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影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1 10:53:43

点击下载

作者:杨晓茹,范玉明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网络电影研究

网络电影研究试读: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自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公开放映他们拍摄的《拆墙》、《火车到站》、《婴儿喝汤》、《工厂大门》等影片开始,电影逐渐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重要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并一直承载着传播民族文化、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颖的电影形式,如电视电影、数字电影、DV电影等,网络电影就是一种伴随着网络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电影形式,它是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而产生的,是“Made for Internet”的产品,具有鲜明的网络时代特征。一、网络视频成为最为普及的网络服务之一

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网民基数不断增长,宽带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视频已经成为中国最为普及的网络服务之一。随着网络视频用户的迅速增长,网民对“Made for Internet”和“用户创造内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影视作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网民的个性化需求。用户创造内容(UGC)是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将自己DIY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的方式。UGC具有海量、动态和去中心化的特点,UGC网站用户提供的内容远远多于传统网站。以YouTube为例,每天的上传量是65000个视频,远多于传统网站一天甚至一年的上传量。无论是传统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多的内容不再来自于传统媒体或互联网增值服务提供商,而是直接来自于用户。在互联网上,UGC已经成为很多网民的生活方式,用户越来越习惯和喜爱自己创作内容,并与他人分享。二、网络电影艺术品质的提升

上个世纪90年代末网络电影开始出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经恶搞、原创、业余、专业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艺术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进入2010年以后,以香港导演彭浩翔拍摄的网络电影《4夜奇谭》为标志,网络电影无论形式还是质量都有了极大的进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网络电影已经成为了新贵势力,“五年前,从胡戈的《馒头的血案》开始,大量的短片都有明显的草根痕迹,都是个人业余化的创作,虽然其间也有人助推一些网络短片的规模化创作,但总体来讲,其专业水准并不是非常突出。网络短片的巨大转变就发生在2010年,网络电影动用了非常专业的电影创作力量,像《4夜奇谭》,有彭浩翔、周迅、余文乐等当红导演和当红明星,这样非常专业的制作,大大提升了网络视频的艺术品质。”在尹鸿看来,网络电影不仅从业余转为专业,而且也正在从自娱自乐变成娱乐产品,“其实我们之前的网络视频大多数是一些生活片段的记录,一些搞笑片段的记录,一些特异现象的表达,虽然在网络上也造成了流行,但是,很少有人把它们当成完整的娱乐产品,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视频已经从类型、形态、制作方式上向艺术方[1]向靠拢。”三、网络电影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网络电影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展示优秀网络电影为目的的电影节的举办;第二,中国网络电影屡次在国际电影节评选中获奖;第三,以网络视频为主要业务的网站开始自制网络电影。

第一,各种规模的网络电影节的举办。

网络电影节的举办开始于2000年,美国费城国际电影节的“流影院”展播了来自法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委内瑞拉、印度、英国等国家的网络电影作品。与以往那些操作繁琐的交互式光盘驱动游戏有所不同,网络电影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意识。此后,2003年9月德国柏林举办了网络电影节,有来自法国、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意大利、德国、瑞典、挪威等九个国家的作品参加,展播的网络电影再一次让大众感受到了网络电影的艺术魅力。

中国从2008年开始陆续举办各种网络电影节,提高了网络电影的影响力。例如,视频网站土豆网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联合主办“土豆映像节”,由2008年开始到2011年已历四届,通过“土豆映像节”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制作人才和电影作品,以动画领域为例,发掘了如《网瘾战争》、《打,打个大西瓜》、《李献计历险记》、《水脑袋》、《亡命鸡礼花》等一批优秀的原创动画作品。除此之外,还有合肥网络电影节、龙城网络原创电影节、中国网络原创电影节等各类网络电影节。

第二,中国网络电影屡次在国际电影节评选中获奖。

2008年,《泡影》、《打,打个大西瓜》、《功夫兔之菜包狗大反击》、《包强VS寿司人》等四部作品入围柏林国际短片节;2010年,由“性感玉米”制作的《网瘾战争》入选第30届夏威夷电影节;2010年,由吕祖松、漆锐导演的《两个女孩的那些事》获得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短片大赛”的最佳导演奖。

第三,视频网站开始自制网络电影。

随着网络电影的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视频网站开始介入到网络电影的生产中,极大地推动了网络电影的发展。例如,优酷网携手中影集团启动拍摄了《老男孩》、《拳击手的秘密》、《哎》、《夕花朝拾》等网络电影,观众反应热烈,每部电影均获得百万人次的点击量。

总之,网络电影的诸多优点满足了网络时代大众的个性化表现、自由选择的需要,受到越来越多电影受众和业界的关注。四、中国电影质量问题亟须解决

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电影的老问题,具体表现为原创性匮乏、同质化倾向严重、跟风现象泛滥和制作粗糙。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电影的产业链极其短,其回报是一次性的,票房收入是一部电影能否盈利的核心关键,制片商在投资一部电影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大制作电影成为最佳选择。所谓大制作电影,是指“大投资+大导演+大明星+高科技”的电影制作模式。在这样的大制作模式下,电影单纯追求投资和制作规模的宏大,缺乏原创动力,缺少新鲜血液,电影题材和类型呈现单一化发展趋势,电影艺术品质不高,缺少精神和思想文化内涵。

当代中国处在一个开放、交流和竞争的全球化环境中,为了增强国家凝聚力、提高我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地位,必须借助媒介进行文化宣传,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当前文化建设总的战略重心和战略思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电影的社会影响力大、文化大众渗透性强、能够观察社会变迁、传达意识形态和思想形态、传扬精神情感,是传播接受的最小阻碍和最大影响的文化产品,可以说,电影天然具有软实力的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电影需要改变被票房诱惑、被功利驱使、被市场左右而导致的创作单一趋向,努力提高电影质量,为建立电影强国、提升国[2]家文化软实力作出积极贡献。

