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学|《定风波》苏轼黄州词作群诗阅读


发布时间:2020-03-12 10:18:48

点击下载

【教材依据】

本课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二课《苏轼词两首》,作者苏轼。

一、设计思路

《定风波》所在的第二单元,是学习如何解读宋代词作的单元,词经常被作为有很强节奏感和音乐性的文学作品代表,但《定风波》文字朴素,但内蕴丰富,其文字中感情与精神的完美结合,理应成为引领学生全面解读苏轼的契机。本课将以词中“矛盾”为切入点,围绕“定何风波”、“如何得定”、“归于何处”为线索,结合黄州时期的八首词作,以群诗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的解读苏轼的形象。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查找《定风波》中的矛盾之处,理解苏轼的曲笔与隐喻。(定何风波)

方法与途径:通过解读《定风波》中的矛盾语句、意境,品味苏轼境随心转的形象(如何得定)。

情感与评价:结合黄州时期八首词作,理解苏轼由“定”而“归”的探索。(归向何处)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PPT背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苏轼情感脉络,解读词中矛盾意象,解析苏轼如何将心中风波平定,体会境随心转的苏轼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黄州词作中“归”的动态平衡生命智慧

二、教学准备

查阅苏轼词作资料,明确《定风波》创作的时代背景,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定风波》所记叙的是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以问题串联和课堂小结为线索制作PPT,结合教学提问和总结展示。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引言:经典永流传,提及北宋词作之集大成者,非苏轼莫属,而在苏轼的众多作品中,独一首《定风波》文辞质朴,却涵意深远,今天,不妨一起分享品读一下苏轼的这首词《定风波》

设计目的:希望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在短时间内形成对苏轼的认知,引起读词兴趣。

2、定何风波

(1)、教师提问:《定风波》是这首词的题目么?什么是词牌名?

学生活动:思考,随机抽点。

教师明确:《定风波》不是题目,是词牌名。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至于各词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

(2)、教师介绍《定风波》词牌名的来历。即五代蜀国欧阳炯记叙武将与文士对话的一篇作品。

PPT展示: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侈。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康。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教师明确:《定风波》词牌名为平定变乱之意。

(3)、教师提问:苏轼的《定风波》定的是何种风波?

学生活动:读小序,得答案。

教师明确:途中遇雨,雨具先行,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所以,苏轼的《定风波》讲的是一件小事。

定的是一桩小事引起的小风波。

小结:若以词牌名来历而看,苏轼《定风波》乃小事一桩,却冠以大词牌名,这似乎是一种矛盾,不妨认真读词,看看还有否令人读来矛盾之处?

设计目的:一般词作中,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词牌名本身的来历,本课设计以词牌名的来历与词中所叙事件表面的矛盾,来引起学生兴趣,尝试进入词中挖掘苏轼创作的矛盾之处,深度品读词作。

3、如何得定

教师活动:展示《定风波》全词,读矛盾之处, 品词中苏轼。

学生活动: 自由诵读,思考,交换意见,找出矛盾之处,并合作交流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教师预设矛盾点:

(1)、“竹杖芒鞋”却轻胜“马”的矛盾:马指代官场,退出官场的归隐之定(可能涉及乌台诗案)

(2)、一蓑烟雨任平生:“蓑”与“雨具先去”的矛盾

蓑,表现的是苏轼的精神状态。退出官场的归隐之心、自由之定

(3)“莫听”与“穿林打叶”声的矛盾,“同行狼狈”与“吟啸徐行”的矛盾:

不听雨声,却听自己的吟啸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解释吟啸,啸,撮口做声,吹口哨。

(4)、 “微冷”与“山头斜照却相迎”的矛盾:

料峭只能说春风,料峭是写实,微冷是实际感受,与后面的却形成对比,内心的乐观。山头斜照却相迎。微冷是身体,心冷是精神,但却主动去迎接夕阳,体现了积极乐观之定。

(5)、“回首向来萧瑟处”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矛盾:

因为风雨有三层意思,自然风雨、政治风雨、心中风雨。——超然物外之定(可能涉及乌台诗案)

7、谁怕?自问却不答的矛盾:从怕到不怕的转变,心定风波定。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随机提问,引导学生逐句分析,以学生的生成性回答为主,教师辅助引导,最终通过关键词句的解读,了解苏轼形象。

小结:

在“莫听、吟啸、徐行”中,我们读出了一个遵从本心的苏轼,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我们读出了一个归隐淡泊的苏轼;在“山头斜照却相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积极乐观的苏轼,在“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我们读出了一个超然物外的苏轼。人生如逆旅,这看似矛盾的小事一桩与大词牌名的不符,其实印证的是乌台诗案,黄州之贬在苏轼心中引起的风波,这场风波并不亚于任何一场战乱,但他,已然从当年那个“西北望、射天狼”的铮铮少年,蜕变成了眼中虽有风波,心中却无起伏的“苏东坡”!感谢大家的体悟和思考,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位体悟为我们诵读出来呢?

