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明《国际贸易》(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含两套模拟试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5-17 18:18:0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考研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赵春明《国际贸易》(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含两套模拟试题及详解)

赵春明《国际贸易》(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含两套模拟试题及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导 论

1.1 复习笔记

一、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1.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是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就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言,学者们的一致看法是,国际贸易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当然,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如,美国经济学家克拉维斯(J.B.Kravis)认为国际贸易的作用不能高估,国际贸易至多只是“经济增长的侍女”(handmaiden of growth);就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而言,学者们的一致看法是,一国中性的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只限于规模和数量,而不平衡的经济增长,即增长是发生在进口竞争行业还是发生在出口行业,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数量和构成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2.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在19世纪,国际贸易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曾作出重要的贡献。这种贡献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1)对外贸易的静态的或直接的利益,即在贸易发生之后,在比较成本规律的作用下,各个有关国家的资源得到重新配置,因而使每个国家都能增加它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交换,每个国家都可以得到比它自己直接生产的数量更多的货物,使各国的消费水平超过它们各自的生产可能性曲线。(2)对外贸易的动态的或间接的利益,如通过贸易扩大生产规模以取得规模经济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利益,特别是传递经济成长的利益等。

3.较高的出口增长率带动经济增长的途径(1)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这个国家有了提高其进口水平的手段。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口,而资本货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它能大大节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益。(2)出口的增长促使资金流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率的领域,亦即它们各自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而推进该领域的专业化生产,提高其劳动生产率。(3)出口通过增加外部市场为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条件,从而有助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4)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会给一国的出口工业造成压力,促使其降低成本,改良出口产品的质量,并淘汰那些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出口工业。(5)日益发展的出口工业还会吸引国内外的投资,刺激加工工业或附属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水力、电力等动力部门的发展,并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

4.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会因为国际资本迅猛流动而削弱的原因(1)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的日益细化不仅使越来越多的产品有了可贸易性,而且使越来越多的中间产品和劳务也进入了国际贸易领域,从而使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地扩大。(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虽然国际直接投资规模越来越大,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它并不能取代国际贸易,也不排斥国际贸易;相反,资本和生产的国际化不仅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而且为国际贸易增添了新的贸易方式和贸易动力。(3)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社会化生产以及市场经济的本质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市场交换依然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国际贸易仍将是各国在世界范围进行交换的重要方式和彼此间经济关系的晴雨表。

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1.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2.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1)社会经济条件,其中包括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2)自然条件,其中包括气候、土壤、资源、国土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等。其中,社会经济条件是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国际分工形成的过程(1)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中叶)。造成这一阶段分工产生的主要技术条件是地理大发现、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分工形式主要是宗主国和殖民地。(2)迅速发展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造成这一阶段分工产生的主要技术条件是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现代工厂制度,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3)形成阶段(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造成这一阶段分工产生的主要技术条件是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器、运输、通讯);垄断代替竞争,资本输出,亚非拉被卷入国际分工领域。(4)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造成这一阶段分工产生的主要技术条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新兴产业出现、非殖民化过程开始、跨国公司发展,资本输出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国家出现。

4.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作用(1)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是同向的,即在国际分工发展较快的时期,国际贸易一般发展也较快;相反,在国际分工发展缓慢的时期,国际贸易发展也发展得较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2)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市场结构。国际分工通过制约各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国际贸易地区分布而影响国际贸易市场结构。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其同其他国家的分工程度有关,国际贸易的总流向与国际分工的形式、深度及广度有关。(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及其在总的商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水平式国际分工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工形式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加;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产业内贸易、中间性机械产品贸易比重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发展也非常迅速。(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国际分工可使参与国扬长避短,并有利于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社会劳动,提高世界生产力。(5)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称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世界贸易依存度又称世界贸易系数,是指国际贸易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一国经济对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世界经济对于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都与国际分工有很大关系。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国际贸易的基本类型

