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贴近的真实反而不真实 | 小说课


发布时间:2020-03-19 09:46:00

点击下载

但凡写作的人,每一次开始新的创作,都要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已经准备好素材,那么选择怎样的切入角度。

在八十年代有一段时间里,微型小说(也叫一分钟小说、超短篇小说)曾经在中国特别风行。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微型小说家白小易,创作了大量的微型小说,在许多刊物上经常能见到他的作品。

白小易有一篇微型小说叫《客厅里的爆炸》,特别出名,曾被很多刊物多次转载。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父女俩去别人家里做客,主人在客厅里给他们倒开水喝,然后把暖瓶放在地上,进了房间。可能是地不平或者暖瓶本身底部就不平,主人离开后,暖瓶就有些摇晃,父亲刚想过去将暖瓶扶好,这时暖瓶突然就爆炸了。这个瞬间女儿正好看到了,她看到父亲离暖瓶还有一段距离,并没有碰到暖瓶。然后主人连忙走出来,对父亲说:“没关系、没关系”,父亲当时想了一下,向主人道歉说:“不好意思我不小心把暖瓶碰坏了。”

离开主人家以后,女儿问父亲为什么没有碰暖瓶却要说是自己碰坏的。父亲反问女儿,那怎么办呢?说暖瓶是自己爆炸的,那解释起来不是太麻烦了吗?还是说我碰的,听起来更顺溜。

有时候你简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你说得越真却越像假的,越让人不能相信。我想类似的经验很多人都曾有过,本来不应该你负责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你就得负起这个责任,而且最让你不舒服的是,该追究你责任的人不追究你,却跟你说“没关系没关系”,这时候你就格外尴尬。

白小易在想到或者听别人说到暖瓶爆炸这个故事,肯定会马上感到一种兴奋,我愿意说就是某种未知因素的吸引。经常在生活中,人会受到某些未知因素的吸引。

法国有个非常杰出的作家叫圣埃克絮佩里,他有两部作品尤其为世人熟知和喜爱,一部叫《夜航》,另一部叫《小王子》。《小王子》是一篇童话,非常精彩。《小王子》有这样一个开头,其中的“我”小时候画了一幅画,“我”问别人“我”画的是什么,别人都说这是一顶帽子,而其实“我”画的是一条正在消化一头大象的蟒蛇。

圣埃克絮佩里自己是飞行员职业中最富挑战性的试飞员,这在当时是相当危险的工作。他的小说《夜航》写一个试飞员在一次试飞中罗盘突然失灵,当时是飞新航线。要飞越海峡,一下子就完全失去方向,燃油又即将耗尽,并且与地面指挥中心逐渐失去联系,之后这个试飞员就不知下落如何,飞进了无限之中。

圣埃克絮佩里本人的经历非常类似他的这部作品,在一次试飞中发生意外,飞入虚无和无限之中。他在写《夜航》的时候,我想他就已经受到未知因素的吸引。他对小说的进入,对生命的进入,都是以对未知的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探求的欲望。

很多小说在切入角度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这吸引力首先是对作家的,同时也是对读者的。所有对未知因素感兴趣的,被未知因素吸引的人,都是小说潜在的读者,他们在小说中寻找尽可能多的可能性。

我还想说一部日本电影,其导演因为这部片子得了戛纳金棕榈奖,这是东方电影史上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这就是日本导演黑泽明和他的影片《罗生门》,电影《罗生门》改编自日本小说界泰斗芥川龙之介的两部短篇小说,《莽林丛中》和《罗生门》。

小说《罗生门》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故事,是印象主义作品,写了对“罗生门”这座古老大门的莫名的恐惧感。电影故事的核心情节取自《莽林丛中》,这篇小说写了一次杀人事件。电影和这个小说最特别的地方不是它具体讲了什么故事,而是在于一个事件不同目击者分别对这个事件的描述。《罗生门》这部电影有一个非常奇特的视角,它最终由六个目击者通过各自对同一个事件的描述,完善了一次杀人事件。在完善这个杀人事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更为奇特的现象——这个事件的真实性反而更模糊,而不是更清晰了。因为这六个人对事件的描述,每人各自的描述看似都非常真切,然而六个人描述的结果居然是不同的,是互相矛盾的。

