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再翻,莎士比亚到底牛在哪儿?


发布时间:2020-03-20 05:50:00

点击下载

《教父三》借鉴了《李尔王》

《夜宴》取材于《哈姆雷特》

莎翁诞辰400年后

他的作品依然常读常新

在舞台上焕发活力

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

翻译莎士比亚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进程

莎剧滋润着中国近现代文学

同时又受惠于代代学人的阐释

莎士比亚戏剧缘何长盛不衰?

翻译学者又为什么加以青睐?

//本期问吧题主//

傅光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馆员

我是傅光明,曾拜萧乾先生为师,立志凭一己之力用十余年时间新译莎士比亚全集,现已出版“四大悲剧”“四大喜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我是如何让莎士比亚“说中文”?怎样重新认识和吸纳莎翁的遗产?读莎士比亚有什么用?关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与翻译,问我吧!

莎士比亚凭什么火了400年?

@柒星:莎士比亚的作品精髓在哪?

傅光明:这个问题好大,不过,我向来以为,最复杂的问题或可用极简的方式回答。简言之,我以为莎士比亚之精髓,恰恰是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之精髓,即“驯服兽性,激发爱心。”对此,您得研读莎士比亚戏剧的书籍,才能品精髓。光看根据莎剧改编的电影,远远不够。

@王民州:莎士比亚至今400年,一直都很火吗?

傅光明:其实,莎士比亚没红这么多年。在他于1616年去世后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没那么红。但他有两个极大的幸运:其一是,莎生前的剧团同事海明斯和康德尔,在1623年为莎筹划出版了“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使莎剧得以存世,留下一个莎剧读本。其二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起,莎士比亚开始在本国获得几乎众口一词的赞誉。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莎士比亚被封圣,莎剧被建构成经典。换言之,老莎从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走红世界,且一直大红大紫,至今不衰。

莎士比亚故居,位于伦敦以西180公里的斯特拉特福镇

@苏小晨:如何评价莎士比亚这个人本身?

傅光明:莎士比亚是一个迷一样的人物,他死得太早,不仅未留下自传性质的只言片语,哪怕一页书信、日记,也没有人写过他的传记。俗话说,知人论世。不知其人,何来评价?我只能凭借从莎剧里构建起来的想象,试着评价一下作者。他是一一个绝顶聪明、卓有才华的人,或许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否则,他不可能以那么快的速度,在20几年时间里编出37部戏。他是一个双性恋者,一般认为他的基友是比他年轻几岁的南安普顿伯爵。妻子比他大八岁多,婚后第三年,他把老婆孩子往家里一扔,跑到帝都伦敦做”北漂”,写戏挣钱。由此或可推测,他算一个顾家的男人,虽不一定爱老婆,却十分爱孩子。换言之,他可能不是个好丈夫,却还算一个有责任感的好父亲。

迄今流传的唯一莎士比亚手稿

他身上有明显的旧教(天主教)习气,但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治下,他必须是一个信仰英格兰国教的圣公会教徒,即新教教徒。就此而来,在他本人身上便天然体现出一种宗教、生活、道德、人格的矛盾与分裂,这其实也正是哈姆雷特深感疑惑的“哈姆雷特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他是一个市井气十足的乡巴佬,没受过正规高等教育,三教九流朋友众多,也喜欢结交贵族。从两任国王,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对他都挺好,或可判断,他是一个腹有城府、深谙世故的文人。总之,若让我用一句话评价,那便是:莎士比亚是一个时代造就的天才编剧。

@陈年喜:再也没有诞生出莎士比亚那样的伟大作家和作品,是作家的个体原因吗?

傅光明:归结一句话,莎士比亚的伟大是他那个时代催生或孕育的,而一个作家能否伟大,除了其个体原因,还有时代因素。拿中国作家来说,与莎士比亚同年去世的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现代的鲁迅、老舍,何尝不是如此?

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这是热爱戏剧和诗歌的文艺女青年伊丽莎白一世的时代。他21岁时到伦敦时,伦敦的剧场已小有规模、后来越建越多。1588年,英格兰皇家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成为新的海上霸主。莎士比亚发现英国人忽然对本国的历史饶有兴致,他开始阅读史学家的编年史,从中找寻灵感,着手编写历史剧,迎合百姓爱听历史故事的趣味。在我看来,莎士比亚的伟大在一定程度上是后世封圣的结果,他本人写戏时,从没想过要写出什么流传后世而不朽的伟大作品,他在为挣钱写戏。他写好剧本是为了让剧团尽快排练、上演,并拥有好的上座率。

当然,莎士比亚本人这个具体的个体,他是一个天才编剧和诗人,有着超卓不凡的才华。后世把他圣化,称其伟大,一定有其能称得起伟大的戏剧艺术的强大内因。否则,即便他自己想伟大,也伟大不起来。

莎剧中化靠谱吗?

哈哈哈哈哈哈哈

@熊:您赞同将莎士比亚戏剧改编为中国戏剧上演吗?

傅光明:莎剧本来是为演而写,因此,我推想,假如莎翁在天有灵,应不会反对他的戏改编成中国戏上演。问题在于如何改编、如何演,以及改编上演之后能否获得观众喜爱、认可。拿舞台戏来说,赢得观众是硬道理。一旦决定上演,绝非一人一力那么简单,无论小戏班子,还是大剧团,都需人财物全方位投入。从我个人来说,我只能希望改编的莎戏成功,上演的莎戏好看,最好别把莎味儿弄丢。

@惊蛰第十天:《亨利八世》是否属于莎士比亚的作品?该作中对于宗教改革的态度,尤其是对王后安妮.博林的赞扬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傅光明:《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戏,是他与剧团小他15岁的同事、编剧弗莱彻合写,但一般都把这部戏记在老莎账上。谁让他名头儿大呢!单剧情而论,可以拿您提问的话来说,“对于宗教改革的态度,尤其对王后安妮·博林的赞扬态度”,“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因为,虽说这部戏写于1612年,此时已是詹姆斯一世当朝,但毕竟,安妮·博林是1603年去世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母亲。不过,莎翁的十部历史剧都是戏说历史,他并非写史,他是在舞台上拿史说事儿,让百姓爱看。也因此,他当然不会写安妮·博林最后被亨利八世送上断头台。推荐您两部英国电影:《都铎王朝》和《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看完之后,了解一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再回头读一遍《亨利八世》,相信您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谢谢!

