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堂北大团队管理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0 22:49:06

点击下载

作者:Brent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一堂北大团队管理课

每天一堂北大团队管理课试读:

前言

Preface团队管理到底有多难

团队管理一直都是所有管理者最关心的热门话题。在北大商学院听课间隙,很多老总都会谈到管理团队的问题,大家一起探讨,分享经验,总结教训,似乎总有说不完的内容。

一个团队,小到几个人,大到几万人,管理的方法不同,主旨却都是一样的,目的就是打造一支无坚不摧的精英队伍,让所有人都能发挥出最大潜能,并产生“1+1>2”的效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管理者必须掌握各种管理方法与技巧,提升管理能力,然后运用到实战之中。可实际操作中,你会发现,带团队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如果团队好带,就不会有那么多教人们怎么带团队的内容了,各种书籍、知识、培训课、实用技巧等,都在传达出一种信号:带好队伍没那么容易。

人是这个星球上最复杂的生物,因为有思想,不会像机器人那样好管理,输入指令就能去执行。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管理者就头疼。简单的事要么做不好,要么不去做,不管你是领导还是老板,我就是不伺候。遇到这样的队伍你要怎么带?

开除!

再找人!

结果还是一样,怎么办?

折腾不起!

时间成本永远都是最贵的,所以每个企业都需要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能把员工捏合在一起,还能让他们发挥出最优效率。

这时候,优秀管理者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一帮虾兵蟹将,放在一位杰出管理者手下,照样可以组成一支精英团队;而一群精兵强将,放在一位昏庸管理者手下,也只能是各自为战,难出效率。

从业多年,从毕业生做到小老板,混迹多个行业、多家公司,走过弯路,吃过苦头,期间也带过不少团队,同时因为工作关系,也见过、分析过很多团队,我深知这里面的学问。除非你的公司财大气粗,能够挖到想要的人才,否则想找一个满意的团队领袖,非常困难,有时候还需要一些运气。

我见过很多老总,高薪挖来了优秀管理者却不会用人,他们以个人意志为主,而不是从专业角度出发。既然有专业人才,又不听人家的,这不是既浪费钱财又浪费时间吗?结果只会出现两种情况:高薪请来的人要么受不了,辞职走人;要么索性混日子骗钱。

我来光华管理学院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结识更多的精英人才,来这里学习听课反倒是其次,毕竟在我看来,我的实战经验要比教授的理论强一些,而且我也是做培训与出版这一行的,团队管理也是我的核心内容。

这里很多同学跟我的目的一样,大家花费不菲的学费,就是为了能多认识一些优秀人士,互通有无。目前为止,我已经接到了三个单子,都是这些北大商学院同学给的,涉及项目咨询、团队管理、员工培训这些内容。我也去过其他同学的公司,了解过团队的状况,就我所见到的而言,没有一家公司的团队可以说毫无瑕疵。

我见过几位老总公司的管理层,有些人能力不凡,年薪百万元,但是管理水平却配不上他们的薪水;而有些管理者只拿着几千块的月薪,却把团队管理得井井有条。当然,我指的是管理效果,不考虑他们各自的能力水平。

小张是某知名房地产中介的销售主管,手底下管理着七八个人,月薪平均在万元上下,他的团队业绩始终名列前茅,而且团队成员出奇地团结,尽管来自四面八方,操着不同的口音,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是在他的管理下,每个人都能彼此照顾,紧密合作。

要知道,在北京的房产中介以北方人居多,而这一行的从业门槛儿并不高,有些小伙的脾气不好,经常吵架。我就见过几个当面跟客户翻脸的小伙子,管理起来确实有难度。

这一行离职率很高,有些年轻人没干几天就走了,所以团队很不稳定。而小张的团队是个例外,三年了,没一个人离职,一是因为在小张的带领下,团队业绩始终名列前茅,所以薪水不低;二是因为大家关系都不错,上班很开心,所以没人离职。

这是一个小团队,相对大团队好管理,但是也能看出一个优秀管理者的重要性。所谓小团队靠领导,大团队靠制度,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成功案例,不成功的案例则比比皆是,那些年薪百万元的管理者,手底下都是一群能力不凡的业界精英,按理说团队业绩应该有保证吧,可是团队每个人都有小九九,不团结,出工不出力,所以业绩很不理想,给公司造成了极大损失。拿着高薪,却不出活儿,这样的团队就该解散!

团队管理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不是一天两天,看了几本书,听了几堂课就能学会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实战经验。经验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任何说教都只是理论,没有实际应用就没有参考价值。本书同样只是参考,我把自己的经验、别人的经验分享出来,读者朋友看完了自己琢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团队的方法。多实践,不怕犯错,经验都是磨炼出来的,相信你的管理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Part One这样做,你就能组建一支精英团队组建一支团队,你会选择什么人

组建一支精英团队几乎是所有管理者的梦想,但之所以称之为“梦想”,就是因为它不容易实现。谁都想把能力出众的精英招致麾下,但不是每家公司都是Apple、Google、Facebook,你公司的吸引力,所能支付的薪水,各种福利制度等决定了所能找到的人才,所以作为管理者,必须学会在现有的资源中组建一支适合公司的优秀团队。

老肖是我在北大光华学院认识的,能说会道,经常跟导师一样给大家分析问题,我们也是听得津津有味。他是做金融起步的,炒股票,玩期货,据说开始一年挣几十万元,后来到了几百万元,最多的时候挣过一千多万元。

听着很神奇,不知道是有消息还是真股神,反正现在没那么牛了,改玩实业了,做有机大米,他认为将来很有发展。

听他说,当初他在组建团队时煞费苦心,不知道面试了多少人,虽然说只准备找五六个人,弄个小公司先起步,但是每个位置都必须是精英。

卖大米,最重要的是销售,他就从当时市场做得比较好的几家大公司挖人,然而问题来了,他既给不了高薪,也没有渠道优势,就是说销售人员拿不到高提成,所以来面试的要么看不上,要么给不起钱,让他很着急。其他岗位大致情况也是如此,在纠结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只能作罢,根据薪资水平找到了能力相符的员工。

老肖是一个精明的人,强调的是性价比,虽然住着千万豪宅,开着上百万的宝马汽车,但是很节俭,从不乱花钱,手机用三星的而不舍得买iPhone。用他的话说:“这破玩意儿不值那么多钱。”

