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禄文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5-15 06:28:56

点击下载

作者:殷伟,程建强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说禄文化

图说禄文化试读:

作者简介

殷伟,现任新加坡世界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会执行会长,专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甚丰,颇有影响。著有《中国酒史演义》、《中国茶史演义》、《中国沐浴文化》、《沐浴中的女性》、《中国鱼文化》、《钟馗》等近50种。

程建强,20世纪90年代初留学俄罗斯,在莫斯科攻读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员,著有《图说剑文化》等专著和论文。

内容简介

百禄是和。自古以来,禄就是中国人共同向往的人生目标之一,成为千古永恒的祈福迎祥主题。本书从禄神崇拜展开,对禄文化加以发掘梳理,讲述了中国人对禄孜孜不倦的追求。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精美细致的图片,阐释了禄文化特质和内涵,探究了中国人世代崇尚科举、期待加官进禄的文化心理。既探寻其渊源,叙其流变,又述其功能,结合民间传说典故、民情风俗,勾画出一幅相对完整的民间禄文化图像。《图说中华五福文化丛书》《图说福文化》《图说禄文化》《图说寿文化》《图说喜文化》《图说财文化》序

中国民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深深植根于世世代代民众的日常生活,是人民集体深层心理的文化积淀。即如这套《图说中华五福文化丛书》所论说的五福——福、禄、寿、喜、财,不仅存在于人们的相互祝颂和自身祈愿之中,而且还以众多富有民族特色的具象化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包括饮食衣着、佩饰器物、书法绘画、歌舞戏曲,等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虽然随着时代的改变,这些具象化形式也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甚至加入了一些时尚的元素,但其中的精气神没有变,仍然让人能够一眼看出“这就是咱们中国自己的”,因而感到格外亲切。只要看每年的春节晚会,就可以知道其中包含多少五福文化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五福文化就没有春晚。2012年4月,邮电部特地发行了一套福、禄、寿、喜特种邮票,受到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欢迎,也是一个生动的例证。然而,对于五福文化的历史变迁和其中所包含的深层意蕴,我们恐怕又说不出多少道道来,这也可以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可见,包括五福文化在内,中国民俗学的研究真是一门与老百姓息息相关而又博大精深的学问。

我国古代的史籍、文集、方志中记载着丰富的民俗资料,但真正学术意义上的民俗学研究,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才逐步兴起的。1918年,刘半农等人发起“征集全国近世歌谣”活动,编辑《歌谣选》,事后又出版《歌谣周刊》向全国发行。1925年春节期间,顾颉刚等人到妙峰山进行民俗调查,调查报告先是以“妙峰山进香专号”的形式发表在《京报》副刊上,后又结集为《妙峰山》一书印行。1927年,顾颉刚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以上都是中国民俗学研究中较早的标志性的事件,早为人们耳熟能详。虽然时间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但前辈开创的学术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殷伟兄编著这套《图说中华五福文化丛书》,所做的工作,和前辈开创的学术传统正是一脉相承,因此是很有意义的。

我和殷伟兄是大学同窗,朝夕相处四年,有很多共同语言。我对戏曲有兴趣,而殷伟兄很早就下工夫研究戏曲,曾深入“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故乡——安徽省潜山县,对程长庚的史迹作过详细调查,并涉足电视剧,与人合作创作《卖油郎独占花魁》、《大老板程长庚》等,其中《大老板程长庚》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飞天奖,其艺术价值得到高度评价。其后殷伟兄阅历愈广,但始终钟情于传统文化,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焚膏继晷,不遗余力,先后著有《中国文人闲情雅趣丛书》、《中国民间吉祥文化丛书》、《中国文人生态文化丛书》等,涉猎之广,思考之深,都为我深深折服。这套《图说中华五福文化丛书》,选题充分考虑了广大民众祝愿国泰民安、幸福吉祥的心理以及了解传统文化的渴望,编撰体例也极富特色,既具有厚重的内涵,又具有活泼的形式,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可以说是一套接地气、有底气的好书,它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是完全可以期待的。赵山林

