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谋略一本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1 20:44:23

点击下载

作者:东篱子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鬼谷子谋略一本经

鬼谷子谋略一本经试读:

捭阖篇第一

“捭阖”是《鬼谷子》的开篇。在本篇中,鬼谷子洋洋洒洒,反复铺陈,证明“捭阖之术”是世间万物的根本道理,也是解决一切矛盾的钥匙。“捭”意为开启,“阖”意为闭藏,两者是对门户施加的一组相互对立的动作。在鬼谷子的思想体系中,“捭阖”是一对极为重要的哲学概念,既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也是纵横家游说活动的根本方法。通过游说中的应对、较量最后达到“乃可以纵,乃可以横”,而无敌于天下!这些靠游说、靠言辞平天下的人被称为“纵横家”。鬼谷子先生主张谋之于阴,成之于阳,也就是说在暗中、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以实力战胜了对手。认清形势是关键【原典】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译文】

纵观上古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乃是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做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存亡的关键因素。推算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进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自古至今,处于天地间的圣人分析事物的思路都能统一到阴阳的变化之中。

只有顺势才能走在潮流的前头

在鬼谷子看来,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最根本的就是能够“守司其门户”。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能够分析且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商汤在征伐夏桀之前,曾作了一篇《汤誓》,以鼓舞军队的士气。这篇短文后来收录在《尚书》一书中。在文中,商汤说:“来吧,你们各位!都来听我说。不是我敢于贸然进攻夏朝!实在是因为夏王犯下大罪,上天命令我去讨伐他。现在你们大家会说:‘我们的国君不体贴我们,不让我们种庄稼,却去攻打夏王。’这样的话我早就听过。夏王剥削他的人民,大家都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能落下?我们宁可和你一起灭亡。’夏桀的德行败坏到这种程度,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

果然,商汤打败了人民痛恨的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末年,王位落到了纣王的手中,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而西边的周族逐渐兴起,在周文王的领导下,实力已足以与商相抗衡。然而,深通易理的文王没有贸然兴兵东进,而是对内施以仁政,对外铲除商纣的帮凶,同时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武王即位后,他认为伐商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仍然韬光养晦,耐心地等待时机。据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所说,武王曾率兵东进至孟津,天下诸侯纷纷响应,但武王认为商朝气数未尽,于是果断退兵。在吕尚等一班贤臣良将的辅佐之下,周族的实力得以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却在日益激化,商纣王饰过拒谏,肆意胡为,残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了微子。武王、吕尚等人遂把握这一有利战机,决定大举伐纣,经过牧野之战,一役而胜,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都充分展现了知势顺势之道,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后来当世人企图推翻一个政权的时候,也都标榜自己是在行“汤武之事”,在“替天行道”。然而,不同的动机和方式,往往产生不同的结果。

近代,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胜利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袁世凯表面上支持革命,其实是别有用心。等他一朝大权在握,就不顾革命派的一致反对,肆无忌惮地大搞复辟帝制的活动,结果仅仅当了83天的皇帝,就在举国上下的唾骂声中被迫下台,最后抑郁而死。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所谓“分析形势”的“势”就是历史的大趋势,“顺势而为”的“顺”就是民心的向背,这里的“势”和“顺”再加上领导的贤德,直接决定着战争以及一切事业的成败。

在现代商业领域,同样也要遵循这一道理。一个企业,如果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服务社会、坚持自己的品牌战略,并由卓越的领导带领,就大有可能迈向辉煌。以电脑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为例,该公司引领着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倾力发展小型家用电脑,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至于这艘商业巨轮的舵手比尔·盖茨,即便除去“世界首富”的炫目光环,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执著与睿智。在一次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比尔·盖茨诚恳地说:“我也曾有过颓废和胆怯。微软公司在起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一次比一次大,从技术难关、竞争对手的围攻到政府的指控,如果不是我最终以勇气和毅力战胜颓废和胆怯,把难关变成发展的机会,恐怕早就被市场竞争的浪潮淹没了。”

由此可见,只有分析且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才能取得胜利。

把握行动的要旨【原典】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译文】

事物的发展变化虽然无穷无尽,但各自都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观察事物的来龙去脉和先后顺序,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以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

认清事物的关键再行动

中国有句俗话:“牵牛要牵牛鼻子。”是说一头壮硕的水牛,怎样能随意地驱使它去耕田?自古以来,都是刺穿它的鼻子,系上鼻环,用绳子牵着鼻环,牛因鼻痛,便会乖乖地听人使唤。西方的哲学家也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即万事万物都存在着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点,这就像鬼谷子说的“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牛懒,我们就牵它的鼻子,而驴犟我们又该如何?驴子的犟世人皆知,常常是拉它拉不动,赶也赶不走。其实,之所以人们很难制服驴子,是因为很少有人知道驴子的“死穴”。找不到要害,一般的抽打根本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常干农活的人,他们中有不少人知道驯服犟驴的妙法,也就是找到了它的“死穴”。这个“死穴”的具体位置不太好描述,通俗地说,就是在驴子肚皮中点至脊柱中点这条弧线的左侧方约1/5处,农村人称之为驴子的“肚绷子”。在驴子不听话时,你只要对准它的“肚绷子”踢上一脚,它立刻如触电般几乎僵在那里,什么脾气都没有了,乖乖地任你摆布。

我们在办事的时候,常常也是不知从何处下手。其实,每个事物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就是所谓的突破口,我们应该学会寻找这个突破口,把握其关键,这样解决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多了,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刘邦得了天下,定都洛阳。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各个文臣武将议论纷纷,都希望自己有个好结果。不少人已等不及了,早就开始争论功劳的大小了。

可是,分封毕竟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刘邦先从功劳比较大的文臣武将开始封侯,对接下来如何进行分封还在考虑之中。