的确,一个手机卖五六千确实有点贵了,但它绝不是“破玩意”,贵有贵的道理。挑选人才也是一样,基本上符合“一分钱一分货”的市场规律。

琢磨过来之后,老肖降低了要求,重新考虑团队的组建。考虑是新成立的公司,又要先把品牌打响,所以推广工作一定要做好,他找来了两个网络推广,一个是经验比较丰富的主管,另一个是没有经验却懂行的新人,这样工资结构就合理了。其实他看上的是那个新人的老公,有资源有技术,但是人家年薪二十多万元,请不起,于是找来了他老婆,也会做就是没经验,只给3500元的月薪,非常划算。这样如果有问题,她解决不了的,他老公就会帮忙,而且都是免费的。

再看销售,他给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薪水,月薪4000元加提成,挖过来两位很有经验的销售人员,一个是做食品的,一个是卖二手房的;前者懂行,后者能说会道非常老道,能力绝不亚于同行业薪资在六七千元的从业者。他说:“没经验不要紧,干两天就会了。”

老肖这种一带一的方式确实精明,一个懂行的,一个不懂但能力强的,很快就能学会。

此外,他还找了一个文案,是一位写书的作家。这一点我持怀疑态度,不过他认为,只要文案写得深入人心,消费者就会买。

再配上一个老家的司机,连开车带搬货3000块一个月;一个客服兼前台,也是3000块一个月。就这样,团队组建完毕,公司就运转起来了。

在很多人眼里,这绝不是一个精英团队,而是一支东拼西凑的杂牌军。然而,它的效果却相当不错,以最低的薪水组建了一支逐步变得高效的团队,让很多老板钦佩不已,可能这也是很多学员喜欢跟老肖交流的缘故吧。

讲这个故事的用意并非强调性价比,而是对于团队成员的选择来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对此,北大教授也讲授了相关课程,引用的是通用公司的案例。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招聘人才方面有着独特的策略,简单来说就是只选对的,不选贵的。相比于工作经验来说,他们更加重视员工的个人才华,所以经常选用一些刚毕业但却极其聪明的学生。

一次,通用公司招聘市场人员,面试官最终录用了一位没有任何市场工作经验的中国员工,放弃了来自美国本土的员工。原因很简单,管理层充分考虑了开拓市场中的本土化作用。在他们看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那么,如果让你组建一支团队,你会选择什么人?北大学堂: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完美团队的九种角色

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由英国剑桥大学雷蒙德·梅瑞狄斯·贝尔宾博士(Dr.Raymond Meredith Belbin)提出,并首次出现在他的作品《管理团队:成败启示录》( Management Teams:Why They Succeedor Fail ,1981)一书中。九种角色分别为:

◆ 鞭策者SH(Shaper)——领导并激励他人完成团队工作进度

◆ 执行者CW(Company Worker,or Implementer)——高效的办事人员

◆ 完成者CF(Completer Finisher)——喜欢独立完成任务

◆ 外交家RI(Resource Investigator)——善于交往与打探市场信息

◆ 协调者CO(Coordinator)——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凝聚团队

◆ 凝聚者TW(Teamworker)——热衷合作,乐于助人

◆ 智多星PL(Planter)——团队的智囊级人物

◆ 审议员ME(Monitor evaluator)——善于监察和考核团队的表现

◆ 专业师SP(Specialist)——具有专业知识、经验及技能的专家(贝尔宾在1988年补充加入)

这是贝尔宾眼中完美团队的九种角色,要使工作团队发挥最优效果,就需要妥善安排最适当的人员担当相应的职责。详情见belbin-Learnmart贝尔宾中国唯一官方机构。

网址如下。

http://www.learnmart.cn/tdjs-483-491-587.html图解分析——贝尔宾团队角色分析表

有一份非常有名的贝尔宾团队角色自测试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贝尔宾官网进行测试。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团队角色分析表:

◆ 鞭策者SH(Shaper)——领导并激励他人完成团队工作进度

角色描述:公司领导人、老板、最终决策者。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队的走向。一支团队是否优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领导人。

典型特征:思维敏捷,性格开朗,积极开拓,喜欢挑战。

作用:率领团队,推动团队前进,最终决策。

优点:积极,有干劲,能力强。

缺点:性格急躁。

◆ 执行者CW(Company Worker,or Implementer)——高效的办事人员

角色描述:团队实际办事人员,任务落实者。

典型特征:干练,行动力强。

作用:高效执行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属于得力干将。

优点:效率高,执行力强。

缺点:粗心,忽视细节,不爱动脑子。

◆ 完成者CF(Completer Finisher)——喜欢独立完成任务

角色描述:追求完美的工作者。

典型特征:勤奋认真,有紧迫感,持之以恒。

作用:确保任务按时完成,发现方案中的错误、遗漏和被忽视的内容,刺激团队成员保持紧迫感。

优点:时间观念强,工作认真。

缺点:追求完美,拘泥于细节,因此容易焦虑。

◆ 外交家RI(Resource Investigator)——善于交往与打探市场信息

角色描述:外交家善于交流,热爱社交,并热衷于信息收集,对于信息的更新极为敏感,能够为公司提供第一手信息。

典型特征:外向,热情,好奇,善于观察,喜欢交际。

作用:为公司获取第一手信息,与市场保持同步,调查团队内外的各种信息,帮助管理者做出判断。

优点:善于交往,喜欢新鲜事物,敢于接受挑战。

缺点:持久力不足,注意力差,兴趣难以维持,所以经常跳槽。

◆ 协调者CO(Coordinator)——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凝聚团队

角色描述:善于引导团队成员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有权威,公信力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典型特征:自信,控制力强,具有感召力。

作用:处理团队人际关系,解决矛盾,让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

优点:人缘好,待人公平,亲和力强。

缺点:创造力不足,没有特别突出的个人能力。

◆ 凝聚者TW(Teamworker)——热衷合作乐于助人

角色描述:团队核心,将团队捏合在一起的关键人物。

典型特征:性格温和,善于交际,关心他人,高度的责任心。

作用:促成合作,督促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在团队中活力四射,传递给同事正能量。

优点:效率高,有责任心。

缺点:面对危机优柔寡断。

◆ 智多星PL(Planter)——团队的智囊级人物

角色描述:思路开阔,想象力丰富,能够紧跟市场需求,想出极富创意的点子。他们是老板、总经理最欣赏的人才,能常为公司出谋划策。

典型特征:有创意,想象力丰富。

作用:为公司提供最新的想法,开拓新思路,在项目初始阶段或陷入困境时,创新者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优点:富于想象力,博学多才,求知欲强。