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戏曲史专家第一章 禄神种种禄神起源

禄,即是指官职禄位。禄字的演变

民间流传一首《禄》诗,很能表达世人对禄神的崇拜心理。诗说:禄重如山彩凤鸣,禄随时泰祝长庚。禄添万斛身康健,禄享千钟世太平。禄奉齐天还永固,禄名如海更澄清。禄恩远继多瞻仰,禄爵无边万国荣。剪纸禄字

禄,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积淀,已经深入到我国千家万户,落脚于百姓心中了。所以“加官进禄”、“官上加官”、“马上封侯”、“平升三级”等题材的年画、风俗画、吉祥图案等十分流行,大受欢迎。《加官受禄》(吉祥画)图案以鸡冠花、蝈蝈、蝈蝈的头冠、葫芦和团寿组成,蝈蝈的“蝈”与“官”音相近,蝈蝈的头冠谐音“官”,团寿的“寿”与“受”谐音,葫芦的“芦”与“禄”谐音,组合意义就是加官受禄,寓意升官发财,名利双收。《官上加官》(吉祥画)图为鸡冠花、雄鸡纹饰相配组合。鸡冠花穗状花序呈鸡冠状,颜色多紫红。“冠”与“官”谐音。冠(鸡冠花)上加冠(雄鸡鸡冠),表示加官升迁,寓意步步高升。《马上封侯》(吉祥画)马上封侯由骏马、蜜蜂和猴子组成。猴子骑在马上意思是马上,马上就是即刻,蜜蜂的“蜂”与“封”谐音,“猴”与“侯”谐音,封侯指被封为侯爵。马上封侯运用谐音隐喻手法,寓意即刻就要封爵做官。

古代封建社会以科举取士,士人一旦通过科举考试,便可以做官发财。禄神是掌管文运利禄的神灵。高官厚禄是士人一心向往的,于是便产生了禄神崇拜。由于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做文章,禄神崇拜便也包含对文运的祈求。所以,禄神又不仅仅是士人的主宰神,也是一般崇拜文化、崇拜文才的百姓所喜爱的吉祥神,或可称文神。

功名利禄是世间许多人拼命追求的,因此,统治者也就用高官厚禄诱使天下读书人。一些有识之士看穿这一切,并称之为“禄饵”,即比喻以禄位引诱人,如用饵钓鱼。数千年来,被禄饵钓着的人数不胜数,但也有不买这个账的,《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就把热衷猎取利禄、一心往上爬的人骂作是“禄蠹”。宋人陈仲微更说过:“禄饵可以钓天下之中才,而不可啖尝天下之豪杰。”这是有识之士的有胆识之言。

不过,禄神在民间还是很受欢迎的,因为绝大多数人还并不想“脱俗”,在我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所谓“高官厚禄”曾为多少人所垂涎。为什么人们对“禄”如此神往?因为旧时的官吏十官九贪,除了领朝廷的俸禄外,更多的是利用权势,搜刮民脂民膏,所以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因此,人们向往着在仕途上飞黄腾达、平步青云,就是“官运亨通”。

自隋唐以来,大兴科举制度,“读书做官”的思想,也就在人们心中膨胀起来。宋真宗有一首《劝学诗》说:富豪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首诗极为形象地揭示了只要读书做了官,一切都有了,荣华富贵尽可享受,真是要什么就会有什么。难怪那些士人把“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看做是人生最大喜事。正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一旦中了举人,是那样如痴如醉。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有了禄位,福、寿、喜、财都会来,五福齐全。

既然“禄”如此重要,人们也就把主宰命运的禄神塑造起来,并将他与福神、寿神一起来尊奉。《三星高照》(吉祥画)《福禄寿三星》(吉祥画)福禄寿左边“示”字旁与中间上半部组成“福”字,左边“示”字旁与中间下半部组成“禄”字,右边为“寿”字。文昌司命

