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工程:掌握成功写作的六大核心技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17 08:01:00

点击下载

作者:(美)拉里·布鲁克斯(Larry Brooks)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故事工程:掌握成功写作的六大核心技能

故事工程:掌握成功写作的六大核心技能试读:

前言

我在写作这行混迹多年,变得多少有些玩世不恭。我常常扪心自问,大家是否真的需要一本传授写作秘笈的书,是否需要一位还称不上是家喻户晓的作家为大家指点一二。就“如何写作”这个关键词,我在谷歌上快速一搜,就发现了128 000 000个相关词条。(其中居然有1 380 000条与我本人有关,而且是在我出版了五本小说之后,我没开玩笑。)

不过,就是128 000 001个词条也没有多大区别。

如果一本小说没有创意,内容模棱两可,写的都是作家们司空见惯、佶屈聱牙的陈词滥调,那么多一条少一条又有什么关系呢?小说创作需要推陈出新,不拘泥于陈词滥调,打破一切流派与体裁的界限,即要找到一种能通用于小说、剧本、回忆录甚至散文的创作模式,这样的作品才能脱颖而出。

据我所知,迪恩·孔茨、大卫·莫雷尔以及斯蒂芬·金就是如此。我猜想(我有些愤世嫉俗),这不过是出版商假借他们的名气牟利罢了。虽然这样的书读了一箩筐,但我却从未发现有一本书或一次讲习班能以一种完全清晰而通俗的方式(或许行不通,可能写作一直就是难以捉摸的业余爱好)传授写作的核心技巧,也没有谁能给出得到公认的符合写作标准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过程。

或者,说得更明白点,一本关于写作的书应该告诉写故事的人该写什么,从何处落笔,如何不用那些程序化的套路就能写出吸引人的故事。

写故事要么故弄玄虚,要么通俗易懂,这并不是过分的要求。大多数写作书是基于审美的需要

问题是,故事创作本身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类似于工程构建。然而各类写作指导书却鲜有从工程构建的角度来分析创作活动的。

各类写作指导老师通常都会迫不及待地告诉你写作需要什么,他们会说:“写作需用心……我们必须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经历他的一切……故事必须节奏鲜明、简洁有力。”但是很少有人告诉你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应该按照什么样的程序,来完成这一痛苦的过程。这类老师所教的大都是些空泛的理论和美感的培养,这两者固然重要,但却不如准确的建议来得实际。即便是我一向敬重的作家斯蒂芬·金,也在他的《写作这回事》一书中提议,一旦你碰巧有了一个故事的萌芽,就应该坐下来,提笔写出一个故事。金还说初稿是写给自己看的,修改后的稿子才是给别人看的。

好吧,那么就按这种方法做,看看结果如何。作者似乎不会对自己吹毛求疵,也不愿意对自己进行严格的剖析,更不愿意按照普遍的标准、固定的模式来创作初稿。似乎这种随性写出的故事更符合自己的艺术观。

然而这种方法只会让你无功而返。

不过幸好,我们不需要使用那种方法。如果你不能像斯蒂芬·金一样成功地将故事创作的形式、功能和标准信手拈来,就应该考虑换种方式写作,因为你原先的那种方式实在是无效又无用。写故事时,痛苦可以避免,而出版销售故事时,痛苦在所难免……在此不再赘述。

金的方法被称为自然写作法,在个别圈子也叫直觉写作法。这种方法可能对某些作家有用,但必须基于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你不必精心策划就知道自己要写什么;第二,你碰巧想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结构框架,并且所有的核心要素都碰巧符合标准;第三,你愿意经历这样一个因不提前构思而导致的反反复复的修改过程。但是,几乎每位写作新手都使用这种方法,同时,那些有经验的作家——不论他们是否已有作品出版——使用这种方法的也不在少数。有些人竟然还在吹嘘自己那一遍又一遍的修改,好像对着一张白纸磕磕绊绊地拼凑出一个故事是一种荣耀。

如果你想从一只菜鸟变成能参加美国高尔夫PGA巡回赛的达人,专业球手一般会建议你马上拿起球杆,疯狂挥杆开练。这样终有一天你能找到自己的套路,不必理会那些标准的挥杆技巧,就能把球打入球道中段300码远的洞中。

这就是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之法。

别忘了我们正在讨论的是要成为一名专业高尔夫球选手,就像你的书只有出版了,你才能步入专业作家之列,这是同一个道理。

如果你已经尝试过按照那种自然写作法创作,但你的书依然没有出版,甚至更糟糕的是——根本没办法终稿,你可能已经意识到这个悲哀的事实。很多作家依然执著于凭直觉写作的方法,理由仅仅是“想不到其他的方法”。

我们的命运由我们选择的路而定。大家疯狂膜拜的原因

像金那样著作等身的作家,可以仅仅在有了一个想法之后就提笔挥毫,他们文思敏捷,十分清楚该如何构建故事。对他们来说,写故事是一种直觉和本能,就好像一位身经百战的外科医生在给病人动手术之前不必再查看《格氏解剖学》(Gray's Anatomy,此指书籍,非热门电视连续剧《实习医生格蕾》)一样。他们已经驾轻就熟。故事以合理的顺序从这些作家的脑海中涌现出来,初稿阶段就可以牢牢地埋下一个又一个结构上的里程碑。他们清楚故事里最重要的是什么,后续如何发展,以及原因如何。他们凭直觉创作出来的故事与标准逐一相符,随后只需稍加润色,而不必另起炉灶。

如果写作新手不了解基本的创作原则,也能像他们一样挥洒自如吗?恐怕不可能。从这些新手脑海里涌现出来的故事往往毫无头绪。

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杂乱无章。

更糟糕的是,这些无法驾轻就熟的作家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写出来的故事是杂乱无章的。他们在自己的大作上用力贴上邮票,满怀信心地把作品寄到案头上已经堆满庸俗作品的编辑那儿。

让我说清楚一些,我并没有明确地说你必须提前列出故事大纲,或者规划好细节。虽然这样做大多数时候的确管用,但这并不是重点。老实说,你对故事结构的原则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落入俗套。如此一来,你要在一开始就亮出绝活,而不是等着把初稿修改到第五遍。怎么写,自己说了算

你要出版的故事充其量也就像是发明了一种高尔夫球挥杆的新技巧,或是给病人做了一个脾脏摘除手术,至于是否符合故事创作原则,就不是你自己说了算的了。要想把你创作的故事卖出去,无论如何都要跟创作原则相符。当然,越早明白这些越好。

故事创作的基本原则几乎没有被系统地阐述过,如果不了解这些基本原则,大多数写手只会终结于一个永远不会成真的幻梦。作家在打草稿之前要是不做好规划,就好比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而规划得越少,挖下的坑就越深。更多的时候,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作茧自缚,因此,当收到退稿信时,他们总会一头雾水,不知道何以至此。

即使没读过他们的作品,我也知道被退稿的原因。那是因为在运用六大核心技能时,其中之一或部分并没有打动经纪人、编辑或是出版商,以致得不到出版合同。六大核心技能只要有一处败笔,或毫无出彩之处,就会扼杀你的机会。设想一架飞机,每一项核心技能都是它的机翼,那么任何一个机翼出现问题,都会让整个飞机坠毁。

但是,不必灰心,理解并运用六大核心技能成功创作故事的方法是存在的。实际上,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剧作家都知道的,很多小说家却不知道

有趣的是,很多关于剧本创作的书承担了小说写作指南的任务,这些书教给我们该写什么、何时写、顺序如何、结果怎样、原因如何,此外,还告诉我们判断自身创意是否有效的标准,换句话说,就是怎样才能成功创作故事。很多人常常在写故事之前列出大纲和步骤,那些崇尚自然写作法的人尤为如此,这被认为是一种创作技巧,决定了创作计划。

我向你保证,那些作家们全都错了。为了故事能够出版,他们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完善,草稿堆成了山,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雇剧作家来改编故事,为了把故事搬上银屏,他们肯定不会让自己受此煎熬。尽管那些凭直觉创作的作家不愿意承认,但他们鼓吹的初稿修改过程其实就是挖空心思来构建故事的过程。他们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只是为了让故事的结构连贯合理。在草稿上构思故事无异于用一摞3×5cm的卡片或一本发黄而黏糊糊的笔记本……来记录故事,这都是构思故事的不同形式罢了。

因此,本书意在将适用编剧的故事创作原则(不过,经过仔细改编和修改,已经变成了非剧本创作的语言)介绍给小说家、传记作家以及那些虽借鉴了剧本的结构规则和人物发展原则,却没有显著收效的写手。附带提一下,实际上,正因为有规律可循,剧作家们才能自由高效地创作出故事,而我们小说家却在大堆的创意风景中漫步,苦于找不到一个路标。缺乏形式、成效和标准,是难以创作和出版优秀小说的主要原因。

改变将从现在开始。为什么选择这本书

如果没有掌握故事创作的六大核心技能,即使拥有了一流的创意、莎士比亚的语言天赋,出版故事也只能是一场空谈。

本书适用于那些参加过所有写作讲习班,通览过所有写作指导书,却仍不知道自己的写作哪里出了问题,不知道为何吸引不到一个经纪人,为何打动不了一个出版商的写作者,当然,更适用于那些初次踏上写作之旅的菜鸟。

不要误会我的意思,即便你的写作恪守原则,写出一个好故事也并非易事,因为本书传授的技能并不会为你代劳。回想一下我们之前讲的那个要成为高尔夫球达人的例子:如果你得到优秀职业高尔夫球手的亲自指点,并按照他们的模式训练,你最多有机会参加俱乐部冠军争夺赛,而不能参加巡回比赛。

不只比赛如此,世间万事莫不如此。

本书是我写小说、写剧本、教授写作20余年来的成果。本书呈现的内容,即掌握成功写作的六大核心技能,虽然借鉴了许多人所共知的写故事的素材和技巧,但纯属自创。

如果你研究过故事创作的技巧,可能对这些技巧略有耳闻。事实就是事实,无须否认。但是我敢保证没人将这些技巧呈现出来、用言语组织起来,甚至也没有写成文章表述出来,以便让故事的创作流程瞬间变得清晰易懂。

这就是我撰写本书的原因所在。成千上万的人参加我的写作讲习班,有些人纯粹是鸡蛋里挑骨头,因为那些满腔热忱的直觉型作家们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写作理念的;还有些人是带着极大的怀疑而来的;而更多的参加者成为我的信徒,他们在离开之时十分兴奋,因为知道了故事创作果真有一套周详的计划,且鲜有变化,他们对此略感吃惊。即便你只学到了一点皮毛,也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保证,你会成为一个更高效和更有实力的故事创作者。我的讲习班办了30年,有很多次,人们告诉我这是他们听过的最清楚、最通俗的写作知识——这是大家给予我的梦寐以求的无上荣誉。他们说:“为什么其他人就不能像你讲得这么明白呢?为什么你不出一本书呢?”