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边走边观望,只见一群武将在宫内不远的水池边,有的坐着,有的站着,交头接耳地议论些什么,见到他都不吭声了。刘邦很奇怪,就把张良找来问道:“你知道他们在谈论些什么吗?”张良答道:“他们这是要聚众谋反呢!”刘邦大吃一惊:“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呢?”张良平静地说:“陛下从一个平民布衣起家,与众将共取天下,现在所封的都是以前的老朋友和自家的亲族,所诛杀的是平生自己最恨的人,这怎么不令人望而生畏呢?若是不得受封,以后难免被杀,朝不保夕,患得患失,当然要头脑发热,聚众谋反了。”刘邦大吃一惊地说:“那怎么办呢?”张良想了一阵子对刘邦说:“陛下平日在众将中有没有对谁特别不满?”刘邦说:“我最恨的就是雍齿。我起兵时,他无故降魏,以后又自魏降赵,再自赵投降张耳。张耳来投降我时,顺便也带上了他。现在刚刚灭楚不久,像这种朝三暮四的家伙又不能无故杀他,真让人憋气。”张良一听,立即就说:“好!立即把他封为侯,才可能消除眼下人的心浮动。”刘邦想了想,张良的话是极有道理的,虽说不愿意,但为了稳定局面,也只有这样了。

没过几天,刘邦在南宫设宴招待群臣。在宴席快散时,传出诏令:“封雍齿为甚邡侯。”雍齿听到宣诏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确信无疑后,才上前拜谢。雍齿被告封为侯后,立刻在众将领中产生了轰动,一个个喜出望外:“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好顾虑的?”

这件事显示了张良这一计谋的高明。因为这一做法抓住了关键,消除了所有人心中的疑虑。如果没有抓住这样的突破口,恐怕再分封十几人也达不到稳定人心的目的。

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招数【原典】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译文】

审定对方才干的有无和思想的虚实,可以先观察他的嗜好和欲望,便可看出他的志向和意志。在和对方辩论时,可以先略微驳斥他的观点,诱使他开启话语之后再加以反驳,这样可以得到对方的实际情况,更可贵的是可以得知他的行动意图。我们在明白对方的实际情况后应该闭藏自己,隐藏自己的真实计谋,不让对方察觉,然后再开启自己的思路,以从中获取有利于自己的信息。

测好风向使好舵

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不可能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据此,鬼谷子认为,我们说话、办事都要因人而异。只有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别人,才能“得其指”,更好地实现“求其利”的目标。

柯达公司的老板伊斯特曼发明了胶片以后,摄制电影的梦想才得以实现。他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并且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商人之一。

为了纪念他的母亲,伊斯特曼在洛加斯达城出资捐建了“伊斯特曼”音乐学校及“凯伯恩”剧院。纽约某座椅制造公司的经理艾特森,想获取该剧院座椅的合同,于是他约见了伊斯特曼。

艾特森到了那里,一位工程师对他说道:“我知道你是想得到座椅的合同,但是我要告诉你,伊斯特曼的工作非常忙,你若是打搅他的时间超过五分钟,便不会有好处,他的脾气很大,事情很多,所以我劝你赶快说完你的来意后就出来。”事实上,艾特森也准备那样做。

等了一会儿,当艾特森被引进总裁办公室时,看见伊斯特曼正埋头工作于桌上堆积的文件之中,伊斯特曼听见有人进来,抬起头,取下眼镜,向工程师及艾特森走来的方向说道:“早安,先生,我可以帮你做点什么?”

这时,艾特森忽然打算改变原来的想法,用别的方法试试看。工程师介绍了他之后,艾特森便说道:“伊斯特曼先生,当我在外边等着见你的时候,我很羡慕你有这样的办公室,假如我有这样的办公室,我一定也会高兴地在里面工作,你知道我是一个本分的商人,从来不曾见过这么漂亮的办公室。”

伊斯特曼答道:“你使我想起一件我几乎忘记了的事。这房子很漂亮是不是?当初才盖好的时候我极喜爱它,但是现在,因为有许多事忙得令我甚至几个星期坐在这里也无暇看它一眼。”

艾特森走过去用手摸摸壁板,说道:“这是用英国橡木做的,是吗?和意大利橡木稍有不同。”

伊斯特曼答道:“对了,那是从英国运来的橡木。我的一个朋友懂得木料的好坏,是他为我挑选的。”随后伊斯特曼领着艾特森参观他当初自己帮助设计的房间配置、油漆颜色及雕刻工艺等。

当他们在室内夸奖木工时,伊斯特曼走到窗前站住了脚,然后亲切地表明要捐助给洛加斯达大学及市立医院等一些钱,以尽点儿心意,艾特森热诚地称许他这种慈善义举的古道热肠,伊斯特曼随后又走过去打开一个玻璃匣,取出他买的第一架摄影机——是从一位英国发明人手中买来的。

艾特森又问他当初是怎样开始在商场上奋斗的,伊斯特曼很感慨地述说他幼年时所遭受的困苦。

艾特森从上午十点一刻走进伊斯特曼的办公室,那位工程师曾警告他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但是一点、两点都过去了,他们还在滔滔不绝地谈着。

最后伊斯特曼对艾特森说:“上次我去日本,在那里买了几把椅子回来,我把它们放在阳台上。日子一久阳光就把漆给晒掉了,于是我到商店买了漆回家自己动手油漆那几把椅子,你想看我油漆的成绩如何吗?好极了,就同我到舍下去吃中饭吧,我给你看看。”

饭后,伊斯特曼把从日本带回来的椅子指给艾特森看。那些椅子每把不过1.5美元,但是伊斯特曼虽非常富有,却对那些椅子异常满意,因为那是他自己动手油漆的。

凯伯恩剧院的座椅定货总额共计9万美元,你猜是谁得到了合同?

与人谈话,要先揣摩、体会他的心意,知道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然后谈话时趋利避害,以便让他把你当做知己。在他心花怒放之际、引你为知己之时,再适时地提出自己的要求,以达成一致意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测得风向好使舵”。

在这场简短的谈判之中,艾特森先是初步了解了对方,从伊斯特曼的经历入手,赞扬他取得的成就和独具匠心,从而使伊斯特曼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引艾特森为自己的知己。这笔生意也当然非艾特森莫属了。

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要沉默【原典】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译文】

或者开启自己,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闭藏自己,不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是因为要获得共同的情感、相互间的信任;不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则是要考虑彼此的诚意。计谋的可行与不可行,我们必须先观察,分析清楚对方的思路,才能比较彼此相同与不同之处。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对此,应该在尊重对方意愿的前提下把握好自己的主张。