[1] 《网络电影“元年”开始》,北青网,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75260357。

[2] 周星:《中国电影实现文化软实力的背景、动因与发展分析》,《艺术百家》2010年第5期。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图书,查阅“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相关学术期刊及硕博士论文,浏览中华传媒网(www.mediachina.net)、新华在线(www.xinhuaonline.com)、艺恩娱乐产业网(www.entgroup.cn)等专业网站的理论文章及相关专业数据,分析、归纳出目前网络电影研究主要涉及的问题,及针对网络电影还需研究的问题。一、网络电影研究主要涉及内容

1.网络电影的定义

韦笛的《简论新媒体电影的发展及其影响》、陆琼琼的《谈网络电影的人性化互动》、刘张华的《网络电影——电影史上的又一革命》、王仕勇的《网络电影概念与特征分析》、廖祥忠著的《数字艺术论》中的第六章《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许行明、杜桦、张菁等著的《网络艺术》中的第八章《网络影视剧》、王强著的《网络艺术的可能》中的第三章,都对网络电影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宇在《中国网络电影研究》一文中对网络电影做的界定:“网络电影是以网络传播为主要媒介的叙事性动态视听艺术作品。第一,具有艺术性,是成为网络电影的必要条件。这把网络电影与大量的家庭录影(Home Video)区别开来。网络电影应当是由创作者,进行艺术的完整构思,通过一定的艺术创作手段,表达一定的审美趣味和主题的艺术作品。第二,网络电影应当具备叙事性。这把网络电影与网络广告、企业宣传片等功能性网络影像区分开来。第三,在这个定义中没有对影片时长的限定。虽然目前网络电影的长度相对较短,但这只是发展尚不完全的表现,并不意味着网络无法容纳较长[1]篇幅的作品。”

2.网络电影的特征

对于网络电影特征的研究主要有王仕勇的《网络电影概念与特征分析》、陆琼琼的《谈网络电影的人性化互动》、陈宇的《中国网络电影研究》、李春青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络时代的恋人絮语:关于网络电影的研究》等。王仕勇在《网络电影概念与特征分析》中认为:网络载体的物质特性使网络电影具有了草根化审美情趣、娱乐化审美趣味、整合性审美特征和后现代性的审美价值取向。陆琼琼在《谈网络电影的人性化互动》中明确表达了人性化互动是网络电影本质特征的观点。陈宇在《中国网络电影研究》中认为:在视听语言上,网络电影倾向于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学趣味;从内容角度来分析,网络电影具有“年轻化”的特征。李春青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络时代的恋人絮语:关于网络电影的研究》主要对网络电影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网络电影的主要特征为:崇高性消解的叙事方式、互动性的传播生态和在线空间里的活性审美。

总体而言,网络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其定义的界定和艺术特征的分析上。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电影进行了界定,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称法;在艺术特征方面,主要集中在互动性、草根性、后现代性等特征的探讨上。二、针对网络电影还需研究的问题

1.网络电影的发展阶段

网络电影自1996年出现以来,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不同发展时期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不同的。大多数研究停留在介绍网络电影在国外和国内的发展现状,如介绍著名网络电影、网站和网络电影节等,对网络电影的发展阶段缺乏归纳总结。个别论文对网络电影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总结,如陈宇在《中国网络电影研究》中认为:网络电影经历了传统电影进入网络传播、专业电影网站的蓬勃成长与民间原创网络影像深入人心、专业制作进入网络三个发展阶段。此分法相对混乱,不能清晰描述网络电影的发展阶段,民间原创与专业制作一直伴随着网络电影的成长与发展,不能作为划分依据。

2.网络电影的形式

目前,对于网络电影的称法五花八门,定义的界定也不同,主要的原因在于网络电影的形式丰富多样,研究者往往只从一种形式出发探讨网络电影的定义及特征,如互动式网络电影,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对于网络电影形式的归纳总结,有利于界定网络电影的内涵与外延。

3.网络电影传播体系

有部分论文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电影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网络传播特征出发研究网络电影的传播特征,如李客容的《网络电影流行的传播学分析》,从传播学的角度阐释了网络电影流行的四个特点:参与性、自主性、个体性和匿名性。“参与性、自主性、个体性和匿名性”是网络的主要传播特征,网络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艺术形式,是网络与电影结合的产物,不仅具有网络的传播特征,还具有电影的传播特征,所以“参与性、自主性、个体性和匿名性”不能准确概括网络电影的传播特征。

由于网络电影的形式远远不同于影院电影和电视电影,其传播要素、传播过程、传播模式及传播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需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电影传播体系进行系统研究。

4.网络电影文化特征

张成良在《网络电影:草根文化的视觉狂欢》中,提出网络电影正成为网络草根文化传播的新动力,推动“自媒体”时代草根阶层的广泛参与,形成一道融娱乐与创造个性为一体的文化景观,肯定了网络电影的草根文化特征。但是,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总是有其形成的文化背景的,并在此背景下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网络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网络文化形式,其形成、发展趋势、传播价值不是仅凭“草根性”就能归纳总结的,需要将其放入文化理论体系中进行系统研究。

5.网络电影产业价值

目前的研究认识到网络电影具有巨大的产业价值,如李磊在《网络电影:你赚钱我娱乐》和《网络电影的“钱景”》中提出,网络电影创作过程具有“零诚意、零新意、零意义、零特技、零演技、零逻辑”等特征,从市场角度,与动辄由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资拍摄的传统影片相比,网络电影的随意性让其发展空间陡然大增。陈宇在《中国网络电影研究》中提出:从产业角度,我们说网络电影的发展可能带来电影业格局的重大变化,并不是空穴来风。孙宇、戴盈盈在《网络电影:分众传播、产业融合与联合治理》中认为:网络电影的制作和传播无疑探索了电影产业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游戏娱乐产业等融合发展的路径。但是,这些研究对于网络电影产业究竟怎样发展、采取怎样的盈利模式没有系统详细的分析,只是停留在“提出口号”阶段。