《哈姆雷特》环球剧场版剧照

@霍小青:小学生读莎士比亚首选哪部作品?为什么?

傅光明:对小学生来说,最好的莎士比亚入门读物是查尔斯·兰姆和姐姐玛丽·兰姆合作改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这本“故事”也早已成为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散文随笔名作。姐弟俩的改写,是从37部莎剧中精选出20部悲剧和喜剧,不仅受到年轻人甚至孩子们的喜爱,大人们也踊跃购买以求先睹为快。两百多年来,有数不清痴迷莎翁的读者、醉心莎剧的演员,以及陶然于莎学的学者,最早都是通过这本“故事”入门的。正如姐弟俩所说,年轻的读者在享受阅读“故事”的乐趣之余,会盼望自己赶紧长大,以便尽早完整地阅读莎剧原著。“这些故事教给他们一切美好而高贵的思想与行为:礼貌待人、仁慈善良、慷慨大方、富于悲悯之心。我们还希望,莎剧原著能够证明,他的作品正是教给人这些美德的典范。”而在读过完整的莎剧原著之后,无论何时,只要想起是“这样一本小书”带你走入了莎士比亚的文学世界,你都会从心底发出惬意。无论能否把莎士比亚赞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戏剧家,但他可能是一个最会讲故事的人。让我们与他的“故事”终生相伴,我们的人生也会是美丽的。

以《哈姆雷特》为底本的《夜宴》

充满权力欲的皇后最终登基成了女王

@一盆甜沫: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电影改编和借鉴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为什么莎士比亚的故事具有如此强的生命力?

傅光明:究其原因,在于莎剧强烈的故事性、且多带有现代感。尤其是那些流血、复仇的悲剧,“四大悲剧”无不如此。其实,在莎士比亚去世后的一个半世纪左右,莎剧并不热门儿,而且,有一段时间,莎剧常被人胡乱窜改搬上舞台,以至于生在那个时代的超级莎粉查尔斯·兰姆痛彻心扉地说:莎剧只能阅读,不能上演。在莎剧被经典化之后,莎剧便开始在英语世界成为一个工业,逐渐变成一棵巨大的摇钱树。

但是,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是,除了莎剧自身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外,还有英国强大的国力及其文化软实力的助推,使得莎剧得以借助英语强势步入世界文学的经典殿堂。仅就悲剧而言,莎士比亚绝非“流血悲剧”的创始人,他向古罗马的著名悲剧家塞内加借鉴了许多东西。但时至今日,我们有几个人知道塞内加呢?

《教父三》借鉴了《李尔王》的情节

莎剧值得一翻再翻吗?

@霍小青:第一个吃螃蟹翻译莎士比亚的中国人是谁?

傅光明:是现代戏剧家田汉。1921年6月,田汉译的《哈孟雷特》(即《哈姆雷特》)第一幕一至三场,在《少年中国》杂志第2卷第12期发表。1922年11月,田汉译《哈孟雷特》全剧以“少年中国学会丛书”之一种,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这是标准意义上的第一个中文莎剧译本。田汉先生因此成为第一个吃汉译莎剧螃蟹的人。《哈》剧中哈姆雷特那句著名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田汉译为“还是活着的好呢,还是不活的好呢?——这是一个问题。”

民国出版的梁实秋译本《威尼斯商人》

@苏小晨:莎剧有许多中译本,经典为何具有一翻再翻的价值?

傅光明:世界文学史上找不出第二个像莎士比亚这样的作家,在被建构成文学经典之后,于其母语(英语)世界之外,始终处于不断被阅读、被翻译、被阐释、被研究,并不断翻陈出新,层出不穷。虽说这世上其他一些经典作品也不断出新,但在“具有一翻再翻的价值”上,无人能与老莎比肩。我在想,这取决于莎剧独一无二的本质,即它的民间性、通俗性、大众性,或曰市井气、世俗气、烟火气。正因为有这样的“三性”、“三气”,我们才常有这样的感觉:我们每天活在莎剧里,我们就是莎剧中的角色。

《寇蒂利亚与李尔王》 约翰吉尔伯特绘

@Wmtdy:您在翻译莎翁全集时最深的感触是什么?您是如何理解莎士比亚的?

傅光明:最深的感触是:原来从前我并不真懂他!由新译,得以窥见一个全新的莎世界,实在是译莎译世界,一莎一世界啊。如此一来,才懂得以前由旧译本(主要是朱译、梁译)搭建起来的莎剧世界,并非“原味莎”。也因此,我才不自量力,壮起怂人胆,向“原味儿莎”进军。几年下来,我对莎的理解有了不同原来的变化。我认定他是一个时代造就的天才编剧,他以特定的戏剧诗的方式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集大成,使之流芳后世而不朽。尽管这不是他的初衷,但其结果是,莎剧成为人类独一无二的精神遗产。我仿佛觉得老莎把他之前世上的一切文学能量聚于一身,练就绝世内功,独步天下。因此,直到今天,谁也成不了第二个莎士比亚,以后也没有。

>>>推荐阅读<<<

阅读原文,来澎湃问吧畅所欲言!

点击下载《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