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 想知道的世界著名冰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1 10:28:25

点击下载

作者:胡元斌,李建学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小学生 想知道的世界著名冰川

中小学生 想知道的世界著名冰川试读:

前言

人类对于冰川的认识很早就有了。中国唐朝的玄奘在西行中曾把天山木札尔特冰川描写为:“冰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大意就是说冰雪堆积形成了冰凌,不管是春天还是夏天都不融化。但是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是现代冰川的研究的起源地。19世纪三四十年代,阿加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冰川研究站,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为冰川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11年,科赫和韦格纳开创了对大陆冰盖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展了几次大规模冰川研究的国际合作,70年代以来,利用氧同位素,雷达测量特别是卫星遥感和遥测技术的应用,都有效地促进了人类对冰川的认识和研究。

所谓的冰川又被称为冰河,是一条以冰块组成的巨大河流。在终年冰封的高山或两极地区,多年的积雪在重力作用下挤压成冰块,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两极地区的冰川又名大陆冰川,覆盖范围较广,是冰河时期遗留下来的。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也是地球上继海洋以后最大的天然水库。七大洲都有冰川。

由于冰川形成于长年封冻地区,所以对冰川的研究,可以帮我们找到远古时代的地质信息。由于温室效应在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格外明显,地球上的冰川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对于直接流入大海的冰川来说,这意味着巨型冰山的增多、海平面的上升以及沿海地区可能遭受到的泛滥;对于高山上的冰川来说,这意味着山脚下河流水流量的不稳定,即在大量融雪时造成水灾、其余时间则造成旱灾……面对全球冰川加速融化和退缩的现状,作为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呢?

本书从各个方面对冰川进行了全面而透彻的介绍,并且配有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可以让青少年对冰川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提供一些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的科普知识。

美丽的冰川世界,处处是梦幻般的景致:冰蘑菇,是大石块被细细的冰柱所支撑而形成的。冰墙陡峭直立,像座巨大的屏风。最为奇异的是千姿百态的冰塔林,有的像威严的金字塔;有的像肃穆的古刹钟楼;有的像锋利的宝剑直刺云天;有的像温顺的长颈鹿在安详漫步。这些天然的冰雕世界,都是经过阳光的不断雕塑而成,形成后又慢慢衰亡,这个过程一般经历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

一望无际的极地冰川世界,远处有皑皑的雪峰,天空有奇妙的云彩,你想看一看世界上最大的冰川的雄姿吗?非洲是全球冰川最少的大陆,那有著名的“赤道雪峰”,从很远处望去,蓝色的乞力马扎罗山赏心悦目,而白雪皑皑的山顶似乎在空中盘旋。常伸展到雪线以下缥缈的云雾,你想目睹这一番醉人的风景吗?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区泸定县内海螺沟冰川,被称为“温暖的冰川”,冰川肯定是寒冷的啊,怎么还会温暖呢?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它一次又一次让我们为之惊叹。瑰丽而神奇的冰川世界,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喜欢寻幽探奇的人们。

希望本书可以带给广大青少年朋友一种全新的知识感受,让我们共同走近冰川世界,探索未知领域的科普知识。

极地著名冰川

现代冰川在世界各地几乎所有纬度上都有分布。地球上的冰川,大约有29000多万平方千米,覆盖着大陆11%%的面积。冰川冰储水量虽然占地球总水量的2%%,储藏着全球淡水量的3/44左右,但可以直接利用的很少。现代冰川面积的97%%、冰量的99%%为南极大陆和格陵兰两大冰盖所占有,特别是南极大陆冰盖面积达到13988万平方千米(包括冰架),最大冰厚度超过40000米,冰从冰盖中央向四周流动,最后流到海洋中崩解。

世界上最长的冰川——兰伯特冰川

兰伯特冰川小档案

地理位置:南极大陆

发现时间:1956年至1957年由一批澳大利亚飞行员发现

重要数据:长400千米、宽64千米、最大深度为2500米,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冰川。极洲的兰伯特冰川可能是世界上最长的冰川。兰伯特冰川充南填在一条长400千米、宽64千米、最大深度为2500米的巨大断陷谷地中。它以每年平均350米的流速流注入海。

■虽然缓慢但移动量巨大

兰伯特冰川下泄了南极大陆冰盖1/5的水量,如果推断一下这些数据,便可知道地球上约12%的淡水都流经兰伯特冰川。要领悟这一大得惊人的数字几乎就和站在这一冰雪世界中鉴别冰川一样困难。由于兰伯特冰川的规模是如此之大,所以公众对于阿尔卑斯或喜马拉雅的冰川从山上像河流一样向下流的印象不适用于兰伯特冰川,一幅卫星影像图是足以看出冰川并认识冰川的最佳选择。

冰川流动缓慢。世界上流动最快的冰川是格陵兰雅各布港的艾斯布雷冰川,每年流动7千米,而兰伯特冰川约以每年0.23千米的速度滑过查尔斯王子山,最后在阿梅里冰峰区加速到每年1千米,虽然它不是一条快速移动的冰川,但却是一条移动量巨大的冰川,每年约有35立方千米的冰通过兰伯特冰川。

当从飞机上空高处观看时,这条冰川的表面留下了流线状的痕迹——天然冰垄,就像在一幅全景油画布上用油彩画一幅超大油画时留下的刷痕一样,指明了冰川的流向。在冰川表面,冰脊是难以察觉的,但是它们可能明显地呈现为梯形排列的裂隙带。这些裂隙带是因冰川内部流速不同而形成的,但是另一些裂隙也可能是不规则的冰川底部或沿途遇到的障碍物造成的。假如这样,冰面坡度的骤变可能形成一个混乱的冰裂隙区,它被称作冰瀑,相当于河流中的瀑布。当冰川流入阿梅里冰架时,冰川被迫环绕吉洛克岛流动,于是就在岛的下方形成了裂隙,有些裂隙宽达402米,最长达402千米,实际上,比阿尔卑山的某些冰川还要大。

这些巨大的冰裂隙或冰裂谷以覆雪为桥,对于路经该处的旅游者来说前程令人胆怯。然而,不管冰裂隙有多大,但却都能相当安全地通过,因为一台拖拉机的附加重量和支撑雪桥的重量相比总是微不足道的。

1955—1958年,维维安·富克斯爵士曾在横越南极探险,当他离开南极时遇到了类似的裂隙,据报道他驾驶拖拉机顺坡而下,直达雪桥,然而又直上另一坡。主要的危险来自雪桥边缘的小裂隙。在其他地方作冰川旅行时,可能会被直截了当地提示,小心避开已知冰裂隙区。就像非洲河流对非洲大陆的早期探险家们那样,南极洲的冰川也经常为探险家提供深入内陆的明显路线。沙克尔顿发现了比尔德莫尔冰川,它提供了从罗斯冰架进入极地高原的一条径直向南的路线;斯科特和他的四个同伴在共赴极地的招致不幸的艰苦跋涉时,走的是同样的路线。

■冰川下的世界最深淡水湖

关于南极冰川下湖泊的存在是上个世纪70年代通过机载雷达探通技术预测出的,而最大的冰川——兰伯特冰川下的沃斯托克湖到1996年才被发现。

南极的沃斯托克湖——又称东方湖,是全世界最大的冰下湖,面积达14000平方千米,被封存在南极冰盖之下约4000米处,与世隔绝。它是南极洲冰川下150个湖之一,深度可达800米,类似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或北美洲安大略湖。科学家估计,浑然天成的环境使该湖可能约有1500多万年都未曾改变,这意味着其中可能孕育着独立进化的微生物。

一项令人吃惊的发现表明,沃斯托克湖冰芯含有由冰川下的水冷却而形成的数米长的冰。世界温度最低地方,1983年7月21日,在南极洲的沃斯托克记录下低温摄氏零下89.2度。那比正常室温低100度!南极洲的沃斯托克湖是地球上目前所知最深的淡水湖,这个至少三千万年历史的湖泊是太阳系其他星球的冰封海洋的一个样品,有科学家认为沃斯托克湖可能拥有一些从未发现过的生命形式,但科学界现时的看法是,由于沃斯托克湖过于远离面层影响﹐除了最原始的微生物之外﹐不可能有其他东西。第25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决定停止在南极洲的沃斯托克湖进行冰下钻探,因为那里有可能存在着地球其他地区已经绝迹的几百万前的微生物。目前,《南极条约》已经有43个成员国。中国不仅是成员国,而且还是26个条约协商国之一。

知识链接冰瀑是由于天气寒冷,水流到低于零摄氏度的地表后与岩石冻结而形成的。气温骤降时,夏日里泉水叮咚的山谷中,却点缀着一条条银装素裹的冰柱,往日流水潺潺的河溪凝结成洁白的“玉带”在山间舞动,更有宽阔的巨型冰瀑高悬在崖壁之上,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世界上最大的冰山——“B-15A”冰山

