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阮士怡手稿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31 23:08:13

点击下载

作者:张军平, 主编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医大师阮士怡手稿集

国医大师阮士怡手稿集试读:

作者简介

张军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天津市授衔“中医心血管内科专家”,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带头人之一。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师从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王永炎院士和张伯礼院士,是全国优秀教师,重视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是3篇“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的指导老师。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较深入地研究了缺血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培养了一支团结精干的研究队伍,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提高了临床疗效。发表论文200余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2篇。

《国医大师阮士怡手稿集》编委会

主 审 阮士怡

主 编 张军平

副主编 谢盈彧

编 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

    方子寒 刘 琪 李 明 李渊芳

    施 琦 耿晓娟 程 坤

大师风采

阮士怡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第二届国医大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天津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阮士怡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工作七十余年,至今仍然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他是我国现代中医医院的奠基者,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他推动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分化与发展,创建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心血管病学科、老年病学科。阮士怡教授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

阮士怡教授学贯中西,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也借助现代科学手段穷究病因,审因论治,中西结合,临床疗效显著。他提出“心—脾—肾三脏一体”的整体观,防治心血管及老年内科疾病,采用益气养阴法治疗冠心病,创造性地提出“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保护血管、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策略。他带领研究团队,取得一项又一项丰硕成果:①“益气养阴”法方药可有效缓解冠心病心绞痛,清除自由基,拮抗炎症反应,对缺氧损伤的心肌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研发了新药——通脉养心丸,上市30余年,疗效肯定。相关研究成果于1981年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②从血脂水平、病理形态、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方面进行观察,探讨了“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方药保护血管、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机理;研制了补肾抗衰片、降脂软脉灵Ⅰ~Ⅳ号、粘滞饮等治疗老年病、心血管疾病的系列方药。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荣获1991年和2004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③“软坚涤痰强心”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开辟了心衰治疗的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荣获1991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推动了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发展。《全国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指南》采纳了以上研究成果。此外,新生脉散片也获得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撑——中药新生脉散片治疗心力衰竭(气虚血瘀水停证)临床前研究(编号2010ZX09102-202;资助经费230.00万元)。

阮士怡教授始终恪守严谨的从医治学精神,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传承工作,奉行“将毕生之所学授予好学求知之才”的理念及“学术放任、鼓励实践”的教学方式,授业解惑。他因材施教,传承有道,倡导学术自由并鼓励技术创新。

阮士怡教授虽已进入期颐之年,但仍笔耕不辍,先后在《中老年时报》《开卷有益·求医问药》《家庭中医药》等刊物上发表科普文章,传授了疾病预防的具体方法,使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深入人心。

七十余年来,阮士怡教授编撰、出版学术专著 5 部,发表学术论文34篇,科普文章65篇;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次、三等奖 5 次,市卫生局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3次;研制中药制剂 8 种、上市品种 1 种,惠及了广大患者,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回首百年,岁月如歌。阮士怡教授半世心系岐黄,一生济世为民,终成一代国医大师,深受广大患者及同道后学的尊敬与爱戴。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宅心仁厚,宁静致远。虽已百岁高龄,依旧思路清晰,睿智过人,临证不辍,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无时无刻不竭尽所能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创新发挥着自己的余热。刘延东副总理亲切会见阮士怡教授王国强局长为阮士怡教授颁发证书阮士怡教授在人民大会堂获国医大师表彰(右三)第二届国医大师天津专家合影(右一)北大医学院民国三十二年度毕业班住宿同学合影(后排左四)天津市第三届西学中研究班(右三)阮士怡教授在实验室阮士怡教授研读《老年病学》阮士怡教授在医院期刊阅览室翻阅医学期刊阮士怡教授晚年在家撰写中医药学术文章阮士怡教授九十五岁寿辰暨学术思想研讨会《中老年时报》特聘国医大师为颐寿健康顾问(右二)

弁言

新千年之后,文稿、书稿便多是电脑的方块字,再以后又多是清一色的“电子版”,已难见手稿。偶尔见之,深觉新鲜。信息化时代创造了文化传播的新业态,催生了文化传播的新样式,但同时也“取代”了传统文化的固有样式!诚然,打印稿规范、整洁,看起来很“悦目”,但总觉得不如读手稿那样“赏心”。打印稿虽然文意一览无遗,可读起来总有一种“纸上得来”的感觉。读手稿则不然,能隐隐脉察作者的手温,特别是经作者初创、增删、勾画涂抹过的手稿,值得赏味的地方就更多了:能看出思路方向的变异、文脉走向的改迁、遣词造句的润饰以及对作品意境的提高,甚至从字迹书写的变化,可以窥视到作者心境的平和或浮躁,体验到年代的变迁。总之,有种“躬行践履”后的快意,不仅品出了文字外的天空,而且感受到那段无比真实又生动的历史,滋补了心灵。如是这般,于消失了的时空中,怀念也成相见,岂不悦乎!

