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5 15:16:0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试读:

2011年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6小题,共30分)

1课程

2教学

3六艺

4七艺

5学习动机

6心智技能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小题,共60分)

1简述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2简述王安石的三舍法。

3简述洛克的白板说。

4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小题,共60分)

1教学工作有哪些基本环节?

2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3孔子提出了哪些教学原则和方法?

4简要论述和评价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2012年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6小题,共30分)

1教育目的

2学科课程

3四书五经

4颜氏家训

5维多里诺

6学习动机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小题,共60分)

1简述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2简述孔子的教学原则。

3简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学思想。

4简述培养创造性的主要措施。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小题,共60分)

1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功能?

2阐述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3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4阐述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观。

2012年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6小题,共30分)

1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它体现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质量规格的界定和要求,也体现人自身发展所应该达到的水准和高度。教育目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广泛的人民群众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教育目的是指在社会里占主流地位的或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实施有重要意义。其一,定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学生发展的总方向。其二,调控作用。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质量规格,对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方式起选择、协作、调节和控制作用。其三,评价作用。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发展质量如何,可以有很多的标准来衡量,但根本标准乃是教育目的。

2学科课程

答: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对立,打破了学科逻辑系统的界线。历史上分科类设置课程由来已久,如中国孔子将古代封建文化典籍分为《诗》《书》《礼》《乐》四科教学,古希腊智者派创立文法、修辞学、辩证法“三艺”的课程,都是最早的分科课程。西方文艺复兴后,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与分化,学校注重根据科学的发展、分化来设置相应的分科的教学科目。学科课程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做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学科课程符合学生认识特点,便于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是,学科课程是一种静态的、预先计划和确定好了的课程与教材,完全依据成人生活的需要,为遥远未来做准备,往往忽视儿童现实的兴趣与欲求,极易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脱节,导致强迫命令,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造成死记硬背而遭受种种诟病,值得警惕和改正。

3四书五经

答: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撰成《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南宋末年,用作教材。元代开始作为科举考试课目,并以朱熹集注为标准。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宋儒谓四书是学习五经的先始阶段,故元、明、清学者常循此读书规程。据科举考试要求,四书必读,五经可任习其中一项。四书、五经遂为旧时主要教材,亦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教育的重要资料。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有丰富的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对当今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4颜氏家训

答:《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国学经典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作为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从总体上看,《颜氏家训》是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不失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它不仅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研究古文献学,研究南北朝历史、文化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作者在特殊政治氛围(乱世)中所表现出的明哲思辨,对后人有着宝贵的认识价值。

5维多里诺

答:维多里诺是弗吉里奥教育理想的实践者。他对西塞罗的《论雄辩术》颇有心得,深谙西塞罗精神的内蕴,并热衷于古希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他对教育实践热忱很高,曾于1423年开办宫廷学校,并于此终生执教,他把学校称为“快乐之家”,校址环境优美,校风朴素自然,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充满欢乐。同弗吉里奥一样,他也主张通才教育,并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的中心。他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重视学生基督教信仰的养成,并认为古典著作所包含的异教道德观念与基督教教义是不冲突的。

6学习动机

答: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学习行为,使之导向一定学业目标,并维持这一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引发作用、定向作用、维持作用与调节作用。学习动机的分类主要有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个人动机与情境动机等。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动机驱动学习,学习又能产生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一般不直接卷入认知建构过程而对学习产生影响,而是以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学习意志的提高、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以及学习投入的增加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的。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强度并不完全成正比。过于强烈的学习动机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状态中,注意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由此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降低了学习效率。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显示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提高,直至达到最佳水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加而下降。同时,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度等因素而异。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小题,共60分)

1简述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答: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对所培养人才要求的提高也会不断改进。今天,我国学校的教学以班级上课制为主要组织形式。(1)班级上课制的含义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在班级上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中学,应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分别担任。(2)班级上课制中的课程类型与结构

在班级上课制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出一系列不同类型、结构与功能的课及其相关理论,它们对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课的类型

a.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单一课即一节课内主要只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有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综合课即一节课内需要完成多项教学任务。

b.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用方法命名课的类型有其特殊意义,可以使教学的任务、方法更加明确。两类课也有一定关联:新授课多属讲授课,巩固课多属复习课,技能课多属练习课。

②课的结构

它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课的结构是被课的类型决定的,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

a.新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或复习,提出新课的目的、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讲授新课(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

b.技能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目的要求,教师讲解原理、范例或作示范操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练习(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

c.复习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提出复习目的与要求,引导学生复习(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

d.上述新授课、技能课、复习课均为单一课,其课时分配,主要部分约占30~40分钟。

e.综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与复习,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3)班级上课制的优点

