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经典电影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2 20:37:49

点击下载

作者:李剑桥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文学名著经典电影故事

世界文学名著经典电影故事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世界文学名著经典电影故事

作者:李剑桥

排版:KingStar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01

ISBN:9787545100266

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

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而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名著是世界整个文学宝库中的经典,是耀眼的明珠,是精神的火花。

马克思曾经说过:“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文学作品里最重要的品种就是小说。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故事情节则是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以人物为中心的事件演变过程。由一组以上能显示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能够体现出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因此,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等因素,它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内容,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具有巨大作用。

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外文学名著故事总集》,主要包括中外文学名著有关神话、侦探、战争、科幻、人物、戏剧、爱情、电影、探险、智慧等类情节故事。在文字上力求通俗、生动、晓畅,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世界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巴黎圣母院

【出品】 法国巴黎影片公司和意大利帕尼塔利亚影片公司【编剧】 雅克·波雷维尔、让·欧兰什【导演】 让·德拉努阿【主演】 吉娜·罗洛碧吉达、安托尼·奎恩【首映】 1956年

【故事梗概】

1482年“愚人节”,巴黎圣母院门前广场上, “奇迹王朝”的穷人们簇拥着吉卜赛女郎埃斯梅拉达且歌且舞,气氛欢快热烈。姑娘出众的外貌与翩跹的舞姿,使躲在教堂窗户后面窥视的神父弗罗洛欲念顿生。入夜,姑娘美妙的歌声让神父魂不守舍,他叫敲钟人卡西莫多去把姑娘抢来。宫廷侍卫队长菲比斯巡行至此,救下埃斯梅拉达,两人因此相爱。这使神父更加嫉妒,趁两人幽会时刺伤了卫队长,并嫁祸于埃斯梅拉达,以致姑娘被判绞刑。

西莫多因劫持埃斯梅拉达被处以鞭笞示众,埃斯梅拉达挺身而出,送水给他解渴。埃斯梅拉达临刑时,卡西莫多出于对姑娘的感激与爱慕,把她抢回圣母院保护起来,并用他心中最美好的音乐——撞响圣母院所有大钟的沉雄之声来宣泄自己的爱意。

弗罗洛神父得知埃斯梅拉达来到圣母院后,企图强奸姑娘,被卡西莫多赶走,他因爱成仇,煽动国王不顾教堂的“避难权”,派兵前往捉拿“妖术惑众”的埃斯梅拉达。“奇迹王朝”的穷人们,为了抢救大难临头的姐妹,在乞丐王克鲁本和埃斯梅拉达的名义丈夫、穷诗人甘果瓦的率领下攻打圣母院。经过一场混战,救出了埃斯梅拉达。但她又被国王士兵乱箭射死,并拉去吊在绞刑架下。

卡西莫多四处寻找姑娘无果,发现神父龟缩在教堂一角,愤怒地将这一罪魁祸首摔下了钟楼,然后赶往埃斯梅拉达的墓穴,静静地躺在姑娘的身旁死去。

【电影欣赏】

美与丑,本是一对意义毫不相干的反义词,可在这部影片中却让人们深切体会到美与丑的和谐统一,同时,影片中塑造的人物也将美与丑表现得淋漓尽致。

埃斯梅拉达,不但有着惊人的美丽,而且拥有一颗高尚纯洁的心灵,美与善在她身上结合得那么完美,使她拥有了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魅力。因为她惊人的魅力,引来了邪恶者的欲望,因为她的纯洁天真,使她陷入了灾难的爱情悲剧。她应该是上帝的宠儿,却被处以绞刑,这让人们感觉到当权者的无比残酷。

加西莫多,一个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教堂敲钟人。他独眼、驼背、罗圈腿,而且还是个聋子,可说是奇丑无比,一无是处。但他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灵,因副主教对他的养育之恩,他甘心成为副主教的奴仆;为报答埃斯梅拉达的滴水之恩,他宁愿肝脑涂地。尽管他对埃斯梅拉达怀有极为强烈的爱慕之情,却只是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她,不去亵渎她。当目睹心中的爱人被无情地处以绞刑,他无助而又绝望,最终到墓地去与她同葬一穴。他的丑达到人类的极致,而在他身上表现出的深刻的人性美,却使他成为电影史上最独特又最感人至深的一个艺术形象。他的心灵美已完完全全地掩盖了他外表的缺陷,成了人们心目中善良的楷模。

克洛德·富洛娄,身为神父的他必须压抑自己的欲望,正是这种压抑扭曲了他的人性,情欲和嫉妒最终导致了他的理智失控,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由神父变成了魔鬼。

侍卫队长菲比斯,外表英俊却是个势利小人,薄情寡义,为了权与财不惜欺骗、亵渎一个纯真少女的爱情。他让我感到可耻。

美与丑,善与恶,相信观众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已经在心中有了定论,无须我们再去争辩……

窈窕淑女

【出品】 美国华纳兄弟公司【编剧】 乔治·伯纳德·肖【导演】 乔治·库克【主演】 雷克斯·哈里森、奥黛丽·赫本【首映】 1964年

【故事梗概】

在一个刚结束表演的富丽堂皇的音乐厅外,四处是上流社会的绅士、太太、名流、淑女,街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常。这时,一个操着怪异的英语口音而且行为粗鄙的卖花女(伊莉莎)穿梭于人群之中。她的奇怪发音引起了在人群中的语音学家亨利·希金斯的注意,于是他不由自主地拿出笔记本记下了她的发音特征。一个好心的路人告诉卖花女要小心坏人。伊莉莎以为希金斯是警察,在对自己进行周密的调查,从而引起了两人之间的一场小纠纷。希金斯也碰巧在这场纠纷中遇到了从印度前来拜访他的老朋友皮克瑞。

纠纷过后,伊莉莎徘徊在冷清的街头,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学好英语以成为花店小姐的念头不断地冲击着她的大脑。这天,她穿戴整齐地来到希金斯教授的屋子,要求付费学习标准的英语。希金斯开始对这笔交易并不感兴趣,但皮克瑞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实验,他还与希金斯打赌,看希金斯能否在六个月之内把伊莉莎改造成上流社会的淑女,使她在大使馆的社交舞会亮相而不被拆穿。希金斯饶有兴致地接受了这一挑战。

再说,在混杂的大街上,伊莉莎的父亲与两个同伴因无钱付酒费而被赶出酒馆。当他走向伊莉莎的屋子并希望从她那儿弄点儿酒钱时,他从房东的口中得知伊莉莎已搬到希金斯教授家住,他还认为是教授拐骗了她的女儿,便满心欢喜地向教授勒索了一笔酒钱。

希金斯开始对伊莉莎展开严格的语言训练。他使用各种手段没日没夜地迫使伊莉莎练习,但刚开始的时候有如对牛弹琴。在一个大家都累得人仰马翻的深夜里,伊莉莎突然开窍了,而且进步神速,她把以前怪异、难听的发音都纠正过来了。大家都兴奋不已。希金斯决定带她到赛马场进行语音考验。伊莉莎更是兴奋得一夜难以入睡。

在赛马场上,到处都是打扮入时的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此时的伊莉莎虽说在语音和举止上有很大的改进,但言谈难免有点粗俗,往往语出惊人。但年轻的绅士弗雷迪却被她的美貌和可爱率直的性格深深打动,一见倾心,竟然丝毫也认不出她就是曾经在雨中向他叫卖鲜花的肮脏的卖花姑娘。自此以后,痴情的弗雷迪每天晚上都来到伊莉莎的窗下徘徊,默默地等候着她。