“B-15A”冰山小档案

地理位置:南极地区海域

重要数据:“B-15A”长115千米,面积为2500平方千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冰山。“B-15A”冰山是南极地区海域中最大的冰山,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冰山。“B-15A”长115千米,面积为2500平方千米,面积大约相当于一个卢森堡。科学家曾预测,如果“B-15A”全部融化,提供的淡水足以供英国使用60年。

■罗斯冰架的“大儿子”

目前,“B-15A”冰山正漂浮于南极麦克默多海峡之中。麦克默多海峡是位于南极洲岸外的海峡,罗斯岛以西,维多利亚地以东。为罗斯海向西延伸部分。

其实,“B-15A”以前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山,它不过是B-15冰山的“大儿子”。2003年11月,面积为11655平方千米的B-15冰山一分为二,随后又再次分裂。“B-15A”继承了B-15绝大部分的“遗产”,也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冰山。

2005年,总面积相当于卢森堡国土面积的“B-15A”冰山,从南极罗斯冰架之上分离出来,巨大的冰山一分为三。在冰山原来的位置上出现了3座新的冰山。

罗斯冰架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冰筏,几乎塞满了南极洲海岸的一个海湾。它宽约800千米,向内陆方向深入约970千米,是最大的浮冰,其面积和法国相当。一部分海岸线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悬崖线,在其他地方则是有海湾和岬角。冰的厚度在185—760米间变化。

罗斯冰架是英国船长詹姆斯·克拉克·罗斯爵士于1840年在一次定位南磁极的考察活动中发现的。他们在坚冰中寻觅途径,来到外海时便碰见一座直立的、高出海面50—60米的冰崖。该冰崖挡住了他们的去路。1911年挪威和英国两个国家的探险队竞赛最先到达南极,罗斯冰架是此举的起点。罗尔德·阿蒙森率队从鲸湾出发,而罗伯特·法尔孔·斯科特则从罗斯岛出发。冰架在罗斯岛与大陆连接,离南极约100千米远。结果阿蒙森获胜,他比斯科特先一个月到达南极。

罗斯冰架像一艘锚泊很松的筏子,正以每天1.5—3米左右的速度被推到海里,部分原因是由于冰川从陆地流出之故。大块的冰从冰架脱离,形成冰山后浮出。2002年5月13日又有一座巨大的冰山发生断裂,从南极洲罗斯冰架脱落,使南极洲冰雪大陆面积缩小到了1911年所勘探出的水平。

■“B-15A”冰川的巨大影响力

长期负责观测“B-15A”冰山的有关科学家介绍说,罗斯冰架解体后已经改变了南极地区的地形地貌,随后还将对南极的气候变化产生影响。据悉,解体崩裂而形成的3座新冰山的体积仍然十分庞大,其中体形最大的一座长度达到75千米。

由于目前南极地区各国的科考船只都无法顺利到达“B-15A”冰山所在的罗斯海,科学家们现在还不能预测出新冰山的运动趋势。从2002年起,科学家们就开始不间断地观测“B-15A”冰山在南极海域的漂移情况。观测期间,“B-15A”冰山一度因漂移而封堵麦克莫多海峡,使对南极地区气候起重要调节作用的洋流和极地海风受到阻碍,从而影响了南极的整个气候变迁。此外,欧洲航天局环境观测卫星还曾拍摄到“B-15A”冰山与德雷加利斯基岛发生碰撞的照片。那次撞击虽然导致德雷加利斯基岛上一块5千米长的冰面碎裂,但是“B一15A”冰山本身并未受到严重损坏。

有关专家指出,从两极滑入大洋的冰山在全球气候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南大西洋正是由于从极地漂来的冰山使水温降低,而成为全世界唯一没有台风的大洋。冰山将大洋水温降低,缩小了极地和赤道地区的温度差异,大气环流变弱,台风等天气就会减少。

受“B-15A”冰山影响,美国麦克莫多南极考察站的补给线受阻,运送补给的破冰船需要在冰层覆盖的洋面上多开辟60千米的水道。而南极阿德雷企鹅的捕食路线也被封锁,导致幼企鹅死亡。

知识链接冰架是指陆地冰延伸到海洋的那部分,崩解后的冰架成为冰山,或者可以说冰山的来源就是冰架崩解。冰架有大有小,大的冰架可达数万平方千米。两极地区是冰架最为集中的地区。冰架崩解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对冰架崩解关注的历史不长,对崩解面积到底多大算正常等了解还不够。但过去几十年的有效观测表明,大面积的冰架崩解现象并不多,而且集中在全球显著变暖的近20年内。2002年,位于南极半岛北部、面积为3250平方千米、冰层厚度将近200米的拉森-B冰架崩裂,如此大面积的冰架在短短数月内连续崩解,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世界上最北端的冰川——彼得曼冰川山

彼得曼冰山小档案

地理位置:格陵兰岛

重要数据:位于北纬81度、西经61度附近,据北极点约有1000千米。从格陵兰西北方开始至内尔斯海峡东岸为止,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冰川。得曼冰川是格陵兰岛上的一个冰川。位于为北纬81度、西经彼61度附近,据北极点约有1000千米,从格陵兰西北方开始至内尔斯海峡东岸为止,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冰川。

■走近彼得曼冰川

彼得曼冰川由陆地流向大海,冰川底部与海水最初接触的位置被称为“接地线”。从接地线到前缘,彼得曼冰川延伸70千米,厚度也从最初的600米逐渐减少到十几米。换句话说,这70千米长的冰面是浮在海水上的,形成所谓冰架。

在船上看去,彼得曼冰川是一条白线,从卫星图片上看,彼得曼冰川是一条白色的条带;但是,当从直升机上看,或是踏上冰川的时候,它的复杂结构和起伏便会立即打破脑海中冰川缺乏个性的固有印象。

冰川的表面并不是滑雪场或溜冰场,它表面的起伏就像公园里的人造小山,行走其间,是需要花费一点力气的。有所不同的是,冰川的“山脊”往往更为锋利,几乎只够一个人在上面行走通过。

在这些起伏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形状十分不规则的小水洼。这些小水洼呈现出浅蓝色,底部往往有黑色物质。在水洼旁边,也常常能看到直径三四十厘米的圆柱形水坑,这些水坑往往有半米深,但也有比较浅的。也可能看到冰面刚刚开始呈放射状破裂,这是水坑形成的前兆。水坑底部也都沉积着黑色物质。与水洼的黑色物质相同,这些像泥土一样的物质是一种混合物,它包含了来自两侧岩壁的尘土、大气中带来的人类燃烧物,以及从太空中坠入地球的陨星物质。

对于患有密集物体恐惧症的人来说,从直升机上俯瞰冰面,也许会是一种带来不快的事情。因为从高处看去,冰面上的水洼实在太密集,简直快要赶上鳞片了。

水洼与水洼之间可能会有溪流连接,走在溪流边上,只能听到三种声音:风声、流水声和脚步踩压冰面的嘎吱声。但冰面实际上是十分结实的,走过时脚并不会陷下去,只会留下浅浅的鞋印。在彼得曼前缘,冰的厚度达到了10米以上,科学家们在工作中经常会把直升机停上去。

■彼得曼冰川释放的“冰岛”

2005年,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北部的一个冰架断裂,释放出一个66平方千米的“冰岛”。在过去的几年里,北极的冰川已经多次释放出“冰岛”。“冰岛”向着波弗特海移动。波弗特海位于美国阿拉斯加东北和加拿大北极群岛西北部的北面,是石油开采的重要海域。“冰岛”的出现对石油平台构成了威胁。但好在这个大冰块在2007年8月走进了海岛的一个死胡同,在那里停了下来。科学家希望它一直在那里融化殆尽——这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埃尔斯米尔岛一共又失去了200平方千米的冰,包括加拿大五个北极冰架之一完全断裂,飘入北冰洋。同样是在去年夏天,彼得曼冰川断裂出了一个29平方千米的“冰岛”。这座“冰岛”顺着格陵兰和埃尔斯米尔岛之间的奈尔斯海峡南下,对海上的船只和石油平台都形成潜在的威胁。

这座“冰岛”被命名为“彼得曼冰岛”。为了应对它的威胁,加拿大科学家在岛上安装了GPS,用于随时追踪“冰岛”的移动情况。当时,它的质量已经减少了大约25% ——它最初的质量有10亿吨。

它漂移的里程达到了2000千米,此时它已经失去了大约一半的质量,面积减小到12平方千米,但仍在加拿大海域威胁着过往船只。让杰森等人担心的是,同一个冰川现在正在制造面积数倍于彼得曼冰岛的新“冰岛”。这座庞大的新“冰岛”的面积将达到100平方千米。目前看来,彼得曼冰川接下来可能会断裂出5座“冰岛”。