禄神来自禄星,而禄星原来正是一颗星,文昌宫的第六星为专掌司禄的禄星。“文昌”本来是北斗之上六星的合称,名为“文昌宫”,在中国原始信仰及道教中俱为主司命的大神。文昌宫六星中,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

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引《春秋元命包》说:“贵相理文绪,司禄赏功进士,司命主老幼,司灾(即司中)主灾咎也。”文昌宫诸星神的功用当时显然已社会化了。因而古代星相家认为文昌是吉星,主大贵。

在《晋书·天文志》中,文昌又有不同的星名和司职:上将——主健威武;次将——主正左右;贵相——主理文绪;司禄——主赏功晋爵;司命——主灾咎(一说主老幼);司寇——主佐理宝(刑狱)。

可见文昌宫之名,就是人们赋予文昌六星的职能而起的。正所谓“文者精所聚,昌者扬天纪,辅拂并居于成天象,故曰文昌宫”。对司命等神的信仰,早在战国时代就以广为流行,在《周礼》、《楚辞》中均有记载,不仅列入国家祀典,而且民间家家都奉祀。《司命主》(凤翔年画)灶王爷上能沟通天神、下可联系庶民,一直留在老百姓家中,以保护和监察这一家。司命主正中端坐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主宰一家生死富贵,为一家之主,是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四时平安。

文昌诸星神中以司命影响最大。自秦汉及魏晋,我国早期民间对文昌星神的信仰,主题是对“司命”的崇拜,虽然文昌六星中有理文绪的贵相和赏功晋爵的司禄,但这种信仰并不甚流传。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司命”条说:《周礼》上说积薪燔柴祭祀司中司命。司命是文昌星,司中是文昌下六星。今民间独祭祀司命,刻木长尺二寸为人像,旅行的人放在行囊中,居家的则在家中做小龛摆放。齐地特别尊崇司命,每年春秋之月都以猪祭祀。足见当时人们对司命信仰的广泛程度。

晋人干宝《搜神记》中记载了多则司命信仰的故事。如汉献帝建安中,南阳贾偊(yǔ)得病而死,时有阴曹小吏将诣泰山神,司命翻阅生死簿对小吏说:“当召某郡贾偊,怎么召来此人,可立即将他送回。”只因有了司命的这一句话,贾偊又活了在人世间。清代象牙雕禄星摆件

自魏晋道教兴起后,随着“南斗主生、北斗主死”之说的流行,民间又以泰山主年寿,以灶君为各户司命之神。文昌司命的功用尽管逐渐被淹没,但在隋唐至宋初仍有一定的影响,被道教神系所吸收,直至道教以文昌星神为主司命的大神。

宋人张君房《云笈七签》称,“文昌星神君,字先常,天子司命之符也。中央司命者,或曰制命丈人,主生年之本命,摄寿夭之筒札。帝君司命之神,主典年寿。魁道教分文昌神为左右两神,左司命姓韩名思,字符信,右司命姓张名获邑,字子良。左司命、右司命均有三十六大官员”。《云笈七签》还说:“韩、张二司命,皆汉高祖之臣也。”显而易见,这是对汉高祖功臣韩信、张良的神格化。右司命张良

唐宋以后,文昌星固有的司命神职逐渐在民间转移到灶神等家居的神上去了,所以后代常以灶神称司命,或称灶君。

唐宋以后,尽管文昌司命神不再被人们所信仰,但他主文运的功能却得到大大抬高,为民俗趋而奉之。文昌神在民俗中已不再像原始意义上的那个星神,而是把他的功能和名称转移到另一地方神梓潼神的身上,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大神。左司命韩信(图为清殿藏本汉淮阴侯韩信)灶君神位(清代纸马)(注:纸马为民间祭祀用的木刻黑白版画)灶君是玉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与门神、井神、厕神和财神等家神共同保佑一家人的平安。灶君神位两边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司命之神(清代纸马)图为清代纸马司命之神(就是灶王爷)。司命之神左右随侍两侍童,一捧善恶罐、一捧赏罚剑,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两侧有门神侍立,前有摆着香炉香烛的案桌,还有司命之神升天所骑的马。梓潼人神