说与不说都应慎重

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口若悬河的人,也有沉默寡言的人。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喜欢说话总比不喜欢说话要好,至少情商显得要高一些,在社会上更吃得开一些,这多少有点道理。但是,喜欢说话并不等于会说话。在鬼谷子看来,真正会说话的人,都是需要在说的时候才说,而且一说就能说到点子上,能发挥大的效用。而到了该沉默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沉默。《墨子》里有这样一则故事。子禽问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说:“青蛙、苍蝇一天叫到晚,口干舌累,但是却没有人去注意它们。现在我们再来看公鸡,它每到黎明时就打鸣,天下人都被它惊动了。所以说,多说话有什么用呢?只有在适当的时机说话才有用。”话不在多,切中要害才是关键。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说出一番适当的话,小则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大则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汉朝初建的时候,战火方息,民生凋敝。丞相萧何向高祖建议,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高祖一听萧何居然盯上了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肯定接受了老百姓的贿赂,才公然替他们说话,于是下令将萧何逮捕下狱,由廷尉审查治罪。这时,旁边一位侍卫官上前劝告高祖说:“陛下是否记得楚汉相争及亲征陈稀、黯布的时候?那几年,丞相一人驻守关中,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若丞相真有利己之心,那关中之地恐怕非陛下所有。昔日丞相不为自己谋大利,今天又怎么会去贪占百姓的一点小利呢?”这简单的一席话,令高祖幡然醒悟,不由心生愧疚,立即下令赦免了萧何。

我们知道,汉朝廷尉惯用大刑,一旦萧何真落到廷尉手里,弄不好会屈打成招。在关系萧何命运的紧急关头,多亏那位侍卫官仗义直言,一语中的,打动了高祖的心,方才免除了萧何的牢狱之灾。凭着一副古道热肠,该直言时直言,这是侠士所为。但是,直言也应斟酌语句,说出话来掷地有声,方能达到助人解厄的目的。若直言变成了激愤之言,则可能言而无功,甚至殃及自身。

历史上,面对高高在上的君主,很多名臣都曾面临说与不说的抉择。尤其在涉及道义问题的时候,这种抉择将变得非常艰难。一言不慎杀身成仁者,在哪个朝代都有。尽管赢得青史美名,但毕竟是悲剧一场。“伴君如伴虎”这句话,道尽了臣子们的这种尴尬与无奈。在说与不说的问题上,确实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智慧与谋略。

汉高祖刘邦生前为了防止将来吕后专权误国,曾与吕后和大臣们杀白马盟誓,非刘氏子弟不得封王。高祖死后,吕后果然独擅大权。她想立吕姓子弟为王,就问王陵是否可以,王陵直言不讳地说:“当年高祖盟誓,非刘姓不得为王,因此万万不可。”吕后大怒,就转而问陈平,陈平却说:“如今是太后执掌朝政,凡事可以自主。”吕后于是贬谪王陵,封了很多吕氏家族的子弟为王。事后,王陵责备陈平:“当年高祖盟誓的时候,你也在盟誓者之列,如今为何违背誓言?你是要靠谄媚而谋高位吗?”陈平笑着说:“不是这样,当廷触犯太后之威,我不如你,可将来辅汉安刘,你就不如我了。”果然,吕后死后,诸吕妄图作乱,正是陈平、周勃等人挺身而出,剪除诸吕,拥立汉文帝即位,才保全了刘家天下。

在面对吕后不怀好意的询问时,陈平与王陵的态度迥然不同。王陵仗义直言,傲骨铮铮,虽让吕后无话可说,但也使自己遭到贬谪,无法继续控制事态的发展。陈平则以妥协的方式保全了自己的实力,并且为将来翦除诸吕积极运筹,最终实现了辅汉安刘的诺言。两相比较,王陵之略方,陈平之略圆。从道义的角度来说,王陵更令人尊敬;而从谋略的角度来说,陈平的做法更可取一些。

与直言相比,沉默似乎简单多了,但其实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说话不当而产生矛盾的事,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亲身经历过。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沉默是金”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一条原则。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口兵诫》说:“我诫于口,唯心之门。毋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阍。可以多食,毋以多言。”可见人们对言多语失是何等的慎诫。时至今日,我们虽然不再崇尚“沉默是金”的信条,但在某些场合,还是以少说话为宜。

有一则寓言,说一只乌龟厌倦了自己的家,想到外面看世界。它把自己的打算讲给两只野鸭听,后者表示可以帮它实现愿望。为了使乌龟上天,野鸭们在乌龟的嘴里横放了一根木棍,然后吩咐它:“咬紧啊,万万不能松口!”说罢,两只鸭子各架起棍子的一头,腾空而起,把乌龟送上了天。乌龟架在野鸭之间遨游,经过的地方,人们抬头观看,都十分惊奇。“真是神了!”大家喊道,“快看呀!乌龟皇后飞上天了!”听了人们的赞叹,“乌龟皇后”忘乎所以,它准备开口说点什么,嘴刚一松开棍子,就从空中一个倒栽葱掉了下来,摔死在那些观景的人群脚边。

不谨慎的多嘴饶舌,愚蠢的虚荣心,都是成功的敌人。在该沉默的时候,一定要沉默,否则谁也难保不会像那只有梦想的“乌龟皇后”一样,从事业的顶峰直摔下来。

在敌我双方的局势尚未完全明朗,或者说敌方的力量远大于自己的时候,采取附和或者沉默的方式来应对,同时积极谋划以图大事,这才符合鬼谷子捭阖之道的精神。

周详缜密,攻守兼备【原典】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译文】

如果要捭开对方的门户,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关闭自己的门户,最重要的是处世缜密。要达到周密,最重要的是做得微妙,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道理。捭开对方门户,目的是侦察其实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这些都是为了彻底摸清对方的底细,以便探测其各方面的表现。若据此足以做出分析和预测,圣人就可为其谋划。若分析和预测的结果不理想,圣人就会想办法另行谋划。

胆大心细成大事

鬼谷子强调,应用捭阖之术要确保周详缜密,攻守兼备。若捭阖得不好,反而会让自己的门户大开,一败涂地。其术最关键之处,在于应“闭”时确保能自守门户,韬光养晦,度过难关,从而占据先机,一役而胜。在历史进程中,凡能建功立业者,无不深谙此道。魏大将军司马懿、明成祖朱棣等人,都曾以周密的捭阖之策而反败为胜,纵横天下。

