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50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4 14:51:05

点击下载

作者:金晓星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鼓励孩子50招

鼓励孩子50招试读:

前言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在我们要求孩子“完美无缺”的同时,何不扪心自问:“这样要求孩子,我自己做到了吗?”父母知道用什么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孩子成长吗?

据统计证明,教育孩子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鼓励”。这无疑是教导孩子的一剂良方。但是,一般人总是以为鼓励和称赞一样,称赞就是鼓励。其实二者有不同的目的和效果。

称赞是奖励的一种,着重于比较和竞争,称赞意味着: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以达到父母期望的标准。鼓励不同于称赞,鼓励着重于孩子能力的发挥,并且帮助孩子经由贡献己力而获得成就感;鼓励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鼓励重视孩子内在的自我激励而不对孩子做价值判断。那么,父母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鼓励呢?

1.真诚的接纳人要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而沮丧是人类所有问题的根源。要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首先得从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开始。行为者和行为是有区别的,我们接纳行为者这个人,但是可以不赞同和接受其行为。

2.着重积极的一面想帮助表现暂时表现不好的孩子,就要开始避免一些消极的言行。父母应着重用积极的教育方式,即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当孩子对自己的表现开始满意时,他才会更努力地改正自己的错误,以求考得更好、答对更多题目、写得更漂亮,等等。

3.重视努力和进步父母以一件事的成果来论成败,这会使孩子很容易沮丧,尤其当他们面对一件很难的事情,尽管他们尽力去做了仍做不好时。着重于努力和进步,才具有鼓励的作用;不过分强调事情的成果,只是告诉孩子说:除非你做得很好,否则毫无价值。

4.肯定个别能力一个人感到有价值,是当他的能力有所发挥,且受到肯定的时候。孩子在成长中需要不断地肯定自己的能力,父母平时要注意到孩子的特殊气质和才能。孩子经常从一点上建立信心,然后这种信心会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父母要能够理解孩子,包容孩子,给予孩子温馨的微笑和恰当的鼓励。本书作者根据孩子成长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家长提供了具体而实用的鼓励孩子的50种方法。

本书正是秉承了鼓励的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贯穿到书中的50种方法中,从学业、面对挫折、责任、求知欲、沟通、身体锻炼、心灵成长、创新精神和社会交际等方面,同父母们一起探讨如何让孩子更加自由自在地成长为一个睿智的、和善的、负责任的、独立思考的、积极进取的、身体强健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鼓励孩子应当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鼓励孩子应当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体现在亲子生活的各个细节中,在细节中鼓励孩子才会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快乐!如果家长能够在本书的指导下,真正了解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将这些“招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定会使孩子的表现令您刮目相看!

本书从大量耳闻目睹的生活实例中,总结出教育孩子的宝贵经验。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本书旨在为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指点迷津,引导广大父母走出教育误区,帮助他们实现望子成龙的梦想。编者

第一招 孩子,不要紧,试试看

1.孩子,试试看“孩子,别害怕,试试看,说不定你会做得很好呢,先试一试,就算失败了也不要紧。”

现代父母虽然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但是却习惯了对孩子说“不许……”和“一定要……”并不善于用“试试看”三个字。通常,家长们习惯用命令的口吻,而不是用鼓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有时非但不鼓励,反而在孩子主动要求做某事的时候一口回绝,并不多加思考,只能说,这种父母的做法非常不明智,把孩子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白白毁掉了,还严重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当不会洗碗的孩子总想跃跃欲试时,别对他说:“不行!你会打烂碗的!”而是给他一个盆,放上几只碗,让他洗个够;当不会扫地的孩子总来抢你的扫把时,别简单地拒绝:“去去去!越帮越忙!”而是给他一个小扫把,让他扫个够,即使他真的把地扫得一团糟,也不必太计较,在赞扬了他“真能干,会帮妈妈扫地了!”之后,再悄悄地把地面收拾干净;孩子要吃辣椒,不用担心他被辣着,尝试一次后他自然会选择以后还要不要吃;孩子去摸菠萝,用不着告诉他上面有刺,只是在他大喊疼痛的时候对他说:“真能干,发现了菠萝会刺手。”

孩子第一次做某件事情,难免因为担心失败而有许多犹豫和顾虑,这个时候,是最需要父母给予鼓励的。父母说一句“试试看嘛!”会让他轻松不少。至少让他明白,结果好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努力的过程。那种过于严肃与正式的气氛也可能因这句话而被打破,孩子的紧张心理也能够慢慢消除。

时常给孩子机会做他没有做过的事,他的经验和阅历就会慢慢丰富起来,对自己也逐渐产生了信心。同时也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苛求结果。你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一次尝试获得经验,锻炼能力,建立自信。结果只是一个形式,最实质的内容还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否真正受益。所以,在你鼓励孩子的时候,不要强调他一定得成功,那样只能给他更大的压力。第二,不论孩子失败与否,都要对他的勇敢尝试给予赞扬。尽管孩子做得并不好,作为父母,你应该对孩子说:“真行,第一次就可以做得这么好!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做父母的,不要吝惜你的称赞。它对于孩子的意义,是让孩子明白他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试试看”三个字暗含了“你能行”、“我相信你”和“失败了也没关系”三层意思,孩子是能够从父母的话语和眼神中感觉出来的。这三层意思,一是肯定了孩子的能力,二是表示了父母的信任,三是表明了结果并不重要。在这样的暗示下,孩子毫无心理压力,而且兴致被调动起来,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也就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经常这样鼓励孩子,孩子也就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他在不断的尝试中,建立了自信心,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再遇到什么事情,不用父母说,他都会主动去尝试。这是一个很有益的循环。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熟。

孩子的教育和培养,父母的作用巨大,大多数孩子的智商和能力都是相差不多的,所以还是看父母如何正确引导了,想想我们自己还不是一样,在受到朋友鼓励和支持的时候,自己不仅做事情有热情,而且还非常开心,所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鼓励,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孩子做得好坏与否已不是最主要的。在生活中,要让孩子有机会尝试、锻炼。我们要相信孩子,在行动中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生活环境的不同,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同龄的孩子在学习能力、生活自理上就会存在差异。看到孩子表现突出,家长会情不自禁地叫好,看到孩子能力偏差时,也不要灰心和指责,而同样要用恰如其分的话语鼓励孩子。

例如:让孩子发碗、发勺或唱歌讲故事时,有时可以用“激将法”。对孩子说:“这件事你可能不会。”当孩子反驳说:“我会!”家长要顺势说:“试试看,好让我相信。”孩子们被激得积极性很高,做事既主动又认真。就连平时能力差的幼儿,也高兴的表现自己,能力明显提高得快。

对孩子要耐心,新的技能要教给孩子,教了方法之后要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对胆小、依赖性强的孩子,要鼓励孩子“试试看”,或用激将法,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同时,家长要耐下心来,具体的去指导孩子。在家里,可以陪孩子一起画画,可以和孩子比赛穿衣,还可以一起听故事、弹钢琴。在指导孩子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技能,切忌一切包办代替。2.孩子,错了没关系

要告诉孩子,错了没关系,只有这样,孩子才敢于尝试。

我们想象一下,假如你这个做家长的在工作上出了一点差错,领导对你大发脾气,把你臭骂一顿,你会是什么心情?要是领导并没有过于指责,而是给你机会去改正错误,挽回损失,你又会是什么心情?如果你对此有切身的体会,那么,请不要为难你的孩子,请你也给孩子一次机会,请你学会对孩子说:“错了没关系。”“孩子,没关系,这只是一件小事,妈妈知道你是无心的。”“错了没关系,下次别再犯就行了。”这样简单的话,比任何话语都更能激励孩子。

人的一生,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古人早就总结出了这个道理。然而,大人们往往用它来安慰自己,而不肯借它来原谅孩子。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也有共通的“法则”,为什么大人们常常偏袒自己,而对孩子那么苛刻呢?这太不公平了吧?“我早就说过你做不来的,看看,现在吃到苦头了吧?”“你为什么老是犯错误?就不能聪明一回吗?”父母们最会这样责骂孩子了。一旦孩子犯错,也不管是什么原因,具体怎么回事,斥责的话就说出口了。孩子难道就愿意犯错误吗?其实,父母也知道,在生活中,犯错误是件多么平常的事。只是,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基于这样的原因,即使是有把握的事,孩子也不敢去尝试了。

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事稳妥,不犯错,可是他们又不能接受孩子通过“试错法”去积累经验、锻炼能力,而是在一边泼冷水,甚至说风凉话,使孩子没有机会获得新的体验。

家长要学会以宽容之心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凡事肯定有利也有弊。过分的宽容是不可取的,但是在该宽容的时候,我们决不能过于苛刻。

孩子做错了事,你一句“错了没关系”,会让他心里轻松很多。父母的宽容会让孩子心生感激,他会努力去改正错误来作为对这种宽容的回报。此时,你也是给了他改过并获取成功的勇气。孩子不是木头啊,他懂得感情的回报。

不过,仅仅是一句“错了没关系”还是不够的。宽容也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它也有个度。在你谅解了孩子的错误时,也不要忘了告诉孩子,他为什么错了,该如何去改正。你必须让孩子明白,做错了事没有关系,但必须了解犯错的原因,并且及时改正。这样,孩子就会在尝试中改正,在鼓励中成长。

也许有的父母担心这种宽容会让孩子无所顾忌而犯更多的错误。其实,一个孩子怎么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父母的影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逐渐地告诉孩子哪些事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而不是等孩子犯了错再来告诉他是非。如果你的孩子在宽容之下犯了更多的错误,那就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教育不当了。3.孩子,你能行“总有一天你能学好的,妈妈相信你。”“只要去做,你一定能行!”“好吧,你来试试看,爸爸知道你能行。”

做父母的,内心里都有一个潜意识,觉得孩子小,对孩子做事不放心,对孩子的能力缺乏足够的信任。也有的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心理,不让孩子去尝试他没做过的事。一旦孩子提出要做什么,家长就说“你怎么行”之类的话。“妈妈,让我来切菜吧。”“爸爸,我出去买东西吧。”

有时,孩子会向父母提出类似的要求。但是,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表示反对,开口就说:“你太小了,做不了。”因为孩子初次做的事通常难以做好,父母要花许多时间来指导,还要替他们收拾烂摊子。同时,也担心孩子的安全。这样想,的确没错,但是经常如此,对孩子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父母想过吗?

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人,他们的话能造就一个孩子,也能毁掉一个孩子,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道理了。试想,当孩子想做一件事的时候,父母总是说“你不行的”、“你做不好”这类的话,孩子本来潜在的能力或许就从此被遏制了,永远无法发挥出来。到最后,孩子自己很可能产生这样的错觉:“我真没用,什么都做不了。”长期下去,他会慢慢对事物失去兴趣,那个时候,也许就真的“什么也不会做”了。

还要注意,孩子的好奇心永远都是难以捉摸的。有时,他得不到父母的允许,会自己偷偷地去做想做的事,这比在父母的指导下去尝试更危险。

你希望你的孩子最后成为一个什么事都不敢做,甚至畏首畏尾的人吗?

如果不,那么就别吝啬你的鼓励和赏识。

教育理论上,有一种赏识教育。父母可以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这样的话应该经常说:“孩子,你能行的,妈妈相信你。”“好吧,爸爸让你来,你可以做好的。”

在孩子要求做某事的时候,不妨给他机会去尝试。当然了,也许某些事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危险,但是,只要父母事先告诉孩子做事的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并在一旁静静观察,就能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这个过程中,父母最好是保持冷静,并且做个绝对的“局外人”。一切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这是个锻炼孩子的好机会,结果如何并不重要。所以,你也不要在孩子没做好事情时,给他泼冷水,说“我就说过你做不了”这样的话。明智的做法是帮他找原因,鼓励他重做一遍。

你可以看到,孩子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努力中,的确能学到不少东西,他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这便是你对孩子不吝鼓励的结果。

赏识和信任,是激发孩子兴趣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也是让孩子潜能得到发挥的契机。你试试就知道,这不是一句空话。

对孩子的赏识要发自内心。

很显然,并不只是对孩子说句“你能行”就算是对孩子的赏识。赏识是一种建立在对孩子的性格、能力完全了解的基础之上的看法。说得简单些,它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装出来的。

你是否在心里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较过,遗憾于孩子的短处,而对他的长处却视而不见?