总的来说,对于网络电影的研究文献并不多,从现有的资料看,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当前的研究主要涉及网络电影的定义讨论、特征分析,从艺术学角度研究的居多,从传播学、文化学、产业经济学角度研究的较少,对网络电影缺乏系统的和深层次的研究。

[1] 陈宇:《中国网络电影研究》,新中国电影六十年论坛,2009年。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

一、研究内容

在总结分析目前网络电影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网络电影还需研究的问题基础之上,本书以网络电影还需研究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从艺术学、传播学、文化学、产业经济学、营销学角度对网络电影的概念、网络电影的发展阶段、网络电影的形式、网络电影的艺术特征、网络电影的传播体系、网络电影的文化特征、网络电影的产业价值和微电影营销进行系统分析。

第一章,网络电影的概念界定及发展阶段。本章通过分析其他学者对网络电影所下的定义,对网络电影做了一个比较准确的界定,在此界定的基础之上,对数字电影、网络视频、DV短片、博客电影等相近概念做了比较分析。此外,本章总结了网络电影的发展史,将网络电影的发展阶段分为雏形、成长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

第二章,传播媒介与电影艺术变革。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电影的媒介属性越来越弱,内容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本章从电影传播媒介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媒介的变化对于电影艺术形式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影院电影和电视电影两种形式。

第三章,网络电影的形式及微电影发展。网络电影之所以难以下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原因在于其形式过于多样,本章对当前网络电影出现的若干形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此外,探讨了微电影的发展现状、原因、问题及策略等。

第四章,网络电影的艺术特征。本章首先分析了网络艺术的审美追求,然后总结出网络电影具有个性化、在线交互的活性审美和快乐审美等特征。

第五章,网络电影传播的体系结构。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电影的传播控制、受众、内容、特征、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本章的重点在于建立网络电影传播模式,传播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对网络电影传播的整体认识,有利于发现网络电影传播的深层规律,有利于解释及解决网络电影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六章,网络电影的青年亚文化考量。网络电影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青年亚文化形式,具有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特征:对文化工业的抵抗、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人人都是“艺术家”以及一种自下而上的美学传播。青年亚文化逃脱不了被收编的命运,网络电影也不例外,具体表现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收编和商业化收编。

第七章,网络电影产业探析。随着传统影视公司的介入,网络电影巨大的商业前景逐渐清晰起来,它正在改变中国电影的生产和传播格局。本章在分析网络电影产业环境、产业动因、产业优势的基础之上,探讨了网络电影的盈利模式、营销模式,最后针对网络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第八章,微电影营销研究。本章对微电影营销发展现状、发展中的优劣势、发展威胁和机遇、消费者和发展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

本书研究的重点为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二、主要观点

第一,网络电影是指在网络传播时代,专门针对网络传播制作的具有电影艺术特征的视听艺术作品。网络电影是电影的一种形式,是否具有艺术性是判断是否为网络电影的首要条件。

第二,网络电影发展经历了雏形阶段、成长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电影最初只能在影院观看的特殊性不再存在,其呈现的媒介属性越来越弱,成为单纯内容产品的趋势则越来越明显。

第四,网络电影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微电影、中长片电影、恶搞电影、游戏电影、静电影、手机电影、照相机电影和摄像头电影等形式。

第五,建立网络电影传播模式。在网络电影传播过程中,网络媒介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发行渠道,又是宣传渠道,受众的观看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网络电影传播模式的建立对于解决网络电影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六,网络电影属于青年亚文化的一种形式,其难逃被社会意识形态和商业力量收编的命运。

第七,中国网络电影规模化生产的时代已经到来,新的产业链已经出现。

第八,微电影营销具有故事性强、费用便宜等特征,受到广大广告主的追捧,2012年微电影营销进入爆发增长期。但是,目前由于过分炒作概念、在创作时忽视微电影艺术特征和消费者心理需求,微电影营销存在广告生硬植入、过度营销或者无效营销等问题。第一章网络电影的概念界定及发展阶段第一节 网络电影的概念界定

一个准确的定义对于新兴事物的发展意义重大。究竟能不能用网络电影这个概念定义专门针对网络传播而制作的电影这一形式?网络电影究竟包含哪些形式?从网络电影出现到今年已经有十几年了,可是人们对其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称法,甚至很多人不敢用网络电影这一称呼,而称其为网络剧、新媒体电影、播客、原创短剧,甚至直接将其与其他形式的视频统一称为网络视频或者数字短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第二,质疑网络电影的艺术性;第三,网络电影的表现形式过于复杂,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区分。一、网络电影的概念

对于网络电影,定义的确定无比重要,因为它牵扯到这一艺术形式能否顺利发展。笔者经过对现有的期刊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关于网络电影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称法,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其下了定义,大概有以下几类:

第一,从网络电影的艺术特征出发下的定义。

2002年,上海大学影视学院陆琼琼在论文《谈网络电影的人性化互动》中提出,“真正的网络电影参与性极强,首先可以从网上下载标准化的电影软件,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修改剧情。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电影制作。有兴趣的人甚至可以通过扫描仪输入本人影像扮演戏中角色。其次可以上载自己拍摄的电影与网友共享,不仅满足了影视爱好者,培养了电影观众,也把人从固有的接受模式中解放出来”。[1]作者认为参与性是网络电影的主要特征,网络电影的剧情可以根据受众的喜好随意更改。

