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学党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1 18:32:56

点击下载

作者:郭亚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党员学党建

党员学党建试读:

序言

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副会长 卢先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有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指导,才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巩固和壮大。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结合党的建设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郭亚丁教授撰写的《党员学党建》一书,顾名思义,就是为广大党员介绍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知识而写的。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最基本的环节,就是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中包括学习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教育武装全体党员和党的干部,对于党当前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项工作抓好了,党的建设工作就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党就会出现一个新面貌,党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就一定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我们国家,为中华民族,为世界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因此,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必修课。广大党员通过学习党建理论的基本知识,可以充分认识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增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使命感;通过学习党建理论的基本知识,进一步熟悉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观点、基本要求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通过学习党建理论的基本知识,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目标以及党的建设方法和途径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发展好。

郭亚丁教授的《党员学党建》一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不少新颖之处。其值得肯定的主要有:一是内容比较完整。全书共六大部分90个题目,内容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个方面,便于党员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党的建设理论知识。二是通俗易懂。文中的语言简洁、朴实,图文并茂,阐述深入浅出,易学、易记、易懂,便于阅读和普及。三是观点鲜明。每个条目中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党建观点,方便于党员在学习党的建设理论知识中明确基本观点。四是资料丰富。书中的内容引用了许多史料以及党建研究的新成果,可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总之,《党员学党建》一书的编写,是作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大众化上进行的一种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体现了党建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也反映了作者多年来对党建理论研究的一些成果。当然,随着党建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丰富发展,书中的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在全党上下重视加强党的建设的今天,一方面不仅要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研究,着力回答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还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工作。我认为《党员学党建》一书的出版,对加强党的建设理论研究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理论知识的普及工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一部分

共产主义

——一个理想与现实的话题

提起共产主义,我的耳边总会响起庄严而又雄壮的《国际歌》声,“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在历史上,这歌声曾让世界上无数的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讲起共产主义,年龄稍大的人不由会想起20世纪50年代广泛流传的美好憧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也会想起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土豆加牛肉”式的所谓共产主义生活。也会有人想起革命烈士在临刑前气壮山河的振臂高呼……当然,或许也会有人想起“海市蜃楼”,并为此感到困惑、迷茫。甚至与英国学者托马斯·莫尔撰写的《乌托邦》描绘的社会联系在一起,给予否定,乃至嘲笑。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科学研究

诚然,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因为,共产主义毕竟是人类社会遥远的未来,而未来则很难也不可能加以清晰地具体描绘。《中国共产党党章》总纲第一自然段明确阐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章的第二条明确强调:“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第6条规定的入党誓词有一句:“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可见,党员与共产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邓小平曾经说:“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的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1]想。”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还是人们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不能不给予明确的回答。回避不是办法,模糊更不可取,怀疑极不科学,否定则完全错误。不弄清共产主义的基本问题,就必然使人对共产党所追求的理想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使人误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空想、幻想,其后果极为严重!

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2]体的设想和描绘。”我们虽然不能也不可能对遥远的未来进行具体描绘,但我们讲的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概念是指什么?应该大致清楚。否则,就会产生种种关于共产主义的歧义、误解。

通常讲的共产主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共产主义指的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作为制度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怎样的社会呢?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想世界里,主要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②全面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③实行按劳分配最终达到按需分配,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④一切阶级对立彻底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将消失;⑤国家将消亡,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⑥人类将获得彻底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高层次的必然体现,是人类社会共同渴望和无限向往的美好未来。

其实,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理想。人类从古至今曾有过许许多多美好的理想。如中国古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眼中的“大同世界”等。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托·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提出的建立“自由、民主、博爱、平等”的社会等,都体现了人类对充满自由、平等、和谐的“人间天堂”式的美好社会的想象。而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和继承中创建的,具有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基础。

理想是人们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也是基于现实而在意识中对未来美好、圆满的一种想象,一种对未来的构想和设计。理想凝聚着人们对未来的全部憧憬和希望,召唤、激励着人们把它变成新的现实。美好的未来理想在充当人的生活实践先导的同时,还为人的精神世界拓展新天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理想能打开人类尘封的心灵而使阳光泻入,理想能使情感、心灵的荒漠变成绿洲,使狭隘的胸怀变得宽广,使短浅的目光变得远大,使萎靡的精神变得振奋,使脆弱的意志变得坚强。有了理想,人类才变得更加聪慧、更加灵气。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最富理想的个人和民族才最有力量。

