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论丛(2015)(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12 07:57:56

点击下载

作者:北京林业大学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态文明论丛(2015)

生态文明论丛(2015)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生态文明论丛(2015)作者:北京林业大学排版:KingStar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6-21ISBN:9787802579705本书由经济日报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标本兼治。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增强生态产品的供给,以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治本之策。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是一个综合化的系统工程,需要聚合政产学研用各方面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和持续实践。

北京林业大学是我国林业和生态文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绿色摇篮,是林业和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学术高地。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立足林业,为国家林业和生态建设培养了10多名万高素质人才,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近年来,学校坚持“知山知水、树木树人”校训,着眼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强化办学特色,狠抓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办学成效被社会广泛认可。学校聚合跨学科资源,对外协同行业主管部门、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促进会等组织,建设了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生态与健康研究院、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促进会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特色智库平台,完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生态文明研究成果。

学校自2011年以来,应邀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连续5次主办以生态保护建设为主题的分论坛,组织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森林碳汇与低碳城市、绿色增长与中国西部林业生态建设、自然保护与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机制创新与能力建设等主题,深入开展研讨对话,取得丰硕成果。论坛对话嘉宾国际化、层次高。既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代表、国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两院院士等学界泰斗,也有国家林业局领导和有关司局负责同志,还有生态企业家等各界代表。据不完全统计,五次论坛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代表与会。由于我们坚持开放合作的办会理念,吸引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初步形成共建共享的常态化合作论坛发展机制,成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保留主题论坛之一。

2015年,我校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上举办的生态治理与美丽中国论坛,聚焦生态治理机制创新与能力建设,深入研讨国际生态治理体系变革、国家生态保护建设制度创新、生态修复技术实践和生态治理社会责任等核心议题,取得丰硕的成果。学校持续深化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秘书处等方面的合作。10月学校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机构联合主办自然保护体系建设国际研讨会,参与首届世界生态系统治理论坛。12月,学校联合30余家与生态修复相关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我作为论坛主席,为论坛发展取得的成效感到欣慰,发自内心地感谢各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历年应邀嘉宾的热心参与!

在论坛合作伙伴的积极响应下,我们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论坛协同发展机制建设,组织编纂《生态文明论丛》系列书籍,推动论坛成果总结梳理的常态化发展。继出版《生态文明论丛(2011-2014)》后,论坛秘书处又组织编纂完成《生态文明论丛(2015)》。本书从专家纵论、论坛实录、政策建议、社会反响、论文汇编等多个维度,全面展示了2015年生态治理与美丽中国论坛的主要成果,以期对关注生态治理的读者有所参考和借鉴。

本书的编辑出版离不开有关领导、社会各界和论坛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2015年,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怀西同志为《生态文明论丛》题写书名,并亲自出席2015生态治理与美丽中国论坛,发表基调演讲,使我们倍感鼓舞。各级领导和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将化作我们广泛凝聚资源、提升论坛水平、为生态保护建设鼓与呼的强大动力。我们将不断探索举办论坛的创新之路,真正使论坛办成传播中国生态保护建设好声音的高端智库交流平台。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任重而道远。林业高校肩负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重大使命。我们深感责任重大。面向未来,北京林业大学将立足林业,坚持特色发展之路,强化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办学水平,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努力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是以为序。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宋维明2016年5月第一部分纵论生态治理加强生态治理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 张怀西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构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就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十八大报告强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高效利用国土空间,首次把“国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再次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关键是要做好三个格局的研究,即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三个格局也是三个红线,“生产线、生活线、生态线”。今天,我重点讲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构建和生态治理。

国土生态安全是建设生态中国的重要保障,随着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等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安全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国土生态安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原因。我国陆地面积辽阔,但适合开发的面积较少,60%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但扣除已用的,今后可用于城镇化开发的只有28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全国总陆地面积的3%。另外我国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但情况复杂,中度缺水区占55%。国土生态的构建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国民的安全和发展,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从国家的角度建立的宏观安全系统,它不仅关系到国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的有效保护,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历史的印记总是如此的清晰,1998年长江历史特大洪水,造成了2.2亿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亿元,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江流域生态遭受长期的破坏,人为原因造成森林覆盖率减少,导致水土流失,从而使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