你是否在嘴上说着“你能行”的时候,心里却还是很不情愿让孩子尝试去做他想做的事?

你是否在孩子尝试做一件事的时候,一边说“你能做好”,一边忍不住地伸手帮忙?

如果是,那么只能说,这种赏识是你讨好孩子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真心实意地要让孩子学到什么东西。

怎么才叫发自内心的赏识?就是你对孩子说“你能行”的时候。永远学不会对孩子放手的父母,不仅自己累,还让孩子失去了很多的锻炼机会,记得让孩子试试看,你将会看到孩子成长的飞跃。

家长,让我们放开双手,让孩子们自由、快乐地崭露才能吧!

第二招 最直接的鼓励:让孩子把话说完

1.听听孩子的话

生活中,孩子会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时,由于年龄小,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说话有些词不达意,或者孩子出于某方面的顾虑,不能直截了当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时,就需要家长耐心地让孩子把话说完,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只有这样,家长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

为什么父母自己老是唠叨不停,而不给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把孩子的嘴巴封起来,然后自己说个不停,这也未免太不公平了。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父母决定了一件事,孩子持有反对意见,刚说了一两句,父母就听不顺耳了,喝令他“住口”。父母老是觉得孩子不懂事,轮不到他们说话。其实,孩子从他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哪怕孩子气一点,也的确可以启发父母,弥补父母的决定或认识的不足。

父母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孩子所思所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所适从;孩子的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致双方相互不信任,沟通困难。一份调查显示:70%~80%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和家庭有关,特别是与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和交流沟通方式不当有关。

有时孩子犯了一个小错,父母凭着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而孩子据理力争地申辩。这时做父母的气上加气,心想:“你犯了错还狡辩?”于是,对孩子一声断喝:“不用解释了!”你能想象到孩子这个时候有多委屈吗?哪怕事后你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对他的伤害仍然已经造成。法庭审问犯罪嫌疑人还给其申诉的机会呢,怎么做父母的就不能容忍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辩解?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一位年轻的母亲和她4岁的儿子陪着她的父亲一道去春游。儿子口渴了,妈妈从背包里拿出两个苹果,要儿子给外公一个。没想到儿子将苹果拿到手后,在上面分别咬了一口。见到孩子这样,母亲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担心父亲怪罪自己平时没将孩子管教好。“妈妈!”儿子有话要说,看见妈妈狠狠地瞪着自己,于是将要说的话咽到肚子里去了。外公知道孩子这样做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便紧紧抓住孩子的手,笑容满面地问道:“乖孙子,告诉外公,你为什么将两个苹果都要咬上一口?”

孩子两只黑葡萄般的眼睛忽闪忽闪着,满脸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外公。”外公笑得更欢了。母亲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花,既为有这样懂事的儿子而自豪,又为自己刚才的行为感到羞愧。

让孩子把话说完,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你会发现孩子是多么的可爱。让人把话讲完,实质上就是一个调查过程。只有让人把话讲完,才有可能了解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最为美丽的真相,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细致、严谨、豁达、大度的人生风采。

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往往是出于这样几种心理:(1)孩子的话说到自己的痛处,让自己觉得没面子。

所谓童言无忌,孩子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什么忌讳。父母不妨抱着轻松的心态听听孩子怎么说,或许自己也能受到启发。(2)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这样的父母属于顽固型,不听孩子辩解,老认为孩子是在找借口。长期如此,孩子就会慢慢习惯沉默,哪怕是面对冤屈,也缄默不语。一个不会据理力争的孩子,很难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3)觉得小孩子不懂事,没有耐心听孩子说。

其实,孩子的思维比大人简单得多,往往能从复杂的事情中看到本质的东西。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孩子也有话语权,他想说话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机会表达。老是被“住口”二字打断话头的孩子,慢慢就变得沉默了,他也就懒得跟父母说话交流了。这是因为父母的“禁令”让他觉得自己的意见根本不受重视,说了也是白说。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便会逐渐降低,这对于他的成长和人生都是非常不利的。

而老是听到“你不用解释”的孩子,会渐渐习惯了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会背着很多的冤屈,一个人默默承受,而这样的重负很可能让他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所以,你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也就是在避免上面提到的种种不良后果。其实,听孩子把话说完,又能浪费你多少时间?而你又多了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你可以根据孩子说的话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纠正;他看法片面的时候,你予以补充。这样,孩子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2.让孩子把话说完

当然,除了在他想说话的时候,让他尽情地说,还要在他沉默的时候鼓励他说,因为有的孩子根本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意识或者胆量。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不满或者委屈,会让他变得善于思考,也会使他的自主意识和表达能力得以增强。

要耐心当好孩子的听众。听和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有耐心的听众才会有健谈的孩子。无论孩子讲什么,家长都要表现出认真聆听的样子,让他感觉到家长很喜欢听他说话,这样才能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

我们在向别人倾诉心声的时候,在诉说委屈的时候,不是也不愿意让别人打断自己的话吗?不是更不愿不等我们说完,人家就批评指责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也适用于自己的孩子。

孩子情绪偏激的时候,你更要耐心听完他想说的所有的话。你觉得当时难以说服他,不妨先努力找出他的话中有道理的部分,并给予肯定。对没道理的话,你可以说:“让妈妈再想想。”等到孩子情绪稳定了,说不定他就会认识到自己错了;没认识到,你再怎么谈自己的看法也没用。这样做孩子会从心里更爱你。

父母若能打开孩子心灵的锁,那么,孩子最愿为之敞开心灵之门的第一人,肯定仍然是父母。

在孩子漫无边际的讲述中,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在孩子的辩解中,父母可以了解事情的真正原因,便于说服教育。所以,和孩子交谈时,父母千万不要只顾自己说话。

很多父母觉得和孩子沟通困难,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与朋友聊天时兴高采烈,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而跟父母说话,问一句答一句,问多了还不耐烦。为什么会这样呢?

只要稍稍留意便会发现,孩子跟朋友说话,对方常能耐心听他把话说完,还会赞同他的意见;而父母却总在听孩子说第一句话时便急不可待地训斥孩子,甚至找出更多的例子来证明孩子不对,根本没让孩子把话说完。

所以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孩子,而在于父母不肯给孩子倾诉的机会。给孩子一个倾诉的机会,等于拿到了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表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孩子对着父母诉说内心的感受,是提高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的极好机会。将孩子的这一机会剥夺,孩子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在社会交往中就会出现表达困难,进而产生自卑情绪。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很难谈得上心理健康,更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他们有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看法的自由。父母应耐心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孩子说得有理,应该赞赏,孩子说得不合理,可以进一步交换意见,直至解开孩子心中的疙瘩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第三招 让孩子大声说话

1.孩子天生爱说话

说话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力,也是一个人最内在最强烈的冲动,它是如何被压制和被剥夺的呢?我们又是如何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说话权利的呢?

我们知道,小孩子天生爱说话,而且无所顾忌,然而,对孩子们的唠叨,大人们很少有耐心倾听,更谈不上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赞赏,相反,倒经常是漠视、讥笑甚至训斥。入学以后,孩子的言语表达更是被强行纳入成人的语法系统。他们的各种奇怪念头和不合常规的言行不断地被纠正。我们的文化是一个充满着各种禁令的文化:不许大声说话,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做小动作,不许开小差,不许看这种书,不许做这样那样的事……这些禁令是通过话语霸权、温和的暴力、耳提面命的说教等等方式灌输给孩子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于不动声色之中剥夺了孩子的话语权力。尽管他们还在说话,但却说着同样的话;他们还在交往,但不是真情实意的交融;他们才十多岁,但已经暮气沉沉,老态龙钟……“大声讲话法”是塑造孩子强者心理素质的方法。要使孩子逐步提高自己讲话的声音,从小鼓励他敢于大声讲话。

告诉孩子,讲话一定不要自私,一定要让声音到达对方的耳朵。你讲话的目的是把你的意思告诉对方,可是你够不着对方的耳朵,就等于什么也没说。声音达到对方的耳朵,意思才能进入对方的心中。说话是一个人的天性,“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让孩子说,不仅要敢说,会说,还要说好。家长的责任就是解放孩子,完善孩子的个性与人格。因此,让孩子说不仅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培养孩子大声说话要从小开始,家长教育孩子说真话,与孩子平等交流是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最重要的一环。

人常说理直气壮,有理了,自然气势就盛,说话声音就大,那是一种自信。没理了,自然就矮人一等,讲话声音也小,那是一种怯弱。孩子回答问题也是一样,学会了,有把握了,就敢大声地阐释,偷懒了,走私了,开小差了,没学会,就没把握,自己对答案本身就犹犹豫豫,又怎么敢大声说出去呢?

让孩子大声说话,就是给孩子自信,有自信的孩子才容易成功。大声说话也就是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是孩子有思想、有见地的标志。

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中总有几个默默无语的,但这些孩子有的在家里是活泼的,甚至有些调皮。为什么一到陌生的环境里他们就变样了呢?

经心理专家分析,孩子变了样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城里的孩子又大多住在高楼,缺少玩伴。(2)父母工作太忙,疏于与孩子交流。(3)隔代抚养时,长辈出于安全的考虑,过于保护,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锻炼。(4)部分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过于严厉,在他们频繁的训斥声中,孩子渐渐失去了跟人交流和沟通的自信。

怎样改变这类孩子?有些家长将孩子送到培训中心,在那里,我们看到因为不敢与人交往而来到这里的孩子们在大声朗诵着:“当众说话不害怕,我有想法就表达。今天丢脸不算啥,将来敢说顶呱呱。不怕不怕就不怕。”专家介绍道:“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对孩子进行放松训练,然后通过连续鼓励,唱祝福歌,赞美他人,双目对视,上街卖报等活动,由简到难,一点一点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2.如何让不爱说话的孩子增加自信(1)让孩子先交一个朋友。

孩子时常会产生“希望有一大群朋友”、“希望自己受大家欢迎”的欲望。当孩子拥有大量朋友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安定的,往往不怕失败,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相反,孩子没有一个朋友,在集体中像一个陌生人一样,沉默寡言就不可避免。这时家长可鼓励孩子去交朋友,或与老师商量一下,尽快让孩子交上一个朋友。(2)多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

如参与接待客人,使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和外人所承认,从而对自己建立自信心;在招待朋友的聚餐会上,让孩子表演一下拿手好戏,使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3)日常生活中,家长多与孩子进行幽默的对话与鼓励。

家长的幽默激励往往能使孩子产生精神上的信赖和充实感,增加与外人接触的自信心。同时,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处世态度,使孩子也朝积极的方向发展。(4)干家务活可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应鼓励孩子帮助大人干活,如每天带孩子去采购东西,让孩子自己挑选,满足孩子的表现欲与成熟感。

让孩子干家务,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制定一个切合孩子能力的标准。要避免总想自己去做,或者“重新做一遍”,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没能力、不中用,而失去劳动的兴趣和热情。

②不要用钱引诱孩子干活。孩子干完活给他们的评价是对他们笑一笑,拥抱一下或说声“谢谢”、“太好了”、“比上次强多了”。孩子做应该做的事就给钱,不仅有收买的意思,而且也暗示这项工作本身毫无意义。

③不要让孩子过于劳累。干活太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会活动,妨碍孩子的成长,并使孩子品尝不到劳动的乐趣而厌恶劳动。

④不能把劳动作为奖惩孩子的一种手段,要培养孩子劳动的光荣感和责任感。(5)多带孩子到自然界去。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极大。可以带孩子到森林去,沐浴和风,呼吸新鲜空气;可以到原野和海滨去,让孩子在草丛中观察野花和小虫,在海滩上拾贝壳,捉螃蟹,做各种游戏,以增长见识,开阔心胸。(6)适时举行家庭表演比赛。

让孩子在全家人面前大声唱歌、朗诵、表演等,对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大有好处。

请让孩子大声说!虽然孩子有时会乱说话,但是大人不应该在这个时候予以制止、呵斥。所谓的“引导”,千万不要变成变相的扼杀,要平等的对待,才会让孩子信服。

家长们要在表达问题上找到提高孩子积极性的突破口,要生动、敏锐、中肯、适度地牵引,让孩子的积极性燃烧起来。

给孩子自由,给他们“犯错误”的自由,给他们反抗既存的文化和社会秩序的自由,给他们对一切被视为神圣的东西进行“亵渎”和“冒犯”的自由。历史上的任何进步都是基于这种“亵渎”和“冒犯”,正是这种被视为“邪恶”的冒犯行为给那些已经僵死的社会和文化秩序带来生机和活力。

让孩子大声喊叫,有时对孩子是一种宣泄和需求。教育孩子要动静交替,在室内也不是每时每刻都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孩子心情高涨时,为什么不能大声地唱一唱,笑一笑呢?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呼吸;给孩子一片空阔的天空,让他们飞翔,不要压抑他们的情感,让孩子们说,让孩子们讲,让他们开怀地笑,让他们大胆地想……

面对众人,张开嘴巴,说!让孩子说出他的快乐与痛苦,说出他的愤怒和不满,说出他的感觉和思考,说出他的个性和风采!