理想与空想、幻想是有区别的。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想象;幻想在现实中有一定根据,但这些根据还达不到实现的必要条件,所以它既有实现的可能性,也有不能实现的可能性。而理想则不同,它是人的意识对现实的自觉反映,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既有实现想象的必要条件又有实现的现实条件,因而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的。共产主义理想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先锋队性质”的政党——共产党的崇高追求!

第二,共产主义指的是一种思想体系。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3]中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从广义上讲,共产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包含着共产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特别是指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发展道路。共产主义思想从诞生起就是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是共产党人观察世界、研究问题的思想武器。从狭义上讲,共产主义思想是指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和精神。共产主义思想既然是一种精神,就是可以培育的。培育共产主义思想就是当今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

共产党追求的精神是崇高的。这种精神可以穿越时空、跨越历史,超越国家、民族和地域的界限。

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是长期的,需要逐步培育和发扬光大。如“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所包含的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先人后己、无私奉献、艰苦创业、为民服务、集体主义等思想都具体体现了共产主义思想。这些高尚的精神有利于积极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加快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进程。

共产主义思想和精神需要共产党员带头体现。共产党员是先进分子,先进在何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表现在具有高尚的思想和精神。共产党员应该比一般的社会成员更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更具有履行社会责任思想、更具有突出的实践表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很发达,人们思想的发展还受到种种制约。因此,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很高的层次,对共产党员来说也一样。但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共产主义思想和精神是能够部分得到体现甚至更大程度的体现,也能够达到一定层次或较高的水平。沈浩、王瑛、郭明义等许许多多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已经充分证明只要经过不懈努力,共产主义思想和精神一定能培育起来,并且能够发扬光大。我们对此要有充分的信心。

共产主义精神可以“积累”,要靠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建立一个共产主义思想和精神的雄伟大厦,这个大厦将与共产主义物质文明大厦一样巍然耸立。共产主义思想和精神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不断与时俱进。共产主义思想的不断完善给人类社会从思想和精神上带来愈来愈光辉灿烂的未来!

第三,共产主义指的是一种实践运动。共产主义运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目标的实践过程。这个历史的实践运动过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共产主义实践运动由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组成,它包括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建设,直到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渐次的、长期的、曲折的,具有光明的前途。

共产主义“实践运动”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体现着共产党的最高奋斗纲领。这个最高纲领就是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党是一个有鲜明纲领的先进政党。党的纲领是党的奋斗目标和行动路线,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党团结一致的行动准则,也是判断党实践水平的根据。党的纲领体现着党的性质,反映着党的实践水平;党的纲领是统一全党思想、组织全党团结战斗的旗帜;党的纲领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党的纲领也是党章的前提和总则,是党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最高纲领也称最终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使人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而最低纲领则是实现最高纲领的必要准备条件。党既要为最高纲领而奋斗,也要为最低纲领而奋斗。没有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就会失去灵魂、偏离正确的方向;没有最低纲领,就不可能脚踏实地做好现阶段的工作,最高纲领就变成美好的空谈。

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最高价值追求。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共产党员要把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同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做不切实际的空想家,而要做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注解:[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37页。[2]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93页。[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10页。

“先锋队”是怎样的“先锋”

——从雷锋“改名”说起

雷锋——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响亮名字。但很多人却并不知雷锋名字的真实来历。

雷锋的原名叫雷正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身为湖南省望城县一名公务员的他,毅然来到了辽宁省鞍山钢铁厂当一名工人。他工作、入伍后的那个火热年代,是人们满怀着热情、激情、豪情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雷锋为了“争先进,当先锋”,把雷正兴改为今天大家非常熟悉的“雷锋”。雷锋没有玷污他争当先锋的“名”,在事业、工作、生活中确实成为真正的“先锋”。其实,雷锋只是共产党员的一个缩影,一个典型的杰出的代表。只有无数雷锋式的“先锋”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先锋队”。