①形成了严格的教学制度。如按年龄、知识编班、分级制度,每班人数以40~50名为建制;实行学年、学期、学周制度;制定招生、考试、升留级、毕业制度;建立作息制度和课堂常规等。它使教学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运转,达到一定质量。

②以课为单位科学地组织教学。以45分钟左右为一节课,以周课表方式,分年级、分班科学地安排各科教学活动。每节课必须完成一定质量的知识技能教学,上完一节课,休息约10分钟,再进行下一节课,劳逸结合。这样使一个班乃至全校的各科教学都能按周课表、作息时间表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学生能精力旺盛地学习。

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各国教学实践反复证明,班级上课制最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它不仅能够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能通过加强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和学生独立作业,以弥补其难以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

④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班级上课是一个班的学生,长期在一起学习、交往、生活,形成了互爱、互尊、互助、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过着既丰富多彩又制度化的班组生活,有力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这已被世人所公认。(4)班级上课制的局限

肯定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并不意味着它已完美无缺。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针对学生个性特点与差异因材施教,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与特长。

2简述孔子的教学原则。

答:孔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孔丘本人的自学过程和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经验,表明了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实际上,他遵循的是“学而知之”的认识路线,他的教学方法论是以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路线为基础的。(1)孔子的教学原则简述

①学、思、行结合

由学而思而行,这是孔丘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

a.“学而知之”是孔丘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

b.孔丘提倡学习知识面要广泛,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地进行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在论述学与思关系时,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丘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学是为行服务的,能够行,也就证明已有学。从学与行的关系来看,学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学更重要。

②启发诱导

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提出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孔丘善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广为学生们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丘能循序渐进、巧妙诱导启发人思考,不仅使学生学习广博的知识,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想观点,在学习上不断前进。颜回的好学和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启发式教学是分不开的。

③因材施教

孔丘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取得了成效。他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a.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丘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方式较为灵活。第二,个别观察。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

b.通过了解,孔丘熟悉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作出了评价。他对学生了解透彻,仅用一两个字就概括了某一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④有教无类

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a.“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b.“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官学以贵族身份为入学受教的重要条件,以此保证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有教无类”则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c.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2)孔子教学原则的评价

孔丘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大变革时代社会矛盾的反映。从他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来看,他属于奴隶主阶级的改良派,在政治上偏于保守,但在教育上却倾向革新。他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建树了丰功伟绩。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一些首创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丘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何总结继承这部分珍贵遗产,“五四”以来一直成为有争议的问题。民族虚无主义者采取彻底抛弃、全盘否定的态度;复古主义者采取不加批判、全盘接受的态度,两者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我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全面地评价孔丘的教育思想,批判地继承这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以促进现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

3简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学思想。

答:自然主义教育观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是西方社会发展史上几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762年,卢梭出版了《爱弥儿》。在《爱弥儿》中,卢梭集中论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1)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

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它是建立在卢梭的人性论和感觉论的基础之上的。

①在人性论上,卢梭坚持“人性本善”

卢梭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认为,人生而具有的自由、理性和良心便构成善良的天性,性善人人皆同,人的罪恶乃后天影响所致。

②在认识论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之源

卢梭认为,感觉是知识的来源,所有的一切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进入人的头脑的。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以感性理解为基础的。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才能得以形成。理性使人认识事物,自由的意志使人选择事物,良心使人热爱正确的事物,最终使人获得知识与道德。(2)自然教育的基本内容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自然教育的核心、自然教育的目的、儿童发展分期、教育教学的主要原则等方面。

①自然教育的核心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就是“归于自然”。他认为,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是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三者的统一。只有三种教育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由于自然的教育(即人的天性)不可能适应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因此只能是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教育,在这里教师的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因此,自然的教育也就意味着是“消极的教育”。

②自然教育的目的

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卢梭认为,自然人不同于公民,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是绝对的统一体。而公民的价值就在于他同总体,即同社会的关系。卢梭指出,一个生活在自然中的自然人和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全然不同的。爱弥儿不是要成为孤独的人,也不是原始状态的野蛮人,而是一种崭新的人:他既知道如何在城市中谋生、与人相处,又不为偏见、欲念和权威所控制;既能尽到社会成员的责任,又能保持纯真的天性,自由发展。卢梭所谓的“自然人”,就是在社会生活中能保持自然的情感和品质的人。