离大使馆舞会越来越近了,希金斯对伊莉莎更是加紧了训练。终于,在皮克瑞的惴惴不安下,希金斯满怀信心地带着伊莉莎一起出席在希腊大使馆举行的舞会。当她一出现在舞会上时,立刻光彩照人,全场都被她的美貌和高雅大方的仪态所慑服。她待人接物圆熟老练,仪态万千,以致使希金斯的第一个学生尼波姆克——专门在宴会上揭穿别人底细、使人出丑的家伙,在与伊莉莎周旋之后,竟以为她是别国的公主。

希金斯成功了。回到家后,他与皮克瑞兴高采烈地庆祝实验的成功,完全无视伊莉莎的存在与感受。伊莉莎默默地站在黑暗的角落,她感到自尊心受到了重创,一气之下,她收拾了行李离开了希金斯的家,希望重新回到老街上寻找过去身份的认同。但是一切都已变了,过去的同伴以为她是一位淑女千金,还向她叫卖花朵。她再也回不去了。在酒馆门口,她遇到了她父亲,他已成了一位绅士。原来希金斯使他得到了一位公爵的遗产,但他不乐于被中产阶级的道德所束缚,他感到被毁了,感到自己是为旁人而活,而不是为自己。于是,他抓紧婚礼前最后的几个小时的自由,到酒馆尽情享乐。

伊莉莎在万般无奈下只好去找希金斯的母亲。另一边,在伊莉莎的不辞而别后,希金斯也感到若有所失,感到伊莉莎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惊觉自己已离不开伊莉莎可爱的脸庞。于是,他也来到母亲家。同样自尊心极强的两个人最后也解决不了事情,但双方已知道对方的心意。希金斯怅然若失地回到家后,听着伊莉莎以前的练习录音,回想起她的音容笑貌,感到阵阵心痛,这时伊莉莎默默地出现在他背后……【电影欣赏】

本片改编自英国名作家萧伯纳的舞台剧代表作《茶花女》,曾被搬上百老汇舞台并大受欢迎。在改编为电影音乐剧的时候,导演选用了女主角奥黛丽·赫本,她以含蓄、典雅的演技,高贵优雅的气质成功地演绎了卖花女伊莉莎这个角色。无论是朴直粗鲁而又缺乏教养的卖花女,还是雍容华贵,谈吐大方的淑女,她都演得丝丝入扣,游刃有余。

不得不说的是电影的制作。公司以巨额的资金,设置出华丽的布景,雍容华贵的服饰,让人感到美不胜收。特别是在赛马场和大使馆舞会这两段大场面歌舞里,出色的美术设计,使人感到绚丽夺目,同时更烘托了赫本那慑人的美丽和高贵的气质。

影片中最大的一对矛盾是伊莉莎与希金斯的矛盾:从开始在剧院前的纠纷,到训练中的摩擦,到最后因自尊导致的误解。而且中间还穿插了匈牙利语言学家对伊莉莎真实身份的刺探,伊莉莎的父亲向希金斯要钱等小冲突,使全片跌宕起伏,富有立体感。

本片一直是以幽默、欢乐的气氛来展开的,直到大使馆舞会后进入低调。在希金斯与皮克瑞大肆庆祝成功时,伊莉莎却一直默默地,远远站在黑暗的角落里,虽然没有言语和动作,但失落之情显而易见,这与整体欢乐的气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使希金斯的大男子主义,不顾及他人感情与自尊的性格更加突出。变为白天鹅后的伊莉莎个性变得更加独立,她从学习语言、风度、气质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尽管回不到过去了,但面对骄傲自负的希金斯,她表现出来的是不卑不亢的性格。她重新唱响了争取女性尊严的高歌,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冰冷无情的希金斯,取得最后大团圆结局。

任何生物都是与生俱来而独一无二的,我们存在就有我们存在的价值,尝试一下展翅高飞,你会发现自己并不是一只丑小鸭,而是美丽的白天鹅!

快乐,是可以传染的。爱美丽——一个堕入凡世的人间天使,就是用她在人间微笑的光芒,照亮和温暖身边每一个人。

悲惨世界

【出品】 法国百代影片公司【编剧】 雷内·巴赫查维尔【导演】 让·保罗·勒沙努阿【主演】 让·迦班、达妮埃尔·德洛莫【首映】 1958年

【故事梗概】

1815年10月初的一个黄昏,有个衣衫褴褛的人来到了狄涅,这位因偷了一个面包而在土伦苦役场度过19个春秋的人,就是本片的主人公让·瓦勒让。年已46岁的他,四天前刚被释放,经人指点,来到狄涅城主教米西耶家借宿。主教用招待贵客的银制餐具请他进餐,并且热情地款待了他。

第二天清晨,主教的妹妹发现让·瓦勒让不辞而别,银制餐具也不翼而飞,当她正向米西耶主教诉说此事时,两名警察把让·瓦勒让押送回来,说在他身上搜出了主教家的银餐具。主教对让·瓦勒让说:“您怎么不告诉他们这是我送给您的呢?还有那对烛台,您为什么忘记带走了呢?”他让妹妹把银制烛台拿来,交给让·瓦勒让。两名警察面面相觑。主教低声说:“让·瓦勒让,我的兄弟,我要赎的是你的灵魂。”

正在路旁休息的让·瓦勒让,看见一个扫烟囱的男孩在玩一枚银币。他一把抢过银币,叫小孩快滚。小孩立刻被这蛮不讲理的人吓跑了。但让·瓦勒让突然浑身一震,似有所悟,他呼喊着,叫小孩回来,但孩子已无踪影。重获人性良知的让·瓦勒让多年来第一次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九年后,他来到海滨蒙特漪城,改名马德兰,开设工厂,靠技术改革成了富翁,他乐善好施,开办学校、兴建医院,当上了蒙特漪市市长。

一个冬夜,妓女芳汀被一群花花公子侮辱;争执不下时,被警官沙威抓走。沙威的父亲原是土伦苦役场头目,他曾目睹让·瓦勒让在一次事故中,用肩膀顶住巨石,救出了压在下面的另一位苦役犯人。来到蒙特漪后,他又见到马德兰市长以惊人的臂力搭救了压在马车下面的福什望老人。沙威怀疑这位市长就是力大无穷的让·瓦勒让,便在暗地里进行查访。沙威欲判芳汀监禁六个月。芳汀苦苦哀求诉说自己卖身实出无奈,全是为了给寄养在德那迪叶家客栈中的五岁女儿支付生活费。由于市长从中干预,沙威才愤愤不平地放了芳汀。芳汀感激涕零,让·瓦勒让向她保证,从今以后,他负责芳汀母女二人的全部生活费用。

沙威告知有个叫商马第的流浪汉因盗窃罪被捕在押,被怀疑是苦役犯让·瓦勒让,次日将开庭审理。沙威以请罪的方式向让·瓦勒让述说了这件事,后者经过激烈思考,到法庭上供认了自己才是真正的让·瓦勒让,但法庭不敢立即逮捕这位德高望重的市长。