魏文帝继位以后,太尉司马懿掌握兵权,势力日渐膨胀。曹氏宗族对司马懿戒备之心日重,矛盾日益暴露。大将军曹爽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立过赫赫战功,如今却大权旁落,心中十分怨恨,但他看到曹爽现在势力强大,一时恐怕斗不过他。为了躲避曹氏宗族的锋芒,司马懿称病在家,多年不朝。当曹爽派亲信李胜去司马懿家探察病情时,司马懿装出一副病重的样子,头发散乱,躺在床上。李胜说:“好久没来拜望,不知您病得这么严重。现在我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特来向您辞行。”司马懿故意说:“并州是要地,一定要抓好防务。”李胜说:“是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还是装糊涂。这时,侍女来给他喂药,他喝得很艰难,汤水从口中流出。李胜回去向曹爽作了汇报,打消了曹爽的疑心。不久,司马懿乘曹爽放弃戒备、外出祭祖的机会发动政变,等到曹爽闻讯回城,大势已去。司马懿以篡逆的罪名诛杀曹爽一家,曹魏政权实际上已是有名无实了。

司马懿伪装自己,博取敌人的信任甚至是同情,尔后突施冷箭,“毕其功于一役”,真可谓老谋深算,难怪当初诸葛亮将他视为平生劲敌。反观曹爽,此人在人才济济的曹魏政权内官拜大将军,绝非平庸无能之辈,但他缺少心机、麻痹大意,正如缺少了牙齿的猛虎,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两人这一胜一负,一生一死,一荣一辱,并不仅仅取决于实力,而更是取决于心思的缜密程度。

司马懿装病麻痹政敌的伎俩,也曾被后世的明成祖朱棣效仿过。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称为建文帝。建文帝鉴于藩王势力太大,威胁君权,因此决意削藩,燕王朱棣自然成为他的眼中钉。朱棣是明太祖的第四个儿子,一向带兵驻守在北平一带,战功赫赫,在朝廷上下都很有威望。为了麻痹建文帝,朱棣假装得了精神病。建文帝派使臣去探病,那时候正是大热天,燕王却坐在火炉边烤火,嘴里还不停地叫冷。建文帝也就相信燕王真的病了,但是他的心腹大臣齐泰和黄子澄却怀疑朱棣装病,他们想秘密逮捕朱棣。朱棣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借清除奸臣黄子澄、齐泰的名义举兵南下。这场内战打了三年多,最后燕军攻占了都城应天府。建文帝下令放火烧宫,最后和皇后一起跳到大火里自杀了。朱棣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位。

可见,捭阖之术用于政治斗争,能使强弱形势相互转化。弱者通过自守门户,能使强者不自觉地打开门户,放松警惕,从而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在国家间的外交中,捭阖之术更能产生巨大的威力。

西夏的开国君主元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统治着地少人稀的小国,周旋于辽、宋两个大国之间,却能安然生存,这都得益于元昊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即根据宋辽实力的消长,不断调整与两国的亲疏关系。元昊即位伊始,宋朝在与辽朝的斗争中落于下风,被迫议和纳贡。于是元昊采取了“联辽抗宋”的方针,同辽国联姻,同时也接受宋朝的封号,却对宋使怠慢不恭。当时,宋夏边境的小规模冲突不断。元昊依靠与辽朝的联盟,不时出兵骚扰,使宋朝难于应付。当西夏几次大败宋朝、自身实力也受损的时候,辽朝乘虚而入,在边境上收留了党项族叛民。元昊不甘示弱,也诱降了辽国边境部族,导致了辽夏关系的恶化。辽朝打算举兵问罪,元昊为避免两线作战,立即见风使舵,同宋朝签订了和约,在一些虚名的问题上做了让步。同时,他派人入辽破坏,焚毁了辽军粮草,延缓了辽朝的出兵计划。后来,元昊在贺兰山一战中大败辽军,却高姿态地同辽议和,照常纳贡。就这样,元昊以外交为主,军事为辅,多次在胜后议和,使宋、辽、夏三国长期处于鼎立之势,充分证明了他纵横捭阖的能力。

在现代商业领域,一个成熟而有谋略的企业,当它面临同行的竞争时,往往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付,在加强自身实力的同时又能削弱对方。这也是捭阖之术可以发挥作用之处。

某市有一家大型眼镜零售店,曾一度垄断着当地的眼镜销售市场。很快,在其周围冒出众多个体眼镜店,对零售店的生意造成很大影响。面对“围攻”,眼镜零售店主冷静地分析了市场形势,认为个体户的优势是本小灵活、进退自如,但他们一般缺乏过硬的技术,配镜质量无保证,也无力造成经营上的声势。针对这些情况,该店制订和实施了“扬长避短、强化服务”的战略。他们缩减了低档眼镜的销售量,增加了中、高档眼镜的花色品种,以避开个体户定价灵活的优势。他们还在报纸、电视上展开了宣传攻势,一是宣传配镜的基本知识,使顾客了解到配镜不适给眼睛造成的损害;二是宣传本企业的信誉及提供的优质服务。此外,他们还聘请了三位眼科专家全天候门诊,为儿童提供免费的配镜咨询,保证儿童配上适宜的眼镜。这一系列措施,安排得细致、周密,一环紧扣着一环,让其他个体眼镜店根本无力招架,只好一个个另谋出路。该眼镜零售店不但扩大了知名度,提高了销售量,还培养了一批未来的顾客——儿童,在这场突围之战中大获全胜。

可见,古往今来的胜者,不仅要有开创大局的雄伟气魄,也要有处理细节的缜密心思。自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注定能成为名垂后世的英雄,但不能成为最后的胜者,因为他不懂得“欲捭之贵周,欲阖之贵密”的道理。真正能成就大事业的人,一要胆大,二要心细,两者委实缺一不可。

权衡利弊,明哲保身【原典】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译文】

因此,所谓开放,或者是要自己出去;或者是让别人进来。所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

趋利避害纳吉祥

鬼谷子的捭阖之术,说到底是以趋利避害为目标的。就像一户人家,门一天到晚开开关关,不但有供人进出的作用,还能把粮食、家具等有用的东西关在屋里,而把风雨、噪音等有害的东西关在屋外。同样,人们心中也应该有一扇这样的门,知道应该把什么关在门内,什么关在门外。