这时候在美学上就出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本来探求真实是人的一种自然习性,人们总是喜欢询问、打听,喜欢旅行去多见多闻,这个都是人要广泛地知道、寻求真相和真实的初始愿望在作为动力,让人去这样做。但是奇怪的就是,对真相过分的强调和描述反而会使真相模糊。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之前,人们在各自经验中可能遇到过相似的境遇。

比如我有时候摆弄摄像机。现在摄像机有微距功能,传统摄像机没有这个功能,就需要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不能靠太近,才能够清晰成像。而现在摄像机,即使将镜头顶到对象表面,两者接近零距离,仍然可以取得特别清晰的影像,同时又有放大效果。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罗中立的一幅叫《父亲》的画,原作画幅非常大。他用的方法最早是由一位美国画家发明的,是那种超级写实主义。画家把人的皮肤肌理详细逼真地再现出来,毛孔和毛孔里的污垢、皮肤下的静脉、毛细血管、皮肤的任何小的起伏,都在画面中纤毫毕现。可以想见,《父亲》这样一幅画创作出来后,视觉上就特别具有冲击力,罗中立也从此成为一代名家。

实际上《父亲》这幅画用的方法本身并不复杂。据罗中立的同学透露(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美术,跟他们都是朋友),开始是有人搞了一个很大的招贴,那招贴就是一个质量特别好的黑人水手的大幅照片,照片非常之精细。罗中立看到这招贴之后,就用类似的表现手法创作了《父亲》。这个超级写实主义的流派带来了一种新的美学观念。

让我们再回到写作这个话题上。一个好的聪明的小说家,他会以刚才我说的这种美学来进入他的写作,会寻求一个有趣的切入角度来进入素材。我们很多小说的切入角度就是利用了未知因素对我们人类的吸引力来做文章,比如刚才我说的白小易的《客厅里的爆炸》、圣埃克絮佩里的《夜航》都是这样。而像芥川龙之介,他也是二十世纪初的作家,但他在一百年前就已经找到了一个特别先进的切入角度,这种角度让在他之后以同样的叙述作为自己职业的黑泽明也成为了大师。芥川龙之介借给黑泽明一个独特的切入视角,使黑泽明一举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电影大师之一。

这个也是我们今天特别要说的切入视角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你把某个对象放大了。这个方法就像刚才我说你把摄像机镜头顶到谁的皮肤上面去看他的手、看他的脸,这个效果是一样的。这时极端贴近的真实反而不真实了。真实、真相以及探求真实和真相的愿望在突然被强调被放大后,它们一下子就变模糊了。为什么这个美学方法会产生这样强烈的效果,我看这跟人的另一个天性有关,就是人特别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多,大家就越感兴趣。比如特异功能虽然屡遭一些科学工作者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否认,然而总是盛行不衰,人们对它总是感兴趣,就是因为人类特别希望我们的生活、我们周遭的存在世界有尽可能多的可能性。由这种希望就引发了相应的美学角度,同时,探求尽可能多的可能性,也给作家、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特别有力量的切入角度。

(选编自《小说密码》,花城出版社)

想来九路马书院(ID:jiuluma)做客吗?在文章后面留言吧,今天的话题是:你读过哪些以有趣角度切入的故事?九叔会在留言区挑出志同道合者,送出免费住宿名额。

小说课

马原:探寻对话的深处 | 小说课

马原:作家是一群爱做白日梦的人 | 小说课

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究竟会有怎样的心情?| 小说课

在情感澎湃之时,卓别林和海明威是怎么表达的 | 小说课

死亡是故事最好的结局吗 | 小说课

余华:文学里最动人的一次相遇 | 小说课

毛姆的圈套 | 小说课

《九三年》革命信仰的悲剧 | 小说课

马原:小说的表与里

马原:加缪是如何打破叙事视角的

大仲马从不追求深刻,他是真正自由的作家

马原:如何读出海明威背后的意味

《妻妾成群》是苏童的一次灵魂出窍

扫码关注,获取书院免费住宿名额

转载文章,请附上九路马书院(ID:jiuluma)或二维码

点击下载《小说课》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