这样的话听得多了,再加上我自己也在写作中运用这六大核心技能,我开始相信这些技能对那些想要量化、分析、构思并推进故事的作家有些用处,他们可以运用已经被证明了的原则创作故事,即使不然,至少也能让写作基于对已知语境的理解,而非出于个人的那一点点创意与偏好。同大家一样,我也讨厌程式化写作

你要从本书中学到的绝对不是程式化的套路。如果你认为是,可以看看我数十年创作的悬疑、惊悚、爱情及历险故事,之后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设计并建造一幢办公大楼是程式化的吗?开飞机是程式化的吗?做心内直视手术是程式化的吗?如果是,那么正是程式化成就了他们。我宁愿把这些程式化的东西称为过程以及符合标准的技巧,或者称作核心技能。从这个角度上讲,符合出版标准的故事创作也是如此。

接下来我们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人类的面部有为数不多的一些特征,一双眼睛、两条眉毛、一个鼻子、一张嘴、一对脸颊和两只耳朵,它们分布在我们从椭圆到圆形各不相同的脸庞上,构成我们的面貌。即使有特别的原型,通常变化也不大。有趣的是,写故事的必要元素和重要部分也有十一种,为了让创作的故事成功,需要逐一展示出来。

鉴于只有十一个器官可供组合搭配,想想看你见过几次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在人群中,长相完全相同的双胞胎或长得十分相似的人是很少见的,而你总能分辨出这当中的每一个人。

人的面孔之所以不同,在于造物主应用了一种符合工程学的方法,让十一个器官的组合产生了艺术效果。

至于文学创作,有许多值得从中借鉴的地方。创作故事,我们也能像上帝一样无所不能

如同九天之上的造物主,我们有一套创作工具,可以将其与期望和固定的模式组装起来。如果大自然可以用十一种元素创造无穷无尽且几乎没有重样的版本,那么我们这些写故事的人就不应该给故事的创作贴上标签,归类为公式化的套路。

如果你只是把故事创作当成公式或套路,那么,遵守固定的故事创作原则就没有意义了,那些构成创作原则的各个要素、不同成分和重要条件也就都没有关系了。

你知道这些原则和要素都是什么吗?如果你知道有很多作家耕耘数十载,却不知道故事的创作原则和构成要素是什么,你肯定会大吃一惊。花几小时读读这本书,你就会豁然开朗。

多年以来,我阅读了很多雄心勃勃的作家未公开出版的手稿及退稿,并作出评论,从中悟出了点门道。他们的思路与我的六大核心技能规定的标准完全相符,由此证明这种模式是可行的,可以应用到小说、影视剧和戏剧剧本、短篇小说、回忆录、论文以及散文的创作中去。开启写作之旅

开启心智,要先将怀疑(包括凭直觉写作培养出来的愤世嫉俗)搁置一旁,轻装上阵。这段旅程不仅能让你收获写作的技巧,还能让你了解为什么那些仅凭直觉,不按结构来的写作方法混乱且无效。

旅程归来,即便你仍愿意坚持自己的直觉写作法,至少也会受益于那些符合标准的写作要素,由此为自己的创作锦上添花。

毋庸置疑,不论是直觉写作法,还是制定了写作计划,凡是成功的故事创作,其目的和标准大致相同,且都得到了读者热切的回应,因为他们都遵守原则,运用了六大核心技能。

没有遵守上述原则的,只能以失败告终。

运用六大核心技能的同时,你要先了解故事创作的标准和结构,即故事的策划与设计,然后再开始展开叙事。而凭直觉写作则着眼于叙事和构思(不一定是以这种顺序),以此发现并运用(或是偶然发现)故事的标准和结构。

不论何种方法,你都能写完故事……只是运用六大核心技能是一个捷径。

或者你也可以为其另想一个名称。开始之前再啰唆几句

你们想必都听说过我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黑暗束缚》。在我把初稿卖给纽约一家大型出版社后,我没有收到任何必须改动或重写的要求,后来该书成为《今日美国》的上榜畅销书。我是怎么做到的呢?当然并不是因为我是斯蒂芬·金第二(虽然历史证明的确如此),而是因为该书是依据六大核心技能的原则来计划和写作的。这种方法效率很高,我仅用八周就写完了全书。

其余的四本小说也是如此。应编辑的要求,最长的一次改写仅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其中的一本小说《诱变》,凭借着一篇一流的评论和编辑推荐奖的肯定,位列《出版人周刊》2004年度畅销书公众推荐榜榜首。

是得益于程式化吗?我可不这么看。轻而易举?肯定不是。动手做就行,不过要按照正确的原则、使用合适的工具才能做到。第一部分 什么是六大核心技能……我为什么要关注它们?1 全新模式助力故事创作

如果你是一位作家,在你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可能没有人要求你为故事下一个定义,没有人问你何谓故事的本质,它包括什么又不包括什么。对很多作家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很可能自己也解释不清楚。要想成为一个作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别把自己当作家看。

但是,作为一个作家,你必须要知道什么是故事,什么不是故事,以及介于是与不是之间的种种。

定义故事的方式多种多样。故事是人物,故事是冲突,故事是情节高潮,故事是主题引发的共鸣,故事是设计的情节。

问题是,上述的所有说法某种程度上都对,但作为故事的定义,没有一个说法能完整地定义故事。即便是把上述其中几个说法整合起来,仍远远不能说明一个好故事的本质。故事失却了精髓,就好比是一张餐桌,上面摆满了各种食材,却没有一个能把这些单个的原料合成一道美味佳肴的食谱。正是故事精髓能把故事变成一道文学盛宴。

即使是最精美的食材,也需要经过各种调配和烹饪,包括煎、炒、烹、炸或腌渍等不同的工序,才能得到美味可口的菜肴。故事的构建也是如此。

很多作家还没有好好构思,就坐下来动笔写。至于他们的脑海中是否已经有了故事的雏形,是否知道写好故事所需要的各种结构要素,是否了解故事的精髓,即我们上文提到的食谱,就不得而知了。对于这类作家,我们只能用“碰运气”三个字来形容。

有些作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落笔之前就做好了功课——或着手简单构思故事,或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这可以从他们记在餐巾纸上或粘在墙上泛黄的笔记中寻到蛛丝马迹;还有些作家直接在头脑中构思。

不管何种形式,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从最初想法的萌芽中搜索出故事的影子而已。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或者说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我们能否成功找到故事素材,取决于那些重要的原则,取决于故事的一系列构成要素,取决于各要素是否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以及创作过程是否有效。把所有这些要素混在一起,融入一锅的“炖”法,决定了故事的精髓。

至少到目前为止,人们写故事时似乎漏掉了一点,那就是没有给一个好故事所有必不可少的要素及相关创作原则下一个定义。故事的发展模式不仅仅是我们写作时需要联系的语境,也是一套能够发挥作用的工具。

工程师按照结构上安全可行的设计图来建造可承受重压并能抵御强风的建筑,他们的设计图也可以说是一种构想或是一种计划,基于应用已久的物理学和结构动力学。同样,作家也可以受益于一种故事创作的技巧,且这种技巧是对文学上的相关知识掌握得炉火纯青之后所练就的。我们很难想象工程师和建筑师同聚工地现场,一起挖坑,一起填灌水泥。即使他们的构想相同,或者对自己的最终成果都有艺术诉求,但上述场景还是无法想象的。除了一种具体化的设计图,在现实世界中,他们基于双方对物理学、现有技能、核心原则的深入理解,在规划过程上达成了一种共识。

不过,就像建筑师的构想成就了工程师的设计图,即便这种设计图在结构上毫无瑕疵,由此创造出来的产品也不一定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这就是艺术性的体现。高耸的建筑物能够抵御强风是一回事,但是否能登上《建筑文摘》的封面则另当别论。

写作也是如此。我们把故事建构在一种结构合理的原则基础之上。在那之后,我们又凭借某种难以定义又难以传授的元素来升华作品,将作品提升到这样一种高度:出版商乐于接受、读者乐于掏钱购买并叫好。作家依照这些原则和模式进行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虽然由此创作出的作品并不能保证比那些或忽略、或断然拒绝这样一种技巧,笔耕不辍数载、苦苦寻求掌握相似的文学力量的作家所写出的东西更有美感,更具艺术气息。

换句话说,我们要么勤奋工作,要么巧妙工作,当然两者结合最妙。一种绝妙的故事发展模式虽然不能解放人力,但却能在写作过程中注入大量的巧妙元素。故事创作的物理现象

在写作指南的浩瀚书海中,充斥着很多理论和原则,要求作家理解并能够付诸实践。这些理论和原则可以列成一个表,这个列表尽管冗长而繁杂,却可以归结为六大核心技能,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如此一来,便可拨开笼罩在故事创作上的层层迷雾。

我称其为六大核心技能。将这些技能应用于故事创作过程中,你就能获得构建故事工程的精髓方法。

就如同建筑设计图能让人们轻而易举地建造起体育馆和摩天大楼,这种方法能让作家在写作中得心应手,它基于自然创作的法则,且经过时间验证,已被奉为真理。对建筑师来说,它是一种物理法则;对作家来说,它是六大核心技能。这种方法跟作家的经验和最终产品的价值无关。六大核心技能创造了一种遵从写作公式的故事创作模式,除非你想反反复复地重写,不然你还是遵守为妙。

以一种专业的水准来执行六大核心技能,你就可能跟出版商签下合同。这种模式虽不能为你的作品注入艺术气息——那种蔑视量化或权威性标准的东西——但却能助你跻身于作家之列,让你得以与那些已经发表过作品的作家一争高下。掌握了六大核心技能,就等于为签约出版商增加了砝码。这就像大联盟球队的预选赛,里面有许多很有实力的种子选手,你必须使用一些独门绝技,才能脱颖而出。

六大核心技能有一者缺失,或者掌握得不够专业,你就会被无情地淘汰。

有了这种模式,至少你知道自己该怎么写,并且知道那些愿意出版你的作品的人对你有哪些期望。故事发展模式

六大核心技能包含我理解的最基础的故事创作模式,这种模式把所有成功创作故事的必要元素和技巧整合为一种方法。它以一种通俗易懂、条理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故事的精髓,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一个作家必须了解的东西整合在一起。这种创作模式为任何一个故事都提供了所需要的要素清单和标准。

事实上,除了那些孤立的、互不相干的例外情况,出版的每一本小说或创作出来的每一个剧本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这种模式,及其所描述的每一项核心技能。有的作家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他们在多次修改之后,恰巧回归到核心技能上来了。即使大家都运用了六大核心技能,也只有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家才能把这些技能天衣无缝地融合到一起,发挥到一种无法言喻的水平,那就成为了艺术。

这让我们明白了另外一个事实:漏掉任何一个技能,或者是在运用当中有任何一个短板,故事都将卖不出去。搜集故事素材

作家们往往先打草稿,一遍又一遍地增删修改,让故事的雏形慢慢浮现,以此来发现并探索与六大核心技能相同的要素。他们本能地认为不找出这些要素就写不成故事,但把握这些要素的技能超出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范围。他们只是不停地写,直到有了感觉,但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太过冒险,因为这些作家往往自己都不知道写出来的故事到底好不好。如果他们不能直接领会创作故事的核心技能,或者如果他们自己先产生了怀疑的想法,抑或他们在故事即将完成之际放弃故事,那就等于他们根本就没有找到故事的要素,至少此时动笔还行不通。

想象一下,在创作故事之前就了解所有要素和技巧及其文学力量会带来多高的效率吧。我可不是在谈什么故事构思,而是引入了一种关键的认识和理解,让你学会运用一些原则,从而让故事大放异彩。

像斯蒂芬·金、亚瑟·C·克拉克或诺拉·罗伯茨这样多产的作家,他们脑海里想出的故事一开始就符合了六大核心技能的要求,之后的修改也只是为了故事的完美而做适当增删,而不是去填补致命的漏洞,或者与整体节奏不搭的语言风格。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肯定的。以他们的智慧,他们天生就知道如何写出一个好故事。他们熟谙好故事的自然法则,在写作之中不知不觉地就运用了六大核心技能,保证故事跃然纸上。

可惜绝大多数作家并非如此,他们甚至不明白自己需要遵守的标准,还没有完全掌握六大核心技能就贸然动笔。

变则通,不变则怠。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谓才能,不过就是一个作家理解并将六大核心技能运用到自己故事创作中的能力。满纸都是莎士比亚式的唯美抒情并不能让你的作品得以出版。其实你只需要写得清楚一点,不拖泥带水,恰到好处,具备普遍技能和专业精神即可。故事创作真正需要的是无论原因及效果如何,都能够运用六大核心技能之原则和标准的敏锐能力。

遵从这一模式会让故事创作如有神助,不再让你一步步摸索甚至盲目创作。无论你是直接按脑海中的所思所想落笔成篇,还是在下笔之前细细规划,六大核心技能都将直接带来两个立竿见影的好处:更好的故事以及更好的初稿。

因此,用六大核心技能指导故事创作可谓明智之举。2 六大核心技能:一万英尺的鸟瞰

现在打开新工具箱,让自己的思路清晰明了起来,对这六大核心技能翘首以盼——每项技能都有自己的组成部分、要素清单和标准。

你可能想知道为何过了这么久它们才露出真面目。你甚至可能快速翻阅本书以求立刻寻得这六大核心技能,这固然很好,但理解这些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获知它们同等重要。这就好比一个孩子参观一架飞机的驾驶舱,或者一个人透过手术室的展示窗观看外科手术,如果他们不甚了解操作原理,那么这些对他们的意义并不大。只有真正理解了技能的内在价值,知道它们能解决什么样的难题,知道它们唤起了哪些创造性的力量,知道它们不可替代的性质,知道不合时宜地使用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并且知道只有看完这冗长而关键的前文才能掌握它们之后,这些技能才算真正有用。

