演技精练而富有人情味,深受人们称道。他兼擅正剧、悲剧和喜剧,最博好评的就是《德拉·罗维莱尔将军》了。电影理论家巴赞认为他的艺术特征可以归纳为“对人充满友爱和柔情”。作为一代大师,他确实是谦和友善对待别人,他一生饰演过100多个角色,也包括在一些平庸的新现实主义作品里出演小角色、小人物。德·西卡的才华是令人称颂的,德·西卡的为人是令人尊敬的。

在新现实主义的浪潮中,还有一位推波助澜的人物,他就是电影大师鲁基诺·维斯康蒂。他曾雄心勃勃地在1948年拍摄了代表作之一《地震》(又译《大地在波动》),影片也是一概不用职业演员,也是采用纪录片手法,写实地表现了西西里岛上一位渔民的贫困生活。他也是采用了非剧本方式,但全片结构十分严密细致。他原本打算拍成西西里岛的渔民、农村、矿山三部曲,但只完成了第一部就终止了。

维斯康蒂的祖上是中世纪的封建地主,米兰最有权势的家族。他父亲是公爵,母亲是意大利大企业家埃巴的女儿。所以维斯康蒂自幼是在严格的贵族化教育下长大的,他对文学和历史都有很深的造诣。但是维斯康蒂对家庭有一种反叛的心理,竟4次离家出走。后来,他的反抗精神转向了新思潮,开始对艺术运动关心起来,特别是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和美国新文学尤为迷恋,进而又研究起戏剧艺术。维斯康蒂的父亲就是米兰剧坛的幕后支持者,所以他打入戏剧界毫不费力。后来,他认识了法国著名导演让·雷诺阿并结为密友,维斯康蒂顺理成章地向电影界发展了。

维斯康蒂的代表作品,大部分是在二战结束后推出的。继《地震》之后,他的又一部重要作品是《罗科和他的兄弟们》(1960年)。故事是这样的:罗科兄弟5人随母亲从西西里迁入米兰打工生活。老大西蒙内当了职业拳击手,但也染上了酗酒赌博的恶习,还认识了一个叫纳迪娅的妓女。罗科(阿兰·德龙饰)也步老大的后尘当了拳击手,老三在一家工厂当工人,老四、老五还年幼。罗科渐渐爱上了纳迪娅,他鼓励她重新做人。老大发现后,一时性起杀死了纳迪娅。这部影片被认为是《地震》风格和题材的延续,探讨的仍旧是新意大利向何处去的问题。维斯康蒂说,它表现了一个近似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白痴》中主人公的形象——罗科,他善良,可是面对现实却无能为力。他说:“15年前,我们把自己堵塞在某条道路上,这条道路就是新现实主义。有的喜欢逃避现实,有人则认为停留在原地去利用各种方便的条件更合适。至于我自己,我在经历了直接记事式的影片剧作(指《地震》),用直截了当的语言在表示各种事件(指他的影片《小美女》)后,我现在需要去叙述了。但是,如果不能做到与现实保持接触,那是不能认真、严肃地去叙述的。”“《罗科和他的兄弟们》有希腊悲剧的影响。但是,它首先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的电影小说。”

1963年,维斯康蒂又在《豹》(又译《浩气盖山河》)里,以处于大动荡时代的西西里岛为背景,深入描画了一位老贵族留恋古老道德传统和古老秩序的心态和他的悲哀。冷静、客观的叙事风格和对人物的精心刻画令人击节赞叹。这部影片荣获了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他的作品有两种倾向,一是来自他的血统中的贵族气质,二是要反抗这种血统的革新意识和行动。如果说《地震》《罗科和他的兄弟们》显示着后者,那么《豹》等影片则深深体现了前者。他的新现实主义思想与家庭赋于他的烙印,恰恰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中表露于银幕之上,成为这个时代的缩影。

继3位电影大师之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浪潮时起时落,一直对世界影坛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

写实主义中的让·雷诺阿

历史上父子齐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不乏其例,如大仲马与小仲马,大施特劳斯与小施特劳斯以及中国的曹氏父子、苏氏父子等,而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与其子让·雷诺阿也是同样举世闻名的。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艺术门类不同,一位是画家,一位是优秀的电影导演。让·雷诺阿没有去继承父亲的事业,而是完全继承和发扬了冯·斯特劳亨所信奉的拍摄电影的原则和传统,形成诗意写实主义风格,成为法国电影史上的丰碑。

让·雷诺阿是奥古斯特·雷诺阿的次子,1894年出生,1912年中学毕业,1913年服军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军,任骑兵少尉,后因腿部负重伤而入院治疗。在这段时间里,他对电影产生一定的兴趣。他退伍后来到法国南部的卡纽和郊外的玛洛特从事陶器制作。1923年,因受到电影《爱的火花》的感染,才决心投身于电影事业。起先,他只是为别人写作了一部电影剧本,接着才在1924年获得了拍摄《水上姑娘》的机会。影片以爱情为主线,讲述一位姑娘在做水手的父亲死去后遭遇了许多不幸,最后得到一位地主少爷的救护和爱情的故事。让·雷诺阿运用了印象派电影手法,所表现的如姑娘做梦时的场景,深获好评。