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宰相叫公孙仪,他喜欢吃鱼是出了名的,于是鲁国不断有人给他送鱼。可不论什么人来送鱼,也不论送的是什么鱼,公孙仪概不接受。到最后,凡是来送鱼的,公孙仪都令家人拒之门外。公孙仪的一个学生见了,就不解地问:“先生,不就是送几条鱼吗,您为什么不收呢?”公孙仪答道:“我现在有很高的俸禄,可以自己买鱼吃,为什么还要收别人的鱼呢?如果我收了鱼,就会迁就送鱼的人,那样难免徇私舞弊,就有罢官的危险了。那时候,想有人送鱼都不成了,而到时我自己又没钱买鱼了。你说,我该不该收他们的鱼呢?”他的学生听了,觉得老师的话很有道理。

公孙仪贵为宰相,却对收几条鱼这样的小事发表一番宏论,这在许多人看来未免小题大做。其实不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即便对待小事,也要考虑它是否有害。如果是有害的,就一定要加以杜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些人往往忽视了小害,而酿成了大祸。真正的智者就像公孙仪一样,善于权衡利弊,明哲保身,不会为了虚名或小利而惹祸上身。

唐朝名将郭子仪同样深谙个中真谛。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立了大功,被封为汾阳王。他的王府落成后,每天府门大开,任人进出,因此郭家的一些私事也传了出来,被人当做了笑料。郭子仪的儿子们觉得这样不成体统,于是相约来见父亲,要求父亲下令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入内。郭子仪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保全我们的身家性命。”在儿子们的追问下,郭子仪叹口气说:“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如今我已贵为王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紧闭府门,不与外人来往。若有人在皇上面前诬谄我们,必然有妒能忌贤的小人落井下石,从中挑拨,那么我们郭家老小就死无葬身之地了。现在我们郭府四门敞开着,府中没有任何隐密,即使有人想要进我的谗言,也找不到借口。”儿子们这才恍然大悟,纷纷表示赞同。

郭子仪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他将王府的大门敞开,让其他人都能走进来,其实是将对其不利的谣言关在了门外,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做法。

在信息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先进技术产品层出不穷,一个有头脑的经营者,不但要牢牢地掌握自己的经营之道;更要密切注意他人之长,并取而用之,使自己的技术和产品质量得到跳跃式地提高,这样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处于上世纪后期的日本,还不准外商独资经营。但当时为了发展电子计算机工业,日本破例给IBM公司开了绿灯,让它在日本独资经营,甚至把国内的市场让给它。几年之后,在IBM工作的那些日本人从IBM学到了技术,加上自己的创新,使日产电子计算机逐渐崭露头角,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其他高技术领域里,日本坚持大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至今引进的势头有增无减。这种做法,一方面大大推进了自身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民族工商业,正与鬼谷子的捭阖之道不谋而合。

总而言之,鬼谷子的捭阖之术无非两种:一是将于我有利者关于内;二是将于我有害者关于外。能做到这两点的人,还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吗?

不变则痛,善变则通【原典】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译文】

捭阖是世间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捭阖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使事物阴阳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一样,促使万物发生变化。世间出现的纵横、离开、归复、反抗等现象,都是通过捭阖来实现的。

懂得变通,才能由逆境走向顺境“捭阖者,天地之道”。鬼谷子认为,捭阖普遍存在于世间,促进万物发生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那些拘泥于传统、不求变革的人,就显得很可笑了。

先说两则古代的笑话。

有个叫卜子的人,让他的妻子做一条新裤子。他的妻子说:“把新裤子做成什么样呢?”卜子说:“就像我的旧裤子一样。”于是,妻子把卜子的新裤子弄脏,让它和旧的一样破旧。

有个小孩让老师教他学认字。老师第一天教他认“一”字,第二天教他认“二”字,第三天教他认“三”字。于是,这个小孩就说:“哈!认字这么容易,我已经学会认字了。”过了几天,他父亲要请一位姓万的客人吃饭,就叫儿子写张请帖。小孩满口答应,就跑到书房去写,他父亲等了老半天,还没见儿子出来,走到书房一看,只见儿子正满头大汗地划着横。他看见父亲来了,就说:“这个客人真是的,干嘛非姓万呀,我才写了几百呢!”

显然,这两则笑话讽刺的都是那些因循守旧、不肯变通的人。这些人片面地凭着以往的经验去办事,费了很大的力气,结果却只能是失败。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仅以一时一地的经验作为行动的指南,或者总以过时的经验作为行动的依据,那就不符合鬼谷子所说的捭阖之道了。

大凡古代能够做出巨大业绩的人,都是那些深明变通之道而不拘泥于祖先之法的人,商王盘庚正是这样的人。盘庚是商朝的第二十代王,他是个有才干的君主,为了改变当时王族内部的混乱及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迁都于殷。但是,大多数贵族都因循守旧或贪图安逸,反对迁都。一些贵族甚至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人心惶惶。在困难面前,盘庚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最终挫败了反对势力的阻挠,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盘庚整顿朝纲,人民生活逐渐殷实起来。“盘庚迁都”是一项备受称赞的壮举,也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改革行动。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通过这次变革,商朝从衰落走向复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可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变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提起关于变革的事例,不能不提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军队在作战时一般使用兵车,人们还不习惯于骑马,在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骑兵面前,车战有着不够灵活机动的明显缺陷。赵武灵王目光远大,为了达到北御匈奴、南防秦国的目的,决定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这个改革想法一传开,就有不少大臣反对。赵武灵王有个叔叔叫公子成,是赵国很有影响的老臣,但是头脑十分顽固,他听说赵武灵王要让大家都改穿胡服,就干脆装病不上朝了。赵武灵王知道,要推行改革,首先要说服公子成,于是亲自上门找公子成,反复地给他讲讲穿胡服、学骑射的好处,终于使公子成同意穿胡服。大臣们一见公子成都穿胡服了,没有办法,也只好跟着改了。赵武灵王见条件成熟,就正式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改变服装样式,让所有的人都穿胡服。有的人刚开始觉得不习惯,后来觉得穿了胡服后,做事行动实在方便得多。接着,赵武灵王又命令大家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赵国就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到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赵国就已收服了中山、林胡、楼烦等国,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成为当时的“七雄”之一。

赵武灵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改革的第一人,他没有以中原大国自居,而是勇于学习胡人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所以才成就了独霸一方的大业。