因此,在揭开这些工具的神秘面纱之前,先概览一下全局,让自己从中受益。故事是有呼吸的生命体

一个故事有多种情绪,时阴时晴,所以,必须要好好培养以免引起故事情绪的恶化。故事如人,它们也有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能决定自己的感知方式。其实,如果把一个好故事比作一个健康的人,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身体的活动、发育、成长,依靠化学和生物学构建的微妙平衡,故事创作也是如此。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没有心脏,或者没有肺、大脑,没有这些发挥作用的器官,这个人就没法存活。这些器官是生命的必需品,肝脏、心血管系统以及消化系统复杂的网状结构对生命存续至关重要。这些至关重要的器官一旦失去作用,生命就会终结,就必须要进行器官移植。联想到故事创作,就意味着要进行重写。其他的身体器官或许可以失去,或许功能会衰退,但生命依旧在,只不过这样的生命已被改变,必须以其他的方式进行补偿。

故事也是如此。需要一些必要的元素让其发挥效力,这些元素不可或缺。如果它们功能受损,失去效力,整个故事就会不堪卒读。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文学元素可以成就好故事,但是这些元素可有可无,并非不可或缺,只是对故事起到一些辅助作用。

如人一样,有些故事会快速成长,有些故事只是静止不动。如果我们把故事出版比作参加一场职业联赛,为此,你需要调动所有的身体器官,让自己达到活力充沛、强健有力的最佳精神和身体状态。如果你的力气只够喘气吃饭,只能维持这些生命的基本活动,那么你将无法达到专业水准。

故事创作也不例外。故事不能人云亦云、流于俗套。如果你想让故事出版,就必须让故事像专业运动员一样强壮有力、肌肉发达、步履迅捷且技艺高超。这样故事就能比同样优秀的对手更有竞争力。

当然,平庸的故事也一直在出版,但别忘了,这样的故事往往在封皮上写着一个如雷贯耳的大名。因为读者拥有不同的期望值,这是那些名作家的一种营销手段,既无公平可言,也难以避免。

有些作家不理解一个故事的某些基本元素是必要的,就像心、肺和血液一起维持身体的运转一样,因此他们创作的故事,以艺术或无知的名义,对应赋予生命的部分偷工减料,其结果必将是收到一封又一封的退稿信。继约翰·厄普代克之后,作家们被归为能言善辩、文采飞扬者之列,但是,如果他们不牢固地掌握故事创作的基本要素,何来出版可言。

哪些必要元素通常被忽略?

故事没有戏剧性场面、没有冲突,就没有人喝彩。故事没有氛围、没有方向感、没有鲜明的节奏,就没有心脏。故事没有灵魂、没有意义、没有目的,就只能沦为模仿与敷衍。写这样故事的作家不知道他们需要用一系列必要的、基本的元素赋予一个故事以生命,这就好比让一个冒牌医生主刀手术一样,这样的医生没有受过任何训练,没有掌握必要的技能,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那么病人很可能命丧手术刀下。

六大核心技能让作家对故事有了基本的理解,能够赋予故事以鲜活的生命。如果完全理解了各技能之间的关系,它们就会成为一组有力的写作工具,不仅能开启出版的大门,而且保证让你抵达梦想的终点。

六大核心技能无法赋予自身以生命

把身体各个器官以合适的方式组装起来,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想象一下弗兰肯斯坦创造的怪物,是魔法为其带来了生命。如果你不相信魔法,也可以想象成是某种电解的能量加上科学无法解释的好运带来了生命。我们始终需要生命的火花,因此涉及故事创作时,我们也应该探索出构成故事生命的公式。

诚然,文学的火花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将情感、灵魂和意义注入故事中去。只有当人们完全理解了六大核心技能(无论你怎样称呼它们),并且创造性地运用它们时,文学的火花才会迸发出来。

没有这些核心技能,故事就不成其为故事,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

两个作家的故事

一个作家理解并运用了六大核心技能,另外一个作家则不然。

没有运用核心技能的作家可能一开始有一个很好的故事创意,甚至已经构思好了一个有意思的人物。但由于她没有理解六大核心技能的内容和应用语境,也就没能将这些技能运用到她的故事创作中去。她可能不知道自己应该未雨绸缪,抵御可能的风险,而且她可能也不知道该怎样未雨绸缪,所以她的小说无人关注。手稿写了两百多页,她可能才意识到还没有为自己的人物设定背景故事以及内在性格,因此发掘不出潜在的人物弧线,故事创作的节奏也没有规律,时快时慢。与此同时,她也忘了设定次要场景,更不用说潜台词了。而她的故事之所以缺少主题共鸣,是因为上述种种恰恰是引起主题共鸣的核心。

她在阅读最喜欢的作家的小说时,一切看似如此容易。那些作家使用的语言并不比她的更灵巧。她是在即兴创作,靠自己的直觉写作,但是写完两百页后,她遇到了第一个挑战,意识到自己的故事写不下去了,需要另起炉灶,从头开始,或者至少需要大幅修改;也可能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挑战,继续写这个注定要失败的故事。

另外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六大核心技能及其标准,从而避免了这些难题。这并不是说创作过程会因此变得简单,而是说必要的模式和标准会使一切变得清晰明了。无论作家是列一个大纲,还是构建整个故事,他写在纸上的故事都应该符合基本的创作原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后面写出好故事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是让自己忙于亡羊补牢。哪一个核心技能放在最前面?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必须知道六大核心技能可分为两类:● 故事的四大基本要素;● 有效实施技能所需要的两大叙事技巧。

乍一看,这个回答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别忘了,六大核心技能就像是六种讲故事的连环字谜。每一种都有一长串的细节有待考虑,而每一个细节又有自己的质量标准和清单,确保你能事无巨细地考虑周全。因此,故事创作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清晰地归入六大核心技能之一。

现在想象一场棒球比赛,这与掌握成功写作的六大核心技能非常相似。击球手在击球时,必须要掌握很多的原则和技巧;投球也是一样,有更多具体的选择和技巧,每一种技巧都和击球大不相同;然后是守垒,要了解各个防守位置;还有跑垒,以及其他在特定情境下的战略选择,旨在集进攻与防御于一身。若想棒球打得好,需要掌握五种技巧及相关要领,分别为击球、投球、守垒、跑垒和传球。忽略任何一个技巧,或者任何一个方面有短板——比如,你击球不错,但你祖母在防守上比你更胜一筹——你肯定不能成为专业球员。就是这样。

写故事也是一样,只不过写故事的人应该掌握的是六种技能。3 六大核心技能的定义

写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要说到如何写作、如何定义写作、如何学习写作,方法有很多。理解六大核心技能就可以回答上述所有问题。

六大核心技能是成功创作故事的基础,它是一种创作模式,让你能够随心所欲地挥毫落笔。它把故事创作的精髓归纳为朴素而通俗易懂的信息及标准,把这些信息和标准组合起来,就能构成一个内容丰富、严丝合缝且真正有意义的故事。

写故事就像是一位大厨在烹饪美味佳肴。首先,大厨需要菜谱所要求的所有食材。这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做一道班尼迪克蛋,就必须有鸡蛋、火腿、一块英式松饼以及荷兰酱)。大厨能够玩转菜谱,还有发挥自己创意的余地,但是绝不能违背基本原则,比方说,不能把鸡蛋煮得太老。大厨备好原料,知道如何在恰当的时间把这些原料以恰当的方式调配在一起。比如他在煎火腿的时候,还分别煮着鸡蛋、调着酱料,烤箱里还烤着松饼。

虽然各自分开,互不相同,但它们合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却大于各部分之和。厨师在某个时点,以某种方式,将所有这些原材料搭配融合为一体,调配成我们想要的佳肴。为了防止厨师肆无忌惮,闹过了头,我们还要提醒一次,要做班尼迪克蛋必须先煮鸡蛋。当酱料煮沸时,大厨不会一开始先做好意大利面,再做这样一道有创意的班尼迪克蛋。某种程度上,大厨唯一可能搞砸的就是对酱料的处理。

写故事大抵也是如此。

故事创作的任何一个元素、任何一个方面,都隶属于六大核心技能。比如,体裁隶属于立意,情景隶属于场景表演,背景故事是人物的子集,次要情节隶属于结构,并在立意的情境中展开,依此类推。

让我们再回到班尼迪克蛋的菜谱,注意故事的每一份原料——立意、人物、主题和结构——是如何在搅拌器中融为一体的,尽管它们可能各自独立。为了让故事有意义,它们必须忽略自己原来的样子,在情境中相互关联。主题、情节与结构和人物弧线有关。立意与主题相关,因为立意为主题设置了可以展示的舞台。

把核心技能分成不同的种类能够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每个技能的定义和标准,因为这些定义和标准自成一体。因此,我们需要将其完全分辨出来,并了解各个技能之间的关系。就算开始写故事时对这些准则不加区分,等写到最后,你也要努力去定义各种深奥难懂的要素和感受,比如混乱和爱。

除非你是个天生的诗人——如果是,那就要恭喜你了。

很多作家常常在区分这些核心技能时一头雾水,原因之一是,在一个写得有意义的故事(作为消费者,这是我们要花时间阅读的东西,所以我们不会认可没有写完的作品)中,各个技能之间的界限本来就很模糊。作为一种故事创作模式,六大核心技能是一份清单,必须在一个故事仍然有意义之际列好。该清单的标准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一个故事的四大要素是否都发挥了作用?这四大要素是否都强大而引人入胜?如果没有,那么故事就未达到专业水准。当然,如果两大技巧也同样没有到位,那么坏消息会接踵而至。

接下来,我们来细分一下标准。

虽然作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但每一个成功的故事都或多或少地符合了这些标准。意识不到没有关系,只要纸上有就好了。我们有可能只用耳朵听就能学会弹钢琴,只凭感觉就学会开飞机,但要做到技术熟练却是难上加难。如果你想学会讲故事的方法,而且还要讲得好,可是又被写作的过程弄得灰心丧气,那么我鼓励你按照本书给出的方法做一做,看看你写出的作品是否会与众不同。为什么这一模式让作家跃跃欲试

很多作家,尤其是那些为写故事绞尽脑汁,或者对自己遭遇退稿百思不得其解的作家,即使还没有动笔尝试,也很快能意识到六大核心技能模式潜在的价值。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种方法带来了希望和清晰的未来。它描绘了通往彼岸的路径、策略、希望和方法。它回答了最基本也是最令人沮丧的问题:我该怎么写才好?我该把它放在故事的哪个位置?这些都可以从六大核心技能模式中找到答案,同时它又没有违背写作的套路,就像厨师可以看着菜谱自由发挥,但仍要遵守基本规则一样。

往往是那些倾向于靠直觉写作但又总是碰壁的人,在尝试过这种模式后,成为其最坚定的支持者。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在一个固定且有效的结构里,自由发挥自己的无限创意,而那些坚信凭自己的实力可以创作故事的人则不然。

从这个意义上说,六大核心技能并没有定义和提供一套写作公式,而是定义了一种符合标准的结构,让各个要素在其中各显其能。

想尝试以任何其他方式来写故事,都是力图重新改变故事的创作方式,不过这并不一定总能如愿,尤其是期望作品能获得出版的时候。

你可以写一本书,介绍每一个核心技能

其实,每一本关于写作的书都大同小异,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那种“我是怎么做的”这类书除外。你只有把它们放到相应的情境中考虑时,才能让你拨开云雾见晴天,至少比参加一个讲习班要好。

即使你是最凭直觉、最不按常理出牌的作家,也能从这种模式中受益。

以下便是有助于成功写作的六大核心技能的参考定义,顺序无先后。

1. 立意——指想法或萌芽,慢慢会演化成为故事发展的平台。最好、最令人信服的开头可以表达为“如果……将会怎样?”系列问题。该问题的回答能引出更多的“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层层推进,把答案整合起来就能形成故事雏形。

2. 人物——写作离不开人物,每个故事都要有一个主角。与你的高中老师所教的不一样的是,主角可以不必是我们喜欢的角色,但你必须将其塑造得有血有肉。

3. 主题——是的,主题就像是把烟雾收进瓶子里,很有挑战性,但你可以做到。不要把主题跟立意混为一谈,主题是故事中描写的真实的生活。

4. 故事结构——什么在先,什么在后……依此类推,为什么这么安排。不能随意来安排,而是要按照一定的预期与标准编排结构。了解故事结构是迈向出版的第一步。

5. 场景设置——尽管你对比赛有所了解,但是如果技艺不精,你还是赢不了比赛。一个故事就是由一系列相联系的场景组合起来的,需要遵守一些原则和指导方针让这些场景发挥作用。

6. 写作风格——外表的一层油漆,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称之为故事的外衣,作者通过它把故事呈献给读者。最大的挑战就是别让写作风格成为绊脚石,少即是多,要巧妙表达,不要夸夸其谈。

至此为止,关于创作的技能我已倾囊相传。你所能想到的所有要素全包含在上述六种技能之中。请注意,前四个是“基本要素”,后两个是用来执行的“技巧”。为了让故事能够出版,你必须要掌握这六个技能。但凡有一处短板,故事就不会成功,而且很可能以被退稿告终。假若漏掉一处,那么被退稿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篱笆虽高,但是,你有梯子在手。4 开启故事创作的过程哪一个核心技能排在最前面?