第四招 孩子,我们想跟你商量件事

1.学会和孩子商量

商量的魅力在于,使自己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两代人的沟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方法是——学会商量。

商量,能使家庭关系变得和谐;商量,能使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并学会用商量的办法去对待父母和他人。“商量”使亲子间增进了感情,避免了冲突和对抗;“商量”使孩子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事情,思考问题,学会了民主和平等、尊重和友谊。

孩子是独立的世界,这个世界蕴藏着极大的潜能。潜能的开发,要靠个人努力,更要靠父母的尊重、赏识和肯定。父母应当相信,孩子的世界会比自己的世界更辉煌,因为他们属于未来。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平等地面对他们,真正地尊重他们,由衷地赞美他们,他们才有可能以自己的健康成长来回报父母。

一个家庭,除了父母,还有孩子。可是,父母往往把孩子排斥在外,尤其是决定一些重要的事情时。他们总是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懂。没错,生活中纯粹的大人之间的事可以暂时不让孩子知道,可是还有很多事是完全应该让孩子也参与讨论的,尤其是大人做出关于孩子的某项决定时,不要以为孩子是你的,你就可以随便对他做出决定。他年龄虽小,总归是一个人,他有权知道关于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只要是家庭的成员,都有权参与家庭事件的讨论与决定。它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哪怕是婴幼儿,父母讨论某件事的时候,也可以让他待在一边,就算是个形式也非常重要。对于已经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孩子,就更不可忽视他在家中的地位了。

孩子和父母在家庭里地位是平等的,都一样地重要。举个例子。好不容易有个假期了,父母商量着去哪儿玩好,这个时候请叫上你的孩子吧:“来,孩子,咱们商量一下该去哪儿玩好。”相信受到这样的“邀请”,孩子会非常开心。他在家中的地位得到了体现,他从父母的重视中感受到了一份尊重,也不再觉得父母高高在上,反而有种亲近感。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比如家里经济紧张了,需要商量如何节约开支;比如要添置一样家具,需要商量买什么式样和价位的;比如想在家里搞个小聚会,商量怎么办才有创意……这些事情完全可以让孩子也参与讨论,让他也贡献一份“才智”。别说,有的孩子还真能贡献出一个大人怎么也想不到的好点子来呢。哪怕他真的说不出有价值的建议,这种讨论本身,对家庭、对孩子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尊重孩子的父母,也会受到孩子的尊重。时常被家长请去商量某件事情的孩子,到了他要做一项决定的时候,也会主动地去跟父母商量,而不是一意孤行。时刻牢记,孩子是家庭重要的一分子。许多事情,要和孩子商量着办。学会与孩子商量,是两代人沟通的好方法。人和人之间,如果互相不沟通,不交流,是无法相互了解的。而不了解,就会产生隔膜与误会。父母与孩子也是如此。

代沟问题一直是令孩子与父母都深感头疼的问题。两代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一条无法逾越的沟壑?固然有时代观念的影响,但是也往往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造成的。父母有父母的一套价值观念,孩子有孩子的一套价值观念,而且互相不了解,如何能不产生冲突和矛盾呢?及时而有效的交流,是避免两代人产生代沟的有效方法。而实现两代人的沟通,最好的方式就是时常与孩子商量。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某件事,大人和孩子各自的观点都摆出来讨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不断修正个人的偏见,最后达成共识。孩子得到了大人的尊重,大人也了解了孩子的思想观念,和谐的家庭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长此以往,父母与子女就会了解得越来越多,而且能够互相约束,剔除不和谐的成分,逐渐形成一致的看法。就算不能达到亲密无间的地步,至少两代人都学会了互相谅解、宽容、认同和尊重,这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家长也应该知道,商量,不是简单的迁就,而是父母与孩子对话、沟通、相互了解,形成双方可接受的意见或办法;商量,不是父母发号施令,而是真正地把孩子当做一个人,更当做一个孩子来对待。商量,使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打上“民主”的印记。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命令,最好是建议和商量,比如说今天家里买了条鱼,你是红烧呢?还是清蒸呢?这样一问,小孩会感觉妈妈烧菜还要问我,实际上这样一个具体的东西,感觉妈妈很尊重他。小孩在尊重当中,也学会了尊重你,人与人的尊重是爱的一种体现。比如问问孩子假期想做什么,你想学习什么,你想到哪儿玩儿,假期到来以前,父母需要听听孩子假期有什么打算,不要给他打算好了,比如说到北京或者是到秦皇岛玩儿,最好听听孩子想看一些什么,学一些什么,玩儿一些什么,孩子讲的非常合理的可以采用,比如说你这个主意不错,我们就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很高兴,感觉父母很尊重他的意见。2.怎样和孩子商量

与孩子商量,可以从下面的小事开始:“你现在不想睡吗?明早你能按时起床吗?”“你要零钱做什么?一半行吗?”“一定要喝饮料吗?喝点开水怎么样?”“旧书包扔掉吗?买新的,但不在我们这个月的花费里……”

爸爸妈妈们遇到事情与孩子共同商量,可以培养孩子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孩子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是非常有益的。遇事怎样与孩子共同商量呢?(1)要把孩子当做与自己平等的“小主人”看待。(2)有了事,让孩子谈谈对事情的看法。(3)出了问题与孩子商量,想出解决的办法。

中国的父母在给孩子零用钱这件事上,从不习惯于与孩子商量,只要条件允许就满足他;吃的用的,从玩具到上百元的书包,都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父母自然地有权利要求孩子,必须在学习上取得优秀,第二第三都不行。一点也不曾与孩子商量。

因此,父母有必要学会凡事与孩子商量,把做父母的意见耐心地传递给孩子,让他思考判断,然后再去行动;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置于孩子的思维高度,总能找到每个问题最合适的答案。

平等地对待孩子,遇事与孩子共同商量,可以使孩子从小在待人处事方面有一定的主见,并且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

如果你还在抱怨孩子不理解你,老跟你作对,那么就先想想自己是否理解和尊重了孩子吧。

第五招 和孩子平起平坐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要把孩子看成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主体,这就要求家长在与孩子交往时,要把孩子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虽然,亲子间在血缘上有长幼之分,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与孩子建立平起平坐的朋友关系,建立民主的家庭氛围,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见解,给孩子正面的期许,父母做得不对时要向孩子道歉,平等的关系有利于父母与孩子沟通与交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国旧社会森严的伦理等级已经成为历史的垃圾,新时代的父母应该彻底抛弃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说教的父母架子,变居高临下为与孩子平等相处,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从和父母“对着干”变为愉快合作。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以来,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的日趋早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明显了。

社会对每一个家庭都是力求公平的,可为什么有的家庭中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却不能公正地对待子女,甚至与子女的关系形同陌路呢?

主要是父母与孩子不能互相理解。孩子看父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父母看孩子,则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做父母的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管他是否理解,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样“不平等”的教育方法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

孩子虽说年龄不大,但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希望父母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只是长辈,更不希望父母摆出一副长者姿态动辄训人。

所以,今天做父母的,要想改变孩子的所谓“不听话”、“对着干”等逆反心理和现象,就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子观念,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应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的话,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才能从“不听话”变为听话。

有的家长老抱怨孩子不听话,其实,孩子听不听你的话,取决于孩子跟你的关系如何。如果父亲与孩子没有良好的关系,当他想施加对孩子的影响时,就只剩下武力了。因此,与孩子保持密切的亲子关系,是家长对孩子施加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亲密的、平等的、建设性的亲子关系。

但这常常为中国家庭所忽视,这就需要家长具有现代理念,如家长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人格上的,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血缘的差异,因此孩子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我们接纳他、信任他,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1.孩子应是家庭中的一名小主人

既然是主人,有些事情家长要跟孩子商量,听取孩子的意见,而不应把大人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孩子虽小,但自有他的主张。如孩子卧室的安排布置,就应听听孩子的看法与建议。

在家庭中要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不少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幼稚,不懂事,所以处处干预、管束,事事过分关怀、保护,向孩子提要求带有命令的口气,这都是不民主、不平等的表现。孩子会感到委屈,感到不平等,会不服气。作为家长应以商量的口吻与孩子讲话,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才能要求孩子。要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习惯用权威者的姿态站在孩子面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管他们说得有些幼稚,但没关系,孩子就是在一次次的表达和争论中逐渐成熟起来的。而父母要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和意见积极参与讨论,也可以与孩子一起争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当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时,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给予肯定并引以为豪。再就是尽量养成家庭聊天的习惯,父母应学会倾听,同时也引导孩子养成倾听与倾诉的习惯。父母即使对孩子的问题不感兴趣,也要耐着性子听完,引导孩子说出他的心里话,借此了解他的心理活动。如孩子与你谈论娱乐新闻时,你要有适当的反应;孩子约你一起玩球时,你要欣然前往。2.鼓励孩子向家长提意见或建议

作为家长要重视自己的不足,如在错怪了孩子后要及时向孩子致谦,在忘记了承诺后要及时补上,这样,才能缩短亲子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亲子关系。

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学习和感悟的过程。父母对孩子强制命令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对立。家庭教育,其实是家长与孩子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场心理战,所以,家庭教育是要讲究策略的。

有些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地应该听父母的,他们常常以自己为长辈而自居,习惯于对孩子居高临下,喜欢对孩子发号施令,要求孩子对自己唯命是从,孩子稍有异议和不顺从,便采取高压政策把孩子的嘴堵上。但是这些家长忘了,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不会再像小时候一样简单地遵守和服从家长的命令,当他们认为自己是对的时候,他们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当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家长公平待遇的时候,他们会逆反。因此,要想避免和孩子发生冲突,家长必须改变原有的做法,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孩子,像对待朋友一样与孩子沟通交流。遇到事情时,应当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孩子说的确实有道理,家长应该积极地采纳并对孩子做一番表扬,即使孩子的观点不正确,家长也不能指责或者训斥孩子,而应当耐心地教育和引导,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利与弊,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应当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孩子一定会理解父母,冲突不仅不会发生,相反会赢得孩子的尊重。与孩子相处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要引入新的观念和方法,家长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终身学习。