21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在努力探索新时期国土空间管制的途径。一是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六大林业工程,解决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这也标志着中国林业建设步入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历史发展新阶段。二是逐步形成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东部率先、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四大板块”布局构成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核心内容。三是正式出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基本形成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发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方面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作用。形成了“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划定了大小兴安岭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限制开发,总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0.2%,形成了“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科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着力保障重点生态功能区安全、大力推进生态系统脆弱和退化区域生态恢复已迫在眉睫,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在此,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是重点加强生态安全战略点建设和生态脆弱区的治理。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首先应重点加强生态脆弱区的植被保护和生态重建,而生态脆弱区建设重点仍应突出生态安全战略点的建设。这些战略点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相邻点之间形成保护地群网络,不同网络之间构成重点生态功能区。以“点—轴—面”三位一体为重点,以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共同构成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提高沙区、草原植被覆盖率,有序实现休养生息。

二是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用绿色理念指导国土空间的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优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重点。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严格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的要求,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国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解决好资源与人口、环境的统筹协调问题。实施绿色国土的开发理念,在空间上要根据各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现有的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进行功能区的划分,引导和约束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布局,进一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

三是充分发挥顶层思维,科学合理地制定生态治理方案。生态治理和恢复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和健康,但不同行业,不同的群体,不同阶层,对环境的影响不一样,对环境的诉求也不相同,而且不同时期还会发生变化。在环境治理问题上,整个利益群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必须协调各个利益阶层的利益关系,达到各方利益共赢,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顶层思维,科学合理的制定生态治理方案。

同志们,我们的论坛在贵州举行,贵州是长江和珠江上游的重要屏障,我很高兴地看到,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森林覆盖率达到49%,青山绿水,多彩贵州正在显示着绿色生态的魅力。

构建美丽中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合作,让我们携手共进,祝祖国的明天更加好!(此系作者在2015年生态治理与美丽中国论坛的主旨演讲)新常态下的生态治理新任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席、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秘书长 章新胜

2015年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要完成“十二五”建设,制定“十三五”规划,必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和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决议,切实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产权制度、开发保护制度、使用制度、环保制度,搭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新常态下,生态治理面临新任务,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因此,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的第一个论坛,生态治理论坛的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很有针对性。一、把握发展新议程、新常态,谋划绿色发展的新行动

当前,中国的发展面临非常重要的转折点。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十三五”起步的承前启后之年。发展面临新议程,制定“十三五”的发展规划,需要统筹兼顾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我们必须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提高到战略高度来审视,这意味着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议程和内容就要有新的更多的变化。当然,发展更面临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的新阶段,需要留出空间,反思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就像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但是如果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呢,我们宁可保住绿水青山。但是最重要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要用自然资本来实现绿水青山的价值。自然资源就是资产,而把自然资产通过资产负债表来体现它是资本的价值。因此,除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外,现在认识到要投资自然资本。自然资本核算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要深入研讨。但是,新常态下,追求自然资源的资产价值,是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投资方向。中国政府已经在采取行动,广大人民群众也有这样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重视生态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十三五”期间,必须加大生态治理力度,集中解决空气、水、土壤、固体垃圾等事关重大民生问题的环境、生态问题,推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这些都是国家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新议程,新常态给生态文明建设以极大的机遇。我们非常高兴的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4月25日颁布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做出了战略部署。这个文件含金量极高,希望大家在论坛期间广泛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力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也是国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年。国际上,千年发展目标(MDG)即将到期,联合国将制定2015年至2030年的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将成为后2015年全球发展目标和议程的主流。中国在新的全球分工体系、价值链体系中要抓住历史性机遇占领科技、管理和生产方式的制高点,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变。在包括生态治理在内的新的全球话语体系和治理结构中,中国要占据主动,获得广泛合作和影响规则、议程和标准的机会。中国需要在新的全球发展议程启动过程中,探索并传播“五位一体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等中国理念,积极参与多边、双边和单边的全球绿色发展和气候变化谈判与合作,主动承担国际责,树立绿色发展的中国形象。二、加强自然保护,推动生态治理体系完善

科学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推动生态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问题。本次生态治理论坛,基调演讲嘉宾层次高。张怀西主席和刘东生局长的演讲中,提出要重视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划定生态红线,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非常重要。中国保护区建设的成效显著,但是在加速进行的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保护。这个保护的内涵,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层次高度来把握。因此,不论是森林、湿地,是荒漠地区还是海洋,都需要加强保护。随着生态红线的划定,自然保护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包括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场的改革,都是在为自然资源保护和增长提供保障。