禄神在民间由星神演化为人神。最有影响的禄神人神是在宋代附会的梓潼神张亚子。传说这张亚子,曾是雷神,他曾取民间雷杵十枚,年终不复见回,说是去天宫了;又传说张亚子是蛇精,五代时他曾化生为前蜀皇帝王建太子膺。总之,当时此神是一位无足轻重的地方小神,其来历及功用均不甚明了。《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之雷神雷神长得像个大力士,裸胸袒腹,背上有两个翅膀,长着三只眼睛,脸像红色的猴脸,下额尖长锐利,足像鹰爪十分犀利,左手执楔,右手持槌,随时准备敲鼓,身旁悬挂连鼓五个,左足盘踏一鼓,名字叫雷公江天君。

张亚子,又名张垩子。这位供奉于荒郊野外小庙、本不起眼的小神开始并未掀起多大波浪,直到东晋地方政权后秦主姚苌(cháng)为其立庙,香火才逐渐旺盛起来。《华阳国志》卷二载:梓潼县的善板祠,所供之神即为张亚子。民间盛张亚子显灵的神异故事,南宋乐史编《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四剑州梓潼县条引《郡国志》载:张亚子曾经在长安见到姚苌,对姚苌说:战火动乱后九年,君当入蜀在梓潼七曲山相见。这是张亚子显灵的神异故事。

清人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后秦录》则补充说:姚苌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果然来到梓潼七曲山,见到一神人。神人说:“你应及早返秦,秦地无主,不能没有君主。”姚苌请问那神人的姓名,神人说他叫张亚子,说罢就不见了。姚苌回到秦地后果然称帝,于是就在秦地立张相公庙来祭祀张亚子。

唐人李商隐还作了一首《张亚子庙》诗:下马捧椒浆,迎神白玉堂;如何铁如意,独自与姚苌。

梓潼神张亚子自姚苌为其立庙后,声誉日隆,于是,民间又传说梓潼神张亚子本是蜀人张育与亚子两位人物合并而成的神灵,为梓潼地方神,是由历史人物演化而成的神灵。

东晋宁康二年(374),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蜀人在梓潼郡七曲山建张育祠,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当时,梓潼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后人遂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实为《晋书》所载张育之事。这样一来,张亚子便成为梓潼神,民间又逐渐形成了有关张亚子的传说,这些传说是在蜀人张育事迹的基础上演绎而成的,道士杜南强假托“鸾笔降书”编造《清河内传》,将梓潼神张育说成是多次转世的张亚子,民间则将二人视为一人。

唐安史之乱时,张亚子名声大噪。唐玄宗逃到蜀地避难,途经七曲山,有感张亚子是抗击前秦的英烈,遂举行隆重祭祀,追封张亚子为左丞相。据说,唐玄宗驻跸七曲山时,曾梦见张亚子显灵,说唐玄宗不久将做太上皇。现七曲山尚有唐玄宗“应梦仙台”遗迹。

事隔百余年,黄巢起义,唐僖宗又避黄巢起义到蜀地避难,经过七曲山,也亲自祭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将自己的佩剑解下来赠给神。梓潼神张亚子因唐朝帝王的推崇,影响迅速扩大,声名远播,逐渐由地方神演变成为天下之通祀的大神。两位大唐皇帝因内乱幸蜀,均言得梓潼神帮助,躲过劫难。

于是宰相王铎赋《谒梓潼张亚子庙》诗一首:盛唐圣主解秋萍,欲振新封济顺名。夜雨龙抛三尺匣,青云凤入九重城。剑门喜气随雷动,玉垒韶光待贼平。唯报关东诸将相,柱天功业赖阴兵。