1.按照商品或劳务的移动方向来划分,国际贸易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再出口贸易和再进口贸易(1)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又称输出贸易,是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或劳务运往国外市场进行销售。(2)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又称输入贸易,是指将外国商品或劳务输入到本国市场进行销售。(3)过境贸易(rrransit rrrade),是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保持原来的形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过境贸易可分为直接过境和间接过境两种。其中,前者是指在海运的情况下,外国货物到达港口后,在海关监管下,从一个港口通过国内航线装运到另一港口,或在同一港口内,从一艘船上转装到另一艘船上,然后离开国境;或不经卸货转船,仍由原船运出国境;后者则指外国货物到达国境后,先存入海关保税仓库,然后未经加工改制,又从海关保税仓库提出并运出国境。在总贸易体系中,间接过境贸易将计入该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中。(4)再出口贸易(Re-export Trade),又称复出口,是指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后未经加工而再向国外输出的贸易活动。再出口贸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从本国自由贸易区或海关保税仓库再出口;二是经过海关结关手续后的本国化商品再出口。(5)再进口贸易(Re-import trade),又称复进口,是指将本国商品输往国外后未经加工而又重新运回国内。再进口一般是由于商品在国外未能售出或由于损坏或质量不合格等原因所造成的,因而是比较偶然的。

2.按照国境和关境来划分,国际贸易可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贸易体系是贸易国家记录和编制出口货物统计的一种方法,大部分国家只根据其中一种进行记录和编制。我国当前采用的是总贸易体系。(1)总贸易(General Trade),即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凡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进口,称为总进口;凡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出口,称为总出口。总进口额和总出口额相加称为总贸易额。(2)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即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外国商品进入关境之后才列为进口,称为专门进口;凡是离开关境的商品都要列为出口,称为专门出口。专门出口额和专门进口额相加称为专门贸易额。

总贸易与专门贸易蕴含的经济意义有所不同。其中,前者反映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后者主要反映一国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作用。

3.按照贸易对象的性质来划分,国际贸易可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1)有形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即围绕有形商品来开展国际贸易。有形贸易的进出口额要经过海关手续,并表现在海关贸易统计上,是国际收支的主要构成部分。(2)无形贸易(In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买卖一切不具备物质自然属性的商品的活动,例如运输、保险、金融、国际旅游、技术转让等方面劳务的提供和接受。无形贸易不经过海关手续,一般不表现在海关统计资料上,但也是一国国际收支的构成部分。

4.按照贸易关系来划分,国际贸易可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1)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而进行商品交换的贸易活动。在这种方式下,贸易双方直接谈判,直接结算,货物直接运输。(2)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指由于本国销售渠道不畅、信息不灵或某些政治原因,而借助第三国或其他中间环节,把商品从生产国运输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3)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一国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再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从事转口贸易的国家或地区一般都具有地理和港口等方面的优势。

5.按照货物运送方式来划分,国际贸易可分为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和邮购贸易(1)陆路贸易(Trade by Roadway),即采用陆路运送货物的贸易。其运输工具通常为火车、卡车等。(2)海路贸易(Trade by Seaway),即通过海上运输货物的贸易。其运输工具主要是各种船舶。海路贸易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运送方式。(3)空运贸易(Trade by Airway),即采用航空方式运货的贸易。这种贸易通常适用于贵重或数量小或时间紧的商品的贸易。(4)邮购贸易(Trade by Mail Order),即采用邮政包裹方式寄送货物的贸易。对数量不多的商品贸易,可采用邮购贸易。

6.按照清偿工具来划分,国际贸易可分为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1)现汇贸易(Spot Exchange Trade),即以现汇结算方式进行结算的贸易。现汇贸易是国际贸易中最普遍的贸易形式,其结算方式以信用证为主,此外还有托收和汇付等方式。(2)易货贸易(Barter Trade),这实际上是一种记账贸易,即根据两国政府达成的贸易协定或贸易支付协定,按照记账结算方法来进行清偿的贸易。易货贸易的特点是双方有进有出,互换货物,不是用现汇逐笔结算,而是通过指定的银行账户来相互冲销。

1.2 课后习题详解

1.(教材中)表1-1显示,1913~1948年期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大大低于世界工业的年均增长率,请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作出分析。

答:1913~1948年期间,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7%,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大大低于世界工业的年均增长率,甚至出现了零增长和负增长。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1)1913~1948年期间战争和动乱的存在