IUCN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现在总部在日内瓦。IUCN是保护思想的倡导者,围绕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建设展开工作,针对提高保护自然的完整性与多样性、促进自然资源使用的公平性及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努力。1975提出生态系统管理,1980年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经过12年的传播、讨论和推动,1992年联合国召开世界首届环境发展大会。经过50多年的努力,IUCN的自然保护分类已经成为国际标准,而且有众多的政策、工具包和政府管理和治理体系。

近年来,IUCN不断加强与中国政府部门的合作,结合中国国情,努力协助中国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能力。我们与国家林业部门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保护并恢复中国的生态系统,栖息地和相关物种方面,取得了诸多合作成效。希望我们能继续加强与国家林业部门、涉林高校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注意到,本次生态治理论坛坚持以成果产出为导向,将发表生态治理政策建议书、大学生生态文明宣讲计划等多项成果。相信这些成果必将有力的充实到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中来,发动各利益攸关方群策群力、持续关注、身体力行,逐步打造解决这些问题的科技力量、经济力量、社会力量和舆论力量,使论坛的影响力落地生根。我更加希望青年一代用于承担生态治理的历史重任。加强生态治理,必须后继有人。我们要针对联合国“后2015议程”,调动广大年轻人的积极性,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此系作者在2015年生态治理与美丽中国论坛的主旨演讲)创新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体制机制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刘东生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正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森林面积减少,土地沙漠化扩展,湿地退化,水土严重流失,严重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的频发,气候不断变暖等等生态危机,给人类生存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

多年以来,中国在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十分重视生态保护建设。中国林业部门管理着三个系统和一个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林业部门认真组织实施了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已基本形成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体系,有效保护了中国90%以上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25%的原始天然林、50%以上的自然湿地和30%的典型荒漠地区。从这个数据看,我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仍然任重道远。

然而我们也清醒看到,未来10到15年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需求和压力将比目前要大得多。我们需要以占全球4%的森林、14%的草地、3%湿地的生态系统,去维持保护全球10%以上的生物多样性并满足占世界22%人口的生态相关产品和环境服务需求,形势依然严峻。为此,社会各界应当精诚合作,务实行动,共同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很多新的变革和新的挑战。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林业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重大变化,新常态下发展林业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生态需求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导需求之一。经济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越高,人民对改善生态的愿望就越来越高,同时对林业产品和森林生态要求就越旺盛。目前林区生态方面投资的需求相当巨大,我国有3681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森林旅游和服务业年产值6500多亿元,仅占林业产值12.6%,增长潜力和就业空间很大。据2013年的数据,全国的森林旅游占旅游总收入五分之一,旅游人数占四分之一。作为全国旅游业当中的新兴领域,生态旅游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可能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从产业结构看,林业产业是生态产业、生物产业、碳汇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家鼓励发展的优先领域。

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常态给林业带来的机遇,以深化林业改革为首要任务,改善基本目标,坚守保生态、保民生的底线,守住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的红线和高压线,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为确保全面完成林业改革发展的任务,切实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科学发展。

目前,中国林业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林业治理体系,提升林业治理能力,促进生态系统更好地保护、更好地增长,同时更好地服务生态、服务民生。

中国林业建设面临三大重点任务。第一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应当担当大任。当然现在最重要的是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产权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补偿制度、监管制度,包括考核评价制度等等。其中涉及林业方面的制度建设的任务极其繁重。

第二是深化林业改革,最近大家都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两个纲领性的文件,一个是国有林区改革,一个是国有林场的改革。深化林业改革面临的任务仍然非常繁重。

第三是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划定保护红线。按照目前的初步设定,在未来三年当中,分三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扩大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在此基础上,停止国有林场和其他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需要深入研究停伐后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确保停伐后木材供给有来源,林区民生得改善。

在此过程中,我们要重点抓好几个关键环节的工作:一是统筹兼顾保护天然林和木材供给的问题;二是继续加强森林资源培育,解决森林质量不高和总量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快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破解投入瓶颈制约问题;四是在生态资源监管中强强化政府治理作用;五是切实增强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加强林业开放的水平,加强对外合作。

一是坚决严格保护天然林,着力解决生态安全和木材供给的问题。加快制定全国天然林保护实施方案和天然林保护条例,依法严格保护。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划定保护红线。分三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扩大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在此基础上,停止国有林场和其他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要深入研究停伐后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确保停伐后木材供给有来源,林区民生得改善。要加强保护、科学培育和抚育经营,使我国天然林资源总量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生态功能明显增强。对一些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要实行特殊的保护体制,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建立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实行重点保护、永久保存。完善政策措施,提高天然林保护补助标准。配套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全面实现由采伐天然林到采伐人工林的历史性转变。

