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国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5-17 14:55:29

点击下载

作者:李丹丹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悠久的国画

悠久的国画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当然,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采。

中华文化就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始终发展的动力。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在200年前,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思想。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最具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经掀起中国文化热。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当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时,也要正视其在近代衰微的历史。相对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来说,这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是喷薄前的力量积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5000多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感,蕴含丰富的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不但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贡献。

特别是我国经过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崛起与复兴。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崛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达上。特别是当今我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能够有力提升我们融入世界的步伐,推动我们为人类进步做出最大贡献。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作品。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艺术、千秋圣殿奇观、历来古景风采、古老历史遗产、昔日瑰宝工艺、绝美自然风景、丰富民俗文化、美好生活品质、国粹书画魅力、浩翰经典宝库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全景展现,纵横捭阖,故事讲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格调温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在中华复兴的绚丽梦乡,展现出具有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

一画开天——古老源流

我国古代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远古的洪荒时代起,原始艺术的萌芽便在中华沃土中孕育发展了。我国绘画艺术的起源,在神话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史皇作图”“画嫘作画”及神农之臣白阜创画之说等。从一些史前遗迹中,可以看到远古绘画艺术的萌芽与发展,特别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上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以及各地的岩画,都是绘画艺术萌芽时期的典型作品,为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伏羲画八卦始创图画

传说在那远古时代,有个大湖叫雷泽,雷神就居住在里面。那时当雷神不顺心时,雷泽就浊浪滚滚,汹涌起伏。要是雷神震怒时,水灾就更厉害了。

在雷泽两岸生活着风兖部落,部落女首领叫华胥氏。她年轻有为,率族人们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伏羲 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创造了八卦,这是我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是我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还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

华胥部落首领有个华胥姑娘,在一次雷泽发大水时,她就找雷神评理,她的胆大和直率感动了雷神,但雷神让华胥姑娘嫁给他。为了华胥人们的安危,华胥姑娘便嫁给了雷神。

一年后,华胥姑娘生了一个儿子,雷神非常高兴,脾气也越来越好了。华胥姑娘与雷神把儿子放在葫芦上顺水而下,让儿子去看他姥姥。

华胥女首领看见外孙乘着葫芦而来,就给外孙取名葫芦。按华胥部落方言,葫芦与“伏羲”谐音,于是,人们就叫这个孩子为“伏羲”。■太昊伏羲氏

伏羲长大后非常聪明,他发明创造了钻木取火,教人们使用火来烧熟食物,人们从此不再茹毛饮血,因此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很高。

当时,人们对于大自然的一切都一无所知。当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聪慧的伏羲就想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地形方位,有时还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

有一天,伏羲带领人们打猎归来,抬着猎物走到山坡,本来朗朗晴天,突然乌云四合,雷声大作。顿时暴雨倾盆。

不多时,山洪便暴发了,猎物被冲走了,还冲走了许多人。这件事让伏羲十分难受。他怨恨自己没有能力保护人们,横遭如此灾难。他心烦意乱,在困乏蒙眬里就睡着了。雷神 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雷部的最高神。雷神信仰起源于我国古代先民对于雷电的自然崇拜,因为在远古时代,气候变化异常,晴朗的天空突然会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电光闪闪,使人们认为天上有神在发怒,进而产生了恐惧之感,并对之加以膜拜。

在蒙蒙眬眬里,伏羲恍恍惚惚看到了一条大河,只见河水涛涛,浊浪滚滚,突然之间,巨浪中冲出一匹赤马,赤如火,驰如风,马背上还有三道白纹,呈三连画形。赤马飞奔上岸,绕着伏羲奔跑三圈以后,又直跳入河中不见了。■伏羲女娲图女娲 又称女娲氏,娲皇。她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远古氏族首领,后逐渐成为了我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女娲的主要功绩为抟土造人,以及炼石补天。其他的功绩包括发明笙簧和规矩,以及创设婚姻。后世女娲成为民间信仰中的神祇,她被作为人类始祖和婚姻之神来崇拜。

伏羲一惊,醒来发现原来是一场梦。伏羲遇到妹妹女娲,便将此事告知了她。

女娲说:“听人说,大河里有龙马,马色赤红,行走如飞,阳性之状,马背有三纹,形如‘三’,阳性之象;如今龙马绕哥哥三圈而复入水中,是要哥哥三思吧!”