第二,通过分析网络电影形式总结网络电影定义。

韦笛在《简论新媒体电影的发展及其影响》中总结了网络电影的三种主要形式:(1)个体摄制、拼贴的DV短片、影视片段等,如被认为是“中国恶搞起源”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及大量分散的、寄居于门户网站的个人播客。(2)专业导演、机构等摄制的具有较高质量但仅限于网络播映的影片,如2001年宝马推出的由八位世界级导演(如弗兰肯海默、盖伊·里奇、吴宇森等)分别执导的八部短片。近年来,这类专业级网络影片的发展呈现出雨后春笋之势,甚至对传统院线电影的制作方式产生了影响。(3)影片在线点播、下载、租赁服务。这实际上是传统银幕电影的网络版模式,利用流媒体传输方式完成影片数据从打包、上传到下载、解压这样一个线性过程。此类服务包括免费和付费两种。传统电影的线上运营是引起当前电影版权争议的最主要原因,随着网络秩序的日趋规范,影片版权所有者、[2]付费运营商与免费运营商之间必将展开激烈的竞争、较量。作者从创作和观看方式角度对网络电影的形式进行了总结。

第三,广义的定义。

廖祥忠在《数字艺术论》一书中,从广义的角度对网络电影进行了界定:所谓“网络电影”,是经由高速、宽频上网,使用电脑数据设备观赏电影,也可以透过真联网(Real Networks)与微软的电影放映软体,把电影画面连接到家庭电视屏幕上。网络电影,是一种即时的、互动的、原创的电影呈现方式,它集可选择性、交互性为一身,在播放方式上,增加观赏者的自主性,并配合网络互动性,网友可以依照顺序正着看、倒着看、跳着看,任何时间,只要可以连上网的地方,就可以收看电影。网络电影根据播放的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指以网络故事为题材拍摄的影片,第二是指网上制作或为在网[3]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第三是数字电影的网络化、家庭化。

许行明、杜桦、张菁等在《网络艺术》中指出:网络电影指在网络上存在的所有电影资源信息,即网络上出现的所有的有关电影艺术的资讯,包括各种文字形态的有关电影艺术的资讯,如有关电影的新闻、评论、电影知识的介绍、对于电影作品和电影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也包括图片形态的有关电影艺术的资源,如电影人物的照片、电影剧照、电影海报等。总之,它包括了所有在传统媒体出现过,而今在网络环境下传播的所有电影资讯和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诞生的结合了传[4]统电影艺术与网络媒介的传播特征所产生的新的电影艺术形式。

第四,狭义的定义。

大多数人从狭义的角度对网络电影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如张熙娟在《网络电影流行的传播学分析》中认为:一般意义上而言,网络电影是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它寄生于网络,与一般的电影院电影不同。同时,如果超越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定义,网络电影特指那些在网上发行的,超越了简单的观赏性,而增加了更多的参与[5]性与互动性的小影片,这是网络电影的发展方向。刘张华在《网络电影——电影史上的又一革命》中认为:我们在这里说的网络电影,不是指以网络故事为题材而拍摄的影片,而是特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一般长度为五六分钟,最长也不过十几分钟。网络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史上的一场革命。在网上观赏网络短片,网民既是观众,又是放映者,可以自由上传或观看自己所喜爱的影片。与传统电影相比,网络电影除了片长较短以外,在风格和剧情上都更[6]加接近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本书在试图对网络电影进行界定的时候,发现按照以上的定义方法,很容易出现将网络电影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的情况,网络的多样性决定了网络电影形式的多样,很难对网络电影做一个准确的界定。所以,本书认为对网络电影的界定应该抓住它的主要特征,而不是它其中的一个特点。基于以上考虑,本书认同陈宇在《中国网络电影研究》一文中对网络电影做的界定:“网络电影是以网络传播为主要媒介的叙事性动态视听艺术作品。”

首先,是否具有艺术性是网络电影能否存在的首要条件,不是所有在网络中放映的视频都叫网络电影,它应该具备电影的基本元素。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符号系统,主要由外部形式符号和内部结构符号构成。外部形式符号包括声音符号和图像符号,具体表现为自然语言声音、画外音、背景音乐、屏幕文字、自然影像、图形等。内部结构符号是指电影的结构样式及表达手法,如剪辑、镜头处理、蒙太奇手法等。电影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电影观众通过看到和听到能指表达的图像和声音,理解所指的内涵。也就是说电影作品将要表达的意思转换成语言、线条、色彩、声音、图像、造型和其他形式的符号,以具体的艺术形象,来传递电影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蕴。所以,网络电影应该具备外部形式符号和内部结构符号,电影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符号,传递作品的思想内容。

其次,外在的形式不能作为界定网络电影的标准。网络电影是面向网络传播形成的电影形式,网络技术的创新性决定了网络电影的形式变化多样,以某一种形式或者某几种形式总结网络电影是以偏概全的做法,我们尤其反对以时间长短作为界定网络电影的标准。当然,由于网络时代碎片化传播和受众“浅阅读”的需要,网络电影的时间以十几分钟为宜,但不排除长片的可能。

第三,网络电影的“网络”指的是两种网络,不仅指传统意义的互联网,也指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近年发展速度惊人,随着移动通信(3G)牌照的发放,声音和数据的传递速度的提升,信息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继续扩大,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左右,并且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所以本书进一步对网络电影中的“网络”做一个界定,网络既指互联网也指移动互联网,网络电影的传播终端主要是由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设备构成的。

总的来说,网络电影是指在网络传播时代,专门针对网络传播制作的具有电影艺术特征的视听艺术作品。二、若干相似概念辨析

1.网络电影和数字电影

数字电影诞生于1999年,有的学者将以数字技术制作和传输的电影统统称为数字电影。“数字电影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将以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的传统电影改变成以数字文件形式发行或通过网络、卫星直接传送到影院、家庭等终端用户,以供全球的观众同[7]时同步观看一部电影。”

数字技术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没有什么题材是不能拍的,任何镜像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表现出来,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现在也可以使用数字技术完成,斯皮尔伯格曾经这样感叹道:“电影《失落的世界》实际上是根据我的愿望,由我完成控制,创造出来的。而当你坐在自家的电脑前,操作主电脑派生出来的电子游戏的时候,你成了控制一切的人物,你可以掌握游戏中人物的命运,右转、左转、离开,全部由你控制,这是非常不同而有趣的感觉。你有了讲不同故事的可[8]能,这就好像你在自己的电脑中做电影一样。”