还有一则这样的故事:彼得曾是一位勤奋的淘金者,他以很低的价格在一座金矿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辛苦地寻找金子。但他翻遍了整块土地,连金子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几个月后,他连面包也快买不起了,于是决定离开那块土地,到别的地方去谋生。就在他出发前的一个晚上,下起了雨,使他没有离开。雨停之后,彼得走出木屋,赫然发现眼前的土地发生了变化,原本坑坑洼洼的地已经被雨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油油的小草,煞是好看。看着眼前的一切,彼得忽然领悟到:“虽然我在这块土地上没有找到金子,但这块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镇上那些富人肯定愿意拿花儿来装扮他们华丽的客厅。”于是,彼得留下来了,精心培育花苗。不久之后,田地里长满了各种美丽的鲜花。他把花拿到镇上去卖,很受富人们的欢迎。几年后,彼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了一个富人。

我们应该明白,困则思变是一种积极、科学的态度。处于困境之中,要有所行动,不可坐以待毙。要认真地考虑一下,重新制订行动方案,并认真地实施,这才能如陆游所说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转危为安,走出困境。什么是成功者?那些善于变通、将不如意化解为如意、由困境进入顺境的人,便是成功者。

慎言也要慎行【原典】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译文】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的现象,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万物变化、事情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语言是心灵的门窗,心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口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法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使之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

谨言慎行无大错

在生活中,总有人掌握不好说话的分寸,不该说的话说个没完,该说的话反倒惜语如金。鬼谷子认为,嘴巴是一个人宣泄情感的门户,要注意开合,把有益的话、动听的话说出来,把有害的话、得罪人的话藏在肚子里。不会说话、行事鲁莽的人,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就像我们从下面这则“刘七请客”的故事里所看到的那样。

有个名叫刘七的人过生日,请了四个朋友张三、李四、王五、赵六来家里吃晚饭。傍晚的时候,张三、李四、王五都陆续来了,可是快到开席时,还不见赵六的踪影。刘七在门口翘首等待,有点着急,就自言自语说:“唉,该来的咋还不来呢?”这话被旁边的张三听见了,心里犯嘀咕:那我是不该来的了。于是,他找了个理由,气愤地走了。李四问刘七:“张三咋走了呢?”刘七也感到莫名其妙,就说:“唉,不该走的走了!”李四一听也不高兴了,心想我大概是该走的人,于是不辞而别。刘七不明所以,就委屈地对王五说:“你看,我又不是说他俩!”王五一听,也起了疑心:那他说的肯定是我了,便也站起来走了。这时,赵六刚好进来,正生着闷气的刘七就向他抱怨:“你呀,来得真不是时候!”赵六一听,气得转身就走。刘七怔怔地看着满桌的酒菜,自语道:“唉,我的话哪儿说错了?”

故事中的刘七虽然不是有意要得罪朋友,但他说的话却极易让人产生误会,最终把朋友一个个都得罪了,自己还蒙在鼓里,真是可怜得让人同情。所以我们在说话之前一定要“过脑子”,不该说的话千万不能随口乱说。

打工妹小玉找到了一份在饭店做服务员的工作,却只上了一天班就被老板辞退了。其实她的工作态度并不是很差,也没有做错什么事,只是不小心问了一句不该问的话。

那天,小玉刚一上班,店里就进来了三位客人,她随即拿出菜单,让这三位客人点菜,第一位客人点的是糖醋里脊,第二位客人点的是宫保鸡丁,第三位客人点的是京酱肉丝,但是,他特别强调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倒啤酒。

很快,小玉将这三位客人所点的菜用盘子端了出来,一边朝他们坐着的方向走来,一边还大声地向这三位客人问道:“你们哪位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盛酒……”

就凭小玉的这一句话,老板当然就毫不客气地辞退了她,因为她的问话使老板脸上很无光。

不恰当的话一出口所造成的影响,再用几百句、几千句话也弥补不了。不注意言语的轻重对错,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甚至带来生命或财产的损失。

西汉有一位将军叫灌夫,他勇猛善战,很受大将军窦婴的赏识。但是,灌夫是个鲁莽的人,性格过于急躁。有一次,丞相田蚡举办婚宴,满朝大臣都去贺喜。宴会上,灌夫向田蚡敬酒,田蚡不喝。灌夫忍着气,又向灌贤敬酒,灌贤正跟将军程不识交头接耳地说话。灌夫的怒火正无处发泄,便大骂道:“我平日看程不识一钱不值,你居然还贴着他的耳朵说话!”田蚡见灌夫骂人,立即下令把他逮捕。有人劝灌夫向田蚡磕头赔罪,他不肯,反而大骂田蚡。田蚡是皇帝的舅舅,岂能善罢甘休。不久,灌夫就被他罗织罪名处死了。

灌夫“醉而生嗔”,痛骂丞相田蚡,确实是图了一时之快,但也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不同的说话水平和说话方式,给对方带来的感受就会有所不同,所获得的效果和回报也会大不相同。

还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徒弟学艺三个月后,这天正式上岗,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徒弟不语。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顾客听罢,高兴而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剪得太短。”徒弟无语。师傅笑着解释:“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让人感到亲切。”顾客听了,欣喜而去。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一边交钱一边笑道:“花的时间挺长。”徒弟无言。师傅笑着解释:“为‘首脑’多花点儿时间很有必要,您难道没听说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吗?”顾客听罢,大笑而去。

徒弟给第四位顾客理完发,顾客一边付款一边笑道:“动作挺利索,20分钟就解决问题。”徒弟不知所措,沉默不语。师傅笑着抢答:“如今,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您赢得了时间和金钱,您何乐而不为?”顾客听了,欢笑告辞。

晚上打烊后,徒弟怯怯地问师傅:“您为什么处处替我说话?反过来,我没一次做对过。”师傅宽厚地笑道:“不错,每一件事都包含着两重性,有对有错,有利有弊。我之所以在顾客面前鼓励你,作用有二:对顾客来说,是讨人家喜欢,因为谁都爱听吉言;对你而言,既是鼓励又是鞭策,因为万事开头难,我希望你以后把活做得更加漂亮。”徒弟很受感动,从此,他越发刻苦学艺。日复一日,徒弟的技艺日益精湛。