伏羲听罢,觉得女娲说得有理,他思来想去,又困又乏,蒙眬中又睡着了。恍惚里,他又南行到了洛水,抬头一看,洛水清清,流水潺潺,其声如咽,其流婉转。

伏羲说:“天下有如此凄凉情景,与大河咆哮恰恰相反,可见世上万物的千变万化难以估量,简直不可预见啊!”

恰在这时,忽见洛水上游漂一物,形如一个大磨,墨黑墨黑,行如蜗牛,背上有三道青纹,青纹条条中间断裂,呈三断画。

伏羲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大龟。大龟缓缓爬上岸,绕伏羲三圈以后,又慢慢爬回了洛水。伏羲吃了一惊,忽然醒来,原来还是一场梦呢!

伏羲又将此事告诉了女娲妹妹。

女娲说:“哥哥,听人说,传说洛水里有神龟,其大如磨,其色如墨,行如蜗牛,阴性之状;龟负三道断纹,其形三断画,阴性之象。神龟绕哥三圈,还是叫哥哥三思啊!”

伏羲觉得妹妹说得有理,他一思、二思、三思以后,他蒙蒙眬眬睡着了。恍惚里,一阵清风,伏羲如在云里雾里。他睁眼一看,只见绿水青山,苍松翠柏,云雾缭绕,鹤鸣鹿应,山岩间怪石林立,水帘之外嫩竹舒展。蓍草 生于山坡草地或灌丛中,可供药用、可作香料、有观赏价值。传说蓍草为稀有植物,全国仅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一为山西晋祠;再就是太昊伏羲陵。古往今来人们都把蓍草誉为神蓍、灵物、神物等,就连历代帝王,也要在每年春秋两季派大员到太昊伏羲陵祭拜,返京时都要带回一束蓍草,以作信物。

在竹林间有一茅庵,缓缓走出一位老人,这老人鹤须白发,赤面嫩手,右手握一根拐杖,左手握一把蓍草,他见了伏羲说:“伏羲,我正要找你。”

伏羲打量老人,暗自奇怪。老人说道:“这是自然。”

伏羲恭恭敬敬地问:“请问老人知道我想什么吗?”

老人说:“知道,知道。”

伏羲心里说:“老人好厉害,我不信他知道?”

老人说:“应自然之变,顺自然之化,人类本应脱离蒙昧,文明开化。大河龙马现河图,洛水神龟现洛书,这是启迪人类的蒙昧,开发人类智慧的呀!”■伏羲女娲图

伏羲十分高兴,连忙说道:“愿老人家指点迷津。”伏羲说罢,忙叩头拜谢。■天水伏羲庙占卜 原始民族对于事物的发展缺乏足够认识,因而借助自然界的征兆来指示行动。但自然征兆并不常见,必须以人为的方式加以考验,占卜的方法便随之应运而生。占卜是由外界事物的动向和变化向非人的灵体探询想要知道的事物。它通常会出现模棱两可的答案,让占者去找出一种合理的解释。

老人含笑要伏羲落座,把拐杖放于一侧,举起左手的蓍草,他说:“宇宙之内,变易之数为五十,与我手中的蓍草数相同。要预测举事成败,必须向蓍草求问,这叫作‘卜’。”

伏羲点点头。老人又说道:“占卜之前一定要沐浴静心,祭天祭地,心诚意切。这样才能让精神气与天地宇宙合为一体。之后,抽出一根蓍草藏而不用,为什么?以喻混元一角,无形无象。余下49根蓍草,一分为二。为什么?一束横置于上,以喻天;一束横置于下,以喻地。”

老人一边说,一边演示。老人说道:“之后,从上束中抽出一竖置于上下两束之间。为什么?以喻人立于天地之间。以四根为一份,分数上束蓍草。为什么?以喻四时。”

伏羲不解,他问道:“为什么叫四时呢?”

老人说道:“说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由寒冷渐渐温暖,草木更生的时候,为春天;由温暖逐转盛暑,草木成长的时候,为夏天;由盛暑逐渐转凉爽,草木结果的时候,为秋天;由凉爽逐渐转为寒冷,草木枯衰的时候,为冬天。历四时而为一周,周而复始,又为寒冷而温暖,这就是四时变化,天地的常规,宇宙的大道哟!”