知识链接北极点,即指地球自转轴与固体地球表面的交点。若站在极点之上,你的前后左右,都是朝着南方。你只需原地转一圈,便可自豪地宣称自己已经“环球一周”。在极点之上,有“原地环行地球”的潇洒,也有“不知朝夕”的麻烦。我们知道,人类把地球按照经度线分成了不同的时区,每15°为一个时区,全球共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小时。而对于极点来说,地球所有经线都收拢到了一点,无所谓时差的划分,也就失去了时间的标准。若在极点进行一场乒乓球比赛,那只小小的球,便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格陵兰北部最活跃的冰川——汉博尔德冰川

汉博尔德冰川小档案

地理位置:位于凯恩海湾之内,入海口宽度达到100千米。

重要数据:汉博尔德冰川前沿冰崖高达100多米,冰层厚度在400米以上,汉博尔德现在每年大概要流失25平方千米的冰。博尔德冰川位于凯恩海湾之内,入海口宽度达到100千米,是汉格陵兰北部最活跃的冰川之一,由它“生产”的大量冰山布满附近海域。

■不断“释放”冰山

汉博尔德冰川前沿冰崖高达100多米,冰层厚度在400米以上,从这里崩离出来的大量冰山布满附近海域。与彼得曼一样,汉博尔德冰川也受到气候及海洋变暖的影响而加速融化和消退,而且它正在以一种更有活力的方式消退着。汉博尔德释放冰山的数量在过去十年来不断增多——数据显示,汉博尔德现在每年大概要流失25平方千米的冰。

受彼得曼和汉博尔德这两条冰川影响的格陵兰西北部冰盖面积,占到了整个格陵兰冰盖面积的1/6。如果这两条冰川不断消退以致冰架完全崩离,格陵兰岛上千万年来储存的冰就会通过缺口不断流入大海,这对全球海平面来说是个灾难。

■不怕严寒的动物

汉博尔德冰川位于北纬80°极端寒冷的地带,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0°左右。这里主要的野生动物除了北极熊外,还有北极野兔、狐狸、白鼬以及各种鸟类。

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又名白熊。按动物学分类属哺乳纲,熊科。雄性北极熊身长大约240—260cm,体重一般为400—800公斤。而雌性北极熊体形约比雄性小一半左右,身长约190—210cm,体重约200—300公斤。到了冬季睡眠时刻到来之前,由于脂肪将大量积累,它们的体重可达800公斤。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但它们的嗅觉极为灵敏,是犬类的7倍,时速可达60千米,是世界百米冠军的1.5倍。

在北极,比旅鼠稍大一点的食草动物则是野兔,但其数量比旅鼠少得多了。在美国内北极兔地旅行,常可看到成群的野兔在田间奔跑。但在北极草原上漫步,即使开着汽车飞奔,看到野兔的次数也是非常有限的,甚至还没有看到狐狸的次数多。这是因为,北极野兔的繁殖能力并不强,由于气候和食物所限,它们每年只能产一窝,每窝也只有2—5只,但其成活率比较高,所以其数量也比较稳定,不像旅鼠那样大起大落,集体去自杀,当然也就没有旅鼠那样知名度高。

北极燕鸥是格陵兰沿岸常见的海鸟。与普通的燕鸥相比,北极燕鸥的嘴部较短,翼展也相对较小。它们主要生活在北极附近的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神秘动物的“遗骨”

绿色和平北极气候考察队在格陵兰汉博尔德冰川南部登岸考察的时候,考察队员在冰川前沿一片峡谷地带中发现大量动物遗骨。这些动物遗骨零散分布在乱石之间。其中最大的一具遗骨长约2米,为完整的动物脊椎骨,骨体呈现乳白色。由于气候考察队中没有动物学方面的专家,未能准确判断这条大型脊椎骨属于什么动物。曾经10次到达北极点的国际顶尖极地探险家埃里克·菲利普斯表示,北极地区风化的速度十分快,根据遗骨的完整程度和颜色判断,该动物的死亡时间应该不超过一年。在附近,考察队员还发现一块带有牙齿的动物下颚骨。从牙齿的形状推断,遗骨应属于高等哺乳类动物。

另外,在离峡谷不远处,考察队还发现一块动物的完整头骨。头骨大小与人类脚掌相仿,前颚长有十分锋利的獠牙。曾18次到格陵兰进行气候考察的科学家贾森·博克斯从头骨大小和牙齿形状推测,此乃北极狐的遗骨。

知识链接格陵兰拥有北半球最大的冰川,面积达200万平方千米,并且有3000米厚,当然它们大部分还是埋藏在海水里。格陵兰冰盖的规模仅次于南极洲,但却更加脆弱。比起南极洲冰盖,它距离寒冷的极地要远得多,冰盖南端几乎与苏格兰东北部设德兰群岛处于同一纬度。几个世纪以来,格陵兰冰盖的消减保持着平衡:夏天,冰川崩裂冰块,融水汇入海洋;冬天,冻雪补充冰盖。从20世纪90年代起,覆盖格陵兰岛大部分区域的格陵兰冰盖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融化。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不能得到扭转和控制的话,不出1000年整个格陵兰的冰川将会全部消失,那时候海平面将升高7米,许多的陆地将被海洋所覆盖,像英国伦敦以及亚洲的孟加拉国等人口稠密的地区将被彻底淹没。更可怕的是伦敦可能50年后就会长眠于海底了。

世界上最大的山谷冰川——比尔德莫尔冰川

比尔德莫尔冰川小档案

地理位置:南极大陆的中部

重要数据:比尔德莫尔冰川长达200千米,宽40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山谷冰川之一。比尔德莫尔冰川位于南极大陆的中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山谷冰川之一。尔德莫尔冰川长达200千米,宽40千米,它们浩浩荡荡地从南比极高原上直泻2200米到达罗斯冰架。科学家在冰川中发现了一些石化木、蕨类植物和珊瑚等生物化石,这证明了南极洲并非从来都是这样的冰天雪地,它在过去曾经有过一个温暖并充满生机的时代。

■落入罗斯陆缘冰的“冰川瀑布”

比尔德莫尔冰川是东南极洲大地垒山地中的外流冰川。源于多米宁山脉。从海拔2,100米的谷地流出,宽约19千米,长约160千米。以冰瀑布形式落入罗斯陆缘冰。

陆缘冰一般是指位于南极大陆边缘、与大陆相连的浮动冰层,通常在由冰河流入海洋过程中形成。陆缘冰本身的解体融化对海平面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随着它的解体,原先受其保护的冰河等往往会加速融化,这不仅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还可能对洋流循环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很关注陆缘冰的命运。

过去10年中,南极东部的拉森陆缘冰两次出现大面积的突然解体,让科学家们颇感困惑。由英国和阿根廷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小组最新研究认为,这一现象可能与拉森陆缘冰之下的海水变暖有关。陆缘冰1995年和2002年,拉森陆缘冰北部两块面积分别相当于卢森堡领土大小的区域分别解体,形成冰山。两次解体均在几个星期内完成,比南极陆缘冰通常的变化速度快得多。早先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南极地区气温上升导致了更多冰雪融化,融水渗入陆缘冰后加快了裂缝的形成和最后的解体。

罗斯陆缘冰是南极洲最大的陆缘冰。在罗斯海南部,南达南纬85°以南,北达南纬78°。长、宽各约640千米以上。面积53.85万平方千米。大部分浮在大陆架上,冰厚约200米。流速平均每年1240米。表面除局部有裂缝和压力脊外,大半平滑,便于雪橇通行。临海的前缘形成壁立的冰障。1841年英国人罗斯首先到达。

■南极洲曾经有过温暖的气候

比尔德莫尔冰川是南极洲中部的冰川。从南极高原下降约2200公尺至罗斯陆缘冰,将横贯南极洲的山地分隔成毛德皇后山和亚历山德拉皇后岭。比尔德莫尔冰川长200千米,宽40千米,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山谷冰川。

毛德皇后山位于南极洲中部,为南极洲横贯山地的一段。从罗斯陆缘冰顶部向东南延伸800千米。1911年为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发现,以挪威皇后之名命名。地势崎岖,散布有冰川。有数座山峰海拔超过4000公尺。蕴藏有大量的煤。

亚历山德拉皇后岭是南极大陆的主要山脉。其中柯克帕特里克山高达4528公尺。位于罗斯陆缘冰西缘的罗斯属地,耸立在干谷与南极山脉的毛德皇后山脉之间,比尔德莫尔冰川将其与毛德皇后山脉分开。该山脉有准平原区,覆盖有14层玄武熔岩流平层的弗拉山就位于该山脉中。以英国亚历山德拉王后命名。

1908和1911年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和史考特先后在去南极的途中发现了比尔德莫尔冰川,并冠以其资助者之名。在以后的科学考察中,科学家们发现冰川含有石化木、蕨类植物和珊瑚的化石。这是南极洲一度有过温暖气候的证据。