手稿如旱地良田,似荒漠绿洲,随着信息时代的风沙,已渐离我们远去。见信如晤,字如其人,品读一份真实的手稿,就像鸿雁带去的思念,如轻歌抚慰着流年。物以稀为贵,珍物更以鲜为昂。先人的手泽,是给后人的最佳纪念物。对作者而言,那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带有纪念意义的文字手稿,更为牵心。于你我心中,亦定格成流年。

如今多数医院已采用电子处方,即使能见到手写处方,也并非名老中医亲自所为,大多是学生所抄写,因此,名老中医的手稿真迹成了古董,作为研究他们行医轨迹的第一手信物,弥足珍贵。

本手稿集旨在记录与回顾,留存与传承。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淡泊名利,德高望重,现已进入期颐之年,但精神矍铄,貌有壮容。从医七十六载,经历多少年的磨练与世俗的试探,阮士怡教授终是保持着如初的纯朴与直率,时刻心系百姓苍生及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终成社会公认的国医大师。值此阮士怡教授百岁华诞之际,学生及弟子们整理阮士怡教授七十六年来岐黄生涯中有关求学、临床、科研、教学的手稿,摘取、编纂成册,以弘扬和传承阮士怡教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寻医之道,谦卑和善的行医之风,精湛严谨的科研精神,润物无声的授业态度和时刻心系百姓、普惠民众的大爱之德。

不忘初心,文以载道。张军平于国医大师阮士怡工作室2017年12月

出版说明

应编者之意,本书尽可能以原貌呈现阮教授的手稿内容。编辑过程中,保留了旧时阮教授对手稿的修改痕迹,以求还原其在求学、临床及科研工作中的种种思维过程。个别内容已在文中给予注释交代。在此,再对书中一些特殊情况做统一说明,具体如下:

1.文中基本按照阮教授手稿中的符号加以标注。比如,第179~181页的几处下划线,第184页图1-16中的箭头,第190页、221页等多处删除线等。

2.由于所选的部分手稿为节选内容,一些标题前后无法序贯,仅遵照手稿原文次序整理,有的序号标注方式亦是尊重阮教授书写习惯而为。比如,第180页图1-6中以“甲”字为序号;第181页图1-7的文章标题“15.惊悸、怔忡”即为节选内容,无前后文相呼应;第201页图2-29,第213~214页图3-1、3-2,以及第228页图3-41(包括图a、b和c)等多处标题仍保留阮教授手稿中的样式。

3.因年代久远,及对手稿中部分笔迹的辨识难免存疑,部分语句和一些涉及时间的记录,其不够详尽之处已难以考证;尚有个别数据记录抑或有不妥之处。比如,第196页表2-1中个别实验室检查数据,第218页图3-12中部分内容和数据。

文中其他相类似内容,在此不一一赘述。

以上情况,敬请读者知悉,以免阅读中出现困惑与误会。

阮士怡教授生于医学世家,幼承庭训。自考入医学院起,学习更是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的学医经历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理论积淀。1940~1946年在北京大学学习西医,1964年于天津“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中医。

二、实践升华。从事医疗活动过程中,不断学习完善自身医学知识。

阮士怡教授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看、读,更注重整理笔记。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他通过手写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习医过程,其形式有抄写、批注、总结,以及感悟。每一张纸都透露出阮士怡教授学习时认真的态度,每一行字都蕴含着他对中医事业的热爱。第一篇 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第一章 勤学苦练,博汲医源

阮士怡于1939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正当他专心攻读工学专业时,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彼时,阮士怡经常反思:“国难之时如无强健体魄,何以御外侮强敌?”于是,为求施展强国健体的抱负,他毅然放弃了工学专业,并于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在日籍教授畑邦吉指导下继续攻读研究生两年。在此期间,他不仅系统学习了西医知识,而且建立了科研思维,为日后进行中医药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民众贫病交加、健康状况较差。中医从业者较多,具有人员优势,而西医有防治传染病、地方病等技术优势。只有中、西医团结协作,才能迅速改善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卫生状况。

195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首届全国卫生大会上,“团结中西医”被确立为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一。

1954年,毛泽东主席强调:“今后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医学西医。”同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的社论,认为:“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研究中医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11月23日,中共中央在批转中央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中提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大力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鼓励那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医,采取适当的态度同中医合作,向中医学习,整理祖国的医学遗产。”