伏羲听后如拨云见日,心中豁然而开朗,心里暗暗说道,原来寒暖暑凉和天地宇宙息息相关。

老人又说道:“末份不论足不足四,竖置于上束之侧,为什么?以喻闰月。”

老人说道:“日有出入,月有圆缺。日一出一入为一日,月一圆一缺为一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春夏秋冬各三月,一周经历十二个月,称为一年。年末应为春天的开始,实际上春在年末后,所谓春始欲相接,三年左右闰一月。闰月,说的是一年之中增加一个月。”伏羲头一次听说历法,十分惊奇,一一记在心里。

接着,老人给伏羲阐述了变易之道、阴阳之道、八卦之象。伏羲问:“什么是八卦之象?”■伏羲画八卦图

老人说道:“三连画像,叫作‘乾卦’,刚健之象,象天;三断画像叫作‘坤卦’,柔弱之象,象地;下连画,中上断画像,叫作‘震卦’,威力之象,象雷;下断画,上中连画像,叫作‘巽卦’,吹动之象,象风;下断画、中连画、上断画像,叫作‘坎卦’,湿润之象,象水;下连画、中断画、上连画像,叫作‘离卦’,燥热之象,象火;下中断画、上连画像,叫作‘艮卦’,崇高之象,象山;下中连画、上断画像,叫作‘兑卦‘,卑下之象,象泽。这八卦之象,是宇宙里变易的大道,两象重叠,可以预测天地万物的变化。”

伏羲虽然聪慧,但初识八卦,难以一一弄通弄懂。老人怕他记错,就让伏羲重复一遍,伏羲连背三遍牢牢记住了。

老人很高兴,对伏羲说:“大道一授,你要牢牢记住,细细琢磨,自测自用,两象重叠,万事皆兆。”

老人说罢,举手向伏羲头上敲击,伏羲一惊,顿时醒来,原来又是一梦。伏羲蒙眬消失,心清如水。他怕把所学八卦之象忘去,忙用木炭画于兽皮之上,嘴里还喃喃念道:“两象重叠,万事皆兆……两象重叠,万事皆兆。”

于是,一幅完整的最早的八卦图就这样诞生了。阅读链接在陕西渭南合阳,相传是伏羲画八卦地方,由于此处是黄河与徐水夹角处形成的一道塬,因而叫“伏六”。伏六这地方住的是伏羲氏部落,靠着黄河和徐水,不但取水方便,还可以从河里打鱼。塬畔的沟涧里长满了各种各样野果子,人们不愁吃的。有一天,人们正在河边打鱼,有人一抬头,猛地看见从很远黄河波涛里钻出一匹马,马抖了抖身上的水,就沿黄河岸向南飞奔而来。离人们近了些,人们才看清这马不是一般的马,它身上一豁子红,一豁子黄。大家明白了,这是一匹龙马!人们欢呼着,最后捉住了这匹马。然后,人们请来了伏羲。伏羲端详了一会儿这匹五颜六色的马,好像悟出了什么,他高兴地说:“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龙马呀!”后来,伏羲根据马身上各种颜色的不同位置,画出了八卦,这就是后来书上说的“河出图”的故事。

史前岩画的出现与内涵

在史前社会,工具开始出现了,解放了双手的原始人,开始利用这个独有的条件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工具,而工具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

我国古代的祖先已由早期的智人发展成为了较成熟的晚期智人,无论是生产劳动或祭祀等活动也发展得较为完备了,因而就出现了以工具作画的基础。

在这个时候,人们以石器为主,他们用石器打猎,以石洞为巢,所以,岩石就不断地被人类所使用,不但作为劳动工具,也作为日常用品。人们就开始崇拜石头,以石头为图腾。■新石器时代岩画

后来,人们就在岩石上磨刻和涂画,用以描绘和记录自己的劳动与生活,以及表达他们的愿望和想象,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岩画。■贺兰山人面岩画石器 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从人类出现直到青铜器出现前,共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也有人将新、旧石器时代之间列出一个过渡的中石器时代。

随着岩画技术的发展,岩画呈现出各种丰富多彩的图像,也因此成为我国史前时期绘画作品最早的代表,具有深刻的远古文化信息。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进行石刻,用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留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岩画可分为南方、北方两大画风。北方地区的岩画多表现动物、人物、狩猎及各种符号,以内蒙古阴山岩画为代表。南方地区的岩画除描绘动物、狩猎外,还表现采集、房屋、村落、宗教仪式等。