二是继续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着力解决质量不高和总量不足的问题。对正在实施的10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争取国家进一步提高投资标准,加大省级资金配套额度,逐步实行按工程管理,进一步提升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质量效益。同时要及时谋划启动一批新的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绿化,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林、以林养水,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和造林模式,科学恢复这些地区的林草植被。大力推进森林经营,既要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增加投入,又要引导、支持、培训营林主体和林农群众主动加强森林经营。

三是加快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着力破解投入瓶颈制约问题。充分发挥林业的市场潜力、投资潜力、就业潜力和增长潜力,为稳增长、调结构、保就业、惠民生做出更大贡献。注重新产品、新业态开发和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应用,注重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素质,注重发展新兴产业、休闲服务业和小微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争取财政投入,注重发挥金融资本的投资潜力,吸引各种资本大规模向林业产业流动。

四是在生态资源监管中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产权不清和监管不力的问题。加快建立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和监管制度,特别是国有林场、国有林区以及湿地资源产权制度和监管制度。深入开展非法侵占林地排查专项行动,重点清理排查土地整理中违规破坏森林资源、工业园区建设中违规占用林地、随意调整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以发展林下经济为名毁林等问题,确保清查、查处和整改“三到位”。加大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坚决守住8亿亩湿地红线,严禁将湿地开垦成耕地,严禁在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搞商业性开发,严禁各类开发影响和破坏湿地生态功能。加大对湿地保护和恢复的投入,扩大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继续加大沙化土地和石漠化治理,严厉打击破坏沙区植被行为,保护和发展好沙区森林植被。积极有效推进国家公园试点,进一步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在职能上进一步强化,在投入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扶持。

五是切实增强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着力提升林业对外开放水平。深度参与林业国际合作,有利于统筹全球资源和市场支持国内经济发展,有利于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有利于引导国际生态治理体系发展演变。林业国际合作要善于将加强国内工作与履行国际义务结合起来,将解决国内问题与参与国际事务结合起来,将利用全球资源与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结合起来。要深刻认识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属性,准确把握世界林业发展大势,善于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国内林业发展,全力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要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科学把握国际国内两类规则,继续完善国际合作机制。

女士们,先生们,关乎人类福祉和民族未来的自然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希望与大家携手合作,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让森林、湿地、海洋更好地造福人类,尽快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愿景!(此系作者在2015年生态治理与美丽中国论坛的主旨演讲)在生态治理全球化中发出中国好声音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宋维明

关于全球生态治理,我们必须明确现在面临的关键问题。同时,在生态治理全球化中发出中国好声音,扮演负责任的角色。

我认为,全球生态治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是生态治理的全球性,这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某些组织能完成的事情,必须是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合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不同国家在全球生态治理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与利益诉求,使得“严重的问题”并不等于“共同的问题”。

全球生态治理面临“公地悲剧”窘境,其根源在于“生态责任赤字”和“核心价值观分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基石。保护环境与生态本应是国际社会所有个体和组织的责任与义务。但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公地特征,有关的国际制度不具备严格的惩罚性,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仅具有软约束,所以只能是靠各自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在当前全球生态治理中,普遍存在“生态责任赤字”。其表现是:对当前环境恶化负有历史的不可推卸责任的发达国家不愿意承担以往的过失,力图逃避责任;国际社会各利益攸关方出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做好应该做的事。

行动滞后于理念,这是现在全球生态治理中面临的另一个问题。不同经济体利益诉求差异的扩大,使得国家间、地区间的博弈升级,全球生态治理行动远滞后于理念。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生态治理中存在分歧。发达国家有先发展的历史优势,有资金、有技术、有经验、有能力,而发展中国家受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最直接、最严重。发展与保护对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对矛盾的综合体。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十分困难。在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很大分歧。发达经济体内部同样如此,都不愿为全球生态治理负更多责任。这就造成了全球生态治理行动远滞后于理念的结果。

各国政府应该更加积极地承担起全球生态治理的主体作用。目前,在全球生态治理活动中,各种非政府组织更加活跃。非政府组织通常借助“一个工具、两个策略”来实现这种推动。一个工具,就是指非政府组织借助信息工具影响全球生态治理,通过信息传播工具、通过媒体,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两个策略就是内外策略,对内作为智库,给政府提供咨询、做辅助性工作;对外通过组织群众性活动推动,给当事者外部压力。