大臣萧遘《和王侍中谒张亚子庙》也记述此事:青骨祀吴谁让德,紫华居越亦知名。未闻一剑传唐主,长拥千山护蜀城。斩马威棱应扫荡,截蛟锋刃俟生平。酇侯为国亲箫鼓,堂上神筹更布兵。

不言而喻,这两首诗对梓潼神的信仰传播起到了宣传作用。

宋真宗时,梓潼神作为保护神的性质并未改变。据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北宋咸平三年(1000),益州发生兵变,赵廷顺等八人主谋,推举农夫出身的军官都虞侯王均为首领,打出大蜀的国号。朝廷立即派兵前往益州平定叛乱,准备攻城的时候,忽然有神人登梯指着叛军大声喊道:“梓潼神派我来,九月二十日城陷,你们当被官兵消灭。”叛军用箭齐射,神人倏忽不见。等到九月二十日,官兵果然一举攻破城池,平定了叛乱。

宋真宗闻说梓潼神助王师平乱,遂敕封梓潼神为英显武烈王,并为之修葺祠宇。这件事使梓潼神的影响日益大增。

南宋时期,由于兵连祸结,梓潼神更受崇祀。

宋高宗赵构于绍兴十年(1140),敕令大修梓潼神庙,敕封庙额为灵应祠;宋光宗追封张亚子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追封张亚子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

著名的四川梓潼县七曲山大庙,是梓潼神的祖庙,唐宋时随着张亚子神爵与封号的不断晋升,庙宇也逐步扩大。至宋绍熙十年(1146)朝廷降旨命按王宫规格扩建。元明清时相继重修,庙宇变得更加雄伟壮丽,气势磅礡。现存大庙(即文昌宫)堪称全国最大的同类建筑,成了中国文昌崇拜的祖庭。因为它是全国文昌帝君的发祥地,故又称“帝乡”,每年都有数不清的中外游人到此朝拜。《御制释氏源流》之梓潼闻佛明代释宝成编撰《御制释氏源流》卷三中“梓潼闻佛”说:梓潼在朝廷做官时,曾听外国来人说:西方国土中出了个大圣人,追求一种无生无死的境界。后来,梓潼在辞官返乡的途中,遇到了一个隐士一边走路一边唱歌。梓潼听了觉得歌词暗含着很多深奥精微的道理,于是请求隐士惠赐几句良言。隐士欣然答应了他的要求,梓潼就在大路上向他施礼参拜。隐士嘱咐他说:这是西方国土的大圣人临终前留下的,只要你专心致志地诵念,就可度你解脱生死的苦恼。最终能在菩提彼岸世界获得大彻大悟。如果中途而废,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为一个天神。

而在梓潼神逐渐演变为禄神的过程中,又有许多科举考生见到“真神显灵”的有趣传闻。

宋徽宗时的翰林学士叶梦得《崖下放言》首先编造了这样一个故事:真宗大中祥符中,西蜀有二举人夜过剑门张亚子庙,风雪阻程,就在庙庑下席地而寝。朦胧中忽见岳渎贵神飘然来聚。一神说:“天命我等作明年状元赋,当议题。”众神商定以“铸鼎象物”为题,拟成赋文,高声朗读,并召来年状元魂魄授之。两个穷举子牢牢默记,无一字忘,以为科名可得。等到殿前御试,皇上果出题《铸鼎象物赋》。但两个穷举子临场却忘得一干二净,懵然不知如何下笔。名落孙山后,买街上所卖状元赋,与庙中所记无差。于是两个穷举子叹息自己没有状元的命,愤然弃笔入山。

这个故事第一次把文昌神的职能附加到梓潼神的身上,梓潼神以托梦的方法,以泄露状元考题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是现存文献中纪年最早的有关梓潼神干预科举的故事。经《崖下放言》一书的传播,梓潼神的声誉进一步提高,宋度宗时宰相马廷鸾《碧梧玩芳集》卷十七《梓潼帝君祠记》引叶梦得语说:“凡蜀士以贡入京师者,必祷于祠下,以问得失,无一不验者。”