北方的岩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的新疆、宁夏、甘肃和青海地区,作品风格写实,技法主要是磨刻。

内蒙古的岩画数量最多,具有红山文化区之称的赤峰地区是内蒙古地区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各种人面像更具有特色。内蒙古阴山和宁夏贺兰山地区人面画像的岩画也有广泛的分布,它们反映的内容大多是原始宗教一些重要题材和内容。

内蒙古阴山岩画是最早的岩画之一。东西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横亘在内蒙古的中西部,它的南北草原广阔,气候条件宜人,是一个“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红山文化 距今有五六千年,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其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形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先人们在这里用长达1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这类图像,这些互相连接的图像把整个山体变成了一条东西长达300千米的画廊。■宁夏贺兰山岩画

阴山岩画,内容丰富多彩,取材极为广泛,可把它看成是一部北方游牧民族的画史。北方游牧民族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生活,在阴山岩画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宁夏贺兰山岩画西夏 是历史上由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阴山岩画中有人们狩猎、放牧、舞蹈、战争等场景。有各种动物图像,有天体、文学,有车辆,原始数码等。其中有的画面,发挥了画者的想象力,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有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写实性,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据推测,这个时期的人们之所以不辞辛劳地创作了这些图像,全是因为宗教或巫术的感召促使。

北方还有一种著名的岩画叫贺兰山岩画,它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那时候的人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用以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

贺兰山岩画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这里岩画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

贺兰山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像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被誉为是我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青海岩画共发现有15处,分别在海南、海西、海北和玉树等牧业区。青海岩画的族属当是古代的吐蕃。岩画根据内容和时代可分成两类:动物岩画和宗教岩画。其中动物岩画的年代约在6世纪末和7世纪初;宗教岩画最早可上溯至晚唐。

动物岩画则以海西天峻县江河乡的卢山岩画和格尔木市郭勒木得乡的野牛沟岩画为代表;宗教岩画以玉树县巴塘乡的勒巴沟岩画为代表。

甘肃位于古丝绸之路,这里简直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博物馆,珍藏了古老的先民图腾祭祀,凿石刻画,所创造的灿烂岩画,以很强的具象性,反映了狩猎时代的一个横断面。

最为著名的是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古代岩画和嘉峪关的黑山岩画,人们统称为祁连山岩画。

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乃县、哈巴河县直至阿勒泰地区最东部的青河县,每处山上几乎都有岩画,因此被称为“阿勒泰山千里岩画长廊”。

阿勒泰山岩画是由一代代游牧民族不断补充而成的艺术巨作,分为岩刻和彩绘两种。内容多为狩猎、放牧、舞蹈、宗教活动及家畜和野生动物形象。■福建岩画“群舞”

南方的岩画,以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为代表。将军崖岩画位于连云港锦屏镇桃花村锦屏山,在南北长22.1米、东西宽15米的一块混合花岗岩构成的覆钵状山坡上,分布着3组线条宽而浅、粗率劲直、作风原始、断面呈“V”形、面壁光滑并以石器敲凿磨制而成的岩画。

根据岩画、大石以及将军崖所在的地形、地势来看,此地是一处原始宗教的祭祀场所。

西南地区的岩画,主要分布在云南,表现内容主要是宗教活动,作品技法以红色涂画为主。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岩画,主要反映人类与出海活动有关的事件,内容以抽象图案为主,都采用凿刻的技术。

另外,在云南沧源发现的岩画反映了当时人类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岩画的构图更加趋于复杂,所表现的内容也由单个的物体发展为互相关联的具有动感的人。

史前岩画是我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画匠们在绘制岩画的时候并没有任何边界限制,也没有篇幅的要求,没有画派的束缚,岩面也并没有进行任何的处理,所以它们的创作是无拘无束的本色演出。阅读链接从北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之后的若干世纪里,再没有人去关注报道过阴山岩画。直至20世纪30年代末,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几幅岩画。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1976年开始的。此后,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到巴盟境内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1万多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20世纪70年代末,内蒙古著名考古学家盖山林先生对阴山岩画进行了全面考察,前后历经10多年,拓描阴山岩画1500多幅,并于1986年出版了《阴山岩画》专著,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阴山岩画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别开生面——渐入佳境