雷锋是共产党员的一分子,他的精神体现了党对他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对党内成员有特殊的要求。

世界上的政党很多,具有现代政党特征的政党目前大约有5000多个。共产党是众多政党中的一种类型,但却是一种特殊类型!青年时代的雷锋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毛泽东为雷锋题词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性质的政党,这是共产党的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60年前确定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把共产党与工人阶级紧紧联系在一起呢?这不由使我想起本人在工厂工作时的直接感受。

我1976年高中毕业后,曾经在一家县级食品加工厂工作过。工作的流程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第一步,工人通过机器把面粉和相关配料搅拌好,然后取出来放在宽大的木桌上和成一团面;第二步,把大大的面团切揉成拳头般粗的条条,然后,再把一条条面切成块;第三步,把一块块面团放到木制的模具里拍打,其间还添加些配料;第四步,从模具里取出放在特制的铁盘上,送进烧烤炉里烧烤;第五步,从烧烤炉里取出饼干,待凉后即装入饼干箱里。到此,算是完成了对饼干的制作。虽然工人们当年是以手工为主,但工序是通过好几个班组经过细致的分工协作完成的。作者(图左一)1976年在工厂劳动时的照片

这段经历使我联想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的一些政治理念。

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政党——共产党,诞生于160多年前,即1847年。在这一年6月共产主义同盟成立。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上溯十八世纪中叶,随着纺织机、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随后波及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到了共产党诞生的年代,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生产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现代工业造就了现代工人阶级,而现代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又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工业的发展又提升了在现代工业中工人的整体素质。这个内在的逻辑联系,已经被现代工业发展的实践结果所证明。因此,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工人阶级始终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工人阶级是工业化大生产本身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随着工业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的阶级。共产党要成为先进的政党,理所当然要成为工人阶级的政党。只有成为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才能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90年前为什么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历史地看存在着内在的必然性。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超过200万。而当年的上海是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有产业工人50多万,占全国产业工人总数的1/4。产业工人的人数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虽然不高,但在中国已经显现出新兴阶级的先进力量。尤其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工人阶级形成后,有其自身的阶级属性和特征。工人阶级的革命性是其突出特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年代,工人阶级没有资产,“一无所有”,或者仅有微乎其微的维持生活的家产。工人阶级要改变自身的生存状况就必须改变现状,因此,他们有强烈的变革社会的愿望和理想。《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恩格斯在1842年至1844年期间,对英国工人阶级的处境所做的研究,他以当时工业发达的英国的工人阶级为典型论述了当时英国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当时英国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不能维持衣、食、住、行及用的最低劣的生活水平;不能受到普通教育;没有医疗卫生条件;没有劳动保护,工人的身心健康受到残害;没有环境和社会服务设施……恶劣的生存条件致使不少工人多病早亡。而当时英国的立法、司法、警察制度,纯系镇压工人阶级的工具。总之,“社会谋杀”愈来愈严重,“社会战争”日益尖锐化、公开化。恩格斯所引用的反映英国工人阶级生存状况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表明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占有大量物质财富,广大劳动人民极端贫困,社会失去了平衡,畸形发展,孕育了社会主义思潮,为共产主义思想诞生创造了社会条件。

工人阶级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关于此问题,当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结论。他们认为,相对于劳动行为分散的、与落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目光短浅的农民来说,相对于唯利是图的、行为散漫的商人来说,相对于心胸狭窄的、庸俗小气的小市民来说,相对于生活奢侈的、靠剥削吃饭的贵族来说,工人阶级是最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阶级。工人阶级人数众多,但他们是在工厂有序化的生产结构和活动秩序中存在的。在工厂中劳动工作的人,有分工、有合作,而且要严格遵守劳动中的种种规章制度。因此,在这个“特定”环境里,劳动者最易培育、生成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当然,工人阶级的状况使得他们形成了统一的利益整体,要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改变自身的生活状况,他们就必须团结起来,进行共同的斗争。这个举动不仅增强了他们的阶级意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团结精神。

现代工人阶级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产业的升级、科技的发展等原因,企业的规模、结构、形态等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工人阶级确实发生了深刻变化:阶级的整体贫困已经不存在,传统产业工人数量在急剧减少,企业员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工人阶级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工人阶级的本质属性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人阶级今天以及今后仍然与生产力发展密切联系着。