中国教育重视“传道、授业、解惑”,重视说教式的自上而下的管束教育,有尊长爱幼、守规矩、服劝导的传统。西方则主张开放式的实际锻炼,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到大自然中,到社会生活中锻炼成长。比如,美国家教强调“给孩子开门的钥匙”,而不是“替孩子们开门”。美国人有一种共识:成人不要总是说教、命令孩子,而应“Stand behind, don't push”(站在后边,不要推)。孩子从小在家里就拥有许多权利,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游戏、图书,长大了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和结婚时间,家长对孩子的选择决不粗暴干涉,他们只是在一边给孩子当参谋。美国家长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词是“Try”(试试)。他们永远站在孩子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美国家教专家史蒂文说:“父母要舍得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这样他们才能学会以平等的方式和他人相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父母必须适时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孩子反省、改正,以建立正确行为。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父母在孩子面前更应放下架子,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1)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负起对孩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幸福、和睦的家园。一言一行应做好孩子的榜样,不能因为自己工作的繁忙,对孩子不闻不问,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冲动,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伤害。(2)做孩子的人生良师。

父母还应该是孩子的老师。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的自制力、注意力、观察力都很低,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要求父母像老师一样,正确认识孩子的成长规律,静下心仔细分析孩子在想什么和应该如何帮助他,并耐心地指导督促孩子。3.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父母更应是孩子的朋友。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很多方面他们是孤独的,缺少朋友的关心,这就要求父母担当朋友的角色,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孩子游玩的时候,蹲下身子,甚至趴下来和他们一起玩耍;孩子进步的时候,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孩子不开心的时候,真心聆听他们的烦恼。当然,父母有烦恼也可以拿出来与孩子一起商量,让孩子为你排忧解难。

父母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不妨遵循“父母+朋友+老师”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试试,如果孩子能把你当成知己和一面镜子,你们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孩子对一个谦逊忠厚的朋友是不会隐瞒自己的,因为教育本来就意味着伴随和支持。

只要父母放下架子,做平等对待孩子的父母,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就一定能走进孩子的心。

第六招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父母牵着孩子的手,或是孩子牵着父母的手,这是所有牵手中最普通也最温馨的一道风景。父母牵着孩子的手,那是一种充满怜爱呵护的亲情体现;孩子那小小的稚嫩的手牵着父母的手,那是一种信任、一种依赖的心灵的真实写照。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他的保护神。牵着父母的手,他心里就有了安全感。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做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否则父母和孩子之间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发生危机时需要作出反应,而反应无一例外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对孩子的个性和自尊造成影响。

童年是生命的早春,一切成长的计划开始酝酿。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他们努力发展成长,为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智慧世界打底,该是何等的重要!也许我们的思考仍然错过了一些思想的珍珠,但我们应该能够注意到如下的方面。

优良的品质是孩子生命中最丰富的滋养。培养孩子的正义感,让生命变得纯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生命变得深情;培养孩子敬老尊长,教孩子懂得报答;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教孩子理解奉献。优秀的品质能给生命以尊严,有了尊严的生命是最美丽的。

健全的人格是孩子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利于发展;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利于创造;鼓励孩子的合作精神,利于成事。文明社会呼唤健全人格,健全的人格才能享受生活。

良好的习惯是一切素质的基础。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孩子的身体成长;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孩子的智力提高;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孩子道德的完善。其他诸如勤于观察,善于思考,长于表达之类的习惯培养,都是有益的。

我们试着教给孩子这些好东西。我们耐心地引导他们:肯定优点,给他自信力;批评缺点,给他羞恶心;鼓励成功,给他荣誉感;指认失败,给他挫折感。我们还要给孩子以足够的空间:给他现实的空间,让他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学习思考;给他亲情的空间,多陪陪孩子,关心孩子;给他发展的空间,不要因家长过分的希望给孩子压力,也不要因孩子一时成绩不好,而责怪孩子。我们还要有选择的满足孩子:适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重视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并引导孩子培养起广泛的兴趣爱好。最重要的,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民主,不要因为是家长,我们就自然的具有了至高的权威,用我们的意志来安排孩子的生活。要知道,谁都不是神仙皇帝,谁的生活都不能被保证。

相信只有心理不正常的父母才会作出伤害孩子的事,但是,不幸的是,即使是那些爱孩子、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

做父母的职责是牵着孩子的手,引导他们走路,然后再慢慢放手,让他们独立面对人生。父母不应背着他们走路,更不是代替他们走路。这里面有个基本理念:相信孩子生命的强大精神力量,只要有可能,就给他们选择的自由。正如一位育儿专家讲的话:“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

父母只需要适当的时候给孩子需要的阳光雨露,呵护温暖,其他的,孩子自己知道该怎么长大。

教育的根本在于传播价值,其他的一切都只是装饰和工具。

孩子的成长,如同一棵树的成长,所有的关键在于那些吸取营养的根部的成长,那些最根本的东西:自信、坚强,自我抉择和不屈不挠的勇气。

所有的这一切,都只能在理解和尊重的情景下完成,言传身教,就能传播并影响,好过无数的苦口婆心,无数的口水说教。

没有人在理解的环境中丧失过信心,也没有人在尊重的环境下怀疑和抱怨过。

责任感只在没有责任需要承担的地方消失,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

做尊重孩子的父母,并担当起教练的职责。我们不是下场比赛的选手,也不是任劳任怨的保姆。我们应该选好自己的定位,激励孩子,做最好的有责任的自己。

让一个人出生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让一个人健康成长需要付出很多。

不仅仅是爱,有爱也需要技巧,爱的方法是需要用心学习的。

当父母不再大包大揽,也不再怨天尤人的时候。可否平静地说: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让我们一路前行!知道他怎么想,远比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重要。权威需要简短和选择性的沉默。没有不合理的感受,只有不合理的行为,所以我们没必要去纠正感受,但可以改进行为。惩罚无法制止不当行为,只会让肇事者在躲避侦查上更有技巧。在孩子受到惩罚后,他们会想办法更加小心,而不是更顺从或更有责任心。好的父母,就像好的老师,要让自己渐渐成为孩子可有可无的人物。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作决定。对于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行为,孩子需要一个明确的界限。

作业完全是孩子和老师的事,父母不应该接管过家庭作业这个责任,而且孩子让他们这么做了,那么他们就再也无法摆脱这个束缚。直接的帮助只能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息,如果没有父母的参与,他们是无用的。

我们给孩子把路指出来,但是希望旅行者——孩子,能靠自己的能力达到目的地。警告和恐吓是对自主权的破坏。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当时并不是教训肇事者人品的合适时机,应该先处理事情,在纠正他们的行为之前,一定要处理好他们的情绪问题。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行为,“为什么”表达着好奇,而陈述句则表达着理解。

当孩子回到家不停抱怨他的朋友、老师,或者生活时,最好顺着他的语气回应他,而不要先试图查明事件的真相。当孩子对自身做评价时,通常不要只是以赞同或不赞同来回答他,而是用具体的细节来表达超出孩子期望之外的理解。

养育一个优秀的孩子,除了运气外,还需要明确方向和技巧,运气是:孩子遇到了适合他发展的环境,方向是: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技巧是:努力学习更多的育儿经验。

孩子在家感觉不快乐,多半是家长的态度和说话方式引起的,因此父母需要努力地学习和实践,从而改变现有的不良说话方式。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每一个个体都是特别的,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个体性,那才是对他们的爱。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爱,这是一个值得父母去深思的问题,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不是真爱。当孩子考到理想的成绩时,当孩子顺从听话时,当孩子的表现让我们觉得脸上有光时,我们就满心喜悦地告诉他,我有多爱你。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当孩子的学习不能达到我们要求的状态时,当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不是我们所期望的那样时,我们还爱他吗?特别是当孩子的行为让我们在众人面前失去荣光,甚至孩子走上歧途时,我们还爱他吗?真正的爱是什么:是无条件的接纳,接纳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爱他是如他所是,非如你所想。

疼痛、恐惧、痛苦、沮丧,当幼小的心灵不能承受生活之重时,握住他的手,敏感地把握他心理的变化。给他勇气和信心,进而向他表明,你愿意也有责任和他共同承担眼前的失败——你永远和他在一起,是他的同谋。是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愿意握着你的手,直至你变得坚韧、勇敢、自信,直至你的手和我的手一样宽大,一样粗糙,直至我的手心再也握不下你的手。

牵着孩子的手,带他们上路。领孩子走进园圃,孩子会发现花朵;让孩子仰望星空,孩子会发现星斗。给孩子什么样的世界,孩子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你的渴望和你的耐心一样坚韧,你的收获和你的付出一样真实。当你发现孩子成为你所希望的人时,你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当家长牵着孩子的手,将小手放入自己的掌心时,孩子们的心里将会多么自豪,多么温暖。

当感受到需要时,期待着自己能自信的说出那句“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第七招 孩子,你能帮帮我吗

做家务事应当是家长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让孩子协助做家务事,可发展身体和心理上的技能,包括训练他的观察力、理解力、应变能力及体能。孩子每学会一项新的任务,他的能力和自信心便会向前迈进一步,孩子也会有参与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家庭有份责任心和归属感,协助他独立自主。

以往的观念认为做家务事是女人的事,尤其是母亲的事,造成两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扭曲了两性关系的本来面貌。现在一些父母亲则以为只要孩子全心全力用功读书,不必分担家务。幼小孩子的帮忙,又令父母感到碍手碍脚、越帮越忙。其实学做家务事对孩子的成长发育而言,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经验。父母要求孩子分担家务事除了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之外,也可减轻自己的负担。

现在的孩子虽然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但是让他们帮助大人做家务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他们会从中受益匪浅。让孩子帮忙做家务最好是做那些需要动手指的细活,比如摘豆角、扒葱;或者需要手眼协调的事情,比如挑豆子等等,这样,孩子的动手能力、手眼协调能力都会得到锻炼。让孩子帮忙摘种花草则除了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外,还会让孩子学到很多生物知识,并培养孩子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总之,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家务除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使其通过动手刺激其大脑,对其头脑的发育有好处。

不过,在教孩子做家务时,家长要有耐心且不厌其烦。虽然孩子的热心参与,可能往往是越帮越忙,如:洗菜、洗水果,溅得到处都是水,家长必须容忍这些混乱,并将每件事分解成小步骤来教孩子。此外,不要叫孩子做那些他能力不及的家事,如:叫一个3岁的孩子收拾自己凌乱的房间,会使他茫茫然,不知从何做起。要培养孩子这种能力,家长要陪着他,一面指导、一面监督,上了轨道后,才可以渐渐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小孩子也不例外,家长要经常请孩子帮忙拿些小东西过来。比如,对孩子说:“妈妈今天给你买了本图书,妈妈不记得放哪里了,帮妈妈找一找好不好?”这时候,孩子会非常乐意的点点头扭着小屁股满世界地找图书,当然,家长会在一边指引孩子。当他找到后,家长应对孩子进行表扬。“真是妈妈的好宝宝”,除此之外,在吃水果时,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从果篮里拿,玩完的玩具让孩子自己收拾,在此之后,家长要说的就是“你真棒!真是个好宝宝!”