芳汀重病缠身,奄奄一息。临终的愿望是再见女儿高赛特一面。让·瓦勒让想去把高赛特领来,但沙威突然而至,把让·瓦勒让逮捕了,芳汀受不住这突然的打击,当场气绝身亡。

让·瓦勒让的心绪如海浪汹涌,画外音缓缓道出《悲惨世界》一书中令人难以忘怀的话:“地球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加宽阔的则是人的良心。”

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的让·瓦勒让,从监狱中逃出,回到医院,安排好芳汀的后事,猝然远去。

圣诞节之夜,德那迪叶的客栈里来了一个客人,他嗔怪客店不给他饮马,老板娘叫小高赛特快去树林中打水。战战兢兢的高赛特走进阴暗的树林,来到泉边把水桶放进去,但无力把它提上来。正在这时,让·瓦勒让的一双大手帮了小姑娘的忙。

德那迪叶看到让·瓦勒让出示了芳汀的亲笔信后,知道这位出手大方的不速之客要把高赛特领走,他贪婪地向让·瓦勒让一再勒索。正在这时,沙威带人追踪到了这家客栈,让·瓦勒让乘沙威在店内搜索时,抱着高赛特上了沙威停在店外的马车扬鞭飞驶而去。

让·瓦勒让带着高赛特住进巴黎一家修道院。让·瓦勒让以园丁为业,高赛特在院中读书,过着平静的安逸生活。

为了让高赛特接触社会,让·瓦勒让搬出修道院,住到普吕梅街。他常同高赛特到卢森堡公园散步。但有一天,他发现一个小伙子总盯着高赛特看。他们转换散步地点,小伙子常尾随而来。出于谨慎,让·瓦勒让从此不再来卢森堡公园。

这个小伙子名叫马力尤斯,他的父亲是忠于拿破仑的共和党人,并在战场上负了伤。马力尤斯的外祖父是个极端保皇党人,始终不认自己的女婿,并且不让马力尤斯与父亲见面。在外祖父的影响下,马力尤斯认为父亲是他的耻辱。直到1827年,马力尤斯18岁时,外祖父交给他一封父亲病危时的来信,希望见他最后一面。马力尤斯赶到父亲住所时,父亲已经离开人世。他临终给马力尤斯的遗嘱是:“我的儿子,拿破仑皇帝在滑铁卢战役中亲自封我为男爵。这是我用鲜血换来的封号,应该由你来继承。”信的背面还写着这样一件事:“在滑铁卢战场上,有个叫德那迪叶的军人救过我的命,如你与之相遇,应尽力报答他。”

马力尤斯对父亲本无感情可言,因为母亲早逝,父亲又将自己抛下不管,加之,外祖父终日说父亲不是好人。但从教堂神父处得知,他的父亲始终深深地爱着他,为了让他继承外祖父的财产,他才做出自我牺牲。马力尤斯至此方恍然大悟,也从此改变了信仰,因而与外祖父吵翻,愤然走出家门。

画面回到当年的滑铁卢战场。原来德那迪叶在战场上是个盗尸贼。他在一堆尸体中,发现了一位军官,为了偷他的怀表,他把这位军官翻了个身,受了伤的这位军官这时苏醒了,他就是马力尤斯的父亲,他误把盗贼当成了救命恩人。马力尤斯对此当然更不明真相。

马力尤斯搬进一间破房子里居住,靠翻译文章艰难度日。因邻居整日吵闹不休,他来到卢森堡公园读书。正是在这个时候,他遇见了让·瓦勒让和高赛特,心中暗暗地爱上了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

邻居自称姓容德莱特,他的大女儿埃波妮娜对马力尤斯颇有好感,但马力尤斯心中只有那位在卢森堡公园对他曾经含情脉脉地看过一眼的姑娘。有一天,埃波妮娜因饥饿抢了一个面包,被当场抓住,幸遇让·瓦勒让和高赛特相救。他们把她带回家中给她食物和衣服,又把她送回家。

马力尤斯从破墙洞里偶然发现,送埃波妮娜回家的两个人,正是他在卢森堡公园中见过的那位白发老者和自己朝夕思念的姑娘。他又听到慷慨的老人答应晚上再来给邻居送救济金。但这位贪心不足的邻居原是一个诈骗犯,他要纠集同伙在今晚老人再来时用武力敲诈钱财。马力尤斯想阻止好心的老者上当,但又无法通知他们,只得去报警。接待他的人正是升任巴黎警察局头目的沙威,沙威给了他一支手枪,要他在危急时刻鸣枪报信。当晚,让·瓦勒让如约前来,因寡不敌众被生擒活捉,绑在椅子上动弹不得。马力尤斯正要开枪报警,忽然听到这位自称姓容德莱特的人说出自己真名实姓,原来他就是父亲的救命恩人德那迪叶,所以没有开枪。这帮匪徒用烧红的烙铁威胁让·瓦勒让付给他们20万法郎。让·瓦勒让一边与他们周旋,一边用小锯条割断了捆绑的绳索。他用烧红的铁烙在自己的手臂上,惊得匪徒哑口无言。正在这时,沙威带警察冲进来,捉住这伙匪徒,而让·瓦勒让却趁混乱之际,悄悄溜走。

马力尤斯终于找到了高赛特的住处,两人互诉别后相思之苦,紧紧地抱在一起。让·瓦勒让认为自己必须离开法国到伦敦去,才能过上太平日子,就开始准备搬家。

这一天正是巴黎人民为共和党拉马克将军送葬的日子。因政府派出军警镇压,人民爆发起义。马力尤斯也参加了街垒战斗,当他准备为正义事业献身时,写了一封绝命书,派戛瓦罗什送给高赛特。让·瓦勒让出于对高赛特恋人安全的担心,也来到由昂饶勒哈领导的街垒。戛瓦罗什发现沙威混迹在起义者中间,报告昂饶勒哈,群众抓住了这个奸细,决定处死他。让·瓦勒让提出要亲自枪决沙威,结果却私下把他放走了。

街垒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因起义者子弹缺乏,戛瓦罗什唱着歌去收集子弹,不幸中弹身亡。起义者在弹尽之后,全部英勇就义。

马力尤斯头部中弹昏迷不醒,让·瓦勒让把他扛在肩上,钻入下水道,摸索着来到通往塞纳河的出口。但出口的门被锁住,而德那迪叶正好在那里,他手中有钥匙。让·瓦勒让刚走出下水道出口,又遇到守候在那里的沙威。让·瓦勒让请求沙威允许他把马力尤斯送到他外祖父家。沙威觉得没有理由拒绝。这时沙威的信念已经动摇,最终选择了自杀的道路,他给自己带上手铐,跳进了塞纳河。

经过生离死别,马力尤斯和外祖父恢复了昔日的关系,老人的政治观点也改变了。

让·瓦勒让常带高赛特去看马力尤斯。他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给了高赛特,这对恋人终于成为眷属。婚礼那天,让·瓦勒让借口手部受伤,未出席婚礼,第二天他向马力尤斯全盘托出自己苦役犯的身份。马力尤斯怕他给高赛特的钱来路不正,让·瓦勒让得知他的想法后,不再来看望他们。

一天,德那迪叶来见马力尤斯,他把在下水道中看到的经过告诉年轻人,换得了一笔酬金。马力尤斯这时才知道,自己的救命恩人原来是让·瓦勒让。

马力尤斯与高赛特决定把老人接来同住。但当他们赶到让·瓦勒让的住所时,这位“圣人”已到了弥留之际。他指着米西耶神父送给他的那对烛台,对高赛特说:“我不知道那位送我烛台的人,对我的所作所为是否满意。”就这样,他安详地离开了尘世。【电影欣赏】