数字电影和网络电影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数字技术的方式创作并存在的。但是,数字电影播放的范围远远大于网络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影院,一切有数字技术存在的地方都可以播放数字电影;网络电影是专门针对网络传播而制作的,使用数字电影称呼网络电影,容易忽视网络电影的独特性,不利于网络电影的发展。

2.网络电影和网络视频

网络视频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通过视频形式进行的信息交流方式。网络视频包含的内容很广泛,网络新闻是网络视频,网络节目也是网络视频,如果以网络视频统一称呼网络电影,网络电影艺术的特殊性就很难体现出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喜欢用网络视频称呼网络电影,根本原因在于质疑网络电影的艺术性,在他们眼里,网络电影不能算是电影的一种形式。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既然是电影艺术,那么就该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9]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如果根据以上定义,网络电影肯定不能算是电影。但是,我们只要回顾一下电影发展史,就可以发现上述关于电影的定义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电影发展的要求,胶片和银幕已不能作为电影界定的唯一标准。随着新兴传播媒介的发展,电影出现了数字电影、水幕电影、DV电影等多种形式。虽然网络电影的制作手段、传播方式与传统电影不一样、但是电影艺术的基本元素还是存在的,比如故事情节、声画关系、表演、音乐等。

总之,网络电影是具有自己独特艺术特质的网络视频。

3.网络电影和DV电影

DV是Digital Video的缩写,它采用数字信号方式,图像质量可以达到专业摄像机拍摄的水平,音质达到CD级质量。DV电影指的是使用DV作为拍摄设备,通过非线性编辑制作,以数字格式存储并播放的一种影像手段。DV电影兴起于1995年,由于器材便宜,使用方便,实现了个人拍电影的梦想,受到了广大电影爱好者的追捧,发展迅速,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例如: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的“良心三部曲”《黑暗中的舞者》、《白痴》和《破浪》,温德堡的《家宴》,埃杜阿多·桑切兹和丹尼尔·梅里克的《女巫布莱尔》,阿巴斯·库亚斯塔米的《ABC在非洲》;在国内,有崔子恩的《旧约》,关宇鹏的《蓝宇》,伍士贤的《东四十四》,陈亮的《霞飞路》,陈果的《人民公厕》等。从DV艺术产生开始,它就作为电影的一种形式参与到各种电影节评比中去,如DV电影《家宴》获得第51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黑暗中的舞者》获得第5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海鲜》获得第5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第23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男主角奖等。

DV电影出现的时间早于网络电影,它体现了个人化的追求,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制作手段和播映渠道两方面。从制作手段来说,网络电影的制作手段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使用DV或者其他摄像设备拍摄,DV价格便宜、使用方便,普通人都可以学会使用。第二种是在电脑上直接通过电脑软件进行编辑制作。从播映渠道上来说,DV电影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播放,而且可以通过电视和电影院放映,DV电影的播放渠道是大于网络电影的。DV电影和网络电影定义交集的地方在于都可以使用DV进行拍摄。

4.网络电影和博客电影

博客(Blog)出现于1998年,两年后开始流行,它以网络作为载体,发表博主的心得及对事情的看法,可以作为私人日记,也可以作为信息发布的公共平台。中国的博客兴起于2004年,木子美的“性爱日记”让网民开始了解博客,并且开始使用博客。随着博客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博客电影这个新兴事物也随之而生。博客网对博客电影下的定义是:“首映式在博客网发布,有博客群体参与创作、摄制的新影像,简称为博客电影。目前中国电影正面临着题材的单一、选材市场的贫瘠,而全球1000万的博客们,正是电影剧作的庞大作者群体,非命题、自由度高的写作,是无数电影人梦寐以求的创作状态。”可以看出,博客电影是一个群体性创作的过程,博客电影首先要在博客群体里发布,维护博客的群体性。博客们可以自己创作剧本、自己做导演、自己做演员,博客网还投入资金拍摄、发行甚至到国外影展参赛,为博客电影搭建平台,形成博客电影群体,学习欧洲新浪潮[10]“作者电影”的精神,让博客电影成为一种电影流派。

号称“中国第一部真正的博客电影”的是一部叫做《小强历险记》的电影。该片讲述的是一场荒诞的误会,一个名叫小强的人,对于自己的身份证非常爱护,总担心自己的身份证会丢,但偏偏又碰上查证的警察,最终还是因为没有身份证明而被当作嫌疑犯,在派出所被警察审问的时候闹出了许多笑话。《小强历险记》可以说是一部完全由草根创作的电影,没有一分钱的投资,没有一个职业演员,没有一个专业制作人,全剧的拍摄与后期制作只用了一台4000元的DV和一台破电脑,总共花了两天时间和450元。

总的来说,博客电影是由博主拍摄的、专门通过网络博客传播的电影。博客电影是网络电影的一种类型,隶属于网络电影,以博客电影命名网络电影,缩小了网络电影的研究范围。

[1] 陆琼琼:《谈网络电影的人性化互动》,《上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 韦笛:《简论新媒体电影的发展及其影响》,《青年作家》2010年第5期。

[3] 廖祥忠:《数字艺术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80-81页。

[4] 许行明、杜桦、张菁:《网络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5] 张熙娟:《网络电影流行的传播学分析》,《新西部》2007年第16期。

[6] 刘张华:《网络电影——电影史上的又一革命》,《科教文汇》2008年第7期。

[7] 史可扬:《影视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1页。

[8] 贾磊磊:《中国电影的数字化生存》,《影视技术》2002年第5期。

[9] 《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10] 张慧丽:《博客电影能走多远》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53/16829/1478985.html。第二节 网络电影的发展阶段