中国共产党是经过历史洗礼的“革命党”,与工人阶级有着紧密的联系。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党的阶级属性永远不能改变。党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产生许多新的社会阶层,而且不断增多和扩大,这是社会发展趋势。“工人阶级”所涵盖的范围受到局限,而人民作为更广泛的概念,其中也包含着“工人阶级”所特指的对象。必须清楚,党不“等同”于人民,党只是人民群众中的各个阶层中的优秀分子所组成的“先锋队性质”的政治组织。党这个政治组织在本质上具有“人民性”。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与人民利益密切联系的历史。1939年10月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一个[1]“广大群众性的”政党。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说明党在中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党是中国人民的忠实代表者,是通过带领人民从而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先行者。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是党的天职。党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带领人民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说明党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业,承担着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有着屈辱和伤痕累累的历史。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就明确了争取民族自由和解放的历史使命。1938年10月毛泽东强调:“共产党员应在民族战争中表现其高度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应使之具体地[2]表现于各个方面,即应在各个方面起其先锋的模范的作用。”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完全一致、高度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为完成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存在的。而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其历史使命也是同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关联的。我们党从一开始就肩负着阶级、人民、民族的使命,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时代表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要为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同时也要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因此,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就必须使党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注解:[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02页。[2]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521页。

共产党代表谁?

——历史给予了明确回答“老乡,参加红军,可以分到土地!”这是上世纪30年代初,当年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张贴的一张标语上的内容。2011年5月13日我在湖北省红安县讲课后,特意去了“鄂豫皖根据地纪念馆”。馆内的资料令人震撼。红安原名黄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也是红四军的诞生地。红安为中国革命胜利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查明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552人。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将军。在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曾经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个属红安籍。红安的土地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像割韭菜一样,一茬又一茬,割不完”,这是当年反动派对老百姓死心塌地跟着共产党走的无奈感叹。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12月颁布了中共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农村土改的法律文件——《井冈山土地法》。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土地革命的基本形成

在近代中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能拥有土地是数亿农民的长期渴望。1927年初,毛泽东回到了家乡,“走,跟我去闹革命!”他对弟弟说。他们走前,把家里的全部土地无偿送给农民。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井冈山,经过广泛调查和总结经验,于1928年12月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部成文的土地法。当年的农民中大多数人无地或少地,为了生存,不得不向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豪绅租地耕种,承受着封建地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他们对于夺回被地主阶级所剥夺占有的土地有着强烈的愿望。而共产党的革命行动使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只要不抱历史偏见,毫无疑问,共产党是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政党。

160多年前,应刚刚成立不久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委员会的请求,马克思为同盟起草文件,他特别在写好的文章中加上了这样一段话:“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自觉的[1]运动。”这段话犹如画龙点睛之笔,非常精彩!

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共产党的本质特征,也是其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从历史上看,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一开始是与少数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最早是形成于议会内部,是在议会议员中产生的。而当年要获得议员资格必须具有相应的必备条件。翻开英国的历史不难发现,当年的法律明文规定:有300镑或600镑动产或不动产的人方有资格拿到选票,而有钱的人拿到选票投给谁呢?可想而知,必然投给贵族、富人阶层。而在贵族、富人组成的议会中产生的政党又如何能代表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利益呢?显然不可能。

只要不抱政治偏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共产党从诞生开始就是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政党。共产党自然就与社会上多数人相联系,道理很简单,因为劳动人民是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利益表达是现代政党的重要功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利益表达功能作用的最直接、最具体、最集中、最形象的表述。共产党具有人民利益表达功能,是其性质和宗旨、理论和纲领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的,在本质上体现和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共产党的利益表达特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多数性。共产党的本质特性是代表多数人民的利益。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提出,到列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概括,到毛泽东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价值判断根本标准的强调,再到江泽民提出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阐明了利益表达对象上“量”的多数性原则。二是谋利性。利益表达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利益。马克思认为,共产党要把人民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而且要“因共产党的行为而使人民群众获得益处”。因此,为人民表达利益,在于使人民的利益得到真实体现。胡锦涛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自觉性。表达人民的利益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自觉为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着想,是共产党人的一种高度政治自觉。共产党来自人民,必须为了人民。四是持久性。共产党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是自始至终的,是长期的、持久的,不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更非是权宜之计。