让·雷诺阿又在1926年改编了左拉的名著《娜娜》,并把它搬上银幕,这次他揉合了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与绘画上的印象主义,把妓女娜娜悲惨放荡的一生以优美的笔法展现在银幕这块活动的画布之上,使之成为雷诺阿默片时期的代表作品。只是,影片发行不佳,使他接连拍了5部商业片才扭转了经济上的亏损局面。

从1930年到1939年,让·雷诺阿制作了15部题材各异的影片,全部深刻表现了法国民族的情感和愿望。1934年所拍的《汤尼》是一部极端写实主义影片,片中几乎没有内景,也没有用大明星,纯粹依据真实事件拍成,被评论家们认作是与维斯康蒂的《对头冤家》(1942年)一样没有时代局限的杰作。他描写了从意大利和西班牙来到法国南部的打工者们的爱情和经历,最后因颓丧、妒嫉而导致的一场悲剧。一般评论家认为《汤尼》是电影史上的新写实主义电影的先驱。

雷诺阿的写实主义手法虽然得到好评,但他慢工出细活儿的拍片速度却常让一般电影老板不满意。找他拍电影的,多是看重他擅长拍摄社会题材并欣赏他写实风格的制片人。1935年,让·雷诺阿拍了《朗基先生的犯罪》,影片描述一家印刷厂面临破产,老板逃跑了,工人们却团结起来组织了一个合作社继续进行生产,终于扭转局面取得胜利。这是一部表现工人要求权力的影片。另一部根据名著《下层社会》改编的影片《社会底层》,则刻画了一群社会落伍者的众生相。这些影片都显示着他广博和深远的认识,并且永远能忠实反映人间世态、表现人的本质。雷诺阿自幼喜爱艺术,具有高深的艺术修养。这使他一从影就很快跻身于名导演之列。他与法国影坛老将让·维果以及雷内·克莱尔、约克·费戴尔、马赛尔·卡尔内等人共同奋斗,谱写了法国二战前电影史上的不朽篇章。雷诺阿于1937年导演的《大幻灭》是众多影片里的一部伟大作品,此片荣获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艺术电影奖。《大幻灭》描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俘虏的法国官兵在监狱中与德国军官之间的敌对情绪和情感纠葛。法国军官伯居是位侯爵,对监禁他们的德国贵族军官劳芬斯坦(冯·斯特劳亨饰)颇有好感,而对同为难友的法国机枪手马雷夏尔很轻视;同样,平民出身的马雷夏尔也对虽然语言不通却同属一种阶级的德国农妇很有亲切感。雷诺阿为了表现出战争冲突中相同阶级、相同阶层的感情和立场,而使用了大量极有表现力的镜头和拍摄手法。在描绘法国战俘决定越狱时,军官伯居被雷诺阿赋予了深深的悲哀和同情——他英勇地掩护战友们逃走,自己最终却被他颇有好感的德国军官“朋友”打死了。战争的残酷使伯居的“和平主义”理想幻灭。雷诺阿本人在一次大战中也曾经被德军俘虏过,这些经历被他融入影片之中,使《大幻灭》更加透射出雷诺阿关于人性的思考和写实主义的光辉。

雷诺阿在《大幻灭》等影片里,非常注重把人物与自然环境及他们自身的地位结合在一起来表现,采用了近似纪录片的朴素风格,使观众随着影片的发展去思索和联想。他喜欢用长焦距镜头来拍摄,使近景和远景同样清晰,雷诺阿对这种摄影方法的实践和系统发展,在时间上比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要早得多。

