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余秋雨散文


发布时间:2020-03-30 19:56:49

点击下载

说起来惭愧,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1992就在大陆出版,而我拜读他的作品却在儿子上初中时。

记得那次母子一起去云台山玩,在火车站等车的间歇,儿子从候车厅的书柜中买了《山河之书》。一路坐车,他手不释卷,我一次次提醒,注意保护眼睛,他依然舍不得放下。什么书这么大的吸引力?出于好奇,我打开书来读。

缘分就从开启书页的那刻起。一见钟情,用在这里很合适。《我的文化山河》《蚩尤的后代》《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一篇篇文章,一个个天地,知识蕴藏丰厚,见解新奇独到,我被深深吸引。

当时市图书馆还没有建成,我办的第一张借书证在城西的东港区图书馆。一年的时间,我从图书馆里借了十多本余先生的作品:《中国文脉》《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何谓文化》《吾家秘史》《文化苦旅》《极品中国》《霜冷长河》《空岛》……

一本本读着,越发觉得余先生散文,文采飞扬,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无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耐人寻味。“文化散文”的魅力令人折服,惊叹!

今早读了文章《余秋雨 中国文化必修课》,得知已72岁的余先生新录制了一档音频节目《余秋雨讲文化》,很是惊喜。近几年更是鲜少在公众视野中出现。他说:“我不是重出江湖,而是从远方的江湖归来。”

文章介绍了余老师的一些情况,好多都是以前就读过的,倍感亲切。重温读过的余先生的书,依然爱不释手。

《文化苦旅》是我读过的第二本。这是余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先生在全国各地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中华文脉》从古文字学入手,探寻中华民族的来路,理清华夏文明的脉络。余先生摒弃了以往从文献到文献的研究方法,注重从文献到文物的解读,注重运用文献学、文字学对考古文化、文物进行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自然、文化环境的解释。

《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霜冷长河》 1999年 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

《千年一叹》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那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疼痛,都会快速地传递到我的心间。”

《行者无疆》 2001年 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 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 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 。

《借我一生》 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余秋雨

源于本次期末考试的试题,从昨天开始便和一二年级的老师商量,拟订假期阅读推荐书目,篇目初定。

律人先律己。也给自己定个假期读书计划吧,除了陪学生阅读,我便重温余先生散文,再次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点击下载《余秋雨散文》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