这无关紧要。核心技能就如同人身体里的那些重要器官,在故事能够呼吸之前必须全部呈现出来,且要功能健全。即便如此,在故事创作过程中,我们还是要首先定义各个技能。是故事创作的起因,想法的那一点星星之火,燃起了另一个想法,最后燃遍了整个故事的原野。而最初的那点星星之火,总是起源于四大基本要素之一,不管是立意、人物、主题或者是用得不太多的结构。至于哪个要素居首,其实并不太重要,因为其他三者必定随之而来,在故事创作过程中总会整合到一起,就如同最初的想法会慢慢发展一样。

很多人写故事,一开始可能想到了一个人物,或是产生了一种想法。你想到的人物,可以是英雄也可以是恶棍,这时你想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一个印象,以及简短的事迹。想想大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这一形象,很可能是作者柯南道尔突然灵光一现的产物,然后才开始在大脑中考虑这个想法。

很多故事都始于一闪而过的想法,有时候是在回答“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时猛然想到的。也许在德克·皮特闪过克莱夫·卡斯勒的脑海之前,克莱夫就已经在思考把泰坦尼克号从海底打捞上来会怎样的问题了。也可能还有其他的方式——这是问题的关键。事实是,《泰坦尼克号重见天日》是克莱夫的第三部以德克·皮特为主角的作品,也就是说,克莱夫先构想了人物。不过,如果克莱夫先想到了立意的问题,其余的也会迎刃而解。

我们也不必费心从其余的作家作品中寻找证据了,它们大同小异。关键是,只有把四个要素都找全了才能开始写故事,而不必纠结于四个要素到来的先后顺序,因为从哪一个开始都可以。

有时候,一个故事始于一个主题,作者希望通过编撰一个故事,来阐释某个问题或探讨某个领域(比如文化、地理或环境,小说《可爱的骨头》、《糖衣陷阱》以及电影《壮志凌云》便是如此),但是,却还对故事和里面的主人公没有一点概念。只有在主题中加入立意和人物,有了创作故事的素材,才能产生故事。

很多人认为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始于一个立意、一个想法或者一个引人注目的“如果……将会怎样?”命题。为什么?因为“如果……将会怎样?”这个命题在故事中非常引人入胜。他一定是从回答问题开始的,难道不对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布朗会把他的主人公与其他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融合在一起,将其浸入一个有着丰富背景主题的、连贯的结构中。然后,他只要再发挥一下那两大不可或缺的技巧,就可以坐等三亿美元的稿费了。

但是,如同卡斯勒一样,布朗也是反其道而行之。《达·芬奇密码》是关于罗伯特·兰登系列小说的第二部,第一部是《天使与恶魔》。也就是说,《达·芬奇密码》的原始“种子”并不是一个立意,而是始于一个人物。主角兰登是贯穿于所有系列故事的主轴,可能还包括一个关于天主教的主题。布朗不得不把其他三大基本要素——立意、主题和结构——与故事最重要的谜面人物整合在一起。他需要为兰登编造一个故事,不然就没有续篇了。

这一过程说明了我们在策划故事时所遇到的问题。我们从核心技能的四大要素之一获取想法,通常想法总是来源于前三个要素:立意、人物或主题;然后,再融入其他三个要素。

这正是故事创作过程的定义。

四大要素缺一不可,不然故事注定失败。但四者的顺序无关紧要,因为它们终有一天会聚在一起,共同为故事的成功发挥作用。

当然,极有可能布朗在创作两书之前,就一直在酝酿《达·芬奇密码》的立意和主题方面的事情了,但只有把立意和主题与最初的要素人物本身相结合时,这个故事才可能成为最畅销的当代小说。

很多作家都会犯的致命错误

作家有了那种最初的想法,便开始创作故事。但是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其他三个必须考虑的基本要素,或者在写作中根本就没有展开这三个要素,而是在打草稿的过程中期望故事自己送上门来。凭直觉写作的作家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草稿来拓展他们的故事,其实是在寻找其余三个要素,让它们与最初的想法结合,使其丰满起来。按照计划写故事的人则事先深入探索四大要素,创造一种线性结构,然后循着这种线性结构,开始对人物和主题进行探索,从而创作出第一稿。

这两种方式都不能让故事奏效,除非四个要素全都包括在内,还要保证彼此之间相互平衡,每个要素都有效发挥作用。你应该了解这一事实,并加以练习,不然就只能沦为直觉的奴隶,别无他法。很少有人能达到斯蒂芬·金那样的水平,因此我们应当忽略他的建议,转而学习本书的知识,将其用于写作的全过程中去。故事的想法从何而来

这是作家常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它可能是让你深夜突然起身的梦,可能是最意想不到的时刻生出的一个无意识的想法,也可能是萦绕心中多年的一个念头。

但是,无一例外,这个想法来自于写作的四大基本要素之一——立意、人物、主题或故事结构。诀窍就是在下笔之前找出让你灵光一现的那个要素,然后把该要素再加入到其他三个要素之中,让它们融合在一起。往往是人物这第二个要素让你突然兴奋。比如你可能在深夜突然坐起,迫不及待地想写一部描述失业者的小说,不出几秒你就设定了主角。最初的立意与人物塑造这两个想法是如此接近,看似同时出现在脑海中,但其实一个在前,一个紧随其后。我可以告诉你,找出第三、第四两个要素,然后仔细思考和琢磨前两个,能够为你带来更多的想法和有价值的创意。

灵光一现的创意几乎同时出现于你的脑海中的确是个好征兆。其中一个要素非常丰满,以至于另外一个或多个要素也会马上显现,让你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创作出一个非常有影响的故事。但是此时,不能犯简化创作过程的错误——不考虑其他,只是拿起笔就开始创作初稿——这就好比在开始烹制班尼迪克蛋时,却没有在荷兰酱上浇黄油一样。

其实,我们都有那种最初创作故事的天赋,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但其他三个要素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必须召唤它们现身,描写出它们的外形,然后使之组成一个严丝合缝的整体。之后,我们就可以尽情发挥了。

故事创作存在着诸多的艰辛,因为如果你假装自己无所不能,就必须承受由此而来的代价。模式背后的理论支撑

如果知道六大核心技能模式不会去教你写作的过程,你可能会大吃一惊。因为该模式主要侧重于你需要了解、需要实施的东西,而非教你怎么做。

换句话说,你仍可以随心所欲地写你的故事。如果你从六大核心技能这样一个全知全能的角度思考,你的付出终将有回报,甚至可以说是速成。如果不运用六大核心技能,则可能事倍功半,尤其是在你的初稿阶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初稿就变成了一条探索未知的冒险之路,仅此而已,除非所有的要素都各得其所。

你可以提前构思好故事,也可以运用直觉写作法来写作,边写边整理,哪种方式都可以。总之,如果你理解并运用了这一模式,你的初稿就能成功包含所有必要的基本元素。

规则之外,就是你自由驰骋的天地了。

当然,有些问题也在所难免:你对六大核心技能了解得越多,尤其是故事结构方面,就越有可能提前考虑故事的各种重要事件和各个不同的部分,而这构成了故事的最终结局。换句话说,这种模式可能只是把你变成一个做做笔记,记录故事大纲的故事策划者,虽然这看似是最不可能的结果。

知识就是这样传递给人的。只有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策划才有意义。

这就好比一个飞行员,在他第一次学习驾驶飞机时,可能连雷达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他的驾驶技术依然不错,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只依靠肉眼、仪器以及直觉,来躲避其他飞行物,在燃料耗尽之前抵达目的地。然后有一天,他发现了雷达和导航系统(如同在写作中,从我那儿发现了六大核心技能一样),突然,一个全新、高效、安全的图景展现在他面前,这跟休息室里那些老驾驶员所说的完全不同,但是丝毫没有减少飞行的乐趣。实际上,这为他的安全飞行提供了保证,从此他学会了如何制定飞行计划,然后根据指示,利用剩余的燃料从一地飞到另一地。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法,即便是一个前期的计划构思型与直觉写作型整合在一起的写作过程,都能让你在考虑故事的主要事件时,自由探索各个主要事件之间的关系。附带说一句,这种创作方式尤其受到那些凭直觉写作的作家的欢迎,因为你也参与了同样的创作过程。

不论你如何创作,都是在寻找自己的故事。要对故事进行充分展开,考虑不同的选择,做出判断,优化戏剧张力和节奏,为你的人物设定最佳的探险、成长和救赎之路。

因此,不论你是前期构思大纲者还是凭直觉写作者,无论你是策划者还是埋头写作者,在写作完成的那一天,我们都是一样的,都创作了自己的故事。根据六大核心技能模式的精髓,对标准和实践方法了解得越多,你的写作就会越快、越好。第二部分 第一个核心技能:立意5 立意的定义

之前我们讲过了故事的定义。我们可以把给故事下定义看作是给一屋子想要成为大厨的人解释食物的含义。正是缺少完整而具有启迪性的定义,才让很多作家知难而退,注意,在这里,“启迪性”是一个关键词。你可能会为下列事实感到震惊:如此多的作家,甚至一些已经参加过数年写作工作坊的人,著有很多小说、剧作的人,写出来的故事仍然不知所云,只是一些人物速写或是情节展示,根本就不符合故事创作的标准。

故事看似很明显、很直观,实则不然。

立意也是如此。

立意的定义很棘手,因为在写作的词典中,立意显然被滥用和误用了,因此常常令人费解。这种困惑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即立意有时候很微妙,不同于一个想法,甚至也不同于预设,与主题更是完全不同。显然,人们常常将立意与主题混淆。

这三个术语——想法、立意和预设,同根同源,可以互换。如果是在一般情境中通用可能无伤大雅,但对于那些要理解故事最基本核心的作家来说,就有问题了。立意不是什么?