当然,做家务事时也需要一些引导技巧及原则。

1.把握时机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看见家长扫地、擦桌子、拖地板,也会依样画葫芦。把握时机训练孩子做简单的家务事,耐心的告诉他正确的方法,并陪着他一起做完。

2.视年龄交托家务事哪些家务事可以交由孩子帮忙,得视年龄而定。孩子3岁前,可以叫他收拾玩具,奠定日后他做家事的基础。三四岁左右,可以做简单家事,如开饭前,帮忙排椅子、分筷子,而后可以教他帮忙擦桌子。和孩子一起叠刚收进来的干净衣服,他一定会很高兴,因为这些事对孩子而言,都是有趣的游戏。交代孩子家事时,对较小的孩子,父母应小心不要让他碰触刀锋锐利的水果刀或菜刀;当燃气炉上正炖着一锅热腾腾的汤,或正在用大火炒菜时,不要让孩子靠近炉边;当菜刀等锋利工具不用时,应该养成随手收到柜子的好习惯;不要让孩子一下做太多的事情,孩子还小,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同时把几件事情都处理得很好。

3.视能力定目标家长经常要求孩子分担家务事,有时反而会造成亲子间的冲突,其原因多半来自于不当的要求或过高的期望。因此,视孩子的能力设定适当的目标,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更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4.陪孩子一起做如果孩子对书籍有兴趣,此时,可以拜托他帮忙收拾书房,或指导他将书分类放好,这些工作比要求他去扫地来得有效多了。此外,可以陪孩子一边工作、一边聊天,甚至交换彼此的心得,以增加工作情趣。

5.肯定他的努力孩子参与家务事可以让他感到自己是家里的一分子,以身为家里一分子为责任与义务,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家长要让孩子有参与家事的机会,并多给予鼓励、赞美,使孩子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及自信心,且肯定自己的能力,并从做家事中培养责任感及积极的人格。

在孩子帮忙的过程中,还有不少好处:(1)利用做家务事机会教育孩子。

站在妈妈身旁看妈妈做家务事,孩子特别爱问:“为什么我要吃这种菜?”“那种菜是怎么长出来的?”也可以让孩子注意看虾煮熟前和煮熟后的变化、什么菜可以让宝宝长得健壮、什么菜会让他眼睛清澈明亮,利用一起做家事的时间,与孩子分享生活经验。(2)增进亲子感情。

孩子与家长一起做家务事,不仅可以培养其参与感及成就感,从合力完成家务事的过程中,将有更多时间与孩子相处,增进亲子感情,孩子也会从中体会、了解家长的辛劳。此外,利用这段时间,听孩子诉说一些快乐或不如意的事情,也可增进你对他的了解。(3)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家庭责任感,并且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4)可以促使孩子多运动,避免因为孩子经常坐在沙发前看电视而产生肥胖症。(5)可以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与动手能力。(6)可以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孩子帮忙做家务的时候,下面几点一定要注意:(1)如果孩子做得不是很好,一定不能当面重做,否则容易挫伤孩子的劳动积极性与自尊心;(2)不可以将劳动作为惩罚;(3)孩子做了家务以后,一定要加以称赞,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于自己劳动的欣赏。亲一下或者一个拥抱,一句简单的“宝贝做得真好”,都会成为孩子继续劳动的动力。当然物质奖励也是要的。(4)要注意安全。一定要让孩子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体会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小孩子可以做的家务劳动有不少。比如把地上的玩具收拾到箱子里,扫地,摆餐具(这可要注意安全啊,碟子摔了事小,可别伤着孩子),洗碗,铺床,收拾自己的房间,擦洗汽车等,安排适合孩子年龄的活动。

一开始,孩子可能不愿意参与家庭劳动。玩具多好玩儿啊,还可以看电视呢。所以父母也要想法让孩子对劳动产生兴趣。可以采取的办法很多,下面简单列举几种:

①可以找一些小工具,比如小桶啊,小铲子、小簸箕、小笤帚什么的。

②给孩子一顶帽子或者一件特别的衣服,称孩子是“妈妈的家务助理”什么的,把家务当成游戏。

③可以用一些图表来记录(这个可以让孩子自己干的!)劳动成果、次数等,比如每次劳动结束以后,加一颗星,或者一朵小花儿,积累到一个预定的量以后,父母要进行奖励,比如父母要陪孩子去公园啊,或者买个新玩具。

还有就是前面曾经提到过的口头称赞,当孩子主动要求帮忙时,父母的回应应该是:“你要帮我吗?那谢谢了。”先肯定和认同孩子的一片热心,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能帮忙,提升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如果孩子能单独去做,父母尽管由他去做,不要放过培养孩子自己完成任务的机会,既可训练他的活动能力,又可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孩子工作完后,获得了满足感,将来会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勤奋,有助个性的发展。

让孩子帮忙做家务事,正是提供他参与亲子分工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你身边当帮手,不仅可以让他学会独立自主,同时也能让亲子间一起享受工作的乐趣。别忘了,孩子可以从工作中得到成就的满足及对自我的信心。所以,不要从小就把孩子赶出家务事外,如此一来,你和孩子都将失掉许多值得学习及享受乐趣的机会!所以,要记得常对孩子说:“孩子,你能帮帮我吗?”

第八招 不毁掉孩子的希望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来到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基于这一点,很多时候孩子总是压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好奇,很想尝试做很多不同的事,然而,当孩子准备大干一番时,往往听到的是家长呵斥的声音:“不行,你不能那样做!”“住手!”“停下来……”所以,多半孩子的探索能力会被扼杀在摇篮里,大人们总是以过来人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尽管有些事孩子不该去做,可父母并没有让孩子真正了解为什么不该做。

当孩子在尝试做某件事时,尽管做得差强人意,可父母不应该马上否决孩子的努力,应该在旁边加以引导,安静地看下去,让孩子继续探索,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失误,并主动要求改正,这样才能达到引导孩子成长,培养孩子实践能力的目的。

很多时候,孩子还没开口要做某事,父母就早早地禁止了。给孩子带来的就只有失望和沮丧。很多家长不了解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的好处,有些做法虽然你告诉过他那是错的,可他不一定完全接受,只有当他自己去查找问题所在之处时,他才会心服口服,并不再会做同样的错事。

孩子做的很多事可能看起来很幼稚,但是不要对他大声责备,更不要对孩子们失望,他们只是单纯不懂事。他们的幼稚行为,只是好奇新颖,或者对你的不满。换一种态度去对待他们。不让孩子失望,就是在保护他们的希望、梦想和实现梦想所付出的努力。用朋友的方式交流,而不是长辈,师长。

其实当孩子向你提出请求之前他一定观察了好长时间,当他对一件事物好奇或充满信心的时候,他会向父母提出介入的请求。我们不要马上拒绝孩子的请求。应该考虑一下这件事在你的协助下孩子是否可以完成。

尽管很多技巧看似容易,但实际上没一样简单,需要我们下决心,用各种方式和孩子交流来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永远不要让孩子失望!教育子女的目的在于,希望子女能够按照父母的指导去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而孩子接受父母教育指导的前提是什么?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信任,在心里完全相信父母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父母没有因为不守承诺而让孩子有过失望,否则孩子一定会认为父母的话也不一定要全信。如果孩子开始去分析,父母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就说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因此,不要让孩子失望,不要因为失望而失信于子女。

在孩子的眼中,信守承诺、不曾让他失望的父母是具有权威的,他当然会把父母的话当成真理一样去学习、理解和实践。作为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合理提出希望,切勿好高骛远

新学期,家长往往会给孩子提出一些新希望,特别是一些学业方面有一定困难的孩子。如果家长对孩子在学业或表现方面的要求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会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它不仅使孩子得不到积极自信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会,反而时常经历失败,使孩子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而走向自卑,从而进一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成为真正的“差生”。2.尊重孩子个性,切勿相互攀比

孩子之间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家长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教育成标准化的所谓“优质产品”。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将孩子塑造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对个人,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得最好,实现自我价值。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把孩子看做平等的个体,尊重他,和他谈心,请他做事,在这种环境中,智力再差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也会充满实现自我的自信。而不是和别的孩子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不要有这样的话语:“你看看,隔壁的小王又得了100分,你才得了89分。”89分也是孩子努力的结果啊!如果他真的不努力,应该会得“鸭蛋”。3.目标具体可行,切勿空洞泛指

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会为自己制定目标,家长将脱离孩子实际的高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家长应该多制定近期目标:把大目标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分解成一些直观、具体、易于达到的小目标,这样才能让孩子容易理解和接受。由于这样的目标经过努力后确实能达到,所以可以增加孩子的信心。在管理孩子学习上,要分解大事、抓紧小事;弱化“大”目标、强化“小”措施——具体表现为:减少对“宏伟规划”的描绘,减弱对名次的要求、加强对丢分的控制。有目标,还必须有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有完成计划的具体措施。只有认真成事,最后才能事成。如孩子的数学成绩不理想,家长就不能简单提出,这学期你的数学成绩必须达到95分以上,目标太大。而应该具体分析孩子在数学的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如果点数有问题,就督促孩子练习点数,认数不会,就引导孩子辨别不同的数字。4.善于宽容孩子,切勿以偏概全

孩子是受教育者,他们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是在不断改正错误中进步成长的。当家长给孩子提出希望以后,孩子会不自觉地犯一些以前出现过的错误或产生新的错误。这时并不是孩子“老毛病又犯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既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把犯错误的孩子“一棍子打死”。这样会前功尽弃,也就是有很多家长总感觉到的,孩子开学头几周表现还可以,到了半学期以后,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的原因。孩子犯错误一般是不自觉,或对错误的后果认识不够造成的。家长如果懂得孩子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难免的,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能从心底里谅解,这种谅解具有一定的感化作用。一些科学教子成功的家庭都会发现:孩子有过失的时候,常常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机,有些教子技高一筹的家长,他们的教子秘诀是宽容孩子的过失。必要的时候,甚至为孩子的错误和过失保密,以免其自尊心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有过失的孩子会像枯死的小苗儿又复苏过来,吸取教训,加倍努力,进步很快。家长们切记——宽容有时比惩罚更有力量。

让孩子做一件家长看起来不太合理的事时,不要马上否定他,更不要责备他的“无知”,这对孩子的伤害会远远超过家长的想象。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在父母的责备与数落中成长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无能、很无望,认为自己反正怎样做都不会得到父母的认可,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做事的激情和愿望,这是很危险的。因此,激励孩子的真正意义就在于父母对孩子的宽容,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和造就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孩子的发展是终生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要求上进的心态,比要求他得到好的学习成绩更重要。如果父母鼓励孩子始终以这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与生活,那么孩子所取得的成就将是不可估量的。”

愿天下父母爱的是你的孩子,而不是他可以让你感到骄傲的成绩或什么出色的表现;愿天下的家长努力做一个别让孩子感到失望的父母,而不是常常对自己的孩子感到失望的父母!

孩子的心是天真、无邪的,但也是可敬的。但愿每个父母都能像孩子一样坚守自己的原则,做好孩子的榜样,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千万别让孩子一开始动手做事就感到失望。

第九招 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一般而言,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总是能很好地发掘身边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以增长自身的知识和见闻。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充分利用身边有限的资源增长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也是学习策略的一个重要构成环节。作为学习阶段的孩子,学习工具和人力资源是其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源,学会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对于孩子整个的一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呢?1.工具书的利用

工具书是孩子学习时的“无言的老师”、“案头顾问。”它包括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年鉴以及索引等。帮孩子选择工具书时,要注意选择最新版本和有权威性的出版社或作者群,以确保知识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孩子使用工具书时,一是要注意了解并熟悉检索方式,二是要注意将工具书中的信息与书本上的上下文结合起来理解。2.图书馆的利用

图书馆是一个博大的知识宝库。因而孩子在进入图书馆时,首先要自己学会根据图书目录查阅所需要的书籍。检索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按书名或著者检索、分类检索等,书名或著者既可以按笔画查找,也可按拼音查找。在图书馆看书,要提示孩子注意作读书笔记和摘要。3.参考资料的利用

帮助孩子选用参考资料时,要注意所选资料宜精不宜杂;与孩子的学习内容相吻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孩子的现有水平相适应;编写体例要条理清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告诉孩子恰当地使用参考资料,要注意配合教材;有选择性地参考重要内容,不必从头到尾地学习;遇到不懂之处,要对照其他参考资料,或请教老师,或与其他同学讨论。4.广播电视的利用

广播电视不仅可供孩子娱乐,也能增长他的知识,开阔他的视野。但要注意让其有选择地收看,如新闻述评、科技常识、军事天地、文艺欣赏、电脑世界以及英语讲座等。并且,要严格控制时间,可以让其有计划地连续收看一两项重要内容学习,如新闻联播、英语讲座或电脑世界等。5.老师的帮助

老师不仅是一座知识库,而且是孩子学习的引路人和促进者。因此,除了老师的讲授以外,孩子一旦有什么疑问无法解答,最好向老师请教,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并不一定能给予满意的解答,但这并没有关系,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知道,另外,老师的解答并不一定就是对的,老师也只是从一个角度出发看事物,也只代表一种理解,因此,不要让孩子过分迷信老师的权威性。关键是得到老师在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学习方法上的启发。6.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