缺点:好高骛远,执行力较差,点子有时不切实际,忽视细节,性格内向,人际关系差。

◆ 审议员ME(Monitorevaluator)——善于监察和考核团队的表现

角色描述:团队中最谨慎的人,善于观察团队出现的各种问题,盯紧进度。

典型特征:性格严谨,遇事冷静,判断准确。

作用:善于观察与分析,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团队发展方向,善于权衡利弊做出最优方案。

优点:善于观察,冷静,判断、辨别能力强。

缺点:冷漠,过于保守,人际关系差。

◆ 专业师SP(Specialist)——具有专业知识、经验及技能的专家(贝尔宾在1988年补充加入)

角色描述:某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

典型特征:知识丰富,技术水平高。

作用:在技术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权威人士。

优点:技术能力出众。

缺点:情商低,人际关系差,对于不懂行的人时常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情绪。为什么管理者都青睐狼性团队

在众多团队类型中,狼性团队永远是战斗力最强的队伍,也是领导者最喜欢的。在这样的团队中,每个队员都充满狼性,斗志昂扬,他们拥有明确的目标,无须激励,总能在任何时刻保持热情,并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战斗之中。

狼性团队几乎具备了一切优秀团队具备的品质,他们强调合作,团结一心,拥有明确的目标,且耐性十足,在达到目的、完成目标之前,能够忍受长时间的蛰伏,而一旦时机成熟,每个人都会爆发出强大的动能,在短时间内拿下目标。

在北大商学院的课程上,无论是讲师还是那些老板级学员,都会经常提到狼性团队的案例,其中有一个关于狼群捕猎的故事让我记忆尤深:

黄羊是草原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之一,当它们全速奔跑时狼群是根本无法追及的,狼王很清楚这一点,为了填饱肚子,它们知道必须采用埋伏的方式围猎羊群,而这一过程中,狼群面对如此诱人的“美食”表现出的耐心令人惊叹。

当狼群悄悄布下埋伏,将一群正在吃草的黄羊围住后,狼王并没有下令进攻,而是耐心地等待。狼群忍受着饥饿,等待着狼王的信号。美味面前,群狼竟然能够保持耐性,反映出这是一个纪律性很强的团队,狼王不发出进攻的口号,任何成员都不会轻举妄动。

它们耐心等待着,看着羊群静静地吃草,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就这样过去了两个小时,羊群吃饱了,有些黄羊的肚子吃得鼓了起来,这时狼王意识到机会来了,这群吃撑了的黄羊已经跑不快了,于是发出进攻的信号,群狼一拥而上。

被突然出现的狼群吓惊了,羊群四散奔逃,但是速度提不起来了,因为实在吃得太多了,一场屠杀上演了:一面是饿疯了的狼群,一面是吃饱了跑不动的黄羊!

看到这里,终于明白了狼群不进攻的原因,人们对于它们的耐性无不感到震惊。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没有卧薪尝胆的过程,也就没有甜蜜的结局。

如今公司中挑大梁的员工都是年轻人,很多都是“90后”,在耐性这方面表现极差。他们总是期望在短时间内见到实际效益,甚至期望一两年内就能从月薪3000元达到年薪100000元。我不是说这不可能,但是凡事都有一个过程,在我带领过的团队中,这样的现象很常见,很多年轻人刚来公司没几天,就觉得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肯定没前途,于是甩手走人。

你连公司的门都没认清,凭什么觉得肯定没戏?再说了,如果是大公司,你能入职的概率又有多少?为什么就不能跟公司,跟你的团队一起努力,说不定未来你就成为了公司元老。

年轻人考虑问题缺乏宏观视角,短视是弊病,所以在组建狼性团队时,尽可能选一些成熟的员工,这也免去了口舌之苦。有时候你苦口婆心讲了半天道理,他们要么听不懂,要么不屑一顾,犯不上跟他们浪费这工夫。

打造狼性团队,选材自然要严格,进入团队的所有成员都必须是之前公司的精英,每个人都要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这是基本前提,然而问题也会随之而来,这就是“独狼现象”。

在面试的时候,再有经验的HR也不可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合群,领导也一样,只能考察他们的能力,很难看出其个人秉性。

好不容易找到这么出色的人才,绝不能因为不合群而放弃,这就要求管理者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团队。

在北大商学院上过课的Peter对我说:“独狼现象只有两种情况,要么员工还不够成熟,要么团队包容性差。前者没有好办法,只能等其自己搞明白;后者则是管理者的问题,没有营造出一个足够适合的环境接纳、同化他们。”

Peter也是一家电气公司的中国区董事,如今已经快退休了,见多识广,当他跟我讲完这段话后,我立刻想起了北京金隅篮球队的马布里。

在北京,人们习惯称马布里为“老马”“政委”“豆豆”,可见他在团队中的影响力与亲和力。要知道,马布里曾经是NBA最出名的“独狼”,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篮球联赛最杰出的领袖之一,率领北京男篮四年三次夺得总冠军。

从“独狼”到领袖,马布里完成了一次人生的蜕变,他的成功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个人的成熟;其二,团队的环境。

团队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了马布里的重要作用,给了他一定的特权,让他将个人能力百分百地发挥出来,同时充分带动了整个团队。在北京金隅这个全新的团队中,马布里不仅能力得到了认可,同时与其他成员搞好了关系,他不再像之前在NBA时一样单打独斗,而是无私分球组织,起到了很好的串联作用。

所以说,作为管理者,当你面对一匹独狼时,首先要认识到他的重要作用,其次是让他很好地融入团队,从而帮助团队取得更好的成绩。

团队环境是很重要的,它是留住优秀人才的重要一环。马布里在来到中国后的第一站是山西,之后是佛山,然后才是北京,为什么前两站马布里没能做得这么出色,甚至还跟某些俱乐部闹出了不愉快?

环境!