故事创作的立意是六大核心技能之一,这是不容置疑的。立意不一定要高明,但要发挥作用才行。如果你认为立意和想法不是一回事,而且你写的故事是始于一个想法而非立意,那么你注定会失败。

举一个不成其为故事的例子:想法就是一段佛罗伦萨之旅。立意则是驾驶小汽车去旅行,并在沿途的所有国家公园停留观光。预设则是开车带着你那业已疏远的父亲一起,在旅途中修复与你父亲的关系。

现在让我们把这个概念置于文学背景下,审查一下故事的初始萌芽。想法就是要写一个把泰坦尼克号捞出海底的故事。这是个不错的想法。立意是还有一些隐藏的秘密,某些势力会制造一些杀戮以让秘密永沉海底。预设则是创造一个英雄,受雇来拯救自己的国家免遭可能的袭击。

这里我要给克莱夫·卡斯勒道个歉,我之所以拿《泰坦尼克号重见天日》这部小说举例,只是为了帮助大家区分这三个概念以及各自的应用。克莱夫没有我的帮助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继续。

想法、立意与预设,三者相同,却又不同,你在事先酝酿故事和创作故事时,一定要将它们区分开来。

实际上,可以说立意只是想法的别名,不过这就如同说面包和世界上最美味的烤肉串是一回事一样。对,就是面包。烤肉串不过是加了类固醇的面包,面包只是披了烤肉串的外衣,准确来说,一个人应当分清立意和想法的本质。立意是已经演化到让故事成为可能的想法。立意可以成为一个平台、一个舞台,在此基础之上故事得以展开。

不妨这样来理解,立意可以说就是问一个问题,而答案就是故事。写芭蕾舞演员这样一个故事的想法不是立意,只是想法。但是转换一下思路,以问题的形式想一想,如果一个芭蕾舞演员自膝以下被截肢,却不顾世俗的偏见,最终成为一名职业舞者,会怎样呢?如此一来,你已经把这个想法变为立意了。

最初的想法总是会成为立意的一个子部分,它是立意的核心,但孤零零的想法不足以构成立意。

注意在这个例子中,向外扩展了的想法(立意)是如何成为一个故事的雏形的。它是怎样通过问一个问题得到答案,而答案就生成故事的呢?没有设置疑问且没有呈现出戏剧化效果的想法不是故事,同理也不是一个立意,除非它本身就是一个立意。

还需注意,立意也并非情节,而只是进入情节的一扇窗户。只有引入了冲突并赋予意义,且这些连续的主要事件都安排得当时,立意才能成为情节。如果你的想法只是创造某一个人物,你只有给这个人物安排一些事情去做,安排一些生死攸关的任务去完成,想法才会成为立意。

想法也可以是主题的意图,比如,我想写一部关于出轨的小说、一部关于戒毒的小说或者是一部关于企业贪得无厌的小说。这些都是主题,但是还不是立意。

想法也可以暗示或者预设一个人物。比如,我想写一个关于战斗机飞行员的故事、一个关于出轨丈夫的故事或者是一个关于弄虚作假的律师的故事。尽管主题会很快浮现在脑海中,但所有这些想法都不是主题,而且没有一个是立意。

想法甚至可以从一个线性结构中获得。比如,我想写一个关于1980年美国奥林匹克曲棍球队的故事,或者一个人战胜癌症的故事。同样,这既不是主题,也不是人物,更不是立意。至少现在还不是。

正如六大核心技能所定义的,想法可以从故事的立意、人物、主题、结构这四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产生。也就是说,想法可以是一个立意、一个人物、一个主题或一系列事件。但只有想法与六大核心技能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要素相结合时,想法才能变为其中之一。立意作为一种表达策略

一个关于1980年美国奥林匹克曲棍球队及他们获得金牌的故事看似违反了立意的概念,因为无论怎样这就是事实,而你不能混淆这个事实。但实际上你不仅能,而且可以运用一种立意式的表达策略向我们展示这个事实,通常不必非要涉及情节。起初,你可以以某个运动员的视角讲述这个故事,比如守门员或者教练,接着把这种想法演化为一个立意。如果我们以一个守门员的视角而非从一个记者的视角来讲述1980年的故事,你觉得怎样呢?这个守门员代表了该球队的精神面貌,从而使这段探索之旅更富人性化,更发人深省。

现在你要讲一个故事(比如由库尔特·拉塞尔主演的2004年度热门电影《冰上奇迹》),但是还没有任何初始的想法。

电影行业中,电影制作人有很多想法。比如,拍一部鬼屋的电影,或者潜水艇的电影。这样的想法可以列出一长串,无穷无尽。但无论采用哪个想法,他们都会聘用一个作家把想法变为故事。而作家首先应该把想法转变为立意。

在《可爱的骨头》这部恐怖小说中,爱丽丝·希柏德获得了巨大成功,小说的立意既与情节有很大关系,也和表达策略紧密相关。她的想法是告诉我们一个关于天堂是什么样的故事。她的立意是创造一个身在天堂的叙事者,直接从天堂的视角讲述这个故事,将情节定位为一桩谋杀疑案。注意,她的最初想法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所以说还没有为故事的展开搭好平台,可以说,只有最初的想法达到一定的深度时,才能确定立意。

希柏德的立意可以表述为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一个谋杀案受害者因为自己的案子还没有破而没有资格去天堂生活,于是选择帮助她所爱的人解除疑惑,那将会怎样呢?

故事就是这样的,于是,这部小说就有了超过千万本的销量。立意与想法、与预设、与主题

让我们继续以《可爱的骨头》为例,来解释清楚立意为何是基本的核心技能,而想法、预设和主题是各种不同种类的元素。想法向来是立意的子部分,而立意则是预设的子部分。但是无论是想法还是预设,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立意,就无法变为故事。

一旦你将想法转换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你就掌握了打开通向故事之门的“钥匙”,你就有了立意。在非文学背景下,你能把这个立意称为一个“想法”吗?当然可以——正如你可以把一架隐形战斗机称为飞机,把脑外科手术称为手术一样。但是,一个立意不仅仅是想法那么简单。在这个意义上说到“想法”,你仅仅是用了这么一个词,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准确的写作术语。在电梯里大家一块儿闲聊时这么说无关紧要,但这样不能给你足够的启发,帮助你在一张白纸上写出点东西来。

预设是把人物加入到混合元素中的立意。如此,我们可以说预设实际上是延伸的立意。“如果一个故事的叙述者,从天堂里告诉我们发生在她身上的谋杀会怎样?”这是一个立意。“如果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无法升入天堂,且意识到自己的家人也无法在现世安宁地生活,因为谋杀还没有结案,于是她从中干预、协助调查、发现真相,让那些爱过她的人安心,也让自己在天堂得以安息,将会怎样?”这就是一个预设,因为这个命题定义了主角的诉求。也许只是程度大小的问题,但是作家一定要理解。

主题更麻烦,与上述三者大相径庭。我们会用一整篇来介绍主题,它是六大核心技能之一,所以很有必要浓墨重彩地加以介绍。现在,尽管我们是在探讨主题与立意的不同,但我们要知道主题才是一个故事的精髓,而不是对情节或是人物的描述。把泰坦尼克号打捞出海底的故事对你有什么意义?它对现实世界和生活有什么启发?它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感觉?如果这些问题有答案,那么答案就是主题,而非立意。

你的初始想法可以从主题的范畴衍生而来。约翰·欧文想创作一个关于堕胎的故事,于是他写了《苹果酒屋法则》这部书。他把关于这个故事的最初主题扩展演变成立意,讲述了一个孤儿院,一位年轻医生,以及一段父女乱伦的关系。只有主题成为故事展开的平台,才能演变成为立意。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上述这些问题有待商榷。但作为自己故事的创作者,你必须要精通各种不同的领域,并把它们运用到故事创作中去,因为如果不能区分开来,那么就没法快速地完成一个故事,甚至会徒劳无功。如果你还没有把一个想法发展成为立意就动笔,你打草稿时会一直备受折磨。如果你连一点立意都没有就开始落笔,只是设置了一种线性的、插话式的叙述,你的草稿就注定要失败——有些人的确经历过这样的事,只是你没有听说过罢了。如果你动笔时,脑海中仅有一个主题,并且认为主题就是立意(按定义来说并非如此),那么,你写出来的只会是一篇散文或社论,而不是故事,你要把情节和人物演变成故事创作的努力很可能将付诸东流。

还有,六大核心技能模式在于让你专注于故事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发现的东西,而不考虑你发现的方式。当你相信,一个想法还不足以成为一个立意,并且写故事需要一个引人入胜的立意时,你才会在故事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如果一个想法以合情合理的立意形式出现在你的脑海中(这的确可能),接下来你就要测试一下,看看该想法与其他必需的要素是否能够严丝合缝地衔接起来。6 立意的标准

立意的首要标准,是确保自己不会把立意与一个简单的想法混为一谈,想法可能会从任何一个核心技能衍生而来;也不要混淆立意与故事的主题。写故事只有想法还远远不够,主题根本就不是立意。如果这样说还不准确,那么就温习一下前一章,抓紧了解一下立意与想法、预设、主题的不同之处,这对你掌握立意这个概念很有必要。

唯有如此,你才能明确地掌握简单有效的立意标准。立意是否新颖而独特?

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你不会想要发表一部立意为讲述有人发现了梵高油画中隐藏的信息的小说吧,你也不想讲一个把卢西塔尼亚号从海底捞上来的故事吧。

但是,关于体裁呢?在写一个谋杀疑案时,如何做到使立意新颖呢?在写浪漫故事时,如何加入新的立意呢?你可能深入挖掘了立意范畴,为这个还没有展开的故事设置了一个戏剧舞台。虽然你已经定位了体裁,但故事写起来还是变幻莫测。

克莱夫·卡斯勒有一个写深海探险故事的想法,但仅仅限于想法。他只有对把泰坦尼克号捞出海底的这个想法进行深加工,才能将想法打造成符合所有标准的立意。这是一本探险类惊悚小说,而且是读者们从未读过的那种类型。

宣布自己要写某类故事,只是一个想法。以一个谋杀疑案为例,即便你添加了一些内容,比如受害者是个律师,证据指向他的妻子,这仍然只是一个想法,不能承诺更多。

让我们用推理的方法来深入挖掘一下。我们让一个侦探发现新的证据,从而接手了这个案子。如果说这个疑案仍然只是一个想法,那就是还不够深入。但如果说一个20年来悬而未决的案子终于真相大白,并且发现是洛杉矶的警察隐藏了证据陷害他人,以掩盖之前罗德尼·金遭遇种族歧视和暴力的案件……这就是个不错的立意。迈克尔·康奈利的小说《罪案终结》就采用了这个想法,并且成为一本畅销书。

一些基本的想法,只要再深入探讨一下,就能变得既引人入胜又富于变化。

在引用这个例子时,知道康奈利的立意如此有力的原因也是必要的,因为它包括了一个让读者敏感且容易理解的主题,甚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罗德尼·金遭警察暴打,该过程被录了像)。在处理主角卷入的犯罪案件时,读者得以参与并感受此案件中主要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牵连,而不是仅仅根据所见所闻推测出真相。这就是为什么康奈利一直高居推理小说作家榜首的原因;他的故事不仅立意非常丰富,而且还能从立意中衍生出主题。

尼尔森·德米勒在写《夜幕降临》时也是如此。他的立意取材于一个真实的事件:1996年环球航空800号航班的灾难性事件,并且根据阴谋论,创造了一个推测出的故事,主角依然选择了他在前一部小说中已经创造的那个人物。

你的立意越具体,故事就越引人入胜,戏剧效果就越丰富,没有必要另起炉灶。以查尔斯·弗雷泽的小说《冷山》为例,该故事的立意是关于一位参加美国内战的士兵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千方百计回家的故事。这个故事并不像《可爱的骨头》那么新颖,但却是畅销书之最,这是因为故事的人物刻画很生动,主题非常丰满,而且语言风格一流。很简单,这就成功了。

一个立意,无论是好是坏,都需要发挥作用,即它要从一个单纯的想法中超脱出来。立意越引人入胜,越新颖,效果越好。但立意只是六大核心技能之一,需要与其他技能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效力。《冷山》以及其他很多畅销书的立意并不是那么大胆而新颖,所以说,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立意就是最好的立意。

如果立意不是特别新颖,那么它至少提供了一个机会,为一个熟悉的主题或预设锦上添花

你能将故事挖多深,这的确是个问题。明智的作家知道,如果一个立意不是特别前卫,不是特别新颖,那么就需要为立意添枝加叶,让其看起来引人注目、惊奇新鲜、不可捉摸,以此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最好的小说就是如此,总是能让读者欲罢不能。

以电视连续剧《她书写谋杀》为例。立意看似不那么引人入胜,描写的是一位善良的老夫人能破解那些让他人一筹莫展的谋杀案。想法很好,听起来不错。这个立意的新鲜之处在于老人本可以退休,安享晚年,但她却承担了本应由一个有着阴郁经历且愤世嫉俗的中年侦探承担的工作。

笔锋轻轻一转,就把一个原本平庸的立意切换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而且离读者的真实生活并不遥远。因此,作者从编辑和读者那里获得了加分,受到格外的青睐。

你的立意引人入胜吗?