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和讨论有助于彼此相互启发、达成对事物的全面理解。同学间的合作存在许多形式,一种是双方或小组学习同样的内容,相互讨论,彼此提问和回答;另一种是双方或小组共同完成同一项任务。此外,同学间还可以相互辅导。当孩子自己不懂时,可以请教已经弄懂了的同学,由于同学之间背景知识相同,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所进行的辅导可能比老师更好懂;当孩子自己弄懂了而别人不懂时,可以鼓励其主动辅导别人,这不仅仅是一个付出,同时也能让孩子自己有所收获,往往是双方受益。因为,要想辅导别人,孩子自己必须先理清思路,并且还要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无疑,这将有助于孩子加深对内容的理解。7.电脑与网络的利用

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网络给家长们提供了不少便利,在外部的资源丰富的同时,对于孩子自身的成长,我们也要给予更大的关注,鼓励孩子学会应用有利的资源,为他们的成长扫除一些障碍。

电脑的使用不仅可使孩子增长有关电脑科技方面的知识、电脑操作技能,而且,也同样有助于孩子各科课程的学习。它可用作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如,可让孩子选择一些电脑辅助教学软件来自学、预习、复习所学的课堂知识;也可利用电脑中的一些工具软件(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画笔以及某些高级编程语言)获取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以及表达他自己的思想等。但要注意电脑游戏的影响,可作为孩子学习的奖励,但不可让其多玩。值得一提的是,电脑网络还给孩子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可以在国际互联网上探索与学习有关的信息,如101网、孩子在线、万恒教育网以及全国一些著名中学的网页等。这些专门为孩子设计的教育网能提供最新最及时的信息和辅导。这些教育网可以通过一般的搜索引擎(如搜狐等)查到。上网时,要让孩子带着一定目的,切不可让其无限制地漫游,身入宝山空手回,另一方面,要注意让其利用一些导航工具,以指导他对信息的探索过程,不至于迷向。

对于网络,很多家长怕孩子沉迷于玩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怕孩子浏览黄色网站,怕“网聊”聊出问题,怕上网时间过长影响身体健康等等,把网络看成是洪水猛兽、糖衣炮弹、精神鸦片,于是“谈网色变”,于是“堵”你没商量。但是家长应该辩证地看问题,网络本身还是有很多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如:

①开阔视野。

②加强对外交流。

③促进孩子个性化发展。

④拓展孩子受教育的空间。

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如一些著名的网校。

因此,在有家长参与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让孩子合理地利用这一资源。

孩子在家中上网,可以和家长一起参与完成某些活动计划,比如制定一个旅游计划,由家长与孩子共同确定旅游地点,在网络中查找出行最佳时间,出行的工具,出行的线路,出行的注意事项,目的地的名胜古迹、美食、人文景观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网络操作技能要比家长好,是家长的小老师;同时,家长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引导孩子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分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不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关闭网络中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识别网络中的一些不良分子等,弥补孩子鉴别力差的弱点。而且通过家长与孩子的共同研究,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再比如在靠近海岸的地方,和孩子玩泥玩沙,让他们回归大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在玩沙游戏中,家长和孩子一起玩,尤其是祖辈家长,他们这方面的经验更丰富,他们能给孩子出主意想办法,教孩子怎么玩。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沙的工具、材料少,于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家中的包装盒、饮料瓶、冰棍棒、小吃袋等废旧物品,在参加活动时带来,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成玩沙的工具和辅助用品。比如:家长用饮料瓶作成玩沙的漏斗、小铲、小桶,用柳条、冷布做成筛沙的小筛子,用纸盒、冰棍棒、挂历纸作成小房子、大树等,家长和孩子利用身边的自然物、砖头瓦块、石子、花草、树叶、小树枝等在沙土中建造自己想象中的城堡、地道,做生日蛋糕、攥土球、拍窑洞等,使孩子充分感知沙土的特性。在玩的过程中,让孩子不知不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还要让孩子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学校及周边的社区环境,到操场上写生、上美术活动课等,既方便又安全。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器械、学校的盆花,通过户外的观察练习,有利于提高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他们真正体验上美术课的乐趣。每个孩子都有共性和个性。要在充分了解孩子以往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总之,我们要尽量去挖掘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努力为孩子创造体验、探究的环境和机会,为他们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学习更有趣、更有用,使孩子能获得成功感,不断提高孩子的素质。

第十招 让孩子无意中听到

你对他的正面评价从根本上说,对同一孩子评价上的差距往往是由教育思想上的差距造成的。因此,作为家长,要想使自己对孩子的评价比较符合教育的要求,符合孩子本身发展的实际,就要多学习一些有关幼儿心理、幼儿教育的书刊,并多向教师请教。给孩子一个正面的评价,可以给孩子一个很大的动力。家长不能拿一个标准评价所有的孩子,符合就是好,不符合这个标准就是不好。孩子在一个领域可能是他的弱项,但在另一个领域可能就是他的强项,我们不能就此把孩子的所有优点都给抹杀了,那才是可悲的啊。

正面评价(夸奖、鼓励)孩子和反面评价(批评、责备)孩子相比,哪一类评价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更好呢?一般来说,正面评价,能使孩子肯定自己,学习干劲高,情绪稳定,孩子对评价者产生好感;反之,孩子受批评或得到不好的评价,就会否定自己,产生自卑感,学习干劲低,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对评价者产生厌恶感。可见,正面评价更具魅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内驱力,也是生活中的精神支柱。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是倡导多元评价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总为孩子身上的每一个新发现而惊喜,而那一句句“你真棒!”使得幼小的孩子眼睛发亮。孩子入园后,或许父母由于太忙于工作疏于与之沟通,一次次见到其他小朋友表现优异,不自觉地对其进行比较,“你们班的故事大王怎么不是你呀”之类的话语渐渐会使孩子变得胆怯,不敢去表现,不自信是他的特征。其实,无论多大的孩子,看重的是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更看重父母对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们应当发挥家长评价的积极作用,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去发展。

对于孩子的成长,家庭、学校与社会负有同等重要的责任。发挥家长评价的作用,就是要家校同步,促使家长自觉关注孩子学习,全面了解孩子,并配合学校教育,使针对孩子的教育透明、适时、有效,推动孩子发展。

家长评价是过程评价的一种,存在于孩子生活中。我们提倡无论什么评价方式应该是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打击孩子,而是要使他们对自己有基本的认识,通过点点滴滴的评价行动,让他们充满信心面对困难、面对挑战。只有明确了优点,知道了不足,他们才能信心百倍地勇往直前。

另外还可以帮助家长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在校孩子中不乏有为了偷懒或为了逃避挨打两头欺瞒的人。长此以往,假如家校沟通工作未到位,教育恐怕无法得到落实。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的评价行为弥补了这一切。双方评价面对面,使得欺骗无处可逃。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们往往能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们的影响作用,但却易于忽视日常语言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成长中个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完成的。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总是正确的,自然也就以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自己。

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人是了不起的,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因此,孩子总是无条件地承认和接受成人对他们的评价,而不能分析判断这些评价的正确性。而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语言,无论是否有意,往往传递给孩子就成为一种关于他的评价。

父母无意间说出的许多话,都可以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并储存在潜意识当中,而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和成年生活中不断地支配他们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令行为者本身迷惑不解。

如果能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验从父母语言中传达出来的积极评价,孩子就能够养成一种比较积极的个性,反之父母则会在长时间随意的语言中培养出孩子消极的个性。正所谓家庭教育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不过是父母们并不在意的日常语言。每一天,你的言行都影响着孩子,这正是培养他们的好时机。

看看以下我们并不陌生的从父母口中说出的话:“你怎么这么没出息!”“笨死了!这么点儿事都做不好。”“你聋了?听见没有?”“哎,你怎么这么懒呀!”“你跟你爸一个德性!”……

这些话不仅在当时令孩子不快,而且在他们潜意识里会留下很深的痕迹。显然此时家长在选择沟通语言上出了问题。你可能是从童年生活中学到了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虽然知道当时自己对父母的怨恨很大,但由于缺乏其他办法,只好让自己的悲剧重演。当孩子出现一时行为偏差时需要的是提醒和理性的帮助,父母应该选择一种中性的、不带评价的语言来和孩子沟通。

你也许认为这样才能达到“重锤敲响鼓”的效果。希望孩子在骂声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改正不良行为,而事实上,孩子只会表现得更糟。贬低孩子的话像种子一样洒落在孩子心里,这样的情况越多,埋藏得越深,逐渐成为他们自我评价的标准。当孩子习惯于这种指责后,就会在内心拿这样的标准来为自己开脱。于是孩子的行为并不因为父母的指责而有所改善,反而使自己成为被父母咒骂的那种人。

孩子心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有关自我的问题。“我是怎样的人?”“我可以成为怎样的人?”“我有能力做成那件事吗?”等等。这些问题是认识自我、形成个性的基础。“为什么你不愿努力?”“不,我根本不行。”“我不行”的概念,往往来源于孩子父母所给予太多的“你是……”的消极评语。困此,父母的以“你是……”开始的语句,是在表达父母对孩子个性与能力的评价与判断,对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当孩子被成人告知“你真笨”时,他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沮丧。当无数次接受这样的评价后,孩子就会放弃使自己变得更灵巧的努力,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下了结论。这样再遇到做不好的事时,孩子会在内心以自己笨而为自己找理由,放弃进步的机会,于是表现得越来越笨。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肩上,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都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你能行!”

除了以上情形,孩子在无意间听到父母在与他人交谈时对自己的评价一样会影响他自我概念的形成。所以,当你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孩子时,一定要多提提他好的表现和对他的赞美。即使提到他的缺点也一定要用不带评价态度的中性语言,顺便表达自己对孩子克服缺点的信心和期望。

另外,不要用挖苦的话与孩子进行日常交流。如:“你这个小自私鬼,快把它放回去!”“唉,懒鬼,能不能自己去……”也不要通过比较来贬低孩子。如“你和……一样坏。”不要用不恰当的夸张语言管教孩子。如“你肯定不想流血吧?快下来!”“如果你再打他,我就打死你。”也不要用使孩子感到内疚的办法来管教他们。如“天呐,你快把我累死了!”“看看你对妈妈做了什么?”

让我们学会正面评价孩子,从现在开始每天发现孩子一个优点,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你真棒!”让我们记住:“人人都是材,人人都成才。”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父母的夸奖中健康成长。正面评价的魅力无处不在。

父母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对孩子的影响除了父母的自身行动之外,还体现在父母的语言中。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父母要懂得反思自己的语言传递给孩子的概念,通过语言的作用去传达观念。因此,当孩子无意中听到父母评价时,会变得更自信,做事更有动力。

第十一招 尽情地玩吧,别怕弄脏了衣服

1.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

玩,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像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玩时都很投入,很快乐。虽然是在玩,却像认真地做事。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并非是成人眼里的随意玩耍,而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可别小看了玩耍,它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重要的意义。在生理上,它可以促进孩子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情感上,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自尊心。在社交中,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总之玩是适合孩子身心健全发展的活动。要知道孩子都是在快乐的玩耍中开始学习的——倘若他们不能在玩中有所收获,那就说明他们还没有为正式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父母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孩子,让他们在玩耍中既享受到快乐,又能够学到东西。那么当家长的该如何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1)让孩子做游戏的主人。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轻松自由的气氛,就能够有效的激发孩子游戏的兴趣。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弄乱了房间,而责备孩子,限制孩子的游戏,干预孩子的玩法,改变孩子的游戏规则。如果这样,就改变了游戏本身自由、愉快、自然及探索的特性。应该让孩子在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中成为游戏的主人,充分表现自我,真正让孩子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大人只要做好引导、陪伴和保护的工作就可以了。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活动,父母就不妨给他买些木锹、铲子、秤、托盘这类玩具,并给他们腾出一定的空间。这样,孩子就可以轻松地玩,尽情地享受“过家家”的乐趣,同时还对轻重、大小等度量概念有了认知,团队精神也得到了培养。玩完后,孩子应养成收拾玩具的习惯。此时,大人不宜采取强迫的方式逼孩子去收拾,而应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孩子,如“布娃娃累了,她该睡觉了”;“小车该进车库休息了。”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则会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很自觉地收拾自己的玩具,为将来做事井然有序、善始善终、有责任心打下良好的基础。(2)就地取材,随时游戏。