1955年,卫生部举办了第一期全国性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下称“西学中”班)。同年9月25日,原卫生部呈递《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称学员们“逐步对中医发生兴趣,觉得越学越有内容。特别经过他们亲手以中医的学术治好了不少病人,他们亲身体会到,用中医学术治病,确有较高疗效。“毛泽东主席批示:“此件很好”,并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此后,全国有计划地举办“西学中”班一直持续到1976年左右,各种脱产或不脱产的“西学中”班俨然成为这个时期中医学界的盛事。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1964年,阮士怡在天津参加了“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在此期间,他系统学习了祖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中医基础知识,及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等中医临床知识;同时系统学习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四部中医经典。

当时在北京大学医学院授课的除了中文老师外,还有日本和德国的医学授课老师。为学习之便,阮士怡当时也学习了日语和德语。如今,百岁高龄的阮教授仍保留着部分求学期间使用的教学参考资料和学习笔记。图1-1 阮士怡教授在1943年使用的解剖图谱,红色笔迹为其所做的批注图1-2 “甲状腺危象之治疗”笔记(之一)图1-3 “甲状腺危象之治疗”笔记(之二)

在学习过程中,阮教授大都采用中英文双语记录医学笔记,以便掌握得全面而深入。正是由于在学医伊始建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阮教授才能在今后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科研工作中,不断有创新灵感迸发,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之中。

在此后“西学中”的过程中,阮教授记录了每门课程的笔记并保存至今,包括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和中医四部经典等。

在学习经典时,阮教授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做了细致认真的摘抄与总结。图1-4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述内容图1-5 《伤寒论》“桂枝加芍药汤证” 原文和注释

图1-4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述内容;图1-5为《伤寒论》第279条“桂枝加芍药汤证”原文和注释,并对桂枝加芍药汤配伍及加减应用都做了详细记录。

图1-6为对《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之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的记录。图1-6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之血病 脉证治第十六”的记录图1-7 “惊悸、怔忡”部分笔记(之一)图1-8 “惊悸、怔忡”部分笔记(之二)

阮教授接受过系统的西医学教育,并拥有十几年的西医临床工作经验,这为其学习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在学习中医内科学时,他详细地记录了每一个中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对其是否能解决临床问题及如何解决临床问题进行思考。图1-7和1-8为中医内科学有关惊悸、怔忡的笔记,记录了惊悸和怔忡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内容,并记录了阮教授学习该病时所思考的问题。

阮教授深知学习中医必定要阅读大量的中医古籍,方能领悟中医的博大精深、微言大义。为此,他在“西学中”的过程中,除了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中医知识外,还阅读了大量的中医古籍。“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的同时,他也不辍思考,并对古籍内容做了大量批注。图1-9图1-10图1-11

图1-9、1-10和1-11为阮教授阅读《经验良方·卷四·脉学经络穴名行针》时,对原文内容所做的批注。第二章 手札题笺,碎玉片金

在系统学习西医理论及中医知识的基础上,阮士怡教授在临床工作中仍注重不断学习,通过阅读书籍、查阅文献,以充实自己的医学知识,掌握医学发展新动态。此阶段阮教授的学习手稿主要以知识卡片、阅读笔记的形式呈现,所涉及的内容较广。学习卡片

阮士怡教授将学习的内容整理成手掌大小的卡片,既方便记忆,也方便查阅。图1-12 阮教授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与衰老”的部分笔记(之一)图1-13 阮教授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与衰老”的部分笔记(之二)图1-14 阮教授研究“老年常见的精神病”的部分笔记(之一)图1-15 阮教授研究“老年常见的精神病”的部分笔记(之二)图1-16 阮教授总结的治疗慢性肝炎方图1-17 阮教授记录的治疗疼痛的药物

图1-12和1-13,是阮教授学习及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与衰老的关系时记录的笔记;图1-14和1-15,是阮教授研习老年性精神病时,对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等内容的系统总结;图1-16,是阮教授在回顾中药学和方剂学时总结的治疗慢性肝炎方;图1-17,是阮教授记录的治疗各类疼痛的药物。折纸笔记

阮教授将较为系统的学习内容整理成“折纸笔记”,有利于知识的整理和记忆,还方便查阅。其中,既有“中风”“肺癌”“食道癌”“肝癌”“昏迷”“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研究进展的内容,也有“金匮方解”“伤寒方解”“温病方解”等经典方剂的学习内容。图1-18和1-19,展示了阮教授保存的部分折纸笔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