每当心情不能平静的时候,每当对现实生活感到不满或不能理解的时候,人们总喜欢看看《悲惨世界》。

这是根据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悲惨世界》改编的一部电影。影片中很多人物的命运都很不幸,流落街头的妇女芳汀,被迫离开母亲到远方去洗盘子的高赛特,服苦役的人们,他们在那古老法律的压制下,根本连正常人的生活都过不上。而主人公让·瓦勒让更是历尽艰辛,他因为忍受不了亲眼看着妹妹那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因为没有吃的而嗷嗷大哭的惨况,就偷了一块面包,竟被判服10年的苦役。在监狱里过了10年非人的生活。让·瓦勒让改变了,他善良的本性被对社会的不满和憎恨淹没了。获释后,让·瓦勒让却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没有人要他,每个客栈、饭店都把他踢出去。只有查理·佛朗沙·卞福汝·米里哀主教收留他,像对待贵宾那样对待他,并且称他为“先生”。临睡前,他向主教坦言:“你不怕我半夜杀了你吗?”主教依然微笑着,他直视让·瓦勒让的眼睛说:“那你又怎么知道我不在你动手前先动手呢?”多么睿智的回答,其中包含的是一颗多么善良宽容的心。然后,主教一只手拿着烛台,另一只手放在让·瓦勒让的腰间,和善地说:“我必须对你有信心,不是吗?”半夜里,让·瓦勒让因为监狱生活给他留下的阴影。他不敢相信任何人,于是拿着铁棍进了主教的房间,还差点杀了主教。影片中借用了光线的明暗不同,通过皎洁的月光时而被黑云遮住,时而又走出黑云。最后终于冲破黑云,重新照亮黑夜,间接且形象地表现出让·瓦勒让当时内心的剧烈变化。可惜,他还是偷走了主教家的银盘子,在路上,他又被警察抓回来了。为了让·瓦勒让的自由,主教说那些银盘子是自己送给让·瓦勒让的,还叫他记得随身带上那两个烛台。深受感动的让·瓦勒让不知说什么好,他跪在主教的脚边,主教用手抚摸着他的头,就像仁慈的父亲对待自己那不小心犯了错误的孩子一样。他说:“很久以前,我就明白,生命是给予,不是取得、让我付出。至于回报,答应你也会付出。”“让我付出。”(LetmegiVe.)就是这一句话,改变了让·瓦勒让的一生。影片中的这一部分是我最喜欢的,我不停地后退、播放,再后退、再播放,我感动于电影中人物那细腻传神的动作,那一个个复杂的眼神,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那些真挚纯洁的情感。它们使我浮躁的心情慢慢地平静下来,知道生命中还有一些更本质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而不总是因为表面的荣耀或者风光而沾沾自喜。

这样就结束了让·瓦勒让第一阶段的人生,从此,也遵循着主教的指导,开始了他人生新的旅程。他办工厂,救济穷人;当市长,关心贫苦大众;为失业妇女芳汀完成她最后的心愿;他甚至为了解救一个无辜的人而去自首;为了实践对芳汀的诺言,也担负起抚养其遗女高赛特的责任;为了高赛特一生的幸福,他竟然冒着生命危险,解救她的情人马利尤斯;最后,他更是出人意料,放弃结束跟踪了他十年的警察沙威的性命,尽管他完全有这个能力。所有这一切事情,如果没有伟大的胸襟和宽容的精神作支撑,是绝对做不到的,但是,让·瓦勒让全做到了。在那个到处充满不幸的世界里,他对周围人毫不吝惜的爱,让人们感到一丝丝的温暖。

也许,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上诸多的不幸,让我们学会付出。

其实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经历自己人生的夏天。生命在经过了春天后,在夏天之时,春天的嫩绿绿得更浓、更深、更密。

城市之光

【出品】 美国查尔斯·卓别林影片公司【编剧】 查尔斯·卓别林【导演】 查尔斯·卓别林【主演】 查尔斯·卓别林、浮琴妮亚·契丽儿【首映】 1930年

【故事梗概】

在城市中心广场上鼓乐齐鸣,人们正在为一座名为“和平与昌盛”的塑像揭幕。演讲如仪后盖布落下,塑像的怀里睡着一个流浪汉:查理。

查理衣衫褴褛,成为顽童戏弄的对象。他在街头闲逛,被橱窗里的一尊裸体塑像迷住了,险些掉进管道坑。他穿过马路时,陷身在汽车长龙的夹缝里,不得已穿过一辆汽车,权当通道,下得车来,正好与一位卖花女迎面相逢。卖花女误以为阔佬光临,上前兜售鲜花,查理不忍拂逆,倾囊买花,发现她是一个盲人。

晚上,查理去码头寻找栖身之处,恰遇一富翁喝醉酒后要投河自杀。查理上前解救开导,富翁表示感激,愿与流浪汉结为终身朋友,并驾车与他—起回到富翁的堂皇府第。富翁邀饮美酒,可惜大部分错倒在查理的裤裆里。富翁给他换上崭新礼服,一起去舞厅玩乐。查理在舞场上屡屡滑倒,点烟屡屡点错地方,最后导致一位贵妇人臀部起火。他吃面条时吞进了彩条,跳舞时又搂错了对象……醉醺醺的富翁慷慨地把座车赠送给他,又大把给钱。查理在熹微晨光中又遇见盲女,他买下她的全部鲜花,并开车送她回家。

富翁从酒醉中醒来,翻脸不认朋友,赶走了查理。当晚喝醉酒后在街头遇见流浪汉,却又亲热如故,并带他回家参加盛大舞会。在舞会上查理误吞哨子,不断打嗝,扰乱了音乐演奏,招来了大小狗一双。

酒醒不认人的事又重演了一次。查理一身破烂,去看望盲女时却还要装作阔佬,买去许多食品。在盲女家里,他目睹她的经济窘况,同时又在报上看到治盲有望,便决心全力帮她摆脱困境。

为了挣钱,他去当清道夫,但不久便被开除。他百般无奈,去当拳击手骗钱。原来与他约好“互不伤人、奖金平分”的对手临场缺席,换上一名威武有力的汉子,吓得查理浑身发抖。在拳击台上,查理使尽诡计仍被打昏在地。

在大街上,查理又遇到那位富翁。他刚从欧洲回来,喝得酩酊大醉,流浪汉又被奉为上宾。富翁家里潜入了两名劫匪,引起一场混战,查理机敏地召来了警察,但自己却被错当成强盗。警察在他身上搜出富翁刚给他的巨款,被劫匪击昏醒来的富翁翻脸不认人,查理眼看要被捕入狱。他身手敏捷,逃之夭夭,并立即赶到盲女家里,把钱交给了她。

倒霉的流浪汉很快就在大街上被便衣警察认出并捉拿归案。查理在监牢里度过了数月便被释放。

盲女这时已治好眼睛,并成功地开设了一家花店。一位青年绅士开着汽车前来订花,卖花女不禁想起她的恩人。查理也恰好路过这里,抬头发现了“盲女”。卖花女对穷汉顿生怜悯之心,施舍给他一点钱和一支鲜花。查理在推托之际和卖花女两手相触,她的触觉告诉她这正是她心目中的阔佬恩人。在卖花女的惊讶莫名、柔情万种的目光下,查理尴尬地露齿微笑:“你现在能看见啦?”【电影欣赏】《城市之光》几乎是一部令观众从头笑到尾的影片,但在发笑的同时,总感到阵阵酸楚,最后笑声停歇,在灯光复明时竟已泪痕斑斑。