党的利益表达要求:

理论和纲领的表达。政党以自己的理论和纲领使其代表的利益要求理论化、集中化、政治化、深刻化、明晰化,从而有效地凝聚着政党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纲领的提出,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改造”,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和执行,都说明了其着力表达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现阶段党的政治纲领的总概况、总表述,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具体内容。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就必须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方针和政策的表达。方针政策是党的实际行动的指导原则和出发点,是行动依据和准则,并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且为党的战略任务服务。从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共同富裕”的政策,一以贯之代表人民利益。党的方针和政策,之所以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赞成和拥护,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具体表达和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利益。

制度和体制的表达。制度、体制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体制是其利益表达的最高层次体现,也是利益表达的根本保证。制度、体制反映了利益表达的性质、倾向、对象和内容,对表达什么利益及如何表达利益至关重要。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制度就是从制度层面根本保证人民利益的有效表达。

思想和行动的表达。这是表达人民利益的最重要的体现。政党的行为受政党的思想支配,而政党的思想又为政党的理论所决定。正因为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党的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及落脚点都应该集中体现人民的利益,以人民的利益为价值取向,以人民的利益为价值标准,以人民的利益为行为准则。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表明,在利益表达中需要有效地实现政治整合,政治整合能力和整合程度决定、影响着一个政党力量的强弱。政党的政治整合职能在于使社会成员认同某种基本价值观念和国家基本结构,在于找到共同利益,在于协调关系、缓解矛盾、消除隔阂,以期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历史经验和教训证明,能否解决好政党自身和社会整合问题,关系到社会一切力量的调动和发挥,关系到社会一切条件的利用和综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在中国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有效地表达、维护、实现各个阶层的利益,是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严峻考验!特别值得高度警惕的是,要防止党内特殊利益集团的形成和扩大,否则,就有可能会出现从历史上的“多数人利益的代表者”蜕变成“少数人利益的维护者”的情况,那么党的性质则完全改变,也意味着党的政治生命不会延续太长!这是中国共产党当今和未来都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注解:[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62页。

为人民服务

——一个“小人物”引出的重大话题

1944年9月初,当毛泽东听说警卫班战士张思德因窑洞崩塌牺牲时,他马上命令尽快把遗体从窑洞里挖出来,并指示把张思德的身体擦洗干净,换上新衣服。毛泽东要给张思德同志开追悼会,还要亲自讲话。毛泽东在中央警卫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动情地讲了40多分[1]钟。这就是后来整理出的收入《毛泽东选集》中的“老三篇”中的一篇——《为人民服务》。其实,这篇文章的内容只是毛泽东讲话中的一部分。若是按照正常语速每分钟约150个字左右,至少也有6000字。可惜当年没有录音机,加上速记的水平有限,有些内容遗漏了。现在看到的《为人民服务》文章篇幅不到1000字。况且,这篇文章还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在编辑《毛泽东选集》时重新整理编出的。

毛泽东为什么要亲自为一个普通战士讲话?其实张思德普通而又不普通。张思德,四川仪陇人,是当时中共中央警卫团的战士。但他1933年就参加了红军,经历了长征,还负过伤。他平时工作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为了部队精简的需要,可以从班长位置上主动退下来再当普通战士,对此毫无怨言。他经常放弃休息时间为战友和群众做好事,是全警卫团烧炭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人。为了给老百姓找丢失的小猪,他山上山下跑了几十公里寻找,把小猪抓住抱到老乡家里,由于极度劳累几乎昏倒。张思德做事从不张扬,总是默默无闻,不善言表。毛泽东一次散步遇到他,问:“小张,你说你有什么特点吗?”张思德嘿嘿一笑,不说话。过了几天,毛泽东再次遇到他,问:“前几天问你有什么特点,想起来了吗?”不料他又是嘿嘿一笑。于是毛泽东说:“我看,你的特点最明显,就是多做事,不说话。”总之,张思德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是一名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

张思德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但“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2]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毛泽东富有远见地以“小”说“大”、以“小”见“大”。在这次讲话中明确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先进性的本质体现,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