良好的说话技巧,能够为你赢得更好的人缘和更多的机会,让你感受到更多的轻松和愉悦。

把握分寸,注重协调【原典】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译文】

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度,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这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属于“阴”这一类事物,叫做“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进行游说;凡是那些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把握进退的尺度

鬼谷子认为,开放与节制做得恰到处才能善始善终,何时开放、何时节制,需要考察万物。其考察的实质就是寻找事物的关键点,并找出解决或应对问题的最恰当方法。比如我们用谈判来举例说明,就是要把握“进攻和退却”的时机,及时进退。要根据谈判形势的细微变化,灵活地运用积极进取和消极防御这两种基本策略。

谈判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利益的博弈,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平衡,就是双方寻求妥协的过程。谈判要取得成功、达成协议,取决于双方的诚意,各自都有必要让步和妥协。当然,这种让步和妥协不是对等的。过早地提出让步和妥协,会被对方认为是软弱可欺,导致对方漫天要价,不利于谈判的成功。让步要根据双方的情况和谈判形势灵活决定。有时候需要一步到位,有时候需要分段让步。

总之,采取的方式要使对方感到你的妥协是通情达理的,对谈判是诚心诚意的。不能让对方感到突然或不合逻辑。同时,要有一定的忍耐力,要学会巧妙地坚持和等待。要让对方知道自己做出让步是不容易的,而且在做出让步的同时,也需要对方付出相应的代价或者做出相应的让步,以获得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谈判才是成功的。

所以,在谈判中,只有“舍”才能有“得”,先“舍”才能够得到更多,也就是先“阴”后“阳”。在谈判中,必要的一个条件是首先付出,然后才能够得到更多需要的东西,而且付出的一定是我方所认为不太重要、而谈判对手认为非常需要的,这就是谈判中的“舍”和“得”,不“舍”就不能“得”,谈判是一个交换的过程,而舍得也是谈判的一个必要条件,谈判时要懂得怎么“舍”,然后才能够“得”。

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在准备谈判的时候列出目标的优先顺序,分清哪些是可以让步的,哪些是不能让步的,必须明确,同时要简要、清楚地用一句话来描述。因为谈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写得很长就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理解,比较麻烦,也容易在不应该让步的地方做了让步,而该让的地方却没让步,使谈判陷入僵局。

明确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之后,接下来要明确谈判对手需要的内容。例如,如果给街上的乞丐一张芭蕾舞演出的门票,他是不会要的。他最需要的是什么?他需要一碗粥,一床棉被,这是他最需要的,当解决温饱之后他才可能考虑其他的需要。

所以在确定谈判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分清自己想要的和需要的内容,把它罗列出来。谈判中有很多常见的问题都会出现,包括价格、数量、质量、交货期、付款、折扣、培训、售后服务等。在谈判前,先列出自己谈判的目标,按优先级分出来,再列一个竞争对手的目标,考虑对方可能关心的内容,把它一一地列出来。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谈判对手,所列出的目标是有差别的,在设定目标时,作为卖方,可能最关注的首先是价格、时间,然后是能够卖多少东西,卖何种质量、档次的产品给客户。客户买东西时,最关注的不一定是价格,也可能是售后服务、产品质量等。

但不管怎么样,谈判对手所列出的目标和自己所列出的目标一定是有差距的。这就需要通过双方的交流和谈判,使各自的目标趋于一致。作为卖方希望买方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来做,买方肯定也希望卖方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怎样才能达成共识呢?这需要双方沟通和交流,在沟通和交流时坚持原则性和一定的灵活性相结合,不能让的坚决不让,要坚守住自己的底线,能够让步的不妨妥协,这样才能保证谈判的成功。

大家知道,日本商人深谙谈判之真谛,在谈判场上,他们手法多变,谋略高超,其谈判高手素有“圆桌武士”之称。

在上海著名的国际大厦,中国某公司正是面对这样一些“圆桌武士”,围绕进口农业加工机械设备,进行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谈判,迫使日商逐步退让,最终达成了交易。

日本生产的农业加工机械设备,是国内几家企业都急需的关键性设备。中国某公司正是基于这一需求,与日商进行购买谈判。

谈判开始,按照国际惯例,由卖方首先报价。日方首次报价即为1000万日元,这一报价比实际卖价高出很多。

日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以前的确卖过这个价格。如果中方不了解市场行情,而以此为谈判的基础,那么日方就可能赢得厚利;如果中方拒不接受,日方也能自圆其说,有台阶可下,可谓进可攻,退可守。

由于中方事前已摸清了市场行情的变化,深知日方是在放“试探气球”,于是便单刀直入,明确指出:这个报价不能作为谈判的基础。

对此,日方分析,中方可能对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有所了解。因而己方的高目标恐难实现。于是日方便转移话题,介绍其产品的质量特点和优越性,以采取迂回前进的方法来支持己方的报价。

这种做法既回避了正面被点破的危险,又宣传了自己的产品,还说明了报价偏高的理由,可谓一举三得。

但是,中方一眼就看穿了日方所设的“空城计”。因为在谈判之前,中方不仅摸清了行情,而且还研究了日方产品的性能、质量、特点以及其他同类产品的有关情况。于是中方明知故问:“不知贵国生产此种产品的公司有几家?贵公司的产品优于A国、C国的依据是什么?”

此问貌似请教,实则点破了对方两点。其一,中方非常了解所有此类产品的有关情况;其二,此类产品绝非对方公司一家独有,中方是有选择权的。中方点到为止的问话,彻底摧毁了对方“筑高台”的企图。

中方话未说完,日方便领会了其中含义,顿时陷入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的窘境。但他们毕竟是生意场上的老手,其主谈人为避免难堪局面借故离席,副主谈也装作找材料,埋头不语。

过了一会儿,日方主谈人神色泰然地回到桌前,他已利用离席这段时间想好了对策。他一到谈判桌前,就问其助手:“这个报价是什么时候定的?”

