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读《我与父辈》


发布时间:2020-03-25 10:51:12

点击下载

阎连科先生在《我与父辈》中叙述了他与父亲、大伯、四叔一代人之间深沉而无声的爱。作者深情讴歌了中原农村的质朴人情,更客观陈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人民生活的困苦与抗争。在那个高喊革命口号的年代,中原大地上的百姓以其善良、本真、坚韧的品质养儿育女,被时代抛弃,被命运捉弄,被贫瘠与荒芜蚕食得毫无尊严。阎连科以其冷峻的笔锋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快乐与无奈,情深之处令我几度潸然泪下。

纵观全书,作者除了告诉我们他与父辈之情外,更将一个沉重的词汇抛给了我们:断裂。

我与父亲:爱之断裂。

中国有句古话:养儿防老。但苦难贫瘠的中原大地教给少年阎连科的除了多病的父亲的朴素,兄弟姐妹的真情,更多的是一份信念,一份想要及早逃离家乡,逃离父母与多病的姐姐,逃离广袤贫穷的土地的信念。

一个农家子弟,在目睹了城市知青们的跋扈与朝气,目睹了城乡不公之后,有信念并且有能力逃离农村,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但作者却因此而疏离了对父母的照顾,错过了许多在双亲膝下尽孝的机会,这对一个长期在外的人来说是一种残酷的煎熬,尤其是在他记错了父亲的祭日,身为文字工作者却从未为父亲写下过只言片语的文章时,一种深深的罪孽之感便袭击了他。“养儿防老”对于他的父亲来说,仅仅是一个梦想而已。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走向社会,必先依附于家庭而存在,家庭是孩子的氧气,它的氛围直接决定了孩子的秉性、品格,甚至前程。幼年时期的孩子是依恋家,依恋父母的;成年之后的孩子则必须要从父母的家庭里走出来,与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们相处,建立起自己的关系网,并从那些毫无血缘关系的异性中挑选出一个人来建立一个新的家庭。这是轻松而明快,崭新而温暖的家庭,人们往往把时间与精力投注在了这个由自己做主的家庭里,投注在了自己怀中这个崭新的白纸一样的孩子身上。转头才发觉那个远在故乡的沉重的家,那对给予了自己人生养分的、也曾百般疼爱过自己的爹娘,就那么苍老地伫在回忆里,伫在村落里,伫在自己新建的小家庭的影子里。那么真实,那么不合时宜。

当一个人还有父母亲时,无论他们多么苍老,他们的孩子仍愿把他们当作三十多岁的样子来依靠。然而当他们阖然长逝,孩子才意识到心中那座山倒了。作者在书中作了深深的忏悔,虽然这些忏悔都是一些无所谓对错的小问题,但作者却将它们无尽放大,直至将自己贬斥得无以复加。

剖析自己的过程就是赎罪的过程,更是自我认识,自我解脱的过程。作者将这种负罪感背了几十年而不忍碰触,可见他是多么不敢面对与父亲之间那道深深的裂痕。父亲劳作的背影,动怒时甩过来的巴掌,咳嗽时痛苦的神色,被河水浸得发青的双腿,病榻上简短的语言,都变成了阎连科温暖而又痛苦的回忆。这种回忆折磨着他,让他为自己长期的缺席而懊恼,为自己一个瞬间的罪恶念头而异常不安,为父亲给了自己许多而自己却无以回报而羞愧。

爱的断裂是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尴尬,是每个渐入中年的人都不可回避的现实。普天之下的父母们都在尽心竭力地把孩子教育成优秀于自己的人,但越是优秀的孩子就越缺少爱父母的机会和能力。就像阎连科的父亲在后院踩出的那道浅浅的脚印,多少焦灼隐于其中,唯天可鉴罢了。

我与大伯:取与舍的断裂。

大伯是个极善良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与命运作最残酷的斗争。他克服贫困而走街串巷地织袜换粮,他克服严寒而奋力拉石头为儿子们积蓄结婚的资本,他克服疾病而顽强地独立生活,他甚至克服儿女惨死的痛苦而不去给别人添一点麻烦。他的一生都在与生死、得失周旋,虽难辨胜负,却仍活的悲怆而乐观。

大伯疼爱所有子侄,他的所有悲苦都来源于六个儿子与两个女儿的压力,但他仍用一个农民的全部智慧养大了他们。他无尽的付出是该得到应有的回报的,但命运却并不眷顾可怜的大伯,儿女的相继离世给了他莫大的打击,以至于在他无处排解时找到了自己的侄子阎连科,一碗蛋炒饭、一夜长谈就解了大伯的所有心病。善良的大伯向命运索取的东西太少了,少到无形的一夜长谈,无声的一碗蛋炒饭。