影片的主旨是表现两种感情的对立。流浪汉对盲女的感情是真挚的、纯洁的,不掺杂任何功利的目的。为了解救她的经济困境和生理疾苦,查理不惜作出任何牺牲。他不想打破盲女对他的幻想,为的是使她能心安理得地接受他的帮助。这里没有丝毫欺骗或虚荣的成分,因为他十分清楚,一旦盲女重见光明,真相必将败露。与此相对照的是富翁对流浪汉的感情。富翁把流浪汉引为知己,对他慷慨解囊,那只是由于酒醉而丧失理智,暂时忘掉了阶级界线,一旦清醒过来,便绝无感情可言。尽管查理对富翁有救命之恩,也不能抵消后者对穷汉的鄙视。影片的笑料基本上集中在没有盲女在场的场面里,当流浪汉与卖花女默默相对时,影片的调子便变成无限惆怅和伤情了。

围绕《城市之光》的摄制过程,广泛流传着一些有趣的轶闻。这些有根有据的真实故事充分反映了卓别林作为一位严肃的艺术家的执著追求,同时也足以说明卓别林的这部第74号作品的成功奥秘。

卓别林于1928年年初开始构思《城市之光》的剧本。同年秋,剧本写成了,但正当拍摄工作即将开始时,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问世了。全美国立即被这个新发明所深深吸引。面对这一严酷的现实,卓别林陷入了为难的境地:在艺术上他是坚决反对有声对白的,而如果坚持拍摄无声片,他在经济上很可能会陷入危境。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他作出了惊人的决定:仍把《城市之光》拍成无声片。他对米高梅影片公司的老板高德温说:“我把我的全部财产投入了《城市之光》。如果影片失败,我相信那将会是我一生中受到的最惨重打击。”影片开拍后不久,美国股票市场在经济大萧条中崩溃,使卓别林的财政处境更加危殆。但是他仍然不改初衷,并于1929年5月向《影片杂志》记者格莱迪斯·哈尔发表谈话说,“你们可以说,我憎恶对白片。它在损坏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哑剧的艺术。它在摧毁静默的伟大的美。它在破坏银幕的魅力——那种创造了明星、影迷,使电影享有巨大群众支持的美的魅力。在影片里,最重要的东西是美,舍此别无其他。在《城市之光》里我无意采用有声的对白。我永远不会利用对白片,对我说来,利用它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我不相信我的声音会丰富我的任何一部喜剧片。相反地,我的声音将会破坏我希望制造的幻像:那就是使人觉得我的人物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一个幽默的思想,一个喜剧性的抽象物。”在另外一个场合,他表示他可以接受给影片配上音乐的做法,因为“有声片的方法可以使音乐和表演紧密地结合起来”。他说,“我要亲自替《城市之光》特别谱写一套乐曲。早在拍摄过程中,我就标上每场戏的配乐,录好乐队的演奏。每一类表情也都将配上一个合适的音乐主题……在我的影片中,音乐和主旋律将变成动作的主要基础,和戏剧性表演本身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卓别林的这些说法在今天看来无疑是相当武断和缺乏远见的,然而在当时他对对白片的激烈不满是完全有道理的。当声音突然到来时,制片商的第一个也是惟一的念头就是利用这个新鲜玩意儿来赚钱,所以对白片的原则便是话讲得越多越好,从而使无声电影在一、二十年内积聚起来的形象表达的经验和成果有毁于一旦的危险。当时站出来反对有声片的绝非卓别林一人,而公开赞许有声片的“无声艺术”大师则绝无其人。既公开声明反对,又甘冒巨大风险实践理论,并且取得丰硕成果,卓别林实为世界电影史上惟一首例。由此而言,尽管卓别林不久之后便不得不改弦易辙,他的顽固坚持倒是弥足珍贵的。

既然《城市之光》的拍摄负有在有声片狂潮面前显示无声艺术的优越这一美学使命,卓别林不能不加倍用心。他对演员的要求已不仅是严格而是近乎苛刻了。他不惜报废几万米胶片、多花几个月的时间来完全重拍由于改换演员而无法使用的许多场面。几个主要场面都改变了50次左右,复拍的次数更难以计算,结果这部影片竟耗费了25万米胶片,在完成拷贝中的采用率仅为0. 95%。

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是卓别林拍摄查理和卖花女首次相逢的场面的曲折过程。捷克记者伊贡·欧文·基许当时正在采访卓别林,他记下了全部经过。

伊贡·欧文·基许说,卓别林为他放映了刚拍完的这个场面,它的大致内容是一对富有的男女在路角上从卖花女手里买了一朵花,正在这个当口,查理闲逛到卖花女身边。一辆汽车开到了,一位绅士下了车,查理用一贯的姿势向他敬了个礼。卖花女给了查理一朵花,他发现她是个盲人,便轻步走开,又回来买了一朵花。卖花女想把花插在他的衣襟上。她摸到了他已别在衣襟上的那朵花……

卓别林要求基许告诉他这个场面的意义。基许说,卖花女发现查理一再来买花,便对他发生了爱情。卓别林不禁大失所望。他说他的本意是要让观众看懂卖花女爱慕的是坐汽车来的男子,而查理只是在一次误会中扮演了牺牲者的角色。由于这场戏关系到全片的基本矛盾,而一位来访的外国人却不能理解它,那就必须彻底重拍。

基许说,卓别林费了8天功夫来重拍这一场。但每试一次戏,他总是先乐观后失望。卓别林想出了20种拍法,并一一试拍,但都失败了。卓别林连续在好几天、好几个星期里不屈不挠地重复拍摄着这场戏,努力寻求新的解决方法。他可能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拍成这场能为观众所完全理解的戏。他在最后决定的拷贝中是用这样一个妙法来解决的:查理无法穿过街上的人群,他一下子钻进一辆豪华的汽车,接着又从另一扇门里钻出来,在盲女郎的面前,砰然关上了门……”《城市之光》虽然排斥有声的对白,卓别林却已开始尝试在片中利用音响来制造效果。在影片的开场场面里,当市民们为一组塑像举行揭幕典礼时,一位男主持人上台来发表讲话。他神情激昂,手舞足蹈,嘴里发出一连串模糊不清的“呜呜”声,活像一条大狗在对着人群狂吠。接着上台的女主持人则发出一阵阵尖利的滚舌音,同鸟叫声全然无异。这不仅是对有身份的上流市民的公然冒犯,同时也是对聒噪不休的对白片的含蓄讽刺。当大批警察上前逮捕吊在剑尖上的流浪汉时,国歌突然奏起,众警察不得不垂手肃立,眼巴巴地望着在庄严的仪式上手脚乱舞的流浪汉。正因为观众这时能听到国歌的曲调,他们才能理解众警察突然立正的原因,否则就不可能产生任何喜剧性效果。在音乐会上误吞哨子的著名场面显然也不是无声片可以胜任的。查理每打一下嗝,观众就听到一声清亮的哨音,嗝愈打愈厉害,哨音连成一串,音乐会无法进行下去,还召来了出租汽车和一大一小两条狗。这里的喜剧效果来自有声的哨音。诸如此类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在影片中找到不少。卓别林实际上还是第一位艺术地利用音响的大师呢。

