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虹霓 ∣ ​树犹如此


发布时间:2020-03-20 13:21:46

点击下载

树犹如此

郑虹霓,安徽六安人,文学博士。现为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华诗教学会理事,《聚星诗坛》主编。著有诗词集《华章霓彩》、论著《唐宋词对六朝文学的接受》。合著《曹氏家族文学研究》。

公元369年,东晋大司马桓温统帅五万兵马第三次北伐,途经数十年前的旧地金城,见自己当年种的柳树已达十围,忍不住攀着柳树的枝条,感慨落泪。这一情景被庾信写入《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大司马看到这树的老去,不能不感伤。虽然俗语也有“山中自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但大司马看到的却是树的摇落,既然树都禁不住时间的磨损和风霜,那又何况是人呢?据说,晚年的毛泽东经常诵读《枯树赋》,是不是也在感慨“树犹如此”!古往今来,越是有雄才伟略的人越是容易感伤时光的蹙迫,而人生的智慧尤其体现在对生死的认识上。譬如曹操,一方面在《短歌行》中叹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似乎还不太清楚人生之短长;另一方面又在《龟虽寿》中清醒地认识到“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即使是千年神龟,生命也还是要有一个穷尽之时,这就完全消解了不死的神话。

忽然又想起了陶渊明,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主要是位隐逸诗人,浑身是静穆。但是鲁迅先生早就看透了,他说“陶渊明并不是浑身静穆 ,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为什么金刚怒目呢?或许就是因为他未曾舍弃儒家入世的那些思想。因为有入世的一面,他对时光的流逝特别在意。甚至对时光飞逝、生命短促充满了焦虑。他写到时光的诗,其用字完全不是田园诗的平淡,而毋宁说是尖新,如“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四时相催迫”,等等。

尤其是他的《杂诗》,内容大约与流行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接近,但自有古雅与浅俗之别。诗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少壮时候可以有很多梦想,豪情满怀,但这种豪情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消磨。少年时容易快乐,也容易轻掷光阴;当年岁渐长,忽而如辛弃疾所云“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时就有点恐慌了。“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用的是《庄子》中的典故。《庄子》写道:“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用“壑舟”比喻生命,说是费尽心机地在深壑中藏匿大船,自以为得计,却无法防备有大力气的人半夜将其窃走。认识到时光易逝,心怀忧惧的陶先生又能做些什么呢?按照这首诗的思路,接下来应该是奋发有为啊!然而,他老先生反而是往回走了——归耕田园。

同样有着显赫家世的陆机在这方面或许给了陶渊明以启示,或者不如说是警示。李白《行路难》中写道“陆机才多岂自保”,惋惜“文才冠世”的陆机不能自我保全,还把他与李斯并称。然而,“华亭鹤唳”何等风雅,与东门黄犬似不可同日而语。相通的是什么,还是那个生命之叹,既然人与树都可以打通,何况同为人类呢?风云人物也罢、文人墨客也罢,红粉佳人也罢,从无到有,复归于无,都是平等的。不同的是中间的过程,看繁华凋谢,更珍惜未尽的花期,借用老杜的诗句可谓“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

雅集文化

微信号:yajiwenhua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简介:诗词 | 国学 | 传统文化

CREAYOR造物者

微信号:zwzhe2015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简介:设计 | 手作 | 非遗 | 生活 | 文创

园冶

微信号:Yuan_____Ye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简介:山川 | 草木 | 古建 | 庭园| 民居

点击下载《树犹如此》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