知识链接南极探索的足迹:1978年,日本勇敢的单身探险家植村独自驾着狗拉雪橇,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个人单独到达北极点的艰难旅程。他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只身到达北极点的亚洲人。1979年,一个前苏联探险队,第一次靠滑雪从冰面上到达了北极点。1993年4月8日,一位名叫李乐诗的香港女士,第一次代表占世界人口1/5的中华民族乘飞机到达北极点,迎着狂风展开了一面五星红旗。

南极洲伸出的巨大“舌头”——厄巴斯冰舌

厄巴斯冰川小档案

地理位置:南极大陆

重要数据:厄巴斯冰舌十分狭长,长约7英里(11.2千米),33英尺高(10.1米)。称为“厄巴斯冰舌”的冰川呈现出锯齿型突出的形状,它十被分狭长,长约7英里(11.2千米),33英尺高(10.1米)。这种特殊结构的冰川是随着南极洲的厄巴斯冰川的快速流过厄巴斯山,进入麦克莫多海峡而形成的。

■“冰舌”的成因

冰舌是指山岳冰川离开粒雪盆后的冰体部分,呈舌状,故名。与消融区大体相当,是冰川作用最活跃的一段。表面常有冰面流水,冰裂隙,冰内还能形成冰洞、冰钟乳、冰下河,其前端常因冰雪补给和消融对比的变化而变化,发生冰川的进退。冰舌的长度、宽度大小差异很大,由冰川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决定。

由于南极洲绕极海流在此处突然北后转变,使得大陆周边的冰层被携带入海。绕极海流通常都是环绕南极洲流动的,但是在东经85度附近它的流向转为离开大陆,并在这里与海底克古伦高地相碰撞——这一海区正是冰舌形成的区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南极海岸线上,巨大的像舌头一样伸向大海的冰,下面被海水冲蚀掉了,所以是镂空的。冰会流动,就像玻璃会流动一样,但速度比较慢,所以会形成舌状物。另外,风向可能也是促成冰舌生成及决定其历年来扩张速度的规模的因素之一。

■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如果从卫星图像上观看,可以看出在冰舌附近有高等浮游植物存在,也有报告称目睹到鲸鱼在附近海区出现。这一情况说明这里可能吸引了众多海洋生物来此安家落户。有的科学家表示,当冰雪消融之际,从冰舌附近流入海洋的淡水会促进藻类生长,吸引磷虾;这些依次会影响到海豹、企鹅和会吃小海藻的鲸鱼。作为曾跟随英国南极洲科学考察队的冰层专家,泰德·马克西姆表示,有一些海上冰舌的成因非常有趣,可以借此研究分析冰层的体积是如何以高速地更换,不过还需进一步进行科研,以确定它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也许人们还不知道冰舌本身的重要性,比较下来应是借洋流和风力的变化生成的。有的科学家希望,能借助装配在海象身上的海洋传感器的帮助,了解更多洋流将冰舌推向外扩张的知识。

■南极洲伸出的巨大“冰舌”

南极洲又称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陆,由冈瓦纳大陆分离解体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现今全球90%的冰川位于南极大陆,北极只占9%,而北极的9%,又基本上都位于格陵兰岛这个较大块陆地上。除了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的冰川,其他地区的所有冰川,合起来还不到全球总冰川量的1%。

位于南极洲的厄巴斯冰舌,冰川前端像锯一样。厄巴斯冰舌长达11.2千米,高10米。这种特殊结构的冰川是随着南极洲的厄巴斯冰川的快速流过厄巴斯山,进入麦克莫多海峡而形成的。

在夏季,麦克莫多海峡残余的海冰融化,冰舌就在水面上浮动。随着海浪对冰舌的两侧进行击打,造成损毁,海浪有时会创造出很特别的形状,如沿着冰川边缘凿出了个很深的洞。还有些时候,冰舌的一部分会被冲走,形成一个个小冰山。

知识链接为什么南极的冰要比北极的多呢?那是因为南极是一块很大的陆地,面积约为1240万平方千米,陆地储热的能力差,无法将夏季获得的热量有效地储存起来,在接受热能的同时又将热量辐射掉了,所以南极冰多。南极大陆上的冰川有20多万座,它们缓慢地移动,四周的海岸断裂成巨大的冰块,漂浮在水里,这些冰川就似一个个围绕南极大陆的岛屿。而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水,海水能够储藏较多的能量,然后再慢慢把热量释放出来,所以北极比南极气温高,冰层也就薄,所以南极的冰比北极的多。

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罪魁祸首”——松岛冰川

松岛冰川小档案

地理位置:位于南极洲西部

重要数据:南极最大、移动速度最快的冰川,也是所有流向海洋的冰河中最大的一个。岛冰川位于南极洲西部,是南极最大、移动速度最快的冰松川,也是所有流向海洋的冰河中最大的一个,因此它是南极西部冰层内部所发生的任何大变动的一个关键性“指示器”,同时也是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罪魁祸首”。

■每十年一次的自然冰裂

松岛冰川面积巨大,冰层很薄,且处于不稳定状态,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海平面升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南极松岛冰川每十年都会发生一次自然冰裂,与全球变暖无关。

1940年,松岛冰川发现较大的冰裂。

2001年,松岛冰川再次发现冰裂现象,当时有科学家曾预测,松岛冰川会再度出现大规模冰裂。

2007年,英国科学家收集到的证据表明,松岛冰川正在变薄,并且如果继续照此速度发展下去,那么在600年内这一冰川将会漂浮于海面上。如果南极洲西部冰层发生融化,它所含有的水足可以让全球的海平面上升大约5米。

2011年10月,美国航天局的空中观测小组在松岛冰川发现了一条巨大裂缝,长约29千米、最宽处近500米、深达50至60米的巨大裂缝。这是自1940年以来,在该冰川观测到的最大规模冰裂现象。这次冰裂最终可能导致松岛冰川分离出面积约880平方千米的冰山。大致相当于半个北京城或一个纽约市区或柏林市大小。

■松岛冰川快速融化的秘密

尽管南极离人类的栖息地很远,但它平衡着全球人类的生命。海平面升高部分是由于地面上的冰在融化。升高的海平面增加了对海岸的侵蚀和潮水泛滥。近年来海平面升高的最大一个因素是南极的松岛冰川,它每年退缩100米,对近来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占全部的7%。为什么松岛冰川融化得这么快呢?

松岛冰川从南极的哈德逊山脉流出浮在海面上。科学家认为冰川退缩是因为冰川下的海水温度变高,增加了基层的融化。这种想法的一些证据是美国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在2001年1月13日拍摄的一张卫星图片。从图上可以看到,海冰和漂浮着的冰川紧靠着,只有在冰川前边的三处地方例外,这种没有冰的区域称作冰穴。每当海冰出现时,冰穴惯常在这三个地方发生,这是因为冰穴最可能出现在暖流上升向海面的地方。

海水在南极的这个部分可分为三层:最深的一层很冷很稠,最上面的一层也很冷,但在600到1200米深的中间层比较温暖。在这个地方的大陆架是大约600米深,当从外面来的暖流碰上大陆架,就会沿大陆架向上升到浮着的冰川下面。这些个冰穴说明,有三处暖流从冰川下的凹陷处升上来导致海冰融化了。有可能暖流一向在这几个地方冒出,但在没有海冰的年份里(例如2011年),并不能看到冰穴,所以不能仅从图片上确认这一点。

虽然科学家怀疑是暖流导致松岛冰川的快速融化,但是他们不知道到底暖流是怎样在冰川下的凹陷处活动的或者融化是如何发生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家需要知道冰川下的凹陷是什么形状和水在其中是怎样运动的。为此,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活动,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在松岛冰川舌下有一条很深的隧道,暖流正是通过它涌出来的。

根据科学家分析,受地球引力影响,部分南极冰层沿哈得孙山脉向西逐渐沉入阿蒙森海。滑入海平面以下的冰层,随后被海底陆基阻挡,而地球引力造成的持续推力必然会导致冰层出现裂缝,并导致冰山分离。

知识链接南极海冰的特点:南极的冬季,严寒的气候使其周围海面结冰,海冰完全封住整个大陆,并且可向北伸展到南纬55°。一般在每年的9月份,海冰的面积达到最大值,被海冰覆盖的海洋面积达2000万平方千米,这一面积比南极大陆本身面积还要大。每年夏天,一般是在2月底,海冰的范围达到最小值,85%的海冰漂流到不冻海域融化掉。甚至在许多地方,海冰一直融化到海岸,船舶可以直接航行到岸边。南极海冰每天最多可流动6500千米。

