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古物之美,祝勇带你看不一样的故宫


发布时间:2020-03-20 02:48:55

点击下载

祝勇来了,这位因为写故宫、拍故宫而闻名的才子,在广州引发一场“追星”热潮。演讲结束后,热情的读者一路追着跑下楼梯,希望有签名合影的机会。看到文化人能得到和娱乐明星一样的热捧,也让一直致力于传播优秀文化产品的南方艺见工作人员深感欣喜。

24日,著名作家,目前正在热播的文化节目《上新了·故宫》总编剧祝勇,携新书《故宫的古物之美》来到广州,和南方艺见的粉丝分享了很多关于故宫、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他多年的好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担任分享会的客座主持,两人谈笑风生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打开心灵,寻觅故宫隐秘之美

祝勇被书迷称为故宫历史的“侦探”,无论是新书《故宫的古物之美》,还是旧作《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等,都是祝勇带着读者在故宫一次又一次不同角度地畅游。而最近《上新了·故宫》又让镜头对准了很多故宫中未开放的角落,于是大家都期待祝勇能聊聊没开放的区域中还有啥故事,什么时候才能全面开放?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专属于自己的故宫隐秘角落。

然而,祝勇给出了大家一个绝妙的答案,“任何没有被发现的历史都是故宫的隐秘角落”。

例如《上新了·故宫》带大家看的倦勤斋、畅音阁大戏台,其实院落一直都对外开放,但没有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释疑,大家即使走到乾隆花园门口,都不会发现自己已经寻找到一个有趣的隐秘角落。

祝勇介绍,故宫的未开放区域正在缩小,在全院同仁的努力下,目前已经开放了80%,后年或将达到85%。“然而即使是开放的延禧宫,很多观众对它的历史进程也并不了解,因此在心理和文化上它仍是一个隐秘角落。我们更希望引导观众游客透过这些表面建筑深入故宫的历史层面。”

《上新了·故宫》一开播即成为热点,更收获了同时段全国收视率第一。《上新了·故宫》之所以好看而且吸引了很多年轻的观众,就在于承继了祝勇笔下带着人情味、带着故事、娓娓道来的笔法,让大家发现历史不是枯燥的。

祝勇还幽默地给大家“推测”了一把乾隆的身高。当走入倦勤斋的时候,祝勇都会反复提醒摄制组和艺人,一定要小心,“那么小的空间有那么多块和田玉,基本转不开身,我180的人不能挺直走,会撞到头顶,因此我估计乾隆身高在175以下。”

除了目前大家看到的《上新了·故宫》会一直拍到故宫600岁生日,目前“故宫人”还在筹备一场大展,是故宫给所有“粉丝”办的一场“生日见面会”。

2020年,在故宫600岁生日的时候,午门上将举办《清明上河图》大展。估计在经过2015年和2020年两次展出后,这幅名画短期内都不会再展览。

其实故宫的画作数之不尽,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故宫藏品,目前,故宫新推出了《韩熙载夜宴图》APP,一个精致的让文物活起来的APP,大家可以非常亲切地接触这幅名画。

《韩熙载夜宴图》APP让文物动起来。

文物保护,保存中华民族的精神祖庙

分享会上,祝勇还介绍了一段承载着中国文物工作者血泪和努力,在抗日战争时期艰难的故宫文物南迁史。“老故宫人”冒着战火把文物转移到南京、上海、长沙、成都等地。

对于“故宫人”之于文物的这份牵挂和万般维护,谢有顺教授以一段极为精辟的发言,将其归结为中国人对历史的信仰。

中国人对历史的态度,包含着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质。中国人对历史有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敬畏,我们若从《尚书》算起,已经有超过两千年写史的传统。这个传统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意味着,历史已被建构为中国人的一种信仰。

李泽厚有一个观点。他说,中国人的精神之所以成熟得早,是因为我们很早就完成了从“巫”到“史”的转变。中国人很早就发展出一种清晰的历史意识,正是从这而来。

龙凤纹重环玉佩 现藏于广州南越王博物馆

中国人对文物的态度,就是把历史当作信仰的具体表现。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人的尺度,往往不是以宗教的眼光,而是以历史的眼光。

为什么我们今天要竭力保护文化遗产?尤其是战争年代,很多前辈,在文物运送、迁徙过程中,甚至不惜付出性命的代价也要保护好它们,就在于以文物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寄托了我们的精神和文化信仰。

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文物、祠堂、博物馆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祖庙,文物不仅仅是文物,它饱含着中国人对时间的信仰和态度。我们是通过历史来认知自己、定位自己的。如果缺了这个尺度,中国人就不知该怎样来定义自己的位置。

历史不朽,自然不朽,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不变的价值根基。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观,包括我们对过去的岁月、留存的古物取何种态度,都与此相关。

由于时间有限,艺见的分享会只能在大家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但艺见君还是抓住了祝勇老师赶飞机前的一点宝贵时间,帮粉丝们问了最想问的一些问题。

艺见君:在故宫中工作,大家实在太羡慕,也很想知道究竟每天工作状态是怎样?