毛泽东后来在多个场合的题词都强调了为人民服务。这里摘引如下:

1944年冬,毛泽东为党内刊物《书报简讯》题词:“书报简讯办得很好,希望继续努力,为党即是为人民服务。”

1945年5月1日,毛泽东为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45年9月20日毛泽东在重庆为《大公报》报馆职工题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飘逸苍劲的大字,将他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凝于其中,以昭示报界。

1950年7月12日,毛泽东为跟随自己多年的卫士长李银桥题词:“努力学习,学好后再做工作,为人民服务。”

1964年,毛泽东为人民大会堂工作人员题词:“勤学苦练,为人民服务。”

1965年9月15日,毛泽东为庆祝人民广播事业创建二十周年题词:“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

1970年6月27日,毛泽东为铁道兵司令部工作人员题词:“为人民服务。”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党是“先锋队”性质的政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及其历史任务决定了党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1945年,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式写进党章,以党的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党的宗旨确定下来。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这表明,谁能顺应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要求,谁就能领导人民胜利前进,否则的话,只能被历史所抛弃。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党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生存、发展、壮大。因此,党不脱离人民群众,这是我们党胜利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先决条件。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

党的宗旨首先涉及“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这是党与群众关系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这说明,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决不是为了“别的什么人”服务。党的宗旨强调的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章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党的宗旨,就是要“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就是要“关心群众生活,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就是“要为人民掌好权和用好权”,就是要“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行动和言行的检验标准。现在党员队伍中存在着的腐化堕落、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行贿受贿等现象严重违反了党的宗旨。这些问题警示党员干部,如果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迟早要犯错误,最终要被人民所唾弃。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新时期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稳;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应当贯穿于党的全部工作中,体现在每一个党员和干部的思想行动上。党员干部要强化作为人民公仆的思想意识,真正做到自觉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身体力行地去坚持和实践党的宗旨。注解:[1] “老三篇”是指毛泽东写的三篇文章:《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2] 《毛泽东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04页。

“老祖宗”不能丢!

——事关共产党的“政治基因”[1]“老祖宗不能丢啊!”这是邓小平在1991年8月,语重心长地同当年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的著名警句。

老祖宗是谁?从政治上讲,中国共产党人的老祖宗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就是马、恩、列、毛的思想和学说不能丢,尤其是他们思想中所体现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能丢。因为,它们是老祖宗学说中的精髓和灵魂,属于党的理论中最高、最本质、最核心层面的内容。

为什么老祖宗不能丢?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政党;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选择。老祖宗的学说是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灵魂。如果丢掉了老祖宗,就意味着丢掉了根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和源”在马克思主义之中。毛泽东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马列主义是主干,其他都是枝叶。没有主干,就没有枝叶;枝叶茂盛,离不开主干。邓小平也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与此同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到底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样认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理论体系与老祖宗学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共产党生命的根基,倘若违背了就可能导致出现大局性错误。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因素和生产力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等。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如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分析的方法,世界普遍联系的系统分析方法,事物永恒发展的运动分析的方法,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分析方法等。

联系中国现阶段的实际,绝不能忽视以下最基本问题也是重要的问题:

从实际出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方法论原则不能丢。恩格斯说过:《共产党宣言》里提出的一般理论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列宁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因而它的应用在各个国家里有所不同。毛泽东反复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道理。老祖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所揭示的是社会主义运动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而不是个别的具体的行动方案。

诚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所以从实际出发搞社会主义,属于指导思想、思想路线、根本方法论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波三折,就是因为背离了中国的实际,犯了超越发展阶段的错误。30多年来的突飞猛进,就是因为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不能丢。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具有与资本主义根本不同的特征,即质的规定性。对此,老祖宗在科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过精辟的论述,但囿于历史条件,只能作粗线条的概述和描绘。1982年党的十二大曾结合中外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首次概括了六条:即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这些基本特征,才是科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当然,为了遵循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上的根本方法论原则,中国的社会主义必须具有中国特色,这种特色具体体现在中国现行的基本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之中。突出“中国特色”至关紧要。但是必须坚决反对只讲“中国特色”而不讲社会主义;只重视市场经济,而忽视了“市场经济”前面还有“社会主义”规定。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不能丢。其中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讲发展生产力,区别在于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和结果不同。马克思认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恩格斯曾指出在未来新社会中,应该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955年,毛泽东也提出要实行“大家都有份”的“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更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不能搞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共产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不能丢。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后,接着实现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最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最终目的。列宁明确指出:我们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应当给自己清楚地提出这些改造归根到底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目的。毛泽东在七大报告中强调说: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我们党的名称和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邓小平在1985年3月的一个讲话中强调:“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孩子们知道,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2]现共产主义。”他还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所以,老祖宗不能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和崇高理想不能丢。注解:[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69页。[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12页。毛泽东思想——永远高举的旗帜