1913~1948年期间,是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波动和萧条的一段时间。两次世界大战和几次大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大大削弱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第一次大战后,国际贸易缩减了40%,直到1924年才略超过战前水平;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世界贸易量又一次大幅度下降。(2)垄断对国际贸易产生严重影响

1913~1948年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垄断组织在控制国内贸易的基础上,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据了垄断地位。垄断组织通过相互缔结协定,彼此承担义务,按一定比例分割世界市场,确定各自的销售区域,规定垄断价格、生产限额和出口数量,攫取高额利润,合力排挤局外企业,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1903年,德国经济学者松巴特(W.Sombert)在《十九世纪德国国民经济》一书中提出了“国际贸易重要性渐减规律”的学说,后来有多名经济学家如凯恩斯(J.M.Keynes)、刘易斯(W.A.Lewis)、希克斯(J.R.Hicks)和钱纳里(H.B.Chenery)等做了进一步阐述。请查找有关资料,归纳这些学者的思想观点并作出评价。

答:略。

3.请用个案分析的方法,说明社会经济条件是决定国际分工的最重要因素。

答:(1)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其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等商品的交换。(2)社会经济条件是决定国际分工的最重要因素

国际分工是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社会经济条件越高其在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也就越高。而且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也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社会经济条件是决定国际分工的最重要因素的个案分析

以17世纪的英国为例,英国最先完成了产业革命,以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了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相当一段时期内处于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英国的社会经济条件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优越,技术水平也高,其贸易总的趋势是工业制成品、服务性产品等。这一类产品需求弹性大,创汇水平高,只有工业水平高的国家才有能力提供这类产品。英国通过国际分工,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支配地位。

4.一般来说,进口货物进入国内的渠道大致有四种:(1)为国内消费和使用而直接进入的进口货物;(2)进入海关保税工厂的进口货物;(3)为国内消费和使用而从海关保税仓库中提出的货物以及从自由贸易区进口的货物;(4)进入海关保税仓库和自由贸易区的进口货物。出口货物也大致有四种途径:(1)本国产品的出口;(2)从海关保税工厂出口的货物;(3)本国化商品出口;(4)从海关保税仓库和自由贸易区出口的货物。请判断哪些属于总进口和总出口,哪些属于专门进口和专门出口。

答:(1)总进口和总出口

总进口和总出口是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是进入该国境界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称为总进口;凡是离开该国境界的商品均列为出口,称为总出口。(2)专门进口和专门出口

专门进口和专门出口是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外国商品进入关境之后列为进口,称为专门进口;凡是离开关境的商品都要列为出口,称为专门出口。(3)总贸易与专门贸易的区别

①总贸易与专门贸易的数额不同。这是因为:第一,关境和国境往往不一致;第二,对某些特殊形式的贸易,两者的处理不同:过境贸易会计入总贸易额但不会列入专门贸易额。

②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反映的问题不同。总贸易包括所有进出入该国的商品,反映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专门贸易包括进口是用于该国生产和消费的商品,出口是由该国生产和制造的商品,反映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作用。(4)总进口和总出口与专门进口和专门出口的判断

根据总贸易和专门贸易的含义及二者的区别,可以判断:

①属于总进口的是:进入海关保税工厂的进口货物;进入海关保税仓库和自由贸易区的进口货物。

②属于总出口的是:从海关保税工厂出口的货物;从海关保税仓库和自由贸易区出口的货物。

③属于专门进口的是:为国内消费和使用而直接进入的进口货物;为国内消费和使用而从海关保税仓库中提出的货物以及从自由贸易区进口的货物;

④属于专门出口的是:本国产品的出口;本国化商品出口。

5.结合东亚地区及中国的实践,分析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答:东亚地区及中国都实行了出口导向型战略,通过扩大出口带动本国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1)出口增长有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

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本国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其进口水平。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资本货物的进口使这个国家取得国际分工的利益,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它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

东亚地区及中国最初实行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出口以本国廉价劳动力开打本国盛产的农、矿、特产等初级产品,增加外汇收入,进口发达国家的技术及资本货物,提高了制造业的效率,带动了经济的增长。(2)出口的增长使一国趋于按比较优势原则配置资源