祝勇:其实我平日里就是《上新了·故宫》里周一围的角色,泡在故宫的图书馆里,研究故宫,查资料。

艺见君:很多文化大家都有不同的对故宫的解读方式,比如王世襄会收藏文物,那么从您写文化散文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包括艺术史的角度,您觉得在讲述故宫的诸多人物里边,您有什么特色?

祝勇:我不会照着教科书的说法去说。现在很流行“替人读书”,我不喜欢这种方式。我想更多地把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放在里面,比如说我对李白这个人物的解读,里面有感性的成分,也有理性的成分。比如《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大家看得挺新鲜,觉得跟别人写的苏东坡不一样,这是我特殊的观察视角。

现代人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有手机、微信各种获取讯息的渠道,但我们对故宫的了解很多就是依靠“百度一下”就完事了,仅仅是“知道分子”,并不是知识分子。有自己独特思考和价值观的才叫知识分子。我写的故宫,其实是带着对当下、对现实的思考和折射。

艺见君:所以《上新了·故宫》这些镜头当中,有没有体现您折射的某种观念?

祝勇:有的。例如第二集中有这么一镜头:三位明星去文物医院看修复戏袍,他们进去以后,故宫的同事都特别淡定,没有一个人抬头去看明星。

那一瞬间我特别感动,因为他们有“故宫人”的那种淡定、从容和对文物的专注,这就是故宫精神。这些细节都是在节目之中的一种渗透和感染。

艺见君:写作和做编剧,这两者在对故宫的呈现方式和效果上有何不同?

祝勇:电视节目要照顾到大众,要考虑大众接受的可能性,不能在一个地方停留得过久、过深,你要不断有新的点去吸引他。但是写作完全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发挥。我只要把自己表达得充分就可以,写一个点我愿意停留可以写3000字,甚至1万字,不愿意的话三言两语匆匆而过,完全可以根据性子和写作本身的需要去表达。

艺见君:文物热、故宫热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您说过关于历史的东西不能戏说,那我们在讲历史、讲文化的时候怎么去把握好这样一个度?

祝勇:因为我也写过小说,小说的人物和一些故事可以虚构,但是历史的基本框架和细节要做得真实。小说里的台词,虽然是虚构,但是要符合人物特征和逻辑。这份对待历史的严谨,应是当下作品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

艺见君:西方希腊神庙之类的建筑都强调废墟美学,而故宫则在不断修缮。对于我国古文物尤其建筑的保护和创新,您觉得怎么达成维护原貌和修复这二者的平衡的?

祝勇:我个人看来,中国传统建筑是木构建筑,和石头建筑有很大区别。木是有生命感的,像一个人在不断生长,所以我们说的“永恒“和希腊神殿强调的“永恒”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永恒是依托冰冷的石头,而石头本身就是永恒、不会变化的材料。但是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永恒是传递,是不断的传递和不断的再生,并非原封不动的就是永恒。

紫禁城600多年来经历了不断生生变变的过程,建成几个月就被烧成了废墟,之后几经损毁也几经修复。所以中国人的永恒不是静止不动的,是通过传递、再生来实现的,这就是木质结构给予我们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给我们安居的环境,也是中国人精神哲学的一个表现方式。

艺见君:接下来您有什么写作计划或课题?

祝勇:《故宫的古物之美》市场反响不错,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出版社也希望把这个“古物之美”做成一个IP,所以今后我可能会把写故宫建筑、书法、绘画等等不同门类的文章放进来,发展成一个大的系列。

而故宫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未来可能会组织专家介入到一些影视题材的创作中去。希望跟目前流行的清宫作品有所不同,体现出故宫的品位和品格,在故宫600周年之际推出。

统筹 | 李培

记者 | 黄堃媛

编辑 | 梁燕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转发分享给朋友哦

回眸艺见

《上新了·故宫》揭秘乾隆选妃一天面试两千人,想不到你是这样的节目组

点击下载《故宫的古物之美》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