雷诺阿非常厌恶程式化的拍摄倾向,不能容许它出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为了摆脱这些,他向18世纪优秀的舞台剧目学习,坚持用写实手法传递一种如诗如歌的真实感受。在《大幻灭》《游戏规则》《衣冠禽兽》等影片里,他总是将一个个事件和细节很细致地表现出来。在《乡村一角》,他使用印象派表现手法摄制了一段辛酸的田园情史;在《野餐》中,又把莫泊桑的小说极有情致地再现出来。他注重依靠演员表演来形成摄影的特色,放任他们去即兴创造、发挥。由于雷诺阿有深厚的戏剧和文学功底,对社会有深邃的洞察力,驾驭角色“如提线木偶一样自如轻快”,所以他的影片风格始终界定在诗意与写实之间,形成细腻、自然、隽永的“雷诺阿格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诺阿去美国好莱坞导演了5部影片。战后的1953年他重返祖国,导演了《我爱巴黎》(又译《法国康康舞》)。他运用浮世绘的手法描述了艺人的生活,也许正是受了他的父亲一代印象派画家们的影响。他回国后,依然是以一种温情的视角来观察自己的民族,他的作品依然是那么光芒如初。1955年,他执导了幻想音乐剧《艾伦娜和男人们》(英格丽·褒曼主演)。背景是20世纪的巴黎,剧情是一位波兰公爵美丽的未亡人与将军和潇洒伯爵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1959年,他又运用幽默手法拍摄了表现一位提倡人工授精的伟大生物学家,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言论,与一位可爱的乡下姑娘结婚的影片《草地上的午餐》。彩色影片的诞生,使作为绘画大师之子的让·雷诺阿有了更大的艺术创作自由。1954年和1955年,他分别导演了舞台剧《凯撒大帝》和《奥尔薇》,1959年又导演了电视剧《戈里博士的遗言》(类似《化身博士》),1961年,导演了《班吉被捕》(又译《逃兵》)。1971年拍完了《雷诺小剧场》之后,让·雷诺阿的双足渐渐不能走动了,只好隐居在好莱坞养病。1979年2月12日,让·雷诺阿病逝,由法国政府迎灵柩回到巴黎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让·雷诺阿一生导演了40余部电影,精品迭出,并且大多是他亲自撰写剧本。此外他还写了小说《佐治队长的笔记:1894~1945年爱情与战争回忆录》、关于他父亲的回忆录《雷诺阿》以及自传体回忆录《我的一生、我的电影》等等。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于1975年被授予第47届奥斯卡特别金像奖。他拍摄的《大幻灭》和《游戏规则》则在纪念法国有声电影50年之际,被评选在十佳影片之列,《大幻灭》还被誉为世界名片之一。

电影中的“真实”

真实电影派的出现与摄影机性能的改进提高、机体重量的减轻有着绝对关系。“真实电影”最基本的观点是反对传统的35毫米摄影机,代之以轻巧灵便的16毫米摄影机。16毫米摄影机可以由1人携带操纵,配上轻便的同步录音装置,只需要有两个人便能组成一个小巧精干的摄制组了。

电影自从有了声音以后,所有写实主义的电影(包括纪录电影和冯·斯特劳亨的虚构写实主义电影)和新写实主义电影(如罗西里尼的将真实生活重新组织或重新编演的电影)基本都还是通过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来反映当代社会问题;在拍摄方法上注重真实感,尽量在实景中拍摄和运用自然光线;反对好莱坞明星制度,尽量使用非职业演员。

真实电影大大向前超越一步,它的特征是:

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比如,常常二三人组成摄制组跟踪拍摄对象进入各种环境、空间,同时摄录下影像和声响,不进行隐蔽拍摄,拍摄者就处在真实事件之中;

不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

只有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由导演亲自剪辑素材。

从写实主义的排演电影到真实电影的直接从生活中发掘剧情,展开、完成影片,可谓是纪录电影学派发展演变的结果。

真实电影兴起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法国和美国,倡导者们声称:他们的灵感来自吉加·维尔托夫。维尔托夫创造了“电影眼睛”理论,是一位提倡即景拍摄法的导演。他在20年代拍摄的一系列新闻片式的影片中,给后人很大的启迪和教益。他的影片的银幕冲击力主要来自抓拍实情实景。真实电影运动正是沿着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和实践继续前进的。

真实电影运动在法国的代表人物有让·卢什、法朗索瓦、莱辛·巴赫、马利奥·吕斯波利。让·卢什原是一位人类学家,生于1917年。为了进行人类学研究,他买下一架摄影机,记录和研究人的生活。渐渐地,他拍出了一些带有普遍观赏性的长片,引起社会各界注意。当他的拍摄手法、剪辑手法和导演手法已经进入专业水准时,影片《我,一个黑人》诞生了。这是让·卢什1961年创作的一部纪录片,影片是在尼日尔制作的。他因长期在黑非洲法语区从事考察工作,因此这部影片的拍摄时间相当充足,完全用纪录片手法,以采访形式贯穿其间,非常自然、生动、真实。评论家们说,“真实电影”始自《我,一个黑人》的诞生。

作为一个人类学家的电影导演,让·卢什的视角明显地与众不同。他更关心“人”的行为和心理、生理状态。在他最著名的影片《湖滨纪事》里,他带着摄影师和录音师走到大街上,逢人就提问:“您幸福吗?”然后他把各式各样的回答巧妙地剪辑在一起,成了一部关于“幸福”的“众生相”。他的作品还有《美丽的五月》《远离越南》等等,共计120余部。卢什等人拍片资金都很少,又都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在拍片,所以带给电影以全新的观点。让·卢什等人的真实电影观念达到了比维尔托夫更真实的程度。由于让·卢什的努力,一个新片种、新职业出现了,使个体意义上的自由拍片和制片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