他的助手早有准备,对此问话自然心领神会,便不假思索地答道:“以前定的。”

于是日方主谈人笑着说:“唔!时间太久了,不知这个价格是否有变动,我们只好回去请示总经理了。”老练的主谈人“踢起了皮球”,一下找到了退路。

中方主谈人自然深悟此种手段,便主动提出休会,给对方让步的余地。中方深知此轮谈判不会再有什么结果了,如果追得紧,有可能导致谈判的失败。

第二轮谈判开始后,双方首先漫谈了一阵,调节了情绪,融洽了感情。之后日方再次报价:“我们请示了总经理,又核实了一下成本,同意削价100万日元。”同时,他们还夸张地表示,这个削价的幅度是相当大的。

中方认为日方削价的幅度是不小,但离中方的底价仍有较大的距离,马上还盘还有些难。为了慎重起见,中方一面电话联系,再次核实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最新价格,一面对日方的二次报价进行分析,认为日方虽表明这个价格是总经理批准的,但根据情况来看,此次降价是谈判者自行决定的。由此可见,对方的报价水分仍然不少。鉴于此,中方确定还盘价格为750万日元。

日方立即回绝,断定这个价格不可能成交。中方与日方探讨了几次,讨价还价的高潮已经过去。中方认为该是展示自己实力、积极进攻的时候了。于是中方开诚布公地指出:“这次引进,我们从几家公司中选中了贵公司,这说明了我们成交的诚意。此价虽比贵公司销往C国的价格低一点,但由于运往上海口岸比运往C国的运费低,所以你们的利润并未减少。“另外一点,诸位也知道我国的外汇政策,这笔生意允许我们使用的外汇只有这些。如果要增加,就需再审批。那只好等待,改日再谈。”

这是一种欲进先退的手法,但中方仍觉得这一招分量还不够,又使用了类似“竞卖会”的高招,把对方推向了一个与“第三者”竞争的境地。

中方主谈人接着说:“A国、C国还等着我们的邀请。”说到这里,中方主谈人把一直捏在手里的王牌摊了出来,恰到好处地向对方泄情,把中国的外汇使用批文和A国、C国的电传递给了日方主谈人。

日方见后大为震惊,他们坚持继续讨价还价的决心被摧毁了,陷入必须竞卖的困境:要么压价成交,要么谈判告吹。日方一时举棋不定。握手成交吧,利润微薄,有失所望;告吹回国吧,跋山涉水,兴师动众,谈判经费和精力投入不少,最后空手而归,难以向公司交代。

这时,中方抓住有利时机,运用心理学知识,称赞日方此次谈判的确精明强干,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限于中方政策,不可能再有伸缩余地,如日方放弃了这个机会,中方就只能选择A国或C国的产品了。

日方掂量再三,还是认为成交可以获利,告吹只能赔本,于是中日双方最终以750万日元的价格签订了成交合同。

要把握一个人就要先了解他【原典】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译文】

关于捭阖之道,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探对方。因此,对于积极进取者,应谈论崇高奋进之事来加以引导;而对于消极保守者,应谈论卑微求全之事来加以引导。卑微求全之事,易得到志小者采纳;崇高奋进之事,易得到志大者采纳。若能从人物心理出发去游说,则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达到无往而不胜的境界。这种游说方法,可以游说人,可以游说家,可以游说国,可以游说天下。做小事,可进入无限微妙的境界;做大事,可进入无限广大的境界。

准确洞察别人的心理

在这里,鬼谷子提出了“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的论点。他把人笼统地分为两类,一类是“阳言者”,即积极进取者;另一类是“阴言者”,即消极保守者。我们在与人共事或交谈之前,不妨也先给对方归一下类,然后决定用什么样的言行来对待他。《庄子·秋水》中讲述了一个故事:庄子的朋友惠施在做梁惠王宰相的时候,庄子前去看望他,有人在惠施面前挑唆说,庄子到梁国,是夺你的宰相之位来了。于是惠施慌忙派人在城里四处搜寻庄子。庄子无奈,只好坦然去见惠施,他给惠施讲了一个寓言:“南方有一种鸟,名叫宛刍,你知道吗?宛刍从南海飞往北海,途中非梧桐树不栖,非竹子的果实不吃,非甜美的泉水不饮。有一只猫头鹰找到一只死耗子,宛刍刚好从空中飞过,猫头鹰便仰起头喊道:‘啊,不要抢走我的死耗子啊。’”最后,庄子问惠施,现在你也想用梁国这只死老鼠来吓我吗?庄子借此表明:你惠施虽身居宰相的高位,但在我的眼中,也不过是那只找到死耗子的猫头鹰罢了,你就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对于庄子来说,他的志向乃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相比之下,浮名与富贵都不值得一提。因此,他曾拒绝楚王聘他为宰相,表示自己宁肯做一只在泥水里曳尾而行的活龟,也不愿成为供奉在庙堂上的死龟。

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志向。有人问鹰:“你为什么飞到高空去教育你的孩子?”鹰回答说:“如果我贴着地面去教育它们,那么它们长大后,哪有勇气去接近太阳呢?”一个有所作为的人,不会惮于把自己置身险境。在胸怀上博大宽厚,光明磊落;在细节上点滴积累,大事上眼光长远;加上坚强的意志,完善的人格,就可以为自己事业的成功奠定厚实的基石。大石拦路,弱者视为障碍,对于勇者却是前进的阶梯。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他的叔父项梁从小就培养他,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栋梁之才。项羽最初学习诗书,但不久就厌倦了;后来又学习剑术,但也半途而废。项梁看侄子学无所成,非常生气,就严厉地训斥他。可是项羽理直气壮地说:“读书不过是记个名姓罢了,剑术学得再好,也只能对抗一个人。我不愿学习这些,我要学习的是领兵打仗的本领!”项梁听了,觉得这个孩子有大志,就教他学习兵法。一次,秦始皇南巡会稽,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地经过时,人们都在大路两旁驻足观看,项羽和项梁也在其中。就在这时,项羽忽然指着威风凛凛的秦始皇对他的叔父说:“我可以取代他的地位!”项梁听了,急忙捂住项羽的嘴,心里却也暗暗赞赏侄子的胆识。自从这件事情之后,项梁就更加用心地栽培项羽。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梁和项羽也在会稽杀死当地太守,举旗响应。最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真的取代了秦始皇的地位。

项羽是将门之后,生性勇敢顽强,而且立志成为“万人之首”,对诗书、剑术不感兴趣,唯独喜欢学习兵法。倘若当年项梁不了解项羽之志,而照着书生的标准培养他,恐怕整个中国历史都得改写。与志大者论小,就不可能契合其意,而与志小者论大,却很可能带来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