作为管理者,一定不能忽视团队氛围的建设,尤其是当一群精英在一起时,如何处理其中的关系,怎么把这些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这考验着一个管理者的水平。

说完了“独狼”的处理方式,再来谈谈“狼王”。虽然狼群中每位成员的能力都很强,但是它们依然非常尊重与畏惧狼王,并且完全服从。在狼性团队中,一位优秀的管理者会让所有成员信服,并带领一群精英不断创造出更高的业绩。

率领一支狼性团队,狼王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团队领袖,各方面能力都必须非常出色,尤其是在管理方面,你要将一群个性十足的员工管理好,首先需要得到他们的认可。

马布里从“独狼”变“狼王”的案例是非常好的管理案例,北京队看到了马布里的领袖潜质,于是将他打造为众狼之首,由于他的个人能力、魅力超强,很容易就征服了其他队员,于是所有人都能在他的调度下积极配合,更好地合作,将发生矛盾的概率降到最低。

在一个团队中,“头狼”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精英群体,每个人都是能力超强的好手,听谁的,不听谁的?如果没有一个领袖站出来,很可能造成各自为战的情况,如果这样团队就会变为一盘散沙。

定谁为“头狼”,这也是管理者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一旦“头狼”不能服众,那么就该出乱子了。北大学堂:目标设计

对于管理者来说,管理一支精英团队,最重要的是了解每位成员的性格,这是一群由狼性员工组建的队伍,每个人都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不怕活儿多辛苦,怕的就是看不到希望。对于这样的队伍,管理者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要制订出相应的计划,给队员们绘制一幅可以期待的美好蓝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目标的设定。

领导一群优秀的人,如果只给他们制定出一些小目标,完全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很快就会让他们对领导层产生怀疑,从而各奔前程。所以,管理者在设定目标时,不仅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宏伟目标,还要精细化,给出每一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下面以一群刚毕业的北大毕业生为例,分四步设定目标:

A.人生终极目标

制定终极目标非常困难,随口说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不难,但是谁都能听出来它的可行性,所以,管理者必须分析每一位成员的性格特点,询问他们的志向、兴趣爱好、未来期待……你要做的不仅是成为一位好领导,更要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

B.长期目标

长期目标可以是十年计划、五年计划,假设你带领着一群清华、北大的名校毕业生,任何务虚的承诺都是毫无必要的,如果你的公司实力足够雄厚,你的团队足够优秀,制订长远的五年计划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在五年的时间内,你要明确告知这群年轻人,能够将他们带到什么高度,帮助他们成为业内精英,甚至告知他们,未来可以拿到的年薪范围。

C.中期目标

中期目标是指两到三年内可以实现的目标,以北大毕业生为例,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熟悉所在行业,完成必备技能的学习,包括英文能力、技术水平、人际关系储备等。

D.短期目标

短时间内需要完成的任务,比如快速熟悉公司业务,熟悉公司的同事,短期内融入团队,帮助其他同事做好辅助性工作,尽早实现独立工作。图解分析——目标设计图

以此图为例,倒叙讲解,该学生拥有很强的目标规划能力,他给自己设定的人生终极目标为:成为上市公司的老总,那么,为了这个伟大的志向,他开始设计每一个小目标。某北大毕业生的目标设计图

首先,他要熟悉团队环境、熟悉业务、搞好人际关系。当然还有更多小目标,就不逐一列出来了。

然后,他开始设计短期目标,包括全面熟悉公司业务,成为公司销售冠军。

之后,他将中期目标定为快速成长为团队精英,并做到公司管理层。

接下来是长期目标,他要在五年内创立自己的公司,当然,即便对于一个北大毕业生来说,五年就拥有自己的公司,也是不小的挑战。而在十年之内,他要成为行业领头羊,可见他的野心不小。

最后是终极目标,就是带领公司上市。团队最佳人数是多少

在这个全民创业的时代,很多人充满激情地开始了创业之旅,然而他们的创业之路真的会一帆风顺吗?

任何有过创业经验的人可能都会笑出声来,成功没那么简单。

现在开公司很容易,“办个照,租个地方,找几个人,这不结了吗?”来自齐齐哈尔的大张经常这样跟我说。他下海经商已经有十余年了,到现在也还是靠倒买倒卖赚点小钱,看来他说的不靠谱。

的确,注册公司很容易,你不懂,随便找个代理公司就行了,但是最贵的是租金,尤其是北上广这些大城市。我住在北京东四环,街面那些老旧小区的底商起步价都是7000元了,再加上转手几次,听说一家卖卷饼的盘下来要1.6万元。天哪,他一天到底要卖多少卷饼才能够本啊。不出三个月,关门了。

写字楼的租金就更贵了,老婆曾在三里屯一家公司上班,150平方米的办公室,一年租金144万元,人员工资60万元,据说投资人是煤老板,在国贸还有一处办公室,不办公,就为了谈事用,因为有面儿。

也许是他们钱赚得太容易了,或许是中国人做生意吃这一套,反正我认识的很多老板都比较贪大,能租写字楼绝不租民宅。然而,除了那些做得好的,其他人要么渐渐搬出了昂贵的写字楼,要么公司倒闭散伙。前面提到的那个煤老板,坚持了两年,一大堆项目没有赚钱的,结果公司申请破产,员工被拖欠了半年的薪水至今杳无音讯。

租金绝对是最烧钱的一块,而工资则是又一个费钱的地方。这就要求老板们严格控制团队人数,不要盲目贪大。

我去台湾考察时,发现遍地都是小公司,两三个人,租一家民宅,就是一间公司,生意照样做得风生水起。台湾人笑谈:“你们大陆人有钱,都是大公司,我们没法比。”谁都听得出来,这话不无揶揄人的意味。

也许是中国人爱面子的传统作祟,我认识很多老板,都喜欢盲目扩张,大办公室,动辄几十人的员工,他们说“看上去有派头”。

朱总就是一个,他是一家文化公司的老总,当年靠着一本人们耳熟能详的畅销书起家,之后开始涉足培训业务,员工最多的时候大概有八十多人,我去过他们公司,在紫竹院那边,那会儿因为有钱,买了一间写字楼,这也许是他最明智的一步棋。然后还租了一间80平方米的写字楼,租金不菲。还在杭州开了一家分公司,就安排一两个人在那边接活儿。

朱总想当大老板,每天开会看着七八十号人,他打心眼里高兴。不过好景不长,你不可能本本都是畅销书,随着图书市场以及培训市场的冷淡,他的员工人数开始骤减,最后租金也交不起了,搬出了写字楼。

