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苑非凡胜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9 01:15:32

点击下载

作者:胡元斌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御苑非凡胜景

御苑非凡胜景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以及人民幸福。

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从来就蕴含着深刻的发展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把我们人类看作自然世界的和谐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我们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中华文明的大力弘扬,我们要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想。

因此,美丽中国不仅表现在江山如此多娇方面,更表现在丰富的大美文化内涵方面。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之魂,二者完美地结合,铸就了真正的美丽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最辉煌最灿烂的中华文明。

五千年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广博性,并充分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神奇的文化奇观。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根和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更加优秀的新的中华文化,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

总之,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宏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与文化风采,让美丽中国更加辉煌出彩。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丛书。主要包括万里锦绣河山、悠久文明历史、独特地域风采、深厚建筑古蕴、名胜古迹奇观、珍贵物宝天华、博大精深汉语、千秋辉煌美术、绝美歌舞戏剧、淳朴民风习俗等,充分显示了美丽中国的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丛书唯美展现,美不胜收,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具有很强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感受到美丽中国丰富内涵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景山公园

景山公园,地处于北京城中轴线最高点、故宫博物院的北侧,是一座环境优美的皇家园林,为元、明、清三代的御苑。公园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园内松柏葱郁,古树参天,登高远眺,可俯瞰全城。作为皇城宫苑园林,景山从辽代堆山,金代建园,逐步成为北京城南北轴线的中心。明清两代,先后对景山进行了大规模建设,使景山逐步形成了优美而独特的园林景观。景山基本上保持着乾隆盛世时的园林风貌,故称景山为皇宫屏障、都市中的山林。

土丘之上的风水宝地

在远古时期,发源于山西桑乾河的永定河,在河北省纳源于内蒙古高原的洋河,流经北京和天津之后进入海河,最终注入渤海。

永定河河道南迁之后,河床上留下两个较大的土丘,周边是原野和河塘。这里山清水秀,渔舟穿梭,成为古幽州的一块风水宝地。

辽代时,幽州被定为南京。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北海建造了瑶屿行宫,并将开挖北海的泥土,分别堆叠在了河床上的这两个较大的土丘之上。

1179年,金章宗完颜璟在河床的南侧建立了太宁宫,并开凿西华潭,也就是后来的北海,余土堆砌在瑶屿行宫旁边的土丘上,并建成了一座皇家苑囿,称为“北苑”。

1267年,忽必烈营建大都,土丘一带正处于大都城的中心和皇宫的核心建筑延春阁以北,因而被辟为专供皇帝游赏的“后苑”,规划为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土丘被称为“青山”。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皇帝就是万民之主,在重农抑商的思想影响下,皇帝也要以身作则,亲自参与农耕生产,皇帝身先士卒,普通百姓当然就会深受鼓舞。在“后苑”内有上好的耕地80000平方米。元代皇帝曾在此躬耕,以昭示天下。

很快,皇帝躬耕的粮食成熟了,为了放置这些粮食就建造了兴庆阁。

兴庆阁是采用黄琉璃筒瓦绿剪边的重楼,四角为攒尖顶,面宽3间,进深3间,上层四周带木回廊。底楼为砖石结构,东西两侧均有石券门。

兴庆阁中并没有阶梯,如果想要上回廊,就必须在阁外搭梯子才行。兴庆阁的墙壁很厚,是我国古代皇家粮仓的特殊形式。

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讲究好事成双,在建筑上也不例外,集祥阁和兴庆阁一样,就是作为一对皇家粮仓的身份而被建立起来的。

集祥阁在外形上和兴庆阁几乎如出一辙,都是面宽3间,进深3间,上层四周带木制的回廊。底楼为砖石结构,东西两侧均有石券门,都没有楼梯。此后,又不遗余力在山上种植了大量的桧柏。

到了明朝朱元璋统治初期,工部郎中萧洵参与拆毁了元故宫,亲自游览后苑景色以及金殿、翠殿、花亭和毡阁等建筑。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大规模地营建城池、宫殿和园林。依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的说法,紫禁城之北是玄武之位,当有山。