学生活动:诵读词作。

设计目的:这个环节主要是以“矛盾”为切入点,由教师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找出词中读来矛盾的地方,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讨论和解析,教师加以点拨,充分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生成性。教师最终通过总结,把苏轼形象落脚到具体之处,即:境随心转。

4、归于何处?

教师引导:言为心声,从初到黄州历经垂死边缘的苏轼,到三年后境随心转,风波已定的苏东坡,苏轼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蜕变,他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他究竟要归于何处?

教师提问:读词需要读人,请借助黄州时期的八首苏轼词作,来品味一个鲜活的苏轼。PPT展示:苏轼政治生涯折线图,以供讨论

学生活动1:结合黄州时期的八首词作,分组讨论苏轼归向。

学生活动2:结合其中的一首或二首词作,根据具体的词句,自由畅谈“归向”理解。

教师预设:(1)、归于本心(2)、归于自然(3)归于朝廷,壮志未酬,不甘心。(4)、归于田园,但与陶渊明有所不同。(5)、归于家乡……

全课总结:

他曾归于心,也曾归于朝廷,他还归于自然,但他的矛盾和挣扎,让他始终不放弃对归向的探索。在他65年的人生中,辗转无数,他用自己的人生践行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黄州之贬,也许是许多文人的终点,但却是苏轼的起点,他因归而定,又因定而得归,在此后的人生中,他不停遭遇矛盾,又不停寻找归向,我希望,今日十五岁的你,读懂了苏轼人到中年的那份定然,也希望你在二十五岁,三十五岁的年纪,能够更深的读懂苏轼。

附录:群诗阅读黄州词作

苏轼黄州时期词作

元丰二年-元丰五年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注释:

1、此词作于苏轼因 “乌台诗案”刚刚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定慧院: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之地。

2、时:一作“谁”。幽人:幽居的人。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3、“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4、拣尽寒枝: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注释:

1、蜗角:蜗牛角,比喻极其微小。蝇头:本指小字,此取微小之义。

2、著甚干忙:白忙什么。著,犹今言“着急”“着慌”之“着”。

3、些子:一点儿。

4、“忧愁”二句:意谓一生日子中,心情和天气不好者分占一半。

5、钟:酒器

元丰五年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1、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近三年时。

2、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3、雄姿英发:周瑜体言谈卓绝。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4、还酹江月:洒酒酬月,寄托壮志未酬之心。

5、曲笔词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

注释:

1、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2、白发:老年。

3、唱黄鸡: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不可能长久

4、此词是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词中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暗示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向上的人生态度。

元丰六年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释:

1、这首词作于黄州被贬第三年九月。苏轼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2、醒复醉:醉了又醉。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3、江海寄馀生: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注释:

1、好友王巩因受苏轼 “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岭南荒僻之地,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元丰六年王巩北归,苏轼问及岭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2、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泛指男子青年。

3、试问: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

元丰七年

《满庭芳·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

1、宋神宗元丰七年,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达五年之久的苏轼,接到了量移汝州(今河南临汝)安置的命令。所谓量移,指的是被贬谪远方的臣子,遇赦酌情移近安置,并非平反复官。

2、岷(mín)峨(é):四川的岷山与峨眉山,此代指作者故乡。

3、雪堂:苏轼在黄州的居所名,位于长江边上。

4、强半:大半。这苏轼将近五十岁。

5、江南父老:指作者邻里。

注释:

1、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二十四日,这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最困顿的黄州时期终于脱离了。

2、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3、漫漫:水势浩大

4、“雪沫”句:谓午间喝茶。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5、“人间”一句: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四、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优势在于能够引起学生讨论兴趣,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生成性,并且在讨论“归向”时,能够激发学生不同的结论阐述,较好的达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的理解苏轼形象。需要注意的是,在讨论时,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但也要帮助学生不要空谈,要落入词中来谈。

附录作者简介:

李慧,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政教处副主任。陕西省教学能手、西安市教学能手、西安市基础教育资源名师、雁塔区教学名师、雁塔区学科带头人、雁塔区教学能手。荣获第五届全国语文说课大赛一等,多次获省、市、区级教学、教研成果一等奖,发表论文数篇,曾在《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报刊发表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等文章。承担2项国家级传统文化研究子课题,担任西安教育电视台《子曰师说》栏目主讲嘉宾,“叶圣陶杯”作文大赛评委。

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来稿请发至邮箱gzyw@txlexue.com。

点击下载《苏轼词集》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