奇异的红色“血瀑”——南极血冰川

南极血冰川小档案

地理位置:南极大陆麦克默多干燥谷

发现时间:1911年被罗伯特斯科特科考队成员发现。

重要数据:南极血冰川是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干燥谷内的一处景观,红色的水流从冰川裂隙中源源不断地流出。冰川由于其铁锈般的颜色,最初被认为是因某些藻类生长所血致;但随后科学家不断挖掘,如今被证实是铁的氧化所致。每隔一段时间,冰川就会喷出清澈、富含铁的液体,之后就迅速氧化成骇人深红色。

■氧化铁造就“血冰川”

麦克默多干燥谷是南极大陆上最奇特的地区之一,它虽然地处南极,但从来都很少有冰存在,因为向下的风以高达200英里每小时的时速横扫整个山谷和带走所有的水分。你独身徒步行进其中,经过干涸的企鹅以及其他动物的尸体,最后,你看到了它——一座“流血”的冰川。它是1911年由命运多舛的罗伯特斯科特科考队的成员发现的,其铁锈一般的颜色起初被认为是由于某些藻类的生长所致。但是随后被证实是由于铁的氧化。每隔一段时间,冰川喷出清澈的,富含铁的液体,然后迅速氧化变成我们看到的深红色。

铁矿体只有在地表才可能被氧化,变成红褐色。冰川之下的铁矿体是何时被氧化的呢?原来,形成于地表的铁矿或者铁矿化体,自形成后就一直遭受着风化作用的改造,并不断地被氧化。而形成于地壳深部的铁矿体,只有当它们受到后来地壳变动并被抬升到地表或近地表的位置后,才会被风化作用改造,含铁矿物被氧化成三氧化二铁。

南极目前的地理条件,干燥而寒冷,极少见到河流,很难使铁矿体发生化学风化作用,一般只能造成破碎等物理风化作用的改造,所以也就很难使原来的铁矿体氧化成氧化铁或者铁帽。据此可以推断,“血冰川”之下的铁矿体或者铁矿化体最初形成时,很可能并不在现在的地理位置,而是位于相对温暖、潮湿、并且河流发育的地区。

在距今约5亿多年前,南极大陆与现在的非洲、马达加斯加、印巴次大陆、澳大利亚、南美大陆连为一体,称为冈瓦纳大陆。大约在1.8亿年前古冈瓦纳大陆开始解体,分裂出来的南极大陆缓缓向南漂移,靠拢极地。大约到新近纪渐新世至中新世之间,距今约3400万年到1000万年,南极洲大陆才完全离开南美大陆,“漂”到现在的位置。

因此,“血冰川”下的铁矿应该是在南极大陆漂移到现在位置之前很久就已经形成,并在那里经历了氧化过程后形成氧化铁矿或铁帽。南极大陆移到现在的位置后,一方面由于地理纬度的缘故,另一方面,地球本身在3400万年左右所发生的气候重大变化,导致南极冰盖的形成,氧化铁矿被冰川覆盖,为今天的“血冰川”奇景埋下伏笔。而近年来全球变暖,冰川逐渐融化,和着红褐色氧化铁的红色冰融水就顺着冰裂隙流出来,从而形成了“血冰川”的奇特景观。

■“血冰川”下是否有生命的存在

长期以来,科学家非常好奇是否微生物能够幸存于冰冻南极洲冰川下湖泊中,但是他们测试水质发现生命体很难存在于非常厚的冰层中,并且相关的污染物质阻止了任何深入研究的进行。冰川下的湖泊并没有氧气,但它孕育了17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微生物进化演变懂得使用硫酸盐“呼吸”水中含铁物质,它们以水中非常少数量的有机物质为食,被困在冰川之下的湖泊环境中长达数百万年。这项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球之外的其他星体上也存在着类似的环境。例如火星和木卫二极地的冰盖之下。“血冰川”流出的深红色液体,源自于冰下400米、富含盐分的盐湖,新研究已发现,有细菌生存于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依靠硫与铁的化合物生活。研究人员声称,自从冰川于湖中诞生,创造了寒冷、黑暗、无氧的生态环境后,此类细菌菌落就已被隔离了约150万多年。此外,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有科学家认为,此类细菌造就的“血瀑布”,即有可能提供了太阳系中存在类似外星生命的环境。

■“血冰川”对环境的影响

有人会担心,随着掺有氧化铁的“血水”进入大海,是否会影响环境?对此,科学家表示,其实在野外考察时,经常会见到流经氧化铁的红色河流,它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大。“血水”流入海里后,会被海洋生物吸附并沉积下来。但如果是流水流经硫铁矿,那就需要注意了,因为水流会被污染成酸性,流经之处也将寸草不生。

知识链接麦克默多干燥谷,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湾以西,由一系列山谷构成。之所以被称为干燥谷,是因为这里异常干燥,空气中没有一丝水汽,这里大约有200多万年没有过降水了。这一地区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而且这里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

亚洲著名冰川

冰川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11%,极不均衡地分布在世界各大洲中。其中,96.6%的冰川是大陆冰川,位于南极洲和格陵兰。而其他地区冰川只能发育在高山上,所以称为山岳冰川。山岳冰川面积居世界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加拿大、美国和中国。而在中低纬度带(包括赤道带、热带和温带,大体位于北纬60°—南纬60°之间),66%的冰川分布在亚洲,中国独占30%,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带冰川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

世界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普若岗日冰原

普若岗日冰原小档案

地理位置:位于西藏那曲地区,海拔在6000米至6800米之间。

发现时间:1999年被中美科学家首次发现

重要数据:普若岗日冰原面积400多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并被确认为世界上除南极、北极以外的世界第三大冰川。若岗日冰原位于西藏那曲地区,海拔在6000米至6800米之普间,面积400多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普若岗日冰原于1999年被中美科学家首次发现,并被确认为世界上除南极、北极以外最大的冰川。普若岗日冰原表面平坦,呈西北东南方向条形分布。冰原向四周山谷放射溢出50多条长短不等的冰舌,最低处海拔5350米。这里冰川与湖泊、沙漠伴生,景观奇特。

■世界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

普若岗日冰原被确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除极地地区以外最大的冰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普若岗日冰原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冰川类型方面的一个空白。普若岗日冰原表面平坦,呈西北东南方向条形分布。实际上是一个由许多大小不等、地势平缓、相互连接的冰帽构成的冰原。冰原向四周山谷放射溢出50多条长短不等的冰舌,最低处海拔5350米。这里冰川与湖泊、沙漠伴生,景观奇特。在冰原周围出现沙漠已属世界罕见的了,而围绕普若岗日大冰原的沙漠从远处一直延续到冰原的脚下,近旁再有湖泊分布,这冰川套沙漠、沙漠连湖泊、湖泊绕冰川,这普若岗日大冰原可真是世界唯一存在冰川、湖泊、沙漠三景同现自然奇观的地方了。

普若岗日是藏北高原最大的由数个冰帽型冰川组合成的大冰原。冰川覆盖面积42258平方千米,冰储量为525153立方千米。冰川雪线海拔5620—5860米。冰原呈辐射状向周围微切割的宽浅山谷溢出50多条长短不等的冰舌,最大的可伸至山麓地带,形成宽尾状冰舌。在一些下伸较低的冰舌段,形成有许多冰塔林,以雄伟壮观的连座冰塔林和雏形冰塔林为主。在东南部一些冰舌段雏形冰塔林的上部,分布着奇特的新月形雪冰丘和链状排列有序的雪冰丘。

小冰期以来,普若岗日的冰川呈退缩趋势。环绕冰舌分布的冰碛序列,在北部和东南部普遍可区分出3道。对比研究认为,分别属于小冰期3次寒冷期冰进的遗迹。而西部小冰期冰川作用的范围较小。按小冰期最盛时的规模量测当时的冰川面积,和现在相比该时段内冰川面积减少了2420平方千米,当时冰川面积比现在大57%.由此引起的冰川资源的减少为36583立方千米,相当于36583×108立方米的水量。

■首次发现冰川的腐蚀作用

普若岗日冰原考察队在海拔6000米的一条冰舌前发现了一种独特的冰川作用过程——磨蚀作用,这在中国乃至全球中低纬度地区还是首次发现。

所谓磨蚀作用,是指冰川运动通过山谷时,把冰下底床的积岩积压、磨光的现象。世界山地冰川权威姚檀栋研究员和汤姆森教授根据卫星照片在普若岗日东南方向找到了冰原最大的一条冰舌。这条从冰原伸出的大冰舌约长两千米,海拔接近6000米,周边呈梯田状。