于是将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太液和南海的泥土堆积在“青山”,形成了5座山峰,称之为“万岁山”,又称“镇山”,以镇压元朝的“王气”。

明初,皇帝一方面为了冬季取暖方便,另一方面,为了防备元朝残部围困北京而引起燃料短缺,于是就选择在离皇宫最近的镇山堆煤,因此该山又称为“煤山”。另据明代嘉靖年间的《北京城宫殿之图》,这里又名“梓金山”。

山下种满了果树,通称“百果园”或“北果园”,随后在山的东北角又建造了寿皇殿等殿台,以供皇帝登高、赏花、饮宴和射箭之用。

园内东北面的观德殿原是明代帝王的射箭的场所。山下豢养成群的鹤和鹿,以寓意长寿。每到重阳节,皇帝必到此山登高远眺,以求长生不老。

此后,皇帝在山后修筑了永思殿,用以祭祀祖先。建筑了观德殿,用以演武和观察儿臣德行。同时建筑了护国忠义庙等。

永思殿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是寿皇殿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面积为5000平方米。永思殿为五大开间,金丝楠木建筑,后来因为年久失修而残毁。

根据《燕都丛考》记载:

殿东为永思门,门内为永思殿,为列代苫庐地。凡临瞻谒日,必于永思殿传膳、办事,盖孝思不匮意也。

后来的1749年,乾隆皇帝开始在中轴线上重建寿皇殿时,仍然把明代的永思殿作为祭祀先祖的场所。

在寿皇殿为皇帝进行追悼仪式的时候,永思殿则是继位皇帝为先帝守灵时休息的地方。历史上在永思殿曾经多次停放皇帝灵柩,并在这里进行祭祀活动。

永思殿坐北朝南,前为永思门,面宽3间,进深1间,通宽13.8米,通进深8.1米,绿琉璃筒瓦歇山顶黄剪边单昂三踩斗拱。殿前挂着四个红色宫灯,殿前由四级青石台阶铺成。

永思门东西配殿各3间,硬山箍头脊。永思殿面宽5间,进深3间。永思殿东西配殿各3间,悬山顶箍头脊,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旋子彩画。

东暖阁有楹联:

视听思无远;

天心格有孚。

其西暖阁有乾隆帝题楹联:

一气感通昭陟降;

万年嗣服式仪型。

观德殿位于永思殿正门东南侧,是在金、元建筑旧址上新建而成的,是明清两朝为皇帝观看儿臣射箭之所,后来也开始为皇家办理丧事和追悼祖先。“观德”也有“观瞻祖先之遗德”之意。后来,顺治帝最宠爱的董鄂妃病逝,年仅22岁。顺治帝追封其为“孝献皇后”,其遗体即在观德殿停灵。

停灵“三七”共计21天后,在观德殿大门前空地上火化,其骨灰在观德殿安放,3年后方与去世的顺治帝骨灰合葬于东陵。

观德殿院落共四进。建筑面积为6160平方米。观德殿坐落于第二进。院围以红墙,建筑均覆黄瓦。后来仅存观德殿等建筑,大部分建筑已经被拆除或者改建。此组建筑内部至今仍有植于明朝以前的古槐数棵。

在南墙正中有大门一间,琉璃砖瓦仿木结构,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单翘单昂五踩斗拱,两侧各开一随墙门。前为观德门,黄琉璃筒瓦硬山调大脊,一斗三升斗拱,前后出廊,旋子彩画。

东西配殿各3间,黄琉璃筒瓦硬山顶,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后殿3间,筒瓦硬山箍头脊。后殿耳房各3间,筒瓦硬山元宝顶,前出廊,旋子彩画。

护国忠义庙为前后两重院落,建筑面积为1650平方米。主殿为两连房,黄琉璃瓦覆顶,龙凤和玺彩绘,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东西两侧建有配殿。《宸垣识略》中记载:

护国忠义庙在观德殿东,塑关帝立马像。林木阴翳,周围多植奇果。

护国忠义庙为供奉武圣关公而设立。殿内供奉关帝骑马握刀铸铜圣像一尊,左右配有从神主尊,在这里供奉关帝圣像,是为了赞扬和提倡忠勇神武、丹心取义和亮节成仁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这护国忠义庙前的两棵古树,这两棵苍劲挺拔,枝若龙爪的古柏植于9世纪,传说曾被清代的康熙皇帝命名为“二将军柏”。

康熙皇帝登基以后,为了使八旗子弟不忘马背民族的骑射传统,经常在景山的观德殿前考验儿臣骑射技艺,并进行亲射示范。

为了提倡关公的忠勇神武、义薄云天和亮节成仁的精神,康熙皇帝在射箭之余为观德殿东边的关帝题写了“忠义”匾额。

相传,在1543年前后,大明皇宫中生活着一只小猫,名为“霜眉”。这只小猫非常了解皇上的意图,善于讨皇帝的欢心,凡是有呼叫召唤或者皇帝有游览兴趣时,这只猫每次都能事先洞察皇上的意图,在前面去做先导。

伺候皇上就寝时,这只猫好像小桩一样守候在旁边一动不动,就像一名忠实的卫兵一样保卫着皇帝的安全。明朝的嘉靖皇帝特别宠爱这只猫。

后来这只猫死了,依照嘉靖皇帝的旨意,人们将这只猫埋葬在景山北面山腰处的古柏下,并刻碑“虬龙冢”以示纪念。

随着朝代更迭,日久天长,为明朝嘉靖皇帝的宠物猫而立的虬龙冢前的墓碑早已不见踪迹,但这棵随着“虬龙冢”而成名的虬龙柏却成为园林中一处著名的景观。知识点滴景山公园有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是崇祯自缢处。崇祯,即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他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8月(天启七年)继承皇位,时年18岁。次年改年号为“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于1644年3月攻入北京,崇祯于3月19日逃到景山,自觉有愧于祖先基业,以腰带自尽于观妙亭下的一棵歪脖槐树之上。

清朝时景山最辉煌繁盛

1655年,顺治帝将“万岁山”改称“景山”。景山名称含义有三。首先是高大的意思。在《诗经》中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的诗句,说的是3000多年前商朝的都城内有一座景山。其次,因为这里是帝后们的“御景”之地。再次,也包含有景仰之意。

后来,康熙帝曾登景山眺望京师,见晨雾缭绕,霞光流云,一派春色,诗兴大发,于是作诗一首,其中有:

云霄千尺倚丹丘,

辇下山河一望收。

丹丘是神仙的居所,此处以神仙居所的丹丘比喻景山,可见景山的风景堪比神仙洞府。

景山有3座山门,正门在明代称“万岁门”,清代称“景山门”。门上悬仿制的明代“万岁门”匾,上刻有“大明天子之宝”字样。

景山门位于城垣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歇山顶共有9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歇山顶结合了直线和斜线,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分明和结构清晰的感觉。

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山面有博风板,山花和博风之间有段距离,可形成阴影。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这种做法叫收山。

正门面宽5间,进深3间。单昂三踩斗拱,旋子彩画。旋子彩画俗称“学子”、“蜈蚣圈”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

明代旋子彩画受宋代影响较为直接,构图和旋花纹样来源于宋代角叶如意头做法。明代旋花具有对称的整体造型,花心由莲瓣、如意、石榴等吉祥图案构成,构图自由,变化丰富。

明代旋子彩画用金量小,贴金只限于花心,其余部分多用碾玉装的叠晕方法做成,色调明快大方。枋心中只用青绿颜色叠晕,不绘任何图案,藻头内的图案根据梁枋高度和藻头宽窄而调整,箍头一般较窄,盒子内花纹丰富。