尽管这类活动确实做得很多,影响也越来越大。但作用和实效并不一定很突出。其原因在于,它并不是全球生态治理的主体。全球生态治理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了各国政府的肩上。各国政府不能推卸这种责任。

中国如何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全球生态治理作为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中国必须参与其中并发挥更为主要和关键的作用。中国不仅仅是参与,更重要的是将中国的理念与实践展示出来。相比国际社会的无休止争论与分歧,这更显务实和可行。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国政府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论述进一步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推进全球生态治理的开展。中国的人工林、速生丰产林正在快速发展,制约其发展的制度约束、融资约束等正在消解。

全球生态治理可分为两个维度:供给和需求。仅关注某一方面显然不是中国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早已参与全球的生态治理行动,并为全球生态治理探索了一条各利益攸关方相对更容易接受的道路,不会造成“保护”与“发展”的剧烈冲突。

中国已经积极地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实践,当前和今后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在其中发挥作用、彰显价值,通过中国的参与为全球生态治理增加正能量,实现正向积累。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一直积极主动地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中国自古以来推崇身体力行而鄙弃夸夸而谈。

实践是第一要务。中国在生态治理中从理念到实践都做出了与这个国家相称的努力。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并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采取了必要措施。这在其他许多国家都没有做到。在实践层面,从20世纪开始,林业部门就积极地推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启动了林业的六大工程等,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21世纪后又有新的重大林业政策出台。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治理,正在成为中国国家建设非常重要的内容和越来越多的共同行动。

在全球的生态治理体系建设中,各国都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先进发达国家应该承担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承担的历史责任。发展中国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现在这些问题争论很多,各国达成共识非常困难。中国有句古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正在生态治理中践行这样的理念,不做争论者,而要做实践者,希望与更多国家合作,共同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搁置分歧和争议,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付出现实努力,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推进提供可以参考和对照的蓝本。

同时,全球生态治理中沟通合作很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生态问题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生态规则正面临深刻变革。林业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属性,生态绿色外交和林业的国际合作日益受到各方关注。我们要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主动适应生态全球化的趋势,推动生态绿色外交和林业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生态治理体系的建立。

全球生态治理的推进需要各国领导人、各国专家学者等各方的沟通。北京林业大学从2011年开始,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承办了五届生态主题的分论坛,就是在努力搭建这样的平台,力图使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面临的生态治理问题。举办生态治理领域国际论坛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平台,把中国倡导的理念和已有的实践告诉全世界,发出中国生态治理好声音;同时也向世界各国学习,以便更好地为生态治理这个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多做贡献。(此系作者在2015年生态治理与美丽中国论坛的主旨演讲)关于加快贵州林业发展的思考贵州省林业厅厅长 金小麒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阵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元素。贵州位于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加快贵州林业改革发展,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构建“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对促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推动贵州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贵州林业发展现状

历届贵州省委、省政府对林业工作高度重视,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全省林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十二五”以来,贵州森林资源持续快速增长,资源保护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建成。

1.造林绿化全面推进。“十二五”以来,全省造林绿化工作以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支撑,年均完成营造林面积400万亩以上,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1741.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152.01万亩、封山育林589.79万亩。按工程分: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完成76万亩,天保工程完成112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建设项目完成640.33万亩,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完成35.86万亩。2014年争取到国家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计划任务70万亩。2011年至2013年实施省级退耕还林60万亩。大力推进通道绿化、村寨绿化和园区绿化,累计完成绿化面积49.86万亩。2014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实施了县乡村造林绿化规划、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向1042万亩宜林荒山发起总攻,让山头地块、城镇、村寨尽快绿起来美起来。

2.林业改革不断深化。

截至2014年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共完成勘界确权面积1.3亿亩,占林改面积的97%。发(换)林权证397.8万本,发证户数483.78万户,发证面积1.29亿亩,占已勘界确权面积的98.5%。认真实施《贵州省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条例》,流转面积395.6万亩。完成林权抵押贷款面积59.4万亩,贷款金额12.7亿元。政策性森林保险投保面积达8701.6万亩,其中公益林投保面积7208.7万亩,公益林政策性森林保险基本完成。建立林权交易服务机构48个、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14个。全省成立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2601个,其中19家林业专业合作社被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称号。开展了森林采伐管理试点工作,简化林木采伐申报、审批程序,实行采伐指标“阳光分配”、木材产销见面、竞价销售。清理林业规费,清理后凡是未列入收费项目的一律取消收费。同时,将育林基金征收比例从原来的20%调减为10%,林副产品、经济林等不纳入征收范围,对胸径10厘米以下的间伐材减半征收,大幅度减轻了林农负担(全省同比每年减少3000多万元)。