在考察中,两名科学家一起登上冰舌以东海拔6200米左右的山顶,俯瞰了冰舌全貌。令两名科学家感到惊异的是,这座冰舌前冰川的退缩痕迹非常独特。冰舌前五、六千米范围内都基本是小颗粒的沙石。姚檀栋研究员说,世界中低纬度地区大都是山谷冰川,由于地下地形起伏较大,冰川向下的作用力会搬运出许多巨大的石块堆积在冰川边缘,冰川学上形象地称作“刨蚀”作用;而普若岗日发现的冰川运动过程叫做“磨蚀”作用,是因为冰下地形相对平坦冰川的水平作用把岩石研磨成细小颗粒,这种现象只出现在南极和北极大冰盖边缘,在中国和其他中低纬度地区至今还是首次发现。在这种地区发现这种特殊的冰川堆积过程,对于青藏高原的环境演变的研究会有新的突破。

海拔最高的战场——锡亚琴冰川

锡亚琴冰川小档案

地理位置:位于喀喇昆仑山脉南端约北纬35.5度,东经77.0度的巴控克什米尔、印控克什米尔和中国新疆之间。

重要数据:长约72千米,面积约3000余平方千米,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30—50度之间,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亚琴的原意是“野玫瑰生长的地方”,然而这个名字并没有给锡这片土地带去更多的富饶和美丽,相反,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由于锡亚琴冰川地区为印巴冲突地区,自1947年印巴克什米尔争端爆发后,这里始终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战场,双方均在这里设有重兵,并多次发生血战。

■野玫瑰生长的地方

锡亚琴冰川位于喀喇昆仑山脉南端约北纬35.5度,东经77.0度的巴控克什米尔、印控克什米尔和中国新疆之间,高度从印控一侧的海拔5375米延伸至中国境内的3620米,这一地区也是印度次大陆北部与中国的分水岭。

冰川长约72千米,面积约3000余平方千米,地形上呈南北走向,西面为萨尔托洛山脉,东面为喀喇昆仑山主脉。萨尔托洛山脉北端延伸至中国境内与喀喇昆仑山锡亚康戈里峰相连。萨尔托洛山脉的山峰高度处在5450至7720米之间,自北向南山口高度5589米到5450米;这一地区冬季平均降雪量10.5米,气温最低达零下50摄氏度。

锡亚琴的原意是“野玫瑰生长的地方”,然而这个名字并没有给这片土地带去更多的富饶和美丽,相反,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5500多米的平均海拔高度使空气中的含氧量极低,气温常年保持在零下30~50摄氏度之间,因其高海拔和低温的特点又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在夏季,锡亚琴冰川大部分地区地表裸露,植被稀疏,几乎是不毛之地。到了冬季整个地区被积雪和冻土层覆盖,并伴有时速80千米的大风,平均降雪量达10.5米,形成了白雪皑皑的无人区。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战场

锡亚琴冰川地区为印巴冲突地区,自1947年印巴克什米尔争端爆发后,这里始终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对峙阵地,双方均在这里设有重兵,并多次发生血战。目前锡亚琴冰川同时被印度和巴基斯坦所控制,印度控制了其中大部分地区,而巴基斯坦则控制了其中较低的山峰。

锡亚琴冰川之所以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密切相关。

从地理位置上看,锡亚琴冰川位于克什米尔争议区的中间位置;东侧是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地区,而拉达克地区与中国新疆的阿克赛钦接壤,是通往中国南疆腹地的桥头堡;南侧是克什米尔谷地和查谟地区,其中肥沃的克什米尔谷地是印控克什米尔主要的农作物产地;西侧是巴控克什米尔的北部地区,流经巴基斯坦北部的重要河流——印度河贯穿其间;而锡亚琴冰川的北部是高耸入云的喀喇昆仑山脉,穿越其中的通道曾是古代的丝绸商路,也是连接中巴的战略要道。可以说,锡亚琴冰川是克什米尔的地理中枢,对于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地形上看,锡亚琴冰川背靠喀喇昆仑山脉,是克什米尔中部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印巴实际控制线上的制高点,其北侧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站在冰川顶部,可以俯瞰克什米尔的大部分地区。换句话说,如果哪一方夺占了锡亚琴冰川,就意味着形成了居高临下的优势,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目前印军在印度占领区部署300余门火炮,正是希望借助该地区的海拔高度,将炮火覆盖到巴军的纵深目标上,以增加常规战争的威慑力。

从地缘关系来看,锡亚琴冰川犹如在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对印度而言,向北可切断中巴之间的战略通道,向东可直指中国新疆和西藏间的战略公路。在巴基斯坦看来,锡亚琴冰川是巴基斯坦打开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防御之门的钥匙,加之印巴停火线已明确划分,且有重兵把守,只有锡亚琴冰川有隙可乘,因此,巴方不惜代价展开武力争夺。

知识链接降雪量是气象观测人员用标准容器将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集到的雪化成水后,测量得到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降雪量,在气象上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它与降雨量的标准截然不同。降雪量是根据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后测量出的量度。降雪量和积雪深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积雪深度是通过测量气象观测场上未融化的积雪得到的,取的是从积雪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以厘米为单位,是一个可以随着积雪的加深不断累积变化的数值。

正在消融的“亚洲水塔”——喜马拉雅山冰川

喜马拉雅冰川小档案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的交界线上

重要数据:冰川面积3.23万平方千米,平均年融水量约360亿立方米,是除极地冰盖以外全球第二大的冰川聚集地。着气候变暖,喜马拉雅山脉高处的冰川正在以超出预想的速随度融化,这将使得生活在南亚的近10亿人面临着失去水源供应的危险。作为印度河和雅鲁藏布江两大河流的源头,人们认为喜马拉雅山脉高处的冰川融化的速度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在不断加快。

■失去“亚洲水塔”噩梦的诞生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有“亚洲水塔”之称。但是在地球变暖的作用下,它们正在加速消融,由此将带来一系列的灾难。

青藏高原的气候具有全球独一无二的特征:大气洁净、空气稀薄、气温低以及辐射强烈等,这些特征也决定了高原生态稀有、脆弱的特点。科学家发现,神秘而脆弱的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并且具有超前性。也就是说,别的地方还没有变化时,那里已经有了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因此将该地区确定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优先地区。

该地区大约有2.43万条冰川,冰川面积3.23万平方千米,平均年融水量约360亿立方米,是除极地冰盖以外全球第二大的冰川聚集地。该地区孕育了黄河、长江、恒河、湄公河、印度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七条亚洲的重要河流,因此被称为“亚洲水塔”。

然而随着气候变暖,喜马拉雅冰川融化加速,已导致这一带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多发,包括冰川湖泊面积迅速扩大、季风季节时间改变以及干旱少雨、森林火灾增多等,甚至还有许多我们尚无法预知的后果,直接威胁着山脚下世代生活的各族人民。当人们行走在大吉岭山间公路上,遥望不远处锡金一带的雪山时,不得不担心有一天它们不再是白雪皑皑。而事实上,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喜马拉雅山地区,不论是在南麓的印度和尼泊尔,还是在一山之隔的中国。

喜马拉雅冰川加速消融,造成河流的季节性洪水和总体径流量减少,将直接影响淡水资源的供给,特别是在干旱季节,生活在七大河流域内的大约13亿人口(当中九亿在中国和印度)都可能面临水资源不稳定,甚至短缺的危险。而冰川退缩,湖泊萎缩,冻土退化,土壤含水量减少,加之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也会导致草场退化,鼠害增多,土地沙漠化,河源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影响水源。

■喜马拉雅冰川消融将危及5亿印度人饮水

在过去的40年中,喜马拉雅山脉的巨大冰川已经缩减了1/5。一个由印度地质学家和遥感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日前公布了一项令人担忧的研究结果:如果这种状况继续发展,将危及超过5亿印度人的淡水供给。

研究人员将这一地区现有最老的冰川图(印度测量局于1962年发布)与印度遥感卫星于最近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这些冰川的面积从1962年的2077平方千米下降到当前的1628平方千米,即缩小了大约21%。与此同时,由于冰川破裂,反而使冰川数量呈上升趋势。冰原和其他一些小冰川则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消退迹象。例如,从1962年至今,有127个小冰川和冰原已经缩小了38%,其面积分别不足1平方千米。冰川破裂、小冰川的迅速缩小以及气候变化都将对喜马拉雅冰川的稳定产生巨大影响。

对于印度而言,当前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搞清这些冰川的消退到底要持续多久?