清代旋子花纹和色彩的使用逐渐趋于统一,图案更为抽象化、规格化,形成以弧形切线为基本线条组成的有规律的几何图形。

枋心通常占整个构件长度的三分之一,枋心头改作圆弧状,枋心多绘有各种图案。绘龙锦的称龙锦枋心,绘锦纹花卉的称花锦枋心,青绿底色上仅绘一道墨线的称一字枋心,只刷青绿底色的称空枋心。

藻头中心绘出花心的旋眼,旋眼环以旋状花瓣1至3层,由外向内依次称为头路瓣、二路瓣和三路瓣。旋花基本单位为“一整二破”即一个整团旋花,两个半团旋花。

山左里门是景山的东门,坐西朝东,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3间,进深1间。单昂三踩斗拱,旋子彩画。

山右里门是景山西门,坐东朝西,形制与山左里门风格相同。

山北是供明、清两代皇帝停灵、存放遗像和祭祖用的寿皇殿。寿皇殿有正殿、左右山殿、东西配殿,以及神厨、神库、碑亭、井亭等附属建筑。垣墙呈方形,坐北朝南。外有4柱9楼木牌坊3座,分东、南、西三面,均为琉璃筒瓦庑殿顶。通面阔16.2米,均带斗拱,门前正中有牌楼式拱券门3座。

1661年,顺治帝去世。在乾清宫停灵27天后,梓宫移至寿皇殿停灵。停灵共计百日后,在寿皇殿前举行火化,点火者为僧茆溪森。

此后,顺治帝的骨灰继续停放在寿皇殿,直到1663年,同孝献皇后董鄂氏及孝康皇后佟佳氏的骨灰自景山送往清东陵的孝陵安葬。

此后,康熙帝将该殿作为检查射箭之所。此时的寿皇殿景山也是囚禁之所。

1730年,诚亲王胤祉因参加怡亲王胤祥丧事时“迟到早散,面无戚容,交宗人府议处”,胤祉被关押在景山一直到他去世。

乾隆帝登基后又将其父雍正帝的“御容”供奉在寿皇殿之内。当时,该殿跨度仅三间。乾隆帝决定改建该殿,以作为奉祀“神御”之殿,于是下令移建寿皇殿至景山正北面。喜欢舞文弄墨的乾隆帝在其《御制白塔山总记》中写道:

宫殿屏扆则曰景山。

新寿皇殿建筑面积21256平方米,规模和等级远超明代所建的寿皇殿。寿皇殿有正殿、左右山殿、东西配殿,以及神厨、神库、碑亭、井亭等附属建筑。垣墙呈方形,坐北朝南。

宫门为外院的正门,有牌楼式拱券门3座,均为黄琉璃瓦庑殿顶,琉璃重昂五踩斗栱。门口立有清乾隆时期的石狮一对。

宫门外的东、西、南三面各立有四柱九楼式的牌坊一座,为黄琉璃筒瓦庑殿顶,琉璃重昂五踩斗拱,本身为金丝楠木梁柱,通面宽16.2米,带斗拱,上面描绘着墨线大点金金龙枋心旋子彩画。

东牌坊东侧匾额写着“继序其皇”,西侧匾额写着“绍闻祗遹”。西牌坊东侧匾额写着“旧典时式”,西侧匾额写着“世德作求”。南牌坊的北侧匾额写着“昭格惟馨”,南侧匾额写着“显承无斁”。

寿皇门为内院正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宽5间,进深3间。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杆,八级踏步,中间为皇帝的专用御路。寿皇门的两旁有侧门,为黄琉璃筒瓦庑殿顶,单昂单翘五踩斗栱。寿皇门的门外东侧原有娑罗树一棵,后来树因火灾而焚毁。

寿皇门的配殿有东、西各一间。宽度为5间,进深为1间,黄琉璃筒瓦悬山顶调大脊,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旋子彩画。

井亭的位置在门外西侧。黄琉璃筒瓦顶,每面宽6.1米,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下有石围栏。宰牲亭在门外的东侧,形制与井亭类似。