卓别林的哑剧艺术给《城市之光》带来了一个辉煌的结尾:从查理在花店外瞥见眼睛已经复明的卖花女开始,卓别林的整个形体便进入了表演状态。他为卖花女的幸福感到欣喜,同时又不免自惭形秽。他深信卖花女不可能认出他,同时又暗暗希望她能认出他。他生怕真相暴露,但又惟恐失去她的爱情。在这短短几十秒里,卓别林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变化倏忽微妙,达到了哑剧艺术的极致。诚如雷纳·克莱尔在20年后重看这个场面时所说的,“我简直不敢想像,如果这场戏不是由卓别林表演的话,将会是什么样子,而如果由我们的当代 ‘专家’ 来 ‘配上对白’的话,后果更将不堪设想了。”《城市之光》于1931年2月在美国上映,不久后在欧洲各国也陆续上映。影片大获成功,盈利竟多达成本的三倍有余。在千百万观众迷醉于有声电影的日于里,一部无声片竟能一再高踞卖座记录的榜首,不能不说是世界电影史上少见的奇迹。卓别林的噩梦终于过去了。50年代初,影片在美国和欧洲重映,仍然盛况不衰。

西部往事

【出品】 意大利拉弗伦·圣·马可影片公司【编剧】 赛尔乔·莱翁内、赛尔乔·多纳蒂【导演】 赛尔乔·莱翁内【主演】 亨利·方达、克劳迪娅·卡迪纳尔【首映】 1969年

【故事梗概】

美国西部某地旗石镇车站。月台空荡荡,静悄悄。三个身穿土黄色风衣的大汉来到这里,似乎在等候什么人。一列货车进站,未见有人下车。三人正欲离开,忽然听见一阵古怪不成调的口琴声。月台上出现一个年轻人。他问三人中谁是弗兰克。黄衣大汉答,都是弗兰克派来的人。语音未落,三人已拔出手枪。一轮火拼,四人全部倒地。三人就地归天,吹口琴者也受伤。他爬起来骑上三匹马中的一匹,消失在滚滚黄沙之中。

这是19世纪末美国西部开发时期。铁路线尚未横贯大陆东西。旗石镇以西仍是人烟稀少的山地。多年前,爱尔兰移民麦克贝恩来到这里,发现有个水源,便买下整片土地,凿了一口井,把这里命名为“甜水农场”。这个鳏夫四个月前在号称“小巴黎”的新奥尔良邂逅了风尘女子吉尔,两人闪电式地办了结婚手续。麦克贝恩先回农场筹办婚宴,打算招待附近乡民,吉尔收拾行装随后迁来。这一天,正是吉尔到达的日子。麦克贝恩和女儿准备筵席,叫长子套马车去车站接新母亲。突然一帮匪徒闯进院子,不由分说打死麦克贝恩全家。为首的匪徒就是弗兰克。

吉尔在车站等了五个小时仍不见有人来接,只好自行雇车去甜水农场。一路上,在千里黄沙、寸草不生的山岩边上,民工正在铺设铁轨。当经过一家兼卖酒的驿店时,车夫山姆要求喝一杯再上路,吉尔只得随他一同进去。这时,一阵枪声,手戴镣铐的大盗夏安推门而进. 他刚打死押解他的警员,逃脱出来,预定在这里等候手下接应,夏安一出现,店内顿时鸦雀无声。寂静中突然传来一阵古怪的口琴声。顿时气氛异常紧张。有人趁机想向夏安开枪,夏安反倒逼他朝自己的手铐打去。那人战战兢兢开了一枪,手铐断落。口琴手暗暗佩服夏安的胆量。可是他发现夏安的手下也穿着一色土黄风衣,便说:刚才车站上有三个穿这种风衣的人,不过他们都归天了。夏安从手下的眼色中得知他的弟兄并没有人去过车站,回答道:“不可能”。因为,第一,没有人敢冒充夏安的人;第二,夏安的人不会被人打死。口琴手问他会不会乐器,夏安不明所以,答只会玩枪。

吉尔到达甜水农场,迎接她的不是喜宴,而是丧礼。麦克贝恩一家四口的尸体躺在桌上。有人说检到一块黄布,镇上洗衣店老板证实这是夏安一伙人穿的颜色。麦克贝恩生前说过他将成为这一带的首富。可是甜水农场只是一片荒地,家里也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夜晚,吉尔点起灯,翻箱倒柜,希望找到什么线索,结果只找到一个精致的小火车站模型。

口琴手找到洗衣店老板,逼他说出弗兰克所在。洗衣店老板否认他知道弗兰克下落。但口琴手已认定他是弗兰克同伙,因为他诬陷夏安为凶手,而嫁祸他人正是弗兰克的一贯伎俩。

第二天清晨,吉尔准备离去。一开门,夏安站在门前。她想起洗衣店老板的话,想取刀杀夏安。夏安仿佛看透她的心思,有意无意地说,有人穿上黄风衣冒充他的弟兄去杀人,企图嫁祸于他,他决不轻饶那些人,然而,能杀死一家四口的凶手,肯定还会来杀第五个。夏安聪明地提醒吉尔,也化解了她的敌意。交谈中,夏安对吉尔说,他认为麦克贝恩一定有钱藏在什么地方,因为像吉尔这样好的女人,麦克贝恩是不会让她过穷日子的。临走,夏安含蓄地向吉尔表示了好感。

吉尔提起箱子去马房套马车,决心离去。没想到在马房里遇到口琴手。口琴手二话不说搂住吉尔,撕破她的衣服,并吩咐她立即到井台打水给他喝。吉尔正在打水之际,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奔出两个杀手。还未等他们有机会下手,口琴手已把他们击毙。守在附近山坡上的夏安看见这一幕,知道口琴手也与弗兰克一伙有纠葛。

这时,弗兰克在铁路大王莫顿的专车里。莫顿正在这一带修铁路。他尽管是个骨痨病人,靠一副钢丝背心支撑上身,靠拐棍行走,但是却雄心勃勃,打算在有生之年把铁轨一直铺到大海边。可是目前他遇到了障碍。麦克贝恩不肯出让甜水农场,而铁路要向西伸延,附近又没有别的水源。因此莫顿派弗兰克去吓唬麦克贝恩,逼他出卖这片土地。不料弗兰克杀了麦氏全家。莫顿大为不满,责备他不会办事,不懂得金钱才是最利害的武器。弗兰克本来就瞧不起莫顿这个孱弱的商人,听了不悦。

吉尔在口琴手授意下到镇上找洗衣店老板,让他传话给弗兰克:她什么都知道了,她要和弗兰克私下了结。口琴手猜测,洗衣店老板听了吉尔的话必定立刻报告弗兰克,果然不出所料,他直奔向莫顿的专车。口琴手也尾随到来。老奸巨猾的弗兰克一下子就发现并抓住口琴手。四目相对,口琴手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人的身影,他走遍天涯就是为了找寻这个人,可是,时间已经过去10年,他对这个人的印象已经模糊了。弗兰克想不起曾见过口琴手,问他是谁,为什么总跟踪着。口琴手自报了几个名字——都是弗兰克的枪下鬼,这更引起弗兰克不安。然而莫顿不让他审问下去,催他赶紧先办大事,去找那位麦克贝恩太太。弗兰克吩咐手下好好看住口琴手,自己策马去甜水农场。尾随口琴手到此的夏安潜入车内,打死所有匪徒,救出口琴手,仅留下一个活口——莫顿。因为莫顿是弱者,好汉不杀弱者。