网络电影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个阶段:网络电影雏形阶段开始于1999年,美国小伙子大卫·阿贝尔拉开了网络电影的序幕;2000至2010年是网络电影的成长阶段,这个阶段的表现特征是参与到网络电影制作中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电影数量增多,网络电影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2010年开始,网络电影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一、网络电影雏形阶段(1999年)

一般认为,网络电影的创作始于一名叫做大卫·阿贝尔的美国小伙子。大卫·阿贝尔是个电影迷,也是一个网络高手,在他尝试网络上的新鲜玩意的时候突发灵感:将电影和网络结合起来会是什么样子呢?1999年6月,他请自己的父母做演员,以自己家庭为背景,拍摄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影片。随后,他将电影传到互联网上。虽然他的拍摄设备很简陋,没有专业技术,演员表演也很业余,但是,电影中演绎的家庭生活流露的真情实感打动了每一位欣赏电影的网友,网友们纷纷发邮件鼓励赞许他的小电影,这给了大卫·阿贝尔继续创作的动力。二、网络电影成长阶段(2000-2010年)

这一时期的网络电影创作主要集中在恶搞、模仿阶段,原创作品较少,同时,参与的创作人员以业余为主,电影质量不高。

网络电影成长阶段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1)2000年5月5日,专门为互联网播出而摄制的剧情长片《量子计划》问世,讲述的是一位天才物理学家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找到上帝的故事。影片剧情引人入胜,拍摄精美,使用了大量计算机合成的动画以及令人目眩的三维特技,全球的互联网用户只需要花费3.95美元就可以通过访问网站下载观看。因为它是第一部专门为互联网播出而制作的电影,所以它在电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地位堪比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2)2000年8月,台湾春水堂与宏网合作投资制作电影《175度色盲》,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网络电影”,讲述了快递小弟达五迷恋上冷艳模特儿马琳的故事。整部影片分为19个片段,每段约为几分钟长度,采用由真人拍摄结合2D、3D动画的制作方法。影片观看方便,可以正着看、倒着看和跳着看,充分满足了观众观看的自由与选择。(3)2001年,香港嘉禾公司和台湾春水堂制作的网络影片《特务迷城2003》,讲述了一对在孤儿院长大的青梅竹马的男女卷进了一场炭疽病流行的阴谋的故事。此片一共分10个章节,观众可以上网随意选择一个章节观看,片段式的结构让人们对网络电影的独特性以及网络电影与游戏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4)2004年,内地首部宽频网络剧《见光的爱》播出,讲述了一个网络三角爱情故事,分4个层次、9个片段,时长约40分钟。该剧除了有故事、情节、人物等一般影视作品的内容外,还设计了制作者、创作者、观赏者的互动环节,具有多路径选择性。(5)2005年8月,中博传媒公司制作的首部网络电影《聚焦这一刻》在博客网上免费放映。此片由王小帅的《寂静一刻》、贾樟柯的《在那里》、刘浩的《有钱难买乐意》、孙小茹的《星光梦旅》、李虹的《小小的心愿》、孟京辉的《西瓜》、小江的《我想对你撒点野》和姜丽芬的《新娘》等八部影片组成。(6)2006年胡戈对电影《无极》恶搞的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掀起了网络恶搞之风,成为网络恶搞电影的经典之作。该片借用中央电视台《法制在线》节目形式和电影《无极》中的人物形象、影像资料,重新赋予人物不同的身份,如圆环套圆环娱乐城总经理、服装模特、城管小队长等,同时以《射雕英雄传》主题曲、《月亮惹的祸》及《灰姑娘》等歌曲作为背景音乐,以搞笑的方式讲述了一起环环相扣的杀人案的侦破过程。比起《无极》逻辑混乱、叙事荒谬的故事情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充满想象力,悬念迭起,它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无极》本身。(7)2007年8月,由刘永炼制片、张龙导演的网络电影《棒棒也疯狂》开机,电影采用轻喜剧手法,讲述了两派“棒棒”之间争抢地盘的故事。《棒棒也疯狂》在互联网上播映后,大获成功,获得影网第6届新媒体电影展映大赛“最佳影片奖”。之后,导演再接再厉,又拍了一部续集《疯狂的棒棒》,讲述了一群淳朴的“棒棒”将一名三陪女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女“棒棒”的故事。(8)2009年由网友“性感玉米”制作的网络短片《网瘾战争》,基本上由《魔兽世界》里的游戏场景截取编辑而成,内容以九城和网易争夺《魔兽世界》代理权事件为基本框架,把对游戏内容的审批和修改,两家公司的明争暗斗都嘲讽了一遍,穿插了大量网络热点事件,比如艳照门、钓鱼执法、七十码等。电影时长达一个小时有余,制作时间超过三个月,先是由“性感玉米”写好剧本,请网友在游戏中进行表演,截取视频,然后再通过网络请网友配音。这部作品也是零成本电影,除了“性感玉米”家的电费之外,没花一分钱。作品以真情实感赢得了网友称赞,甚至获得不玩该游戏的网友的推荐。最后一段主人公号召所有的普通玩家举起手,共同反抗对手的时候,有网友哭了,“当看着《网瘾战争》中那些小人举起自己的手,我感受到的是如海潮般的共鸣。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力量,再小的声音也是一种声[1]音,这次,我不想再沉默。”三、网络电影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网络电影发展初期大多数是一些电影爱好者的个人创作行为,例如2000年中国第一部专门为在网络上播放而拍摄的《原色》,就是由五名在校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随着网络电影的影响越来越大,专业的制作队伍也纷纷加入到网络电影生产中来。如《4夜奇谭》,根据彭浩翔的畅销小说集《破事儿》中的《指甲刀人魔》改编而成,由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新浪互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出品,正在电影承制,北京多声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拍摄,请周迅和周俊伟出演,这么强大的制作班底在以前的网络电影中是无法想象的。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2010年可谓“中国网络电影元年”,网络电影出现资源最优化、合作互补化、效果最大化的发展趋势,从台下走上“台面”,达到投资者、媒体、创作者、观众多赢的效果。