梓潼神是道教中主管仕禄的尊神,也是宋代以后宫观庙宇中香火最盛、影响最大的一位神祇。清人赵翼《陔余丛考》卷五三《文昌神》说:文昌神“显灵于科目,盖自宋始,亦自宋之蜀地始”。现存梓潼神“前定”科名及“灵验”故事,大致集中在宋徽宗时代。

宋代蜀中举子赴开封省试,大多得走金马道,顺路向位于古金马道上的梓潼神乞灵助考,并由此形成了一个以举子为主的相对稳定的信奉群体。祖籍四川的元初作家虞集说:蜀地读书士子以梓潼为司禄主文治科第的神灵,纷纷到七曲梓潼庙去祭拜。向梓潼神乞举的基本上都是蜀中士子,方式也大致相同,就是赴举路过七曲山时向梓潼神祈祷,希望得到梓潼神的佑助一举高中。

有关这个科举神灵验的故事有很多,宋人洪迈的著作中,就记有一些灵征事例。《夷坚甲志》卷十八“席帽覆首”条记载:资州人王龙光入京赴试,过剑州梓潼县七曲山,拜谒英显武烈王庙,梦一人持榜,又持席帽蒙他的头。一觉醒来十分欢喜,因为士人考中则戴席帽。政和八年(1118)果登科,唱第之日,皇帝赐名宠光,头上加帽,果然灵验。《夷坚乙志》卷五“梓潼梦”条记载:成都人罗彦国,累试不第,第四回再考时,斋戒乞梦梓潼神。梦见神说:“你当考中授官。”次年省试罗彦国果然考中授官密州文学。犀浦人邵允蹈,绍兴七年(1137)被乡荐,也乞梦梓潼神,梦神告诉他说:“已与你安排了甲门高第。”等到考试,果然为第一。《夷坚丁志》卷八“何丞相”条记载:何文缜进京赶考,路过梓潼准备拜谒张王庙,走了十里才想起,急忙下马回望,默祷再拜。这天夜里,梦入庙廷,神坐帘中,投文书给他,上面写着何文缜中状元名列第一甲第九。等到唱第,果然不但中状元,而且所授的职衔与梦中也正好相同。《梓潼君梦中传喜讯》(古本小说)

梓潼神显灵,保佑王龙光不仅及第登科,而且还得到皇帝赐名;又保佑累试不第的罗彦国考中,保佑邵允蹈高登榜首;还保佑何文缜名列第一甲,当了宰相。魁星点斗

魁星,又名魁星爷、大魁夫子、大魁星君,世人认为他主掌文章气运,是读书士子的守护神。

魁星爷是旧时读书人供奉的大神。民间传说,这位魁星爷相貌相当丑陋,并且长有满脸麻子和一双跛脚。尽管如此,读书人都相信魁星爷主宰着他们科考的命运,对这位神仙也就格外敬重,从来不介意他的长相如何。

民间有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的相貌: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肢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古代时科考,最高成绩就是状元了。在状元考试中,要进行面试,而且是在皇宫大殿,由皇帝亲自主持,人们习惯称为殿试。这一年,跻身科考状元的人中有一丑男,他的相貌引起皇帝的特别注意。皇帝心想:状元郎可是上等人,该是相貌堂堂的英俊男子,一个丑八怪也来凑热闹,于是,就想羞辱他一番。皇帝问魁星爷:“你脸上长那么多什么东西啊?”魁星爷答曰:“麻面满天星。”皇帝又问:“你怎么一只脚着地呀?”魁星爷答曰:“独脚跳龙门。”魁星爷的回答真是妙极了,皇帝听后龙颜大悦,觉得此人才高八斗,是个难得的才子,马上点了魁星爷为头名状元。魁星爷一试才华,竟中魁首,被读书人奉为尊神。《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明]宋旭 作《祈求魁星保佑高中状元》(年画)