到现在,他终于认识到形势严峻,关了分公司,人员裁减到十几个,终于开始按照小公司的模式运营了。

那么,在组建团队的问题上,到底多少人合适呢?我的建议是能用十个人,绝不用十一个。以北京为例,一个人就算给3000元的月薪,再加上各项保险费用,一年下来也不少钱,而且这样的薪资只能招到非常普通的“人才”。《财富》杂志刊登过一篇名为《如何建立一支卓越的团队》的文章,里面谈到4~6人就能够让团队达到最高效率。

4~6人正是一些小公司的人员配置,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它们能够维生的关键原因之一。关于团队规模的问题,早就被很多管理专家研究过,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珍妮弗·S·缪勒说:“早在社会心理学初创时期,就有人提出团队规模的问题。”

北大管理课程中曾提到法国农业工程师马克西米利安·林格尔曼的拉绳实验,林格尔曼提到,拉绳子的人越多,人均出力越少。我们的国企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人浮于事,动辄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员,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其实员工心里也不乐意,因为钱太少所以才不干活,他们不怕多干活,只要能拿到相应的工资就行。前几天跟一个做音频的哥们聊天,他让我帮忙找场地,有一个电视剧需要录制音频,几百万元的项目。

我问他,“你一个月赚多少钱?”“一两万元吧,最近没上班,倒腾项目。”“这单活儿下来你赚多少?”“至少几十万元啊。”

我没直说,只是委婉地告诉他,这单子你可能做不了。

在我看来,当收入明显与能力不匹配时,再深聊就是浪费时间。于是转向别的话题,闲聊中得知他之前工作的那家国企,员工的收入降了三分之一,原因是单位又招了很多新员工,每个人的任务少了,收入自然降低了。

员工的积极性大减,所以都在外面自己找私活儿干。大型团队都会面临“社会惰性”的问题,所以缪勒以及沃顿商学院的其他管理学家都认为,在组建一支高效团队时,规模并不一定是首先要考虑的事。

那么,团队最佳人数到底是多少?在我看来,小公司4~6人足够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在组建团队时一定要秉持“人尽其才”的原则,让每个人将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从老板的角度来说,你要想办法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当然也要付给员工相应的薪水。北大学堂: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的建议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享誉世界,是全球几个顶级商学院之一,成立于1881年,是美国第一所大学商学院。从这里走出过无数商界精英,它们还致力于为商界提供深入研究。

沃顿商学院的教授曾针对团队规模等问题给出过几点建议,现整理总结如下:

第一,弄清楚团队即将承担什么任务。作为领导者,你将组建一支怎样的团队,是销售团队,还是财务团队抑或是人力资源团队。定位清晰之后,你就知道该找什么样的员工了。

第二,团队将如何构成?人们在工作中需要运用哪些技能?包括个人风格、工作方式、知识基础、技能储备等,要确保这一切与任务相适合。

第三,团队规模问题。克莱因教授认为,当团队达到8或9人以上时,就会显露出社会惰性,有人开始偷懒,混日子,而且容易导致派系丛生,效率开始下降。

缪勒教授说:“在规模大于五个人后,人们在团队中的拉力发生收益递减。但是除非缺乏动力或承担强制性任务,否则人们不会愿意显露社会惰性。或者如果这个任务乏善可陈,他们更有可能显示惰性。如果你问经理们这个问题,他们会说:‘我正在为偷懒和搭便车的现象烦恼。”

偷懒(社会惰性)指的是在群体背景下个人努力的减少,而搭便车则是理性的利己主义行为。如果一个人得不到什么激励,他会说:“我要搭便车’,即不会积极参与。以上两个概念很难区分,但是它们殊途同归。”图解分析——团队规模表

这张表格来自Cocoa China2014年发起的一次调查问卷,针对的是iOS开发公司以及开发者的收入及生存状况。该报告以Cocoa China网站用户为基础,总样本数量为4786,调研时间为2014年12月16日~2015年1月31日。

这是一张公司团队规模的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成员在4~10人的公司居多,占了41%,符合沃顿商学院提出的最佳团队人数;另外3人以下的微小公司也占了20%,规模在50~100人的只占了4%,100人以上的大公司也只有4%。

这只是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的调查问卷,但却可以看出保持最优团队人数的重要性,尤其是技术开发公司,一个人一个坑,他们的薪水普遍较高,当然也要完成相应的任务量。

朋友阿虎是一名资深程序员,曾去一家科技公司面试,对方开出了税后2.5万元的薪资,这比他之前的待遇几乎翻了一倍,结果阿虎刚到公司来了一天就辞职了,因为在开会的时候,老板给他安排了几乎是三个人的工作量,可见,高薪不是白拿的。

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这些科技公司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很务实,一是行业薪水的确很高,二是公司以技术人员为主,所以他们的团队规模都是相对最优结构,不会浪费资源。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才也难寻“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有的是”,这句讽刺意味十足的话,在今天高端人才稀缺的时代,很可能让那些HR们乐不出来了。

招人容易,找人才很难!

信息时代,找人很容易,在大型招聘网站发一条广告,就会有一堆人过来面试,然而一轮又一轮面试下来,却发现没有自己中意的人选。

面试是很讲究技巧的,对于管理者来说,考验的是选人的眼光。在人事部第一轮程式化选才之后,就要看管理者的水平了。

一般来说,简单的一两次面谈很难看准,有些候选人善于临场发挥,能说会道,但入职之后却发现并没有他们自己说的那么好;有些人则属于实干型,可能不会说,表现力又差,但工作能力确实了得,很多眼光差的管理者都会错失这些真正的人才。

第一种情况很常见,没什么好讲的,针对第二种情况,谈谈个人看法。阿虎是我的朋友,一名资深程序员,技术水平过硬,属于中等偏上的层次。爱钻研,人也老实,唯一的缺点是情商不高,当然程序员的通病可能是不善言辞,表现力差。

有一阵,阿虎跳槽很频繁,曾在一年之内换了三份工作,薪水一次比一次高。最近,他又开始跳槽了,并跟我讲了面试时的经历。

他先后去了四五家公司面试,前几家都是先由人力资源部职员进行第一轮面试。第一家还好,到了第二家公司,他就不耐烦了。对于这种专业性人才,人事专员能做的其实不多,大部分都不懂,只能简单询问一些基本情况,然后安排第二次复试。大家工作都很忙,没人喜欢白跑一趟,阿虎由于不善表达,同时心情烦躁,当场发飙,把人事部的小姑娘问哭了。