你可能认为,让立意引人入胜,就是让立意既新奇又属于原创,但是引人入胜不仅限于此二者。只有人物和主题引人入胜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为主角设置一个产生动机的情境,一个能够激起兴趣的目标或需要战胜的难题。

写一个关于自己的祖母在爱荷华州某个农场成长的故事挺不错。再将这个想法具体化一些(也只能这样做),就能够上升到立意的范畴,但是,这个立意从商业角度来看毫无吸引人之处。你可能想在故事展开过程中用一点策略,让它变得引人入胜,比如设置一个男性角色,与她从小青梅竹马,让他和你的祖母相爱,支持她,一起度过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

表达策略再次成为最好的平衡器。

提议不错,但……如果在立意时没有预先想到这一点,作者也很难在字里行间做到引人入胜。那么草稿就变成了一段“寻找”让立意引人入胜的旅程。但如果作者已经知道了这个故事要讲什么,把立意与其他元素整合在一起,就有可能让立意变得引人入胜。你应当单独立意,深入挖掘,让立意变得生动有力。

立意为一个正在展开的激动人心的故事搭好了舞台吗?

一个贴切的立意标准是如何不断升华、分解甚至下降(此处的下降经过深思熟虑且有意为之),以达到一种更生动、更引人入胜的效果的呢?注意到这种变化十分有趣。我们写故事,通常始于一个还不是立意的想法。我们不断地修改,为它注入一定的新鲜元素,然后再给它加入引人入胜的能量,此时相比过于简单的最初想法,这个想法一下子变得更有层次感和说服力了。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以说明初期的立意可以进行有方向性的加工润色,向上、向下均可。还是来说说克莱夫·卡斯勒,他的故事始于一个立意,讲的是把一艘失踪很久的船从海底捞上来。这就是他最初的预设,但他还没有想好应该用哪一艘船。然后,某一天深夜,他突然坐起来,想到了泰坦尼克号,发现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这就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立意,或者是提高了立意的附加值。随后,假设他又有了一个想法,就是有人想永远尘封泰坦尼克号失踪的秘密。有一股敌对势力会反对他,这其实是为立意增加了一个横向或者说向下的附加值,可以深入进去,以此探索真正的故事线索。

你的最初立意一般源于一个一闪而过的想法,它可能还不是最高级的立意。如果你觉得这个立意比较合适,可以以此为起点,继续向上或向下挖掘。实际上,你绝对应该这么做。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把立意升华到戏剧舞台的大背景中,你将在此展开故事。就在故事发展过程的这个节点上,立意变得至关重要,它让作者得以理解故事最基本的主旨。将克莱夫故事中的立意升华,就变成了:悬念和布局设置好之后,主角开始搜寻,以满足某种需要或找出解决办法,从此他有了一个特定的目标(生存、复仇、幸福、健康、和平、财富、公平等),而后必须要做好准备,最终克服(或者是没能克服)各种阻碍,也就是故事创作的最关键元素——冲突。然后再加入内心的挣扎以及外部敌对势力的干预,让主角表现得机智勇敢,历经磨难,最终修成正果。

好的立意让一切变得简单易行。

让我们再回到祖母在爱荷华的童年故事。如果立意仅仅如此,那么我们还缺少深入的探求和目标,而且还没有涉及冲突,所以也就不具备真正引人入胜、充满活力的特征。

但是你可以冒冒险,深入探索一下,让这个平凡的立意变得不同凡响。如果你做不到,就请六大核心技能来帮忙,它们可以为你节省出一整年的时间。而你原来只能把这一年浪费在注定失败的作品上。原因在于,即使你的立意不那么高明,其他要素也可以予以弥补。

如果故事的主角,即你的祖母,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会怎样呢?在她生活的中世纪时代,年轻女性有这样的理想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如果她身无分文、一筹莫展,会怎样呢?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她屡受挫折,但她自学成才,实现了医学上的突破,并用这个突破拯救了自己的家人。如果这个突破虽然引起了医学权威们的关注,但他们却为她获得奖学金进入正规医学院校进修一事争执不下,将会怎样呢?如果有一些天生厌恶女性的顽固势力以及一些善妒的对手竭力阻挠,想窃取她的发现,甚至伤害她,会怎样呢?如果为了梦想,她必须在家庭和自己的未婚夫(次要情节)之间选择其一,又会怎样呢?

突然,伴随着这些加入到你最初想法中的向上或向下的枝节,平凡的立意泛起了微小的涟漪。这仍然是你的祖母在爱荷华的成长故事。如果你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么,你的挑战就在于找出该故事中让你觉得引人入胜之处,然后将其升华到让素未谋面的读者也感兴趣的程度。而现在,正因为我们进行了深入发掘,这个立意的层次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更丰富了,这个立意确实能起到作用。

故事创作最重要的就是你要了解自己的叙事目标,这是赋予故事本身和你的创作最生动有力的礼物。你的立意清晰而引人入胜,是你了解并达成叙事目标的第一步。

立意会把自己借给其他三个要素吗?

大学期间,我曾在创意写作课上写了一篇文章。我的立意非常独特:有个家伙知道自己的老婆出轨,准备到他们幽会的旅馆去捉奸。他从厨房门偷偷溜进去,根据自己从电话(或者邮件、短信)窃听到的信息,爬到了奸夫淫妇所在的楼层,猛地撞开门,还没等这对如胶似漆的野鸳鸯反应过来,就开枪打死了他们。他们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不巧的是,旅馆当天进行了重新粉刷,楼层号码被底漆遮盖了。

另外,我故事中的主角也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常识,一般旅馆都不设13层。他本想到1501室,却摸进了1601房间。他找错了房间,杀错了人。他错杀的那对夫妇其实是来度蜜月的。

呃,这完全是M·奈特·沙亚马兰式的讽刺恐怖故事。

之后,我的导师在课堂上宣布,有一篇故事他想大声读出来。我知道那肯定是我的,因为我的立意太妙了,于是我骄傲地站起身来,读出了我那整整七页纸的鸿篇巨制。读完之后,我的脸上洋溢着作家般的自豪。

随后,教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我。不过,无论我的自我感觉多么良好,我的故事只是一个小悬念,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极其荒谬、言过其实、糟糕透顶。

所以小悬念并不算立意。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导师的赞誉让我终生难忘。不过故事不能只是自娱自乐,也不是只有立意就行了,故事不是发生在真空当中的。在故事的陈述过程中,如果立意没有与主要的人物和主题有机地结合,让读者产生共鸣,那就不算是一个好的立意。

这就是立意的标准。你不仅要耍点小聪明,不仅要有好的想法,还要为后面更宏大的场面和更引人入胜的故事埋下伏笔。

几年前,我参加了罗伯特·麦基闻名遐迩的工作坊。其中有一次,他引用了M·奈特·沙亚马兰的《灵异第六感》作为例子,来说明什么是陈词滥调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赢得了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但名不副实。这个故事立意既没有和人物衔接,也没有与主题衔接。其立意是:如果一个死去的人不知道自己死了,我们从这个人的视角看极乐世界会怎样呢?问题是,我们不知道事情的原因,这其中没有任何利害关系。我们确实对他都不怎么感冒,因为直到故事的最后我们也不知所云,到处都像是变戏法一样。这简直就是文学上的垃圾食品。沙亚马兰走下坡路的文学生涯证明这种写作方式是多么短命,凡是这种靠悬念立意制作的电影,票房价值只会越来越低。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立意与人物和主题没有衔接好。

立意是否可以精简为“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

这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标准,原因有二。

其一,如果立意不管怎样都很丰满并且引人入胜,把立意精简为一个“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还非常清晰有力。因为一个好问题往往需要答案,而这个答案就是你自己的故事。

其二,当你问“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时,你会立即被引入另一个问题,接着又是另外一个,层层递进。最终会形成一长串的“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延伸了故事的内涵。对于作家而言,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故事创作工具,你可以以此来探索在故事连贯的结构中设置哪些重要事件,并将其应用在你想继续发展的每一个场景中。

丹·布朗是否从《达·芬奇密码》故事的开头就试图挑战基督教的真实性呢?或许没有吧,他没有回我的电话,所以我也不能确定。我们可以把他的故事作为一个有力的例子,来证明“如果……将会怎样?”问题应用在故事创作中的力量。让我们打个比方,比如布朗一开始写故事时,先问了如下有关立意的问题:如果莱昂纳多·达·芬奇在他的画作《最后的晚餐》中留下了一些线索,表明他自己对基督教和《圣经》真实性的看法,会怎样?仅这一点就符合所有的立意标准,新颖独特、引人入胜,设置了一个特大号的戏剧舞台,打开了一个“如果……将会怎样?”问题的罐子,使得该问题得以继续向前延伸。

如果这真的就是故事的起点,不是假定的,那么这就是“如果……将会怎样”模式的引人注目之处,因为在你完成之后,经过深入挖掘,整个故事就会变得丰满而连贯,这个时候你可能已很难讲清楚起点在哪儿。因为从起点开始,立意就向各个方向发散辐射,上升到更高的立意层面……向前延伸到故事的各个细节里面……并且深入到由此产生的人物和主题之间的细微差别之中。

我们可以从《达·芬奇密码》一书中找出很多“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起初的那几个部分是怎样从高的立意层面降到低的层面,由此开始阐述故事自身结构中每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的。● 如果基督最终没有死在十字架上,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如果基督

教是个阴谋,而且是一个由不为人知的秘密引起的阴谋,将会怎

样?● 如果有一个非常神秘的团体,他们承担了保护这个秘密的终极使

命,将会怎样?如果他们不惜杀戮以保守秘密呢?● 如果还有其他的秘密呢?如果那个虚构的圣杯实际上是抹大拉的

玛利亚养育耶稣的子宫呢?如果那个孩子存活了下来,并且其血

统一直延续至今,也即基督先祖们一直活在我们身边,会怎样

呢?● 如果莱昂纳多·达·芬奇是另一个了解真相的秘密团体中的一员,

会怎样呢?如果达·芬奇在他的那些油画,特别是在《最后的晚

餐》中留下了线索,又会怎样呢?● 如果卢浮宫的博物馆馆长因为了解真相而招致杀身之祸呢?如果

馆长以血书留下了那些关于隐秘信息的线索,还留下了关于自己

被杀真相的线索呢?● 如果由神职人员组成的秘密团体中,有人想把这隐藏了两千年的

欺诈公之于众,而招致杀身之祸呢?● 如果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被召来破解馆长留下的神秘信息,而被

当成谋杀的嫌疑人了呢?● 如果帮助主人公的女子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呢?如果她的身世也

和被隐藏的真相有关,而且比其他任何人知道的都重要呢?● 如果主人公认识的某个人看似在帮助主人公,实则是利用主人公

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呢?并且他还在证实了隐藏的真相后

试图杀死主人公呢?

这些“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到了一定程度,你几乎就可以写出小说中的每一个场景,写出故事的每一个节点了。将标准运用到故事中

理解了这种内在的“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能够让故事的发展系统而富有层次,而你的首要任务就是埋头好好研究一下故事的发展顺序,看看它会将你引向哪个方向。“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会将故事引向更高的立意层面吗?其他要素还能再深入挖掘吗?

这是所有故事创作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方法。但是好东西往往会被滥用,“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也可能自相矛盾,从而在故事创作之路上设下障碍。往往第一眼看到就想选择的选项最是夺人眼球,它迫使你做出决定,马上采用,从而放弃了其他选择。

而通常也正是那些充满了灵感、充满了创意、充满了智慧的匆忙决定,会成为决定故事是否成功的关键。在通往成功创作的道路上,除了自己的直觉和学识之外,就看你对六大核心技能的运用程度了。

记住,某种程度上,在一定的发展过程中,你必须首先为故事创作提供一个立意。故事一开始,你最初的那点星星之火的想法,可能会让你确定人物,或者确立主题,甚至确定一系列事件。不要就此罢手,也不要即刻伏案动笔,否则你将铸成大错。花点时间,想办法让你的立意变得引人入胜,运用“如果……将会怎样?”问题模式来探索并丰富你的立意。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初始想法比自己最初的预期要好。

或者,如果在你撞得头破血流之后还是不能让立意起作用,你可能会意识到这样的立意根本不能形成故事。

无论什么情况,在你完成草稿之前,最好还是先研究一下立意。7 你怎么知道自己的立意是否足够好?