③儿童发展分期

卢梭把儿童发展划分为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青年期(12~15岁)和青春期(15~20岁)四个阶段。按照卢梭的观点,在0~2岁这个阶段,由于婴儿身体柔弱,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婴儿身体的养育。在2~12岁的儿童期,由于理性尚未得到发展,儿童没有真正的记忆和判断,因此,发展健全的感官成了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感觉训练成为这个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在12~15岁的青年期,由于人的理性和判断力逐渐发达,所以应该开始进行多方面的知识教育,并且主要应当适应儿童的兴趣,通过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展知识教育。在15~20岁的青春期,则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④自然教育的主要原则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主要原则是要正确地看待儿童,要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尊重儿童天性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旋律。卢梭对机械训练深恶痛绝,要求在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兴趣和自觉性;要求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选择学习的内容;认为儿童学习的速度要适中,不要急于求成;注重直观教学,强调通过实际观察学习知识。(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评价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整个教育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对康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和帕克等一批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重要思想来源。有教育史学家认为,“卢梭的最大贡献是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带来了哥白尼式的变革”。

4简述培养创造性的主要措施。

答:我们社会所面临的许多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创造性,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有必要。即使很难看出有创造性的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也是值得的,并且也是可能的。(1)脑激励法

除了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鼓励创造性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检查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教师可以试用脑激励法(又译为大脑风暴法),其核心思想就是把产生想法和评价想法区分。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了为止。延迟对答案作评论,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多给出答案,另一方面也防止他们因怕说错后受批评而不敢说。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想法可能会启发另一种想法,同时,有些想法可能初看起来荒谬,但这可使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想法不致被扼杀。这种做法在我国有时被人们称为“诸葛亮会”。

课堂教学中常常采用班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进行脑激励法的讨论一般在10~12个人的情况下最有效。通过集体讨论,每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大大拓宽了解决问题方法的范围,最有利于产生社会心理学家称为“社会促进”的现象,即当一个人看到其他人正在完成某个任务时,自己也想要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在小组讨论中,当学生看到其他学生积极发言时,自己也会积极思考。

鼓励每个人的参与,但是呈现出来的每个观点都属于团体,只有所有参与者能够自由地和自信地贡献,才是进行脑激励的体现。当然,每个人的独特视角在相互的碰撞中很可能会产生新的火花。如果个人的观点是建立在其他人的观点之上的,只要进行了扩展和发挥,也能受到鼓励,这与生成一系列观点一样有意义。(2)分合法

分合法是戈登提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其本义是“把原本不相同、不相关的元素加以整合”,包括两种心理运作过程:“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和“使新奇的事物变得熟悉”。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的过程要求学生用新颖而富有创意的观点去重新了解旧问题、旧事物、旧观念,从另一个新奇的角度来解释一些熟悉的概念。而熟悉陌生事物的过程的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对不同新奇事物的理解,使不同的材料主观化。面对陌生事物或新观念时,学生可以先从熟悉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法和类比法来尽快熟悉陌生事物。

戈登的分合法主要是运用类比和隐喻的技术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形成不同观点。隐喻的功能在于使事物之间形成“概念距离”,以激发学生的新想法。例如,问学生“如果教室像电影院”,让学生以新的途径去思考熟悉的事物。相反,也可以让学生用原有方式去思考新的主题。例如,用人体去比拟交通运输系统。通过这种概念距离的形成,学生能够自由地思考其生活中的活动或经验,发挥想象力,增强领悟力。

①狂想类比

狂想类比是让学生考虑解决问题的途径,尽可能以不寻常的思路去思考或尽可能牵强附会。例如,教师问学生:“将球场上一块大石头搬走,可以用什么方法?”学生通过狂想类比提出下列解答:“用大气球把它吊走”“用大象搬”“用好多小蚂蚁来搬”等。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对观点进行实际分析与评价,然后决定何种方式为最有效的途径。这种类比方法常用的句型是“假如……就会……”或“请尽量列举……”。

②直接类比

直接类比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加以隐喻或类比,借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种策略的运用,要求学生找出与实际生括情境相类似的问题情境,或直接比较类似的事实、知识或技术。例如,将电话比作听觉系统的构造,将电脑比作人脑的构造等。直接类比主要是简单地比较两种事物或概念。它的作用在于将真正的问题情境或主题的要素转换到另一个问题情境或主题,以便对问题情境或主题产生新观念。狂想类比与直接类比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纯属幻想虚构,不依据事实,而后者则要求必须有与问题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情境。

③拟人类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