从发展初期到快速发展阶段,网络电影发展呈现出创作由业余向专业、内容由恶搞向原创、制作由粗糙向高品质和由自娱自乐向商业盈利方向发展的趋势。

第一,创作由业余向专业发展。

网络电影发展初期大多数作品是由一些业余电影爱好者创作的,随着网络电影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电影创作呈现出由以业余为主向以专业为主转变的趋势,尤其是进入2011年之后,影响力较大的网络电影大多是由专业制作队伍制作的,很少再能看到业余创作者的作品了。

第二,内容由恶搞向原创发展。

从2000年开始,电影专业创作者和业余玩家开始尝试拍摄网络电影,网络电影的数量增长很快。但是,由于处于探索期,大多数人对网络电影了解不多,多数网络电影作品的影响力不大。这一时期的转折点发生在2006年胡戈创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它的出现掀起了网络恶搞之风,一大批以恶搞为主题的网络电影出现,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网络电影的影响力开始增大。但是,这一时期的网络电影创作主要集中在恶搞、模仿阶段,原创作品较少,同时,参与的创作人员以业余为主,电影质量不高。内容是艺术质量的保证,随着网络电影形式逐渐成熟,恶搞的内容已不能满足网络电影发展的需求,有内涵的、有个性的独创内容才是网络电影发展的有力保证。进入网络电影元年之后,网络电影制作者更加重视电影的质量。

第三,制作由粗糙向高品质发展。

我们知道,网络电影创作初期是网友们依靠有限的设备与技术在家中利用电脑完成的,很多网络电影制作费只有几千元,甚至为零。在这种情况下,电影的制作质量就不能得到保证,虽然满足了网友们创作的需求和观众娱乐的审美心理,但是不能给观众提供高水平的视觉、听觉享受。专业制作团队的加入,使得网络电影的制作水准有了质的突破,逐渐向高品质发展。例如,由酷6网与阳光媒体集团、时尚健康杂志社联合打造的《男得有爱》,该剧由当红人气小天王袁成杰、杨金承、杨瀚、顾又铭主演。《男得有爱》因为包装时尚,帅哥美女扎堆出现,而且拍摄质量明显优于此前的网络电影,画质、音效都媲美专业级别,堪比电影品质,因此引来网友的迅速围观,预告片在酷6网首发上线时,一天的点击量就超过120万次。

第四,由自娱自乐向商业盈利发展。

网络电影的传播主体主要由草根构成,草根追求的是自娱自乐式的娱乐享受,在网络创作过程中享受到快乐,没有任何功利性目的。随着网络电影被越来越多的网民喜欢,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电影引起了商业资本的关注,网络电影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营销手段。[2]

可以说,从2010年开始,网络电影正式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网络电影经历了参与人员由草根到专业,内容由改编到原创,质量由粗糙到高品质,创作目的由自娱自乐向商业营利的发展历程。逐渐成熟起来的网络电影在网友们的积极参与之下,将很快步入到繁荣发展阶段。

[1] 《山寨电影〈网瘾战争〉大红网络以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为蓝本》,http://news.sina.com.cn/o/2010-01-26/050416992293s.shtml。

[2] 杨晓茹:《网络电影传播趋势研究》,《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二章传播媒介与电影艺术变革

一直以来,电影与广播、电视一样,都是作为一种单独的媒介形式出现的。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在电影院观看电影,电视出现后,我们可以在家中看电影;DVD和家庭影院的出现,使我们有机会在家中享受到电影院的观影效果;电脑的出现,让我们不仅可以在家中看电影,还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爱看的;3G手机的出现,不仅让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还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在网络传播时代,一部电影不仅可以在电影院看到,也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的媒介观看。电影最初只能在影院观看的特殊性不再存在,其呈现的媒介属性越来越弱,成为单纯内容产品的趋势则越[1]来越明显。传播媒介的发展影响着电影艺术形式及特征的改变,电视传播时期出现了电视电影,网络传播时期则出现了具有网络传播特征的网络电影。

[1] 杨晓茹:《网络时代的电影传播研究——电影传播的要素、变化及特征》,《电影文学》2011年第7期。第一节 传播媒介发展历程

根据传播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媒介分为口传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在最初的人类传播活动中,口语传播是最主要的方式。人们通过不同的音节及其有规则的组合来表达日益丰富的意义,进行着日益复杂的信息交流。文字的产生和日益广泛的应用,使人类结束了原始传播的历程,从此进入书写时代,拉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但是,对于人类来说,信息的复制却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信息复制的低效率阻碍了文化的普及。

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解决了信息批量生产的问题,人类由此步入印刷时代。印刷时代的到来形成了书面语言的标准化,从而带来了报纸的迅猛发展。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伴随着欧美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造纸和印刷技术得到了迅速革新,使得报业的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出版速度不断提高,发行范围不断拓展,从而进入了大众传播阶段。

到了20世纪20年代早期,无线电收音机的发明使得大众传播进入到了声音传播时代,收音机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远远大于报纸传播,对受众的文化水平也没有要求,传递信息的能力强于报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报纸又遭遇了另一个新的、更强大的电子媒介——电视的挑战。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两个系统的形成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使人类文化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及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上个世纪60年代网络传播技术出现,最开始是为了战争的需要,美国国防部为了能够在爆发核战争时保障军队内部的通信联络,在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立大学的四台主要计算机连接起来,开启了网络传播的序幕。此后,随着冷战逐步“降温”并最终结束,网络的信息传输功能逐渐被开发出来,开始从绝密实验室走向普通大众。网络真正成为人类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众传播媒介源于1993年美国开始实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此计划的推行使得网络规模得到迅猛扩张,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尝试接触网络。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类目前不可或缺的大众传播媒介,“一场汹涌澎湃的计算机网络化、信息化的世纪风暴,正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亚美利加,到欧罗巴,从亚细亚,到澳新大陆,从阿拉伯到阿非利加……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语言,不分地域,不分国度,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1]的历史进程!”