吉尔从镇上回家途中经过工地,突然看见正在修建的车站与麦克贝恩的小模型一模一样,恍然大悟,急忙回家找出车站小模型。原来,麦克贝恩已经向官府申请在甜水农场修建车站。一旦车站建成通车,这一带就会变成繁荣的市镇,地价必然上升。这样,便无异于将甜水农场的大片土地点石成金。口琴手看见过那些文件。他告诉夏安,麦克贝恩的财富就是这片荒凉的土地,一旦这里变城市,它的价值就成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弗兰克被吉尔的美貌吸引,他改变主意,要占有她,娶她为妻,从而合法拥有甜水农场。现在他已不再需要和莫顿合作了。当莫顿艰难地找到弗兰克栖身的原印第安人窑洞催促他办事时,弗兰克公然表示藐视,一脚踢开莫顿的拐杖,声称与他分道扬镳。跌倒在地的莫顿怀恨在心,重金收买弗兰克手下,要他们反戈一击,除掉弗兰克。

吉尔在弗兰克挟持下,在旗石镇的天堂旅店公开拍卖甜水农场。弗兰克令手下分布在会场,威胁每个敢于投标的人。于是,刚出价到二百元就没有人敢接,眼看弗兰克只须花五百元就可以把甜水农场轻易弄到手了。突然,有人出价五千,打乱了弗兰克的计划。出价者是口琴手,那五千元就是夏安本人——他把自己送到官府手中,让五千元缉拿他的赏金归口琴手所有,以便购下甜水农场,还给吉尔。弗兰克认为甜水农场本来就应属于他,霸道地拿出一元钱币要口琴手让出农场。这时,口琴手脑子里的模糊形象变得清晰一点。正在较量之际,被莫顿收买的匪徒前来暗杀弗兰克。弗兰克腹背受敌,几乎中冷枪。可是口琴手两次救了他。吉尔大惑不解,口琴手说:他不该死在他们手里。弗兰克死里逃生,去找莫顿算帐。莫顿已经倒在专车外面,奄奄一息。原来,官府用莫顿的专车押解夏安,夏安手下劫车,发生了一场混战。莫顿临死前艰难地爬向路旁的水坑——不管是大海还是污水坑,他到底死在水里了。

口琴手坐在路口等弗兰克。弗兰克应约而来。他说,他来不是为土地,不是为金钱,不是为女人,只是为了搞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口琴手脑海里的形象完全清晰了——那个人确实就是弗兰克。10年前,口琴手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弗兰克把他哥哥吊在大路中间拱门的钟绳上,让口琴手站在下面以双肩托住哥哥双脚。只要弟弟倒下,哥哥就被绳子勒死。少年拼命撑住,泪水汗水一起淌下。弗兰克幸灾乐祸在一旁看热闹,还掏出一只口琴塞到他的嘴里。少年大喘气,口琴发出古怪声。突然哥哥大骂一声,蹬开少年,少年跌倒,口琴飞落在地……口琴手想到这里,“呼”地一声,两枪同时开火。弗兰克应声倒下。他最后仍抬起头问:“你是谁?”口琴手不答,只掏出口琴塞入他的嘴。喘气使口琴发出古怪的声音。这时弗兰克才回忆起,从前有过这么一个少年

夏安又逃了出来。他来见吉尔最后一面。路口的决斗牵动两人的心。夏安明白,吉尔的心是属于口琴手的。枪响过后,回来的是口琴手,吉尔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然而口琴手随即向吉尔道别。夏安也离开甜水农场。不过他没走多远就倒下了——在专车里的混战中,莫顿向他放了冷枪,打中他的心房。口琴手让马驮着夏安的尸体,黯然牵马走向远方。

吉尔克服了惆怅之情,投身到热火朝天的工地中。不久,车站落成,火车穿过这里向西驶去。车站一带人声嘈杂。昔日的荒凉已不复存在……这就是从前西部的故事。【电影欣赏】《西部往事》是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翁内的“意大利西部片”中的优秀作品。这位出身于电影世家的导演在60年代创造了一种新的类型片,它们在欧洲拍摄,具有欧洲片的风格,但是以美国西部故事为题材,由美国明星主演。这种“意大利西部片”由于赛尔乔·莱翁内的作品很受观众欢迎而被人仿效,风行一时。赛尔乔·莱翁内在1966—1972年间拍的五部著名“意大利西部片”中,便包括《西部往事》和《革命往事》。这两部影片和1984年问世的非西部片《美国往事》加在一起,组成了赛尔乔·莱翁内“美国三部曲”。三部影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看美国。《西部往事》追忆西部开发时期;《革命往事》描写自发的革命;《美国往事》反映走私、贿赂成风的现时代。

欧洲导演中,很少人像赛尔乔·莱翁内那样,立足欧洲,却执著地探索美国,毕生致力于美国题材的创作。有人问他此中原故,他说:“因为美国的问题,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在他眼里,美国充满神话,又充满恶梦。因此,他既不用现实主义,又不用自然主义,而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拍摄。他认为,美国本身就是一个梦幻与现实的结合体。梦幻会不知不觉变成现实,现实又会不知不觉变成一场梦幻。《西部往事》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当时西部地区还是一片荒凉。在这块原属于印第安人的土地上,盗匪出没,绿林人物各显神通。那里是冒险家的乐园,他们纷纷涌到西部,修筑铁路,进行开发。因为“哪里开发,哪里就发”。开发是历史的必然。象征着新生产力的火车最终向西部推进,文明代替了野蛮,尽管代价是血汗和泪水。不论是绿林好汉,还是土匪恶霸,都不过是西部开发史上的匆匆过客而已。《西部往事》着眼不在情节,而在人物。人物按各自的目标行事,情节产生在他们交织的行动中,主题也在人物生存的世界里展开。一个白人匪首,一个印第安人复仇者,一个白人与印第安人混血的绿林好汉。从三个人的种族属性也可看出影片的寓意。扮演弗兰克的是美国著名演员亨利·方达。这是他一生饰演过的角色中最凶恶的一个。弗兰克随随便便杀了麦克贝恩全家,并不是出于仇恨,也不是为了钱财,只不过是他习惯于用手枪说话。为了灭口,他连九岁的小孩也不放过。夏安本是美国西部传说中劫富济贫的英雄。在《西部往事》中,夏安是个仗义的绿林大盗,劫富济贫演变为舍身救美人。他的名字令人谈虎色变,但在吉尔面前他却温顺得像头绵羊。他由于莫顿是弱者而留他一命,结果正是这个弱者取了他的性命。饰演口琴手的查尔斯·布朗逊是六、七十年代美国银幕上的“三大枪手”之一,善于在动作片中扮演硬汉子、复仇者。在《西部往事》里,他保持了一贯形象——脸上木无表情,不说话,只行动。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没有人知道他来自何方,只是从伴随他的呜咽口琴声中感到他可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痛楚经历。