出口的增长使一国的投资领域发生变化,它们把资金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率的领域,即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

随着出口的增长,东亚地区及中国在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即劳动密集型区域进行生产,提高了生产专业化程度,就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东亚地区即中国的经济发展。(3)出口增长使一国获得规模经济的利益

出口的增长意味着市场的扩大,国内市场加上国外市场比狭小的国内市场能容纳得下大规模的生产。出口使企业能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获取规模经济利益,增加利润,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增长。(4)出口的增长可刺激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

东亚地区及中国实行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出口大幅度增加。但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也会给本国的出口工业造成压力。

中国的出口额位于世界前列,出口的大幅度增长遭到了其他国家的抵制。其他国家提出各种苛刻的产品标准、环境标准、劳工标准等抵制中国产品的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积极努力地改良出口产品的质量,并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出口工业,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5)出口的增长有利于鼓励国外的投资

出口的增长有利于鼓励国外的投资,解决国内资金不足,并促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引进。大量国外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其他相关部门产业的发展,解决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并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引进。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2.1 复习笔记

一、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

1.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重商主义产生和发展于15~18世纪欧洲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

15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

2.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其中,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又被称为重金主义或货币差额论,即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18世纪)又称贸易差额论,主张减少对货币本身运动的限制,由管理金银进出口改为管制货物进出口,力主奖出限入,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3.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真正的来源。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4.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尽管重商主义者的贸易思想有不少错误和局限性,但他们提出的许多重要概念为后人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打下了基础。重商主义关于进出口对国家财富的影响,对后来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亦有启发。更重要的是,重商主义已经开始把整个经济作为一个系统,而把对外贸易看成为这一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重商主义开始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形成的国际贸易一般理论奠定基础。

二、绝对优势理论

1.理论概述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创立。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2.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1)使用2-2-1模型的分析方法,即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每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2)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3)生产要素在国内不同部门完全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国际间流动。(4)规模收益不变。(5)成本以真实劳动成本即劳动时间计量,一国内部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6)无运输成本。(7)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没有贸易限制。(8)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是静态的。

3.绝对优势理论主要内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4.绝对优势理论简评

绝对优势理论深刻地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利。可以说,斯密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该理论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绝对优势理论针对的只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各方面则都处于绝对的劣势,这两个国家之间是否有必要开展国际贸易。

三、比较优势理论

1.理论概述

如果一个国家的所有产品与另一国相比都不具有成本优势(成本都高于另一国)时,国际贸易是否还会发生,如果发生,贸易是否对双方均有利,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2.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1)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两种商品以及两个规模既定的国家;(2)两国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消费者偏好相同;(3)国内劳动要素具有同质性;(4)劳动要素可以在两个生产部门间自由流动,但不能跨国流动;(5)贸易是自由的,并且不考虑运输成本等任何贸易费用;(6)规模收益不变,商品与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这一模型也就是所谓的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由于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且规模收益不变,所以两国间生产技术差异就表现为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因此,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实际上是从技术差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3.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均处于劣势(即不存在绝对优势产品),仍有可能进行互惠贸易。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或称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产品(或称比较劣势产品)。

4.比较优势理论的图形解释

假定有A、B两个国家和X、Y两种产品,此时,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由下列的三个线性表达式共同决定。其中,前两个表达式分别为X、Y产品的生产函数方程式,而第三个表达式则为充分就业的约束条件恒等式。()           (2.1)()           (2.2)               (2.3)

式中,、和(、和)分别代表A国X产品(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以边际成本来表示,劳动生产率与边际成本成反比)、劳动投入量和产量,代表A国的劳动总供给量。由这三个表达式导出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方程为:(,)     (2.4)

因此,在只有两种产品并且其边际成本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是一条直线段。同样可以导出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方程为:(,)     (2.5)

式中,和(和)分别代表B国X产品(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代表B国的劳动总供给量。

假定,,即A国在X产品生产上有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生产上有比较优势,那么,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比较平缓,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比较陡峭,如图2-1所示。贸易前A、B两国的生产一消费均衡点分别是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即消费等效用曲线)的切点点与点,国内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数量也就是国内消费的两种产品的数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