总体来看,大型的喜马拉雅冰川还将存在相当长的时间,这是由于这些山脉的海拔高度所致。西风和季候风将为山脉顶部带来持续的积雪。但是来自低地的季候风一旦开始减弱,这些冰川将出现戏剧性的消退。现在,小冰川的缩小已经使该地区的灌溉用水受到了影响,最明显的区域位于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的中央地区。在这里,干旱对农作物以及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而这无疑将增加该地区政治的不稳定因素。

■“激活”古老病毒

在喜马拉雅冰川上,中国科学家已经用直径6厘米到10厘米的“钻头”打入冰层数百米深。在对取出的冰芯进行分析研究后,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在这片广袤的极端冰冷世界里,存在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微生物。

有研究报告指出:冰川中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放线菌、丝状真菌、酵母菌和藻类。其中一些病毒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微生物对人类有害的极少,但冰川中存在人类并不了解的未知病毒。温度升高以后,微生物有些可以复苏,并不能排除变异的可能,因为有些嗜冷微生物存活的机制和常温生存机制不一样。许多微生物是通过风的传播,留在了青藏高原冰川里。同样的,从逐渐融化的冰川里显露的微生物,也会通过风的流动传播和扩散;或者它会进入一条受伤的鱼体内,游向下游,被一只鸟或其他动物捕食,病毒便会扩大种群,在宿主的种群中传染开来。另外,人类活动的增加,增加了病毒遗传变异的几率。

科学家担心,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那些冰川中被冷冻保存千年、万年甚至更久的病毒和病菌随时会被释放出来,威胁人类。尽管还不能确定有多少古老病毒会重返现代社会,还不能确定它们中有多少会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切肯定将会发生。

高山上的公园——绒布冰川

绒布冰川小档案

地理位置:位于珠穆朗玛峰脚下海拔5300米到6300米的广阔地带

重要数据:绒布冰川全长22.4千米,面积达85.4平方千米。冰舌平均宽1.4千米,平均厚度达120米,最厚处在300米以上,是西藏最雄奇的景色之一。布冰川部署于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里。这冰川有两条支流:绒东绒布冰川和西绒布冰川。绒布冰川向北流,形成珠穆朗玛峰北面的绒布山谷。绒布冰川起源于珠穆朗玛峰。

■复式山谷冰川

绒布冰川地处珠穆朗玛峰脚下海拔5300米到6300米的广阔地带,由西绒布冰川和中绒布冰川这两大冰川共同组成。珠峰地区是中国大陆性冰川的活动中心,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山岳冰川就有15条,其中最大,最为著名的是复式山谷冰川——绒布冰川,它全长22.4千米,面积达85.4平方千米。

绒布冰川的冰舌平均宽1.4千米,平均厚度达120米,最厚处在300米以上,是西藏最雄奇的景色之一。这些冰川类型齐全,其上限一般在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

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冰茸、冰桥、冰塔等千奇百怪,美不胜收。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珠穆朗玛峰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山岳冰川就有15条,最大的绒布冰川长达26千米,平均厚度达120米,最厚处超过300米以上。这些冰川类型齐全,其上限一般在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其中最大,最为著名的是复式山谷冰川—绒布冰川。绒布冰川冰舌平均宽14千米,面积达86.89平方千米。

■绒布冰川名称由来

绒布冰川应该得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巴松乡南面珠穆朗玛峰下绒布沟。

当地有着名的绒布寺——该寺位于绒布沟东西侧的“卓玛”(度母)山顶,距县驻地九十千米,海拔五千八百米,地势高峻寒冷,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所以景观绝妙。

绒布寺由红教喇嘛阿旺丹增罗布于1899年主持修建,距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信奉宁玛派。绒布寺主殿正面供有释迦牟尼、莲花生等佛像。僧尼同住一个寺庙开展佛事活动,兴盛时曾拥有僧人三百多名和比丘尼三百多名,二十多个殿堂;现在僧人十一名、比丘尼八名,设有一个诵经殿和一个殿堂。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举行三天的跳神活动,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举行隆重的驱鬼仪式。1983年寺庙经历了大规模的修建。这里的壁画值得仔细观赏。

绒布寺依山而建,脚下的绒布河是由珠峰北坡的三大冰川——东绒布冰川、中绒布冰川、西绒布冰川部分泉水汇集而成的冰水河流。如同上文中提及的“日喀则”、“巴松乡”、“珠穆朗玛峰”一样,“绒布”当然是藏语的音译了。

■冰塔林的世界

珠峰地区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冰川表面的小气候差异,造成冰面差别消融,形成许多奇丽的景色。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冰茸、冰桥、冰塔等千奇百怪,美不胜收。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在5800米左右的冰川上,举目所及,一片洁白。天公造物,神奇无比,令人目不暇接,那宛如古代城堡般的悬岩,层次分明,风化岩石形成的高大石柱、石笋、石剑、石塔,成群结队,风情万种,绵延数千米。

由于景色奇绝,故被登山探险者们誉为世界最大的“高山上的公园”。三条冰川汇集后向北延伸,把巍巍珠峰托起。珠峰就像一座顶天立地的巨型金字塔,顶峰直插云天,极为壮观。凝视珠峰,人们会久久沉浸在那超凡脱俗、雄壮肃穆的气氛之中。冰蘑菇,是大石块被细细的冰柱所支撑,有的可高达5米。冰桥像条晶莹的纽带,连接着两个陡坎,像是有意为两个陡坎“保媒搭线”。冰墙陡峭直立,像座巨大的屏风,让人生畏。冰芽、冰针则作为奇异美景的点缀,处处可见。最令人称奇的还要数那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了。在海拔5700米到6300米的地段,是“水晶宝塔”——冰塔林的世界。

珠峰北坡绒布冰川上,发育有5.5千米长的冰塔林带。乳白色的冰塔拔地而起,一座接一座,高达数十米。有的像威严的金字塔;有的像肃穆的古刹钟楼;有的像锋利的宝剑,直刺云天;有的像温顺的长颈鹿在安详漫步,个个晶莹夺目。难怪人们都说,进了冰塔林,就如同自己置身于上苍的仙境中了。

知识链接冰碛湖冰碛湖的形成是气候变化的结果,距今200万年前的第四纪,山坡和沟谷里的冰川挟着砾石,循着山谷缓慢下移,强烈地挫磨刨蚀着冰床,形成了多种冰蚀地形。气候转暖后,冰川逐渐退缩,就形成了冰碛湖。近年来的观测发现,绒布冰川消融区扩大,消融增强,冰川快速退缩形成了大量的冰碛湖,而且冰碛湖形成的趋势正在向上游扩大。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米堆冰川

米堆冰川小档案

地理位置:位于藏东南的念青唐古拉山与伯舒拉岭的接合部。

重要数据:米堆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雪线海拔只有4600米,末端海拔只有2400米。冰川下段已穿行于针阔叶混交林带,为西藏最重要的海洋型冰川之一。堆冰川在米堆河的上游,米堆河是雅鲁藏布江下游的二级支米流,它在川藏公路84千米道班处,从帕隆藏布南岸汇入帕隆藏布。米堆冰川靠近川藏公路,规模大,进入方便,是藏东南海洋性冰川的典型代表。特征典型,类型齐全,以发育美丽的拱弧构造闻名,是罕见的自然奇观。

■壮美的精灵——米堆冰川

米堆冰川位于藏东南的念青唐古拉山与伯舒拉岭的接合部,这里是我国最大季风海洋性冰川的分布区。念青唐古拉山与伯舒拉岭是一系列东南走向的高山,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能够沿雅鲁藏布江和察隅河谷北上,深入到这一系列高山之中,并带来了大量的降水,于是在一个叫米堆的藏族村庄后的一座海拔6385米的雪峰周围,诞生了一个壮美的精灵——米堆冰川。米堆是以一座冰川得名的一个地方,它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东约100千米处。米堆冰川位于波密县玉普乡米美、米堆两村,距县城所在地扎木镇90多千米。米堆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雪线海拔只有4600米,末端海拔只有2400米。冰川下段已穿行于针阔叶混交林带,为西藏最重要的海洋型冰川之一。米堆冰川由世界级的冰瀑布汇流而成,每条瀑布高800多米,宽1000多米,两条瀑布之间还分布着一片原始森林。冰川周边山花烂漫,林海葱茏舞银蛇。冰川下段已穿行于针阔叶混交林带,是西藏最主要的海洋型冰川、中国三大海洋冰川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

■从高山上遨游而下的“寒龙”

米堆常年雪光闪耀,景色神奇迷人。米堆冰川所在的纬度为北纬29°,但冰川末端却比北纬近44°的天山博格多山的冰川还要低,这是我国现代冰川中较为特殊的现象,与喜马拉雅山东南段的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米堆冰川冰洁如玉、景色优美、形态各异、姿态迷人,周围有成群的牛羊、古朴的藏式民居、雄伟壮观的雪山,有常年不离的攀羊、猴子等野生动物。此处旅游资源丰富,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开发潜力巨大,可操作性强。这是典型的现代季风型温性冰川,类型齐全,尤以巨大的冰盆,众多雪崩,陡峭巨大700—800米的冰瀑布,消融区上游的冰面弧拱构造,以及冰川末端冰湖和农田、村庄共存为特点。

米堆冰川在米堆河的上游,米堆河是雅鲁藏布江下游的二级支流,它在川藏公路84千米道班处,从帕隆藏布南岸汇入帕隆藏布。米堆冰川靠近川藏公路,规模大,进入方便,是藏东南海洋性冰川的典型代表。特征典型,类型齐全,以发育美丽的拱弧构造闻名,是罕见的自然奇观。在这里冰川、湖泊、农田、村庄、森林等融会在一起,是一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考察,旅游的绝好去处。

米堆冰川发育在源头海拔6000米左右的雪山,雪山上有两个巨大的围椅状冰盆。冰盆三面冰雪覆盖,积雪随时可以崩落,直立的雪崩槽如刀砍斧劈般,在几个小时内就能观察到三次雪崩。频繁的雪崩是冰川发育的主要补给方式吧。冰盆中冰雪积聚多了,就会溢流出来,它以巨大的冰瀑布形式跌落入米堆河源头冰盆地中,冰瀑布足有七八百米之高,景象奇特,气势宏伟,实属世间少见,不由得赞叹着大自然的造化!