在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各项工作。划定全省林地保有量等9条林业生态红线,红线区域面积共9206万亩,其中林地8891万亩、湿地315万亩。在全国率先完成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物量表)编制工作,并在荔波等4个县开展试点。《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已由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执行。全省100个国有林场已有78个的经费由地方财政全额承担。划定国有林场生态林面积55.69万亩。

3.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截至2014年底,全省林业特色优势资源基地面积近2100万亩。重点推进木竹浆纸一体化、人造板和家具制造等木竹精深加工,人造板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6个现代高效农业(林业)产业园区入驻企业65家,实现总产值6.59亿元、销售总收入5.17亿元。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省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151万亩,产值达61.61亿元。加快发展森林旅游,2014年森林旅游接待游客6000余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40亿元。全省林业总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2014年达到610亿元。

4.资源保护不断加强。《贵州省森林防火条例》和《贵州省义务植树条例》出台实施,与《贵州省森林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林业法规和《贵州省林业行政执法责任制及评议考核制度》等5项制度,基本构成了我省依法治林的法规制度体系。积极开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成为全国第一个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确定合理年采伐量的省份。全省37个主要乔木树种(组)林业数表地方标准编制完成,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建立林业数表地方标准体系的省份。省、县两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完成并经政府批复实施,全省林地纳入全国林地“一张图、一套数、一个库”。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建立了林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认真组织开展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年度变更试点工作和创建同步小康森林覆盖率统计监测工作,为各级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提供准确、科学依据。全省4928.8万亩国家级公益林和3750万亩地方公益林纳入了补偿范围,实现了全覆盖。每年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达10亿多元。全省森林公安正规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每年组织开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及时查处各类林业案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林业灾害防控卓有成效,森林火灾年均受害率仅为0.076‰、林业有害生物年均成灾率最高仅为0.19‰,均低于国家控制指标。

5.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继续推进。

截至2014年底,全省森林和野生动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达到104个、总面积1346.49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2%。其中国家级保护区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建立森林公园74个,其中国家级22个。全省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2处,都匀清水江等28处湿地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石阡小龙河等4处湿地被列为首批省级湿地公园。

6.资源效益日益凸现。

截至2014年底,贵州森林面积1.29亿亩,森林覆盖率连续14年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以上,达49%。良好的森林植被已经成为新常态下贵州最响亮的生态品牌、最突出的生态优势。据2012年完成的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全省石漠化面积4535.7万亩,比2005年减少438.5万亩,减少了8.82%。据“贵州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项目长期监测成果显示,贵州森林植被平均每年吸收二氧化碳7857.54万吨,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211.95亿立方米,固土1.9亿吨,释氧5671.26万吨,滞尘1.61亿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每年达4275.28亿元以上。二、贵州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当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为贵州林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对贵州林业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深入实施主基调主战略,为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

新常态下的贵州,“两加一推”和“四化同步”仍然是主基调主战略。贵州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深入推进主基调主战略,使全省经济在较长时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贵州的发展还离不开林业这个重要的资源支撑,因此,必须加快森林资源总量扩张。

2.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为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仍然是贵州工作的总纲。当前,尽管贵州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9%,但许多县乡村的森林覆盖率还在50%以下,生态仍然十分脆弱。要坚决守住生态底线,保护好绿水青山,贵州还必须进一步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

3.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

贵州是国家批准的第二个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省份。按照国家六部委批复的《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森林覆盖率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从2014年全国森林覆盖率排名情况来看,贵州排名全国第十四位,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还很不相称,必须要大幅度提高,把排名位次前移。因此,贵州还必须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加快进度,加强管护,使森林面积快速增加。在加快推进造林绿化过程中,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木本中药材等林业特色优势资源,既可以保持水土、保护生态,又能提供绿色产品、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实现生态经济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目标,既建设了绿水青山,又创造了金山银山。