即使你的立意已经符合了我们前一章提到的核心技能的标准,其是否足够引人入胜也还不好说。直到你把自己的作品提交给一位经纪人或是一名出版商,得到他们的肯定时,故事才算成功,当然,自我肯定也很重要。身为作家的我们,自己可能无法判定立意的好坏。

我们可能为故事的细节、过程和技巧而消得人憔悴,写得手腕发酸,但如果立意这个核心理念不充分,甚至过于混乱、平庸,很可能导致写作之旅还未启航就已迷失了方向。立意的专业性要比其他要素更重要,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但千万别等到写完之后才去判断立意的好坏。

对出版的渴望存在着一个固有的风险。我们也许只是下意识地希望写出一些我们认为能够热卖的作品,所以去模仿那些业已存在的畅销书作者的风格,从而变得随波逐流,过分注重商业需求。

如果你偏重商业性,这的确不是一个好选择。故事的商业化是个变量,你可以通过计算和测量得出,它不能决定你作品的质量,最终只有艺术才能决定作品的好坏。

商业审美驱使一些画家放弃了市中心的美术馆,转而去粉饰商业大厦的广告墙面。但是,商业化和非商业化艺术家都是依据同样的专业基础和预期进行自己的工作的。两者之间的界线模糊,差别微小。我们把这条界线称为艺术,没有越线就能掌握艺术的能力被称为天分。作为一个作家,你如何对自己定位?

我们写故事的动机和最初的想法并不完全相符,这种例子屡见不鲜。这就是我们写作过程中的隐形陷阱。我们往往出于错误的原因而写出错误的故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理解自己的定位。说得明白点,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成为作家。

这就相当于录音室里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两者并无关联。你可能擅长其中一个领域,也可能两者都擅长。

无论是写小说、剧本、回忆录还是散文,我们一直被称为像作曲家一样的创作者。如果我们谱的曲子能够触动人心,我们就可算是合格的音乐家。在选择创作什么时,我们必须明白,自己为什么乐于创作,这样才能让我们找出正确的立意选择。

我妻子一直怂恿我写爱情小说,为什么呢?因为我这个人很懂得浪漫,至少在她眼里如此。写爱情故事没有固定形式,而且很有市场。作家写的爱情故事比其他类型的小说都多。那么我为什么不趋之若鹜呢?因为我不是这块料。如果我选择写爱情故事,我就找不准方向了,我不想让自己受制于一个既定的立意。否则,我就会不断猜测、竭力推销,想方设法预测有卖点的立意。

比较好的选择是写你愿意读的那类故事。写这种书能让你找准定位,并打动他人。正是这种微妙的感觉指引我们在写故事时选择正确的立意。

你怎么知道?

当你最终定好了想法之时,当你将这个想法发展为立意之时,当这个立意让你着迷或者让你为之疯狂之时,你怎么能确定该立意值得你耗费时间,全力以赴去完善,并发展为一部完整的小说或剧本呢?你怎么知道其他人也认为这个立意不错呢?一个想法的好坏到底由谁来决定?

一个不太好的想法能写出一篇不错的小说吗?如果可以,该怎样做?

事实是,我们真的永远不知道。

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这一点。此时你必须要改变,相信你的直觉,相信你作为作家应有的艺术判断、审美判断,你要准备迎接随之而来的种种疑惑,甚至是头破血流的挑战。

相信我,这能让你从众多同样有才华的同辈中脱颖而出。成功的作家知道怎样选择正确的想法。

当然,我们已经举过很多例子来说明,故事想法的背后至少有三个热切的支持者——作家、经纪人以及组稿编辑或出版商。故事只有得到这三方的认可,才能得以付梓印刷。信任从作家开始,你首先要相信自己的故事,然后再寻找对故事也同样信任的经纪人和编辑。

若是找不到经纪人或出版商,创作好的手稿只能被作家扔进垃圾桶,其原因就是这些作品的立意不够给力。不仅如此,书店的展架上那些你从来没有听过名字的、好几个月都无人问津的书,也是如此。它们之所以能上架,只能说是作家们的一相情愿了。

原因可能是这些作家的立意流于平庸,他们要么选错了立意,要么漏掉了某些要素。他们想方设法要商业化,想让作品符合市场的需要。他们富有激情,富有想象力,即便感觉踏上了一段注定孤独的旅程,也在努力创作出更丰富多彩的作品来。

只有自己的作品得以出版,并且在所属的领域小有名气之后,作家才会担心自己的立意是否适合市场。这并不是建议你忽略市场这个因素,而是提醒你不要让市场主导你创造性立意的选择。

所以还是那个问题……你怎么知道答案呢?

没有人知道确切的答案。包括那些来自大型出版社的编辑们,他们审查过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被拒9次)、斯蒂芬·金的《魔女嘉莉》(被拒30次)以及《飘》(被拒38次),当然,这是他们的日常工作,对于确切的答案,他们也无从得知。所有的作家和编辑都是一样的,都在尽己所能,努力增加创作或者发现好作品的机会。

六大核心技能虽能助你一臂之力,让你充分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创作,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激情,但也无法告诉你答案。

不过,确有一种方法能够极大地降低你犯错误的概率。那就是:用心写作,用激情写作,带着希望和自信写作,并且要遵循原则。

如果作者都不相信自己的故事,还有谁会相信呢?

扪心自问,我为什么是个作家?

问问自己,通往出版彼岸的旅途中,我已经走到了哪一步?单凭这个问题就能引导你找出正确的故事立意,找到随之而来的各种恰当的要素。这确实可行。

我读过很多未出版的手稿,有些作家自认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简直让我瞠目结舌。这就是我擂响六大核心技能之鼓的原因,因为每一种技能都需要达到专业水准。立意更是如此。立意如果平淡无奇,毫无吸引人之处,且明显带有刻意的痕迹,即便符合标准,你也不可能找到一个经纪人或出版商——除非其他的核心技能出类拔萃,因为的确并不是每个成功的故事都有较高水平的立意。

问题是,在一个作家、经纪人、编辑和读者眼中是平庸的作品,而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可能就是被忽略的《冷山》,所以我们确实不能知晓为什么、哪一本会受欢迎。你所能做得最好的就是以合适的理由为自己选择合适的故事,然后伏案疾书。

问题的核心是强烈的个人疑问

你为什么专门要写这个故事?

是因为你需要一块石头精雕细琢吗?是因为你参加了写作工作坊、获得了所有的写作方法、蓄积了强烈的愿望、要写点东西来释放一下吗?于是,你坐下来开始想象。你认为你能把所学的这些方法变成立体的故事吗?

是不是只要你运用了一定的技巧就能把故事写完?还是你内心深处的热切需求,驱使着你探索并想要表达一些更具体的东西?

这中间有天壤之别,这是由你的职业决定的。让你高立意的故事理念更“高”

在写作词典当中,我们常常遇到高立意(high concept)这个术语。要解释这个术语,我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达·芬奇密码》、《可爱的骨头》甚至是《阿凡达》,这些故事的立意都始于人物,属于低立意的范畴,但在写作词典中,我们没有听说过低立意这个术语。

我们在判断一个故事的想法是高立意还是低立意之前,必须要考虑故事的题材,立意因题材而异。同一个想法在一种题材中是阳春白雪,在另外一种题材中可能就是下里巴人。

类比的方法有助于理解这个问题。为了更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让我们以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为例。

相对来讲,高尔夫不是竞技运动。其性质更像是台球、飞镖,而不像摔跤或橄榄球那样,在竞技程度上,也就比草地飞镖高级一点。你可能见过一些顶级球员,他们大腹便便,胳膊细弱,当然,自米奇·罗林许成为底特律老虎队的投手之后,你会发现在职业体育运动中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大腹便便的运动员了。在高尔夫这项非竞技运动中,只有一个另类,那就是泰格·伍兹。

仔细看看他的那些照片。他看起来很有型,很有运动员的风范。

因此,在高尔夫球手中,泰格·伍兹就是高立意。同样的运动,不同的运动风范。他鹤立鸡群,备受关注,没有任何一个球手能比得上他。但是……如果泰格·伍兹走进网球场、篮球场、棒球场、足球场、橄榄球场,那就另当别论了。他不仅不会脱颖而出,甚至当个板凳队员都不够资格。那么即便他的技能理论上来说已足够胜任比赛(就如同其他那些大腹便便的高尔夫球员们哪天不想打高尔夫球了,可以改行投投飞镖),他也不再是高立意了。

这也就是说,相对来讲,悬疑、侦探和爱情故事中的高立意在恐怖和科幻小说中就不再作数。立意的高低取决于题材。在写短篇作品的时候,立意的提高靠的是最后的结局。《滚石》杂志中的高立意可能在《华盛顿邮报》中就不管用了。

这个事实让你得到了解脱。

因为你选好了题材,只要选择适用于这个题材的高立意即可,显而易见,你不用再考虑别的题材中的高立意。

电影《和莎莫的500天》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立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男孩遇到了一个女孩,并爱上了这个女孩,但是女孩拒绝了这个男孩。如果你只是这样感觉的话,那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高立意。但是再看一遍,深入想一想这个爱情故事与所有涉及爱情故事的不同题材,包括浪漫喜剧片,甚至与谍战惊悚小说等其他题材的不同。实际上,《和莎莫的500天》这部电影的确表现了一个高立意的故事理念,因为它并不是像一般的小说那样一条直线讲下去的,其中还加入了一些超自然和喜剧的元素,普通的爱情电影甚至浪漫喜剧都没有这些手法。《可爱的骨头》这部小说也是如此。故事讲述了一桩情感神秘谋杀案。并且,和前面的例子一样,作者对叙事、视角和观点的选择抽象而不可预知,这为作品带来了决定性的成功和巨大的商业利益。这部作品用到的表达策略再次构成引人入胜的立意,再加上巧妙的叙事语言,让观众体验到了意料之外的愉悦感。单凭这一点,就可以断定它是高立意。

在写恐怖故事时,描写两个人相爱并不是高立意,而是次要情节。在关于爱情这个写得比较滥的题材中,立意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原汁原味、与生俱来的悬疑以及巧妙的叙事风格,还有内在的恐惧、魅力或者好奇等等变化了的想法可以使立意引人入胜。

高立意并不是专门局限于人物刻画或者是情感描写的,它实则引入了一种戏剧化的情节或策略,或精巧,或莫测,或未知,或惊骇,或极尽朴实,都可以成为各种人物表现自己的舞台。你总是有能力升华立意

悬疑推理可以成为高立意,浪漫爱情也可以成为高立意,只不过不像在其他题材中的立意那么高罢了。在立意中加入一些新颖和意料之外的元素,一些让经纪人闻所未闻的元素,一些能让故事独树一帜的元素,可以让立意的高低不再是你创作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取决于情节的丰富和主角的吸引力。

对某些题材得心应手的作家不需要高立意,他们的名字就是卖点。但是为了能在一大堆文笔优美、人物描写出彩的手稿中引人注目,在同样出众的对手中脱颖而出,你还是需要一个契合故事题材的立意,让自己的作品犹如一盏明灯照亮黑暗。

这盏灯有多亮,全由你来决定。你需要依据题材,追求更加丰富的想象和更高的立意。练习● 写下故事的最初想法。● 把这个想法升华为立意。是立意吗?如果不是的话,依据最成功的立意标准,把自己的最初想法提升到引人入胜的立意范畴。● 要求立意的原创性。看看它是否独特而新颖?或者至少是不是为人们熟悉的故事情节添加了一个新颖的视角或独特的诠释?它为即将展开的故事做好铺垫了吗?它能引人入胜吗?● 如果你觉得这正是你想要的立意,而别人没觉得它独树一帜或引人入胜,你怎样用其他核心技能来弥补立意的不足,怎样把故事提升到独树一帜并引人入胜的水平呢?● 如果你还没有确定好故事,那么用“如果……将会怎样?”问题的形式推进你的立意。● 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吗?你能用层层问题写出故事吗?● 是否有更高层次立意的“如果……将会怎样?”问题在等你回答?● 写出“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越多越好,它们可能产生于最高层次的“如果……将会怎样?”问题,也可能产生于最初的“如果……将会怎样?”问题。● 如果你已经列出了故事大纲或者已经动笔开写,为每一个主要故事节点写下“如果……将会怎样?”问题,包括引发性事件。● 你的立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从你在脑海中完全形成故事,到完成写作一周之后,你的兴奋是否一如既往?● 如果你没能想出一个简洁的“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来确定你的立意,考虑一下你的故事是否做好了落笔的准备。也许你的立意太复杂、太模糊、无法确定,或者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立意尚缺少潜在的戏剧性。第三部分 第二个核心技能:人物8 人物的本质意义