寿皇殿是正殿,原供奉康熙“神御”,后作为供奉清代历朝皇帝神像的处所。殿覆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上檐重昂七踩斗拱,和玺彩画。面阔9间,进深3间,前后带廊,前有月台绕以护栏,前、左、右各有12级踏步,前正中有御路,雕二龙戏珠。

檐下明间悬有满汉文写的“寿皇殿”木匾额一块。殿内中龛匾为“绍闻天下”,左龛匾为“对越在天”,右龛匾为“同天光被”,是嘉庆皇帝亲笔御书。

寿皇殿的内部靠后分有隔间,常年悬挂并供奉着自康熙帝起始的历代皇帝肖像,以康熙帝的隔间居中,其余皇帝隔间依照昭穆在其左右,同堂异室。

从东面起,第一间为光绪帝、第二间为咸丰帝、第三间为嘉庆帝、第四间为雍正帝、第五间为康熙帝、第六间为乾隆帝、第七间为道光帝、第八间为同治帝,隔间内除有肖像外,还陈列有神龛、牌位、皇帝生前的小部分服饰、珍宝器玩、玺印和佛塔等物。

在寿皇殿的内部,原来还安置有一个大龙柜,柜内收贮着大批清代帝后妃嫔的各类画像,这些画像在清代档案中,皇帝的被称为“圣容”,后妃的被称为“御容”。

清代每逢年除夕,都要在寿皇殿内隔间的窗槅之外放置7座大插屏,并悬挂清代历代帝后的朝服像,清太祖努尔哈赤像居正中,后世帝后像分昭穆居于左右两侧,南向一字排开。从道光帝起始的列位帝后像悬挂于寿皇殿的东西两侧,直到第二年正月初二才会撤下收贮。

衍庆殿、绵禧殿为寿皇殿的东西耳殿,均为黄琉璃筒瓦歇山调大脊,面阔3间,进深1间,前后带廊。重昂五踩斗拱,旋子彩画,四周有石护栏。

寿皇殿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座碑亭,黄琉璃筒瓦重檐八角攒尖顶,上檐重昂七踩斗拱,下檐单昂五踩斗拱,四周有石护拦。

寿皇殿有东西配殿各5间,进深1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四周带廊,重昂五踩斗拱,旋子彩画。东西配殿南面各有一座琉璃燎炉,均为黄琉璃砖瓦仿木结构。寿皇殿的全部建筑仿照太庙形式,布局严谨,庄肃堂皇,自成一体。

乾隆年间景山的建筑达到最辉煌、繁盛的阶段,由于景山园林自元代起划为皇宫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所有建筑都按照皇宫规制建造等级之高,形态之异,原貌保持之完整,确为少见。

绮望楼是景山官学堂学生祭拜先师孔子的地方,朝廷在绮望楼供奉孔子牌位,是为了表示崇尚儒教,以便官学堂的学生们敬仰师祖,勤奋学业。

1750年,乾隆皇帝命人拆除了明代的大殿,在原建筑的基础上兴建了绮望楼。

绮望楼依山而建,金龙各墨彩绘,它就像一缕彩云滞留在山间。绮望楼分上下两层,高15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绮望楼在景山的阳面,依山脚而建,坐北朝南。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楼重檐,面阔5间,进深3间。上檐单昂三踩斗栱,明间悬满文和汉文书匾额“绮望楼”。

绮望楼下檐单昂五踩斗栱,前带廊,有丁头拱雀替,旋子彩画。四周有汉白玉石护栏。内供奉孔子牌位。北、东、西三面墙下石台基上原有泥塑若干。

五峰亭并不是一座亭子,而是5个亭子的合称。自东向西依次为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辑芳亭和富览亭。5座亭中曾经有5尊佛像,通称“五味神”。

景山的五方亭中,周赏亭和富览亭是圆亭子,观妙亭和缉芳亭是八角亭,而矗立于景山之巅的万春亭,是个占地面积最大的大方亭子,三重檐攒顶庑殿式的顶,金顶剪绿边,32根大红柱,与其他4个亭子相比较,属它气势最大,规制最高。