在孩子的眼里,什么事情都是新奇的。街上的广告,厨房中的锅碗,天空中的小鸟,就连工地上的推土机都能成为他们的最爱。国外的一则报道中就曾提到,一位农场主偶尔带小儿子到农场玩,当孩子看到推土机来来回回推土的时候,就再也走不动了。农场主看到儿子如此痴迷,就突发奇想把推土机推土的过程做成录像带出售,结果录像带相当畅销,很多孩子都喜欢趴在电视机前看推土机工作。就这样简单的活动在孩子脑中不知会产生多少疑问,多少离奇的想法。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只要他有兴趣,就可以学到东西。因为孩子着迷的很多东西对他来说都是有教育意义的。大人完全可以利用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好奇来就地取材教育孩子。例如孩子喜欢看汽车,就多带他们去看,同时让他们边看边数从眼前经过的汽车有几辆;坐在公共汽车里,孩子想看窗外的景物,就趁机教他认大幅标语上的字词;带他们到公园散步,还可以教他辨认花的颜色和种类。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则可以启发他们综合运用各种材料,通过撕、剪、拼摆、塑造、组合、粘贴等方式,展开想象,巧妙构思,各种材料相互搭配,创造出生动有趣的画面或图案。如:用彩纸、碎布、毛线或彩色包装盒制作的太阳、花儿、花瓶、大树、小鸟、小鸡、小船及其他造型各异的实物;用树叶粘出蝴蝶、小猫、飞机;用电线经过弯、折、绕、缠、编等过程,塑造出造型各异的人物、动物、花草、风景等。在拼制玩耍中,孩子的双手会越来越灵活,拼摆塑造速度与技巧能明显提高。

在游戏的过程中鼓励孩子的学习兴趣。小孩的好奇心是极强的,他们的心中总是充满了疑问。也许同一个问题他们会问好几次,大人应该不厌其烦地重复答案,以巩固他们的记忆。但需要注意的是,答案要简短,以激发他们接着问下去。他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在动脑筋。问题越多,思考得也越多。如果孩子再大点,就无需每问必答,大人可以适当地给他们指导,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或者换换位,大人问问题,孩子来回答。(3)因势利导。

对活动量大的孩子来说,只有把他的精力发泄完了,孩子才能真正安静下来。

每天安排一段时间,找一项运动项目让孩子好好地动一动。可以考虑让他参加一些适合其个性的体育项目,或是把精力用在音乐舞蹈等能量消耗型的活动上。

运动之余,做一些安静的、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游戏.“冰棍”游戏:和孩子一起玩冰棍的游戏,数3下,大家就变成“冰棍”,只能呼吸,不能动。每次停1分钟,然后再开始,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盘腿破记录游戏:爸爸妈妈拿着表,让孩子盘腿坐在椅子上,尽可能保持不动。你们数着表,看他最多能坚持多长时间,争取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让他有不断超越自己的胜利感。

孩子入学后,家长要多与老师沟通,给孩子一些“合法”活动的机会,这样孩子上课会觉得轻松很多可请老师让孩子在班上给同学发发本子、擦擦黑板。对孩子一些抓耳挠腮的小动作,如果情况不太严重,就视而不见好了。我们常会看到一些在教室里很棘手的孩子,到了户外,便成为最健康、最快乐的好孩子。我们应多提供机会,让他体验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

对喜欢一边动一边学的运动知觉型的孩子,家长可以用创造性的、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如允许他一边拍球一边背书,一边跳绳一边回忆幼儿园里教过的儿歌等。2.让孩子学会怎么玩

游戏虽是孩子喜欢的活动,但游戏种类多,方式多,十分复杂,这就要孩子“会”玩。怎样让孩子学会玩?怎样达到教育的效果呢?这还必须依靠家长的指导,但这种指导不是干预、控制。家长的指导作用体现为孩子“玩”的支持者、帮助者、保护者和游戏的伙伴。具体从以下五方面来谈。(1)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特定的引起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是孩子“玩”的前提。首先从物质条件来说,应该有孩子想玩的东西,好奇的玩具或者其他有助于孩子参与游戏的材料;同时还应有孩子“玩”的场地,如房间、户外草地、儿童游戏场等,再者从心理需求上来说,轻松自由的气氛,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也能够激发孩子游戏的兴趣。(2)在玩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并非完全是其自发的活动,同样需要模仿和学习。特别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就更需要家长作出适当引导,激发孩子去玩。这样孩子才可以产生想象,并根据记忆、表象,运用素材去丰富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但并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孩子都能起好的作用。家长应多关心了解孩子的游戏,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有反映大人们酗酒、打架的行为,这时就应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讲清道理,说明利害,从正面引导孩子去玩。(3)在“玩”中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孩子玩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意识,让孩子养成不依赖大人,能自己独立地玩。在西方国家,就较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初生的婴儿就放在一间独立的房间,让孩子自己睡,一岁多的孩子大都能自己玩。而在国内,父母总怕孩子不会玩,怕孩子摔疼摔伤,总陪在孩子身边,时间一长,就养成了依赖家长的习惯,不会自己去思考问题,也就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

喜欢和同伴玩是孩子的天性,到了幼儿期,与同伴交往的需要更为强烈。这时,家长不要拒绝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玩。孩子是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与人如何相处的。如果孩子长期与大人玩,大人会不自觉地迁就保护孩子,容易使孩子滋生霸道自负的行为,不利于孩子成长。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与伙伴一起游戏,让孩子从游戏中得到锻炼,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发展孩子的合作意识。(4)多让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

现在,都市生活让人们渐渐失去了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也逐渐取消了孩子与大自然的相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电视、电子游戏、电动玩具和因特网,这样会阻碍孩子探索自然界的兴趣。所以家长要多带孩子到户外的世界去游戏和活动。在户外,孩子可以无拘无束地玩,小伙伴们尽情嬉戏,创造性地多让孩子接触水、土、动植物等自然物质,扩大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感,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家长还应带领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孩子的运动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培养孩子反应的灵敏性。特别要多从事操作活动和运动,家长不应只给孩子提供形象、电动、智力玩具,应该有一些运动性的玩具,如皮球、哑铃、跳绳等。这样孩子不仅从活动中获得了快乐,也锻炼了孩子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准确性,更能促进孩子体质体能的发展。

玩也是孩子的权利,寓教于乐,才能事半功倍。

玩也是孩子的权利,是缓解孩子压力的最佳途径。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不会休息和放松,孩子精神上的弦绷得太紧,就可能造成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玩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它同时也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更重要的它是孩子的权利。就像孩子们要吃饭穿衣一样,他们也需要玩,但也不能否认,有些玩对孩子的成长没有益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玩的权利,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指导和帮助。

总之,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五六岁之前的孩子身心发育还处在初级阶段,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教育应是启蒙式的。家长不可以违背孩子的生长规律,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孩子应该认识一些汉字,学会数数,也应该学着区分颜色和形状。但是真正的书本学习是需要一定的技能的,那是上学之后的事情。而此时孩子应该学的东西却不止这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习惯的养成、体质的增强都是不容忽视的。这些是孩子正式上学前必备的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孩子才可能在上学后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中,而实现它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玩耍和日常活动。

第十二招 让孩子暂时休息一下

专家指出;学习疲劳症是指一个人长时间连续学习之后,学习效率下降的一种生理与心理异常的状态,它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中小学生学习疲劳比较普遍。患上学习疲劳症的孩子,大多表现为大脑反应迟钝,头麻木或者疼痛,注意力分散,思维滞缓,情绪沮丧或烦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患上学习疲劳症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负担过重。

这里既有老师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有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不是按有关部门的要求留家庭作业,而是经常搞“题海战术”,使孩子疲于应付。而有些家长望子成才心切,除老师留的作业之外,还自行给孩子层层加码,平时多加练习,双休日给孩子报了一个班又一个班,认为孩子学的知识和门类越多越好,孩子不愿意,父母就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2)学习方法死板,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些孩子学习只知道死记硬背,照猫画虎,没有认真开动脑筋。学习没有一定规矩,忙忙乱乱。一次学习时间过长,超过脑力限度。晚上开夜车,午睡不睡,一天睡眠不足8小时。在连续学习的过程中,方法不灵活,脑子得不到充分的休息。(3)缺乏学习兴趣。

对某一科甚至某几科的学习不感兴趣,不爱听课,不爱做作业,但是又必须完成作业,只好硬着头皮做,既造成生理疲劳,又造成心理疲劳,学习无愉快可言。(4)脑营养不足。

脑力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必须保证孩子的营养足够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充足的氧气是不可缺少的。即使摄入了高蛋白,趴在桌子上时间太长,呼吸短浅,氧供应不足,也会使大脑疲劳。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和迅速消除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疲劳,以提高学习效率呢?

要从根本上消除孩子学习当中产生的心理疲劳,家长要提高对学习规律,特别是用脑卫生的认识,并把有关道理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也明白科学用脑的常识,共同采取可行的措施。1.家长给孩子减轻学习负担

家长要积极配合,不给孩子的学习加码。报名参加各种辅导班,宜少而精,不能让孩子没有休息、娱乐、玩耍的时间。据一些老师介绍,学校老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少了,家长反而提意见,怕孩子学不好。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认识要纠正。2.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这两个问题互相关联。家长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不论培养学习兴趣,还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都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二是征得老师的帮助,学校配合起来做工作,光靠家长是不行的。3.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一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要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一样,在做家庭作业中间安排休息。学习多长时间合适,依每个孩子的情况而定,但一定分段学习,间隔10~15分钟。休息也应采取积极方式,参加轻微的体育活动,如快步走、深呼吸、做几节体操、扩胸运动等,或者听一支曲子、唱两首歌、朗诵一首诗歌等。总之,让脑子休息,全身放松,多吸氧气。4.合理营养,保证睡眠

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结构科学合理,充足的营养是让孩子的大脑有效运作的物质基础。学习能够专时专用,讲求效率,保证充足的睡眠。

成功的孩子才会经常感到自己是幸福的。但家长要做的是让他有能力迎接一生的挑战,不让诱惑充斥他的生活。每个孩子都有减压的机会,玩或者学习的时候稍微休息一下、自由活动一下、让他们的想象自由驰骋。不受时间限制地去捉萤火虫、堆雪人,或者看蜘蛛织网,都能给孩子带来生命的惊叹,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学习疲劳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学习是身心的共同活动,并且主要是心理活动。所以,学生的学习效率既受生理疲劳的影响,又受心理疲劳的影响,且后者影响更大。

学习疲劳在孩子心理上的反应是明显的,主要表现为厌烦,怠倦甚至昏昏欲睡,无聊和烦躁,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家长也应花费一些心思。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也会有紧张、困惑等心理压力,但他们往往无法找到正确的自我调节方法,这就需要家长的帮助。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减轻心理压力呢?具体措施有:(1)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时间。

许多家长让孩子学乐器、学电脑等,占据了孩子大量的课余时间,使孩子感到精神紧张。家长应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独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2)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

没有化解的愤怒是压力潜在的根源,家长要鼓励孩子诉说生气的原因,并让他感觉到父母时刻都在关心他。(3)敦促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孩子通过踢球、骑车、游泳等活动,不仅消除了紧张情绪,还能锻炼遇到突发事件时保持镇静的能力。(4)给孩子音乐熏陶。

在家中播放轻松、舒缓、优美的音乐,可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并能得到美的熏陶。(5)教会孩子放松。

如让孩子想象他到了一个轻松快乐的地方,在阳光明媚的室外与小狗戏耍,在美丽的海边漫步,在游乐场游戏……想象越仔细,放松效果越好。此外,慢跑、打球、睡觉、洗热水澡等也能促使精神松弛。(6)创造欢乐和谐的家庭气氛。