原因就是小姑娘问了一些自己不懂又很专业的问题,阿虎没这个耐心,挖苦讽刺了一番,结果当场就把小女孩说哭了。技术部主管还没来,他就一气之下走人了。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很多HR的初试很没必要,简单问几句走走形式,耽误彼此时间。对于刚毕业的学生可能有点用,但是对于层次高一点的职位来说,就是在耽误时间。有些公司面试不够灵活,给不出高薪,形式却很复杂,初试一天,复试一天,见总监一天,见老板又一天。试想,一个真正重要的人才,哪会有这么多时间?你又不是百度、谷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很可能因为烦琐的程序错过了理想的人选。

阿虎就是一个例子,他因为不耐烦而导致几次面试不欢而散。后来,他又来到一家公司,这回电话里说的很清楚,直接见老板,结果还是没谈成。问题出在了双方身上,那家科技公司的老板并非专业出身,而技术部总监当天又不在公司,他把阿虎约过去半懂不懂聊了半天,当老板还在为具体技术问题纠结时,阿虎又受不了了,甩手走人。

当然,像阿虎这样有个性的面试者也不多,不过如果面试者能够更谨慎地对待,说不定就能谈成。毕竟,阿虎的能力绝对能够胜任,而且他要的薪水不算很高,工作能力却可以达到技术主管的水平。

总之,面试这一环非常重要,考验的是招聘者的眼光,但凡有真才实学的人,哪个没点个性?像对待毕业生一样层层考核,不管是不是公司规定,他们也不会喜欢的,这就可能错失很多合适的人选。

作为管理者,如果拿到一份亮眼的简历,一定要重视起来,走形式的思路可以放一放,关键看谈的过程。比如招聘技术人员,如果对方的能力、经验正好适合你的团队,那就抓紧签了他,没准一出门这些人就能接到薪水更高的邀约。

再来聊聊招聘眼光这件事,这绝对是经验的积累,唯有阅人无数之后,才可能选得比较准确。在这方面,我也有一定的经验,但由于不是本职工作,看准的少,看偏的多。谈谈为数不多的几次成功选人经历吧。

曾经受王总之托帮忙选一个销售人员,说实话王总公司很不正规,没几个人,一次酒后闲聊,让我去他们公司看看,顺道帮忙“掺和”一下面试。不知道在此之前,他们因为这样的态度让多少人白跑了一趟。

王总公司不大,做食品的,好像是东北黑木耳这类产品,租了一间民居做办公室,员工薪水也不高,还好活儿不多,大家也就在这凑合着干。因为之前的销售跳槽了,所以这回他想找个能干点的。

为了节省成本,他们在58同城这样的地方打的免费招聘广告,可想而知过来的也不会是太厉害的角色。

面试之前,我先在他们公司转了一圈,发现整个氛围死气沉沉的,而且工作人员以男性居多,只有一个大姐兼职做会计,一个月来不了几次。

心中大概有数了,他们需要一个有活力的新人把办公室氛围调动起来,最好还是个女孩,这样能够带动大家干活的动力。

在看过两个毕业生以及一个隔行的面试者之后,终于来了一位靠谱的人选,是个女孩,年纪不大,也就一两年同行业销售经验。王总看完简历之后并不满意,但我想多问几句。“你做食品这行几年了?”“快两年了。”“渠道都熟悉吗?”“熟悉啊,刚做了半年我就弄明白了,跟超市那些大哥大姐混的可好呢。”

……

就这样聊了起来,小姑娘特能说,滔滔不绝讲了半天,我也似懂非懂,听着的时候多。聊着聊着,王总也来了兴趣,开始加入进来,那深森家的木耳怎么样?维多宝家的呢?

小姑娘知道的还挺多,看来真是“门清”,老总也从聊天中了解了不少竞争对手的近况。我觉得基本差不多了,跟王总使了个眼色,让姑娘回去等消息。

小姑娘走后,我跟王总说:“就她吧,挺好的。”“不用再看看了?”王总问。“嗯,不用了,这个姑娘肯定好使,业务水平不差,渠道都门清,关键她性格好,你这办公室死气沉沉,需要这样一个角色把大家调动起来。”我答。

就这样,小姑娘周一就过来入职了。前一阵碰上王总,他说要请我吃饭,就是因为这个姑娘,他们公司整体氛围都好转了。小女孩干劲足,不满足那点死工资,想多拿提成,所以工作很努力,把同事的积极性也带动起来了。最关键的是,办公室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大家沟通多了,关系也融洽了。

可把王总乐坏了,请我搓了一顿顺峰。

在这个案例中,招聘者的眼光与远见起到了作用,表象的东西都能聊出来,工作经验、渠道这些都差不多,在薪水范畴内,很少会找到特别厉害的角色。而性格开朗则属于附加值,尤其是女孩,更加适合王总当时的团队。如我所料,她也顺利融入团队,并带来了正能量。北大学堂:顶级人才招聘攻略

在北大上课的时候,讲到过The Adler Group总裁Lou Adler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如何招聘到顶级人才,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情况,我总结如下。

先说明一点,The Adler Group是一家咨询培训公司。在Lou Adler看来,想要找到顶级人才,就要向求职者表述这样的理念:公司提供的不仅是一份维持生计的职位,而是一个更好的可以期待的未来。

A.提供有吸引力的工作描述

很多HR并不重视工作描述,在招聘广告方面就可以看出,几乎千篇一律,那么你找到的人才也是大众型的。LouAdler介绍说,传统的工作描述通常会罗列公司所要求的技能、资历以及工作经历等,它发挥不了营销工具的作用,他建议尽量少用这种描述方式。

招聘者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总想着自己要找什么样的人才,虽说是最终目的,但在工作描述方面,要从求职者的角度来写。比如强调他将在这个岗位上学到什么,未来可以做到什么职位,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培训机制等。当然,关键是能拿到多少薪水。

一个有吸引力的工作描述是很有效的,非常适合理想化的求职者。

B.提高招聘团队的责任感

提高人力资源部的责任感,就必须施加相应的压力。你可以告诉人事总监,你不仅要的是一位合格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转化而来的工作成果。找人,并让他们完成实际工作中的绩效目标,这样的压力就会增加人力资源部的责任感。

