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发布时间:2020-03-16 04:05:30

点击下载

书是一面镜子,我们读书读到的其是内心已有的东西,在某一瞬间,我们读某一本书,看到某一句话,就产生了共鸣,之所以产生共鸣,则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已经有了这样的根,书中的内容只是让你发现,并且放大了原有的思想。

前言

本以为余华的这本书会比较他们以前生活的年代和现在的生活进行比较两者的差距,毕竟我们大多数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

然而这本书完美地避开了写差距,甚至读完了发现和书名不想符合,更多地是表达了个人经历和文学上对他有重要的影响的作家以及他们的书.

比如我们熟悉的荒诞式写法的作家卡夫卡,但大多数他提到的作家以及他们的书因为没有看过所以很难感同身受甚至不理解。

比如《伊恩• 麦克尤恩后遗症》在这篇文章里他这样说:“麦克尤恩的这些短篇小说犹如锋利的刀片,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抚摸刀刃的过程,而且是用神经和情感去抚摸,然后发现自己的神经和情感上留下了永久的划痕。”

这本书里面提到了很多像这样对他影响很大的作家以及他喜欢的书,没有看这些书的人没有肯定很难理解,而我唯一可以从他的随笔中读出余华读了很多书而且是很高质量地阅读。

在书中余华一直提到一个观点:“我曾经说过,如果文学里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让读者在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作品里,读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受,就像在属于别人的镜子里也能看清楚自己的形象一样。”

这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因为不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观点。以前很多人都说多看看书,看看别人的思想,然后从阅读中去学习别人的思想和写作手法。

现在似乎我觉得阅读是一个不断找回自己的思想的过程,比如不同的人阅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悟也是因为一个人经历不同造成他关注,只接受和记住最让自己感同身受那部分.

而阅读就是那个会让我们不断找回我们感同身受那部分的载体,最后不断找回慢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思考。

而《生与死,死而复生》这篇中其实是整本书最令我感同身受。

里面讲述了一个他小时候的故事:住在医院的宿舍楼里,是在太平间的对面一栋楼,而公厕和太平间只有一墙之隔,每次上厕所都要经过太平间,朝里面看一眼,里面干净整洁,只有一张水泥床。

常常睡到后半夜他都被失去亲人的哭声惊醒,聆听了各种各样的哭声,每当夜半的哭声将他吵醒了的时候,他就知道又有一个人纹丝不动躺在对面的太平间的水泥床上了。

那个时候的夏天很热,经常午睡起来汗流浃背,那时他在夏天上厕所的时经过太平间,总是朝里面看一眼,常常觉得里面是最凉爽。

终于有一天中午还是个孩子的他走进了太平间,在那张干净的水泥床躺了下来午睡,感受炎热夏天的凉爽生活。

而在他后来的生活中完全忘记了这个童年的经历,直到他偶然读到海涅的诗句,他说:“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然后那个早消失的童年记忆,瞬间回来了,而且像是刚刚被洗涤过一样地清晰让他想起来在太平间睡午觉的感受。

也许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某一个段落、某一个意象、某一个比喻、某一段对话等,都会激活阅读者被记忆封锁的某一段往事,然后将它永久保存到记忆的“文档”和“图片”里。

同样的道理,阅读还可以激活更多的阅读,唤醒过去阅读里的种种体验,唤起我们的联想力。

对这篇那么感同身受也是有原因。因为自己看到某些文章或某个场景的时候常会想起来很多我以为忘记的事。

比如书中有一篇《写给儿子的信》,信中他说:六月一日是全世界孩子们的节日,这一天孩子们为大,是这一日的主人。儿子,在这一日,你要为自己造一间快乐的水晶屋,将一切烦恼拒之门外。你要知道这一尘不染的快乐,只有孩子才拥有,那是上帝特别给孩子的恩惠,但它不是永远的礼物,随着长大成人它会消失在风中。