秦汉时期,是我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绘画艺术,包括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帛画等门类。隋唐两代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描绘贵族人物肖像和生活风俗的绘画有较大发展,以描写山川风景为主的山水画则开始脱离稚拙而逐渐进入成熟阶段。特别是到了大唐帝国的前期阶段,绘画进入巅峰时期,其艺术成就大大超过历代。在政权昌盛、社会富庶的基础上,文化出现了丰富多彩、百舸争流的局面。

早期漆画的出现与演变

我国传统绘画的上古时期,是指充满神话传说、所有事实都飘忽不可证实的原始社会,绘画是远古人类以视觉形象记载客观事物的一种形式。

绘画发展到了尧舜禹时代,尧舜时曾用木头做食器,当时已经有了削、锯、修的痕迹,并在上面涂有流漆,到了大禹的时代,人们又开始把漆器作为祭器。■新石器时期漆器

可见人们在这时已经开始发明了漆器,禹在后来便拥有了夏后氏的称号,而随着夏朝的建立,史前时期也宣告结束了。后来从夏的建立,一直经过商、西周直至春秋、战国的这一时间段统称为先秦。■春秋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器

夏代,髹漆工艺比较简单,漆器用色不多,只有浅雕与漆绘两种。而到了商代,髹漆工艺比前代有所发展,许多漆器器表髹有红漆或黑漆的装饰纹样,一般在红漆底上,用黑漆绘花纹或黑漆底上用红漆绘花纹,对比色运用较好,有明快之感。

在这一时期,漆器的漆液中不仅已开始掺和各色颜料,而且人们不仅大量用漆做装饰,有的还运用了浅雕、漆绘、镶嵌绿松石和蚌片以及贴金等相结合的技法。漆器纹饰有写实与变形夸张两种,且有单色或多色描绘。

人们在器物上绘出包括雷纹、蕉叶纹、夔纹、龙纹、虎纹、饕餮纹、弦纹、圆点纹等复杂纹样,有的还在器物部分花纹上镶嵌有刻着涡纹的蚌泡和不同形状的松石。

而等到了西周时期,漆器制作工艺日渐精湛。西周的漆器上有了“蚌组花纹”,开始了有纹饰的漆器时代。

西周时期,漆器装饰艺术比之前代有了较大的提高。彩绘与镶嵌蚌泡或铜饰片的有机结合,成为这一时期漆器装饰图案最具特色的表现手法。云雷纹 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画、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

春秋战国是我国漆艺发展的重要阶段。髹漆材料和漆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使其器型之精巧和纹饰之美都远胜西周时期。

漆器纹饰精美生动,色彩艳丽,主要以黑地为主,配以红色彩绘,朴素而又华美,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战国时代,漆器之优良品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掌握:它轻便、坚固,耐酸、耐热、防腐,外形可以根据用途灵活变化,装饰绘画也可以根据审美需求不断花样翻新。

战国漆器的装饰纹样显然从商、西周时期青铜器、玉石器的云雷、夔、凤、蟠螭、蟠虺等纹样脱胎演化而来。■春秋战国漆器

尤其是云雷纹等自然气象纹,在战国漆器装饰纹样中占据了突出地位。常见的有纯用云气纹或转化为云形结构的龙、凤纹组成画面。这些纹饰萦回舒卷,相互勾连,飞舞灵动,给人以大气盘旋般的深邃感和生命机能的活跃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战国漆画以朱、黑两色为基调,继承了“禹作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的传统。除朱、墨两色外,还使用了黄、蓝、绿、白、褐、金、银等10多种色彩。■秦代纹漆椭圆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漆器的文明古国,先秦漆器,特别是战国漆器上的绘画,在我国绘画史上熠熠生辉。这时的漆画主要为装饰图案,但其主体部分,却多表现为有明确意义的图画。

在战国漆奁《狩猎图》中,绘有奔鹿、争食之鸟,以及弯弓射箭的猎人。画面生动有力,颇为真实。图上还画有树木,笔法婉秀多姿,饶有意趣。这不仅说明当时绘画技巧的精细,而且讴歌大自然的老庄思想亦占有一席之地,这就为后来山水画的产生埋下了伏笔。阅读链接夏代之后,漆器品种渐多,在战国时期,漆器业独领风骚,形成长达5个世纪的空前繁荣。据记载,庄子年轻时曾经做过管理漆业的小官。战国时漆器生产规模已经很大,被国家列入重要的经济收入,并设专人管理。漆器生产工序复杂,耗工耗时,漆器品种又特别繁多,不仅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和艺术品,而且还应用于乐器、丧葬用具、兵器等。这时的漆器很昂贵,但新兴的诸侯不再热衷于青铜器,而把兴趣转向光亮洁净、易洗、体轻、隔热、耐腐、嵌饰彩绘五光十色的漆器,于是,漆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