另外一个传说,则是一个悲剧性故事:魁星爷生前凭着才华考中了进士,获得考状元的资格。当他走进皇宫参加殿试,皇帝一眼见到他,就眉头紧皱,心中琢磨:难道我泱泱大国就没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状元,如此丑男做了状元,岂不让天下人笑话。就皇帝这一想法,表明魁星爷与状元就此无缘。果然,皇帝御笔一挥,将本是状元的魁星爷名字勾去,魁星爷一下子名落孙山。他受不了这种刺激,更受不了这种羞辱,一气之下投河自尽,幸被鳌鱼救起,将他载往天庭,玉帝见其才华横溢,敕封他为文魁星。魁星爷成了读书人的守护神,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地祭拜。民间雕塑魁星爷神像时便根据此典故,塑造麻脸、跛足、足踏鳌鱼的魁星爷造型。

其实魁星的信仰源于星宿崇拜,为广义之五文昌之一。中国古人对北方聚成斗形的七星统称北斗。魁星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至第四颗星,这四星为魁,其余三星为杓。《史记·天官书》说“魁为参首”,含有魁首、第一之意;而第一又是古今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因此转而以星拟人托祀,将其形象具化为金身鬼面,右足踏鱼鳌,左足踢北斗,右手执笔,左手拿金宝,形象取“魁星踢斗”而加以供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清代年画)魁星一手执朱笔点指向量斗,寓意魁星点斗。魁星一脚踏在鳌头之上,寓意独占鳌头。表达了读书人希望能够金榜题名的美好愿望。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是旧时对高中科举状元的美称。

魁星的形象是据“魁”字字形想象出来的。早期图绘的魁星神像,是画一个如鬼的神灵用脚踢一只斗或抱一只斗,就是绘画中常出现的魁星形象。另外还有一种魁星图则画一鬼单足独立于鳌头之上,一手捧墨,一手执笔,另一只脚踢出托起后面的斗,反顾举笔点之,称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这是象征着圈点题名金榜的士子姓名,以寓应试获中,榜上有名。《魁星点斗图》(石刻) [清]马德昭 作

魁星又称奎星。清人顾炎武《日知录》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仍不能像奎,而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字之形,为鬼举足而起斗。”

西安碑林有清代马德昭《魁星点斗图》石刻,此图以儒家修养的标准“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组成魁星形象,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一“斗”字,一脚立“鳌”上,取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意。形象生动,拼字巧妙,是文字游戏之作。《魁星点斗》 [清]端康皇贵妃 作图由“克己复礼正心修身”八字组成。

从现存的史料和实物来看,可知魁星在明代就已大为流行了。

南京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从民间收集到一尊魁星木刻雕像,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古代魁星原件。这樽从安徽发现的明代魁星像原件,像高约30厘米,为木雕全身贴金,其头部像鬼,取“魁”中“鬼”之意;脚向后翘起,如“魁”的大弯钩;一手捧斗指代“魁”字中间的“斗”;一手执笔,却是意谓用笔点定人的姓名;魁星的一只脚踏在鳌头上,寓意独占鳌头。

南京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还请安徽雕工用徽雕刀法复制高达3米的复制品,与原件一起陈列在江南贡院内。南京江南贡院魁星木刻雕像

在安徽黄山博物馆也收藏有一尊魁星石雕,这是明代永乐年间徽州文昌院魁星阁供奉的魁星,以黟县青石雕刻而成,堪称徽派石雕的极品,这尊石雕数次上报纸,在艺术界、文博界评价极高。