C.主动出击,多渠道挖人

顶级人才根本用不到四处求职找工作,他们很可能会通过人脉,比如联系以前的同事,帮忙推荐。这就需要人力资源部的员工主动出击,利用自己的人脉挖掘顶级人才,如果暂时没有合适的,也要跟这些顶级人才保持联系,以确保他们有变动工作需求时能够想到你。除了招聘广告,HR一定要多渠道挖掘人才。

D.招聘者的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招聘者的作用不再是考官的角色,当他们面对一群顶级人才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成为伙伴。招聘者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替面试者考虑,合理的面试环节,尽可能节省这些人才的时间。另外还要根据面试者的情况以及公司的情况,给出发展方案,帮助他们解决职业瓶颈等具体问题。

E.钱不够,机会补

顶级人才从来都不便宜,如果你的公司给不出他们要求的薪资,那么能做的就是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为他们提供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权限,更多的渠道等。这些高水平人才,是不会错过任何好机会的,这样你就可以付出相对较少的薪水挖到这些人了。图解分析——面试考察关键点

初次面试,有几个方面是务必需要关注的,如图所示,这几方面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

人品相貌: 虽说不能以貌取人,但是在实际面试过程中,要做到这一点几乎不可能。心理学中的光环效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相貌好的人更容易被录取。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案例中,提到了任职于田纳西中部大学的金融学教授Sean Salter的一篇论文,讲的是相貌越好的经纪人成交率和薪水越高。

经济学家们也曾以美国人和加拿大人作为调查对象,发现相貌好的人收入要比相貌平平者高出12%~14%。而在求职过程中,容貌出众者胜出的概率有时甚至超过能力与经验。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信息科学教授Markus M.Mobius总结出了三点原因:

1.外貌上的优势会让人变得更加自信,继而在工作中表现更好,工资也会更高;

2.在上司眼中,自信的员工能力更强;

3.自信的人交往能力更强,更利于升职加薪。

至于人品,可以通过提问进行判断,但在短期内不容易察觉,而相貌则可以一目了然。

工作经验: 具体工作经验完全可以从简历上看出来,面试者只需要通过对话,判断对方所说是否属实。你要了解应聘者之前在哪工作,具体职位,在这一行做了多久,有什么渠道、人际等,以便对他的工作经验做出准确判断。

工作能力: 面试者通过交谈,了解应聘者的工作能力很重要,这样方便判断他们具体能做什么,做得如何,考察他们的能力是否符合团队要求。面试者可以通过具体问题,考察应聘者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等,通过交谈了解他们的语言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谈吐修养: 应聘者的谈吐修养是很重要的,这决定了他是否可以更好地融入团队。一位出色的人才,一定具备良好的谈吐修养,跟这样的人说话会感到很舒服。反之,如果公司招入一个品位修养较差的人,很可能会破坏整个团队的氛围,所以面试者必须注意这一点。

待遇要求: 面试者要询问应聘者对待遇的要求,尤其是可以接受的最低薪资,如果高于预期,便可以决定面试时间的长短。文筹网副总老朱还在做广告公司那会,来了一位北大毕业生,张嘴就要8000元月薪,这已经超出了他的心理预期,所以接下来的面试意义就不大了,为了节省时间,他尽快结束了这次面试。

如果你的公司有严格的薪资上限,最好在招聘广告上写明薪水范围,或者在开始面试时问清楚对方的要求,以免耽误双方时间。不要忽视员工的“心理收入”

所谓心理收入,指的就是雇员的心理需求。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除了生理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心理需求。因为,生理需求比较容易发现和满足,而心理需求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这里讲的心理需求,包括自我实现需求,尊重需求。

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课程上,教授提过一个戴蒙德国际工厂的案例,当时325名雇员正面临着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因为激烈的竞争,这些工人面临失业的危险,因此劳资关系非常紧张。此外,工人们认为他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偿。

当时的人事部长发明了一种被称为“100分俱乐部”的激励计划,雇员只要在一年内保持“零事故”,便可以得到20分;全勤则可得到25分。每年的2月2日(这项计划的开展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分数被计算出来,并送到每个雇员家里。

一旦某位雇员的分数达到100分,那么他就会得到一件浅蓝色的茄克衫,上面印有公司标志和表明“100分俱乐部”成员身份的臂章;总分超过100分的雇员,还会收到额外的礼物。

管理层指出,这些礼物并不贵重,总分超过500分的雇员也只是拿到一些例如食品搅拌器、烹饪器具的奖品。这些奖品真正的价值在于公司的一种态度,对员工的一种感激。

两年之后,戴蒙德国际工厂的生产率提高了16.5%,与质量有关的差错降低了40%,工人的不满意见减少了72%,由于工业事故而损失的时间减少了43.7%,而戴蒙德工厂每年多创收了100万美元的利润。

在这个计划实施之前,也就是两年前,雇员们态度消极,对公司诸多不满。两年之后,86%的雇员都表示管理层对雇员非常重视,81%的雇员感觉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认可。

实际上,两年之中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就在于员工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这个案例也成为很多商学院的经典案例。

在组建团队以及后期的管理与维护中,满足员工的心理“收入”这一点尤为重要,对于大多数求职者来说,薪资待遇永远是首要考虑的,这是硬指标,一旦管理者满足了员工的待遇要求,接下来就要考虑员工的心理需求。

很多企业家或团队管理者往往最容易忽视这一点,结果当员工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逐渐心生怨念,要么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要么跳槽走人。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素养,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员工的心理需求。就拿挖人这件事来说,你需要组建一支优秀的团队,却给不出一个优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条件,这时就需要从员工内心诉求入手。

小敏是某广告公司的媒体部总监,在圈内有一定名气,她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懂得关爱员工,她手底下的员工跳槽率是最低的。因为长得漂亮,她的老板经常带她出来应酬,一来二去便熟悉起来。

一次聚餐时闲聊,我问她为什么你的员工离职率那么低,而且似乎你总能找到性价比很高的员工。她笑了笑说:“只要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就行了。”

她给我讲了一个挖人的故事,她从HR那发现了一个不错的媒介执行,但是那个小姑娘虽然投了简历,也来面试了,本来谈好了薪水就要入职了,结果回去之后人家又不来了。

公司的HR保持了一周的联系,那边还是犹豫不定,最终以“先等等看”为借口推掉了。媒介执行不是什么复杂的工种,招人没那么困难,按理说再找一个就行了。

人事部也是这样做的,没几天就找来一个新人,但小敏觉得之前那个小姑娘长得漂亮,性格又好,如果带过来肯定会有助于提高公司氛围。所以,即便该职位的空缺已经补上了,她还是继续跟小女孩保持联系,甚至一起吃饭逛街。