魏晋南北朝绘画成熟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代,给佛教提供了传播和发展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盛,遍及南北。在汉代绘画发展的基础上,这一时期人们对绘画特点和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绘画史和绘画理论著作开始出现。

汉代流行的经史故事等题材的绘画虽然仍占一定比重,但反映贵族名士的生活及人物形象的作品却迅速增多,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日趋活跃。■汉代《山野放牧图》局部

山水画和花鸟画开始萌芽。此期绘画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追求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体现了这一时期绘画的水平。

此时的山水还只是作为人物故事画的衬景,描绘方法尚存“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画山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画树石则“伸臂布指”。

这一时期的绘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说两汉以前的作品大都是为政教服务的,而自东晋南朝以来,虽然宣扬政教的作品偶然有之,但主流是与文艺佳篇相配合的故事画或以现实为题材的风格画之类。■曹不兴画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艺术方面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书法艺术方面,楷书真正出现了。绘画艺术的变化虽然不像书法那么显著,但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崇佛思想的上扬,都让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进一步变得繁复起来。

曹不兴创立了佛画,他的弟子卫协在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南方出现了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的画家;北方出现了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多大家。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曹不兴 又名弗兴。生于三国时期孙吴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三国时期画家。我国最早的佛像画家,被称为“佛画之祖”,其佛画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曹不兴堪称重量级人物,史界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代表作品《龙头样》、《青豀侧坐赤龙盘龙图》、《南海监牧进十种马图》,在隋朝时还藏于宫内,但传至唐代后均已经遗失。

在这一时期中,发展得最为突出的是人物画,也包括佛教人物画和走兽画,而我国绘画中的其他各科还远未成熟,东晋顾恺之的传世作品《洛神赋图》中出现的山水只是作为人物故事画的衬景,山水画的逐步独立直到南北朝后期才趋于完成。画像砖 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作为我国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一枝奇葩,在古代美术艺术园林中持续开放了十四五个世纪之久。画像砖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

之所以会这样,也是由于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任务决定的,是为政教服务,“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这也是那时绘画的一个主要特点。

魏晋南北朝以前,绘画发展已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但从鉴赏角度来考察,真正需要鉴定的古画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因为在此以前,绘画主要由无名画工承担,作品不署名款,无需辨真伪。至六朝则涌现出一大批出身于士大夫阶层、专志于绘画,并取得杰出成就的有名画家。

在六朝时期专职绘画的人数已达百人以上,他们地位显赫、画艺精湛、声誉卓著,深受时人推崇,其作品也为人们欣赏、收藏和流传,随之也出现了仿制品,于是就有了鉴定问题。■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局部

绘画形式在保留前朝的壁画、漆画、画像石和画像砖同时,出现了纸绢卷轴画,这一形式多出自士大夫画家之手,极利于收藏和流传,也成为后世伪作的最主要形式。可以说,对古画的鉴定,就是对卷轴形式的纸绢画的鉴定。

这一时期的皇室和私家收藏,已不限于单纯的收集和保管,同时还开展鉴别、评级、著录等一系列活动,拉开了我国早期鉴藏史的帷幕。因此,对古画鉴藏的研究,应该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魏晋时期墓室壁画《墓主图》局部

六朝是我国绘画艺术的初步成熟阶段。人物画已达到成熟,并涌现出一批各具风范的名家。如东晋的顾恺之、刘宋的陆探微、南齐的张僧繇、北齐的杨子华和曹仲达等。

绘画的题材范围有所扩大,除服务政教和宣扬佛教的内容外,还有流行与文艺佳篇相配合的故事画、描绘现实生活的风格画等。

表现能力有较大提高,由简略变为精微,造型准确,注意传神,甚至六法备赅。风格也趋多样,名家各具个人特色。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自此山水画开始成为独立画科,然尚未成熟。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生于晋陵无锡,即今江苏省无锡。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他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流传至今的画作为唐宋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

这时已出现单独表现自然山川之美的山水画,如顾恺之画《庐山图》、戴逵画《吴中溪山邑居图》等。但置陈布势和形态体貌还是很幼稚,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山峦“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树石“则若伸臂布指”。画法也唯用线条勾勒轮廓,无皴点、晕染等技巧。花鸟画则未形成独立画科,可能带更强装饰性。这就是六朝绘画所呈现的时代特色。