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因在于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在非洲热带大草原上,人类的祖先为了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开始用墙建起住处。由于墙在履行遮风避雨职责的同时也阻隔了阳光、月光和新鲜的空气,于是人们在墙上凿了一个洞。但是在暴雨和严寒的压力下,洞的存在使人们得不到足够的温暖和干燥。于是,窗户出现了,它为人类带来了‘特别的便利——从温暖、干燥、安全的屋内,就能看到外面很远的地方’,对于洞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极不平凡的补偿性媒介’。然而,窗户在为里面的人提供向外看便利的同时,也为外面的人向里看——‘偷窥’提供了便利。随后,窗帘诞生了,它是补偿性媒介的进化,当它与窗户结合在一起时,偷窥者从此无计可施。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百叶窗等,进一步提高窗户的补偿性功能。从热带大草原到墙,到墙上的洞,到窗户到窗帘的进化,为响应人类的需要和设计而[2]产生的媒介的进化提供了一个范例。”

印刷媒介是对稍纵即逝的口头传播(思想和谈话)的补偿;广播媒介是对书本、杂志不能传播声音的补偿;电视媒介是对广播无法看到图像的补偿;网络这一新型媒介的出现,补偿了以前传统媒介所有的不足,突出表现在自由与互动。网络交互性的特征使得受众摆脱了单纯接受传播的地位,被赋予了极大的选择权和控制权。网络媒介把话语权利归还于受众,帮助人类更深入地理解其自身的意识、价值与本体。这满足了人类渴望自由、渴望交际、渴望互动的需求,体现了“人性化”的关怀。

[1] 李伦:《鼠标下的德性》,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2] 〔美〕保罗·莱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熊澄宇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第二节 电影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

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电影播放经过了电影院、电视、DVD及家庭影院、网络等发展阶段。从电影传播媒介发展变化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电影传播媒介的发展具有移动化、交互化、自由化和分众化等发展趋势。媒介的改变影响着电影的形式和特征。网络电影就是在网络广泛使用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电影形式,它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不同于银幕电影和电视电影。一、电影传播媒介发展阶段

电影自从发明以来,就从街头杂耍式的余兴节目逐渐发展成了大型影院的娱乐新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电影院是观看电影的主要场所,并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现代电影观看机制。随着电视的出现,以及VCD、DVD播放设备的生产使用,人们的观影环境逐渐从影院转向了家庭。随着新兴媒介的发展,电影传播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现在电影传播已不再局限于电影院和电视,出现了更多的形式,例如水幕电影、汽车电影、网络电影等。总的来说,电影播放经过了电影院、电视、DVD、家庭影院及网络等媒介发展阶段。

1.电影院观影阶段

传统的电影观念认为,电影是用胶片拍摄、在电影院用放映机投在银幕上成为影像供人们欣赏的艺术。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电影院是电影观看的唯一场所,苏珊娜·利昂德拉—吉格在《电影随想》中这样说过,“我们应该选择一个特定的而不是任意的地点观看电影,这个观点是不容代替的。”他们认为电影之所以被称为“电影”,是因为电影的产生和本性决定了电影只有在电影院这个特殊的“黑匣子”空间里观看,才能使观众真正体会到电影的艺术魅力。

2.电视观影阶段

电视是迄今为止由人类创造的、对信息传播变革影响较大的成果之一。随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视购买价格的降低,电视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电视,有的甚至还有好几台。电视对于人们来说是方便的、便宜的,相对于看场电影动辄数十元的票价,在家里通过电视看电影付出的成本基本上是微乎其微,所以现在人们已习惯在家里通过电视观看电影,这对电影院的冲击是巨大的。现在,电视在中国已经完全普及,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一台电视,在家里看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的消遣方式。

3.DVD及家庭影院观影阶段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电视提供的电影资料有限,以及电影票价昂贵等原因,使用VCD、DVD观看电影逐渐成为潮流。相比起VCD,DVD具有更大的容量及更流畅的观赏效果,所以DVD很快取代了VCD。随着DVD的普及,电影观众已不再满足于普通效果的观看,开始追求高质量的视频和音频效果,由电视机、影碟机、功放和音箱组成的家庭影院应运而生,这一新的观影环境,将梦想中的电影院搬回到家中。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介的出现使得观影更加便宜、便利,观众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最全面的电影资讯,观看到最新的电影,再加上DVD解决不了自身盗版的问题,后者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4.网络观影阶段

与电视传播一样,网络观影也是不受约束的观影方式。但是,网络传播更优于电视,表现为:更加随意、更加互动,是一种“无中心”、“无权威”、随心所欲的传播活动,在网络高度自由的文化空间里,普通电影观众获得了更为广泛的选择权利。网络观影的优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影观众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在影院传播时期,观众挑选电影观看的余地很小,电影院上映什么观众必须看什么。电影院的黑暗封闭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充满神秘感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观众始终被固定在座位上,不能随意走动,不能交头接耳,电影观众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网络的出现解决了不能自由选择的问题,改变了电影观众只能被动欣赏的局面。网络提供的交互式人机交流界面和信息超文本链接,为电影观众自由选择观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提供了保证。在互联网上,观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活动中,拥有了极大的选择权和控制权。电影观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观看自己喜欢的电影。观众不仅可以反复观看自己喜欢的电影,也可以果断终止观看自己不喜欢的电影。我们知道,观众的欣赏口味与水平不同,如年轻人爱看搞笑荒诞片,年纪大的人爱看生活片;小孩子爱看动画片,成年人爱看故事片;新派的爱看实验片,老派的爱看传统片;男人多爱枪战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