看到六一开始,我就会想起来我记忆里的六一,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这是属于我的节日意味着什么,甚至搞不清楚是那一天。

有一天还在读一年级的我放学回到家,我妈妈对我说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妈妈要送你一件礼物,我还记得那时一听到礼物两个字的时候就开心要飞起来的感觉。

我妈妈从柜子里面慢慢拿出来一套新衣服,还记得白白的上衣中间有个特别好看的卡通淑女图,然后妈妈让我立马换上衣服帮我梳好两个羊角辫带我去了照相馆照相又坐车去了外公家,至今那张照片还保存在我们家的相册。

现在便切身地体会到作者那段话,那一天只有孩子才拥有,那是上帝给孩子特别的恩惠,但是它不是永远的礼物,属于我的六一已经只能留在了记忆,即使我妈妈每年依旧祝我六一儿童节快乐,而我却再也没有那么开心过。

还有印象比较深刻就是关于《荒诞是什么》和《飞翔和变形》两篇关于文学写作手法的分析,让人感受到文学写作的魅力。

可能因为我从来没有系统去学习过写作表达的手法,所以感觉很新奇觉得这两篇写得很好,也看到了一个作家阅读的思考以及对写作手法的解读。

比如文章里面提到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和二郎神大战需要不断变化自己的形象,而且都有一个动作——摇身一变,身体摇晃一下,就变成了动物,这个动物十分重要,既表达了变的过程,也表达了变的合理。

这个摇身一变,就是让读者想象力的展开的时候,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的依据。这样的分析让我感受文学写作之所以带给我们想象的魅力为什么这么大。

还有荒诞式写法的卡夫卡,我想很多人很熟悉他,因为在高中的课本里面出现过卡夫卡的《变形记》。

记得高中才读卡夫卡的《变形记》的时候,根本不能理解他要表达什么,直到我们的语文老师带着我们去分析这篇课外文的时候,才有那么一点点了解文章叙述的故事,就是那么一点点。

但是那个时候的我很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文章,一夜之间一个人忽然变成了大大可怕的甲壳虫,更无法明白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出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生活所传达出来的思想。

虽然当时老师介绍卡夫卡这部影响深远的文章,卡夫卡是个很伟大的作家而且很多人很喜欢卡夫卡这种的荒诞式写法,然而当时的我却一直无法理解它。

却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个疑问卡夫卡的荒诞式写法到底好在那里会让那么多人喜欢,但是我知道卡夫卡的作品肯定有我现在无法理解到的独处美。

所以一直以为卡夫卡的作品我都不敢去读,因为无法理解也无法感同身受那种看似荒诞式的写法。

而在读了余华的《荒诞是什么》这篇后,让我对荒诞式的写法有了一点重新的认识,也想起来卡夫卡的《变形记》,看似荒诞却富有很强的想象力,也表现了卡夫卡那个社会的荒诞性。

读后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在豆瓣评论中里面有很多人都批评这本书,让很多人很失望,也确实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是我却很喜欢这本书的几篇随笔文章因为它引发了我一些思考甚至解决了一些我心里的疑问。

其实去看看很多作家的随笔都这样的,更像个人的日记有时候甚至无厘头,不能要求它像小说《活着》或者《许三观卖血记》那么有故事性和深刻性。

我想很多作家写了很多很多作品,写作的手法已经被他们用乱的时候,反而他们还是更喜欢朴实地写法随笔去记录自己的一些言语和思想,不是为了取悦读者而是真实去记录一点东西。

正如金庸曾经说过,写作是取悦读者,而读书是仅仅取悦自己,所以他更喜欢读书来取悦自己。

我想余华这本书就是想用朴实的写法来记录自己内心并不再通过故事来表达的想法。

阅读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如果作者写到你内心深处的想法让你感同身受的时候,你会超级喜欢这本书甚至这个作家。

即使再被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品也比不上你心里的那本书,即使你心里的那本书大家都说写得超级差,也许这就是阅读。

点击下载《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