六朝对书画的鉴赏、收藏,已蔚然成风气。但这方面的专著甚少,更无专门的著录书籍,魏晋南北朝绘画仅散见于同时和唐人的绘画史论著述中,其情况只能略知大概。

汉代以前的绘画,笔墨赋彩比较简略,构图也比较简单,直到西晋才开始初步成熟。东晋以后出现了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杨子华、曹仲达等大家,正是由于这样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画家,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和走兽画达到了成熟阶段。阅读链接魏晋南北朝敦煌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图》,绘于538年至539年的西魏,此图是一幅长卷式连环故事画。故事大意是:从前,古印度的一个叫侨萨罗的王国有500强盗作乱,被国王派大军征剿所俘,遭受酷刑,被挖去双眼,放逐山林。佛以神通力吹香山药使500强盗眼睛复明。强盗皈依佛法,剃发出家,隐居山林,参禅入定,最后成佛。此图为官兵与强盗作战的场面。官兵乘骑铠马,戴盔披甲,手握长枪,与穿裤褶、麻鞋的强盗展开厮杀。官兵以精良的装备和有利的地形等优势进逼强盗,预示强盗必败。该图采用传统的横卷式连环画构图,一开始即为激烈的战斗场面,引人入胜。画面结构紧凑,情节连贯,情景交融,人物动态生动自然,面貌神情各异,画面上部飞天舞动,与下部的场景形成对比,既具有装饰美感,富有艺术魅力,又暗示了500强盗最后成佛的必然结果,符合佛教要求。

技法纯熟的隋代山水画

隋代统一以后,一些南朝和北朝的画家仍在继续他们的创作,如展子虔“历北齐、周、隋”,从“初,董与展同召入隋室,一自河北,一自江南”。■展子虔的《游春图》局部

郑法士在周为大都督左员外侍郎建中将军,封长社县子。入隋授中散大夫。他画过的《北齐畋游像》《杨素、贺若弼像》,可能也是北朝末期完成的作品。因而在注重六朝画风对隋代画家直接影响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北朝艺术成就的作用。■隋代佛像壁画展子虔(约550年~604年),他历经北齐、北周,至隋为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展子虔工于绘画,创作范围较广,他善于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事,尤长于山水。所绘物象,生动而富情趣,颇受时人重视,与当时另一画家董伯仁齐名,人称“董展”。

确切地说,著名的展子虔、郑法士等人事实上是北朝末期至隋代的画家,他们的创作生涯说明了隋代美术的过渡性。由于南北方画家延续了几个朝代的不断努力,终于使隋代出现绘画创作又一次向鼎盛时期发展的趋势。

隋朝初年,隋文帝杨坚在政治、经济上都作了改革,使生产和文化得到恢复和发展。从隋代开始,我国就逐渐地进入了封建社会鼎盛期。

在这个时候,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因而也使得绘画艺术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局面,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发展中的高峰,并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

其中山水、花卉、鸟禽之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有了萌芽,还远未成熟,然而到了隋代时它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隋代历时虽不长,但绘画创作已出现向新的高峰发展的迹象。宗教美术又重新活跃,并有大规模创作活动,长安、洛阳、江都等地寺庙都有名家手笔。而且不少绘画高手参加壁画的绘制,他们是继南北朝之后,在绘画发展上出现的一批承上启下的画家,如郑法士、董伯仁、杨契丹、展子虔等。郑法士 北周末隋初画家。师法张僧繇,善画人物,仪表风度,冠缨佩带,无不有法。诸如浮云、流水,率无完态,也得形容之妙。尤工楼台,每于其间衬以乔木嘉树,群芵芳草,形成早期山水画形式。

这些作者擅长于绘宗教壁画,也从事现实生活题材的创作,大多是描绘上层社会的生活,表现了比南北朝更为关注现实生活的倾向。

在艺术上这些画家则受东晋南朝影响较多,他们的创作初步表现出个人的专长。如:“杨契丹则朝廷簪组为胜;郑法士则游宴豪华为胜;董伯仁则台阁为胜;展子虔则车马为胜。孙尚子则美人魌魅为胜。”

这时期的画风多属于“属意温雅、用笔调润”的绵密一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