万春亭位于景山中峰,中峰相对高度为45.7米,是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最高的也是最佳的观景地点。

从万春亭上,可以南看故宫金碧辉煌的宫殿,北看中轴线的钟鼓楼,西看北海的白塔。因此,万春亭的修建和其他几座亭子相比,也更加下工夫,亭子也更大气。

万春亭采用黄琉璃筒瓦顶,绿琉璃筒瓦剪边,四角攒尖式,三层檐。一层檐重昂七踩斗栱,二层檐和三层檐重昂五踩斗栱。两槽柱子,外层每面有6根,共有20根。内层每面有4根,共有12根。

亭内悬“佛光普照”匾额一块,落款为“信士弟子”,下面供奉着木质漆金的毗卢遮那佛。

毗卢遮那佛又叫“大日如来佛”,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他统率着全部佛和菩萨,他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

周赏亭是景山公园东侧第一座亭。孔雀蓝琉璃筒瓦顶,紫晶色琉璃瓦剪边,重檐圆攒尖顶。上檐为重昂七踩斗栱,下檐采用单昂五踩斗栱,两槽柱子,内外各有8根柱子支撑。

周赏亭亭高约为11.3米,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左右。周赏亭内原供五方佛之一的“宝生佛”,为铸铜鎏金佛像。

宝生佛,是佛教密宗崇奉的五方佛祖之一。在一些显教经典里又被称作“南方宝幢佛祖”或“南方宝相佛祖”。由于佛教书籍中关于此佛的记载甚少,所以汉地的寺庙对于这位佛供奉也极少。

在密宗教派里,宝生佛是修习密法观想的佛陀之一,象征大日如来的平等性智,是密宗教派的重要膜拜对象之一。

密教经典《守护经》记载说,宝生佛左手持衣角于手心,右手仰掌,象征宝生佛“满足众生所求”的本愿。

宝生佛属金色宝部部主,居南方,故亦称为五方佛中之南方佛。因宝生佛具有平等性智,也称为五智佛之一。

之后对景山东北山坡进行绿化改造时,发现半米深的土层下掩埋着一条毛石古道。古道已经残缺不齐,仅保留50级青石台阶,成S形自然弯曲,一直延伸到景山东侧周赏亭南面的毛石古道相对而建,是明代景山东侧旧山道的遗迹。

明代景山东侧的岔路和景山西侧的岔路相似,都是在最初设计景山山路时就已经规划好的。左右对称地设计道路,也是皇家园林设计中最基本的要求。周赏亭南北两侧的古山道遗迹,成为了周赏亭边上的一道历史文化景观。

周赏亭的山脚处有一棵槐树,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祟祯自尽的地方。明末李自成打进北京,祟祯皇帝朱由检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陪着来到这棵树下自缢身亡。王承恩伺候皇帝归天后,在祟祯身边跪缢尽忠。

历代均有诗文评此处。如清代《燕都杂咏》中有诗云:

巍巍万岁山,密密接烟树。

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处。

后来在老槐树处立有一块刻着“明思宗殉国处”的石碑。

观妙亭是景山公园东侧第二座亭。翡翠绿琉璃筒瓦顶,黄琉璃筒瓦剪边,重檐八角攒尖式。上檐为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单昂五踩斗栱,两槽柱子,内外各有8根。

观妙亭亭高约为14.2米,建筑面积比周赏亭略大,约为110平方米。亭子内原供五方佛之一的“阿閦佛”,为铸铜镏金佛像。

阿閦佛因其菩提心坚定不动如山,故名为“不动”,有无嗔恚的意思。《佛说阿閦佛经》中说阿閦佛为菩萨时,在大目如来前发“于一切人民蜎飞蠕动之类不生嗔恚”等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终于在东方的阿比罗提世界七宝树下成佛,佛刹名为“妙喜”。由于他的愿力所感,佛刹中没有三恶道,大地平正柔软,一切人都行善事,环境极其殊胜。