当前,在贵州林业发展中还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快速增长与林地破坏严重并存,矛盾突出。二是资源快速增长与森林质量不高并存,经营方式粗放。三是生态改善与生态退化并存,自然生态系统依然很脆弱。四是生态需求增加与资金投入不足并存,资金短缺依然是制约瓶颈。五是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与林区民生问题突出并存,改善林区民生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为抢抓新机遇,适应新要求,实现新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贵州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全面深化林业改革为总动力,创新林业体制机制,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加快依法治林进程,着力解决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强大功能,为建设“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总体目标任务是:到201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3%,到2020年,力争达到60%,构建功能较为完备的“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到2017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比2014年翻一番,到2020年达到1600亿元以上。森林质量明显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三、贵州林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1.全面深化林业改革,不断完善林业制度体系。

完善林权主体改革,稳定林地承包政策,加快和规范林权流转,积极推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强化林权档案信息化管理,不断拓展政策性森林保险、林权抵押贷款范围,进一步提高林权的资本属性。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探索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体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建立严格的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湿地补偿制度,建立健全体现生态建设要求的政府评价考核制度。

2.加快推进造林绿化,扩大森林资源规模。

继续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组织编制和实施《贵州省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造林绿化规划》,拟在全面完成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任务的基础上,以新一轮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支撑,争取将25度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地通过退耕还林调整种植结构变为有林地,新增森林面积1900多万亩,到2020年,全省森林面积力争达到1.58亿亩以上。积极推广先建后补的营造林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造林,实行见缝插绿,将全省宜林荒山荒地、符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陡坡耕地全面造林绿化,交通干线、美丽乡村小康寨、工业园区、城镇周边的绿化美化取得显著效果。加强未成林造林地管护,提高成林率。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提高尽责率。加强种苗生产,加大良种壮苗的推广使用力度,着力提高良种使用率。

3.加强森林抚育经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加强森林经营,编制省、市、县三级森林经营规划,指导各类森林经营主体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并将其作为造林、抚育、采伐、更新的主要依据。认真实施好中德财政合作等国外援助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及时总结和推广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经验措施。以实施财政森林抚育补贴项目为带动,加大中幼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分改造力度,调整林分结构,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

4.加快发展林业产业,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编制和实施贵州林业产业三年倍增计划。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通过与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结合,整合林业与其他部门资金,加快发展林业特色优势资源基地。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加大林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推动林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把林业培育为生态建设的增长点、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产业发展的增长点。

5.着力加强资源保护,守住林业生态红线。

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和林地占用征收定额管理制度。巩固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成果,推动森林资源保护执法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加强公益林管理,及时足额兑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原生性和特有性。争取启动各级湿地保护工程,使全省重要的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得到全面保护。加强森林防火,提高装备水平、预警监测、应急处置和扑救能力,将森林火灾年均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大松材线虫等林业有害生物的普查、封堵、检疫和除治力度,将林业有害生物年均成灾率控制在2‰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90%以上。四、保障措施

1.建立规划体系,明确目标任务

组织编制省、市、县三级森林资源发展规划,确定本区域森林资源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用地安排、资金筹措、组织保障等方面的措施。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对市、县下达森林覆盖率发展指标,高位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实。

2.落实造林投资,加强资金管理

做好相关专项规划,加强汇报对接,争取国家加大对贵州的林业生态建设投入。省、市、县三级财政要将各专项规划明确的造林绿化任务,足额安排和落实本级投资。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合作组织、农民群众等社会力量投资、投劳开展造林绿化。

3.落实造林用地,保证用地需求

除宜林荒山要全部造林绿化以外,争取将25度以上耕坡地和重要水源地全部退耕还林调整种植结构,争取将短期内未规划建设的未利用地、拆违拆迁地先行造林绿化。在城镇规划区、农村四旁、产业园区植树绿化,建设园林城镇、美丽乡村、绿色园区和绿色通道,美化人居环境。

4.加强营造林过程管理,提高工程项目建设成效

抓好种苗生产,保证造林需求。科学编制作业设计或实施方案,坚持生态经济相结合,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实现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双赢。加强技术指导,严把整地、造林环节和后期管理,加大林业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提高造林科技含量,确保造林合格率、保存率和成林率。(此系作者为2015年生态治理与美丽中国论坛提交的主题论文,略作编辑)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护航生态文明建设——贵州检察机关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 何冀