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能使孩子顺利度过困境。发现孩子情绪紧张时,找个轻松的地方和孩子坐下来谈一谈。此外,爱抚以及拥抱也是必要的,因为父母与孩子的身体接触有助于孩子放松情绪,建立自信。

当孩子学习的时候,您最好也不要看电视,可以看看书、报或干些家务活等,不要总给他灌输学习的道理。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提醒孩子适当休息一下,然后再继续学习,不要逼孩子学太长时间,做很多老师布置以外的作业,否则孩子会对学习产生反感情绪。

第十三招 别急于告诉孩子答案

谈起教育,现代的父母基本上都反对那种填鸭式的灌输。提起灌输,便会与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以及孩子的痛苦联系起来。很多父母都已经意识到灌输的危害性,并开始采取让孩子在快乐和游戏中学习的方式。这当然是一种教育的进步。

可是,有时候这种灌输会乔装打扮,它戴上“快乐”的面具,披上“游戏”的外衣,让人轻易不能察觉其灌输的本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孩子不足两岁,看到色彩鲜艳的套塔很有兴趣,便坐在地板上玩起来。孩子妈妈坐在旁边准备指导她,并告诉她先套大的,再套小的。孩子刚刚套上两个圈,当然是没有按照大小次序,妈妈及时阻止:“这样不对,要先套大的”,语气当然也是温和的,并把套错的圈拿下来。然后拿起最大的那个圈给孩子:“你看,这个蓝色的最大,我们先套这个。”孩子接着套下去,只要孩子套得不对,孩子妈妈就会立刻指出错误,并帮助孩子纠正,而孩子套对的时候,妈妈当然也丝毫不吝惜表扬和夸奖。这样,孩子在妈妈的帮助下很快就套好了。当孩子妈妈鼓掌并夸奖她能干的时候,孩子笑了,但他的眼神里好像少了点什么。

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似乎没有怎么不快乐,但这种做法是不是仍然是一种灌输呢?

让我们来一步步揭开灌输的面纱吧。

孩子学会了吗?孩子在妈妈的教导下也许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套塔,但孩子可能不过是记住了套塔的顺序,虽然,孩子的记忆力的确是惊人的,但是这并不是真的有了大小的感觉甚至概念。

孩子快乐吗?游戏中,妈妈好像没有强迫孩子,孩子也笑了,看起来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来自游戏本身的快乐还是赢得掌声后的快乐呢?实际上,成人通过心理暗示和不恰当的鼓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孩子,采用的办法是:套错了就会被纠正,而按大人的方法则能获得夸奖。

孩子感兴趣吗?妈妈只是从大人的效率观出发,想尽快把大小的概念和知识传输给孩子,但却没有给孩子自己摸索和犯错误的机会。孩子的兴趣在这种状况下能持久吗?果然,孩子玩了两分钟,就有点厌倦了。

妈妈的这种方法与灌输在本质上又有何区别呢?

看到孩子已经兴致索然,家长应该这样说:“来,妈妈陪你玩一会儿。”先给她按照正确的顺序套了一遍,而其间妈妈应该有意地先拿错一个,“唉呀,套不下去了,我们换一个试试。”示范过后,妈妈让孩子自己套。当孩子拿错的时候,妈妈不要阻止她,只是说,“好的,试试看……嗯,不错,套上了,好像有点小。”无论她是否愿意换,妈妈都让她继续下去。等全部套完,就说,“不错,这是一种套法。这里还有两个没套上,我们换一种方法来套,怎么样?”此时,孩子的兴趣又上来了,自己开始摆弄起来,试试这个再试试那个。见他开始专注和投入了,家长就不要再说话了,同时用眼神示意孩子,但妈妈不要纠正他。而当孩子总是试错的时候,为了避免他出现烦躁情绪,家长可以拿起正确的那一个:“试试这个,怎么样?”对于一个快两岁的孩子,这个游戏其实不难,虽然以前没玩过,但孩子摆弄一会儿很快就找到规律。当孩子成功地套好后,再看看孩子的眼神,那种眼神看起来会很有光彩。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你每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了孩子一次学习的机会。”在不恰当的时候告诉孩子答案,实质上就是强制性的灌输,即使是在快乐和游戏中把答案告诉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问到各种各样令人困惑的问题:“彩虹是什么?”“小孩子为什么生下来就不能回去了?”“为什么人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一定要上大学吗?”

家长经常会被这些问题搞得很尴尬,然后立刻开动脑筋,想出一个合适的答案。他们给自己的这种压力其实没有必要。通常在孩子提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想答案了。他只是想让成人作为一个回应者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探索他们的想法。

急于给孩子答案,对他们没有帮助,就像是我们在替他们做脑力劳动。把孩子的问题反问回去,让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才是最有帮助的:“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你是怎么想的?”

我们甚至可以重复他们的问题。“为什么人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们可以称赞孩子提的问题:“你问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哲学家问了几个世纪的问题。”

不必急于回答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和问题本身一样有价值。当孩子提问题,首先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爱问为什么?例如:孩子会问,妈妈你这衣服是哪儿买的?有的家长会马上告诉他在服装店。现在我们换另一种方式去回复他:“你说呢?妈妈的衣服会是在哪儿买的?”把问题推回给孩子自己去思考。也许孩子会说出几个答案,我们不要马上否认他的答案,因为这样会打击他继续思考的信心,应该鼓励他继续思考,让他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答案,让孩子有成就感。

年轻的爸爸妈妈都“望子成龙”,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愿给孩子“智力投资”,却偏偏忽视了既省钱又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帮助孩子思考。

当孩子提问题的时候,帮助他学会自己思考,是最有益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孩子对事物的缘由或目的的想象,每一个“怎么样”都是孩子对事物发展过程与机理的思考。孩子问“是什么”时,父母往往可以随口解答,但当孩子进一步探求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提出“为什么?”时,就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深入浅出地给予解释,甚至有些问题可以暂时不要回答,而是提出建议,让孩子去观察和动手验证,这样收效会更大。有条件的话,可多给孩子创造些亲身体验的机会,如在节假日带孩子去旅游,让孩子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增长各方面的知识。睡觉前,父母可以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让他们看一些画册、儿童读物等,并从中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解答。使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眼界更开阔。

孩子在大人们给他的“标准答案”中汲取知识,却也会在大人们的固有思维中渐渐丧失掉宝贵的想象力。也许你会为孩子的每次回答正确为荣,或者为孩子的标准答案而喜悦,但你很可能培养出的不过是大小相同、规格相同、颜色相同的“机器”。如果孩子在将“1”想象成筷子、伞、笔、梯子或者人时,妈妈能让孩子的想象力自由驰骋,不束缚,不纠正,甚至和他一起“胡思乱想”,别使一个刚刚识字的孩子就掌握所谓的“标准答案”,那么孩子的想象力也许不会早早地消失殆尽。

在更多的空闲时间里,还可以利用游戏这一途径让孩子自己寻求答案。孩子是在游戏中长大,在游戏中满足求知欲的。当他们热衷于游戏活动时,父母应尽量帮助他们,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如小纸片、种子、泥土、小剪刀、积木、水、沙、颜料、空纸盒等,让他们开动脑筋去做,千万不要害怕孩子弄脏衣服而约束他们。在游戏之前,还可以给孩子介绍各种工具、材料的用法,并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他们自己先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时,才给予一些帮助。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发展智力。

第十四招 是这样,但是……如果……会怎么样

教育孩子时,晓之以理的“理”,并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说出来,与说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可塑性很强,所以,作为家长应注意善用积极暗示,避免消极暗示。

应用语言暗示教育孩子时,有时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等点拨启发孩子,就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给孩子树立榜样,但要注意恰当运用暗示性对比,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而好胜心强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不妨用暗示性的语言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长应用委婉、间接的方式纠正错误,任何消极的态度都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应当允许孩子的“答非所问”、“无法无天”。避免强行制止,了解孩子的意图,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办法。

孩子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还是以表扬鼓励为主,有时候犯错误,一般不要大声指责,而是以委婉的方式引导他应当怎样,比如说:“哦,我明白你的想法了,但是如果这样你看好不好?”或者讲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让他能够接受改正,继续有足够的信心学习新的知识,不提倡强迫学习而在于自觉自愿,心情愉快地情况下学习。

还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越发注重自己的思想和自尊。所以,在大庭广众下或当着亲友的面批评孩子实在会让孩子太难为情了,不论出发点如何良善,所指出的方向如何合理,在这种情形下孩子也难以接受。当然,为了纠正孩子的错误,指导孩子去做应该做的事,批评孩子是必要的,只是要特别小心,在语言和态度上都要谨慎,千万不可用讽刺或嘲笑的语言,免得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难堪,使之产生自卫和反抗的心理。批评孩子的时候可以直接指出错误的地方,然后提出改正的方案,使孩子明白应该走的路和应该做的事。如果孩子付出了努力,尝试去改过,就算不能立即生效,做父母的也不必气馁,可以从旁鼓励,告诉孩子他的努力不会白费。一句“是这样啊!如果……会怎么样?”不仅肯定了孩子的努力,而且还委婉地告诉了孩子他的方式不太正确,应换一种方式行事。

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家长深刻而富有感染力的交谈能纠正孩子的错误,启迪孩子的心灵,激励他们上进;干涩粗暴的语言往往会破坏他们的情绪,导致教育的失败。家长在进行教育谈话时应做到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对于孩子的教育,有赖于切合孩子的实际,深入浅出的说理分析,父母要善于把握孩子的心理使他们分清是非善恶、真假美丑,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以情感人,使孩子产生与父母相应的情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呢?1.直话曲说,因事施言

直话曲说就是用委婉的方法进行批评。不能忽视了孩子接受批评的方式,要用婉曲的批评,含蓄而不失尖锐,注重思想矛盾的引导。首先,对孩子现有的品德状况的矛盾进行分析,分析矛盾的性质,采用婉曲的方法,推动矛盾向积极的方面转化。产生的矛盾通常有以下几方面:一种是认识性质的矛盾,即由于缺乏道德认识而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解决这类矛盾,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孩子讲解道德规范,让他在认识后自觉改正。另一种是能力性质的矛盾,对于这种矛盾,应及时指导孩子总结错误的不良后果,并对他们加强道德行为的实际锻炼,使他们把良好的道德行为培养成习惯,以解决矛盾。第三种是思想性质矛盾。对于这类矛盾家长必须满腔热情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温和的态度和他们谈心,使他们感受到一种被关怀的感动,并悔悟其行为,同时也要让他们感受到只要自己改正了错误,同样是一个好孩子,使他们有前进的动力。对孩子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切忌采用讥讽挖苦的办法,使他们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使矛盾加剧。2.明话暗说,见“机”施言

用暗示的方法进行批评。当孩子正运用一种错误的方式行事时,不要马上否定他的方式,毕竟,他也是经过了思考才采取的方式,那么在肯定孩子努力成就的前提下,再采取暗示的方式让他改变方法,这样一来,孩子没有消极情绪,能更好地接受家长的建议,家长也达到了指导孩子的目的。3.硬话软说,因人施言

在批评时缓解矛盾冲突,把批评的话说得柔中带刚。孩子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个性差异,应施以最合适他的教育。对于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在受到家长批评时,极易形成自我否定的心态,学习态度也长期消沉下去,因此在批评他们时,要杜绝急不择言的训斥和喋喋不休的责备,多用委婉的方式说话,在作必要的严肃批评时,也应声音较低,语速较慢,语气诚恳。话语中有一定的感情因素,做到刚中显柔;对自尊心过强的孩子批评时不易过重,点到为止,不能伤害其上进心。

总之,孩子们不是不能接受批评,问题的关键是批评的态度和批评的方式是否正确;批评的态度是否与人为善,还是粗暴蛮横;批评的方式是合适得体,还是无所顾忌,这是忠言顺耳与“逆耳”的根本分界点。要使你的批评能让孩子愉快地接受并欣然改之,就要善于使用“不苦口”的良药,“不逆耳”的忠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