富览亭是景山公园西侧第一座亭。孔雀蓝琉璃筒瓦顶,紫晶色琉璃瓦剪边,重檐圆攒尖顶。上檐为重昂七踩斗栱,下檐采用单昂五踩斗栱,两槽柱子,内外各有8根。亭高约为11.3米,建筑面积近100平方米。风格与周赏亭类似。

富览亭内原供五方佛之一的“不空成就佛”,为铸铜镏金佛像。

隶属北方的不空成就佛是第五佛祖,此佛祖藏文名称意思是行为,是完全,是圆满。所以此佛祖名叫“诸行圆满”。

此佛祖所转化的烦恼是嫉妒,所净化之蕴是行蕴。嫉妒转化后,便成为成所作智。象征这种成就的本尊或佛性,是不空成就如来佛。不空成就如来的藏文名称意即成就一切的智慧。不空成就如来宝座下的象征性动物,依不同的仪轨而有异。一种是象征烦恼不安,另一种是象征成就。

辑芳亭是景山公园西侧第二座亭。亭子用翡翠绿琉璃筒瓦顶,黄琉璃筒瓦剪边,重檐八角攒尖式。上檐是重昂七踩斗拱,下檐是单昂五踩斗拱,两槽柱子,内外各有8根。亭高约为14.2米,建筑面积约为110平方米。样式与观妙亭类似。

亭内原供五方佛之一的“阿弥陀佛”为铸铜镏金佛像。阿弥陀佛,又称无量清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藏传佛教称为月巴墨佛,是佛教中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大乘佛教各宗多以阿弥陀佛的净土为归,但是净土宗则以专心信愿念阿弥陀佛为其主要特色。知识点滴有人发现,景山的山体组成了人盘坐的身体,寿皇殿建筑群组成了人的头部,两只眼睛是内宫墙,眉毛由树组成,两边非常对称的三角形树林组成了胡须,但它被寿皇殿外墙隔开了。这座人像究竟是古人有意建造还是巧合呢?研究分析,认为北京“景山坐像”为道家的养生图示。明成祖朱棣打进南京,夺了皇位,他对外宣称是得到了真武大帝的帮助,因此即位后立即建立宫观报答真武大帝。可是道家为什么要将建筑设计为养生图示而却又让人不易发觉呢?道教的经典始终贯“长生不老”的意图,道家按照“天人合一”的道义修性炼真,并力图把这种奥秘告知世人。但是,在清高脱尘的心理和观念的支配下,他们又不愿将“天机”廉价地送给“俗人”,总是故作玄机得等待“有缘人”的发现。

什刹海

什刹海,旧称积水潭,亦称海子,含西海、后海和前海3个湖泊,因处在皇城之北,被称作后三海,与前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共同组成北京内城的六海水系。这里古时曾是永定河故道,后为高梁河一段比较宽阔的河身。自元代在此处建漕运码头以来,吸引了众多的达官大贾、文人墨客甚至方外之人来此或修府第,或建庙宇,更为其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寺庙、宅园与水岸堤桥在西山的映衬下,构成一幅帝京山水画卷。《帝京景物略》中则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季相变幻之神韵。

由河道漕运发展而来

什刹海水域的名称,最早见于《金史·河渠志》,称之为“白莲潭”。金世宗时,在金中都东北郊野的白莲潭修筑了离宫,命名为太宁宫和北苑。金世宗完颜雍每年来此设朝达4个月之久。

自此,白莲潭一截为二,南半部就是后来的北海、中海水域,成御园;北半部即什刹三海,属郊外,有散布的村落。南北两部分水域开始朝不同方向发展。

1215年,蒙古骑兵攻占金中都,中都城内一片废墟,加之金中都水系水量不足,已不能满足城市日常用水需要,建都只能另选新址。

帝都选址要从政治、经济、交通和地理位置上综合考虑,水则是重要的地理因素。元朝在建大都时放弃金中都旧址,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从水源和漕运考虑的。

于是,元世祖忽必烈命精通天文地理和律历数术的大臣刘秉忠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