贵州,是一颗镶嵌在中国西部的绿宝石,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发挥司法保护职能,建设生态文明上形成了鲜明的贵州特色。近年来,贵州省各级检察机关在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诸多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第一,秉持正确的生态理念。全省检察机关始终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积极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推进生态省建设,在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共进的同时,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以贯之地把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服务生态省战略作为检察机关服务大局的重要内容,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努力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设立专门机构,在全国首先开辟生态司法“绿色通道”。经过前期探索与实践,2013年贵州省检察院、法院、公安、司法均设立了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其中,省检察院还在全省各级检察机关分别设立了专门或兼职的生态环保检察机构,综合运用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等手段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检察案件的专业化办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司法专业化保护,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保护检察网络,开辟了一条生态司法的“绿色通道”和“改革新路”,走在了全国检察机关的最前面。

依托专门机构,贵州省检察院出台了《贵州省检察机关关于发挥检察职能保障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意见》,与省林业厅、公安厅分别会签了相关文件,建立起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侦查工作与检察工作衔接机制,提升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效果,创新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执法工作模式,积极探索行政、民事、刑事“三位一体”的多元化保护格局。

第三,创新司法保护方式,提起全国首例以检察机关为原告的行政公益诉讼。为切实督促生态环保行政部门依法履职。贵州检察机关先行先试,以督促起诉和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方式开展监督。2014年10月,贵州省金沙县检察院将县环保局起诉到法院,诉请法院判决环保局履行对企业的处罚职责,此案成为全国首例以检察机关为原告的行政公益诉讼案,社会反响良好。结合全省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及督促起诉专项行动,对环境违法的单位不落实治理整改要求、欠缴排污费等情形,行政执法部门不履行职责或怠于履行职责,不督促落实治理整改或不及时征收相关费用的,加大监督力度。今年1至5月,全省检察机关共针对环境污染领域发出检察建议2128件次,督促其履行职责,其中,得到采纳1341件次,落实“补植复绿”建议381件,最大程度减少环境损害。

第四,积极查办和预防生态环保领域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目前,我国已有70多部与资源环境有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还有700余件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在这些法规的实施过程中,国家工作人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监督国家工作人员正确履职,检察机关开展了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行动。省检察院下发《关于开展重点查办和预防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职务犯罪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查处在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治理、环境污染防治、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水土保持和保护等工作中的职务犯罪行为。据统计,2014年1月至今年5月,贵州省检察机关立案查办生态环境领域职务犯罪315人。

今年,省检察院又在全省开展为期一年的“预防职务犯罪·保护生态环境”专项预防工作。以明确100名专项预防联络员介入100项生态环保工程项目、组织100场“预防职务犯罪·守住生态底线”专题宣讲、开展100场警示教育、剖析100件典型案例为主要工作方式,打出一套漂亮的保护生态环境预防组合拳。如:六盘水市检察机关,有针对性地对六枝至六盘水高速公路沿线9000余万元的绿化工程加强预防,与工程项目办会签了《预防六六高速公路沿线绿化设施建设职务犯罪暨生态 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复植补绿工程资金安全,在检察机关的有力监督下,现已完成苗木种植共200余万株、植草面积30余万平方米,实现了生态和廉洁同上高速。

第五,介入源头治理,注重生态修复,积极配合政府执法专项行动。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积极介入、全面跟进,通过联动执法,加强源头治理。如,铜仁市检察院开展“保护锦江母亲河”行政执法检察监督专项行动,有效治理了锦江河污染、占用河道经营等问题。黔东南州检察院开展“绿盾”专项执法活动,支持林业、工商等部门依法行政,清理非法木材加工640家,责令停业整顿220家,强制关闭无证、非法生产木材加工企业170家,从源头上堵住了盗伐、非法收购木材等违法犯罪。

注重生态公益补偿、补植复绿等生态修复工作,强化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对滥伐林木、过失毁林等,除依法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外,同时依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者提出检察建议,实现刑罚打击、教育和补偿等功能有机结合,促进行为人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对受损的生态进行“补植复绿”。

积极配合省政府“六个一律”环保“利剑”、森林保护“六个严禁”等执法专项行动,突出打击污染环境,破坏水资源、大气资源、土地森林矿产资源等生态敏感区域以及非法采伐、非法开采等犯罪活动,为行政执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目前,全省检察机关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所做的工作和初步取得的一些效果,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如何进一步依法履行职责、坚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仍需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贵州“绿色检察卫士”保护黔山秀水永远在路上。(此系作者为2015年生态治理与美丽中国论坛提交的主题论文,略作编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