在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眼里,毛泽东是神话般的人物。实在巧合,在毛泽东身上有很多神奇!“毛泽东”三个繁体字,28画;党的一大代表13个人的平均年龄是毛泽东的年龄,28岁;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28年。秋收起义9月9日,毛泽东去世也是9月9日。最为神奇的是,毛泽东在西柏坡时用的毛巾编号“8341”,这是数千里之外当时上海一家毛巾厂的毛巾生产编号,其编号竟然与毛泽东后来的警卫部队的对外番号重合。毛泽东活了83岁,从遵义到1976年,刚好41年……太多的神奇。迄今,还延续着这种“神奇”。

2010年8月下旬,我去陕北考察。又听到“神奇”。现在,陕北的地下石油很多,天然气很多,有的老百姓说:“托毛主席的福啊!”。因为,毛泽东当年转战陕北,说是毛泽东当年解的大便变成了石油,放的屁变成了天然气。2011年5月我去湖南韶山讲课,有一个人给我讲毛泽东塑像在韶山“毛泽东广场”立起来的情景:立前,乌云密布,大雨瓢泼;立后,云开雾散,阳光灿烂。实际上,在中国民间还有许许多多有关毛泽东的神话传说。

当然,许多神话确实带有“迷信”色彩。毛泽东已经“走下神坛”,他是伟人,也是普通的人。但神话的背后是什么?也确实包含着老百姓对领袖毛泽东深厚的感情以及情感的寄托。邓小平曾经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这句话从某种角度点明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贡献以及在中国革命中所处于的重要地位。

高举毛泽东思想,是因为毛泽东思想的崇高地位。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

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高举毛泽东思想,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在许多方面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它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天依然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并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不断奋斗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的灵魂、精神的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讲,否认毛泽东思想就否认了中国共产党;否认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就失去了根基。

高举毛泽东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需要。我们今天之所以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不仅仅因为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最最重要的是毛泽东思想是深刻的,其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并没有过时。这里不妨引用毛泽东有关群众观点的精彩话语:“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根据人民的实际需要和意见,不断修改我们的措施”“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

毛泽东思想中所包含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正是因为没有很好地体现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如脱离群众的问题,就是因为部分党员干部没有树立好群众观点,没有运用好毛泽东思想中的群众工作方法等。

当然,今天要辩证地看毛泽东思想。任何政治家、理论家等都必然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毛泽东也同样摆脱不了历史、时代的局限。毛泽东主要生活在“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的时代,毛泽东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烙印、时代的痕迹。因此,毛泽东思想中的有些观点与时代不符合是难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理论“一块石头,两只猫,三条鱼,四只鸡……”这是老百姓对邓小平理论的一种形象比喻,是指“摸着石子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三个有利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虽然表述不准确、不严肃,但说明老百姓多少了解一些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些内容。

从“传统的体制”中走出来,如何走?我们起初并不清楚,需要有勇气探索。“摸着石子过河”就是形象的比喻。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开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开创性的伟大实践。这个伟大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这个伟大实践的总结,是认识的升华,是经验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的成果,是准确而又富有新意的科学综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面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侧重探索和解决不同发展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共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包括的内容,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贯穿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理论体系,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宝贵心血,反映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认识,反映了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正是在这个理论体系指引下,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放在突出位置,自觉运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感情上真诚认同、政治上坚定信仰、行动上自觉运用,使党的创新理论得到普及,使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定信念、实际能力、过硬本领、真挚情感、自觉行动,积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