赛尔乔·莱翁内的世界是男性的世界。《西部往事》中却出现一个美貌的女人。由意大利著名女星克劳迪娅·卡迪纳尔扮演的吉尔,是三个男人都喜欢的女人。尽管她与三个男人的对手戏都不算多,分别为一、两场而已,但他们细腻的表演给影片增加了许多抒情的成分。夏安自幼没有家庭,常年风餐露宿,他在吉尔那里感到了家庭的温暖。他对吉尔说:“你使我想起母亲。她是个妓女,然而是个了不起的女人,我的父亲一定是个幸福的男人。”“母亲做的咖啡,也这样热,这样浓。”他在吉尔身上找到母亲的影子,他珍惜她,尊重她,为了她不惜付出自由甚至生命的代价。可是最后他发现,吉尔心所归向的是口琴手。因而当他最后刮完脸,吉尔夸他是个挺英俊的男人时,他答:“但不是你心目中的男人。”他静静地退出情场,也静静地离开人间。口琴手因救过吉尔一命,得到她垂青。可是在他心里复仇的欲望太强烈,压倒了男女私情。他曾无意中闯进吉尔住的旅馆房间,她正在洗澡。吉尔期待他有某种行动,但他仅仅走过去递给她一把擦背用的刷子。吉尔在口琴手与弗兰克决斗时的担心,她看见决斗后生还者是口琴手时的高兴,都显示出她对他的倾心。然而曾是风尘女子的她明白,江湖人物身不由己。因此,当口琴手决定离开时,她只能惆怅地希望他将来有一天会回来。弗兰克这个匪首,心中没有“爱”这个字,但他却占有了吉尔,目的是占有甜水农场。吉尔从繁华的新奥尔良来到荒凉的西部原野,举目无亲,感情上失落又空虚。弗兰克正是利用这点乘虚而入。他对吉尔说:“我知道,你需要男人强有力的手爱抚。”可是,正当吉尔沉醉在男人的爱抚中,他已经对她心不在焉,只顾盘算下一步应该和她结婚,合法拥有甜水农场了。吉尔并非柔弱女子,竟然会在一时间投入杀夫仇人的怀抱,这情节本来不太合情理。然而两位演员的卓越表演使这场戏看来十分自然。

绿林人物不是为统治别人搏斗,就是为求自身生存搏斗。一言不合,拔枪相向。人们几秒钟内就面对死亡。但是在赛尔乔·莱翁内的西部片里,死亡场面并不出现血腥镜头。因为他认为,对于一个男子汉,死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死。《西部往事》描写了人物对死亡的不同态度。口琴手的哥哥不愿踩在弟弟肩膀上苟延残喘,宁愿一脚蹬开弟弟,痛痛快快去死。洗衣店老板把“尾巴”带到弗兰克藏身之处,弗兰克要处决他。他死到临头还想讨好弗兰克,出卖躲在火车底下的夏安,可是弗兰克不容他开口就一枪把他像狗一般结果掉。莫顿一心想着“不到大海非好汉”,临死前他仍艰难地爬向路边的水坑,不见到水,死不瞑目。夏安在逃走过程中受了致命伤,然而他没有告知吉尔自己不久于人世,弥留之际也不让口琴手留在身边。他是强者,强者是不让别人看到眼泪的。弗兰克中枪倒地后,最后一句话还在问:“你是谁?”他不惧怕死,但怕死得不明白。口琴手不让他死在背叛他的部下手里,是要亲自了结他,让他死个明明白白。

水,是《西部往事》贯穿始终的一条线。一开始,火车站上静悄悄,只听见风车吱嘎声。一滴滴水滴在一个黄衣大汉的帽沿上,他小心地捧起帽子,仰头把水一喝而尽……吉尔吩咐车夫山姆去甜水农场,山姆一听大笑:“亏那爱尔兰佬想得出,甜水?!哈哈!甜水!”驿店掌柜看见吉尔,问有什么可以效劳的,吉尔表示只想要盆水洗洗。掌柜笑了:“水?!这里没有水。”海边长大的吉尔大惑不解: “那么你们永远不洗澡?!”掌柜解释说:“这里,水比黄金还贵。为了水,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做得出。”铁路大王一生的梦想就是把铁轨一直铺到太平洋边。他在自己的专列里挂了一幅大海的油画,望着它,耳畔仿佛听见汹涌的波涛声。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不管怎样,海水也罢,井水也罢,污水也罢,他到底是死在水里了。夏安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请吉尔给他一盆热水。他要把脸刮得干干净净,然后才上路。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吉尔给工人送水。水是铁路工人活命之源,是火车头动力之本,水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赛尔乔·莱翁内执导影片,有相对固定的摄制组,这使他的几部“意大利西部片”都具有同样的风格。他的影片有四个特点:

其一是对白少。不仅对白少,人物的表情也不多,愈是硬汉子,愈是木无表情,只有用大特写拍他们的脸时,观众才能从中发觉他们心里也燃烧着某种感情。正是由于赛尔乔·莱翁内的影片是通过行动,而不是对白来叙述故事,才使它们能长驱直入国际市场。

其二是大特写多。世界知名导演中,用大特写镜头最广泛的可算是赛尔乔·莱翁内了。特写镜头在他们每一部影片里比重都相当大。他拍的大特写,有时甚至只是脸的一部分,如眼睛,通过眼睛这“灵魂的窗口”显示人物的七情六欲,或者借助眼皮轻微跳动显示人物的意图。《西部往事》一开场就以几个大特写镜头抓住观众:一只苍蝇在匪徒的脸上爬,一滴水滴在帽沿上……

其三是善于运用移动镜头。赛尔乔·莱翁内善于运用移动镜头营造气氛。例如驿店一场。夏安突然听到口琴声——他顺着声音的方向,把挂在马槽上方的油灯往前一推——镜头跟着油灯滑过去,停在马槽的终端——口琴手盘腿坐在马槽上,他正在吹口琴——镜头下移,左腿旁放着一把手枪,枪口向外——夏安走过去,用手指把枪沿着马槽勾过来,转了几转,又推回去,问:“你会吹口琴。会打枪吗?”——手枪顺着马槽滑回口琴手的左腿旁,但枪口变成朝里——口琴手把枪口重新转向外——夏安怒喝道:“站起来!”——口琴手巍然不动,只是用左手拿起了枪,但右手依然拿着口琴在吹。这场戏把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推到顶点。

其四是用配乐来衬托人物的主要特征。主要人物各有其主题音乐。赛尔乔·莱翁内的几部主要影片,如《善恶丑》、《美国往事》等都如此,只不过《善恶丑》的音乐诙谐、怪诞,《西部往事》和《美国往事》的音乐则悲壮、凄凉。在《西部往事》中,莫顿的配乐有时像清脆的水滴,有时又像汹涌的波涛,象征着他对大海的向往。夏安的配乐是跳跃式的,象征着他的生活动荡不安。最后他断气倒下,他的音乐主题也戛然而止。吉尔的配乐充分发挥了主题变奏的功能,尽管采用的是同一旋律,在她刚下火车时,音乐是轻快的;坐上马车一路西行,看见西部的雄伟景色(这场戏外景地是美国的大峡谷),音乐像是对西部的一首赞歌;给麦克贝恩送丧时,音乐是哀伤的;与弗兰克在一起的时候,音乐几乎轻不可闻;最后投入建设热潮时,音乐又显示出热情欢快。弗兰克的配乐是全片的主题音乐,但它也是口琴手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