相传明代文苑名士陆深,少年时候天资聪明,读书勤奋,在街坊中有神童的名声。陆深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读书人,却从未在科举上得意过,所以对他寄予很大希望。弘治十五年(1502),陆深去北京参加会试,这叫考进士。考进士的试场在北京贡院。陆深去贡院报到时,看见有人在门前摆摊,出售木版画。画上是一个蓝面赤发小鬼,一手捧墨,一手执笔,单脚独立站在鳌头上,另一脚踢起,托起一个“斗”字,连鬼带“斗”,活像一个草体“魁”字。卖画人告诉他,这叫“魁星踢斗图”。

陆深便向卖画人买下一张“魁星踢斗图”,带进试场,贴在自己的座位旁,期望再取个吉兆。可是等他考试完毕,要走出贡院时,发现那张画不见了,陆深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过了两天,他到一位结伴来京考试的朋友住处去拜访,看见朋友正拿着一幅画在欣赏。陆深凑上前去细瞧,正是自己丢失的那幅“魁星踢斗图”。陆深忙问朋友,这张画是从哪得来?朋友说,昨天在门外看见一个小孩拿着这张画在玩,便用糖果同他换来了。陆深听了,心里默念,这大概就是我与他一得一失的先兆吧?不久,金榜发出,陆深果然名落孙山,而那位朋友却高中了。陆深从北京返回上海后,同家里人讲起买画丢画的事,大家都嗟叹不已。

明弘治十八年(1505),陆深再去北京参加会试。这一回,他没买到魁星图,却梦见了魁星。等发榜时,陆深的姓名写在第二甲第一名的位置上。陆深“梦魁星之降而夺锦标”,为不少读书人津津乐道。

魁星自宋代以来就受到天下读书人如痴如醉的崇拜,谁都乐意以信奉魁星而讨吉利,在书房里贴上魁星图,在书桌上摆设魁星塑像;每逢考试前,先要烧香敬神,祈求魁星保佑一举考中。考试时,或在座右贴上魁星图,或在怀里揣上泥塑小魁星,也都是祈求魁星保佑金榜题名。一旦榜上有名,又要去祭拜还愿,以示谢意。读书人把命运寄托在这位蓝面赤发鬼神身上,不免有些荒唐可笑,但这种崇神起码能获得心理上的安慰。魁星踢斗

明末陈士其督学四川时,看见考生们争相购买泥塑小魁星,颇觉滑稽好笑,就把考生们喊来,出了个上联让他们来对:“卖魁星,买魁星,亏心不买,亏心不卖。”考生们瞠目结舌,一时对不上来。第二天,陈士其又把考生们喊来,自己对出下联说:“真胭脂,假胭脂,焉知是假,焉知是真。”这位主考官大人风趣地告诫考生们,莫把命运交给魁星,得有真才实学才能考中。为此清人李调元《新搜神记·神考》记载此事后,发出了“魁星不足信矣”的感叹。送子张仙

禄星,顾名思义是与人的官运相关的,但民间百姓并不这么认为。明朝初年的戏曲唱本中唱道“禄星送子下凡尘”,很显然早在四五百年前,禄星就已经成为送子的神仙,由星辰崇拜渐渐人神化,与升官发财的关系不大了,这并不是老百姓的误会。在封建社会里,做官只是少数读书人和贵族官僚们的事,一般的百姓很少有机会做官。现实的老百姓不会去礼拜与他们无关的神祇,于是便为禄星赋予了新的神性——送子神仙,久而久之,禄星在民间便与送子张仙混为一谈了。

张仙原为何人?民间传说张仙是五代时后蜀的皇帝孟昶(chǎng)。宋太祖干德三年(965)灭后蜀,孟昶降宋,宋太祖将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收进后宫。不久,孟昶就被宋太祖害死了。花蕊夫人不忘故主,常常怀念孟昶,将他的画像挂在房中。一天,宋太祖来到花蕊夫人的房中,见到这张男人的画像,就满腹狐疑地问:“这是什么人?”花蕊夫人急中生智地说:“这是蜀地供奉的张仙,经常祭祀他,可以得子。”后来传到民间,人们不知其中的原因,就以为张仙为送子神。但这只是传说,并不见记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