渐渐地,她们成了朋友,小敏也了解到实情。那个小姑娘之所以想要跳槽,是因为她觉得媒介执行毫无出路,现在广告公司都在走下坡路,虽然她所在的公司刚刚上市,但也难掩颓势,另外她负责的是二线卫视,业绩每况愈下。

最近他们公司开始转型,准备投资几档娱乐节目,所以她希望跳到内容营销部门,或者跟着节目组走,参与拍摄。然而,她的要求被拒绝了,只是给她涨了一千多块的工资,这让她心有不甘。

她来小敏公司面试,就是为了以闹离职给原公司施压,当时的领导同意了涨工资,并给她“画了一张大饼”,小姑娘才同意不走了。但很快只有工资落实了,而“那张饼”一直都没能实现。

小敏听明白了,这是员工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她看来,如果原单位不给她调动工作,那么离职只是时间问题。

小敏并没有马上许诺,而是继续保持联系,并不断向她介绍公司的情况。小敏所在的公司也在寻求转型,投资娱乐节目、做内容是趋势,过了一阵子之后,她对小姑娘说:“现在媒介执行已经找到人了,正好你也不想做这块,公司也准备做内容营销这块,现在还属于筹备阶段,你要有兴趣就过来,虽然你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公司可以教你,大家都在摸索,学习一阵子就好了。可是,由于你经验不足,可能给不了那么高的工资。”

小女孩听了可高兴了,一点没把工资当回事,最终好像以5000多元的月薪就把小姑娘带过来了。而且现在两年了,那个小女孩一直没有离职。

很佩服小敏这样的领导,不花钱的激励术,这是老板最喜欢的管理者。小敏的洞察力强,为人亲和,又有耐心,总能了解到员工的实际需求,只要不是薪资要求太高的,她都有办法挖过来。

员工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

能力提升 对任何一位有上进心的员工来说,能力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展示,是否可以在短期内获得提升,这都是他们比较在乎的问题。

关系融洽 上班一定要开心,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也是员工在乎的一点,没有人希望在一个每天钩心斗角的环境里做事,所以同事关系,能否融洽合作都是员工考虑的问题;

谁也不愿做只会执行命令的机器人,虽然工作中没有百分百的自由,但是有能力的员工渴望更高的自主性。

这是员工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任何优秀的领导者都懂得尽可能满足他们对能力、关系和自主性的需求。

让员工感到被尊重、受重视

● 向员工征询意见;

● 采纳员工建议;

● 解释决策的原因;

● 对员工的私事表示兴趣;

● 倾听并了解员工的真实感受;

● 加强交流,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私底下;

● 分享信息,传授知识;

● 批评要注意方式;

● 杜绝命令式口吻;

● 承担责任,并替员工担责;

● 充分授权,鼓励员工主动做事;

● 允许员工享有工作灵活性;

● 帮助员工发挥潜能。

管理者常见错误行为

● 缺乏信任;

● 命令式口吻,训斥责备;

● 向员工征询建议却从不采纳,甚至独断专行从不过问员工观点;

● 不启发下属,不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批评;

● 不懂得授权,导致员工积极性下降;

● 不善沟通,下班之后就像陌生人;

● 不给机会,员工看不到升职空间;

● 只看结果,不近人情;

● 不懂激励,从不认可员工;

● 眼中只有超级明星,忽视他人。北大学堂:员工心理需求的把控

优秀的领导者一定要关注员工的心理需求,及时洞悉各种细微的变化,从而更好更透彻地了解员工。在心理需求把控的过程中,主要应注意几个方面:

A.交流沟通

交流绝不限于工作时间,私下交流才容易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在工作中,管理者要建立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沟通和反馈渠道;私下里,要尽可能成为保持互动,最好能成为朋友,更容易了解到员工心里的真实想法。

B.换位思考

管理者最忌讳的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很难真正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试着站在员工的立场考虑问题,换位思考,才能更好地体验员工的内心感受。

C.外部了解

当无法从员工本人方面获悉情况时,不妨从外部入手,比如员工的亲朋好友,与员工打交道的顾客、供应商,以及曾经的离职员工,这些间接信息也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员工的实际情况。

D.匿名问卷

很多时候,管理者想要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是很困难的,毕竟人在职场,说话都会很谨慎,大家不敢随便跟领导敞开心扉。不妨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形式,可以涉及给公司的建议,对管理层的看法,对薪资的要求等。图解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经典图表

这是摘自网络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经典图表,从中不难看出员工心理需求的重要性,在金字塔最顶端的是自我实现需求,之后是尊重需求。【Self-actualization-关于自我实现需求】

这是马斯洛理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现阶段的职场,大部分人除了薪水之外,最看重的应该就是这一点。还有少部分人,已经达到财务自由,不再单纯为金钱工作了,他们更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

他们努力工作,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就是为了在工作中得到快乐与满足感。【Esteem-关于尊重需求】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认可。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员工希望得到认同,既获得内部尊重又得到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主要指个人自尊,外部尊重指的是在工作中能力得到认可。

第二幅图加入了年龄层次的对比:“90后”,更关注自我实现需求;“80后”,更关注自我实现与尊重需求;“70后”,更关注社交需求与安全需求;“60后”,更关注一些基本需求。

可以看出,越是年轻人,对于心理需求的重视程度越高,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一些基本需求,而是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同与尊重。都说现在的“90后”不好管理,那是因为管理者没有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通过这个表格,管理者应该认真思考一番了。我加入你的团队图什么

人活着为了什么?

希望!

没有希望的日子是混沌的,看不到方向,也少了奔头。

工作也是如此,你说要组建一支团队,让我加入,那好,你要给我目标,当你的目标符合我的价值观,满足我的个人追求时,我才会激发斗志,跟团队一起共命运。

在北大课堂上,曾经讲过一则有意思的小故事,讲的是一个自认为看破红尘的人,想要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喧嚣纷乱的世界。危急时刻,一位智者救了他。

智者对他说:“在你离去之前,我有一事相求。”“我家有一块田地没人打理,你去帮我一下,等到收获时再看看,是不是还想离开这个世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