如果把冰川看做是高山上遨游下来的“寒龙”的话,那弧拱构造恰似龙的根根肋骨,它们是由于冰瀑区的冰在冬天和夏天所温度和湿度不同而造成的。米堆冰川上如此发育清晰,规模巨大的弧拱构造,在其他冰川上是没有见过的,不能不说是一大冰川奇观。

发生频繁的雪崩奇观,巨大的冰瀑布奇观,发育完全美丽的弧拱奇观,这一切成就了米堆川藏公路,交通便捷,如今已成为帕隆藏布“西藏江南”旅游路线中重要的旅游景点。

■具有灵性的冰瀑奇观

离开川藏公路,过了新建的横跨额公藏布江公路桥后,只见一条两面均是悬崖绝壁的峡谷,沿着小河修建的村道仅能通过一辆车,再走几千米后,突然出现大片宽阔的谷地,远处两条壮观的冰瀑布挂在雪峰与森林之间,就如两道由天而下的巨大银幕。

要与米堆冰川做近距离接触的话,还要徒步走进层林尽染的森林,翻越三道冰川运动留下的终碛垅。当走上第三个终碛垅时,一个冰湖出现在眼前,冰湖的另一端有一道宽近两米、高达十数米的断裂的冰舌,发出幽幽的蓝光,从天而下的冰瀑布在阳光下闪着银色的光芒,近800米的落差让人感到一阵晕眩,一阵阵从冰川上吹来的寒风迎面扑来,在强烈的阳光下,还是让人不寒而栗。冰瀑奇观只有在补充丰富、消融得快的冰川上才会出现,如消融得快而补给不足,冰瀑就会中断,形成“悬冰川”;而补充过快而消融不及,冰雪就会把悬崖埋没。米堆冰川是一条补充和消融都很“均衡”,具有灵性的冰川。

知识链接米堆冰川脚下就是一个叫米堆的藏族村子,它属于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玉普乡。由于这里海拔不高、温暖多雨的缘故,村子周围除了肥沃的耕地就是茂密的森林。用原木搭建的藏屋大多是二层,第二层有一半是晒台,晒台上支起的木杆上搭满了收获的小麦和青稞,每家都有一个像篮球场大小的院子,里面不但长着高大的乔木,在树旁还插着几面风马旗,在树林中随风飘扬,你会以为自己走进了一个森林公园。村民们相当热情,见到远道而来的游人,都会叫你进屋喝碗奶茶,甚至为你准备一顿藏餐。当然能不能吃得下,就要看你的造化了。

中国最厚的山谷冰川——纳木那尼冰川

纳木那尼冰川小档案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

重要数据:纳木那尼冰川长度超过10千米,最宽处超过3千米,单一冰川总面积超过10平方千米,而冰川的最大厚度超过200米,是我国目前已测到的最厚的山谷冰川,也是世界低纬度地区罕见的大型山谷冰川。木那尼冰川的厚度超过200米,是我国目前已测到的最厚的山纳谷冰川,也是世界低纬度地区罕见的大型山谷冰川。

■“圣母之山”的冰川世界

海拔7694米的纳木那尼是西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藏语意为“圣母之山”,在它的6条山脊两侧分布着大量的冰川群,其中被称为纳木那尼冰川的主冰川位于东北山脊的山谷中。

纳木那尼冰川为南北走向,走势平缓,分为南坡和北坡两个部分,冰川末端的冰舌上分布着大量的冰塔林和冰瀑布。测量结果显示,纳木那尼冰川长度超过10千米,最宽处超过3千米,单一冰川总面积超过10平方千米,而冰川的最大厚度超过200米。

纳木那尼峰方圆约200平方千米,主要有6条山脊;山脊线上有数10座6000米以上的山头,高低错落。西面的山脊成扇状由北向南排列,东面唯一的山脊被侵蚀成刃脊,十分陡峭,形成了高差近20多米的峭壁。相比而言,西面的坡度则较为和缓,峡谷中倾泻着五条巨大的冰川,冰面上布满了冰裂隙和冰陡崖。

为什么纳木那尼能够形成如此巨大的山谷冰川?这与纳木那尼冰川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处于低纬度地区,冰川雪线已经达到5800—6000米之间,但是纳木那尼的海拔高度是7694米,有着形成大冰川的基础。在造山运动中,纳木那尼的东北山脊中又形成了面积较大、比较平缓的山谷平台,这又为大冰川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提取纳木那尼冰川的冰芯样品

2004年,中美西藏联合冰川科考队在纳木那尼冰川的科考行动有了新发现,根据雷达多次测定的结果显示,纳木那尼冰川的厚度超过200米,是我国目前已测到的最厚的山谷冰川,也是世界低纬度地区罕见的大型山谷冰川。科考队员们成功钻取了6米的冰芯样品。为了准确测量纳木那尼冰川的厚度和面积,科考队员们背负着雷达等测量仪器,经过了近7个小时的艰苦跋涉,才从设在海拔5600米的大本营抵达了海拔6100米的纳木那尼冰川。

对纳木那尼冰川提取冰芯样品是此次科考的重点工作之一。冰芯的钻取为进一步揭开纳木那尼冰川所记录的历史环境和气候信息创造了条件。作为记录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冰芯以其保真性好、分辨率高、记录序列长和信息量大,受到世界科学家们的青睐。所有在大气中循环的物质都会随大气环流而抵达冰川上空,并沉降在冰雪表面,最终形成冰芯记录。冰芯分析的每一个参数都至少载有一个地球系统变化过程的信息。冰芯中氢、氧同位素比率是度量气温高低的指标;净积累速率是降水量大小的指标;冰芯气泡中的气体成分和含量可以揭示大气成分的演化历史;冰芯中微粒含量和各种化学物质成分的分析结果,可以提供不同时期的大气气溶胶、沙漠演化、植被演替、生物活动、大气环流强度、火山活动等信息。

冰芯的钻取工作是2004年8月30日上午8点开始的。冰川上清晨格外寒冷,温度在0℃以下,6名科考队员在姚檀栋和美方首席科学家汤姆森教授的带领下,带着近30公斤的手摇钻设备,从工作营地向冰川表面进发。经过测定,选择好打钻点后,科考队员们立刻展开了工作。手摇钻是靠人力向下钻取冰芯,由于纳木那尼冰川主要由实冰组成,上面只有一层薄薄的积雪,因此向下钻动冰芯就非常吃力,半个小时只能进展20厘米左右,十分消耗体力。工作中,中方和美方的科考队员们轮流上场摇钻,姚檀栋队长和汤姆森教授则一直跪在冰面上处理打出的冰芯样品,用密封袋进行分类包装,同时进行详细记录。到下午7点左右,6米多长的冰芯共68个样品的采集工作终于完成了。

■神秘的纳木那尼冰川会不会消失

科考观测到的一些现象证明了纳木那尼冰川正在强烈退缩。在纳木那尼主冰川的周围,科考队发现了许多不连续的冰堆,这些冰堆以前是和主冰川连在一起的,而现在则是一个个孤独地挺立着。

纳木那尼主冰川表面虽然看起来十分平坦,但是队员们在冰川上行走时,却经常陷入坑中,这些坑深的超过1米,浅的也有二三十厘米。这些坑都是融坑,是冰融化后形成的。现场监测结果表明,主冰川表面的冰雪下实际上掩盖了数量众多的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融坑,这也是冰川融化强烈的表现。

经过连续多年的跟踪研究,考察队队员田立德研究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近几十年来,纳木那尼冰川表面整体上几乎没有积累,而是在不停地消融,过去两年冰川厚度降低了1.4米。换句话说,纳木那尼冰川正在加速消失。

对于这种状况,科学家十分担忧:“冰川的退缩在短期内,会使西部广大地区的河流水量明显增加,但是长此以往,冰川平衡的打破会带来难以估量的生态灾难。高亚洲冰川的全面退缩,会导致冰川储量的巨额透支。估计到2100年,大部分冰川将逐渐消亡,到那时,一些冰川下游的河流也将干涸。”神秘的纳木那尼,真的会消失吗?希望永远不会有那一天。

知识链接什么叫“冰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