关于写作,有大量的作品探讨人物刻画,并提出建议,几乎没有什么比这更普通常见、更沉闷无趣、更平淡无奇的了。我们需要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他们应当具有深层次意义,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杜绝给人们留下呆板、老套的印象。是的,我们理解这一点。

同样,人物也会给我们设置障碍,向我们发起挑战。

有些写作专家擂响了塑造人物的鼓声,而完全排斥其他的所有要素。他们会告诉你,故事本身就是人物,故事情节只不过是让你塑造的人物有事可做。故事主题无非是让读者观察你所塑造的人物,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各种决定所带来的后果的,从而来反映现实本身,并对事实做出评论。

也许是这样。然而,将人物与故事等同起来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或者说是不准确、不完整的。人物是故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这一点确定无疑——事实上,它是一部成功作品所必备的六大核心技能之一——但是当你试图往自己的脑袋里塞满写故事所必备的全部技能时,仅有人物是不够的。人物刻画的七大关键变量

想一想以下这些潜在的刻画人物领域,不区分先后顺序:● 形象和个性——人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和感知人物,其

中包括人物的怪癖、特征、习惯以及外貌。● 故事背景——在故事开始前,通过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来塑

造人物。● 人物弧线——人物如何汲取经验教训,如何随着故事的进程不

断成长,如何变化并解决那些令其困惑不已的难题。● 心魔和冲突——这个问题的本质可以阻止人物采取行动,并界

定他的观点、信念、决策和行动。例如,害怕结识新朋友,这种

恐惧就是一个心魔,肯定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经历。● 世界观——一个被认可和接受的信仰体系和道德指南;故事背

景和心魔证明了的结果。● 目标和动机——是什么驱使人物作出决定并开展行动,是什么

使人物相信这些决定和行动所带来的好处要比任何代价和让步更

重要。● 决定、行动、行为——最终的决定和行动是前面全部叙述的总

和。

你塑造的人物的所有一切都取决于这个最终的变量,人物的决定、行动和行为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取决于你在做出决策或开始行动之前、期间或之后如何处理前六个变量。

对于任何一位作家来说,以上七点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工具。每一个变量都曾在为数众多的研讨会和书中得到宣扬,但是,能够把六个变量进行整合并作出细分,甚至对它们全都给出定义的研讨会和文献并不多见,能够成为典范并给出方法的更是少之又少。

人不是那么单纯。我们思考的东西、说出来的话以及做的一切都是全部因素所产生的结果。如果你想让一些血肉丰满、生动深刻、引人注目的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那么你需要把这些因素都融为一体。故事的本质

尝试用一个词来定义故事的本质。想要恰到好处地概括故事本质,需要很多词来描述,但是如果只能选择一个的话,请试着想出最有力度、最精确的词语。

你会选择人物这个词吗?许多人会选择它,而很少选择情节这个词。人们恰好提到了情节和人物。有些人声称人物即情节,情节即人物,如果你仔细想一下这个问题,就会成为研究心理呓语的一个例子。但是,这两个词都不能很好地定义故事的本质,更无法让你全面阐述故事。它们也无法定义一种能将故事和非故事区分开来的东西。

有一个词可以较为准确地表达

那个词就是冲突。它是指阻碍主人公实现既定目标的敌对势力。倘若没有这种敌对势力,故事情节的展开便像是记流水账一样,缺乏戏剧张力,读者也没有理由投入情感去阅读。倘若没有冲突,人物就无法鼓起勇气来战胜自己的心魔。倘若没有冲突,生活就会平淡无奇,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不会这样。因此,冲突是人物和主题层面上所必须具备的,当然,情节也少不了冲突,它在好几个层面上界定了故事情节。

了解冲突是如何交代故事情节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你可以专注于人物形象和情节,而不需要死死盯住那些为了编故事而加进去的内容。

人物是故事所需的四大基本要素(属于六大核心技能)之一,任何要素的缺失都会导致故事情节不完整,缺乏艺术性。倘若没有立意、主题、结构——即使塑造的人物再完美——也不成其为故事。

人物很重要。的确如此。只有将对人物深刻、根本的理解与对其他五大核心技能(立意、主题、结构、场景设置以及写作风格)同样深层次的领会融合在一起,你才有资格发表作品。

这里的关键词是融合,即整合。人物就是催化剂,使故事中的其他成分都变得鲜活起来。人物反映了主题思想,人物的行动是以线性结构表现出来的。情节塑造了人物,敌对势力可能使情节丰富起来。传统的人物观点里缺乏什么

在2009年3月发行的《作家》杂志中,第一篇文章的标题为《让你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你可能会说,确实是这样,听起来不错,谁不想这样呢?你也许会像我一样说,“既然有这样的文章,那就好好读读吧。”

六大核心技能模式有助于你看清大部分各种各样教你怎样刻画人物的文章,帮助你分辨其中的真伪,虽然大部分确实是没有什么亮点。当然你还是需要给那些枯燥乏味、不合常规、缺少吸引力和英雄气概的人物带来生命,让他们变得有血有肉。

即使是一个老套的故事,里面的正面主人公也是有血有肉的。你需要更多充满活力的人物,需要深入挖掘和充实内容,需要关联性——与读者建立基本联系,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和乐趣。在错综复杂的舞台剧里,你既要塑造正直善良的英雄、邪恶的反面人物,也要塑造性格复杂多变的角色。

更不必说,你还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有趣的事情去做,比如:在宏伟的故事背景下让他们大显身手,向自己的心魔发起挑战;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所以会打动读者。

像许多同类风格的文章一样,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不断地诠释着这样的道理:赋予人物以他们自己的生活(谁知这么说是什么意思)……揭示人物的感受(比如他们反对什么)……给他们制定有意义的目标(没有这一点,故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多亏文中有这一亮点存在)……赋予他们以个人特点和习惯(如果你全部照做,这将是一个大陷阱)……让他们身上体现矛盾,从而塑造复杂的人物形象(如果按照人文学科的要求,很容易导致模式化形象)……想出一些很酷的名字(拜托……文中确实如此说),让他们与其他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个字:废话)。

哇哦。

你应该做得更好。你应该对人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你也应当拥有一系列的方法、标准和清单,帮助自己创造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人物来。人物所处的背景

你是否注意到这一点:演员们在谈论工作时,很少提到人物所经历的故事情节,他们唯一关心的是萦绕在他们所扮演的人物精神上的冲突。故事即将上演,即使面对记者,他们也更倾向于关注塑造人物所带来的挑战——他们如何深入虚构人物的内心,与人物本身建立联系,逐渐了解他们,为人物增加深度和内涵,使人物个性鲜明,且有细微差别。他们谈论了解自己所扮演的人物以及全身心投入进去的必要性,谈论研究人物以及生活在他们的世界中的感受,之后,他们穿上戏服进行演出,向观众展示虚拟的身份。

从小成本连环漫画的主人公到高预算的好莱坞电影中的主角,讨论这些虚构人物,都有点滑稽的感觉。当你看到希斯·莱杰在电影《黑暗骑士》中塑造的小丑人物时,你会认为这是劳伦斯·奥利弗爵士将哈姆雷特这一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

演员们大都只谈人物,因为这些人物就是他们展示演技的载体,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他们把讲述故事的任务留给了作者和导演,如果你听到那些家伙谈论这些,那肯定也和最后电影上的配音大不相同。你会听到他们在人物和主题的背景中谈论故事的展开,尽管可能用的不是那个词。换句话说,就是情节和冲突。

为什么呢?因为……人物不是故事

不止一位写作大师和知名作家把讲故事的精髓描述成以人物为主,跟我们在《今晚娱乐》节目上看到的那些被采访的演员说得差不多。但是,这就像是说棒球的本质是投球、音乐的本质是唱歌、医学的本质是诊断、烹饪的本质是盐和胡椒一样。这个说法没有错,只是不够准确而已,因为还有更多的方面需要考虑。

能否成功地讲述故事,取决于四个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要素的搭配,再辅以两个密切相关的主要技能,其实,说到底还是“六大核心技能”。人物是四大要素之一,但无论如何不是全部。

人物不是生存在真空中的。他必须不断发展,在其他核心技能的背景下展现出来,并与其他技能密切联系在一起。要实现这一点,作家就要去探索,脑子里就要装着全部的写作素材。从这个角度看,人物是一种非常有力的讲故事的手段。人物的使命

人物经常被定格为一种标准或目标,而不是被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将各个部分重新组合,为作家提供可借鉴的资源。从高中开始,老师就告诉我们,在写故事的时候,我们创作的人物要有吸引力,人物塑造要丰满、可爱。然后,以教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为名,给我们看一些电影片段和书,这里面的人物都符合这些标准。

由此,对实际操作的要求就过分简化了——只需要那样做即可:把他们塑造成神秘沉郁、惹是生非、狡猾奸诈,甚至彻头彻尾玩弄权术的人;把他们放在一定的故事背景下,他们身上存在弱点、性格上存在缺陷,同时又安排他们日程满满;赋予他们鲜明的性格和些许怪癖,以增添故事趣味。所有这些都是好建议,而且都一语中的,效果良好。但是,这就像一位棒球教练给他的那些投手放一段诺兰·瑞恩在事业巅峰时期的视频,并告诉他的投手们要模仿诺兰·瑞恩打球一样。

其实,关于人物发展的真正问题不是是什么,而是怎么样。我们该如何赋予人物深沉而复杂的特性呢?

如果这位棒球教练看完瑞恩打的另一场无安打比赛后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他的答案估计是“练习,练习,再练习”……好吧,这个回答可不够好。同样,这对于作家来说也不是好的建议。

这种说法没有错,只是不符合真实情况。遗憾的是,当涉及人物发展时,这几乎就是我们能听到的建议。我们得到了想要达到的品质列表,也被展示了具体的实例,并被告知去做练习。

一个更好的方法是给人物的各个方面下定义并做分类,从而使创作的每一方面都能得到检验,并从各个方面分别接近人物。深入挖潜

要达到的一个目标是避免人物墨守成规和典型化,避免性格浅薄或缺乏吸引力,要新颖。一个人物的全部选择和行为由他的过去经历所决定,并且受动机和目的驱使。如果我们接受了这样的人物塑造标准,就会明白,无论是特征、记忆还是梦想,没有哪一个可以决定人物高大的立体形象。相反,丰富的人物塑造是许多变量的总和。

想一下组成一个丰满人物的各种不同变量。人物塑造就像机器上的刻度盘一样,每个变量都有从1到10的刻度。控制面板上有七个旋钮,这相当于先前介绍的人物刻画的七个变量,对于你想要塑造的任何人物,有不少于一千万个完全独特的设置。

这只是一个比方。事实上,每个刻度盘上都有无数个可用设置,包括从死亡、昏迷到神圣的完美,以及随之而来的千古流芳。

如果把人物的构成部分看成是变量,我们应该把刻度盘上的那些设置运用到构成故事的人物和正在写作的故事背景中去,以此来测量那些人物和背景的力度和新鲜度。

好消息是没有那么多的领域可供选择。正如先前提到的,人物有七大变量,你可以把它们分成任意数量的子群,然后以任何方式将它们组合起来。事实上,你赋予人物的任何性格都可以归为七大类别中的一类,不过这些类别也有部分重叠。将不同的层级和选择与每一个不同的人物构成部分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包含上千万选项的列表。

由于选项众多,所以没有两个人物是完全一样的。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人——很容易归类,每一个类别中的人都有各种无法预料的起伏转折——仿佛一片片雪花那样独一无二。

作为一个作家,你的任务是让天空飘落独一无二的雪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