然而大伯心里的苦,谁人又知?大伯没有文化,却有高贵的品质,他不追求大而浮华,只要一块红薯,一台彩电的实实在在的幸福。这便是一个最朴实的农民的最本色的幸福。

赌,是大伯一生的污点,也是大伯一生的写照。在我看来,愿赌之人必是对命运有所不满,才渴望通过这种捷径来获得回报。大伯的赌,便是他对抗贫苦和饥寒的一种无声的方式。几次三番,他的不安分让他险些搭上一条性命,更令他彻底臣服在了命运之神的威严之下。大伯终于明白:原来我是敌不过命的。故而他毅然收手,转战商场,一次次投入金钱和精力,一次次盈利与亏本,就如同命运投射在大伯一生当中的一张赌桌,任你如何调换战略,终难翻牌。

再伟大的人物,也难逃时代与命运的轨迹,更何况是目不识丁的贫之又贫的善良的大伯。用自己的生命去温暖别人,直到油尽灯枯。这是父辈给阎连科的精神财富,一笔于卑微之中痛苦领悟的沉重财富。

我与四叔:城与乡的断裂。

四叔是一个矿工,他的工作是在矿山上永无休止的劳作,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民工。四叔担负着“一头沉”的家,顶住最辛苦的工作,把毕生的血泪都洒在矿山上,却仍被城里人视为农民。农忙的季节,四叔要回家干农活,穿的光彩时髦,在村民艳羡的目光后暗洒闲抛,将苦泪吞进肚里。妻儿不解、侄子央告,直到阎连科亲历了四叔的苦,才懂得四叔那份衣锦还乡背后的辛酸与沉痛,体会到城乡之差给矿工们心理上带来的巨大痛苦。

四叔从不怨天尤人,反而很是自得其乐。一杯白酒,就着城乡夜幕的苦泪一起入肚,矿工的无奈是不为那些风光下的城市人,田头耕耘的农村人知晓的。尴尬,是四叔一生的写照。脱离农村却又受其滋养,一家老小全靠广袤的田野哺育;依附城市却并没有真正融入过它,他总是要忍受他人的防范与不解,只因他有个“一头沉”的尾巴。四叔活的不如农民安逸,因为矿山上没有农闲与农忙之分;四叔同样享受不到城里人的潇洒,他没有权利像别人一样打牌逛荡,他的良心与那远在农村劳作的妻儿不允许他这样。

四叔的一生都被城与乡撕扯着,他就像一块磁铁,一生都奔走在城与乡的两极。当他终于退休了,回归乡村,原以为可以颐养天年的四叔却陷入了更深的迷茫和恐慌之中。熟悉的乡村却再也没有那些熟悉的人、熟悉的故事、熟悉的味道。 世事的变迁又一次冲击着四叔,就像年轻时在外务工被城市冲击一样。四叔的精神世界彻底崩塌了。“我究竟属于哪里?”四叔的心里一定发出过这样的诘问。一个为城市奉献了一生的农民,却无法将自己的黄昏安放在城乡的任意一极上,他又一次被城乡折磨,命运与他开了一个太大的玩笑,他崩溃了。一杯酒,一桌赌局,成了四叔晚年的桎梏,更是他自投罗网的麻药。他宁愿沉在昔日奔波劳碌时所做的那个梦里,迟迟不肯醒来。

《我与父辈》中所述的问题是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感受到的问题,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问题。优秀的作家宁愿袒露自己心灵上的创伤,任读者一次又一次用泪水浸渍它们,以此来警醒他人,呼吁当下国人重视两代之间、命与争、城与乡的断裂,可谓赤诚。在我们追求城市化进程的今天,有谁关心过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善良的劳动人民的情与爱、得与失、精神与荒芜?

《我与父辈》是一本写满了血泪的书,是一本关于成长与领悟,背弃与回归的书。见微知著,感人至深。它令每一个读过的人反省,反省自己作为子女的疏漏与虚无,反省自己作为人的汲汲与伪善,反省自己作为父母的急切与过错。

土地是承载了一切伟岸、深邃、丰饶、贫瘠的强大母体,人类所有疑虑都可以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寻得答案。朴素、坚韧、善良、正义,便是土地留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的财富。

感谢作者,让我领悟,给我力量。

点击下载《我与父辈》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