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的“小说课”:三场私奔


发布时间:2020-03-19 10:18:03

点击下载

1,

我有一本毕飞宇亲笔签名的《小说课》。

当年为了听他在深圳书城的演讲,我推掉了同期的一场海边徒步。不过现场看到他的风度美貌,觉得值了。《小说课》是他在南京大学授课的讲稿,书已出版两年,很好看。

毕飞宇 深圳书城论坛

前几天,在《收获》杂志上看到他最新的一篇“小说课”。

这篇很有意思,毕飞宇一开始就说,“我今天换一个打法,不去具体地分析作品。我们就围绕着《傲慢与偏见》这本书,说一些题外话。”

这篇题外话标题很长,叫做《私奔、家庭、认知、傲慢与报应》。

他写得很有趣,题目里提到“私奔”,他讲到三本书里的三个女性“私奔者”。分别是1813年出版的《傲慢与偏见》,1857年的《包法利夫人》,和1877年的《安娜卡列尼娜》。

2,

我很喜欢《傲慢与偏见》,书本身读着也轻快。90年代BBC的电视剧版本,曾经在央视八套循环播出,它播几遍,我看几遍。

BBC 1995年版本

科林费斯扮演的达西先生,完全就是达西本人……以至于后来2005年电影版本的《傲慢与偏见》出来,看到那个和奈特利搭档的达西,我根本拒绝接受。

2005年电影版,达西与伊丽莎白

《傲慢与偏见》里,有两对“白穷美”与“金龟婿”,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

原著的第一句话:“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大多数英国作家,无论男女,无论时代,都很毒舌,那种淡淡的讽刺,讥诮,冷幽默,无处不在。现在的英剧也是。嘲讽就像他们的优良传统,民族美德。

比如这个“娶太太”的开头,总觉得简奥斯丁在一本正经说一句废话。她好像举着个放大镜,在开心地观察和戏谑着她笔下的人物。

总之,《傲慢与偏见》是直白的,轻喜剧的。充斥着亲戚捣乱、金钱计算、阶层鄙视、自尊报复等等桥段……其中最重要的情节,就是小妹妹莉迪亚与无赖军官威克姆的私奔。

小妹 莉迪亚

在《傲慢与偏见》的年代,私奔是严重的家庭事故,处理不好,这一家5个女儿就完了,她们的终生事业——“嫁人”,应该会全部夭折。

5位班纳特小姐

小说里,作者对“私奔”的态度很明显,它是堕落的,自私的,不光彩的。

3,

简奥斯丁写作《傲慢与偏见》的时间,是1797年左右。

这是18世纪末,蒸汽机已出现,但奥斯丁生活的英国乡村,还未见工业革命的踪影。《傲慢与偏见》发表十几年之后,蒸汽火车大量投入使用,1.0版工业革命,正式拉开大幕。

《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在这样的“文明”和“背景”中产生的。

在艾玛(包法利夫人)和安娜的时代,社会更加复杂。技术进步,交通发达,乡村与城市大改观,人们见多识广,思想震荡,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不断拓展和变化。

这两本书,看起来就不那么轻快了。

一部是“堪称小说教材的伟大作品”,一部社会内容恢弘,远远超越了安娜的私奔故事。

两位不甘于现状的女性,在当时除了感情状况的改变,没有更多的选择。结局是不幸的。艾玛遇到了欺骗和破产,安娜遇到的是自私、虚伪、冷漠。她们最后都选择了自杀。对艾玛的死,福楼拜留给读者的是“唏嘘、喟叹、一言难尽”,安娜的死,更是让读者“难过得像失去了一位朋友。”

于佩尔版本的《包法利夫人》

毕飞宇说:文学的阅读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莉迪亚是“坏人”,艾玛只能是一个“灰色的人”,而安娜则绝对“不是”一个坏人。同样是私奔,评判标准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的呢?

他讲得很精彩,摘抄这样一段吧:

“六十四年的小说史(指的是1813年的《傲慢与偏见》到1877年的安娜)告诉我们——小说在参与人类的文明史。小说在提醒我们,所谓的文明史,是一部从自我束缚走向自我解放的历史,是一部向人类的情感、尤其是人类的情爱致敬的历史。一句话: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向着人类的内部驱动退让的历史。”

4,

前几天,正好读完毛姆的《面纱》,也是关于女主“出轨”。小说首版于1925年,讲一对英国夫妇在香港殖民地及中国内地的故事。

我觉得,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还有《刀锋》,力透纸背,人物的独特精神和内心世界,非常好地呈现出来。这部《面纱》,与它们比,是逊色的。

为什么呢?

看了毕飞宇的这篇“小说课”,我突然想到,毛姆其他的长篇,主角无一不是男性。他们与众不同,充满精神角力,藐视世俗。毛姆把他们都写得很好。

《面纱》的主角,是女性。

很可惜,这位女主角的行动和心理,是单薄的。毛姆让女主发生了“蜕变”,但她不动人。和艾玛,和安娜比,她像是个剪纸的平面,读者感觉不到她内心的困境和挣扎,她打动不了读者。

《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包括毕飞宇的《玉米》、《玉秀》。这里面的女性之所以动人,是因为读者觉得真实,觉得有自己的感受和犹疑。是因为作者深刻地理解和爱着她们。作者写出了她们的遭遇和困境,她们的不屈服,反抗,以及被辜负被撞碎的痛。

而读者感受到了这种痛。

于是,伟大作家们通过书写,一直保留、传承和修复着的人类心灵里的同情、善意,通过你的感受,得以完成。

the end

往期文章

咖啡战争:“我没做错什么,但我就是输了。”

《海的女儿》该不该读?以为在秀智商,其实在秀无知。

长按关注 浅水芳邻

原创 | 文艺 | 故事 | 小情诗

点击下载《小说课》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